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2 06:24:29| 人氣1,42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少數中間人理論(A Theory of Middleman Minority)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課程:殖民主義與移民/東南亞的經驗
教授:林開忠
報告人:張正,2003/4/2

少數中間人理論(A Theory of Middleman Minority)
Edna Bonacich(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3, Vol. 38(October):583-594
不同族群之間的關係有許多不同的形式,「少數中間人(middleman minority)」的定義雖然不夠精確清楚,但其點出了一個普遍的共識,亦即,世界上的一些族群在社會結構中佔據了類似的位置。(與「middleman minority」近似的其他名稱:「middleman trading peoples」、「migrant intermediation」、「marginal trading peoples」、「permanent minority」)猶太人在歐洲是其中的典型,其他如華人在東南亞、亞洲人(印度人)在東非、亞美尼亞人在土耳其、敘利亞人(Syrian)在西非、拜火教徒(祆教徒,Parsis)在印度、日本人和希臘人在美國。
扮演經濟上的角色是「少數中間人」的主要特徵。相對於少數民族多半淪於社會底層的狀況,他們佔據了仲介的位置,例如代理商、勞力承包人、收稅員、借貸者、當鋪老闆;他們介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業主和員工之間、所有者與租賃者之間、菁英和大眾之間。
中間人的狀況有兩個特徵:
一、 在敵意環伺、而且文化、種族相異的社會(包括宗教)。他們往往從理想的行業中被排擠出來,被迫在邊緣求生;這使得他們盡力逃離經濟底層,而有時他們之所以要取得大量的財富,也就被解釋為對於歧視的反彈。
二、 中間人所處的社會中,精英分子與大眾之間通常有顯著的「身分鴻溝(status gap)」,例如貴族與農民、殖民者與土著。這時,身分明確的少數族群反倒具備不少功能:
1. 因為不屬於特定族群,所以可以自由地和任何人交往與買賣;
2. 因為是外人,與那些有破壞交易之虞者沒有親屬關係,所以在市場上是「客觀的(objective)」;
3. 他們承受了來自一般大眾的敵意,對於菁英階級來說,是個緩衝。總而言之一句話,少數中間人是菁英與大眾之間的橋樑。

當前對於少數中間人的流行說法,有兩點不太成熟:
一、 於少數中間人相當不利,那該怎麼解釋這些特殊團體對於封閉階級的反應,以及他們跳脫仇恨創造成功的能力?(比如說,為什麼日本人能在美國克服種族主義,而黑人卻不能?)
二、 少數中間人因為具備某些功能而興起的說法固然沒錯,但是他們卻持續處在「身分鴻溝(status gap)」之外。例如統治菁英離開之後的後殖民時期,在東南亞的中國人、在西非的亞洲人、在印度的祆教徒;又例如在現代化的工業社會,他們也存在,比如在英國的印度人、在20世紀德國的猶太人、再紐西蘭的中國人、在美國的日本人。

▓旅居的影響(The Effect of Sojourning)
從檢視過的所有中間人族群,可以得到一個經驗上的概論:他們最初只是某個地方的旅居者(sojourner),並無長期居住的打算。
旅居並非作為中間人的唯一理由,很多旅居的族群並未成為中間人。但是,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不管道哪裡都成為中間人,顯然文化是個重要因素。
不過旅居還是此一結構形成的必要原因,有兩點理由:
第一, 大多數的中間人在母國的時候,並不是中間人,而是來自貧困階級。只有靠著移居才能改善其經濟狀況。
第二, 中間人的母國本身,多半已有其他移民掌握了「中間人(middleman)」的管道,例如祆教徒和亞美尼亞人在印度、韓國人在日本、亞美尼亞人在敘利亞。旅居對於鼓勵社會流動、提高競爭力來說,仍是重要的。中間人的經濟行為,相當類似於工業化之前的資本主義。

▓當地敵意(Host Hostility)
1. 與客戶的衝突(Conflict with Clientele):在買方與賣方之間、租賃者與地主之間,顧客與專業人員之間,一定有不可避免的衝突。
2. 與同業的衝突(Conflict with Business):因為有先來後到之別。
3. 與勞工的衝突(Conflict with Labor):勞力價格有高有低。工會的作用。

▓當地敵意的影響(Effect of Host Hostility)
簡單說,在地國的反應鞏固並隔絕了中間人的社群,自願隔離演變成硬性隔離。而在地敵意也滋養著中間人對母國的懷念,這份感情經由語言和文化的教導而更為強化。
另外,在地國透過法規限制中間人擁有土地、試圖降低其經濟影響的努力,反倒增加他們在該行業上的專注。

▓對於居住地的矛盾(Ambivalence Towards Place of Residence)
有些旅居者會回到母國,有些則否,這些人便留下成為少數中間人。滯留海外的原因有二:
一、 母國的政治狀況,如猶太人、亞美尼亞人、祆教徒;
二、 旅居者的成功製造了一種辨證—正是因為他在旅居國的成功,使得他無法回去。如日本人在美國。

▓結論(Conclusion)
從在地國的觀點,目前只能解釋對抗少數中間人的理由,還找不到為什麼對抗的正當性。在缺乏數量與政治力量的情況下,長期來看,少數中間人比較希望降低其與在地社會的衝突。

台長: 南方獸
人氣(1,42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