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3-12 10:08:37| 人氣7,028|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墨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張之亮的 《墨攻》是部假墨子「非攻」「兼愛」學說之名的歷史戰爭片,雖能滿足對中國哲學外行又狀似好反思的影評人!

本館對 《墨攻》的基本立論見前評《夜宴》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另參本館:馮小剛:名導演56),是因我從前評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旣無歷史也非小說》《俠失諸朝》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誘僧》《胭脂扣》《霸王別姬》《秦俑》 《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至於後評《無極》 所附郭敬明著《無極》電影小說版,由摘文(可惜網搜不到《夜宴》原文以供諸書的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比較)可知是深受網文影響且不如前評《甕中人》《惡女書》之二、三流文字。薛興國改寫之《臥虎藏龍》則比王度廬原著更二、三流。
  至於影視的影音魅力,如前評《英雄》所言:我認真地比較了張藝謀的《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無極》 和李安的《臥虎藏龍》(另參本館:李安:名導演72),無論在構圖、取景、場面、色調、音效、配樂、演技、功夫、服飾、道具(這些連一般外行的觀眾也能看出其熱鬧,更別說內行人看其形式美)或影片內容、感情刻劃、思想呈現等之表現上(大多半調子影評不知現代形式主義美學之內含自存於形式,而濫評以內容空洞、形式虛無),張陳都勝過至少不差於李安。但兩岸三地的大多影評人怎褒李(含本館前後評之好萊塢諸大片)貶張陳呢?
  論理何用?評論娛樂片的唯一標準是賣不賣座!
  這就對了!如一娛樂片大賣,而又沒濫捧之論可供反批,那半調子影評就屬自以為是之無的放矢。反之,若先有半調子濫評《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戴黃金甲》《無極》《夜宴》,那護之便有理。《臥虎藏龍》 《墨攻》《赤壁》《刺馬》則反反之。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另參本館:張藝謀:名導演50)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陳凱歌的《無極》以奇幻方式拍攝宮廷愛情故事,有別於其 《紅高梁》《黃土地》 《霸王別姬》等,就視覺奇觀而言具實驗性.(另參本館:陳凱歌:名導演51)
   《墨攻》是部假墨子「非攻」「兼愛」學說之名的歷史戰爭片,雖能滿足對中國哲學外行又狀似好反思的影評人!
  《赤壁》雖有吳式暴力美學和獨特三國觀之特色,但整體而言過於冗長(上下集達五小時)。
  香港張徹1973年導演的《刺馬》,相對於陳可辛2007年導演的《投名狀》,更屬武俠片,而《投名狀》則夾較多太平天國歷史(故二者在劇情「因權力和女色」和主題「結拜兄弟自相殘殺」上大同,小異的是一偏工夫動作/色調明亮;一一偏戰場調度/色調暗沈)。

《墨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nIupdOZiqo

導演:張之亮
編劇:張之亮
  酒見賢一 .....原作小說
  森秀樹 ....原作漫畫
  久保田千太郎....漫畫腳本協助
演員:
  劉德華 .....革離
  範冰冰 .....逸悅
  王志文 .....梁王
  安聖基 .....巷淹中
  吳奇隆 .....子團
  崔始源  .....梁適
墨子攻略Battle of Wits劇情介紹
  距今兩千兩百多年,中華大地尚在諸國紛爭,群雄爭霸的時期。此時,強大的趙國想要一舉攻打燕國,而實現這個計劃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先攻破夾在趙燕之間的梁國。于是,趙國大將軍巷淹中奉命率領十萬大軍,逼近僅僅只有孺婦平民4000余人的梁城。
  危難之時,梁王向以守城著稱的墨家祈求一支可以抵抗十萬大軍的守軍。但是梁王等到的卻是一個其貌不揚、孤身應戰的墨者——革離。
  不可一世的趙兵對這位來自墨家的無名小卒鄙視之極。但革離卻出奇制勝,奮勇抵擋住趙軍二千兵馬的偷襲,令趙軍束手無策,無功而返。
  逐漸,全心練兵,親自制造無數特別武器的革離,加強梁城防守實力,應付趙軍隨時而來的龐大攻擊,使得梁城上下,無不對革離折服。但是,突然到來的墨家傳人揭開了一個驚天秘密,頓時引起梁城驚恐萬分。而此時梁王的嫉妒,又如鬼影一般隱匿在革離身邊,殺氣四伏。
  城外,盡管巷淹中使出不同的攻城方法,可惜除損兵折將外,依然無法攻占梁城,反令革離聲望傳遍各地,遠遠超過了無能的梁王和強悍的巷淹中。
  正值趙軍無心攻戰之際,趙王卻突然傳令撤軍!巷淹中雖傳令撇退,自己卻堅持留下,繼續作戰,以報戰死沙場的下屬其在天之靈。結果有二千名效忠巷淹中的部屬,不約而同地折返,發誓攻克梁城。
  得知城外只剩二千趙軍,梁王自以爲能輕易應付,便急于把革離趕走。得享一時之安寧,梁城人民已逐漸忘記革離的功勞,返回從前的生活,疏于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趙軍再次攻城,不費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
  巷淹中沒有捉到革離,卻相信革離不會離棄梁城,于是以城民作爲人質,逼革離現身。
  革離的出現,與梁城的命運,在戰爭的起落中懸而未決。
創作背景
  電影《墨攻》改編自日本作家酒見賢一于199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墨攻》,片名的含義是“墨子攻略”。香港導演張之亮花費近十年策劃籌備,用前所未有的古戰場面,將兩萬五千名驍勇善戰的趙軍,一個莽鞋布衣,其貌不揚的墨者,四千老弱婦孺的百姓,“撕裂”,“混雜”,“糅合”,卻又毫不留情的“抛擲”于公元前370年春秋戰國硝煙四起的曆史中。導演用《墨攻》,講述一個絕對“非攻”的故事。
  漫畫《墨攻》
  擅長于曆史傳記類型的森秀樹,在1995就以《墨攻》獲得日本小學館漫畫獎,是參考中國曆史資料,再加上作者個人想像的傳奇故事,森秀樹以酒見賢一的曆史小說作爲藍本並加以發揮,以戰國時代七雄爭霸的局面爲背景,發展出一場‘攻城’與‘守城’的精采鬥志過程,深度刻畫了人類在面對戰亂紛擾時最原始的人性,劇中的主角是來自于墨家的革離,其貌不揚的他實爲一謀略過人的智者,帶領人民抵抗龐大的軍隊攻擊,情節引人入勝,頗受漫畫迷好評。
主創介紹
  導演——張之亮
  香港著名導演,作品以精致,深刻著稱。他所導演的影片《中國最後一個太監》《飛越黃昏》《籠民》《流星語》《自梳》《慌心假期》等多部影片,屢次榮獲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電影金馬獎,以及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等衆多獎項。 攝影指導——阪本善尚(日) 日本五大頂級電影攝影師之一。 動作指導——董瑋 香港著名動作導演。曾經指導過《無極》《七劍》《2046》《無間道》《英雄》《旺角卡門》《雙雄》《特務迷城》等100多部影片。 總美術指導——易振洲 內地著名美術指導。曾指導過《臥虎藏龍》《英雄》《荊柯刺秦王》《汗血寶馬》《最浪漫的事》等多部影片,其中電影《英雄》獲得第2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電影《荊軻刺秦王》榮獲第52屆嘎納國際電影節“嘎納技術與藝術貢獻獎”。
  服裝設計——佟華苗
  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挂》的著名設計師,曾因《秦頌》《秋菊打官司》《活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影片,多次獲得國內外影壇的贊譽。 造型一絲不拘合乎戰爭背景色彩配合求統一 《墨攻》以戰國時代的戰爭作爲故事的藍本,每位主角、甚至群衆演員的造型均以樸素簡約爲主,並沒有任何特別飾物,目的就是要還原一個真實的曆史。雖然所有服裝造型都要合乎戰亂的環境,視覺上比較破舊,但導演張之亮十分講求色調整體的統一,例如梁城的臣民以土黃色爲基調,攻城的趙軍則以黑色爲主基調。至于每個主角的造型,當然也下了不少心思,力求從微細處表現其人物特點。爲了突出劉德華的“行走天下”的智者形象,與其它老百姓不一樣,他的頭發看似“短寸”,但稍顯卷曲雜亂,兩邊的頭發也會自然向中間傾斜,看起來好似從來不整理的流浪感。而在衣服方面同樣會有一種風餐露宿,四處漂泊的破落感,正好符合他“行者”的特點。
  角色
  ★革離——劉德華
  革離在原著中是個五短身材、禿頭虯髯的精壯漢子,還有個標志性的啤酒肚,雖然目光如炬勇武過人,但外形絲毫談不上英俊,和劉德華的偶像形象相去甚遠。
  身爲片中故事核心人物和守城領袖的劉德華,最終保住梁城,但是也逃不過飛鳥盡、良弓藏的命運,被驅逐出城。雖然漫畫原著中梁城攻守戰不過是全篇的開端,革離回到墨者總部後,還要面對整個墨家蛻變爲秦國爪牙的現實,堅持理念勇敢對抗強大的秦國與整個墨家,但是根據目前的演員名單和角色,電影版《墨攻》的故事並沒有如此複雜,經過改編後的電影會將視線集中在精彩的梁城攻防戰中。
  ★逸悅——範冰冰
  自從在《環珠格格》中以俏丫鬟形象出位後,範冰冰的古裝戲演了不少,但是王中磊篤定地表示,《墨攻》中逸悅的造型絕對顛覆她以往的古裝造型。據介紹,範冰冰的造型非常忠實于原著中那個男孩性格、滿臉塵灰、短刀皮甲的女兵形象,她忠實地與革離相伴守城,一起應對敵人派出的暗殺者。
  不過這次在電影中,導演會安排她和革離暗生情愫做一對同命鴛鴦,也只有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地增加她的戲份、滿足商業片對愛情元素的需求。
  ★巷淹中——安聖基
  號稱韓國國寶級影星的安聖基這次被推爲革離的對手——趙國大將巷淹中。雖然不及李牧、廉頗等大將名震天下,巷淹中在故事裏卻是遇到革離前未嘗敗績。率大軍進攻梁城,在常人看來結果毫無懸念,然而聽說墨者入城助戰後,巷淹中十分明智地命令5000先鋒安營掘井囤積糧食,做好持久戰准備;親率100000大軍抵達後,他又單獨與革離“單挑”演練模擬攻防戰,屢遭挫折後居然毫不退怯,堅持“不打不知道結果”。最精彩的是圍攻梁城數月未嘗勝績後,趙王下旨班師回朝,巷淹中居然一邊遣回大軍,一邊抗旨獨自留在梁城下,爲武將的榮譽向梁城挑戰。沒有獎勵,沒有功勳,大軍散去後兩千死士團結在“巷”字旗下,讓革離意識到真正的決戰才剛剛開始……
  這樣百折不撓、重榮譽甚于生命的勇將讓安聖基特別欽慕,曾扮演過韓國平民總統的他已經在苦練漢語,准備和劉德華惺惺相惜會獵沙場。
  ★梁溪——王志文
  王中磊明確表示王志文將扮演梁城城主梁溪,這讓人實在無法將原著中肥頭大耳、腐朽但決不昏庸的梁溪與高瘦深沈的王志文聯系在一起。梁溪的戲不是太多,但絕對是個關鍵人物,首先梁城其實是他的一姓之都,當所有大臣和公子梁適一致反對由外人革離全權統領梁城戰時軍政大權,看似昏庸的梁溪力排衆議,用國君的權威給了革離最大的權力。他心裏很清楚,梁城若破,百姓無非變成趙國百姓,臣下無非變成趙國奴才,損失最大的其實是自己。
  梁城只是動亂年代中一個無足挂齒的彈丸小地,能夠在列強環伺下生存下來,梁溪必然有其特殊的才能。王中磊對王志文給予高度評價,認爲他一定能夠演好這個城府極深、詭譎多變的小城主。
  此外,巷淹中的睿智堅毅的副將微詳,梁溪剽悍粗魯但勇猛率真的長子梁魁,在敵軍壓境下由驕橫紈絝轉變爲果敢英武、承擔家國責任的次子梁適,都是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的人物。
幕後制作
  由中、港、日、韓四地合作、投資金額高達1600萬美金的電影《墨攻》,原是根據森秀樹日本小學館漫畫獎的同名漫畫改編而成,是導演張之亮曆經十年策劃籌備的心血之作,彙集亞洲頂尖電影專業人員投入拍攝,並邀請韓國、香港兩位的影帝——安聖基、劉德華擔任男主角,以及包括範冰冰、吳奇隆、錢小豪、午馬等共同演出。有別于近年來大型古裝電影華麗瑰豔的色彩,與運用大量特效呈現武打美學的方式,《墨攻》選擇以最樸素、寫實的風格作爲影片的基調,來傳達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矛盾。
  爲了貼近曆史,《墨攻》團隊在河北搭建了占地六萬六千平方公尺的大規模布景,用黃土、樹、房屋、磚塊完美地重現了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古城、城牆、村莊及監獄。在拍攝第一場戰爭場景時,僅僅是一個鏡頭就使用了700名野戰部隊和150位臨時演員,組合各種隊伍形式,並于當地找來400匹馬師和馬,編制而爲騎兵陣。另外還有40名專業動作演員,350位從業人員,一共上千人配合導演張之亮在兩山之間,完成趙國大兵進攻的場面。
  雖然力求“真實”,但特效相對于《墨攻》而言,卻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墨攻》全片有三分之二處需使用特效,大多是集中于各類攻城模式,例如︰“天燈攻城”的飛行高度及狀態、“水攻”時水花四濺的效果等,在在都需要特效根據物理學特性,做出更多符合現實世界中的影像。特效能幫助降低成本,把十萬士兵變成幾百萬人,防止人員受傷。張之亮希望在城池、堡壘、煙霧、千軍萬馬間,能隱藏起特效的痕迹,“最好的特效,就是讓觀衆忘記特效的存在!”張之亮說。
  在服裝、美術設計的領域,《墨攻》也同樣講求簡約樸實來表現曆史,在服裝的顔色均爲低調的暗或淺色系,可說這部電影是以依從曆史爲主,在顔色上盡力靠近的真相,同時更強調設計上體現戲劇性的視覺效果。美術方面來說,在美術上,《墨攻》要營造一個兩千年前的戰爭,要表達到所謂當時戰國攻戰,特別設計和制作比列相當的各式戰車、兵器和各種軍備。
  《墨攻》拍攝過程艱辛,主戲多于河北地區進行,當時正爲寒冬時分,溫度大約是零下十幾度的低溫,惡劣的氣候條件考驗著整個劇組,所有人員都以過人的毅力切牙工作,就爲了展開這一場史上最勢單力薄的戰役,華語電影中極少出現這樣以“攻城”和“守城”作題材,張之亮認爲,《墨攻》故事本身,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透過一個人帶著偉大的思想,幫助他人的過程,從而引出從不同觀點、立場出發的故事,對人和對思想都有很深入的刻劃。
  關于水牢的那場戲
  在氣溫0至3度的情況下,需要拍攝一場華仔潛入水牢英雄救美的戲,華仔及冰冰跟一衆攝影師,工作人員共十多人要浸泡在零下七度,又冷又髒,深達四米多的水中,長達六小時之久,令華仔也禁不住說了一聲:“每位救美英雄的名聲都是得來不易。真不明白那些救美的英雄,爲什麽總在艱難辛苦的時刻,可以想著美人,我就只是感到‘凍’死人除了不停打冷戰,全身震之外,什麽也想不到,什麽美人也不會有感覺。”
  爲了拍攝那場水牢英雄救美的場面,身患重感冒的張之亮導演及二十多位的工作人員一開始便要浸在零下十多度冰水,整理機器及設計最佳的拍攝位置,以免兩位演員受盡“皮肉之苦”。患上重病的導演在整個過程並沒有離開冷水中,更是第一個下水,示範給演員看要做的動作,不停鼓勵兩位演員。張導演表示:“雖然感冒令我不停咳嗽,更知道六小時浸在冰水中會令我的病更加嚴重,但身爲《墨攻》的導演一定要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起初我十分擔心冰冰及華仔會忍受不住,但他們一句辛苦也沒有說過,令我相當感動。”
  爲了拍攝這場在水牢的戲份,劇組可謂嚴陣以待。安排十位救生員及潛水人員在場,以防萬一;另外配備十個氧氣筒,給華仔及冰冰于水底應用,雖然華仔及冰冰於戲服裏穿有潛水衣,但水溫太低根本沒有任何保暖作用,曾經有工作人員提議放暖包令水溫提高,但張之亮導演計算過最少要投下多達300個暖包才可以令水溫上升,加上會有漏電的危險,故放棄了這個想法。最終唯有邊拍邊在傍送壹杯杯的熱水,讓他們倒在身上暫暖,可以停拍時,就以相當傳統的毛毯及熱姜湯爲他們暖身,不過兩位主角及下水的工作人員都表示,“這是我們一生中經曆最冷的一次,冷得幾乎連知覺也快要失去。”。
  這個英雄救美的鏡頭一共拍了六次,華仔說冰冰在水底等他救,試過一次,他摸黑在下面,遊到一個地方,摸到一個人,他便馬上二話不說,擁著這個物體升上水面做戲,怎料升到上水面才發覺,他才發覺攪會了,抱著的不是冰冰,而是下面的潛水員,大家也幾乎笑死。華仔說,“我根本什麽也看不到,摸到一個人,就以爲是冰冰,冷得要命,又不能呼吸,還不拼命抱著這個人向上遊?上到水面,我自己也笑到不成。”
精彩花絮
  湖南作家李樹型在京召開記者會,宣稱《墨攻》原本是他編劇,但公映後,片中“編劇導演”卻變成了張之亮一個人。他已經請了律師,正式狀告張之亮的劇本侵權。而張之亮方面則表示,“一切都合法合理”,不存在侵權之說。
  《墨攻》全片有三分之二的地方需要用到特技。
  《墨攻》第一個大場面戰爭戲動用了1000名戰士、300位群衆演員、400匹馬、400個馬師,以及40名專業動作演員。
  劉德華在拍攝一場由五層多樓高的城樓高空飛下的戲份時撞傷左腳韌帶,需修整一個月。劇組只好改變計劃,由先拍武戲改爲先拍文戲。
  爲拍攝一場水牢英雄救美德戲,劉德華、範冰冰和導演張之亮等人在零下七度的氣溫下,浸泡在水中長達六個小時。
  在韓國人氣新星崔始源爲電影《墨攻》配音的三日中,每天配音場所外都有將近50、60名FANS輪班守候觀望自己的偶像。
  劉德華和王志文的對手戲十分精彩。在梁國大殿外,華仔扮演的革離亂發、刺須、衣衫襤褸,僅用眼神和肢體動作與王志文“對戲”。與華仔的沈默相對應的,恰是王志文的出彩臺詞,王志文字字入戲、句句震撼的表演,令衆人佩服之致。
  在拍攝一場戲名是“五馬分屍”的戲時,“五馬”和午馬先生的名字重音。現場工作人員常常一著急,就把“今天拍‘五馬分屍’“變成“今天拍‘午馬的粉絲’”,這個小插曲,反倒讓午馬先生本人也樂此不疲的反複重複,欣然“接受”。
  張之亮導演的妻子和三胞胎小孩從加拿大趕來探班,三個10歲大的小男孩十分粘吳奇隆,他走到哪裏小家夥們就跟到哪裏。奇隆說:“沒辦法,《墨攻》 浩大古樸的‘城池’真的好像從遊戲中克隆出來的場景,小孩子當然好奇啦!”
  殺青之時,《墨攻》主演劉德華特意在劇組宴請導演張之亮和所有工作人員,並且燃放煙花同喜同慶該片勝利關機。華仔不但細心拍攝下所有工作人員的照片,制作成“《墨攻》群英”相片,送給每一個工作人員。
電影評論
  《墨攻》:墨不守陳規 
  《墨攻》最大的功績,就是反襯出以前數部大片的孱弱和不成氣候。《墨攻》不號稱大片,卻有大片的氣質。
  張之亮導演的《墨攻》,取材于東周戰國之亂世,改編自日本同名漫畫,一貫走文藝片路線的導演爲其和平主題而感動,所以十年來一直尋求投資,拍攝這部以表現戰爭謀和平的電影。
  張之亮雖然來自香港,但其對曆史的理解,對人道的認識,對戰爭的判斷,對英雄的審視,對亂世的情懷,守的代價,和攻的動機,讓所有的人在戰爭的迷失中有更多的思考。本片講亂世的人性,墨者革離自信可以拯救世人,但面對恐懼的不同人群和屍體,生與死再也不是沙盤上的棋子,他也開始惶恐,最終各方力量都無力拯救自己的生命,在近乎不了了之的結局中,沒有勝利者,墨者最終不過帶著一些孤兒遊走在列國,也就是曆史的縫隙裏。張之亮尊重平民,堅持人道立場,剛猛的戰場,折射出生命的珍貴。張之亮強于內地那三位前仆後繼拼搏于古裝大片的導演之上,差距是非常大的,也是很令人遺憾的。
  無論《英雄》《十面埋伏》還是《無極》《夜宴》,盡管各有數千萬美元投資,也搜羅華人最精銳演員和幕後制作人才,但是中氣不足,首先沒有一部電影能夠講好一個故事,敘事質量大大遜色于《故事會》上的通俗人情。而所謂主題則淩空韜虛,全都是奢華糜費的帝王將相的變態生活,當中令觀衆常有妖精打架的感覺,而說話從來就不像人話,性情變化也是莫名其妙。拿這些妖蛾子送去美國,競爭什麽奧斯卡,真正是自取其辱,很容易讓人誤會智商不夠而情商也堪憂,古人不是這樣子的! 
  《墨攻》的素質,是不同于內地電影的,也很不相同于香港電影。即便邵氏時期的古裝電影,也沒有如此的宏大格局,更不能表達戰爭中的人道精神、辯論時代的實踐理念,即便敵人、奴隸、俘虜都是平等的人的現代意識,墨者是現代社會遙遠的回響,可惜他們在秦國一統天下後被殘酷的曆史所放逐。用戰爭來反對戰爭,用戰爭來遏制戰爭,“守”出來和平,維持均衡的態勢,是墨者最高的道德要求。墨者,現在看來模糊的複合型人才。
  張之亮的視野不屑于《英雄》和《無極》邯鄲學步的類型。十年來,縈繞在心的就是要再現國人智慧之高標、追慕前賢風骨之守成、反思戰爭殘酷之極端、追問人性複雜之感念、映射自然和諧之對比,客觀和人道是他電影的根本,從《籠民》和《飛越黃昏》便已經證明。世事前進或後退,人生循環或破格,《獅子王》講生生不息,屈原喟歎時間之永恒,儒家其實不看重以德報怨更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墨不守陳規。本片對于戰爭的複議,觀衆比較容易理解。而對于人性異動,則多有影射和悸動。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爲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爲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只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爲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爲官吏,選舉賢者爲天子國君。墨子認爲,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爲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爲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本片中梁城可謂是弱勢群體,但梁的君主和大臣從總體上卻不如侵略他們的趙國將軍們。而一旦在勝利後,局勢稍穩,上層建築立刻傾覆,便要清洗,即便外來英雄如革離、本土良將如逸悅,也被誣陷,張之亮講政治鬥爭很有一套,尤其是逸悅被割喉之後,梁王還要再追問一句:你還有什麽要說的嗎?簡直是神來之筆,不但異端沒有權力,就是忠臣也要在傾巢之下,被強權禁錮失聲。可憐梁城,在梁王手下,寧肯投降,也不能付諸忠臣良將。屈原、嶽飛之郁悶,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墨攻》不應該和《英雄》相比,在和好萊塢的同時期古裝戰爭片相比,也要超過《天國王朝》和《特洛伊》、《亞曆山大大帝》,而與《角鬥士》仿佛,前三部電影雖然在場面上或勝于《墨攻》,然而情懷和劇力,卻是大大不如。
http://baike.baidu.com/view/73391.html?tp=0_11

墨子攻略

  由日本作家酒見賢一( Ken'ichi Sakemi)于日本平成三年(1991年)創作成的小說。日本平成七年(1995年),這部小說經久保田千太郎的改編、森秀樹繪制成漫畫,由日本小學館出版。
  2006年,由張之亮導演,中韓演員參加拍攝的同名電影《墨攻》拍攝完成並公映。
  酒見賢一是日本頗著名的作家,尤其擅長中國古代曆史題材的作品。譬如他的《陋巷に在り》,便是取材自孔子和他的弟子顔回的軼事;《泣き蟲弱蟲諸葛孔明》寫的當然便是諸葛亮。酒見賢一的過人之處在于,他的文風大膽、想象雄奇,敢于由人們司空見慣的曆史故事中演繹出截然不同的變化。這是他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他的作品容易爲人詬病的地方。
  《墨子攻略》介紹:
  兩千三百年前是中國的戰國時代,趙國一萬五千大軍在名將苓淹中的率領下,兵臨梁城城下,僅有不到四千五百人的梁城不得已的向當時維持正義,反戰的墨家集團提請救援,正當梁城上下舉國慌亂,人心惶惶的時候,墨家的援軍到了,可是只有一個人---革離。 內容講的是墨家思想的繼承者革離爲了發揚墨子精神(既防守精神),不斷幫助弱小的城市守城的故事,故事的開始就是墨家首領撇棄墨家原來的精神,幫助秦國,而革離卻要一直遵墨家信念,不但要和強大的敵國對抗,更要和變味的墨家對抗。
http://baike.baidu.com/view/766158.html?tp=8_11

《墨攻》劇情簡介

距今兩千多年前,中原正值春秋戰國、諸國爭霸的時期,此時,國力強大的趙國想攻破弱小的梁國,進而一舉攻打燕國,慢慢實現一統群雄的夢想。趙國大將軍巷淹中奉命率領十萬大軍,包圍僅有孺婦平民4000余人的梁城。大敵當前,梁王向以「守城主」自居的墨家祈求一支足以匹敵的守軍;但梁王等到的卻是一個其貌不揚、孤身應戰的墨者─革離。
信心十足的趙國軍隊一開始根本不把革離放在眼裡,沒想到他屢屢出奇致勝,成功抵擋住趙軍二千兵馬的偷襲,讓趙軍束手無策,無功而返。梁國在革離的帶領下全心練兵,他並教導居民製造特別兵器,加強防守實力,以隨時應付趙國的突擊,使得梁城上下,無不對革離折服。然而,忽然到來的墨家傳人揭開了一個祕密,引起梁城民眾恐慌;梁王對革離的嫉妒也日益加劇,危機一觸即發。
城外,巷淹中使出不同的攻城方法,卻只是徒增士兵傷亡,無法攻占梁城,更令革離聲望傳遍各地,遠遠超過了無能的梁王和強悍的巷淹中。趙軍無心攻戰之際,趙王卻突然下令撤軍﹗巷淹中雖傳令撤退,自己卻堅持留下,繼續作戰,以慰戰死的同袍在天之靈。約有二千名對巷效忠的部屬,自願留下完成攻城之業。
得知只剩二千趙軍,梁王自以為能輕易應付,急著把革離趕走,梁城民眾也逐漸忘記他曾有的功勞,重返從前生活,疏於防守。就在此刻,巷淹中率趙軍再次攻城,不費吹灰之力便攻陷梁城。巷淹中沒有捉到革離,以城民作為人質,逼革離現身。
革離的出現,與梁城的命運,在戰爭的起落中懸而未決。
【關於電影】
有別於近年來大型古裝電影華麗瑰豔的色彩,與運用大量特效呈現武打美學的方式,【墨攻】選擇以最樸素、寫實的風格作為影片的基調,來傳達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矛盾。
為了貼近歷史,【墨攻】團隊在中國河北省搭建了占地六萬六千平方公尺的大規模布景,用黃土、樹、房屋、磚塊完美地重現了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戰國時代的古城、城牆、村莊及監獄。在拍攝第一場戰爭場景時,僅僅是一個鏡頭就使用了700名野戰部隊和150位臨時演員,組合各種隊伍形式,並於當地找來400匹馬師和馬,編製而為騎兵陣。另外還有40名專業動作演員,350位從業人員,一共上千人配合導演張之亮在兩山之間,完成趙國大兵進攻的場面。
雖然力求「真實」,但特效相對於【墨攻】而言,卻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墨攻】全片有三分之二處需使用特效,大多是集中於各類攻城模式,例如︰「天燈攻城」的飛行高度及狀態、「水攻」時水花四濺的效果等,在在都需要特效根據物理學特性,做出更多符合現實世界中的影像。特效能幫助降低成本,把十萬士兵變成幾百萬人,防止人員受傷。張之亮希望在城池、堡壘、煙霧、千軍萬馬間,能隱藏起特效的痕跡,「最好的特效,就是讓觀眾忘記特效的存在﹗」張之亮說。
在服裝、美術設計的領域,【墨攻】也同樣講求簡約樸實來表現歷史,在服裝的顏色均為低調的暗或淺色系,可說這部電影是以依從歷史為主,在顏色上盡力靠近的真相,同時更強調設計上體現戲劇性的視覺效果。美術方面來說,在美術上,【墨攻】要營造一個兩千年前的戰爭,要表達到所謂當時戰國攻戰,特別設計和製作比列相當的各式戰車、兵器和各種軍備。
http://tw.movie.yahoo.com/mstory.html?t=movie&id=2035

「墨攻」的攻防戰

趙國大將軍巷淹中攻打只有四千人的梁城,梁王向正義的墨家求援。結果來的只是一個沒打過仗也沒守過一座城池的墨者革離。
革離不是武功高強,不懂飛簷走壁,只有一顆冷靜的頭腦和利如劍鋒的舌尖,率領城內四千軍民抵抗趙國十萬大軍。 
故事的基本戲碼其實並不新鮮,五十年前名導黑澤明就拍了一部相近的電影,就是被荷理活改編了無數次的「七俠四義」(Seven Samurai):窮村每年都被強盜搶奪糧食,於是邀請了七位武士相助。七人訓練村民,和強盜決戰,雙方傷亡慘重,最後村民殺退強盜......。 
最近一部類似的攻防戰電影,就是 Ridley Scott 的「天國驕雄」(Kingdom of Heaven)。要爭奪的是耶路撒冷,涉及敏感的宗教和十字軍東征,格局宏大,視野廣闊,男歡女愛、軍事衝突、宗教差異、地緣政治甚麼都有,以致即使 director's Cut 已長達194分鐘,仍然好像沒說得清楚。 
「墨攻」也是拍攻防戰,但它的「格局」小得多了。故事很清楚,城外攻城,城內守城。守城的有主戰,有主和。三條大線撐起整個故事架構,因此格局雖小,卻集中,挖出很深刻的內容。 
「墨攻」的戰爭場面很多,除戰場上的兵馬對戰刀刃相見,也不乏戰場外的計謀、間諜、細作、權爭。只不過一場戰事,卻抓出了數千年來各大小戰爭的各個層面,實屬難能可貴。 
至此,我對「墨攻」的讚言如下: 
這是華語娛樂電影一百年歷史來,最精彩可觀的頂尖電影之一。它超過了近年的荷理活大片「天國驕雄」和 「木馬屠城」(Troy) ,可以站在黑澤明的經典鉅作旁而毫不遜色!不要等它出 DVD,這麼一部十年難得一見的鉅片,應該去電影院觀看才對得起自己。
http://marriedmanland08.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38868

《墨攻》:國産大片弱智時代終結者?

  這個國産大片指的是國産古裝動作大片,而且特指2002年以來導演張藝謀的《英雄》所開創的“中國特色”古裝動作大片,《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一直到即將上映的《滿城盡帶黃金甲》,組成了長長的當代中國的古裝動作大片序列。它們基本上像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次品,又像是電影女神被人迷奸生出來的弱智兒女一般,衣著華麗卻口眼歪斜,嘴角流著粘涎,走路歪歪斜斜,說話口齒不清,逢人便撩出自己赤裸且鑲鑽的下體,炫耀著自己天生貴胄天賦異稟的超大性器,當你訕笑著指出它脖子上萎縮褶皺如核桃仁般的大腦時,它便惱羞成怒,咿咿呀呀地抽出腰裏的尚方寶劍,惡狠狠地砍過來,順手放出一種叫“獨立影評人”的尖牙動物撲將過來,露出資源(當前電影資源、媒體資源、行政資源)壟斷者撕去僞善面具後的真面目,形狀與禽獸無異。從這個意義上說,弱智與邪惡實在只是一人之雙面。
  而一部叫《墨攻》的影片的出現,卻以它剛猛的平民精神和獨特的創作個性,徹底終結了國産大片的弱智時代,雖然它也來自民營的大制片公司,卻更像一部大投資的獨立制片,雖然它也被宣傳者冠以古裝動作大片的名號,卻更像一部化花費不菲的作者電影。2006年第一場雪到來之前,《墨攻》讓人看到了國産古裝大片羽化成蝶的希望。
  大片弱智症候
  《墨攻》之外的這些古裝動作大片,在故事、人物、導演技巧乃至主題等各個層面都有著不約而同非同一般驚天地泣鬼神的弱智症候:
  講故事——從故事上講,基本上就是對幾千年人類敘事文學發展出來的講故事的藝術的極大侮辱和嘲弄。這些所謂的中國中堅導演,連個最基本的故事都說不清楚講不完整,更甭提讓人信服了。《英雄》裏的多角敘述空有外表沒有精神,把整個影片切割成支離破碎的斷片;《十面埋伏》裏爲了自圓其說,讓死人隨時複活現身說法;《無極》裏用一個小小的饅頭作爲“宏大敘事”的基石,實在是勉爲其難;《滿城盡帶黃金甲》講故事剛剛及格了,大家便奔走相告、彈冠相慶,這只能說明中國導演長期以來敘事水平的極大萎縮和低能到了一個何等嚴重的地步。
  人物塑造——這些大片中的人物(如果還能稱其爲人物的話)基本上可以和行屍走肉劃上等號,不是性格平面圖解意志的工具(《無極》中的昆侖奴),就是前後混亂性格自相矛盾的支離人(《英雄》中的無名、《夜宴》中的厲帝),要麽就是既非平民又非英雄不倫不類(《十面埋伏》裏爲女人打得狗血淋頭的大俠們)的人形道具。他們既沒有性格,也沒有個性,連某種類型化的人物都不是,他們甚至連個清晰的面龐都沒有,更別說血肉豐滿呼之欲出了。中國的大片導演們,你給他們一盤粘土,他們甚至捏不出一個像人的東西來,捏出的都是欲望器官畸形發達跟著感覺走的人形怪獸。
  導演技巧——對于有著100年曆史的電影來說,他們這些人根本不配談技巧。他們的電影永遠都是用中近景在交待事情,他們的鏡頭永遠都像在紀錄舞臺,前景是演戲的人後面一定是襯托的景,鏡頭的長度永遠都是中規中矩不急不慢(因爲太長和太短他們都無所適從),人物說話永遠都是一字一句字正腔圓,鏡頭永遠都只跟著人物走似乎這些假人才是影片的導演,他們的布光永遠都是通堂亮,他們永遠都少不了花哨的動作戲,他們的音響永遠都是和音樂控制在一個一成不變的比例,他們最喜歡把每件事情都說得毫無懸念,而且能用語言說出來的絕對不用畫面交代,他們講故事永遠沒有閑筆,因爲他們知道自己能在兩小時內說清楚一件事已經是謝天謝地了離開了大路他們根本就轉回不來,他們的布景永遠耗費巨資奢靡華麗,他們的演員永遠是俊男靚女衣冠楚楚……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創新精神甚至連剛出電影學院的孩子都不如。
  主題——這是這些國産大片最讓人憤怒的地方——塔爾科夫斯基說過“對藝術家來說,良知和內涵永遠在技巧之前”——如果前面說他們在電影藝術修養上的先天不足和無知懶惰還能讓人原諒的話,這一點絕對是不可原諒的!家門不幸,人民早已不要求他們擔當起社會良知的重任了,但是他們連最基本的人道和藝術母題(連好萊塢三流導演都駕輕就熟的)都沒興趣,宣揚感官享受、反人民反大衆反民主、獵奇宮廷糜爛生活、反複把玩欲望主題才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是對“五四”以來的民主、科學精神的公然反動,當有些所謂的專家以維護電影産業之名爲他們開脫的時候,就更讓人憤怒了,這樣反人民反人道、一開始就糜爛的電影産業要它又有何用?! 
   好看的《墨攻》更高明   
    說了這麽多,不單單是爲了發泄心中的不滿,更是爲了說明,當下電影環境下,《墨攻》這樣的電影的難能可貴,縱然它有一些小小的不足之處,但就像一個跛足的巨人一樣,和上面那些弱智電影有著本質的區別:
  故事精彩,講述高明
  雖然是改編自日本漫畫,但這跟一個故事的好壞,沒有必然聯系。前幾日有人撰文說這樣一部“中國曆史大片”(從來都沒人包括導演自己都沒說過《墨攻》是曆史大片)居然取材自日本漫畫,言下之意似乎在暗示沒有取材自《東周列國》、《三國》這樣的中國通俗文本就是大逆不道先天不足,試問這是誰家的道理?雖然是改編自漫畫,但是導演經過十幾稿的改編重寫,目前的故事已經成爲張之亮的了,是爲他表達的理念服務的,英雄不問出處,想不到這麽多年了,該死的“出身論”還是遺傳給他們的下一代了。
  閑言少敘書歸正傳,簡言之,《墨攻》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個普通的墨者在守衛一個小城過程中的遭遇和所見的一切,殘酷的戰爭中(大家別忘了,他可是第一次替人守城)他自己的信念遭到動搖,各色人物各種力量在這場戰爭中顯露出自己最本質的一面,走上了屬于自己的不同的道路。先不說別的,張之亮將《墨攻》故事的主人公設置爲戰國時期的墨者平民,而不再是皇宮內闈中的帝王妖後或者欲望熾盛的假大俠,這已經是一個大大的進步了。而且影片的敘事節奏非常緊湊,線索清晰毫無枝蔓,無論是設置人物、交待線索還是推進故事、利用懸念都能做到儉省複遝遊刃有余,基本的起承轉合那是不在話下,將故事講得驚心動魄扣人心弦這才叫本事。
  真正會講故事的人是深諳省略延宕之術和複調並進之道的,他們永遠都挑最重要的說,把什麽都說得眉清目楚,什麽都平鋪直敘,那永遠都是個新手。影片有個情節,劉德華飾演的革離吩咐範冰冰飾演的驃騎隊隊長逸悅挨家挨戶收集糞便塗在房頂上,抵擋趙軍的火箭進攻。導演先讓革離對逸悅說,我差點忘了有一件重要的事,然後鏡頭戛然而止,轉到下一個畫面,逸悅已派人在挨家搜集糞便,然後鏡頭一轉,轉到屋內哪幾個趙軍的奸細身上,順便交代了一下他們暗殺革離的計劃,此時畫外的聲音仍在延續士兵搜集糞便的喊話聲,導演沒有割斷敘事,卻發揮電影化手段多線並進地講故事。這個時候,沒人知道革離搜集臭哄哄的糞便要做何用,這是一個小懸念鈎子。緊接著,幾個另外的情節過去之後,趙軍開始攻城,火箭紛如雨下,一個鏡頭,火箭落到城中草屋頂上,逸悅驚喜地發現火被事先塗上的糞便熄滅了,這時畫外也響起別人的驚喜之聲,一個逸悅的特寫鏡頭,她心悅誠服地微笑了一下,說明她開始認同並欣賞革離(這時緊張的守城大戰正在進行中)——到這裏,一個敘事小段落結束,情節圓滿了,既塑造了革離的形象,也爲下文革離和逸悅的愛情埋下伏筆和合乎人性的因素,同時爲守城戰的勝利定下可能因素。——影片中這樣講述漂亮功能複雜的小情節比比皆是,而且它們是高明地鑲嵌在整體的大情節之中的,它的好處是,節省寶貴的時間、讓情節緊湊、加快節奏,而且造成懸念、讓講述搖曳多姿,更重要的,它是電影化的,是電影才有的。這種散點複調的敘事手法,其實骨子裏是跟張之亮一貫的平民視點、客觀視角一脈相承的,在他的電影裏,生活是多層次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爲主角,每個人都可以是悲憫的對象,世間本沒有英雄和常人之分,英雄是弱者和別有用心的人制造出來的神話。
  在基本沒有什麽動作戲、色情戲的情況下,能完全靠講故事將觀衆牢牢定在座位上的,馮小剛、張藝謀、陳凱歌目前看來都不是張之亮的對手,光這一點,《墨攻》就成爲年末最值得一看的國産大片。至于因爲片長過分刪減(粗剪片有2小時40分鍾,現在公映的版本整整剪去了40分鍾),導致的部分情節交代模糊,轉場突兀的現象,實爲白璧微瑕,聰明的人可以想想,這樣會講故事的人,如何會犯這些低級錯誤呢?
   人物豐滿、前後渾然   
    《墨攻》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不下十幾個,其實是個群戲,重要的人物就有五六個,難的可貴的是,在片長那麽緊的情況下,張之亮給每個人物都留出了性格發展的完整空間,最終使得每個人物都能得以完整、栩栩如生。
  革離並不是個英雄,他的信念也會動搖,特別是看見因爲自己使這麽多人喪生的時候,他幾乎崩潰了。恰巧是他突然轉變的一瞬(梁王讓他去領賞,他拒絕了)讓觀衆有些迷惑,爲什麽人物會突然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其實張之亮在之前有很多伏筆的,例如告訴觀衆革離並沒有守過城,其實是暗示他對戰爭的殘酷並沒有充分的心理准備(但劉德華的出演,讓人再次從開始就將他當成了高大全的英雄,必然形成心理期待上的落差),另外,小女孩奸細被盲目的梁城百姓打死,滿城的屍體,最重要的是他自己的負傷,這些都讓他對自己守城的必要性産生了懷疑,而恰恰是他的這種自疑讓觀衆迷惑了。普通觀衆習慣了一成不變的好萊塢式的個人主義英雄,習慣了認同並跟隨毫無缺陷(近年有些小缺陷,但只是人物個性的點綴,真正自疑自反自我顛覆的好萊塢電影主人公幾乎沒有)的主人公沖鋒陷陣,當他們一下子面對和自己一樣的會動搖的主人公(特別還是劉天王飾演的)時,第一反應就是迷惑、“看不懂了”。這很正常,主要的責任應該不在影片的創作者身上,但演員表演火候的控制(華仔這場戲過激的反應讓人感覺有些過,當然最有可能的是中間過渡的段落被刪減所致)不到位和稍顯煽情的手法(似乎有刻意的音樂),讓觀衆在迷惑的同時産生了出戲和抗拒的心理。
  雖然稍有遺憾,但革離的刻畫依然是成功與可信的,他後來很快地調整了自己對墨家思想的動搖,回到自己的狀態上。有一場戲,他跟崔始源扮演的梁國王子對話,後者問他所謂墨家“兼愛、非攻”思想是否有不切實際和機械主義的地方,革離沒有否認這一點,但他緊接著說了一句,“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于心”,說明他這個時候與其說是把墨家信條當成一種八股,更不如說當成了一種理想來追求的。這種帶有原教旨主義的回歸,跟後期墨家變了味的思想南轅北轍,但卻恰恰顯示了革離這個普通墨者身上的堅韌與可貴之處。有人說,這個地方顯示了張之亮思想的混亂,我認爲這是他沒有看懂所致,這裏恰恰證明了張之亮一貫的客觀立場,他不會認同于哪個主人公,只是冷靜地逼視人物的狀態,當然也包括革離這個非英雄人物的動搖、回歸和自我超越。片尾,革離帶領一群戰爭孤兒離開梁城雲遊四方,恰恰是完成了刻畫這個人物的最後一筆,他成爲墨家中不願“與時俱進”的一員,同時亦成爲遊離于社會進程之外的孤獨者,這個人物其實體現了張之亮自己的理想主義和無可奈何,但這與所謂“混亂”絕對不可同日而語。還是那句話,生活本身的客觀和多義,在某些看慣了類型電影的人眼中,沒准就是混亂。
  韓國演員安聖基飾演的趙國大將巷淹中非常成功,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與中國演員對戲,還能將表情節奏和分寸拿捏得如此准確實在是厲害。這個角色從窮兵黷武的大將軍到最後頓悟被殺,當然是張之亮的美好理想,但確實完成了一個鮮活角色的塑造。他最後坦然死于梁王箭下,讓這個形象得以完整得到升華,但張之亮依然是克制的,幾乎沒有表露出太多的評價。過于短促沒有煽情的鏡頭,不留神幾乎不會注意,因此這個地方也有觀衆反映看不懂,我想不是真看不懂,而是看電影的心態不對罷了,我只能說,拜托,你回家看《蠟筆小新》好了。
  其他幾個人物,像王志文的梁王、崔始源的梁適、錢小豪的牛子張、吳奇隆的子團都是刻畫成功的人物,不僅讓人信服而且好的讓人認同,壞的讓人憎惡,但都能理解,不存在技術上的缺陷導致的“假人”現象,21世紀都過去快10年了,中國電影要是都一味大踏步地後退,還拿什麽跟國際競爭?對于牛子張的愚忠,導演並沒有簡單地加以道德評判,而是尊重這個人物的選擇,客觀地展示他的遭遇和結局,並適時發現和放大他身上的閃光點。子團最後的結局有些神奇,恰恰是神來之筆,實爲亂世中看透者的選擇,有些類似《名劍》中鄭少秋角色最後的頓悟。梁王顯然是片中最類型化的角色,和《籠民》中的一幹議員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似乎體現了張之亮的某種觀點:政客或當權者的個性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雖然他們有著千奇百怪的個性,但最終起作用的,還是那根被異化了的大同小異的神經。
    拒絕煽情和拒絕巴自己的想法強加給觀衆,這本身就是一種藝術趣味、態度和風格。而內地的這些大片導演們,目前還不到談風格論旨趣的時候,他們現在要先學的,還是怎麽才能把一部電影弄得完整了、讓人信服了、是個玩意兒了,那個時候再談風格也不晚。
   技巧純熟,風格獨特
  這個不用多說,第一次拍攝大片的張之亮能交出這樣的答卷,絕對已經是讓人驚喜。難得的是,他依然還能保持很多自己的獨特手法,亦讓人肅然起敬。一直執拗地認爲,張之亮是中國電影導演中對長鏡頭理論最無師自通且運通圓熟的一個,他的長鏡頭調度、景深鏡頭、畫外空間的嫻熟運用,要是巴贊沒死,估計也會誇上一誇的。長鏡頭的好處自然是更加真實和維持高信息量,《墨攻》中很多長鏡頭調度都使用了前後景的搭配,顯得生活味十足,戰爭場面自然更加真實和緊張,而景深鏡頭壓縮空間之效更是帶出了混戰的效果,雖然有時會讓動作戲顯得笨拙,但這顯然不失爲一種嘗試,不喜歡的人不要急著罵娘,冷靜客觀寬容一些爲上,要是您就是偏愛一些簡單調度、舞臺化風格的戲,一樣沒人會罵你。
  《墨攻》獨特的電影語言運用多說無益,大家自己去電影院看了就知道了。另外一點就是,這部影片刻意避免了很多血腥場面,用的人造血漿和西紅柿醬自然比不過《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萬人“絞肉機”,喜歡的人就喜歡,不喜歡的人就不喜歡,沒有高下對錯之分。導演其實是不想學一些導演,打著反戰的旗號,欣賞戰爭、剝削戰爭罷了。
 主題深刻,含義豐富
  影片的主題很明顯,反戰。但導演沒有像好萊塢電影那樣廉價地喊喊口號,讓觀衆無痛地欣賞2個小時的特技戰爭場面後完事,而是把真正恐怖的氣氛帶入影片中,這有些超出單純類型片的範疇,而且會引發很多人“不好”的聯想,似乎影片在諷刺自己什麽。但,張之亮依然客觀,從《籠民》到《自梳》,從《流星語》到《慌心假期》,他從來都不會大旗一挑上街遊行呼號奔突,因此,在《墨攻》裏,我們可以看見很多活生生的人物,但唯獨看不見張之亮,但不要錯誤地以爲他沒找准自己的位置,勸您看遠一點,看高一些,你會發現,他在雲頭呆著往下看呢。
 另外,看《墨攻》還有很多理由。比如:
  它樸實無華,真的做到“沒有炫技”,但卻一樣驚心動魄扣人心弦
  影片的音樂很陽剛很好聽
  粗衣麻布的範冰冰一樣很漂亮
  華仔依然很帥
  吳奇隆還是像《梁祝》和《花月佳期》裏那樣梗
  王志文老師的表演精彩異常
  古戰爭場面浩大震撼
  鬥智鬥勇的情節扣人心弦
  …………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這部影片是有尊嚴、有血性的,它在目前國産大制作影片一片華麗、一派奢靡、空洞無物、脫離生活的當下,以其積極的主題、粗礪質樸的形式和真正的戲劇張力和人文力量讓人看到了中國高水平主流商業電影的希望,以及中國導演的真實水平。
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6/11/30/974571_9.htm

中國大陸電影業另參本館:《中國電影史》

《墨攻》竟然讓影評人找不著北了

熱情的中國民間影評人在不知道是什麽渠道的點映後很敬業的開始了評論。
  因爲關注自己的偶像吳奇隆在片子中的表現和對張導的崇拜所以去翻看了搜狐的獨家影評。      
  突然發現《墨攻》竟然讓影評人找不著北了~   
  很明顯,影評人們在《墨攻》面前淪落到和中國高考生一樣被逼寫作的境地。
  通篇的空泛道理,讓我們這些沒有看過影片的人更加摸不到感覺。更看不到一點影片的秘密訊息,讓人大失所望。
  個人覺得原因如下。
  原因一:評論人對電影題材和導演風格都不熟悉所以很膽怯,所以在評論中看不到實質性的內容評述。   
  沒有看到直白的對影片情節的對照解說,沒有看到對演員表演的評價,沒有看到對對白的評說。這以前不都是影評最關鍵的東西嗎?這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墨攻》讓影評人陷入了困境。他們沒有遇見過這樣的題材,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導演手法。內地的這些影評人可能對張之亮導演和這個片子的題材並不熟悉,因爲不熟悉,所以很畏懼。他們是帶著忐忑的心情去看這部電影的,所以根本沒辦法進入電影的內容,一直在盯著電影出錯。
  盡管這樣,從他們的文章中還是看不出《墨攻》這部電影觀衆不能接受,電影界不能接受的大紕漏。   
  原因二:不同國家演員表演都沒有大的問題,所以無從下手。   
  沒有對演員表演的評價,(因爲按我的估計,他們應該對韓國的演員很吝嗇才對,一般這種中國型的電影出現外國人肯定是愛國的影評人最先盯著的部分,可是在這方面也沒有評論。呵呵~)實在讓人感覺很奇怪對吧,在這樣的邏輯下,我的結論是,墨攻的演員都沒有問題~可以這樣說吧~還有可能就是演員的表演和整個電影讓觀衆感覺融爲一體,一氣呵成,所以看不出表演好壞了。能讓人忘記演員表演的電影難道不能是成功的影片嗎?   
  原因三:濃厚的學者氛圍,黃青色調的畫面讓影評人很不爽。   
  這些影評人看習慣了《無極》和《夜宴》華麗麗的色調後眼神經已經協調不過來了~有評論說看這累~張導以前是做文藝片的但是他的片子的特點是越看越投入。吃慣了大魚大肉的影評人遇到這樣樸實的畫面當然會喊累~而且還會喊苦呢,因爲這樣的樸實的“大片”讓本來准備好的只有外殼沒有內容的俗套的批評調調完全用不上不上了,回去還得重新想詞,的確好累的~同情影評人,所以免費的電影不是那麽好看的。   
  原因四:墨家思想究竟是怎樣的?不明白裝明白~   
  導演說過,他對墨家的思想的理解是一知半解的,墨家這麽高深的學說不是他能完全理解的。所以說電影中的思想是導演自己理解的墨家思想的結晶。不能說是完全的墨家的思想。可以專業的影評人(並非研究墨家學說的學者)卻來指責電影中的墨家思想是相互矛盾的,說不通的,還自說自畫的拽了很多墨家文獻中的話來說事。
  呵呵,請影評者明白,張導很謙虛的表示過他對墨家不是完全了解,你們真就當真了嗎?他爲這部電影整整准備了10年,你認爲他連這最基本的東西都沒搞明白就敢拍了嗎?他說過,拍片子的過程中不出現和工作人員爭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你可以用自己的想法說服每個人,那這個想法肯定就是完善的,至少是相對完善的。最至少比這些影評人臨時抱佛腳抓來的墨家思想要深刻完善的多了~   
  《墨攻》到底會不會被觀衆接受還要看最後觀衆的評價。
  大家就把這些提前的影評當成探密的前方部隊好了~
影評人需要的是看完電影之後的熱情,我這篇文章就是看了各位的影評之後腦子一熱就寫出來了,可能很多地方還沒有推敲清楚.
  但我在看各位的影評時,看到的都是相當老練的文學結構和很沒有說服力的結論,一看就是強擠出來的論點.像空有想法沒有思想~像影片中的現象和墨家思想相矛盾等等~
  這些結論很幼稚.沒有人說描寫墨家反戰思想的電影就要整個電影所有東西都秉承平等無爭的理念,都是高樓大廈,都是美衣華服即使在現在都是不可能達到的,都平等了還宣揚墨家思想幹什麽?
  還是要影評者解釋一下,什麽是想法和思想的區別.恕我愚鈍.
  甚至有影評者開始比較電影和漫畫原作的區別,真是有勁沒處使了~找不到可以批評的地方就來比較這個,佩服!
  有什麽必要嗎?大家看的是電影,又不是漫畫電影PK/
  還有說到的曆史知識,我的確佩服影評者爲了批評電影而翻看典籍的態度.
  你們爲了影評事業奉獻了太多的精力.看電影的觀衆不會像您一樣想法複雜到去追曆史,只要電影是好看的,就可以.藝術真實和絕對真實是有區別的.OK?
  影評人怎麽不去翻無極的曆史,英雄的曆史? 
  我想說的是,如果您覺的電影不錯,誇一誇不會少幾斤肉.
 一心想著要批評,只會找不到北~
http://ent.sina.com.cn/bbs/2006/1115/12356453.html

不是影評 — 墨攻

自"魔戒三部曲"的出現, 觀眾對於古代戰爭片有了新的評價標準. 當時不少香港觀眾認為以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 理應大有條件拍出氣勢比"魔戒"更磅礡的電影. 識時務者為俊傑, 一系列"神檯級"的華人導演, 當然不放過這些現成材料, 炮製了一系列化神奇為腐朽的"神檯級"的電影. 所謂神檯級, 只應天上有, 實不應該出現在人間.
好一句"識時務者為俊傑". 被趙國攻打的梁國找來墨者革離幫助. 成功守住梁國之餘, 更贏得梁國百姓愛戴. 革離相信的理念, 由始至終都是"守". 可是得來得效果比"攻"更好. 為什麼?
事事積極進取的香港人, 不見得樣樣成功. 所欠缺的就是針對性的策略. 知己知彼, 人家怎麼守, 你就怎麼攻, 說來老掉牙, 卻非人人懂. 趙國派刺客滲入梁城, 在城內作裡應內合準備, 繼而發千軍萬馬攻入城內, 革離就利用這個先天缺點, 集中處理已侵入的刺客, 令趙國的戰略一開始便付諸流水; 梁國有好的箭手, 革離只要在箭上做點手腳, 利用這個先天優點, 便把本身的效果大大提高. 常說最佳的防守就是進攻, 說不定最佳的進攻也是防守呢?
進攻, 就一定帶傷害性, 何況是最佳的進攻? 電影中革離不小心掉進自己設下的陷阱, 眼見敵軍在陷阱裡掙紮, 身為墨者的他萬萬想不到在保護一方的同時, 竟會對另一方傷害那麼大. 習慣太保護自己, 會不知不覺傷害別人, 別人怕受傷害, 也會保護他自己. 這麼一來, 人人都怕, 人人都一個人, 人人都寂寞.
後來梁王誤以為革離所做的是想篡位, 於是三爬兩撥就把革離逐出梁國. 革離在午夜逃走時, 更被一開始自己所設計的箭所傷. 不禁概嘆因果循環, 既簡單, 也無情. 以怨報恩的梁王, 不知道王子跟著革離出走, 結果兒子被下屬的亂箭射死. 幸好有情的是人, 革離在出走時遇上被拯救過的奴隸: "選擇應該愛的人去愛" 一句話, 因為情, 故事未完....
以上是道理一堆還是廢話連篇, 就取決於觀眾怎麼看, 怎麼想.
說回電影本身, 故事說得明白流暢. 沒有賣弄畫面美感的港產片通病. 稍嫌有些前文後理其實可以再詳細交待, 又或者多鋪排其他角色性格, 以襯托革離的深度, 不像現在因為革離的立體, 反而暴露了其他人的平面. 個人覺得除了特技和剪接比較差之外, 處理戰爭場面的分量恰到好處. 墨家主張非攻兼愛, 如果上一個鏡頭在說道理, 下個鏡頭卻大賣打打殺殺的視覺快感, 就會有點格格不入. 要知道導演是擅長拍女人戲的張之亮. 要看大場面, 就等徐克回復水準吧.
劉德華飾演革離, 的確做到他一貫水準, 就是演活了一個"很劉德華"的革離. 看他徐步上山, 跟趙國將軍下棋, 我竟然看到跟一個full gear行山人士沒兩樣的古代人物! 只欠一個"道地蜂蜜綠茶"的大特寫而已.
幸好在電影中, 這個"很劉德華" 的智者, 沒有怎麼被英雄化. 革離之於逸悅的感情, 雖然突兀, 但遺憾的結尾卻為電影留了一點餘韻. 還是一句話, 因為情, 故事未完.
http://weblog.xanga.com/lamfield/550802385/19981261592443335413----2269625915.html

《墨攻》影評:革離隔離了動機

《墨攻》的長處是引人深思的主題;短處是人物塑造不夠立體。
在當今社會,咨詢業高度發達。當一個企業(尤其是大企業)遭遇困境時,一般會想到聘用咨詢公司,幫他們擺脫困境。像麥肯錫那樣的國際級咨詢公司,開價可高達上千萬美元。
劉德華扮演的革離其實就是這樣一個角色,所不同的是他不收錢,完全義務勞動,百分之百活雷鋒。這是人家懷疑他居心不良的無形佐證,同時也是該角色太過理想化、缺乏說服力的地方。美國西部片裏的牛仔大俠也屬于空降掃雷隊,但編劇通常爲他們設置一些提高信服力的動機,比如跟壞人有世仇什麽的;而革離有一段臺詞,幾乎爲他打上了“雇傭兵”的標簽,而雇傭兵以傳播兼愛爲己任,有點自相矛盾。
革離是一個不會做人但極擅長軍事的超人,他很生硬地要求梁王把兵權交給他,他像好萊塢英雄那樣深入火線,親力親爲,他不玩宮廷權術但熟諳敵軍心理。他是一個矛盾而完美的符號,但又不是金庸武俠劇中的人。
其實,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是符號,其人物特征用一句話甚至一個字就可以概括,而且劇情發展中沒有任何變化。這是阻礙文藝片展翅翺翔的障礙,也是觀衆不容易感情投入的主要原因。
好在人物塑造的缺陷在主題深度的挖掘方面得到了相當的彌補。從下半部分開始,影片漸入佳境,一個簡單的鋤強扶弱橋段變得複雜起來。梁城雖然只有4000人,但梁王是一個忘恩負義、出爾反爾的暴君。觀衆可能會同情革離的命運,但我更同情梁城老百姓。革離出任抗趙援梁大英雄,是他自己的選擇;而梁城人民的選擇卻很可憐:要麽當亡國奴,要麽當暴君的蟻民。也許有人會說後者好歹算是國家主人翁,但這個主人翁在說實話時,會遭到張志新式的割喉懲罰。所以,他們究竟在保衛什麽呢?難度就是保衛當炮火和當螞蟻之間的選擇權?在這樣左右爲難的前提下,吳奇隆扮演的子團所做的選擇——讓大家逃亡,似乎是最理性的了。
影片繼承了《拯救大兵瑞恩》和《太極旗飄揚》的衣缽,在肯定某次戰爭的同時,弘揚反戰思想以及和平理念。但用好萊塢災難片救寵物的方式來詮釋泛人道主義,多少顯得力不從心,毫無說服力。誠然,戰爭中的多數人都是無辜受害者,但“殺紅了眼”是那種情況下最常見的心態。《墨攻》在協調戰爭和人道方面,只是展示了良好意圖而已。
在技術層面,那攻城和防衛的一個個花招是最大的亮點,加上各種兵器和服裝,頗有看頭。由此可見,即便是銀幕戰爭,用智商總是勝過使蠻力,好比諸葛亮總比張飛更能吸引人。但,翁城的場景之小,很難相信一次戰鬥能殲敵上千。不過,這種計較均屬于吹毛求疵,因爲電影再實在,也得遵循誇張的邏輯。
《墨攻》是一部回避武俠浪漫風格的古裝片,不像近年流行的國産大片那麽虛無飄渺,但寫實的手法未能用到人物塑造上,是一大遺憾。(演員也別指望得獎了。)影片借用古人的智慧,宣傳一些普世的價值,並警醒人們對暴政危害的認識,這也是一種突破吧。
http://raymondzhou.ycool.com/post.2598136.html

《墨攻》影評

人回複 我來回複昨天下午,到星湖影院看了《墨攻》。總體觀感令我滿意,認爲是一部較爲成功的作品。也許影評人會說影片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如史上並無革離其人,墨家傳人革離的服飾太離奇,用熱氣球進攻不真實,等等,但我認爲那是影評人的職業毛病,他的職業決定了他的毛病就是通過雞蛋裏挑骨頭來取悅觀衆。鄙人觀影愛用諸葛亮的方法,觀其大略,整體的故事情節、主旨表現力等看是好的,就是一部好片,否則畫面再華麗、音響再出衆,也是徒有其表。
    墨子著稱于世的是守,但片名叫《墨攻》,是因爲它是根據日本作家酒見賢一和漫畫家森秀樹的漫畫《墨子攻略》改編,影片說的還是守城的故事。墨家善守,因而有“墨守成規”的成語,墨守:戰國時墨翟善于守城,故稱善守爲墨守;成規:現成的規矩、制度。現在指思想固執保守,守著老規矩不放,不思改革進取。現在的很多成語都背離了原來的意思,反而讓人忘記了典故本身的意義,我認爲這不足取,這是題外話。
    影片說的是戰國時代,趙國百萬大軍兵臨梁國城下,僅有不到4500人的梁國向墨家提請救援,援軍到了,可只有一個人———墨家革離。正是這革離,以先進的守城技術爲後盾進行積極防禦,以超凡的智慧展現了一幕幕的經典的古代戰例:弓箭懾敵、硫磺熏眼、糞滅火箭、火困來敵、水淹趙軍,充分展現了墨家的處于弱者地位的自衛防禦軍事思想:一是非攻,二是救守。
    墨子的非攻思想,就是要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衆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而且戰爭必將給人民群衆帶來深重的災難,所以應該盡量避免這樣的戰爭。“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爲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可戰火一啓無論勝敗都不可避免災及百姓,所以勝利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就象《墨子。非攻》裏面所述的故事,墨子通過應對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一一對以有效防禦,讓禽滑厘討不到半點便宜,從而知難而退。革離開始時也希望趙軍能聽從他的勸告,放過梁城,但統率十萬大軍的趙軍主帥巷淹中並不把梁城的區區四千兵馬放在眼內,執意攻梁,革離也只好奮起應戰。從而引出墨子軍事思想的救守防禦作戰體系:一是倡導積極准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在七天時間內建起一座甕城,形成對趙軍的威懾力。二是“守城者以亟傷敵爲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通過火攻水淹,有效地殲滅了趙軍的有生力量。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一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包括破雲梯、破地道、破火箭等等。
    可是,就在大破趙軍的過程中,革離親眼目睹了無數趙軍被火活活燒死的慘狀,受到了無比的震撼,念叨著“守城者以亟傷敵爲上”,心裏無比痛苦,戰爭無論如何都是凶事啊,“戰爭中,有誰不是無辜的?”即使勝了又如何?那千千萬萬的生命能挽回來嗎?再先進的攻防技術,都只適用于戰爭,可戰爭中的任何最先進技術,又能比得上沒有戰爭呢!因此,在墨子的救世方略中,在先進的軍事防禦術之外,更引入注目地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一整套兼愛思想。
    何爲“兼相愛、交相利”?墨子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衆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墨子認爲,先秦社會之所以失範,在于人與人之間不相愛,“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與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亂世之因,一言以蔽之,違反兼愛互利原則的惡果是“強必執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兼相愛”並不否定自愛,而是把自愛與相愛結合起來。“交相利”也不是鄙視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與互利兩不偏廢。這才是“兼相愛、交相利”的精要。“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在這種愛意融融的相互義務性關系中,天下才能實現和諧、富足。影片中,革離以愛心對待戰俘,以博愛之心對待國民,最後,贏得的是戰俘的相救,國民的愛戴,是故,兼愛互利是爲治之道也。
    墨子軍事思想的防禦術,與《孫子兵法》的進攻術,構成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體系的主軸。墨子思想及其追隨者聚合而成的墨家學派,在先秦諸子中更是氣勢奪人、不同凡響,成爲與孔孟儒學比肩而立的思想流派,“其在九流之中,惟儒足與之相抗,自余諸子,皆非其比”(汪中《述學•墨子序》)。然而,自秦漢以降,墨學卻日漸從思想流變史上消失了。這主要是由于統治者獨尊儒術,作爲儒家對頭的墨家自然不可能獲得統治者的推崇。但是,墨子的兼愛思想的內涵和現實意義卻是不可抹煞的,這樣一種平等博愛、達致和諧的崇高理想對于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更是具有重要的啓迪意義。
    中華民族現已進入和平發展的盛世,對外國際交往上也是以“和平崛起”爲主旨,體現了一種國與國之間相處的兼愛非攻精神。但在國內社會內部,國民的精神上卻似乎仍處在“亂世”,信仰模糊,信用缺失,以強淩弱,以富侮貧,人與人的攻擊性不是減弱了,而是增強了,從而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這都是因爲功利主義的不斷作用,人只求自愛,而不懂得關愛生命,關愛他人,人只求自利,卻不懂得互利,如此的偏廢,難以避免整體社會性的偏激。只有懂得了愛,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傷害他人,這個社會的文明步伐才可能不斷加快。這就更需要宣揚墨子的兼愛普愛博愛思想,重新構築起民族的道德基石。兼愛精神,對強者而言,以愛爲基礎,自我崛起,謀求自身富足,但不以損害別人的利益爲代價。非攻思想,對弱者而言,則應積極防禦,自強不息,活得有志氣有骨氣,別人才不敢欺侮。強者兼愛,弱者自強,這樣對整個社會,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就能達成和諧仁愛、互信平等的某種平衡。
http://www.dvd.com.cn/comment/11158.html

《墨攻》:歷史扭曲下的連場諷刺!

﹝本文刊於2006年11月30日北京【新京報】/跨文化詮釋中的《墨攻》,以「香港跨媒體創作人」的身份發表,原文如下:﹞
以「兼愛,非攻」的中國古代墨家思想為主題,由同名日本漫畫改編自成的電影《墨攻》,在北韓終於重返六方會談的2006年下旬全亞洲公映,果然是歷史扭曲下的連場諷刺!
合共十一集的《墨攻》漫畫, 1995年日本「小學館漫畫獎」得獎作品,由擅長歷史傳記類型的森秀樹編繪,改編自歷史小說權威酒見賢一的同名作品,他在1991年憑《墨攻》提名第104回「直木獎」,雖然空手而回,卻於翌年勇奪更具代表性的第4回「中島敦記念獎」,需知道中島敦正是日本戰前的著名漢學專家,英年早逝於日軍侵華的1942年,享年33歲,《墨攻》小說得此殊榮,足見其對史實的認真,原著中作為墨家叛徒的主角革離,也彷彿在冥冥之中反映了中島敦的一生。
中島敦家學淵博,出身於漢學世家,祖父、伯父都是繼承江戶儒學傳統的名宿,無奈隨著「明治維新」,日本上下開始「罷黜儒家,獨尊洋學」,「甲午之戰」後更對「支那」這個曾幾何時的「天朝大國」由仰慕變成蔑視,「漢學家」逐漸「被邊緣化」,成為被時代淘汰的悲劇人物,難怪中島敦一生在「膽怯的自尊心」和「自大的羞恥感」之間掙紮,就像最終灰飛煙滅於歷史洪流的墨家信徒。
《墨攻》電影內借梁王大臣的口來預言墨家的衰落,皆因墨家只適用於戰爭之中,不適用於太平盛世,此話在西漢初期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得到引證,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中華民族的治國根本,姑勿論當時的儒術是否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陰陽家等各派思想,有別於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名義上墨家思想已消失於中國歷史的舞臺上,卻輾轉在日本發揚光大,正如《墨攻》漫畫極具爭議性的結局,秦軍在墨家的支援下強攻趙國,竟然使用了毒氣,甚至生化武器——飛蝗,大量屠殺軍民,足以媲美二次大戰時的日軍暴行。城破敗走的革離,為了創造了一個「兼愛,非攻」的和平理想國度,帶領小孩遠赴他方,在明顯是富士山下的日本尋覓到世外桃源。韓非子曾說:「天下之顯學,儒墨是也」,天淵之別的兩家思想竟在異鄉開花結果。
《墨攻》電影改編得非常明智,完結於梁城一戰,或許是時間所限,卻保留了小說原著的神髓。酒見賢一對墨家的「任俠精神」推崇備置,就是那份「捨身成仁」的情懷感動了他,以外人的身份創作出劃時代的中國歷史小說。「任俠」一詞,對近代的中國人可謂非常陌生,卻偶爾會從日本的電影中接觸得到,只因日本早期以黑幫為主題的影片均統稱為「任俠片」,而這正是墨家思想的轉移。「不入於儒,即入於墨」,儒、墨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顯學」,墨家更被視為中國最早的民間結社組織,擁有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墨家的成員均自稱為「墨者」,最高領袖被尊稱為「鉅子」或「巨子」,日本黑幫某程度上竟繼承了墨家的理念,反觀華人社會的同類電影,如此高尚情操早已蕩然無存。
根據【墨子.經上】所記,「任,士損己而益所為。」,注曰:「謂任俠。」,司馬遷則稱之為「遊俠」。墨子隨後更進一步闡述了「任俠」精神的實踐方式:「任,為身之所惡,以成人之所急。」,韓非子曾說:「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當中的「俠」正是指「墨家」,「俠」之大義,基本準則正是不顧一切地去為別人救急扶危,可惜近代中國人僅能從「武俠」一詞了解「止戈為武」的道理,失落了「摩頂放踵」的犧牲精神。
華人導演張之亮將《墨攻》搬上大銀幕,集合中、港、臺、日、韓的臺前幕後精英,拍攝出可歌可泣的故事,打造出大時代小人物的傳奇,果真是難以言喻的諷刺!看著電影中的革離提倡「兼愛」卻不敢愛,主張「非攻」卻反過來攻陷了被趙軍佔據的梁城,間接害死了自己所愛的人,更屬諷刺中的諷刺!影帝級的劉德華竟演活了中島敦那顆「膽怯的自尊心」,以及那份「自大的羞恥感」,正好見證了當時墨者的矛盾,因為「兼愛」而播下「仇恨」的種子,因為「非攻」而造就如梁王般的庸君的貪慾和自私,簡直就是歷史扭曲下的最大諷刺!
《墨攻》漫畫的最後一頁,反問讀者:「從2000年沈睡醒來的革離,將會以怎樣的心情來看待這個國家呢?」,《墨攻》電影的最後一幕,則讓我們反省:「從2006年沈睡醒來的革離,將會以怎樣的心情來看待整個亞洲的合縱連橫呢?」……
http://www.cuhkacs.org/~hegu/Bo-Blog/read.php?178

從《墨攻》看墨家思想>施家祺

整個世紀以來,中國哲學思想的存在向來都以「象牙塔」方式作為研究,甚少具體地呈現於大眾文化之內。然而,中國哲學思想雖普遍並未加以重點勾劃和重視,但是其滲透在今日生活文化之內,體現在整個中國以至亞洲文化之中,漸漸影響著西方的社會,卻是不爭的事實。著名電影導演張之亮從日本漫畫取材,以電影鏡頭,隆而重之拍成一部《墨攻》,嘗試把哲學思想搬上銀幕。20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中國大陸經歷著西周王朝的統一,漸漸步入分裂割據的局面。為了審時度勢,為了應付周禮崩壞的局面,各家不同派系的思想叢生,而墨家思想就是當時與儒家並稱的一種顯學。
墨儒兼具的革離。墨家:義利並重;儒家:貴義賤利
先秦時代,中國有所謂「義利之辯」,而其中儒家講求「貴義賤利」,墨家講求「義利並重」,張之亮《墨攻》中的革離,似兼具儒墨二家思想,未能釐清儒墨之別,此或受到日本漫畫原著的影響。儒家講仁講義講禮,沿著一套有等差之別的親疏之論,其重視義、本乎仁心。哲學大師勞思光先生指出儒家「攝義歸仁」,「義」乃從「仁」心出發而來,行之正當、合理,而「仁」心之所有發端於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論語‧裏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亦言「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可見儒家對義與利的看法,明顯是貴義而賤利。革離(劉德華飾)乃墨家第三代後人,本著「非攻」思想,助梁抵抗趙國的不義之師,然而,戰後望到生靈塗炭,不禁心裡有一點「不忍」,即惻隱之心。也許,儒家思想於墨者身上也能體現: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與儒家同為當時顯學的墨家,針對儒家等差有別論,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認為「義‧利也」的「義利合一」思想。所謂「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墨家義利兼顧,並認為義與利當可合一。後期墨家更對「利」尤為看重,《墨子‧節用》「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不弗為」,甚至「利天下為之」,視「利」為人生取向。中國歷史上未有革離此人,然而電影中對革離這個人物的打造,卻是儒墨兼有的形象。岑逸飛先生於12月16日《經濟日報》上,曾經引述片中革離對逸悅(範冰冰飾)的話「我們不接受禮物,就是為了要讓人知道,我們不是因為想獲得才去幫助別人」指出革離近儒而遠墨,所這甚是。
革離的愛,已非墨家兼愛,墨家未懂人性
墨家思想一直引人詬病的是其兼愛思想的不切實際。墨家思想綱領共有十條,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明鬼、天志。梁啟超曾言「墨家所標綱領,雖有十條,其實只從一個根本出發,就是兼愛」,然而「兼愛」的背後,墨子強調「利」。這種「利」是針對當時天下大亂,人與人之間互相殘賊,損人而利己情況,有感而發提倡的一種普世性思想。墨家的愛是一種泛愛,要求人們無條件地愛一切人,故天下無窮大,但「無窮而不相害」,故天下人不知其數,但「而必人之可盡愛」。這種兼愛思想,流於宗教,似有點點基督普世思想。革離一度拒絕逸悅的愛,但又最終無法自拔對逸悅產生感情,墨家之兼愛精神,他最終無法堅持和實踐。革離跟貌似黑奴的人物傾談以後說,他有他要救的人,他要救逸悅。這裡可見,革離心裡已無法再秉持著墨家兼愛的精神。愛情終擋不住他對內心衝動,打破他一直以來對人間煙火默持的一份冷酷。儒家有差等的愛,似乎比墨家的兼愛更符合人性的自然發展。縱使在2000多年前,人畢竟需要愛,需要一份情感上的真愛,這當然包括了愛情。
革離肖像,少了一份刻苦,多了一點瀟灑
逸悅身為女性,充當一位騎兵首領,在春秋戰國之世,本屬荒謬之事,然而電影歸電歸,或有巿場需要。這裡或許要說的是愛情的線索,在本片裡大概有礙了對革離墨者的刻劃。墨家是一個尚儉節用的學派或思想,而其精神重視對個人己身的刻苦和節制,並且反對偏愛,反對有等差的愛,反對親疏有別論。革離瀟灑的形象,來自其不執於功利世情的個性,這種個性帶著一點點的傲氣,可是隨著革離對逸悅產生情素,他早已不能再超脫世事,變得更實實在在的一個有情有義的男人。
革離的一身打扮,相當樸素,配合墨家思想,還算可以。負責服裝設計的佟華苗對革離的外表造相,見出他對墨家心裡的形象。然而,從外表肖像看來卻隱隱約約似的多了一點點瀟灑般的帥氣,和少了一份耐得住的艱苦,感覺仍流於偶像派的展現。如果要更深的刻劃,借金庸中的丐幫衣衫破爛的打扮,或許更能見出墨者的耐苦精神。
革離「非攻」
從墨家節用、節葬、非樂的觀念出發,墨者理應刻苦、儉樸,再從其「仁、義」觀念度之,其仁心,本於兼愛,行義重於適當性。墨者替梁國守城,非為個人利益,卻「利天下為之」為天下之利。趙國因為要攻取燕國,著力於破取梁城,梁城人口不足5千,多少符合墨家所倡「小國寡民」的理想,然而墨者助梁,不在於人口多少,而在於趙攻梁乃不義之舉。本著「非攻」思想,墨者革離挺身而出,誓要救梁。
墨者「非攻」非純為「鋤強扶弱」,也非不主張攻打他國之意。新儒學大師唐君毅指出「欲行義,固必當非攻」,並認為「若天下人皆以兼愛之道為義,而廢攻戰,則天下所共得之利,必然多於不廢攻戰之天下」只要符合義的墨家都會支持,然而,趙攻梁,非梁之過,也非梁國君主施行暴政,墨者革離自然相助。因此,革離說倘若趙國遭到強秦攻打,墨者亦會親赴相助。從這種思想出發,害得此一時,彼一時,時友時敵,難怪墨家不易得到別人的信任,而墨者這種倒行逆施,未明世道合久之分,分久必合之自然歷史形態,最終難免害其自身,連其子弟悉數身死於所謂「義」戰,以致思想幾代已告失傳,終難揚宏後世,與儒家一較長短。
綜觀國內國外影評,《墨攻》評價只獲一般,然而其哲學性話題,猶如五四重新探究墨學,從電影史觀之,頗能使觀者耳目一新。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75093

《墨攻》與史實的異同

電影描述梁城是存在於燕趙兩國間的梁城,然而當時是2300年前中國戰國時期。
至於史書記載的梁國,則是位於今日陝西省韓城縣。東周初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他的叔父贏康為梁伯,封地在韓城,成為梁國。其後於公元前641年被秦穆公滅掉。
此外,戰國七雄中的魏國,由於定都大樑,所以也有人稱呼魏國作「梁國」。譬如,孟子曾經參見的梁惠王,就是魏惠王。
春秋時代的晉國有個地方叫「解梁城」(今山西臨猗西南)。晉惠公用5個城賄賂秦國,解梁城就是其中之一。 解梁城被秦國併吞後,解梁城居民的後人就以「梁」為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2%A8%E6%94%BB

「墨攻」 被指隱含中共政宣意圖(另參本館:別再韓國行臺灣不行了

為擺脫韓劇出口量大幅減少的困境,韓流開始與中國影視合作,中韓聯手製片相繼出臺,包括投下1.5億人民幣的「墨攻」,但也正是此片讓韓國人驚詫莫名。他們發現,中韓聯合製作片在其道德的光環下,隱藏著中共慣用的政治宣傳洗腦術。一度風靡全球的韓劇,未來的出路究竟在哪裏,也令人擔憂。
韓國第一大報《朝鮮日報》在題為〈「墨攻」劉德華讓人聯想到「毛澤東」〉一文中說:「墨攻」不是一部普通的電影,它是一部共產黨的政治宣傳片,「墨攻」一片是香港的劉德華演變成為中國的劉德華的一個轉折點。
該文推斷,「墨攻」可能是為了中國農民所拍。因為當有人說主角革離(劉德華飾)只擅長打仗,卻不會給百姓帶來幸福生活時,影片卻持續強調「沒有革離就沒有梁國」這一命題。而影片中不惜重墨將革離塑造成比任何人都熱愛百姓、具有絕對超人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受人尊敬的英雄,這又讓人聯想到中共對毛澤東的宣傳。文中說「只有中國的農民才能理解該片中梁國農民的心情。」「讓國內(韓國)觀眾搞不清這是政治教育片還是普通的大眾商業片。」
該文還說:「革離統治的梁國百姓都是農民。片中農民被刻畫成沒有文化、愚昧無知、膽小怕事、自私自利、只有擁護英雄才能生存的人。」
一位中國網友「安古」在他的博客中稱:「從革離的所有作派乃至造型打扮,徹頭徹尾就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神。我的觀影同伴笑稱劉德華的造型很像《紅巖》裡的許雲峰,我則覺得革離簡直比戰爭年代的共產黨員還要共產黨。」
一位叫夏智俊的中國網友說:「『墨攻』這部電影中把革離和劉德華合二為一了,這個合體就成了偉大的軍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演講家、發明家、教育家、慈善家、國際人道主義者、跳水健將(穿著鐵甲懸崖跳水,居然還能浮上來)……我暈啊,再加上個文學家、詩人,再來個諾貝爾和平獎那不比毛澤東同志還要偉大了麼?」
「春秋時代的墨家革離先生(劉德華)竟以板寸與長圍巾的五四新青年派頭出場,一走到人民群眾中間便開始煽動性演講,狀如毛澤東到安源。」
高、大、全 共產英雄人物
《朝鮮日報》稱「該片試圖全面複製典型的中國社會主義革命電影,並且還顯示出共產黨創建紀念電影的一個面貌。」
網民夏智俊說:「不知道香港的張之亮同志是否學習過江青炮製的文藝作品『三突出』原則,反正看了『墨攻』後,我覺得張導演對『三突出』原則運用得十分得心應手。為了讓年輕一代知道何謂『三突出』原則,我順便在此『重溫』一下:『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諸位看過了『墨攻』的朋友不妨拿電影來對照一下,是不是做得很到位?」
在新浪網一篇影評說:「要說劉德華塑造的革離這個角色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只有一個:太完美了,沒有任何缺點!」
「一直以為只有前蘇聯和大陸擅長拍攝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片,想不到港、韓、日的電影人也都愛拍。」
中共政治宣傳滲入韓國
在韓文網站上,有位網友這麼說,中共的拿手好戲就是用偷梁換柱的手法使人在道德觀念上產生混亂,比如中共找了一些特例,例如對重症病人撒謊,讓人覺得那是一種美德。「得到認可後,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撒謊,所以現在你如果到中國去,到處都是假貨,這是因為中共長期對中國人洗腦的結果。」
「『墨攻』,攻是為了非攻,殺人是為了不殺人。既然殺人是為了不殺人,那麼殺人就成了一件不值得譴責的事。中共現在倡導和平崛起,可從中國逃出的人說中共在為它將來發動戰爭做事先的麻醉工作,以便它發動突然襲擊。」
該網友還說,前段時間媒體上大量報導的,中共要脅韓國政府取消在韓舉辦的華人新唐人電視臺展示韓中兩國傳統文化的新年晚會就是明證。「扼殺真正的傳統文化,然後再通過與韓流的嫁接,取其表面去其實質地將中共的政治宣傳品輸入大韓民國,對韓國國民也進行洗腦。」
網友「作家」則在其博客中說:「電影,絕對是藝術,也絕對具教育作用,它有時比喊一百口號的效用大的多。 」;「如果說,要演繹墨子的『非攻』精神,我覺得北韓六方會談,極具現代精神 ,不過詮釋不易。這是不是又表示中共要進入另一階段來解釋『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
與中共合作會毀了韓流的根
《朝鮮日報》報導,韓國廣播影像產業振興院流通戰略組長尹在植稱:「從內容方面看,『韓流』已面臨危機。」
韓國政府資源文化原形發揚專案參與者、哈特考利亞公司經理崔陸相認為,韓流走下坡路是因為沒有注重韓流文化現象中的內涵。而中國現在之所以不能承擔起引導文化潮流的作用,原因主要是政治制度的問題,藝術家不能自由地思想和創作。
在韓文網站上,一位叫919park的網友說,「韓流的生命力在於其傳統文化賦予的道德底蘊,以其人性的光華獲取世界人心。中共奪取政權以來所有的文藝節目,儘管有的宣傳『道德』,但它講的道德是為了造出一個『神』,以便讓中共頂著這個『神』的名義為所欲為」。
「在中國,所有的文藝形式都要經過政府審核,韓流與中共同伍只能斷送自己的藝術生命。」
 http://mag.epochtimes.com/005/2532.htm

白癡大爛片---墨攻

這世界總是有一堆人不讀書,還一天到晚幻想著自己能從白癡電影中學到什麼東西,就像一堆笨蛋,一輩子沒看過張愛玲的小說,看了李安的爛作品之後,就感動的什麼勁一樣
很多人對於墨子的理論,就他媽的停留在國高中歷史課本中簡單的幾句話,所以看了墨攻這種大爛片之後,竟然還有有很多他媽的收穫,將一堆白癡意見寫在blog上面,我還真的google到手軟
墨攻又是一部滑天下之大稽的笑話片子,因為白癡的地方已經多到不行,故事編排不合邏輯(趙燕兩國交界是中山國,不是梁國),還有例如乘坐熱氣球攻城的部份,因為已經白癡到大家都看得出來,我也就不再贅敘,我就講幾個大概大多數人都看不出來的蠢笨之處,來說明他的愚笨
本劇宣稱劇情改自日本漫畫,日本人沒學問,不懂華人的東西,鬼扯蛋的將格離畫成光頭,墨攻一戲,將劉德華改成五分頭髮型,造型師愚蠢沒學問,以為自己的創意帥氣的很,殊不知這已經完全不合邏輯,要知道剪刀是三世紀的產物,身在西元前三四百年的戰國時期,何來剪刀可用?沒有剪刀如何能剪平頭?(難道要派劍術高手出來,用劈的?那理髮很危險啊一不小心就把頭理下來了?還是你覺得可以用刀割出一顆平頭來?要不要用你家的菜刀先試驗看看?)
我光看到封面,我就快要不行了,你們傻了嗎?這樣不合邏輯的部份都瞎眼看不出來嗎?日本人白癡,你們一定要跟著白癡不行?否則顯不出香港電影一行裡的人們,腦袋愚蠢,空洞無物嗎?
裡面還大談什麼因果,媽的,因果是佛家的用語,佛教漢朝之後才傳入中國,因果是佛教傳入之後才有的用語,掰在戰國時代,會不會太好笑了?
我他媽的看電影只要看到不合邏輯的部份,就會開始很幹,這麼明顯的錯誤,竟然沒有人看出來(我google了半天沒看到半篇),還要我老人家,在片子播出兩年之後,出來開罵,看來臺灣人教育該努力訓練的是他媽的邏輯,連國小五年級的腦袋都不如(註一)
果然像我們這麼有學問的人,實在無法觀看香港電影,因為不小心就會氣死,香港電影還是留給笨蛋們去觀賞吧,當然啦,拿香港電影來測智商,大概會是個不錯的辦法
香港人還是乖乖回去拍古惑仔和無俚頭片子吧,太有學問的東西,實在不適合你們
註一
我國小五年級時,我媽拿讀者文摘上面的問題問我,【有一個考古學家宣稱,他挖到很重要的銅幣,上面鑄造寫著100 B.C.】這個論述對不對?我國小五年級就知道這是他媽的錯的,耶穌還沒誕生前怎麼知道那年是西元前幾年?這個邏輯謬誤,貫穿了整個墨攻一片
http://blog.roodo.com/shifting/archives/6088921.html

《墨攻》無聲戰爭裡的殘酷

  看著《墨攻》電影,聲人的腦海裡不斷想起漫畫的革離,劉德華飾演的革離實在帥多了,漫畫的革離是個大光頭,身材碩胖,留著一把大鬍子,完全不是日本漫畫常有的美形主角。除了很帥的革離外,聲人覺得《墨攻》算是改編得相當成功的電影,在看的時候,不禁想起奧蘭多布魯主演的《王者天下》,同樣是在守城,同樣是以寡擊眾,然而,革離的命運卻不是英雄式的王者,不僅被梁王背叛,連心愛的逸悅被梁王下令封喉,關在地牢裡,竟意外被革離的水攻淹死,雖然革離拼命地想救逸悅,發現的時候卻已經為時已晚。其後,革離帶著梁城的孤兒,繼續踏上戰國的旅程。
  好萊塢的戰爭片,主帥都會一馬當先衝向敵陣,常會出現雙方大軍拼鬥得你死我活的場面,其實只是製造電影的戲劇效果,實際的戰爭通常是雙方主帥計謀劃定,誰先料敵機先,就能大獲全勝,戰爭場景只是去證實計策的成功與否,這點在《墨攻》裡面表現無遺,尤其看到趙軍大將用旗子下令全面進攻,著實展現屬於中國的大將風範。正因如此,纔會有更多的空間去表現戰爭的殘酷,不一定只在戰場的殺戮,譬如趙軍挖地道攻城,被革離識破,四千名趙兵被團團圍住,趁革離不在的時候,梁王下令誅殺全部趙軍。其後,戰事稍歇便極盡全力清除異己,梁王的殘忍手段,讓聲人看了不寒而慄。這樣的國,為何還值得革離去守?
  守得梁城,革離,讓梁王倖免於難,跟著繼續荼戮百姓,或許,墨家的滅亡並非因為幫人家守城,結果守到後繼無人,而是墨家的思想無法真正拯救人民,雖能解圍城之危,卻解不開人民最深的苦難。記得劇中的有個逃亡的婦人,已經厭倦逃亡的生活,不禁大聲地抱怨:「反正都要賦稅,給誰不都一樣?」旁人卻要她趕緊噤聲,不准再說,免得招來殺身大禍。革離難道從來不怕死?聲人覺得革離並不是不怕死,而是墨家的信念讓他勇往無懼,甘願為信念而死,大聲地回應著城牆上的守衛:「墨者革離!」這是多麼膽大無畏的宣示?他不代表墨家,卻帶著墨家的精神來到梁城,連身為儒者的聲人都願意與他一同戰死!
  革離回答說:「守城的人無法給人民真正的和平,而是要有許許多多懂得和平的君主!」
  聲人在觀看《墨攻》的時候,仍然覺得戰爭場面相當地多,究竟是墨者使戰爭變得更複雜、更殘酷,還是墨者守護了他們的理想?除了戰爭,《墨攻》電影裡,同時也提供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何不是「墨守」而是「墨攻」?當梁城的軍隊用革離設計的箭,卻意外殺死梁公子的時候,當革離的守城術讓趙軍大敗,使五千名趙兵陣亡的時候,當革離逆襲梁城,擊潰趙軍的時候,墨者究竟是是攻還是守?連革離自己都無法回答,他說:「當人要來殺你的時候,你沒有時間考慮。可是,如果心懷仇恨而殺,那就是殘暴!」看著被梁王屠殺的趙軍屍體,連革離也迷失了自己。
  其實電影的轉折太過快速,因為奴隸的一句話,就點醒了革離對「兼愛」的虛幻,革離做為墨者,不可有私人情感,一切都是要為天下大公,卻發現自己愛上逸悅,聲人不禁在想,究竟墨者的情跟儒者的情有什麼不同?如果「愛」沒有情,那麼無論哪一種愛都是飄渺虛幻的理想,唯有真實的情纔能真正去愛人,於是革離成為一個不墨守成規的墨者,他的依然兼愛天下,卻不再是飄渺的理念,而是有了具體的對象,使得革離的情有了寄託,纔能有如此大筆揮就的格局,產生令人心馳神往的墨者精神!
http://blog.udn.com/echoneo/569982

墨攻-反墨而兼攻

電影中,我看到梁王他笑了,因爲最後他才是最後的贏家。沒有革離的足智多謀,沒有巷淹中的果敢驍勇,卻能笑到最後。
現實中,我看到張導他笑了,因爲他的確贏得了如潮掌聲。沒有馮小剛的禦用班底,沒有老謀子彩畫飛聲,卻笑的溫文爾雅而不失莊重。
傳說中香港有“文張武徐”的說法,在下很自然的就把他的作品歸到了文戲戰爭的“秀才電影”,沒什麽期待,看看也純粹爲了挑挑可以漫罵的骨頭。結果麽,毛病調出了一筐,卻找不到一處致命。優點似乎只有一個,卻似乎已經足夠。我想張之亮該偷笑了,這部尚算不錯的戰爭片因爲出現了《英》《十》《無》《夜》的身後,以不是大片的高姿態,輕易的就獲得了掌聲。也許,這就十紅花綠葉的效果,什麽時候都得有個反差對比著才讓我們判斷出什麽還算好看,什麽能夠接受。
言規正傳,我依舊說文張拍的是秀才電影。他一直試圖用拍攝文藝片的手法在描述著戰爭,打個比方就是用中國山水畫風去繪畫《自由領導人民》雖然變了調調卻別有風情,但卻失去了本身的色彩光影。這裏我不得不鄙視下“文張”的武功,比宏大比壯美比絢爛的視覺色彩這些果然還是該找攝影出身的張藝謀。畫面平淡的已經接近了平庸,戰鬥的構思也沒有什麽亮點可秀。我對身邊的朋友說,子房的箭會震掉其他的,果然言中。我對他說,甕城有油會被火燒聯營,果然革離縱火燒城。倒是看著張建中老先生被亂刀砍翻,我倒是有種大快人心的感受,不知道這是不是張導有意所爲,若是真的如此,我便要深深的鞠上一躬,OTZ(建中爺爺,我沒咒你哦........請相信善良的偶)
秀才舞刀,舞得便肯定不是刀光劍影。張先生比之前慘遭辱罵得諸位先烈更加聰明。他沒有放棄自己得專長,一路只向《臥虎藏龍》"致敬"。玩就得玩刀劍背後的東東,那是什麽?是反墨,是反兼愛,反非攻。雖然我們看到張先生給我們弄出一個神神氣氣,大仁大義,舍己爲人,大公無私的墨者。可是,是個明眼人都看得出先生得目的用周星星電影的標志土話“我就是玩是你,怎麽著吧。”從住馬廄,遭百姓刺殺,再到被梁王暗算,再到最後要拿自己去還抛棄了他的人的性命。若是個正常人,肯定會瘋,革離如果不是個超人就只能是個瘋子。
談到革離,我們不妨將他看成是個和耶穌一樣偉大的人物。光輝,偉大,兼愛著所有的生命。但如同我們的礦工所說,“你們根本就沒有選擇性,你們不會選擇那些人值得去愛。”革離就是這樣,看似偉大,卻不過是個可憐的殉道者。張先生明確的告訴了我們,“兼愛不可能,非攻不可行”這手段豈不是比《英雄》中無名那段作秀意味十足的臺詞統一才是硬道理來的有內涵的多了。說到舞文弄墨,耍耍陰謀,秀才永遠是比攝影師更優秀。想想那一連串的精彩伏筆吧。梁王割了逸悅的聲喉,還要車裂她。革離引來了水救背叛自己的梁城。淹死了讓逸悅幸免車裂的趙兵,逸悅又因爲被革離要救的人割破了喉嚨而不能求救死在革離引來的水中。爲了救不值得愛的人,革離等于自己殺了逸悅,真是諷刺莫名。看著那幾個弓手丟盔棄甲,革離領著小姑娘雲遊。身邊有MM的地方早已泣不成聲,我卻想笑,張先生果然歹毒,兼愛了所以無愛了,非攻了所以被攻了,這不是要我們以恥笑對待愚公一樣的革離先生麽。這大概也就是爲何墨家思想在戰國成名卻在戰爭中消弭與無形吧.
果然,張先生想傳達給我們還是統一才是王道的《英雄》論,只是他給了我們一個反面的教材,說的悲劇色彩一點罷了。中心還是那句話"兼愛不可能,非攻不可行,墨攻就是墨守的完全相反的意思,也就是反墨家的思想"
http://www.mtime.com/my/shellng/blog/297240/

瑕不掩瑜─《墨攻》電影

在戲院門外看到電影海報以「一戰定江山」作宣傳語,其實真的搞不太懂,梁城不過一個小城,打下了,也定不了江山吧?或許,這句的意思不是說劇情,而是說電影本身,「一戰定江山」,電影公司以這部電影打下大中華及國際市場的江山?
故事架構簡單,主線跟小說版及漫畫版的梁城篇一樣,都是以革離在內憂(城主的不信任)外患中防守巷淹中的攻城,簡單直接。不過,這個電影版很著重革離這個人,多於墨者革離。電影版跟其他版本最大不同,是電影中沒有詳細說關墨家本身內部的事,亦沒有其他墨者登場,電影版中範冰冰飾的逸悅更可算是以男女之愛對革離本身信念的一個挑戰,就這兩點,已經決定這個電影版取向會跟其他版本不同,我個人看來,電影版那個革離可算是最接近凡人的一個,最少他常有疑惑之時。
劉德華的革離,穿著外貌各方面都比其他版本帥氣,基於等價交換原則(笑~~~),這角色於是由優秀的墨者,下調成為初次守城的新丁,而他的疑惑也變得合情合理。但,問題是,作為一個初次守城(如果他沒騙人)的新丁,會不會強了點呢?而且也太輕易就取得城民信任,不過,以電影時間來說,作一些取捨絕對可以原諒。
巷淹中貴為名將,竟然不知輕重,讓十萬大軍為了一座小城而膠著,放棄更重大目標,而且更因仇恨和原則而放棄更重要的軍事行動甚至自己性命,這樣的人,怎算是名將?暫且我們不理會輕氣球出現在這時空是否合理,但,既然有氣球的話,一早的大規模攻擊,為什麼不以空陸兩路夾擊?要留到最後才用?
地道戰一場也令我費解,既然趙軍已在城中結集,為什麼不發訊號叫城外夾擊?而大軍又在城外按兵不動?這時候如果攻城,裡應外合之下,城內的趙軍可能還有一線生機,梁城內只有幾千人,有戰力的就更少,以大軍之力攻城,對方定必難以兼顧兩線戰線。小說中,地道在地下已遭截擊,所以趙軍未能在城內集結,而且趙軍人數少得多,相比之下,略為合理。電影中的巷淹中最後也演出了武者的風骨,受人敬重的氣節,但以他的戰術上表現跟戰略眼光,實在難以被稱為良將。
演員們都很出色,不過女角明顯沒太多表現機會。大部份場面都安排得當,沒有太浮誇的表現,特別是幾場戰後處理極佳,成功向觀眾訴說戰爭殘酷。而劇中的內爭權鬥帶出人性險惡,感受深刻,雖然,劇中沒有太多地方去讓觀眾理解墨家。作為一個電影,其實已經夠豐富了,只是我太貪心。好了,來個入場指數總結:
《墨攻》場面、演員演出等等都不遜於歐美大片,故事簡單但紮實,劉德華先生演出落力,演活了一個比小說或漫畫版更有人性的革離。影片將重心放在反戰上,雖然不及漫畫版般餘味無窮,但礙於片長,也算是一個聰明的取捨,但有些場面因為描寫不夠詳細,一些計謀交鋒,還在思考精妙之處就已經過去,像最後的水淹,如果能多一點解說,效果應該更好。
作為一部華語電影(本片是普通話對白的),這是一部難得的鉅作,也是一部佳作,雖然有些細部位置並不討我喜,但絕對是一部精彩電影。而且,超過兩小的影片長,仍然沒有增加收費,實在難得,加上散場後反應良好的「洗手間影評」,應該要入場支持!
最後,送上《墨子‧兼愛上》中的一段: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
大約意義翻譯:
「若天下人相親相愛,愛人如己,天底下還有不孝的人嗎?將別人的家當自己的家,那還會有盜賊嗎?將他國當成自己國家一樣,還會有誰起兵攻敵?」
http://shadowzo.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39554

酸莓獎異類影評:無極姊妹作品『墨攻』 

  看完電影只有一個感覺:「陳凱歌終於獲得解脫與救贖了,無極將不再是史上最爛的單一作品,因為她有了好姊妹--墨攻。」聽說墨攻是張之亮歷經十年策劃籌備的心血之作,結果卻是拍出一部足與無極並列史上最佳酸莓獎殊榮的燒錢大作,相信只要是欣賞陳凱歌無極的觀眾都不會感到失望,因為這些觀眾『蟬修』功力非常人可比,別人說爛,他們就說其實這是藝術;別人說電影不知所雲,他們就說是你沒有慧根,所以才會看不懂導演所要表達的東西與道理。墨攻是由日本漫畫改編,於是他們又說了:「你們應該先去看過漫畫才不會看不懂。」
  墨家思想所要闡述的道理即便一本書也寫不完,二個小時又十二分鐘的電影能夠告訢或傳達給觀眾什麼?兼愛?什麼是兼愛?導演張之亮真的很想要努力說什麼,但最後卻是淪為什麼都沒說,像屁一樣,臭完就沒了。整部片剪接淩亂,畫面欲言又止,鏡頭移位似乎總是抓不到重點,於是觀眾真的也不知自己究竟在看什麼。
  梁王這個角色演來像小醜,時而愚昧,時而奸詐,趙軍攻城在即之際還能喝醉摔跌不起的小醜,這種殘暴無能的君主值得墨家傳人賣命替他守城?墨子主張「兼愛」、「非攻」,認為愛是無等差之別,反對一切戰爭,但革離卻將自己捲入戰爭之中,看到敵人的屍體才突然醒悟原來戰爭是會死人的,於是開始陷入老掉牙式的「殺死敵人究竟是對還是錯?」這就好像吃著雞腿然後又為這隻雞的死難過,假仁之心,非智者之思想與行為。
  劉德華是個有演技的演員,但要他來演革離這個墨家傳人智者角色,先天上便有力不從心之感,一是外型,二是髮型,兩者均缺乏說服力,造成觀眾有種現代與古代交融在一起的錯覺,於是劉德華始終是劉德華,革離這個角色在這部電影中不見了。導演對於少主梁適 ( 崔始源飾 ) 這個角色似乎定位錯亂,要不是劇本有問題,要不就是演員對於角色的認知有所誤解,觀眾看到的是一個嬌生慣養、仗勢跋扈的小白臉,更是對革離明顯具有敵意的少主,但劇本走來卻是如此怪異,猶如看見一隻狼手裏拿著佛經在唸金剛咒,當真不倫不類至極。
  另一個可笑的地方在於率領趙國十萬大軍的巷淹中大將軍,瞧他樣貌歲數也不小了,尤其能幹上統領十萬大軍的大將軍,其戰術運用與自我心理必當高於常人許多才是,怎麼給革離幾句似蟬非蟬的廢話一說,竟然就此頹廢喪志,好像他這大將軍的位置是買來的而非自己努力爭取來的,最後更是等於自殺般的棄離部屬而來任由梁王宰割,究竟是壯烈成仁亦或是愚昧脆弱,鏡頭外的導演似乎也正無奈的搖著頭嘆著氣,連他都想自殺了吧!
  整部電影究竟觀眾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攻城與守城?欲語還休的男女之愛?戰略兵法?人性的險惡與幼稚?如果導演一開始就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麼、傳達什麼,畫面要如何剪接才能連貫、故事要怎麼說才會精彩,那麼如何寄望觀眾從一堆淩亂的畫面中理出一番大道理來,甚至拍手鼓掌叫好?當李安的「臥虎藏龍」開啟華語片一大生機之後,「英雄」、「十面埋伏」、「七劍」、「無極」、「夜宴」、「墨攻」,還有即將上演的張藝謀最新作品「滿城盡帶黃金甲」,每部片均是預告片拍的氣勢磅礡,但內容卻也均是慘不忍睹,華麗之外看不到任何的感動,「空洞」與「空虛」是這些導演所呈現出來的三流才氣,酸莓獎大獎得來確是實至名歸。
http://blog.yam.com/different/article/6892600

《墨攻》:理想主義者的無奈

在觀看到影片《墨攻》之前,我便對影片的名字産生過置疑,墨家提倡“兼愛、非攻”的思想,因此在戰國時期墨家子弟總是到處幫助小國抗敵守城來倡導和維護和平,而影片以“墨攻”兩字爲名似乎有些不妥,後來查了些資料方才明白影片原來是改編自日本的漫畫《墨子攻略》,而漫畫卻是根據日本作家酒見賢一的曆史小說《墨攻》創作而來。不過將“墨子攻略”簡化成“墨攻”極易産生歧義,使得觀衆在中文的理解上有所偏差,這樣的簡化還是沒有必要的好。
影片的故事從根本上脫胎于酒見賢一的曆史小說,雖然植根于墨家的思想但整個故事和人物卻是虛構而來,實際上也類似于演義與正史的區別。寫到這裏免不了有些感歎,中國博大的曆史海洋卻反而成爲日本學者作家取之不盡的寶庫,讓司馬遼太郞創作出《項羽與劉邦》、讓井上靖創作出《敦煌》、讓酒見賢一創作出《墨攻》這樣出色的曆史小說,最終連張之亮拍一部中國曆史影片反而要改編日本的漫畫。
轉回話題來談談影片本身,對導演張之亮的映像來自他92年的作品《籠民》,一部反映香港底層生活的影片,一舉拿下了第十二屆香港金像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影片三項大獎,這是他電影生涯的一個頂峰,而後雖有佳作但卻日漸淡出。而此番卷土重來卻放棄了一貫善長的文藝小片,操刀起一部古裝大片,讓人不免心生疑慮,莫不是趕來趟這大陸導演大片夢的渾水。但在觀看完全片之後我還是舒了口氣,《墨攻》雖然未必盡善盡美,但它的確沒有以往古裝大片那種華而不實的毛病,應該說它放低姿態走得穩健而實在。商業大片便是商業大片,最害怕是爲了高深命題的說教而忽略掉講好一個故事,根據漫畫改編的《墨攻》在情節脈絡的發展還是相當成功,特別是在梁城的攻守上很具觀賞性,只是在畫面上略顯粗糙,估計也是資金方面的局限(估計影片的投入遠沒有宣稱的那麽多,和《無極》、《夜宴》不屬于同一重量極,旦從影片的宣傳力度就能夠感覺得到)。
張之亮並不因自己在人文寫實題材上的成就來鍛造《墨攻》,影片中雖有關于墨家理想的思辯,但卻並不過分拘泥于此,仍舊以商業考慮爲重,多番攻守殺戮在影片中出現,這一切都很能抓住觀衆的心。影片存在著一些有背曆史的突兀之處,特別是影片最後出現了坐孔明燈的趙軍實在是有違曆史。雖然此舉頗具創意能讓不懂曆史的觀衆驚歎一下,但既然故事依托于曆史背景,可以適度虛構卻實在無必要多此荒誕一舉,另外諸如黑人的出現和女將軍的存在,這些看起得到的錯誤都帶有明顯的商業符號,或許人們在面對一部尚能引人入勝的電影時能夠容忍這樣的錯誤。
說到了《墨攻》有不少脫離曆史的商業符號,但它另一方面在更寫實性地還原了曆史,不象《夜宴》、《神話》、《無極》般極盡奢華,影片中的黃土泥牆和沒有過分修飾的樸素服裝都顯得更真實可信,和二千年前的曆史更爲貼近。影片的大氣不是在細節和畫面上的較真,而是更多展現在那種戰爭大局觀的展示,多番利用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戰爭規則,而是真正古代戰爭場面的拼殺,完全跳出了一直以來古裝片對標志性動作設計的依賴,避免了爲功夫而功夫。可以看得出張之亮是無力完全按自己意圖來操控這樣一部商業大投資的影片,很多設計硬傷都並非他能左右避免得了,比如範冰冰飾演的逸悅存在的必要性,範冰冰的背後實際代表了多種商業考慮,其一是進入大陸市場的必須條件需要大陸演員參演,其二是爲影片設計一段愛情的需要,盡管戰爭片這樣純粹男人故事仍然不可避免,看好萊塢的《天國王朝》便知道愛情是商業影片的硬杠杠,是以了迎合更廣範圍的觀衆。
戰爭的背後能看到什麽,張之亮這個拍過現實主義題材的導演還是能在這樣一部商業影片中構畫出多層次的面孔,梁王所代表貴族階層的反複無常,以及平民階層的趨利避害心態,乃至作爲理想主義者墨者革離的無奈與掙紮。劉德華所飾的革離是影片之主心骨,他就如一個無私的義工,到處扶助弱者以傳達墨家的思想,可卻疲于奔命不知所終。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一種矛盾,他不停幫助弱國阻擋強國入侵但卻無力消除戰爭,和平依舊象是空中樓閣。而在革離與逸悅關于禮物收與不收的對話中,同樣也點明了作爲革離的無私反而會引起他人的猜忌,正如梁王在危機過後對他這種無私的懷疑。而其他如弓箭手子團、梁王、公子梁適、趙將巷淹中、司馬等一幹人等雖著墨不多,但卻都被刻畫出各自特質,以及在戰爭中所處不同境地的狀態。
影片固然有著好萊塢大片用戰爭殺戮來宣場反戰思想、歌頌和平的調調,但也並非如那些大片一樣充滿過度的說教,事實上面對戰爭我們目前依舊無法將它避免,當戰爭發生時一切思想都顯得力不從心。張之亮的聰明之處在于他沒有爲這樣一部電影命題下一個定論,影片中更多呈現地是充滿矛盾的思辯,而並沒有說明具體的方向,當革離帶著一幹人等朝著自己理想而去時,他的方向也只是自己心中的明燈,未必沒有懷疑。他是一個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理想主義者。
http://ent.qq.com/a/20061206/000265.htm

《墨攻》:影評兩極分化

曆史上並沒有革離其人,影片本身也與漫畫有較大出入。在前期的媒體放映場上,對該片的評價出現了“極好”和“極差”兩個極端。
“影”畫有別
《墨攻》改編自曾經風行于日本的漫畫《墨子攻略》。
漫畫原著《墨子攻略》中,作者最多的筆墨用于刻畫革離的驍勇善戰
導演張之亮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其實他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將它改編成劇本。但現在出爐的電影,卻在很多方面都與漫畫大相徑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革離的造型、個性不同
漫畫:革離在外形上其貌不揚,禿頭、精壯、衣衫破舊;在個性方面敏銳、威嚴、深藏不露。
電影:劉德華飾演的革離留著寸頭,圍著大圍巾,穿著麻布衣服,有點像一個書生,甚至有點時尚化;在個性方面處事有點猶豫,愛講大道理。
主創回應:革離這個人物最大的特點就是特立獨行,這一點我們做到了。然後我們必須考慮到觀衆,比如漫畫中的革離過河時會把衣服脫光,但我們如果也那樣拍就成了三級片。(劉德華)
漫畫:革離是第一主角;第二主角是農民蔡丘,他在革離的鼓勵下,成爲保衛梁城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梁國公子梁適曆經戰爭,後來成爲一個比較開明的君王。
電影:新增了兩個重要人物——範冰冰飾演的逸悅和吳奇隆飾演的子團,他們成爲革離的左膀右臂,逸悅還與革離産生了一段動人的愛情;蔡丘則淪爲刺殺革離的奸細;梁適爲追隨革離,最後被亂箭射死。
主創回應:戰爭是殘酷的,加入愛情戲是爲了緩和這種殘酷,不能光是男人們的打打殺殺。在這部電影中,其他人物都是爲刻畫革離服務的
戰爭場景不同
漫畫:趙軍最後攻陷梁城時確實用了“天降奇兵”的做法,但他們是用投石器投人進城,在降落過程中摔傷、摔死了不少士兵。
電影:幹脆變成了“孔明燈”,士兵乘熱氣球從天而降,而當時這種裝置根本都還沒發明。
主創回應:戰爭中真真假假的東西很多,如果我把它處理成飛來飛去的更不合理。這其實就是一個想象。
史實差別
曆史上並無革離其人
《墨攻》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想要攻打燕國,並想趁機攻下實力弱小的梁國,梁國向當時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家求救,沒想到墨家只派了一個其貌不揚的革離出面,由其帶領梁城百姓嚴防死守並成功退敵的故事。
而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曆史上根本沒有革離這個人。因此影片所有關于革離的故事都是虛構的,包括片中大大小小的戰爭,都只是借用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這樣一個大的時代背景
觀衆調查
正式上映前,《墨攻》分別在北京、上海和香港等地進行了媒體放映。與以前《無極》遭遇罵聲、《夜宴》遭遇笑聲不一樣的是,《墨攻》得到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
正方:《墨攻》主題鮮明
稱贊《墨攻》的人認爲,這個影片主題鮮明:一個人在想辦法拯救一個城市,可看性非常強。同時,影片的大場面拍得非常真實,寫實性很強。
“感覺像在讀一個曆史故事,場面也很養眼。”倪先生的觀點頗具代表性。
反方:故事缺乏邏輯
反對《墨攻》的人數和支持的不相上下。他們認爲《墨攻》故事整體上缺乏邏輯,對戰爭的刻畫也流于表面,過多依賴特技卻又制作粗糙,人物關系混亂且著墨不均,主題思想不明確。
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6/12/04/975732_6.htm

《墨攻》:改爲娛樂大片豈不更好?

  世界媒體實驗室(media.icxo.com)報道:以宏觀來概括,《墨攻》不失爲一部有氣魄的力作,以經營文藝片出身的大導演張之亮祭出了自己的美學觀念,打造了自己心目中的戰國古風。土城、土巷以及荒蕪的山野,爲影片帶來了一種冷冷的頹廢,平民的髒亂簡裝易裹與官宦的繁服潔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點,與墨家講求平等呼籲官民一體的主張相矛盾,但恰恰在美學上給予了影片闡述君主官僚禍國殃民的題旨以強有力的支持。
  墨者革離出場前後,影片以一股山雨欲來之勢締造了足夠的懸念,敵兵將至、流民失所、城中混亂、士卒懼怕,這一切都和宮中那一派糜爛的鶯舞笙歌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正當公子與守將們爲眼前的這一切一籌莫展時,一個神秘的人物如救世主一般現身,以一支箭就驚退了來犯的趙軍先遣,真乃神人也。
  墨者革離身上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是影片最大的商業看點,若不想過多在影片的文學細節上糾纏的話,這個牛仔式的救世主的確表現得有夠酷的。革離以一己之力退趙軍十萬雄兵的行爲,是影片著墨的重心。此前對影片的定位是古裝戰爭片,由于墨者的出現,更有著一重哲學意義。
  但是,影片中革離更象是一個基督徒,就連裝束造型,也與歐洲中世紀的僧侶別無二致。假若你把影片的語言翻成英文,把墨者之說改爲基督徒的勸愛之說,我相信歐洲人是絕看不出什麽文化差異的;除此之外,革離的身上還裸現著佛教徒的影子。我們該知道,墨家在講求兼愛主張維護弱小之外,是決不會講求因果報應一說的。但影片中,革離在離開梁城之後,把自己的行爲以及對善惡的區分推到了佛教思想的因果一節,這不免有些荒謬。假若一樣換掉影片中的墨家之言,而改爲佛教思想取代,相信也不會讓人有文化隔閡而有所芥蒂。這一點,我不知道是不是強調電影的無國界之流通便利,若是這樣,那我看這影片的墨家外衣,是該徹底扒掉了。
  單純以商業角度來看,《墨攻》是成功的。瑕疵僅在于細節的傳達上:例如1)趙軍與梁軍那身秦裝秦甲;2)公元370年間中原各國並未有過的大規模騎兵戰隊;3)當時初秦之外並未形成規模的弓箭陣列;4)春秋戰國時期幾乎無人能引水作戰;5)戰將那源自于中世紀歐洲盔甲格式的護手;6)墨者那近似于歐洲僧侶的袍服與圍褡;7)行周禮之戰國決不允許女人披甲;8)春秋戰國之年列國均無露頸遊市之女;更別說如盛唐一般坦胸露乳了……而這些“瑕疵”都在電影墨攻中悉數出現了。
  以美術而言,除了導演張之亮自己締造的戰國亂世之外,最大的商榷就在于其過于歐化的風格。城池儼然有著城堡一樣的規格,複式結構的多重出現,令人眼暈;
  以曆史觀來看,影片最大的商榷在于一個黑人的出現,這樣的邏輯幾乎是把非洲黑人的奴隸曆史提前了兩千年,與墨者的對談,也頗無無稽,居然在強調一派人性與非人性的選擇性主張;
  以戲劇而言,影片最大的商榷在于對墨者情感的描述,一個莫名其妙的女武官對其産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情,鋪墊不夠,而且那一見鍾情式的情愫對比後來的獻身行徑讓人無法理喻;
  以人物因素來看,墨者對感情的矜持有著很強的刻意性,墨家並不禁欲,同樣也主張自由的愛情選擇,墨者革離對女官的示愛表現出的冷漠與矜持,顯得不可琢磨,難道他果真就是來自歐洲中世紀的僧侶?果真就是如達摩一般的修行者?對此,影片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以娛樂的心態去看《墨攻》,是我對影迷唯一的建議。因此,影片所謂的曆史大片的帽子是不是可以摘去,徹底改爲娛樂大片更好?我想,一個並不嚴謹的故事冒了曆史之名,是極爲荒謬的事,假了墨子學說,也就罷了。
  對導演張之亮的大膽,我深感欽佩,一個文藝片起家的大導演,第一次涉獵古裝大片就有如此雄渾氣魄。影片中大軍團的調度以及攻城守城的細節,讓中國影視上第一次顯現了當年“墨子大破雲梯”(《墨子?公輸班》)式的影象。想來張之亮的導演功力並不拘泥,只是香港這逐年惡化的電影環境桎梏了他,假若給本片找個好點的編劇與曆史顧問,定可令影片有千鈞之勢,能在中國電影史上書下一筆。但顯然一己之力難爲大成,也正如俠者有武藝卻無法救世,而革離空有謀略卻無法救萬民一樣。
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6/11/14/968023_2.htm

日本惡搞西遊記:是顛覆和醜化中國文化

  秋意正濃的黃昏帶走了從東方升起的那一輪朝陽,只剩下最後一道霞光。浮映在江面上,閃出一道道金色的亮光。仿佛是江面上一條光明的道路。
  東方,這個美麗又帶著神秘的地方,曾是全世界人心目中的聖地。傳說中東方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固此,在東方一直流傳著了許多令人神往的仙界故事。人們百聽不厭,在下自小的時候,就時常抱著老媽的大腿要她給我講,直到進入夢香,好做個與神仙相會的美夢。我們腳下現在所踩的土地--中國,正是屬于東方這個神秘的地方。這裏有我們悠久古老的文化和曾有過燦爛的文明,幾千年來,我們都是少不了贊美和誇訟,常常引以爲豪。曾令許多老外“羨煞眼”。
  對于世界上每個民族來說,都有自己獨有的文化,這些文化便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你我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每個人都有義務對自己文化的尊重和保護。可能在這個顛覆的時代裏,人們都忙著展示自己的個性,不惜借古老的文化進行惡搞來顯示他們的聰明才智,常常令人刮目相看,噓聲不已!
  或許人們普遍認同時代變了,人們的觀念也要跟變化,而古老的文化對這個新時代再也不合適了,要跟上這個時代,才能走的更遠。就要將它們打進十八層地獄的“文化宮”裏。這話聽起來有理的很,但我們也應該知道那些古老的文化可能不屬于這個時代,但它的確是先輩們所處的時代擁有過的,我們可以棄之不用,但定要將它保留下來,好供後人知道我們的先祖曾有過的古老的文化。
  對中國的文化來說從《詩經》、《楚辭》、《諸子百家》、《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散曲》再到明清流傳小說傳記,填補了文化的空白。在這些小說傳記中以四大名著最令世人百談不厭,裏面塑造的人物幾乎全是婦孺皆知。對這些先輩們給我們留下的文化,反映的是他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精神面貌,我們這些做爲後人自然是要尊重和保護。就如我們現今的文化,到百年之後,我們這些人都離開人世之後,自然也會受到後人的尊敬。
  諸君平日裏可能也經常看到現今不少聰明絕頂的年青人以惡搞自己古老的文化爲自豪,大家皆言其人有喜劇的天份,搞笑;然而這份搞笑是建立在惡搞自己民族的文化之上,縱使再搞笑,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則就是可悲了!自然,對于中國人來說,再怎麽惡搞傳統經典的文化,除了帶些嘲諷之外,誰也沒有去醜化。但對于日本則就不同了。
  近日,由日本CineBazar Inc公司投資的電影《西遊記之大戰金角銀角》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該攝制組被允許進入我國境內取景拍攝,輾轉于橫店、寧夏、湖南、甘肅、安徽、廣西和內蒙古等地。
  對于《西遊記》來說,自小的時候看過的人必定是映象深刻,孫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齡童先生更是深入人心,雖則近幾年,港臺都有過不同版本的《西遊記》,但都無法與之相比較。近幾年來,諸君也應該知道日本人的雙眼好象盯在了中國的文化上,先搞搞關公,接著醜化紅樓裏面的人物,一次次都傷了中國人的心,這次又拍日本版《西遊記》,不知安的是什麽心?日本人拍《西遊記》是沒有問題,但我們從先前近幾年日本在醜化中國文化中可以看出,想必這次日本版《西遊記》也是在顛覆我們的文化。
  雖然平日裏聽到不少辱罵,但縱使你口水罵盡,朝鮮海峽的另一端日本被濤濤海水翻滾,阻隔了聲音聽不到。他們一概肆無忌憚的進行惡搞,你郁悶,沮喪都是頂不了事的。還有讓中國人感到驕傲的是,對日本惡搞中國文化是非常的贊同,他們說這只是兩國人的認識不同,對中國的文化,日本人也有自己表達方式。是的,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場都會有不同的表達的方式。
  善哉,區區在下倒想問問這些人,現今被日本人惡搞醜化的文化是中國的獨有的,是刻意醜化我們的文化,並非僅僅是在表達上的不同。自然,對文化來說,是不分國界的,但如果一個國家的人去醜化另一個國家的文化,便是一種污辱。
http://media.icxo.com/htmlnews/2006/11/17/969457_3.htm

欲望的轉化—從《近距交戰》到《墨攻》: 林東璟 《人間福報》08-5-24

民間有句諺語是這樣說的:「心中有鬼,處處都是鬼。」在威權統治年代,臺灣政府有個情治機關叫「警備總部」,該機關「心中有匪諜,人人都是匪諜。」在警總的眼裡,組讀書會是匪諜、修行人,聚會講經說法是匪諜、臺獨是匪諜,總之只要是民間自組的團體都有可能是共產黨的滲透,那個年代最白話文的口號就是:「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
問題是,臺灣那來那麼多匪諜?更「可怕」的是,如果臺灣沒有匪諜,那警備總部這個機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許多無辜百姓半夜被戴著白色鋼盔的憲兵抓走。唯有羅織更多罪名、編織共匪的可怕,警總才能藉此彰顯自己存在的正當性。
歐洲電影《近距交戰》和中國電影《墨攻》都在處理類似的人性課題:人類為什麼會有分別心?人類為什麼有戰爭?
《近距交戰》取材的方向比較偏向於宗教方面,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片中,三方(英國、德國和法國)交戰,在同一塊戰場各自築起壕溝,距離近到以步槍的火力就能射殺對方,遑論砲彈的攻擊。
生死交關如此迫近,三方軍人卻在耶誕夜有過短暫的和平共存時刻。德軍有位軍官是聲樂家,他在平安夜為同袍唱誦聖歌,悠揚的歌聲飄進敵方的壕溝,蘇格蘭軍中有位風笛手,聽見歌聲忍不住開始奏鳴起相同的曲調,於是,原本互相殺戮的敵人,卻在冷冽的寒夜戰時放下武器,走出壕溝,靜夜星空下,一起聆聽教士布道。
可是,如此平和的場景卻引起三國大後方的不滿,電影裡,飾演英國教會的牧師更直指:「德國人是邪惡的,他們的生活方式跟我們不一樣,你們(軍人)應該要殺死德國人,讓他們流血。」
然而,正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情形,這三個國家的人民、軍人、教士,他們所信仰的上帝是同一位上帝。是天父的旨意要祂的子民互相征戰嗎?還是教會為了拓展自身的宗教疆域使然?
《墨攻》則直接凸顯出一場戰役的發生,究竟是國家的需要?還是大將軍為了滿足自己「生命的意義」(勝利)的欲望使然?而劉德華飾演的墨家出馬協助防禦,是為了拯救眾人的生靈?還是為了滿足自己「兼愛、和平」的欲望?
《墨攻》雖未直接提供答案,但是劇中場景在現代社會依然不斷上演。例如,美國政府出兵伊拉克的理由是「海珊政權擁有毀滅性武器」、「伊拉克是邪惡國家」,然而所謂的「毀滅性武器」卻遍尋不著。事後觀之,世人不免疑惑,入侵伊拉克,究竟是為了當地百姓?還是為了石油資源的運輸管道暢通?
關於欲望的克服和轉化,前幾年在鍾麗緹主演的電影《色戒》裡也有所探討,影片最後,老和尚在遺書裡詢問那位捨戒還俗的年輕和尚:「當你經歷過俗世的這一切,你是否能回答我:去實現千千萬萬個欲望比較困難?還是克制一個欲望比較難?」
身為欲界眾生的你我,要完全斷絕欲念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們所能做就是去觀照、轉化和提昇,若能誠實覺察到某些「善行」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被肯定、被需要的心,那就是更進階的修為了。
觀賞《近距交戰》和《墨攻》,得以提醒每一個人,我們心中還有多少欲望蠢蠢欲動?有些欲念只跟自己有關,無涉他人,也就不構成問題;然而,若欲望的完成涉及與他人的互動,那麼,如何讓個體和整體都能在「轉識成智」的過程中取得平衡點,並且蒙受上天的祝福,這是有情眾生一輩子都在面對的課題。
http://movie.pchome.com.tw/review.php?no=1307299907&sid=tjlin&type=1

墨子>百度百科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山東滕州人,漢族,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曾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墨子姓名考
  曆史學界至今無法確定墨子的真實姓名,有以下各種說法:
  1.墨子姓墨名翟。
  最傳統,最爲大衆所接受的說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內都如是稱。《元和姓纂》明確說墨子乃孤竹君之後,本墨胎民,改爲墨氏。而《新唐書?藝文志》也沿用這種說法。
  2.墨子姓翟名烏。
  南齊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則稱墨翟爲“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環記》[2]也附和此說,並認爲墨子姓翟名烏。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樹屋書影》更具體地提出:“以墨爲道,今以姓爲名。”認爲他姓翟,並將姓轉成名;而“墨”是一種學派。晚清學者江瓊所著的《讀子卮言》承襲周亮工的說法,並進一步說明,以爲古代確實有“翟”這姓氏,但無“墨”姓,而且戰國諸子中儒、道、名、法、陰陽、縱橫、雜、農、小說等,都沒以姓作爲學派名,因此墨應該是學派的名稱。
  3.墨翟爲“貊狄”或“蠻狄”之音轉,非姓名。
  近代學者胡懷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爲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蠻狄”之音轉,是用來稱一個不知姓名的外國人。
  4.墨爲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開研究,認爲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故名墨爲刑徒,實爲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爲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爲墨了。而曆史上西漢淮南王英布遭黯刑後稱爲黥布,也是一證。而翟確實是名,因《墨子》和《呂氏春秋》記載墨翟,往往稱“翟”。
  雖說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長得黑卻是真的,人稱:阿黑哥,小黑。
墨子故裏
  墨子生于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曆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爲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國內史學界普遍認爲墨子裏籍是山東滕州。
  1、宋人說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爲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曆代學者稱其爲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2、楚人說
  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 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爲魯陽人,即楚人。
  3、魯人說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爲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爲:《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 ;《墨子?魯問》“以迎墨子于魯”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爲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魯人說的主要支持者還有梁啓超、錢穆、胡適等主要墨學研究者。
  爲什麽墨子故裏一定是山東滕州
   墨子生于何處,現有書籍並無明確記載,曆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曾有宋人說,楚人說,魯人說,印度人說等。其中魯人說已經爲墨學界絕大部分人所認可。
  宋人說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爲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據此有學者稱其爲宋人。此說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說
  • 清代畢沅注《墨子》時,據《呂氏春秋》高誘之注, 並參照墨子諸多與魯陽文君的對話,推定其爲魯陽人,即楚人。
  魯人說對宋人說與楚人說的批判:
  • 宋人說和楚人說遭到梁啓超的批駁。
  o 在《墨子學桉》中,據《墨子•公輸》「歸而過宋」,力證非宋人。
  o 據《墨子•貴義》「墨子南遊于楚。」若墨子是楚國魯陽人,則當爲「遊郢」。
  • 方授楚《墨學源流》,張純一《墨子魯人說》都對墨子宋人說、楚魯陽人說進行了批判。
  魯人說的提出
  • 清代孫詒讓作《墨子間詁》,在附文《墨子傳略》中,第一次提出墨子爲魯國人。其主要依據爲:
  o 《墨子•貴義》「墨子自魯即齊」
  o 《墨子•魯問》「以迎墨子于魯」
  o 《呂氏春秋•愛類》「公輸般爲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
  滕州說的提出
  • 著名墨學研究學者張知寒在《墨子原爲滕州人》、《墨子裏籍新探》等論文中進一步考證,墨子出生地應爲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其主要依據有:
  o 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
  o 墨子學說繼承了邾婁文化的傳統,而邾婁號稱「百工之鄉」,而墨子生活習慣和科技成就與此密切相關。
  • 該學說現得到絕大多數墨學研究者的認同.
墨子思想
  據《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條五類綱領,即《墨子?魯問》所雲:“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熹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淩,即語之兼愛、非攻。”其中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爲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揚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點。墨子認爲天之有志——兼愛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長貴賤,皆天只臣也”,"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墨子不僅堅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認爲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會賞善罰暴。墨子宗教哲學中的天賦人權與制約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學中的一大亮點。
  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爲官吏,選舉賢者爲天子國君。墨子認爲,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共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爲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爲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節用節葬。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爲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哲學政治思想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爲認識的唯一來源,他認爲,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爲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僞的標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爲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爲准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墨子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爲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但墨子並沒有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墨家學派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
  一種觀點認爲,墨子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爲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爲“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種觀點認爲,“非命”與“天志”體現了墨子“天人之辯”強烈的思維張力,在墨子宗教哲學裏,天志兼愛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歡自強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爲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淩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 來的禍 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志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一同天下之義”。
  邏輯思想
  墨子也是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比較自覺地、大量地運用了邏輯推論的方法,以建立或論證自己的政治、倫理思想。他還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辯、類、故等邏輯概念。並要求將辯作爲一種專門知識來學習。墨子的“辯”雖然統指辯論技術,但卻是建立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的,因而屬于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墨子所說的“三表”既是言談的思想標准,也包含有推理論證的因素。墨子還善于運用類推的方法揭露論敵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導和啓蒙,墨家養成了重邏輯的傳統,並由後期墨家建立了第一個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體系。
  墨子著有《墨子》一書。
   《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著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及墨家學派的著作彙編,在西漢時劉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後逐漸流失,現在所傳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來都寫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後期墨家的著述資料,這是現在研究墨家學派的主要史籍。按內容,《墨子》一書可分五組:從《親士》到《三辯》七篇爲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摻雜有儒家的理論,應當是墨子早年"習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痕迹;後四篇主要是尚賢、尚同、天志、節用、非樂等理論。從《尚賢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爲一組,系統地反映出墨子“兼愛”、“非攻”、“尚賢”、“尚同”、 “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題,是《墨子》一書的主體部分,《經》上、下,《經說》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專說名辯和物理、光學等內容,前人因其稱"經",定爲墨翟自著,實際是後期墨家作品,這是研究墨家邏輯思想和科學技術成就的珍貴資料。《耕柱》至《公輸》五篇是墨子言行記錄,體例與《論語》相近,是墨子弟子們輯錄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資料。《備城門》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專講守城技巧與城防制度,其制度與秦相近,是戰國時期秦國墨者所作,這是研究墨家軍事學術的重要資料。
  戰國末期,墨家後學將該派的著作彙編成《墨子》一書,《墨子》一書是墨子言行的忠實寫照,又稱《墨經》或《墨辯》。
  《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西晉魯勝、樂壹都爲《墨子》一書作過注釋,可惜已經散失。現在的通行本有孫詒讓的《墨子閑詁》,以及《諸子集成》所收錄的版本。
  現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門徒逐漸增補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學說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經》或《墨辯》,著重闡述認識論和邏輯學,在邏輯史上被稱爲後期墨家邏輯或墨辯邏輯(古代世界三大邏輯體系之一,另兩個爲古希臘的邏輯體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學);其中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特別是天文學、幾何光學和靜力學。
  自秦以後,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論,散見于各種典籍之中,如見于《新序》、《屍子》、《晏子春秋》、《韓非子》、《呂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戰國策》、《諸宮舊事》、《神仙傳》等等。西漢劉向的《漢書?藝文志》將散見各篇著錄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經曆代亡佚,到宋時,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節用》下篇,《節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樂》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連篇目皆亡佚,在這十篇中,只有《詩正義》曾提到過《備衛》此篇目,其余無可考。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爲《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啓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爲五大類。
  第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
  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錯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爲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僞托,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
  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爲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
  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爲墨辯,亦稱爲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啓超認爲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爲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
  第四類:《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共五篇。
  這五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的言論行事。亦算是對墨子的生平的記錄,體裁接近《論語》。
  第五類:守城各篇。它們是《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迎敵祠》、《旗幟》、《號令》、《雜守》共十一篇。
  這一類可以說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禦爲主,十一篇皆以守備之法爲主題。墨家兵法是墨學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詞頗多,古代兵法陣法用詞不少,很少通譯。
  此書文風樸實無華,但部分內容詰屈聱牙,以致兩千來年,很少有人問津。直到近代,才有學者認真解讀這本古書,才發現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對光學(光沿直線前進,並討論了平面鏡、凹面鏡、球面鏡成像的一些情況,尤以說明光線通過針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論爲著)、數學(已科學地論述了圓的定義)、力學(提出了力和重量的關系)等自然科學的探討,可惜的是,這一科學傳統也因此書在古代未得到重視而沒能結出碩果。但這一發現,震動了當今學術界,使近代人對墨家乃至諸子百家更爲刮目相看。
  在先秦諸子,百家爭鳴這樣一個時代裏,墨子能夠脫穎而出,就是他實力的最佳證明。
墨子影響
  墨子的哲學思想反映了從宗法奴隸制下解放出來的小生産者階層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爲後來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所繼承和發展,其神秘主義的糟粕也爲秦漢以後的神學目的論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爲先秦墨家的創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産生過重大影響。
  另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中的成就和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者有:
  1.宇宙論方面
  墨子認爲,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系。從這一連續的宇宙觀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關于時空的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爲“久”,把空間定名爲“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爲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爲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在給出了時空的定義之後,墨子又進一步論述了時空有限還是無限的問題。他認爲,時空既是有窮的,又是無窮的。對于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于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他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爲“始”和“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這樣就形成了時空是連續無窮的,這連續無窮的時空又是由最小的單元所構成,在無窮中包含著有窮,在連續中包含著不連續的時空理論。
  在時空理論的基礎上,墨子建立了自己的運動論。他把時間、空間和物體運動統一起來,聯系在一起。他認爲,在連續的統一的宇宙中,物體的運動表現爲在時間中的先後差異和在空間中的位置遷移。沒有時間先後和位置遠近的變化,也就無所謂運動,離開時空的單純運動是不存在的。
  對于物質的本原和屬性問題,墨子也有精辟的闡述。在先秦諸子中,老子最早提出了物質的本原是“有生于無”(《老子》第1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40章)。墨子則首先起來反對老子的這一思想,提出了萬物始于“有”的主張。他指出,“無”有二種,一種是過去有過而現在沒有了,如某種滅絕的飛禽,這不能因其已不存在而否定其曾爲“有”;一種是過去就從來沒有過的事物,如天塌陷的事,這是本來就不存在的“無”。本來就不存在的“無”不會生“有”,本來存在後來不存在的更不是“有”生于“無”。由此可見,“有”是客觀存在的。接著,墨子進而闡發了關于物質屬性的問題。他認爲,如果沒有石頭,就不會知道石頭的堅硬和顔色,沒有日和火,就不會知道熱。也就是說,屬性不會離開物質客體而存在,屬性是物質客體的客觀反映。人之所以能夠感知物質的屬性,是由于有物質客體的客觀存在。
  2.數學方面
  墨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從理性高度對待數學問題的科學家,他給出了一系列數學概念的命題和定義,這些命題和定義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
  墨子所給出的數學概念主要有:
  關于“倍”的定義。墨子說:“倍,爲二也。”(《墨經上》)亦即原數加一次,或原數乘以二稱爲“倍”。如二尺爲一尺的“倍”。關于“平”的定義。墨子說:“平,同高也。”(《墨經上》)也就是同樣的高度稱爲“平”。這與歐幾裏得幾何學定理“平行線間的公垂線相等”意思相同。
  關于“同長”的定義。墨子說:“同長,以正相盡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兩個物體的長度相互比較,正好一一對應,完全相等,稱爲“同長”。
  關于“中”的定義。墨子說:“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裏的“中”指物體的對稱中心,也就是物體的中心爲與物體表面距離都相等的點。
  關于“圜”的定義。墨子說:“圜,一中同長也。”(《墨經上》)這裏的“圜”即爲圓,墨子指出圓可用圓規畫出,也可用圓規進行檢驗。圓規在墨子之前早已得到廣泛地應用,但給予圓以精確的定義,則是墨子的貢獻。墨子關于圓的定義與歐幾裏得幾何學中圓的定義完全一致。
  關于正方形的定義。墨子說,四個角都爲直角,四條邊長度相等的四邊形即爲正方形,正方形可用直角曲尺“矩”來畫圖和檢驗。
  這與歐幾裏得幾何學中的正方形定義也是一致的。
  關于直線的定義。墨子說,三點共線即爲直線。三點共線爲直線的定義,在後世測量物體的高度和距離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晉代數學家劉徽在測量學專著《海島算經》中,就是應用三點共線來測高和測遠的。漢以後弩機上的瞄准器“望山”也是據此發明的。
  墨子把點、線、面、體分別稱爲“端”、“尺”、“區”、“體”,並給出了它們各自的定義。他還指出,“端”是不占有空間的,是物體不可再分的最小單位,與古希臘的原子論相類似。
  此外,墨子還對十進位值制進行了論述。中國早在商代就已經比較普遍地應用了十進制記數法,墨子則是對位值制概念進行總結和闡述的第一個科學家。他明確指出,在不同位數上的數碼,其數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數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數位上,一可多于五。這是因爲在同一數位上(個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當一處于較高的數位上時,則反過來一包含了五.十進制的發明,是中國對于世界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數學卷中所說:“商代的數字系統是比古巴比倫和古埃及同一時代的字體更爲先進、更爲科學的“,“如果沒有這種十進位制,就幾乎不可能出現我們現在這個統一化的世界了“。
  在由魯國通往楚國的路上,一個穿著粗麻布衣服的中年男子,正在急匆匆地趕路。只見他渾身塵土,汗如水注,但並沒有放慢自己的腳步。
  一路之上,人煙稀少,路旁有大片大片荒蕪的田地,荒地上間或還可以看到橫陳的屍體和白森森的殘骨。
  他是誰呢?是什麽原因使他如此奔波呢?
  大約公元前450年左右,正值我國曆史上的戰國時代初期。當時諸侯各自割據一方,稱王稱霸。各諸侯之間互相攻伐,以大欺小,以強淩弱,兼並戰爭頻頻發生。
  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禍,給國家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大批的老百姓在戰爭中死去,家園被毀,國家危亡。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現在,據說魯國的著名機械制造家公輸般,正夜以繼日,爲楚國制造新的攻城器械,准備攻打宋國。這無疑是在無窮的戰爭中,又撒了一把鹽。
  這個不幸的消息,激起了這位匆匆趕路之人的憤怒,他就是大名顯赫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魯國人墨翟,人們尊稱他爲墨子。現在,他正要趕往楚國去,准備阻止楚王發動的不義之戰。
  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墨子來到了楚國的都城郢,已是非常勞累、疲困,但他顧不上休息,便去見楚王和公輸般。
  他運用自己的辯才和機智,向楚王和公輸般陳述利害,說明了如發動這場不義之戰,對兩國都不會有好處。
  盡管楚王和公輸般在墨子面前理屈詞窮,但是仍然堅信自己有先進的攻城器械,打敗宋國如囊中取物。所以,這場仗是勢在必打,任何人勸說均無濟于事。
  墨子見此,便說道:“你說你們有先進的攻城器械,那麽,你們真能打敗宋國嗎?”
  說著,墨子便在桌上擺起實物圖來,讓公輸般用他制造的器械來攻打。公輸般多次演示了攻城的器械和技術,都被墨子一一擊退,公輸般失敗了。
  公輸般雖然失敗了,但他並不死心,便想陰謀殺害墨子,以贏得戰爭的勝利。
  墨子一眼便識破了公輸般的陰謀,便堅定地說:
  “你的意思是想先把我殺了,再去攻打宋國,但是,你錯了,我的學生禽滑厘等300余人,正拿著我的守城器械,按照我的守城部署,正等著你們去進攻呢。
  “所以說,你們即使殺了我,宋國同樣也是攻不下來的。相反,卻落個被天下人恥笑的罵名!”
  在看到攻取宋國已經無望的情況下,楚王不得不放棄這場不義之戰。這個故事可以使人看到墨子的膽略和才智,是如何的出類拔萃和勝人一籌。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是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他是我國古代卓有貢獻的自然科學家。
  墨子大約出生在周敬王40年(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王 6年(前420)左右,出生于一般的平民百姓家庭,本人曾經當過制造器械的工匠。
  在認識論上,墨子重視生産知識,承認外部物質世界的客觀性,強調感性直觀是認識的來源和根據。這在2000多年前,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無疑,這也是墨子和他的學派,能夠在自然科學中做出重大貢獻的重要原因。但是,墨子過分誇大了感性的作用,又陷入了狹隘經驗論的錯誤。
  墨家學派的總彙《墨子》原共71篇,現存53篇,其中《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等四篇合存起來稱《墨經》。
  這四篇再加上《大取》、《小取》兩篇,稱爲《墨辯》。也有人把這6篇放在一起總稱爲《墨經》。
  這是一部內容豐富、結構嚴謹的科學著作。書中不僅涉及到社會科學範疇的廣闊內容,還包含有時間空間、物質結構、力學、光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
  在這部書中,其中有很多問題闡述嚴密,說理透徹,立論准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可以這樣說,《墨經》在古典哲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首先,《墨經》中記述了豐富的力學知識。力學,是研究機械運動的科學。《墨經》中有關于機械運動的定義:“動,城徙也。”
  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物體位置的移動,就是機械運動。這跟現代機械運動的定義是完全一致的。書中又進一步闡述了平動、轉動和滾動等幾種不同形式的機械運動。
  《墨經》中關于力的定義是從人的體力概念引申出來的。書中寫:“力,形之所以奮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力是使人的運動發生轉移和變化的原因。
  當時,我國人民已經認識到浮力原理,並且在生産中有了廣泛的應用。書上寫道:“形體大的物體,在水中沈下的部分淺,是因爲物體重量被水的浮力平衡的緣故。
  這說明了墨子不僅定性地認識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關系,而且有了定量的概念。這和後來希臘學者阿基米德創立的浮力原理是一致的,只是表述得不夠完整。
  《墨經》討論了杠杆的平衡問題。設有一杠杆,一頭懸挂砝碼,另一端懸挂重物。支點的一邊叫標(力臂),另一邊叫本(重臂)。如果兩邊平衡,杠杆必是水平的。
  《墨經》不僅清楚地敘述了種種杠杆的實驗結果,更加可貴的是對這些實驗做了正確地解釋。
  例如,它解釋了“標”一端下垂的實驗現象,認爲是由于力臂和砝碼的聯合作用大于重臂和重物的聯合作用的緣故。
  這個解釋不僅考慮到力或重的多少,而且還考慮了距離和平衡的關系,雖然並沒有得出明確的定量關系,但是實際上提出了力矩的概念。
  可以說,墨子已經發現了杠杆的平衡原理。
  在《墨經》中,還記載著豐富的幾何光學知識。
  墨子和他的學生們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並且提出了精辟的解釋:
  在一間黑暗的小屋朝陽的牆上開一個小孔,人對著小孔站在屋外,屋裏相對的牆上就出現了一個倒立的人影。
  爲什麽會出現這奇怪的現象呢?
  墨子解釋道:這是因爲光線像射箭一樣,是直線行進的。人體下部擋住了直射過來的光線,穿過小孔,成影在上邊;人體上部擋住直射過來的光線,穿過小孔,成影在下邊,就成了倒立的影。
  墨子並指出,人的位置離牆壁由遠及近,暗室裏的影也由小變大,倒立在牆上。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
  書中還利用光線直線傳播的原理,解釋了物體和投影的關系。
  墨子認爲,光被遮擋就産生投影,物體的投影,並不跟隨物體一起移動。如飛翔著的鳥兒,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飛動著,實際上並不是這種情況。
  墨子指出,飛鳥遮住了直線前進的光線,形成了影子。在一瞬間,飛鳥移動了位置,原來光線照射不到的地方,舊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現新的影子。
  這就是說,鳥在飛翔中,它的影子並不跟著移動,而是新舊投影的不斷更新。在2000多年前,能這樣深入細致地研究光的性質,做出正確解釋,確是難能可貴的。
  墨子和他的學生們對鏡子成像的原理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提出了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成像的理論。
  《墨經》關于四面鏡成像的敘述,沒有說明物體在凹面鏡球心和焦點之間的時候的成像情況,顯然不夠全面、嚴密,但是在科學還處于萌芽時期的古代,不能不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凸面鏡成的像只有一種:像是正立而縮小的虛像,位于鏡子的背面;物體距鏡近,像大,反之,就小。墨子在描寫凸面鏡時,是符合實際的。
  在聲學方面,《墨子》也有記述,當時設計了一種地下聲源定向裝置。其方法如下:沿城牆根每隔一定距離挖一口井,挖到地下水位以下約兩尺爲止,然後在井下放置一個容量七八十升的陶甕,甕口蒙上皮革,做爲地下共鳴箱。
  這時,讓聽覺靈敏的人伏在甕口諦聽,遇有敵人挖坑道攻城,就可以根據各陶甕的響聲大小確定來敵的方向位置,以便出兵給敵以迎頭痛擊。
  此外,《墨經》中還提出了“端”、“尺”、“區”、“穴”等概念,大致相當于近代幾何學上的點、線、面、體。
  墨家關于“端”的概念的論述,還包括了“原子”的含義,認爲“端”是組成物體的最小單位。
  如果這些理解沒有錯誤的話,那麽可以說,早在2000多年前,《墨經》中已經出現了現代原子學說的萌芽思想,無論是哲學發展史還是在科學發展史上都占據一定的地位。
  從上可知,墨子和墨家學派的科學成就,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應該是相當傑出的。他們所以能夠取得這些成就,是和他們重視實驗、敏于觀察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分不開的。
  以上情況也說明了另一個情況,就是在我國古代,還沒有建立在嚴密的科學實驗和嚴格的數學方法基礎上的物理科學,沒有形成獨立的物理學學科。但是,在實踐中卻積累了豐富的物理學方面的知識。
  3.物理學方面
  墨子關于物理學的研究涉及到力學、光學、聲學等分支,給出了不少物理學概念的定義,並有不少重大的發現,總結出了一些重要的物理學定理。
  首先,墨子給出了力的定義,說:“力,刑(形)之所以奮也。”(《墨經上》)也就是說,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即使物體運動的作用叫做力。對此,他舉例予以說明,說好比把重物由下向上舉,就是由于有力的作用方能做到。同時,墨子指出物體在受力之時,也産生了反作用力。例如,兩質量相當的物體碰撞後,兩物體就會朝相反的方向運動。如果兩物體的質量相差甚大,碰撞後質量大的物體雖不會動,但反作用力還是存在。
  接著,墨子又給出了“動”與“止”的定義。他認爲“動”是由于力推送的緣故,更爲重要的是,他提出了“止,以久也,無久之不止,當牛非馬也。”的觀點,意思是物體運動的停止來自于阻力阻抗的作用,如果沒有阻力的話,物體會永遠運動下去。這樣的觀點,被認爲是牛頓慣性定律的先驅,比同時代全世界的思想超出了1000多年,也是物理學誕生和發展的標志(亞理士多德認爲力是使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就不會運動,而停止是物體的本性,這樣的觀點是符合常人觀測的結果的,卻是膚淺和錯誤的)。
  關于杠杆定理,墨子也作出了精辟的表述。他指出,稱重物時秤杆之所以會平衡,原因是“本”短“標”長。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本”即爲重臂,“標”即爲力臂,寫成力學公式就是力×力臂(“標”)=重×重臂(“本”)。現在人們一般都習慣于把杠杆定理稱爲阿基米德定理,其實墨子得出杠杆定理比阿基米德早了200年,應稱之爲墨子定理才是公允的。此外,墨子還對杠杆,斜面、重心、滾動摩擦等力學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這裏就不一一贅述。在光學史上,墨子是第一個進行光學實驗,並對幾何光學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家。如果說墨子奠定了幾何光學的基礎,也不爲過分,至少在中國是這樣。正如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中所說,墨子關于光學的研究,“比我們所知的希臘的爲早”,“印度亦不能比擬”。
  墨子首先探討了光與影的關系,他細致地觀察了運動物體影像的變化規律,提出了“景不徙”的命題。也就是說,運動著的物體從表觀看它的影也是隨著物體在運動著,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因爲當運動著的物體位置移動後,它前一瞬間所形成的影像已經消失,其位移後所形成的影像已是新形成的,而不是原有的影像運動到新的位置。如果原有的影像不消失,那它就會永遠存在于原有的位置,這是不可能的。因此,所看到的影像的運動,只是新舊影像隨著物體運動而連續不間斷地生滅交替所形成的,並不是影像自身在運動。墨子的這一命題,後來爲名家所繼承,並由此提出了“飛鳥之影未嘗動”的命題。
  隨之,墨子又探討了物體的本影和副影的問題。他指出,光源如果不是點光源,由于從各點發射的光線産生重複照射,物體就會産生本影和副影;如果光源是點光源,則只有本影出現。
  接著,墨子又進行了小孔成像的實驗。他明確指出,光是直線傳播的,物體通過小孔所形成的像是倒像。這是因爲光線經過物體再穿過小孔時,由于光的直線傳播,物體上方成像于下,物體下部成像于上,故所成的像爲倒像。他還探討了影像的大小與物體的斜正、光源的遠近的關系,指出物斜或光源遠則影長細,物正或光源近則影短粗,如果是反射光,則影形成于物與光源之間。
  特別可貴的是,墨子對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等進行了相當系統的研究,得出了幾何光學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他指出,平面鏡所形成的是大小相同、遠近對稱的像,但卻左右倒換。如果是二個或多個平面鏡相向而照射,則會出現重複反射,形成無數的像。凹面鏡的成像是在“中”之內形成正像,距“中”遠所成像大,距“中”近所成的像小,在“中”處則像與物一樣大;在“中”之外,則形成的是倒像,近“中”像大,遠“中”像小。凸面鏡則只形成正像,近鏡像大,遠鏡像小。這裏的“中”爲球面鏡之球心,墨子雖尚未能區分球心與焦點的差別,把球心與焦點混淆在一起,但其結論與近現代球面鏡成像原理還是基本相符的。
  墨子還對聲音的傳播進行過研究,發現井和罌有放大聲音的作用,並加以巧妙地利用。他曾教導學生說,在守城時,爲了預防敵人挖地道攻城,每隔三十尺挖一井,置大罌于井中,罌口繃上薄牛皮,讓聽力好的人伏在罌上進行偵聽,以監知敵方是否在挖地道,地道挖于何方,而作好禦敵的准備(原文是:令陶者爲罌,容四十鬥以上,……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內迎之)。盡管當時墨子還不可能明了聲音共振的機理,但這個防敵方法卻蘊含有豐富的科學內涵。
  4.機械制造方面
  墨子是一個精通機械制造的大家,在止楚攻宋時與公輸般進行的攻防演練中,已充分地體現了他在這方面的才能和造詣。他曾花費了3年的時間,精心研制出一種能夠飛行的木鳥。他又是一個制造車輛的能手,可以在不到一日的時間內造出載重30石的車子。他所造的車子運行迅速又省力,且經久耐用,爲當時的人們所贊賞。
  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幾乎諳熟了當時各種兵器、機械和工程建築的制造技術,並有不少創造。在《墨子》一書中的“備城門”、“備水”、“備穴”、“備蛾“、“迎敵祠”、“雜守”等篇中,他詳細地介紹和闡述了城門的懸門結構,城門和城內外各種防禦設施的構造,弩、桔橰和各種攻守器械的制造工藝,以及水道和地道的構築技術。他所論及的這些器械和設施,對後世的軍事活動有著很大的影響。
  5.哲學方面
  墨子的哲學建樹,以認識論和邏輯學最爲突出,其貢獻是先秦其他諸子所無法比擬的。
  墨子認爲,人的知識來源可分爲三個方面,即聞知、說知和親知。他把聞知又分爲傳聞和親聞二種,但不管是傳聞或親聞,在墨子看來部不應當是簡單地接受,而必須消化並融會貫通,使之成爲自己的知識。因此,他強調要“循所聞而得其義“,即在聽聞、承受之後,加以思索、考察,以別人的知識作爲基礎,進而繼承和發揚。
  墨子所說的“說知”,包含有推論、考察的意思,指由推論而得到的知識。他特別強調“聞所不知若已知,則兩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識去推知未知的知識。如已知火是熱的,推知所有的火都是熱的;圓可用圓規畫出,推知所有的圓都可用圓規度量。由此可見,墨子的聞知和說知不是消極簡單地承受,而是蘊涵著積極的進取精神。
  除聞知和說知外,墨子非常重視親知,這也是墨子與先秦其他諸子的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墨子所說的親知,乃是自身親曆所得到的知識。他把親知的過程分爲“慮”、“接”、“明”三個步驟。“慮”是人的認識能力求知的狀態,即生心動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但僅僅思慮卻未必能得到知識,譬如張眼睨視外物,未必能認識到外物的真象。因而要“接”知,讓眼、耳、鼻、舌、身等感覺器官去與外物相接觸,以感知外物的外部性質和形狀。而“接”知得到的仍然是很不完全的知識,它所得到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觀知識,且有些事物,如時間,是感官所不能感受到的。因此,人由感官得到的知識還是初步的,不完全的,還必須把得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整理、分析和推論,方能達到“明”知的境界。總之,墨子把知識來源的三個方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認識論領域中獨樹一幟。
  墨子又是中國邏輯學的奠基者。他稱邏輯學爲“辯”學,把其視之爲“別同異,明是非“的思維法則。他認爲,人們運用思維,認識現實,作出的判斷無非是“同”或“異”,“是”或“非”。爲此,首先就必須建立判別同異、是非的法則,以之作爲衡量、判斷的標准,合者爲“是”,不合者爲“非”。這種判斷是“不可兩不可”的,人們運用思維以認識事物,對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斷,或爲“是”,或爲“非”,二者必居其一,沒有第三種可能存在,不可能二者都爲“是”,或二者都爲“非”,也不可能既“是”又“非”,或既“非”又“是”。用現代的邏輯學名詞來說,這就是排中律和毋矛盾律。
  由這一思維法則出發,墨子進而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他把思維的基本方法概括爲“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小取”)。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系,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系的形式,並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于現代邏輯學的類比,是一種重要的推理方法。此外,墨子還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爲一個有條不紊、系統分明的體系,在古代世界中別樹一幟,與古代希臘的邏輯學、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並立。
  6.軍事方面
  中國古代戰爭最著名的守城戰術典籍是墨家的《墨子》,《墨子》十五卷,其中第十四、十五卷全篇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術、要點,共二十篇,存十一篇,爲《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蛾傅(即蟻伏,指步兵強行登城)》,《迎敵祠》,《旗幟》,《號令》,《集守》。《墨子》中的守城戰術及其豐富,僅存的十一篇就幾乎含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攻城術。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墨子的科學造詣之深,成就之大,在中國古代傑出科學家的行列中堪稱爲佼佼者之一。遺憾的是,墨子在科技領域中的理性靈光,隨著後來墨家的衰微,幾近熄滅。後世的科學家大多注重實用,忽視理性的探索,此實爲中國科技史上的莫大損失。
墨子名言
  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譯文】興天下的利益,除天下的禍害。
  兼愛。
  【譯文】不分等級,不分遠近,不分親疏地愛天下所有的人。
  非攻。
  【譯文】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人類和平。
  尚賢
  【譯文】不分貴賤地推薦、選拔、使用德才兼備的人。
  尚同。
  【譯文】政令、思想、言語、行動等要與聖王的意志相同一。
  節用。
  【譯文】反對奢侈浪費,主張勤儉節約。
  節葬。
  【譯文】反對厚葬久喪,主張薄葬短喪。
  非樂。
  【譯文】反對奢靡的音樂活動,提倡節約人財物力。
  非命。
  【譯文】反對命運之說,主張強力從事。
  天志。
  【譯文】天是有意志的最高主宰,天的意志是興利除害。
  明鬼。
  【譯文】辨明鬼神的存在,鬼神能揚善懲惡。
  兼相愛,交相利。
  【譯文】既愛自己也愛別人,與人交往要彼此有利。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
  【譯文】假如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和愛自己一樣,還能有不孝的人嗎?
  今重不爲不義攻國。
  【譯文】現在(您)重于攻伐別國,這樣的行爲是不義的。
  備者,國之重也。
  【譯文】防備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
  無不讓也,不可,說在殆。
  【譯文】什麽都要禮讓是不可以的,狹窄的小路就不能相讓了。
  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譯文】沒有什麽話不答應,沒有什麽恩德不報答,你投我桃子,我用李子回報。
  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
  【譯文】君子不用水爲鏡子來照自己,而用賢人爲鏡子來照自己。
  萬事莫貴于義。
  【譯文】天下萬事中,沒有什麽比道義更可貴的了。
  以攻戰亡者,可勝數。
  【譯文】由于攻戰而亡國的,可是數不清了。
  名不可簡而成也,譽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譯文】好名聲不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榮譽不能以巧詐樹立,君子就是君子,要身體力行地得到名副其實的榮譽。
  釣者之恭,非爲魚賜也;餌鼠以蟲,非愛之也。
  【譯文】釣魚人躬著身子,不是對魚恭恭敬敬;用蟲子作爲誘餌捕鼠,不是喜愛老鼠。
  儉節則唱,淫佚則亡。
  【譯文】節儉的就昌盛,淫佚的就滅亡。
http://baike.baidu.com/view/2232.html?tp=0_11

(楨:同是教會孤兒故事,相較於鄭清文的《春雨》,李家同的《車票》徒有故事、但乏文字和影音的藝術魅力,故李文與網文乃龜鱉之爭!另參本館:《春雨》《語言與影像的魅力》 《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啥是部落族 )
 
 [公視人生劇展] 車票      
 
導演: 林君城
演員: 小咪 蔣沅 鄭同村 路嘉怡 黃炳輝 陳若萍  
「車票」改編自前暨南大學李家同校長的同名原著小說。故事敘述新竹天主教德蘭中心所收養的一個棄嬰,長大後,藉由修女轉交給他兩張當年在襁褓中所夾的公路及鐵路火車票票根,想找尋自己的親生母親。原本對母親滿懷怨懟的他,郤發現母親已過世,同時令他意外是他還有一個修理汽車哥哥。從哥哥口中他得到更多關於母親的消息,原來母親一直沒有拋棄他,每年母親幾乎都會到德蘭中心當義工,同時默默地在一旁守著他一兩天。
那麼母親當年為什麼要丟棄他? 這點一直令他難以釋懷。可是當哥哥讓他看看彼此的成就,油污滿佈的黑手相對於他學業有成的大學畢業生,原來家境困難及生父不盡責,才會逼使母親採取最不願意的選擇。  

車票Ticket (2008)  

導演: 張之亮
主演: 吳奇隆 左小青 葉童 范偉 午馬
  故事簡介:
  一張車票,連系了三位父母對子女生命的抉擇,為愛而犧牲的偉大。
  改編自台灣著名作家李家同同名短篇故事的《車票》,是導演張之亮繼《籠民》、《流星語》后,再一次呼喚觀眾對生命的價值,父母對子女的愛。
  曾雨桐 (左小青飾) 自少便被母親遺棄於修道院,被修女曾嬤嬤 (葉童飾) 養育成人。多年后,對母親極之憎恨的雨桐,意外地收到嬤嬤交給的一張過期車票,在好友志軒 (吳奇隆飾) 的鼓勵下,毅然踏上尋根之路,解開當日母親拋棄自己的真相。怎料,她找到的答案竟令自己留下一生一世永不磨滅的烙印……
  幕後花絮
  左小青進劇組時也遭遇驚心一幕:她從香格裏拉坐車到達鹽井拍攝地需要走十四五個小時的山路,海拔4700米,能見度僅有10米。當拐彎下坡時對面快速駛來一輛卡車,兩車躲避不及不慎撞車,坐在副駕駛位置的工作人員面部受傷,左小青腰部扭傷。
  新浪潮老將張之亮重走溫情路線,在西藏鹽井、雲南香格裏拉、梅裏雪山、大理以及茶馬古道等地輾轉拍攝,想通過尋母故事講述一種不離不棄的天地大愛。
  左小青在溜索上...
  宣傳:
·《車票》上演溫情之旅 左小青拍驚險場景受褒獎
·張之亮母親節送《車票》 情節感人催淚成功
·親情片《車票》公映 吳奇隆:拍片經驗可寫游記
·《車票》開始公映 左小青對過江戲心有余悸
·吳奇隆亮相《車票》首映禮 難忘美麗外景地
·《車票》發布會舉行 主創追憶無人區生死體驗
·《車票》溫暖母親節 張之亮執導親情大戲
·《車票》堪稱新版《媽媽再愛我一次》
·《車票》母親節上映 吳奇隆左小青再續情緣
·張之亮《車票》催淚母親節 影片被評價溫情超標
·左小青施放催淚彈 新片《車票》講述別樣母女情
http://ent.people.com.cn/BIG5/8222/86596/155080/index.html
 
網路文章讓人笨 李家同:多讀判決文2011-01-24 中國時報 朱芳瑤
 
 李家同係接受喬大文化基金會邀請,昨日在北台灣科學技術學院發表演說,談「大量閱讀之重要性」,吸引超過一千人前往聆聽。
 李家同嘆說,近來他發現網路上有不少文章,條理不清且自相矛盾,學生看多了,邏輯思考能力只會每況愈下,甚至就此養成思慮不嚴謹且以此為榮的現象。他憂心忡忡:「這樣邏輯不通的網路文章看多了,我們的下一代會比較笨」。
 李家同呼籲民眾,應閱讀有深度的文章,他推薦法官的判決文,指法官在判決罪刑及證據採用與否,一定務求條理清晰。他並提到,美國學生都要讀美國大法官對於黑白不可分校的判決文。該篇判決文為一九五四年美國聯邦高等法院宣布,公立學校黑人、白人分校的隔離作法為違法且違憲。
 李家同強調學生應大量涉獵課外讀物,培養多元閱讀的習慣。李家同開了一份書單,推薦他最喜歡的四十本書,包括《科學怪人》等古今中外的知名作品。
 李家同日前才直言,成功者不會花太多時間在批踢踢(PTT)與臉書(Facebook)上,同樣引發網友反彈,質疑他思想八股。對於這些批評,李家同不以為意,妙答「我絕對是最不傳統的人,正因為我太不傳統,所以他們(網友)無法接受!」
知名部落客朱學恒認為李的批評過於以偏概全,欠缺周延,因前幾天才有網友轉寄李家同教授的文章給他(楨:問題是99.99…%網文是垃圾!)。
相關新聞
世代交替應多寬容 九把刀:不要老挖陷阱給他跳!
閱讀 不必只有一種選項
留言
李家同講的是他那個年代的法官吧,現在的法官(無論年紀)也有一些是很爛的,邏輯思考不通、法學素養不精,只把法官當公務員幹的,看判決真的有用嗎,我懷疑。
讀判決文引條失當或不實人間煙火「讓百姓看多會躁鬱症」
不長進.不受教膚淺的年輕人。李教授由他們去吧!反正,不讀書,愛嬉樂的大學生,快樂四年,就會換回四十年的痛苦,何必理他。
恐怕九把刀根本不懂李家同 "多讀點有深度的東西" 所指為何!!
不只九把刀,這些記者也不同李家同在說什麼。網不網路不是重點,清高低俗不是重點。重點是語言有一定的規則跟邏輯,關係著智慧文化的理解、創新、抒發與傳承。語言邏輯用得越簡單甚至屏棄不用,文化與智慧被逐漸消滅的危險就越高!
 
另參本館:啥是部落族 越寫,越聰明? 越讀,越聰明? 提升網路訊息 《貓空愛情故事》 司法巫師 誰是宅族 )
 
『笨不笨』到『夠不夠』
 
1/29日下午應公共電視『爸媽囧很大』之邀,以家長身分前往節目中,與李家同教授及眾多年輕學子及其他來賓們一起互動,我們討論的議題是日前李家同提到的『年輕人讀簡單網路文章會變笨?』,李式風格再度延伸及論點,認為讀簡單文章,不只年輕人會變笨,他說,所有人讀簡單文章都會變笨,但李家同的論點在節目中有一個最大的轉變,他說他是最重度使用網路者,他的最新的論述是『年輕人閱讀網路文章閱讀得不夠,應該更關心像BBC等重要國際現況,有更多全球化的思維,並且多看關懷弱勢族群的文章!』
論述已經從『笨不笨?』變成『夠不夠?』,網友批評李家同不了解網路?對網路有成見?是一種社會菁英霸權思維?從今天的節目對談中,我們看到了另一個李家同,他要問的是年輕人對網路的閱讀量是否太少?是不是沒有從更多視野及閱讀取材方向,去了解整個世界?
李家同點出了一個比『笨』更重要的問題,也就是從經典文學與網路文學閱讀的爭議中跳開,希望大家回到網路閱讀的量與質的問題去思索,網路閱讀是否不夠多元?不夠關心國際社會或全球趨勢?網路閱讀能否從各種『原文』裡看到真相?
……………
http://blog.chinatimes.com/chublog/archive/2011/01/29/604082.html
 
 李家同:車票   作者﹕李家同
 
  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車票,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
  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
  每到母親節,我就會感到不自然,因為母親節前後,電視節目,全是歌頌母愛的歌,電台更是如此,即使做個餅乾廣告,也都是母親節的歌。對我而言,每一首這種歌曲都是消受不了的。
  我生下一個多月,就被人在新竹火車站發現了我,車站附近的警察們慌作一團地替我餵奶,這些大男生找到一位會餵奶的婦人,要不是她,我恐怕早已哭出病來了。等到我吃飽了奶,安詳睡去,這些警察伯伯輕手輕腳地將我送到了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讓那些成天笑嘻嘻的天主教修女傷腦筋。
  我沒有見過我的母親,小時候只知道修女們帶我長大,晚上,其他的大哥哥、大姊姊都要唸書,我無事可做,只好纏著修女,她們進聖堂唸晚課,我跟著進去,有時鑽進了祭台下面玩耍,有時對著在祈禱的修女們做鬼臉,更常常靠著修女睡著了,好心的修女會不等晚課唸完,就先將我抱上樓去睡覺,我一直懷疑她們喜歡我,是因為我給她們一個溜出聖堂的大好機會。
  我們雖然都是家遭變故的孩子,可是大多數都仍有家,過年、過節叔叔伯伯甚至兄長都會來接,只有我,連家在那裡,都不知道。
  也就因為如此,修女們對我們這些真正無家可歸的孩子們特別好,總不准其他孩子欺侮我們。我從小功課不錯,修女們更是找了一大批義工來做我的家教。
  屈指算來,做過我家教的人真是不少,他們都是交大、清大的研究生和教授,工研院、園區內廠商的工程師。
  教我理化的老師,當年是博士班學生,現在已是副教授了,教我英文的,根本就是位正教授,難怪我從小英文就很好了。
  修女也壓迫我學琴,小學四年級,我已擔任聖堂的電風琴手,彌撒中,由我負責彈琴,由於我在教會裡所受的薰陶,我的口齒比較清晰,在學校裡,我常常參加演講比賽,有一次還擔任畢業生致答詞的代表,可是我從來不願在慶祝母親節的節目中擔任重要的角色。
  我雖然喜歡彈琴,可是永遠有一個禁忌,我不能彈母親節的歌。我想除非有人強迫我彈,否則我絕不會自己去彈的。
  我有時也會想,我的母親究竟是誰?看了小說以後,我猜自己是個私生子。爸爸始亂終棄,年輕的媽媽只好將我遺棄了。
  大概因為我天資不錯,再加上那些熱心家教的義務幫忙,我順利地考上了新竹省中,大學聯招也考上了成功大學土木系。
  在大學的時候,我靠工讀完成了學業,帶我長大的孫修女有時會來看我,我的那些大老粗型的男同學,一看到她,馬上變得文雅得不得了。很多同學知道我的身世以後,都會安慰我,說我是由修女們帶大的,怪不得我的氣質很好。畢業那天,別人都有爸爸媽媽來,我的惟一親人是孫修女,我們的系主任還特別和她照像。
  服役期間,我回德蘭中心玩,這次孫修女忽然要和我談一件嚴肅的事,她從一個抽屜裡拿出一個信封,請我看看信封的內容。
  信封裡有二張車票,孫修女告訴我,當警察送我來的時候,我的衣服裡塞了這兩張車票,顯然是我的母親用這些車票從她住的地方到新竹車站的,一張公車票從南部的一個地方到屏東市。另一張火車票是從屏東到新竹,這是一張慢車票,我立刻明白我的母親不是有錢人。
  孫修女告訴我,她們通常並不喜歡去找出棄嬰的過去身世,因此她們一直保留了這兩張車票,等我長大了再說,她們觀察我很久,最後的結論是我很理智,應該有能力處理這件事了。她們曾經去過這個小城,發現小城人極少,如果我真要找出我的親人,應該不是難事。
  我一直想和我的父母見一次面,可是現在拿了這兩張車票,我卻猶豫不決了。我現在活得好好的,有大學文憑,甚至也有一位快要談論終生大事的女朋友,為什麼我要走回過去。去尋找一個完全陌生的過去?何況十有八九,找到的恐怕是不愉快的事實。
  孫修女卻仍鼓勵我去,她認為我已有光明的前途,沒有理由讓我的身世之謎永遠成為心頭的陰影,她一直勸我要有最壞的打算,即使發現的事實不愉快,應該不至於動搖我對自己前途的信心。
  我終於去了。
  這個我過去從未聽過的小城,是個山城,從屏東市要坐一個多小時的公車,才能到達。雖是南部,因為是冬天,總有點山上特有的涼意,小城的確小,只有一條馬路、一兩家雜貨店、一家派出所、一家鎮公所、一所國民小學、一所國民中學,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我在派出所和鎮公所裡來來回回地跑,終於讓我找到了兩筆與我似乎有關的資料,第一筆是一個小男孩的出生資料,第二筆是這個小男生家人來申報遺失的資料,遺失時間就在我被遺棄的第二天,出生在一個多月以前。據修女們的記錄,我被發現在新竹車站時,只有一個多月大。看來我找到我的出生資料了。
  問題是:我的父母都已去世了,父親六年前去世,母親幾個月以前去世的。我有一個哥哥,這個哥哥早已離開小城,不知何處去了。
  畢竟這是個小城,誰都認識誰,派出所的一位老警員告訴我,我的媽媽一直在那所國中裡做工友,他馬上帶我去看國中的校長。
  校長是位女士,非常熱忱地歡迎我。她說的確我的媽媽一輩子在這裡做工友,是一位非常慈祥的老太太,我的爸爸非常懶,別的男人都去城裡找工作,只有他不肯走,在小城做些零工,小城根本沒有什麼零工可做,因此他一輩子靠我的媽媽做工友過活。因為不做事,心情也就不好,只好借酒澆愁,喝醉了,有時打我的媽媽,有時打我的哥哥。事後雖然有些後悔,但積習難改,媽媽和哥哥被鬧了一輩子,哥哥在國中二年級的時候,索性離家出走,從此沒有回來。
  這位老媽媽的確有過第二位兒子;可是一個月大以後,神秘地失蹤了。
  校長問了我很多事,我一一據實以告,當她知道我在北部的孤兒院長大以後,她忽然激動了起來,在櫃子裡找出了一個大信封,這個大信封是我母親去世以後,在她枕邊發現的,校長認為裡面的東西一定有意義,決定留了下來,等他的親人來領。
  我以顫抖的手,打開了這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車票,一套一套從這個南部小城到新竹縣寶山鄉的來回車票,全部都保存得好好的。
  校長告訴我,每半年我的母親會到北部去看一位親戚,大家都不知道這親戚是誰,只感到她回來的時候心情就會很好。母親晚年信了佛教,她最得意的事是說服了一些信佛教的有錢人,湊足了一百萬台幣,捐給天主教辦的孤兒院,捐贈的那一天,她也親自去了。
  我想起來,有一次一輛大型遊覽車帶來了一批南部到北部來進香的善男信女。他們帶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捐給我們德蘭中心。修女們感激之餘,召集所有的小孩子和他們合影,我正在打籃球,也被抓來,老大不情願地和大家照了一張像,現在我居然在信封裡找到了這張照片,我也請人家認出我的母親,她和我站得不遠。
  更使我感動的是我畢業那一年的畢業紀念冊,有一頁被影印了以後放在信封裡,那是我們班上同學戴方帽子的一頁,我也在其中。
  我的媽媽,雖然遺棄了我,仍然一直來看我,她甚至可能也參加了我大學的畢業典禮。
  校長的聲音非常平靜,她說「你應該感謝你的母親,她遺棄了你,是為了替你找一個更好生活環境,你如留在這裡,最多只是國中畢業以後去城裡做工,我們這裡幾乎很少人能進高中的。弄得不好,你吃不消你爸爸的每天打罵,說不定也會像你哥哥那樣離家出走,一去不返」。
  校長索性找了其他的老師來,告訴了他們有關我的故事,大家都恭喜我能從國立大學畢業,有一位老師說,他們這裡從來沒有學生可以考取國立大學的。
  我忽然有一個衝動,我問校長校內有沒有鋼琴,她說她們的鋼琴不是很好的,可是電風琴卻是全新的。
  我打開了琴蓋,對著窗外的冬日夕陽,我一首一首地彈母親節的歌,我要讓人知道,我雖然在孤兒院長大,可是我不是孤兒。因為我一直有那些好心而又有教養的修女們,像母親一般地將我撫養長大,我難道不該將她們看成自己的母親嗎?更何況,我的生母一直在關心我,是她的果斷和犧牲,使我能有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光明的前途。
  我的禁忌消失了,我不僅可以彈所有母親節歌曲,我還能輕輕地唱,校長和老師們也跟著我唱,琴聲傳出了校園,山谷裡一定充滿了我的琴聲,在夕陽裡,小城的居民們一定會問,為什麼今天有人要彈母親節的歌?
  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
http://www.epochtimes.com/b5/5/5/18/n860823.htm
 
車票故事主角不是李家同-普門慈幼季刊108
http://blog.sina.com.tw/pumanfund108/article.php?pbgid=55988&entryid=577241
 
李家同:日有所思,夜有所寫
 
  日如有所思,夜即可有所寫。
  我學的是電機,一直在教計算機科學,有文章在副刊上發表,已經不容易。聯經出版社居然肯將我的文章彙成一本書出版,對我來講,這簡直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如果以「小人得志」來形容我,我也會欣然接受。
  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晚上看電視,電視節目大概是介紹文藝作品的,不知何故,主持人提到「作家」李家同,我的同事當場笑得差一點從椅子上摔到地上。
  也難怪他,雖然我寫了一輩子的學術論文,寫副刊的文章卻是最近的事。
  常有朋友問我,寫論文和寫文學作品,那一種比較難?我想兩種都不容易,可是對我而言,寫文學作品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很多文章都是我的親身經驗。
  我的指導教授是一位盲人,我一直感激他,也佩服他的毅力,同時我又感到國內教育界對盲人的種種歧視,使我決定寫「我的盲人恩師」。我從此交到了不少盲人的朋友。
  至於「我的媽媽來看我」,也是我的真實故事,大學時代,我常去監獄服務,和受刑人頗能打成一片,在籃球場上,一位年輕的受刑人問我「血盟」的近況如何,有沒有成長,我才知道他們一直以為我是血盟的弟兄,可是我對幫派毫無觀念,回到學校,終於找到了一位和太保們有來往的同學,發現血盟是個無足輕重的幫派,隨時可能衰亡,急待整頓,令我有些失望,也不敢告訴同學這件英雄事蹟。我的受刑人朋友認為我應該放棄學業,專心一輩子替受刑人服務,我未能接受這個建議,至今良心不安也。現在老了,仍有去監獄服務的念頭,可惜不能再去打籃球了,大概只能替一些受刑人補習功課。
  我喜歡旅行,而且特別喜歡去荒野的地方去,「荒原之旅」就是描寫我去蘇格蘭荒原玩的經驗。事後我才知道蒼穹島是英國文學家必去之地。我最近常有機會和外國大學校長談天,發現他們中間有不少人去過蒼穹島。
  我非常厭惡死刑,我認為這是一種野蠻而且殘忍的行為,尤其令我不安的是隱藏在死刑背後的報仇心理。身為基督徒,寬恕對我而言是極為容易的,我總希望大家能夠寬恕別人,不要置人於死地,這就是我寫「我已長大了」的原因。我記得教宗曾親自去拜訪當年刺殺他的人,誰也不知道他們談些什麼,可是我相信教宗一定寬恕了刺殺他的人,為什麼其他人不能做到這點呢?一個成熟的人,一定能寬恕別人。一個社會也是如此,也許有一天,我們的社會能夠成熟到廢止死刑的地步。
  至於「車票」的故事,一半是真的。德蘭中心的孩子多半來自破碎而窮困的家庭,來自山地的更加多。他們離開以後,雖然不見得能夠找到高薪的工作,可是個個都能在社會上勤奮地工作,從未聽過有任何孩子變壞的新聞。我因此感到在德蘭中心的孩子也許比在那些有問題家庭的孩子更加幸福。
  在那裡,我也聽到了很多媽媽假裝阿姨去看孩子的故事,我也親眼看到孩子在修女們晚禱時倒在修女的懷裡睡著了,或者在祭台下玩耍。
  這些零零碎碎的事情變成了「車票」。
  有一次,我發現有一家電視台播放了一齣電視劇,這電視劇完全是根據我的「車票」改編的,可是他們沒有徵求我的同意。我和他們聯絡了以後,發現編劇的確沒有看到「車票」,而是聽到了陳履安院長的廣播,我打電話去問陳院長,才知道陳院長是從一位老和尚那裡聽來的。
  曾經有一家電視台和我聯絡,要正式將「車票」改編成電視劇,我大喜過望,可惜這件事因為那家電視台人事改組而胎死腹中,可惜也。
  我常有機會見到一些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這些人的頭銜都特別多。有一位的頭銜太多,一張名片寫不下,只好將名片設計成折疊式的,我看了以後,想起奧匈帝國那些偉大皇帝去世的儀式。皇帝去世以後,遺體送到一家隱修院去下葬。隱修院大門深鎖,皇帝的隨從敲門,裡面的修士會問「來人是誰」,隨從就大聲地回答說「奧匈帝國某某皇帝」,對方不回答,隨從再敲門,裡面又問「來人是誰?」由於皇帝的頭銜很多,隨從就選一個比較低的頭銜。如此,頭銜一降再降,隱修院卻一直不肯開們,直到隨從說「這是一個可憐的罪人」,隱修院這才開門,讓皇帝遺體進去。
  我根據這種儀式寫成了「我是誰」,唯一不同之點,是我注入了比較積極的意義。畢竟,當我們去世的時候,所有的頭銜都沒有意義了,只有我們當年做過的好事才有意義。我不敢奢求「我是誰」會對別人有多大的影響,至少對我而言,這篇文章永遠是個警惕。
  我在美國有好幾個盲人朋友,有一些是生下來就全盲的,他們和我談天時,常常嘲笑那些對美國黑人歧視的人。理由很簡單,他們從來不能瞭解顏色的意義,因此他們判斷人,從不會考慮人的膚色,我也就根據這種情形而寫了「視力與偏見」。
  我很多文章的靈感來自和朋友的聊天。
  有一次,一位朋友告訴我洋人的一種說話,那就是「如果你年過六十,而沒有任何一種病,那你一定已經死掉了」。我就根據這句話,寫出了「十全十美的一天」。
  我常和龔士榮神父聊天。有一天,他談起很多人不敢看自己的真面目,當時我們在電話裡通話,「真面目」三個字使我立刻想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我立刻匆匆忙忙地掛下電話,開始構想,當天晚上就寫成了「真面目」,我當然忍不住加入了一些人工智慧,因為我過去是研究人工智慧的。
  我有很多鑰匙,道理很簡單,我家有一輛車,公家也有車,再加上腳踏車和機車,車子的鑰匙就有七把之多。我在新竹有家,在台中有宿舍,我在清大仍保有一間研究室,在靜宜也有辦公室,這些又使我經常要帶一大堆進門的鑰匙。
  有一天,我在宿舍後院裡澆花,澆完以後,才發現我沒有帶後門的鑰匙,而後門已鎖上了,我只好爬牆出去,當時我為了過癮,赤了腳在院子裡走,這下糟了,我不但要爬牆,而且還要在街上赤了腳走一大段的路。好在我住的地方人口稀少,我的狼狽沒有人看到,可是這已經使我痛恨鑰匙所帶給我的煩惱。
  當天,一位神父告訴我,德蕾莎修女屬下的修士們不帶任何鑰匙,因為他們沒有值錢的財產。我在一週內寫出了「鑰匙」。
  其實我在服預官役的時候,就有一個想法,我認為最快樂的人就是我在「鑰匙」那篇文章中所描寫的那種修士,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我的一位好朋友,他聽了以後非常有同感,可是他告訴我這是不可能的,天下那有這種人,最近我碰到了德蕾莎修女屬下的修士們,總算親眼看到這些沒有鑰匙煩惱的人。
  除了聽別人談話以外,我的靈感也來自「看」。幾年前,我在一家美術館裡看到一幅畫,其中是一所大教堂,一些莊嚴的紅衣主教在裡面互相談天,而一些乞丐也在向他們求乞,主教們顯然完全不理會他們。這幅畫永遠印入我的腦海。
  有一天早上,我在吃早飯的時候,看到報上一張大饑荒的照片,我當時的動作是趕緊翻到下一頁去,道理很簡單,我不願讓大饑荒的慘像使我的良心感到不安,以致吃不下早飯。事後我的翻報動作使我覺得自己好丟臉,也使我想到主教不理會乞丐的情景,不久我就寫出了「富翁與乞丐」。我想告訴讀者,只要你心裡承認窮人的存在,你就會看到窮人。文章登出後,很多讀者告訴我他們對這篇文章的詮釋,都和我的原意不一樣,可是都很精彩。
  一年以前,很多雜誌和西方新聞媒體大肆攻擊巴西政府,因為一些警察槍殺在街頭露宿的小孩子,最可惡的是,警察總監竟然還說這些孩子是治安的毒瘤,好像警察槍殺他們乃是替天行道,我當時在審查一件工業局的資料庫管理系統,「胎記」就是這樣寫成的。
  也就在那個時候,很多科學雜誌大談藥物對於人性格的影響,我卻認為人類最偉大的情操絕不是藥物所能控制的,我又常常希望大家知道「愛人」比「被愛」重要得多,這些觀念加在一起,寫成了「副作用」。
  我的職務使我有機會接觸到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這些人都是一般人最羨慕的人,可是根據我的觀察,他們普遍地有不安全感,和一般的理髮師,菜販等人比起來,這些人緊張多了。我也一直反對在人類中強調物競天擇,因此就寫出了「週五的夢魘」。有一些同事說這篇文章講的是我自己,絕無此事也。
  我厭惡死刑,更厭惡戰爭。有一天,在報上看到一張禿鷹跟著一個垂死女孩的照片,心中大受震動,「我只有八歲」,就是這樣寫成的。更有一天,我看到一則新聞,講的是波西尼亞的戰爭,開炮的地方卻是一個風景絕美的山谷。第二天,我騎車走過工業院的宿舍,發現一株丁香花的樹正在盛開之中,這株樹給了我靈感,使我寫出了「山谷裡的丁香花」。我對美國人在越戰時使用落葉劑和汽油彈,一直反感極深,有一位美國的海軍將領,他的兒子當年在越戰被落葉劑所害,得了癌症,而這位海軍將領正是指揮散發落葉劑的人。「紐特,你為什麼殺了我?」就是這樣寫出來的,我要向世人控訴,戰爭不僅帶來了生命和財產上的損失,而且更殘害了人類的良心。
  我在印度的經驗,是很難形容的。在垂死之家,一位年輕的窮人和我建立了感情,神父來做彌撒的一小時內,他握住了我的手不放。我常想,如果我仍在做義工,總有一天,要由我送他出院,我要叫輛計程車,送他去過去求乞的地方,他繼續他的求乞生涯,我則坐上計程車,回去過我舒適的生活。我已五十七歲,仍有一些「前途」,他只有十幾歲,卻早已沒有前途了。每次想到他,我就感到不安。
  但丁神曲中形容地獄時,說在地獄的門口,有一個牌子,牌子上說「將希望放下來」,意思是:地獄是一個沒有希望的地方。到過印度以後,我才深深體會到,很多窮人是生下來就沒有希望的。
像德蕾莎修女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我一連寫了四篇有關窮人的文章,「讓高牆倒下」,「屋頂」,「握住垂死窮人的手」,「來自遠方的孩子」,無非是希望能借我的一支禿筆,喚起大家對窮人的關懷。
人類的貧困,一定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我不知道如何能解決人類的貧困問題,可是我知道,只要我們不窮的人對窮人漠不關心,再過幾千年,人類的貧困恐怕還會存在。
  慚愧得很,我一直沒有度過任何困苦的日子,我甚至沒有遭遇到任何不如意的事。我總覺得社會對我太好,我對社會的回饋太少。因此這本書的版稅,我全部捐給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讓那些頑童們吃得好一些,穿得暖一點。
常有人問我,你平常要教書,要做研究,還要管行政,如何能寫文章?我的祕訣是多聽,多看和多思想,只要我常常想問題,寫文章的靈感大概不會難得到的。如果有一天,我不再對事物有任何想法了,一定也就寫不出任何一篇文章出來。
  日如有所思,夜即可有所寫。
  我感謝我的天主教信仰,如果有人覺得我的文章有點內容,多半是由於我有宗教信仰的原因。
  我要感謝瘂弦和陳義芝先生,他們兩位文壇先進提拔了我這個新人。
  我更要謝謝陳榮新,王錦建和林華彥先生,我到台北去開會,他們常和我同行,我有故事的構想,必定會先講給他們聽,故事的結尾最為重要,我常常和他們商量故事的結尾該如何寫,他們也永遠給我非常好的建議。
http://www.epochtimes.com/b5/5/6/8/n860834.htm
尋根之旅──電影《車票》觀後感 2010.12.2 李錫榕

  兩張舊的慢車票,觸動了一段蟄伏二十多年的母女深情,電影《車票》就是這樣用張張的舊車票訴說著母愛的偉大,透過車票展開一串串艱辛的尋根之旅。
  ★散文、電影表現手法不同,母愛的光輝一致
  電影《車票》是改編自作家李家同先生《讓高牆倒下吧》一書中同名的短篇故事,兩者的故事內容略有不同。李家同的《車票》故事單一,故事發生在台灣,男主人公出生一個多月即被棄養放置在新竹火車站,然後輾轉送到新竹縣寶山鄉的德蘭中心接受天主教修女們的教養,後來他考取成功大學土木系;而電影《車票》則是把故事設定到大陸四川省玉臺,女主人公是個電視臺記者曾雨桐,她小時候被母親遺棄在修道院門口,也是由修女一手帶大。
  不過電影和散文二者都是因為修女在過世前,取出兩張車票,婉轉交代出孩子被遺棄而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李家同先生的《車票》雖然只有三千個字左右,文字鋪敘極其精巧,使用伏筆,前後互相照應,一開頭便「我從小就怕過母親節,因為我生下不久,就被母親遺棄了。」,交代一個被母親遺棄的孤兒的故事,文章最後寫道:「對我而言,今天是母親節,這個塞滿車票的信封,使我從此以後,再也不怕過母親節了。」不但呼應了首段,也點出題目「車票」的重大意義。作者以第一人稱巧妙的訴說一張車票一段珍藏的記憶,人生猶如列車駛向不可預知的未來;當他開啟信封內兩張舊車票之後,一點一滴逐步的揭開謎底,令人大吃一驚,原來更多的車票暗藏著多麼偉大母性的光輝。原以為自己是個被年輕媽媽遺棄的私生子,卻不知道背負了多麼偉大而無私的母愛;原以為參加自己的大學畢業典禮,親人只有孫修女一人,卻不知道母親不只偷偷的觀禮,而且還募集了一百萬的資金捐給德蘭中心孤兒院。從屏東到新竹,從新竹回屏東,一張一張的車票,訴說了這二十年來母親一直沒有遺漏掉對他的愛。最後作者對母親節的禁忌消失了,不僅可以在聖堂裡用電風琴彈奏母親節的歌曲,而且能輕輕的唱出「我雖然在孤兒院長大,可是我不是孤兒。」這樣埋藏多年的心聲。
  電影《車票》除了以雨桐千里尋母作為故事的主線外,另外旁出兩個支線:一個是在北京的一家醫院,雨桐追蹤報導一對夫婦心意堅決的要產下患有心臟病的嬰兒;另一個是單親的爸爸帶著患有自閉症的兒子,不但相親受阻,還因自己的小小疏失使得兒子被火車載走,父親心急如焚,差一點找不回來。電影故意添加了這兩個支線,導演的用意主要在強調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不容分割。
  ★有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不要放棄
  作為電影的主線,女主角雨桐對父母遺棄造成的陰影是巨大的,心中有恨意,也有矛盾的情結。所以她對五個月大的嬰兒已經確知患有心臟病,面對嬰兒產下後還要接受不斷的矯正手術,甚至有可能要替換人工心臟,對父母和孩子本身都是一連串的煎熬及無盡的受苦,但是年輕的孕婦的回答是:「幸福和建康不是必然的,就算疾病……或者困難,我們都不會放棄孩子。不管將來怎麼樣,我們和他一起分擔,哪怕是苦難。」這席話重重的刺痛了雨桐,是愛拯救了彼此孤獨的靈魂嗎?那自己為何二十多年來聽不到一句回應呢?
  而載雨桐趕去機場的單親爸爸呢?他帶著自閉症的兒子一定很辛苦,孩子該吃的東西不吃,不該吃的卻往嘴裡頭送,幾乎沒有自理的能力,雨桐憐憫的問候那位單親爸爸,他的回答是:「兒子嘛……怎麼辛苦都行啊!」片中的父親對兒子的愛是這般無怨無悔,即使擔子再重也得扛。我總覺得父愛是深沉的,羞於表達,卻像一座穩重的大山,你得走進它,才能窺探它豐富無盡的寶藏。
  ★怒江凶險,索道牽繫母女深情
  這部電影,導演要述說的當然是偉大的母愛,不過拍攝取景也很吸睛。據說導演把劇組人員帶到西藏、雲南、怒江、茶馬古道等偏遠山區進行拍攝。路途之艱辛也意味著女主角雨桐出生地之貧苦,她的媽媽不得已才把她送出來,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機會及成長的環境。這裡交通阻隔,一如世外桃源,其中怒江索道之凶險,真的讓人捏一把冷汗。怒江有150公尺,水流黃濁濁的,非常湍急,一條鋼索橫跨在江面上,江岸兩邊是玉米田。片中最令人驚心動魄及感人熱淚的一幕,就是雨桐為了體驗她媽媽是如何抱著她渡江,頓生勇氣,自己一個人懷抱著宛如嬰兒似的包袱,坐上懸吊式的坐墊,滑動滾輪,從這頭滑向那頭,腳下的江水汩汩湧動著,濁浪張著巨爪,一副要攫取吞噬似的。尋親的路越是辛苦,越是能襯托出母愛的偉大。
  ★結語
  這部電影是由大陸導演張之亮執導,於二○○七年上映,女主角雨桐是大陸演員左小青飾演,她的男朋友志軒則由台籍演員吳奇隆飾演。張導演曾有《籠民》、《墨攻》等口碑不錯的作品。
  張之亮先生接受採訪時,談到故事鎖定在極具挑戰性的茶馬古道、怒江峽谷拍攝,劇組人員只是靠騾馬和人工負重,穿梭於險峻的峽谷、山崖、險江,很多地方沒有路燈,要找個小吃部開車開一個小時才能找到,可見拍此片多麼辛苦、費力。
  一張票根一段情,電影藉由經「車票」,串聯起一段感人的親情,同時也道出悲情母親在面對困厄環境時的種種無奈。在電影中,我們看到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也許這樣如詩如畫的描繪和詮釋,更能滌淨我們的塵思和俗慮,思索什麼叫做「感動」,且讓我們傾聽大自然的召喚,發自內心深層的最最母愛的清音。
http://blog.xuite.net/licelong/tree/40550325
 
《車票》:算了,請問哪兒可以退票? Simba : 2008-10-28
 
  張之亮的《墨功》其實還過得去。
  但是,這《車票》卻真的讓人沮喪,從影片開始3分鍾我就如坐針氈,恨不得沖出去:如果可以能退票嗎
  我得承認,我觀影的理由是膚淺的,信報的文字配上張滄桑的影像,當然還有範偉的劇照——雖然海報上沒有“範偉”二字。
  我當然知道葉童多麽的情感過剩,知道吳奇隆多麽的過氣,還有左小青的電視劇風格,但是我善良的意味,這些都是資金匱乏所致,它一定依然是個好故事。
  還是先來打分吧,滿分10
  左小青,3分。你很努力、很用心,但是這不是電視劇,你需要感情節制、懂得節奏感
  吳奇隆,2分。我上小學的時候認識了你,可是我已經都快結婚生子了,你還那樣青澀
  葉 童,2分。其中1分完全是你的勇氣帶來的,誠懇有時不是入戲
  範 偉,7分。出鏡少,但確實是戲骨。
  午 馬,-1分。影片本身就很差了,你還出來搗亂。
  金雅琴,9分。老太太也就3句臺詞,但絕對出彩。
  張之亮,就一句話“我可以找你退票嗎”
  故事的線索淩亂
  左小青采訪一對年輕夫妻,追問人家爲什麽堅持要生一個已查出患有重疾的嬰兒
  然後在醫院左又碰見範偉、金雅琴與患自閉症兒子
  然後左突然醒悟,人生就要有愛啊
  再然後“男友”吳奇隆電話告知左,你嬤嬤腦溢血
  然後兩人一前一後飛奔藏南,嬤嬤葉童躺在病床,告訴左,你生母留下了兩張車票,你可以尋根了。
  然後葉童竟然可以下床跟左打秋千、聊天。
  再然後,左在一屋頂接到電話,葉童病逝。
  于是,左、吳二人拿著車票去尋根,途中遇到導遊午馬。去了兩個地兒,找到家。
  午馬作爲向導手拿車鑰匙不停地摁鎖車鍵玩得不亦樂乎
  再然後返回北京,地鐵站一屏幕上開始交待,那對年輕夫妻的孩子生下來沒多久就停止了呼吸。
  在地鐵站,範偉差點遺失兒子,但最終找回
  左與吳在地鐵裏互相表達愛意,“你送我什麽禮物”吳遞上圍巾,“我要去德國”“就這樣?”吳裝嫩,然後離開,“再說吧”
  影片結束。
  如果換掉配樂、人物,應該是一個風光介紹片,雲南、藏南地區的風景不錯。
  如果只保留尋根繩索橫渡河流一節,是一個不錯的娛樂節目,參照湖南衛視。
  如果只保留醫院範偉、金奶奶那段戲,可以是一個不錯的小品。
  如果追加投資,應該是一部還能打發時間的電視劇。
  可惜了百老彙戲院的雅致了!敗興!
 
《車票》:中國群衆演員的水平 藍卡 : 2009-05-08
 
雖然看過很多港片,但是真正喜歡並且尊重的香港導演很少,徐克算是一個,張之亮也是一個。我對《籠民》的感情很深,至今還認爲是上個世紀可以排到港片前三名的影片。《籠民》裏沒有巨星,即便是黃家駒在表演上也是個小學生,但是影片的表演所帶給我們的卻比任何巨星來得直接、深刻。
  我也很少去電影院看電影,今天破例在影院看了兩部影片,一部是本來就不抱任何期望的尹力的《鐵人》(我後來說這個片子只值10塊錢,但如果沒有吳剛的演出,一文不值),另一部就是《車票》。
  我最失望的,就是對一件事情抱有很高的期望,對一個導演抱有很強的尊重,可是他帶給我的影片,卻是那麽的不堪。《車票》讓我見識了中國群衆演員的整體水平,估計也讓張之亮見識了雲南的秀麗風光。
  首先說這部影片中當仁不讓的“女主角”左小青,我甚至懷疑左小青到底是不是專業出身,到底演沒演過戲,我經曆的這些劇組裏任何一個特約演員都要比左小青演得真實可信。每次左小青要哭的時候,我都想笑,每次左小青想盡力表現出臺詞的張力,我都想殺人。有時光的網友給左小青評價很低,我原本以爲很苛刻,但是不得不說我只能給左小青0分,這還是因爲負分難看的緣故。
  其次是吳奇隆,很不錯,長相還是那麽的帥氣,可是演技就一點進步沒有。在吳奇隆身上,我們甚至看不到任何角色體現出來的性格。我甚至看不到吳奇隆在用心演戲。這遠比張之亮另一部讓我失望的《有人說愛我》裏吳奇隆的表現還讓人覺得糟糕,難以啓齒。
  然後是葉童和午馬。葉童是我很欣賞的女演員,但是起碼演技也得保持在以前的水准裏吧,也許這個修女的角色並不適合她,但是也不能表現得如此業余。她的退步讓我覺得心酸。午馬算是比較有喜感的演員,同時他的角色也是最可有可無的。
  如果硬說這個片子有主角的話,那應該是範偉和金雅琴。範偉應該是大陸男演員裏最方法派的一位,盡管不是科班出身,但對角色的體驗與理解,以及到最後的詮釋都讓人覺得張弛有度,找不出來弱點。金雅琴在這部影片裏只有寥寥兩句半的臺詞,但就是一個簡單的角色卻散發出來渾身的戲,演戲不是單靠語言,更應該靠身體。
  什麽說《車票》代表中國群演的水平?就算是群演,演左小青這個角色也應該有1、2W的片酬,但是左小青的表現真的連這1、2W都不賠拿!就像吳孟達在《喜劇之王》中說的,你配吃這份盒飯嗎?盒飯可以給你左小青,但是片酬一分都不配。
  也許文風犀利,但絕對不偏激。我對張之亮很失望,同時對驕陽電影很失望。其實《車票》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但是編劇的加工造就出來一部很難看的電影,加上演員過度業余的詮釋,我真的不想再爲張之亮強詞奪理了。
  最後,我覺得《車票》這電影只值五塊錢,這5塊錢是看在《籠民》的面子上給的。張之亮導演,相信很多人會依舊尊敬你,可是你不能再如此不尊重電影了。
 
  框架腦殘 細節催淚——《車票》 滿囤兒 : 2009-05-08
 
    在看過片尾打出“本片人物和故事純屬虛構”這個字幕後,我豁然開朗了。原來本片只不過是借用一個腦殘的框架來貫穿各種催淚的細節。其目標人群恐怕就是那些“不求甚解”的高情商觀衆吧。果然是一部非常合適母親節觀看的應景電影。
    既然以疏通敏感觀衆淚腺爲目的,那催淚鏡頭自然是精打細作。本片最最精彩,也是唯一值得回味的兩組鏡頭,都是“純煽情兒”滴~~~
    其一,左小青抱著書包獨自乘坐過江索道。期間穿插著她對母親懷抱幼時的自己過索道的想象畫面。一個彩色一個僞黑白,一個清晰一個模糊。兩種場景不斷地交替著,給人極大的情感沖擊。這段完全摒棄了臺詞,而純粹依靠角色動作細節來感染觀衆,成爲一段經典。相較這種閃光之處,凡是有演員表演,有臺詞的地方都顯得頗爲做作。觀影時我就曾對旁邊的兄弟說:“這片子沒演員演的時候,是個好片子。”
    其二,最後的三線交叉。前期的三線鋪墊看的時候給人很失敗的感覺。各自獨立的表演,生硬的角色牽連很可能導致部分觀衆提前給片子打上“爛”的標簽。可是從範偉的臉時隔近一個小時後再次出現在屏幕上時,影片開始爆發了。三組角色,三種境遇,三個角度,講述了母愛和父愛的三類表現形式。雖然鏡頭依然在三組人之間不斷變換,但是紙團、屏幕等物品的借助使得過渡及其自然。觀衆隨著平滑的剪輯,在三個愛之間流連,讓控制情感的神經線共振。
   可惜“瑜不掩瑕”。對于像我這種還沒到做父親的份兒上的人來講,感觸沒有那麽深入。缺乏代入感使我將更多的關注放在了電影本身,而不僅僅是那兩處閃光。本片整體的故事框架可以說非常的“匪夷所思”。說好聽是人間有愛,親情奇迹;說不好聽就是編的有些不合情理。極爲都市片色彩的演員戲份過重,沖淡了鄉土氣息;再加上背景攝影有些模糊,使得影片沒有《千裏走單騎》那種厚重的地方情懷。
 
 《車票》:如果你有耐心,走完這趟旅程 青秧 : 2008-08-21
 
     欣賞這部電影需要沈靜、心無雜念和足夠的耐心。這些都是現代觀衆缺乏的質素。
     影片前半個小時都讓人遊離在外。開場醫院的倫理戲實在太生澀,電視專題片的形式,單調的室內戲,空曠而缺乏現實感的音效,泛濫無克制的配樂,讓影片咋一看像是八十年代末的國産電影。一對夫婦執意要生下原本已患上絕症的胎兒,只因不願扼殺這個生命哪怕萬分之一的存活機會。一上來就是這麽宏大的倫理問題,突兀又生硬,又不像基耶洛夫斯基《十誡》中第二誡中,懷了偷情野果的女人,面對病危的丈夫,要靠醫生的判定來決定是否生下孩子。這樣“進退維谷”的情景超越了個體的生命體驗,上升到宗教關懷,但是又能讓每個觀衆找到切入點,仿佛是與自己的命運迎面撞上。但在這部影片裏,這個宏大的倫理問題,因爲觀衆對此缺乏代入感,貶值爲錢小豪夫婦的個人問題,蛻變爲薩特存在主義式的“我選擇我承擔”。左小青飾演的電視臺記者雨桐不管對此事誤解憤懣也罷,豁然領悟也罷,都顯得輕飄,缺乏足夠的心理依據。
    還好在觀衆的耐心耗盡,屁股挪開座椅之前。轉場進入正題。當雲霧繚繞的雲南雪城出現在銀幕上時,浮躁混沌慢慢地澄靜下來。美景成爲潤滑劑,開始有了進入影片的可能性。張之亮把原著小說從臺灣九份搬到雲南的山水之間,氣象一下子就開闊大氣不少。因爲被親人抛棄一直心有千千結的雨桐,因爲兩張車票踏上了尋求之旅,雪城——玉臺——松元,壯麗聖潔的景色,以及那片土地上溫熱樸實的氣息,讓這個遙遠而略顯老土的故事有了現實的依托,逐漸變得現實而可信。到溜索過怒江、一張張車票揭開母親二十多年的隱忍和默默守候,這鍋小火慢燉的高湯才沸騰出了味道。
    在商業古裝大片和小成本的搞笑喜劇之外,還有這樣清新質樸的作品,著實可貴。尤其是作爲張之亮繼《墨攻》之後的新作。但在市場推廣上的確有困難,不知道多少觀衆會有這樣的耐心,但畢竟對此也無可指責。
    既然無權指責觀衆,那就只能盡力把電影拍好。說幾點片子本身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吧:
    表演問題。影片中同時存在著幾個表演狀態,互相打架,把觀衆往外拉。一是左小青、吳奇隆和葉童的表演,與角色設定不符,都市味太重,不像是在雲南成長生活,很難叫人信服。雨桐和志軒回到家鄉,狀態卻像是外地遊客。有些細節和臺詞有穿幫之嫌,比如志軒面對家鄉的景色驚歎是世外桃源;明明是幾乎大部分中國人都聽得懂的雲南話,這兩個土生土長的雲南人卻需要司機來翻譯!葉童飾演的嬤嬤怎麽看都覺得是從香港空降來的,和空間之間沒有連接。而且人物設置也過于單薄,幾乎就是一個“愛”的代言人。二是範偉和午馬的表演,很老道很入戲,人物是成立的,觀衆對他們的認同和代入感也沒有問題。範偉的表現不溫不火,很到位。午馬稍顯過,有點搶戲跳戲。在雨桐追訪身世的途中,也用到了不少群衆演員,他們特別質樸自然,幾乎沒有什麽表演的痕迹,呈現的是與這山水土地交融的狀態,背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在這樣渾然一體的映照下,主要人物的單薄,表演的脫節,就很明顯,這可能是影片的最大問題。
   關于結構。影片有一條主線(雨桐尋訪身世之旅),兩條支線(一對夫婦決意給罹患絕症的胎兒一次生命的機會;一個單親爸爸盡其所能的給自閉的兒子關愛)三條線的主題都是親情與愛。三條線在片頭片尾有交叉。但並非是一首音律統一和諧的愛的頌歌,深究起來,裏頭有一些吊詭的邏輯悖論。比如一對夫妻非要剩下有絕症的孩子;一個母親爲了讓女兒有更好的生活和未來,寧可將她“抛棄”在一個更好的環境裏,去忍受愛別離的痛苦。或許,這是愛,但非得這麽愛麽?如果——這對夫妻打掉了生來就要受苦的孩子,這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邊,撫養長大,這麽做就不是愛麽?這個問題討論到最後,又得回到薩特的存在主義——我選擇我承擔。如果跳出這個宏大且擰把的倫理/邏輯問題,普通人更能接受也更多實踐的是範偉式的愛。
      這三條線之間既不統一,又沒有建立很好的對話關系,這樣並置和交叉的背後是導演的模糊、矛盾和多維視角之間的跳轉。有意思的是,雨桐和志軒都有一句口頭禪:“再說吧。”這個“再說吧”含糊不清又留有余地,包含著機動性和可商議性。在張之亮的表達中,始終透著一股”再說吧“的意味,三條線在相互渲染的同時,又彼此抵消。張之亮的作品中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問題,表達的真誠毋庸置疑,動機和主題也都很好,甚至讓人起敬。但是在作品內部總是存在著邏輯悖論,互相消解的東西同時存在著。但這種模糊和中庸又不是出于妥協,更像是導演自身思考狀態的真實呈現。或許,在這個混沌多元蕪雜的時代,對一個東西篤定地發言,是艱難的。如果足夠誠實和謙遜的話,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承認自己沒有這樣的能力和資格。從這個意義上說,張之亮更顯露出他的真誠。
 
《車票》:一次蒼白的尋根旅行 灰狼 : 2009-05-12
 
    《車票》是一部相對細膩的感情片,然而它的細膩卻掩蓋不了自身的蒼白,與張之亮早年作品《籠民》、《自梳》、《飛越黃昏》等電影相比,這部新片幾乎算是乏善可陳,即使在“煽情”的這個層次,《車票》較之以往也沒有什麽突破。本片也是張之亮在《墨攻》之後第二次進軍內地,影片類型上做出了重大調整,重歸了導演以往“小氣而飽滿”的風格,卻沒有重現那種昔日的驚豔,整部影片近乎于和這個市場平淡的五月一樣平淡。
    或許是爲了彌補這種平淡,編導把故事背景設置到了風景秀美的滇藏高原,之前已經有不少導演做過了類似的嘗試,譬如張藝謀的《千裏走單騎》或者丁乃箏的《這兒是香格裏拉》(這幾部電影的外景地都在雲南),外景雖好,稍有不慎就會成爲“景片”。對于《車票》來說,它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卻也有薄弱的劇本和表演,鏡頭頻繁的對准那些江河山脈,電影至少應該算是半部“景片”。
    劇情薄弱,框架老套
    影片改編自臺灣作家李家同的同名小說,原文僅有3000余字,借由一個女性自身的回憶來交代故事,並渲染母愛的偉大。短篇小說貴在精悍,那些寫意性落化到劇本裏其實很困難,在某種程度上《車票》的故事更適合拍成短片,而不是劇情長片。小說原文雖然筆法細膩、略帶煽情,故事之中卻含有不少的漏洞,影片沒有試圖去彌補這些漏洞,而是基本上遵從了原作,僅僅增加了個別的人物和個別的小事件,沒有提升到一個長于文本的高度。對大多數觀衆來說,這樣一個遺子尋根的故事又同樣太老套,電影之中人物少、關系模糊,也從根本上降低了整體的觀賞性。
    前半個小時的故事發生在一家北京的醫院,一對夫婦欲要生下一個病魔纏身的孩子,引發出主人公的倫理思考。這段劇情基本上都是單調的室內戲,鏡頭調度也基本上是內地通俗電視劇的一貫水准,故事則近乎于寫實,給人一種生澀乏味的感覺。後半段的故事轉移到雪城、玉臺等地的茶馬古道,場景開始了豐富多彩的變化,故事上仍然還是不變的蒼白。吳奇隆扮演的志軒和左小青扮演的雨桐曆盡艱難尋找後者的親生父母,本是一個極佳的感情戲,只是那個從“車票”延伸出來的故事並不具有說服力,影片描繪的雨桐母親不遠千裏丟棄自己的女兒,卻沒有丟棄自己的兒子,讓人不免對這位母親的“動機”起疑。事實上這位母親遺棄孩子是爲了讓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影片沒有把這一點表現的很明白,而基本上是含糊的帶過,讓影片本身的煽情力量減緩了不少。
    與《千裏走單騎》、《這兒是香格裏拉》一樣,影片是從一個文明的都市走向那個淳樸的自然,力圖表現出一個現實與精神世界的割裂。《車票》在這個層次上的割裂並不突出,在劇情上的割裂卻産生了無法交接的斷層感,至于劇情的薄弱程度,影片大致應該介于《千裏走單騎》和《香格裏拉》之間,沒有後者一般空洞,卻比前者蒼白了不少。煽情電影的一大標准就是貼近大衆、富于真實感,《車票》只在前半段做到了這一點,卻是一個壓抑的表現形式,後半段則是充滿了虛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
《車票》:獻給那些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阿德 : 2009-05-07
  喜歡張之亮的《籠民》、《飛越黃昏》和《搶錢夫妻》,所以特意去看了《車票》,導演的真誠猶在,結局也很動人,可惜卻掩蓋不了整個片子的平淡。如果你支持華語電影,又想在母親節有所表示,可以考慮帶上自己的母親去影院感受一下本片的溫情,也算給中國電影票房做點貢獻;如果你很喜歡張之亮以前作品中的溫情和批判,期待看到導演的突破,那可以考慮等下載版……
  《車票》的主題是母愛,卻是不一般的母愛,通常的母愛故事都是講母親如何辛苦的帶大自己的孩子,本片中的母親卻不是,給了讓孩子幸福,她把才一個多月大的女兒送給了別人,然後自己卻……(涉及劇透,點到爲止)。
  影片的主線便是左小青和吳奇隆這對情侶的尋找母親之旅,沿途的自然風景令人美不勝收,有種淨化心靈的感覺,而當地的淳樸農民則更令人尊敬,他們就像那頭被蒙住眼睛正在犁田的老牛一樣,一輩子都在辛苦,一輩子都沒離開過這片土地。午馬扮演的導遊很有港片配角的範,從挖鼻孔到聽音樂,極盡搞笑之能事,也爲本片的溫情之外增加了一點幽默感。
  除了尋親這條主線,影片還穿插了兩條副線,一條是堅持生下可能患有重病嬰兒的錢小豪夫婦,一條是範偉扮演的獨自帶大患有自閉症的單身父親,除了母愛,父愛也同樣偉大。可惜,影片劇本特別是臺詞的薄弱,沒有將那種細膩的情感表達得更爲豐滿,很難打動觀衆。導演兼編劇的張之亮應該多學習一下日本電影對家庭關系和人物情感的細節處理,或許出來的作品會更加動人。
  不管怎樣,看到電影最後,還是被那位偉大的母親感動了,也告訴自己母親節別忘了給母親打電話,也許這就足夠了。
 
車票:期許的目光(圖文) 蘇乏 : 2009-05-08
 
  (本文圖片爲蘇乏在電影院所拍,僅用于研究與學習,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謝謝)
      《車票》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李家同的同名短篇小說,選自他的作品集《別讓高牆倒下》。作者曾于1999年《兒童文學》第四期中向讀者坦露自己日後有一部作品,叫做《車票》,他會用幾年,甚至幾十年去完成這部短篇小說,它會打動人心,它很真實,沒有任何編造的情感,因爲他就是作品中那個遺失的孩子。《車票》全文僅僅三千余字,但其意義對于李家同來說或許大過他所創作的所有其他作品,完成這樣一部小說,他需要超越生活,站在更高的位置來審視自己,他不可以流露過多的個人情感,會破壞作品的節奏,也不可以傾注故事以外的末節,那樣讀者會混淆。李家同要將複雜的生活經曆提煉成一張張車票爲信物的故事,肩負其命運帶給他的負荷,用文字對曾經錯失的那些期許的目光予以最爲深刻的敬意。
  【期許的目光】
    像很多司空見慣的舊物一樣,隨身攜帶,或者擺放在那裏一晃數年,若沒有特別的緣由,便或許想不起來它的存在,《車票》所講述的便是一件未竟提起的舊事,突然有了複蘇的征兆,于是一切抛在腦後甚至不堪回首的硬痂便被一點點掀起,雨桐也才不得不硬起頭皮去面對事情的真相,以車票爲線索而重返自己的故裏,最後得以了解母親的真意。
  車票作爲影片重要的線索改變了雨桐的命運
    每到母親節雨桐內心所感受到的孤獨與悲涼已經使她的憤怒與羞恥無處容身,當故鄉的校長告訴她若非她母親當時看似無情的遺棄,這個名叫雨桐的嬰兒的未來或許會因惡劣的家庭環境而永遠葬送在這個小地方,這裏最好也是國中畢業去城裏做工,很少有人能進高中,更不要提什麽大學,倘若吃不消父母的打罵,更可能同哥哥那樣離家出走,再無音訊——而這些都不是作爲一名母親希望看到的,爲了雨桐能夠健康地成長,自由地追求理想,她選擇了一個如此艱難、忍辱負重的決定。真相震驚了雨桐,猛然摧毀了她二十余年的假想敵,很難描述她的感受,大概更多的,是難以名狀的感慨。
    劇中人物的情感也是內斂的,母親對女兒,女兒對母親,志軒對雨桐,乃至吳靜夫婦和丁家父子都沿襲同一種矜持,生怕突出來,令人感覺不適;但過度的端莊使得影片的敘事沒有欺負,貌似溫吞,這一點雖不切合宣傳時使用的“不離不棄”,卻也實屬“天地大愛”,然而這樣處理的結果並未能讓觀衆感受到如真實生活般的暗流湍急,或許同樣需要時隔數年去回味,需要閱曆的積累方才會有所動容吧。
    即便本片小心呵護的溫馨屢次被不厭其煩的無聊對白稀釋掉,影片後半部分的一組鏡頭仍能完整地再現原著文字所傳達的情愫:沈穩、安然,又暗藏著不忍任由激揚言辭破壞矜持的小心,情緒都蟄伏在畫面中,呈現出一種近乎隱忍的克制。采取這種方式主要爲了烘托主線人物生活中所不爲人知的期許,一種未曾被捕捉到的眼神。
    雨桐的母親幾十年如一日,一月十八乘上火車,二十一號方才來到女兒的城市,所能見證她對女兒的關懷與期許的僅僅是那一袋子陳舊的車票,指引著女兒追隨著自己的歸途,來她們的故鄉,來到母親的房間,來到她誕生的地方。志軒對雨桐永遠是親人般的熱忱,從未談及彼此更多的感情,他多次從鏡中用溫柔的目光去看雨桐,亦不假思索地支持她,跟隨她,激勵她,這種真摯與誠摯正是影片所要強調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支持,作爲一種勝過愛情的堅定不移的後盾,而非流露出悲戚,困頓于情愛的感時傷懷。影片前半段吳靜夫婦間相互支持也是如此,透過眼神傳達的期許産生了無形力量,支撐著二人共度難關。支線情節中的丁爸也是如此,從他在車中逗兒子時的神情便能意識到這個孩子對他而言是多麽重要,這個生命寄托著他多少期望與情感,短短幾秒的一場戲,所表現出的戲劇張力反倒要比結尾處走散那場戲強烈得多,也真切得多。
  【對比與呼應】
    導演十分注重細節,敘事頗爲流暢,影片前前後後有很多對比與呼應,通過信物、場景等要素進行連接,使影片更爲緊湊,也更具技巧。如滑鎖處的設計就頗爲巧妙,通過對比來展示雨桐在體驗母親當時的感受,對比母親在滑鎖上緊緊抱住的繈褓,此時雨桐懷中緊抱不放的書包便成爲一種指代,也給她堅持只使用單手拽鎖以內在的意義。當雨桐來到從前居住過的地方,看到牆上小時候刻下的一道道身高比例尺,在影片後來的敘事中也以一組鏡頭予以呼應。
  對比母親在滑鎖上緊緊抱住的繈褓,此時雨桐懷中緊抱不放的書包便成爲一種借代
  雨桐固執地只使用單手握鎖,是因爲她下意識地假想懷中便是當初的自己
  看到牆上小時候刻下的一道道身高比例尺
  當初一道道刻下的情景
  以摸頭發爲關鍵動作觸發回憶,完成時間空間跳轉的邏輯
  以睡眠爲關鍵動作回到當下
  【火車與車票】
    片中的車票以火車票居多,中國的鐵路由來已久,最初清朝視修建鐵路、應用蒸汽機車爲“奇技淫巧”,想必不是什麽好詞,認爲修鐵路會“失我險阻,害我田廬,妨礙我風水”,因而頑固地拒絕修建鐵路。後由洋務派和國內有志之士的不斷建議和提倡,接受戰爭失敗的教訓,又進而從加強海防上認識到“鐵路開通可爲軍事上之補救”,終于確定興建鐵路的方針,建立鐵路公司,開始有籌劃地修建鐵路。自1881年清朝唐胥鐵路建成,到南京臨時政府設立交通部與鐵路協會、鐵路總公司,從1949年盡兩百種機車型號,計4000余臺,到今天鐵路客貨運已成爲中國最爲重要的交通手段,數百年來肩負著太多使命,來來往往,日日夜夜,以物料與人員流動連系著中華,推動著發展,大大降低了時間成本,這遍布神州大地的脈絡對兩地相隔的人們來說意義非凡。
    論及火車與電影的關聯,更可謂重大。1895年盧米埃兄弟在巴黎大咖啡館的印度廳第一次在公衆場合放映了自己拍攝的影片《火車到站》,及《工廠大門》,這一天被認爲是電影的誕生日。從1896年起,他培訓了大批放映員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使電影迅速流傳全世界。在國産片中,也不乏火車大量參與劇作的電影,但水平高下參差不齊,佳作如表現情感的《周漁的火車》,爛片如表現事件的《青藏線》,而《車票》一片則以車票爲信物從側面借用了火車的意向,尚屬中庸。
    火車爲偏遠地區的發展做出了驚人貢獻,其中以旅遊業最爲明顯,帶有地方特色的影片更可在觀影過程中帶來極大的身心愉悅,但倘若風光喧兵奪主,若不是某種出于類型片或者商業考量的契合,那便是對主創莫大的諷刺。
  從筆者這些“槍版”的照片亦可一窺影片中美輪美奐的景色
    本片在西藏鹽井、雲南香格裏拉、梅裏雪山、大理以及茶馬古道等地輾轉拍攝,展現了大量壯麗秀美的自然景觀,無疑會是本片的賣點之一,其重要程度與現實意義遠超過鏡頭手法。觀之各大網站與報刊(如時光網、新浪網、南方都市報等)報道的措辭便會發現,除了“母親”、導演、演員之外,更多的關鍵詞指向了西藏、雲南、香格裏拉、茶馬古道或者唯美、壯麗、奇特,或許這就是詮釋天地、大愛的最佳方式。
    《車票》與5月7日在北京新世紀影院首映,也是筆者第一次參加時光網的活動,片後的見面會有幸見到了導演張之亮和兩位主角,談話中得知本片有一個角色始終沒有露出正臉,無論是在鏡頭前,還是在照片中,“她”的飾演者其實就是導演張之亮本人,可謂之“背影也會演戲”。當然這是戲談,不過換做誰是影片中被這樣的背影默默期許的人,即便到最後仍不得謀面,也依然能感受到那樸素而深刻的溫情吧。
http://movie.mtime.com/67643/


 


 

台長: 阿楨
人氣(7,028)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赤壁》
此分類上一篇:《無極》

D’Artagnan
儒墨顯學,出了周朝只儒不墨
2011-03-21 17:57:02
版主回應
當時墨似顯於儒

《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

關於《人間昆蟲記》

  聽到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人間昆蟲記》即將改編爲電視劇,有點驚訝。
  是很久以前看過的作品了。原作其實是個簡單的故事,簡單得甚至有些俗套。唯一的女主角十村十枝子,崛起於劇場女演員,繼而化身爲奪得紐約設計大獎的設計師、被芥川獎肯定的新秀作家,在結束與一位企業高階人士的短暫婚姻後離開日本,重新以倍受讚譽的女性攝影師的姿態出場。
  只是,光鮮靚麗的身影,才華橫溢的面貌,卻是隱藏着以貪婪和狠毒而鍛造出來的暗黑能量。一個本性聰穎的女人,從不同的男人身上剝削才華和資源,打造出自己在都會叢林中攀升的憑藉和階梯。不再有利用價值的俘虜,自然成了隨時可以拋棄的祭品。她不斷成長和蛻變,一如老寓言中的蛇蠍,在吞噬了一個又一個身邊的男人之後。
  這個「人間昆蟲」的生活,有着某種生物性的純粹:沒有負疚,沒有罪惡感,沒有絲毫的道德底綫,全然的生存本能導向,只相信成王敗寇。不過,這樣一個人性的殺戮戰場的倖存者,卻似乎征服了衆多手塚治虫的讀者,而且不分性別。男性惑於她的魅力,女性把她投射成理想中的新女性。一個強盛的貪嗔慾望,又一次蛻化爲慾望的對象;最缺乏人性的,成了「人性」的象徵。
  對於我,手塚治虫的這部漫畫,無疑也是具備某種魅力的作品,但這魅力卻並非來自於女主角的邪惡之美。
  這個日本六零年代末創作,然後於一九七〇年出版的作品,其實也像是個寓言。那時的日本,還像是作品中一次接着一次華麗變身的女主角,為着謀取自己的成功而不斷地複製或者汲取他人的才能和創新,並最終抹殺掉之前學習的對象。從鄉村來的年輕女性十村十枝子,刻意利用周邊遇到的男人來將自己推向高處,就像是 TOYOTA 和 SONY 聞名於世之前的日本,不斷地透過對歐美資本主義的摹仿而使得自己成爲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興大國。
  《人間昆蟲記》裏的人間世界,完全不同於手塚治虫在五〇年代所創作的《原子小金剛》。為求取成功而不擇手段的女性是一隻犀利無情的人形昆蟲,而那個人類懷抱着對逝去的孩兒的思念所製造出的機器人,卻展現着天真但高貴的人性。當然,後者是個童話,前者則是個成人故事。
  一九六〇年代末期的手塚治虫,已非初生之犢。歷經辛苦之後,他看來總是確立了自己作爲日本動漫界領導者的地位。可是,從之後他的動漫公司營運不善以致負債累累的情形來看,這時的手塚治虫想必也承受着不小的現實壓力,心中感覺着氣喘噓唏。
2012-05-20 12:20:09
阿楨
肩上蝶_百度百科

肩上蝶電影《肩上蝶》,改編自傅玉蓬的網絡文章《你的肩膀上有蝴蝶嗎?》。演繹現代版“梁祝”。導演張之亮表示,電影的創意源自他于2002年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淒美愛情故事。電影從半虛構的星月島出發,陳坤扮演的昆蟲學家同時受到三位性格迥異的女性的青睞,隨後引發了一系列感人的愛情,最後三位女性中的一人因愛化蝶,守護在陳坤身邊。
  主演: 陳坤,梁詠琪,桂綸鎂,江一燕
  劇情簡介
  在一個遭受致命傳染病威脅的時代,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小島上發生了一段爲愛執著和犧牲的故事。
  著名的生物學家嚴國專注于研究,希望找到治愈這種疾病的方法。但是他自己卻被病魔所侵,生命垂危。他的未婚妻寶寶同神秘的生靈定下契約,她自己化身爲一只蝴蝶,以換來嚴國的康複。嚴國神奇的恢複了健康,卻發現愛人消失,他變得憂郁孤僻。而已經變成蝴蝶的寶寶只能夠看著他一天天消沈,卻無能爲力。不久,嚴國得到了鄰居白蘭和從大都市來到小島的女記者楊霖的關心。在嚴國和楊霖之間更萌發了新的愛意,這讓寶寶心裏充滿了苦澀。
  在寶寶可以從蝴蝶變回人類的期限前的最後一年,小島也爆發了疫情,情況非常嚴重。危急時刻,寶寶發現自己能夠找到嚴國研究的解藥的關鍵配方。于是這只脆弱的蝴蝶開始了危險的旅途,即使她的翅膀變得殘破,也堅持飛翔不停歇。
  傷痕累累的寶寶能夠帶給嚴國需要的藥材配方飛回到他的身邊嗎?嚴國心中唯一的真愛究竟是誰?當化蝶三年的犧牲結束之時,寶寶會變回人形去找出答案嗎?
  影視原聲
  從《讓子彈飛》到《肩上蝶》,從姜文到張之亮,寧靜、安逸、閑息的空靈音樂風格,正是出自日本國寶級配樂大師久石讓。配合電影中所展示出的魔幻神秘景觀,由傳統樂器與電子樂器來共同完成配樂的工作,重點是透過配樂所營造出的大自然平靜的氣氛,以及透明而神秘的音色,讓聽者心靈備感愜意,又充滿無限遐想,而在一切都是久石讓在日本大地震中傾情打造的。
  相關新聞
  2009年10月16日,由張之亮導演執導的中國電影《肩上蝶》于日本北海道蘆別市“Canadian World Park”(加拿大主題公園)開機,並在東京等地取景。11月預計入中國浙江,北京等地拍攝。
http://baike.baidu.com/view/2892610.htm

另參本館:《墨攻》《梁山伯與祝英臺》《昆蟲記》
2012-05-20 12:17:10
版主回應
  在漫畫中,女主角陸續地與不同的男性發生關係,步步爲營奮力攀爬。可是,故事終了時,她最後留下的話語卻是:「人可以變成功,可是當你成功時,其實內心相對是很悲戚的。」
  當闔上漫畫時,敏銳的人們恐怕不免模糊猜測着:這是否也是手塚治虫的心情?這是否也是他在假面之下的告白?是什麼樣的折磨使手塚治虫不由得感覺悲慼?
  對野心與名利不可遏止的欲望,將人間轉變爲了一個昆蟲般的世界。人人都必須是昆蟲;唯有能以100% 昆蟲般的姿態生存的人纔是最終贏家。在漫畫中,女主角是一隻貪婪無情的螳螂,全身散發著發出精粹而頑強的虛無主義光芒。沒有絲毫的躊躇猶豫,沒有真正要追求的理想世界,沒有一個必須服膺的大寫的目標。唯一屈從的事情,是她必須為每個東西、每個事物、每個人,都掛上一個價格標籤,準確衡量它們在生存遊戲中有什麼值得榨取的價值。只不過,一如往昔,勝利者其實一無所有。除了內心的虛榮,沒有任何地方或所在是她能夠駐留的家園,沒有人真正是她的家人。
  在這裏,《人間昆蟲記》跟卡夫卡的《蛻變》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在卡夫卡的世界,人被降格成爲了蟲。由人蛻變成爲甲蟲的可憐怪物,既沒有十村十枝子的活力和勇氣,也缺乏了堅強活下去,並願意為着繼續活下去而不惜任何代價的強韌意志。從這隻甲蟲,我們看到了人文主義的異化論批判閃爍出的最後餘輝。儘管如此,大概從來沒有卡夫卡的讀者會覺得認同這隻甲蟲。相對地,十村十枝子不需任何道德的或者形而上的理由而堅持活下去的獨斷意志,卻感染了許許多多手塚治虫的讀者,共同沉浸於成爲人形昆蟲的喜悅中,而遺忘了這其實是一本極其哀傷和絕望的漫畫。
  當然,卡夫卡的悲情與手塚治虫的悲慼,顯然不是同質或者同構的事物。要看透手塚治虫的悲慼,還必須從別的地方找尋綫索。我的一個綫索,來自於鄭陸霖的一篇評論。
  據說當一九八九年手塚治虫過世,日本舉國哀悼,可是這時另一位日本動畫界的新秀宮崎駿,卻是出人意表地發出論斷:「手塚對日本動畫毫無建樹可言。」
  爲什麼宮崎駿會有這麼強烈的負面判斷?
  鄭陸霖的解釋是:來自於手塚治虫一手建立的「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體制。
手塚治虫在一九六二年創立了「虫 production」動畫工房。到一九六三年,就推出了至今膾炙人口的電視卡通「原子小金剛」。以這部作品爲發端,正式開啟了日本動畫所謂低成本、低人力的大量生產模式。以節約人力的使用和快速產出爲特點,手塚治虫持續開發出各項動畫製作技術,最終使得「虫 production」能以不到十分之一的成本與時間,製作出市場歡迎的電視卡通連續劇。此即所謂的「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體制。那麼,日本動畫界爲這個成功所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鄭陸霖的分析是:
  「有限動畫」的成功卻弔詭地架構出對動畫師創作自主的層層束縛:先是其技術形式壓縮了他(她)們創意揮灑的空間,接著又因為流程的分割與簡化,打開企業高層主導動畫製作的大門。
  是的,這就是優秀的動漫作家手塚治虫所打造出來的世界:一個沒有靈魂的動畫產業,一個被商業邏輯壓垮的動畫產業。其實,聰明的手塚治虫應該早就意會到了他所建造的世界是個什麼樣的事物。可是,這也是作爲動漫大家的手塚治虫不能也不堪道破的內情。其實,只要看看臺灣的代工業豪雄成功的故事,我們就不難理解手塚治虫最深層的悲慼。從那些可能不斷測試一個人的道德底綫的歷程,我們才或許可以更好地瞭解《人間昆蟲記》結尾的那句話語:「人可以變成功,可是當你成功時,其實內心相對是很悲戚的。」只是,不必懷疑,這悲慼儘管可能深層,也僅僅是「相對的」。
  如果你問我:手塚治虫或者宮崎駿,你會站在那邊?我想我會說:朋友,我絕對不會——也不願——站在十村十枝子那邊。不過,我可能會想看看,歷經了世紀性的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在朝向着新的世界秩序的漫長過渡期,過去一貫強悍追求自我生存的十村十枝子,這次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http://blog.roodo.com/poiesis/archives/15737621.html

(楨:另參本館<漫畫之神與本館展題>前評:
  就因為畫了些與貴館展題相關的漫畫,你就將手塚治虫褒為漫畫之神?
  不是這樣的,而是漫畫界的共識,因為手塚的漫畫不但量大、質佳、題材也廣。
  就像動畫之神宮崎駿了!問題是「神」有幾位?萬分之一不到吧,想在日本動漫界的群鬼中找尋「神」,大概會如老子所說的令人目盲心狂的「神經」。再說宮崎駿的動畫多神了,還不是在賣弄童話故事中的神話要素──神奇但無害的魔法,獨立且勇敢的少女,助女又無邪的少男,野蠻卻高貴的天人合一、萬物有靈,當然還有與前要素匹配的畫面與音樂。另參本館:《昆蟲記》 《螢火蟲之墓》 蛛網)
2012-05-20 12:20:59
阿楨
電影裡的六腳動物 【科學人2004年11月號】

我說的可不是恐怖電影裡的怪物,雖然這句話極可能引起這樣的聯想。我指的是貝倫鮑姆與萊斯科斯基,他們兩人再度合寫了一篇充滿學識的文章,一定會吸引所有喜歡科幻作品裡的科學成份的書迷。
貝倫鮑姆是美國伊利諾大學昆蟲學系主任,萊斯科斯基則在同校的電影研究中心擔任助理主任。大約10年前,這對夫妻曾寫作一篇文章〈科幻電影中的生命史策略與族群生物學〉,指出科幻電影中入侵地球的外星生物,絕大多數都因本身的生物結構而死。大部份的科幻電影,或多或少都會有相當於人類大小的生物,而且可預料的,他們一出場就掌控全局。
最近,貝倫鮑姆與萊斯科斯基又寫了一篇文章,指出有關電影裡小蟲子的錯誤。這篇文章名為〈電影裡的昆蟲〉,發表於新出版的《昆蟲百科》。文內透露,電影製片有時真的是太小看蟲子了。貝倫鮑姆與萊斯科斯基寫道:「影片內的昆蟲結構,不一定符合科學標準。在電影的分類學裡,只要是具有外骨骼的節肢生物,不管牠們具有幾隻腳、幾根觸鬚,都可能被劃入昆蟲類。」似乎連福爾摩斯這麼博學的人,也不會算術,在1944年的「福爾摩斯與蜘蛛女」一片中,他就誤把蜘蛛歸類為昆蟲,這大概是你我才會犯的簡單昆蟲學錯誤吧!(另外,從技術層面來講,蟲子並不等同昆蟲,還好語源學允許我們這麼做。)
接下來,讓我們談談巨大的螞蟻。這兩位節肢動物迷如此寫道:「這種一再出現於昆蟲電影裡的奇想,根本違反了表面積與體積比的限制。」體積增大,則表面積與體積比下降。昆蟲是藉由從體表氣孔吸入空氣來取得氧氣,若昆蟲長得過大,單靠相對狹小的氣孔截面積來滿足所有體積的氧氣需求,將使昆蟲窒息而死。另外,當牠們蛻變、脫去幾丁質製的緊身衣時,其實整個身體也會塌陷,導致死亡。卡夫卡筆下,參沙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一隻大昆蟲的情節,其實是不可能發生的。
昆蟲的頑強,甚至也在電影史上軋了重要一角。早期的停格動畫作品,1910年的短片「公甲蟲之戰」就是因此而拍成的。昆蟲學家史塔瑞維茲原想拍攝戰鬥中的公甲蟲,但那些甲蟲就像易怒的演員一樣抗拒熾熱的燈光,並拒絕演出。貝倫鮑姆與萊斯科斯基寫道:「於是,史塔瑞維茲把公甲蟲五馬分屍,再把各個附肢綁回屍體上,然後煞費苦心地重新安排甲蟲的姿態,拍下一系列鏡頭。」想想看,如果在希爾頓姊妹身上運用相同的技術,能夠得出什麼樣的演出?
http://sa.ylib.com/circus/circusshow.asp?FDocNo=579
2012-05-20 12:25:11
版主回應
昆蟲電影

食人蜂 八腳怪 別惹螞蟻 跳蛋蟲 人蟻大戰 異形蜘蛛 蜘蛛人 魔蠅入侵 蒼蠅王 食人蟻軍團 鬼蟑螂 殺人蜂 八腳怪 天蛛地滅

(楨:《虫不知》是部具有港式無釐頭的結合奇幻/蟲怪/超能力/生態等片型之青春愛情片,形式上創新有餘、內容之感情和意義則不足!另參本館: 蜂去巢空 招蜂引蝶 《昆蟲記》 《中國蟲文化》)

《虫不知》作者:聞天祥

導演:羅志良
演員:梁洛施、陳柏霖、Twins、Boyz、盧巧音

與其說《虫不知》是羅志良(《異度空間》、《救命》)的作品,不如說是英皇集團精密計算的產物。正如同過去多部為謝霆鋒、容祖兒、陳奕迅、Twins所打造的電影存在的最大目的是為了全面加強偶像魅力,《虫不知》明顯也是為「英皇」力捧的梁洛施量身訂製的影片。

梁洛施在片中飾演一個從小能通「蟲語」的少女,喜歡上有點孤僻自閉的陳柏霖(他也擁有「快速閃躲」的能力),而葛民輝配音的單點甲蟲「葛吱」則是她的愛情顧問。身材高挑、氣質活潑的梁洛施,不故作小鳥依人,而被塑造成樂觀但容易闖禍、不做作而主動追求心上人的女孩。而其他幾位受命跨刀的英皇偶像,則以綠葉的姿態陪襯她,「超能力」成為聚合眾人的理由。「Twins」鍾欣桐飾演的姑姑宛如現代版的小龍女,高齡七十,卻只在「想當年……」與「我也是一個謎」的對白中洩漏出與她外表不符的年齡。她開設的「激動樂園」是個帶領、教導有超能力的青少年的地方,而「Boyz」的關智斌、張致恆,分別飾演觸摸別人身體就能感應未來的害羞仔,以及具有透視眼但每次使用透視力鼻毛就會快速生長的滑板小子。其他則還有滿臉面皰但能跳高的徐缽瓶、以及一對能隔空取物的雙胞胎姊妹周冰清、周玉潔……。那「Twins」的另外一員蔡卓妍怎麼辦呢?劇情只好迸出有個「國際推你大賽」,讓害怕與人碰觸的陳柏霖面對恐懼接觸的障礙,並設計梁洛施心愛的甲蟲意外失蹤,而這場大賽的主持人「東洋小魔女-莎莎子」就由蔡卓妍擔任。

十分無釐頭、但可惜處理得並不精彩的「國際推你大賽」並非本片最後高潮,真正的衝突是梁洛施因為愛情沖昏頭而遺忘一路幫她的甲蟲「葛吱」,而其他蟲類以為「葛吱」被殘忍人類製成標本,因此決定一夜之間全部消失,破壞自然界的生物鍊,讓人類面臨生存考驗,才是影片真正的關卡。這個故事也許讓只看好萊塢電影的觀眾聯想到了《X戰警》、《驚奇四超人》,其實在精神上它更接近日式卡通片與超人電影,類似宮崎駿早期作品的結局是一例,對超能力的表現手法也看得出來,將希望寄託在青少年身上的意識型態,更是其來有自。

從《虫不知》到諧音的「從不知」,除了甲蟲「葛吱」以外,影片更試圖在童真的尾巴、也就這群青少年角色身上,找尋大人從來不知道的幻想能力。這也是為什麼「Twins」在這部電影變成了「長者」,帶領梁洛施、陳柏霖、以及「Boyz」這群青少年拯救世界。而大量動畫特效的運用,也是要和這些偶像的主要觀眾溝通的工具與手段。

不過雖然偶像形象與影片訴求的課題都顧到了,但實際執行時還是有不少未逮之處。動畫製作水準明顯無法滿足看慣迪士尼、夢工廠的觀眾只是表面,「葛吱」以外的蟲類無甚個性可言,就如同「激動學園」的超能力少年少女大多也是性格模糊、魅力欠缺,才是癥結。尤其劇本與導演沒讓這群青少年在關鍵時刻表現出超能力的決定影響,顯然是個失策,因為他們存在的必要被電影本身給輕易動搖了。

至於主角梁洛施的年輕活力在陳柏霖的幫襯下,雖然並沒有太多創新,但也已經散發給觀眾。就戲論戲,偶像群裡真正厲害的首推「Twins」鍾欣桐,她的文弱外型、北大校花式的老套裝束、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配上效果十足的「舞」功,把中國武俠奇幻小說裡「長生不老」的人物作了十分有趣的「諧仿」。其實偶像與電影工業的結合並非只有利字可言,某些新導演透過這類「練習」以進入主流發揮,電影公司未嘗沒借用導演的創意來開發偶像恐被定型的焦慮呢?2003年鄭保瑞執導的《古宅心慌慌》就讓「Twins」蔡卓妍脫穎而出,去年彭浩翔的《公主復仇記》讓「Twins」鍾欣桐脫胎換骨也是一例。《虫不知》就內容而言並不如上述兩部作品紮實,鍾欣桐以綠葉姿態搶鏡成功,未嘗不是善用形象、甚至顛覆求險換來的。

另外最值得一提的是飾演梁洛施母親的盧巧音,雖然短短幾場戲,但是跟女兒在陽台趣味談心的噴飯演出,足以和鍾欣桐用探戈舞步試探陳柏霖的戲,並稱本片最具華采的部分。梁巧音在短短幾句台詞內,把自己遺傳給女兒的樂天、好打牌的習慣都演出來了,而肢體、念白的掌握,更是綠葉中的翹楚。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79&eid=10790006
2012-05-20 12:25:26
印度神油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15:55: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