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31 23:03:04| 人氣5,36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曹操求賢,重才也重德〉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片:
  讓人懷念的大型電玩吞食天地。


〈曹操求賢,重才也重德〉

  曹操三下求才令,「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或堪為將守,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

  洋洋灑灑,看似其要才不要德之決心,不可動搖,於是論者多以為曹操下三才令,明標用人棄德,要才不要德,結論如此,於是詮釋也跟著出現:有人說這是因為曹操要打擊世家豪族;有人說這是因為東漢以來標榜品德,日久生弊,作偽造假之事屢屢叢生,曹操思以矯正……,這些說法,皆言之成理,可是我們不禁反思:真的只是這樣嗎?有沒有其它可能呢?曹操在求才令所言,不過指出「德」並不是惟一取士標準,畢竟光以德取士,未免忽視了「才」。若曹操真是要才不要德,試問那「清貞守道」的崔琰為何能被曹操所用?「以清公稱」的毛玠又怎麼說?除此之外,還有曹操屢征不至,但「以義行稱」「曹操聞(王)烈高名」的王烈,這又怎麼說呢?試想,一個政府,若只充斥某一類型的人才,這種政府的功能往往是極為單一的,曹操是治國能手,他會這麼做嗎? 

  所以,我們應該從另個方式來看,曹操是以什麼樣的角度下此求才令?也就是說,他的用意為何?因此馬植杰《三國史》就指出,三次求才令所需不同、情況亦異,儘管是為政治服務,但是有階段性的,三國鼎立之前,要開疆拓土,故曹操任用人才,往往較有度量與見識,鼎立之後,曹操由外部國際轉為內部人事,因此屢有殺人才之舉,由此而觀,第二次求才令的「進取」,就不止是開疆辟土,還有代漢為魏的取士意義,你要認同我,才能為我所用;至於第三次的「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就是要大臣勿以捨棄衰漢而從曹氏感到不安,跟隨我,並不是不忠不義,也不是不仁不孝,此與求才令之「才」亦無關,所以大可放心……,如此種種,可以說是一種政治號召。

  我的看法是,如此解釋,或有其道理,但其實也不需如此麻煩。選賢與能,有才有德文武兼備,當然最好,但全才者往往不多,亦不可強求,既然通才不可得,那不如退一步想:就算僅得其一,只要能發揮能力、為我所用,有才無德,有德無才,那又如何?因此,曹操是站在領導者的立場、也是以當時過於注重德行的時代背景上,明確指出:德或才,兩者兼有固佳,但不妨分而取之,有才者、有德者皆為我所用。

  這個理說,當然不是求才令之後才有的,在此之前,早就貫徹在曹操的用人裡,這點陳壽看得最清楚,他評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光看這句還看不出什麼,可是他又說:「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于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劉放文翰,孫資勤慎,並管喉舌,權聞當時,雅亮非體,是故譏諛之聲,每過其實矣!」陳壽所言,是否客觀,其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不該只拘泥史料的正面意思,這樣子看史料,是詮釋不出新意的,應該從反面來看,「清治德業」不如人,那又如何?「雅亮非體」,不夠正派,又算什麼?曹操看重他們的,本來就不在這裡阿!

  
二00六年六月
二00七年二月 改

台長: 劉大風/劉小風
人氣(5,362) | 回應(2)|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史學劄記 |
此分類下一篇:學術史的人際效應
此分類上一篇:〈武帝封禪與封禪書〉導讀

pk2
真是懷念的圖片阿
2008-09-01 19:03:10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5 11:04: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