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6-12 04:38:26| 人氣63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語譯)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復永嘉某居士書五(語譯)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餘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捨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展轉企慕之狂妄偷心。(正)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二、誡信願真切 乙、勸祛疑生信
 
   今日出席台中蓮社的念佛班會,與蓮友共同研討《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的一篇文章,感受甚深,可供淨宗行人策勉一番。末學試著將全文翻成白話,並補充部分詞語解釋,特別拿來跟大眾分享,大意如下:

答覆永嘉某位居士的第五封書信
 

    善導大師,世人傳說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所指示的專修方法,恐怕修行人心念意志不堅定,受到修學其他法門的法師所影響、轉變,於是真誠懇切地按順序一步一步敘述:就算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聖人,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菩薩,甚至於十方諸佛,窮盡虛空,周遍法界,現身放光,勸告我們淨土宗的修行人要捨棄淨土,同時為我們另說「特殊勝過淨土的微妙法門」,我們也不為所動,也不願輕易接受,而改變心意。因為我們最初發下誓願──今生專修淨土法門,不敢隨便違背自己所發的誓願。善導和尚,早就知曉後代的修行人患了一種毛病「這山望見那山高」──世人多半好高騖遠,不安於本分,老覺得別的修行法門比目前的好,內心空虛,見識渺茫、毫無定見;所以提出此種說法,希望幫助大家徹底斷除三心兩意、反覆變化,見異思遷、另有企圖仰慕,種種狂傲妄想、投機取巧的心態。
 
(各位如覺文句欠妥,或有知見疏誤之處,歡迎提供改進意見。)
 
【注釋】
○善導:蓮宗二祖。唐代一位高僧的法號。籍貫不詳,人皆稱其為阿彌陀佛化身也。早年出家,四處雲遊,貞觀年間,見西河道綽禪師淨土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避難成。唯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拜道綽為師,專修念佛。)勤篤精苦,晝夜禮誦,不惜身命。後在長安廣行教化,激發道俗四眾,使求往生。每入室,長跪唱佛,非力竭不休,出則演說淨土法門。三十餘年,未嘗睡眠。護持戒品,纖毫不犯。好食供眾,惡食自奉。所有嚫施,用為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塔寺,燃燈續明,道俗從其化者甚眾。或問:念佛、得生淨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佛一聲,有一光明從口中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於高宗永隆間(六八○)往生。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帖疏)行世。另有觀念阿彌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門一卷、往生禮讚偈一卷等。後人尊為淨土宗二祖,或稱為「光明大師」。
○彌陀:阿彌陀佛的略稱,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亦稱為「無量壽佛」。他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記載阿彌陀佛故事的經典,早在東漢即有翻譯。六朝時強調往生極樂世界的思想,就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後來的淨土宗。隨著淨土宗在中國的普及,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每日清晨服飾已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
○化身:佛、菩薩為教化眾生而顯現的生命形態。
○初二三四果:佛教修行者入聖道的四種果位。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預流果)、斯陀含果(一來果)、阿那含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四者。中論˙卷四:「如見苦不然,斷集及證滅,修道及四果,是亦皆不然。」
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預流,意即初(預)入聖人之流。
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
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不還、不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斷盡欲界煩惱,不再生於欲界,未來當生於色界、無色界。
四果阿羅漢,是梵語Arhan之音譯,華譯為應供、殺賊、無生、不生、真人。普通作狹義的解釋,認為是小乘佛教最高的果位,但廣指大小二乘的最高果報者。所謂應供,就是,當受人天供養,有資格接受世人供養、尊敬的人格者,亦為如來十號之一。殺賊是殺煩惱賊也,斷盡了一切煩惱,不再輪迴轉生,永遠得到解脫之意。無生、不生,永入涅槃(nirvana),不再生死果報,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後有。依果報的內容說,阿羅漢是獲得心解脫、慧解脫、俱分解脫的聖者。即理論與禪定兼備,而得到三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六通(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明通、天眼通、漏盡通)之真人。
參看:四果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DIC/01641.htm
○聖人:佛教稱見道位以上的修行人,相對輪迴中的凡夫而言。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三:「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五陰,如夢、如響、如影、如焰、如幻、如化,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聖人所讚。」
○住行向地等覺菩薩: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菩薩。
五十二位又分成五大階段,分別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以上每大階段各分十小位階,故都以十為單位。修滿上列五十位後,則成「等覺」,已經相當於佛了,等待因緣具足而成佛,也可以算是一生補處菩薩,如當來降生佛彌勒。
「妙覺」就是正式成佛,或言「成無上正等正覺」,一些不說成佛的,也可說是「完全、究竟的」解脫、悟證、明心見性、無餘涅槃等。
 
(註)節錄華嚴經中,有關菩薩五十二階位的修行層次──菩薩是五十二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五十個,上面還有等覺、妙覺,五十二個階級。
《十信》:菩薩五十二聖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因入佛教海,修無量法門,要以信為先也。
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護法心、迴向心、戒心、願心。
(註:十信不在菩薩四十二果位之列)
《十住》:菩薩五十二聖位修行中第二個十位,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發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發趣。
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菩薩五十二聖位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因菩薩經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滿足自利,復須長養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長養。
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痴(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迴向》:菩薩五十二聖位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因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故名為迴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則濟以悲願,處俗利生,迴此善行,向彼萬類。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諸)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真如相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等法界無量迴向。
《十地》:菩薩五十二聖位修行中第五個十位,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
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等覺》:佛的別稱,諸佛的覺悟平等如一。是大乘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一位,即十地位滿,將證佛果的中間階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在內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上修行比佛略遜一籌者,故稱等覺。等覺又稱等正覺(意為與正覺相等之覺)、有上士、一生補處、鄰極、或金剛心菩薩。所謂等覺,即行過十地,解與佛同,坐佛坐處,於佛名菩薩,於下菩薩名佛,似佛非佛,待斷盡一切無明煩惱,證得圓妙般若,覺悟涅槃之理後,便登上妙覺位,亦即相等於佛陀的正覺之位了。
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等是平等,覺是覺悟,諸佛的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妙覺》:大乘五十二階位中第五十二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究竟佛果,智德不可思議,稱為妙覺。亦即佛果的無上正覺,證得此覺的人,被稱為佛。證得妙覺的地位,即佛的地位。又稱妙覺地。為究極理想境地之表現;係由等覺位更斷一品之無明,而得此妙覺位。於此位能斷盡一切煩惱,智慧圓妙,覺悟涅槃之理。等覺照寂。妙覺寂照,等覺猶如十四的月亮,而妙覺猶如十五的月亮。
http://www.csstaiwan.com/webguide/2_3_3.aspx
○專修淨土:專修謂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這山望見那山高:(諺語)比喻好高騖遠,不安於本職,老覺得別的工作或環境比目前的好。
 
【附錄一】會性法師於讀印光法師文鈔記中有一段補充:
善導大師所說,見觀經四帖疏(釋上品上生章)。文云:
  「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贊彌陀,毀呰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
     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實、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終不違佛教也。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贊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
    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縱令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贊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
參看:印光法師文鈔專輯http://www.pureland.tw/pureland/master13/cczl/xg04/y1a01dj/dj406-449.htm
 
【附錄二】觀經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講記(節要)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前言)淨空法師於一九九二年九月在美國聖荷西講善導大師所述「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為期一週。茲根據錄音帶寫成講詞,順文整理,供養讀者。
問曰。凡夫智淺。惑障處深。若逢解行不同人。多引經論來相妨難。證云一切罪障凡夫不得往生者。云何對治彼難。成就信心。決定直進。不生怯退也。
 
此處問的意思是說:凡夫智慧淺薄,惑障深重,如果遇到修學宗派法門與我們不相同的人,故意為難我們,還引經據典,證明罪障凡夫不能往生。我想念佛同修在修學過程中會常常遇到。如何對付這些故意為難之人,同時也要堅持我們的立場。大師在下面有一大段極為精要的答辯。
 
答曰。若有人多引經論證云不生者。行者即報云。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何以故。然我亦不是不信。彼諸經論。盡皆仰信。然佛說彼經時。處別。時別。對機別。利益別。又說彼經時。即非說觀經彌陀經等時。然佛說教備機。時亦不同。彼即通說人天菩薩之解行。今說觀經定散二善。唯為韋提及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證言得生。為此因緣。我今一心依此佛教。決定奉行。
 
大師解答此問題頗為詳盡。過去陳健民老居士曾費了很多時間,查了許多經論,查不出經中有「帶業往生」字樣,並在刊物上發表言論。因此有許多修行多年的老居士聽了他這番話,也動了心。善導大師在一千多年前老早就看清楚,所以他的答覆是:「仁者雖將經論來證道不生,如我意者,決定不受汝破。」「仁者」是對人的尊稱,通常是對菩薩的稱呼,即是很有慈悲心的人。他說你雖然以許多經論來證明凡夫帶業不能往生,但是我的看法與信願絕不會被你破壞。因為我不是不信,對於你所引用的經論確是佛說。佛當年在世說法並無定法可說,乃應機而說,眾生根性不同,智慧障礙亦異,佛能觀機,對其說法,他當時即能得到利益,甚至於開悟證果。我們現在末法時期,不過讀到佛在當年對某一類聽眾說的許多法而已,講經的時期、處所、對象均不同,所得利益也不一樣。有人想得人天福報,佛所講的經典即是求人天福報的經典。說這些經時,並不是說觀經、阿彌陀經的時候。佛說法一定適合於聽眾之根性、程度與願望,佛說一切大乘經典多是說人天法、二乘法、菩薩法。但是佛說觀無量壽經時,主要是說定散二善,「定善」是一心持名,「散善」是三福九品。定善是正修,散善是助修。佛說淨土三經是對誰說的呢?說觀經是針對韋提希夫人遭遇很大苦難時而說,同時也是為佛滅後,五濁五苦等一切凡夫所說的,我們當然也包括在內。佛說其他經典有特定的對象,不一定包括我們。這一部觀經就是為我們說的。依這部經修學念佛法門也是有依據的,你學的有依據,我這個也有依據,你那些經典是佛為人天菩薩說的。我這個經典是佛為了末法時期罪業深重的凡夫說的。因此我乃下定決心,依教奉行。
 
縱使汝等百千萬億道不生者。唯增長成就我往生信心也。又行者更向說言。仁者善聽。我今為汝更說決定信相。縱使地前菩薩羅漢辟支等。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皆引經論證言不生者。我亦未起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清淨信心。何以故。由佛語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
 
這一段的意思更深一層。又答覆說:縱然像你這樣有百千萬億人都對我說帶業不能往生,我也不會動搖、退心,只是更增長我的信心。縱使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人數遍滿十方,都引經據典對我說念佛不能往生,我也不起一念疑心,唯有增長成就我的清淨信心。這個信心經得起考驗,因為佛的言語是真誠的、真實的,決定成就了義,不為一切所破壞故。所以佛祖對我們說:菩薩說法與佛所說相應,我們可以相信,如與佛說不相應,我們就不要聽。能如此,這一生中才可以決定往生。
 
又、行者善聽。縱使初地已上。十地已來。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異口同音。皆云:『釋迦佛指讚彌陀。毀此三界六道。勸勵眾生專心念佛及修餘善。畢此一身後。必定生彼國者。此必虛妄。不可依信也。』
我雖聞此等所說。亦不生一念疑心。唯增長成就我決定上上信心。何以故。乃由佛語真寶決了義故。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非是疑惑心中語故。又不為一切菩薩異見異解之所破壞。若實是菩薩者。眾不違佛教也。
 
把境界再往上提升一層,前面講三賢位菩薩,修行的道力智慧還不會圓滿。至於菩薩摩訶薩,從初地到十地,十地是法雲地,上面就是等覺菩薩,距佛只兩個階層,若一若多,無量無邊,異口同音,皆說:「釋迦牟尼佛讚嘆阿彌陀佛,總是說,這個娑婆世界三界六道不好,要離開,並勸勉行者正助雙修,盡此一生必生佛國。佛說這些話都是虛妄不實的,不可以相信。」無量無邊的十地菩薩來同我說這些話,我認為都與佛所講的不相應,佛所講的是決定得生,他們地上菩薩講的是不得生,與佛所講的不符。這個法門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難怪菩薩多有疑惑。經上講難信之法,是指菩薩難信,非指凡夫,十地菩薩都很難相信。我雖然聽到諸大菩薩說這些話也不生一念疑心,唯有增長成就我的決定上上信心。為什麼呢?因為佛語是真實決定了義,只有佛對人生宇宙真相徹底明瞭,他所說的完全是事實真相,所以稱為「真實決定了義」,我們因此生起決定信心。佛是實知、實解、實見、實證,無一不真實。佛的心性無一絲毫障礙,煩惱無明皆斷盡了。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其真實是接近真實,而非真正真實。「佛知」是究竟圓滿的知,「佛解」也是究竟了義的解,「佛見」是五眼圓明所見。佛給我們作證明,絕對不錯。佛以下者因無明未斷盡,心性未完全顯露,還有自己的推斷,所見非真。其知見理解與言說絕不能使我的信心動搖。若真是菩薩,無論修學什麼法門,對於淨宗一定尊敬稱讚,必無毀謗。
 
又置此事。行者當知。縱使化佛報佛。若一若多。乃至遍滿十方。各各輝光吐舌遍覆十方。一一說言。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我雖聞此等諸佛所說。畢竟不起一念疑退之心。畏不得生彼佛國也。何以故?
一佛一切佛。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等同。無少差別。是故一佛所制。即一切佛同制。如似前佛制斷殺生十惡等罪。畢竟不犯不行者。即名十善十行隨順六度之義。若有後佛出世。豈可改前十善令行十惡也。以此道理推驗。明知諸佛言行不相違失。
 
此段文字說到極處。大師說:念佛的人應當知道,假使現在十方諸佛來了,都說:「釋迦所說:相讚勸發一切凡夫,專心念佛及修餘善,迴願得生彼淨土者,此是虛妄,定無此事也。」這是假設之詞,聰明人遇到這些諸佛,一句話就頂回去了,你們在彌陀經上不是一齊讚嘆嗎?為什麼又否定呢!佛說話還模稜兩可,連凡夫都不如,如何可稱為真語者、實語者呢?說此話者絕非真佛,必是冒充的。一切諸佛來講,我也不會動搖、退心,我也不怕不得生彼佛國。因為一切諸佛皆是平等,妄想執著斷盡,所有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都是一樣,無少差別,這是佛在大乘經典中常常說的。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九法界有情眾生,菩薩、緣覺、聲聞、六道凡夫,只不過妄想執著厚薄不同而已,重者墮(落),輕者(上)升,統統斷了即成佛。成佛是自性的智慧德能圓滿顯現,其知見、解行、證悟、果位、大悲當然平等,沒有高下。既然等同,一佛所說,即是一切諸佛所說,諸佛所說便是一佛所說。我們這個堅定信心永不動搖,就是建立在這個理論的基礎上。一佛所制定的原則,也是一切諸佛所制。例如過去佛教化眾生,制定菩薩行持守則有五戒十善六度等,後佛出世,其妄想執著也已斷盡,還能改十善為十惡嗎?這是自自然然的法則,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因為五戒十善六度是自己的性德,本性德能中自然流露出來的,當然是一樣的。佛有十號,其第一個名號是如來,「如來」解釋為「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絕無兩種說法,因此信心在任何情況下絕無動搖。
 
縱令釋迦指勸一切凡夫。盡此一身專念專修。捨命已彼定生彼國者。即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何以故。同體大悲故。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即彌陀經中證釋迦讚歎極樂種種莊嚴。
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次下文云。十方各有恆河沙等諸佛。同讚釋迦。能於五濁惡時惡世界惡眾生惡見惡煩惱惡邪無信盛時。指讚彌陀名號。勸勵眾生稱念。必得往生。即其證也。
 
釋迦佛在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與觀無量壽佛經中皆勸勉我們專念專修,捨命即生佛國。此本師一佛所說,十方諸佛悉皆同讚同勸同證,讚歎釋迦佛於五濁惡世示現成佛,為惡世眾生說此難信之法,一切諸佛為我們證明依照釋迦佛淨土三經修學決定得生彼國。三經決定不是偽造的,現在還有些人存心阻人往生,故意說阿彌陀經是偽造的,不是佛說的,他也提出許多根據,就有不少人相信。因此我們學佛人腦筋要清醒,不可輕信妄言。佛經傳到中國,對於徵信作得非常仔細,什麼人傳到中國,在什麼地方翻譯,由何年月日翻譯,到何時圓滿。什麼人翻譯,主持譯場的為何人,協助翻譯的為何人,記載的清清楚楚,留為後人徵信。淨土三經份量不多,在中國流行甚廣,修學有成就者不計其數。大藏經中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古今所記載的往生事蹟,不勝枚舉。如其是假的,還能流傅到現在?玄奘大師當年發願到印度求學,其主要動機就是懷疑以前所譯經文不夠信達雅,並非懷疑經典是假的。他在印度待了十七年,回來之後,對古大德所譯經典未有一字批評。這是佛家的規矩,若完全同意就不必說話,表示默認了。尤其是彌陀經,玄奘大師亦有一種譯本,他的傳人第一大弟子窺基大師給阿彌陀經作註解,名曰通讚疏,採取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並未採用其老師玄奘的新本,使我們對羅什大師的譯本信心更加確定。有玄奘師徒二人的證明,還能是假的嗎?
 
諸佛同讚是什麼原故?因同體大悲故。心性圓滿顯露,只有一個願,願一切眾生圓成佛道。佛菩薩完全明瞭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自己心性變現之物,所以完全平等,稱為「同體大悲」。「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此「化」為「教化」。「一切佛化,即是一佛所化」。華嚴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就廣義說,「一」是「任一」,而非「專一」,一切法平等,故說萬法一如,又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但眾生根性不平等,業障習氣不平等,善根福德不平等。法門雖平等,而有些法門與我們的根性不適合。這種障礙發生於我們自身,而不在法門上。華嚴到最後五十三位善知識修學法門不同,均各成無上道。對每個法門皆仰信,而自己修學則一門深入。無量壽經講的非常明白,專修念佛法門,決定得生,專修其他法門,迴向求生淨土也決定得生,這才是佛知佛見。
 
有人專念地藏經,念了多年,要不要改?不必,念地藏經依然可以往生,但須迴向求生淨土。念大悲咒亦同,喜歡念大悲咒必與觀音有緣,即專念大悲咒,不要改,但一定迴向求生淨土,一樣可以往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最後一段就是說明此事。佛法純屬理性而非感情用事。我們對於不同的宗派、不同的經論,一定要禮敬,不可自讚毀他,其他法門均是佛說,若有批評則是謗佛謗法謗僧,罪過彌天。凡自讚毀他者一定貢高我慢,其心必不平等,絕不能得定,三昧不能成就,果報仍在六道輪迴。要想出三界必須修九次第定。根據此種理論觀察,應知修行功夫能到什麼程度。再看華嚴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每一位都是自己非常謙虛,讚歎他人,讚歎其法門而他不學。他說那些法門雖好不適合我的根性。他們根性比我好,可以學有成就。中國古來讀書人稍明理者均知君子絕交,不言人過。世間善人尚且如此,何況修行有道之人,對於異知異見異解者要禮敬,不可毀謗。要知統統學的是佛法,只不過學的科系不同而已。
 
「一佛所化,即是一切佛化」,大師舉出彌陀經的例子。彌陀經中佛讚歎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又勸一切凡夫,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此法門最方便的是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至於個人成就則看其遇緣如何,早遇此法門,有長時間修學,較有把握。有的臨命終時才聽到這個法門,前些年華盛頓D.C.周廣大居士在臨終前三天才聽到這個念佛法門,他有善根,聞而信受,一連三天念佛晝夜不斷,他往生了。
 
彌陀經中六方恆沙諸佛同讚釋迦佛在五濁惡世行此難事,殊為甚難。這一段註解,大師為我們解釋得非常詳細,他不是引用經文,而是引用經義。「惡時」,是年頭不好,所謂黑暗時代,其實時並無好壞,此時惡人多,這個時代就不好。「惡世界」指地區,亦是指人而言。「惡眾生」是大多數人作十惡。假如某一地區全是惡人,無一修善者,此地區惡報立時現前。就是因為還有一部份人修善,所以惡的果報不是全面性的。若修善的人多,此世界愈來愈安全美滿。佛菩薩阿羅漢應化世間,唯一任務就是憐憫苦難眾生規過勸善,並不是為他自己。阿羅漢已出了三界,他自由自在,來去自如,三界對他們毫無關係。世間有許多人排斥佛教,從前儒家讀書人視佛教為異端,非孔孟書不看。現在學科學的不相信佛教。基督教亦排斥其他宗教,唯天主教比較開明,神父皆讀佛經。前些年天主教教宗曾下達命令,叫全世界神父與佛教交往。于斌樞機主教在台灣曾辦了一個天主教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設立在輔仁大學後邊多瑪斯修道院。研究生為神父修女,修業期限兩年。我在該研究所教了一個學期,課程是「佛教精神生活」,于主教原邀我教兩年,一學期之後,國外弘法因緣成熱,遂辭去該所課業。他們的學習精神殊堪敬佩。
 
有的人存心排斥佛教,我們必須用善巧方便詳為解說,使其知道造惡業一定得惡報,行善一定得善果。明此事實,棄惡向善,至少不會墮三惡道。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相傳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他教導徒眾,固然以念佛為主,而其所印送的書籍,以善書為最多,尤其是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流通最廣,內容完全是勸人斷惡修善,老實念佛。
 
「惡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要以善巧方便糾正之。「惡煩惱」,指貪瞋痴慢疑。有錯誤思想見解的人絕不承認自己是錯誤,反而覺得是思想進步,而我們的正知正見,在他看起來是落伍的。正知見中最起碼的是深信因果報應,深信世間眾生並不平等,貧富貴賤,相差懸殊,因每人造業不同,善根福德因緣都不一樣,迨成佛之後始能平等,因成佛即不造業,不造業即無業繫苦。菩薩修學法門不同,業習以及斷證的工夫也不一樣,所以也不平等。極樂世界一切平等乃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加持,情況非常特殊,故稱為「難信之法」。知此事實,得益良多。貧賤者能安分守己,不會有嫉妒惡念。不會輕舉妄動,他斷惡修善,來生得好果報。富貴之人覺得我的富貴是過去生中修的,今生更要多行善事,幫助窮人,利益社會大眾,使我生生世世保持美好環境不衰。此是事實真相,並非統治階級的愚民政策,編一套說詞,使老百姓不敢造反。古聖先賢集千百年累積的寶貴智慧經驗,編寫成書,垂教於後世,乃中國文化之精華,我們應當竭誠受持,繼承古人遺訓再加以發揚光大。使我們後代子孫咸蒙其益,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惡邪無信」是對於佛法及聖賢真實的教誨完全否定。在這種邪思想氾濫的時代,釋迦牟尼佛還能勸勉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一切諸佛如來又為釋迦佛助一臂之力,共同為釋迦佛作證,我們這個心就定了。如果不是最殊勝的真實法,怎麼能得到一切諸佛如來讚歎證明呢?在這樣的境界中如果我們的信心還生不起來,那就真是經上所說的無善根的一闡提了。
http://www.snjh.tcc.edu.tw/~cmlee/budd/%A6%F2%B1%D0%A4%E5%A5%F3/books/0074.htm
 
【附錄三】一門精進,長時薰修。    劉素雲居士  2010.5.4于香港淨宗演講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題目是「一門精進,長時薰修」。這個問題,在師父講法的過程當中,曾經多次重點的作以強調。我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聽沒聽明白?換句話說,就是現在在我們修佛的人們當中,對這個理念「一門精進,長時薰修」認不認可?承不承認?相不相信?我把我這幾年的修學體會跟大家做如下匯報。也可能因為我得的這場重病,也可能是因為我這個人比較愚、比較笨,太多的東西我也弄不清楚。所以學佛這十幾年來,我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我就堅持老法師告訴我的這個理念,一門精進,長時薰修。通過實踐證明,我覺得這個方法是見成效的,就是說末法時期念佛成就,一門精進,長時薰修,今生一定能夠成就。
我是怎麼落實這一門精進,長時薰修的?第一,這幾年我的所作所為,我的所有修持方式、方法,都是圍繞著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沒有換題目,沒有什麼變更,十幾年,一直堅持到現在還是這樣。因為我認為,老法師告訴我們的都是佛說的,是符合佛法的,所以我就堅持這一理念,並且落實在實踐行動當中。我把我這幾年修學的過程,是怎麼樣一門精進長時薰修的,跟大家匯報匯報。
我第一件事情就是一部《無量壽經》堅持到底,我現在每天讀一部《無量壽經》。然後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念到底,我念佛沒有數量,我不計數,我覺得現在好像隨時隨地都在念,哪怕我和佛友面對面的在說話,我心裡的阿彌陀佛佛號聲沒有間斷過。一個老師,我聽光碟就是聽淨空老法師的光碟,十幾年來也沒有更換過。所以最後的結果,我想一定是一生成就。把前面我說的話總結起來就是四個一: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佛號,一個老師,一生成就,這就是我的方法和目標。我堅定不移的相信,今生我這個目標一定會實現,我一定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倒駕慈航,重返娑婆,救度苦難眾生離苦得樂。這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我堅持的四個一。
【節自: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
http://www.amtb.tw/52/52-441-0002.xml 

台長: 度凡
人氣(63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修學心得感悟 |
此分類下一篇:轉貼──淨修捷要 夏蓮居居士著
此分類上一篇:復王德周書一 (語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