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6-25 09:15:55| 人氣9,17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嚴長壽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3.5.25) 講座》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 嚴長壽 
(103.6.13) 閱讀註記

與會前影片分享,公益平台上有一群人熱情,不求回報、默默的為偏鄉台東孩子們的教育持續努力著。
一幕幕的成果、耕耘的分享,加上背景音樂原住民天生的好聲音,坐在台下的我留下了感動的眼淚。
在中山女高的大禮堂裡,二千多人的掌聲持續不斷~

「台灣,不缺批評,不缺解決的方法
缺的是捲起袖子,去做、去實踐的人!」是嚴長壽語重心長的開場白

對於全世界一連串的社會事件,他擔心不當使用網路的後遺症
「網路」沒有導師,缺乏規律、規範,容易群集、偏移,虛擬和現實混淆、脫軌,影響思維,容易有脫序行為。
現在的知識、讀書不足以教育自己,要加上「反省」、「自我約束」的能力,才能穩定社力量!

他回顧並引薦殷海光《思想與方法》一書
給孩子「無色的思想能力」不是想法,是「思辨的能力」,去發掘、思考、創意、表達、找答案

希望教育的推行應具備的三個素養、二個能力
1.「品格教育」從父母做起,對自己、社會負責。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2.「公民素養」從各種角度去思考、思辨、表達。自己選出的政治官員,後續仍要把關、監督他們的能力
「台灣最美好的風景是人」流傳在華人社會。台灣旅行除了自然景觀的吸引力,更核心是公民素養形塑的國家形象
3.「人文藝術的素養」舉例,宜蘭實行華德福教育的慈心中小學,重視美學藝術的全人教育
在1-7歲學習「美」的東西,去玩、親自做、去感受(老師、父母都是模範)不要太早接觸電腦、電視
青春期「善」要當他的「朋友」
高中、大學「真」要學習面對挑戰、挫折能力,社會負責的能力
4.「國際連接能力」關心國際局勢,語文能力(英文55%、中文40%)、網路連接的能力
5.「就業能力」體驗中找到興趣,找到自己想要,持續不斷仍喜歡,就是自己想要的。

簡單、清貧,自然的生活,不要預支未來的負債
文化、宗教、文創都是台灣的未來,不只是經濟
台灣態度要改變,不只是代工,要有「原創」才不會被複製取代


未來的行業,「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我認為除了創意、發明,就是為人服務的行業、需要跟人深度對話溝通的行業、心靈成長壓力紓解相關行業

未來的全球賽局,台灣要以小而深、小而美的文化獨特性找到未來

「翻轉教學」老師從資訊傳播者變成特定領域的整合者,上課前過濾、篩選、分析最新、最好的數位資訊課程,預先交給學生課前準備,上課時則讓學生主導討論、發表看法,老師則扮演同步引導的論壇的主持(培養創造力、理解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掘、探索問題,深度思考與整合表達的能力。
除了從做中學的啟發或教學,「數位學習」以及「翻轉教學」是教育趨勢

均一教育平台中文版www.junyiacademy.org/
可汗學院中文版網站www.4ggc.net/content.php?id=46
學思達教學分享平台flipping-chinese.wikispaces.com/
公益平台

 

 (摘錄博客來)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 ─嚴長壽

我們,其實是有選擇的!捲起袖子改變,才有你想要的未來!
不論是教育、政治、媒體,或年輕人的未來,乃至台灣的未來,
解決問題的答案,不在政府,不在立法院,不在媒體,而在你我!

  藍綠的僵化價值、媒體的扭曲傳播、訴諸情緒的民粹思維,甚至網路社群的同仇敵愾,是否正在不知不覺中,模糊我們的判斷力,動搖我們的價值信念,腐化我們的公民素養?我們是否已被影響、操控而不自覺?

  年輕世代的質地、視野、企圖心和格局,是形塑社會未來的關鍵,年輕人有未來,台灣才有希望。

  然而,有一條路,辛苦又漫長,天天都要灌溉,天天都要翻土,收穫難以掌握,汗水可能白流。但除此路,再無捷徑。不腳踏實地往下扎根,年輕人學不到對應未來的裝備,台灣無法蛻變為成熟的公民社會。

  這條路是教育,也是一切問題的根源與答案。

  如果你曾無力、困惑,卻始終不願放棄對台灣未來更好的期盼,你一點也不孤單。我們都一樣,在黑暗中摸索前進,讓我們釐清方向,一一爬梳實踐之道,努力讓自己成為照亮改變道路的那一盞微光。

作者簡介:嚴長壽

  三十六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一歲時,跟隨家人到台灣。二十八歲當上美國運通總經理,三十二歲成為亞都麗緻飯店總裁。一九九七年,他把自己的奮鬥故事寫成《總裁獅子心》一書,出版後立刻成為出版史上「最暢銷的管理勵志類叢書」,並榮獲出版界各項大獎,往後出版的每一本都對台灣各階層產生極大的影響力。從《總裁獅子心》、《御風而上》、《我所看見的未來》、《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你可以不一樣》、《教育應該不一樣》到《為土地種一個希望:嚴長壽和公益平台的故事》,每一本書都代表他各階段思考的重心;每一本書,主題雖有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他對台灣、對社會、對青年人,始終懷抱著關懷和期待。這本書記錄的,不只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更是給台灣所有關心這塊土地的朋友,NPO的經驗分享,正像是這一代人努力寫給台灣的「下一輪太平盛世備忘錄」。
  
目錄
前言  醒醒吧!選民,我們才是扼殺台灣民主的殺手!

第一部 真正的自由,來自覺察與行動

01活出不被操縱的人生
延伸思考:民意代表們,歡迎加入正向的前進力量
02讓心自由,不被科技綑綁

第二部 認清現實,探照青年未來出路

03永遠不該放棄的一些堅持
04當人人都想成為吳寶春
05無價的初心比熱情更寶貴
延伸思考:讓不同角色的我們,重新檢驗初心
06要做就做機器人做不到的事
07分散市場是永續經營的不二法門
08小而深、小而美:方向對了,路才走得通

第三部 來到教育現場,學習真的不一樣

09教育真的可以不一樣
10打破一切限制,迎接數位學習大趨勢
延伸思考:翻轉教學的熱潮
11談品格素養過時了嗎?
延伸思考:正向面對考核機制
12從華德福教育學習美學素養與創意啟發
延伸思考:一封來自家長的信
13培養就業生存力,探索自我不嫌早
14是巴基斯坦,還是巴勒斯坦?培養關心世界的能力

第四部 我的偏鄉教改大夢

15一個沉重又美麗的夢想:均一中小學的實驗與實踐
16伴護他們最後一哩路:偏鄉技職教育的火光

結語 問題是我們這一代造成,也得在我們手中解決
延伸思考:媒體應有的使命

後記 一路走來,始終無法放棄台灣年輕人的未來

 

序  醒吧! 選民,我們才是扼殺台灣民主的殺手!

  在2011年我寫了《教育應該不一樣》,我為該書序言下了一個標題:「這是教育的『共錯結構』,我們必須共同承擔!」

  這本書第一章的章名開宗明義即寫道:「醒醒吧! 家長。」內文一開頭,我直率地說出心中所思、所感:「以愛之名,父母無意間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醒醒吧! 家長,你可能就是扼殺孩子天賦的頭號殺手,也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三年後的今天,眼睜睜地看著台灣明明享有亞洲最自由民主的條件,但政治的亂象卻像一輛失控的列車般,無法駕馭,在在讓選民們充滿無力感,甚至挫折感。不願放棄的我,最後仍選擇提起筆來,鼓勵大家一起為台灣的未來打氣!

  我常常慶幸,今生能夠生於台灣,成長於這個年代,從一個理應完全沒有機會的平庸小子,成為現在的我,是台灣造就了我!同樣地,台灣也造就了許許多多成功的典範。但驟然間,回首過去這十多年來,我們似乎眼睜睜看著台灣迷失了方向。在許多深夜的反覆思索下,我仍然無法放棄!我希望陪著所有的朋友,一起冷靜地重新檢驗台灣的問題。這次,我不想再站在批判的立場,希望真實地面對每一個問題,陪著大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發掘問題最終的根源,尋求根本解決的辦法。

  中國的通俗小說中,「周處除三害」是一個膾炙人口的民間故事,而「除三害」故事中最精采的一段就是:描述劇中主人翁周處,發現自己原來正是那三害的其中之一,於是篤志讀書,砥節礪行,修正自己的品德,最後成為一代忠臣。

  這個故事其實反映著常民文化裡,我們從來不缺這種規勸自省的價值觀。懷抱著同樣的心情,我想,就讓這本書的開頭,從身為一個民主社會的選民角色展開自我反省,所以序言的標題,請容我再度直言:「醒醒吧! 選民,我們才是扼殺台灣民主的殺手!」

  當我們享有了民主機制,票選出代表我們的民意代表,但是我們卻允許他們在國會的殿堂,公開上演荒腔走板的戲碼,然後既無力、又無法制止這一切的發生;當我們看著媒體蓄意扭曲的不實報導時,我們卻仍不自覺深陷其中,甚至隨之起舞。問題的最終依然是,身為選民與讀者或觀眾的我們,要負起責任、承擔後果。當我們看到孩子們不負責任的言行舉止,當然也是我們所設下的不良示範,我們當然也必須要為孩子的行為負起責任、承擔後果。

  二次戰後嬰兒潮出生的我,躲過了戰爭的洗禮,可以說是最幸運的一個世代! 回顧上一代,承受戰爭的百般威脅,面對生靈塗炭、朝不保夕、家庭與親人分離等,種種人間最嚴酷的考驗。而我們這一輩,雖然起步時面對百廢待舉、經濟蕭條,但也被賜予了從無到有、快速成長發展的契機。幸運的我們,不論出國念書到國際學習,或留在國內耕耘,都能在困苦中找到出路,最後獲得成就。

  這一代的我們是如此志得意滿,在經濟上或多或少都已經為自己、為國家締造了一個舒適安定的環境;在政治上,從極權到民主,比起世界各國為爭取民主付出的慘痛代價,我們似乎沒有造成太多流血遺憾,就把台灣帶到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度。我們都認為是我們為下一代造就了一個更完美、更安定的未來,如果年輕人不爭氣、不把握,那是他們不夠努力的結果。

  但是,朋友,事實不是這樣的!

活出不被操縱的人生

去年中秋節前不久,我回到台北住家,樓下忽然傳來敲門聲。下樓一看,是區幹事來訪,他需要我提供印章,好在一份文件上蓋章,以便請領市府發放的一千五百元敬老津貼。我驀然驚覺,原來人生已到黃昏,已經要被「敬老」了!我當下的反應是拒絕,不是拒絕承認年紀,而是覺得「這個經費應該用在更需要的人身上」。沒想到送錢來的鄉里幹部顯然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她說:「這樣我們很難處理,何況這是政府給的,你不要白不要,不拿白不拿啊!」對方如是勸我,但我最終還是堅持拒絕。

關上大門,走回房間時,一件遙遠的往事突然自記憶深處浮現。那是1988命為亞都麗緻在北美籌設新飯店。當時一方面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一方面也為了孩子還小,不捨得分離,決定全家移居溫哥華。才搬好家不久,熱心的鄰居即提醒,如果在加拿大每年所得低於一個基本額度,就可以替孩子申請「牛奶金」,但這個訊息最後卻被大部分華人解讀為,只要在加拿大沒收入,理所當然可以得到兒童營養補助費,而此項津貼會一直持續每月滙到申請人的戶頭,一直到孩子十八歲為止。我當時覺得奇怪又荒謬,左鄰右舍的加拿大鄰居卻都說:「應該申請啊!」這塵封往事提醒了我,不分台灣或加拿大,顯然全世界的政客都一樣,不吝爭取公共資源,以籠絡選民。而許多

真正該用、卻欠缺的經費,是否在這些表面上的「討好選民」政策中犧牲了?

培養不被收買的能力

當晚,我難以釋懷。身為公民,對於這類遍地揮灑的「津貼」,我們是否擁有說「不」的權利?或者更貼切的說,我們是否有自我反思的能力,能夠想到這不應該是「不拿白不拿」,而是我拿到的錢,表面上是縣市首長為了選承諾而施捨的善意,實質上卻是國家日漸虧損的預算,下一代無法承受的債務,或是對弱勢更需要的協助,以及國家更重要的政策經費。面對有限的資源,我們採取何種態度,是一種社會良知,也是我們天天都可能碰到的價值考驗。如果我們評估自身經濟能力不足,接受政府資源協助,理所當然。但往深一層反思,我們是否常在不必要,甚至不應該的情況下,取用不需要的資源?如果奮鬥一生,我們已有能力過充裕的退休生活,還需要以「資深公民」請領敬老金或不當的老農年金嗎? 如果我們這一代,不能自我節制,我們將留給下一代怎樣的未來呢?

過去十年,台灣每年平均新增的債務高達一.八五三億,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惡化,2016即將無法編列,政府財務已在崩潰邊緣。從收入層面來看,政府在稅制設計對資本家太過寬厚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從支出層面來看,太多資源浪費在政客為了籠絡選民,不斷加碼大開支票也是問題所在。2014年和2016年又是選舉年,暫且不論即將參選的政治人物又將開出哪些社福支票,做為選民的我們,是否有能力看穿政治人物媚眾、不擇手段的伎倆,做出理性及對台灣永續生存有利的選擇? 這,考驗我們是否具備不被收買的能力。

老農津貼就是標準的選舉收買。從1995年三千元、2004年四千元,每逢選舉不分藍綠共同加碼,到如今每月七千元。監察院調查卻發現,台灣目前實質從事農業的人口大約五十餘萬人,但農保投保人數卻多達一百四十萬人。許多人是在六十五歲以後才「轉職」為農民,為的就是老農津貼以及農保。面對一生辛苦耕作、守家護土的老農,每月發給一萬元都不為過,但以假農民身分請領津貼與修耕補助的投機者,每一塊錢都應該追回國庫。當各種補貼政策吃掉三分之二的農業預算大餅後,還剩多少錢可挹注於台灣的農業升級?
我們是否雙重標準

但是,是誰選出這些極力籠絡選民的政客呢? 選票握在每一個公民手中,也就是你和我身上。我常認為台灣的民主只做了一半:只在前半段投票選出候選人。我們自豪於台灣的民主制度,卻讓民主停在投票的那一天。如果我們只是選出立委(或各級民意代表),卻不去監督,以及引導他們做出正確的事,最終的惡果是大家一起承擔。在憲政結構下,行政首長由民意代表監督,能制衡民意代表的卻只有選民。大部分的我們,大部分的時刻都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了,對現況無奈,卻毫無行動力。

身為公民,除了應該關心公共政策,對民意代表善盡積極監督之責,也該自省是否無意間抱持了雙重標準? 一面批評政策和民意代表不該媚俗,向民粹式民意妥協,一面卻成為「不拿白不拿」、各項「福利」的上癮者? 甚至為了自身利益進行不當關說,誘導民代將個案的關說美化成選民服務,名正言順、理所當然地破壞了體制,也誤導了真正代議士的功能?

或許有些朋友會認為這樣陳義過高,太過理想化! 但就讓我們拿相對文明、先進的北歐四小國來看。佛里曼早期參與英國等大國共同開發北海油田之前,丹麥是一個完全沒有自有能源的國家,百分之百依靠能源進口,也因此沒有課徵能源稅。但北海油田開始開採出產的同時,丹麥意識到世界能源危機,以及地球暖化的問題,因此,議會遂通過了一個法案:認為地球暖化、石油枯竭是全人類的問題,雖然他們自有能源不再匱乏,卻決定必須開始課徵能源稅,以節約能源。最後丹麥整體的能源消耗,在石油開採後的總用量,居然低於開採之前。這樣的國家、這樣的議會,讓我們見識到了做為世界公民的真正素養。另一種卻是濫用資源、是非不分,健忘而短視近利。

太多自由行的旅客體驗到台灣溫暖的人情味與從容的生活態度,留下美好的回憶。例如,知名大陸作家韓寒深深被台灣人感動了,素不相識的小眼鏡店老闆主動送上立可拋隱形鏡片替同行友人解圍、熱心計程車司機幾小時內主動奉還他遺失的手機。韓寒筆下「太平洋的風」如此溫暖、和煦、細膩,盡訴台灣可親、美好的人情味。
一位在兩岸活躍的企業家朋友告訴我,2013年8月,在台灣引起沸騰的洪仲丘事件,也在大陸企業家之間激起不少迴響。當十幾、二十萬台灣人民在酷熱的夏日夜晚,走上街頭,穿上白衣表達憤怒與追求真相未明的公義,情感雖然激昂,訴求雖然凝重,但過程卻如此平和,參與者如此莊重自持,看到台灣這樣高素質的公民運動,讓一些大陸企業家朋友好生羨慕,甚至在微博上說:「趕緊賺錢! 將來移民台灣。」這場遊行的訴求也許不是每一個人都認同樣屬於北歐四小國的挪威,開採到石油後,不主張把所有石油收入納進當年的預算,因為他們意識到這些收入終有一天會枯竭,而子孫如果慣於這樣輕易獲取的收入,終將無法延續未來的競爭力,於是將很大一部分收入預存為

國家準備金。因此,當歐洲風暴、金融風暴產生時,挪威仍然擁有充沛存糧,不但幫助自己,也幫助了歐洲的金融市場。

回頭過來看我們台灣,例如,全民健保是台灣的驕傲,台灣人就醫的方便和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超越許多歐美國家。但是,醫療資源被濫用正危害健保的財務健全,我們的年平均就診次數高達十五次(先進國家平均在五至七次)咳嗽、感冒等小型疾病的費用,占去了大部分的醫療資源,甚至醫院急診室人滿為患,就醫品質低落,原因之一竟是在保險業務激烈競爭下,許多看診者為了申請保費,硬要待滿六小時才願離開。如此濫用,終於逼使衛生福利部和金管會保險局使出殺手鐧,規定新售保單將不准再提供「急診保險金」的理賠。

公民素養方向一:清澄、冷靜判斷是非的能力
台灣人彷彿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種是樂於助人、善良體貼、追求正同,但發起者、街頭參與者的初心與表現,卻無庸置疑讓大家感動了,驕傲了。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台灣內部近年政治與經濟的內耗空轉,媒體繪聲繪影推波助瀾,民意代表的荒腔走板,讓國民的信心與憂慮指數節節高升。台灣社會正在失去互信,許多過去不敢相信會發生的事情一件件爆發,許多我們引以為傲的信念與價值,也一塊塊崩塌。台灣,愈來愈像是放在爐上的壓力鍋,內在沸騰翻滾,外在吱吱噪音不絕。

但外在噪音愈紛亂,就愈需要清明的思辨;當民粹式民意鋪天蓋地之時,更需要培養看出問題背後的能力,才不會被牽著鼻子走。這方面的判斷力很難由「生活與倫理」,或是「公民」課本學習而成。而得靠不斷的以切身的公眾議題,引導正反思辨,學習是非對錯的理性辯證。但我們的教育,最缺的就是獨立思考與反省能力的養成,換言之,公民素養的修練幾近空白。我們的中小學老師在原本培訓過程即缺乏相關訓練,考試與遴選機制更篩選不出來。當老師自身都無法確切掌握公民素養的價值觀與共識,如何要求他們轉化出教導學生的方法? 我個人認為,公民素養絕對是攸關台灣能否走向永續的最重要課題,這一塊的公民教育一定要補足!

還記得菲律賓公務船射殺我漁民事件嗎? 當時,國內各大眾媒體、社群媒體一片不理性的撻伐抵制之聲,政府也在強大民意壓力下派出軍艦護漁,祭出各項包括暫停引進菲勞等制裁行動。事件發生後不久,我到中部一個高中演講,談到菲漁事件。看著年輕稚嫩、眼神發亮的年輕一代,我問:「政府該不該派軍艦護魚?」「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我們是不是不惜一戰?」同學們的反應幾乎一面倒贊成。我再問:「如果我們把對象轉換成大陸,我們會用同樣的方式嗎?」同學們卻陷入沉默與思考。於是我再追問:假設越界捕魚的是大陸漁民(其實這類事件經常發生),而在追緝中誤殺對方的是我們的海巡署,大陸網民群情憤慨,主張不惜一戰,甚至於與我們斷絕經濟往來,請問我們將用什麼態度面對這個問題? 再從經濟層面來說,台灣自菲律賓每年進口約十億,卻出口八十億之多。停止一切貿易往來,我們打人一槍,自己卻要挨上四彈,到底是誰蒙受較大的損失呢? 如果同樣的事件轉化為兩岸的關係,以目前台灣從產業到觀光等,都重度倚賴大陸讓利的現實下,這豈不是更不堪想像的議題?

再回頭來談自以為占上風的台菲關係,如果台灣不讓菲勞進來,在經濟逐漸好轉的開發中國家一一停止外勞輸出政策的當下,台灣何能用如此傲慢的態度對待完全無辜、為台灣人付出心力的菲勞? 當然,政府表達嚴正的態度與立場是必要的,但於此同時,公民心中也必須要學習建立一個明確的標尺。我告訴年輕孩子,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如此煽情化、煽動化。這樣一面倒的「同仇敵愾」,其實是告訴我們台灣社會沒有判斷能力,公民素養不足。如今,時間過去,熱潮消退,大眾媒體早把追逐焦點放在其他熱點,即使菲漁事件已在司法、外交、受害家屬接受理賠以及放下仇恨等各方面,得到堪稱圓滿的解決,但做為社會知識份子的老師及媒體,卻失去了給國民上一堂最好公民課的機會。如果每次遇到重大事件,張揚的民粹氛圍繼續主導,難保有一天會將台灣與大陸或國際的關係,帶向無法彌補的境地。
公民素養方向二:培養不被操縱的能力

台灣媒體一窩蜂煽動、炒作,讓台灣的重大公共議題走向「非黑即白」、「非藍即綠」的兩極對立,理性討論空間幾已喪失殆盡。然而,怪罪媒體永遠是最簡單的。我們自己呢? 我們是否花了很多時間,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電視評論性節目,跟著名嘴的表演而情緒忽高忽低、忽左忽右? 我們願意花時間主動去研究思考,蒐集正反面資料,分析與驗證各類主流、非主流意見嗎? 簡單地說,我們具備了獨立思考嗎?

近期重看殷海光老師近三十年前的大作《思想與方法》,感觸良多。他用辛辣之筆直言:「人,既然是一種會思想的動物,就要抓一點東西在腦子裡,他以為所做所為滿有道理的樣子。這樣,他才不感到空虛,才有個行為指針,甚至覺得『理直氣壯』。不過,可惜得很,在我們的地球上,最大多數的人在他們較多數的時間內,他們的腦袋簡直是一座未設防的城市! 人真是一種奇怪又有趣的動物。在城市裡,我們看,庭院深深深幾許,家家戶戶把門關。可是,我們一般人對於自己的思想園地,卻是這樣漫不經心,全無一點管制設備。」另一篇宏文是「從有顏色的思想到無顏色的思想」,他指出,「有顏色思想」是屬於「祖宗遺訓」「傳統」「宗教」「意識型態」之類的思想,從古至今往往侵犯知識的疆界,產生許多社會政治的問題。它的對立就是「沒有顏色的思想」,由知識構成的思想,「它沒有情緒、意欲、個人成分、地域特點攪雜其間。因此,它有普遍的效率。它是素淨的。」旨哉斯言! 殷老師那時當然不知道現在政黨的顏色。我認為,放在此刻台灣,「沒有顏色的思想」,或許也正可呼應,我們希望年輕人、知識份子,以及一般公民,應學習保持立場中立,暫時不要非藍即綠,以清澄、冷靜的思維,直視問題的核心、判斷是非。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能代表絕對的正義。

只有當選民能夠監督好自己選出來的人,給與他們足夠的要求與壓力,才可能讓這個社會走向真實的正義。
因此,我常常在演講場合告訴讀者,事實上,選民中真正的藍綠黨員都屬少數,往往都是在比較中做出選擇,所以,我們不但要監督別人選出的民意代表,更要嚴格監督我們自己選出來的民意代表。當我們看到選出來的民代有任何脫序的表現或媚眾行為,只有我們最有權利把壓力加給他們,一封公開信、串連的不滿,都可以讓他們收斂。所以,我很高興看到台灣開始出現獨立監督、致力推動政治資訊透明化的數位公民團體。

以下是一個實際的例子,就發生在我為一群高中生上公民課的體驗中。有同學發問:「宗教難道不是有色彩的思想嗎?」我的回答是:每個人都有宗教自由,但在信奉自己宗教的同時,不能帶著有色眼光看待別人的宗教。不能說我是佛教徒,就認為所有的回教徒都是危險份子、極端份子,當然也不能因為我是回教徒,就否定基督教、天主教的存在。每個人都可以有信仰自由,但是碰到判斷是與非的關鍵,就必須回到清澄無色的思想能力,要有能力看到別人的錯誤,更要有能力反省自己的缺點,宗教如此,政治當然更該如此!

《思想與方法》出版三十年來,台灣社會是進步,還是退步? 我們擁有華人世界最值得驕傲的民主制度,卻快被民粹綁架了。家家戶戶愈來愈懂得保衛自家的安全門禁,但為什麼我們腦袋裡的東西,顏色卻愈來愈鮮明? 愈來愈容易人云亦云,跟著社會氛圍起舞亂跑? 即使如此,我仍然是樂觀的。我相信,眼前挑戰愈急切難解,我們愈應回到基本,去做對的事情。而教育,就是基本;公民素養,就是對的事情。
一個國家,如果不能透過教育的潛移默化,培養基本的公民素養,豈能奢求擁有高素質的選民? 光有民主制度,卻沒有相對應的監督文化,思維中立的媒體文化,台灣的民主與自由,將是一場永無終點的馬拉松。除了不被操縱的能力、不被收買的能力、冷靜判斷的能力,最後我想強調,公民素養的核心體現是「堅持是非」的勇氣。當支持的人犯錯時,不放過,以同樣的標準監督;當不認同的人做出對的事時,大聲支持,絕不以人廢言,以顏色論是非。而我們更要保持警覺,只要任何公眾平台形成一個夠大的力量後,自然就會有人企圖操縱,唯一能夠擺脫的關鍵,就是建立在每一個人共同的價值觀以及清澄的思辨力。就讓我們一起活出不被操縱的人生!

節錄自《你就是改變的起點》,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

 

 

台長: jean

向日葵
一篇不錯的文章分享:
對人而言,<想法>就是「核心」。
http://blog.udn.com/oyt0915/26846496
2015-08-05 11:04:29
版主回應
態度決定人生的高度,紛亂價值觀世代
需要你我多出一份心力
謝謝您的鼓勵!
2015-08-06 17:32: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