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01-03 18:27:46| 人氣55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林默思:讀方心雨詩詞手記(詩評)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為人「群與不群」,作詩「隔與不隔」

       ——林默思:讀方心雨詩詞手記

 

 

        2023,你好!祝福大家新年快樂!春光繡畫,祥雲輝映;順遂無虞,皆得所願!祈願疫情早日散去,口罩早日摘掉,自由呼吸,萬兔是利,歡快奔跑。近日賦宅,讀到香港女詩人方心雨的詩詞,想起一點久違的東西來。

01.

        這幾年有一小群女子醉心於狂熱作詩,以及拿甚麼甚麼「大獎」。好像在香港搵食艱難,惟做「詩人」不難,寫幾首小詩容易,再搞個獎項,皆大歡喜,就差宇宙獎了。低調的藝術品行家、詩人方心雨擅古體以及新式詠嘆,與某些高調張揚之群格格不入,默默耕耘著自己那半畝幾分田,顯得比較特別,另類。我倒是覺得真正的詩人,創作必須有個人風格。

        從為人的「群與不群」,想到作詩的「隔與不隔」。那是42年前十幾歲少年入大學我遇上王國維就開始領悟,至今仍深究不放。隨心賞閱方心雨的新詩《相遇紅塵》,七絕《清風醉舞賞嫣紅》,都是和楓葉有關的,還有好些「應景」詩,實即景抒情,雖算不上代表作,畢竟她還年輕,卻也體味得到她的用心之所得,而且比較鮮美,如其烹飪之美食小吃。見過她才幾次,談論最多的就是詩,印象深刻。

        「隔與不隔」,是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1877.12.3-1927.6.2)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文學命題,眾多學者對該命題的內涵進行了探究。在現實創作中「隔與不隔」已經是經常用到的創作元素,只是作者本人不一定發現其中的理論。王國維比較認同「不隔」。

        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金石學、甲骨文、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

02.

        話說王國維百年前生活的北京,香山紅葉即名聞中外。香港新界新市鎮元朗有個小地方叫大棠,名氣不小。位於元朗市中心以南,大部份屬大欖郊野公園的範圍,以農地為主。近年大棠紅葉茂盛,於10月中至11月期間楓葉變黃,別有一番風味,成為港人冬天熱門拍攝勝地。景色如此優美,近年更被港人美譽為「香港輕井澤」、「香港人的後花園」。

        方心雨來自湖北江城之地,久居港城香江,平時走南闖北,視野突破島民之域,異鄉作故鄉。她告訴我,最近心血來潮兩度尋訪大棠紅葉芳蹤,拍了不少美照,回家禁不住寫下了《相遇紅塵》、《清風醉舞賞嫣紅》等篇什。實則三年疫情,閉關阻擋了回湖北探親之路。爹娘不在了,她和我一樣成了老孤兒,但老家還有許多親人友輩,遊子思鄉愁更愁。人在他鄉,身隔千里外,可是故鄉在夢中,此心不隔。

        至親老的老,病的病,遠的遠,久不見,何時再相遇?然則距離阻隔不了心中的經緯線,思念如初。她在詩中自問自答,流露真情,十分令人動容:「是誰  如此多情/吹散了滿地的火紅/風中瑟瑟  如發抖的我/仍繼續翹首盼望著」。紅塵如紅葉,是為轉軸撥弦之唱白了。

        但詩人也有「隔」的時候,明知故鄉不在眼前,卻還硬要說:「來吧!共舞一曲/醉人的探戈/絕不讓光陰悄悄地溜走/迷失大棠小徑的楓林」。探戈是要兩個人才能跳得成,詩人想像著親人朋友正和自己搭手攬腰,翩翩起舞多歡暢?!

03.

        「隔」即為「隱」,「不隔」即為「顯」。詩詞原本就有「顯」和「隱」的分別,且相對應。「顯」則輪廓分明,「隱」則含蓄雋永。比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便是被王國維評為「隔」且「隱」,意思是: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見橋下江中的波浪浩蕩,淒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詩詞的下半句就開始寫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於評論和懷念杜牧,而是通過「化實為虛」的手法,點明這樣一種「情思」。

        不隔的美在於清晰、直感、形象,瞬間理解,當下受用。不隔的美是對對象情境的欣賞。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闕云:「闌幹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里萬裡,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王國維是推崇「不隔」而排斥「隔」的。其中王國維批評過南宋詞人薑夔,認為薑夔的詩詞太過含蓄,不夠直觀。姜夔是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

        陌生的熟悉,是許多人都有過的人生況味體驗。方心雨熱衷寫古體詩詞多年,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不論律詩、絕句,還是排律、長短句,取材身邊人和事,主題思鄉念舊,言情說理,唯真唯實,皆能情景交融。

        方心雨有時也化用經典,但不是生搬硬套地拋書包,而是恰到好處,無聲中勝有聲,所謂寂寞如風;常常擷一片紅葉一朵花,連帶一點露一滴雨,折射平凡而閃爍的情智光芒。我以為看似信手拈來之際,卻萬變於不變之中,一如《清風醉舞賞嫣紅》感喟:「沿蹊醉舞竹林蕩,登頂方知片片楓」。停車坐愛楓林晚

04.

        王國維是大學者、理論家,一直主張文字要塑造出鮮明的形象,反對形象模糊、「終隔一層」的作品。他要求寫「真景物、真感情」,反對用典故、用替代字,這些與形象無關的詞語。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景物、情感都是具體的,詩人詞家如實地把它們表現出來,就能達到形象具體的效果。但是用典故、替代字,雖然格韻過於高絕,但都會造成形象的模糊和不直接,使讀者不能憑藉自己的生活體驗,直接把握作品中表現的形象。所以王國維認為「隔」是要避免的。

        情到深處人孤獨。王國維於《人間詞話》之二六,說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好詩不僅要構造獨具藝術魅力的意境,還要展現真善美的境界。方心雨和我一樣有一定的詩歷,且也認同王國維此等精闢之語,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是非常有趣的見解。後人常以此三種境界象徵奮鬥路上的心路歷程。但王國維的意境論和境界說不能混為一談。意境可以分解為意、境、觀三要素,而境界則主要指真情和心理境界,無法分解;意境論受西方理論影響明顯,而境界說則體現了回歸中國傳統詩學的傾向。

        愛詩者如同愛人。真正與詩為群,樂在其中不亦悅乎?情融於詩,象意交集,隔與不隔無非一紙兩面。春暖花開,願與心雨共勉之。

                    2023.01.03

台長: 秦島
人氣(55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