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03 08:34:37| 人氣2,288|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西部開拓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怪哉!1961年《西部開拓史》的史觀,怎會比 1931年《壯志千秋》的狹隘呢?

時空背景不同吧:美蘇冷戰←→經濟大恐慌。

1961《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 劇情介紹

故事講述一家三代在各種時代背景下的艱難曲折,通過這個家庭從19世紀早期到1880年代半個世紀的遷徙經曆,描述美國西部曆史。他們從紐約出發,經曆了內戰,淘金熱,路遇印第安人和西南部的流放者,經曆各種艱難險阻,終于到達西部,並聯合其他開拓者在平原上修建了鐵路,把法律與正義也帶到了邊疆。
美國西部片中的史詩巨作,原來用三個銀幕寬度的新藝拉瑪體拍攝,壓縮在小小的電視熒光幕上欣賞,全景式氣勢會大打折扣。影片啓用罕見的全明星陣容,幾乎囊括當時所有大牌男星。全片以三段故事介紹白人開拓美國西部的曆史,由三位大導演執導,其中,約翰?福特拍《南北戰爭》、亨利?哈塞威拍《河流、平原、非法之徒》、喬治?馬歇爾拍《鐵路》,很多場面拍得十分壯觀,攝影與音樂亦具一流水准。
http://baike.baidu.com/view/887282.html?tp=0_11

  1931《壯志千秋》Cimarron
   
    導 演  維爾斯利?魯格爾斯
    編 劇  霍華德.艾斯特布魯克
    主 演  理查德?狄克西/艾琳?鄧恩/小威廉?科利爾/羅斯科?阿蒂斯
    第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佳藝術指導       
    本片根據愛蒙德?弗伯爾的暢銷小說改編而成。19世紀,美國政府宣布俄克拉荷馬州印第安人聚居地的土地對白人開放。辛馬龍說服妻子薩布拉放棄優越的生活,在開拓美國土地的浪潮中來到了西部。他發現白人移民中的敗類把這塊原本寧靜詳和的土地攪得再無寧日,印第安人的處境更爲悲慘。爲了維護移民和印第安人的社會權益,辛馬龍辦起聲張正義揚善懲惡的報紙。後因志向不合夫妻分手。經過西部拓荒者們不懈的努力,四十一年後,一個偏僻的西部小鎮成長爲高樓林立、欣欣向榮的都市。辛馬龍家族的産業在妻子薩布拉的引領下蒸蒸日上,擁有了自己的報社、油田,老朋友們也都得到應有的金錢和地位。在一次油田失火事故中,薩布拉發現分手多年的丈夫辛馬龍竟在油田打工,兩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相擁而泣,辛馬龍在妻子懷中永遠閉上了眼睛。
    影片以遼闊無艱的俄克拉馬大草原爲背景,通過跨度達四十年的曆史敘述,謳歌了辛馬龍、薩布拉及其朋友們代表的開發西部時所體現出的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積極向上的“美國人”精神。宏大的圈地場面令人眼界大開。 
    男、女主角的表演激情彭湃,細致到位,具有真實的生活感,馬上功夫更是十分了得。尤其是飾演女主角的艾琳?鄧恩 ,從二十幾歲的拓荒姑娘演至坐擁千萬美元資産的白發貴婦,表演頗有張力。
    影片曆史背景:  
    美國西部開發是19世紀美國的重大事件之一。1776年美國獨立時,只據有大西洋沿岸地區,面積僅僅大約40萬平方英裏。但是作爲英國的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在美國的發展,已有175年的曆史。在美國的西部,是6.5倍于當時美國本土的“處女地”。1748年在弗吉尼亞州俄亥俄土地公司的組建,可視作美國開始從事西部開發的標志。由于英王的阻止弗吉尼亞州俄亥俄土地公司進展遲緩,直到美國獨立後才正式啓動。1784、1785和1787年制定的三個土地法,是美國開發西部的綱領:一是宣布西部土地國有化,二是決定將公地向自由移民開放,三是規定在西部建立的新州必須采取共和制,並不得實行強迫勞動。
    西部的開發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它先將西部土地收爲國有,然後又廉價出售給自由移民,並將公地出售與土地授予和承認“先占權”相結合,使農地開發與牧業開發、礦業開發、市鎮開發、交通建設得以並舉、互動,從而賦予19世紀美國的經濟革命以“暴發式”的特征。成千上萬獨立農民得以在如此廣闊的土地上不受任何封建殘余束縛地自由發展,並以自由土地開發爲中心形成農業、礦業、城鎮和鐵路全面開發的格局,構成了美國西部開發的經典時期。這個大規模的拓殖運動,即使僅就其基本的和主要的過程而言也綿延了100多年,伴隨美國經濟與整體發展中的成年時期即工業化的始終,對邊疆的開發作爲一個重要因素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長期起作用,並與這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進程如此息息相關,這樣的例子在整個世界曆史是絕無僅有的。
    到19世紀末,美國成功的實現人口中心、農業中心、工業中心的西移。這種經濟、政治中心的超大規模遷移,把美國由一個弱小的前殖民地國家,推上世界經濟大國的寶座:1895年美國的工業總産值躍居世界第一。   
http://q.sohu.com/forum/3/topic/3586921

重現神話裡的影音超震撼—新藝拉瑪體《西部開拓史》

2005年春季,有幸親赴位於英國鄉間的英國國家影像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參加一年一度的「豪華闊銀幕電影節」盛會,在短短五天的時間裡,不但欣賞了十多部超級鉅片,而且是以它們原先意欲呈現的初始面貌—透過超高亮度的放映機,投射在巨幅弧型闊銀幕上,搭配六聲道或七聲道的立體身歷聲音響系統,讓看慣現代電影的現代觀眾完全懾服於這種半個世紀前的高科技;平心而論,整個美感經驗確實遠遠超越如今當道的任何電腦特效,或數位放映系統。這些影片所呈現出來的細膩映畫質感,以及「數大便是美」的心理因素交相影響,使我在回頭欣賞好萊塢所謂的超級巨片—無論是《特洛伊》(Troy)也好、《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也好、《星際大戰》(Star Wars)也好,都覺得氣勢不足、細致不足,更遑論人文情味與內在意涵了。
原以為還得要再等一年,才有機會再赴英國參加2006年的闊銀幕影展,哪知日前接到消息,位於好萊塢日落大道上「聚光燈影城」(Arclight Cinemas)裡的「圓頂巨蛋放映廳」(The Dome),自2005年10月28日起,全球獨家獻映1962年的闊銀幕經典戲寶:《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映期一周,每日兩場(下午1時30分;晚間7時30分),不但包含開頭的序曲音樂、中場休息的美國民謠大合唱,而且還是以原裝「三機投影式新藝拉瑪體」,配合40餘年前首映時的七聲道超動向立體身歷聲音響,飛揚跋扈地舞向看慣小銀幕DVD電影的現代觀眾,要讓大家曉得什麼叫「闊銀幕電影」,什麼叫「超級鉅片」。
《西部開拓史》獨家重映一周的消息,不比隨隨便便的老片重演,預料它將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忠實影迷,跋山涉水,飄洋過海,就為了親身體驗、親眼目睹這部絕世之作;不談別的,連我都得排開時間,從早已拮据緊縮的日常費用裡,再挪出一筆旅費,就希望能共襄盛舉,在專為放映「新藝拉瑪體」電影而建成的圓頂巨蛋廳裡,觀賞這部名垂青史的重要影片。 
坦白說,看《西部開拓史》這部電影還不是讓影迷們如癡如狂的理由,最重要的因素,其實在《西部開拓史》的拍攝、映演方式:新藝拉瑪體(Cinerama)。新藝拉瑪體自1952年開發成功、公諸於世,短短幾年之間襲捲全球,影響之巨,較之九○年代初,電影《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採用改良的電腦特效成功,進而改寫當代電影拍攝方式這個歷史事件,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新藝拉瑪體」的誕生,其實根源於影業對於電影科技從未停歇的開發和探索;早在默片時代,影人就曾嘗試以多機拍攝、多機投影的「拼貼方式」,在電影院裡營造出一望無際的遼闊視野,對照當時奉為規臬的「標準銀幕尺寸」(長寬比為1:1.33),大銀幕與小銀幕之間的對比,自然而然便達成影人所欲呈現的強烈對比張力。
這種多機拍攝、多機放映的「投影、拼貼」創意,在尚未被電影工業完全接納之際,便已被美國軍方所吸收,在二次大戰期間,責成專人開發出10個、11個銀幕拼貼而成的超廣視野,留作戰鬥機飛行員訓練而用;待及戰後,電視工業迅速興起,加以美國彼時的社會發展,形成郊區迅速開發,而市中心鬧區急劇凋零的現象,位於市中心的豪華電影院生意一落千丈,電影業界人士人人自危,於是3-D立體電影、彩色電影、立體聲電影、有味電影…種種不同的電影科技在戰後歲月裡突飛猛進,其中,軍方單位10個、11個拼貼銀幕改良而成的三機拍攝、三機放映、三個拼貼銀幕這套系統,吸引了百老匯名製作人邁可陶德(Michael Todd)的注意,在他大力鼓吹、積極推動之下,創作團隊帶著這套被命名為「新藝拉瑪體」的新系統,走遍歐美各地,拍成觀光紀實片《This is Cinerama!》,開場的雲霄飛車段落便深深震撼所有觀眾,在短短幾年之內,新藝拉瑪體所獲之盈收利潤直接刺激好萊塢電影工業群起跟進,闊銀幕電影的世紀便正式來臨。
新藝拉瑪體以超闊、超深的巨幅弧型銀幕著稱,銀幕展開弧度高達146度,幾乎涵蓋了一般人生理上的自然視野;但由於它是以「拼貼」的方式拍攝、放映,三個攝影機和三個銀幕之間的銜接與平衡,自然又比傳統單機攝影、單孔放映要來得繁複得多,三個銀幕銜連之處也無可避免的會出現明顯的接縫,以此方式拍攝沖浪、滑水、遊船河、雲霄飛車等場面,還能勉強討好觀眾,但正如邁可陶德所說,「總有一天有人會想看到有血有肉的角色、有枝有葉的故事」;如果銜連、平衡和接縫的問題不早點解決,電影工作者又怎麼能以這種全新的系統來拍男女明星談愛、擁抱、接吻的畫面呢?萬一到時候三機一開,畫面一播,嘴和嘴接不在一起怎麼辦?豈不要鬧大笑話!
因為新藝拉瑪公司一再敷衍這個問題,邁可陶德一氣之下便決意出走,不久後便出資開發「陶德AO」70釐米豪華超寬銀幕拍攝、放映系統,此為後話,暫且不表,我們還是回到「新藝拉瑪」的故事。
果不其然,在普羅大眾對新藝拉瑪體這種新技術的狂熱逐漸衰退之後,新藝拉瑪當然得端出一些認真烹煮的好菜、大菜,才能繼續維持它「戲王之王」的領袖地位,但是三機接縫的問題一日不解決,新藝拉瑪便一日無法行之普及,只好固守「旅遊紀實片」的領域,一部一部接著拍下去。
待及1961年,米高梅(M-G-M)電影公司與新藝拉瑪合盟,一方面改良技術,一方面開拓攝製題材,加大銀幕尺寸,再將原本六聲道立體身歷聲音響系統增設為七聲道,於1961、1962年間斥資千萬,以三機拼貼的方式拍成兩部鉅作,其一為歌舞奇想片《奇異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the Brothers Grimm),另外就是前述之《西部開拓史》;待到1963年,新作《瘋狂世界》(It’s a Mad Mad Mad Mad World)便改以單機攝製、單孔放映的新技術,成功解決了三幅銀幕拼貼接縫的問題;自此,舊式三機拼貼的「新藝拉瑪體」便正式走入歷史,新式「新藝拉瑪體」也逐漸把觀眾的注意力從科技特效本身,導向作品內涵,不再僅以硬體的華麗作為號召。只可惜,這個動作為時已晚,彼時電影工業早已將簡單易做的「弧型綜藝體」(CinemaScope)和邁可陶德的「陶德AO體」,以及由此二者改良成功的新系統視為常規模式,「新藝拉瑪體」的領袖地位一落千丈,終至六○、七○年代影人與觀眾世代交替的關鍵時期,新浪潮掀起,電影史也揭開新頁。

大地驚雷—《西部開拓史》

簡單了解「新藝拉瑪體」的演進歷程後,讀者不難想像,正宗三機拼貼的新藝拉瑪體電影重映一事對於死忠的影癡來說,是多盛大、多隆重的大事!尤其三機拼貼新藝拉瑪體絕大多數的產品都是旅遊紀實片,唯有以格林兄弟童話故事串成的《奇異世界》和《西部開拓史》是有血有肉的劇情電影,再加上《奇異世界》的完整版本失傳已久,直至年前TCM經典名片頻道才覓得一分,公開播放;至於電影重映的訊息則多年未曾聽聞。只知道米高梅公司已有更具規模的修復計畫,何時完成尚未有進一步消息。換句話說,全球觀眾若想要體驗半世紀前震動影壇,進而終結「標準銀幕」,帶領電影工業走入闊銀幕時代的「新藝拉瑪體」,唯有《西部開拓史》,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三機系統劇情電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西部開拓史》片長160餘分鐘,共分上下兩集,像百老匯豪華大戲一樣,有序曲、中場休息的幕間音樂、散場音樂,還兼賣各類紀念品、節目冊、圖卡等等。影片共分五大折,以〈激流篇〉為首,繼之以〈平原篷車戰〉、〈內戰篇〉、〈鐵路篇〉,終於〈非法之徒〉;五個段落,三位導演,約翰福特(John Ford)負責〈內戰篇〉、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負責〈鐵路篇〉、亨利海瑟威(Henry Hathaway)負責另外三個段落,龐大的演員陣容由青春豔星卡露貝克掛頭牌(由於是按姓氏字母編排的緣故),包括黛比雷諾、喬治比柏、詹姆斯史都華、葛雷哥萊畢克、羅伯普萊斯敦、亨利方達、約翰韋恩、卡爾馬登,還有最擅演貧嘴老媽子的塞瑪麗塔。
全片講述1830年代至1880年代,橫跨半個世紀的西部開拓史實,以來自東部的Prescott一家人為主軸,老父老母帶著二女一子行舟前往西部大平原,不幸誤入急流,翻船身亡,大女兒於父母葬身之處安定下來,與夫婿建設農莊,育有二子;小女兒莉莉毅然投身歌場,直奔西海岸賣藝為生,無意間遇有追求者留給她一筆遺產,據說是座金礦山,小女兒便加入篷車隊,長途跋涉欲往之探視,最後淘金夢碎,重披歌衫,在密蘇里河上豪華遊船作秀時與相戀多時的賭徒重逢,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惺惺相惜,使二人重燃愛火,終於締結連理。
接著故事帶回大姐的長子佐伯,應訊入伍參加南北戰爭,以一個平凡小人物的角度側面旁觀整個驚天動地的內戰,卸甲歸田之後驚見母親已經逝世,長子決意繼承先祖的遺願:「Go West」,收拾好行囊,頭也不回地向西行去。佐伯憑著戰時累積的人脈與功勳,在太平洋鐵路的興築工程隊裡覓得一職,負責維繫白人(尤其是專補野生水牛的獵戶)、鐵路公司和印第安原住民之間的和睦關係,眼見鐵路公司貪得無饜,一再破壞其與印第安酋長之間的和平協定,最後連佐伯都無法再安撫印第安人的怒氣,只見部族大舉出動,趕策成千上萬的野牛群踏平火車站,死傷慘重。佐伯自覺無力回天,憤而辭職,原欲歸隱山林,經亡父的友人勸慰,才對人性重拾希望,下山投身社會服務工作。
多年後,官拜警長的佐伯認為自己年事漸高,宣布退休,預備帶著嬌妻與幼子,偕同新近喪偶的莉莉老姨媽,舉家僑遷至仍然存在莉莉名下的那座廢礦山谷。臨行前,佐伯得知剛出獄的火車大盜與其黨羽準備大幹一票,良知所驅,他不得不再次冒險,將惡貫滿盈的罪犯繩之以法。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在一切事件塵埃落定之後,佐伯一行在年近古稀的莉莉姨媽率領之下,唱著鄉音民謠,駕車遙向遠方。
電影開頭和結尾,是史賓塞屈賽的幕後旁白開起和總結全片,由於電影情節的時空拉的極大,片中諸多空鏡頭乃剪輯自其他高成本史詩電影,再將畫面進行特殊處理,使之能與三機式「新藝拉瑪體」的放映設備相符合。影片中的幾段戰爭場面是輯自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戰國佳人》(Raintree County)和約翰韋恩自導自演的《邊城英烈傳》(The Alamo),電影結尾「現代化的美國西部」蒙太奇,收錄了胡佛大壩、洛城高速公路立體交叉、舊金山跨海大鐵橋等等,整段畫面輯自史上第一部「新藝拉瑪」電影的「壯麗美國」(America, the Beautiful)選段。
《西部開拓史》並不是史上第一流的西部動作片,但稱它一聲「最具傳奇色彩的西部片之一」,倒還實至名歸,特別是所有西部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激流泛舟、篷車血戰、野牛飛馳、火車大盜…全部齊聚一堂,以空前絕後的三機式「新藝拉瑪體」攝製、放映,更是畢生不可錯過的觀影經驗。
花絮…
筆者在觀賞完《西部開拓史》之後,特地繞路到圓頂巨蛋放映廳的機房,在工作人員引導下,參觀傳奇的三機放映設備,著名紀錄片導演David Strohmaier亦在現場,充當整場放映的總監督;原來一場新藝拉瑪體的電影放映,和一場現場演出的歌舞劇沒有兩樣,什麼時候關燈,什麼時候啟幕,什麼時候調整左機,什麼時候調整右機,銀幕上說到哪一句台詞要調整什麼設備…滿滿寫成一本腳本,總放映師就如後台總監一樣,東奔西竄,還不能開口說話,只能用眼神和手勢與其他幾位放映師溝通。
目前《西部開拓史》暫定於2007年要發行45週年DVD紀念禮盒,屆時所有仍然在世的演職員,都將出席盛典,並且拍攝紀錄影片以茲留念,David Strohmaier於2002年精心打造、詳述新藝拉瑪體發展始末的紀錄片《新藝拉瑪大冒險》(Cinerama Adventure)預料亦將收錄其中。此外,當年以三機式新藝拉瑪體拍攝與放映系統所完成的六、七部影片,也預備另外整理,輯成新的禮盒盛大推出,由於這是一筆幾十年來從未再見過天日的極品資料,十分值得注意。
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ntent.asp?ID=311

《西部風雲》Into the West(2005)電視迷你劇集

不同于以往傳統的西部片只從白人殖民者的視角來刻畫西部的開拓史,在這部《Into thewest》中,從白人移民和北美本土印第安人兩個不同家庭的視角來書寫這段宏偉的史詩。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沖突和交流、融合,移民者建設新家園的艱辛,淘金者的暴富欲望都是此劇要表現的主題。一個是從弗吉尼亞州駕著牛車遷徙而來的車匠一家,一個是來自lakota部落的印第安人家庭,他們將一起見證美國西部史上風情詩畫與血雨腥風。當然,愛情、親情、友情絕對是任何佳作中永遠也不會缺少的主題。
     這部長片以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兩個家族的人物爲依托,以美國西進運動爲線索,以對印第安人的人文關懷和對西進運動中的血腥和殘暴的審視爲主題,將發生在美國西部幾十年中的幾代人的故事以史詩的形勢展現在觀衆面前;是一部了解美國西進移民史和北美印第安人近代以來曆史文化的教科書,是一部關于人性、生存、宗教的曆史大作。
      美國人:魯莽、好鬥、貪婪、愚蠢、不講信用、急功近利、做事不講方法、愛扮演上帝的角色並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人;勤勞、勇敢、善良、仁慈、富同情心、具正義感、具冒險精神、重視家庭和親人。這就是這部長片展現給我的美國人,看看今天的世界、美國人和他們的先民沒什麽兩樣,如果上帝存在的話,願他提醒他的子民,不要和我的祖國和民族發生沖突,保佑他們和我們的子孫永遠和平相處。
http://www.mtime.com/my/904976/blog/983046/

美國西部開發史
 
  在邊疆開發的例子中,以美國對其西部的開發最為典型。1776年美國獨立時,只據有大西洋沿岸地區,面積約40萬平方英里。但它作為英國的殖民地,一開始就建立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已有175年的發展史,而它的西部,是6.5倍于當時美國本土的“處女地”,1748年在弗吉尼亞州俄亥俄土地公司的組建,可視作美國開始從事西部開發的標志,但后來由于英王的阻止而進展遲緩,直到美國獨立后才正式啟動。1784、1785和1787年制定的三個土地法,是美國開發西部的綱領:一是宣布西部土地國有化,二是決定將公地向自由移民開放,三是規定在西部建立的新州必須采取共和制,并不得實行強迫勞動。西部的開發在美國國內引起了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它先將西部土地收為國有,然后又廉價出售給自由移民,并將公地出售與土地授予和承認“先占權”相結合,使農地開發與牧業開發、礦業開發、市鎮開發、交通建設得以并舉、互動,從而賦予19世紀美國的經濟革命以“暴發式”的特征。成千上萬獨立農民得以在如此廣闊的土地上不受任何封建殘余束縛地自由發展,并以自由土地開發為中心形成農業、礦業、城鎮和鐵路全面開發的格局,構成了美國西部開發的經典時期。這個大規模的拓殖運動,即使僅就其基本的和主要的過程而言也綿延了100多年,伴隨美國經濟與整體發展中的成年時期即工業化的始終,對邊疆的開發作為一個重要因素在一個國家的發展中長期起作用,并與這個國家各方面的發展進程如此息息相關,這樣的例子在整個世界歷史也是罕見的,甚至是絕無僅有的。
  到19世紀末,已實現美國人口中心、農業中心、工業中心的西移,同時把美國由一個弱小的國家推上世界經濟大國的寶座,1895年其工業總產值已躍居世界首位。從發展過程看,美國西部的開發可分為三個階段:農業開發階段(1750─1850年)、工業開發階段(1850─1950年)、科技開發階段(1950年至今),其開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日漸深化,由淺層開發而至深層開發。與此同時,美國經濟發展重心也相應發生了變化,新英格蘭、中西部和加利福尼亞可以被看作這種轉移的几個標志。(葉川)《人民日報》(2000年03月16日第7版)
http://www.people.com.cn/BIG5/channel3/21/20000905/217477.html

西進運動(Westward Movement)

  早在北美殖民地時期,向西移民的活動就開始了。南部的奴隸主、北部的土地投機商和貧苦的老百姓,都希望在西部獲得土地。英國政府爲了把殖民地人民限制在能夠控制的地方,于1763年頒布了禁止移民越過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公告令。獨立革命粉碎了這一規定。1783年英美議定了和平解決方案,英國把阿巴拉契亞山以西至密西西比河這一大片印第安人所有的土地,開放給了美國。1830年5月,A.傑克遜總統通過了《印第安人遷移法》,把印第安人遷到密西西比河以西。這之後,派軍隊把印第安人押送出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殖民事業在這一地區迅速發展。“舊西南部”(包括今肯塔基、田納西、亞拉巴馬、密蘇裏、密西西比、阿肯色、路易斯安那諸州)的土地,主要被種植園奴隸主占有,成爲棉花的主要産地。“舊西北部”(包括今俄亥俄、印第安納、伊利諾伊、密歇根、威斯康星諸州)的殖民開發,是由于1785年通過的土地條例(按低價出售公有土地)和1787年《西北准州地區條例》而迅速開展的。獨立革命開始時這裏只不過有幾千名法國人,1810年移民已有27萬多,1860年增加到693萬人,僅芝加哥城人口就有100萬。這裏是盛産谷物和養育業發達的地區。
  與此同時,美國也向密西西比河以西擴張,用購買和戰爭手段兼並了法國、西班牙、英國的殖民地和墨西哥的大片國土。1803年,美國乘拿破侖忙于應付歐洲戰爭之際,從法國手中以1500萬美元價格購買了稱爲路易斯安那的廣大地區(面積約爲83萬平方英裏)。1810年和1819年美國從西班牙手中奪得佛羅裏達;1846年,又強迫英國訂約,把美國北部北緯49度的國界線一直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排擠走了這個地區的英國人。1846年和1853年,美國與墨西哥發動戰爭,勝利後購買了墨西哥的大片國土,總計約95萬平方英裏。到1853年,美國已把它的國境線推進到太平洋沿岸,國土面積達303萬平方英裏(約 785萬平方公裏),比宣布獨立時的版圖增加7倍多。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人口在1840年以前還極稀少,40年代移民開始多起來,特別是1848年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對西部的開發是一大推動。1850年以後,這個地區的移民和經濟發展,在美國發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此外,美國還繼續向西擴張到與它本土不相毗連的地區。1867年以720萬美元的代價從俄國購買了阿拉斯加,其面積等于美國原來的13州的2倍;1894年,美國在檀香山推翻夏威夷國王,1898 年爆發美西戰爭後,又兼並了夏威夷群島。
美國領土不斷擴大,吸引來外國移民的洪流。外國移民在1790-1860年有500多萬,1861-1913年達2700萬。阿巴拉契亞山以西的人口, 1790年時只占全國總人口的3%,18印年時已增長到占49%。國外來的移民,對西部的開發,對美國整個經濟的迅速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移民使美國能夠進行大規模的農業生産,能夠以巨大的力量和規模開發其豐富的工業資源,以至很快就摧毀了英國的工業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橫貫大陸鐵路的建築,加速了西部的開發。美國向西部的領土擴張和開發,對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廣大的西部土地並入美國,使美國成爲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具有發展經濟的極優越的自然條件。它大大擴大了耕地面積,而且地處宜耕的氣候帶,使農業迅速發展起來;西部的開拓,帶動了大規模鐵路的建築和大批移民的流入,使美國形成了廣大的國內市場。

美國西進運動的曆程及政府的政策措施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一個長期和持續發展的過程。早在美國獨立之前,美利堅民族就開始向北美大陸西部擴張,但直到美國獨立之後,美國的西進運動才變得更加積極和有計劃,而且一直持續到現在。縱觀美國西進運動的曆史,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時期。
  1.以農業爲主的初步開發時期。 從獨立戰爭結束到南北戰爭時期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一個時期,主要是以農業爲主的初步開發時期。西部土地對美國獨立之後經濟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沒有西部的開拓就沒有今日的美國。七年英法戰爭結束以後,英國從法國手中獲得了加拿大以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直到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廣大的地區;同時,英國宣布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土地歸英國王室所有,這成爲觸發北美殖民地人民反英的因素之一,因爲西部土地對北美各階層人民都具有迷人的魅力。資産階級渴求擴大國家版圖,土地投機者企圖從中獲取暴利,廣大農民、手工業者以及外來移民則把西部土地作爲擺脫壓迫、尋求新生活的唯一希望。美國獨立之後,根據1783年巴黎和約,美國領土已擴大到密西西比河東岸。以後隨著北方工業革命的悄然開始,南方“棉花王國”也驟然崛起,新西部不斷開拓。
  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以土地問題爲核心,以農業開發爲主體。主要是因爲:在客觀上,當時美國西部存在著一片肥沃富饒、尚未開墾的遼闊的土地,這是美國西進運動的基本前提;在主觀上,美國獨立戰爭之後,獲得了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至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大片土地,美國人民心目中形成了一種新的看法:新獲得的土地是以北美十三州共同用生命和財富換來的,因此這些土地應歸人民所有,人民有權去開墾、種植和開發。
  在這一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爲了促進西進運動中的土地開發和農業發展,采取了許多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土地政策。首先,美國政府頒布了在西部1建州的程序和規定。1784年由傑斐遜起草了《關于弗吉尼亞讓出的西部土地組建方案》的土地法令,規定西部土地爲美國全體國民所共有;規定從俄亥俄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分作十六州,在居民人數達到一定的數目(原十三州的最低數額)時始可建立同西部各州完全平等的新州。雖然法令中關于建立十六州的建議尚未實施,但它規定建州的原則已被確認。1785年,政府又頒布土地法令對土地測量和出售作出具體的規定。西部土地被分爲若幹鎮,每鎮又分成36區,每區占地640平方公裏,其中有4個區歸聯邦政府支配,其中的一個區作爲贊助公共教育之用。1787年7月13日,西北土地法在聯邦議會獲得通過,這項法令以1784年土地法令爲基礎,具體規定了處理俄亥俄河流域以北土地的辦法,規定了建立新州的程序和原則。美國政府關于在西部土地上建州的各項規定和程序,對西部開發和經濟穩定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美國政府頒布了居民獲得土地的政策。1785年制定《土地條例》,該令確定了國有土地向移民出售的原則。根據該法令的規定,將公有土地分塊拍賣出售,每塊土地最小640英畝(約合388畝),每英畝地價最低1美元,一次付清。1796年的土地法將每英畝土地最低出售價提高爲2美元,付清期改爲一年以後,分4年付清。後因該規定不能滿足向西遷徙的大量農民對土地的需求,美國政府不斷縮小購買土地的最低限額,由640英畝降低到160英畝,減低國有土地的出售價格。1802-1832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多個《救濟法》,以延緩未付土地被沒收的期限,使貧苦農民能夠獲得土地。1832年傑克遜政府時期,政府允許農民占有土地,即那些已經占有未經測量和同意出賣土地的農民,可以最低售價購買他們已經耕種和改良了的土地。並逐步降低公共土地的價格,由每英畝1.25美元降到0.5美元進行拍賣。1862年,林肯政府又頒布了《宅地法》,規定年滿21歲的公民從1863年1月1日起,只要付10美元的費用,就有權取得160英畝或160英畝以下的土地,耕種5年後,土地就歸個人所有。總之,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的土地政策,爲農民取得土地和進行農業開發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使美國能夠快速發展成爲一個農業大國。
  (2)移民政策。1787年的美國土地法令不僅規定了建立新州的一些原則,而且根據該法的第三部分還對公民權利做出規定,特別是根據該法人們可以向西部自由遷徙。因此,美國土地法令的頒布,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移民向西部湧進的熱潮,俄亥俄公司首當其沖,1787-1788年冬天,他們的先遣隊從麻薩諸塞和康涅狄格出發,向著日落的方向前進。此後,群衆性的大規模的西進運動便蓬勃發展,移民主要來自北美十三州的新英格蘭、中部州和南部州,僅在1790-1800年的短短的10年內,馬裏蘭的13個縣和弗吉尼亞的26個縣的居民全部是外來移民,1810年全國有1/7的人口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的地方。1820年美國共有人口964萬,其中300萬人居住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到1840年全國超過1/3的人口居住在那裏生活。此外,國外移民也大量來到美國,爲美國西部開發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1820年來到美國的移民只有8385人,但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以後,北歐、西歐國家的移民蜂擁進入美國,1850年達310004人,1854年增長到427833人。總之,在1820-1860年間,大約有500萬移民來到美國,爲美國的西部開發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3)基礎設施開發政策。美國在西進運動中非常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重視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在鐵路修建上美國政府采取了“多修鐵路多得益”的政策。鐵路公司每修一英裏的鐵路,可以得到鐵路沿線一定面積的土地;同時,規定鐵路公司可以根據修築鐵路的長度和地形的不同,從政府那裏獲得不等的貸款。1828年美國才開始修築鐵路, 1860年鐵路裏程便長達3萬英裏,其中大部分修建在西部地區。這一時期鐵路的修建,大大地推動了西部經濟的發展。在公路的建設上,美國政府的一個重要政策是鼓勵私人投資。爲了解決公路建設資金的不足,收費公路成爲美國最早優先發展的事業。從1792-1794年修建第一條公路開始,到1830年修築公路總裏程長達6400公裏。隨著蒸汽機船的發明與使用,美國政府又加強了對水運的建設。1817-1828年由紐約州資助修築長達350英裏的伊爾運河,把東部的哈得遜運河和西部的大湖區聯系在一起,使當時一英裏20美分的運價降到1美分。總之,在1815-1840年間,各州投資1.25億美元,建造了3000英裏的運河,使美國當時成爲世界上運河最發達的國家。這一時期美國交通設施的建設和大發展,爲當時的西進運動提供了便利。
(4)扶持教育發展的政策。美國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的發展,特別重視學校教育。根據1785年的土地法令,西部地區建立的每個州都可爲興辦一所公共學院獲得一片土地,當時傑斐遜還設計和制定了一項宏大的包括初級、中級學校直至州立大學的教育制度。于是州立大學先後在南部和西部各州建立,並且開展免費教育。1862年,美國國會又通過《莫裏爾法》,決定由政府把至少3萬英畝公地永久贈予每個州的有關院校,當時依阿華州農學院就是接受這種土地贈予建立起來的。在19世紀60年代,根據《莫裏爾法》,美國建立了一批農學院和工學院,如著名的伊利諾斯大學、馬塞裏工學院、康奈爾大學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爲美國西部農業機械化和工業化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1887年《哈奇法》規定每年撥給各州1.5萬美元,爲農業試驗和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聯邦基金。1907年又將這項經費擴大了一倍,以擴大農業科學研究與推廣;而且,又通過立法把給予各校的津貼增至每年5萬美元。與此同時,在第一次産業革命的影響下,美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在1860年以前,美國共發布了3.6萬項專利,對美國西部的開發和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以工業爲主的綜合開發時期

 從獨立戰爭結束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二個時期,主要是以工業爲主的綜合開發時期。美國內戰的結束,特別是經過南方的重建後,南方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大發展,北方資産階級和南方種植場主相互妥協,政治上出現了相對穩定的局面。與此同時,第二次産業革命也迅速興起,美國開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化1。因此,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是以工業爲主的綜合開發。美國政府爲了更好地促進西進運動,采取了更加優惠和更加開放的政策。
  (1)采取優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資基礎設施。美國政府爲了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采取了更加優惠的補貼措施來吸引私人投資公司建築運河和鐵路。如平原地區每修築一英裏補助16000美元,丘陵地區每英裏32000美元,山嶽地區每英裏48000美元,此外,鐵路公司還可得到沿線兩側寬各十公裏的土地所有權。各州爲了鼓勵本州內鐵路的興建,往往免征鐵路公司的稅項,給予有利的建築權特許狀,提供貸款,購買鐵路公司的股票或債券,有的則對鐵路公司所發行的債券提供責任擔保。這些優惠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資對基礎設施的投資。19世紀80年代初,歐洲資本家(主要是英國資本家)對美國的經濟事業的投資爲20億美元,其中15.35億美元投資在鐵路的修建上。到了1900年,美國營業的鐵路線已從19世紀60年代末的5.3萬英裏增長到19萬英裏以上,超過了歐洲鐵路線的總裏程,幾乎等于全世界的半數。1913年,美國的鐵路總裏程又增長了一倍。
  (2)采取開放的政策吸引國外優秀勞動力。這一時期移民的重點是放在采取優惠措施吸引國外優秀勞動力上。1878年美國頒布《木材石料法》,准許任何公民和已提出申請加入美國國籍的僑民,按一英畝2.5美元的價格購買160英畝不宜種植而其主要價值在于木材和石料的地段,這對當時美國修建鐵路大規模需求木材和石料而言,增加了對外來移民的吸引力;同時,美國政府專門設立土地管理局和移民局,其宣傳機構活動于歐洲大陸,他們以信貸優先、票價優惠、承諾將予以農業耕作指導及必要的援助來招徠移民。于是北歐、東歐、南歐不少國家出現“美國熱”,數以百計的夢想者不辭勞苦漂洋過海,來到他們神往的美國“西部花園”。因此,這一時期外來移民迅速增加。1861-1880年外來移民500多萬,1881-1890年,外來移民超過860萬;1890-1914年上升到1350萬。在1881-1890年間,新移民占總移民總數的18.3%,1891-1900年上升到52%,1901-1910年更高達71%。移民到達美國以後,少數留在東部城市,多數遷居中西部,在鋼鐵廠、紡織廠、鐵路、牲畜圍場或是礦山尋得工作。總之,1861-1914年,到美國定居的國外移民超過2700萬,他們往往擁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在開發西部、繁榮美國的曆程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3)重視環境保護和科技的運用。隨著西部礦産的開發和農業的發展,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在19世紀70年代以後,由于鐵路的擴展以及隨之而來定居者的增加,土地破壞比較嚴重。因此,這一時期美國政府對土地政策作出調整,開始注重環境保護,特別是重視水土的保持和植被的保護。1873年美國政府頒布了《育林法》,准許宅地獲得者再分到160英畝樹木較少的土地,條件是必須四年內在其中的40英畝土地上植樹。1877年的《沙荒地法令》規定,凡能以每英畝2.5美元的價格及時支付現金並應允在三年內灌溉土地者,即可獲得640英畝土地。1888年,國會進行了農業灌溉情況的調查,1894年通過了《凱裏法》撥給各州一百萬畝的公地從事水利工程建設,並允許私人參與經營灌溉事業,農戶應按政府批准的價格,分期繳納應攤負的費用。1902年,聯邦政府頒布《新墾荒法》,規定在西部17個急需灌溉的州建立工程基金,使水利事業興建所需財源得到增加。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十分重視運用科技成果保護自然資源。如在供水方面,生産出風車,並利用風力從井中吸水灌溉。
  (4)開始重視東西部工礦業的均衡發展。美國在這一時期的西進運動中,西部的工礦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世紀50年代,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引起了礦山開發熱。隨著阿巴拉契亞山地區石油和煙煤礦産資源以及蘇必利爾礦山的優良鐵礦資源的發現,大湖平原地區的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又將這一地區建成美國新的石油工業、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基地。1910年,美國西部的工業産值大大超過了農業,工業開發成爲西部開發的主體,從而實現了以農業爲主向以工業爲主的轉變。1860-1913年,美國西部的紡織業增長了約6倍,鋼鐵工業和煤炭工業增長了幾十倍。與此同時,中西部小型城市迅速崛起,它們接近廣闊的原料、銷售和勞動力市場,形成了諸如啤酒城、紡織城、金鎮、銀鎮、煤鎮等專業性的小城鎮;而且原有城市也逐漸由商業性城市向以大機器工業爲基礎的工業城市過渡。然而,在美國西進運動過程中,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也呈現出極大的不均衡。如在城市化過程中,1890年,全國城市人口的一半集中在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只有7.7%的人口居住在南部大西洋沿岸諸州地帶。1900年,北部大西洋沿岸各州10個居民中有6個居住在城市;在中西部,每10個居民中只有3個居住在城市。所以,一直到“二戰”以前,西部經濟仍落後于東部老工業區。
1930年以後,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美國政府開始注重東西部工礦業的平衡發展。美國政府加強了對西部的國家投人,建立了專門機構負責統一規劃管理貧困落後地區的發展工作,建設大型水電工程,增加貸款與財政補貼,進行流域綜合治理,促進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對西部實行各種優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在西部建立軍工企業,發展新興工業和高技術工業,改變經濟結構,使美國經濟重心逐步西移,東西部經濟發展逐漸趨于平衡。

3.以高新技術爲主的深度開發時期

從二戰結束到現在是美國西進運動的第三個時期,主要是以科技開發爲主的深度開發時期。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率先發生了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原子能技術、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爲重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國西部充分利用其在科技革命策源地的地理優勢,以科技開發爲主體,運用先進的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發展新興産業,極大地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的開發和美國整個經濟的繁榮,有力的支持了美國知識經濟的發展。這一時期美國政府的主要政策措施有:
  (1)利用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高科技園區。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科技革命發端于斯坦福大學及其周圍地區,60年代成爲高新技術的核心,在加州産生了舉世矚目的“矽谷”。爲了進一步促進高新技術創新及成果的運用,美國政府鼓勵充分利用風險投資機制,建立高新科技園區。自60年代在加州的聖何塞市建立矽谷高科技園區以後,美國在西部以至全國建立了十幾個類似的高科技園區。這些園區對工業創新和科研成果的孵化,對美國西部甚至整個美國經濟和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極爲重要的作用,不僅利用高新技術改造了傳統工業,而且出現了許多新興工業部門,高分子材料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半導體工業、宇航工業和激光工業等一大批新興的工業在西部崛起,使美國的産業結構得到調整,成爲美國西部深度開發獲得成功的典範。
  (2)利用區域經濟管理政策,促進西部開發。美國政府爲了促進地區經濟的平衡發展,這一時期頒布了許多區域性經濟管理政策,從而對美國西部的開發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61年頒布了《地區再開發法》,爲此在商務部下設立了地區再開發管理局。1965年頒布了《公共工程和經濟開發法》、《阿巴拉契亞區域開發法》,撥款11億美元用于建設公路、醫療中心和開發當地資源等,並相應地分別成立了經濟開發署和阿巴拉契亞區域委員會。1977年,美國國會又通過了《社區再投資法》,鼓勵銀行和儲蓄貸款機構向其所在地區,特別是低收入者提供貸款,有關監督機構則專門對相關金融機構的執法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同時,在美國産業布局的西移過程中,政府加大了對西部地區的財政支持,並鼓勵企業遷移到西南部的陽光地帶。如在1971-1998年聯邦政府對各州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贈款中,由17.8億美元增加到91.88億美元,共增加了4.16倍。
(3)利用市場的力量,促進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美國政府十分提倡運用“市場力量開發落後地區”。美國西進運動一開始就是在市場經濟的框架下展開的,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經過長期的發展,實現了美國東部與西部經濟發展的一體化。特別是現在,市場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在克林頓政府期間,始終把發展美國落後地區的任務留給了私人部門。1997年7月,克林頓專門走訪了一些相對落後的地區,宣傳他的旨在引導私人部門向美國最貧窮地區進行投資的“新市場倡議”。該倡議的主要內容包括:籌集約60億美元的股本,以便向社區開發銀行、風險基金和其它開發機構的投資提供25%的減稅;政府爲私人投資提供貸款擔保,以鼓勵大中型企業遷移到落後地區;設立“新市場風險資本公司”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等等。白宮全國經濟委員會主席斯珀林說,“新市場倡議”不是慈善計劃,其原則是鼓勵公司在其後院尚未開發的市場上尋求利潤。

二、美國西進運動的基本經驗

  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和領土擴張的背景下,以大規模人口遷移爲基礎,以交通運輸業爲先導,以農牧業爲主要産業指向,以增長中心帶動區域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美國西進運動的結果,完成了美國東西部地區之間政治經濟的一體化,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化的發展,促成了美國近代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知識革命,培育了美國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別是美國在西部大開發中所體現出的不畏艱苦、不怕犧牲、意氣風發、不斷尋找新的土地、新的財富的牛仔精神、邊疆精神,後來成爲美國人一往無前、豪邁樂觀、勇于開拓、探索不止的整個民族的精神。總之,美國通過西進運動,在二百多年中開發了數百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並在這些土地上建立起了現代化的農業、畜牧業、工業,這對使美國成長爲世界上頭號經濟強國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所以說,沒有西進運動,也就沒有今天的美國。
  美國在長期的西進運動中,成功的實施了西部大開發,這對美國的經濟繁榮乃至知識經濟的出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美國在長期的在西進運動中也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其中主要有:
  1.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實行梯度開發戰略。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實施梯度開發戰略即根據其自身的資源優勢,逐步實行開發的升級與深化。如在第一階段主要是充分利用西部廣袤肥沃的土地資源,通過建立大量的家庭農場、牧場,大力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把阿巴拉契亞山和五大湖區周圍的荒原開發成糧棉基地和畜牧基地。1850年,美國的糧食種植面積爲6280萬畝,産量爲3200萬噸,使當時的美國成爲世界農業大國和糧棉的出口大國。第二階段,隨著西部金礦的發現和第一次産業革命科技成果的運用,引發了礦業開發的狂潮,建立了一批礦産資源的加工業和制造業企業。經過這一時期的開發,美國的工業重心從東北部轉移到了中西部地區,使中西部地區成爲重工業中心,最終實現了美國的工業化。1894年,美國的工業生産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生産量等于歐洲各國生産總量的一半。20世紀初,美國工業上的優勢更加突出。1913年,工業産品占世界工業産品總量的1/3,比英、德、法、日四國工業産品的總和還要多。在第三階段,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美國高新技術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美國産業結構向第三産業轉換,並最終實現了産業結構的軟化和高級化。因此,美國在西部開發實施梯度戰略的過程也是美國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不斷深化和高級化的過程。
  2.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創立良好開發環境。交通不便是美國西部開發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因此,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十分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並通過實施交通業超前發展戰略,爲西部開發創立良好環境。在美國西進運動的過程中,政府和人民一開始就致力于交通運輸業的建設和改良,把西部的開發置于一個發達的交通運輸基礎上。政府在土地的使用及産權、資金融通、稅收等提供種種優惠,爲交通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並鼓勵私人公司投資交通設施的建設。而且在交通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實行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和公路運輸並舉的戰略,全方位的發展全國通向西部的交通網絡。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既是美國西部開發的組成部分,也爲整個美國西進運動提供了基本條件,尤其是鐵路的建設,促進了美國西部地區專業化和全國性市場的形成。許多經濟學家稱19世紀的美國基本上是一部鐵路成功史,全國鐵路網絡的形成,對西部開發和國民經濟發展産生了重大影響。
  3.依靠教育與科技進步,提供開發智力支持。依靠教育與科技進步來促進西部開發,是美國在西進運動中的又一成功經驗。由于美國政府在西進運動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所以,美國政府十分重視西部教育的發展,國會通過多部土地法令,爲教育的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大力促進公共教育的發展,爲西部開發提供相適應的工業商業和各種專門技術人才。同時,美國政府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商業運用和産業化,不僅大力運用高新科技來改造傳統産業,提高傳統産品的科技含量和競爭力,而且運用風險投資機制,創立高新科技園區,形成了一批新興的産業,調整了美國的産業結構,實現了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深化。美國西部開發的曆史從一定角度上講就是一部科技進步史。正是依靠教育與科技的不斷革新和進步,使得美國西部開發取得了如此驚人的成就。
  4.制定優惠經濟政策,引導西部開發方向。美國在西進運動的過程中,雖然十分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美國在西進運動中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政策、移民政策、基礎設施政策、科技教育發展政策、環境保護政策、區域經濟管理政策、資金融通政策、財政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對西部經濟發展進行調控,引導西部開發的方向。總之,美國政府對西部開發事務的介入,不僅涉及到有關政策的制定和特屬政府部門的建立,而且涉及到政府對西部開發資金的投入和收入所得的再分配。
http://baike.baidu.com/view/245066.html?tp=1_01

《中外西部開發史鑒》(湖南人民出版社)目錄

第一章 新中國西部開發曆程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造成中國沿海內地經濟嚴重不平衡
二、建國初期內地的經濟建設與西部工業基礎的建立
三、三線建設的成果及對西部地區的影響
四、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
五、改革開放後西部地區的發展
六、區域協調發展與“西部大開發戰略”
第二章 新中國以前對落後地區開發的曆史
一、戰國至秦漢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隋唐時期
四、宋元時期
五、明清時期
六、中華人民國時期的區域經濟格局及對落後地區的開發
七、結語
第三章 美國
一、美國西部地域的形成
二、美國西部開發的曆程
三、美國西部開發的特點
四、美國西部開發的若幹實例
五、美國西部開發曆史地位
六、美國西部開發成功的原因
七、美國西部開發的啓示
第四章 澳大利亞
一、澳大利亞區域開發的成功經驗與教訓
二、對我國西部開發的借鑒與啓示
第五章 巴西
一、巴西經濟發展簡史
二、不平衡的區域經濟
三、區域開發的重大舉措
四、巴西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
五、巴西區域開發的經驗教訓
第六章 英國
一、英國的區域劃分及區域問題
二、英國的早期及傳統區域政策
三、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區域政策
第七章 加拿大
一、加拿大區域發展概況
二、加拿大的區域經濟差異
三、加拿大區域發展理論與政策的演進
……
http://www.amazon.cn/mn/detailmore?showtype=3700&ref=DT&prodid=zhbk977124

 

台長: 阿楨
人氣(2,288) | 回應(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與狼共舞》
此分類上一篇:《大江東去》

D’Artagnan
牛仔很忙,忙把妹,忙圍事開槍.....
這就是西部拓荒....
2010-02-05 09:42:15
版主回應
周董西進大陸更忙
2010-02-05 12:01:50
阿楨
印第安民族運動史 (聯經出版 2008)

  內容簡介
  由於時代的演進,環境的變異,近年來,美國歷史書籍有關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歷史的文化論述,逐漸由負面轉向正面,印第安人的歷史被改寫了,其中印第安人的努力功不可沒。
  本書內容包括印第安人的貢獻、美國的印第安政策、印第安戰爭與慘案等重要篇章,是作為研究美國印第安民族史的重要參考書。
  作者簡介
  馬全忠 退休新聞工作者,原籍河南,1923年生,畢業於南京國立政治大學,1948年到台灣,1973年全家移居美國舊金山迄今。在台期間曾服務於聯合報、中央通訊社,並參與圖書出版事業。退休前曾服務於美國世界日報、星島日報與少年中國晨報。
  著作尚有《權把加州作汴州》、《加州地名辭典》、《橋樑工程專家楊裕球回憶錄》、《英文新聞及英文廣告》等。
  目錄
代序 印第安的呼聲
前言
第一章 印第安人的貢獻
第二章 美國的印第安人
第三章 美國的西進運動
第四章 美國的印第安政策
第五章 印第安戰爭與慘案
第六章 人物誌
第七章 歷史大事記
2012-05-17 12:36:19
版主回應
西部片已死,牛仔很閒?! 文:Thom

一直以來,好萊塢主流片商視西部片為票房毒藥。這個曾經鼎盛的類型片如今在好萊塢也日薄西山,從巔峰時期的每年數十部下滑到現在每年個位數的産量。1992年由克林伊斯威特自導自演的《殺無赦 [1992]》,被譽為最後一部西部片。這部囊括第65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男配角四項大獎,顛覆了傳統西部片的英雄神話。此後,西部片再也無法締造超越《殺無赦 [1992]》的獎項與類似的票房佳績。
  迪士尼2013年度大片《獨行俠》反其道而行,由狂掃全球26億美元票房的《神鬼奇航》系列金三角組合,以2.15億美元重金打造的西部片企圖再造神話。不過北美上映後口碑不佳票房慘淡,首週僅開出4900萬美元的票房,預計將虧損1.5億美元。針對此現象,不少輿論指出西部片已死,牛仔已經不再吸引觀眾。就連007和韓蘇洛聯袂演出的《星際飆客》,也無法搏得觀眾的心,更別提早先票房巨星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飆風戰警》了。
  西部片是高風險的投資,過去在海外市場頻吃閉門羹,面臨極大的挑戰。該電影類型的主要目標族群是年長的白人男性,與現行的電影市場年輕主力相去甚遠,也因此製片人為了打這場硬戰,紛紛下重本找來A咖明星、使出不同策略確不見起色。1999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飆風戰警》,是當時華納兄弟拍攝最貴的電影(1.7億美元),以電腦特效打造蒸氣龐克,重新包裝1960年代的西部電視影集,在北美僅獲1.13億美元的票房;2010年同樣由華納出品,DC同名漫畫改編,梅根福克絲、喬許布洛林主演《疤面鬼煞手》,電影結合西部與超自然元素,投資的4700萬美元北美僅回收1000萬美元的票房。
  2011年《鋼鐵人》導演強費爾魯執導,丹尼爾克雷格和哈里遜福特主演《星際飆客》,結合西部片與科幻片元素,講述西部牛仔抵抗外星人的故事,1.63億美元的成本僅締造1億美元的北美票房;2013年迪士尼砸重金的《獨行俠》,原本2.5億美元成本下修到2.15億,即便由《神鬼奇航》系列製片傑瑞布洛海默、導演高爾‧凡賓斯基、強尼戴普金三角打造,依然無法破除西部片的票房毒藥魔咒,不僅北美開畫失利,海外市場表現也不被看好。
  細數上述影片的共通點,似乎皆是商業娛樂包裝的西部片,投入再大筆的資金,沒有好的劇本與製作,確實難以吸引觀眾。儘管西部片被好萊塢主流片商視為票房毒藥,近代該電影類型不乏叫好又叫座的例子,不僅獲影評人親睞,也讓觀眾買帳。今年奧斯卡頒獎季炙手可熱的《決殺令》,這部昆丁塔倫提諾向義大利經典西部片迪亞哥致敬之作,北美開畫票房便有好成績,全球更締造4.23億美元的票房,成為昆汀塔倫提諾票房最高的電影代表作;2010年柯恩兄弟編導《真實的勇氣》,故事改編自重拍1969由約翰韋恩所主演的經典電影《大地驚雷》,在美國上映第三週重新登上票房冠軍寶座,是柯恩兄弟最好的票房紀錄。此外,2003年凱文柯斯納再創事業高峰的西部史詩《天地無限》、2007年羅素克洛以及克里斯汀貝爾主演《決戰3:10》、2008年艾德哈里斯自編自導自演《鐵腕豪情》,也是表現成功的例子。
  西部片已死?上述例子馬上駁回此論述。只要有好的西部片,牛仔們就會有觀眾。而不少電影人仍然致力於西部片的拍攝,未來有幾部值得關注的西部片:娜塔莉波曼主演、導演選角歷經波折的《珍有一支槍》;外傳湯姆克魯斯將主演1960同名西部片重拍之作《The Magnificent Seven》;傑瑞米艾朗、尼克諾特主演《A Magnificent Death from a Shattered Hand》;日本翻拍1992年柯林伊斯威特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西部經典《殺無赦 [1992]》,全新演繹日版的《殺無赦》。
  西部片不死,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更好的西部片。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404/34041792/
2013-07-19 10:40:31
阿楨
特朗普:將成立“1776委員會”普及美國“正史” 2020-09-18 觀察者網

  美國“官方”的建國年份為1776年,《獨立宣言》的簽署,標誌著美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然而,《紐約時報》的記者們卻于去年提出了“1619項目”(1619 Project),認為奴隸制開端才是美國“元年”:這一年首只運奴船載著20多個黑奴抵達北美,隨後開始了一段血腥殘暴的奴隸制歷史。
  “1619項目”引發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強烈不滿,在宣佈教授相關內容的學校得不到經費後,他又表示,將簽署行政令成立“1776委員會”(1776 Commission),以在美國學校中推廣“愛國主義教育”。
……..
  在黑人喬治•佛洛德遭到白人員警“跪殺”後,美國爆發了大規模示威抗議活動。雖然民眾的抗議活動批評種族主義政策並呼籲解決方案,但特朗普還是將重點放在了抗議者“不守規矩”的地方,例如一些示威者推翻了邦聯領袖以及其他具有爭議性人物的雕像,包括哥倫布和前總統傑克遜。
  7月4日,特朗普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俗稱總統山)上發表講話,發誓捍衛美國的“遺產”,抵禦他所說的“憤怒的暴民”,並指責公立學校教孩子們“討厭自己的國家”。
  本月早些時候,白宮獲得華盛頓特區地方政府的一份報告,該報告呼籲對華盛頓紀念碑、傑弗遜紀念堂和哥倫布雕像等進行重新命名、拆除或搬遷,引發爭議。
  回應
正確的歷史本來就是記錄了美國生於不義啊!欺騙、偷竊、撒謊、屠殺印第安人、搞種族滅絕、一次次撕毀合約背信棄義、侵略成性,現在還背叛人類,隱瞞疫情,助攻病毒,喪盡天良!這個政權的性質比肩納粹!
2020-09-21 08:10:22
阿楨
感恩節前夕,美國德克薩斯州數萬人排隊領取救濟糧

美國闔家歡聚的傳統佳節感恩節快到了,但是受新冠疫情重創,德克薩斯州內許多人生計都難以維繫,數萬人駕車排隊領取救濟糧。
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2020年11月17日報導,食品發放活動的組織者——北德克薩斯食物賑濟中心16日在得州的美麗公園,為約2.5萬人發放了總計超27萬公斤的食物,還有超7000只火雞。官方表示這是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食物發放。
美國的感恩節為11月第4個星期四。1620年,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後饑寒交迫,印第安人不僅給他們提供食物、生活必需品,還教授他們如何打獵、種植。為感謝印第安人,移民們邀請他們共同慶祝感謝上帝的日子,還用獵獲的火雞款待他們。但此後,印第安人遭到了大肆驅逐、殺戮,被侵佔了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以及無數自然資源。到了1900年,全美一度僅剩下25萬印第安人。截至2018年底,全美有570萬印第安人,約占總人口的2%,他們中的22%居住在印第安人保留地。
  回應
數萬人排隊領救濟,說明美國不怕等,有耐心,有紀律,有毅力,中國動武前要三思啊

美教授發文:新冠擴大美國對華優勢,因為美國能承受極高的傷亡數字

新冠疫情導致超24萬美國人去世。美國政府公共衛生治理能力的短板如此明顯,竟還有美國專家借題發揮,強硬解釋說是“美國人不怕死”,認為這是“美國相對於中國”的優勢。
2020-11-17,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泰勒•科文(Tyler Cowen)在彭博社發佈《新冠擴大美國對華優勢》稱,中國對美國的“刻板印象”,就是美國人“軟弱”,不願承擔過高風險。如今“中國如果有訴諸武力的想法,可能就得重新考慮一下了”。
  回應
照這個清奇的思路還可以推出:
美國監獄人數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不怕俘虜。
美國吸毒人數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百毒不侵。
美國槍支擁有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刀槍不入。
美國兇殺數量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都不怕死。
難怪公知鼓吹美國不可戰勝
2020-11-19 07:16:06
阿楨
真理的史詩:美國全史(三冊套書)
These Tr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吉兒.萊波爾 Jill Lepore
出版社:馬可孛羅 2020/10/05
  目錄
第一部 概念1492-1799
第二部 人民1800-1865
第三部 國家1866-1945
第四部 機器1946-2016
第十六章 美國,已被破壞
  政大教授嚴震生導讀
  中譯本發行的時間,剛好碰到美國極為動盪的二○二○年。
  許多美國獨立建國的英雄及制憲先賢,因為曾經蓄奴或是沒有反對這個制度,過去認定美國的偉大歷史經驗乃是由白種盎格魯撒克遜基督徒所創建的共識,如今受到修正主義的挑戰。
  新冠病毒、族群衝突、歷史修正主義已經讓美國兩個政黨的激化程度大幅提升。
  本書相當精采的一部分是敘述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民粹主義的興起,三十六歲時拿下一八九六年民主黨的總統提名。布萊恩代表美國十九世紀末期工業革命後、農民生活相對困頓下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州的利益,他自認是小市民及被剝削勞工的代言人,因此在競選過程中,搭乘火車到二十七個州進行了約六百場的演講,企圖靠著反對建制派來獲得選民認同,但仍然敗給東部代表工商業利益的麥金利。
  一百二十年後,同樣是以民粹方式崛起的川普,卻成功地當選美國總統,在布萊恩獲得勝利的二十二個州中,有十八個是在一百多年後支持川普的南部和西部大草原各州。
  作者在不強調修正史觀的情況下,閱讀少數族群及女性在美國歷史發展中的經歷後,我們不難發現為何種族及性別歧視仍然根深柢固地存在美國社會中,而獨立宣言中所謂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的「這些真理」不僅尚未完全實現,不時還會出現倒退的現象,這或許是對美國民主實踐最大的諷刺。
2021-01-28 09:23:10
阿楨
中國外交部2021-03-10點名:“種族滅絕和“反人類罪””的帽子美國更適合戴

  過去40多年來,中國新疆維吾爾族人口從555萬增長到1200多萬,翻了一番。世上有這樣的種族滅絕嗎?美國通過西進運動,大肆驅逐殺戮印第安人,美國印第安人口已從1492年的500萬驟減至20世紀初的25萬。
  美方應該做的是首先關注和改善自身存在的人權問題,而不是基於謊言和謠言,動輒對別國指手畫腳。中方願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同各國就人權問題進行對話和交流。但我們堅決反對在人權問題上撒謊,打著人權旗號干涉別國內政。
  回應相關新聞
西媒炒作首份涉疆"獨立報告",背後竟是"野雞大學"
法國記者兩次赴新疆考察出版《維吾爾族假新聞的終結》一書:西方涉疆的反華報導沒有一句真相,
謠言始於美國,美國情報機構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2021-03-11 10:28:09
阿楨
澳洲原住民政策與中國民族政策對比的直觀感受2023-10-16
【本文來自《時隔24年,澳大利亞就修憲以設立原住民發聲機構的公投未獲通過》評論區】
在澳洲呆了三年,我覺得有一點點發言權。根據我的觀察,澳洲對土著一直在實行結構性壓迫,從白人登上澳洲大陸到今天從未間斷。而今天稍有不同的是,澳洲會展示原住民文化,以此來當做文化多元的幌子。我稱之為動物園裡的猴子。
白人們以保護和欣賞原住民文化為藉口,將原住民同現代文明隔絕開,讓他們很難融入現代城鎮生活,與城市居民格格不入。藉口反思強迫住校政策,摧毀他們受教育的意願,以至於大學幾乎看不到原住民的身影。這樣原住民除了越來越胖,跟他們幾十上百年前的祖先沒有兩樣。原住民永遠掌握不了現代技術,群體更不能進行有深度的思考。
他們只知道自己跟祖輩一樣,正在被壓迫,但是這種壓迫,現在卻不知道從何而來。政府表明上給原住民了很多稅收優惠,但是他們除了售賣自己的土著文化,連創造價值的能力都沒有。土著只能抱怨,在公共汽車上向當地居民大吼自己受到的不公。這又讓當地居民一致反感土著,這也是這次投票結果毫不意外的原因。
作為對比,讓我們想起了我們的西藏政策。我們是真的在把西藏人民當做同胞看待。想方設法在西藏實行現代化,教會藏民同胞技能,讓他們能自己動手創造價值。11年前,2012年我在西藏旅行,從拉薩租車去樟木,車主就是位藏族同胞。他家裡爺爺是農奴,被砍斷了一隻手,他屬於被解放那一批,從小送往重慶的民族學校,一直到長大學了駕駛技術回到藏區。駕駛員在西藏非常收人尊敬,並且收入頗豐。一路上他不時給我炫耀他新買的進口越野車,他去天津港提的車。他的車頭掛著毛澤東像,我想這個比活佛更能保佑他駕駛平安吧。
從藏民整潔氣派的越野車,到澳洲土著一上車就充滿奇怪味道的公車,這一路穿越和感受,兩種氣味的混雜,容易引起一個人的思緒。我們並沒有刻意去摧毀西藏人的文化,但西藏同胞要進入現代生活,要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明天,就要自己放棄一部分傳統,這是自我選擇的結果。這一點卻成了西方攻擊我們的把柄。每次想到這個都讓我覺得噁心。
究竟誰更文明一些?究竟誰又在壓迫當地居民?這個世界的黑白總是被人顛倒。
  回應
澳大利亞的土著應該感到幸運,知足吧。讓他們認真研修一下美國的印第安人的歷史就知道了。
要不是西方列強讓中國人開了眼界,中國人壓根就沒有種族的概念。就算是古代的蠻夷之分,說的也只是文化上的差異。如何比?
2023-10-17 06:31:1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