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11 22:31:02| 人氣17,288|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認識自殺者的心理特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言:這篇文章已經刊登過,這一次我再重新發表一次且不再以三個單元發出,好讓大家得以認真的一次看完。自殺從來不是一個簡單議題,如果每一個人都能認識並緊記這個議題內容,就有機會在自殺案件發生前作好預防工作。祈願每一個看到本文或曾經看過本文的人都能盡一己棉薄之力為這份工作出一份力,盡量將本文內容廣為流傳出去吧。

 

   

    研究指出,真正能夠在問題尚未發生前解救自我傷害的人並不是所謂的專家學者,而是自殺者身邊的人,這些人正是第一線的救助者。如果每個人都能對自我傷害這件事具備有一些基本常識,在自殺者尚未採取行動前看出問題,先期處理,絕對會比問題發生後再去處理來得有效許多。

     就心裡特徵來看,心理學家Leenaars針對自殺者的遺書作研究,提出了八項會採取行動自殺者的心理特徵:

    1、難以忍受的心理痛:人之所以自殺主要是為了逃離內心的創傷,當一個人覺得沮喪、被拒絕、感到無望及無助時,便會尋求一種方式來逃離這種處境,而自殺就具有脫離困境的功能。

    2、間接的表達:自殺者的語言或行為上常透露出混亂、矛盾、別有所指的訊息。因此認識自殺者的溝通就非常重要。這點將在後面詳細說明。

    3、拒絕-攻擊:『拒絕-攻擊』假說乃是1910年由心理學家Stekel提出,他認為一個人被他人拒絕時,會衍生出攻擊衝動,當這種攻擊衝動轉向自身時,即會出現自殺行為。憂鬱症者其實也是這種內射式的攻擊。

    4、欠缺適應能力:例如目前常常稱新世代青年為草莓族,就是指這些人挫折容忍度低,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過低。而這些人到了軍中,如果遇到問題,常會採取逃避方式面對問題,自殺也是其逃避的方式之一。

    5、人際關係:大部份自殺者通常在建立人際關係或維持人際關係方面常有困難,有時會因為得不到滿意的人際關係而輕生。 

    6、失去重要他人:當一個人被內心所認同或依附的人拒絕,其感情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則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痛苦,亟欲離開目前的環境,選擇自殺。

    7、自我(ego)能力不足:若個人的能力不足以發展出有建設性的因應方式去克服困難,就可能採取消極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自殺就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8、認知貧乏:自殺者的思考僵化,容易鑽牛角尖,將想法限在所經歷的創傷之上,反覆咀嚼,看不到其它的可能性,使自殺成為唯一的可行之道。

     一般人總以為自殺行為是忽然發生的。其實不然,自殺者從決心要死到付諸實施,常要經過種種心裡衝突與苦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他們會發出許多訊息,稱為自殺預告癥侯學者指出,六十至八十%的自殺個案都曾在自殺前直接或間接的提到想死一事,這是一種求救訊號,他是在向親友說「我已無能為力!」、「我已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問題!」、「請救救我!」。可惜的是,許多父母或老師對此警訊常常不夠敏感,直到自殺成真後才會恍然大悟,想到自殺前曾聽到他們的求救訊息,只可惜為時已晚,傷害已經發生。所以如果我們能對這些預告癥侯多加認識,預先防範問題的發生,會比問題發生後再去處理來得有效益。

    心理學家劉念肯在其「青少年的自殺防治與對策」一書中,將預告癥侯分成三期說明如下:

    第一期警訊:危機程度低,案主會釋放出「無論作什麼事都覺得好無聊」、「我想到遠方去」、「不久就要說再見了」等訊息,暗示想死的念頭。

    第二期警訊:危機程度中等,案主會更加直接表現自殺意念,譬如釋放出「我想一走了之」、「我要死給你們看」、「我活得很不耐煩」之類的話。A、心情上:表現出「不想上學或工作」、「不和別人打交道」、「忽然哭起來」、「強作快活狀」等症狀。B、身體上:症狀有「沒有食慾」、「體重減輕」等。C、行為上:有時會有自殺的準備行為或未遂行為。

    第三期警訊:危機程度高,這一期是青少年下定決心,付諸實施的時期,並且很有可能是意圖成真時期。預告癥侯如下:

   A、整理身邊:不關心週遭的人,忽然洗澡、理髮,把房間整理的乾乾淨淨。

   B、分紀念品給朋友:把自己最珍惜的東西贈送朋友。受贈者會覺得不可思議,但不一定會覺察到這是自殺訊息。

   C、與親近的人道別:譬如打電話給友人說「再見」,或者帶鮮花去訪問自己最信賴的老師。

   D、寫遺書:遺書寫得密密麻麻,很像是做筆記或塗鴉。

   由自殺者動機來看,自殺就是一種溝通,是自殺者非語言型態的心聲表達。在自殺行為中,自殺者雖然選擇了無言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其實他想說的話卻有許多。舉例來說,他也許心中藏有無數委屈、害怕、痛苦想與人說,卻因為找不到人傾訴或自覺說了也沒用,只好選擇自殺來一舉宣洩心中所有的感覺。又或許他心藏有許多憤怒,殺人後再自殺就是其認定最好的報復行為。

    所以在自殺者心中,他其實早已主觀認定自殺是是他唯一與外在溝通的機會,「死」並不具有任何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這個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因為認同這個「結果」所帶來的意義,自殺者才不惜走上這條不歸路。

    所以學會與自殺者間的溝通方式就是一件重要的事。茲說明如下:

  1、輔導上可以做的以及應該做的

    A、傾聽:表達對個案的覺察與認識,儘量以冷靜而溫暖的,不加評斷方式表達關心和注意到他的問題。

    B、幫助個案評估內外在的可能支援,以建立個案活下去的籌碼。

    C、與個案一同發展、建立一個生活計劃,協助個案找出任何替代方法。

    D、專注、敏銳的傾聽個案訴說,清楚的覺察個案的負面感受 〈例如:沒有希望、無助、痛苦、孤立、沒有意義….

    E、詢問個案最近生理、身體狀態,包括睡眠、飲食、或其他生理反應。

    F、如果懷疑個案有自殺或傷意念,直接面對他。也就是說可以直接詢問並用關懷方式協助對方將藏在心裡的話說出來。

    G、表達對個案的關心,但不是那種操之過急的過度關心。

    H、向個案指出活者就是一種希望,告訴個案他不是孤單的。

    I、幫助個案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通常反向思考的模式有助個案跳脫原來的思考。

    J、幫助個案找到能夠與他對話的人。 

  2、輔導過程中不應該做的事

    A、發現個案有自殺的訊息,不要假裝不知道,也不要過度誇大或緊張。

    B、不要懷疑個案:『……你不是騙人的吧!』。

    C、不要一下子就說:『…..你不是開玩笑吧!』。

    D、不要對個案做道德勸說:『如果你真的這樣做,很多人會傷心的』或者說:『你這樣傷害自己,你怎麼對得起……?』

    E、不要否定個案的態度:『……會有這麼嚴重嗎?』『你

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F、不要試圖影響個案之決定:『……你這樣……,真的很不值得……』。

    G、輔導者不應把自己當作唯一能解決個案問題的人,而不斷試圖勸說個案。不要輕忽個案的當下情緒反應,也不要忽視個案的決定。

    H、千萬不要給個案做不到的承諾。

    以上『輔導過程中不應該做的事』內容,有許多都是一般人在安慰自殺者時常說的話,其實不但無效有時反而會有反效果。為什麼?因為自殺者通常都是經過一番掙扎才會作出自殺決定的,所以這些話早已在其心中走過千回。所以想用這種道德勸說方式說服自殺者放棄自殺念頭常常是無效的,我們真正要學習的其實是學會用關懷及同理的方式傾聽對方真正的想法,並協助對方抒發情緒。

    自殺,是自殺者非語言行為的心聲表達,所以了解其內心非常重要。希望有緣讀此文的人能夠仔細深思,並廣為流傳,謝謝。

台長: daisy
人氣(17,288)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鈺燕
1、難以忍受的心理痛:我心理上的痛是難易忍受的孤獨感, 被遺棄, 委屈, 不被接納, 不被認同, 內疚等等.
2、間接的表達: 我會一時又覺得是自己的錯, 迫自己向別人道歉, 但道歉後, 又感到不對徑, 又想回他怎樣對自己.
3、拒絕-攻擊: 當別人不了解整件事而指正時, 我會很憤怒, 而對別人作出攻擊, 但在某些環境或價值觀不容許我去攻擊別人, 我就會將憤怒發洩在自己身上.
4、欠缺適應能力:有一次我找到一份新工作, 因人事及工作的壓力, 而用自殺去逃避這件事.
例如:下班後經過馬路上的行人天橋, 我會想跳下去, 又或者這個問題不斷重覆讓我痛苦, 我就好想了結自己, 讓自己不再痛苦.
5、人際關係:在人際關係上我最信任的人不信任我, 甚至遺棄我, 我就會有輕生的念頭!
6、失去重要他人:在我所倚靠或倚賴的人, 跟說不在理我, 要我自生自滅時, 我就感到突然脫勾, 感到安全感失去而輕生.
7、自我(ego)能力不足:當我遇到一些問題, 多次解決不到, 又感到自己無力解決, 即是力不從心, 我就很辛苦, 也不會找別人, 怕打擾別人, 做成別人的付累, 而有內疚自責的感受, 我就會放棄自己, 但未必會了結自己, 只是不去面對這個解決不到的問題.
8、認知貧乏: 我也會有最近期, 我記得自己每當去洗澡時, 突然又會想起這件事, 已開著花灑, 樽著地而痛苦地哭, 也不停怪責別人或自己, 那時自殺念頭最重的時候.
2012-10-18 16:26:51
鈺燕
還有一樣難受的心理痛是不公平.
2012-10-18 16:30:29
不想死,可是,不想想,想,痛苦。一直想,更痛苦
2016-06-01 17:01:22
daisy

很抱歉這麼久才回復你信 電腦壞了
讀完妳的信 感覺你似乎陷入了憂傷情境 矛盾不堪 應該是有很多的想法 在心中糾纏 理不清 又忘不掉
所以感到痛苦不堪 是不
你願意跟我多分享一些嗎 我看看能不能幫你理出一些頭緒 楊心理師
2016-06-23 20:35:44
無名氏
妳好,我今年已經29歲了,但是我卻沒有自由,不論我做什麼,或是要去哪裡,都必須要經過媽媽的同意,很多事情並不是我想要這麼做,但是如果沒有聽從媽媽的話,怕媽媽會生氣,而且媽媽還認為是我交到壞朋友,跟她溝通不良,我的朋友們說我是媽寶,這讓我覺得很丟臉,跟媽媽反抗又怕會被說不孝順是壞小孩,可是聽媽媽的話又會交不到朋友,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應該要怎麼做才好呢?
2017-10-26 10:46:05
daisy
無名氏
聽你說你跟媽媽的事 我可以感受到你的矛盾跟痛苦
不想被當媽寶 卻又不想違抗母親
想自由 卻又怕媽生氣
這樣的矛盾 應該不斷在你生活中上演著吧

抉擇 難也不難
難 要承擔抉擇的後果 有時超越自己的心意或現實
不難 下決心而已

希望我的話能給你安慰
也祝福你 早日找到抉擇的勇氣
daisy
2020-09-16 18:54: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