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1-12 13:30:24| 人氣1,76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自由的滋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由的滋味
  
  昨天的軍訓課,我在看《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前面的同學轉過來,問一句:「哇!看政治意味這麼濃的書?」我也不曉得怎麼回答,就帶著微笑點點頭說:「Hmm,對啊!」

  不過我現在不是要說這本書,只是把書名拿來張冠李戴、借花獻佛而已。

  昨晚是杏園這學期的第一次排版教學,教的是基礎入門的技術,其實就是把Corel Draw這個排版軟體介紹給新生。很幸運地,這次不用去計中擠在一塊,大家圍著一台電腦,吃力地聽著學姊的教學。拜大慶校區落成所賜,我得以把一間電腦教室包下來:有全新的IBM電腦(P4),黑漆漆的機體讓人想起《駭客任務》。講師可以使用廣播系統,將學員的畫面切換過去,不但不用擠在一起,學員還可以立即操作練習。這樣的硬體設備,其實是讓人滿意的。

  過去的教學都是由資深的兩位學姊來負責,我想今年是傳承的時候了。故第一次的教學,我請大三的政修來主講。他對Corel Draw很有心得,入門的教學對他而言是遊刃有餘。從先前幾次的回饋問卷,還有社團博覽會擺攤看來,杏園對普通大學生最有吸引力的活動,恐怕是「排版」。其實這可能也是我們刻意操作的結果:深知「讀書會」跟「電影欣賞」的價值太過抽象,我們刻意強調「排版」的實用性:所以諸如「報告魔人」、「編輯聖手」這樣的廣告詞彙就經常被使用了。抱持這這樣的理念,學長姊建議我可以多作一點宣傳,利用這次教學讓更多人了解杏園,甚至加入杏園。不過,可以說是我太怠慢了,也可以說是杏園人力吃緊,宣傳的工作依舊是點到為止。在活動前五個小時,為了力挽狂瀾,我只好用簡訊的方式,向有留下資料的新生作最後的宣傳。

  除此之外,台中師院的「中青社」也會前來觀摩。去年杏園社和中青社合辦了編輯營。在我上任之後,這是第一次與中青社的交流。因為是性質相同的社團,我期待與他們交換一些心得,看看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會用什麼樣不同的方式去實現。

  結果大概是令我寬心的。新生來了近十個,有五個是收到我的簡訊才過來的。自稱是校園媒體,看來對於傳播的效果我們得重新評估一番才是。儘管電腦教室坐不滿,當天的課程還是有模有樣地準備展開了。「萬事皆備」,就只欠中青社帶來的東風了。中師的同學稍微耽擱了,但影響不大。我在大慶校區門口迎接他們,來了四個社員,還有珊珊來遲的社長。緊接著排版教學馬上開始了,主講的政修確實有兩把刷子,將幾個最基本的技巧一一介紹給大家,然後再開放學員各自練習。我注意了一下學員的反應,大抵第一次接觸排版軟體的人會覺得新奇,至於像是中青社的二年級社員,這樣的基本技巧對他們而言,其實已經無法引起太大的興趣了。

  整個教學的過程堪稱順利,政修的上課內容也相當完整。唯一的缺點還是,無法讓學員有小試身手的機會。曾經考慮過讓新生用Corel Draw去處理一篇文章,不管是自己寫的,或是網路上的文章都好。但評估之後認為,這樣的動力並不夠大,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政修相當幽默地提醒新生:「你們下一次的報告就可以牛刀小試一下,用Corel Draw作個封面,看看分數會不會高一點。」看來,補習班的哲學是適用的。「分數」是永遠不退流行的商品!

  在教學進行當中,我和中青社的社長互相交換了一些訊息,先對彼此有多一點的認識。在有一定了解之後,她建議在教學結束之後,兩個社團可以做一點簡單的交流活動。我欣然同意。請主講人作總結之後,我們就地在電腦教室裡,作簡單的社團經驗分享。

  杏園這邊留下6個人,3個老鳥,3個新生。身為東道主,理當由我來主持。我先說明了杏園目前的狀況:包括常態活動「讀書會」、「電影欣賞」、《杏園》出版、《中山醫訊》特稿、成員組成、社團營運狀況、在校園中扮演的角色等等。接著換成中師的吳社長,對中青社作一點介紹。之後,我們針對社團內容相似的部分交換了不少意見,也針對不同的部分對彼此作了一些建議。

  說明一下,中青社與杏園社比較不同的是,他們是以出版「刊物」為導向。也就是說,整個學年的社團活動是圍繞在刊物上進行的。因此平時的社課,大多是請有經驗的講師來授課,內容便是針對編輯、採訪、寫稿等主題作探討。中青社的指導老師是路寒袖(台灣日報副刊總編),上一屆的杏園文學獎,路老師也是評審之一。對杏園而言,出版刊物是一個重要的命脈,但不是全部。在我上任社長之後,比較重視社員本身的素養,以及成員彼此之間觀點的互換。因此,可以說中青社比較是任務導向的,而杏園則會偏向情感導向。

  過程中,中青社的主編問到杏園的「歷史」。這不容易敘述,(儘管我一直努力去拼湊),但我認為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特別是對杏園的新生而言。我提到杏園創立之初的時代背景,以及透過刊物發聲的的傳統,也包括杏園在學運時代的地位。上面這一段我是很沒有把握的,但是近幾年來的發展我比較熟悉了。進入2000年之前,杏園在「藝文」這一塊耕耘頗深,有了杏園文學獎、讀書會、電影欣賞等活動。接著是《杏園報》的發行,那個階段杏園展現了「批判」的價值,同時扮演校園媒體的角色。從現在看起來,當時算是在為《杏園》復刊作熱身了。接著當然就是40期雜誌的復刊。從那個時期開始,「編輯」成為杏園一個核心價值:包括新生手冊,文學獎專刊,都由杏園社員親手編輯完成。接下來進入41期,編輯大抵還是一個主軸,但社團內涵則較以往更為廣泛,該期雜誌的內容便呈現了以生活為主的一些概念。接著就是我接任社長了,也就是以讀書會跟電影欣賞為主的一個學期。

  接著我們交換了許多關於「刊物」心得,包括在編輯時候遇到的技術問題,刊物風格的選擇、讀者群的設定、經費、印刷品質、稿件來源…等等。其中令我們比較訝異的是,中青社出版的刊物是必須接受校方檢視的。據說封面、內容都被要求修改,同時刊物內容也必須先通過校方的審核。聽起來,有一種「人在屋簷下」的無奈。我進一步請教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他們告訴我是因為「師院」體係的關係。中青社告訴我,他們的社團活動受到某種程度的壓抑,也就是不夠自由。校園裡社團的風氣不盛,最活躍的社團在校園中受到的關注也不高。因此像中青社這樣的社團,在推銷跟招生上也就有相當大的阻力了。在硬體設備上,他們認為中師也有所不足。當天他們來到中山,對我們使用的各種設備便相當羨慕。這樣的情況,看在經常抱怨中山的我們眼裡,確實是有些諷刺。

  當晚,送走了中青社同學之後,我有一些新的感受出現。最深刻的,莫過於社團發展空間的問題。在中山,各社團對於學校提供的空間(實質、抽象),一直都不是很滿意。當然,最近這段時間更是非常時期。學校主管的更動、醫院及醫學系評鑑、校園景觀的重建等等,都讓中山校園瀰漫很詭異的一種氣氛。站在社團負責人的角度看來,我也一直認為學校還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然而,在了解中青社的狀況之後,我反而認為,就某種程度而言,中山給予社團的空間,其實是不小的。仔細想起來,校方給予了一定的「自由」。只是,整個學校的資源無法跟傳統的名校相比,整體的感覺自然就略遜幾籌。

  我在想,「自由的滋味」,恐怕得要在失去自由之際,才會突顯出來。

  前些日子我接到一封AIR MAIL,裡頭對於41期《杏園》有相當嚴厲的評論。該封信的筆者在信末問了一句話,「不曉得你們編輯委員是否受到學校當局壓抑?」這句話讓我很困惑,是什麼原因讓一位讀者認為我們的作品是受到壓抑的?現在的杏園「自由」嗎?「自由」需要刻意去表現嗎?又,什麼才叫做「自由」?顯然我和這位讀者的認知是有差異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封信同時也寄給了剛上任的陳家玉校長,我也很好奇,陳校長看完之後有什麼感受。

   自由的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台長: 玫瑰先生
人氣(1,76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