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29 10:47:07| 人氣5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金義楨 痲瘋病患 手心向下做菩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這篇文章裡最讓我感動的是金義楨先生的不屈不撓,當初是在大陸文章看到他的故事,但因文章過長,特轉載2001/10/14 聯合報供大家欣賞。

          

    民國四十年春節前夕,官拜少校的金義楨被迫除役住進「樂生」,與世隔絕;五十年後的今天,他為病人奔走,捐錢行善,成了人生中的將軍。
   
八月天,烈陽曬得人心頭一片浮躁,行車走過台北縣新莊,往山上開,一棟舊得生鏽的老鐵門,門前經過的人車刻意走避老遠,因為鐵門上的暗沈木牌寫著「樂生療養院」,這裡住著四百多位痲瘋病患。因為幾十年來的病患隔離政策,他們沒有家,沒有親人陪伴,這裡是他們在現實俗世裡,唯一可落腳的地方。

    踏進佛堂,八十一歲的老爺爺金義楨正安靜微笑,身上是洗到發黃的舊汗衫、灰布褲;右手的四個指頭全部扭曲變形,左手下半截不能動了,臉上的雙眼眼皮外翻變形,也沒有眉毛,走路要靠雙枴。

    金義楨回溯起生命最初的璀燦光陰。那年他才二十五歲,已官拜少校,任職參謀,新婚不久的妻子還在江蘇武進的老家等著她。三年後,大陸淪陷,他先跟著軍隊來台,還在古寧頭打了大半年的仗,但就從那時,他發現自己「不大對勁」,很容易疲倦、口渴;後來回基隆做海防軍事工程,天天上山做工,兩個月後終於倒下。

    他被確診為痲瘋病,原以為自己到樂生看病拿個藥就沒事了,沒想到從日據時代留下的病患隔離政策,民國四十年一月,春節前夕,金義楨被迫除役,孤伶伶地住進樂生,至今整整半世紀又七個月。
   
那年他才剛三十歲,人生最輝煌精彩的年紀,可是,伴著他的,只是一間間破舊不堪的病房,一個個被家人朋友遺棄的痲瘋病患,還有無盡的孤單、悲傷、嘆息和自卑。「整整一年,我灰心透了,只是沒有勇氣自殺」即便事隔半世紀,老人滿是皺紋的臉上仍是隱隱抽動。
   
心靈的傷口滴著血,肉體的折磨更不曾放過他。痲瘋病是一種全身性神經系統疾病的綜合性疾病群總稱,患者任何部位都有可能發作神經痛,甚至神經壞死,到最後喪失該部位神經感覺。

    事隔數十年,金義楨口氣清淡地像在說別人的事:「你們一定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椎心刺骨,我有一次一口氣吞下兩百顆止痛藥,顧不了什麼副作用了」。因為,那時,所有病人的念頭都一樣看看自己能不能「快點死」。「等死」的日子整整過了一年,金義楨的右手指開始壞死、左手臂癱瘓,但有一天,當他收到軍方每月仍固定發給他的軍餉袋時,一個念頭閃過心間:「這裡至少有兩三百人比我更苦,他們沒家,沒錢,不識字、被隔離,我還有什麼好傷心?」於是他開始運用不方便的右手,慢慢握筆幫其他病人寫家書,當老師教識字課,有空就到每間病房陪人聊天,他總是說:「社會可以不要我們,可是我們還有一群人,有樂生,我們來打造一個與世隔絕,屬於我們自己的天堂。」不久後,部分病友們開始讀佛經,追尋心靈的皈依與希望。

    後來他們想建一間佛堂,感恩菩薩的慈悲與智慧,但全部經費要三萬元。金義楨記得,民國四十三年時,那時病友們每人每天領到的政府配給是六毛五分錢和二十六兩米,(當時一斤米約一元、豬肉三元);百多位佛教病友一年省六千多元。

    當時佛教界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因緣際會獲知病友的願望,在他協助下,一位菲律賓華僑捐出兩萬四千元台幣,三萬元的夢圓了,樂生有了第一座佛堂「棲蓮精舍」。金義楨當上了會長,一做至今,已整整三十八年。

    民國六十七年,剛成立不久的慈濟功德會來到樂生,創辦人證嚴法師不只到棲蓮禮佛,他走進一間間病房,握起老人們的手,問金義楨:「我們可以幫你們什麼?」金義楨怔住了,多年來從沒人這樣問過樂生人。最後他據實以告,這裡的病人年紀愈來愈大,以前大家年輕還能互相照顧,但如今老的、殘的、癱瘓的愈來愈多,急需設置一間癱瘓病房「朝陽舍」,有二十一位生活無法自理的重症病人需要有專人照顧,證嚴立刻應允,慈濟每月出資兩萬五千元給朝陽舍,並出動四位志工照顧。

    談到這裡,金義楨上出現頑童做錯事般的羞赧神情,他抓抓頭說:「那兩年,我們以為慈濟是『金庫』,背後有個像王永慶一樣的有錢大老闆,他每月出兩萬五千元,我們拿得心安理得。」直到六十九年有一天,慈濟會訊首度創刊,金義楨閒來無事拿來一翻,赫然發現上頭列印的全是「捐款者與金額名單」台中張先生五十元、高雄李太太二十元……

    之後,金義楨婉拒慈濟每月兩萬五千元的補助。這回換證嚴法師怔住了,他說:「以前只有人嫌我們捐的不夠,你們怎麼反而不要了?那朝陽舍以後怎麼辦?」金義楨用扭曲的右手,輕輕一揮,「比我們需要幫助的人更多,朝陽舍的事,我再想辦法。」不久後,他向樂生病友們勸募,最後湊成近百萬元的朝陽基金,運用孳息和捐款負責支應朝陽舍,二十多年過去,至今還有七十多萬元。

    隔年樂生一百多位佛教徒更加入慈濟成為會員,每月從僅有的一千多元政府補助金中,再捐出一百、兩百元。金義楨說,他不認為是自己在做善事,真正受惠的其實是他們這些痲瘋病患。他再度舉行扭曲的右手,手心朝上,輕輕解釋:「一個長年手心向上(指向人要錢、收受補貼),又飽受歧視的弱勢痲瘋病人,當有一天,他發現自己可以做到手心向下,幫助別人時,那種付出會有多快樂?」

    一輩子的自卑心結,就此解開。因為助人,因為付出,因為手心開始向下,好多的病患在加入慈濟會員的那一天,圍著金義楨落淚:「我們的尊嚴,回來了。」

    從此,棲蓮精舍的痲瘋病患,全心全力投入慈濟的慈善志業。第一次最大規模的動員是七十五年間花蓮慈濟醫院預計七月啟用,但軟體設施的經費直到三月仍不足;此時棲蓮精舍的老人們主動發起「賣心蓮」運動,他們呼籲樂生人用一萬元買一朵心蓮植入自己心中和西方淨土,幫助慈濟建院。半個月內,這群貧病老殘的菩薩們,買下一百多朵心蓮,種在心中、種在慈濟醫院、種在台灣社會的大愛歷史上。

    這兩三年,為雲嘉南地區籌設慈濟大林醫院,棲蓮精舍又在金義楨的號召下動了起來;但這次他換了一個方式,因為「菩薩也是幽默的」。他寫下一首打油詩,影印後送到一間間樂生的病房,詩上寫著:「雲嘉地區醫療荒,萬人只有四張床,有病南北兩頭忙(指病患只能送往台北、高雄),你說要不要幫忙?」於是,一群被社會遺忘幾十年的老菩薩們又開始自己湊錢,他們認購了大林建院需要的水泥合計六十萬元。

    前年九二一大地震,這群社會最底層、與世隔絕的老菩薩,天天在電視前跟著災民一起痛,一起哭,短短幾天內又送出一百萬元給慈濟。這兩年慈濟仍不斷為災區學學校重建的「希望工程」募款,樂生的老病患們,還是每個月幾萬元、幾萬元的付出。金義楨說,樂生病患捐出的每一分錢,都是省吃儉用存下來的「棺材本」,政府每個月發給每人七千八百元,扣掉一千多元的伙食費和生活必需品費用,每個人頂多只剩三、四千元,本來都想存下來做「棺材本」的。但如今,他們在「皮相」和「大愛」的天平上,他們選擇後者。

    回顧這一生,八十一歲的老菩薩笑起來。他說,他真的很滿足,因為若不是痲瘋,若不是樂生,他不會認識佛教,不會知道慈濟,不會知道什麼是大愛,什麼是付出,恐怕只是一個庸庸碌碌的凡夫俗子。「請社會接納我們」。泛紅的雙眼終於流下眼淚,可是他雙手撐拐,沒辦法擦。

    黃昏的大雨開始下起,金義楨起身捻香,誦經做晚課,佛堂兩側寫著「身是阿羅漢,心若須菩提」,一個二十五歲官拜少校的軍人,因為痲瘋,從阿羅漢,成為真正的菩提。當年的軍中同袍,後來有人官拜少將、中將,但金義楨他是人生的將軍。

 

台長: daisy
人氣(58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