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7 20:39:26| 人氣60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代研究07﹞世代研究,一定在地化是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撰文:邱高生 2010/04/07 

在地化,用英文說應該就是Localization這個單字,這樣說就會有比較清楚,在地化乃有別於鄉土化,或是本土化的用法,因為鄉土化和本土化都會有其他比較深意的用法,就不若在地化如此的單純簡單,不會有什麼可爭議之處,就像台灣啤酒之前訴求的廣告語,「在地做ㄟ,尚青」,當然整個廣告詞是有本土和鄉土的味道,但若這一句寫成「本土做ㄟ,尚青」,就會讓人覺得怪怪的,「在地」也只是相當中性的事實陳述,並無其他之意,通常這樣的描述用語會比較清楚,在地化也可用本地化,是同樣的意思,只是在地化應該已是慣用。一個字講這麼多,都快要有那廣告公司Copy Writer的「壞」毛病了,一件簡單的事情可牽東牽西的,等到開始講重點之時也已經過了半小時,當然這是開玩笑誇張的描述,談論這些主要是要表明,在做研究的時候,用詞遣字當要相當地謹慎,隨便亂用,這也代表我們對研究的嚴謹度有問題。例如,「宅世代」的用法,應該具有爭議性,「宅」的概念很清楚,「世代」的概念也很清楚,但兩個概念裝在一起就有問題了,應該說這是一個「宅時代」,這群「宅男宅女」,顯然「宅世代」是誤用了,這是在做研究時的不嚴謹現象也。

說這麼一大堆,就因為要說明「在地化」的意義,還有些繁瑣,但沒有關係,當我們對「在地化」有更進一步之瞭解時,再來說世代的研究一定要在地化,就可更容易說清楚,也是很自然的推導之結果,當我們用先前世代研究的兩個基本假設(assumptions),從第一個假設「6到18歲為每一世代形成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由這樣的假設就可以看出為何世代研究一定要在地化,因為每個世代在「6到18歲」所成長的生活環境是不一樣的,所經歷的社會事件也不一樣,很自然這樣相同的一個世代就會有共通的生活經驗,就好像現今台灣的年輕世代,可能無法想像,在他們的老爸老媽那個世代,其成長背景是如何?不但生活貧苦,想要出個國,也不像現在護照拿著就走,而是要千申請萬申請,等核准才可出去,尤其是在公家機關工作的,更加不是那麼容易,大家想出國去玩,還得找「機會」呢!當然出去洽公順便走走是最好的機會,而現在的年輕世代,出國去洽公就是去洽公,累都累死了,出國也不曉得出去多少次了,誰還會希罕順便出國去玩?

這就是世代的現象,每個世代當然不一樣,乃因「6到18歲為每一世代形成的關鍵期(Critical Period)」不同也,而在不同的社會,這種世代的差異現象則又更為明顯而清楚,每個社會的發展狀況不一樣,就以兩岸來說,雖然是語言文字相通,在歷史文化上也是頗為接近,說90%以上相同亦不為過,但兩岸的各個世代,縱使是同樣是熟年世代,或是年輕世代,在其「6到18歲」的成長背景當然是不一樣,在過去大陸有一個文革,而台灣沒有,而現今大陸的年輕世代是在大陸經濟改革開放成長的世代,在台灣這邊相對等的年輕世代,其成長的背景則是在經濟富裕,自由民主開放的社會,故兩岸的年輕世代當然也會不一樣,我們不能將在台灣對年輕世代的研究成果硬要套用在大陸的年輕世代,一定會有問題,所以,想瞭解大陸的年輕世代,想賣東西給大陸的年輕世代,理所當然一定要研究大陸的年輕世代,在台灣的年輕世代之研究結果,是可參考,但不能說同樣是年輕世代就可套用之,這就好比我們台灣在之前引進X世代、 Y世代、Z世代、吞世代…等,不可硬著套用。故,凡跟世代有關的,一定要謹慎運用在市場行銷Marketing,通常會有一些些時間上的落差,但也不全然都是如此,這就是世代研究的在地化,不同社會的世代不能說年齡相仿就是一樣的世代,在世代研究的時候,都有其不可對換的獨特性,再以戰後嬰兒潮論之,台灣可能就不如美日那樣有所謂的戰後嬰兒潮,日本也不稱戰後嬰兒潮,而是稱為團塊世代。

台長: 知識終結者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