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04 23:36:40| 人氣4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沒有感動,不要寫詩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星期五的下午總是特別。上完課,我拿定主意這個週末不回家,於是往圖書館走去,去找一些零食來吃。已經空了好久的那個「歡迎取閱」,今天終於補上新貨。我拿了其中兩本,發覺他們不太像零食,因為不是垃圾。一本是《笠詩刊》,另一本是台灣生態學會季刊-《生態台灣》。
 
  認真想,若用這兩本刊物來標記我的中學時代,竟是如此貼切。《笠》標記了初中時期,「生態台灣」則標記了高中時期。

  就先從《笠》談起吧。

  翻開《笠》,我看見幾個似曾相似的名字:笠詩社長-鄭烱明-現代詩人,是我中山醫學系的學長,杏園雜誌第九期總編,而我接下來將擔任杏園社長;吳易叡-中山醫學系大七的學長,即將成為精神科住院醫師,近日出版了詩集《島嶼寄生》;李敏勇-現代詩人,我在初中時期讀過他的詩,初二班上參加詩歌朗誦,由我負責為班上挑選要朗誦的詩。最後我選了他的〈聲音〉,從選詩到整個活動結束,那是一個我難忘的過程;音樂家-蕭泰然,如果有一天台灣真的獨立,他很可能是新國歌的作曲者。

  「沒有感動,不要寫詩。」這是《笠》239期的序言。詩人郭成義這樣寫:「我在想,所謂『詩的本質』其實不必做過多深奧的解釋,詩的本質最基本的便是『感動』,沒有感動的詩,不是詩,不會是好詩,儘管有再多的技巧,再豐富的藝術性,都會是弄巧成拙,失敗的詩。」

  我不擅長寫詩,也不常寫詩。但是「沒有感動,不要寫詩」這個標題,卻把我心中長期以來的吶喊給吼了出來。其實這不是一種憤怒,只是我一直以來寫作的理念:我以為,最好的文學作品,背後應該是一份感動,一份情感,而且是真誠的情感。如果有了感動,「表達」的方式不是那麼重要。有了情感,就算文字平實,也有撼動人心的可能。一旦真誠,你的感動就能傳給另一個人。

  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念頭,我已經習慣於用最平實的文字去寫作。很多時候,我對自己的文字功力深感質疑。在求學的過程裡面,每一個國文老師都會稱讚我的思考,但他們也都同時期許我,能夠試著用更精練的文字去寫我的感動。而我自己又是怎麼看待呢?我看我自己的文字,「藝術」的價值是很低的,但「紀錄」的價值是高的。於是,我便會不自覺的忽略自己表達的手法,而用一種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把念頭紀錄下來。於是你看到,我一生中寫的詩可能不超過五首。人家說:「詩寫得像散文是爛詩,散文寫得像詩是好散文。」我害怕我成為前者,又自認自己有能力成為後者,便在那樣的空間裡苟且偷生。

  話說回頭,我心中的聲音其實是「沒有感動,不要寫作」。這句話容易引起誤會。事實上,寫作是平易近人的。很多時候,一些沒有感情的文字仍舊是很有價值的。很多時候,一個問題是需要冷靜思考,不能夾雜情感的,將思考的軌跡紀錄下來,你說它沒有價值嗎?所以,我想說的其實是,「不要為了寫作而寫作」。

  可是,我問自己,我有能力「為寫作而寫作」嗎?
  
  回到「沒有感動,不要寫詩。」我一向敬仰詩人,因為他們能用簡短的文字,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動。然而,我更認為,一首好的詩,它背後的情感是巨大的。就像序言裡所說的,台灣現在有一些人寫詩,已經落入「意識」的型態了,有人稱之超現實,或是後現代,詩的背後是一種「詩意」的氛圍,已經缺乏一種「感動」了。雖然我認為只要有情感,表達的方式可以平凡。但我也同意郭成義說的,最強烈的情感,最深層的感動,非得要用「詩」來表達不可,我想,這也是詩很重要的一個價值才對。

  詩刊的第一篇文章是李敏勇寫與蕭泰然合作的過程。他們倆個,一個是台灣現代詩人,一個是台灣音樂家,詞與曲的創作,交織成台灣文化史上少有的,真正屬於台灣人的音樂作品。之前新潮文庫的創辦人「林衡哲」醫師來課堂上演講,他也提到了蕭泰然,說到他寫了第一首為台灣人而寫的交響曲,並在國際上演奏。今天我看李敏勇寫蕭泰然,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蕭泰然和我合作的歌曲,全部是漢字通行台文作品。這反映了蕭泰然的堅持,他想要經由這樣的語文堅持,顯示他的台灣意識。出生,成長於高雄,堅持做一位台灣人的他,在音樂領域裡,也一樣展現台灣人音樂家的身分認同。」

  我們聽到了放下「意識型態」的呼籲,但我心裡有個疑問,如果有一天我們連自己的「意識型態」都「意識」不到的時候,那會怎麼樣?我本來在寫一篇文章-〈寫不出來的遺憾〉。這篇文章要紀錄的是一個現象,就是我的「台語」退步得厲害,而台語是很難用文字寫下來的。我試著要探討背後的一些原因和我自己的意識型態。然而,我在思考的,我們這一代對自己的「意識」,是不是已經喪失掌控的能力?是不是我們已經放任一些人、一些媒體、一些文化去主導我們的意識?我好奇的是:

  Are we conscious of our consciousness?

  談完蕭泰然,換李敏勇了。前面提到,笠詩刊適合用來標記我的初中時代。不是因為我寫詩,而是因為我看到李敏勇,就想起我為了班上詩歌朗誦比賽,瘋狂地到圖書館翻閱詩集,尋找一首最適當的詩。想到那個過程,我就想起當時對政治和人文的狂熱,想起對自己腳下那塊土地的關懷。當時我也不懂詩,也還不清楚李敏勇在詩壇的地位。那時候家裡訂的是「台灣日報」,藝文版有一個單元叫「每日台灣詩」,在找詩那段時間,我請母親為我剪報蒐集。於是,我開始對「李敏勇」這個名字有印象了。他的詩給我很特別的感覺,於是我到圖書館進一步找他的詩集,最後,我很堅定地選了他的詩。現在回想起來,我才曉得,李敏勇的詩,正是有一種很深的「情感」撼動了我,才讓我毫不猶豫地選了他的詩。這個過程很合理,也珍貴至極。

  最後,我們一起來欣賞當時我為班上選的這首詩:〈聲音〉。選自李敏勇詩集《傾斜的島》,李敏勇的詩中,處處流露著是他對這塊島的情感。近來易叡學長出版的詩集《島嶼寄生》,也有島的意象,背後的意義我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對腳下這塊土地,都有強烈的意識和情感,足夠讓他們用詩的方式為這些感動保鮮。

  下一回我們再談《生態台灣》與我的高中時代。

〈聲音〉

那是什麼聲音

那是雨水滴落的聲音
那是淚水流下的聲音
單薄的身軀在顫抖
疼痛的心在抽搐

在我們的土地上
在我們的時代裡

那是什麼聲音

那是鎮壓土地的聲音
那是摧殘人民的聲音
從官署的內部傳出
從權力的高處傳來

在我們的土地上
在我們的時代裡

那是什麼聲音

那是鄉村吶喊的聲音
那是農民哀叫的聲音
墾拓的道路已崩壞
發展的視域已模糊
在我們的土地上
在我們的時代裡

那是什麼聲音

那是城市憤懣的聲音
那是市民怒吼的聲音
建築與建築的構成已污染
人與人的秩序已混亂

當雲層分散露出星光
當眼瞳露出光芒
我們的土地就不再忍受踐踏
我們的心靈就不再忍受蹂躪

從土地發出不死寂的聲音
從心靈發出不死滅的聲音

成為詩的意志
成為歌的力量

穿破鎮壓的陣式
穿破摧殘的罩網
鼓動手的揮舞
鼓動腳的步伐

台長: 玫瑰先生
人氣(4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