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6 01:34:41| 人氣1,93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大時有成,小未必佳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部落格專用相簿




大時有成,小未必佳〉


世說新語》記載孔融年幼時曾拜訪李膺,在座賓客陳韙開了他一個玩笑,說他「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舉一反三,回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從此以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就變成傳統語彙,用以形容人的聰慧成長並不一致。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看反了,許多成年人表現優秀,留給世間大功大德,因此我們也就自然地溯其源流,從他幼年看起,所以他小時候的某些表現,也就順理成章地變成年後的根據。

 

就以《宋高僧傳》來說,便有非常多的類似記載,像是釋道膺:「生而特異,神彩朗然,處於童角,崆峒稟氣。。師授經法,誦徹復求」;又或是釋義存,「乳抱中 或聞鐘磬,或見僧像,其容必動」;釋智威,「爰在童年,器殊眾識,至於戲弄,曾不染俗。」當然此例非釋家所有,就連王陽明,《年譜》也要說他十二歲因讀聖賢書,「讀書學聖賢耳。」

 

這固然不能說有錯。暌諸歷史,也確實有從小立志,並且持續終生的可能,又或是天賦異稟,對某種信仰體驗有著凡人難以理解的天才存在。而世間神奇靈驗之事,亦所在多有,不足為怪。但這畢竟是少數,不能將其普遍化,正常來講, 就像不少小孩子說自己長大要當總統、工程師、要嫁給爸爸之類的話,這些話,能完全當真嗎?除此之外,也有不少是小孩子稍微表現一些特殊的言行,於是後人把這些行為放大,就說他從小便有靈性云云。以上種種,真假異同,殊難判斷。

 

當然,我們也可以質疑,如果王陽明自幼就要當儒家聖人,後來又何必再讀經史諸家、兵學、佛老之類的書?為什麼不只讀儒書就好?這種現象,其實正應該要反過來看,就因為王陽明、或是這些名僧大德,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對人生或是生命感到疑惑,況且人間行路實在艱難,不經試鍊,又如何得證大道?畢竟生命意義的確立與本身歷練有極密切的關係,因此才要涉獵多方、體會諸法。終於他們過盡千帆,找到人生歸宿,或許尋尋覓覓,歷盡千辛,又或是機緣適至,忽然徹悟。釋道膺二十五歲受具足戒,不願再學聲聞律儀,認為大丈夫不該受此桎梏,於是四處游學,講經說法;釋甄公早年誦通詩雅,其後應舉,學佛後不願再當官。最後,他們繁華落盡見真淳,在人生歷練中成長,並且尋得信仰的真正價值意義,此後一以貫之,走向自己的生命大道,認同它、體驗它,並且百折不,豈不是更讓我們佩服嗎?


二0一0年一月

台長: 劉大風/劉小風
人氣(1,939)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哲學思想 |
此分類下一篇:〈晚明的生死問題〉
此分類上一篇:〈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tgfaw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2013-05-18 04:49: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