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9 00:40:48| 人氣20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林德俊論述:台灣網路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概況、侷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出處同上篇轉貼文章
再次對作者同意轉貼致謝

--------------------------------------------------------------


〈台灣網路文學社會學研究的現在與未來〉【PART 3】
◎ 林德俊

三、台灣網路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概況

筆者的研究興趣在於網路文學(internet literature)的社會學研究。文學(文藝)社會學約於一次戰後在西方發展起來(于沛,1988:13),文學社會學認為文學與社會相互影響(何金蘭,1989:1-4;Hauser,1990:36-62),應將文學置於社會脈絡下來理解,其研究對象是文學活動,而非「獨立的」文學文本和作者。法國波爾多學派文學社會學家Escarpit認為,文學是根據它現今存在的情況,而非根據它應有的樣子來理解,文學社會學的研究有助揭穿文學的非神聖性(1990:159-160)。 即使乍看僅僅關涉到個人才氣與創造的文學技巧,其本質亦是社會性的,因為作家是社會的一員,擁有特殊的社會身分,他接受某種程度的社會承認和報酬,他對讀者說話,不管是怎麼樣假定的讀者(Wellek,1991:126)。

Escarpit所謂「文學是根據它現今存在的情況來理解」,其實就是主張文學的經驗性研究,亦即去發現及解釋「文學事實」,其關鍵是研究者所作的推斷是基於經驗案例,因此也能被偵測證實,此乃Fokkema和Ibsch所主張的「文學的科學性研究」(Fokkema&Ibsch,1998:ⅩⅢ-ⅩⅣ)。文藝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是綜合的方法,包括了統計法、系統內容分析法、結構—功能分析法、行為研究法等等(Silbermann, 98-103),其共通的特色是:獲取經驗資料。

到目前為止,台灣的網路文學社會學論述偏重於社群、傳播等文學制度的研究,尤其以鉅觀層面的權力不平等為主要焦點,向陽、須文蔚曾在多篇文章觸及此類議題,另也有楊淑芬、丁威仁(2001:14-30)試圖做這方面討論。

楊淑芬(1997)認為網路上媒介個人化、讀者與作者角色交疊化、中介者去除等因素改變了傳統文學傳播中「作品(作家)—媒介(編者)—大眾(讀者)」的單線過程,一種開放性與互動性的文學傳播似乎正伴著網路的興起而逐漸開展,然而就她觀察諸文學網站所獲得的結果是:「讀者與作者、使用者與使用者間的『對話』,遠不如『各自陳述』的情形多——這種種已形成了一套自我且虛幻的文學傳播格局」。另外,楊文亦提出商機附生化應列為網路文學傳播的重要議題之一。

楊文看見了網路文學傳播對傳統文學傳播模式的挑戰,向陽在〈迷幻的虛擬之城——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2001)中亦提出類似看法,並進一步借用後現代狀況「去中心」的概念和葛蘭西的「文化霸權」(hegemony)理論來解釋此一狀況,他並引用了須文蔚於〈邁向網路時代的文學副刊:一個文學傳播觀點的初探〉(1997)中提出的四種網路文學傳播特色(個人化、去中心、新文類、閱聽人詮釋力增強)來說明因為網際網路這個新媒介的特質,使得舊有的文學社群結構已面臨挑戰。

鑑於商業力量刻正或可能對於自由、非壟斷的網路文學社群的侵蝕,須文蔚在〈新世代詩人的活動場域——從商業傳播市場轉向公共傳播環境的變貌〉中提出了營造一個公共服務性格傳播環境的必要(2000),而鼓吹一具理想性格的網路副刊的誕生即是朝向此一環境的運動方式之一(注7)。

四、台灣網路文學社會學研究侷限及可能

以上諸多研究論述,多有開路先鋒的功勞,然而關注面向上卻有所不足,平面與網路文學社群的霸權或主導權之爭不斷地受到論者青睞,這種著重宏觀的分析常常忽略了網路文學社群內部也潛藏著複雜的權力關係。網路文學社群(注8)的聚合動因、認同基礎、互動模式、組織結構、社群維繫等等……,都應是網路文學社會學研究者必須個別精細處理的議題。一直到2001年須文蔚的〈台灣網路文學社群特質之初探——以《晨曦詩刊》為例〉(2001:237)首開從社群認同感維繫模式、社群內部權力結構的微觀角度切入文學社群現象,國內才有了這方面的研究文獻。

還有一點值得提出來檢討,亦即前述諸篇研究多在嚴謹的經驗資料缺乏的情況下進行理論套用,立論的事實根基不穩,影響了其研究的參考價值(僅須文蔚〈台灣網路文學作家社群特質之初探——以《晨曦詩刊》為例〉一篇稍稍免除了這個毛病)。嚴謹的經驗資料需透過嚴謹的蒐集方法來取得,例如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問卷調查、焦點團體等方法。任何一篇經驗研究都不能沒有研究方法的說明。若文中所使用的例證來源是二手資料,論者也應說明該資料的蒐集方式,好讓讀者能夠判斷其可信度及有效度。

除了網路文學社群的研究之外,國家政府對網路文學的介入、網路文學的大眾與小眾之爭、網路作家的社會出身、網路文學的線上與平面出版及兩者關係、網路文學新體裁的社會因素等等議題,都值得網路文學社會學研究者去關注。

隨著時間的推進,網路文學的社會學研究應該及早脫離概論階段,研究範疇應該愈來愈分工,論題走向細緻化、精確化,才是邁向研究領域成熟之路的不二法門。除此之外,更要大量累積網路田野資料,而非在經驗基礎不足的情況下妄下論斷、草畫圖像,網路文學是名詞,更是動詞,與其等待二手資料出現,不如趕緊投入第一手的資料蒐集,這是捕捉瞬息萬變的網路文學社會的第一步。


(注7)
見須文蔚〈邁向網路時代的文學副刊:一個文學傳播觀點的初探〉(1997)及林淇瀁〈高速公路下的沼池:析論台灣網路文學傳播的窘境〉(2001)。
(注8)
本文採較廣義的社區(community,或譯為社群)定義,也就是不把社區侷限在一個實體的、固定的地理區域中。林芳玫將文學社區定義為「以寫作為共通興趣的自發性象徵社群」(林芳玫,1995:30)。花建、于沛認為一個初級文藝群體須符合三項基本條件:1.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有共同的藝術追求的目標2.成員之間有交互影響、交流感應的文藝心理紐帶3.以一定的形式把這種心理紐帶固定下來。與初級文藝群體相對的是高級文藝群體,那是具有更為複雜而嚴整的內在聯繫的文藝組織,後者可視為前者的制度化(1989:284)。本文所指的文學社區涵蓋初級文藝群體與高級文藝群體,強調成員之間的互賴、交相影響、彼此之間對於文學藝術的喜好與追求有一定程度的同質性。網路文學社區,係指以網際網路為主要活動場域、以電腦中介傳播(CMC)為主要溝通形式的文學社區。


台長: 丁威仁
人氣(20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