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07 03:50:10| 人氣2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從電影「日本沉沒」看日本的地緣政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從地理的角度看,日本是一個島國,處於一個與世隔絕的位置,而且位處地震帶,天災頻仍,又缺乏天然的資源。長久以來,日本人處於這樣的地理環境中,漸漸發展出擁有特別強烈危機意識的民族性。『日本沉沒』(2006,導演:桶口真嗣)是日本具標誌性的災難電影,恰好與日本人這種民族性配合。而1974年版的『日本沉沒』(1974年,森谷司郎)固然是日本災難電影的先驅作品,而兩者情節上某些的分野也反映了日本人對於國家看法的一些轉變。

 

 

《日本沉沒》與美國災難電影的分野

        美國荷里活是出產最多災難電影的地方,當中也有很多出色的作品,例如『絕世天劫』(Armageddon,1998年,導演:Michael Bay) 、『強戰世界』(War of the Worlds,2005年,導演:Steven Spielberg)、『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年,導演:Roland Emmerich)等等……,這些電影最大的特色,往往是十分著重對災難的描繪,重視災難的突發性與強大的破壞力,務求使觀眾達到最大程度的官能刺激。近年,美國災難電影題材由強大的外太空襲擊轉移到環保的問題上,指出重大的災害是人類自招的惡果,這樣的想法除了建基於對世界末日的想像以外,某程度還是美國現代性及霸權主義的展現,在現代化以後,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力大增,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她既能使世界興盛,也能使世界步向滅亡,更能把世界從巨災之中拯救過來,從美國的災難電影便可見一斑。

        相反,『日本沉沒』並沒有上述的特色,電影並沒有緊湊且連貫地把災難的場景表現出來,反而在中段著墨於民族自我的描繪,而整個國家沉沒的過程被描繪成自然生成的災難,沒有外力的入侵,更不用說環保問題,整個民族處於被動的狀態,災難則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災難,只有日本在承受著這一切,與其他人無關。災難性質的設定反映出對於某些日本人來說(至少是作者來說),「日本」與「世界」似乎是兩個割裂的概念,大陸板塊的移動只使日本沉沒?難道對其他國家沒有影響?『日本沉沒』裡沒有解答,而這套電影的「惡搞」版本—『日本以外全部沉沒』(2006年,導演:河崎實)雖然情節與『日本沉沒』相反,但仍然沿用日本與世界割裂的世界觀(這次到日本「拯救世人」,但最後日本仍難逃沉沒命運),加以對日本霸權的想像。這一切其實建基於日本地緣政治下的憂患意識。

 

 

地緣下的憂患感

        日本列島附近是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洲板塊的交界地,同時日本列島還處在環太平洋造山帶、火山帶、地震帶之上。因此日本為多地震、火山與溫泉的國家,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的富士山本身就是一座活火山。據統計,世界全部的地震中有一成到兩成都發生在日本周邊,日本每天都有一級以上的有感地震發生。『日本沉沒』恰好是日本主要天災的總匯—地震、火山爆發等,再加上整個國家將會消失殆盡的橋段,把日本天災頻仍的形象發揮至極致,整個故事反映了日本民眾對於「天」加諸他們身上的災難的無力感,電影中曾出現以下情節:

        當民眾聽到首相宣佈國家將於五年內沉沒時,在酒屋裡的幾個人起初顯現出難以置信的表情,接著便以假裝開玩笑的姿態去談論自己想逃到哪裡。他們一方面不願意去相信,一方面根據過往的經驗,這也不是不可能的,於是被迫選擇逃亡。

        但是,並非每一個想逃的人也能成功,結果在酒屋對話的那些人與大部分民眾只能被政府拒諸門外,聲稱要他們輪候上機,從首相(國村隼 )與鷹森大臣(大地真央 )的對話中可以發現政府實際上已經決定了犧牲他們,但他們卻沒有展現對政府的憤怒,當男主角小野寺俊夫(草彅剛 )去找他們一起吃飯時,仍然以那半開玩笑的方式去看待死亡,彷彿就是要告訴觀眾:「我們早已習慣災禍了。」但暗地裡卻突顯出他們被孤立的無奈感,這種與世隔絕的意識早在頻繁天災中逐漸形成,而透過『日本沉沒』對日本人這方面的民族性作出了一個總結。

 

 

強烈的集團意識

        起初,男主角俊夫也選擇逃走—他在英國找到一份研究海洋生物的工作,他是電影中最有能力逃走的一個,但當他看見身邊的人也選擇不離開(或者不能離開)時,他的心動搖了,強烈的集團體意識在災難中被呼喚出來,男主角身邊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把集團放於個人之上,首先是男主角工作的伙伴結城達也(及川光博 )與他所喜歡的玲子(柴崎幸 )都因為想拯救自己的國家而不願跟男主角離去,我們或許可以說玲子留下是基於對其他人的同理心,但達也的行為就突出多了,他寧願放棄與身在外國的家人待在一起而選擇加入田所博士(豐川悅司 )的研究隊伍,最後也「順理成章」地為國犧牲(男主角最後也是同樣的結局)

        至於俊夫母親所展現的,則是強烈的鄉土情意結,她並無離開酒廠的想法,這不是因為酒廠無法被帶走的緣故,而是因為她擁有的一切都是死去的丈夫辛苦經營得來的,她沒法放棄。

        俊夫身邊的人使他面臨心理的掙扎,究竟選擇個人的安全抑或選擇留下幫忙,整部電影似乎無可避免談論著「集團我」與「自我」的對抗,雖然電影並沒有很深刻地描繪男主角的心理掙扎,而最終他選擇了留下,而眾人對於集團的情意結最後集中於男主角一個人身上,得到完滿的總結。

 

 

被孤立的國度?

        在原著1974年的『日本沉沒』中,在故事的最後階段,日本政府與世界各國均傾盡全力拯救日本人,但在這次卻是一致的冷酷,例如代理首相以說服世界各國接納難民為藉口,匆忙逃亡到海外,而美國又突然拋售日圓與日本的國家債券等。

        二次大戰以後,日本經歷了被美國佔領的歲月(1945-1952)1951年,美國與日本簽訂《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冷戰格局使美國與日本成為堅實的盟友,但這聯盟發展至近年似乎有所轉變,如日本後來對於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戰爭的態度便是一例,2006年外相麻生太郎及防衛相久間章生先後批評美國出兵伊拉克是「非常幼稚」及是「一個錯誤」。

1974版的『日本沉沒』描述美國為首的各國傾全力拯救日本,但到了2006年版便一改結局,還描繪美國落井下石。雖然這情節只是整部電影的冰山一角,但某程度反映了日本一部分人已認為兩國的聯盟不再像從前般堅如磐石,「大難臨頭」仍會「各自執生」。

另一方面,日本雖然擁有強勁的經濟實力,但仍未得到亞洲區內各國的認同,從文化的層面上看,日本已向亞洲輸出大量的文化產品,但政治層面上,卻還是處於對立的狀態,二次大戰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亞洲各國仍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日本意欲真正投入亞洲的圈子內,近年積極與中國保持較正常的關係,但礙於本土右翼分子的活動,很多問題仍未得到完滿的解決。2006年版的電影中日本也曾向中國求助,要求接收日本難民,但被拒絕。電影中各國對日本的態度反映了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一方面開始懷疑與美國的盟友關係,一方面又因戰爭問題未能完全融入亞洲世界。

 

總結

        『日本沉沒』是日本經典的災難電影,其中包含了許多政治的意象,反映了處於獨特地理環境下的日本人特質—充滿對天災的憂患感,側面反映了日本於世界舞台的地位與角色,又對日本的民族性作出了深刻的探討。如果再結合惡搞版『日本以外全部沉沒』中對日本人幻想擁有世界霸權的諷刺,更能引起更多聯想。


 
註一:

日本沉沒』にほんちんぼつ),是一本於1973年出版的日本科幻小說,作者為小松左京。同年東寶將之拍攝成電影(導演:森谷司郎),大大轟動日本社會,也成為了災難電影熱潮的先驅者。2006年東寶與其他數間公司以「『日本沉沒』製作委員會」的名義重拍該電影,並在人物設定及情節上作出了一些改動,由草彅剛及柴崎幸領銜主演。

 

註二:

這篇是作者大學時日本研究課的功課,不知何故突然想與大家分享......=.="

 

 

延伸資料:

1. 電影「日本沉沒」(2006年版)

2. 電影「日本以外全部沉沒」

 

本文同時刊於炮台山學會部落格http://hk.myblog.yahoo.com/fortress-hill

 

台長: 家康
人氣(2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