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21 09:37:46| 人氣3,86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未央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何「四大抗戰小說」中的徐速《星星月亮太陽》(前評)和王藍《藍與黑》(後評),有改編成影視作品。但紀剛的《滾滾遼河》和鹿橋的《未央歌》、或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和徐鍾珮的《餘音》,則未見呢?

前者比後者有更感人的戰爭場景和愛情故事吧!

  啥是「四大抗戰小說」?
  到底是臺灣版:王藍的《藍與黑》、紀剛的《滾滾遼河》、潘人木的《蓮漪表妹》和徐鍾珮的《餘音》。還是華人版:徐速的《星星月亮太陽》、鹿橋的《未央歌》、《藍與黑》、《滾滾遼河》。
  當然是華人版較為人所認同,雖然就《語言與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而言,並無本質之異(均為俗作)。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665567

大陸與台灣抗日電影的五大截然不同 

   以前我們熟悉的是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最近在出國的飛機上我看了8部台灣拍攝的抗日電影,看完之後作了一個對比,發現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差異。
   第一,題材上明顯不同。大陸版本的抗日電影名字很邊緣,比如《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李向陽》。而且反映的抗戰多半是鄉村的抗戰,非城市正面抗戰,比如《敵後武工隊》。而台灣版本的抗日電影起名較宏觀,比如《筧橋英烈傳》(空軍跟日本人激戰)、《八百壯士》(四行倉庫保衛戰),還有《英烈千秋》(講張自忠)、《梅花》、《香火》等,多半選取城市正面抗戰題材。
   第二,人物身份選取不同。大陸拍的全是窮人的抗戰,比如鄉下老百姓、窮人參加革命抗戰,地主老財是漢奸。而台灣拍的全是富人的抗戰,比如《梅花》,講的是紳士、大鄉紳的抗戰,家裡幾代同堂,生活很好,很體面,小孩都在國外留學等等。而《筧橋英烈傳》里的人物角色也全出生於有錢人家。國民黨在大陸代表有產階級的政權,價值體系對富人是正面的,對窮人是負面的。
   第三,國恨、家仇的先後順序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多半是國恨在前,家仇在後。但在台灣電影里順序恰恰相反,往往家仇是一個故事的引子,而國恨是背景。比如《梅花》體現的是民族精神,但是它也是先家仇後國恨的邏輯關係。
   第四,抗爭的出發點不同。大陸版本反映抗戰最主要是從國與國、民族與民族的對抗出發,多從正義、侵略等角度來闡釋,而台灣版本更多從中華民族的文化出發來闡述一種文化的抗爭。比如《梅花》這部電影,梅花的精神百折不撓,喻示著中華文明不能被日本人打斷;再比如《香火》,喻示著中華民族香火不能滅、不能斷,而且要頑強地接續下去,這是一種文明、文化的抗爭。
   第五,對階級和人性的處理不同。大陸抗戰電影往往重階級性、鬥爭性、反抗性,比如展現日本人的殘酷性和中國人的鬥爭性。而台灣版本著力反映了很多在抗戰過程中微妙複雜的人性。比如《梅花》里老大的父親被日本人殺了,老大決定去從軍,臨行前他跪下來向母親辭行,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為了打擊日本帝國主義,我要參軍」的台詞,而是很簡單地說了一句:孩兒不孝,長子不能保全家安全,所以我應該去從軍。老太太站在台階上送他,含著眼淚只說了一句「打贏了回來」。短短几句話,給人心靈留下的震撼很大,因為它體現出人性及中國文化方面的頑強。
   比較之後我發現,把這兩個版本合起來看應該更能反映抗戰的事實,單看哪一方面都不夠。讓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去看歷史的另一面,看歷史被遺忘的那一面,被歪曲的那一面,被掩蓋的那一面。【阿波羅新聞網 2011-12-24 訊】摘自:馮侖著《風馬牛》中信出版社
http://tw.aboluowang.com/2011/1224/230113.html#sthash.cpQhU5mO.dpuf

《未央歌》

  《未央歌》是華裔作家鹿橋的著名小說,1945年完成,直到1967年在臺灣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立刻引起轟動,爭相購閱,新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
  這部作品以抗戰時代雲南昆明西南聯大爲背景,描寫了年輕學生的生活和理想的故事。書中人物個性鮮活,情節感人,風格清新、活潑,情調自信樂觀。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真摯情感,譜成了一個真、善、美的永恒篇章。不以重大的題材,不以曲折的情節來吸引讀者,而是以樂觀的情調和親和的哲理來感染讀者,是《未央歌》重要的藝術成就,也是它的鮮明特色。臺灣歌手黃舒駿曾以這部作品的故事題材寫過同名歌曲。
  《未央歌》除主要四個主角外,還描寫了一群大學生和他們的老師;這些人,或許有些許的小毛病,但全都是心地善良的好人。 然而《未央歌》中所描述的美好桃花源,真的是西南聯大的真實景況嗎?王德威在《小說中國》一書中以王藍的《長夜》與《未央歌》對比,而《長夜》中的西南聯大竟是國共利用學生惡鬥的場所。與其說《未央歌》描繪了抗戰時代的青年生活,毋寧說《未央歌》滿足了人們對民初那個時代浪漫的文化想像。
  主要人物
  藺燕梅,就讀外語系,出生富有家庭卻能平等待人,個性天真、單純,擅長舞蹈、歌唱。缺點是不太謙虛。曾在全校面前扮演修女,歌唱《玫瑰三願》,在校園極具超人氣。
  童孝賢,就讀生物系,誠懇活潑,很喜歡動物,單戀蘭燕梅是他最大的秘密。
  伍寶笙,就讀生物系,溫文爾雅,冷靜、有腦筋,以姊姊的姿態守護蘭燕梅。
  餘孟勤,就讀哲學系,正直剛毅,表現天行健的精神。是衆人中公認最適合蘭燕梅的人選。
  除四大主角外,書中還描繪通達敏慧的史宣文,勇敢坦蕩的淩希慧,嬴弱美麗的喬倩垠,刻苦向學的朱石樵,淡泊名利的宴取中,有明智的馮新銜,有平和的沈家姐妹,有隨和的梁家姑娘,乃至聰敏佻躂的範寬怡,優渥自信的範寬湖,庸俗自卑的宋捷軍,還有淵博的陸先生,曠達的金先生,幽然的顧先生和風趣的顧太太,慈祥而不失童心的女生舍監趙先生,以及社會上的衆多各色善良的人物,構成一個戰亂當頭、異域相聚、患難與共的友愛世界。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736.html?tp=0_11

鹿橋

鹿橋(1919-2002),著名華裔作家、學者,本名吳訥孫,1919年出生于北京,先後就學于西南聯大及耶魯大學,系美術史專業博士,以後就教于美國幾所大學。著有《未央歌》(長篇小說)、《人子》(短篇小說集)、《懺情書》(早年作品集)、《市塵居》(近期作品及評論集)等文學作品,其學術論文多以英文出版,部分譯成其他文字,曾被列入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2002年3月19日因直腸癌逝世於波士頓,享年84歲。
  代表作推薦: 長篇小說:《未央歌》
  ——寫于40年代中期,出版于1959年。講述西南聯大的舊事,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中將之與巴金的《人間三部曲》(即《憩園》、《第四病室》和《寒夜》)、沈從文的《長河》、無名氏的《無名書》(即《野獸?野獸?野獸》、《海豔》和《金色的蛇夜》)並稱爲抗日戰爭和戰後期間長篇小說的“四大巨峰”。
  1967年,《未央歌》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一時風靡校園,學子爭相購閱,洛陽紙貴;1988年,臺灣著名校園歌手黃舒駿創作同名歌曲《未央歌》,隨之傳唱海峽兩岸;著名導演李安執導《色,戒》,《未央歌》被指定爲演員閱讀書。《未央歌》以抗戰時期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雲南和昆明的風光爲小說背景,故事的主角是一群天真年輕的大學生,伍寶笙、余孟勤、藺燕梅、童孝賢……在烽火連天的歲月裏,在平靜純潔的象牙塔內,他們彼此引爲至友、畏友,有愛有怨、有笑有淚,並交織發展出一段屬于青春和校園的愛情故事。書中關于友誼的描述、愛情的鋪陳,以及對校園精神的探討,表現了一代年輕學子對真善美的追求與積極樂觀的生命態度。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2536.html?tp=1_11

四大抗戰小說

四大抗戰小說指臺灣於1950及60年代的社會及政治環境下,所產生的四部著名戰鬥文藝小說。
當時,戰鬥文藝雖蔚然成風,但作品良莠不齊,不少淪入八股,卻也因當時文學雜誌甚少,而競爭激烈。當中王藍的《藍與黑》、潘人木的《蓮漪表妹》、紀剛的《滾滾遼河》和徐鍾珮的《餘音》是當時留存下來的佳作,後來被譽為「四大抗戰小說」。
背景
四部小說除潘人木的《蓮漪表妹》之外,均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其共通點是均採用第一人稱,且以作者本身的經歷為基礎創作:王藍的《藍與黑》敘述太行山抗日戰役亦及大後方的學生生活,紀剛的《滾滾遼河》以東北青年在滿洲國的地下抗日行動為主題,潘人木的《蓮漪表妹》描繪抗戰前夕東北流亡學生在北平的日子,徐鍾珮的《餘音》講述抗戰時期大後方記者的故事;四位作者亦不諱言書中角色有自己的影子:《滾滾遼河》的主角就叫紀剛,《餘音》的主角也和徐鍾珮同一天生日。
這四部書出版之後均引起迴響。當時文人多有交流,王藍便曾在《滾滾遼河》出版後寫信告知紀剛,《滾滾遼河》的內容多麼感動他,並在潘人木改寫《蓮漪表妹》時提出建言。
1980年代,《蓮漪表妹》絕版已久,在林海音女士促成之下,潘人木重新改寫擱置了三十多年的《蓮漪表妹》,讓純文學出版社湊齊這四部書出版,構成一段佳話。1990年代,純文學出版社關閉後,《藍與黑》、《蓮漪表妹》、《滾滾遼河》分別改由九歌出版社、爾雅出版社、三民書局發行,而《餘音》已絕版。
四本小說簡介
藍與黑
《藍與黑》描述戰火底下,主人翁張醒亞從初中生、孩子王一路成長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堅守職責的新聞工作者,以及為民喉舌的民意代表。
《藍與黑》分別有改編成舞臺劇(臺灣)、電影(香港)及電視連續劇(臺灣)。
蓮漪表妹
作者潘人木的原名是潘佛彬。1919年生於遼寧省法庫縣一個名叫「賀爾海」的小村莊。她初一時親歷九一八事變,高中畢業時又遇上七七事變,勝利後又經國共內戰,雖然戰禍連年,但學業一直未輟,最後畢業於重慶沙坪埧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
潘人木1949年來臺,開始認真寫作,曾數次獲獎。並曾擔任教育廳兒童編輯小組編輯及總編輯十七年,任內編輯《中華兒童百科全書》及兒童叢書數百冊。退職後又替臺英社主編(Child Craft)翻譯十六冊。小說方面有獲獎作品《如夢記》、《蓮漪表妹》及《馬蘭的故事》三本,還有一本散文集《哀樂小天地》及兒童書數十冊。
潘人木後來罹患肺癌,於2005年11月3日病逝於臺大醫院,享年八十七歲。
《蓮漪表妹》前半部講述九一八後、七七事變前夕北方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以工筆鏤刻出那副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時代畫面;後半部講述表妹蓮漪在中國解放後,在內地生活的親身經歷。
滾滾遼河
作者紀剛,本名趙嶽山。1920年生,遼寧遼陽人。遼寧醫學院醫科畢業,曾任臺南第四總醫院小兒科主任,曾在臺南開設兒童專科醫院,現居美國。著有散文集《諸神退位》、《做一個完整的人》,小說集《滾滾遼河》等。
《滾滾遼河》描寫的是大時代的背景,以抗戰時期東北青年地下工作者「覺覺團」的冒險故事與這些青年男、女間的愛情雙線編織而成。
紀剛2005年07月28日接受訪問時表示,該部小說有99%的真實性,至於「覺覺團」,當時至少有3千人,到臺灣的也有3百人,而目前在洛杉磯的大概也有30人。該書的大陸版,書名為《葬故人》。目前,該書的手稿已由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珍藏。
餘音
作者徐鍾珮,另有筆名余風,生於1917年,江蘇省常熟縣人,臺灣前外交部長朱撫松夫人。中央政治學校(政治大學前身)新聞系畢業,號稱中國第一位女記者,也是新聞系創始人馬星野的得意門生。徐鍾珮曾任職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中央日報》採訪、駐英特派員、國民大會代表。徐鍾珮已於2006年4月7日上午因敗血性休克,引發心肺衰竭,病逝於臺北振興醫院,享年90歲。其寫作文類除小說《餘音》,譯作《哈安瑙小姐》等。散文作品計有五種:
《英倫歸來》(1948,中央日報社)
《我在臺北》(1951,重光文藝)
《多少英倫舊事》(1964,文星)
《追憶西班牙》(1976,純文學)
《徐鍾珮自選集》(1981,黎明)
《餘音》是一部20萬字長篇小說,以第一人稱方式描述,前半本講作者孩提時候的家庭生活,後半本講作者於抗戰期間在重慶從事第一線新聞工作的親身體驗。內容還敘述家中的人事變遷及中國時代遽變,許多內容處理到女性的教育、生活、愛情、婚姻、思想等課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5%A4%A7%E6%8A%97%E6%88%B0%E5%B0%8F%E8%AA%AA

台長: 阿楨
人氣(3,86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藍與黑》
此分類上一篇:《星星月亮太陽》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