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16 03:49:08| 人氣23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儒釋在德育觀點的異同(寓言之說)

儒釋在德育觀點的異同(寓言之說)
穎州吳明經躍鳴說他的同鄉有一位老儒生叫林先生,是正直的人。曾經在神廟中讀書,這所神廟非常宏闊,常有人在廟中租居。林先生性情孤峭,從來不與廟中的人打招呼。有一天晚上半夜睡不著,就在月下散步,忽然有一位客人來寒暄問候。林先生正好一人獨處覺得寂寞,因此邀請入室內閒談,談得很愜意。
偶然談及因果之事,林先生說:「聖賢人對於『為善』的態度是秉持著『無所為而為』。若是『有所為而為』,則所作的事情雖然合乎天理,而他的心理中已存在著『人欲之心』,所以釋佛的『福田之說』,聖賢人士是不會談論的。」客人說:「林先生的論點純粹是儒家人的說法。你所說的觀點用來律己是可以的,用來律人則不以;用來律君子是可以,用來律天下人則萬萬不可以。聖人立教本來就是想要人為善而已。如果有人不能為善的話,就用各種方法誘導他為善。如果有人不肯為善的話,就用各種法規逼迫他為善。所以才有刑罰賞賜的情形產生。人若能因慕賞而行善,聖人只會嘉許他的行善,不會在乎他是否為『慕賞而行善』的心態的。人若能因畏刑而行善,聖人也只會嘉許他的行善,不會在乎他是否為『畏刑而行善』的心態的。如果是用刑賞使人遵循天理行善,又來責備他是慕賞畏刑是人欲。不能用刑賞來激勸行善,說是不善。用刑賞來激勸行善,也說是不善。那麼人就不知如何遵循了。何況,說慕賞畏刑是人欲,而又說用刑賞來激勸行善,那麼說聖人實在是用人欲來勸導人行善。有這種道理嗎?說真的,天下人上智的人很少,大部人都是平庸的凡人。所以聖人設立刑賞,都是為了中人以下的人而設教的。釋佛的因果之說也是為中人以下的設法。儒釋設教立法的宗旨或許有不同,但是他們教人為善之意則同歸一轍。林先生執著於董仲舒的「謀利計功」觀念來駁斥釋佛的因果之說。正是以聖人的刑賞而駁斥釋佛的因果之說。林先生只看到僧徒誘導人布施行善,可以得福,只看到老百姓持齋燒香行善,可以得福。林生生如果說這樣人是不善,會獲罪。說釋佛因果之說是迷信。但是,殊不知釋佛的善惡觀念是與儒家一樣。」
林生生深覺得不以為,想要跟客人申辯,頃刻之間,天色已亮,客人想離去,林先生想要再挽留他,忽然間客人挺然不動,林先生一看,原來是神廟中的一尊泥塑判官。

台長: 海爺爺
人氣(23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酷!
2008-04-20 21:51: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