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3-08 00:00:00| 人氣73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游雨穎_002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勵益品>魚雁千里共今緣>◎游雨穎_002
▼給阿文‥02  (85)1996.07.24.三
△給雨穎-02  (85)1996.07.30.三 23:05:42
 

▼給阿文‥002

阿文老師‥
  天氣雖熱,但只要收到,您們這些「好朋友」的來信,再熱的天氣,我也不怕了。
  〈文淵〉說的很對‥「好朋友多,是不錯,但知心的,只要遇到一兩個,就夠了。」 而他,就是其中一個——我們有四歲之差異,但卻可以聊得很開,他是我碰到的第二個;第一個是〈谷尹婷〉(老師!還記得人家吧! 她可是很想您喔!一直跟我,要您的住址,您有得忙了)——
  我的知己,沒一個是‥周圍天天見面的同學;我現在,要升國三,尹婷是我要升國一那年暑假,來「清覺寺」認識的;文淵是今年,當了輔導員,才認識的。
我總覺得‥〔來這交到的朋友,比較真、比較實。〕是因為「學佛」的關係嗎?
我不敢保證,但他們,卻是我最聊得開的朋友,我可以很放心的,把一切苦與樂,說給他們聽。
  我寫信給〈陳月瑟〉老師,說我明年,要背會《心經、唸佛圓通章》,結果‥老師出了些不一樣的功課給我做,就是‥「每天唸地藏菩薩一千遍,唸一千天,然後,加唸《心經、八大人覺經、唸佛圓通章》,以後,再加唸佛號,以及《阿彌陀經》」——我從「二十日」開始做,已四天了,一切還蠻順利的。
  月瑟老師說‥「如果有心要學佛,這些是不夠的!」
  而我較早(幼稚園)接觸到佛教,所以‥老師教我唸這些。
  幼稚園,在「板橋.宏法禪寺」裡,一切都是像「學佛營」一樣,雖然,幼稚園的時光,已離我七年之久,已漸漸的遺忘,但佛教的地位,在我心中,已不可磨滅了,將已成為我以後,做人處事,最好的指南了。
 
  冠賓說的話,也對。
  但,老師您說的,我贊成‥「只要有心,一定會!」我相信‥像我現在,還是繼續跟輔導員聯絡,不管是寫信、通電話都好,因為‥我真的很怕,這六、七天,好好相聚的時光,就因為沒有聯絡,而淡忘了,我真的很怕!
  現在,我跟文淵、俊韋、怡甄、尹婷、冠賓、哲新,無聊時,會通通電話、寫寫信,至於‥心蘋,我們倆,家離不遠,走幾步,就到了;至於‥其他人,也是會聯絡到的。
  收到信件,心裡是高興的,不知如何形容,看看信封地址,誰寄的,知道人以後,就更高興了。
  「二十一日」早上,大師父打了通電話,要「招」我回去。
  心想‥〔也對!回來一星期多了,是該回去的!〕所以‥就決定「二十七日、二十八日」的時間,回去讓師父看一看;其實,自己心中,也是蠻想念師父的,所以‥回去時,是可以以「心甘情願」的心情回去的,難得是這暑假,可以回去,就多回去,不然,開學就沒機會了。
  原先,我是不能回去的,但一直求我媽。
  我媽說‥「回去啦!回去啦!反正‥妳的心,都已回去了,不讓妳回去,可以嗎?反正‥又不是做壞事!」
  所以啦!又可以再見師父啦!
 
  今年的活動中,發生了一件事,事情的經過,就是這樣啦!
  每天和女輔導員(尹婷不算)聊天,盡是聊些「戀愛史」、學業方面,惱人的問題;而我,就是因為想「脫離苦海」,看看能否「六根清淨」,才又回到這寶山的,但她們那些問題,卻天天在我耳邊「響」起,所以啦!無聊時,我就和冠賓、文淵聊天。而文淵,待在清覺寺的時間不多,所以‥我就因而和冠賓較好,卻因此,引來了許多話題,說什麼‥「你們是『一見鍾情』,還是『日久生情』?」
真受不了他們! 好在冠賓,是不聽這些話的人,不然,他生氣的話,我可擔當不起啊!現在呢!還得一一解釋,真辛苦呀!
  雖然,去「清覺寺」,您是以「老師」的身分,去教導我們,但我卻從未把您,當個老師(有點自大),而把您,也像文淵他們一樣,當個好朋友一切,「有苦衷,就對你們說;有快樂的事,和您們一起分享」的好朋友般。
 
  對了!我寫給〈阿寶〉老師(〈楊永寶〉老師)的信,是寄到「歷史語言研究所」的,不知阿寶老師,收不收得到,好想我們的「楊爺爺」喔!
  每天晚上,睡覺時,我當會看一下,您送我的「魚」,看到牠,就想到老師您,而那寶貴的蝦子呢!則放在那個‥充滿「清覺」回憶的抽屜裡,因為那裡,放著四年前、三年前、一年前,甚至是今年,我所從清覺寺,師父手中、老師手中、輔導員手中,以及學員手中,所收到最珍貴、最寶貴的東西,不論是個本子、紙張、彩帶、彌勒項鍊、魚、蝦子,甚至禮物,都放在那——
師父的慈、老師的好、輔導員之間的愛、學員們的皮……裝進那裡,等到以後,甚至到老了,那仍是我最美好、最珍貴的回憶——是否老師,您也一樣?
  願‥阿彌陀佛保祐您!
萬事如意!
鵬程萬萬里!
心想事成!
諸事順利!
                   雨穎 上
                    (85)1996.07.24.三
 
  記得這首詩嗎?
˙人生難相聚、世間苦別離。昨事猶歷歷、今朝還依依。
 明日已東西,再會應可期。祝君展鴻圖,鵬程萬萬里!

 

△給雨穎-002

雨穎:
  「人生難相聚、世間苦別離。昨事猶歷歷、今朝還依依。
   明日已東西,再會應可期。祝君展鴻圖,鵬程萬萬里!」

  想不到‥雨穎還真是「有心人」呢!竟然會把阿文這首詩,給記了下來。
  這首詩,是阿文自個兒作的,當然會記得啦!——才怪呢!自個兒作的詩,有時候,就是想不起來呢!
  阿文這首詩,原是「民國八十五年六月十九日」,去參觀「國小」小朋友畢業典禮時,一時有感而作的,原詩是這樣的‥
「世間難相聚、人生苦分離。往事猶歷歷、別時還依依。;
 此情或悲喜,再會應可期。祝君展鴻圖,順利又如意!」

  只是在清覺寺那時,居然「忘記」了,怎麼也想不起來,只好臨時,給予「改作」啦!
  阿文過去,時常到學校,教教小朋友摺紙、講講故事給小朋友聽,跟小朋友們,結了不少緣(只是「淡淡的」緣——「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淡」)……
只是‥「一學期」(四個月)未見,彼此就「生疏」了——
  小朋友畢業那天,典禮結束,阿文站在校門口「送行」,竟然不到十個人,跟阿文打招呼(差不多四分之三的畢業生,都「應該」認識阿文的——從他們四年級開始,阿文就教過他們摺紙),大家彷彿沒看到阿文似的,走了過去。
阿文還真懷疑‥自己是不是「隱形」了呢!
  只是啊!人家像是沒看到阿文,沒跟阿文打招呼,而阿文雖然看到人家,卻也不跟人家打招呼,(所以‥也好不到哪去……呵呵!其實是因為‥阿文一時間,想不起人家的名字嘛!而有的,雖然「過去」很熟,可是‥阿文根本記不清,他叫什麼名字;再者,畢業的心情,是百感交集的,阿文也不想「打擾」他們,)只是靜靜的,看著他們,迎面走來~走過身旁~走遠……
    阿文就像是一座沉默的山,
    靜靜的看著雲來去——
    山,不曾挽留過雲;
    雲,不曾為山逗留。

  阿文「查查」自己作的一首詩好了(看吧!又沒記住)——
「青山故常在、白雲時往來。去留本隨意,山雲兩無礙。」
  無礙——無罣礙;無罣礙,方自在啊!
 
  阿文過去,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總是‥「依依不捨」——不捨故,就很「難過」、很「難受」啦!
  後來呢!阿文有這麼個體會‥
「要珍惜,但莫痴迷;要把握,但莫執著。」
  於是‥雖然「依依」(珍惜),但無「不捨」(痴迷)也!
  人間之離合,本是因緣聚散,當學深潭映月——來則不拒、去亦不留。
  該來的,擋也擋不住;該走的,留也留不住——這就是「無常」啊!
  好吧!不談這個啦!
 
  雨穎喜歡「詩」吧!?
  阿文國小時,要是心情不好,就把‥《唐詩三百首》拿來,隨手翻開,然後就唸,唸啊唸的,唸到不想唸,再放下時,心情也就平靜了,於是發現‥「詩,可以解愁也!」
  不管是「吟詩」,或是「作詩」——「愁寄詩中人安樂」也!
  阿文有詩道‥
「且觀星雲水花月,隨機取材盡為作;人生不悅且吟詠,但將此愁留詩中。」
  阿文從小唸詩、看詩,不知不覺地,自己竟也作起詩來了呢!
  阿文作詩,沒有古人那麼多規矩(那麼多麻煩),又要押韻、又要平仄、又要對仗什麼的,但求「通順有意境」罷了!
  後來,接觸到佛教,自己的「詩路」(思路),就更為廣闊了,要作「詩偈」,可以「搖頭晃腦」即得……
  不過,這個月(七月),至今(三十日)才作了「三首」……寫出來好了——
「蟬鳴震天響、花落徹地香。風吹懷舒暢、心開意吉祥。」
「病時知生苦,強健當修福,善用此身心,行道現真如。」
「風狂樹擺盪、蟲哀聲淒涼。天災傷萬物、人禍招厄殃。」
(颱風記。)
  「才作三首」,這表示‥阿文在「混日子」——就像一隻冬眠的蝸牛一樣,沒有伸出「觸角」,去感受~省覺周遭的人、事、物,所以‥也就一無所作了。
(上封信,是在頭腦昏沉、心情低落的狀態下寫的,是故寫得「要死不活」般。)
 
  那天,看雨穎和尹婷,拿著筆,在「學員手冊」上,寫啊寫的,覺得很高興呢!現代(大部分)的小朋友,要寫信,是一件痛苦的事,更何況是‥「寫文章、寫信、作筆記」呢!
  阿文希望‥雨穎跟尹婷,但能多多開放自己的心,「伸出觸角」,去傾聽、去感受~去省覺人生世間的種種,然後‥把所得記下來(不管用什麼形式,或小品、或散文、或小說、或詩、或畫)——同人分享! 好嗎?可以嗎?願意嗎?
 
      *      *      *      *
 
  雨穎能夠從「幼稚園」,就接觸到佛教,可真是‥「幸福」呢!
  阿文這麼一路走下來,有這麼一點感觸,就提供給雨穎作參考吧!
  「學佛,最重要的,在止斷~滅盡‥『貪、瞋、痴』——趣空~善住涅槃。」
  境界在前,或是「順境」、或是「逆境」、或是「不順不逆境」,當觀照、省覺自己‥
「於順境,貪否?
 於逆境,瞋否?
 於不順不逆境,痴否?」

  若不知‥「止斷~滅盡『貪、瞋、痴』——趣空~善住涅槃」,則所行一切‥「誦經、持咒、唸佛、禮佛、靜坐、拜懺、朝山、燒香、行善」,也都不過是‥「裝模作樣——自欺欺人」的「宗教行儀、宗教活動」罷了! 何以故?
於「了生脫死」,一無助益——
只是「人生在世」,博得好名聲、好地位、好利養罷了!
(但總比‥違法亂紀、行兇幹壞好啦!)
  很多人,日日唸佛、誦經、持咒,千、百、萬遍,一樣貪心不斷、瞋心不減,雖然「法喜充滿」;然而‥「法喜充滿」,只是情緒的興奮狀態,興奮也許持續一小時、也許持續一天、也許持續一星期……但是‥終究是「無常」的,興奮過後,一樣是百般無聊、不知所云、莫名其妙——「唸佛、誦經、持咒」之時,一時‥「忘我」(「忘我」是一時「忘記有我」,並非「無我」),而「一心不亂」‥
不貪、不瞋、不痴,然而‥當「記起有我」時,又復貪、瞋、痴,造作種種惡業,而無解脫之日。
  蓋不知‥「止斷~滅盡『貪、瞋、痴』——趣空~善住涅槃」,則所行一切‥「誦經、持咒、唸佛、禮佛、靜坐、拜懺、朝山、燒香、行善」,全都是「徒勞枉費心」,而無濟於「了生脫死」也!
  (阿文雖善「為詩作偈」,也不過是「世間聰智」,若不能止斷貪、瞋、痴,則一切詩偈,也不過是‥「文藝創作」,無濟於「解脫」也!)
  若不信,但唸百、千、萬聲佛號之後,再省覺自己的‥「食、衣、住、行、育、樂……眼、耳、鼻、舌、身、意」看看——
〔我於可意食,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食,生瞋否? 我於可意衣,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衣,生瞋否? 我於可意人,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人,生瞋否?
 我於可意事,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事,生瞋否?
 我於可意物,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物,生瞋否? …………
 我於可意色,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色,生瞋否?
 我於可意聲,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聲,生瞋否?
 我於可意香,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香,生瞋否?
 我於可意味,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味,生瞋否?
 我於可意觸,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觸,生瞋否?
 我於可意法,生貪否? 我於不可意法,生瞋否?〕
(「可意」者,喜歡也!「不可意」者,不喜歡也!)
  如是‥自己捫心問一問,當可知‥自己的「功力」,到底如何了!
「知有貪、知有瞋、知有痴,則當止斷貪、止斷瞋、止斷痴;
 知不貪、知不瞋、知不痴,則當不生貪、不生瞋、不生痴;
 知未生止斷貪、止斷瞋、止斷痴之心,則當令生;
 知已生止斷貪、止斷瞋、止斷痴之心,則令增長,而滅盡貪、滅盡瞋、滅盡痴。
 所謂‥『四正斷』者‥
 『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長』也!」

 
  不知「止斷~滅盡‥『貪、瞋、痴』——趣空~善住涅槃」,則所行一切‥
「誦經、持咒、唸佛、禮佛、靜坐、拜懺、朝山、燒香、行善」,譬如‥「囚犯」被關在牢裡,故不能作歹使壞——「是不能也,非不為也」(是沒能力作,而不是不作),待出牢獄,又復行兇幹壞也!
  若能「止斷~滅盡‥『貪、瞋、痴』——趣空~善住涅槃」,則一切惡行,
「非不能也,是不為也」(不是沒能力作,而是不作)。
 
  再者,不管任何「咒」,善咒也好、惡咒也好,都是「畜生咒」——
  佛陀於《中阿含經.多界經》中道‥
「阿難,若見諦人,生極苦、甚重苦,不可愛、不可樂、不可思、不可念,
 乃至斷命,捨離此內,更從外求,或有沙門、梵志,
 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脫我苦‥
 是求苦、集苦、趣苦,求苦盡者,終無是處。」

  佛經中的一切咒,都是外道「婆羅門」,為破壞佛法,所穿插進去的;佛子因無智慧,故不辨「法、非法;義、非義」,貪其所言‥「持咒可以消災滅罪、添福增壽……」為得感應、為得奇蹟,想「貪便宜」,而日日誦之——
不知‥「佛不說咒」、不知‥「咒語非佛法」。
  當知‥「持咒若可以『消災滅罪、添福增壽』,便無『因果報應』之事」;
佛菩薩,便如一般鬼神一樣——可以降災、賜福。
  為佛弟子,既不苟同於外道所論‥「鬼神可以降災、賜福,左右人的吉凶禍福」,豈有佛菩薩,會降災、賜福,左右人的吉凶禍福呢?
  為佛弟子,既不苟同於外道,殺豬宰羊作犧牲,以「取悅」鬼神,「求」其消災滅罪、添福增壽;豈不知‥自己「誦經持咒」的行為,就像外道,在「巴結、奉承」鬼神一樣?
 
  阿文有話說‥
「佛菩薩,不是讓人『求』的,而是讓人『學』的。
 頗有人,只知‥求佛、求菩薩,而不學佛、不學菩薩的——
 學佛、學菩薩,是自己要做佛、做菩薩的呀!」

  若佛、菩薩、鬼、神,能夠消別人的災、滅別人的罪、添別人的福、增別人的壽,那麼‥人才需要去「求」、去巴結、去奉承、去討好呀!
  事實上‥「因果報應」是「自作自受」,再者‥「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的業各人了」也!佛、菩薩、鬼、神,是‥「不能夠消別人的災、不能夠滅別人的罪、不能夠添別人的福、不能夠增別人的壽」的。
  有吃有喝,則有屎有尿,唸經、持咒,不能化解屎尿;禮佛、打坐,不能化解屎尿;求佛、求菩薩、求鬼、求神,不能化解屎尿——別人去上廁所,不能化解自己的屎尿,唯有自己去上廁所,才能化解自己的屎尿呀!
  有屎有尿,不快去上廁所,還眼巴巴、心汲汲的,希望唸經、持咒、禮佛、打坐、求佛、求菩薩,快來化解屎尿——這是愚痴行呀!
 
  阿文有偈道‥
「不求菩薩不求佛,賜我福祿賜我壽,但求自己慎動念‥善惡諸報自作得。」
  因果報應,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此有善行故,彼有善報相應;此有惡行故,彼有惡報相應。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皆起因於「貪、瞋、痴」——
貪瞋痴,能減一分,則減一分苦;
貪瞋痴能止斷,則苦止斷;貪瞋痴能滅盡,則苦滅盡也!
  須知‥
誦經持咒,會有感應,不是經咒能感應,是「前有善行故,現有善報相應」;
誦經持咒,不得感應,不是經咒不感應,是「前無善行故,現無善報相應」——
一般人,誦經持咒,不得感應、不得奇蹟,只好、只敢怪自己‥不虔誠、不用功、不精進,而不敢懷疑、不敢評判,自己所受持之法,是「法」,還是「非法」——只是錯用功,而徒勞費精神也! 舉例而言‥就像要到「台北」,卻往南走,走到「台南」去;要去台南找「台北」一樣,哪能在台南,找到台北呢?
 
  《金剛經》中,佛道‥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阿文有偈道‥
「佛陀所說法,譬如符喻者,是法尚應捨,何況為非法?」
「非法,知即捨;是法,修而捨。」
  「佛不說咒語,咒語非佛法」,既知非法,則當捨也!
  再者‥讀經要在「解~行」(能背得起來,總是好的,設若背不起來,也要能夠了解經義),要去了解經中的意義、要判斷「是法、非法」,「非法者,知非即捨」,是法者,則依法奉行,然後‥去「驗證」所行之法。
(若無「先見之明」,未能於事前「先知先覺」,判斷「是法、非法」,
 依法奉行後,則當「驗證」結果如何。
 雖然「後知後覺」,但總比「不知不覺」的好——
 若走錯路,則趕緊回頭就是了,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唸佛名號、誦經,亦不過是「工具」——
像掃把一樣,掃完地時,即當放下掃把;
像搭公車一樣,目的到了,就要下車;
像乘竹筏一樣,渡過河後,即當捨筏而去——
若不知「捨」,則反增自己惱苦也!
豈有人,掃完地,還拿著掃把不放的?
豈有人,到了目的,下了公車,還追著公車跑的?
豈有人,渡了河,還背著竹筏走的?
  學佛,最重要的,在捨離~止斷~滅盡‥貪、瞋、痴——趣空~善住涅槃。
  但能念念,觀照、省覺自心的「貪、瞋、痴」——
貪時,如實知貪;瞋時,如實知瞋;痴時,如實知痴。
然後,止斷~滅盡‥趣空~善住涅槃——
滅盡貪、瞋、痴,即是解脫、即是清淨、即是自在、即是空、即是涅槃——
涅槃,不是死後,才能得證的境界,而是活生生,可以得證的!
但能使貪、瞋、痴,永盡無餘,能滅盡貪、瞋、痴,即解脫一切憂悲惱苦,
而自知自證‥我生己盡、不受後有——即是「涅槃」。
(若不「如實知」,則不能止斷,而一味「貪、瞋、痴」下去——
 有業行,也就不免有報應了。)
  只是‥人們常在昏沉、散亂、掉舉、睡眠中,不能「念茲在茲」,隨時觀照、省覺,而常作貪、瞋、痴業,故常受種種憂悲惱苦也!
  「昏沉、散亂、掉舉、睡眠」,與「貪、瞋、痴」,是成正比的,若越貪、越瞋、越痴,則越多昏沉、越多散亂、越多掉舉、越多睡眠——
貪、瞋、痴者,令人勞心、勞力、費精、費神故!
(「掉」者,情緒低落;「舉」者,情緒亢奮。
 昏沉、散亂、掉舉、睡眠,
 或有因長途跋涉、或有因長時工作而勞累、或有因胡思亂想等,
 都會使自己疲乏不堪的,如是‥則當以適度的休息、睡眠調治。)

 
  所謂‥「修行」,阿文謂之為‥「修正己行」。
  修正己行,以達目的——
於昏沉時,但如實知昏沉;於散亂時,但如實知散亂;於掉舉時,但如時知掉舉;於睡眠時,但如實知睡眠——
要睡眠,且於「正念」中睡去,而不於「昏沉、散亂、掉舉」中睡去。
  於一切境,當善擇法以對治!
  若心因可意、可愛、可戀,而過於興奮、放逸,則當思惟「止相」,作「不淨觀、死觀、無常善、苦觀、念戒」等,修習這些「止相」,令生厭離,不生染著,,以免自己‥「樂極生悲」;若放逸、散亂之心,已至於「平靜」,則當「適可而止」,不必再持續地觀下去。
  若心情低落、消極、昏沉,則不宜修習「止相」,以免使心,愈加「卑劣」,妄自菲薄,自甘墮落,而覺灰心絕望、了無生趣——當思惟「舉相」,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觀呼吸、觀光明」等,給自己加油打氣;若所觀已至「喜樂」,則當「適可而止」,不當執著不放。
  若心無掉悔、心無放逸,亦無卑劣、消極,則不思惟「止相、舉相」,而當思惟「捨相」,於貪、瞋、痴‥捨離——趣空,善住涅槃。
  修習「佛法」,是活潑生動的,不是「一味地」執持不放,當隨時省覺自己的心態,如實了知‥是掉舉、是昏沉、是放逸、是散亂……而選擇思惟‥「止相、舉相、捨相」,以對治‥「貪、瞋、痴」等諸心態,靈活運用,而使貪、瞋、痴,漸次薄弱、漸次消融,乃至滅盡~解脫‥趣空~涅槃。
  修行的路,是一條孤獨而漫長的路;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無人能替得了,誰也替不了誰——任何外力的幫忙,都只是「助緣」,而非「親因」;「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自己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終究要靠「自己」解決——
佛菩薩,也只是「提供方法」,教導眾生,至於「解決」,還是得靠自己呀!
  佛菩薩,若能化解他人的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則不用「苦口婆心」地,廣佈佛法,開示眾生,使眾生悟入佛的境界——但將「大袖一揮」,使眾生全登極樂世界,不亦快哉?
  阿文道‥
「為佛弟子,當‥
 自求多福——自作多福;反求諸己‥好自為之——好,自為之啊!」

                  阿文
                    (85)1996.07.30.三 23:05:42
 
※阿文註
  雨穎寫給〈楊永寶〉的信,他是收到了啦!
不過‥他大概是比較不習慣,或是‥比較沒時間回信吧!?
他做事啊!有點拖拖拉拉的啦!有時候,若不是很重要的事,他可會拖得忘記了呢! 要是「約會」,有時候,他總是會讓人左等右等的「乾著急」,等到「最後一刻」,才會「即時」出現……難怪妳們,要叫他‥「楊爺爺」嘛!
 
============================================================
※舊文整修,首舖於「新聞台」。2024.03.08.五 00:00:01
◎潘文良《魚雁千里共今緣》游雨穎_002。1996.07.30.三 23:05:42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1765032
佈告於臉書。
※內存於:我的網站/01/B/B8/B83/3d01-01.htm
■標籤:#朋友 #知心 #同學 #老師 #師父 #相聚 #畢業 #摺紙 #故事 #沉默 #自在 #珍惜 #把握 #把握 #驗證

台長: 阿文
人氣(739)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夏令營 |
此分類下一篇:◎游雨穎_003
此分類上一篇:◎游雨穎_0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