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1-02 13:52:41| 人氣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解憂心法           祥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六祖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可惜你我的覺知經常深陷人際煩惱的泥沼。若向當代心理學取經,有人提出「心理界限」是維持情緒健康的關鍵,「心理界限」是指在「自我」與「他人」之間取得平衡,所以成熟的人要清楚自己的底限與限制,若對方的要求太超過,要學會拒絕;若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勉強;當雙方有衝突時,要能區辨哪些想法、情緒是自己應該負責的?哪些則是對方的責任?例:「我期待對方一定要聽我的」就是一個不合理的念頭,自己就應負起調整的責任。這些概念其實早已包含在 耕雲導師的講詞中,只是我們沒有仔細思索與運用而已。

 

    要解決人際關係的煩惱, 師父幫我們整理的處世心要更為全面:

一、   盡最大範圍的責任: 師父說:「人人為我,這是事實;我為人人,便應理所當然。」平時我們接受多少人的幫助,才能滿足所有生活的基本需求,所以我們也應「一日不作,一日不息」;在付出的同時,我們已有所得─「心安無愧」、「提升自我價值感」、「付出時的充實快樂」,若貪求更多,便會招來煩惱。

二、   以平等心付出:六祖壇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南懷瑾大師:「布施下等人、困難中的人,同供養佛一樣。」在工作中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好惡左右了我們的言行,要「離分別」真的是大挑戰!雖然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但也必定是遭逢了許多困難才有今天的結果,修行人沒有能力也沒有責任當別人的救世主,只能把握中庸之道,在對方有向上之心時,拋開有色眼鏡、不吝惜地給予協助,在對方無理取鬧時不被挑起妄想,把該屬於他自己的責任還給他,我們以完成自我超越自我為生活目的,在世間實踐修行。

三、   為而不有,善而不居:看到他人因為自己的貢獻而有所受益,自己固然高興,但也要自我提醒----那是他有福報,願意自我淨化與提升,身為法身父母的師父就是虛懷若谷,強調「修行在個人」,我們又豈能居功!

四、   最高的心理防禦是憐憫:若貢獻己力後仍被批評、嫌棄,要知道每個人的電腦軟體不同,自己的好心未必符合他人的需要;每個人也必須承認限制,自己未必真的有能力幫忙;而對方的攻擊,往往也來自於他的脆弱、傷心,若養成長久批判他人的習慣,會破壞他自己的幸福。所以 師父說:「你對外面不認同、不著相,他錯誤他煩惱,他有功德他得福報,你不用去管他…。」

 

「佛出世的本懷在於使眾生活得好,活得不煩惱。」因此越在煩惱、困頓中,越不能放棄修行,以 師父寶貴的法語做為指引,紛擾的現象界就是最適合修行的地方,新的一年再接再厲!

台長: 安祥禪讀書會
人氣(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