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17 19:18:24| 人氣8,219| 回應8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人間四月天》之後呢?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响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据林徽因之子梁從誡說他父梁思成告訴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林徽因》,香港三聯,1990,p.278)。是這樣的嗎?
  徐志摩死於1931年底坐飛機趕回北京參加徽因的演講之失事中,1932年從誡出生,1935年5月發表<你是人間的四月天>,12月發表<紀念志摩去世四周年>,1935年3月以避免與當時另一作家「林微音」混淆,改徽「音」為徽「因」。
  真的是這樣嗎?依1931年開始與林認識的費正清之妻費慰梅回憶:「我常常暗想,她為什麼在生活的這一時刻如此熱情地接納我這朋友?這可能同她失去了那不可替代的摯友徐志摩有點關係。」(p.285)而不是如從誡所言,她倆沒戀情(p.251)。
  你想考据啥?
  我是在想公視的文學大戲《人間四月天》怎沒清楚交待徐志摩與元配張幼儀、情人林徽因、再婚陸小曼,三個女人間關係,而是終其一生都曖昧不清?
  笨!就因這種幽幽之情,才使得《人間四月天》令人回味無窮。你想想現代女性觀眾,看到徐因自己已婚、不忍傷及故交父女之情、而獨自吞下失戀的苦果,內心會多替徐難過、且回憶起自己曾有過的少女初戀情懷,再加終其一生的心靈相通,即使無緣當夫妻情人、也算是知心,這是連女性間也難有的交情;又看到徐以婚姻自由為名結束與張氏之無愛情婚姻,但二人又在小孩長輩尤其物質上維持關係,當徐為小曼的婚後交際費患愁之際,張氏又沒女人的善妬報仇之小心眼,反伸出金援,此又滿足了女人的母愛本能;再看到公視將徐陸死去活來的文字熱戀、轉化成深情的外遇鏡頭,又滿足了女人在無趣婚姻中求解脫但又不會過度激情難堪之心,而婚後徐雖不滿陸之陷溺於交际、鴉片和男人,但仍喝護著曾苦追過的女人,同為女性的觀眾能不感動如此深情之男人嗎?
  相形之下,公視之後的《孽子》和《風聲鶴戾》就太遷就於白先勇尤其林語堂不太成功的原著,二流原著加二流導演,難怪《人間四月天》之後,一部差過一部,不知何時能再有佳作(正在上演由民視和當局合拍的浪淘沙行嗎)?
  白先勇的現代主義小說、長於短篇之意象營造(影像也較能發揮)、而短於長篇之說故事,故電影版之<玉卿嫂>優於電影<孽子>和電視之《孽子》。
  《人間四月天》就是因為發揮了鏡頭的影像持質(除末集稍嫌疏落之外),而不著像於故事情節和人物關係,才能成功。要是如你而言,將畫面浪費在考据不清的家務事上、時代背景或文學原著,這非但無助於澄清四月天的春雨淫淫,反會坏了其朦朧之美。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 《語言與力》

人間四月天>維基百科

 

徐志摩 陸小曼
林徽因、徐志摩和泰戈尔(中)
《人間四月天》是一部由臺灣縱橫國際影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國北京榮信達影視藝術中心所合拍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於1999年先後在臺灣公共電視、臺灣超視、臺灣臺視、中國中央電視臺、香港亞視播出。 
  林徽音詩作《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清靈
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
你是四月早天裡的雲煙,
黃昏吹著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編劇王蕙玲將此詩解作林徽音描述徐志摩的詩作,但林徽音之子梁從誡卻說父親告訴他,這是他母親寫給孩子的詩。)
  故事概要 
正如該劇副題「徐志摩的愛情故事」所標示的,這齣戲主要描述徐志摩與三位女性(元配張幼儀,心儀對象林徽音,以及最後的伴侶陸小曼)的愛情故事。
  影響 
2000年1月播出後引起極大迴響,公視的網站因留言人數過多而當機,報紙爭相報導「人間四月天熱」,中文系教授被迫接受採訪談徐志摩的愛情故事;《人間四月天》重新挑起了人們對於民國初年的文化想像,不但人人對劇中臺詞「許我一個未來吧」琅琅上口、市面上立刻充斥著關於徐志摩、林徽因乃至民初文人愛情故事的書籍,連統一集團都順著民初熱強打綠奶茶飲料「飲冰室茶集」……
這股熱潮後來一直蔓延到中國大陸,甚至連林徽音與梁思成之子梁從誡都要站出來澄清:「我母親並沒有和徐志摩談戀愛!」。
《人間四月天》裡的情節是不是符合史實,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認的,《人間四月天》確實使大眾重新重視民初的文人、文學、社會發展,以及那個時代對現代的影響。 
導演 丁亞民 
編劇 王蕙玲 
總監製 徐立功、李少紅、邱順清、韓三平 
製片人 徐立功、李小婉 
執行監製 葉如芬 
攝影藝術總監 曾念平 
歌曲
主題曲:『飛的理由』林憶蓮 (詞:姚謙 曲:黃韻玲 )
片尾曲:『我多麼羨慕你』江美琪 (詞:姚謙 曲:張洪量)
插曲:『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黃磊(詞:徐志摩 作曲:張世豪)(楨:陸版黃磊主題曲優於台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9%96%93%E5%9B%9B%E6%9C%88%E5%A4%A9
 
【1999年20集電視《人間四月天》】
 
監制:李少紅
導演: 丁亞民 / 曾念平
演員
  黃 磊飾徐志摩
  周 迅飾林徽因
  劉若英飾張幼儀
  伊能靜飾陸小曼
  馬 躍飾王 賡 
  吳 軍飾梁思成 
  劉 牧飾陳伯通
  朗雄飾梁啓超 
〖劇情梗概〗
  1922年秋天,詩人徐志摩從英國劍橋留學歸國,石破天驚地發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離婚通告,文名尚未遠播的他立即以此頭號新聞震動了中國,造成了近代史上頭一宗西式離婚事件,挑戰了百年前中國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當時智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可以說是徐志摩爲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寫下的注腳,“尋求靈魂伴侶”這樣一個想法,引領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載人生裏曆經了三段感情,交錯于三個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間,他們共同創造了詩人徐志摩,也同樣因他而改變了各自的命運。徐志摩二十歲時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歲妻子,完成了傳宗接代的義務後,便遠赴西方求學,守在家鄉的妻子張幼儀,以爲只要緊緊追隨丈夫的腳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當她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旅英期間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麗少女林徽因。她不願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隨父返國。
  徐志摩爲了反抗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決然提出離婚要求,並鼓勵張幼儀也跟他一樣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爲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會的先鋒,人在異鄉又懷有身孕的幼儀,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幾度失去求生的勇氣,但最後她終于堅強起來,答應志摩的要求並決定留在異鄉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離婚後的張幼儀,留在德國求學,回國後接辦上海女于商業銀行,一生卻沒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這以後,她跟夫家維持著奇異的關系,共同經營事業,還替他奉養雙親,連喪事都由她承辦主持。
  徐志摩帶著一個全新的未來回國追尋林徽因,乍抵國門時,卻聽聞林徽因已接受父母安排訂下了婚約,對象是他恩師的兒子一一梁思成。這對志摩而言無疑的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盤根錯節的關系,進退兩難的局面與夾纏不清難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爲志摩與徽音一一生無法說與人知,只能流向詩裏的秘密。林徽因雖選擇了梁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無法淡忘與徐志摩的感情;這段情宛若春風,拂面而來如此可親,一旦迎身向前卻只能抱得滿懷愁緒,不能有結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時,,北京的社交名媛陸小曼翩然而至,她雖已是有夫之婦,但卻因爲同樣窒悶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樣有著對愛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呼應了詩人的熱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從一個封建婚姻解救出來,開創出兩人性靈自由的美麗人生。兩人努力沖破了家庭的反對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終于爭取到了一場不被祝福的婚禮。他們相愛,可是當時大多數的人卻說他們互相毀了對方,實事也是,徐志摩因她而聲名狼藉,因她而與父母不合,因她的揮霍浪費而疲于奔命地賺錢,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給了徐志摩一個愛情的答案,又給了他一個生命的問號;詩人的人生最後困在她這裏。不穩定的感情生活,讓徐志摩在婚後數年裏感到無盡的困頓與苦悶,夢想幻滅,詩作枯竭,乃至爲生活南北奔波教課,最後終于以一場意外結束了他這來去匆匆的短暫人生--爲了趕赴北京聽一場林徽因的演講而搭機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頑童般的笑聲爲朋友所記憶的徐志摩,趁著盛年以這樣突兀的告別方式爲自己光彩奪目的人生劃下句點,同時讓所有愛他與他愛的人錯愕與終生的懷念。
  林徽因與徐志摩這段走了一生卻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爲後世一直不解的懸謎,甚至,連帶她的丈夫梁思成對她感情的了解及緘默也成爲另一個謎;梁思成親自撿了一塊志摩墜機的殘骸帶回北京讓林徽因一直擺在案頭直到她病逝,數年後她還繼續發表給徐志摩的情詩,在她臨終前,她要求並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麽話依然沒說出過,張幼儀卻明白了她對徐志摩的愛。
  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後竟變成另一個人;她費了幾年的力氣幫他收集出了遺作(楨:因徐之友人與陸不睦而未成全集,並導致徐詩文之斷年不清,但也給了《人》片發揮之時空彈性。),終身不穿華服、不打扮、不出門應酬,讓自己華麗的生命從此消迹匿影在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愛的徐志摩,他的一生雖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劇收場,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靈魂與詩歌來謳歌並追尋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卻也打動了每一個人的心,或許,這正是他的故事會一再的被中國人記憶的原因。
  http://baike.baidu.com/view/269303.html?tp=0_11
 
我很愛的一部電視劇。雖然當年看的斷斷續續,記得還是在下午的非黃金時段播出,目光卻怎麽也離不開它了。是它讓我了解了徐志摩,他的愛情,他的詩。也是這部劇讓我知道有文學劇集的說法。其後李少紅的《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無一不是這種風格。也因爲這部戲,我喜歡上了裏面的演員,黃磊,劉若英,周迅,伊能靜。可以說他們至今仍是我的至愛,他們的個人魅力早已跟戲劇融爲一體了。其中除了周迅,都出過書的,甚至不止一本。
http://fifid.com/review/1005862/

以前,或多或少知道一點林徽因。知道她有首詩《人間四月天》——我還知道,在中國現代文學園中,她是一枝不甚耀眼卻獨具幽香的花兒;在中國建築史上,她也永遠占據一個不可動搖的地位。 
  也曾看過她的一張照片。拍攝時,她不過十二歲,亭亭玉立,又略帶稚氣,梳著兩條小辮,清澈的眼眸很有神采,五官精致有雕琢之美。那時覺得,若非因她的美,她不會像如今這樣,雖逝去五十余年,仍受到不少人推崇,擁有多個版本的傳記。  
  然,直到讀過這本張清平所著的《林徽因》,方才改變這個看法。 
  林徽因很幸運。她的父親林長民十分富有,她得以在十幾歲時,隨父親周遊歐洲各國。因此,她不像一般的中國婦女,被束縛于家中,學著相夫教子,侍侯公婆,而是早早接受了西方先進思想。她天生便有姣好容顔,又受了西方文化熏陶,顯得愈發高雅。 
  出身上層社會,思想先進,又具有超凡脫俗的才情、智慧和美貌。這般女子,本已非常難得。可她更同時具備中華民族傳統氣節。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爲躲避日本人的轟炸,隨營造學社到四川李莊。她的兒子梁從誡和母親聊天,問:“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怎麽辦?”林徽因平靜地回答:“中國人不是有條老路嗎?咱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她就是如此,對生死有一分寵辱不驚的淡漠,內心純淨無瑕。對待丈夫,她也溫柔體貼,無比恩愛。可見,她既具有現代的獨立的人格與個性,同時又不失傳統美德和女性本質的溫婉美好。像她這樣既像一朵花、又像一棵樹的女子,無論在當時,還是如今社會上,都很少有。 
  隨書頁翻動,我逐漸領略到林徽因偉大的人格魅力。她投身建築事業,不畏嚴寒酷暑,拖著多病的身子,到祖國各地考察、測繪。書中幾張照片顯示著她工作時的投入。她典雅秀麗又有洋派的服飾和古建築和諧地形成一個整體,相信每個見過照片的人都會贊歎她的美麗。她抱著女兒時臉上洋溢的母性溫柔,足以打動每個人的心。——如今,美女如雲,明星們婀娜多姿的情態在報紙、雜志、電視上屢屢出現,卻沒有一個人像林徽因一樣,使我怦然心動。 
  只有抱定一種堅實的信念,並爲這信念去奮鬥、付出,去愛,美才能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顯現。林徽因平生沒做什麽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把她的愛全部無私奉獻出來,獻給她所鍾愛的建築事業、獻給她的朋友、兒女……她測繪了無數古建築,並參與設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她以她的優美文字和細膩情思,爲中國現代文學添加了一筆雖不燦爛卻明麗可人的亮色;她被三個男人深愛,最終作出了理性的選擇,並從此無怨無悔……她在疾病纏身、面貌憔悴後仍不忘工作,照片中蒼白的面容也無法阻礙她身上流出的美的旋律。 
  我終于知道,她出名的確是由于她的美——她的才華橫溢、芳華絕代,她對真善美永遠的追求。 
  春天就要來了。在欣賞春光時,我一定會想起林徽因。會想起她的詩作《人間四月天》中輕輕的細雨、鮮妍的百花、雪後的鵝黃、新鮮的初放芽的綠;會想起她的愛,想起她別具一格又扣人心弦的美。 
 http://column.chinaren.com/article.jsp?msgid=1621
 
才看了前兩集(未完)2008-03-21 來自: 曄子
 
  今天開始看《人間四月天》,第一次看。   
  我想張幼儀是愛著徐志摩的吧,那麽慘烈的愛,只是徐志摩一直都不知道罷了。  他不懂張幼儀,以爲她嫁給自己是封建理念的受害者。而張幼儀不是沒有自己的思想,而她在第一次看到徐志摩的照片時就愛上他了。從此他便是她的天他的職責,愛他便是她這輩子最大的使命。可是她瞧不起她。他對她說:“我要做中國第一個離婚的男人。”他要離婚,不是因爲她不夠好,而是因爲他要做施行新思想的第一人。他是詩人,他是自負的詩人,他是狂妄的詩人。嫁給這樣的男人,我替她悲哀。    
  只看了前兩集。除了主角讓人無法忍受的破碎英文(國內的編劇演員素質都太需要提高了,這還算好的了)以外,還有詩人濃重的酸氣我也受不住。記得當年熱播《人》的時候我偶然看到了最後一集:在得知徐志摩的死訊的時候,他生命中愛過他的幾個女人一個比一個哭得慘烈。我不禁好奇,徐志摩究竟有怎樣的人格魅力,值得這幾大賢女美女才女爲她心碎成這樣?    
  劉若英演什麽都是呆呆的,結婚狂絕對是她最本色的演出。但是她扮的張幼儀委實讓人心疼。徐志摩在林徽因面前是緊張渴求被肯定的,而林徽因是最聰明的女人,她最清楚詩人只會談精神戀愛,而梁思成給她的踏實安穩是可遇不可求的。林徽因是最現實的女人,而之于詩人如徐志摩,得不到的永遠都是最好的。
http://www.douban.com/review/1331803/

喜歡一個人,不因他完美----再說徐志摩2007-10-08 來自: EchoChao
 
  沒有讀過徐志摩的傳記,對他的了解僅限于他的作品和這部《人間四月天》。他的性格和爲人處世都有致命弱點,猝死于三十六歲也算是天網恢恢。不過,我還是喜歡他。    
………………    
  這是我在電視裏看到的徐志摩。我喜歡他的堅定,一旦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他從來就不會後悔,“得不到無所謂,知不知道有所謂”,“雖千萬人吾往矣”。我喜歡他的天真,他一直說在這世間只求一個真字,作事情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喜歡他的驕傲,“這世間已有太多的枷鎖,這道德的外衣我不披。”塵土飛揚的現實生活一直在消磨他的銳氣,但他借詩歌保留自己想飛的願望。“如果這個時候,窗外有風,我就有了飛的理由……翅膀的命運是迎風,眷戀的命運是寂寞”,至少在電視劇裏面,徐志摩沒有辜負自己的情感,他認真、深情,寫了很多好文章和詩,盡管看起來很柔弱,卻有一根傲骨。他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是,又怎樣呢? 
http://www.douban.com/review/1219839/
 
與史實出入有些大啊!對幼儀的性格處理有些不公平啊,一味將其懦弱化,不好吧
  回應 
贊成!!!今天在看《徐志摩傳》,韓石山寫的,其實真實中,張幼儀一點都不懦弱,在倫敦,徐志摩知道她懷孕了還無聲無息的玩失蹤,她在國外投靠兄長,生了孩子還沒幾天,徐志摩就讓人家來跟她說:離婚。她是很有尊嚴的、非常冷靜的簽字的,所以我說,張幼儀其實是對徐志摩絕望了,才離婚的,絕不是怯懦!
   《小腳與西服》,張幼儀的侄女寫她的.對,我也很喜歡幼儀,電視裏的她就像一個怨婦。她很無辜,讓人同情~我覺得也沒一味將其懦弱化,她後來還是很強的,至少內心強大了。後來的她確實強大了。
  真可憐,第2個孩子竟然死了,多大的打擊啊!!!
  我覺得後來的幼儀反而是很有魅力的一個呢,她是把最珍貴柔軟的那部分裹挾好放在心底,而外殼卻慢慢堅硬起來,獨立堅強的秉性讓人不得不喜歡。還記得她哥哥去德國之前那頓晚宴,胡適還贊她爲奇女子呢。呵呵,感覺這部戲裏很多角色都很可愛,很喜歡!(*^__^*) 
http://www.douban.com/subject/discussion/1015515/ 
 
林徽因>百度百科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民族:漢,福建閩候人,建築師、 教授、詩人、作家。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從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餘處中國古代建築遺構。他們的工作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寫下有關建築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爲其與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築論文。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 ,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爲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只可惜她壯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 
  人物生平
  林徽因,原名徽音,曾以“徽音”爲筆名,英文名phyllis。閩縣(今福州市)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進士出身,曆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她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産生濃厚興趣。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啓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于當時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爲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爲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爲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爲筆名,發表于《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鬥》、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爲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了她作爲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應聘爲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簷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爲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我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爲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裏。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複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爲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幹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沈郁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爲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了。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于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兩位解放軍同志來到她家,攤開北平軍用地圖,要求他們用紅筆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萬一大軍被迫攻城時盡可能予以保護,這使他們十分感動,消除了對共産黨的疑慮。他們立即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爲《全國文物保護目錄》。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爲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爲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
  1950年,她被任命爲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有遠見的意見。她以極大的科學勇氣和對人民、對曆史負責的精神,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的錯誤主張,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並提出修建"城牆公園"這個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設想。
  1951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爲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她關心傳統手工業的複興,爲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傳統工藝品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式圖案,親自參加試制,並爲工藝美術學院培養研究生。
  1952年,她參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還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翌年,她當選爲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擔任《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1954年6月,她當選爲北京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爲《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我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終于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爲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爲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人類進入文明史後,女性一直被淹沒在曆史的黑洞裏在婦女解放這條路上,20世紀中國婦女先覺者中相當多的人以與新文學共體的方式,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從而讓我們見識到有別于傳統"象牙美人"、激蕩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麼那個據說爲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嶽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麼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爲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麼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裏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關于林徽因的傳記有《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林徽因尋真》等。 
  個人生活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裏有三個男人,一個是建築大師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鬥,爲她終身不娶的金嶽霖。 
  16歲的林徽因遊曆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遊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兩位才情橫溢的青年熱烈地相戀了,林徽因深愛著徐志摩,但徐志摩的妻子--張幼儀的影子在她心中總是拂不去,經過痛苦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這是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 
  之後林徽因經過一番理性的考慮,同意了父親爲她定的一樁婚事,嫁給著名學者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啓超的安排下,遊學歐美主攻建築設計。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像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衆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爲世人所知。 
  金嶽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于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裏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嶽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嶽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嶽霖仲裁。金嶽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衆說紛紜  
  作爲女性的林徽因 我又何苦爲難女人? 
  林徽因向來是一個群體的中心,不管是遠遠向往著的群衆,還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龍的客人,我們得到的畫像,總是一群男人如壁腳燈一樣地擡頭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線烘托她,愈發顯得她眼波靈轉,顧盼生姿。
  這個中心在讓人神往的同時,也讓人神傷。梁思成說到林徽因因爲愛上了金嶽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時候,雲淡風清地說了一句"我們都哭了"。哭過痛過,傷痕應該還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願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著許多矜持的緘默。徐志摩是嗓門最大最不知顧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頗爲委婉,並且在一個關鍵的時刻墜機身亡,永遠沈寂。陸小曼于是也緘默了,素服終身。梁思成也是沈默的,我們只從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裏,知道一些只字片語。林洙也是緘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時候,她永遠會想到少女時期去拜見她的情景。金嶽霖面對采訪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與別人)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 
  但是如今這個時代,或許不允許有什麼緘默,愛情事件中的神秘隱諱,更像是在白猿肚子裏的《九陽真經》,大家恨不得扒了出來複印之後人手一冊地傳看。1994年費慰梅所著《中國建築之魂》一書出版,1996年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出版了她口述的自傳,也揭秘了一把。 
  李健吾曾說:"林徽因的聰明和高傲隔絕了她和一般人的距離……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做仇敵。"或許是因爲她身邊都是男性朋友的緣故,她的一生才沒有被一堆回憶錄的口水所淹沒。在她生前,就有冰心寫了《我們太太的客廳》諷刺她。當林徽因這個名字越來越流行,對于她的崇拜和對于她的偉大的消解同時進行,或許女性觀衆/讀者比男性更關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或者蔑視她,就像她們關注格雷絲。凱利,前者是一個有愛情有婚姻有事業的名媛,後者是有事業有婚姻的明星。說到底還是林徽因更高一籌,融合了亦舒式女性理想和瓊瑤小說的滿天詩句。 
  但是,在這一場場的文化關注中,到底有多少男性參與其中呢?這是讓我好奇的一個問題。費慰梅的丈夫費正清絕對不會去寫老友的傳記,張邦梅若是個男子,也不會把自己姑婆的故事拿來做畢業論文。說到底,這麼關注他人故事的,總是女人。 
  既然關注他人是女人的通病,林徽因是否是一個例外?張幼儀的自傳中說到,林徽因在1947年見了她一面:"一個朋友來對我說,林徽因在醫院裏,剛熬過肺結核大手術,大概活不久了。連她丈夫梁思成也從他正教書的耶魯大學被叫了回來。做啥林徽因要見我?我要帶著阿歡和孫輩去。她虛弱得不能說話,只看著我們,頭擺來擺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曉得她想看什麼。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繃著臉……我想,她此刻要見我一面,是因爲她愛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她即使嫁給了梁思成,也一直愛徐志摩。" 
  林徽因的舉動的確有些讓人費解,不由得人家不浮想聯翩。她要看什麼?張幼儀又有什麼好看的?這位高傲的女神還做過另一件頗近常理的事情。徐志摩死後,淩叔華處存有他的日記和手稿,林徽因並不掩飾她對此的好奇和渴望,"我只是要讀讀那日記,給我是種滿足,好奇心滿足,回味這古怪的世事,紀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農曆正月初一給胡適的信)如她所願,她拿到了徐志摩的《康橋日記》,但是少了幾頁,爲此她還和淩叔華慪了好一陣子的氣。 
  我一邊帶著後天培養的男性良知,希望死者安息,一邊又出于女性氾濫的柔情,希望看到更多的有味有料的關于這個女人的回憶錄的出現。這是我所能做到的極限,在此與各位女性讀者共勉。 
  作爲建築學家的林徽因 建築是她心靈的詩歌 
  蕭乾先生在絕筆《才女林徽因》中記道:"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決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這是1933年11月初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蕭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時發表的感慨,同時,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處世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林徽因女士的作品集搭乘世紀末班車在中國大地適度地流行了一陣子。我們當然無法用文學家張愛玲女士的文字感染力來衡量建築學者、美術設計師出身的林徽因,這種相提並論的做法本身就是愚蠢的。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當下大部分讀者因爲無聊文人的杜撰炒作將林女士當作一條美麗的金魚供養在床頭案邊,對于真正的文字工作者而言,這種荒唐的炒作已近似于恥辱。 
  上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爲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和日軍在中國八年的種種殘虐暴行相對比,我們看到了人類的進步。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于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 
  縱是佛經中九天十地諸神菩薩,胸襟也不過如此吧。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爲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 
  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滄海桑田,世間變化無常。如今無論生死,徐志摩與金嶽霖在各自的領域都已是一代宗師。中國自古有文人相輕的"優良傳統",我沒有興趣攻擊徐、金的隱私;但我仍要說:相對于徐志摩的作風糜爛,金嶽霖的思想頹廢,張愛玲、錢鍾書的粉飾太平,同時代的林徽因女士在人格上要高尚得多。 
  林徽因詩選: 
  《那一夜》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杆常在風濤裏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裏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贊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紀念碑落戶杭州
  2007年8月23日,一代才女林徽因紀念碑落戶杭州花港觀魚公園。在這塊新穎別致的紀念碑上,人物像和記述文字全部鏤空。紀念碑由杭州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同建造。林徽因是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學者和詩人。林徽因紀念碑落戶杭州
http://baike.baidu.com/view/9084.html?tp=2_11 
 
徐志摩>百度百科

Xu Zhimo & Zhang Youyi.jpg
張幼儀(左)與徐志摩

徐志摩 陸小曼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代詩人、散文家。浙江海寧縣硤石鎮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幼申。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雲中鶴。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後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
  1922年返國後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
  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
  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
  1925年赴歐洲,遊曆蘇、德、意、法等國。
  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
  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後任主編。並出國遊曆英、美、日、印等國。
  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爲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
  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爲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大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故飛機失事,因而遇難。更爲巧合的是,失事飛機叫“濟南號”。蔡元培爲其寫挽聯:
  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逕都是詩,
  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東土; 
  乘船可死,驅車可死,鬥室生臥也可死,
  死于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爲畏途。 
  作品成就
  詩集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
  小說《春痕》;
  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劄》、《志摩日記》;
  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
  他的作品已編爲《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爲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家世身世
  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商,家居于硤石,爲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字槱森,因其父屬猴,名申如,得子亦是屬猴,故又取小字幼申。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給另取的名字。說是小時候,有一個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過頭,並預言“此人將來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龍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門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裕的公子哥兒的生活。 
  求學曆程
  小時在家塾讀書,十一歲時,進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打下了古文根柢,成績總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滿十四歲,離開家鄉,來到杭州,經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爲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與郁達夫同班。他愛好文學,並在校刊《友聲》第一期上發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爲小說裨益于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一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並發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于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爲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
  生性好動的徐志摩並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1916年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翌年,北洋大學法科並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裏,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這高等學府裏,他不僅鑽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並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公權的介紹,拜梁啓超爲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啓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系,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接受了資産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這“抹下西山黃昏的一天紫,也塗不沒這人變獸的恥”(徐志摩:《人變獸》戰歌之二)的社會,他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的“理想中的革命”。
  徐志摩懷著“善用其所學,以利導我國家”(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啓行赴美文》)的愛國熱情,離開北大,1918年8月14日從上海啓程赴美國留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他進曆史系,選讀社會學,經濟學,曆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並不以此爲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徐志摩他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是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也輾轉波及到遠隔重洋的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爲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地留學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
  徐志摩在美國待了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産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欲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于“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生意外的變故,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願,結果“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裏混了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並由于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由于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皇家學院。
  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在英國,尤其是在康橋的這段生活,對他的一生的思想有著重要的影響,是他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康橋,他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靈”(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徐志摩忘情于康橋,沈迷于大自然,乃是因爲他以爲現實社會是醜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純潔的,美好的,爲要救治這個社會和人們,醫治當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辦法是:離卻墮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單純。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複人類童真的天性,社會的病象就有緩和的希望。
  他在康橋接受資産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是那麽贊賞英國,那麽留戀牛津和康橋。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 ——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爲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 康橋的環境,不僅促成並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撥動了他的求知欲,觸發了他創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殊斐兒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意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作品《贛第德》。同時,他詩興大發,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他崇拜的偶象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 
  文學生涯  
  徐志摩與詩本來是一無家族淵源,二無個人癖好,可是,在英國康橋大學留學期間,卻一反往常,不寫則已,一寫不止,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暴發期。這時期他雖然寫了那麽多詩,但現今散見于一些報刊雜志的也僅有二、三十首,大部分都散失掉了。但從尚能見到的有限的詩篇中,還可以約略窺見徐志摩初期詩作的狀況和他的思想印痕。
  這時的徐志摩爲什麽寫詩象著了魔似的,他是怎麽暴發詩情的?
  首先,與他當時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是他生活的康橋的環境觸發了他的詩興,點燃起他的創作欲念的。他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洗禮”《吸煙與文化》。因此,這時期,他創作了象《夏》、《夏日田》其次,此時,他個人生活“照著了一種奇異的月色”。
  1921年秋天,他認識了“人豔如花”“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隨後談起戀愛,並有論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爲他們不應該繼續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他感到生命似乎受到“偉大力量的震撼”,他要發抒,他要歌吟,因此,象《情死〉、《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再有,他所以傾向分行的抒寫,是他接觸了大量的英國文學藝術,拜倫、雪萊、濟慈、哈代等的作品令他入迷。他吹著了這股“奇異的風”——歐風,他踏著他們的路,于是借助詩的形式,把他的思想感情“奇異”的表現出來。
  因此,徐志摩對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不無感慨,異常興奮,他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湧暴發的情景,在他的題爲《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爲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這首詩不僅表達了他當時的抱負和志趣,而且形象地傳達出他的詩緒洶湧的狀態,他開放創造的噴泉,他放喉歌吟,因此,他要做一個詩人了。 這些早期詩歌,總的是調子清新,情緒高揚,反映了“青春的呼喚,燃點著希望燦燦” (徐志摩:《春》)。同時,也開始多方探求新詩的形式,詩式比較多樣,但尚未定型,有自由體,新格律體,也有西洋詩體,甚至還有無標點詩,但講求音韻、節奏,格式的勻稱和整齊,要求“聲調流利好聽,形式輕盈柔美”,這也正是徐志摩作詩的一貫追求。
  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但思鄉懷國之情纏繞著他,于是在1922年8月離開歐上,啓程回國。回國途中,曾在新加坡、香港、日本稍作停留,經曆兩個月的旅程,于10月15日到達上海。
  回國後,徐志摩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現實社會的紛擾,擾亂了他內心的平衡,有時還感覺精神上的煩悶和焦躁。于是他將自己的感受和體驗訴之筆端,開始了文學創作的生涯。
  1922 年秋徐志摩回國後,他的詩情沒有中斷,繼續詩歌創作並公開在各種雜志上發表。《志摩的詩》是徐志摩自己編選的第一個詩集,集中篇什大都是1922—— 1924年之間的作品,這個詩集的出版,使他名聲大振。在這本詩集中可以約略見出徐志摩在回國初年的生活思想狀況,以及他所“泛濫的感情”。大致是:抒發理想和表現愛情的;暴露社會黑暗和表達對勞苦人民的同情的;探討生活哲理的;以及寫景抒情的。
  他滿懷英國康橋式的人生理想,期望在中國實現他的理想主義。《雪花的快樂》是《志摩的詩》開卷第一首,它可算作徐志摩早期詩歌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運用雋秀柔和的筆調,描繪了雪花優美的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雪花的快樂。詩的節奏輕快,調子舒展明朗,意境優美。
  其它如《爲要尋一顆明星》、《這是一個懦怯的世界》、《我有一個戀愛》、《嬰兒》、《多謝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蕩》等篇,與《雪花的快樂》一樣,者”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追求。它們既是抒情詩又是愛情詩,表現了對人生自由的向往和對戀愛自由的渴望。要求人生自由、戀愛自由正是他的理想主義的內容,因此,這二者往往密不可分的交織在一起。然而,他的理想主義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存在著距離和不可調和的矛盾,他與林徽因的戀愛結果遭到破滅,他所追求的理想的人生和理想的社會終不能實現,于是,使他憂郁、苦悶。因此,這些詩篇也程度不同地蒙上了悲涼的氛圍,成了“苦悶憤怒的情感的無關闌的泛濫”(茅盾:《徐志摩論》)。這種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在那些小詩中,表現得更加明顯,如《消息》、《一星弱火》、《問誰》等。
  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給徐志摩的生活和創作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他與泰戈爾建立了友誼,泰戈爾給他取印度名素思瑪(Susima)。5月底,泰戈爾離滬去日本,徐志摩與他同行,《志摩的詩》中的《沙揚娜拉》那首詩,就是逗留日本期間寫成的。徐志摩擅長于抒情詩,同時也喜歡寫泰戈爾那樣的哲理詩。
  《志摩的詩》中,有一些是描寫貧富懸殊窮人痛苦生活的詩篇。這類詩數量雖不多,但內容比較充實,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的某一側面,具有一定程度的社會意義。《志摩的詩》中還有一些寫景抒情詩,比如《滬杭車中》。
  這個詩集就整體看,反映生活的容量是不大的,內容的發掘是不夠深刻的,思想感情也並非全是那麽積極和健康。但從它的表現技巧看,“幾乎全是體制的輸入和試驗”(陳西瀅:《新文學運動以來的十部著作》)。詩的形式變化多樣,有長詩,短句,自由詩,散文詩,更多的是對西方的詩式進行試驗。這一時期,是徐志摩詩式的試驗期,也是他詩歌技巧的磨煉期,他是在摸索和試驗中顯露出他詩人的才華和詩歌的獨特風格的。
  徐志摩作詩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詩》中大部詩作,形成他獨辟的藝術境界,如《雪花的快樂》,作者把對理想的追求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從而化實景爲虛境,創出了一個優美的藝術境界。
  此外,他的詩歌具有形象性,可感性,這得力于他的豐富的想象力。他的想象和比喻不僅與衆不同,而且,他能把看來比較抽象的事理,化爲生動、可感、可見的具體形象,象《毒藥》、《白旗》、《嬰兒》是三首內含哲理的散文詩,他也使出了藝術想象的本領,依仗這種特別的感受力去描繪事物。
  《志摩的詩》有它的特色,有它的成功,也有它的缺陷,也有敗筆。撇開內容不談,就以表現形式來說,洋味較濃,民族化不足,有的詩句顯得生澀和矯揉造作,在韻式和韻的運用上也有不規整之處,詩的技巧還不十分成熟。  
  《翡冷翠的一夜》與《猛虎》《雲遊》
  《翡冷翠的一夜》是徐志摩的第二個詩集,是他的1925至1927年部分詩歌創作的彙集。這一時期徐志摩的思想和生活發生了一個較大的波折。1924年4月,他在北京認識了陸小曼,並著了魔似的與她熱戀起來,此事招致社會的非議和家庭的反對。但他倆全不顧這一切,可一時又難以解決,徐志摩在十分痛苦和矛盾的心情下,于1925年3月11日啓程出國歐遊,想暫時擺脫一下生活上的苦惱和困境。他在意大利的翡冷翠(即佛羅倫斯)住了一段時間,他將他的傷悲,他的感觸,托付紙筆,寫了不少詩,因此,這部詩集就題名爲《翡冷翠的一夜》,這個詩集,除了有哈代、羅賽蒂等英國作家的譯詩外,還有象《西伯利亞》、《在哀克刹脫教堂前》那樣漫遊歐洲時對異鄉他國生活的感受。他也寫了一不少愛情詩篇。《翡冷翠的一夜》,可以看作是記敘了當時他和陸小曼之間的感情波瀾,他的熱烈的感情和無法擺脫的痛苦。
  1925年和1926年,中國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五卅事件與三?一八慘案引起他的“憤慨”和“悲切”,爲紀念 “三?一八”,他寫了《梅雪爭春》,揭露了軍閥屠殺無辜,連十三歲的兒童也慘遭殺害。在《大帥》、《人變獸》的詩篇中,暴露了軍閥活埋傷兵、殺死人民的血腥罪行。他的思想起了“波折”,“流入懷疑和頹廢”,認爲現在是受罪時期,因此,不少詩篇失去樂觀調子,相反染上了一層憂郁、失望、逃避現實的頹廢色彩。他詛咒生活,贊頌死亡,要辭別人間去殉戀愛。想象奇特,思想灰暗。當然,這個詩集也還有少量調子比較積極明朗的詩篇。
  這個詩集在藝術技巧上如聞一多說的“確乎是進步了”。對詩的形式技巧更加注意推敲,除了在詩式上更多樣化,什麽對話體,打夯歌、豆腐幹式;既有敘事,也有抒情,他也醉心于詩的音節與格律。
  在《翡冷翠的一夜》之後,徐志摩還出個兩本詩集,一是由他自己編選,1931年出版的《猛虎集》,一是由他人編選,1932年出版的《雲遊》。這兩個詩集中收錄的詩歌,多數是徐志摩後期的作品。1927年後,徐志摩的思想經過“波折”,他那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理想完全破滅,另一方面,他對工農革命又感到恐懼和抵觸,他的思想陷入深深的矛盾和絕望。他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大部與現實生活脫離,抒寫他自己“微妙的靈魂的秘密”。有的詩歌無病呻吟,充滿了悲觀厭世的情調。而且,他的思想立場與進步的革命潮流相抗衡,他竟不顧詩歌藝術的基本要求,將赤裸裸的政治概念搬人詩中,用來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無産階級革命文學運動。他在極度幻滅和絕望的時候,又仗持尼采的哲學來鼓勵自己。
  在《猛虎集》和《雲遊》中,出現了內容和形式很不統一的狀況,大部詩歌的內容是這樣空泛和貧乏,但卻越來越追求形式的整飭和美觀,不論在詩行的排列,音韻的鏗鏘,節奏的明晰,用詞的推敲上都較前幾個詩集有了變化和發展。對此,茅盾有過很恰當的評論:“圓熟的外形,配著談到幾乎沒有的內容,而且這淡極了的內容也不外乎感傷的情緒——輕煙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戀感唱追求:這些都是發展到最後一階段的現代布爾喬亞詩人的特色,而志摩是中國文壇上傑出的代表者”(《徐志摩論》)。
  “跑野馬”的散文
  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作中,其成就和影響更爲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散文了。甚至有人認爲他的“跑野馬”的散文比他的詩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除《秋》篇寫于1929年,其余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間。他的散文內容涉及的範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發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他的散文表現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爲一,構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于他創作的“泛濫”期,共八篇,內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不受任何約束。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範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落葉》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徐志摩正是基于這種資産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裏。“他認爲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後,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這兩個集子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遊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爲突出和顯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于寫景抒情散文一類。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于筆端,便構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一路的散文家寫作的散文的共同特征,歸結爲“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子是低沈的,認識是空幻的。
  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啓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作者在獨自領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上另一與衆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實過程中,思想産生振動和郁積,而又急于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  
  小說、劇作、翻譯
  徐志摩在其將近十年的創作生涯中,除了主要寫作詩歌和散文外,同時還寫了一些小說、劇本並從事翻譯工作。他先在1923年2月11日,《努力周報》上發表了第一篇小說《一個不很重要的回想》,此後斷斷續續又寫了一些,共計十一篇,後以《輪盤》爲題合集出版,這是他的唯一的小說集。
  他的小說不外乎寫中國留學生的生活和外國的某些社會風尚,同時也有一些取材于中國社會的某些生活側面,題材是不廣的,容量是有限的。他的小說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著力于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在小說中,作者又好用詩的句型、豔麗形象的比附,抒情的筆調,因而,他的作品帶有浪漫的抒情色彩,具有“獨特的華麗”(沈從文:《輪盤?序》)的格調。他的小說有的情節過于簡略,近于速寫,不那麽“完全”;有的只是“直著寫,沒有曲折,也少有變化。”(《輪盤?自序》)必須指出的:他的小說多數寫司空見慣的男女戀愛,很少觸及當時社會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尖銳問題。
  徐志摩也熱心倡導過戲劇活動。1923年新月社成立時,他積極組織戲劇活動,還創辦過《劇刊》,也演過戲,但是他很少寫劇本。他只寫過一個劇本,叫《卞昆岡》,還是與陸小曼合寫的。沒有發生什麽大的影響。在徐志摩的文學生涯中,翻譯倒是一個重要方面,他的翻譯與創作幾乎是同步進行的。他寫詩也譯詩,他創作小說、散文,也翻譯小說散文。曼殊斐兒一共有兩個短篇小說集《園會》與《極樂》,共二十多篇,徐志摩選譯了其中八篇,自英國康橋譯到中國上海,並在1927年,以《曼殊斐兒小說集》白上海北新書局出版。1925年,他在編《晨報副刊》時,又翻譯了伏爾泰的小說《贛第德》並連載于副刊,後于1927年6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出版,並列爲“歐美名家小說叢刊之一”。同年八月,他和沈性仁合譯的英國作家詹姆士?司芬士的小說《瑪麗?瑪麗》,也由上海新月書店出版。此外,他還譯過一些詩和散文。徐志摩的翻譯也有他的偏愛,他說“除了曼殊斐兒是我溺愛,其余都可算是偶成的譯作。”(《瑪麗瑪麗?序》)
  “新月”活動
……………… 
  評價結語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一時並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産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曆史特點關連著的。
  作爲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徐志摩在我國新詩發展史上曾經産生過一定的影響,爲新詩的發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 
  徐志摩——文化界的熱點
  自從那個非同尋常的死之後,徐志摩一直是文化界的熱點,經久不衰且曆久彌新。不說別的了,光他與幾個女人的情感糾葛,就是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幾個女人中, 張幼儀的名分最尊貴,原配夫人,感情最平淡,七年後離異。 
  徐志摩經曆過的女人有:張幼儀、林徽因、淩叔華、陸小曼、韓湘眉,不少了吧,這只是中國的。 
  和張幼儀的感情,除了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話連篇的信之外,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通常人們總是說,婚姻後不怎麽融洽,離了婚反倒互相體貼。這些話都是徐志摩的朋友說的,怕靠不住,就是靠得住也是表象。實情是,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後,甚至徐志摩死後五十多年,張幼儀從不吐一點兒口風。 
  這正是張幼儀的賢慧,論者又會這麽說:太離譜了,怎麽就不想想,讓她說什麽好呢。說徐志摩好吧,人家跟你離了,說不好吧,棄婦之外還得加個妒婦。吃不到嘴的葡萄是酸的,自己吃了一半兒,叫別人奪去的葡萄就更酸了。 
  幾十年過去了,這苦命人終于在去世前說了實話。她活了88歲,1988年在紐約去世。她的侄孫女張邦梅小姐,1996年9月在美國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由道布裏幾出版社出版。兩人關系的真相,終于大白于天下。 
  張邦梅是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她的父親是耶魯大學的教授,她已是第三代移民,畢業于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系,主修中國文學,之後在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律學位,曾在紐約任律師。從1983年到1988年張幼儀去世前, 她和姑婆談了五年, 先寫成畢業論文,再充實成傳記著作。“姑婆看過我的論文”,內容的真實性是可以信賴的。會不會肆意詆毀呢?也不用擔心,作者反複強調,張家始終以徐志摩爲榮,張禹九臨終叮囑孫女,寫書時“對徐志摩要忠厚些”。就是這位爺爺,遺囑中要家人在他的葬禮上朗誦幾首徐志摩的詩。 
  起初她是懷著敬仰的心情來探索徐志摩與姑婆的婚姻的,而事實卻一次次地引起她的質疑與憤懣,爲姑婆所受的屈辱,爲徐志摩的冷酷無情。 
  她萬萬沒有想到,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1920年冬,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 過去都認爲是徐志摩思念妻子, 寫了那封乞求父親的信。現在知道了,這封信多半也是應張君勱之請而寫的。分居數年又有了子嗣,當時的情勢,沒有理由不讓張幼儀出國。 不是徐志摩要送她去的,而是婆家送她去的。 而公婆所以送她去的理由,也只是提醒徐志摩對家裏的責任。再沒有比張幼儀本人的這個解釋更爲合理的了。 
  若是思妻心切,他不會那樣去迎接她。 
  三個星期後,輪船終于駛進馬賽港的船碼頭。“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裏。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著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爲他是那堆接船的人中惟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在由巴黎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因暈機嘔吐,徐志摩把頭撇過去說:“你真是鄉下土包子!”話才說完沒多久,他也吐了,張幼儀也不甘示弱,輕聲脫口說:“我看你也是個鄉下土包子。” 
  在倫敦、波士頓,以及後來在柏林那一段生活,過去總說徐志摩如何的仁義,如何的善良,現在也知道了。徐志摩對待張幼儀是很不友好的,簡直可以說是慘無人道的。 
  兩人在波士頓住下,不久張幼儀懷孕,此時徐志摩正在瘋追林徽因,無暇顧及,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 
  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說:“我聽說有人因爲打胎死掉的。” 
  徐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爲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過後不久,徐志摩帶一位中國女留學生來家中吃飯,書中叫她明小姐。張幼儀發現,這位穿著毛料海軍裙裝的小姐,竟是裹過腳的。送走客人,徐問張,對這位明小姐有什麽看法,張說:“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走來走去的徐志摩把腳跟一轉,好像張幼儀的評語把他的煩躁和挫折一股腦兒宣泄出來似的,突然尖叫說:“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書名即由此而來。張幼儀是天足,徐志摩後來也很少穿西服,這只是一種象征,象征兩種文化的沖突,中國和西方,傳統和現代。 
  徐要馬上離婚,見張不答應,竟一走了之,將張一人撇在波士頓。産期臨近,無奈之際,張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明知張的去向,卻不予理睬。只在要辦理離婚手續時,才找到柏林。産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于從小腳的陰影裏走出,成爲一個“穿西服”的、引人矚目的新女性。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爲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徐志摩對張幼儀是這樣的,張幼儀對徐志摩的感情又如何?這是個非常微妙的問題。還是聽聽張幼儀的自述吧: 
  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爲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爲徐志摩做了這麽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麽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麽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裏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不是說不定,可以肯定地說,張幼儀是最愛徐志摩的,因爲她對徐志摩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愛不愛她。 
  這本書的寫法,可謂新穎別致。外國學者在寫法上的殫思竭慮,實在讓我欽佩,是嚴格的傳記,甚至是口述實錄,其勾人閱讀的興味,一點不亞于偵探小說。由一只桃心木箱裏的一件黑綢紗寫起,引出對家族史的興趣,結尾仍舊到那件黑綢紗,那只桃心木箱。正文分兩條線索,互相交叉又互爲表裏,一條是主線索,由張幼儀的敘述構成;一條是副線索,寫自己在婚姻上的思考與追求。“小腳與西服”這一命題,在這裏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證婚詞錄
  梁啓超在爲徐志摩及陸小曼證婚時所說的證婚詞 
  梁啓超: 我來是爲了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好讓社會上知道這樣的惡例不足取法, 
  更不值得鼓勵.---徐志摩, 你這個人性情浮躁, 以至於學無所成, 做學問不成, 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在曲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陸小曼, 你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從今以後你能恪遵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爲,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格的過失所造成的, 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爲行事的准則, 不要以荒唐和享樂作爲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當作是兒戲, 以爲高興可以結, 不高興可以離,讓父母汗顔, 讓朋友不齒, 讓社會看笑話, 讓(被打斷) 
  徐志摩: 恩師, 請爲學生和高堂留點面子!! 
  (梁啓超想到背後還有雙方的父母,才收住火氣) 
  梁啓超: 總之, 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結婚! 我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我說完了!!  
  詩歌精選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橋的柔波裏,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蒿,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爲我沈默,
  沈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
http://baike.baidu.com/view/14176.html?tp=0_11
  
陸小曼>百度百科 

 

翁瑞午和陸小曼(1957)
  陸小曼(1903年-1965年),近代女畫家,江蘇武進人。1915年就讀法國聖心學堂,她18歲就精通英文和法文。她是個畫家,師從劉海栗、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父親陸定原是財政部的賦稅司司長,1920年和王庚結婚,1925年離婚.1926年與徐志摩結婚,同年參加了中國女子書畫會,1941年在上海開個人畫展,晚年被吸收爲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上海美術家協會會員,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她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作《卞昆岡》五幕話劇。她諳昆曲,也能演皮黃,曾出演《春香鬧學》、《思凡》、《玉堂春》等劇,在北京和上海名動一時。她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紮實的文字修飾能力,建國後擔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65年小曼在上海病逝。
  陸小曼年譜 
  ◇1903年(1歲) 
  ◇農曆九月十九生于上海南市孔家弄,籍貫常州。父親陸定,母親吳曼華。 
  ◇1908年(6歲) 
  ◇在上海上幼稚園。 
  ◇1909年(7歲) 
  ◇隨母親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8歲) 
  ◇就讀于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小學。 
  ◇1912年(10歲) 
  ◇就讀于北京女中。 
  ◇1918年(16歲) 
  ◇入北京聖心學堂讀書。 
  ◇1920年(18歲) 
  ◇精通英文和法文,被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聘用兼職擔任外交翻譯。 
  ◇1921年(19歲) 
  ◇開始名聞北京社交界。 
  ◇1922年(20歲) 
  ◇離開聖心學堂,與王賡結婚。 
  ◇1924年(22歲) 
  ◇出演《春香鬧學》,結識徐志摩,並與之戀愛。 
  ◇年底翻譯意大利戲劇《海市蜃樓》。 
  ◇1925年(23歲) 
  ◇年初與徐志摩進入熱戀。 
  ◇8月拜劉海粟爲師學畫。 
  ◇年底與王賡離婚。 
  ◇1926年(24歲) 
  ◇8月14日與徐志摩訂婚。 
  ◇10月3日與徐志摩結婚。 
  ◇10月與徐志摩南下上海。 
  ◇11月與徐志摩在硤石小住。 
  ◇1927年(25歲) 
  ◇1月因江浙戰爭起,與徐志摩轉上海定居,並與翁瑞午相識。 
  ◇3月與徐志摩回硤石掃墓,並與徐志摩、翁瑞午遊西湖。 
  ◇12月6日出演《玉堂春——三堂會審》,任蘇三一角。同時受《福爾摩斯小報》污蔑困擾。 
  ◇1928年(26歲) 
  ◇7月與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岡〉發行。 
  ◇夏與徐志摩、葉恭綽共遊西湖。 
  ◇1929年(27歲) 
  ◇參與中國女子書畫會的成立籌備工作。 
  ◇5月接待泰戈爾。 
  ◇6月與翁瑞午等人遊“西湖博覽會”。 
  ◇1931年(29歲) 
  ◇從賀天健和陳半丁學畫,從汪星伯學詩。
  ◇丈夫徐志摩因飛機失事去世。
  ◇1933年(31歲) 
  ◇整理徐志摩的《眉軒瑣語》,在《時代畫報》第三卷第六期上發表。 
  ◇清明獨自一人到硤石給徐志摩掃墓。 
  ◇1936年(34歲) 
  ◇加入中國女子書畫會。 
  ◇1938年(36歲) 
  ◇開始與翁瑞午同居。 同居在當時不是錯.允許的/
  ◇1941年(39歲) 
  ◇在上海大新公司開個人畫展。 
  ◇1956年(54歲) 
  ◇4月受到陳毅市長的關懷,被安排爲上海文史館館員。 
  ◇入農工民主黨,擔任上海徐彙區支部委員。 
  ◇1958年(56歲) 
  ◇成爲上海中國畫院專業畫師,並參加上海美術家協會。 
  ◇1959年(57歲) 
  ◇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被全國美協評爲“三八紅旗手”。 
  ◇1965年(63歲) 
  ◇4月3日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 
  陸小曼與徐志摩  
  陸小曼于1903年農曆9月19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名眉,別名小眉、小龍,筆名冷香人、蠻姑。江蘇常州人。常州是曆史文化名城,素有“三吳重鎮”、“八邑名都”之美譽。陸小曼的祖先原在常州樟村。清鹹豐、同治年間,陸小曼祖父陸榮昌因避“長毛”(即太平天國)之亂遷居上海。陸小曼父親陸子福(1873-1930),字厚生,因他少時聰慧,每考必中,長輩因此替他改名爲陸定。陸定,又字靜安,號建三,晚清舉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弟子。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了孫中山先生的同盟會。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曾下令逮捕了陸定和其他很多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南京政府成立後,陸定經同鄉翰林汪洵之推薦入度支部(後爲財政部)供職,曆任司長、參事、賦稅司長等二十余年,是國民黨員,也是中華儲蓄銀行的主要創辦人。母親吳曼華,小名梅壽,是常州白馬三司徒中丞第吳耔禾之長女,上祖吳光悅,做過清代江西巡撫。她多才多藝,對古文有較深功底。清末,陸定一度擔任貝子貝勒學校的教師,這些王子王孫寫的文章作業,陸定帶回家中,由吳曼華幫助批改,可見她具有相當的文字基礎。她更擅長一手工筆畫,陸小曼嗜畫,受其母親影響至深。“小曼”兩字也來源于母親。
   校園“皇後” 
  陸小曼幼時是在上海幼稚園度過的。6歲隨母赴京依父度日,7歲進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讀書。9歲到14歲在北京女子中學讀書。15歲那年,陸小曼轉入北京聖心學堂,同年,陸定還專門爲她請了一位英國女教師教授英文。陸小曼生性聰慧,又肯勤奮學習,十六七歲已通英、法兩國語言,還能彈鋼琴,長于繪油畫。學生時代的陸小曼,不僅才能出衆,美麗也含苞欲放,初露魅力。她有上海姑娘的聰明活潑,又有北京姑娘的秀麗端莊。在學校裏,大家都稱她爲“皇後”。她每次到劇院觀戲或到中央公園遊園時,外國和中國大學生往往前後數十人,或給她拎包,或爲她持外衣,而她則高傲至極,對那些人不屑一顧。
   三年外交翻譯生涯 逐漸聞名北京社交界
  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要聖心學堂推薦一名精通英語和法語、年輕美貌的姑娘去外交部參加接待外國使節的工作,陸小曼成爲當然之選。陸定夫婦認爲這是鍛煉女兒才華的好機會,便答應了。于是,陸小曼經常被外交部邀請去接待外賓,參加外交部舉辦的舞會等,在其中擔任中外人員的口語翻譯。18歲時,陸小曼逐漸名聞北京社交界。她能詩善畫,能寫一頭蠅頭小楷,能唱歌能演戲,而且熱情、大方、彬彬有禮,更能引人好感的是她那明豔的笑容、輕盈的體態和柔美的聲音。陸小曼在三年的外交翻譯生涯中,屢屢顯出她機警、愛國的一面。因爲當時翻譯不僅僅把對方的話譯出來就算了事,還須隨機應變,以對付那些蔑視華人的外國人。她愛自己的祖國,看到外國人有蔑視華人的語言行爲,就以牙還牙,巧妙地對付。 
  與王賡結婚
  1922年,陸小曼19歲了,面目長得清秀可人,身材也越顯婀娜娉婷,出落得更加漂亮了。就在這一年,她離開學校,奉父母之命與王賡結婚。但在這樁婚事中,陸小曼就像大海中的一葉小舟,被風浪顛來顛去,完全是被動的。當蜜月的激動漸趨平靜後,她漸漸發覺自己並不快樂,她覺得自己和王賡之間在性情和愛好方面有很大的差異。結婚第三年,王賡被任命哈爾濱警察局局長,王賡要小曼隨同前往,陸小曼就到哈爾濱住了一段時間。據說由于陸小曼當時是名滿京城的社交界人士,因此她到哈爾濱後,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到處貼滿了她的海報。但是陸小曼在哈爾濱住不習慣,不多時,就回北京娘家居住,與王賡兩地分居,因此與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由于性情不投,結婚半年後,兩人失和成爲無可否認的事實。但陸小曼心高氣傲,絕不肯讓人知道她是一個失意者,是一個不快樂的人。于是她過著隱瞞性情、忍淚假笑的生活。就在這種心態下,徐志摩似天外來客,闖進了陸小曼心扉。
  結識徐志摩
  徐志摩奉父母之命與張幼儀結婚後,深深感到和妻子之間缺乏感情。張幼儀確是個賢惠、能幹、持家的女人,但不適合徐志摩這樣的浪漫詩人。1922年3月,徐志摩在柏林與張幼儀離婚。
  1920年至1921年間,徐志摩在倫敦認識了林徽因,這才是他想像中的理想女人———美麗、純潔、天真、活潑。他們兩人在英國度過了一段快樂時光。回國後,他仍忘不了這個清新脫俗的“林家女孩”。但林徽因回國後經過權衡,已與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訂有婚約。泰戈爾來華期間,徐志摩得以和林徽因再次接觸,重燃舊情。但林徽因此時心意已決,不久便和“准丈夫”梁思成共赴美國求學。徐志摩因此灰心到了極點。就是在這樣一個時候,徐志摩遇到了同樣忍淚度日的陸小曼。他們的相遇,使他們的忍淚和灰心漸漸化成了愉悅和希望,這段萬衆矚目的驚天愛情就此拉開了序幕。 
  與徐志摩相戀
  至于陸小曼和徐志摩相識的場合,大致的提法是在舞會上。他們兩個,一個是窈窕淑女,情意綿綿;一個是江南才子,風度翩翩;一個是朵含露玫瑰,一個是抒情的新詩,幹柴碰上烈火,怎麽會不迸發出愛情的火花?從此,徐志摩成了王家的常客。由于王賡專注于工作和前途,小曼想去玩時,他就說:“我沒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當徐志摩來邀請他們夫婦出去的時候,他就說:“我今天很忙,叫小曼去陪你玩吧。”王賡根本就不會想到這樣處理會産生婚姻危機。就這樣,徐志摩與陸小曼在王賡首肯的大好形勢下一起玩耍。他們遊長城,逛天橋,到來今雨軒喝茶,去西山上看紅葉,忙得不亦樂乎!小曼喜歡打牌,志摩就陪她打牌;小曼喜歡聽戲,志摩就陪她聽戲;小曼喜歡畫畫,志摩就給她介紹北京畫畫的名家。這樣你陪我,我陪你,郎才女貌,心理斷層,難免産生情感。那麽,陸小曼與徐志摩相戀又是在什麽時候呢?徐志摩這樣描述當初他爲陸小曼而受到心靈震動的事:“今晚在真光我問你記否去年第一次在劇院覺得你發鬈擦著我的臉(我在海拉爾寄回一首詩來紀念那初度尖銳的官感,在我是不可忘的)。”徐志摩是個大詩人,在與陸小曼戀愛的過程中他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句。如《花的快樂處》《春的投生》《一塊晦色的路碑》《翡冷翠的一夜》等等。這個時候,陸小曼幾乎成了徐志摩的詩源。徐志摩說:“我的詩魂的滋養全得靠你,你得抱著我的詩魂像母親抱孩子似的,他冷了你得給他穿,他餓了你得喂他食———有你的愛他就不愁餓不怕凍,有你的愛他就有命!”小曼愛好文藝,對志摩這樣一位才情橫溢的詩人自然十分敬仰,因此常向他請教一些文藝上的事。兩人意趣相投,共同語言漸多,談話內容也豐富起來,漸漸産生情愫。王賡調任哈爾濱警察局長後,志摩與小曼接觸機會更多了,使他們感情越陷越深。陸小曼原來沈靜的心中掀起了波瀾,丈夫雖然也受過高等教育,但總體來說還是一個武夫,不懂女人心理,不會討其所好。親切的志摩爲她打開了一扇美麗的窗———一個能寫浪漫愛情詩篇的詩人,一個風度翩翩的風流才子,更不容易的是他能讀懂小曼內心痛苦而深沈的世界。小曼震驚了,她想:“這才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侶。可是,我們相識在不該相識的時候。”她陷入無限的傷感。
  爭執
  不久,陸小曼和王賡又發生了一次大的爭執。那一天,唐瑛(上海的名門閨秀。當年有“南唐北陸”之說,即指南方上海有唐瑛,北方北京有陸小曼,皆在兩地以美豔出名。)請他們夫婦吃飯。王賡有事,吩咐小曼不要單獨隨他們外出跳舞。小曼聽了這話,就有點情緒了。當同伴們約她外出跳舞時,她沒有馬上答應。有人開玩笑說:“我們總以爲受慶(王賡的號)怕小曼,誰知小曼這樣怕他,不敢單獨跟我們走。”邊邊拉她往外走。剛要上車的時候,正巧王賡的車駛到家門口,看到小曼不聽他的話,氣得面孔緋紅,大聲責罵她:“你是不是人,說定了的話不算數。”周圍賓客看到這個局面紛紛溜走,她則被王賡拉入家中去了。陸小曼在衆人面前,受到王賡的辱罵,不禁又氣又恨,第二天就找到母親,吵著非回京不可,聲稱今後再不回王家,准備侍奉兩老歸天。在這種情況下,母女倆回到北京。陸小曼將在上海受王賡當衆辱罵的事告知父親,陸定聽後非常氣憤,表示支持女兒的行動。可是母親堅決不同意女兒和王賡離婚,爲這件事家庭中經常不和。
  徐志摩回北京後找到了劉海粟。劉海粟深感此事棘手,那是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啊,而且三角中人都是風雲人物,該如何處理?徐志摩看他猶豫,就說:“海粟,這樣下去小曼是要愁壞的,她太苦了,身體也會垮的。”這句話打動了劉海粟,他也是在家裏不滿封建婚姻而逃出來的;再說劉海粟一向視反封建爲己任,在中國畫壇素以“叛逆”著稱,年方廿九,血氣方剛,而且,陸小曼也算是他的學生。他看到兩人如此痛苦,便答應做做工作。
  劉海粟去見剛回到北京的陸小曼母親。他說:“老伯母休怪我輕狂雌黃,我學的雖是藝術,但我也很講實際。目前這樣,把小曼活活逼到上海,又能解決什麽問題?她和王先生就能白首偕老嗎?小曼心裏也是苦,整日裏跟你們兩老鬧的話,你們也得不到安寧啊!”陸母歎息道:“我們何嘗不知道,可是因爲我們夫婦都喜歡王賡,才把親事定下來的。我們對志摩印象也不壞,只是人言可畏啊!”劉海粟講了許多因婚姻不自願而釀出的悲劇,但是吳曼華始終下不了決心。她說:“老實說,王賡對我們兩老還算孝順,對小曼也還算厚道,怎麽開得了口要他和女兒離婚?”劉海粟就對陸母說:“如果曉之以理,讓王賡自己有離婚的念頭,這樣便不難爲二老了,你看怎樣?”陸母說:“恐怕沒那麽容易吧?”
  劉海粟見陸母心神不定,就要陸母聽他安排。最後他們商定,由劉海粟陪陸小曼母女去上海,再尋機找王賡商談。
  臨行那天,除了胡適、徐志摩外,還有不少北京的學者教授以及閨閣名媛都來相送小曼母女。劉海粟看到有這麽多的名流來送小曼,又看到小曼光彩照人的模樣,就悄悄地對志摩說:“你能得到這樣一位情人,實在是福分不淺啊!”
  第二天,徐志摩追到上海。第三天,劉海粟便在上海有名的素菜館“功德林”宴客,所請的客人中除徐志摩、王賡、陸小曼母女外,還有張歆海、唐瑛、唐瑛的哥哥腴廬和楊銓(杏佛)、李祖德等人。
  王賡看到桌面上的這些人,就隱約感覺到今天的這場宴會有名堂,但他表面上顯得很平和,知道該來的總是要來。他彬彬有禮地與大家打招呼,也沒忘了跟徐志摩握手。倒是志摩總是有些心虛的樣子,不敢正面接觸王賡的目光。徐志摩雖是這次宴會的最初策劃者,但在今天的場合上是不能太露臉的,他只是作爲一般客人端正地坐在席上,等著劉海粟來唱主角。
  陸小曼知道今天宴會的用意,但美慧聰穎的她非常沈得住氣,顯得落落大方。她不刻意地去看志摩,她不能讓志摩太得意忘形;她對王賡雖然一直缺乏綿綿的情意,但在這種場合,她絕對不會讓自己的丈夫有難堪的感覺。她只是優雅而略帶靦腆地和大家打招呼,坐下後就跟母親講些悄悄話,儀態萬方。一會兒上菜了,劉海粟只是招呼大家吃,倒是張歆海忍不住了,沖著劉海粟就問:“海粟,你這個‘藝術叛徒’到底請我們來幹嗎?你那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啊?”
  劉海粟正愁不知怎樣開口,張歆海的一句話正好引出了話題。他端起酒杯說:“今天我做東,把大家請來,是紀念我的一件私事。當年我拒絕封建包辦婚姻,從家裏逃了出來,後來終于得到了幸福婚姻。來,先請大家幹了這一杯。”
  大家舉杯共飲。陸老夫人緊張了,偷偷看了女婿王賡一眼,卻見王賡不露聲色。劉海粟繼續說:“大家都幹了這杯酒,表示大家對我的舉動很支持。大家知道,我們正處于一個社會變革的時期,新舊思想和觀念正處于轉換階段,封建余孽正在逐漸地被驅除。但是,”劉海粟加重語氣說,“封建思想在某些人的腦子裏還存在,還沖不出來。我們都是年輕人,誰不追求幸福?誰不渴望幸福?誰願意被封建觀念束住手腳呢?”
  他繼續說:“所以我的婚姻觀是:夫妻雙方應該建立在人格平等、感情融洽、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妻子絕不是丈夫的點綴品,妻子應該是丈夫的知音,‘三從四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劉海粟越說越來勁兒,他又舉起了杯子:“來,我們祝願天下夫妻都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幹杯!”
  大家爲劉海粟充滿激情的講話所感染,紛紛站起來幹杯。王賡遲疑了一下,似乎在思索著什麽。看到大家都起來了,他才站起來,和大家一一幹杯後,他給自己倒了一杯,對劉海粟說:“海粟,你講的話很有道理,我很受啓發。來,我敬你一杯。”和劉海粟幹杯後,王賡又給自己倒了一杯,這次他舉杯向衆人祝願,說:“願我們都爲自己創造幸福,並且爲別人幸福幹杯。”飲幹之後,他不失風度地說:“我今天還有些事情,要先走一步了,請各位海涵。”轉而對小曼說:“小曼,你陪大家坐坐,待會隨老太太一起回去吧!”
  王賡推托有事而走,說明他承受不了宴會的壓力,心情也非常不好。徐志摩很開心,十分感激劉海粟爲他所做的一切;陸小曼表面上一臉的沈靜,但內心也很複雜,她當然希望能和志摩結合,但剛才看到丈夫一瞬間尷尬的表情,又有些慌亂;陸小曼的母親吳曼華的心裏卻有些內疚,覺得今天的事情對不起王賡
  “功德林”宴會後,志摩、小曼都在焦急地等消息。特別是小曼,每次見到丈夫都不敢看他。奇怪的是王賡也不跟她多講話,至于宴會上的話題,在他們夫妻間也沒有再展開討論過。陸小曼看著丈夫毫無動靜,又有些討厭起他來,她感到似乎是太樂觀了,世上絕沒有這麽省力的事,一時猜不透他在想著什麽東西呢? 
  離婚前夕懷了孕
  小曼在家裏得不到丈夫給她所期望的結果,在外面又和志摩失去了聯系。徐志摩在外等消息也等得心灰意冷,看著一時不會有什麽希望,就帶著深深的失落跑回北京去了。
  就這樣過了極其沈悶的兩個月,這段時間裏王賡看上去很忙,心情也很煩躁不安。有一次,他無緣無故地對小曼發起火來,小曼覺得十分的委屈。
  就在陸小曼感到絕望的時候,有一個晚上,王賡終于打破了悶葫蘆。他把正要去睡覺的妻子叫住,對她說:“小曼,我想了很久很久,既然你跟我一起生活感到沒有樂趣,既然我不能給你所希冀的那種生活,那麽,我們只有分開。宴會後的這兩個月裏,我一直在考慮,我感覺到我還是愛你的,同時我也在給你一段時間考慮,你覺得你和志摩是否真的相配?”隔了一會兒,他看陸小曼閉口不言,就說:“看來,你意已定,那麽,我也不再阻攔。”
  小曼哭了,她霎時想到了丈夫的種種好處,雖然他以往有時對她態度不好,但心底裏還是愛她的。
  王賡最後說:“你別哭,我是愛你的,但是我平時對你不夠關心,這是我的性格所決定的。你和志摩都是藝術型的人物,一定能意氣相投,我祝福你和志摩以後能得到幸福。”末了,他又補充說:“手續我會在幾天後辦好的。”陸小曼惟有哭,不知道是由于悲傷還是由于突如其來的幸福。但是幸福降臨沒有幾天,陸小曼又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事情是這樣的。就在王賡答應和她離婚不久,她突然發現自己有了王賡的骨肉。這一發現使她痛苦萬分:如果生下來,那她將很難和王賡離婚,也就無法和徐志摩結合,一年多的努力也將付之東流;如果打掉,又覺得對不起小孩,對不起王賡。當時,她母親堅決要她把孩子生下來,但陸小曼心想,生下來就意味著離不了婚。王賡好不容易答應了,雖然還沒在紙上簽字,但事情已經有了希望,這是她和志摩盼望已久的。考慮再三,爲了愛情和自由,陸小曼選擇了流産。而且她決定既不告訴徐志摩,也不讓王賡知道,苦果只由自己一個人品嘗。她偷偷地帶了個貼身丫頭,找到一個德國醫生做手術,對外則謊稱身體不好去休養一段時間。沒料到手術非常失敗,從此身體一蹶不振,不僅不能生育,而且一過夫妻生活就會昏厥。婚後,徐志摩想生個孩子,陸小曼盡管心裏痛苦萬分,但她無法訴說隱情,只是回答:“你不是有阿歡了嗎?”也正是因爲陸小曼一直不能生育,所以她後來特別喜歡認幹女兒。
  1925年底,陸小曼與王賡解除維持了4年的婚姻,離婚時陸小曼年僅23歲。
  來自徐志摩家庭的壓力
  雖然陸小曼和王賡離婚了,但她和徐志摩的婚事還是好事多磨,她的再婚遭受到兩方面的強大壓力。一是陸小曼母親的反對。陸母一直不同意女兒和徐志摩來往,與王賡簽離婚協議也是陸小曼的父親背著她辦的。事後吳曼華十分生氣。老夫妻因此大吵了一場,經親友勸解後才平息。
  徐志摩在陸小曼和王賡離婚後,經常去陸家走動,陸母還是有意排擠他,而徐志摩對陸母卻始終十分恭敬。由于陸小曼有病,陸母也不能堅決不准徐志摩來探望自己的女兒,很明顯,女兒的病情好壞和徐志摩的來訪有很大的關系,也可以說,女兒是心病,而徐志摩是惟一的良方。吳曼華終究是疼女兒的,她也心軟了。當徐志摩委托胡適向她提出與其女結婚的請求時,她向胡適提出兩個要求:
  一、要請梁啓超證婚,因爲梁啓超在全國負有名望,又是徐志摩的老師;
  二、要在北京北海公園圖書館的禮堂裏舉行婚禮。
  當時要辦成這兩件事都有相當的難度,但胡適最終都辦妥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的一個富紳,他認爲兒子離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個有夫之婦更是有辱門風。再則他不喜歡陸小曼,認爲這樣的女子肯定品行輕薄,不會給徐志摩帶來安定的生活。從後來的情況看,胡適的這一次說服工作成效並不明顯。過後不久,徐志摩只得親自南下,跟父親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從徐志摩致陸小曼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說服工作異常艱難。
  徐申如(徐志摩的父親)說,徐志摩要再婚,必須征得張幼儀的同意。原來,徐申如一直認爲兒子和張幼儀在德國的離婚沒有征得雙方父母的同意,是不作數的,他是不承認的,他一定要親自聽到張幼儀的意見才行。于是,兒子要再婚,首先得聽聽張幼儀的意見。她要真同意與兒子離婚了,那麽,就算過了“兒媳”這一關。1926年初,張幼儀取道西伯利亞回國。由于戰爭的原因,直到當年夏天才回到上海。到的第二天,張幼儀就到張園徐家拜望原來的公公徐申如。她看到徐志摩坐在一個沙發上,對著她微微點頭。張幼儀還注意到徐志摩的手上戴著一個十分顯眼的翡翠戒指。向徐申如行禮後,張幼儀被示意落座。"
  徐申如隨即和緩地問她:“幼儀,你和志摩離婚是真的嗎?”
  張幼儀是個聰明人,早已從哥哥張歆海處知道了志摩的戀愛進程。她不願意拖志摩的後腿,看到志摩在旁邊焦急地望著她,等她的表態。張幼儀說:“是真的。”徐申如顯然有些失望,他繼續問:“那你反對他和陸小曼結婚嗎?”張幼儀遲疑了一會兒,她在思考,徐志摩和陸小曼是否真的合適。轉而一想,唉,只要他們覺得合適,關我什麽事啊,就說:“我不反對。”
  徐申如對這個“兒媳婦”第一次感到失望,他不覺輕輕歎了口氣。
  這時,徐志摩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站起來向著他的前妻說:“謝謝你。”說完跑到窗口,伸出手臂,好像要擁抱整個世界似的。沒想到他手上的戒指一下從開著的窗口飛了出去,志摩的表情霎時變得驚恐萬分,因爲那是陸小曼送給他的訂婚戒指。徐志摩馬上下樓去找,張幼儀從窗口看下去,只見志摩找來找去,就是找不到戒指。張幼儀覺得在這個時候把戒指給丟了,似乎預示著志摩和小曼之間將來會發生些什麽。
  過了第一關,徐申如還是不肯痛快地答應。7月,徐志摩在硤石的西山上和父親作了懇切的交談,並不順利。後來,經胡適、劉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後勉強答應,但他也有三個條件:
  一、結婚費用自理,家庭概不負擔;
  二、婚禮必須由胡適作介紹人,梁啓超證婚,否則不予承認;
  三、結婚後必須南歸,安分守己過日子。
  這三條徐志摩都予以答應。
  梁啓超的證婚詞明著是對徐志摩,但他更看不慣的其實是陸小曼。在他第二天給兒子梁思成和媳婦林徽因的信中更可以看出來:徐志摩這個人其實很聰明,我愛他,不過這次看著他陷于滅頂,還想救他出來,我也有一番苦心,老朋友們對于他這番舉動無不深惡痛絕,我想他若從此見擯于社會,固然自作自受,無可怨恨,但覺得這個人太可惜了,或者竟弄到自殺,我又看著他找得這樣一個人做伴侶,怕他將來痛苦更無限,所以對于那個人當頭一棍,盼望他能有覺悟(但恐很難),免得將來把志摩弄死,但恐不過是我極癡的婆心便了。信中所謂的“那個人”,當然是指他看不慣的陸小曼。
  1926年10月(農曆九月九日),新婚後的陸小曼依公公之命隨徐志摩離開北京南下。
  短暫的神仙般的生活  
  1926年11月,陸小曼隨徐志摩回到家鄉海寧硤石。在徐志摩給張慰慈的信中,我們對這一段生活可以窺見一斑:上海一住就住了一月有余,直到前一星期,咱們倆才正式回家,熱鬧得很哪。小曼簡直是重做新娘,比在北京做的花樣多得多,單說磕頭就不下百次,新房裏那鬧更不用提。鄉下人看新娘子那還了得,呆呆的幾十雙眼,十個八個鍾頭都會看過去,看得小曼那窘相,你們見了一定好笑死。鬧是鬧,鬧過了可是靜,真靜,這兩天屋子裏連掉一個針的聲音都聽出來了。我父在上海,家裏就只媽,每天九點前後起身,整天就管吃,晚上八點就往床上鑽,曼直嚷冷,做老爺的有什麽法子,除了乖乖地偎著她,直偎到她身上一團火,老爺身上倒結了冰,你說這是樂呀還是苦?咱們的屋倒還過得去,現在就等爐子生上了火就完全了。
  不久,徐申如終于做出了令陸小曼難以接受的決定。因爲看不慣陸小曼的作派,他先期到了上海,不幾天就要妻子到上海與他會合,然後啓程赴北京去找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了———彼時徐志摩的父母已認張幼儀爲義女。這是陸小曼與徐志摩婚後在徐家受到的第一個打擊。
  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很奇怪兩位老人會來北京,就問他們緣由,老太太非常生氣地說:“陸小曼剛來時,她就要坐紅轎子。按我們鄉間的規矩,不管有錢沒錢,這種轎子只有頭婚的女人才能坐。”“還有啊。”老太太繼續說,“吃晚飯的時候,她才吃半碗飯,就可憐兮兮地說:‘志摩,幫我把這碗飯吃完吧。’那飯還是涼的,志摩吃了說不定會生病呢!”
  “你聽聽陸小曼下面說什麽?”徐申如也說話了,“吃完飯,我們正准備上樓休息的時候,陸小曼轉過身子又可憐兮兮地說:‘志摩,抱我上樓。’”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事情。”老太太對著張幼儀說,“這是個成年女子啊,她竟然要我兒子抱她上樓,她的腳連纏都沒有纏過啊!”
  張幼儀犯難了,但她不得不接受他們。
  公公、婆婆的離開,對陸小曼無疑是個沈重打擊,不久,她得了肺病。一段時間後,陸小曼的身體才慢慢恢複,也慢慢從那段不愉快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沒有了二老的嚴格監督,陸小曼在生活上感覺反倒輕松,她不用再受這樣那樣的拘束。她和徐志摩在硤石這座別具一格的住宅中種草弄花,過著一種“草香人遠,一流清澗”的超然生活。可惜,好景不長。1926年5月,北伐戰爭開始。1926年10月16日,浙江省長夏超宣告獨立。1927年2月,北伐軍東路軍發起江浙戰爭。3月19日占領杭州,然後沿滬杭線北上追擊孫傳芳的軍隊。隨著戰事的臨近,徐志摩和陸小曼不得不中斷了這一段新婚燕爾如世外桃源的生活。
  1927年1月(農曆一九二六年十二月),陸小曼和徐志摩被迫移居上海。其實,就在前一年——陸小曼與王賡離婚不久,陸小曼曾有過一次去美國的機會。當時,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風聞名滿京城的陸小曼大名,給她彙了一筆巨款,大約5000美元左右,邀請她去美國拍電影。但是她認爲一個中國女子去當外國的電影明星,是不光彩的事。這種觀點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迂腐,但在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陸小曼的這種觀點卻表達了她的愛國之情。同時,父母只有她一個親人,她和徐志摩又正處于柳暗花明之時,因此更不願意去美國,便將那筆巨款寄了回去。陸小曼此後一直住在上海,直到過世。
  上海是陸小曼生活時間最長的城市,她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爲三個階段,但在每一個階段陸小曼的心情都是不同的。從出生到7歲赴京前是她在上海的最初生涯,那時的她童稚未脫,可愛天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1926年與徐志摩婚後去海寧硤石之前在上海小住,是她與上海的第二次握手,那次盡管時間短暫,但陸小曼的心是塗了蜜的,因爲身邊有一個苦苦等候和追求的伴侶。這一次因戰亂從海寧移居上海一直到陸小曼過世,時間長達38年之久,是陸小曼頹廢、傷心、奮起的重要時期。其中,1927年到1931年徐志摩失事前爲一個階段,那時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1931年徐志摩失事後到1949年爲第二階段,她受到劇烈震動,人變得消極而沈寂;解放後爲第三階段,她重新振作起來,獲得新生。陸小曼到上海後漸漸沈迷于夜生活,因爲當時的上海是殖民統治下的十裏洋場,在外國租界裏,漂亮的居室、新潮的商品、豪華的舞廳劇場、高雅的交際界……這一切對能歌善舞、善于交際並壓抑已久的陸小曼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天地,她如魚得水。她結交名人、名伶,頻繁地出入社交場所。由于她原是北京社交界的名人,如今成了著名詩人的太太,又有驚人的美貌,很快便成爲上海社交界的中心人物。
  排場大了,費用自然增多。養尊處優的陸小曼,過去在北京便是出了名的會花錢的小姐。婚後,她在物質上的欲望有增無減。
  夫妻漸生分歧
  由于陸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絕接納,由于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嬌慵、懶惰、貪玩,渾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她每天過午才起床,在洗澡間裏摸弄一個小時,然後吃飯。下午作畫、寫信、會客。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聽戲。徐志摩爲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後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于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實的,因此,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余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即便如此仍不夠陸小曼的揮霍。陸小曼那幾年的大部分時間確實是荒廢了。在人群中,在舞場上,在宴會上,在煙榻上,在男人和女人的恭維聲中,把時光輕輕送走了。 
  翁瑞午其人
  翁瑞午,江蘇常熟人,清光緒皇帝老師翁同龢之孫。翁瑞午在事業上的成就、各界的聲望等方面,當然不能和徐志摩相比,但他有自己性格上的優勢。徐志摩夫婦從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與翁瑞午相識,並經常串門,相約一起登山遊湖。他的北方話說得不錯,很會花言巧語,人活絡又很風趣。他喜歡唱戲、畫畫,又教陸小曼學會了吸鴉片,與陸小曼可以說意味相投。而徐志摩則不喜歡唱戲,也反對陸小曼吸鴉片。陸小曼天性愛美,又喜作畫,翁瑞午便投其所好,時時袖贈名畫,以博其歡心;而徐志摩雖然對陸小曼有天大的愛心,但他只會送詩,而不會投陸所好,送幾張好的畫給她。慢慢的,翁瑞午就在陸小曼的朋友中占了比較特殊的地位。徐志摩並未吸取王賡的教訓,當初正是由于王賡工作忙,經常請徐志摩陪陸小曼玩,才惹出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情事來。現在,徐志摩又拉翁瑞午參與他們夫婦間的旅遊,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失策。翁瑞午與陸小曼的進一步接近是由于陸小曼的病。
  據陳定山《春申舊聞》載:“陸小曼體弱,連唱兩天戲便舊病複發,得了昏厥症。翁瑞午有一手推拿絕技,是丁鳳山的嫡傳,他爲陸小曼推拿,真是手到病除。于是,翁和陸之間常有羅襦半解、妙手撫摩的機會。”陸小曼在翁瑞午給她推拿治病的時候曾問他:“瑞午,你給我按摩確實有效,但你總不能時時刻刻在我身邊啊,你不在的時候萬一我發病的話,有什麽辦法呢?”翁瑞午想了一下,對陸小曼說:“有是有辦法的,但這個辦法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不到萬不得已是不好采用的。”陸小曼連問是什麽辦法,翁瑞午就說:“吸鴉片。”陸小曼一聽是這個餿主意,就大罵瑞午害人。但是,後來看到翁瑞午一直在吸,而且很有味道,自己又老是犯病,一時控制不住,慢慢地吸上了。她自己也知道這是一個壞習慣,可一旦上癮,就無法控制自己了。她和翁瑞午兩人,常常一起在客廳裏的煙榻上隔燈並枕,吞雲吐霧。
  志摩北上  
  1929年,徐志摩辭了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的教職,繼續在光華大學執教,1930年秋起又在南京中央大學教書,並兼任中華書局編輯、中英文化基金會委員。上海南京兩地來回跑,以掙家用。
  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徐志摩自己北上的同時,極力要求小曼也隨他北上,幻想著兩人到北京去開辟一個新天地。可陸小曼卻執意不肯離開上海。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如習慣了上海的生活;經常生病,需要翁瑞午治療;北方還有個情敵林徽因等等。
  徐母去世,徐父不讓陸小曼進門
  陸小曼不放心徐志摩坐飛機,徐志摩只得說:“你也知道我們的經濟條件,你不讓我坐免費飛機,坐火車可是要錢的啊,我一個窮教授,又要管家,哪來那麽多錢去坐火車呢?”這下觸到了實質性的問題,陸小曼聽得啞口無言,只得說:“心疼錢,那你還是盡量少回來吧!”可事實是不可能的。徐志摩雖然在北京工作,但他還是顧念家的,家裏一副攤子還要他來收拾。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
  1931年4月,徐志摩母親病重,徐志摩趕回去探望。由于徐志摩的父親和陸小曼的關系日益惡化,徐申如便不讓陸小曼來,說如果陸小曼來他就走。徐志摩很生氣,礙于母病又不便發作。幾天後,徐申如又打來電話說徐母病重,讓志摩趕快回去。徐志摩就問:“小曼怎麽辦?”徐父說:“且緩,你先安慰她幾句吧!”實際上還是不想讓陸回去。不久,徐母過世,陸小曼急急地趕到海寧硤石,這是她第三次到海寧。但徐志摩的父親不讓陸小曼進家門,她只得呆在硤石的一家旅館裏,當天就回到上海。而張幼儀卻以幹女兒的名義參加了葬禮。這件事情對陸小曼的打擊相當大,她認爲自己在徐家沒有一點地位,反不及已離婚的張幼儀,這其實是對她的羞辱。徐志摩當即給陸小曼寫信,表達自己的憤怒和無奈:“我家欺你,即是欺我。這是事實,我不能護我的愛妻,且不能保護自己。我也懊懣得無話可說,再加不公道的來源,即是自己的父親,我那晚頂撞了幾句,他便到靈前去放聲大哭。”雖然如此,但這件事情也多多少少影響了陸小曼和徐志摩的關系,使他們本已緊張的關系更蒙上了一層始終抹不去的陰影。 
  詩人殞命
  1931年11月上旬,陸小曼由于難以維持在上海的排場,連續打電報催促徐志摩南返。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張學良的專機飛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婦倆一見面就吵架。其中緣由較爲複雜,據郁達夫回憶:“當時陸小曼聽不進勸,大發脾氣,隨手把煙槍往徐志摩臉上擲去,志摩連忙躲開,幸未擊中,金絲眼鏡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負氣出走。18日,徐志摩乘早車到南京,住在何競武家。徐志摩本來打算乘張學良的福特式飛機回北京,臨行前,張學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爲了趕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協和小禮堂向外賓作的關于中國古代建築的講演,才于第二天,即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郵政機飛北京。登機之前,他給陸小曼發了一封短信,信上說:“徐州有大霧,頭痛不想走了,准備返滬。”但最終他還是走了。因大霧影響,飛機于中午12時半在濟南黨家莊附近觸山爆炸,機上連徐志摩共三人,都剛屆36歲,無一生還。時年陸小曼29歲。
  據陸小曼的表妹吳錦回憶,陸小曼多次跟她講起當時一件奇怪的事:徐志摩墜機的那天中午,懸挂在家中客堂的一只鑲有徐志摩照片的鏡框突然掉了下來,相架跌壞,玻璃碎片散落在徐志摩的照片上。陸小曼預感這是不祥之兆,嘴上不說,心卻跳得厲害。誰知第二天一早,南京航空公司的保君健跑到徐家,真的給陸小曼帶來了噩耗。她一下昏厥了。醒過來後,她號啕大哭,直到眼淚哭幹。王映霞這樣描述她當時的模樣:下午,我換上素色的旗袍,與達夫一起去看望小曼,小曼穿一身黑色的喪服,頭上包了一方黑紗,十分疲勞,萬分悲傷地半躺在長沙發上。見到我們,揮揮右手,就算是招呼了,我們也沒有什麽話好說,在這場合,說什麽安慰的話都是徒勞的。沈默,一陣長時間的沈默。小曼蓬頭散發,大概連臉都沒有洗,似乎一下老了好幾個年頭。
  陸小曼此時究竟悲傷到什麽程度,連郁達夫都覺得難以描寫,他說:悲哀的最大表示,是自然的目瞪口呆,僵若木雞的那一種樣子,這我在小曼夫人當初接到志摩凶耗的時候曾經親眼見到過。其次是撫棺一哭,這我在萬國殯儀館中,當日來吊的許多志摩的親友之間曾經看到過。陸小曼清醒後,便堅持要去山東黨家莊接志摩的遺體,被朋友們和家裏人死命勸住了。最後決定派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張幼儀所生)去山東接回。
  志摩的遺體從濟南運回上海後,陸小曼見到了現場惟一的一件遺物———一幅山水畫長卷。這幅畫是陸小曼于1931年春創作的,堪稱陸小曼早期的代表作,風格清麗,秀潤天成。更爲珍貴的是它的題跋,計有鄧以蟄、胡適、楊銓、賀天鍵、梁鼎銘、陳蝶野諸人手筆。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是准備到北京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故物未殉人。小曼看著這張畫卷,想到徐志摩的種種好處,淚水漣漣,百感交集。自此,她一直珍藏著這幅畫,如同保護自己的生命。徐志摩失事後,陸小曼受的打擊最大,遭受的批評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願再跟她來往。徐志摩的朋友們認爲是陸小曼不肯北上才導致悲劇上演。 
  懷念志摩
  徐志摩死後,陸小曼不再出去交際。陸小曼對徐志摩的思念之情,我們還可以從她在徐志摩死後的幾篇文章中看到。在徐志摩死後一個多月,陸小曼寫了《哭摩》,這篇文章寫得情真意切,悲傷痛苦躍然紙上:我深信世界上怕沒有可以描寫得出我現在心中如何悲痛的一枝筆。不要說我自己這枝輕易也不能動的一枝。可是除此我更無可以泄我滿懷傷怨的心的機會了,我希望摩的靈魂也來幫我一幫,蒼天給我這一霹靂直打得我滿身麻木得連哭都哭不出來,混(渾)身只是一陣陣的麻木。幾日的昏沈直到今天才醒過來,知道你是真的與我永別了。摩!慢說是你,就怕是蒼天也不能知道我現在心中是如何的疼痛,如何的悲傷!從前聽人說起“心痛”我老笑他們虛僞,我想人的心怎麽覺得痛,這不過說說好玩而已,誰知道我今天才真的嘗著這一陣陣心中絞痛似的味兒了。你知道麽?曾記得當初我只要稍有不適即有你聲聲的在旁慰問,咳,如今我即使是痛死也再沒有你來低聲下氣的慰問了。摩,你是不是真的忍心永遠的抛棄我了麽?你從前不是說你我最後的呼吸也須要連在一起才不負你我相愛之情麽?你爲什麽不早些告訴我是要飛去呢?直到如今我還是不信你真的是飛了,我還是在這兒天天盼著你回來陪我呢,你快點將未了的事情辦一下,來同我一同去到雲外優遊去吧,你不要一個人在外逍遙,忘記了閨中還有我等著呢!
  陸小曼在徐志摩在世時是不大寫東西的,但天天和志摩在一起,無形之間便受了他的文學上的熏陶,她的這篇《哭摩》濃麗哀婉,文風直逼志摩,可以說對志摩是個最好的懷念。
  1932年,在海寧硤石召開了徐志摩的追悼會,陸小曼因爲公公徐申如的阻止,沒有能到海寧硤石參加追悼會,她作爲亡妻送了一幅挽聯:
  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複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
  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在給徐志摩的悼詞中,陸小曼明確表示活下去的原因是“因母老”,而活下去要做的則是“遺文編就答君心”。
  1933年清明,陸小曼獨自一人來到硤石,給徐志摩上墳,這是陸小曼第五次到海寧硤石,也是最後一次。陸小曼沒有再到她與志摩婚後小住的“香巢”中去,那是徐家的房産,她無福消受,她也不願再去那一塊讓她甜蜜而又令她傷心的地方。她站在東山萬石窩前,遠遠地望著那一幢中西合璧的紅色磚瓦房子,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從硤石歸來後,陸小曼作詩一首:
  腸斷人琴感未消,此心久已寄雲嶠:
  年來更識荒寒味,寫到湖山總寂寥。 
  難舍瑞午
  盡管陸小曼對徐志摩的感情是深厚的,但她仍舊離不開翁瑞午,離不開阿芙蓉。徐志摩死後,她爲了麻醉自己,更難以擺脫鴉片的習好,爲此,她還坐過一夜班房。
  陸小曼在徐志摩死後,與翁瑞午同居是事實。在上海中國畫院保存著陸小曼剛進院時寫的一份“履曆”,裏面有這樣的詞句:我廿九歲時志摩飛機遇害,我就一直生病。到1938年卅五歲時與翁瑞午同居。翁瑞午在1955年犯了錯誤,生嚴重的肺病,一直到現在還是要吐血,醫藥費是很高的,還多了一個小孩子的開支。我又時常多病,所以我們的經濟一直困難。翁瑞午雖有女兒給他一點錢,也不是經常的。我在1956年之前一直沒有出去做過事情,在家看書,也不出門,直到進了文史館。這樣一來,時間和事實都已很明確,陸小曼因此受到外界的強烈指責。翁瑞午對她仍是一往情深,只要小曼開心,他什麽都能替她辦。
  盡管陸小曼說她對翁瑞午“只有感情,沒有愛情”,但她對待感情,也是認真而堅強的,決不三心二意。當時許多朋友不贊成她和翁瑞午的這種關系,要她與翁斷交。胡適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她向陸小曼提出,只要她與翁瑞午斷交,以後一切由他負全責。陸小曼委婉地拒絕了他的要求,她當時對人說:“瑞午雖貧困已極,但始終照顧得無微不至,廿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陸小曼與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煩惱。因爲翁瑞午沒有抛棄發妻,就得兩頭照顧。 
  領導關懷
  陸小曼對軍閥、政客尤其厭惡,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她對國民黨的腐敗統治更是反感。抗戰期間,陸小曼沒有離開過上海,也沒有與“敵僞”來往。她堅持了一個正直、愛國的中國人立場。新中國成立後,對于陸小曼來說,可謂獲得了重生。她看到了中國的希望,她認爲只有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有光明的前途。那時,她已年近半百,但是她決心抖擻精神,離開病榻,走出臥室,爲國家、爲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陸小曼也得到了黨和政府領導人的關懷。說來也巧,1956年,在上海美協舉辦的一次畫展中,有陸小曼的一幅作品參加展出。有一次,陳毅去參觀,看到畫上署名“陸小曼”,就問身邊的人:“這畫很好嘛!她的丈夫是不是徐志摩?徐志摩是我的老師。”得到肯定的回答後,陳毅詫異沈寂多年的陸小曼居然還在,並且畫如此出色的畫,又問知陸小曼就住在上海,生活無著。陳毅就說:“徐志摩是有名的詩人,陸小曼也是個才女,這樣的文化老人應該予以照顧。”不久,陸小曼被安排爲上海文史館館員,雖然是個虛職,但每月至少有幾十塊錢可拿,使她有了最低生活保障,也給了她鼓舞和信心。 
  《上海文史館館員錄》上是這樣記載的:
  171———56027,陸小曼(1903-1965),別名小眉,女,江蘇常州人,1956年4月入館,擅長國畫。專業繪畫和翻譯。當年,她加入了農工民主黨,成爲徐彙區文藝支部委員。後來,上海畫院又吸收她當了畫師。1959年,她當上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
  1964年秋10月,陸小曼住進了醫院,主要是肺氣腫和哮喘。中秋節那天,趙清閣買了幾個月餅給她,她的鼻孔內插著氧氣管,憔悴不堪。她氣喘籲籲地對趙清閣說:“難爲你想到我,今年我還能吃上月餅,恐怕明年就……”過一會兒,她又低聲說:“我的日子不會多了!我是一個無牽無挂、家徒四壁的孤老,是解放救了我,否則我早死了,我感激共産黨。”果不出小曼所料,入冬她的病沈重了。勉強挨到1965年的暮春,她終日咳嗽不止,人益發消瘦了,有一天,趙清閣又去看她,應野平也在座。她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不會好了,人家說63是一個關口……最近我常常夢見志摩,我們快……快重逢了!”應野平安慰她說:“別迷信!你太愛胡思亂想了。”過了一會兒,趙清閣詢問道:“有什麽事要我替你做嗎?”她斷斷續續地說:“我……我希望在死後能和志摩合葬,你……能不能辦到?”趙清閣爲了安慰小曼,不假思索地說:“我盡力想辦法,你現在養病要緊。”陸小曼笑著連連道謝,趙清閣的承諾使她受到了極大的鼓舞。 
  合葬遺願成憾事
  陸小曼住院時,隔壁病房正好住著朋友兼老師劉海粟。兩人在病房裏碰到,真是感慨萬千。他們聊起了已經遙遠的往事,聊起了在地下已經三十余年的志摩,聊起了當年的那些朋友。
  臨終前幾天,陸小曼囑咐堂侄女陸宗麟把梁啓超爲徐志摩寫的一副長聯以及她自己的那幅山水畫長卷交給徐志摩的表妹夫陳從周先生,《徐志摩全集》紙樣則給了徐志摩的堂嫂保管。1965年4月3日,一代才女、曠世美人陸小曼在上海華東醫院過世,享年63歲。在陸小曼靈堂上,只有一副挽聯,跟徐志摩死時幾十副挽聯並列的壯觀情形不可同日而語。因爲陸小曼過世的時候,已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山雨欲來風滿樓,文人尤其敏感,覺出氣氛不對,不知未來會是什麽結局,誰也不想落下額外的文字冤孽,多添麻煩。靈堂上惟一的一副挽聯是由王亦令撰、樂寫的:
  推心唯赤誠,人世常留遺惠在;
  出筆多高致,一生半累煙雲中!
  起初,她的骨灰一直未安葬,暫寄在某處。當時只有陸小曼的表妹吳錦約人一起去骨灰盒寄存處憑吊過。不久就“文化大革命”了,被林彪、“四人幫”操縱的造反派和紅衛兵能把一切都顛倒過來,活人被“踹上一腳,永世不得翻身”,而死人枯骨倒反而一個個從泥土裏獲得了“翻身”。在這種情況下,當然更沒人會把陸小曼的骨灰入土了,何況她又無子媳。至于陸小曼想葬到硤石徐志摩墓旁的遺願,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趙清閣在回憶陸小曼的文章中提到此時還耿耿于懷:
  1965年的4月2日(注:應爲3日),陸小曼默默地帶著幽怨長眠了。她沒有留下什麽遺囑,她最後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與志摩合葬,而這一心願我也未能辦到。我和她生前的老友張奚若、劉海粟商量,張奚若還向志摩的故鄉浙江硤石文化局提出申請,據說徐志摩的家屬——他與前妻張幼儀生的兒子徐積鍇—不同意。換言之,亦即中國半封建的社會意識不允許!
  1988年,由陸小曼的堂侄——臺灣的陸宗出資,和陸小曼的另一個堂侄陸宗麒以及和陸小曼晚年密切來往的堂侄女陸宗麟一起,在蘇州東山華僑公墓建造了紀念墓,墓碑上書“先姑母陸小曼紀念墓”,墓上還有一張陸小曼年輕時的相片,臉上露著燦爛的笑容,旁邊青松環繞。同時建的還有陸小曼父親陸建三、母親吳曼華的紀念墓。至此,這位坎坷一生、衆說紛紜的不幸女子最後總算畫上了一個差強人意的句號,她在九泉下也可以瞑目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66931.html?tp=0_11
 
張幼儀>百度百科

  
Xu Zhimo & Zhang Youyi.jpg 
張幼儀(左)與徐志摩
張幼儀和十几歲時的長子徐積鍇
張幼儀,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蘇寶山,世居真如,後移嘉定。祖父爲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名祖澤,爲當時嘉定名醫。張祖澤有八子四女,張幼儀排行第八,爲其次女。
  1912年7月,江蘇都督程德全在蘇州創立“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2歲的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勱(嘉森)和四哥張嘉璈的幫助下到該校讀書。該校首任楊達權,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在此受到了先進教育。
  但三年後,尚未結業的張幼儀就被接回家成親了。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張嘉璈,在當時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書,在巡視學校時他發現杭州一中有一位才華橫溢的學生,這就是徐志摩,他遂與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約。于是15歲的張幼儀就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1918年生長子徐積鍇(阿歡),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應夫之命也到了歐洲,此時的徐志摩與林徽因墜入情網,不久徐志摩就提出離婚,已有二個月身孕的張幼儀毅然同意。1922年生次子彼得,遂與徐志摩簽字離婚。
  離婚後,張幼儀到巴黎投靠二哥張君勱,並隨其去了德國,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1925年痛失愛子彼得,1926年夏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帶長子阿歡去北京讀書,直到張母去世,她攜子回滬。經時張嘉璈已經是中國銀行副總裁,並主持上海各國銀行事務,而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號(華山路範園)送給張幼儀,使她在上海衣食無憂。
  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張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與此同時,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又出任該公司總經理。這使她的經營能力得到了極大發揮。
  1934年,二哥張君勱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抗戰爆發後她又屯積軍用染料,大發了一筆橫財。
  解放前夕,張幼儀赴香港,1954年與與醫生蘇某成婚。蘇醫生曾留學日本,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有子女。在共同生活了28年後,1972年蘇醫生病死,張幼儀赴美,1988年病死于紐約。
  當人們都在爲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癡心和執著著“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由于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後,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後徐志摩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願望罷了。 
  在英國倫敦、沙士頓,以及後來在德國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對待張幼儀並不友好,甚至有些殘酷。兩人在沙士頓住下後,不久張幼儀就懷孕了。此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因,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爲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爲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産期臨近,無奈之際,張幼儀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來到巴黎,後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沒有理睬。只是在要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才找到柏林,逼著她簽下了離婚協議。 
  産後,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回國後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終于從小腳的陰影裏走出,成爲一個“穿西服”的,令人矚目的新女性。更爲難能可貴的是,回國後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寄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起的,爲的是讓後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 
http://baike.baidu.com/view/389698.html?tp=0_11
 
林徽因有三段刻骨銘心情史 為何最終選擇梁思成? 2010-07-06鳳凰網
 
本文摘自《一半明媚一半憂傷:民國那些女子》 江泓 著 文化藝術出版社
  孤獨的少女
  有人崇拜她,把她當做女神、偶像;也有人放出話來,“喜歡林徽因的女人,品行有問題;喜歡林徽因的男人,腦子有問題。”
  有這麼一個橋段:詩人徐志摩收到一封來自大洋彼岸的電報,傾訴自己在美國的孤單苦悶,說只有他的來電,才能讓自己感到安慰。大詩人欣喜若狂,一顆心貓抓似的。第二天一早,就衝到郵局,要把自己熬夜寫下的情意綿綿的文字,發到遙遠的美人手中。
  經辦人看了內容,面露驚愕:“今天在你之前,已經有四個人給這位密斯林發去電報了。”詩人搶過名單,全是熟人,遂一一對質,沒奈何,人家都收到了同樣內容的來信。
  單看了這麼一段,難免會對這位林姓美人生出腹誹,認定錢鐘書的《貓》裏那個李太太分明就是林徽因,興趣在於隨意指使他那些男朋友,“好像變戲法的人,有本領或拋或接,兩隻手同時分顧到七八隻在空中的碟子。”
林徽因極有可能同時Copy好幾封信。但我們不妨看看這段場景描述,“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裏看雨,那是英國的不斷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國聯開會去,我能在樓上嗅到頂下層廚房裏炸牛腰子同洋鹹肉。到晚上又是在頂大的飯廳裏(點著一盞頂暗的燈)獨自坐著(垂著兩條不著地的腿同剛剛垂肩的髮辮),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 悶到實在不能不哭!”這是林徽因抗戰期間寫給沈從文的一封信,回憶了自己十六七歲,隨父親在歐洲生活時的一個片斷。
  我想就在這樣的情境下,這個孤獨的女孩子,把寫信作為自己排遣憂鬱的一種方式,做著所有女孩做的夢,“理想的我老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事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同我談話,或是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
  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位武士犯了重罪,由王后處理,王后讓他回答一個問題,答對了,就不砍他的頭。問題是,“什麼是女人最大的心願?”結果,那個武士給出了答案 “有人愛她!”經過所有貴婦人的討論,一致認為說出了心聲,武士因此保住了頭顱。
  林徽因喜歡被人眾星捧月不假,喜歡爭強好勝也不假,像《我們太太的客廳》所說,“我們太太”只有一個女朋友,且黑且矮胖,以便陪襯出“我們太太”的白皙、苗條。為了不讓別的女人搶去男人對她的注意力,這樣的小心思或許也是有的。
  可是,希望有人愛是女人共同的心願,希望有很多人愛是不是女人共同的心願呢?不是每個女人都“有本領或拋或接,兩隻手同時分顧到七八隻在空中的碟子”的男友,不過,是不是也存了這份幻想?那就誰想誰知道了。
  天空的蔚藍愛上大地的碧綠
說起林徽因,人們最喜歡津津樂道她生命裏,出現過三個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在我看來,徐是她的初戀,她心底的情人;梁是她合適的伴侶,現實的選擇;而金是她的閨蜜,一生的藍顏知己。
  1920年,十六歲的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在英國定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來到倫敦。詩人和父親一見如故,兩人甚至玩過互傳情書的遊戲,林長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扮作已嫁少婦仲昭。在林去世後,徐志摩曾經公開一封苣冬致仲昭的信,還稱讚說,“至少比他手訂的中華民國大憲法有趣味有意義甚至有價值得多。”
  林長民和徐志摩互為知己,而林長民與女兒相互間也引為知音。借用數學公式,因為A=B,B=C,所以A=C,林徽因與徐志摩相見甚歡,頗多共同語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如果有一天我獲得了你的愛,那麼我飄零的生命就有了歸宿,只有愛才能讓我匆匆行進的腳步停下,讓我在你的身邊停留一小會兒吧,你知道憂傷正像鋸子鋸著我的靈魂,”詩人激情洋溢,寫下一首首這樣的情詩。
  少女的心弦被撥動了,據說她回了一封信。“我不是那種濫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夠愛我,就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選擇。你不能對兩個女人都不負責任 ”
  當時的徐志摩,二十四歲,兩個孩子的父親,第三個孩子,正懷在妻子張幼儀的腹中。他在最初看到張幼儀照片的時候,就不屑地說了三個字“土包子”,後來張幼儀隨他一起在英國生活,評價他的一個女同學說,“西裝和小腳不般配。”他頗有深意地重復強調:“西裝和小腳是不般配。”
  冰火兩重天,說的是詩人的感情。他對林徽因有多麼熱情似火,對張幼儀就有多麼冷酷無情,接到林徽因的信,為了方便離婚,他甚至逼著妻子打胎,在妻子生產後不久,又逼迫她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因此成為中國離婚第一人。
  愛情令人瘋魔,寫詩的人就更添幾分瘋魔,一心追求愛、自由和美的詩人簡直瘋狂了。可是,現實粉碎了他的夢想,命運對他,正如同他對張幼儀一樣無情和冷漠!
  林徽因和父親早詩人一年回國,一旦回到傳統的現實社會,那曾經發生過的愛情故事仿佛也變得不真實。家族中人一致反對,怎麼能容忍徽因插足別人的家庭?怎麼能容忍這樣的名節受污?林徽因回到了現實。
  在那麼短的時間裏,林徽因為什麼毅然舍徐而選梁?依我推理,這和她的童年際遇分不開。我看過林徽因早年的一張照片:清秀的臉龐還沒退盡嬰兒肥,眼神裏就已經含著憂鬱了。她的朋友費慰梅曾經說:“家中的親戚把她當成一個成人,而因此騙走了她的童年。”的確,她幾乎沒有別人那樣天真爛漫的童年。
  她的母親何雪媛,是林長民的第二任妻子。林的第一任夫人病逝,沒有留下子嗣。何雪媛運氣也不好,到林家八年之後,才生了林徽因,之後又生了一兒一女,都不幸夭折。到了第十年,林長民又娶了個妾,名叫程桂林,乖巧可人,還生下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完全奪去林長民的歡心。
  人家熱熱和和一家子,住在寬敞明亮的前院,林徽因母女卻被安置在逼仄陰暗的後院。這也不能全怪林長民喜新厭舊,何雪媛出生在浙江嘉興小業主家庭,打小嬌生慣養,不會女紅,也不識字,脾氣又暴躁,還愛管閒事,全家上下沒有幾個人喜歡她。
  父親一直是寵愛林徽因的,可是在大家庭里長大的她,作為長女 失寵的太太誕下的女兒,對人情世故,到底有著比一般人更深刻的體驗。
  她終究不忍心別人因她,而像自己母親那般被遺棄吧?在1947年病危時,她以為自己不行了,特地央人請來張幼儀母子,雖然虛弱到不能說話,依然仔仔細細打量了眼前的兩個人。她這樣的舉動是耐人尋味的。
  徐志摩瘋魔了,林徽因卻冷靜下來,那封要求離婚的信,有沒有試一試自己魅力的少女心思呢?也許她自己都說不清楚。可是關鍵時刻,她清楚誰才是真正適合陪她一生的伴侶。
  林徽因不否認自己與徐志摩有一種靈性上的和諧與共鳴,也不隱瞞自己對他的真實情感,“他變成一種Stimulant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怨,或Happy或Sorry,或難過,或苦痛,我也不悔的。”
  在志摩飛機失事以後,她發表悼文寄託哀思,更讓梁思成揀來一塊飛機殘骸懸挂在臥室,一直到死。她跟閨中密友費慰梅,有一個常常談起的話題,那就是徐志摩,這個名字 就是她心頭的硃砂痣啊!
  但是林徽因是一個拎得清的女子,就在她的悼念文字裏,她依然說“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變”,“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
“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 哎! ”,泰戈爾為他們,由感而發。
  藍顏知己金岳霖
而金岳霖則是另外一段傳奇了。
  1931年,林徽因因病在北平休養。當時梁思成還在東北大學執教,徐志摩經常去探望林徽因,為了避嫌,就叫上國外留學時的好友金岳霖等人,這位很有名望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對於才貌雙全的絕代佳人,同樣沒有免疫力。
  這也難怪,別說男人,就連冰心這樣的女人,雖然寫下《太太的客廳》那樣文章,卻也承認“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這兩位加上淩叔華、韓湘眉,也曾被稱做文界“四大美人”。說實話,除了林徽因,其他三位只能算是才女裏的美女,而林徽因,實在是美女裏的美女,才女裏的才女。
  金岳霖到底是哲學家,他的愛比詩人來得節制。他是單身漢,在徐志摩去世時,就住在梁家的後院。當時最多的話題就是徐志摩,對於詩人共同的思念和哀悼,加深了他們之間的感情。
  那時林徽因正懷著身孕,梁思成經常外出考察,老金必定對她悉心照顧,好言相勸。林徽因對他萌生了一種感情,這種感情與其說是男女相悅,還不如說,是理解的需要和精神上的渴求。
  於是,當梁思成考察回來,林徽因哭喪著臉,對梁思成說,她苦惱極了,因為自己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是好。大約是對丈夫徹底的信任和依賴,林徽因這次的做法並不像她本人的一貫作派。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極,苦思一夜,終於告訴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金岳霖,祝他們永遠幸福。
  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訴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誠得令人驚異:“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這一場風波沒有影響到他們之間的友情,林徽因身上詩人的氣質,讓她渴望極端的感情,可是本性善良,加上清醒的理智,讓她不可能做傷害梁思成的事情,也不可能玩弄純潔的感情。梁思成更是坦蕩君子,相信妻子和朋友,因此表現出難得的氣量和風度。而金岳霖沒有辜負這種信任,他發乎情止乎禮,終身未娶,他愛著林徽因,也愛著林徽因的全家,他後來幾乎一直和梁家住在一起。
  抗日戰爭期間,他們曾經一度離散,金岳霖說:“我離開梁家就像丟了魂一樣。”以後他們幾乎沒再分開過,而後來的林徽因在病魔的蹂躪下,經常不得不臥病在床,已經不復是當年那個風華絕代的女子。金岳霖依然每天下午三點半,雷打不動,出現在林徽因的病榻前,或者端上一杯熱茶,或者送去一塊蛋糕,或者念上一段文字,然後帶兩個孩子去玩耍。
  梁思成一家跟他相處融洽,臨死前,他還和林徽因、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生活在一起,他們稱他“金爸”,對他行尊父之禮。而他去世後,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處公墓,像生前一樣做近鄰。
  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君子,那個時代的愛情。這樣的愛情讓我相信,瑪格麗特那個著名小說開端的經典橋段,在林徽因那裏,成為現實。
  琴瑟相諧
因對學業的選擇也顯示出典型的林氏風格。她雖然熱愛藝術,卻選擇了需要藝術底蘊、同時更加實用的建築學。她天性浪漫,後天經歷卻教會她,關鍵的選擇,必須有堅強的理性做支撐。
  對夫婿的選擇,也同樣表現出她的聰明和冷靜。決定捨棄浪漫不靠譜的詩人,選擇各方面都堪稱優秀的梁思成。梁思成 梁啟超的大公子,豈是等閒之輩?他受林徽因影響,也決定學建築學,夫妻倆不管順境逆境,一輩子相互扶持,相互關愛,共同創業,成就了一段好姻緣,這一切都讓林徽因為自己的選擇欣慰。
民國時期文人中流行著一句俏皮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梁思成的說法卻是:“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是自己的好。”別說梁思成自己引以為豪,一起在美國留學的同學也說:“思成能贏得她的芳心,連我們這些同學都為之自豪,要知道她的慕求者之多猶如過江之鯽,競爭可謂激烈異常。”
  林徽因知道自己的美,也懂得享受自己的美,據說,三十年代初期,在北京香山養病期間,有了閒暇,她一卷書,一炷香,一襲白色睡袍,沐浴著溶溶月色,很小資、很自戀地對梁思成感慨:看到她這個樣子,“任何一個男人進來都會暈倒”。憨厚的丈夫卻說:“我就沒有暈倒。”這話怎麼聽著都像醉酒的人在說,“我沒醉、我沒醉。”
  可是再美的女人嫁做人婦,就得過尋常日子。林徽因曾經給沈從文寫信說:“我是女人,當然立刻變成純凈的糟糠。”林徽因專注於事業,不喜歡別人拿家務活干擾她,浪費有限的時間。可是不喜歡歸不喜歡,真做起來也漂亮得無可挑剔。
  她在梁家是長嫂,在林家是長姐,常有親戚來往,單單安排好來客的吃喝拉撒睡就不容易。據說她畫過一張床舖圖,共計安排了十七張床舖,每張床舖標明誰要來睡。拿專業精神做家務事,家務自然也同她的專業一樣優秀。
  林徽因心高氣傲,不願意和一般人多說話,認為無謂的廢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話不等於不願意幫助人,我注意到兩件情節相似的事情:沈從文一度經濟拮據,林徽因有意接濟,又怕他不肯接受,就讓表弟林宣向沈從文借書,還書時悄悄夾進一些票子;後來她拿自家的錢資助來北京求學的同鄉林洙,也是善意地欺騙,“是營造學社的錢借給你用”。可見林徽因的善解人意不止體現在太太的客廳啊!
  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生活很有情趣,除了專注於事業。閒暇時,夫婦倆比記憶,互相考測,哪座雕塑原處何處石窟、哪行詩句出自誰的詩集,那甜美的家庭文化氛圍,疑似李清照、趙明誠重返人間。
  其實這一對夫妻間也不是不吵架,林徽因心直口快,好使性子。好在梁思成善於隱忍,被親戚稱做“煙囪”,但是煙囪偶爾也會堵塞。兩人都好面子,如果碰到傭人在旁邊,就改用英語交鋒。
  在他們新婚之時,梁啟超曾經寫信囑託:“你們倆從前都有小孩子脾氣,愛吵嘴,現在完全成人了,希望全變成大人樣子,處處互相體貼,造成終身和睦安樂的基礎。”這是一番慈愛之心,也是出於對兒子、兒媳秉性的了解。
  錢鐘書在小說《貓》裏有一段情節,說女主人的丈夫在妻子男朋友們的“提醒下”,與一個姿色普通、言行拘謹的女學生乘火車出行,疑似婚外情。有人說這裡影射的是梁思成。
  事實上,林徽因、梁思成夫妻的確發生過一次激烈爭吵,事後梁思成乘火車去上海出差。林徽因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中間只睡了三四個小時。而梁思成在火車上連發了兩封電報和一封信,兩人重歸於好。
  當時沈從文恰恰正高調愛慕高青子,跟張兆和鬧得很不愉快,寫信向他的教母林徽因訴苦、討教。剛剛痛哭了二十四個小時的林徽因,說起來特別有感觸,“在夫婦之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種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她認為夫妻爭吵,是因為彼此在乎,“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林徽因雖然浪漫,骨子裏卻是冷靜而清醒的。她能夠理智地面對婚姻,就如同她理性地面對愛情。
  錢鐘書當時與他們毗鄰,是不是以他的所見和想像,將一些素材糅入小說?梁思成有沒有過出軌?而林徽因內心深處對徐志摩、金岳霖究竟是什麼感覺?我們很難考證,每個感興趣的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
  在我看來,林徽因和梁思成就像齒軸和齒帽,經過旋轉、磨合,很合適地咬嚙在一起,相互成全為更有用的一個整體。
  他們情深意篤,得益於一個第三者 他們共同的事業,雙方深情的目光除了相互凝視,更多時候,是在注視同一個方向。在事業上,他們有太多心血結晶,有太多的過程和回憶。說句閒話,在他們結婚二十週年家庭聚會上,林徽因招待茶點之餘,用來慶祝的一個重頭節目是做了一個關於宋代都城的建築學術報告。
  平面三角形最穩定是公理,感情上也存在幾種三角形。有的夫妻獨自,甚至各自向外去找一個角;也有的獨自或者各自以事業為重,或癡迷于某項愛好;還有的夫妻會像梁、林伉儷,共同關注于某項事業或有著共同的興趣。
  第一種也許穩定一時,卻存在著大動蕩的隱患;第二種日子久了,非生物的第三者有被生物的第三者取代的可能,君不見本來是愛好攝影,後來連帶愛上同樣愛好攝影的人;最穩定的可能是第三種,即便激情轉化為親情,共同的事業和愛好卻像清新的風,讓夫妻間依然呼吸得到新鮮的空氣。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detail_2010_07/06/1727452_0.shtml
 
梁思成:做林徽因丈夫不易 06/14/2004 華夏經緯網
 
  編者按:
  一代才女、第一代女建築學家、參與設計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留下不少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作品的林徽因,多年以來,人們一直像癡迷張愛玲一樣癡迷這樣的民國女性,癡迷她的身世、談吐以及她和梁思成、金嶽霖、徐志摩的曖昧關系。6月10日是林徽因誕辰100周年紀念日,就像無法追尋其成長經曆一樣,我們或許根本無法發現真正的林徽因。
  平靜的結合不平靜的婚姻
  梁公:做徽因丈夫不容易
  因爲吳良鏞要我幫忙整理梁先生的資料的事,于是,每隔一天晚上我就去爲梁公整理一次資料。……漸漸地我和梁公之間長幼輩的關系淡漠下來,朋友關系逐漸增長了。
  有一天,一封求婚信徹底改變了我和梁公的關系。他慢慢地和我談起,自從林徽因去世後,有不少人關心他的生活,也有些人要給他找個老伴兒,但他就是不搭理。“爲什麽?芽”我問。“因爲我清醒地知道我是個‘三要’、‘三不要’的人。”“什麽‘三要’、‘三不要’“那就是:老的我不要;醜的我不要;身體不好的我不要。但是反過來年輕的、漂亮的、健康的人就不要我這個‘老、弱、病、殘’了。”從那天以後我們就常常聊天。我簡直是滔滔不絕,好像要把幾十年悶在心中的話一下子都倒出來似的說個沒完。
  我忽然想起,社會上流傳的關于金嶽霖爲了林徽因終生不娶的故事,就問梁公,是不是真有這回事。梁公笑了笑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她能作爲一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調查古建築,測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鴉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語探討英國古典文學或我國新詩創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他又笑了笑詼諧地說?押“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因爲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地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我們住在總布胡同時,老金就住在我們家的後院,但另有旁門出入。可能是在1932年,我從寶坻調查回來,徽因見到我時哭喪著臉說,她苦惱極了,因爲她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怎麽辦才好。她和我談話時一點不像妻子和丈夫,卻像個小妹妹在請哥哥拿主意。聽到這事,我半天說不出話,一種無法形容的痛楚緊緊地抓住了我,我感到血液凝固了,連呼吸都困難。但是我也感謝徽因對我的信任和坦白。她沒有把我當一個傻丈夫,怎麽辦?芽我想了一夜,我問自己,林徽因到底和我生活幸福,還是和老金一起幸福?芽我把自己、老金、徽因三個人反複放在天平上衡量。我覺得盡管自己在文學藝術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修養,但我缺少老金那哲學家的頭腦,我認爲自己不如老金。于是第二天我把想了一夜的結論告訴徽因,我說,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他們永遠幸福。我們都哭了。過幾天徽因告訴我說:她把我的話告訴了老金。老金的回答是:‘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當退出。’從那次談話以後,我再沒有和徽因談過這件事,因爲我相信老金是個說到做到的人,徽因也是個誠實的人。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們三個人始終是好朋友。我自己在工作上遇到難題,也常常去請教老金。甚至我和徽因吵架也常要老金來‘仲裁’,因爲他總是那麽理性,把我們因爲情緒激動而搞糊塗了的問題分析得清清楚楚。”
  我們就這樣傾心地交談著,我回家的時間也從九點推遲到九點半,甚至十點。可以這樣推心置腹地交談的知音,在我的一生中只遇見過這一次。
  林洙:淚中批准“申請書”
  一天,梁公拿出一本他親手抄錄整理的林徽因的詩給我看。這是林先生去世後他整理的,他調皮地眨一下眼睛說,可惜不是白絹的封面,也沒有白玫瑰。一個精致的黑皮封面的厚本子,抄錄了林徽因發表過的和沒有發表的作品。我讀著林徽因美麗的詩句,看著梁公那一行行漂亮的字,感到這真是一件無價之寶。他特意選一首他喜愛的詩念給我聽,念完最後一句“忘掉靦腆,轉過臉來,把一串瘋話,說在你的面前”時,擡起頭來,我又看見了他那會說話的眼睛。
  第二天,我剛進門,梁公就把我叫過去,遞給我一封信,我打開一看,上面寫著:親愛的朋友:感謝你最近以來給我做清倉工作。除了感謝你這種無私的援助外,還感謝——不,應該說更感激你在我這孤寂的生活中,在我伏案“還債”的恬靜中,給我帶來了你那種一聲不響的慰藉。……
  我認識你已經十四五年了,自從你參加到系的工作以來,你的工作做得很好。你給了我越來越好的印象。也許因爲我心裏有那麽一個“真空”,所以也常常注意著你。但是也不過是一種比較客觀的“關懷”而已。從來沒有任何幻想。……
  親愛的洙,必須告訴你,我非常非常珍惜在我們之間建立起來的這種友誼,我非常深切地感受到在夜深人靜時,你在這裏工作而“陪伴”著我的溫暖。但我更明確地意識到我用玩笑的方式所說的“三大矛盾”。即使對方完全是我所說的“三不要”的反面,而且她也不以我的“老、弱、醜、怪、殘疾”而介意,我還是不願意把自己這樣一個“包袱”讓別人背上的。因此,即使我今晚雖然一時沖動說了“一串瘋話”,我卻絕不會讓自己更“瘋”。
  但是我有責任向你發出一個“天氣形勢預報”。……我非常非常珍惜這些天你給我帶來的愉快和溫暖,這就不可避免地增厚加深了我對你的感情。這種感情並不是什麽“一見傾心”的沖動,而是多年來積累下來的“量變”到“質變”。這樣的“質變”雖然使我?穴單純從我一方面想?雪殷切地願望你就這樣,永遠永遠不再離開我,但我也知道這是一種荒唐的不切實際的幻想。……假使我向你正式送上一紙“申請書”,不知你怎麽“批”法……
  我只知道,我已經完全被你“俘虜”了?選嚇壞了嗎?(心神不定的成/18日晨2時)
  我完全沒有料到會是這樣的一封信,但同時我又似乎並不十分驚訝,覺得也很自然。在我看信的時候,梁公的眼光始終沒有離開我。……我忽然感到一陣心酸,眼淚撲撲簌簌地掉了下來。梁公突然從我的眼淚中看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希望,他狂喜地沖到我面前,“洙,洙,你說話呀?選說話呀!難道你也愛我嗎?我只是哭,一下撲到他的懷中,什麽也說不出來。我只知道,我再也不願離開他了,永遠永遠和他在一起。
  這就是我們的全部戀愛過程,我們沒有花前月下的漫步與徘徊,卿卿我我的海誓山盟,我們也沒有海濱湖畔的浪漫嬉遊終于我們決定生活在一起了。然而這一決定卻給我招來了難以忍受的議論與指責,最令我難堪的莫過于來自思成弟妹與子女的不諒解。但這一切思成都勇敢地接過來,坦然處之。他用堅定平靜的微笑慰藉我,他小心地保護著我。
  林洙眼中的林徽因
  “我不是建築師,更不是文人。命運使我認識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從此走上建築這個行業,並且成了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我與林徽因在人生的道路上幾乎錯過,是神!使我在她生命的最後年月與她相遇,目睹她的風采,她超人的才華與智慧,她高尚的品德與非凡的風度。與她短暫的相處,卻這麽深刻地印在了我的心中,它們是我記憶中的財富,這是我的幸運。”
  “我與梁公共同生活的年代,大部分在‘文革’時期,那是痛苦與恐怖的十年!朋友時常對我說‘你好命苦!’命苦?的確命不好,但是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並感謝上帝爲我安排了這樣一個角色。”——摘自《梁思成、林徽因與我》
  不能忽視的角色
  6月10日上午,清華大學主教學樓3樓。吳良鏞、羅哲文、張錦秋、常沙娜、鄭孝燮、單霽翔等緊緊相聚。心情複雜的林徽因之女——梁再冰發言時眼角濕潤,“很久沒有這樣靜心去回憶紀念我的母親,想了很多,理解也很多。但絕不是外界所傳述的美女、才女形象。”
  讓人感覺複雜的是,林洙——梁思成的遺孀,自始至終坐在偌大會場的最後一排,與記者僅隔三個座位的75歲的林洙穿著藍色的旗袍,不知是疲倦還是身體不適,在會議中曾甜甜的睡著了,直到被掌聲驚醒。長達三個小時的紀念活動,林洙未被安排上臺講話,但從她的紀念書籍中我們看到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更思索了很多……(胡勁華)
  倏忽人間四月天
  母親去世已經三十二年了。現在能爲她出這麽一本小小的文集——她惟一的一本,使我欣慰,也使我感傷。今天,讀書界記得她的人已經不多了。老一輩談起,總說那是三十年代一位多才多藝、美麗的女詩人。但是,對于我來說,她卻是一個面容清臒、削瘦的病人,一個忘我的老者,一個用對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撫愛(有時卻是脾氣急躁)的母親。母親的後半生,雖然飽受病痛折磨,但在精神和事業上,她總有新的追求,極少以傷感的情緒單純地緬懷過去。至今仍被一些文章提到的半個多世紀前的某些文壇舊事,我沒有資格評論。但我有責任把母親當年親口講過的和我自己直接了解的一些情況告訴關心這段文學史的人們。或許它們會比那些傳聞和臆測更有意義。(梁從誡)
  林徽因的最後十年
  我見到林徽因先生躺在床上,很清瘦,面色蒼白疲倦。當時,房間裏還有一位客人,他們正談著,梁先生向我介紹說:“這位是傅孟真(傅斯年)先生。”看到我有些怯生,林先生說,你們何不到隔壁房間去談?于是我和梁先生便順著走到一個四壁空空,連坐凳也沒有的空房間。
  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林先生,雖然我在1940年甫入大學時,就從《新月詩選》中知道她的名字了。此後,直到1955年初她逝世,我在她身邊工作了十年,這十年是她生命的最後十年,也是頗爲輝煌的十年。嚴格地說,這十年,她躺在床上,把一個系從無到有地辦起來;以充滿熱情與抖擻的精神,參加新中國的一些重要工作;爲她的學術思想和見解,奮力工作,直到最後離去。可惜,這些並不十分爲人所知。(吳良鏞)
  《梁思成、林徽因與我》(林洙著)、《建築師林徽因》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http://www.huaxia.com/wh/dskj/00211310.html
 
再談徐志摩和林徽因  by甘智岡
 
去年兩次講徐志摩,有機會和各位同好討論受益良多。有些觀點因時間不允許,無法長篇討論,也有些新的觀點從討論中衍生出來,無法不寫下來就教各位文友。
   一, 林徽因和賈探春 
有人要問:為什麼拿林徽因和賈探春來比?答案很簡單,她們都是姨太太生的。而她們的母親都是忿忿不平的姨太太,母親們因處境的不平影響到她們的心理不平,進一步影響到女兒心理發展,然而林徽因和賈探春卻都是強者,她們都是比母親高明很多的女人,最後她們都贏了,這不能說不是一大成就。
   在舊社會裡,男人可以討小老婆,生的小孩的地位要比親生媽媽還高。尤其媽媽出身寒微 (譬如婢女變成妾)那更不用說了。紅樓夢描寫得很透徹,譬如探春的媽媽趙姨娘本來只是一個丫嬛,她的同母弟弟賈環,雖然他的媽媽出身寒微可是他也是一個主子,像他的哥哥寶玉一樣,身邊有小廝書童加一個年紀大的佣人跟班。這個佣人跟班竟然是他的親舅舅:趙姨娘的兄弟趙國基。有一天這位親舅舅死了,按賈府的規矩,僕人死了主人要發恤金,剛好管事的鳳姐生病,管事的職務就由探春和她的寡嫂李紈暫代。探春堅持按規矩發二十兩銀子,趙姨娘聽到了就受不了來哭鬧,尤其難堪的是她比寶玉屋裡的襲人還不如,因為去世不久的襲人的母親都拿到了四十兩的恤金。趙姨娘哭鬧著:「…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給了二三十兩銀子,難道太太就不依份?…我還想你額外照看趙家呢!如今沒長翎毛兒就忘了根本,只揀高枝兒飛走了。」探春當場氣的臉白氣噎,鳴嗚咽咽的哭了起來,她反駁:「誰是我舅舅?我舅舅早升了九省的檢點了!那裡又跑出一個舅舅來?……既這麼說,每日環兒出去,為什麼趙國基又站起來?又跟他上學?為什麼不拿出舅舅的款來?…」探春和賈環都是賈政的兒女,大房王夫人是他們名份上的母親,趙姨娘不過是賈政生兒生女的工具罷了。在這種不平等的社會結構,最原始的母女親情遭受到極度的扭曲,她心理上的傷害必然影響到她的行為,她既然是小姐,小姐的地位決不允許受到質疑和挑戰,她要在她的舞台上做出完美的演出。她能做的不過是知禮守法,她自已就說:「…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業來…。」如今好不容易有一個表現的機會,她那能徇私呢?所以她說:「…如今因看重我讒叫我管家務…倘若太太知道了,怕我為難,不叫我管,那讒正經沒臉呢!…」。
   又一回大觀園裡搜園時王善保家的開玩笑地掀了一下探春的衣襟,「連姑娘的身上我都都搜過了…」,當場挨了探春一記耳光:「妳打量我是和妳們姑娘(指迎春)那麼好性兒,由著你們欺負…」。果然她比其他兩個姐妹:迎春和惜春都強,她在大觀園偶爾有一次機會,她就把握了興利除弊,狠狠地做出一點成績。很可惜她不是賈府的長期掌權的人,說不定賈府可以免遭抄家之禍。她和賈元春一樣都做了王妃,並不是說做王妃就比較有出息,比較起來她是大觀園裡遭遇最好的女孩子。
   林徽因的母親當然和趙姨娘不同,林長民雖做過一次司法總長,但算是一個民國失意政客,決算不上是豪門巨紳。雖然如此,也討了三房妻妾。林母何雪瑗是商人的女兒,嫁給林長民做二姨太。何姨娘生了林徽因和另外一子一女,可惜另外二個兒女早夭。林徽因是掌上明珠,〝林長民唯一的知已〞(〝傷雙栝老人〞徐志摩)。何姨娘是一位沒有受過教育、不識字的舊式婦女,又因為出自有錢的商人家庭,不善女工和持家,因而既得不到丈夫,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雖然美麗、聰穎的女兒徽因得到全家的珍愛,但她本人的處境並未因此改善。林長民不久從福州老家又取了一房夫人程桂林(林徽因稱她為二娘),這位二娘替林長民生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在北京家中,這位二娘帶了兒子女兒佔住了整個屋子,受冷遇的何姨娘帶了林徽因住在後面的小院子裡,實際上過著與丈夫分居的孤單生活,何姨娘心理十分不平衡可想而知,林徽因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矛盾之中,一夜復一夜聽了母親哭泣加上苦苦地咒罵二娘,常常使她感到困惑和悲傷。許多年以後,林徽因寫信給費正清(John Fairbank)夫人 費慰梅的信中還談到她母親因一位異母弟來住,所引發心理上不平衡的火山爆發:「…三天來我母親簡直把我逼進了人間地獄,我不是危言聳聽….我精疲力竭,到臨上床時還想著,真恨不得去死,或壓根兒沒有生在這樣的家庭….但年幼時的那些傷害,對我是永久性的….。」
   『童年的境遇對母親後來的性格是有影響的。她愛父親,卻恨他對自己母親的無情;她愛母親,卻又恨她不爭氣;她以長姊的真摯的感情,愛著幾個異母的弟妹,然而,那個半封建家庭中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卻在精神上深深地傷害過她。可能是由於這一切,她後來的一生中很少表現出三從四德式的溫順,卻不斷地在追求人格上的獨立和自由。』(〝倏忽人間四月天〞梁從誡一九八五年)更重要的是她對婚姻可能發生的後果考慮得比別人更理智,如果她取代張幼儀而成為徐志摩太太她就可能是一個夜夜被張幼儀咀咒的對象,就像她自已的母親夜夜咀咒父親所寵的二娘一樣,這是她決對不能忍受的。另外她考慮的是爹媽和家族的榮譽:〝我的教育是舊的,我變不出什麼新的人來,我只要對得起人——爹娘、丈夫(一個愛我的人待我極好的人)、兒子、家族等等。…但是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實上太不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也就是我愛我現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確證,志摩也承認過這話。…〞(林徽因致胡適函,1931)
   林徽因比探春幸運,因為時代的不同,她可以像男人一樣出去闖一番天地,可以和未婚夫一起留學美國,一起獻身建築業,不必被關在大觀園只能作守法知禮的小姐。同時林徽因有父愛,可以想像探春決不可能從賈政那兒得到什麼父愛的。但是她們同樣受到親情關係扭曲所受到的傷害。但表現出的行為也不一樣。〝才自清明志自高〞(紅樓夢第五回關於探春的讖詩)在林徽因身上也用得上。
   二, 徐志摩有沒有同性戀的傾向? 
徐志摩在一九二O年遊學英倫時和大他十一歲的林長民結了忘年交,那時陪父親留英的林徽因要叫徐志摩為叔叔。但是兩個大人居然玩起有同性戀嫌疑的文字遊戲。林長民扮一個己婚男士,而徐志摩則扮做己婚女子,兩個男子互通情書。不過這一個孤証無法証明徐志摩有同性戀的傾向!尤其是這場文字遊戲玩了一半,徐志摩已愛上了對方的女兒林徽因了。
   另外費慰梅的書裡有一段記載,是出自梁家一位女性親戚在一九三一年對於徐志摩的一個印象:「他的出現很戲劇化,穿了件錦緞長袍,脖子上圍了條細緻的英國羊毛圍巾。一付怪誕的組合!所有的眼睛都盯著他瞧。他的外表多少有幾分女性氣質….」。這種女性氣質又是一個孤証。不過兩個孤証加在一起,就有點啟人疑竇。我沒有學過心理學,不知如何〝洞悉〞徐志摩有沒有同性戀的傾向。
   三, 林徽因的成就
 林徽因作了很多詩,她的詩有形象美,這和她的美術建築專才有關。她的專業不是文學,她的一生奉獻給了建築,她在英國時立志要學建築,回國後影響了她的未婚夫梁思成學建築。他們一起赴美唸建築,諷刺的是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能唸美術和舞台設計。這不能不佩服林徽因的高瞻遠囑,她就知道女孩子在那個時代要念建築,會有一段崎嶇難行的路要走,婚姻和事業一定要綁在一起,她這個建築夢才圓得了。對不起,詩和徐志摩排不到那麼前面。
 談到了林徽因的藝術設計,二十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参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徵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最高獎金。在五十年代,她和她的清華團隊,贏得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碑的圖案設計。
   他們在三十年代投入了勘察我國古建築物的研究項目,為的是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不夠,日本的學者變成我國古建築的代言人。在梁思成帶領的團隊,她全程參與了無數次考察古建築的活動,譬如在五台山發現的距今千年晚唐的佛寺。為了要尋找建築的年代,必須爬上樑趕走蝙蝠,清除蝙蝠屎,用濕布清洗千年樑,這樣的工作尤其是在交通建設極其落後的年代,由一個殘廢的瘸子和一位肺疾三期的病人來全心全力的投入,這在講究個人主義的今天,講究〝人人為我〞的時代是不可思議的,野外工作在七七事變後停頓了,撰寫的工作一直到戰後,梁思成出版了中國古建築史才算大功告成,林徽因的貢獻不止是參贊,改稿。梁思成應當是要將林徽因列為共同撰稿的著者之一。有了這本著作,梁思成在國際學術界聲名大著。最重要的是現代人要研究中國古建築史不需再勞駕日本學者了。沒有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努力,中國的古建築學到現在只是日本建築學的一個旁支,就像盆裁,禪學一樣,歐美人都以為那是日本的東西。
   取得這樣的成就,林徽因既耐得住作學問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在三十年代〝太太的客廳〞(沈從文語)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歷繁華,被眾人稱羡的是她,戰争期間繁華落盡困居長江上游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青年时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费慰梅贊嘆的是她,中年时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执意要撰寫中國古代建築史也是她。抗戰期間,費正清去李莊訪問了梁思成和林徽因,費正清十分欽佩他們不顧生活的艱困,而對學術的執著和投入。費感嘆地說:「一面接受了原始纯樸的農民生活,一面繼續致力于他們的學術研究事業,… 如果換了美國人,他們一定先要改善生活,然後再談學術研究。」可是在抗戰那段艱苦的日子,改善生活是奢望,要照費正清的美國標準,梁思成的中國古代建築史是完成不了的。
   1945年二次大戰行將结束時,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跡位置,以免被炸。對日本人的侵略,她和每一個中國人一樣,是痛恨到了極點。林徽因全家在長沙幾乎死於日軍的轟炸;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死於抗敵空戰,林恒的戰友們都當她為長姐,放假就在梁家聚會,每次有位戰友陣亡時,遺物就寄到梁家,林徽因總要大哭一場;在日軍打到貴州獨山時,梁從誡回憶他母親當時就下一步要逃到那裡時若有所思的回應:「咱們中國唸書的人還有最後一條路好走,家前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可是對保護日本古建築時,她放下了對日軍在中國八年的種種殘虐暴行的仇恨,由此,我们看到了林徽因所反映出中國知識份子的高貴情操。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时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担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毁于一旦,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争論。由于吴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会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吴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衝突。
   同濟大学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着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着文化浩劫一同烟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四,沒啥好談的了?
 有的聽眾朋友問起陸小曼,似乎沒有談夠陸徐的事。
 志摩的好友溫源寧說:「他愛的不是這一個女人或者那一個女人,而只是在一個女人容貌、聲音裡見出他理想美人的反映來。也許有女子以為志摩曾經愛過她,實則他僅僅愛著他自己內在的、理想的、美的幻象。即使是那個理想淡薄的影子,他也是愛的。他在許多神座之前燒香,並不是不專一,反而是他對理想美人之專一。」徐志摩追林徽因的戰役,因林和梁思成雙雙赴美而告敗退。在療傷之際,正好追陸小曼的機會為他打開。就像他追林徽因時一樣,他把陸小曼當成他理想的美人。最重要的是這美人將來必須是他寫詩靈感的泉源。英國十九世紀的詩人夫妻布朗寧就是他理想的模範。但是在婚後這理想中的美人完全不是他想像的,我們不能說徐志摩沒有努力過。他要小曼開始記日記,慢慢進入情況。但是日子一天天的過去,陸小曼喜歡的是揮霍,票戲,交際應酬。這和徐志摩想營造一個做詩的環境是相違背的。接下去徐志摩為了要維持龐大的家用不得南北三地奔波兼課,最後還要做蔣百里的房屋仲介人賺一點外快。結果詩才枯竭,作品走下坡路,最後為省錢去搭黃魚飛機而死於撞機。這件不幸的事是命?
 在那個時代,這種作為當然要引起物議,徐志摩識人不明當然要吃苦頭,最後送了命。難怪葉公超先生說徐志摩遇見了陸小曼之後就沒啥好談的了。
   六, 新詩和散文的差異
 我認為詩的特徵是簡潔, 重濃縮、壓縮,透過去蕪存菁、精煉,透過象徵、比喻等技巧,使詩具有含蓄之美,給讀者較多想像的空間。詩多用曲筆表達,比較而言,詩是以「點」,且是以「跳點」方式表達,新詩也不例外。 新詩一般來說也有押韻,只是不像舊詩詞那麼嚴格。
 但是詩一定要有詩意,讓讀者有想像的空間。至於如何引起讀者的共鳴,就要看作者的藝術手法多高超。徐志摩說詩人要像孫猴子似的有七十二變,像濟慈描述花時他就是花,花在他身上開了。描述夜鶯,他也變成夜鶯啼叫。
 如果要鋪陳事實, 要闡述道理就不是詩了。不是將文字排列,長短句參差不齊,就可以算是詩。
 用烹飪來做比喻:詩像一盤炒蝦仁,蝦仁的晶瑩透明點綴幾絲豆苗,散文就像一盤蝦炒麵。總而言之,詩要有詩的味道,沒有味道的詩就不是好詩。
http://508208.com/blog76/%E5%86%8D%E8%AB%87%E5%BE%90%E5%BF%97%E6%91%A9%E5%92%8C%E6%9E%97%E5%BE%BD%E5%9B%A0/
 
誰更愛林徽因:梁思成續弦另娶 金嶽霖病危緊拿照片 2009/2/16 新華網 
 
章太炎、辜鴻銘、王國維、梁啓超、陳獨秀、熊十力、傅斯年、金嶽霖等。《筆杆子——晚近文人的另類觀察》(劉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爲我們講述了這些著名的學者雅士的人生。他們的獨特存在,是那個逝去的時代的勝景。
許多年前,清華園中有幾位著名的人物,號稱“清華三蓀”,他們都是著名的單身漢。其中有個哲學家叫金龍蓀的,也就是金嶽霖。
  一
金嶽霖自幼就聰明得不得了。他小的時候,有一次居然在夢中背四書,因此他小小年紀就考進了清華。十幾歲的時候,他就覺得中國俗語所謂“金錢如糞土,朋友值千金”有問題。他說,如果把這兩句話作爲前提,得出的邏輯結論應該是“朋友如糞土”。到美國後,他服從家裏的意見學了商業科。後來他對此很不滿意,于是改攻政治學,就到了哥大。僅僅兩年,他就獲得了博士學位。那一年,他二十五歲。在美國短期任教後,金嶽霖帶著自己的美國女友秦麗蓮到歐洲,周遊列國。有一次,他和張奚若等在巴黎逛大街的時候,忽然聽得有一班法國人站在那裏激烈地辯論著。幾人聽得很是過癮。從這以後,這位政治學博士就開始感興趣于邏輯學,而且以此成就了畢生的名山事業。
  回國後,金嶽霖在哲學系當系主任。這個系最初只有一位老師,就是他金嶽霖。也只有一位學生,就是沈有鼎。那時候,他只有三十出頭。但邏輯學這門嶄新的學科,差不多就是由這個年輕人像模像樣地引進中國來的。
  時人說,中國只有三四個分析哲學家,金嶽霖是第一個。
  那眼界極高的張申府則說:“如果中國有一個哲學界,那麽金嶽霖當是哲學界之第一人。”
  二
1931年,金嶽霖在徐志摩的引薦下,敲開了總部胡同那扇門,見到了京城“四大美女”之一。這就是徐志摩曾爲之如癡如醉的人物——林徽因。
  林徽因極其活躍,這“太太的客廳”也就成爲學術文藝界著名的沙龍,真是談笑多鴻儒,金嶽霖也是一個。相識之後,單身漢金嶽霖也搬過來,與他們住前後院。因爲投緣,金嶽霖平時就走動得很勤快。有一次,梁思成外出做田野調查,一回來,林痛苦地對梁思成說:“我苦惱極了,因爲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麽辦才好?”梁思成極爲震驚,他內心顛簸,終夜苦思,一個勁兒地問自己:“徽因到底和誰在一起會比較幸福?”次日一早,他眼圈暈黑,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妻子,乃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挑選金嶽霖,我將祝你們永遠幸福!”林將此語傳給金聽,在這千載難逢的良機面前,金棄權了:“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去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從此三人終生爲友。金一直跟著梁、林作鄰居。
  林徽因英年早逝,金嶽霖悲痛萬分。適逢他的一個學生到辦公室看他,金先不說話,後來突然說:“林徽因走了!”一邊說,一邊就嚎啕大哭。幾分鍾後,才慢慢地停止哭泣。他擦幹眼淚,靜靜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滯,一言不發。臨末,他送給林徽因的挽聯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許多年後,梁思成和另一女子結婚,重溫二人世界,而金嶽霖還是獨身一人。一日,他出面請摯友知交到著名的北京飯店赴宴,沒說任何理由。弄了半天,大家還鬧不清今天是什麽特別的日子。直到開席的當兒,金嶽霖站起來,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梁思成過世後,金嶽霖和梁的孩子住一起。後者叫他金爸。
  許多年後,年近九旬的金博士在醫院中苦挨最後的時光。當有人將一張林徽因的舊照呈在他眼前時,老人忽然來了精神。他緊緊捏著照片,仔細端詳。許久,才擡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說:“給我吧!”
  相當多的人都變著法兒從老人那兒掏出他和林徽因之間的種種故事。可是,他一直咬緊牙關不松口,不吭聲。
  最後的最後,他終于一字一頓、毫不含糊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說,”他停了一下,“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他說完,閉上眼,垂下頭,沈默了。
  三
抗戰時,金嶽霖也跟著到了昆明,去了聯大。那時候,他的衣著很有特色,常年戴著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每一學年開始,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並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他的眼睛怕光,曾配了一副眼鏡,鏡片一只爲白一只爲黑。黑白相間,很有意思。金平常永遠是腰板筆挺,西裝革履,皮鞋擦得油光可鑒。夏天穿短褲還一定要穿長筒襪。走路時,他微仰著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樣子有些怪。
  但這並不妨礙大家都喜歡他。除了哲學,他對小說也來者不拒。沈從文請他給國文系的沙龍去講小說和哲學的關系。金滿口答應,在那邊講了半天,有人就納悶了:那麽小說和哲學到底是什麽關系呢?金嶽霖說:“沒有關系。”
  金嶽霖授課時,常把學生也看作學者,以學者對學者的態度研究問題。他曾開設一門選修課:符號邏輯。對很多人來說,去聽課就如去聽天書。其中有個叫王浩的學生卻是例外,他能夠懂得此門學問的奧妙。金經常會在講授過程中停下來,問:“王浩,你以爲如何?”于是這堂課就成了師生二人的對話。
  金嶽霖一直強調說學生要有自己的見解,而且鼓勵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一次在一個邏輯討論會上,有人提到了當時享有盛名的哥德爾的一本書,金嶽霖立即感了興趣,說要買來看看。他的大弟子沈有鼎立馬對他說道:“老實說,你看不懂的。”金聞言,並無惱怒,只是說:“那就算了。”
  聯大時期,金嶽霖仍在繼續自己的研究。他最早的一本書是《邏輯》,此書出版後,哲學家賀麟譽之爲“國內唯一具新水准之邏輯教本”。殷海光更贊譽說:“此書一出,直如彗星臨空,光芒萬丈!”有一次,殷和人聊天,看到桌子上放著一本《邏輯》,立即拿起此書說:“就拿這本書來說吧!這是中國人寫的第一本高水平的現代邏輯。也僅僅就這本書來說吧,真是增一字則多,減一字則少!”突然,他把這本書往桌上一扔,說:“你聽,真是擲地作金石聲!”
  聯大時,金嶽霖寫了《知識論》,這是他畢生心血完成的力作之一。書成後,金嶽霖異常寶愛。有一次他跑警報,特地把書稿也帶上,而且席地坐在書稿上。直到天黑,警報才解除,他這才回去。回來一想:壞了,書稿丟了!再回去,掘地三尺地找,可就是找不見了。金嶽霖絕望了,他痛不欲生,可是他也不能就此輕生呀!後來,他終于平心靜氣,咬咬牙,居然又把這幾十萬字的東西重寫了出來。新中國成立後,張岱年碰見金嶽霖,問:“《知識論》可曾寫好?”金答曰:“書寫好了,我寫了這本書,我可以死矣。”近四十年之後的1983年,此書終獲出版。而金已近生命之終點。他說:“《知識論》是一本多災多難的書……是我花精力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本書,它今天能夠正式出版,我非常非常之高興。”馮友蘭的評語則是:“道超青牛,論高白馬。”(青牛指老子,白馬指公孫龍)他認爲金才是真正深得魏晉風流的人物。
  四
金嶽霖早年是著名的“哲學動物”,對政治不甚感冒,但也非毫無興趣。1922年,還在留學的金嶽霖在國內發表長文《優秀分子與今日的社會》。文中說:第一,他希望知識分子能成爲“獨立進款”的人,他說:“我開剃頭店的進款比交通部秘書的進款獨立多了,所以與其做官,不如開剃頭店,與其在部裏拍馬,不如在水果攤子上唱歌。”第二,他希望知識分子不做官,也就是“不做政客,不把官當作職業的意思”。第三,他希望知識分子“不發財。如果把發財當作目的,自己變作一個折扣的機器,同時對于沒有意味的人,要極力敷衍”。第四,他希望知識分子能有一個“獨立的環境”,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
  那時,他是這麽說的,也差不多是這麽做的。蔣介石的《中國之命運》發表後,聯大教授們非常反感,金嶽霖甚至拒絕閱讀這本每人必須閱讀的書。在一個靜寂的黃昏,殷海光隨金嶽霖散步時,說現在各派的宣傳都很凶,不知哪派是真理。金稍作沈思,說:“掀起一個時代的人興奮的,都未必可靠,也未必能持久。”殷問:“那麽什麽才是比較持久而可靠的思想呢?”答曰:“經過自己長久努力思考出來的東西……比如說,休謨、康德、羅素等人的思想。”這句話,成爲照亮殷海光後半生的明燈。
  若幹年後,金嶽霖加入了民盟。對早年思想言行大做反省。他對自己某些學生的政治選擇開始持批評意見。他說:“殷福生(海光)這個人,我非常不贊成他,他爲什麽要反對中國共産黨,爲什麽要逃到臺灣?”“我宣傳邏輯上的純技術觀點、天才教育觀點,在這方面使我特別捧王浩,他現在仍然留在美國大學裏,爲美帝國主義服務。”
  在五十年代思想改造運動的時候,馮友蘭因爲經曆比較複雜,被迫多次交代,甚至不惜上綱上線,但是主持人還是不讓過關。金嶽霖由于素來與政治無涉,過關就比較快,組織上讓他到馮家去做工作,以幫助馮轉變思想和立場。一進門,金嶽霖就大聲說:“芝生,你有什麽對不起人民的地方,可一定要徹底交代呀!”說著撲上去就和馮友蘭抱頭痛哭。
  全國開展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運動時,金嶽霖已經七十多歲了,但他主動要求“下放”。爲准備“下放”後有所作爲,他有一段時間專門看養魚的書。他說,“我要是‘下放’了,農林牧副漁五業中,農業我現在幹不了,林,我幹不了,牧,我也幹不了,副業,我也沒有技術,就剩下養養魚了。”
  1982年,八十七歲的金嶽霖身體每況愈下,他已衰病得不成樣子,但他每天還按規定的時間聽新聞廣播,看報紙。他還自慰地說:“這幾天我能從沙發走到屋門了,又進了一步。看來短時間死不了,我要看到‘四化’。”
http://www.taihainet.com/lifeid/culture/zsfz/200902/375104.html
 
林徽因
 
    林徽因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女。漢族。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爲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爲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裏有三個男人,一個是梁思成,一個是詩人徐志摩,一個是學界泰鬥、爲她終身不娶的金嶽霖。
  個人生平  
林徽因,福建閩縣(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 進士出身,曆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住。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她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4月,隨父遊曆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築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築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識了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産生濃厚興趣。翌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學。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啓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築學。由于當時美國 賓州大學建築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該校美術學院,而主要仍選修建築系的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願。1927年夏,從美術學院畢業後,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設計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婚。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築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範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築與文學》和《園林建築藝術》的演講。又爲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英語。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物,很多古建築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次古建築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爲北平大學設計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後數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查勘測了數十處古代建築,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築雜錄》《晉汾古建築調查紀略》等有關建築的論文和調查報告,還爲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築科學研究之餘,也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爲筆名,發表于《詩刊》第二期。以後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鬥》、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爲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了她作爲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應聘爲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她經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徽因是文藝界的發起人之一。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簷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與冰心、廬隱同爲著名的閩籍女作家。
  林徽因和梁思成考察古建築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築—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她被迫中斷野外調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爲雲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舍裏。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條件,使她肺病複發。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建築的部分,爲寫《中國建築史》搜集資料,經常工作到深夜。幾年中,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幹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沈郁已代替了戰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詩中時時流露出關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抗戰勝利後,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爲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並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解放了。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無數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築也許將毀于戰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兩位解放軍同志來到她家,攤開北平軍用地圖,要求他們用紅筆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萬一大軍被迫攻城時盡可能予以保護,這使他們十分感動,消除了對共産 黨的疑慮。他們立即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此書後來演變成爲《全國文物保護目錄》。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築用作大屋頂等傳統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牆拆毀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撫磚痛哭。1953年文化部組織的歐美同學聚餐會上,林徽因沖動的指著時任北京市副市長吳晗說“你們真把古董給拆了,將來要後悔的!即使再把它恢複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這樣的一種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惡化,最後拒絕吃藥救治,于1955年離世。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
   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爲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爲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   1950年,她被任命爲北京計畫委員會委員,對首都城建總體規劃提出了有遠見的意見。她以極大的科學勇氣和對人民、對曆史負責的精神,反對拆毀城牆、城樓和某些重要古建築物的錯誤主張,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並提出修建“城牆公園”這個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設想。
   1951年,她擔任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築委員會委員,承擔爲碑座設計紋飾和花圈浮雕圖案的任務。她關心傳統手工業的複興,爲瀕臨停業的景泰藍、燒瓷等傳統工藝品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式圖案,親自參加試制,並爲工藝美術學院培養研究生。
   1952年,她參加中南海懷仁堂的內部裝修設計,還參加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翌年,她當選爲中國建築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擔任《建築學報》編委、中國建築研究委員會委員。1954年6月,她當選爲北京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徽因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擔負的工作和教學任務,而且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爲《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但到了1954年,她的身體已極度衰弱,所承擔的《中國建築史》課程,幾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講授的。1955年4月1日,病魔終于奪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歲。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爲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爲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作者林徽因。   人類進入文明史後,女性一直被淹沒在曆史的黑洞裏。在婦女解放這條路上,20世紀中國婦女先覺者中,相當多的人以與新文學共體的方式,張揚著自我的獨立品格,從而讓我們見識到有別于傳統“象牙美人”、激蕩著青春氣息與時代風雲的美麗人生。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麽那個據說爲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嶽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麽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她才華的全部,因爲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麽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的荒郊野地裏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
   關于林徽因的傳記有很多,值得推薦的嚴肅客觀的傳記有:陳學勇的《蓮燈微光裏的夢——林徽因的一生》、費慰梅的《梁思成與林徽因》以及張清平的《林徽因傳》。
  感情世界
  1、此情可待成追憶
   16歲的林徽因遊曆歐洲,在英倫期間,結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愛上了林徽因,但林徽因後來才發現,自己對徐志摩只是崇拜,並無愛情。徐志摩深愛林徽因,回到中國與此時剛生下第二胎的妻子張幼儀離婚,但當他回到英國。林徽因已經離開了英國,又回到了中國。
   在這個選擇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少女那真正與衆不同的、早萌的智慧的閃光。大多少女,跟隨感情的懵懂的指引,一意孤行。不惜跟全世界的人作對。美其名曰是爲了自我自由,爲了愛情。年齡漸長,就會慢慢體會,長輩反對的事情,自然有他們身後幾十年的滄桑變化做底子,未必沒有道理的。——往往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已經年華老去,在感情的路途上耗費了大量時光。身心俱疲了。一個人把精力放在什麽地方,最後總能被人看到。這樣的一個女子,一開始就標明心意,不做別人眼裏的傳奇,要踏踏實實的過一生。女孩在自己最漂亮最巔峰最受人寵愛的時候,放棄成爲傳奇的誘惑和虛榮心的牽引,憑著本能選擇最踏實的生活狀態,實屬難得。感情,不等于生活。
   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是這樣寫的:“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上面文字不知道出于什麽感情編的,我覺得得澄清下,不能因爲徐是詩人且墜機亡就在這段單相思上偏袒褒揚.故引用如下)
   金嶽霖談了自己的感觸:“徐志摩是我的老朋友,但我總感到他滑油,油油油,滑滑滑——”“當然不是說他滑頭。”他是指徐志摩感情放縱,沒遮沒攔。他接著說:“林徽因被他父親帶回國後,徐志摩又追到北京。臨離倫敦時他說了兩句話,前面那句忘了,後面是‘銷魂今日進燕京’。看,他滿腦子林徽因,我覺得他不自量啊。林徽因梁思成早就認識,他們是兩小無猜,兩小無猜啊。兩家又是世交,連政治上也算世交。兩人父親都是研究系的。徐志摩總是跟著要鑽進去,鑽也沒用!徐志摩不知趣,我很可惜徐志摩這個朋友。”他說:“比較起來,林徽因思想活躍,主意多,但構思畫圖,梁思成是高手,他畫線,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沒那本事。他們倆的結合,結合得好,這也是不容易的啊!”
   2、相依相牽,人生伴侶
   嫁給著名學者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啓超的安排下,遊學歐美主攻建築設計。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
   婚後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築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衆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築開始走向世界,爲世人所知。
   3、你是我人間四月天
   金嶽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于清華學校,後留學美國、英國,又遊學歐洲諸國,回國後主要執教于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裏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嶽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常客。他們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嶽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對他亦十分欽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嶽霖仲裁。金嶽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1931年,梁思成從外地回來,林徽因很沮喪的告訴他:“我苦惱極了,因爲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道怎麽辦才好?”梁思成第二天告訴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而林徽因,不僅沒有離開他,反而感動萬分地對梁思成說了一句能讓世上所有男人都無法拒絕的話語:“你給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林徽因後來又將這些話轉述給了金嶽霖,金嶽霖回答,“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于是從此三人終身爲友。
   五十年代後期,林徽因已經去世,梁思成也已經另娶了他的學生林洙。金嶽霖有一天卻突然把老朋友都請到北京飯店,沒講任何理由,讓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納悶。飯吃到一半時,金嶽霖站起來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聞聽此言,有些老朋友望著這位終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淚。
   即使多年後,當金嶽霖已是八十歲高齡,年少時的旖旎歲月已經過去近半個世紀。可當有人拿來一張他從未見過的林徽因的照片來請他辨別拍照的時間地點的時候,他仍還會凝視良久嘴角漸漸往下彎,像是要哭的樣子,喉頭微微動著,像有千言萬語哽在那裏。最後還是一言未發,緊緊捏著照片,生怕影中人飛走似的。許久,才擡起頭,像小孩求情似的對別人說:給我吧!林的追悼會上,他爲她寫的挽聯格外別致,“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總是用來指豔日,豐盛與富饒。她在他心中,始終是最美的人間四月天。他還記得當時的情景,他跟人說,追悼會是在賢良寺舉行,那一天,他的淚就沒有停過。   有人央求他給林的詩集再版寫一些話。他想了很久,面容上掠過很多神色,仿佛一時間想起許多事情。但最終,他仍然搖搖頭,一字一頓地說,我所有的話都應當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說。他停一下,又繼續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他說完,閉上眼睛,垂下頭,沈默了。
  相關評價
  作爲女性的林徽因 我又何苦爲難女人?
   林徽因向來是一個群體的中心,不管是遠遠向往著的群衆,還是登堂入室加入她的沙龍的客人,我們得到的畫像,總是一群男人如壁腳燈一樣地擡頭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線烘托她,愈發顯得她眼波靈轉,顧盼生姿。
這個中心在讓人神往的同時,也讓人神傷。梁思成說到林徽因因爲愛上了金嶽霖而痛苦地找他商量的時候,雲淡風清地說了一句"我們都哭了"。哭過痛過,傷痕應該還在,只是出于矜持和自尊而不願意提及。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穿插著許多矜持的緘默。徐志摩是嗓門最大最不知顧忌的,但是碰到林徽因也頗爲委婉,並且在一個關鍵的時刻墜機身亡,永遠沈寂。陸小曼于是也緘默了,素服終身。梁思成也是沈默的,我們只從他第二任妻子林洙那裏,知道一些只字片語。林洙也是緘默的,提及林徽因的時候,她永遠會想到少女時期去拜見她的情景。金嶽霖面對采訪者更是如此明言:"我所有的話,都應該同她自己說,我不能(與別人)說,我沒有機會同她自己說的話,我不願意說,也不願意有這種話。"
   但是如今這個時代,或許不允許有什麽緘默,愛情事件中的神秘隱諱,更像是在白猿肚子裏的《九陽真經》,大家恨不得扒了出來複印之後人手一冊地傳看。1994年費慰梅所著《中國建築之魂》一書出版,1996年張幼儀的侄孫女張邦梅出版了她口述的自傳,也揭秘了一把。
   李健吾曾說:"林徽因的聰明和高傲隔絕了她和一般人的距離……絕頂聰明,又是一副赤熱的心腸,口快,性子直,好強,幾乎婦女全把她當做仇敵。"或許是因爲她身邊都是男性朋友的緣故,她的一生才沒有被一堆回憶錄的口水所淹沒。當林徽因這個名字越來越流行,對于她的崇拜和對于她的偉大的消解同時進行,或許女性觀衆/讀者比男性更關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或者蔑視她,就像她們關注格雷絲。凱利,前者是一個有愛情有婚姻有事業的名媛,後者是有事業有婚姻的明星。說到底還是林徽因更高一籌,融合了亦舒式女性理想和瓊瑤小說的滿天詩句。
   但是,在這一場場的文化關注中,到底有多少男性參與其中呢?這是讓我好奇的一個問題。費慰梅的丈夫費正清絕對不會去寫老友的傳記,張邦梅若是個男子,也不會把自己姑婆的故事拿來做畢業論文。說到底,這麽關注他人故事的,總是女人。
   既然關注他人是女人的通病,林徽因是否是一個例外?張幼儀的自傳中說到,林徽因在1947年見了她一面:"一個朋友來對我說,林徽因在醫院裏,剛熬過肺結核大手術,大概活不久了。連她丈夫梁思成也從他正教書的耶魯大學被叫了回來。做啥林徽因要見我?我要帶著阿歡和孫輩去。她虛弱得不能說話,只看著我們,頭擺來擺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曉得她想看什麽。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繃著臉……我想,她此刻要見我一面,是因爲她愛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她即使嫁給了梁思成,也一直愛徐志摩。"
   林徽因的舉動的確有些讓人費解,不由得人家不浮想聯翩。她要看什麽?張幼儀又有什麽好看的?這位高傲的女神還做過另一件頗近常理的事情。徐志摩死後,淩叔華處存有他的日記和手稿,林徽因並不掩飾她對此的好奇和渴望,"我只是要讀讀那日記,給我是種滿足,好奇心滿足,回味這古怪的世事,紀念老朋友而已。"(1932年農曆正月初一給胡適的信)如她所願,她拿到了徐志摩的《康橋日記》,但是少了幾頁,爲此她還和淩叔華慪了好一陣子的氣。
   我一邊帶著後天培養的男性良知,希望死者安息,一邊又出于女性犯濫的柔情,希望看到更多的有味有料的關于這個女人的回憶錄的出現。這是我所能做到的極限,在此與各位女性讀者共勉。
   作爲建築學家的林徽因 建築是她心靈的詩歌 
  蕭乾先生在絕筆《才女林徽因》中記道:"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這是1933年11月初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蕭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時發表的感慨,同時,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處世的真實寫照。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林徽因女士的作品集搭乘世紀末班車在中國大地適度地流行了一陣子。我們當然無法用文學家張愛玲女士的文字感染力來衡量建築學者、美術設計師出身的林徽因,這種相提並論的做法本身就是愚蠢的。但是令人悲哀的是——當下大部分讀者因爲無聊文人的杜撰炒作將林女士當作一條美麗的金魚供養在床頭案邊,對于真正的文字工作者而言,這種荒唐的炒作已近似于恥辱。
   上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爲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和日軍在中國八年的種種殘虐暴行相對比,我們看到了人類的進步。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于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縱是佛經中九天十地諸神菩薩,胸襟也不過如此吧。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築的大規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爲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後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   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雲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他人眼中的林徽因 真實比想像更風華
   三十年代金嶽霖曾題“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對聯贈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婦。
   冰心提起林徽因,開口就說:“她很美麗,很有才氣。”比較林徽因和陸小曼時,更以爲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幾乎都能細致入微地描繪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陳鍾英:《人們記憶中的林徽因——采訪劄記》)
   在衆多的贊譽中,頗值得回味的是張幼儀對林徽因的評價,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複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與美麗相輔相成的,自然是她過人的才氣。文潔若爲林徽因的美而驚歎之餘,毫不掩飾對她才華的欽佩,“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複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築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文潔若:《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影》)
   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臺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築學和中國建築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後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內外——憶林徽因》)
   沈從文眼裏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家”。費慰梅認爲,林徽因“能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爲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這一點也可以從林徽因在文學沙龍上的高談闊論得到印證。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爲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衆星捧月般包圍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曆繁華,被衆人稱羨的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贊歎的是她,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又是她。這樣的林徽因,在朋友間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種評說,李健吾抗戰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啓超的兒媳。其後,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李健吾:《林徽因》)
   這樣的林徽因,也許才是最可紀念並且最應該爲後世所記住的。   作爲中國建築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
    在《營造學社彙刊》第三卷一期上,林徽因發表了"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2,,這應該是首次由中國專業的學者發表的關于論述中國建築的理論性文章。林徽因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築的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本特征。這一點的意義是更爲重大的。因爲在此之前的西方建築史學家都曾對中國建築的詮釋之中産生的一些誤解,基本上都是在這一點上沒有清楚的認識。這與西方的古典建築多以磚石建造及壘砌結構有關,框架結構方法被建築師們很好理解一般要到近代的鑄鐵及鋼筋混凝土結構之後。這些誤解在早期西方建築師在中國所做的所謂"中國建築文藝複 Chinese,Architectural,Renaissance)一類的教會建築中,被反映得尤其明顯。以此可見林徽因對建築的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盡管她在賓大就學的專業是美術而非建築。至今爲止,這一基本認識仍然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並不斷被發揚光大。其實僅僅憑這一點,我們足以將林徽因定爲中國建築曆史與理論的奠基者與先驅者。
   筆者以爲,從深層次來看,林徽因先于其他中國建築學者而對中國傳統民居,及現實住宅有所關注和熱愛,應該還緣自于另外兩個特殊因素:一是她作爲一位,具有敏銳觀察生活眼光的文學家之緣故;二是她作爲一位因戰時而不得不從事鄉,間家務勞動的女主人的緣故。,這種關注"人"與建築物的關系的思維特點應該最易在居住建築中反映出來。,在"現代住宅設計參考"一文中,林徽因明確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往建築學,不重視住宅問題必將改變,這種情況也會明顯體顯在戰後的社會發展之中:"現,在的時代不同了多數國家都對于人民個別或集體的住的問題極端重視,認爲它,是國家或社會的責任。以最新的理想與技術合作,使住宅設計,不但是美術,且成爲特種的社會科學。"在當時建築學術界多以大型公共建築和古代尊貴建築,爲主要關注對象的情形下,這種非常有見地的學術眼光,顯然與她重視"人"的,文學家思維有相當的關系,
   林徽因還是在中國建築界率先提出要保護民間建築的學者。根據羅哲文先生,的回憶,在一九五三年由北京市政府召開的"關于首都文物建築保護問題座談會"上,林徽因特別提出了要保護民居住宅建築:"北京市保護舊文物建築多半屬于,宮殿,廟宇,對民間建築便沒有注意。藝術從來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宮殿藝術,一個是民間藝術,後者包括一些住宅和店面,有些手法非常好,如何保存這些是非常重要的。,"31,她的發言得到了時任國家文物局長也是著名文、史學家的鄭振鐸的支持,從而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重視對以後的古建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指導作用。從建築學術的角度來看,如此明確地提出對民居建築遺産之保護,在當時來說即便是在國際上都是十分先進的,,,,,,,,,,,,,,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能夠認識到,林徽因基于她廣博而深厚的中、西學功底“文藝複興色彩”般的藝術氣質,敏銳而准確的洞察力,爲中國建築學術作出了基礎性的和發展方向性的重大貢獻。她在理論上的作用完全不應低于任何一位與她同時期的建築學者,她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先行者和思想者   以上節選自,《作爲中國建築學術先行者的林徽因,》(趙辰,南京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
  作品簡介
  建築
  她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願。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表了《病中雜詩》9首。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北平解放後,林徽因受聘爲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擔任《中國建築史》課程並爲研究生開《住宅概論》等專題課。從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與清華大學建築系的幾位教師一起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的設計任務。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曆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爲《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文學
  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裏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其中代表作爲《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
  傳記
  關于林徽因的傳記有《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林徽因尋真》,張清平的《林徽因傳》 ,黃楊的《梁思成與林徽因》, 林杉的《 一代才女林徽因》 ,陳學勇的《蓮燈微光裏的夢——林徽因的一生》 ,劉炎生的《絕代才女林徽因》等。
  人物影響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爲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爲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似乎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被胡適譽爲“中國一代才女”。她幾乎標志一個時代的顔色,出衆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爲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衆星捧月般包圍的是她,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的也是她,早年以名門出身經曆繁華,被衆人稱羨的是她,戰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的還是她;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贊歎的是她,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意要留在祖國的又是她。
  紀 念 碑
  林徽因紀念碑落戶杭州
  2007年8月23日,一代才女林徽因紀念碑落戶杭州花港觀魚公園。在這塊新穎別致的紀念碑上,人物像和記述文字全部鏤空。紀念碑由杭州市政府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共同建造。林徽因是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學者和詩人。
  參考資料 
1 林徽因和梁思成考察古建築 圖片來源:CCTV視頻截圖   
  擴展閱讀: 
1 在線祭奠才女林徽因http://www.zg05.com/Main.asp?id=1486
2 林徽因紀念館:http://www.eelove.cn/linhuiyin
3 一代才女--林徽因http://linhuiyin.memsky.com
4 林徽因博客http://lin-huiyin.blogbus.com/
5 徐志摩詩文網-相關評論-林徽因http://www.xzmsw.com/list.aspx?cid=39
http://www.zjol.com.cn/05zjrelax/system/2006/08/24/007829543.shtml林徽因紀念碑落戶杭州
7 揭秘林徽因三段刻骨銘心情史
http://cul.shangdu.com/people/2010/20110117/275_184378.s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8,219) | 回應(8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劍橋流行音樂史》
此分類上一篇:最後一本雜誌的夢碎

顯示全部80則回應

圖博館
沈從文自然又開始了他的徬徨。本來,他對張兆和就是一種感恩的心態,他一直覺得,張兆和是不可能和他好的。結果,卻被他執著又良苦的用心打動了。其實,一直到一九三六年,他們有了兩個孩子,他也並沒有結束對張兆和的初戀般的崇拜與愛。
  但是,他也說不清楚,自己究竟為何在內心裡多出了一個空間,並且剛剛好放下了一個女人。他有些苦悶。
  想起了平時和他聊天甚是投機的人,如果是男人,他一定會給王際真或者徐志摩說的。可是,徐志摩已經不在人世了,而王際真呢,也因為他的婚姻及工作的遷移,失去了聯繫。女性的朋友呢,丁玲已經疏遠了。凌叔華並沒有親密到可以說這些隱私的地步。只有找林徽因來說說自己的這份新感情了。
  於是沈從文跑到了梁思成家,並與林徽因有了一次長談。林徽因善良,聽著沈從文的自我分析,便想到了自己的過往。等沈從文走後,林徽因還把剛剛聽到的這些細節寫信告訴了她美國的好友費慰梅,她是這樣寫的:“這個安靜、善解人意、'多情' 又'堅毅'的人,一位小說家,又是如此一個天才。他使自己陷入這樣一種情感糾葛,像任何一個初出茅廬的小青年一樣,對這種事陷入絕望。他的詩人氣質造了他的反,使他對生活和其中的衝突茫然不知所措,這使我想起了雪萊,也回想起志摩與他世俗苦痛的拼搏。可我又禁不住覺得好玩。他那天早晨竟是那麼的迷人和討人喜歡!而我坐在那裡,又老又疲憊地跟他談,罵他,勸他,和他討論生活及其曲折,人類的天性、其動人之處和其中的悲劇、理想和現實!”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七日,沈從文收到林徽因的安慰信,林徽因信中說:“接到你的信,理智上,我雖然同情你所告訴我你的苦痛(情緒的緊張) ,在情感上我卻很羨慕你那麼積極那麼熱烈,那麼豐富的情緒,至少此刻同我的比,我的顯然蕭條頹廢消極無用。你的是在情感的尖銳上奔進!……你希望抓住理性的自己,或許找個聰明的人幫忙你整理一下你的苦惱或是'橫溢的情感',設法把它安排妥帖一點,你竟找到我來,我懂得的。”
2017-05-12 12:29:52
圖博館
林徽因自然懂得沈從文的這一種感情,她想到了徐志摩當初給她寫的那些情書。她知道,愛情,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景下產生,都是美好的。所以她讚美沈從文對她描述的他對高青子的感覺:“我認為最愉快的事都是一閃亮的、在一段較短的時間內迸出神奇的——如同兩個人透徹的了解:一句話打到你的心裡使你理智和感情全覺到一萬萬分滿足;如同相愛,在一個時候裡,你同你自身以外另一個人互相以彼此存在為極端的幸福;如同戀愛,在那時那刻眼所見,耳所聽,心所觸無所不是美麗,情感如詩歌自然地流動如花香那樣不知其所以。這些種種都是一生不可多得的瑰寶。”
  可是,林徽因知道,這愛情雖然美好,但若是這愛情的溫度過於滾燙,也是會灼傷人的,比如,現在,已經有了被燙傷的人:張兆和。所以,她不能給沈從文一些結論。她讓沈從文有時間再來和她說一下,再來討論一下。甚至,林徽因給沈從文找了一個極好的聊天人選:“你去找老金(金岳霖)談談,他真是能了解同時又極客觀極懂得人性,雖然他自己並不一定會提起他的歷史。 ”
  金岳霖喜歡林徽因,如今已經是大家都知道的秘密了。可是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並不是人人皆知的故事。林徽因知道金岳霖喜歡自己,並因此不結婚。但是,她卻一直恪守著為人妻的本分,把持著合適的溫度與他相處。而金岳霖呢,也是一個懂得愛情的人,他雖然喜歡林徽因,卻並不願意破壞她現有的幸福。所以,喜歡,就要成全她的喜歡。
  林徽因讓沈從文找金岳霖談話,自然是想讓金岳霖用自己的愛情史來告知沈從文要把持住自己,不要因此而破壞了家庭。
  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療救,本來已經度過了這段婚外情的沈從文,卻遇到抗日戰爭爆發。
  一九三七年八月,沈從文離開北平,經過天津、青島、濟南、南京,終於到武漢,最初借住武漢大學陳源、凌叔華家。十月底,隨教科書編寫組到長沙。第二年四月,沈從文經貴陽到達昆明西南聯大。而差不多,也是在這個時間不久,高青子也到了昆明,在西南聯大圖書館任職。
  據考證:高青子在西南聯合大學圖書館登記的名字為高韻秀,到職時間為一九三九年六月,離職時間為一九四一年二月。
2017-05-12 12:30:26
圖博館
在昆明,沈從文與高青子的交往更加密切,這引起了流言。台灣作家蔡登山曾經採訪過定居台灣的女詩人徐芳。徐芳在一九三八年到昆明,住在昆明市玉龍堆四號,她和張敬小姐共住一間房,而高青子和熊瑜(熊希齡的侄女)共住一間房,她們四人共享一間客廳。徐芳對蔡登山說,當時高青子和沈從文的來往比較頻繁,在聯大的流言是頗多的,主要原因是沈從文已經有家室了。
  或者是與高青子的交往中有了進一步的身體交往,當時的沈從文曾經寫過一篇以他和高青子戀愛為原型的“色情小說”,名字叫《看虹錄》。這篇小說依舊是第一人稱書寫,“我”是一個小說家的身份。小說寫我在深夜去看望情人。寒冬,室內的火爐讓兩個人有了某種熱情。於是兩個人做了一次身體上的交流。在這篇小說中,沈從文對女主人公身體的刻摹,近乎有著原型。後來這篇小說被郭沫若批判為桃紅色文學。
  而生活的瑣碎終會將沈從文從高青子那裡獲得的一點愛情的愉悅磨蝕,剩下小說里關於身體的一點回憶。
  多年以後,有人問起沈從文以婚外體驗寫就的小說時,張兆和的回答是:“這篇小說可能一半是真情,一半純屬幻想。
  是啊,對於張兆和來說,沈從文一直是趴在情書裡的小奴隸。她沒有解開鎖,沈從文怎麼可能會逃出去呢?她是確信沈從文不會背叛她的。
  所以,在沈從文先生去世以後,整理書信的時候,張兆和才意識到,這麼多年來,一個“有才華的沈從文”在婚後並沒有維持他的才華多久。他只是一個奴隸,卻一直沒有迎來解放。
  張兆和自己也覺得難過,替沈從文感到憂傷。
  只是憂傷。
  摘自《小念頭》第六輯悵惘
《小念頭:戀愛中的沈從文》 趙瑜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4月《小念頭:戀愛中的沈從文》 趙瑜著作家出版社2017年4月
  回應
名人偉人找小三那是愛情,老百姓找小三是沒有道德的,是下流無恥的;為何同樣是找小三這件事大眾評論反差如此之大?
2017-05-12 12:31:48
圖博館
悲劇?沈從文、張兆和的婚戀到底如何 2015-07-17

  沈從文和張兆和一直被文壇當做一段佳話。然而,這段佳話和任何一段婚姻一樣,細究起來,都有其不足為外人道也的滄桑和悲涼。
  沈從文任教上海吳淞中國公學時,只有小學文憑。第一節課,他面紅耳赤,緊張得說不出話來,台下的學生中就有張兆和,這是沈從文給她的第一印象,此時張兆和18歲,沈從文26歲。在此後幾十年的婚姻生活中,他們之間的關係似乎一直像初次見面那樣。
沈從文對張兆和一見鍾情,發起了狂熱的攻勢,給她寫的情書一封又一封。「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是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情書中最著名的一句。
  出身名門的張兆和見慣不怪,將他的情書和其他追求者的情書放在一起,編上「青蛙13號」,自然了,其他的依次為「1號、2號……」。
熱戀中的沈從文是狂熱的,張的無動於衷讓他大病了一場,他向張兆和的好友求助,後者告訴他,張兆和每天收到的情書多達幾十封,她根本沒空看,甚至十分討厭。他又向胡適求助,老好人胡適將張兆和請到家中,告訴她,沈從文頑固地愛著她,張兆和當即回應,我也頑固地不愛他!胡適一時無語。
  沈從文卻並未放棄,他在情書里說:「莫生我的氣,許我在夢裡用嘴吻你的腳,我的自卑處,是覺得如一個奴隸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腳也近於十分褻瀆了你的!「用張愛玲的話說,他的愛真的讓他低到了塵埃里。只是這些作為讓張兆和的閨蜜都對他輕視起來了,覺得他配不上名門閨秀張兆和。胡適也勸他說,你要堅持,不要讓一個小女子說,她曾經碎了你的心。
  張兆和在日記中寫道:「胡先生只知道愛是可貴的,以為只要是誠意的就應當接受,他把事情看得太簡單了,……非有兩心互應的永恆結合,不但不是幸福的設計,終會釀成更大的麻煩與苦惱。」張兆和是聰明的。
2017-05-12 12:32:26
圖博館
然而在沈從文持續不減的熱情下,張兆和慢慢投降了,1933年9月9日,兩人結婚,崇尚風骨的沈從文堅決不要張家的嫁妝。只是苦哈哈的日子,讓他經常當掉張兆和的首飾。此時的張兆和一定是失落的。婚後四個月,沈從文回鄉探望生病的母親,張兆和沒有隨行。
  沈從文為張兆和寫,也寫小說,《邊城》里的翠翠,《長河》里的夭夭,《三三》里的三三,都是張兆和的影子。
  1937年,抗戰爆發,沈從文南下西南聯大教書,張兆和沒有陪同,她的理由是,照顧孩子。不管沈從文怎麼哀求,她始終迴避和他團聚。
沈從文抱怨說:「你愛我,與其說愛我為人,還不如說愛我寫信。」
黃永玉曾說:沈從文「一看到妻子的目光,總是顯得慌張而滿心戒備。」
也許,可以說,張兆和嫁給沈從文,並不是因為沈從文變得她可以接受了,只是,她妥協了!
  奇怪的是,張兆和沒有出軌,沈從文卻愛上了別人。當沈從文愛上高青子的時候,他曾經向張兆和傾訴愛的苦惱,當他們的兒子剛出世時,他曾對妻子說,自己有能力愛不止一個女人!不知此時的張兆和作何感想。
  林徽因罵沈從文「詩人氣質造了他的反,使他對生活和其中的衝突迷茫不知所措。」
是的,詩人都是孩子氣的,他的孩子氣的追求讓張兆和最終妥協了,但是,這種孩子氣的熱情卻沒有停止,給兩人的婚姻帶來了迷局。也讓張兆和離他越來越遠。
  沈從文去世後,張兆和整理他的書稿。她寫道:「六十多年過去了,面對書桌上這幾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夢中還是在翻閱別人的故事。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過去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太晚了!為什麼在他有生之年,不能發掘他,理解他,從各方面去幫助他,反而有那麼多的矛盾得不到解決!悔之晚矣。」
  沈從文和張兆和,也許,至死都沒有互相理解的夫妻。

沈從文的婚外情:靈魂曾出軌 蜜月寫悲劇 by王小歡2011.3.23

沈從文曾含蓄地承認:《邊城》是他在現實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誘而又逃避的結果。沈從文婚外戀的對象是詩人高青子,他們的關系深深地傷害了張兆和。沈從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傾訴,請她幫忙整理一下自己“橫溢的情感”。
  在中國文壇上,沈從文和張兆和是有名的師生戀之一。這段差距懸殊的感情之所以成功,在於沈從文“奴隸”般的鍥而不舍。
2017-05-12 12:34:04
圖博館
“癩蛤蟆第十三號”
  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的沈從文選擇靠筆吃飯,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好在沈從文認識了郁達夫,很快在文壇打開局面,后又經徐志摩推薦,到胡適主持的中國公學當老師,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
  沈從文在中國公學的第一堂課,就鬧了笑話。他在慕名前來聽課的學生面前呆站了十分鐘,然后又用十分鐘念完了原先預備講一個多小時的內容,然后看著學生,又一次陷入了沉默。最后,他隻好在黑板上寫著:“今天是我第一次登台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學生大笑不止。
  目睹沈從文出洋相的女生中,就有他日后苦苦追求,最終成為他夫人的張兆和。
  張兆和出身江南名門,家世顯赫,人又長得漂亮,身后有大批追求者。張兆和曾把追求者進行編號——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在當時眾多追求者中,沈從文並無優勢,小學沒畢業,又沒留過洋,也不是教授,性格又很木訥,用二姐張允和的話說,他隻能算是“癩蛤蟆第十三號”
  但是,“癩蛤蟆”偏偏對“白天鵝”一見鐘情,沈從文沒有勇氣當面表白,就開始寫情書。張兆和收到沈老師的第一封情書,上面隻寫了一句話:“我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愛上了你?”張兆和沒有回信,她以為沉默是最好的拒絕。然而沈從文的來信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厚,讓她不勝其煩。她在日記中寫道:“又接到一封沒有署名的S.先生(沈的代號)的來信,沒頭沒腦的,真叫人難受!”
  得不到張兆和的回應,沈從文開始軟硬兼施,尋死覓活了。1930年7月,張兆和在日記中描述了沈從文對她的室友說的一番話:“如果得到使他失敗的消息,他隻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這是一條積極的路,但多半是不走這條的﹔另一條有兩條分支,一是自殺,一是,他說,說得含含糊糊,‘我不是說恐嚇話……我總是的,總會出一口氣的!’出什麼氣呢?要鬧得我和他同歸於盡嗎?那簡直是小孩子的氣量了!我想了想,我不怕!”
  很快,學校裡謠言四起,這讓聲名清白的張兆和不堪重負,她決定找校長胡適去“揭發”老師的不當行為。豈料,在此之前,沈從文因為追求不到張兆和曾跑到胡適那裡哭訴,胡適說他會出面幫他一把。張兆和主動找上門來,胡適認為是一個機會,於是就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2017-05-12 12:34:30
圖博館
“沈老師給我寫這些可不好!
  “有什麼不好!我和你爸爸是安徽同鄉,是不是讓我跟你爸爸談談你們的事。”
  “不要講!”
  “我知道沈從文頑固地愛你!”
  “我頑固地不愛他!”
  最后,張兆和氣沖沖地走了。
  然而,在沈從文馬拉鬆式的愛情攻勢下,張兆和還是動搖了。正如她后來的回憶,“我什麼時候開始對這個‘鄉下人’的看法逐漸改變了,真是一點也想不起了”。
  “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比張兆和更早接受沈從文的,是她的家人。
  1933年暑假,張兆和畢業后回到蘇州,沈從文追隨而來。為了給張兆和留下好印象,他賣掉了一本書的版權,買了一套英譯精裝本的俄國小說作為見面禮。據張充和回憶,沈從文造訪那天,張兆和到圖書館看書了,沈從文以為她故意不見,站在門口進退無策。后來二姐允和出來,便請他到家中坐,沈從文怎麼也不肯,堅持回旅館去了。張允和“從小見義勇為,更愛成人之美”,等三妹回家,便勸她去看沈從文。張兆和不去,張允和說:“你去就說,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請你來玩。”張兆和來到旅館,一見到沈從文,就像小學生背書似的,把二姐教的話一字不改地說了出來,之后,就再也說不出第二句了。
  沈從文到張家做客很受歡迎。當時張兆和的父親和繼母住在上海,沈從文沒有見到,他回青島后寫信托張允和詢問張父對婚事的態度:“如爸爸同意,就早點讓我知道,讓我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張父很開明,主張兒女婚事由他們自理,張允和得到父親的答復后,跑到郵局給沈從文打電報,:“山東青島大學沈從文允。”一個“允”字,即表示婚事得到允許,又代表了打電報之人的姓名。畢竟是戀愛中人心思慎密,張兆和怕沈從文看不懂電報,又悄悄去了趟郵局,重拍了一封:“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從文硬是憑著一股子韌勁,追到了他心目中的“女神”。1933年9月9日,沈從文在北平中央公園與張兆和結婚。這位“鄉下人”終於如願以償,喝上了愛情的甜酒。
2017-05-12 12:36:00
圖博館
靈魂曾出軌
  沈從文和張兆和新婚后的生活,算得上如膠似漆,幸福甜蜜。但是,兩人畢竟相差8歲,經歷、所受的教育迥然不同,再加上沈從文是小說家,對愛情的追求,又多了一層美妙的幻想,所以當激情褪去,回歸平淡的時候,兩人個性的差異還是顯現出來。
  沈從文雖然是鄉下人,但天性浪漫,相反,張兆和卻要務實得多。張兆和曾經寫信給沈從文說:“不許你逼我穿高跟鞋燙頭發了,不許你因怕我把一雙手弄粗糙為理由而不叫我洗東西做事了,吃的東西無所謂好壞,穿的用的無所謂講究不講究,能夠活下去已是造化。”這種家事的瑣碎,讓沈從文對婚姻有了不同往日的看法。其中,最能反映這種心態的,就是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畢竟,在新婚蜜月裡寫出一部悲劇作品來,這種對比不同尋常。
  沈從文說,《邊城》是他將自己“某種受壓抑的夢寫在紙上”,而這種“受壓制的夢”,是“情感上積壓下來的一點東西”。后來,沈從文含蓄地承認:《邊城》是他在現實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誘而又逃避的結果。
  沈從文婚外戀的對象是詩人高青子。當時,高青子在熊希齡家當家庭教師。有一次沈從文去拜訪熊希齡,熊希齡不在,高青子出面接待,初次見面雙方都留下了好印象。一個月后,兩人又一次相見,高青子故意按照沈從文某小說描述的情節打扮自己,含蓄地表達了對沈從文的好感。沈從文何等敏感,自然心領神會,兩人越走越近。
  沈從文與高青子的關系,深深地傷害了張兆和。沈從文也很痛苦,他跑到梁家向林徽因傾訴,請她幫忙整理一下自己“橫溢的情感”。后來,林徽因提了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建議,讓他去找金岳霖談談,“他真是能了解同時又極客觀極懂得人性,雖然他自己並不一定會提起他的歷史”。最終,深愛妻子的沈從文及時剎車了,然而這種“靈魂的出軌”雖沒導致家庭破裂,卻加深了夫妻間的不理解。巧合的是,后來沈從文與高青子在西南聯大重逢,又險些擦出火花。只是,與長久的婚姻比起來,短暫的婚外戀要脆弱得多,高青子最終選擇退出,據說后來嫁了個工程師。
2017-05-12 12:37:01
圖博館
深夜食堂 _百度百科

40集《深夜食堂》是華錄百納、風火石聯合出品的都市情感劇,由蔡岳勳、胡涵清執導,黃磊領銜主演 。
該劇以都市小巷裡深夜才營業的食堂為舞台,從老闆料理的每道食物中拉出一段段關於市井溫情的人生故事。
該劇於2017年6月12日在北京衛視、浙江衛視首播 。
  收視情況
北京衛視CMS52城收視 浙江衛視CMS52城收視
日期 收視率 收視份額 排名
2017.6.12 0.653 2.22 5 0.48 1.639 8
2017.6.13 0.537 1.845 6
0.459
1.583 8
2017.6.14 0.553 1.92 6 0.442 1.54 9
2017.6.15 0.505 1.75 7 0.486 1.69 8
  劇集評價
該劇與日版《深夜食堂》不同的是,該劇在黃磊的影響下少了一些冷硬,多了幾分溫暖。就像在《三姐妹》中,老闆細心地觀察著每個人的情緒變化,所以能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調解三人間的矛盾,也能用一碗泡麵去化解三人和解時的尷尬。先用溫婉、平靜的語言講述發生在城市一角的故事,再用故事獨有的深沉情感打動你心底最柔軟的地方,最後用一道看似家常實則連結無限情感的美食做收尾。該劇以獨特的敘事模式和內斂的情緒賦予其本身“廣闊的療愈力”,能讓忙碌的食客心靈得以停靠,情感有所寄託,也是它能給予觀眾溫暖的原因之一。(環球網評)
http://baike.baidu.com/item/%E6%B7%B1%E5%A4%9C%E9%A3%9F%E5%A0%82/18664160

別罵了,你們沒看懂華版《深夜食堂》,信息量可大了! 2017-06-15

  《深夜食堂》集合了驚悚,科幻,懸疑,怪誕等幾個主題,是今年不可多得的國產劇。《大聰看電影》,不止是看電影,還會給影片把脈!
  本來以為這只是一部普通的電視劇。
但是看到劇中的場景,道具,演員的表演,讓我深深吸了一口冷氣。
WTF!太厲害了!
《深夜食堂》其實是一部有著深刻哲理含義的中國中產階級焦慮和虛幻的電視劇。
先說場景,設定在一個不知名的小碼頭上,所有的佈置和擺設在國內沒有任何參照。
2017-06-17 13:18:09
圖博館
這個場景沒有西塘和烏鎮那種酒吧街,沒有大排檔,沒有擼串,沒有燒烤攤,所有店舖的名字都是迷糊的。
而場景街道潮濕,路人行色匆匆,重點是,走路的人都沒有拿著手機刷朋友圈,多麼的不真實呀!
深夜食堂的地點感覺像是在一個廢棄的碼頭遠離市區的街頭夜市。
其他空鏡所拍攝的城市,慢鏡頭加上古舊的電車,也讓人產生一種迷離感。
這讓我想起了第三季《黑鏡》的虛擬世界。沒錯。太像了。
《深夜食堂》或許就是一個虛擬的世界,所有角色都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面有著自己的深夜故事,就像黑鏡中的虛擬世界一樣,死去的人或者即將死去的人,可以進入這個虛擬世界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之後根據大數據的人工智能可以永遠存在於這個虛擬世界裡。
但不得不說深夜食堂虛擬世界的設定比黑鏡裡面虛擬世界還要高級。黑鏡那一集的虛擬設定是嚴格按照年代來設定場景。美國七八十年代一定是七八十年代的佈置,現代就是現代的佈置。
而《深夜食堂》這個場景時代沒有時代,在國內也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如此高仿日本,難道是偽滿洲國時期嗎?但是從人的穿著和道具的設定並不是那個時代。
而且空鏡中的時鐘是2015年,中國早早早早就當家做主了,所以這種時空錯亂的組合,讓人產生了一種詭異感。真高級。
之所以感覺場景像在日本,我猜可能是這個虛擬世界的服務器設立在日本吧。
劇中這種詭異感,或許也預示著其實裡面所有發生的故事都是一場夢。
而這個夢更深層次的解讀其實是反應了中國中產階級現今的虛幻與焦慮。
因為現今國內中產階級崛起,但依然感覺自己沒辦法承受消費和房價快速飆升的壓力。
在現實中的中產,都想自己標準美式化,但是收入和周圍的環境依然本地化。
於是《深夜食堂》造就了一個烏托邦,讓日趨焦慮的國人在裡面可以醉生夢死。
所以,裡面的演員的表演如此不著調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比如小壽叔,可以在《深夜食堂》的虛擬世界做不一樣的煙火,而在現實中,他可能是一位嚴肅的大學教授。
比如黑澀會的大哥,大晚上帶著墨鏡的形象,極力掩飾自己在現實中可能從事著杯水車薪的辛勞工作。
2017-06-17 13:19:05
圖博館
比如黃磊飾演的食堂老闆,他在表演的時候總有一種恍惚感,一直感覺沒睡醒,講話的時候聲音故意壓得很低。
還有他臉上的刀疤,是否預示著他曾經做菜的時候切到臉呢?
這一些可能都是導演給觀眾埋下的伏筆,這個要等播出多集來解讀了。
最重要是聊聊吳昕飾演的伊麗莎白。
看看這名字,伊麗莎白。
在西方伊麗莎白的意思是“以上帝的名字”起誓,有著很高等的身份。
這是否從名字中預示著她擁有神秘的貴族血統呢?
之後再看看吳昕的表演,很多人都說她演得很浮誇。
其實你們不懂,她在嘗試默片時代麥克斯.林代開創的胡鬧喜劇表演。
在默片年代,因為沒有收音,演員都要以比較浮誇的表演去詮釋人物。
如果深夜食堂是虛擬詭異存在的話,那麼裡面演員飾演得浮誇,故作滑稽,誇張的表演方式,就說得通了。
這讓我想起了大衛林奇的實驗電影《橡皮頭》,電影中充滿了讓人作嘔和奇怪詭異的表演。從另一方面,可能演員也在對實驗性表演致敬。
曾經出演《沉默的羔羊》和近期火熱的《西部世界》的老戲骨安東尼.霍普金斯說過一句話:“演員的表演盡量不要用眨眼睛來表現人物的內心。”
但在《深夜食堂》,包括國內資深演員黃磊在內幾乎所有演員,在表現一場尬戲的時候都在一直眨眼。
這種反傳統的表演方式,更進一步說明,《深夜食堂》在表演實驗性舞台上,越走越遠,尋求突破。
另外,《深夜食堂》除了詭異外,還在追求懸疑。
比如食堂老闆牆裂推薦類似於道家煉丹瓶中的酸菜,是否這種食材在劇中有著蠱惑人心的能力?
因為三姐妹吃了以後,後面會有打戲。
另外食堂裡面有一個虛化的標誌,老闆每次都在神秘的寫著一些東西的本子,也同樣有這個標誌。
這個標誌或許是老闆在這個虛擬世界參與的神秘組織。
這或許和他的刀疤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從這個角度理解,食堂老闆的刀疤並不是做菜時候不小心割傷的。
另外,黑澀會助理男在第二集的時候還送來2瓶油。
油不是重點,重點是上面的黃小廚。是否預示著黃小廚這個節目和《深夜食堂》結合起來。
將來他們要做成一個怪異食物宇宙聯盟啥的,就像漫威DC那樣有著自己的宇宙觀。
或許在之後的劇情中,黃小廚會和食堂的老闆會面,進行現實和虛擬大PK。
還有劇情說到的艾爾本星,和齊齊又有什麼關係,是否齊齊有著不可靠人的秘密,她是不是艾爾本星派來深夜食堂世界的間諜呢?!
2017-06-17 13:20:29
圖博館
而且她經常在無人的時候把手伸向天空,彷彿在完成一種儀式,是否她在和艾爾本星存在一種溝通。
嗯,光憑《深夜食堂》兩集,就看到了好多隱藏信息。
《深夜食堂》集合了驚悚,科幻,懸疑,怪誕等幾個主題,是今年不可多得的國產劇。
https://baike.baidu.com/

19個品牌的植入成為《廣告食堂》,其實是黃磊贏了! 2017-06-16

  備受日劇粉期待的中國版《深夜食堂》開播以來,引來原劇粉絲們的輪番討伐。與日版豆瓣評分9.2相比,中文版豆瓣評分2.3跟日版隔了一個《小別離》的距離。胃口全無的泡麵、尷尬的演技、崩塌的人設、滿屏的植入廣告、脫離本土的照搬......原著粉們以鋪天蓋地的吐槽來表達對這一改編的反抗。
  除了高仿日版、不接地氣、演技尷尬外,「廣告植入太多」成了最主要的吐槽點,第一集中出現的「泡麵三姐妹」更成為了眾矢之的,一言不合就吃「統一老壇酸菜泡麵」,即使三姐妹不出現,其他顧客也點泡麵。
  一時間,「半個娛樂圈被一碗泡麵毀了」的聲音不絕於耳。
  作為導演的蔡岳勛苦不堪言。在接受河豚君採訪時,他就表示,經過《深夜食堂》與品牌植入的合作之後,他以後接戲會定下一個「深夜食堂條約」:以後對於植入要怎麼拍,他要有最終的決定權。
  黃小廚、好爸爸、好丈夫黃磊「完美男人」的人設最近並不順遂,他的兩款日式舶來品電影《麻煩家族》、電視劇《深夜食堂》被打上爛作品的標籤。
  顧家、有愛、愛下廚、演技派,從這些標籤看來,很難找出第二個男演員更適合演《深夜食堂》。被稱為「黃小廚」的黃磊,之前在公眾中的生活形象離不開家常美食,這讓他貼近生活的氣質深入人心。
  而在《深夜食堂》中,他的這種氣質似乎被一碗老壇酸菜帶來的商業氣息掩蓋了。劇中黃小廚煮的老壇酸菜面除了賣相上失去了美食劇的本色,更讓人詬病的是廣告植入的痕跡,生活本真的質感被廣告沖淡。
  廣告植入如此火熱,另一個重要壓力來源於節節攀升的演員片酬。片酬的成本和對作品的不自信讓植入廣告猖獗,以致於植入廣告霸屏似乎變得更合乎產業現實。
2017-06-17 13:21:22
圖博館
那麼植入廣告能幫投資方收回多少成本,優睿傳媒於文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一般達一到三成,也有案例幾乎可以與投入持平,如電影《杜拉拉升職記》《我願意》等。
  電視劇版《深夜食堂》由北京華錄百納影視有限公司和風火石聯合出品。其中,後者的法人代表為曹暉(系黃磊的胞姐),黃磊任公司董事長,持股65.5%。
  風火石文化發展(北京)有限公司還投資了風火石文化經紀(北京)有限公司和黃小廚新廚房生活(北京)有限公司。分別持股70%和87%。黃磊同時也是這兩家公司的董事長。
  電視劇版《深夜食堂》官微在去年7月底殺青之夜發博稱,「4年籌備時光,172個拍攝日夜」。但AI財經社在第三方商標查詢平台上,未發現華錄百納和風火石兩家公司註冊相關商標。
  但其他商家不會放過這個知名的IP。在中國內地,用「深夜食堂」作為商標註冊的,已多達65個,商標的持有者有法人、內地企業等。商標主要分布在方便食品、網站服務、金屬材料等19個類別中,註冊時間從2013年到2017年不等。其中,福星全亞文化傳媒(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星全亞),就持有24個。
  事實上,作為《深夜食堂》的投資人,黃磊被觀眾吐槽也就變得不難理解了。據不完全統計,《深夜食堂》前四集出現的品牌多達19個。在從業者看來,目前國內熱門電視劇的廣告植入價格水漲船高,此前《歡樂頌2》的廣告植入價格就高達數百萬元,對於這樣一部IP作品來說,一系列的廣告贊助就已經能讓電視劇收回不少成本。
  通常來說,一部電視劇的收入主要是賣給電視台和視頻網站播映權,以及植入廣告。《深夜食堂》中國版已經賣給兩家省級衛視和5家視頻網站,但華錄百納並未公布《深夜食堂》播映權售價。
  從主投資方華錄百納的公告看來,《深夜食堂》是其影視板塊的重點項目,占公司主營收入前五名的影視作品之一。公告中稱,該劇「作為公司影視劇向年輕化網絡化轉型的標杆劇目,得到市場的一致認可」。根據華錄百納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7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6.61%。以此推斷,中國版《深夜食堂》售價不會低。
  從這個角度上說,高額的植入廣告費用、出售的版權收入以及播出後引發的全民關注,讓作為《深夜食堂》的投資人的黃磊,儼然成為一個勝利者。
2017-06-17 13:22:20
圖博館
對於演戲和投資,黃磊曾經說過一句話「演演戲掙掙錢,過得好點就完了」,這話符合人們印象里的「黃磊老師」。《深夜食堂》之後,人們都說黃磊變了,商人面目顯露。
  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黃磊自導自演並參與投資的電影《麻煩家族》上映後,網友無法買帳,「親愛的黃磊老師原來也是奸商一個」。面對質疑,黃磊卻發了一篇6000字的長文微博作回應:這是在用小故事講述關於生活的小道理。
  別人眼裡的「墮落」,在黃磊自己看來那是一片沒被看懂的赤誠。如今正在深圳休假陪老婆孩子的黃磊,不知是否會回應公眾的不滿。畢竟,這一次與《麻煩家族》類似,《深夜食堂》仍沒被觀眾接受。
相關新聞
不僅《歡樂頌》變成了「廣告頌」 就連剛播沒幾集的《深夜食堂》也淪陷了
豆瓣2.3分!趙又廷能救黃磊挨罵《深夜食堂》?
https://read01.com/n5RNz7.html

憑著趙又廷“整容般”的演技《深夜食堂》的口碑救回來了2017-06-16

  照理說,如此龐大的明星陣容應該可以為這部劇增色不少。然而恰恰相反的,在開播的前幾集裡,部分明星的尷尬演技成了該劇的一大硬傷。
最具爭議的就是吳昕飾演的“泡麵三姐妹”之一伊麗莎白,全程將“尬演”兩個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瞪眼不斷、表情浮誇,吳昕的演技被群嘲是“深夜尷尬”。
有網友直接吐槽她,“這表情,這神態,說話的語氣都流露著綜藝節目主持人的浮誇?”
除了吳昕,就連北影表演系老師黃磊的演技也受到了質疑。
有網友認為,黃磊有意模仿日版小林薰的造型和演法。
不過近兩日,隨著《馬克的女兒》的故事溫情上線,深夜食堂》算是走上了正軌。
在昨晚播出的這2集中,被稱為“整容般演技”的趙又廷來了。
......
  回應
一邊罵著爛劇,一邊又瘋狂炒著它!
中國版《深夜食堂》的詬病在於它和咱們的現實生活脫節 其實劇本是完全沒問題的,第7、8兩集《馬克的女兒》在我這兒可以給8分!客觀一點兒,趙又廷演的蠻不錯的!
還是很脫節,馬克的女兒住院,還有社工?義工?插手接管馬克的女兒?我們國家有什麼社工到醫院去管人家的孩子?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6_16_413633.shtml
2017-06-17 13:23:15
圖博館
你們的豆瓣電影評分數據暴露了國產爛片哪些真相?2017-02-11

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繼續保持火熱,影片數量和票房都再創新高,越來越多的資源融入到這個欣欣向榮的行業。與此同時,我們還是常常被爛片刷屏,佳作一片難求。數據俠Souseki爬取了豆瓣電影上的數據並進行分析,結論是:國產電影的質量一直在下滑,一些演員更是在爛片的坑里越陷越深。
  為了看看國產電影的整體表現,我抓取了2000年到2016年的豆瓣電影條目裡有“中國”標籤的全部數據,之後對數據進行了清洗:比如剔除信息缺失嚴重的樣本,篩掉綜藝節目、脫口秀、晚會、演唱會等類型。
  由於時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此次分析的數據樣本不一定覆蓋了所有時段的所有國產影視作品,但是基本囊括了主流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算是一個對總體的簡單隨機抽樣吧。
  首先根據樣本數據畫了個散點圖,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豆瓣評分,散點的大小表示該作品的評論人數,點越大,表明評論人數越多。紅色曲線展示了2000年1月到2016年12月,每個月上映的所有作品平均分的走向。
  從這張圖可以明顯看出,2000年到2016年,國產影視作品的平均分走向是曲折的、迂迴的,但總體趨勢是倒退的、下降的。
  縱然,以豆瓣的平均分作為每個時段的評價指標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對於觀眾而言,一個月即使爛片扎堆,只要還有一部不錯的作品,人們就不會對這個月的觀影體驗打太低的分。不過,平均分作為一種總體評價指標也有重要的可取之處,至少它會提醒我,這個月真的有很多爛片。
  我還製作了一個視頻,展示2000到2016年的192個月裡每個月的影視作品得分分佈,以及當月的平均分。
  為了增加動態效果,同時也為了減少點和點之間的重疊,我給散點增加了0.2個單位範圍的隨機擾動,所以每一幀圖同一個點的位置可能存在細微差別。這條時間序列曲線可能存在某種固定的周期波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細緻分析下它的長期趨勢和周期變化,這裡先不做展開。
  限制級題材片水平有待提高
豆瓣上的電影都會有相應的類型標籤,例如劇情、驚悚、戰爭等等。在我抓取到的樣本數據中,共有30個類別。下面這張圖展示了平均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五個類別。
  得分最高的5個類型是戲曲、紀錄片、西部、短片、歷史。
戲曲類影片的平均得分這麼高是很多人想不到的。作為中國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戲曲類的影片常常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性。但由於受眾基礎不大,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
2017-06-17 13:24:41
圖博館
另一個常出佳片的國產電影類型則是紀錄片。天朝還是有很多優秀的紀錄片和紀錄片導演的,像前不久,範儉執導的《搖搖晃晃的人間》和王久良的《塑料王國》就在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上獲獎。
另外,中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也有不少佳作,《大秦帝國》、《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走向共和》、《大宅門》等在豆瓣上都有很好的口碑。導演用心、劇本紮實、演員有實力,評價自然不會差。
  得分最低的5個類型是災難、冒險、恐怖、情色、驚悚。
個人感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陸有很多恐怖片確實蠻嚇人的,之前網上流傳的89年版的封神榜也是極其瘆人。
與紀錄片、歷史劇這類比較“正”的題材不同,限制級題材的電影天生自帶獵奇屬性。很多觀眾喜愛驚悚、情色、恐怖類的影片,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想像空間。
然而,一味追求獵奇而忽略了故事、人性等電影的基本要求,只會不斷出現假、大、空的“偽電影”,被人詬病也就在所難免了。
  最受關注的演員和導演
我把每位演員參演的所有作品的評價人數進行累加,得到了評價人數之和,也就是計算了所謂的“關注熱度”。
在累加的過程中,每部作品對所有參演演員的權重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不區分主角和配角。
當然,這種計算方法有值得商榷之處,因為你當時看這部片子時只是衝著你愛豆去的,並不care其他演員,不過,你必須承認的一點是,他們確實與你混了個臉熟。
下圖列出了最受關注的演員前20名,同時列出了其參演的所有影視作品的平均得分。
  最受關注的演員前5名是,林雪、黃秋生、陳坤、劉德華、古天樂。
  導演方面,馮小剛、劉偉強、麥兆輝、杜琪峰、張藝謀是最受關注的5位導演。演員林雪正好是杜琪峰執導影片中的常客,導演的作品如此受關注,演員自然也沾光。
  在列出的這20位導演中,姜文、王家衛、寧浩的作品平均得分最高。又要看的人多,還要大家都說好,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在樣本數據中,我還將每位演員參演作品的數量和導演執導作品的數量進行了統計,評選出了勞模演員和勞模導演,讓我們看看他們都是誰吧。
  線性模型中以豆瓣評分作為因變量,另外再加倆logistic模型,根據豆瓣評分劃定下“及格線”和“爛片”標準。
2017-06-17 13:25:16
圖博館
在我的樣本中,豆瓣評分均分是6.25,那麼就以6.25分作為及格線,得分大於6.25分的作品才算及格。但把得分低於或等於6.25分的作品稱作爛片似乎有點嚴苛,所以我以平均分減去一個標準差的結果(4.29)作為劃定爛片的標準。
  根據個人的興趣和喜好,我加入了以下導演、演員和其他控制變量。
在導演和演員變量方面,黃曉明、楊洋、呂中獲得了在三個模型中都顯著的殊榮。不過呂中老師在三個模型中估計係數的符號與另外兩位演員剛好是相反的。
以黃曉明為例,他在OLS模型中的估計係數為-0.557,在0.05的水平上顯著,這表示在其他條件都不改變的情況下,一個影視作品若有黃教主參演,那麼它的豆瓣評分將平均降低0.557分。
  所以,在我選取的這些演員中,與爛片顯著相關,以及參演作品得分明顯較低的演員有:黃曉明、楊洋、陳學冬、楊穎、范冰冰等。
  而參演作品豆瓣評分明顯較高的演員有:呂中、倪大紅、陳寶國、陳道明等。
  當然,這裡我們不能進行粗暴的因果推斷,即認為某某參演的電影或電視劇就有可能成為爛片。
  以上分析只是體現了一種相關性,也就是說在既定事實中,某某參演的作品確實評分較低,但這種低評分或許有其他原因導致也未可知。
  回應
統計學分析是不錯,只不過上豆瓣的人群並不能代表全國人民
從2010年起,豆瓣就被一些人(佔領網易和新浪的同一批)佔領了,早就失去了其公正性和專業性,之前知名度不是很高的時候還是很可靠的。現在豆瓣裡的評論跟網易的回帖沒有區別;國產電影需要專業影評,而不是憑著輿論跟風、一時衝動、固有印像以及自身立場,職業要求(宣傳媒體的托)胡說八道的假平台。
我08年接觸的豆瓣,現在基本不上了,無他,質量下降太嚴重。
說實話,與其用豆瓣的數據不如用貓眼的數據,雖然都有水分,但是前者的水分更大。而且據此文章中的數據,以前千夫所指,號稱有她就是爛片的景甜,好像數據不是特別差,這就十分有意思了。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7_02_11_393776.shtml
2017-06-17 13:25:48
圖博館
如何看待“懟”《長城》的影評人?一流談社會、二流講人性、三流….2016.12.23

中美首次真正意義的合拍大片《長城》在賀歲檔拉開了大幕,該片幾乎不出預料地遭到了影評人極為嚴厲的批判。
  與影片最初兩次媒體點映流露出比較寬容和相對客觀的評價不同,正式公映後影評人幾乎是直接把影片一錘子懟死。他們對國師的失望、對景甜一如既往的耿耿於懷,似乎通過自媒體平台和豆瓣網得到最大當量的釋放,甚至有影評人直接用很扎眼的“張藝謀已死”,和“大爛片”這樣簡單粗暴的標題。
  與其說張藝謀電影已死,不如說中國電影評論已死
很難用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來判斷目前國內影評是什麼時候開始暴戾起來,在較早國內電影市場尚不發達、網絡也遠沒有今日如此通暢之時,普通觀眾能夠獲得電影評論的渠道較少。大家一般都是從平面媒體和各大網站的娛樂板塊才可以了解到電影訊息(包括TV平台),那時能夠在此渠道發布影片評論的大都是媒體記者、電影學院的專業老師教授等等。
  伴隨的初代互聯網的興起,幾大網絡論壇和初步形成,此時很多非電影和媒體專業出身的影評人才逐漸嶄露頭角。一直到2005-2006年,豆瓣網和時光網成立,國內才初步形成了較為初步具有規模的網絡電影評論體系,同時也是伴隨著2009年到2011年期間微博的全盛時代,諸多自媒體人開始粉墨登場。一直到今天,伴隨著微博的勢微,微信訂閱號、今日頭條和豆瓣時光網成為了絕大多數觀眾觀看影片的重要指導和考量平台。
  至少在2011年之前,國內電影市場對電影的評論都是很客觀和溫柔的,2010年當神片《阿凡達》從天而降後,微博上對其頌揚達到了極致。同年年底《讓子彈飛》也使得觀眾對中國電影出現了極度的信心爆棚。
  但好景不長,從2011年伊始,國內多部影片的口碑出現了極度兩面性的差異。當時某位編劇、影評人曾經在公開渠道指責有影評人和媒體人“交口”影片,同時收取影片片方的紅包和好處,也有多個媒體爆出很多影片片方會在影片首映禮時給媒體和影評人車馬費。在此階段,影評人稍微發出一些讓觀眾和網友產生歧義的微博就會被大家指責為收取了片方的紅包。
  其實在2011年時,國內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地面發行體系。大部分影片的首映還是多集中在北京,此階段個別片方的確會通過比較嚴格的入場審查制度來圈定參加首映禮的媒體和影評人,此種不對普通觀眾的開放的試映機會也較容易被片方所控制。
2017-06-17 13:27:10
圖博館
但從2011年的《畫壁》開始,光線影業率先開始在國內佈局地面發行,同時樂視、華誼、博納也緊隨其後。也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各個地區的觀眾(非媒體和院線影城經理)突然有機會可以參與到一些影片的超前媒體看片試映場次。承辦觀影場次的影城會通過自己的微博來釋放部分影票,同時地面發行工作人員會誠邀本地的媒體、同城的院線、影城的經理參與看片,有時候也會通過自己的微博來召集本地的影迷參與觀影。
  因每次提前觀影片方需要向影城支付一定的費用,所以地面發行的上一級管理部門也會要求地面發行團隊將看片會所能做到的影響擴散到最大化,也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在看到影片後通過微博、QQ群來散佈對影片的好評,同時也希望媒體和影城通過自己的渠道在映後對影片多多宣傳。但此口子一打開,也使得影片過度被曝光,更多看到影片的普通影迷會嚴重質疑很多在微博上吹噓影片的部分影評人。這也是影評人最初信譽產生危機的階段。
  也是在這一階段,目前很多自媒體大V也逐步真正意義的靠對影片辛辣的批評聚攏了大量忠實擁躉。不客氣的來說,這一大批靠罵街成長起來的影評人成為了目前中國影評人的主力團隊,反而是一些靠詞藻堆砌影評的媒體類影評人,他們的影評卻沒能成為更多觀眾閱讀的選擇。
  很多自媒體影評人總會言之鑿鑿說自己從來沒有拿到任何影片片方的紅包,此說法其實並不客觀。其實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訂閱號,這些平台幾乎都有廣告流量和打賞的功能。大部分自媒體其實都沒有自己的固定工作,他們也必須依靠此來生存。為了更好的適應讀者閱讀訂閱號、微博的碎片化時間的要求,目前絕大多數的影片都略顯輕浮,極少去深刻的探討影片的得失,甚至會為了抓取眼球從而把文章做得戾氣十足。
  也會有部分自媒體通過非正常的手段刷流量造假象藉此以騙取善良網友的打賞,此種行徑要比很多依靠善心來騙取善款的營銷行為做得更加隱蔽。也是基於此,目前的影評變成吸取讀者眼光的粉絲導向檄文,幾乎是觀眾讀者想听什麼他就說什麼,和真正意義上對影片的評價沒有太多的關係了,因此目前主流的影評的確是死掉了。
2017-06-17 13:27:41
圖博館
與其說中國電影評論已死,不如說web2.0的評分網站已死
互聯網從web1.0時代(單向信息提供,只讀信息內容)過渡到目前的web2.0時代(以網絡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平台),影評也從網站的單一提供演變成信息發布者可與讀者相互交流。但目前看,無論是已經山河日下的微博,還是蓬勃發展的微信、今日頭條;無論是web1.0網站電影信息提供方,還是目前爭議巨大的web2.0下的時光網和豆瓣網,這些網站的信息的可靠性、打分的公正性都無一例外受到了大家的質疑。
  在《長城》未上映之前,網絡爆出末電影社區的微信群提前開黑,甚至要撰文二三千子來黑掉《長城》。同時在豆瓣平台,《長城》僅僅是設立頁面和公佈了主演便遭到了很多用戶的惡評,特別是臨近影片上映之前,很多沒有看到影片的用戶便直接為影片打了一顆星。
  其實對於一部影片的評判應該公正客觀,但在目前的豆瓣上,很多影片都處於了被撕裂的狀態。這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同樣也出現到北美知名的打分網站爛番茄上。11月11日上映的李安導演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初在爛番茄同樣遭到了首批觀影者的不待見,伴隨後期多位媒體人的打分,最終該片在爛番茄的新鮮度也只有43%,但國內的時光網和豆瓣均給該片打出了8分以上的高分。這種海外媒體看扁,國內影評人過份溺愛和追捧只能說明影評人的情緒化打分已經到達了一個非常危險和無法自控的境地。
  之所以說web2.0時代的評分網站已死,原因如下:
首先,網站本身無法逐一來核對每個人打分的用戶是否看過影片;
第二,即便有一些APP提供了看過影片才可以打分的機制,仍然無法來保證用戶是否真實的看過影片之後對影片做出評價;
第三,對影片評價的用戶也無法確定是是否是出於自己的真實意願和個人感受來評價影片。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影評人各自的欣賞習慣和口味均不同,但大多數影評人只能用自己的批判標準來對所有影片進行打分。
  這也勢必會造成很多爆米花影片難以收穫影評人的待見,同時很多影評人也會出於個人對明星、導演,甚至是製片公司的好惡直接去給特定的明星、導演和製片公司的影片打低分。這種弊端較為明顯的web2.0網站打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目前的電影評分要求了。
2017-06-17 13:28:04
圖博館
比web2.0漸行漸遠更無奈的是,影評人幾乎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Web2.0時代目前已經開始逐步向web3.0時代邁進,從人與人交互到過度到未來出現人工智能作為人和人之間的橋樑。
  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觀眾在未來可以通過更加便捷的渠道看到自己想看的影片,從而會減少很多針對影片無效的評價信息。這種分析的基準原則在於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平時的打分傾向,系統會自動過濾掉觀眾可能不喜歡的影片,雖然目前網站和APP也有類似功能,但這個功能遠遠達不到人工智能的效果,只不過是一種很機械的判斷。
  目前每當一部影片上映後,各種平台的影評評論聲音紛至泰來,大多數其實對於影迷能夠提供的幫助並不是很重要。曾經有個對影評分級的調侃說道,一流影評談社會,二流影評講人性,三流影評看結構,四流影評挖彩蛋,五流影評堆辭藻,六流影評胡扯淡。雖然略顯誇張,也說明目前國內影評的膚淺。
  目前絕大多少的自媒體影評人都是自由職業,基本都沒有比較正式的工作,當然絕大多數的影評人都算文化口出身。也有很多之前在相關院校有過就讀影視專業的經歷。不過這一部分影評人因其之前的口舌之爭極難真正的在行業之中長久立足。很多時候,大部分影評人最終還是選擇進入了其實是夢寐以求的影視公司,做起來自己的導演夢和編劇夢,亦或是參與到影片的項目開發之中去。
  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大放異彩的影片《踏雪尋梅》其導演翁子光之前就是一個香港影評人,1979年出生的他中學畢業後進修了相關的電影課程,後長期在很多影片的製片部門擔任各種工作。
  在香港相對創作自由的環境下,影評人想要轉入電影核心行業也是難上加難,更何況是國內目前更加閉塞的電影圈呢?很多自媒體人他們所要面臨的生存和競爭壓力之大一點不小於很多有正式工作的金領、白領甚至藍領。閱讀量,流量和打賞廣告費的壓力勢必使得他們日以繼夜的辛勤操勞。但行業的淘汰和不確定性都使得影評人並不算一份較為安妥的工作,最終對於行業的了解都會使得很多影評人走上被影視公司招安的結局。
  不過最為諷刺的是,很多影評人出身的編劇和導演,他們最終交出的作品往往都是他們當年批評最為嚴厲的哪一種。話說回來,已經套現成功的編劇導演影評人,他們又應該如何去面對新一輪影評人對他們的批評呢?
http://m.gzhphb.com/article/59/594549.html
2017-06-17 13:28:34
圖博館
梁漱溟論東西文化(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最重要的是對東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和分析。他拋去了如陳獨秀輩對東西文化的浮面分析,也異於《新青年》諸學者們的全盤西化論調。他穿透文化的表層,探究文化的根源,指出文化沿於生活,生活沿於人們的態度,態度出於意欲。他提出,由於意欲的不同,中國、印度和西方形成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他認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而「中國文化是以意欲自為調和、持中為其根本精神的。」至於「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後要求為其根本精神的。」這便是他所稱的世界文化的三條路向。西方文化是第一條,人們必先走完這一條,然後進入第二條(中國文化)和第三條(印度文化)。他指出由於中國文化的早熟,未待走完第一路便拐入第二條路,至使碰到西方文化而相形見拙,他提出,現代中國應重新先把第一條路走完,然後再走第二條路,但他相信中國文化是未來世界文化的共同路向。
  梁從心理學——哲學角度出發,由「意欲」立論,分析和推導人類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人類文化三期發展之說,是梁文化哲學的中心問題。但是,這是否符合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規律呢?
  人類文化三期發展說是一種進化的文化觀,梁認為決定人類文化發展方向的因素是人的主觀精神而不是外界的物質環境。梁指出,擺在人類面前有三類大問題:
一是人對於物的問題,即向自然界索取物質生活資料,由此而產生文化發展的第一路向(及第一階段);
二是人對人的問題,即人類自身的和諧,由此而產生第二路向(第二階段);
三是人對自身生命的問題,即要求獲得生命的解脫與自由,由此產生第三路向(第三階段)。
  由此看來,梁氏文化三期發展說,實質上想指明一條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發展的道路。
  但他分別以西方文化、中國文化、印度文化來代表人類文化發展的三階段,這又給人一種歷史退化論的錯覺。他把整個西方文化歸結為近代西方文化的理性主義哲學思潮,把整個中國文化歸結為儒家哲學,把整個印度文化歸結為佛教,便把十分豐富、錯綜複雜的文化史加以簡單化了。此外,他為了強調文化的時代性而把本來屬於某一地域民族的文化在邏輯上變成了某一時代全人類的文化,這樣就會抹煞文化的民族性。
2017-08-09 10:38:09
圖博館
古代蘿莉控:蘇軾四十娶十四歲王朝雲 2017-09-18

一般來說,程朱理學沒有奪得絕對的倫理話語權之前,宋朝老男人的日子還是過得蠻滋潤的。政治人文環境一寬鬆,文人潛意識中的那種風花雪月情緒及心境就會得到很大釋放。像蘇東坡這種大文豪,不管身處順境逆境,也不管是身居高位還是遭受貶官流放,身邊都一直不缺以他為偶像並十分鍾情於他的紅顏知己。  
  據《春渚紀聞》記載,就是在蘇東坡被貶黃州的日子裡,身邊甚至一度連個親人都沒有,每日混跡於普通老百姓之間,居然也能吸引一位當地知名歌女李琪的青眼,堅持要正被“雙規”的倒霉東坡賜詩。據說他是在出席當地官員的一次宴會時認識這位名歌星的。東坡雖然還在落難,不過他的文名早已滿天下,很多人都喜歡索要他的墨寶,喝酒興起的蘇老爺子也樂呵呵地寫啊寫,從不吝嗇。李琪一聽到文豪蘇東坡來了,也不可免俗地連忙向夫子求詩,並且要求寫在絲羅袖衫上,就像現在的追星族讓明星把名字簽在汗衫上捨不得洗一樣。蘇東坡也不扮大牌,立馬就寫在了美女的長袖上:“東坡四年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寫了這兩句無頭無腦又平淡無奇的斷頭詩後,就把美女晾在了一邊,繼續和旁邊的人飲酒作樂,當女歌星透明了一樣。  
  就這樣打發了?李琪不服氣,也不相信夫子就這麼點本事,於是又央求蘇東坡再寫。看到美女美目顧盼,蘇東坡也不再矜持:“卻似西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吟詩。”這兩句猛啊,用典精美貼切,大意就是說美女李琪好比是一朵艷麗海棠,而我老夫子就好比是杜甫,海棠雖好,詩聖杜甫從來沒為海棠寫過一首詩,而我卻給美女簽名惠贈。  
  這下意境全出來了。想不到東坡的一次無意“調戲”,居然讓一個小歌女名留青史!  
  有一次更搞笑,在一富豪家喝酒時,主人“出侍姬十餘人”,大家唱唱跳跳蠻盡興,可壞就壞在座中有個叫媚兒的高個子美女,奉主人之命索取東坡“價值連城”的詩句。可惜她不是蘇軾喜歡的小鳥依人長髮飄飄的那種類型,她人高馬大的,哪裡嬌俏可人?特別喜歡離經叛道的“蘿莉控”猛人蘇東坡,就毫不猶豫地寫下了這奚落意味很濃的所謂詩句:“舞袖翩躚,影搖千尺龍蛇動。歌喉宛轉,聲撼半天風雨寒。”無情嘲弄媚兒人高聲大不像女人。原以為是誇她的媚兒一臉得意,等弄清楚詩意之後,只能惱羞成怒地奪門而去,蘇東坡的“壞男孩”形像也躍然紙上。
2017-09-21 08:19:40
圖博館
曾以“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柔柳搖搖,墜輕絮無影”被人親切稱為“張三影”的北宋詞人張先,是蘇軾的好朋友,兩人均是“蘿莉控”。
  老來雄心在的張先,80歲時娶了一位18歲的“蘿莉”為妻,還十分恩愛。一次宴會上,頗為得意的張先調侃自己的新娘說:“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在座的另一“蘿莉控”蘇東坡(四十歲的蘇東坡娶了十四歲的王朝雲為妾,和張三影同為蘿莉控),立馬意味深長地和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一樹梨花“壓”海棠,既曖昧又貼切,一言盡得風流,兩個“蘿莉控”果然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回應
這文章有意思,看著還有知識增長呢,好!
真能胡扯。朝雲是蘇軾倅杭時,蘇夫人收的婢女,當時才12歲。到烏台詩案蘇軾入獄時,蘇夫人憂病交加臥床不起,家裡全靠當時大概17、8歲的朝雲支撐,後來蘇軾謫到了黃州,才納朝雲為妾,當時朝雲在18歲以上了,很快就生了個兒子,不久就夭折了。(如果蘇軾很早就娶了朝雲,則朝雲應該在黃州之前就生孩子了)。蘇軾小時候家教很好,有個非常明事理的母親,所以蘇軾一生都很尊重婦女。蘇軾初到黃州時,每天都不出門,而且是白天睡覺,晚上才出去溜達一下,著名的卜算子“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就是寫的這段生活。因為當時蘇軾帶罪,也見識了人心險惡(到黃州後,“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也被監視,所以極其低調,不想給別人和自己惹麻煩,哪來的到處混跡、還出席當地官員的宴會?他是後來朝廷對他的看管放鬆,才與當地人和官場有了一些往來。“四年黃州住”也表明是他在黃州時期的末期了。另外,杜甫一生不詠海棠,是因為杜甫的母親小名叫海棠,他不詠海棠是為了避諱。蘇軾不給那個歌女題詩,後來又那樣題,用意應該是出於倫理和委婉的輕視,哪來的自比杜甫、把歌女比海棠?蘇軾一生最喜歡海棠,尊重它的高潔,不會把一個歌妓比做海棠。
2017-09-21 08:21:47
圖博館
顧城-維基百科

顧城(1956.9.24-1993.10.8),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詩人,作家顧工之子,朦朧詩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鴨綠江》詩刊一九八一年評選「最年輕的青年詩作者」,《拉薩晚報》一九八五年評選「你最喜歡的中國十大青年詩人」,顧城均榜上有名。
  顧城於文革前即開始詩歌創作,早期的詩歌有孩子般的純稚風格、夢幻情緒,用直覺和印象式的語句來詠唱童話般的少年生活。其詩《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家庭悲劇
1979年顧城和謝燁(1958.7.4-1993.10.8)在火車上邂逅,為了追求謝燁,顧城趕到上海,天天躺在謝燁家門前木箱子裡。1983.8.5在上海與謝燁結婚。1986年參加北京市作協在昌平舉辦的「新詩潮研討會」,結識北京大學中文系女學生李英(1964.1-2014.1.8)。1988年顧城夫妻前往紐西蘭激流島定居,生有一子木耳,顧城不能容忍小孩奪走妻子對他的愛,謝燁只好將小孩寄養在朋友家中。1990年7月李英成為第三者,謝燁竟能容忍三人世界。1993年1月迫於生計問題,顧城在西班牙、荷蘭、羅馬尼亞等國家講學。是年3月李英和英國情人約翰離開激流島,顧城為此大受打擊,寫下遺書,多次自殺未遂。
  1993年10月,謝燁收拾行裝,準備由奧克蘭前往德國,在前往奧克蘭的碼頭被顧城勸回家,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寓所與謝燁發生爭執,在衝突中謝燁受傷倒地,顧城隨即自縊身亡,謝燁在送醫院途中死去。顧城殺妻的過程成謎。媒體報導稱「顧城用斧頭殺妻」,並稱「一個兒童已向紐西蘭警方作證,事發當天他看到顧城躲在顧鄉家前面的小徑,等約好的謝燁下車往顧鄉家走去時,顧城持斧頭從背後砍殺了她。1993年10月《文匯報》」。而依據顧鄉(顧城之姐)在《顧城最後的十四天》所說,斧頭根本就是不相關的偶然在場物件,沒有絲毫血跡,與案件無關,謝燁也僅僅是在額頭上有個不注意就看不到的小傷口而已。
  因此對顧城殺妻衍生出兩種說法,一是蓄意謀殺,二是誤傷。
2017-10-20 10:51:50
圖博館
顧城為什麼殺死妻子?-知乎

  顧城1956年出生於北京,他的父親是中國以前一個有點名氣,但名氣不算太大的“職業”詩人,名叫顧工。據說顧城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藝術天才,12歲時就接過了父親的傳承,開始寫現代詩,並且很快超越了他的父親。對此,顧工從來沒有表示異議,甚至很開心。
  改革開放之後,現代詩如同一聲號角,一面旗幟,成為當年無數中國年輕人的精神食糧。北島、舒婷、顧城成為領導中國現代詩歌的標誌性人物。
  中國現代詩歌之所以獲得“朦朧詩”的稱號,與顧城有很大關係。當年,一篇評論文章針對顧城的一首詩指出:太朦朧,看不懂。引起廣泛的爭論,“朦朧詩”這個名詞由此確立。
  顧城,天才詩人,同時也是男人,是丈夫。二十年後,好友們的回憶更多地拼湊出了作為丈夫存在的顧城。他是個大孩子,這是最多人的共識。一切要以他的個人意志為主,他餓了,就會洗劫朋友家的冰箱甚至搶奪兒子的吃食。他冷了,就要馬上去商店買衣服,不然就坐在地上。他不喜歡妻子買東西,也不喜歡她做飯,因為這有違他田園生活的理想……
  在他和謝燁的婚姻生活裡,他是絕對的主人,是一個附著在謝燁身上的巨型寄生蟲,雖然百無一用,但還在用他敏銳的大腦指揮女人奔跑。在精神上,他更是“光芒城堡裡的偉大的可汗”(顧城自稱),謝則是不可或缺、全心全意替他幹活的侍女。顧城和謝燁的這種關係,通常被稱之為攫取者與供養者的關係,這在藝術家的婚姻中極為普遍。攫取者通常是男性,他們富有才華,於是憑藉才華無限度地索取愛與關懷;供養者通常是富有奉獻精神的女性,作為上世紀80年代最典型的文學女青年,謝燁仰慕天才,陪伴在側,打點一切事務:開車,做飯,交際,把他說的話錄下來唯恐遺漏,吃植物,把剛出生不久的兒子寄養在別人家。
  問題是,攫取者與供養者的關係只是一種短暫的平衡,極度不平等的關係最終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破,爆破的通常情況是供養者越來越不勝其負,不勝其煩。面對顧城這個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蠻橫的被供養者,謝燁堅持了十年,最後投降了。她可能愛上了新人,也可能沒有,反正她準備撤了。她先是天真地想讓英兒接班,千方百計地把英兒從北京辦過來,欣然接受一男兩女的生活格局。但英兒顯然不是謝燁,她也是一個攫取者,是個平常人,沒有犧牲全盤的勇氣,她跟洋老頭走了。但謝燁還是要撤,顧城這下慌了。
2017-10-20 10:53:14
圖博館
漢學家顧彬一針見血地說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若沒有謝燁,顧城便失去了生活能力,作為詩人也是不可思議的。她謄寫和審編了所有那些讓他出了名的稿子。他只能通過她說話,失去她,也就等於失去他的語言和他自身。他知道這點,而她也肯定知道”。所以,顧城在遺書上寫,“燁要跟別人走,木耳我也得不到。媽媽,我沒法忍了”。到了生命的最後一刻,攫取者仍然認為供養者應該無償地奉獻給他。如果不,就是欺騙,如果不,他就要亮出斧頭。
  作為詩人,顧城極富天分,作為男人,顧城極度自私冷血,不承認甚至反感人們提到顧城是殺人犯的人其實都暗自認同這樣的邏輯:如果一個人富有天才,那他就有權利剝奪他人的生命,如果不承認這種邏輯,就是一個道德審判家。在這種邏輯後面,我看不到任何的正義,我只看到了比顧城更可怕的自私和冷血。如果可以把一場殺戮美化成神話,將一名精神患者詩意成天使,這無疑是一種病,一種獨屬於文人和文藝青年的病,極度弱智,相當偽善。
  但生活是柴米油鹽,無論顧城多麼有才華,至少在新西蘭的日子,他們一家的生活相當窘困。
  1989年4月的一天,住在激流島上的顧城突然給在奧克蘭大學講學的楊煉打了一個電話,他在電話裏興高采烈的說:「我們的好日子來了!」原來那個月是奧克蘭居民扔大件垃圾的月份,人們可以在街上撿到各種家具和電器,顧城就是打電話來讓楊煉幫他撿一個彩色電視機。
  六四後,顧城一家住到奧克蘭大學楊煉的家裏,有一次吃土豆燒肉,友友記得顧城一個勁兒為兒子小木耳夾肉,自己卻不吃,但是後來友友無意中撞見他在廚房裏悄悄舔那個裝肉的盤子,這讓友友心裏很難受,她知道顧城家的生活一定很艱難。
  後來因為英兒住到顧城家裏,使本來就不寬裕的顧城一家的生活變得更困窘,他們把已經營養不良非常缺鈣的小木耳送到別人家裏寄養。
  關於謝燁把小木耳送出去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因為生活窘困,另一種是因為顧城嫉妒兒子分享了謝燁對他的愛,所以要求謝燁把兒子送走。
2017-10-20 10:55:11
圖博館
有人在網上撰文說,寄養小木耳的那家人住在顧城家對面的山上,每天早晨,思子心切的謝燁一起牀,就會跑到陽台上用旗語與小木耳交談。
  友友對送走小木耳的事是這麼說的:一方面,從她對顧城一家在她家住的時候的觀察,她認為顧城一定非常愛小木耳;但另一方面,謝燁對友友說過許多次,顧城嫉妒才1歲的兒子,兒子也嫉妒父親。
  1993年初,迫於生計的顧城帶著謝燁去歐洲講學,把英兒留在激流島,兩個月後,英兒跟著她的英國情人也離開了激流島。英兒的離開給了顧城巨大的打擊,他多次試圖自殺,還寫了遺書。
  其實顧城的自殺情結應該早在英兒離開之前就有,有文章說,在他和謝燁結婚不久,他就讓謝燁跟他一起去自殺。他的確自殺過許多次,但是都被謝燁救了過來。
  其實謝燁離開顧城的心思也早在1993年10月那個悲劇發生之前就有,一次楊煉和友友在紐約見到顧城和謝燁,謝燁當著面色灰暗的顧城的面對友友說,她要跟顧城離婚。
  1993年10月悲劇發生的那天,據說謝燁已經收拾好行裝凖備離開顧城,離開激流島,到德國去開始她的新生活,但是她永遠沒有踏上這一旅程。
  顧城殺死妻子謝燁之前,情人英兒離開,英兒後來的命運令人嗟嘆
  2014.1.8,詩人顧城與謝燁、英兒的「三角戀」主角之一麥琪,鼻咽癌病逝於雪梨,終年50歲。
  她的骨灰安葬在雪梨,墓碑上的墓志銘是:「LIYING麥琪/中國詩人、作家/劉湛秋的愛妻/一個美麗、快樂的心靈之旅已經結束。/一個帶著所有的理解和認知飛向來世的自由的靈魂。/你是如此地為人所愛。/於2014年1月8日幸福地平靜地離世,享年五十歲。」
  麥琪,本名李英,是因詩人顧城而為公眾熟知的「英兒」,在紐西蘭激流島與顧城以情人相處,得到顧城妻子謝燁的默許。3個人在這種「三角畸戀」關係下生活。顧城與謝燁在英兒離開顧城投奔英國佬後,合寫了反映三人情愛生活的長篇小說《英兒》(上圖)。
  1993年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殺妻自殺,因為和顧城的情人關係,英兒受到輿論極大的譴責和非議,被指是激流島事件的「罪魁禍首」。
  之後她與大自己28歲的詩人劉湛秋結合,定居澳大利亞,改名麥琪,淡出公眾視野多年。
  英兒用麥琪署名推出過兩部作品,一部是出版於1995年的《魂斷激流島》,一部是出版於2002年的《愛情伊妹兒》。
2017-10-20 10:56:12
圖博館
在2002年,英兒直面媒體回應質疑,她稱顧城在紐西蘭激流島上殺妻時,如果她在場,也會喪生斧下,而事發前顧城和妻子謝燁已經離婚,顧城陷入到極端的神經質中。時隔多年,說到當年的慘劇,英兒說,「我不想再活在往事的陰影中,我渴望過正常的生活。」
  不過,顧城、謝燁、李英生前密友文昕認為李英出版的書中的內容是在撒謊,並一直堅稱,「英兒實際上是種下顧城謝燁悲劇的最大的惡果。」
  英兒與顧城、謝燁三人之間的感情脈絡,梳理一下大體上是這樣的:
1986年6月,昌平詩會,李英與顧城相識,李英23歲,顧城30歲;
1988年1月,顧城謝燁要去往紐西蘭,前一天與李英告別,李英跟顧城愛情告白;
1990年7月,李英因為顧城和謝燁的經濟資助,來到紐西蘭激流島跟顧城、謝燁一起生活;
1992年3月,顧城應邀赴德國從事文學工作,顧城和謝燁離開激流島,李英留在激流島;
幾個月後李英失蹤,1993年3月,顧城聯繫不到李英而知變故,15日到23日回北京尋找李英,沒有找到,顧城和謝燁開始寫作《英兒》;
1993年10月8日,顧城謝燁因家庭糾紛去世,顧城37歲,謝燁35歲,李英30歲;
1994年的1月,李英與劉湛秋在澳大利亞再次相遇結婚,在雪梨隱居了8年後,2002年3月10日,推出作品《愛情伊妹兒》。
  《英兒》這本書中認為,英兒愛上顧城是想利用他解決出國的問題。英兒愛上洋人老頭是想利用洋人老頭解決綠卡問題。英兒回應媒體質疑時否定了《英兒》這本書中對她的指責。
  英兒2014年1月8日在雪梨去世後,顧城、謝燁、李英生前密友文昕說,「不管怎麼說,一條生命走了,那麼,就讓一切安靜下來吧,世間恩怨,可以至此為止。如果她(英兒)還在,我會覺得一些話可以說,如今她不在了,真的沒什麼好說了、一切都結束了。至於後人研究這段歷史會怎麼看,就是別人的事了。」
2017-10-20 10:57:12
圖博館
李英,1963年出生於北京,許多朋友對學生時代的她評價是「單純、可愛,像小妹妹一樣」。1986年,李英經由好友文昕的介紹,在昌平詩會結識了詩人顧城和劉湛秋。李英立刻被顧城所吸引,她形容自己每次見到他「像進殿堂朝聖一樣,我的精神世界被他的光環所籠罩」。那一年顧城30歲,與妻子謝燁已結婚3年。
  從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畢業之後,李英進入《詩刊》擔任編輯,當時的責任主編正是劉湛秋。
  據顧城、謝燁和李英三人共同的好友文昕回憶,李英當時就向她坦言自己偷偷愛上了顧城,但會壓抑這份感情,不會表露。不過李英並沒有恪守諾言,1988年顧城、謝燁移居紐西蘭的前一天,李英當著謝燁的面向顧城告白。
  1990.7.5,李英離開北京,前往紐西蘭激流島,謝燁默許了李英與顧城的情人關係,三個人生活在一起。李英稱顧城「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能聽懂,能理解他夢幻的空間。他對我也一樣」。顧城則如此形容他和謝燁、李英的關係:「英兒,你跟我天生就是一模一樣的,謝燁不一樣,她是我造就的。」
  1992年3月,顧城與謝燁前往德國講學,獨留李英在激流島。不久,李英同在島上教她英語的英國移民約翰結婚,婚後去了雪梨。
  李英的離開讓顧城徹底崩潰,多次自殺未遂。謝燁建議丈夫寫一部懺悔錄,然而長篇小說《英兒》完全背離了她的想像,顧城用近似囈語的獨白回憶了他與李英的感情,也終於讓謝燁不再留戀這段婚姻。
  1993.10.8,謝燁收拾行裝,準備遠走德國,在前往奧克蘭的碼頭被顧城勸回家,兩人在寓所發生衝突,顧城用斧頭殺害謝燁,隨即自縊身亡。那年顧城37歲,謝燁35歲,李英30歲。
  激流島慘劇之後,李英的婚姻也已仳離告終。1994年1月,李英與劉湛秋在澳洲再次相遇、結婚,改名「麥琪」,後來出過兩部作品,1995年的《魂斷激流島》回憶她在島上和顧城夫婦的生活;2002年的《愛情伊妹兒》,主角成了她和劉湛秋。
  2006年,李英從澳洲回北京,接受鳳凰衛視專訪,談到自己與顧城、謝燁在激流島的生活:
  「這個生活大家都是很痛苦,就是我和謝燁,所以這個生活是沒有辦法真正繼續下去的。在感覺裡,雖然我和謝燁沒有真正面對面去談過這個事情,但是感覺上是這樣子的。在他們接到德國的邀請書的時候,謝燁有一天,就是我們倆去海邊散步,她就找我,她就講起了這個事情,她就說這是我們唯一的一次機會了,找一個機會走掉,否則的話我們誰也活不下去的。」
2017-10-20 10:58:03
圖博館
「所以對謝燁來講,我真的是一直是非常內疚,就說非常地敬重她,因為她永遠是,她不是一種講自己感情的人,她不講痛苦,她不去傾訴,所以我總覺得她有什麼東西在心裡邊,所以她要求她說要我,我們走你找一個機會走,我是絕對不會說NO的,真的我是覺得這樣的話呢,我也為她做了一點什麼。」
  李英離世半年多之後,國內才陸續得知死訊。有媒體訪問她與顧城、謝燁的共同朋友文昕,她說:「李英做過什麼、對與錯,還有什麼意義?什麼是非、債務都用死還了。一切都結束了,就讓一切也都安靜下來吧,世間恩怨到此為止。」
  劉湛秋說,李英走的那天晚上還給他發過短信,說感覺還好,什麼痛苦都沒有。但就是那天夜裡,她卻走了。據雪梨華語文壇人士描述,李英自2011年患病以來,拒絕西醫,也未真正求助中醫,僅靠自己琢磨的食療應對病症。她又像最初到雪梨的那8年,幾乎不見任何人。劉湛秋很早就回到中國,李英死的那天晚上,沒有人陪伴。

  哀謝燁 by蘆笛
其實,理解顧城那種人,對今天有點醫學常識的人來說還不是什麼難事,蓋像他那種瘋子並無多少時代特徵,過去有,現在有,將來肯定也會有,但謝燁則不然,她是最後一個傳統型女性(楨:?) 。如果可以說“崖山之後無中國”(楨:?),那麼更可以說“謝燁之後無鶯鶯”(楨:?)。這兒的“鶯鶯”,指的當然是《西廂記》上的崔鶯鶯那種才子崇拜情結濃重到無以復加的傳統型淑女。
  小幫菜們有所不知,過去的中國人的精神境界並不是歷來如今天這樣,只有物質慾望,毫無精神內容。傳統型淑女不像今天的淑女們這樣,只知道追求“有車有房”、“寧願在寶馬車裡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笑”。相反,她們只會坐在自行車後笑,絕不願坐在寶馬車裡哭,甚至會同情乃至鄙夷這種她們心目中的可憐蟲。
  中國本來就有歌頌“安貧樂道”、譴責“嫌貧愛富”的傳統。“前三十年”的黨宣傳,更在每個人心目中建立了“貧窮=偉大,富裕=有罪”的恆等式,致使那陣子的青年女性心目中基本沒有金錢二字。兩千年來的禮教熏陶,尤其是民間草根文化諸如戲劇、小說、評書等等,熔鑄了傳統女性牢不可破的“男才女貌”的價值觀。她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就是說部演義中的那些出口成章的才子。
2017-10-20 10:59:22
圖博館
這種對才華的盲目崇拜,簡直就成了一種類似西方宗教感情那種沛然莫之能禦的行為動機,帶上了某種形而上的聖潔,以及義無反顧的悲壯。為了這現代人看來非常可笑的“才氣”,淑女們不惜如傳說中的王寶釧一樣,去作出苦守寒窯18年那種極端的自我犧牲。一言以蔽之,傳統型女性的共性,也是她們最耀眼的特點,就是四個字:“自我犧牲。”
  這在今日青年的心目中當然非常可笑,我也同意,這是一種無多少理性可言的準宗教信條。但這畢竟是當時許多女性的價值觀,而要裁判價值觀的高下,似乎只有上帝才有那資格。就算那種價值觀真是愚不可及吧,我們既然要評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起碼得知道他們的真實的精神世界吧?而作為過來人,尤其是當年頗受女性垂青的“才子”(雖然遠沒有顧城的才氣),我自忖有資格說,我完全了解謝燁那一類文學女青年的精神世界,雖然我從無緣分見過她。
...
更要命的是,顧城不但毫無生活能力甚至自理能力,而且還對他的虛妄追求極度偏執,真的相信世上能有什麼遠離紅塵的“香格里拉”,不知道“清高”是一般人根本消受不起的豪奢,以致堅持要住在一個非常荒涼的小島上,什麼都需要自己動手才能維持生存,而這一切都得謝燁去幹。這倒不是說顧城笨得不能幹活,他本來就是木匠出身,劈柴、生火、修房子等等應該是專業對口。問題在於,社會把他捧到了一個下不來的高度,他這位出塵絕俗的天才豈能把時間浪費在那些俗事上?
  總之,自私與偏執,使得顧城最後活得脆弱、卑微到了這種地步,以致他的全部生命,包括精神的以及物質的生命,都係在了一條細細的蛛絲——謝燁身上。一旦這蛛絲斷絕,他腳下就是不敢正視的深淵:他非但沒有勇氣去承受那感情上的損失,而且根本就此斷了活路——一個語言不通而又出於莫名其妙的自傲不肯學英語的人,還怎麼可能在那個荒島上自力更生活下去?就算能活下去,沒有了謝燁那個全職保姆,所有的體力活家務活都得自己去幹,而居住在荒島的特殊條件又使得這些雜活遠比居住在城市的多。他如果還想堅持做那超凡脫俗的隱士,就只能成天胼手胝足、汗流浹背地當苦力,詩人是再也做不了了。他又怎麼丟得起那個臉?
2017-10-20 11:00:47
圖博館
在這種情況下,自殺就是解脫那人為困境的唯一辦法。對謝燁來說不幸的是,顧城對她的所謂的愛,其實完全是自愛。因此,當他自覺活不下去之時,必然要拉一個墊背的。那時他的所謂愛就化作瘋狂的血淋淋的仇恨。在很大程度上,他很像盧剛,兩人都是自我期許與社會期待太高,上得去下不來,最後以殺人自殺解套脫困。
  從謝燁這邊來說,她雖然是傳統型的淑女,也一直為按照傳說中的賢妻良母的模式默默作出了多年犧牲,就連那種現代女性無法想像的犧牲,諸如把親生兒子送走以平息丈夫的醋意,接納英兒當同住一屋的二奶,使得丈夫能享齊人之福,她都默默地承受了。如果不從文化傳統對那個時代的女性精神世界的陶冶的角度來看,這些怪事根本就無法解釋(楨:?) 。
  但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除非(楨:?) 是父母對兒女之愛,一切其他的愛都是有限度的。據說,她曾對王安憶說:“在現代社會裡要過原始生活是很奢侈的,要付出很大的代價。”當過知青的人都該明白,這簡簡單單一句話裡,滲透出多少辛酸的血汗。何況當知青還是在母體文化圈裡過群居生活,不是跑到一個文明黑洞裡去離群索居,不會感到那種錐心刺骨的寂寞。
  我想,這就是謝燁為何要從顧城身邊跑掉——她終於到達了斷裂點,只想回到紅塵去,過點常人的小日子。這也或許是她為何大度地接納了英兒,而且據說還慫恿顧城去“強姦”她(這是英兒的說法,她在《愛情伊妹兒》裡說,顧城進入她的房間時,她昏迷過去了,想來顧城用上了傳說中的“五鼓斷魂香”)。我猜,謝燁心太善,而且母性十足,深知顧城離不開她那個實際上的媽,更深知顧城的脆弱,所以想用“李代桃僵之計”,讓英兒來接她的班,以免她的離去給顧城帶來毀滅性打擊。
  可惜英兒並不是(楨:?) 她那種傳統型賢良女性,當初固然也是慕名而來,來後才發現如此海外“天堂”(在那個時代的國人心中,“國外”就是“天堂”的同義詞),其實連國內貧困山村都不如,自然要在勾引上他人、有了著落之後,跑得比兔子他娘還要快。她走後,謝燁再也堅持不下去了,終於決定離開,引來了殺身大禍。
2017-10-20 11:01:45
圖博館
我想,這就是慘案發生的真實緣由,起碼是可以自洽的一種解釋吧。就算這解釋不成立,顧城的殺人罪行也絕不是其親人的一面之詞可以洗刷的。
  可惜我卻在卡瑪的博客裡看到顧城的姐姐顧鄉披露的所謂真情。據說,謝燁心術極深,她早就想促成顧城去死,死後她就可以以遺孀的身份,出版顧城的作品發大財。這一面之詞似乎也有依據,那就是顧城在遺書裡寫道:
  “我無奈了,英走了也罷,燁也私下與別人好,在島上和一個小XX,在德國和一個叫陳XX的人。正在分家、離婚。她說要和陳生個娃娃。燁許多事一直瞞我。她好心、合理,亦有計劃的(地)毀滅我的生活。我在英兒的事上傷了她心,後來我愛英兒要好好過,她也不許了。她的隱情被發現,我才大悟,為什麼他們一直用英文寫信通電話,當面騙我。英出事後,他們就一直等我自殺,或去殺英。他們安排得好呢,等我死他們好過日子,直到被發現後亦如此,奈何。 燁也好心救過我幾次,但到她隱情處,她和陳就盼我死。 陳在德在飯店從小青那邦(幫)我買過電擊器和刀,讓我去殺英兒。他們安排的(得)好呢。如此,我只有走了。 老顧鄉知道很多燁的隱情。”
  這些瘋話,任何一個稍有點心理學或醫學常識的人一看就是典型的paranoia。如何當得真?就算沒有醫學知識也罷,一個有點人生常識的人也絕不會相信什麼“陳在德在飯店從小青那邦(幫)我買過電擊器和刀,讓我去殺英兒。他們安排的(得)好呢。”可惜卡瑪就是傻傻地信之不疑。她在傳達這“真相”前,怎麼就看不見遺書上“燁……正在分家、離婚”的話語,問一聲這是否能和“等著作顧城遺孀”的理論捏到一起去,又為何會忘記問一聲顧鄉:她是否靠賣顧城的遺作發了大財?
二十年後回顧此事,我只為謝燁那迅速凋謝的鮮花感到莫名的哀傷。
2017-10-20 11:02:31
圖博館
言少:徐志摩是淫賊“雲中鶴”?扯淡!2018-02-23

坊間有一個知名的傳聞——金庸不喜歡表哥徐志摩。為什麼呢?理由有三。
  理由一、徐志摩曾以風流著稱,還有一個筆名“雲中鶴”,而《天龍八部》裡,雲中鶴卻是金庸筆下的四大惡人之一,著名的淫賊。所以金庸調侃徐志摩拋棄張幼儀、相繼追求林徽因陸小曼,實在太腹黑了。
  真相是,在徐志摩以前,“雲中鶴”的出處早已有之。...而徐志摩只用了一次:1924.11.2,志摩的詩《一個噩夢》,發表於《晨報副刊》,署名:雲中鶴。
  這一年,金庸剛出生沒多久。
若不是百度百科“多嘴”,恐怕網友們很少會有人知道這個筆名。金庸似乎也是看過徐志摩的新詩,1992年,他回到家鄉的時候,馬上去徐志摩墓前祭拜,他說:“我讀過他的新詩,看過他的散文,都是很優美的,對我教益很深”。但終究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金庸在寫作《天龍八部》的時期,就知道徐這個冷門的筆名。
  理由二、金庸小說裡總有一個風度翩翩、氣質俊朗、武功超群的表哥,但最後總要把這位表哥描寫得卑鄙、負心薄倖、竹籃打水一場空。比如《天龍八部》裡的慕容复,《連城訣》裡的汪嘯風,《倚天屠龍記》裡的衛璧。而徐志摩正好是金庸的表哥。
這個觀點,某葉姓專家也曾在接受報紙的採訪中引用過,不止如此,他還借用了“雲中鶴論”,來綜合闡述金庸如何討厭表哥、甚至討厭帥哥的觀點。
於是很多網友大開腦洞,認為金庸從小因為表哥太優秀,於是嫉妒與自卑之心深種。
  那麼,我們就好好來分析一下。
金庸母親徐祿,出生在海寧硤石鎮徐家,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但只比徐志摩大一歲。
也就是說,徐志摩雖然是金庸的表哥,但足足比金庸大了二十七歲左右。徐志摩早早就出外闖蕩,過世的時候,金庸才八歲,兩個人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交集。
金庸後來接受朱軍《藝術人生》訪談的時候,說道:“小的時候,受他(徐志摩)的影響是有的,表哥在劍橋大學唸書,爸爸說大了以後,你也去唸。”一次拳拳鼓勵,又怎麼會生出挖苦嘲諷呢?
  其次,根據劉國重先生的考據:要讓金庸自卑或嫉妒,可真不容易。徐家雖然豪富,歷來卻沒出產什麼讀書人,而海寧查家不止闊綽,還可謂俊採星馳,錢塘江畔,流傳一句民謠:“查祝許董週,陳楊在後頭。”康熙稱為“唐宋以來巨族,江南有數人家”,文星輩出,金庸自己讀書也不差,青年時之所以沒能上劍橋,純係戰爭年代所擾。
2018-02-25 10:39:16
圖博館
所以,金庸不至於嫉恨表哥,相反,金庸對家族有百分之百的自豪感,他在作品後記,時常講述查繼佐、查嗣庭、查慎行、查文清等先輩的往事,對於查繼佐因檢舉文字獄以保全自身的爭議,也多加粉飾。有徐志摩這樣的親戚,他無疑是與有榮焉的。
....
  理由三、徐志摩過世時,查家曾送上輓聯:“司勳綺語焚難盡,僕射餘情懺較多”。
  這首詩出自清代詩人黃景仁的《綺懷十六首》,用唐代詩人杜牧(司勳員外郎)青樓薄倖、徐州守將(檢校右僕射)張建封與歌妓關盼盼的典故(一說是尚書左僕射沈約《懺悔文》典故),來對徐志摩棄張幼儀轉而追求林徽因、陸小曼的婚變,表示不滿。
這件事被傅國湧載入(沒採訪過金庸本人的)《金庸傳》裡,於是幾乎人人奉為圭臬。
  但這個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因為他們沒看過《徐志摩年譜》。
  徐志摩同時代的親戚陳從周曾在徐過世不久,訪談其親友、學生,編成權威的《徐志摩年譜》,裡頭有記載,這副輓聯的確是查家送的,但不是查良鏞一家,而是查猛濟送的。
  而金庸則與查濟民、查和欽同屬於南支。也就是海寧查氏中最為發達的一支。而查猛濟則歸屬為北支。也就是說,查家幾百年前就分支了,查猛濟的輓聯,壓根不能代表金庸一家子的態度。
  另外,如果金庸真的嘲諷徐志摩“花心”的話,以他追求過有夫之婦夏夢,以他婚內出軌的經歷,那不是自己打臉嗎?
  原本每一個理由都禁不起推敲,但謠言就是這樣,層層鋪陳,累積而爆發。
  我知道,肯定還會有人有疑問,算了吧,金庸這麼圓滑的人,怎麼可能在公開場合表示對錶哥的討厭?否則,你又怎麼解釋金庸筆下表哥的共同點?
....
表哥論的邏輯鏈條非常簡單,好事者習慣找到一些有利於自己論斷的材料,而選擇性忽略、甚至壓根不知道哪些不利於自己觀點的證據,然後他們興奮地做出草率的推導,心滿意足地分享自己噱頭滿滿的新大陸。心理學講“證實偏差”,大概如此。
而旁觀者也是如此,不會過多思考,看到樂見的,也心滿意足地對號入座,不管是不是心理錯覺,便不遺餘力地穿鑿附會,跟過度消費夏夢論一樣,對名人的窺私慾和八卦心,終於演變成網友們一場牽強的、跟風的狂歡罷了。
2018-02-25 10:39:56
圖博館
回應
 金庸討不討厭表哥我不知道,但徐志摩搶了別人老婆是的的確確的……
 說包辦婚姻可以,你別跟人家生孩子啊。追求愛情自由可以,但是孩子總要養吧。張幼儀的幼子在德國因為徐志摩不盡贍養義務,營養不良和無藥醫治身亡也是事實。
 徐志摩就是典型的渣男、渣男的典型。因為家裡有錢衣食無憂,沒事閒得蛋疼就寫點詩句,用這個去勾搭女人。拋妻棄子還要給自己整一個追求自由的清名,要是打人不犯法,這麼渣的人在俺們村早被人揍死了。幸虧生在一個大多數人沒文化的年代,可以賣弄點文字,說實在的他那些詩句頂多也就是當年的上等、如今的中等水平,閒的沒事幹可以挑流傳最廣的幾句念念,以備別人裝逼時回懟之用。
 梁啟超在在徐志摩的婚禮上說過這樣一段尖銳到可怕的證婚詞。這段證婚詞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史上“最坦誠”、“最直率”、“最惡毒”的證婚詞了,摘錄如下:“我來是為了講幾句不中聽的話,好讓社會上知道這樣的惡例不足取法,更不值得鼓勵—— 徐志摩,你這個人性情浮躁,以至於學無所成,做學問不成,做人更是失敗,你離婚再娶就是用情不專的證明!陸小曼,你和徐志摩都是過來人,我希望從今以後你能恪遵婦道,檢討自己的個性和行為,離婚再婚都是你們性格的過失所造成的,希望你們不要一錯再錯自誤誤人。
不要以自私自利作為行事的準則,不要以荒唐和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當作是兒戲,以為高興可以結婚,不高興可以離婚,讓父母汗顏,讓朋友不齒,讓社會看笑話!總之,我希望這是你們兩個人這一輩子最後一次結婚!這就是我對你們的祝賀!——我說完了 ”
 這年頭,只要一提“民國范兒”,逼格立馬就上去了。特別是這種賣酸詞兒的,甭管多渣,也必須是文青偶像…
 民國的確是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一個朝代,高度切合現在的台灣風格,他們本來就是一脈相承。喜歡徐志摩,甚至喜歡徐志摩的那種民國風格,沒有任何問題,如同喜歡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朝代的詩人。有問題的是,有些人認為民國還沒有死透,還每天刺激著我們敏感的神經,以至於很多人聽不得提不得中華民國這四個字代表的就是1912到1949年的中國,台灣問題從來就與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無關,台灣就是一個等待被解放的中國三百分之一的離島國土,本質上與黃岩島沒什麼不同。
2018-02-25 10:40:42
jsoujsou
志在摩登 作者 : [美]徐善曾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副標題:我的祖父徐志摩
  【內容簡介】
這本傳記是徐志摩嫡孫循著徐志摩的足跡,走遍三大洲八個國家後撰寫的,也是徐志摩的新傳記。傳記著眼于徐志摩人生定位的轉換,以及他將自己定位為詩人後的種種努力和成就等這些“志在摩登”的歷史過往。徐志摩頑固地堅持自己的現代理想,這傷害了他周圍的人如父母、張幼儀等;在愛情理想破滅後,他依然保持著知識份子的體面,也尊重和幫助摩登女性和知識份子,還挑起生活的重擔。這雖然讓他英年早逝,但也成就了他的詩名流傳。
  短評
粗糲的描述和堆砌,半數為附錄,本書標題倒是不錯,「志在摩登」。徐一生在追求自由和愛情,引領民國風尚,真民國摩登人物也。
書的裝幀不錯,閱讀感覺很好。提供的新史料並沒有期待的那麼多,但是,作者提供了大量有關徐志摩家族的獨家照片,非常有價值,值得一看。
從整本書來看,很多部分有湊字數之嫌,乾貨並不太多。因為作者是子孫,且由祖母養大,有些內容和觀點還是抱有偏見,不夠客觀。
  書評
這道跨世紀鴻溝,能否跨越?
記得看過這樣的記載,有人問近代大歷史學家陳寅恪為何不寫近代史,陳寅恪的回答大概這樣:在中國近代史裡,他的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都捲進歷史浪潮。他如果寫一部近代史,很難保持客觀,會夾雜很多個人感情,這樣必定會誤導眾生。...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541127/

張幼儀、林徽音,還是陸小曼?依我看,徐志摩只愛他自己 文:呂秋遠

他,究竟愛誰?張幼儀、林徽音,還是陸小曼?依我看來,他只愛他自己。他,就是一個徹底自私的男人而已。
對於愛情,究竟能不能任性?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徐志摩。
談到徐志摩,他是個寫詩有名的才子,以「為愛痴狂」的角度來看,他應該可以說得上是民國初年最狂的一個名人。徐志摩有三個曾經在一起過的女人,分別是張幼儀、林徽音與陸小曼。
  張幼儀,是徐志摩在父母安排下結婚的對象。他們兩人的個性其實南轅北轍。徐志摩,用現在的話來說,大概就是追求流行的富二代。張幼儀,大概就是樸實認命的大家閨秀。據說,一心追求西化的徐志摩,對於這個個性完全不合的女人,一點感情也沒有。動輒就用「土包子」直接對她洗臉,而且對她的態度,就是冷若冰霜,如果當時有保護令,張幼儀去聲請,肯定會過。徐志摩是以堅決且殘酷的言語暴力,不斷地要求離婚,特別是在認識林徽音以後。
2018-10-16 10:32:09
jsoujsou
不過,最殘忍的地方也在這裡,張幼儀懷孕的時候,徐志摩正瘋狂地追求林徽音。因為林徽音不願意跟這個不切實際的富二代交往,也表明他有婚姻,不可能有進一步的接觸,徐志摩竟然要求張幼儀離婚且墮胎。張幼儀跟徐志摩說,「可是墮胎有可能對媽媽造成生命危險。」徐志摩非常不屑地回應她,「平常也有火車出軌,難道妳就不搭火車嗎?」
  據說,林徽音是點燃他寫詩動力的女人。當年她十六歲,徐志摩是兩歲孩子的父親,還有一個孩子在媽媽肚子裡。徐志摩為了這段愛情,決意要求張幼儀離婚,逼迫她簽下離婚協議書之後,林徽音還是沒接受他,因為他太「浪漫」,浪漫到不切實際。她寧願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在一起,最少他們的興趣與工作都相同。徐志摩的名句:「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等等,都是寫給林徽音的詩詞。
  陸小曼是徐志摩好友王賡的妻子。小曼才貌雙全,精通法文與英文,但是跟先生王賡個性不合。王賡喜歡工作,小曼喜歡浪漫,王賡就經常拜託徐志摩多多關照。這時候被甩掉的徐志摩,又回頭跟張幼儀在一起,但發現自己愛上了小曼,所以決定橫刀奪愛,王賡對於這樣的關係感到憤怒與厭倦,但也無可奈何,只能成全他們。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句名言,就是在梁啟超質疑他的感情觀時,他回覆的一句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聽起來很感人沒錯。不過,他們結婚以後,是不是幸,真的難說。
  小曼真的太愛花錢,抽大煙、交際應酬,萬般都要錢。徐志摩為了供應愛妻的生活,只能不斷兼課,自己的生活狼狽不堪。最後為了到北京參加林徽音的聚會,省下飛機票的費用,搭乘的貨機失事撞山,得年才三十四歲。
  張幼儀呢?離婚後她過得好嗎?非常好。在離開徐志摩這位大文豪詩人以後,她在上海的雲裳服裝公司工作,這是第一家為女人打造的流行服裝公司,另外還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的副總裁,又善於投資股票,還是中國國家社會黨的財務主管。五十四歲那一年,她與一位醫師結婚,一九八八年才在紐約病逝。
  要怎麼說呢?徐志摩反對媒妁之言,勇敢追求愛情,卻聲稱要延續香火,所以跟原配繼續上床。他認為愛情至上,婚姻對他來說,連契約都不是。對於張幼儀,他狠心無情;對於林徽音,他藕斷絲連;對於陸小曼,他寵溺放縱。或許他真的是個浪漫的詩人,但我還是很難對他的遭遇有任何的同情。
2018-10-16 10:37:4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