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5-31 02:07:45| 人氣77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悟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
心之齋(Order)

佛家有云:「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即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頓具真知本性。」此段話點出「悟性」能迷途知返,而達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境界,然而,世道風塵僕僕,掩蓋了一個人真知灼見,因此便有「此岸彼岸」之說,到彼岸者,離生滅義。祇緣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流浪之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口說心行,即是法身。故知,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回頭是岸則是遠離苦海,由彼岸至回此岸的一種脫俗還塵,而何謂「悟性」呢?「悟性」又從何處來?

「悟性」的英譯為insight,西方人解釋為「洞察力」之義,以分解單字的技巧來詮釋,則可以將insight拆成in與sight兩種字彙,簡單來說則是「在視覺之內」的一種直觀解釋,也就是說,除了以眼為憑之外,又多了一種撇除視覺器官上的觀察,而佛家對「悟性」的解讀為:「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燄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往,事理不二,真佛如如。」而道家亦有另一種的說明:「識無用之用,通無能之能,了無道之道,化無極之極。」由上述可知「悟性」的境界在「長空不礙白雲飛,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如此的境界並非用力強求,而是一種心無所罣的怡然自得,在心經中則將悟性的源頭與境界做了詳盡的描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蘿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蘿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而「悟性」又從何而來呢?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即是悟性的根源,故陽明說心即是理,理即是心;而禪宗則以「念」作為心的開示,曾以小沙彌的答辯中道出「念動」則「心動」,故事大致是如此:有一天兩個小沙彌看到旗子在風中飄揚,於是其中一個小沙彌則說:「是風在動,所以旗子才動。」另外一個小沙彌則不以為意的反駁說:「是旗子在動,所以風才會動。」旁邊的老和尚即不疾不徐地道:「是你們的心在動,所以才會有風在動與旗子在動之說。」又有一個妙喻是,有一位武士向老和尚問道何謂天堂?何謂地獄?老和尚一語不發地定坐在蓆子上,不聞不理,完全視若無睹,於是武士勃然大怒,抽起身上的佩劍,由上往下斬落,當佩劍到老和尚的肩上時,老和尚突然脫口而出:「這就是地獄。」武士及時醒悟,將佩劍丟到地上,手掌合十地懺悔當初,老和尚便緩緩道:「這就是天堂。」於此禪宗便以「念」來啟明有悟性的心:

念不起,空無所有,名正定。
能見念不起,空無所有,名為正慧。
即定之時是慧體,即慧之時是定用。
即定之時不異慧,即慧之時不異定。
即定之時即是慧,即慧之時即是定。

上段文字說明,唯有定與慧才能明心見性,悟出本性也。故曰:「定慧一體不是二,定即慧體,慧即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彗在定。」
然而,定與慧卻非靠外力勉強維持,故禪宗曾以兩首詩作為告誡:
(一)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悔。
(二)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悟性的最高境界在「月印萬川,處處皆圓。」 一月喻三身者:以月喻法身,月光喻報身,月影喻應身。蓋由法身即是常住之理:理體惟一,不遷不變,而能生諸法,統攝萬事,猶如月體:一輪在天,影含眾水。報身即是寂照之智﹕智無自體,依理而發,明了一切,無有差謬,猶如月光,照臨萬象,無有隱形。應身即是變化之用:用無自性,從體而起,有感則通,無感不應。千江有水千江月即是佛家悟性的最高境界,此體現出「用、相、體」三者兼容並蓄的合而為一,也正是凡人悟道的終極境界。



台長: Chaos and Order
人氣(77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心情寫真 |
此分類下一篇:給親愛的情書
此分類上一篇:Joe Hisaishi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3 11:20:5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