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4-18 19:36:43| 人氣272| 回應0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史學做人--何不順水推舟 任浩之

轉載自人間福報
日知錄 張滄海 記 民國95.04.18.-1 第161頁
《讀史學做人--何不順水推舟》 任浩之
很多時候做事就好比是划船,逆水而上,既費力又沒多少效率可言;順流而下,哪怕輕輕一推,也可以一日千里。我們在做事時就要學習這種順水推舟的手法,下面這幾個古人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春秋鄭成公時,晉人扣留了鄭成公,妄圖用鄭成公威脅鄭國。怎麼辦呢?答應晉國的無理要求?那是不行的。拒絕?但是自己的國君在晉國手裡啊!這時,鄭國大夫公孫申說:「我有一個法子,我們出兵圍攻許,向外國作出改立國君的樣子,晉人看到我們的國君沒有價值後,肯定會讓我們的國君回來。」
於是,鄭人就圍攻許,表示並不把國君被扣當作要緊之事。晉國大夫欒書說:「鄭人改立國君,我們扣留一個鄭成公,有什麼好處?不如討伐鄭國,讓他們的國君回去,借機講和。」於是,諸侯討伐鄭國,讓鄭成公回國。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有很多,最出名的是明朝英宗年間的事。英宗親征瓦剌,在土木被瓦剌所俘,這就是有名的土木之變。
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英宗,逼近北京,形勢緊急。于謙就對也先的使者說:「依靠社稷神明保佑,我們已有皇帝了。」也先見明朝已經另立新君,並且做好了堅守京城的準備,沒有辦
法,只得歸還英宗。
宋朝時,王旦隨真宗率軍親征到澶州,雍王留守東京。一日,雍王突然得了急病,真宗命王旦立刻趕回東京,接替雍王的職務。王旦說:「臣希望皇上能宣寇準晉見,臣有事稟奏。」寇準到後,王旦說:「十天之內沒有好消息,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真宗沉思許久後說:「立太子為帝。」這又是用廉頗與趙王赴澠池之會時君臣相互約定的故事。大臣為國如此深謀遠慮,這都是由於君臣之間能相互信任,共同為國家擔憂,而無互相猜忌的緣故。
北宋時期,陳瓘曾經任別試所主考官。蔡卞說:「聽說陳瓘準備全部錄取精通史學的人,不錄取精通經學的學子,想通過這個破壞治國方針,動搖荊公(王安石)的學說!」
蔡卞既對陳瓘有積怨,謀畫借此來陷害陳瓘禁絕博通今古之學。謀畫已定,只等陳瓘錄取進士,找個碴口實現自己的計畫。
陳瓘原已料到會這樣,就在前五名中全部錄取談論經典和單純運用王安石學說的人,蔡卞無從發作;然而,第五名以下錄取的,都是博通今古的學子。陳瓘曾經說:「當時如果不故意那樣做,勢必使矛盾激化,博通今古的學子往往就不能錄取了。」
所以,隨時採取救正時弊的措施,而不必只圖眼前的痛快。
楚漢爭霸時期,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想以此威脅劉邦,於是揚言說要烹煮劉邦的父親。劉邦說:「我們曾結拜為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一定要烹了你父親,也分我一杯肉湯吧!」
正是因為劉邦表面上的毫不在乎,他的父親因此才能得以安全返回,這也可以算是孤注一擲吧!
可見,順著對方的意思,採取靈活的態度,是做事成功的重要方法。要是欒書、于謙、陳瓘、劉邦等人毫不退讓,針鋒相對,最終的結果可能就是玉石俱焚,甚至是單純的失敗。當然,順水推舟並不是無原則地順從對方的意思,得要掌握好一個限度。(先覺出版社提供)

















台長: 海爺爺
人氣(27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