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4-10 01:50:16| 人氣1,34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貼MP→:洪醒夫《散戲》小評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洪醒夫《散戲》小評

洪醒夫的短篇小說《散戲》,以走入末路的戲班上演「秦香蓮」一劇,運用台上、台下交叉描寫的手法,唱出一個時代落幕的輓歌。
「秦香蓮」是一齣廣為流傳的民間戲曲,而「包公」更是深入民心的半虛構人物。所謂的「半虛構」,正因為他已經超越了平實的歷史意義,進而典型地標舉了某些人生理想。
中國式的民間戲劇大半以「人生的圓滿」收場,與西方悲劇的流傳主幹在形式上是有分野的。但我們知道,「悲」、「喜」其實是互蘊的,戲劇之所以能夠長久感染人心,無非在其確能宕滌人心。西哲亞斯培(Karl Jaspers)如此說:「覺知包含著原始視觀(orginal visions),而原始視觀從最早先就使人類得以藉著意象(images)、儀式及事件的形式把真理傳遞下來……它們的答案並非在於邏輯思考模式,而在於既定的事實。……我如何獲得純靜、救贖,並免於恐懼?因為神秘的迷信、儀式和行為規範以及它們所提示的方針。」(註一)因為並非本乎邏輯思考,所以「包公」的行為及人格完整性可以無疑地確立,而成為一個「既定的事實」。然而,此種「既定的事實」卻非「實然」(real)所有,而是人心意欲的「應然」(ought)所涵。
作者運用「戲」為題材,使之交錯於真實的人生(實則亦為一種典型的戲碼),這便形成「邏輯思考」與「既定事實」間的互動性與矛盾存焉。我們試著如是觀,如果「戲」本身代表著一種人類的「邏輯思考」,即劇中的「正面典範」與「負面典範」皆各有其「必然」的下場;「真實的人生」卻代表著「既定的事實」,然而兩者是否契合無間?是必不然,否則不須一再標舉,則人生未免是矛盾的。反過來說,如果「戲」所含攝的,如德目、寓意等,正是社會價值或人心意欲的「本然」的「既定事實」;而人生歷程所以對應現實的「邏輯」,卻不如此,則人生又是乖謬的,或「非邏輯」的。我們大膽地猜想,作者採用此種格式成篇,揭示人生理想難以成就於現實環境的「外部矛盾」,應為其重要目的之一。
就其選材而言,「秦香蓮」一劇確實與「玉山歌劇團」及其成員面對之景況有著巧妙的呼應。這可以經由簡單的「象徵繫聯」推知,例如,秦香蓮是「歌仔戲」、「玉山歌劇團或其成員」、「生存不易的小民」、「受壓迫或被剝奪者」、「不圓滿的人生」……,陳世美是「代歌仔戲而起的新興娛樂」、「新興勢力」、「剝奪者」、「現實的殘酷」……,包拯是「濟弱扶傾的正義使者」、「救贖者」、「對抗命運的強者」……,則「被扮演者」之純化、完整、有力與「扮演者」之旁騖、缺陷、虛軟之對應,又正是此文本的張力與作者最明顯的意圖所在。
而劇中包拯有所棄、有所不棄的氣慨,恰是一種理想人生欲堅持而不易達成的境地。生命之不能完美地完成,唯其「散戲」者乎!於是,作者在悲憫當中,對於大多數的生命,是又未免也有一些深刻的諷刺與失望吧。
當然,這些議論或許只得算是臆測,但至少一篇意蘊豐富的好小說,是能予人多重啟發的。


註一:葉頌姿譯《悲劇的超越》(Tragedy is not Enough)作者Karl Jaspers 大江出版社,民國59年12月初版。文引p.15 - 16



台長: 丁威仁
人氣(1,34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壯陽藥
很不錯的分享~!
2020-02-26 17:25:3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