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2-22 12:39:43| 人氣75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欽老和尚聖跡----轉自網路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常坐不臥,念佛得證

 

師執賤役修福十餘載,後被委派為香燈;每天早起晚睡,負責清理大殿,以香、花、燈、燭供佛,並打板醒眾共修等工作。某次,師睡過頭,慢了五分鐘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錯過五分,一共怠慢了三千分;此因果如何承擔得起?遂於大殿門口跪著,一一與大眾師懺悔。

 

師慣任心重,待己甚嚴;自此以後,每天於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於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就在驚警戒責之中,醒醒睡睡之間,師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單」的基礎。

 

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師已進入中年,卻仍未曾受俱足戒;師自弱冠出家至今已二十二年矣!其所以遲遲不肯受比丘戒,承擔如來家業者,實恐上欺佛祖,下瞞眾生;外負師友親恩,內負己靈。及至,於鼓山寺精進佛七中,得證念佛三昧,方許頂戴如來,前往興化龍山寺受俱足戒,得自在雲遊身。

 

一般人只知道是參臨濟禪開悟,不知師實是於念佛先得力而後參禪。師於鼓山寺佛七中所見,只能從外國來參訪南老師的金博士,與師的對話中,得知一二。

 

師謙謹樸素的答覆這位遠地參訪的異國同道說:「當時,在念念念佛聲中,忽然之間,身心皆寂,如入他鄉異國;睜眼所見,鳥語、花香、風吹草動,一切語默動靜,無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種景況綿延三個月未曾中斷。」

 

《佛說阿彌陀經》有雲:「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淩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豈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言:「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由是經典所宣,與師所見對照;佛陀慈悲,師父慈悲;雖然是輕描淡寫,可是於我輩凡夫確是如雷貫耳,轟隆價響,誰也無法裝聾作啞;佛陀所言,師父所證,句句實言,於念佛大法能不深信乎!

 

師經此證驗後,決志潛修,為得自在之身,遂于轉塵上人應允與叮嚀下,前往興化受戒。師受戒歸來後,即積極準備入山苦修;轉塵上人知其功夫紮實,龍象初具,遂允其上山獨修。上山時,師只攜帶四套簡單換洗衣物,五百錢米(約十多斤米),即滿懷希望邁向承天寺後山──清涼山,準備作一番活埋。 

 

清源潛修,誤入虎穴

 

師破曉出門,想於清源山尋一隱蔽清幽山洞安身,及至清源山,只見一山山相疊,前山莽草遍野,漫無人煙;後山叢林密佈,隱見屋宇炊爨。師曾風聞草莽之山多處,有木之山多人;蓋有木之山,必有飛禽所在,糞便滿地,虎怕沾身皮爛,故常避居莽山。

 

師想:「我居山修行,當避人煙如虎避糞;虎為紋身藏草莽,我為悟道鎖深山。」於是,顧不得人虎相遇怎麼招呼,一意只為修行覓個立命安身所在。 

 

師初上山,身心俱疲,乃放下行囊,于石臺上安坐。由於遠離城市喧嘩,一時身心輕安得未曾有。師於洞中稍事安頓,兩三天清靜無擾,自得其樂。

 

一天,師與往常一樣在洞中坐禪,忽聞一股強烈腥羶,隨風飄入;心裡正覺奇怪,隱約之中,似有一龐然大物入洞來;隨即睜眼瞧瞧,沒想到竟是一隻猛虎。心中大驚,脫口叫出「阿彌陀佛」。

 

這只猛虎,萬萬也沒料到,此乃森林之王蛋居之所,居然有此「師」吼。心裡沒有準備,猛然之間經此獅吼,竟也落荒奔逃。猛虎於驚魂甫定後,重整旗鼓,挺胸邁步,一步步逼向洞中,並不時悉吼,怒目投向法師。

 

猛虎皈依,人猿送食

 

師見猛虎奔出後,稍一收心;自想:「若是我過去欠它一命,此世還它一命,自是因果相酬。」又想:「若不是,豈不因因果果應應報報永無了期嗎?」法師心意未定,猛虎已入洞來。

 

師言:「阿彌陀佛,老虎莫瞋!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外人,你這個地方讓我修行;以後我成就,必當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猛虎見師念念有詞,不知是懂還是不懂。停在那兒沒有進一步的行動;法師只顧一心念佛,靜待奇跡出現。

 

沒料到猛虎竟然頷首稱臣,點了點頭,溫順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站起衛兵當起護法來了。師見此狀,心想:必是龍天護法庇祐,諸佛菩薩加被,否則難逃虎口。自此,信心大增,志意更為堅定,遂默默許願,此生若不悟道,願終身埋首洞內,永不出頭。

 

師自降伏猛虎後,與虎朝夕相處,了無畏懼,虎亦順若家畜,乖巧而略通人語,後竟率虎妻虎子回來,於師前戲耍,大獻虎舞;又向師頻頻點頭,似有所求;師遂為其授三皈,開示法要。

 

 

來源:《悉曇學會》





台長: 紅塵佛子
人氣(758)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祖師集錦 |
此分類下一篇:青年佛教徒應該注意的四件事——弘一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志公禪師勸世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