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7-31 12:40:38| 人氣58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小野對談 證嚴法師:見苦知足 窮人也能付出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小野對談 證嚴法師:見苦知足 窮人也能付出

  • 2011-07-31
  • 中國時報
  • 【(專訪籌備:何榮幸、黃奕瀠、陳惠芳、洪祥和,執筆:黃奕瀠)】

     今年是慈濟成立四十五周年紀念,中國時報總編輯王美玉率領記者,和作家小野一同到花蓮靜思精舍拜會證嚴法師。從每天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到今天影響力無遠弗屆的慈濟志業,證嚴以「對的事,做就對了」的人生哲學,持續激發每個人「善的潛能」。他更強調,若能「見苦知足」,窮人也能付出,並藉著行善體認到自己也能造福,「心靈富有才是真正的脫貧」。

     台灣形水池 證嚴親手砌

     精舍前頭有個小水池,仔細端詳,形狀是個台灣。作家小野回憶二十年前到訪精舍,便對這個水池印象深刻,至今,這個「小台灣」仍在這一角,但「台灣」已經透過慈濟人的步履走向世界。證嚴法師笑說,這水池是他自己用水泥砌成,為此而雙手流血,這才知道「水泥會咬人」。四十五年來,親自訪貧、親自動手的證嚴法師帶領全球慈濟人邊做邊學,讓這原本只有十二尺方圓的小木屋擴充到全球共五十個國家、四三二個據點的「慈濟社會」,也將台灣的愛心推向世界。

     小野好奇詢問,慈濟如何能越走越遠?證嚴法師表示,因為台灣面積不大,人口密集,因此愛散播得快,成效也就顯著,況且「寸動含靈皆有佛性」,每個人都有善的潛能,只是需要被啟發。

     我的信念是 入我門不貧

     一般人認為富人才有行善的能力,但證嚴法師強調,若能「見苦知足」,窮人也能付出,並藉著行善體認到自己也能造福。「很多老人做了環保後笑說,原來我還不老,也能顧地球。」

     「我的信念是,入我門不貧。」回顧興建慈濟醫院的種種艱辛,證嚴法師不免以此激勵。人在後山,證嚴法師接觸諸多貧苦之人,發現「因病而貧」是個循環,再加上經歷了「一攤血」事件,深知即使是義診,也沒辦法解決東部醫療不足的問題,因而發願興建醫院。

     靜思精舍的兩廊高懸著「一眼觀時千眼觀,一手動時千手動」,即是證嚴法師「濟貧救世」之始。當年證嚴法師看到無力繳納保證金原住民婦女流產的血跡時,除了動念籌建醫院外,也希望啟發眾人的慈悲心,找出數百人累積「千手千眼」,共同「聞聲救苦」。

     宗教就是愛 每天存五毛

     證嚴法師認為,宗教的本質就是愛,不同宗教間可以互相合作激勵,找到對的方向。慈濟人時常談起的「竹筒歲月」也從當時的三十位信眾開始,每天存五毛錢,「天天一念善心,就會時時有愛」,而這些「心」傳出去,好事也會跟著傳出去,「買菜的五毛錢,賣菜的也五毛錢,菜市場走過一遍,就可以累積許多善款。」

     時值端午假期,證嚴法師聊起慈濟志工帶著粽子回訪感恩戶時表示,有人好奇為何有些感恩戶情況已穩定,為何慈濟人還要前往訪視?「因為孤貧者缺的不一定是錢,而是關懷。能知足造福,才是真正的脫貧。」

     或許因為「樹大招風」,慈濟常被批評吸收太多善款,許多慈濟人對此感到委屈,證嚴法師卻淡然以對:「別人說我們錢多,也是一種祝福啊。」他進一步表示,錢是在人人口袋裡的,該問的是願不願無所求付出,「信己無私,信人人有愛。」

     感恩掛嘴邊 成通關密語

     在證嚴法師心中,錢和硬體都還是可以熬過來的苦,但心靈、品德和人才等軟體,才是需要克服的難關。醫院建成後,人才便成問題,「儘管交通發達,但在很多人心裡,這裡還是偏僻的東部,不願意來行醫。」除此之外,證嚴法師也感受到人心變形,趨向功利,但「守護生命是重責大任,不但不能缺人,還要有足夠的品德教育,」於是再次發願辦學校。

     「護士若能在地培養,這些原住民少女便不需離開家鄉。」證嚴法師也提醒,過去許多原住民少女都遭到人口販賣,若給他們一個學習就業的機會,將能改善他們的生存狀況。在各醫院鬧護士荒的現在,他很慶幸當初做了這件事。

     「對的事,做就對了。」證嚴法師認為,只要以戒為制度,以愛來管理,就不會犯錯,也錯不了,「只要相信,愛就是報恩,付出就是感恩。」在證嚴法師長達四十五年的號召下,慈濟志業的原點「愛」早已發揚光大,隨時掛在嘴邊的「感恩」也早已成為慈濟人被外界辨識的重要「通關密語」。


台長: 小野
人氣(581)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