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7-03 00:07:11| 人氣4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佛心語 附錄三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潘文良著作集>菩提品>學佛心語 附錄三

   ◎我對當前教育之建言

                  ⊕潘文良

毛部長高文先生鈞鑒‥
  昔日,但因舍弟〈潘金輝〉,上書部長,阿文不慚言淺文拙,藉機提議‥
「學校教育,應倡——宗教宣導研習」一事,但得重視,甚感欣慰。
  阿文一介山林野夫——「窮坐家」一個,雖有滿懷理想抱負,然自能力,不過有如‥一螢之光,漫暗長夜,僅可照自周邊明亮,唯能使己,不於道迷,而於他人,無有利益。
  先生身居教育首職,一動全應、一呼眾諾,如日在天,光耀世界。
  然而,阿文嘗謂‥「位高——責任亦高;權大——義務亦大。」
先生(教育部)一念一行,影響深廣——益則千萬、弊則千萬,故謂‥
「舉心動念——當思慮再三;行事作為——要計劃周詳。」
其間雖苦雖煩,也需任勞任怨。
  當前學校,垢穢萬處;如今教育,弊病百出。
  先生唯有力改力除、求新求益——此方不負國家之託,而亦不失社民之望。
 
      *      *      *      *
 
  夫‥「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蓋人——能積智慧、能明道理、能善工事。
  從來「師」者,位居「天地君親師」之尊,蓋為師者,任重道遠,身負「繼往開來、承先啟後」之責,師之於生,則有「解惑、傳道、授業」之務——
因「解惑」故,乃使學生,能增智慧‥增智慧故,能脫愚昧,而破痴迷;
因「傳道」故,乃使學生,能明道理‥明道理故,能知是非,而別善惡;
因「授業」故,乃使學生,能善工事‥善工事故,能豐衣食,而享資用。

因「解惑、傳道、授業」故,使其學生,皆得「為人」——而異禽獸。
(授業之「業」,實有「學業」及「事業」二意。)
 
      *      *      *      *
 
  阿文小時,初入學校,看見老師——知道明理、能歌善舞、會講故事、會做勞作、會帶遊戲、會解糾紛……簡直「萬能」(以前的老師,什麼課都教),乃打從心眼裡——信之、服之、愛之、慕之、尊之、敬之。 第一次寫「我的志願」,下筆即道‥
「我的志願是‥將來要當老師,因為‥老師很好、很厲害、很偉大……
 將來,我要當一個‥很徫大、很厲害的好老師。」
  然而‥「要當老師」之志,上了國中,「見多識廣」之後……也就「不歡而散」了。
  今之為師,少為人敬、少為人尊,此何以故?
  乃今之為師所重,不在解惑、不在傳道,而在授業——且光授「學業」,不授「事業」。
  學校硬把學生,分成「升學班、普通班、放牛班(美其名為‥就業班)」(考試則有「A卷、B卷、C卷」之分)——謂此是「適才而授、因材施教」,所為乃「網羅精英、造就良才」……
  阿文當時,乃笑嘆道‥
「升學班、放牛班——從此‥升學的升學、放牛的放牛。」
  放牛班,是把學生當牛放,而不是讓學生去放牛。
童謠中謂‥「放牛吃草」的那頭牛也!
  果真是去「放牛」也罷!然而,社會上,那些流氓、太保、地痞、混混、小偷、扒手……乃至「黑老大」,十之七八,皆悉是從‥「放牛」(放牛班)出生也!
  阿文當時,乃悲嘆道‥
「十個大學畢業之後的大學生,未必對社會,有十分的貢獻;
 一個走入歧途的青少年,則必對社會,有莫大的害處。」

  阿文嘗言‥
「好孩子(好學生),是教出來的;
 壞孩子(壞學生),也是教出來的——
 因為‥『教錯了』,所以‥孩子(學生)『學壞了』。」

  當今學校,竟成了「製造壞人」之處,怎不令人,哀憐悲嘆?……
  學生一旦進入「放牛班」,則‥校長不愛、老師不顧、學生不睬;校長惡之、老師怨之、學生睨之——任其自生自滅。
  訓導處,巴不得將他們‥一個個「勒令退學」,免得他們,在學校‥搗蛋破壞;在校外‥為非作歹——污辱校風。(記過、退學,不過是在顯示‥「教育無方、訓導無能」罷了!)
  學校是為「授受教育」之地,學生之所以要受教育,乃因其尚‥「不具智慧、不明道理、不善工事」;果其已具智慧、已明道理、已善工善——也就不用到學校受教育了。 (也就不會一錯再錯,而成為所謂的「壞學生」,簡而言之‥「就是不好才要教——好的他自己會學」。)
  今之教育,僅重「授業」,而只尚「學業」,不尚「事業」。
  放牛班,美其名為「就業班」,而那群「牛」,卻連「犁」都沒得拖,怎不叫其,因「無所是事」,而「遊手好閑」呢?
(所謂‥「小人閑居為不善。」 怎不叫人,閑得動歪腦筋,沒事找事呢?)
  「放牛班」的「學業」既失,「事業」豈可再喪?
  學校果能「學業、事業」並重,辦好「就業訓練」,令其能有「是事」可為、有「好路」可走,當不至於走向「歹路」,而為「非事」。 (其實‥「學業、事業」,兩者是「一分為二~二同為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故謂‥「學以助事、事以應學。」)
  人皆共謂‥「天生之材必有用。」
  (註‥李白先生,說的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
  阿文但道‥
「雖然朽木不可雕,不過朽木可以燒,
(至少能讓朽木,有個散放光和熱的機會,
 棄之『不用』,任其因朽而腐,不異是人之失也!)
 就算腐木,也可拿來當肥料啊!(豈無用哉?)」
 
  現代教育,喊的(口號)是‥「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
  捫心觀之,令人感慨萬千,甚而痛心疾首!
  今之學校,不過徒重「智育」而已!故常將「公民、體育、美術、音樂、工藝、軍訓、輔導、家政」諸課,拿來上數學、教英文、補理化——考試。 (此事.「國三」最為嚴重,乃其「一味」向聯考前進之故,大家早是‥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而所重之「智育」,不過是在於「知識的傳授」,而不在於「智慧的開示」(「填鴨式」教育,不過是在‥「蒙蔽」學生「心智發展」,故有‥「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之語)——老師努力教、努力考;學生拚命記、拚命背,而其「學不在用、習不在作」,一切所為,全是為了準備應付兩天的「聯考」——
考罷人茫茫,有的瘋、有的狂、有的睡、有的玩……
一切所記,拋之腦後、付諸東流……實在可悲!
  (「五育並重」之「並重」二字,當是「一樣注重」,而非「一樣的重」。 今者,要求學生,要投進幾個籃球,體育才算「及格」;畫畫要畫得如何,才算「及格」;歌要唱得如何,才算「及格」……這些都是「不當的要求」,蓋‥各人資質有別,有強有弱、有能有懦——各有所長、各有所趣,不可一概而論,否則‥反增學生的負擔及困擾。)
 
  夫為人者‥各有其心、各有其趣、各有其能、各有其志。
  或能讓「放牛班」的「壞學生」,從體育、美術、音樂、工藝上求發展,令其有諸「是事可做」,則可培養其「使命感、責任感」,令其能有「榮譽感、成就感」,而知受人「重視」、得人「關愛」,其則不至於‥因「好事」難以發展,而以「壞事——搗蛋破壞、為非作歹」,來「引人注意」了。
  今之學校,體育、美術、音樂、工藝諸課,人不過視之為「副課」罷了!一星期,只一、二節課而已!果能令「體育、美術、音樂、工藝」等課,成為「放牛班」的「主課」(他喜歡,就讓他畫半天畫、釘半天書架、打一整天球……也未嘗不可;「放牛班」的學生,對「課本」不感興趣,上太多課,不過是在「浪費時間」,也難怪‥他們會「翹課、逃學」——國文少懂幾個字、英文少唸幾個字、歷史人物少認識幾個……於此人生,又有何損? 況且‥看不懂的字,可以翻翻字典、問問人,又有什麼關係呢?)——組織球隊、田徑隊、繪畫社、吉他社、陶藝社、雕塑社……乃至電腦社等,隨其興趣所分,加以「啟發、培養、教導、鼓勵」——
當可使其‥「展己之趣、顯己之能、明己之心、立己之志」
他日得成,方才應驗‥「行行出狀元」一語。(這才是真正的「教育目的」啊!)
 
      *      *      *      *
 
  芸芸「夫子」,不乏「有志」之師,然而‥於今教育制度下,滿懷理想抱負、熱血騰騰、興致勃勃的師大畢業生,等站到講台上——為人之師時……悉皆感嘆‥「事與願違——有志難伸。」
在校長「升學率」、家長「望狀元」之下,上課也只好光說‥「那題會考、這點重要……」一切以「聯考」為「目標」。
  而所謂「好老師」的定義,竟是‥能幫助很多學生,考上聯考的老師,就是好老師。 以至‥有不肖者,因而‥「苦苦補習——悄悄賺錢」,上課之時,不好好教——放學之後,再好好補……
  而那些‥上課不照課本、老扯「課外」事的老師,則被認為「不務正業」——校長絕不會叫他教「升學班」;更「不務正業」的,就調去教「放牛班」。
  阿文國中母校,有個教理化何老師。
  校長要他教「升學班」。
  他回答校長說‥「妳要我教三年級可以,我上課會好好教,但是我下午五點,一定『放人』,絕不留學生下來補習……」
  結果‥他被校長,調到十七班——「看牛」去了……
  不過‥他使得該班同學,成為學校圖書館的「常客」,該班同學,是全校「借書率」最高的一班——而所借的書,都是有關於理化、科學之類的書。
  而有一位「好老師」,學生畢業時,送他一輛「六萬多塊」的摩托車……
「聯考」完後,「家長們」,還在餐廳擺「謝師宴」,外送一只「金戒指」……
實在是‥太「風光」了。

  教育「慘狀」如此,怎不令人心寒哀嘆呢?
 
  阿文曾謂‥「教育乃強國之道、文化為富邦之本。」
  我國因有「五千多年的文化」根基,故於數番內憂外患,皆能屹立不搖——
文化要滅,固非易事,然而‥「教育要敗」,則非難事。
蓋‥「教育」易為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變!
「苟有一念差池——則弊病叢生;唯恐一著失誤——而通盤皆輸。」
  是故‥古來,有「好師興國」一語。 (反之則是‥「壞師敗國」也!)
  今之「師道不振」,實為「教育失策」,使得‥「體制不善、理念不正、方針失準」。
  唯有做好教育方案,才能讓老所師,有「發揮」的餘地——盡其所能的,去教導學生。
 
      *      *      *      *
 
  阿文日前,但以先生名字,撰一聯云‥
「高山景行,要以佛陀胸襟當模範‥正覺於心、涅槃是竟——但把娑婆變極樂;
 文化教育,應依菩薩精神作導師‥慈悲持道、般若為業——方使子弟成賢聖。」

 
  阿文嘗言‥「為師者,當依菩薩精神。」 怎麼說呢?
  什麼是「菩薩精神」呢? 什麼是「菩薩」呢?
  所謂「菩薩」,乃印度梵語「菩提薩埵」之簡稱。(好比把「國民中學」簡稱為「國中」一樣。)「菩提」華譯為「覺」,「薩埵」意為「有情」——
「菩提薩埵」,就是「覺有情」。
  何謂「覺有情」呢? 這可分為「自利、利他、自他兩利」,三方面來說‥
 ⊕從「自利」而言
  「覺有情」的意思是‥覺悟了有情世間,也就是‥「已從有情世間覺悟的人」,就叫「菩薩」。 「有情」是指‥有知情意識的生命體,凡有心識、有知覺、有情感的動物類,都叫有情;有情的,就會有善、有惡的分別,會作善,也會作惡,所以‥有快樂,也有苦惱;而「覺有情」,到底是覺了什麼有情、有情覺了什麼呢?
  「覺」有「覺察、覺悟」的意思。「覺察」就是‥發覺有疑問的「事理」(事物、道理),進而去「觀察~研究」,而「覺察」所為的,就是想要「明白」所疑問的「事理」,等到明白時、了解後,就叫「覺悟」。
  這個「有情世界」,為什麼會‥有善、有惡、有苦、有樂;為什麼會‥有生、有老、有病、有死? 能夠明白、了解這個宇宙人生的種種問題(事理),就叫‥覺有情。
  另一方面,是說「有情」,有「覺悟的」和「迷惑的」分別——
「迷惑的有情」,就是指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裡沉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徘徊——愚痴生死的凡夫眾生。
「覺悟的有情」,是指‥已經證得果位的三乘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聖人,不受輪迴、不住三界,已經了知‥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故叫作「覺」,但是‥三乘聖人所覺悟的,尚未究竟、圓滿,還有一些非常微細的煩惱未斷(未明白),所以‥還是屬於「有情」,故謂之為「覺有情」。 (如已徹底覺悟,那就是「佛」了。)
  菩薩之所以要努力地,去「覺察」‥這個宇宙人生的道理,而從這個「有情世間——覺悟」出來,乃是為了「解脫」‥一切生死苦惱、罪惡纏縛,而常住「清淨安樂」之地;再者,是為「利己以利他」——
 
 ⊕從「利他」而言
  「覺」是指‥「自己所覺悟的真理」;「有情」是指‥「一切眾生」——將自己覺悟的真理,去教化眾生,使眾生都能得到覺悟,這就叫作「覺有情」。
  菩薩既然‥自己已經覺悟了真理,「受用」真理,而解脫有情世間的罪惡與苦惱,得到清淨安樂,就會毫無保留、毫無遲疑地,以其所得的真理,來教化眾生,讓眾生都能‥「去惡向善~離苦得樂」,此謂‥「立己以立他」也!
 
 ⊕從「自他兩利」而言
 「覺」是「上求佛法」;「有情」是「下化眾生」。因為‥菩薩所覺悟的,還未圓滿,所以‥要不斷的上求佛法,以期自己達到‥「究竟佛位」(覺悟圓滿的菩薩,就是佛);另一方面,菩薩是發大慈悲、大誓願‥要救渡一切眾生的,所以‥更是不斷地,去做「救護眾生、渡化眾生」的志業。
這「上求佛法以自利、下化眾生以利他」的作為,就是菩薩「自他兩利」的意義。
 
  那麼「菩薩精神」是什麼呢?
  菩薩精神就是‥慈悲持道、般若為業。
  所謂「慈悲」,慈是「予樂」、悲是「拔苦」。這種要給予眾生得到快樂、要拔除眾生苦痛的精神(作為),就叫「慈悲」。
  所謂「般若」,華譯「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智;「了解一切事理」叫慧。
  有情眾生,之所以會有種種罪惡苦惱,全是「痴迷」所致,般若智慧,則是破痴迷的法寶。
  「般若」之意,實難以單用「智慧」表盡,智慧是種能夠‥分別是非、決斷疑念的心識作用,使人能夠通達事理——正確了知諸法真相,且契真理,則謂智慧。
  「般若」則有‥「文字(語言)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三種。
佛子由「文字(語言)般若」(諸所見聞),而起「觀照般若」(思解修定),再由觀照般若,而達到「實相般若」(證得佛果,了知諸法實相)。
  智慧為人(眾生)本具,只是人因欲蔽情封,而難發揮——
如珠塵蔽,而失光燦;若日雲遮,則呈晦暗。塵除珠燦、雲開日曜。
  身為師者,所以「解惑」,目的在於「拭塵掃雲」,以開啟學生,本具智慧;智慧既開,則見文字(聞語言),能起觀照,而證實相。
  今之教育,只重「知識傳授」,不重「智慧啟發」。知識若經思考了解,方成智慧,不知觀照,反成為障(佛教所謂「文字障、所知障」),如珠塵蔽,需取巾拭,塵淨方燦;今不拭塵,反以巾蓋,塵上加巾,怎得明珠?
  故‥今日學生,讀爛一車課本之後——紙屑垃圾,還會亂丟;交通規則,仍不遵守;乃至讀完大學,猶會為非作歹、行凶幹壞,悉是‥「有聽沒有懂、有讀沒有通」之輩。 果真懂、果真通,則不為惡法——以招苦惱、害己害人也!
 
  阿文嘗作偈云‥
「諸佛菩薩,般若流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但予有情‥畢竟大樂;願拔眾生‥根本之苦。」

  「慈悲」是從「般若」之中流露出的,是純理性的,而非世間「情愛」可比(世間情愛,雖有公私大小之分,然皆是從「痴迷」而起),故佛講「慈悲」,講的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由此可知‥佛教為「真平等」者)——
  「無緣大慈」是說‥無論是對跟自己有關係、沒關係的人與眾生,都要慈愛。不管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家屬、親戚朋友;自己的阿貓阿狗——就是跟自己不認識的,不論國籍、種族;無論是對任何眾生,不管卵胎濕化、蟲魚鳥獸、飛行鑽游、蠕動含靈,都要愛護;無論跟自己,有何恩怨情仇,皆「一視同仁、平等對待」——所要予其快樂之心,無有絲毫差別。
  「同體大悲」是說‥宇宙世間,一切眾生,本體皆同,無有差別;就如雲雨、冰雪浪漚,相雖不同,本體皆水;眾生外表,各式各樣,其形雖殊,本體無別;若論色身‥地水火風,四大假合;五陰(色受想行識)虛構;三界六道,有情含識,本體無非‥同一佛性——眾生之苦,彼此皆同,拔苦之心,自他無異。
  而所要拔之苦,是要拔除「根本之苦」。眾生根本之苦,便是‥「生死」,因有「生」故,有老病死,而有一切苦惱,故謂「吾患有生」,唯有「了生脫死」,方得涅槃(常樂我淨)——畢竟大樂。
  佛之所教,乃是要人‥
「自利~利他——自他兩利;
 自覺~覺他——自他兩覺;
 自渡~渡他——自他兩渡。」

  如《佛說八大人覺經》中所言‥
「生死熾然、若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誓願,便是菩薩,偉大殊勝之精神、作為也!
  (實在是越扯越廣,因「牽一髮而動全身」,蓋「萬法歸一、一歸萬法」——法法相通、理理相融。)
 
 ⊕「覺有情」在「自利」方面
  好比學生,接受教育。 人之所以要受教育,乃是為了‥讓原本無知識的自己,成為有知有識的人。
  求取知識,乃是為了‥啟發智慧——知識好比「食物」,智慧就像「營養」,人吃食物,經過消化,產生營養,方得滋長;吸收知識,經過解悟,則生智慧,而得益用;智慧開故,則理可通;理可通故,則事可順。 (營養本在食物之中,需經消化,方得滋長;智慧本具人心之中,需經啟發,方得益用。 故謂‥「食以利身、知以利行。」)
  有智慧故,能破痴迷,人若痴迷,則對宇宙人生,種種事理,無法了解、認識不清,便有妄幻之相,產生邪思邪見,令人不明因果、不畏輪迴,也就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所言所行、所做所為,違反正理、背道而馳,造諸罪惡,受諸苦惱,以愚痴故,徒受生死。 故《佛說八大人覺經》中言‥
「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若有智慧,則不造惡;無罪業故,無有苦惱;無苦惱故,此方得以「清淨安樂」——「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此菩薩之所「自利」也!
而言‥「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此菩薩之所「利他」也!
 
 ⊕「覺有情」在「利他」方面
  則像老師,教化學生。老師將其所知所識、一切事理,教導學生,令諸學生,能得知識、能去疑惑、能明事理、能得智慧,而獲益用,此為師者之「利他功行」也! 要是沒有老師,學生則需憑己之能——
自己去「覺察」,以求「覺悟」,此則非常浪費時間。 (或許‥學生連要發覺問題都難,更別說是,要去觀察,而達覺悟。)
  為人自幼,對於種種事物道理,悉皆好奇,總是喜歡問‥那是什麼?這為什麼? 這就是‥在發覺問題,若有「智者」,予以明示,其即了悟;若無人言,則得自己尋求答案,或閱書籍,而得答案,則解疑問;書找不到,就得自己觀察研究、體會思考,若得了悟,方得益用。
  老師之務,就是在把先人的「智慧」,種種事理,傳授學生——其有疑問,為其解惑;或其無問,而師自說(有些學生,心雖有疑,卻不敢問,或糊塗者,不覺有疑‥自己不懂,也不知道;考試的目的,則是在於知道學生‥了解多少、哪裡不懂——尋其所惑~為其而解。是故當知‥考試必要——分數不要)——使其不必費盡心思、千方百計,尋求答案,令其能夠很快明白,種種事理,去惑生慧。
  再者,所謂‥「學問為濟世之本。」
  人之所學一切知識,都是為了要來「用」的,以自所覺一切知識——治理身心、處理事物,使自身心,得以如意;使諸事物,得以順利……
  是故,如果‥學而不用,是為「白學」,不異「無學」。
  老師教導學生,這也是一種「用」,不但老師自己,能夠受用那些知識,也讓學生,能夠受用——大家一同受用知識,而從受用知識之中,得其無限樂利善益。
 
 ⊕「覺有情」在「自他兩利」方面
  就像老師,雖然懂的比學生多,然其所知,也是有限,所以自己,也要多加讀書學習(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充實自己,以期能得,更多知識,得以受用(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學生。要是哪天,學生所問,就連老師也都不懂,無法解答,那大家,又有得「忙」了。
  老師之「教學生」,實如菩薩之「覺有情」;老師之所以要當老師,就是要來「教化學生」的,這是老師,當初要做老師之時,所(應)發下的「願」——
老師如果不以「教化學生」為志,天天「混日子」,那就太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學生了。
  所以‥每個當老師的,都應盡心盡力——竭己所知、盡己所能的,去做好「解惑、傳道、授業」的工作;既是「老師」,則非「普通人」,老師當要懷有「菩薩」精神,才配稱作「老師」,否則‥哪配為「天地君親師」之尊呢? (學生謂為「子弟」,故為師者,「如父如兄」,而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語。)
 
  「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是「社會教育」的根本。
  學生來自「家庭」,進入「學校」,以後則由「學校」,進入「社會」——
家庭教不好他,學校要好好教,如果學校,沒能把他教好,那他出社會,就很難好了。
  社會上的每個「壞蛋、歹徒」,不都是從「學校——出來」的嗎?
  以前的學校,真是‥「教壞了」,太多孩子了。
 
  阿文斗膽,竟敢‥「孔夫子府上賣文章、關老爺面前耍大刀。」
實因當初一念發願‥〔願於有生之年——將佛法,帶入學校教育……〕
是故如此,不顧鄙陋,處心積慮,為作撰文……
竟於先生面前,說道講理(而不及義)、評東論西(卻少建議)。
然‥所言之事,悉皆實情,學生老師——心知肚明。
在此,不過提出「問題」,但使先生‥知道問題、正視問題;以期能夠‥處理問題——解決問題。
 
  (阿文嘗謂‥「佛教經藏,無數無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經典之中,所言所論,包含一切,無所不及——安邦之計、為人之道、治心之方、處事之法;倫理、身理、心理、物理;科學、哲學、法學、美學……宇宙人生、世出世間,所有疑惑、一切問題——佛法悉能,予以徹底、究竟圓滿,解決之道。
世人不肯,親就佛法,原為佛子,講求因緣,不善宣揚;常人戲劇,胡寫亂演,所呈諸相,為世誤解,故謂佛為‥『自私自利、悲觀消極、崇拜偶像、迷信之教……』 是故失卻‥離苦得樂、了生脫死,無上妙法。
可嘆世人,摒正就邪、捨大從小,蓋因此輩,欲蔽情封,當面錯過,而遠慈航,沉淪苦海……」)
 
      *      *      *      *
 
  關於「學校教育,應倡‥宗教宣導」一事,於此提出一點建議‥
  當前教育,雖以儒家思想為主,然而‥若能容納他教,闡其理法,補其不足,相信可以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裨使教育,於明於暗、於身於心,面面兼顧。
  但請各教,德士善知,撰寫讀本,闡其義理,人手一冊,廣為流佈(如《交通安全常識、法律常識》等冊子),每個星期,挪出兩節——視各學生,之所信者,分組合班,宣導研習(不要「刻意」將各教分組,其有興趣,隨時可往他組聽教);時請各教,德士善知,到校言講、指導開示。
  宗教力量,教化人心,其效宏著,不可思議;若能從小,予以薰染,清淨人間,方得希冀。
  阿文於此,唯盼各教‥化解歧見、攜手合作——
但為教育,盡己心力,以使國社,富強安樂!
 
      *      *      *      *
 
  千言萬語,不盡其意;筆蘸海乾,難窮此心。
  但因阿文,信佛奉佛,所言所論,故多向佛;於此如是‥吱嘰不停,苦口婆心,相信先生‥可知可明,但恕阿文,不是之處!
  附呈拙著《小菩薩》一書,先生但能百忙之中,偶睹一二,當可明瞭‥
「佛法」實堪為「教育」之用——唯盼他日,能揚佛法,利濟群生(不只學生,當及眾生)。
  既已肩起此擔頭——也只有走到最後目的,才能放下……
  先生! 辛苦了!
                     潘文良
                       民國八十年十月七日
 


   ◎教育部書函

受文者‥潘文良先生
日 期‥中國民國捌拾年拾壹月貳日
字 號‥台(80)訓 55272
主 旨‥台端華翰,熱誠建言,至為感佩。
    有關台端著作《小菩薩》一書,勸世救贖之心,見解精闢、發人深省,
    彌足重視,已交由業務相關單位參考。
    謹申謝忱!復請 查照
說 明‥復 台端八十年十月十九日致部長函。
                     教育部
 
                2006.02.02.四 21:50:00 修校
                2021.07.02.五 22:30:00 修校
 
===========================================================
※舊文整修,首舖於「新聞台」。2021.07.02.五 00:07:11
◎潘文良《學佛心語 附錄三。我對當前教育之建言》。
 https://mypaper.pchome.com.tw/avun01/post/1380670094
 FB布:https://www.facebook.com/avun.pan/posts/3816476755130552
 
■標籤:毛高文、教育、智慧、道理、工事、解惑、傳道、授業、萬能、志願、升學、放牛、重視、關愛、聯考、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成就感、翹課、逃學、菩薩

台長: 阿文
人氣(41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學佛心語 |
此分類下一篇:◎學佛心語 附錄四
此分類上一篇:◎學佛心語 附錄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