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4-10 08:25:32| 人氣9,7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劇:模仿犯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是一部翻拍自日本宮本美幸的小說,在日本已經有電影和戲劇的作品,算是個不小的挑戰,如何在原著故事架構下,拍出屬於台灣的故事,又無法迴避和其他的翻拍作品的比較。但看完10集之後,這部戲真的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即使有一些遺憾。

做的最好的第一件事,就是氣氛的營造,恐怖、懸疑、操弄、諷刺,都處理的很到位。血腥虐殺,以往台灣戲劇較容易迴避的情節,在這部戲中,則是赤裸裸的呈現,但點到為止,不會造成太多負面的感覺,這是最棒的第一個部份。用部份的支線情節,把事件架構龐大化,帶著觀眾在迷霧中時而失去方向,也讓喜歡文以載道的台灣編劇,可以淺嘗則止的觸碰各個議題,不會有議題被無限發散的問題。另外就是不斷的用劇情去諷刺劇中的每一個角色和堅持,堅持制度框架的郭檢,在面對這個案件,卻要一直用制度框架外的方法調查解決;想要利用電視台的兇手,最後也是栽在電視訪談中;最了解嫌犯心理的心理學家,自以為發現兇手的主播,也都輕易的被兇手給操控。就是這樣的不斷反差式控訴,一再的把懸疑性一次次拉到最高。

這部戲最主要的焦點還是放在新聞輿論對社會的操控,時間線拉回到2000年左右,台灣call in 節目最盛行的年代,所有的名嘴、主持人、記者、call in民眾,都可以在這樣的平台恣意發言,不管有沒有證據,有沒有道理,只要聳動,只要挑起情緒,什麼新聞道德、論理,對被害人、當事人的傷害,都可以放在後面順位考量,又一個諷刺,當自己電視台主播被殺害,被其他電視台嗜血般的報導時,才想起了基本新聞論理的必要性。在這部戲中,透過記者的引導,影響並干擾了檢警的調查,造成民眾恐慌,讓受害家屬再次受到傷害,而其實這些事情,在現在依然存在,甚或變本加厲,只是更換了平台,變成了網路,變成了社交軟體,而且更快,反而更封閉在同溫層中。

另一個討論的重點在於制度框架的限制,制度框架的必要性,在於確保賦予的權力不會無限發散,希望有節制不傷害人的情況下,達到調查和制裁的效果。但這部戲在反應的一件事,就是僵化的制度或是被人利用的制度,反而會成為阻滯。依既有的法律,除非主謀自爆,其實真的沒有決定性的證據,可以定罪。如果不是透過記者的私下調查,依現有的檢調方法,就一直在固有的思路觀念中,不斷的迷途打轉。而原本對制度規則不屑的刑警,卻因為一念之仁的想法,反而受了重傷,一直堅持制度規範的郭檢,卻最後要靠打破規則來得到突破口。依循著規則,想要用一系列的專題報導引起重視的記者,效果卻遠不如打破規則的聳動案件的兇嫌。除此之外,對親子間的失和、社會邊緣人、心理創傷,等等也有很大討論空間的議題,只有點到成為迷霧中一部份,而不使之再發散,很聰明。

最後還是要談一下,一點點的遺憾。最重要的一點是,原著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在節目上,當著主嫌的面,用著很早以前的美國犯案記錄,嘲諷他只是“模仿犯“,而這也是這部書名、片名的原因,但在戲中,卻修正了這個部份,使得片名“模仿犯“失去了意義。希望有機會能知道為什麼劇組要做這樣的變動。其他像是取名太過直接,和平=piece,讓原著讀者一下子失去了懸疑性。再來就是這部戲更多的是關於新聞倫理,但最後是由郭檢搶走了原屬於記者的風頭,也算是小小的可惜。

台長: 草包族
人氣(9,70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做工的人電影版
此分類上一篇:今際之國的闖關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