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9 20:58:51| 人氣1,16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國如何在自由貿易區的競爭中勝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經濟日報╱社論 2013.10.12 
 
馬總統宣示台灣要加快自由化速度,朝自由經濟島方向邁進,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是第一步,但因上海早台灣一拍啟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成為台灣的主要競爭者之一。目前除了加快立法腳步,在時程迎頭趕上之外,台灣還應掌握民主自由化高於上海的先機,儘量鬆綁開放,不能輸在起跑點。
 
昨天經濟日報社論先標示了台灣設立自由經濟示範區(簡稱自經區)成敗的關鍵因素在中央,呼籲政府相關部會動起來,並與地方政府充分配合,分進合擊,務必超越上海自貿區。其實,台灣的自經區與上海的自貿區,詳細比對其內涵,就可以發現兩者存在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掌握這個微妙的關係,提出對策,台灣才有勝出的機會。
 
上海自貿區包括了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物流園區、洋山港保稅區及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四個地區。由於這是大陸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而且是為了未來開放其經濟體系所做的重要試驗,因此北京當局特別重視,其開放的項目及程度都受到各方關注。
 
台灣自經區主要為五海一空,包括高雄港、台北港、台中港、基隆港、安平港及桃園航空城等六個地區,也是做為未來全台灣開放的先行先試示範區,因此其開放的內容與幅度同樣受到國人重視。
 
直覺來說,設立自由貿易區的主要目的都是希望以開放的政策,來吸引更多投資、貿易及更多的商品流動等,因此兩個鄰近的自由貿易區必然會出現吸引產業投資及吸納人才的競爭。但是,另一方面,由於兩個自由貿易區之間也可以形成免稅及關務便利等因素,而增加彼此的貿易,從而帶給雙方更多經貿往來,讓雙方都得到好處。因此,簡單來說,兩個鄰近的自由貿易區很自然會出現既競爭又合作的競合關係。
 
先舉幾個上海自貿區與台灣自經區的可能競爭情況:第一,上海自貿區由於進出口免稅,必然會吸引更多廠商去進行淺層加工再出口;而這些淺層加工原本可能會到台灣自經區的。第二,上海自貿區利率自由化的結果,會吸引更多資金過去,而這些資金原來可能會流到台灣。第三,上海自貿區開放外資以合資55%的最高比率投資電子商務,而這些外資原來可能有意來台投資,再以台資名義進入中國,現在可能直接投資到上海自貿區。
 
另一方面,上海自貿區也可能帶給台灣自經區一些機會:第一,上海自貿區與台灣自經區如果可以進行關務合作,只要經過一方的檢驗通過,另一方就不必再檢驗,如此可藉由通關便利而增加雙方的貿易量。第二,由於雙方都免除關稅,因此廠商可以同時在兩個區之中形成生產鏈,加工生產再行銷到第三國。
 
不過,我們必須特別說明的是,兩個區之間會形成競爭或合作,其實與政策內容(與配套措施)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與雙方開放的項目及程度有很大的關係。比方說,上海自貿區沒有開放人民幣自由交易,也沒有開放互聯網,這對企業營運是很大的限制。台灣自經區原先對於金融方面的開放也很有限,現在開放幅度增加,相信可以產生的效果會大很多;另一方面,由於台灣對於中國商品進口有很多限制,如果能夠透過自經區而大幅開放中國原物料及農產品,那麼對於台灣自經區的競爭力會有很大的助益;反之,如果自經區內仍然對於中國原物料及農產品來台加工有很多限制,其產生的效益就會大打折扣。
 
總之,不論是自貿區或是自經區,基本上都是希望以更開放的政策來吸引更多投資、貿易及創造更多的機會,因此如果開放項目愈多、幅度愈大,那麼可能創造的機會就愈多;反之,機會就愈少。

薛承泰:兩岸生比拚 驚悚勝飛彈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15日電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今天說,受少子化影響,競爭力將是未來關鍵,但從兩岸早上8時的大學校園來看競爭力,驚悚程度更勝飛彈瞄準。
 
教改總體檢論壇今天上午舉行十週年紀念活動,前政務委員兼任福建省主席、台灣大學教授薛承泰受邀演講「少子化和教育發展」。
 
薛承泰表示,受戰後嬰兒潮影響,民國40年曾迎來一波生育高峰,人數約40萬,隨著這波嬰兒長大,到民國65年,又出現第二波生育人數高峰,但之後生育人數就急速下降,即使去年的龍年生育潮,初生嬰兒也僅約最高峰的近一半。
 
人口變遷也對教育產生嚴重衝擊。薛承泰表示,因應戰後嬰兒潮,政府早期興建校舍,後來因高教淨在學率和粗在學率都還有提升空間,因此又廣設高中大學,但民國90年後,學齡人口急速下降,高教卻還在持續擴充,就變成「白目」的行為。
 
民國105年,大學新生將比現在一口氣少5萬人,減少約1成5。根據薛承泰推估,到了115年時,新生可能會比現在減少3成5。
 
因應少子化趨勢,薛承泰認為,競爭力將是重要關鍵。他以台灣過去和現在的大學景況相比,早期大學多從上午7時開始上課,現在則多從9時開始,但開學一個月後觀察,早上3學分的課,學生卻常只來上2學分。
 
進一步比較兩岸大學景況,薛承泰表示,假如早上8時到中國走一趟,就算不是北大、清大等名校,其他大學校園裡頭,也能看到學生爭相進教室準備上課的積極態度,反觀台灣則多半是空蕩蕩,這種落差「比1000顆飛彈瞄準台灣還驚悚」。
 
他也提醒,少子化趨勢加上老化速度急速上升,將使台灣面臨重大改變,政府應及早準備因應,教育單位也應思考如何提升學生競爭力,以因應時代變遷。

特派員在現場/自貿區 溫州炒家獵物
*經濟日報╱記者 吳父鄉 2013.10.18 
 
被賦予中國新一次改革開放使命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官方大力宣傳「負面清單」(負面表列)管理模式、「1元也能辦公司」、「四天領證」等;立即引來一堆腦筋動得快的溫州商人入駐。溫州人過去炒房、炒黃金、炒農產品,現在又來「炒自貿區」;不禁令人憂心,自貿區的試驗目標未達成,反淪為炒作對象。
 
中國國家工商管理局意見,自貿區內公司設立不再需要驗資,營業執照上不再有實繳資本,無形資產等其他資產也可做為註冊資本,資本認繳期限也是企業說了算。
 
如此寬鬆的政策,引起所有人都想到自貿區內開公司的念頭,生意腦筋動得快的溫州商人,立刻衝到自貿區內註冊公司。
 
中國媒體以「一夜之間豪車遍地,溫州商人組團搶地盤」來報導這場盛況;並稱,房地產開發、金融服務、進出口貿易、奢侈品代理,是溫商在上海自貿區內的主要方向。除了溫商,還有來自各地的商人,根本尚未明確該如何做,就先來搶註公司。
 
事實上,這些口頭上說還沒徹底了解法規,也尚不清楚營業方向,便匆匆前往上海自貿區註冊的企業,未必是真心參與自貿區的各項開放試驗;真實目的或是想從中參與資本市場炒作盛宴。
 
今年初,中國國務院通過上海成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後,便已有嗅覺敏銳的溫州商人前來「圈地」。
 
依相關規定,成立公司之前必須先有註冊地址,否則無法註冊。
 
大家搶著進駐自貿區,區內辦公大樓供給不足,「虛擬註冊」於是出現。說白了,「虛擬註冊」就是租個門牌號,而沒有辦公空間使用權。
 
據臨近外高橋的註冊公司透露,8月以前,註冊門牌號價格是每年人民幣2.5萬元(約新台幣12萬元),現在門牌號價格已經提高至3.5萬元(約新台幣16.8萬元),短短兩個月,漲幅近四成。
 
相較於此,上海自貿區的重點試驗項目,如資本帳可兌換、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結算、外匯管理等施行細則,仍礙於開放尺度拿捏不定而遲未公布。
 
但有關炒作卻已輪番上陣,真令人擔憂,原本是做為新一次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在資金遊戲結束後,會成為一場泡沫。

中國經濟改革陣痛才剛開始
*經濟日報╱社論 2013.10.21
 
中國第3季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7.8%,優於今年前兩季的7.7%及7.5%;預估第4季GDP成長將略下滑,惟可望確保全年7.5%的成長目標。中國習李體制自今年3月上路以來,不時展現以經濟短痛換取長利的決心和作為,雖然第3季經濟成長趨穩止住「硬著陸」的憂慮,但經濟改革陣痛才剛開始,未來還須闖過重重難關。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警訊不斷,銀行鬧錢荒,股市連續重挫;進出口成長下滑且迭創新低,經濟下行風險大幅升高。另一方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展現強勢作為,堅定執行「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及結構性改革」為施政核心的所謂「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這種情況讓國際社會及很多財經專家擔心中國經濟快速趨緩可能帶來的強大衝擊,也讓習李備受壓力,不斷公開保證仍可達成官方所設定的7.5%經濟成長率目標。
 
第3季中國經濟成長率反彈,主要歸因於兩大因素:一是全球經濟好轉,美、歐、日三大經濟體第3季經濟成長較預期為佳,需求增溫反映在近月中國出口及外人直接投資(FDI)的回溫;二是李克強推出「調結構」為取向、以城鎮基礎建設為主的溫和財政刺激措施奏效,中國第3季經濟增長受惠於內需包括消費及投資的擴大,即是證明。
 
但是,中國短期經濟好轉的勢頭並不強勁一則因為國際經濟情勢並不穩定,國際貨幣基金(IMF)日前已調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值;二則因為微型財政刺激措施對中國經濟支撐力道有限。9月全國出口負成長0.3%,國內消費動能亦稍趨減緩,顯示北京「穩增長」努力仍有諸多挑戰。
 
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經濟長期結構性問題依然嚴峻,隨時可能造成經濟的陣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初在APEC(亞太經合會議)峰會演講時雖表示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經濟增速放緩是主動調控結果,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意外,但他也無可諱言,中國經濟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並宣稱對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地方債務、影子銀行等四大經濟問題,須「保持清醒」、「高度關注」。
習近平點出中國四大經濟問題,都是彼此關聯、複雜難解的根本問題。過去中國高速經濟成長主要依賴吸引FDI,且不斷擴大投資及對外出口,從而也建立中國「世界工廠」地位,但金融海嘯後,歐美等主要市場需求大幅減緩,既有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胡溫卻以砸大錢刺激經濟及放任貨幣供給增加的製造泡沫方式,來擴大內需,企圖維繫GDP高成長,結果深陷經濟惡性循環的危局。
從實際現象觀察,當前中國需求下滑除受出口減緩影響外,國內需求亦因不再推出刺激政策及去槓桿化而陷於停滯。中國持續過度投資又造成嚴重產能過剩,北京祭出多次調控措施,卻是愈調問題愈嚴重,今年第3季7.8%GDP成長率中,光是投資就貢獻4.2%,足見過度投資及產能過剩仍在擴大。另一方面,貨幣供給劇增導致嚴重金融泡沫,地方債及影子銀行正是金融泡沫化縮影。近月中國為穩住經濟下滑之勢,還放寬信用管制措施,以避免金融泡沫尤其是房市泡沫瓦解。
上述這些問題盤根錯節,改革困難重重,但若不改革,總體經濟勢必由盛而衰。今年9月李克強出席達沃斯論壇時,就以「壯士斷腕」表達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心。習近平在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閉幕演講中,亦強調「改革之路從無坦途」,當前改革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甚至警告「改革瞻前顧後有可能前功盡棄」;在在說明改革可能遭遇的陣痛和阻力。
所以,台灣不能因中國經濟短暫好轉而鬆懈其結構變化可能帶來的持續衝擊,如何強化因應準備工作,應是馬政府最優先且迫切的經濟政策課題。

 
 
上海自貿區推國際板? 證監會否認
*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2013.10.17
 
有媒體報導上海自由貿試驗區可能推出國際板,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昨天在官方微博否認此事。
 
外電早前報導,有知情人士透露,北京可能允許在上海自貿區註冊的外資公司透過發行股票籌集資金(國際板)。
 
不過,中國證監會在官方微博昨天中午否認了上述消息。
 
證監會說,已關注到借道上海自貿區推出國際板的市場傳言,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已分別作出澄清。

上海自貿區將取代香港?評論:象徵性質大於威脅
*黃欣/鉅亨網 綜合報導 2013/09/27 
 
  上海自由貿易區將於 29 日掛牌,在這佔地 28平方公里的地區中,將允許人民幣自由兌換,利率自由化及放寬外資投資,稍早甚至還有傳言,在自貿區可能可以自由連上在中國境內不許登入的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站。自貿區掛牌後,上海就是中國對世界的窗口,而香港的企業領袖則不免擔憂,未來若金融與貿易重心轉往上海,香港將面臨困境。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曾對香港媒體表示,上海自貿區將對香港產生很大的影響,香港應立刻行動以提升競爭力。
《彭博社》專欄主筆 William Pesek專文指出,要在上海推動自由經濟,中國當局就必須坦然接受許多他們之前極力避免的事。比如停止企業特權、開放國際媒體、確立司法與社會公平,也得接受資訊的自由流通。同時中國政府也需注意,開放資金進入中國,是否可能會促成如1997 亞洲金融風暴的熱錢潮流。

北京大學財金教授 Michael Pettis分析,國際資金出入將增加不確定性,也使金融體系增加波動性、增加風險;且債務上揚,也會使金融體系更加脆弱,難以抵擋資金大量進出時帶來的衝擊。Pesek則認為,這正是人民幣尚無法完全自由匯兌的原因之一。
自貿區開始運作後,中國其他地區也可能面臨資金流失的問題。自貿區與上海金融區只是一趟計程車的距離,當局很難限制資金只在自貿區內流動,區外的國營銀行也可能出現資金水位下降情形。況且,自貿區將被炒房與內線交易晉身新富豪的人們視為自由地區,是否也可能從中出現新的貪腐問題?
Pesek呼籲,中國若要開放,當局應考慮全面性的開放。比如匯率自由變動的人民幣將可推動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整合,讓中國更易於把重心從出口轉移到服務業,減少貿易摩擦,美國也將再無立場指控中國操控匯率。

目前關於上海自貿區的細節還未披露,從國務院通過設置到掛牌的時間也緊湊,難免令人感到有些疑惑。推動上海自貿區的最真實動機為何?除了達成中國總理李克強的經濟成長目標之外,也有部份政治象徵意涵:向1980 年代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的鄧小平致敬。

Pesek分析,在香港正爭取民眾選舉權的現在,上海自貿區是北京當局為自己準備的籌碼,若香港未來自治幅度提高,上海自貿區就能成為中國新一代金融中心。Pesek也說,香港的確仍需努力提升在經濟與文化方面的地位,但若說完全被上海取代,卻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
 

台長: 台北光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