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26 08:39:37| 人氣2,550| 回應90 | 上一篇 | 下一篇

ABC在中國失寵了?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英(美)語(文)在中國未寵過,何來失寵?
  反帝的中國當然不可正式承認寵愛「英語帝國」1和「資本主義」2,但由改革開放3後官民追求英語教育和市場經濟來看,確實寵過。
  即使寵過也是舊愛,漢語(普通話/國語/華語/中文/漢文)4已成新歡,這是利之所趨。「英語帝國」之形成雖有各種軟硬實力5,但根本仍在學習有沒利益。當中國「世界工廠」6轉向「世界市場」7,別說中國國內的學習會轉向,就連國外也是,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8便是明証。
  啥「孔子學院」?怕是「馬列毛學院」吧!
  對!歐美日台在世界各地的「xx學院」是「文化中心」、中共的就是「政治中心」,誰叫它帶個「共」(產黨)字呢!就好賣台中國」國民黨、統媒中國」時報
  相關資料
1. 詳參【圖博館】:《英語帝國》 
2. 詳參【圖博館】:《現代資本主義理論》 
3. 詳參【圖博館】:《中國對外開放通論》 
4. 詳參【圖博館】:《漢字的故事》 
5. 詳參【圖博館】:力》 
6. 詳參【圖博館】:《中國製造》
7. 詳參【圖博館】:中國
8. 詳參【圖博館】:論語 

ABC 失寵了2013-11-17工商時報 【林殿唯】

   北京日前宣布考慮調降英文在高考(大學聯考)總成績的比重,可能讓許多考生舉手相賀,但對英語補習班來說,這意味著每年超過400億元人民幣的英文商機大餅將越來越小。
   北京市政府日前宣布,計畫從2016年開始下調高考與中考英語科目在總成績中的比重,而且考生還可以多次參加英文考試,取成績最好的一次記入總分。就連小學的英語課程開始時間也將從目前的一年級延後到三年級。
   支持降低英文考試重要性的民眾認為,近年來學生漢語(中文)能力明顯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過於重視英文教育。
   補習業者憂心忡忡
   對於北京調降英文考試成績比重的計畫,新華社報導指出,上海、山東、江蘇等地也在考慮跟進。英文在考試中的重要性正明顯弱化,對於英文補習業者來說,這可能是今年最糟糕的消息。
   大陸最大的綜合性補習機構新東方的總裁謝東螢坦承,英文成績比重降低的趨勢對於公司來說不是一個有利的動向,但預計對新東方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英文能提升就業機會。
   華爾街日報引述外商英文補習企業英孚(EF Education First)的報告指出,與亞洲其它國家或地區相比,大陸民眾的英文水準還排在「後段班」,韓國、印尼、日本的英文表現都遠比大陸優秀,而且印尼、越南等地的英文水準提高程度也高於大陸。
   英孚教育負責人Christopher McCormick指出,部分小國家的英文基礎程度較差,所以進步較快,而且考慮到大陸人口眾多的因素,英文能力的提升相對較慢。他強調,在提升英文程度方面,大陸不能自滿。
   補習業者的擔憂並不令市場意外。根據北京中智林信息機構的數據,2011年大陸的英文培訓市場規模達到463億元人民幣,如此龐大的商機有很大的比重要歸功於國家考試對於英文的重視,但如果國家考試中英文重要性降低,大陸的英文培訓市場怎可能面臨成長減緩的局面。
   除了補習業者,反對大陸官方調降英文考試比重的人士則認為,現在正是大陸經濟崛起、逐漸轉型面對國際的關鍵時刻,民眾更需要提升英文能力來走入國際社會,官方弱化英文考試成績的措施反而是在走回頭路。而且在網路氾濫與鍵盤文化的潮流下,就算是西方英語系國家也面臨學生英文能力下滑的問題,弱化英文考試不一定能提高中文水準。
   就連新華社也對英語教育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給與肯定。新華社認為,在大陸進一步向世界開放之際,英文有其重要性。而新的措施只會改變英文的傳授方式,從「考試取向」轉變為「實用取向」。
   學習需求轉為實用取向
   駐香港教育顧問David Graddol指出,以前學生學習英文的動力來自於國家考試,這樣的動力將會減弱,但為了提升溝通能力而補習英文的需求將會增強。
   而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具備良好的英文能力的確是找到好工作的要素,但隨著工資提升、所得增加,民眾在工作能力上已經擁有更多選擇,英文或其他外語能力已非唯一關鍵。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白領指出,現在很多民企與國企職務的薪資並不比外商差、也不需要面對國外客戶,就算不會說流利的英文也能夠爭取到高薪。

「漢字聽寫」節目 掀中國漢字書寫熱 ‧新華社 2013/10/14

今年暑假以來,收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檔電視節目幾乎成了廣西南寧市民章麗一家四口的「必修課」,以前很少看娛樂、競猜、選秀節目的父母對這檔節目「癡迷」頗深,就為了享受和電視上的小選手一起挑戰每一個漢字書寫的樂趣。
  這檔漢字聽寫大會節目從開播之初的「毫不起眼」到幾個月後「收視飄紅」,甚至在中國中小學生、青年人中掀起了一場漢字書寫高潮。
  節目中,學生選手聽到考官念出一個詞彙的讀音和釋義後,需在規定時間內寫出相應的漢字,寫錯則出局。被列為考題的詞彙涉及歷史人物、地名、農業生產用具、動植物等多個領域,既考察漢字書寫熟練與準確度,也間接考察了選手的知識面。
  看著有備而來的選手們正確寫出答案,章麗急了,因為她發現自己雖為碩士學歷,很多詞彙竟然完全不知如何「下筆」,有的雖然記著漢字的結構輪廓,但很難正確書寫,還要靠拿著手機通過輸入法尋找對這些漢字的記憶,一時間每天都在運用的漢字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但由於漢字本身特有的複雜結構,正確拼寫每一個漢字顯得略為困難。加之近年來電子產品的普及,通過輸入法「打字」成了人們寫作、交流的主要方式,越來越少在紙上書寫大量漢字,催生了相當多人的「提筆忘字」現象。
  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電視節目中,場外觀眾的書寫正確率也一度偏低,很多孩子能寫出的漢字大人未必寫得出。這也激發了章麗重拾漢字記憶的興趣,一家人越來越多地收看這檔節目。
  觀看中,章麗60多歲的母親表現出了對漢字的「超強記憶」。這位老人只有高中學歷,從未接觸過電子產品,更不會打字,但節目中被列為考題的漢字她能正確寫出大部分,遠勝於年輕的章麗夫妻。
  「漢字雖然書寫有難度,但漢字的組成很有意思,包含著讀音和字義,有一定規律,這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章媽媽說,她很樂意看到漢字書寫被重視。
  節目中,來自不同省份中學的代表隊進行書寫比賽,廣西代表隊發揮出色,成績靠前,這讓當地不少師生信心大增。
  廣西南寧市教育局甚至下發相關通知,要求學校組織學生收看此檔節目,鼓勵平時加強漢字書寫訓練。
  告別喧囂、靜心書寫。不少專家認為,「漢字聽寫」類節目展現了手寫漢字的魅力和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喚起了中國人的漢字書寫情懷,值得肯定。

中國在116個國家建立了430多家孔子學院2013-9-3國際線上

  國際線上消息:據中新社電,孔子學院總部副總幹事、中國國家漢辦副主任王永利3日在天津表示,目前,中國在全世界116個國家建立了430多個孔子學院,還有650多個孔子課堂,成為漢語教學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的全球品牌和平臺。
  當日,2013年孔子學院外方院長研修班開班儀式在南開大學舉行。來自全球22個國家的34名孔子學院外方院長3日彙聚南開大學,開始為期10天的研修。
  王永利表示,今年年初中國政府發佈了《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為孔子學院發展事業指明了方向。在新的起點上孔子學院應當有新的發展,要讓孔子學院融入當地的大學和社區。王永利還表示,要全力推進“新漢學計畫”,培養一些未來的新一代漢學家;此外,計畫還支援當下社會各個方面對中國感興趣的一些傑出的領袖人物,讓他們通過該計畫到中國考察研究。

中西學者談孔子學院和中國軟實力 2012-5-25

上周日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中國問題學者胡克禮(Christopher Hughes)在《星期天泰晤士報》發表文章,他指孔子學院是中國的國家宣傳工具。
他還批評倫敦經濟學院接受中國資助建立孔子學院,他說該學院犯下同上次接受卡扎菲之子的捐款一樣的錯誤。
  雙重標準
倫敦經濟學院商務孔子學院執行院長盧紅博士對BBC中文網說,指責中國的孔子學院有失公允,英國文化委員會,法語聯盟,歌德學院都在做同孔子學院一樣的事情,它們都是同樣的傳播語言、文化的平台。這種做法並非中國孔子學院首創。
她還說,作為嚴謹學者,胡克禮應該把事實搞清楚,孔子學院在英國共有18所,並非如克里斯托弗•休文章中說的11所。
另外她還說,「如果學院接受來自中國大陸資助該受質疑,那麼胡克禮也曾接受過台灣的研究資金,比如蔣經國基金會的資助,又該如何?」
  宣傳軟實力
諾丁漢大學當代中國學學院院長姚樹潔教授接受BBC中文網採訪時說,西方右翼指孔子學院是宣傳中國軟實力的工具,他說軟實力並非貶義詞。隨著中國經濟強大,中國文化、外交也要強大。
他認為,孔子學院有助於加強中國理念,加強同世界溝通,是好事。
姚樹潔說,西方一些人批評中國的孔子學院,卻閉口不提西方也在中國做同樣的事情,比如英國文化協會;另外西方還有傳教士去中國傳教,這些西方人似乎不知道傳教對中國的巨大影響。
雖然孔子學院總體上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對國家利益有好處,做比不做好,但姚樹潔也承認孔子學院做法上也存在問題,比如有些地方把國內的官僚作風和管理方法帶來,有些做法很浪費,這對中國這樣一個有大量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的國家來說並不恰當。
  冷戰思維
姚樹潔說,這次孔子學院受到有些人指責,中國能夠從中吸取教訓。首先,詰難者只能代表一小部分人,並不代表所在國的全部。中國崛起受到非議是正常的,中國應該冷靜對待,要允許有不同看法。
《星期天泰晤士報》批評孔子學院的文章說明某些英國人有冷戰思維。他說有些學者發文章是為了吸引眼球,需要關注,因此要語出驚人。
姚樹潔認為,這次孔子學院捲入爭議背後的根本原因是,「西方人認為中國還是中國,不是像中國宣傳的那樣的中國。中國還是老的中國。我們要做的是,把中國變成像自己宣傳的那樣的中國。」

大陸官民熱情擁抱孔子 2013-10-20中國時報 【謝劍】

 一度被冷落的孔子及其學說,近來在大陸被熱情擁抱,無論其學說、故居,乃至種種有關的遺跡都重新受到重視。
 這一興起固然主要出自民間,由於道德淪喪,世風日下,引起有識之士覺醒,以之匡正社會不良風氣,但官方的幕後配合,卻令外人感到驚奇。最近美國《大西洋》雜誌就有作者賈菲(G. Jaffe)披文,列舉各種數據,令人省思。但他畢竟是外人,全文讀來,隔靴搔癢,筆者感觸良多,寫此文加以評述。
 按2012年,前往孔子故鄉山東曲阜的訪客,竟高達440萬人左右,該地紀念孔子的公園附建有一座三千座位劇院。近來新開的旅社甚多,包括五星級的香格里拉。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投資建設都是政府在推動,僅2010年官方就花費了380萬美元(下同) ,修繕曲阜孔廟及其墓地,另外還有座陳列與孔聖人有關文物的博物館。
 因工程浩大,一再延期開放,到2015年正式落成時花費要高達0.74億。目前已開始大作廣告,是一處「必遊的東方聖城」,而京滬高速鐵路也特別為曲阜設站,以方便遊客。
 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爆發,孔子及其後代首當其衝,孔府被破壞,其後人被掃地出門。問題是這一反孔狂潮逐漸消失之後,中共當局何時開始重新尊孔並重視其學說?賈菲認為30多年前就開始了,其實那時剛開始改革開放不久,還顧不到這一問題,直到1994年官方才一反過去作法,重新恢復尊孔儀式,於每年的9月28日即孔誕日舉行,並且從今年開始,正式這一天為教師節,與台灣相同。今年不僅行古禮,正式參與的人還著祭祀古裝,特別隆重。由山東省副省長擔任主祭官,並獻花環於孔子像前。
 更值得注意的是,尊孔不再只是一項國內的重大事件,大陸同時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作為一種「軟實力」發揮中國正面的影響力。其主要功能是教授漢語,並宣揚中國儒家立國精神,作為一位聖賢和腳踏實地的教育家,具有十足的象徵意義。
 曲阜的孔誕紀念活動為時長達一週,由當地政府主持頒發「孔子文化獎」及「聯合國文教組織孔子藝文獎」。以吸引國內外的專家學者,獲獎者除獎金外還授以孔子金像。禮成後由山東省的另一副省長發表談話,把孔子理想和中共中央一再宣揚的「中國夢」聯繫起來,說明紀念會的意義。

訪曲阜 習說要好好讀論語2013-11-28 旺報

 大陸國家主席、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山東考察時專程前往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並對儒家文化多所肯定,中共歷來領導人雖不乏赴孔府致意者,但習近平此番特別取了《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還說「這兩本書我要好好看看」,表示中共對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已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習近平26日來到曲阜孔府考察,並來到孔子研究院。孔府位於孔廟東側,是孔子嫡裔子孫世代居住的官邸。現存孔府院落創建於1377年,經明清數次擴建,占地200餘畝,有樓軒廳堂463間。孔子研究院是1996年大陸國務院批准在曲阜設立的儒學研究專門機構。
 習近平在與學者座談時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立場,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揮積極作用。」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齊茂吉表示,儒家文化自漢武帝以降即「尊而不用」,有利於社會控制和社會動員。但儒家最終的理想是「仁政」,他認為大陸重新講究孔子學說,期此建構安和樂利社會。

習近平讀孔子尊儒家 2013-11-28 旺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日在山東考察時,專程前往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特別取了孔子研究院展示的《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翻閱,還說「這兩本書我要好好看看」。台灣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齊茂吉表示,大陸重新講究孔子學說,是期待以此建構安和樂利的社會文明。

尊孔重儒 中國盛世固定節奏 2013-11-28 旺報

 大陸重新回到老祖宗的思想庫取出孔子儒家思想,或是拜兩岸交流之賜。台灣自兩蔣時代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將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列為中學課本重要內容,甚至今年還被大陸中華書局引進大陸,這說明,習近平肯定孔子,並非神來一筆,而是有其脈絡可循。其中或許還受到台灣的啟發呢!
 回顧2011年元月,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訪美前,北京天安門前立起一尊孔子雕塑,當時各方議論紛紛;其實,這說明大陸社會必須在經濟發展伴隨而來的諸多矛盾和衝突中,找出一條安和樂利的和諧之道。
 過去的意識型態拒斥宗教,道德教化也向來非中共的主訴求,現在認識到在黨和國家機器以及經濟和企業之外,必須有一套穩定的社會治理系統。當局對來自西方的「公民社會」疑慮甚深,抬出老祖宗的孔孟儒家道統,相較之下更為名正而言順。
 所以習近平多讀《論語》之說,所透露的其實是統治者對孔子象徵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安和樂利社會的想望。這對當前的大陸社會何等重要!而且從歷史角度看,每逢中國盛世,儒家思想都受重視,大陸愈來愈尊孔,並不令人意外。

    柔軟戰力:和平瘋爆5/99

中國老子雖最了
柔弱勝剛強之道
但美國老大最行
柔軟戰力之實用
好萊塢的電影
矽谷的軟體業
像根蜜谷矽棒
普世橫行價值

詩人也太鹹濕了
什麼塢啊谷地矽膠棒
人家是民主自由人權之軟實力
藉電影和網路來實踐
別忘了美國的哲學是實用主義

別瞧不起霉帝實賤哲邪
只要能達到洗腦之目的
靠電影寓教於樂又如何
只要能達到反恐之目的
靠網路監視監聽又如何
老大哥安全和利益至上
管它民主自由人權
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台長: 阿楨
人氣(2,550) | 回應(9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中國 |
此分類下一篇:選最醜建築?
此分類上一篇: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顯示全部90則回應

圖博館
可以想像中文有多少偏旁部首,可以用來比較自由地組成新字,而中文使用者不必再多學習新的詞根。
那麼新的名詞也是同理,中文只需要用若干舊有的字就可以組成一個新詞,就像那篇論文裡,會寫“搖”字和“籃”字的人,一定就會寫“搖籃”,就相當於省去了學習“cradle”這個單詞的時間,這只是一個短詞而已。如果你會寫“下”、“丘”、“腦”三個字,你在中文裡就相當於學會了“Hypothalamus”這個單詞,如果你會寫“火山灰矽肺病”所有的六個字,你在中文里相當於學會了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這個單詞。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Hypo-”這個前綴也許可以判斷出這個詞有“下”的意思,但後面的“thalamus”是什麼?平時從來沒學過,但中文的“丘腦”,非專業人士就可以讀出這個東西與大腦有關。而前綴“pneumono-”的意思是肺,如果是非專業人士是萬萬想不到這個前綴的意思的,因為日常用語中“肺”是明明是“lung”嘛。
可以看出中文構字和構詞更有規律也更簡單,對專業術語學習和理解的門檻也較低,對未來會出現的無限新詞彙,擴展性也較強。現在人類進入科學時代才200來年,就出現瞭如此可怕的英語單詞,我深深地為未來200年後講英語的醫生捏一把汗。
中文可以拼,當然也可以拆。拆字來說似乎更適合娛樂目的,比如拆字燈謎“王司徒走去說親,呂布將高興十分,貂嬋女橫目一笑,董卓相懷恨在心”,就是“德”字。然後就是網絡流行語中比如“奣”、“恏”、“嘦”、“嫑”、“巭”等字都是拆開用的,使用者一般並不關心它們的真正讀音和意思。
而拆詞則一般用於縮寫。比如CBA是“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的英文縮寫,在簡單語境中並不會搞混,但CBA同時也是“中國羽毛球協會”、“中國棒球協會”甚至是美國的“大陸籃球協會”的縮寫,在某些時候就會產生混淆。而中文則縮寫為“中職籃”,雖然詞都被拆散,但依然能從字面上看出這肯定不是羽毛球或者棒球的名詞,更不容易產生誤解。很多其他的長詞縮寫也是同理,中文提取核心字後產生的縮寫詞比拼音文字提取字首字母產生的縮寫詞,表達的更精準。
  3,幫助記憶
很多人把口算能力與數學能力畫了等號,雖然中國人的數學造詣不一定比外國人強,但口算能力還是有很明顯的優勢的,這點九九乘法口訣的作用非常大。
2017-05-23 11:04:02
圖博館
口訣記憶需要簡短和有節奏韻律的語言,英國老師到中國學習數學教學方法,重點之一就是這個乘法口訣,並且也嘗試過將其翻譯成英文,然而英語單詞音節很多,不利於做口訣,乘法表依然很難背下來。比如“一七得七”裡的“得”,中文只需要發一個音節,英文equals或beget就要兩到三個音節,“七”在中文裡一個音節,而在英文裡兩個音節,說起來非常不順口,不利於記憶。還有很多其他的速算方法,也依賴口訣記憶。如今經濟和科學活動中需要的精確計算,用計算機和計算器就可以輕鬆完成,但我認為口算能力在生活中依然非常重要。不僅僅在買菜購物的時候,在做統籌規劃時做估算也會用到口算。
除了口算能力外,武術動作招式、五筆漢字輸入甚至元素週期表等都可以靠這種有節奏和押韻的口訣記憶輕鬆搞定。可見由於中文的音節簡單,更容易編成口訣,進而影響到了中國人的記憶能力。
之前還看到過一個理論,說為什麼華人比其他民族的人智商高或學習成績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華人的圖形記憶能力強。圖形記憶強形象思維能力就好,智力也就高一些,而這個能力就是華人學習中文這種圖形文字時自然掌握。這個理論來源不詳,權當談資吧。
  4,經濟適用型語言
隨著中國經濟對外輻射擴張,在國外生活、工作和旅遊的中國人日漸增多,會中文相比會其他語言很可能是一件非常有利可圖的事情,少則可以贏得華人的熱情回應,多則可能贏得一次生意合作。和氣生財,而這種和氣你可能只需要學習那麼幾句簡單的中文問候語就可以了。
當然外國人對中國人說中文並不一定都是功利性的,很多時候只是單純地表達友善和滿足交際需求,就像聊天的時候插一個段子一樣,既可以拉近關係,又可以展現自己的聰明和與眾不同,有時候可能後者更多一些。這與外國人紋中文紋身的想法類似,只是要表現自己很酷而已。
2017-05-23 11:04:53
圖博館
很多國家的旅遊、零售業甚至政府、銀行的窗口崗位近年來都需要大量懂中文的員工。其中旅遊、零售業從業門檻較低的,招工難度並不大,一旦涉及法律、文化或文書工作的,如民政局的登記員,處理民事糾紛交通事故的警察或法律援助律師,想招到精通本地語言和文化、有合格工作能力的華人員工就比較難了。並且在西方國家也有“多民族員工結構”這一政治正確,於是懂中文的人或華人從事這些職業將會更受歡迎。而其他語言除了英文還有著“世界語”的作用和地位外,基本都沒有中文這麼具有經濟適用性。
  5,會學到很多中國歷史
這就是成語的貢獻了。成語用四個漢字或說八個字節就可以形成一個概念甚至講一個故事,並以這個故事的寓意來做固定的詞義。有的成語只是縮略短語,如“見仁見智”,有的則是一個寓言故事,如“買櫝還珠”、“掩耳盜鈴”等,還有的是歷史真實發生的事情,比如“三顧茅廬”、“請君入甕” 、“指鹿為馬”等。
成語在使用時大多很難用非成語來替代,即使強行這麼做也肯定會非常囉嗦,這與其他語言中的俚語是有區別的。因此學習中文時就勢必要學習成語,同時為了理解這個成語的意思,就必須要了解成語背後的整個故事乃至典籍出處,於是你就在學習中文的同時“被強行安利”了無數中國古代的雞湯、寓言和歷史事件。
相比之下,學英文時,也許會偶爾接觸到關於英美歷史的文章,但如果完全不接觸也並不會影響英文的學習與表達。相反很多古代英語的語法規律和詞語,現代英語已經不用。教我英語的英裔老師曾是這麼評價古代英語的:“funny language”,怪異的語言,而現代中文則會經常穿插使用文言文的用詞並引以為傲,成語也在其中。
英語之中其實也有類似成語的短語,但大多都是類比式的歇後語或俏皮話,比如“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Like father, like son”,極少有體現一個完整歷史事件的固定短語,並且也很容易用普通英語替代,不用這些短語也不影響表達。唯有在法律專業中才會有業內人士才懂的案例名,比如“Breed v. Jones”這個詞給一般人就不懂是什麼意思,但給資深法官就可能會秒懂這個案例表達了一個什麼意思。成語故事就像判例法裡的案例,學習成語故事就像外國的法律工作者學案例一樣。
2017-05-23 11:07:52
圖博館
6,省紙
象形文字往往一個字就代表一個意思,是一種很濃縮的文字,想必很多中國人在學習英文時都感覺出來區別了。相同內容而不同語言的文本長度如果進行一個對比,可以試試在聯合國的“正式文件系統”網站上檢索,下圖是我隨機抽取的一個2017年的安理會報告。
可以看到在內容相同的情況下,中文報告不僅省紙還省硬盤,文件只有1.1MB,而其他語言的報告文件幾乎都比中文大,其中俄文有5MB之多。閱讀這些文件,發現頁數依次為:阿拉伯文142頁、中文96頁、英文108頁、法文119頁、俄文139頁、西班牙文114頁。再隨機抽取其他報告,基本都是類似的比例。可見,中文確實是當之無愧最省紙的文字。
中文不僅省紙省硬盤,還更省“電腦界面”,無論是軟件中的按鈕還是桌面文件名,中文常常可以用簡短的幾個字搞定,而其他拼音式文字就被迫需要各種縮寫簡寫。
去年有一個叫《守望先鋒》的美國網絡遊戲,在中國官網公佈了1572個違規被封禁的中國玩家賬號,這條消息被轉帖到了美國論壇。相比指責這些違規玩家,美國網友似乎對這些中文網名是什麼意思更有興趣,於是就有一些熱心的中國網友給大家翻譯了一些。
這些玩家的違規行為是可恥的,網名也非常粗俗下流,但美國網友們的注意力卻不在這裡。
遊戲要求:“用戶名只允許6-12個字符”中國玩家:“很好,我可以寫個故事了”
網友們紛紛羨慕中文可以用幾個字寫出“一整句話”、“半部小說”、“一部小說”。
中文如此濃縮,除了象形文字的原因外,古代文化輝煌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很多有影響力的古籍都是昂貴的金屬器皿、玉帛或竹簡,所以古代中文力求精簡幹練,形成了惜字如金的文言文形式。在紙張發明之後的古人也傳承傳統文化,文言文、成語和簡練的文字表達形式就流傳至今了。
當然以現在的生產力,省紙和省硬盤的意義非常小了,只有“省界面”的特點還是有點意思的。可以想像一下未來中國人在宇宙飛船中旅行,可以看著密密麻麻的按鍵盤輕鬆操作,因為按鍵上都用三四個漢字標明了作用。而拼音文字更可能需要縮寫,查說明書浪費的時間,也許是可以救命的。
http://www.guancha.cn/mowang/2017_05_23_409640.shtml
2017-05-23 11:08:48
圖博館
馬雲請全美中小企業“重新發現中國”:中國是機會

  美國底特律2017.6.21,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美國中小企業論壇”的演講中向台下超過3000名來自全美和加拿大的小企業主展示了一系列數字,他說:
  “去年中國線上線下合計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有11%來自阿里巴巴;去年雙11狂歡節僅僅1天,我們就達成了178億美元的銷售;前幾天的618活動中,我們不足5分鐘就售出200噸奶粉;剛才提到每天有2億人用手機在我們的平台上購物;單計我們公司就協助了中國70%包裹的運送,而未來10年中國物流公司每天至少要處理10億個包裹。”
  這一次沒有掌聲,馬雲介紹的數字令聽眾們屏氣凝神,全場小企業主們意識到,他們正在經歷馬雲在演講中所說的——重新發現中國。
  在一個小時的主題演講中,馬雲所介紹的高速發展的中國,讓台下3000多中小企業主如同再一次發現新大陸。
  “請重新發現中國!”馬雲大聲說,“請將中國視作一個機遇!”
  在給中國定義時,馬雲如此表述:“如果美國是在車輪上的國家,那麼今日的中國是在互聯網上、移動端上的國家。”
  這個論斷大概不會有太多美國人反對。一個例證是:在中國得到普及的支付寶,在美國缺乏對應的全民網絡支付應用。一個小故事是,在“美國中小企業論壇”期間,甚至有不少美國人誤認為出自中國人口中的那一句“能不能支付寶?”是陌生人之間的問候語。
  馬雲和阿里巴巴在美國的影響力顯而易見。“美國中小企業論壇”召開期間,底特律整個城市交通癱瘓,酒店被訂空,當地居民都被熱鬧非凡的場面給嚇到了。但在這次論壇上,馬雲將鎂光燈的聚焦點從個人、從阿里巴巴切換到了整個中國。
  中國會是全球新的重要引擎
  像一個魔法師,馬雲在台上演示出改革三十多年中國的巨變。他先放映了一段上海今昔對比的視頻。“13年前此處只是一片荒蕪,我問過很多美國人對中國有何印象,答案是熊貓、自行車、長城、太極……中國已經改變,短短13年間中國打造了許許多多像上海這樣的城市,增長是如此之快,從無名小卒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這還僅僅是一個開始。馬雲告訴大家,未來30年,中國的增長速度將會更快。“過去30年美國是世界經濟的引擎,未來30年相信也將是世界經濟的領先引擎,但中國會是新的重要引擎。”
2017-06-23 09:52:00
圖博館
一個又一個的數字被馬雲介紹出來: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過3億中產階級。去年中國有1.5億人出境旅遊。馬雲問台下的聽眾:“美國有多少城市有超過100萬人口?10個。中國有多少個這樣的城市?102個。100萬人口在中國可能就是個農村,而在美國就是個大城市,杭州就有860萬人口”;“未來15年中國會有4億、5億中產,他們對優質產品服務的需求巨大。想想這意味著什麼?”。
  馬雲給出的答案是,過去30年,美國人口和中產改變了整個世界的經濟;未來30年,中國這個增長中的市場會根本性地改變世界經濟的圖景。
  馬雲說,中國將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個引擎會帶動世界經濟,對全球中小企業都將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歡迎來到移動端上的中國
  用馬可波羅的故事為例,馬雲向在場聽眾、乃至全球中小企業主發出了全球貿易的邀請,他說:1000年前馬可波羅從歐洲來到中國花了8年時間,再用8年時間從中國返回歐洲,今天有了互聯網,8秒鐘能都抵達中國幾億次。
  世界在變化,因此做生意的方法在變化。馬雲說:互聯網正是中小企業參與全球貿易的機遇。別想著互聯網只有電商,把它看作e-business。讓法國人為你做前端設計、中國人負責製造、非洲人採購原料,過去20年只有跨國公司能夠擁有這樣跨境營商的生態系統,但今天有互聯網我們就能做到。大企業過去20年能做的,中小企業今天用互聯網也能做到。過去20年大企業有資金去投資IT、在全球開設辦公室,今天中小企頭通過互聯網、以e-business的方式也能做到,以一種高效且成本低廉的方式去實現。
  馬雲說,全球買全球賣未來10年就會發生。我們的目標是,未來10年全球各地的消費者只要在線上下單,72小時內就能收到商品。我們希望政府可以為中小企制定政策,讓中小企自由而便捷地進行貿易。
  他舉例說:3年前,加拿大總理來訪阿里巴巴時說,幫我們銷售加拿大海鮮吧——於是那年雙11我們銷售了9萬隻新鮮龍蝦,72小時就從加拿大抵達了中國消費者家中,差不多3星期加拿大市場上都沒有龍蝦了;美國大使問我們能不能銷售櫻桃,我們說能,消費者下單時櫻桃還在樹上,一旦下單農場就開始採摘,72小時內櫻桃就送到了8000萬個家庭手中。有趣的是之後幾天我們收到了很多投訴,抱怨說這麼好的櫻桃、這麼低的價錢,為什麼不能繼續下單了——他們還想買。
2017-06-23 09:53:10
圖博館
巨大的市場,渴望品質消費的消費者、先進的支付、便捷的物流,這就是移動端上的中國將給全球貿易帶來的無限活力。馬雲提醒說:來自14億人口的需求是很巨大的,而你們只有3億人口。
  開始學習中文吧!
  1972年,在杭州出生的馬雲8歲。毛澤東和尼克松簽訂的協定掀開了中美合作的新篇章,中國自此開始迅速增長,馬雲所在的杭州也受到影響,開始成為一個相對開放的城市。很多美國遊客因此來到中國,馬雲開始為他們做免費導遊、學習英文,由此學到了許多不同的東西,知道了世界另一邊正在發生的事物。
  這在馬雲的成長史中,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這幾乎是一代中國人的縮影。
  “像我這樣的人並沒有在美國上過一天學,但我相信我比很多中國人、甚至比一些美國人都更了解美國。我尊重文化,今時今日在中國,在北京,上海,廣州,如果你選擇100個年輕人,80個人能說至少50個英文單詞。但在華盛頓、紐約、舊金山,除了謝謝,100個美國年輕人中有多少會說10個以上的中文單詞呢?”馬雲的話在現場引發笑聲。
  馬雲的成長史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史幾乎同步。過去30年,中國也向美國學習、向歐洲學習。“當我們擁抱變化時,就迎來了機會。人們開始抱怨全球化,而我認為全球化無人可以阻擋,你要想的是如何改變自己去擁抱它。過去30年中國製造業發展出色,因為中國學習了美國消費者的喜好,以確保歐美、全球消費者喜歡他們的商品。”
  馬雲說,美國是個偉大的國家,他本人則嘗試學習過GE、IBM、Ebay等企業的運作方式。對中美首腦此前的對話,他感到高興:“因為30年前美國對中國幫助頗多,未來30年中國市場需要大量美國產品和服務,美國的優質產品讓中國消費者瘋狂、喜愛。那麼如何面向中國做生意?……世界在變化,我認為用傳統方式做生意已經行不通,如果用互聯網會有更好的方法。”
  在演講中,馬雲兩度提到中國是“互聯網上的國家、移動端上的國家”。他不遺餘力宣揚中國的新變化,鼓勵中小企業勇敢擁抱中美貿易乃至全球貿易。當然,他也暗示了一個小要求:開始學習中文吧!
  回應
說的好,噴子怎麼還沒來
噴什麼?
http://tech.sina.com.cn/i/2017-06-22/doc-ifyhmtek7619399.shtml
2017-06-23 09:54:23
圖博館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食堂禁用中文標識?校方:可中英雙語

  據紅星新聞援引新加坡《海峽時報》2017.6.23報導,本週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orth Spine飲食區的攤主接到一條通知,管理層讓他們在八月續簽合同前撤掉所有中文標識,只保留英文。North Spine是南洋理工大學12個飲食區之一,由食品供應商勝樂集團負責管理。
勝樂集團在回應時將問題矛頭指向了學校。最初,校方在回應《聯合晚報》詢問時表示,南洋理工大學作為國際化校園,擁有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師生和人員,而英文是新加坡的行政語言,因此要求所有攤位運營者使用英文提供產品和服務信息。
然而,這一回應卻進一步引發眾怒,隨後南洋理工大學發言人又澄清:“ 這是一場誤會。只要英語標識是其中之一,雙語標識是可以出現在攤位上的。學校正在要求勝樂集團向各位攤主做出解釋。”
據《海峽時報》報導,記者昨日實地走訪飲食區發現,該區域12家食品攤大多都採用中英文雙語標識,只有三家攤位僅有英文標識。
不少攤主對此表示困惑,一位出售雞肉飯的攤主告訴記者:“因為我們有中文標識,他們確實要求我們進行更換。”
學校的這一行為不僅讓攤主迷茫,更引起不少中國學生的不滿。據《聯合早報》報導,一名中國學生表示新加坡的特色在於多元文化氛圍,“新加坡菜餚的英文名很本土化,外籍學生可能不太熟悉,有雙語會比較好”。
也有公眾表示,更換招牌可能會增加攤販負擔,如果碰到年紀大一些的顧客或是英文不好的外籍學生,即使有圖片也看不懂,可能進一步詢問,反而耽誤時間。
新加坡中國書法家學會會長陳聲桂向《海峽時報》表示,從標識中刪除中文是絕對不被接受的行為。
南洋理工大學負責學生生活的副教務長郭建文教授對此回應稱:“既然相同的信息以英文展示給非漢語學生,那麼學校就應確保中文也同樣出現在標識中。”
郭教授表示,學校正在調查此事,“作為一所國際化大學,我們歡迎多元化,中國文化也是新加坡多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被要求撤換中文標識的並非只有這些攤位,據《聯合早報》報導,6月22日,南洋理工大學校北區大樓的百美超市(Prime Supermarket)同樣接到通知,被告知中文促銷信息不能出現在超市中。
  回應
 我現在有一種預感,凡是現在反華反的特別厲害的,在各方面去中國化的,未來一定會很慘,最後不得不全盤接受中華文化,有可能是扯淡,只是一種預感
 再過20年他們大概會後悔不會說中文
2017-06-24 12:42:42
圖博館
李光耀的回憶錄裡就講過,他發現中文底子好的華人比不會說中文的華人能力更強一些,他就是依靠這些能力強的年輕人建立了新加坡這個國家。
 然後呢,李光耀權力穩固後就禁止了新家坡中文教育。南洋理工大學前身南洋大學東南亞第一所中文大學,當年是華人建立,為了東南亞華人繼承和傳播中華文化的地方,東南亞中華文化的重要堡壘,後來被李光耀徹底摧毀。一部分華人轉移馬來西亞,繼續堅持華人華校教育。唉,說起來都是血淚史
  相關新聞
李光耀孫子:李顯龍濫權讓我父母想出國
李顯龍弟、妹發公開信與其決裂 李否認指控表傷心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到底有沒有“大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6_23_414842.shtml

手足鬩牆傷新加坡形象 總理李顯龍向國人道歉2017-06-19 中央社

已故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的故居處理事宜,引發現擔任總理的大兒子李顯龍與手足的嚴重家族失和,李顯龍今天向新加坡人民道歉,表示此事已傷害國家的聲譽。
數日來,李顯龍和妹妹李瑋玲及弟弟李顯揚在臉書及國際媒體互相抨擊,原因是對李光耀故居是否拆除或做為公共用途產生爭端。
李顯龍事先錄好聲明,今天由新傳媒私人有限公司播出。他說:「對這項爭端造成新加坡聲譽受損,以及國人對政府的信心遭到打擊,我深表內疚。身為總理,我就此向國人道歉。」
「這段日子與弟妹爭執不休,如果父母健在,必定十分傷心,而我身為長子,也感到難過」。
2017-06-24 12:43:37
圖博館
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呼籲:別再學法語改學中文2017.9.5海外網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近期英國一項針對1000多名未成年人(18歲以下)父母的調查顯示,在除印歐語系之外的語言中,英國父母最希望孩子學習中文。超過半數父母認為,學習中文有助於孩子未來事業的發展,也能開拓孩子們的視野,接觸中國多元的文化。調查顯示,英國父母認為,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語言依次為:法語、西班牙語、德語、漢語、阿拉伯語和日語。
  據報導,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曾呼籲英國兒童,“不要再學法語,改學中文。”
  卡梅倫還表示,“我希望英國和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經濟體連結,這就包括我們的年輕人要學習的語言,未來能在商場上得以運用。當現在仍在學校的學生走向社會時,中國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所以是時候把眼光從傳統的法語和德語上轉移,讓更多孩子學習中文。”
  倫敦大學學院教育研究院去年9月首次在英國發起推廣中文教學的項目(MEP)。該項目計劃在2020年培養出至少5000名中文流利的英國年輕人。參與學習的小孩平均每週會上8小時的中文課,其中4小時是在學校學習。相較於目前每週僅1到2個小時的第二外語學習課程,該項目的學習時長有了明顯的提高。
  雖然英國學習中文的人數在過去10年內不斷上升,但參加中文測評考試的人數與其他語種相比仍顯不足。去年參加GCSE中學考試中文科的人數約為4000,而參加法語科考試的人數超過14萬。
  實際上,學習外語並不是英國人的強項。根據英國文化協會調查,有四分之三英國人無法用第二外語和人交談。調查也發現,有超過一半(58%)的英國人對於在畢業後第二外語掌握不精感到懊悔。為此,英國文化協會曾力推學習語言運動,希望英國人多去思考學習第二外語的重要性。
  外語補習班價格不菲?有免費線上中文課程和孔子學院
  據歌德學院調查,73%英國人有學習第二外語的慾望,47%的人認為他們學習第二外語的最主要障礙在於缺乏時間,也有44%的人認為學習外語花費太高。
  在英國,一對一家教外語補習班的費用一般約為每小時40英鎊(約合人民幣338元)。但如今有許多免費又創新的方式可以學習外語。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推出了免費線上中文課程,從最基礎的聲調開始教起,有清晰的真人發音,以及生動的情境教學​​,可以在短時間內掌握所有中文問候語,且不必花費一分錢​​。此外,英國目前有29所孔子學院和148個孔子學堂提供漢語教學的課程,方便英國民眾了解漢語和中國文化。
2017-09-07 11:38:55
圖博館
印媒稱漢語成巴基斯坦官方語言巴方回應是鼓勵學習

  2018.2.19,包括印度知名主流媒體——亞洲通訊社(ANI)、《今日印度》、《每日新聞與分析》等多家印度媒體曝出了一個所謂“大新聞”。
  “漢語普通話被批准成為巴基斯坦官方語言!”
  20日,巴基斯坦參議院終於坐不住了,官方闢謠!
  參議院主席表態,該決議的具體措辭是:
  考慮到中巴經濟走廊框架(CPEC)下兩國合作日益緊密,參議院鼓勵當下以及未來中巴經濟走廊人力資源培訓項目都要開啟學習中國官方語言的課程,以降低溝通的成本。
  回應
 英語是阿三國的官方語言阿三們就不覺得丟人嗎?而且阿三們說的英語是全世界最難懂的。
 咖哩味兒的英語是最純正的,比咖哩味的kfc都好。不相信你就去聞聞,保證你不想再來一次。
 中文的地位在其他國家甚至不如法語,倒不是說妄自菲薄,對於歪果仁來說,中文的確很難,外語基本上都是由字母拼寫,發音和單詞直接聯繫,而中文,體系超級巨大,簡直是天書.
 這不是難不難的問題,法語西班牙語英語在很多國家是官方語言,根本原因就是那些國家從前基本都是殖民地,說宗主國的語言很正常.
 一門語言的地位高不高,其實與經濟地位軍事地位密切掛鉤。當我華夏的生意做遍全世界,我PLA的軍艦飛機遍布全世界,到那時候,就是中文一統天下(通行天下),地位至高無上。
 學會三千個漢字就基本可以書面交流了,這階段是比英語要容易得多。
 漢語漢字是世界上最精華的,常用字才幾千,這階段其實是比英語要容易得多。
 常用字500足夠了。

一艦隊可護一國!中國海軍在印度洋周邊演訓任務2018.02.21

央視、中國海軍網的公開報導,中國海軍目前已有三支艦艇編隊分別位於印度洋東、南、西三大海域,還有南海深處。水面戰艦總數遠遠超過之前預估的11艘,並且不包含潛艇。當前包括052C/D型驅逐艦、054A型護衛艦等7艘,近3萬噸級071型兩棲船塢登陸艦一艘,2萬噸級以上綜合補給艦三艘。如此規模艦艇編隊,完胜被稱為亞洲第二海軍的印度海軍。
  回應
 無非告訴攪屎棍國,自由航行,我們也會!你這隻黃鼠狼來我南海拜年,我嚇你三兒子!
 國家主權國際法豈容強盜行徑踐踏?一向以印度洋為自己勢力範圍的阿三,前不久還嚷嚷著要出兵干涉馬爾代夫,在中國這樣強大的海軍力量面前不知作何感想?有中國在,誰都不允許在印度洋施行霸權!
2018-02-22 11:18:47
圖博館
內維爾·薩洛尼:關於英語地位衰落的閒言碎語2018-03-09 觀察者網

“英語在歐洲的重要性在下降,這個趨勢的發展是緩慢的,方向卻是確定無疑的”,歐盟委員會主席讓-克洛德·容克的這句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實呢?由於每一個成員國的語言都必須受到平等對待,歐盟一共有多達24種官方語言。考慮到歐洲人的跨語言溝通能力並不太強(英國人尤其缺乏這方面的能力),按照這位主席的說法,將來每個歐洲人是否都需要配備一位能聽懂24種語言的同聲翻譯才能實現互相交流呢?還是說,大家都使用英語會更方便些?
  英國人、香港執業律師內維爾·薩洛尼2017年5月17日在《亞洲時報》發表評論文章:《關於英語地位衰落的閒言碎語》
  雖然法國人喜歡在這類事情上花心思,但法語成為全歐洲通用語言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不必說德語了。法語或德語難以在全歐洲範圍內獲得接納,這個現實其實反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這兩種語言在各自小圈子內的崇高地位。
  若讓我說出下一個最有可能的全球通用語言,也許非西班牙語莫屬,因為除了巴西等少數幾個國家之外,拉美人都講西班牙語。不過,那些勤勞的北歐人是絕不會委屈地接受地中海岸邊那個時刻把“明天再說吧”掛在嘴邊的民族的語言的。
  鑑於當下的實際情況,這位來自盧森堡的讓-克洛德·容克主席(他當然能講英、法、德三種語言)很可能會發現,他的上述判斷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考慮到英國首相特蕾莎·梅的強硬態度,英國離開歐盟的可能性極大,但歐盟對英語卻是難以割捨的。如果歐盟真得拒絕使用英語的話,請問這位容克先生:歐洲人到底可以用什麼語言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交流呢?
  當然,你可以說,與特朗普用英語或任何其他已知的人類語言講話都是浪費時間。而且,正如語言學家希金斯教授所指出的:“在美國,那裡的人已好久不講英語了”。不過,若不考慮美國人在講英語時那些倍受我們嘲笑的壞習慣,他們所講的的確是一種英語方言,而且這種方言與烏戈爾語或突厥語比起來還是容易理解得多。
2018-03-10 09:33:53
圖博館
毫無疑問,無論你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講哪種語言,他的譯員都有能力將其準確地翻譯成漢語。不過,在歐盟的24種官方語言裡,選擇哪一種對中國領導人講出來會比較合適呢?恐怕無論選哪一種語言,講其他23種語言的歐洲人都不會太高興吧?而且,即便容克先生參加漢語普通話速成班,能夠與中國領導人用漢語直接交談,他們之間的談話內容最終也是需要翻譯給歐洲人的,選擇哪一種目標語言進行翻譯仍然是個問題。
  雖然非洲很多地方都曾是法國的殖民地,至今那些地方仍使用法語,但若說在非洲大陸通行無阻的語言毫無疑問仍然是英語。當然,如果歐盟想放棄非洲並把它交給中國人的話,非洲人今後講不講英語也是無所謂的。
  另外,如果拒絕講英語的話,容克先生還需要考慮今後歐洲人該如何與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孟加拉人溝通。在這三個方言甚至語言眾多的國家,英語發揮著社會粘合劑的關鍵作用。
  在印度,民族眾多,語言龐雜,一個實用主義的解決方案就是大家都使用英語。如果容克先生有機會去印度各地的法庭旁聽一下的話,他很快就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意識到自己對英語的偏見是多麼狹隘。如果他有機會去新加坡或馬來西亞,他會受到同樣的教育。
  另外,如果歐盟與菲律賓之間使用只有一些比利時人才能聽懂的瓦龍語交流的話,菲歐關係受損也不是無法想像的。
  此外,還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雖然這兩個國家的人民在講英語時,已經把古怪的發音發揮到了人類理解能力的極限,可如果你在這兩個國家對著剪羊毛的工人講捷克語或愛沙尼亞語的話,他一定​​頭也不回地離你而去。
2018-03-10 09:34:37
圖博館
說了這麼多,還是回到香港吧,在這座自詡為“亞洲世界之都”的城市,英語的地位已變得十分令人失望。根據《基本法》第九條,英語是香港的官方語言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九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使用英文,英文也是正式語文”——觀察者網注),可如果你想在香港政府部門找一份工作,你就必須會講廣東話,而且還必須具備中文讀寫能力。
  更加令人難以忍受的是在香港立法會聽那些議員用廣東話發言。無論關於什麼議題,那些平庸議員的發言根本不值得花時間去聽,即便不聽也不會造成什麼損失。在香港,政府發言人講的英語經常是難以理解的。特首梁振英最近提到所有外國訪港人士都必須先獲得工作簽證,他是否的確是這個意思我並不清楚,我並不在意,也不會究根問底。
  把香港人的英語水平與新加坡人的英語水平相比,結果實在是令人尷尬的。
  在香港法庭裡,英語的使用比例一直在下降。使用英語本是普通法體系的規定,施行普通法體系的國家所作出的司法判決(此類判決都是用英語書寫的)很好地體現了法律的智慧,而那些法官和律師在法庭辯論過程中深深受益於此類英語法律文本所體現出的法律智慧。
  香港社會故意降低英語的重要性將嚴重削弱香港國際都市的地位。原因在於,國際金融界大多數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協議和文件都是用英語書寫的。
  的確,支持脫歐的英國人是缺乏常識的、狹隘的、盲目民族主義的,這一決定也將對英國自身造成極大傷害。然而,如果歐盟決定削弱英語的主導地位,那麼這位決策者終將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而且未來難免像奧賽羅那樣批評自己:“我曾像印第安人那樣,把一顆比整個部落所有財產加在一起還要貴重的珍珠隨手丟棄了”。讓-克洛德·容克主席關於英語的表態是他在佛羅倫薩對意大利人用法語演講時做出的,不過令人十分詫異的是,講那句話時他使用的卻是英語。
2018-03-10 09:35:19
圖博館
下面是讀者在這篇文章後的留言,觀察者網翻譯如下,僅供參考:
  Shawn Napper:很是諷刺,薩洛尼先生,雖然你致力於推動英語的廣泛使用,但你在本文中使用的英文風格卻是在非英語國家裡英語作為交流工具角色日益弱化的原因之一。唐納德·特朗普風格的英語的確不值得效仿,但你寫作的英文簡直是語句冗長、用詞晦澀的法律文體,這種風格的英文長期以來都是美國法律界嘲笑和批評的對象。如果有人還不理解我所指何意,請參考小威廉·斯特倫克的著作《風格的要素》。
  Keith McLennan:有這樣一部以多國警察(來自丹麥、比利時和德國三個國家)為主角的連續劇,名為《團隊》。當各自處理自己的事務時,三個主角會講自己的母語,不過當他們三人湊在一起交談時,無論在高科技的視頻會議上還是在各種犯罪現場,他們都只講英語。即便英國脫歐,這種語言使用上的習慣也會繼續保持下去。尤其考慮到美國在商業、政治和文化上的強勢地位,就更是如此。順便提一句,不僅新加坡人優異的英語水平令人驚訝,在中國,英語也獲得了廣泛的認知度。與在新加坡的情況相同,英語是中國學校裡的必修科目。在中國商界,英語也是一項基本技能。
  回應
 歐洲搞了幾千年了,還沒有實現書同文,就在100年前還打得你死我活,互相根本就不認同
 你別說歐洲,就是英國,時間撥回到十六世紀,也沒有一個書寫標準,舉例來說,book一詞,你可以像我們現在這樣寫,也可以寫成boke或者bock甚至buke,如果你是個威爾士人估計還可以寫成bwck(威爾士語裡w作原音),只要讀出來發音都差不多就行。標準英語還是莎士比亞搞出來的玩意,而且即使是他,他自己的名字都有4種拼寫方式。 說真的,漢字這種表意文字是傳播障礙,字母文字那種純表音文字壓根就是記述災難。 歐洲的分裂,不僅僅是民族問題,還有階層分化的問題,貴族政治導致封建割據犬牙交錯,而貴族和平民又難以達成和解。我說的書寫問題其實就是這個的相關,教育壟斷和階級隔離造成的。時至今日,英語裡一說we little people或者common folks,那麼後面跟著的內容絕對是攻擊某個既定群體的搞事言論。

“中式英語”走進牛津詞典?漢語拼音立大功!2018-03-09 觀察者網

“你好”(Nihao),來份“餃子”(Jiaozi)!可以用“人民幣”(Renminbi)或者刷“支付寶”(Zhifubao)嗎?——如今,在英語圈國家,這些話咱直接用漢語說出來可能也好使了!
2018-03-10 09:39:03
圖博館
中國外文局2月發布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中說:漢語拼音實施60多年來,以此為載體進入英語話語體系的中文詞彙不斷增加,甚至已經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過去被翻譯成英文的中國詞現在被漢語拼音替代。比如餃子,還記得小時候英語老師教這個詞必須說成“dumpling”,現在直接說“Jiaozi”就行!
  不信?去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找找看,有沒有“Jiaozi”這個詞條。
  此次調研發現的另一特點是,中國經濟、科技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與科技話語的創新。
  報告列舉了海外認知度最高的100個中國詞彙。榜單中,共有15個經濟科技類詞彙入選。
  其中,“元”“人民幣”躋身榜單前十位,且已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紅包”“支付寶”“網購”等因移動支付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詞彙在年輕群體中有較高的認知度。
  報告說,以漢語拼音形式直接外譯的文化詞彙在榜單上表現頗為搶眼。
  有意思的是,儘管“春節”“功夫”“胡同”等文化詞彙早已有較為固定的英文譯法,但其拼音形式的直接外譯,在使用頻率和受認可度方面正逐漸與英譯形成競爭關係。
  專家分析認為,隨著中國的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正在悄然影響著世界。
  無獨有偶。《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奧斯特勒2月27日在英國《衛報》發表署名文章認為,雖然當今世界1/4人口在使用英語,但隨著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影響力不斷增強,漢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俄新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他在1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說,在美國或歐洲,大學生們花了很多錢去學漢語,不只是普通話,還有各地方言,比如廣東話。
  “他們需要這樣做,以免跟不上離開中國經濟就走不動的當今世界。”
  同時,強大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在外國人中流傳。例如,將各地連接在一起的麵條。散發著醉人香味的中國佳餚也走入尋常百姓家。
  所以……煎餅果子要不要先來一套?
  回應
對於已經有的中文名詞,英語直接套用拼音就好,就像我們中文套用英文咖啡一樣,說出來大家都明白。
現在一般翻譯成“LOONG”,特指龍
這樣翻譯最好,音同不說,還形狀像,讓老外體驗一把象形字
2018-03-10 09:39:50
jsoujsou
在莫斯科看世界盃:中文比英文好用 人民幣比盧布好用2018-06-24每日經濟新聞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激戰正酣。有人調侃:這次世界盃,中國除了足球隊沒去,基本上其他都去了。
沒錯!借世界盃的機會,每經小編也飛去了莫斯科,在現場感受世界盃的氣氛之餘,也參觀了不少名勝古跡,體驗了一番城市風情,借此管窺莫斯科當地人的經濟生活。
  不懂俄語寸步難行 小商小販中文流利
有報告稱,世界盃期間,預計有10萬中國遊客赴俄旅遊、觀賽。果然,小編在世界盃開幕前一天乘坐國航班機,從北京直飛莫斯科。這趟航班上,90%都是中國人,其中最為亮眼的當屬五糧液“酒王軍團”,他們是來自五糧液“萬店濃香世界盃”主題活動的成員。
地處歐洲板塊,而且從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開始就積極學習歐洲,但如今的莫斯科還算不上一座國際化的都市。
雖然在莫斯科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裡,可見俄語、英語、漢語標牌,但深入城市卻發現,除了紅場、克里姆林宮等主要景點,幾乎所有的道路標誌只有俄語。
當地的導遊告訴小編,在俄羅斯的大學裡,英語不僅不是必修課,而且只能算作第四語言,學生們往往會首選法語和希臘語。大學生尚且如此,更何況服務人員呢。
有趣的是,在很多景點,不少俄羅斯人竟然會講中文。從克里姆林宮出來,只聽見有人叫賣:“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轉眼一瞧,原來是一個矮個子當地人在兜售紀念郵票,雖然明顯帶著外國口音,但說得格外流利。不時,又一位大個子俄羅斯人也走過來,同樣用流利的中文喊:“看一看……兩張郵票區區500盧布,一張郵票200盧布……”
儘管不知郵票真假,但被他們的中文吸引,小編準備買一本郵票留作紀念。小編問:“收人民幣嗎?” 沒想到,那位大個子反應迅速:“人民幣好!”
2018-06-26 10:29:45
jsoujsou
發中文稿被批不尊重國語 馬來西亞財長這樣反駁2018-06-26 環球網

  林冠英今年5月就任財長,這也是時隔44年後馬來西亞首次迎來華裔財長。但他上任後對媒體表示,自己是馬來西亞人,不會標榜為華裔。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等報導,6月21日,林冠英介紹了政府決定繼續注資完成TRX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的計畫,之後發佈了各種語言版公告。
  馬反對黨巫統多名高級別官員輪番炮轟林冠英,認為其不尊重國語馬來語,稱此舉“可能破壞國民團結,引起社會不安和憤怒”。
  24日,林冠英在臉書上以中文對批評聲音做出回應。他表示,“根據聯邦憲法第152條文(1)闡明,任何人不得禁止或阻止任何人使用、教導或學習其他語言的權利。在此憲法精神下,發放中文或其他語言的翻譯版新聞稿,何錯之有?”他稱,今後依然會繼續以國語、英語同步發佈公告,必要時加上中文翻譯稿,除了財政部,其他部門也應該給予更多使用中文的空間。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25日也發文力挺林冠英,稱政府部門發中文稿的做法符合馬國國情,並批評那些“企圖玩弄種族情緒的有心人士”。
  中文是繼國語(馬來文)和英文之後,馬第三大重要語言。馬人口3200萬,華裔23.2%。馬有1297所以中文授課的華文小學。華小是華裔家長把孩子送往求學的首選學校,而不少非華裔家長也把孩子送入華小。就讀華小的非華裔學生比例高達15%,接近10萬人。
2018-06-26 10:30:54
jsoujsou
台灣人英語流利程度亞洲第9 落後中國 2018-11-04 聯合報

國際文教機構Education First(EF) 對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30萬名英語非母語人士進行測驗,編製成2018年英語流利程度指數;根據該指數,英語為外語的國家當中,瑞典人講英語最流利。
去年冠軍荷蘭退至第2名,新加坡居第3。第4至第10名依次是挪威、丹麥、南非、盧森堡、芬蘭、斯洛維尼亞和德國。
歐盟國家普遍表現不俗,英語講得最差的是法國,得分55.49,全球排第35名。
至於亞洲國家排名,在新加坡之後依序是菲律賓(得分61.84排名14)、馬來西亞(59.32排名22)、印度(57.13排名28)、香港(56.38排名30)、南韓(56.27排名31)、越南(53.12排名41)、澳門(52.57排名44)、中國(51.94排名47),然後是台灣(51.88排名48)和日本(51.80排名49)。亞洲國家平均得分是53.49。
  回應
法國最差?哈哈 法國還不願學英文呢 什麼鬼數據
主因是法國人自認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是講出來的香頌,這是他們的優越感在作祟所致。
民進黨說學校不教就是消滅閩南語,若學校教這樣有用,台灣人的英語早該飛天了吧!
  相關新聞
民進黨高雄黑派大老羅兆洪力挺韓國瑜2018-10-25聯合報
與原高雄縣黑派淵源深的民進黨籍美濃客家大老羅兆洪、曾是民進黨創黨黨員的前高雄縣議員陳振福今天在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競選服務處宣佈挺韓國瑜;羅兆洪並肯定韓國瑜的母語政見,認為母語在家學習效果好。
  相關新聞
【用中文可以行走華人圈;用英文可以行走全世界】
語言要有用才重要,把中英文學好才能和國際接軌!
要台灣下一代浪費時間生命去學一大堆方言能找到工作嗎?
民進黨鎖國,用意識形態 政治淩駕專業,讓台灣失去競爭力!
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民進黨會養他們嗎?
2018-11-05 13:34:45
圖博館
“中國人不許說中文!”美著名大學搞歧視已經這麼囂張了? 2019-01-27

  2019-01-25,美國杜克大學一名生物統計系的助理教授梅根⋅尼利(Megan Neely)向全系學生髮了一封電子郵件,要求中國學生不要在學校說中文 。
  郵件稱,學校有兩位教職員工分別找到她,稱在教學區看到一些中國學生在休息室和教學區說中文(用他們的話說,非常大聲) ,想要知道這些中國學生的名字,好在之後拒絕這幾名學生的實習或專案申請 。
  梅根說,這兩位教職員工很失望,這些學生沒有把握機會盡力去提高英語水準,反而在樓道裡用別人完全不懂的語言交流,很不禮貌。
  這封郵件發出後,中國留學生們自然炸了鍋!
  有人覺得:梅根說得有道理,中國學生確實毛病多,她只是好心提醒!
  不過,更多人則覺得:梅根這就是明晃晃地種族歧視啊!
  據悉,這位助理教授不是第一次群發類似郵件了。
  2018年2月,她也發過一封郵件,建議母語非英語的國際學生在學校都要說英語。
  不得不說,這位英語員警真的有問題......
  在職業場合和學術場景下使用交流雙方都理解的語言沒錯,但在其他地方其他時候說什麼語言都是個人自由。
  要求他人只說英語,美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EOC)已經將這一條明確列為歧視。
  第二天週六(26日)下午,該系所屬學院醫學院院長瑪麗⋅克洛特曼向學生發信致歉,要求對該專案進行全面審查,並澄清:杜克大學不會限制學生溝通的語言,也不會因為用什麼語言而影響學生的職業發展 。院長還透露:助理教授梅根已辭去該專案主任一職。
  回應
 關於說話聲音大,純粹是對中國人的偏見。其實,我見過在我國的不少外國人,說話聲音同樣很大,只是咱中國人很大度,沒跟她們計較而已。也許他們會狡辯說那是入鄉隨俗,但周邊中國人說話聲音並不大啊,怎麼不入鄉隨俗了?這些西方人,粗俗的是他們,小肚雞腸的還是他們,只因他們暫時是發達國家,所以似乎一切都是優越的,怎麼做都是有理的,鄙視!
 不但中國人可以大聲在中國用英語交談,外國人也可以。美國人不允許中國人在美國大聲用中國話交談是明擺著的種族偏見!是一些美國人的狂傲自大的惡疾,如特朗普搞美國優先淩駕於國際法之上,當聯合國的太上皇。必然遭到世界的反對,四處碰壁。
 當你科技比他們先進,經濟比他們發發達很多倍以後,就是你說鳥語,他們都舔你,就象今天某些國人舔人家一垟。所以,聽到這些不要激動!
2019-01-28 09:02:13
阿楨
學校要求學生必修英語,是廢物技能、思想上自我矮化嗎? 2019-03-18

微博大V花千芳最近連發了幾篇微博,認為學校讓學生都要學英語是不合適的,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犧牲了孩子寶貴的童年。而“為英語呐喊”的人,有一部分更是“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
  @花千芳 的這種觀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過,大體上是說,學校裡學英語沒什麼用,耽誤工夫。有意思的是,很多民族主義者(在當時)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學英語,容易導致崇洋媚外,而學校裡讓所有人學英語,更是會促使中國孩子從小就喜歡外國的文化,是“崇洋媚外”思想的推手。
  上世紀末很多人面對外國沒有什麼自信心,原因是因為學了英語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力遠不如西方,當看到外國人舊電視機都能扔垃圾箱而自己買電視機還要托人的時候,普通人是很難有太強的自信心的,無論他們學還是不學英語。事實上,當年很多老牌恨國公知,英文水準都不怎麼樣,這並不妨礙他們用二手三手得來的對西方世界的蹩腳理解來咒駡中國。反之,現在出國留學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外求學生活,外語水準並不低,但仍然能夠客觀看待中國和世界,甚至有的人更是“出國之後才愛國”。
  隨著中國和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英語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項技能而已。它是否能承擔意識形態的功能,那要看中國國力如何,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如何。如果還是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對比,不用說英語了,任何來自西方世界的東西,比如可口可樂、肯德基、星巴克,都會“自動地”承擔上意識形態和文化入侵的功能。除非你能把西方世界和中國完全隔離開,才能斷絕掉這種“文化入侵”。反之,以現在的中國國力,像肯德基這些曾經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如今也正在變成普通的飯館,甚至還不是什麼高檔飯館。
  我們的義務教育免費教授英語,是一項德政。因為它在就業市場和實際工作中是有客觀需求的。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回應
 學英語肯定有必要。但是在高考占那麼高比重的分就未必合適了。高考總分480分英語120分,占四分之一。而物理化學這些專門選的科目卻不直接計入總分。
2019-03-23 08:21:23
阿楨
學外語是必要的,現在的問題是把學英語當成了全部外語,應該把英法德拉丁西班牙語等並列,讓學生選學其中之一,而不是現在這樣把英語當成外語本身。
 全民學英語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英語產業應當精英化。現在國內、國外有很多人以英語產業為生,當然捨不得國家改變縮小英語教育的規模。曾記否,初中英語教材一年一換,就是為了配合老外賺錢。
 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英文學習給那些需要專業化的人學習,大多數人是沒有必要的
 現在不是學不學英文不英文的問題,是學英文通吃天下的問題,英文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才是要反思的
 很多年前我就認為全民學英語完全是浪費時間資源,讓那些有興趣的人去學就可以了,其他人可以把省下的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是更好嗎?
 我正好相反。我認為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越應該學一些外語。無他,一是可以給自己增加一門技能。二是多一個瞭解和認識世界的視窗。
 對於整個國家教育體系來說,在初、高中階段分辨出哪些人有興趣學英語,哪些人沒有興趣,哪些人以後的工作會和英語打交道,哪些人以後工作了與英語無緣,這都是強國家所難的,所以為了保證少部分人在以後大學期間跟得上進度,不會後悔以前沒學過英語,在初級教育階段開展英語教學是有必要的,以學習IT行業為舉例,英語都不會搞什麼程式設計?其他一切基於電腦的科技,除非發展出成熟的,能夠被廣泛應用的漢語言程式設計,否則搞這個行業的人英語都是非學不可的。
 按你這麼說的,全球學英語才是必然趨勢了吧。真香。
 是啊,現在英語是事實上的世界語言啊?
 再過10年,在AI技術的發展下,你們就會發現學英語真的是一個廢物技能,現在吃香的外語翻譯這個職業很可能就像現在的計程車司機一樣面臨被技術淘汰的命運。
2019-03-23 08:25:22
阿楨
白話文罹癌 中文教育須返古治療 2019/05/04 中國時報 簡立欣

五四及白話文運動影響華人百年,但火星文及語言癌的流弊,卻凸顯台灣語文教學的缺失,引起各界關注。
「現在要『做』點餐了嗎」、「有局部性大雨『發生的機率』」、「『針對』自動販賣機『進行』衛生稽查」…全球華人使用白話文已久,台灣甚至衍生出外星文、語言癌等龐雜表達方式。事實上百多年前華人還在使用古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白話文才真正抬頭。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也是白話文運動百年,台灣在語文教學的明顯缺失,顯示中文教育有必要「返古」。
飽讀古典 白話才優美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的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為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的前程。
言之有物 非不讀古文
回看1917年,中國身陷傳統轉型現代的陣痛,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為2年後五四裡白話文運動的先聲。
盲目歐化 根本是退化
不過,當時知識分子吸收西洋語言時,也吸納英文文法結構,如「就…而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來說」等。大陸作家蔣波認為,原本中文可以表達「很難」、「很快」、「易讀」,加入英文構造裡的「度」、「性」變成「難度高」、「速度快」、「可讀性高」;余光中也曾痛批,中文的「因此」、「問題很多」變成「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問題存在」,是盲目「歐化」。
如今漢語還有縮寫、諧音、表情符號、圖像化、火星文、數字化等「網路語言」。台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
2019-05-04 07:38:54
阿楨
華夏學宮被關 孫楠女兒曾在此就讀 2019-11-24 荔枝新聞

  今年年初,歌手孫楠與妻子潘蔚的一段採訪視頻在網上熱傳,採訪中孫楠妻子潘蔚稱,他們一家四口從北京搬到徐州居住月租700塊的房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到徐州有名的“華夏學宮”接受國學教育。而伴隨著無辦學資質、學費高昂、變相的女德教育等質疑,華夏學宮一時間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日前,該機構被曝已經完全停業關門,那麼,這所學校現在的情況如何?我蘇特報記者前往實地進行了探訪。
……….
  據瞭解,華夏學宮呂梁新校區於2016年9月開建,2018年6月學校從市區老校區搬遷至此。呂梁風景區工作人員張師傅告訴記者,由於華夏學宮的興辦,附近倪園東村的不少村屋曾被學生的家長租來陪讀,但現在基本上都退房了:“這邊原來租房子都不租了,原來都是學生租的,家屬帶孩子在這邊上學,都是有錢的。”
  如今冷清的場面與當初學校宣稱招生和培訓10多萬人的熱鬧大相徑庭。
  針對此次華夏學宮關停一事,記者聯繫上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該局宣傳科科長張春恩表示,關停原因是學校辦學不規範,但具體情況他並不清楚:“是因為辦學不規範,區教育局不負責這個事情,這個是市教育局查處的,他們比較清楚。”
  此前,有媒體從徐州教育部門瞭解到,華夏學宮因辦學行為不規範已被關停,目前正由徐州市教育局牽頭進行資產清查等工作。
  回應
國學班應該開,多開…遍地都是英語班,為什麼就沒關係呢[費解]
2019-11-25 07:57:48
阿楨
平心靜氣看繁簡之爭 2019/12/14 清大博士生林士清

不久前在北大、清華校園掀起一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較量,主因乃因敢言而知名青年律師陳秋實,在公開的網路場合發表:我不是文盲,所以我學正體字。
是以,筆者花了一點時間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來龍去脈,回頭想想馬英九所謂「識正書簡」當時引發衛道文化界的強烈批判,但在實用性上,筆者認為馬英九的說法固然也有些許道理,起碼筆者在北京讀博這段時間,識正書簡的閱讀及撰寫的習慣逐漸養成。
  簡體字非共黨創造
華夏歷史長河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向來並存。
  繁簡之爭起源政治
此種文化驕傲卻引來一種偏見:台灣人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屢屢見到以「正體字」稱呼繁體中文,甚至以帶著貶意的「殘體字」來稱呼簡體中文,此種霸權式的驕傲作祟,添加了使用者對於語言的特定觀感,也就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語言態度。
首先,漢字一共有九萬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2235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第三,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居功厥偉,楷書的撰寫方式是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鼻祖──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大部分被現代使用,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識字率。
  至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至1934年中華民國時期,先後有數百名學者提出漢字簡化,後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中止。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已收錄1700個簡體漢字,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此工作被迫停止。
  1949年兩岸分治後,台灣蔣介石提倡漢字簡化,後因大陸率先推廣簡化漢字,使這一問題政治化,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知識界人士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2019-12-15 07:36:55
阿楨
簡體字挽救了漢字
當筆者前往北京負笈念書後,由於大陸地區琳瑯滿目的簡體字,基於課業的需要也得正確認知簡體字,發現下列心得:首先,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創造、改進和使用,都是來自於由下而上的普通民眾,重點得讓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溝通;其次,繁體字雖說書寫美感,始終不如簡體字易於學習的方便,簡體字的推行掃清數億文盲;第三,容易推廣至國際化,外國人遠渡重洋來華人圈學習中文,簡易的簡體字較受到外國人士的青睞;第四,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徹底挽救了中國文字。清朝和民國以來,知識分子一度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迂腐,廢除中國文字,才是唯一出路,而這個時候推廣簡體字,無疑挽救了漢字。
  珍惜漢字在儒家圈的無遠弗界。
每當聽聞有人辯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劣評比,筆者認為繁體字並不能單純地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正統,要論正統,應該結合繁體和簡體,以及每個時代使用的文字,並深入到每個文字的本身,結合歷史發展的進程。再者,從近代漢字來說,沒有簡體字,就沒有漢字,簡體字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精神與創新,它掃清了文盲,挽救了漢字,也使漢字越來越全球化。
  繁體字的文化象徵
簡體字擁護者最受不了說繁體字代表中華精神,認為繁體字不過就是一些遲早被淘汰「老字」。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解,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
除了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外,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要有更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
2019-12-15 07:37:57
阿楨
港媒:上海和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

香港《南華早報》2020-01-08: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而上海已連續6年在中國排第一 一項對母語非英語國家進行的全球英語聽讀技巧研究發現,上海和北京的專業人士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同行。(總部位於瑞士的)語言培訓機構英孚英語本週三發佈的英語熟練度指標顯示,上海連續6年在該研究中成為中國表現最好的城市,北京則是第三次超過香港位居次席,前兩次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
  由於更多中國人赴海外旅遊、國際貿易與日俱增以及(英語)培訓需求旺盛,中國內地城市年輕專業人士的整體英語熟練度已提高,並在2019年首次從“低下”上升為“中等”。該年度研究始於2011年。2019年,來自100個國家和地區的230萬人參加該測試,平均年齡23歲。但有關評估結果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的總人口,只是代表“對英語(熟練度)排名感興趣的城市年輕專業人士”。
  2019年的中國城市排名中,上海在總分為100分的評估中得到56.64分,北京緊隨其後(55.68分)位居次席,香港排名第三(55.63分)。中國內地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0。過去9年來,中國人的(英語)提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京津魯等地區。包括西南省份四川和華中省份湖北在內的一些地方也獲得顯著提高,而這些改善主要受到資訊、技術和外國投資等領域國際合作增多的推動。作為中國內地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在藝術、時尚、電影和其他行業與西方保持長久聯繫,因此成為中國英語熟練度領先的城市不足為奇。
  該培訓機構中國地區負責人表示,(出境)旅遊是中國內地人對英語興趣日漸濃厚的原因之一。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增長,對走出去的需求激增,且並不僅限於做生意,還包括觀光和留學等。與之類似的是,前往中國內地的外國人也在增多。研究資料顯示,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有望在2020年達到2200億元。
2020-01-12 08:38:52
阿楨
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清華首進前15,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100

2020-06-10,英國QS發佈了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9年第一,斯坦福和哈佛第二、三名。
清華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15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北大23名,較去年降1名。復旦(34名)和上海交通(47名)也創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其中,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今年亞洲大學表現強勁,但英美大學似乎展露出疲態,不少學校的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美國高校依舊佔據了排名前三的位置,在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也獲得了14席,位居全球之首。不過,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而入圍前100名大學的數量也從三年前的32所降至27所。
英國,牛津(4名)、劍橋(7名)、帝國理工學院(8名)、倫敦大學(10名)躋身全球前10名。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不過,英國在前100名中依舊占了18席,這一數字近五年來始終保持不變。
今年,有26所亞洲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兩名分別為新加坡大學(11名)和南洋理工大學(第13名)。
此外,本次共有83所中國高校入圍QS榜單,包括內地高校51所,香港高校7所(港大22名),澳門高校2所(澳門大學367名),臺灣高校23所(臺大66名)。
  和往年一樣,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共有6項:
(1)學術聲譽40%:基於超過94000名學者的調查問卷回饋;
(2)雇主聲譽10%:根據超過44000名雇主;
(3)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衡量學術研究的影響力,通過五年內大學研究論文的引用總數除以大學的教師數量得出;
(4)師生比例20%:代表教學規模,將學生人數除以教職員工人數得出;
(5)國際教師比例5%;
(6)國際學生比例5%:表明大學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榜單如下:
…….
  回應
前49名,德國一所大學都沒有,香港有3所大學,哈哈哈,這榜扯的
這個排名也就看個熱鬧。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都是主觀評價,更傾向於歷史印象,很難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的指標,基本是給英語系國家送分的,也難怪英美新港的排名普遍較高。
2020-06-11 07:04:09
阿楨
美媒憂慮獲取中文資訊太少:美國缺一份《參考消息》 2020-06-18 觀察者網

隨著中美競爭的加劇,美國媒體發現,由於美國方面缺乏漢語人才,中國成為“資訊黑洞”。
6月16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的一篇專欄文章提出,中國擁有大量的英語人才,時時刻刻翻譯外國檔獲得一手資訊。與之相對的是,美國的漢語人才少之又少,甚至嚴重依賴72所大學裡的孔子學院的中文教學。由於缺乏翻譯力量,中國重要的公開檔,以及社交媒體上中國民眾的討論成了“燈下黑”,被美國大量的忽視。而美國這次疫情應對和隨之而來與中國“資訊戰”的失敗,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政府如今對漢語重視程度遠不如冷戰時期對俄語重視程度,美國應該創立一個和《參考消息》一樣的官方翻譯刊物,以獲得即時客觀的中文諮詢,並培養更多深諳漢語和中國文化的人才。
而中國卻重視英語教學和翻譯機構。中國在英語培訓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競爭對手。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已經膨脹到180億美元,其中70%的收入來自兒童英語教育。與之相對應的,美國語言教學只有16億美元的市場,這意味著美國人均語言教學經費是中國的一半。
美國需要更多的瞭解中國問題,應該像冷戰時期研究蘇聯那樣,建立漢語翻譯機構。美國應該創立類似於《參考消息》一樣的刊物。《參考消息》是全中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是一份涵蓋英文報導在內外國新聞報導的翻譯彙編。
冷戰時期的美國領導人會對今天中美這種資訊不對稱感到震驚。因為冷戰時期美國十分注重俄語翻譯。《長電報》是美國政府在冷戰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檔之一。其作者喬治•肯南就深諳俄語,是一位傑出的俄羅斯演說家,也是研究蘇聯問題的專家。美國許多有影響力的冷戰思想家,如肯南和查理斯•博倫,都是真正的專家,對蘇聯和俄羅斯的政治、文化、歷史和語言有著深刻的瞭解。(觀察者網注:1946年月美國駐蘇代辦喬治•肯南給國會發了一封8000字左右的長電報,詳細描述了蘇聯對外的擴張策略,改變了美國對蘇態度。)
美國政府還投入大量資源開展宣傳活動,並將蘇聯檔翻譯成英文。美國最知名的俄語翻譯機構之一就是外國廣播資訊服務(FBIS)。FBIS機構監視、翻譯和傳播大量來自蘇聯、古巴和其他國家的新聞,為研究人員、活動家、記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無價的翻譯。
但遺憾的是,美國已經在2019年裁撤了FBIS。
  回應
美國人終於意識到中國的公知不靠譜,想另建管道了吧
2020-06-19 07:36:37
阿楨
為什麼有些語言難學?科學家發現關鍵基因 2020-10-26 環球科學

  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而這種豐富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不同的語言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例如不同詞性的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所不同,語調的改變意味著不同的意思等。而一個讓語言學家困惑的問題是,基因是否會使一些人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調或語言。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細微的DNA變化會影響一個人感知音調的能力。
  Wong等人並不是首先研究遺傳多樣性可能推動了語言進化的研究人員。2007年,研究人員究比較了存在於全球49個人群中的20多種語言特徵和近千種遺傳變異。發現,ASPM和MCPH1基因的突變與群體更有可能使用音調高低來變換詞義,存在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形式的語言通產在中國、東南亞和中非等地區使用,至少佔據全球語種的一半。
  在新研究中,Wong等人對400多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他們區分粵語中6種音調的熟練程度,只有ASPM基因上的一個突變能預測參與者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被測試的70%)存在這種突變。
  Wong希望後續能對中國其他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其他音調語言的使用者進行研究。
  這項新研究也提示了一些能用於治療語言障礙的可能的干預措施,任何形式的音樂訓練(包括兒童鋼琴課等簡單的音樂訓練)都能提高不攜帶ASPM基因突變(TT突變)的參與者的音調感知能力。
2020-10-28 09:10:59
阿楨
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
教育部2020-12-22發佈,“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情況。全球參加HSK(中文水準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中國新簽11份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累計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年底,中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目前,中國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超過30萬人。
2019年在中國學習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比達54.1%。同年,來華留學學歷生比例達54.6%,比2016年提高7個百分點。
2016至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占比約八成。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持續拓寬港澳臺學生來內地(大陸)就學管道,具備港澳臺學生招生資格的院校超過400所,其中具備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院校225所,高校共培養港澳臺學生約4.5萬人。
2020-12-25 10:15:17
阿楨
一線教師:為了公平,不宜盲目壓縮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 2021-03-10 觀察者網

“英語怎麼學”,又成了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將英語等外語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設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主課,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則認為,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贊成高考取消外語科目,外語不能退出高考。但高考外語科目採取社會化考試、等級考試等新方案,一年多考,是完全必要的。
當前,是否有必要壓縮學生的英語在校學習時間?弱化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會帶來哪些影響?圍繞相關問題,我們與一位一線教師進行了交流。
  "英語焦慮”,成了家長和學生的心病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越早學,以後就越輕鬆。也有不少學生提前學好了英語之後,就把時間挪去搞別的科目,或是數理化競賽。如果說小學的時候不好好學,但是你高中又要考,那越到後面確實越吃勁。初中的英語課和高中的英語課是存在脫節現象的。現在高考英語的難度基本上就和大學四六級考試差不多了,如果你在初中只學習課本上那些東西,你到高中是會感到有壓力的。我們平時也會遇到很多家長說,“我家小孩初中的時候英語挺好的,怎麼上了高中就不行了?”就是因為初高中之間的英語教育脫節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面對的是小升初,英語的重要性或許不那麼明顯。但是你初中升高中的話,所面臨的就是選拔性考試了,在現行的考試體制下,如果你的英語基礎不好的話,會比較吃虧。這些也是學生切實面對的問題。
在學校裡不教或者少教英語,會導致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畢竟家境殷實的學生也會利用課外時間去接觸外教和各類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自己。可無法負擔課外培訓費用的學生,又該如何呢?
2021-03-14 09:06:20
阿楨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2021-04-16 09:15:44
阿楨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2021-04-16 09:27:30
阿楨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2021-11-17 07:02:03
阿楨
中文最大缺陷是造長句能力不強,英文是詞形分類能力不強 2022-07-14

  回應
 中英文的根本區別是語言的演化能力好吧。中文基本不造新字,而是用現存的字組成新詞來描述新生事物。英語沒有這個能力,只好不斷地造新字,結果就是單詞量不斷上升。又因為對於複雜事務的描述無法用簡單的單詞來表達,不得不用一串單詞來定義一個事務,對於這種複雜性導致的書寫和交流困難,最後又只能通過首字母縮寫來簡化,導致詞不達意,死記硬背成為必然。
 中文能夠把長句縮減成精簡的短句提高交流效率的,你一定要造長句也不是造不出來,在現代交流當中英國美國這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長句,你在那句話中硬是加了一些其許、其何之類的詞來適應你自己生造的語法,可是在表意上既沒有用也不優美,除了在句型結構上看起來更像英語了之外,在傳播和表達上有什麼用處嗎?從句這種干擾理解、干擾表達、你不聽到最後就不知道人家要說啥的句式?你不能精簡一下自己的表達?
 本人從事法律工作,平時需要草擬大量法律檔,也要閱讀大量的法律檔,我覺得用標點符號將長句隔成短句,表達清晰、邏輯條理流暢,而且閱讀起來也很省力,對表達重點一目了然,意思也不容易出現歧義。我最怕看到一些長句,表達既囉嗦又不清晰,還得先分析下語法才能準確的理解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的歧義,閱讀起來費力,唯一好處就是容易給別人挖坑設陷阱,把真正的意思和邏輯藏在長句裡,對方一不留神就能上套。
2022-07-15 07:58:37
阿楨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2022-10-14 08:24:51
阿楨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2022-10-14 08:30:25
阿楨
學古文,只學譯文足矣,類比外文翻譯著作...
  回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任何人翻譯的白話文,都不可能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涵與真諦。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自古至今,一百個大家就有一百種釋義和見解,相互之間各執己見,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唯有自己了悟了、參透了的東西,才有那種醍醐灌頂,一生受用的獲得感。
 這兩天連續在社區看到反對古文的評論,是有用心的,通篇都是漢字落後,英文先進,雖然沒有直說廢漢字,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和人辯論之前首先要確認對方的屁股,這種一看就知道別有用心之人,多說一句都是在給他存在感
 同樣的觀點,請發到外網去,請西方精英們廢除拉丁文/法語/義大利語/德語…..,扔掉拜倫、莎士比亞、狄更斯原文,因為他們都是用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寫的,早就沒有普通人看得懂了。一併扔掉荷馬、但丁、歌德、雨果、泰戈爾、托爾斯泰、高爾基們的原著,因為他們不值得一讀,看看英文的不好嗎?
2023-03-09 09:36:03
阿楨
4班百人僅1人聽懂 雙語教學雪崩 2023/09/04 中國時報

蔡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教師團體要求立即停止實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不論2024誰當選總統,都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不要再以英語去教其他專業學科,否則將造成學生英語及學科都學不好的「雙貧乏」現象。
副總統賴清德2017年接任閣揆後,開始規畫「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和教育部推出「2021年至2024年雙語政策」。政策目標很宏大,但在中小學執行時,出現不少亂象。例如,目標之一是在2024年培育6000位雙語教師,現僅培育出1001位。
  回應相關新聞
吹牛的政策 下一代賠上競爭力
英語焦慮 家長拚命送孩子去補習
雙語政策加劇學習落差
雙語50載 新加坡母語文化漸失傳

搶救台灣母語 民間團體怒吼

「搶救台灣母語!」關心台灣母語教學的民間社團發出怒吼,痛批民進黨政府漠視母語教學,讓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台灣母語已經快要送進太平間,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等民間社團更號召全國民眾共同發聲,明天將發動陳情活動,要求教育部正視並挽救面臨生死關頭的母語教育。

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多元文化成為社會追尋的典範,在此過程中,原先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也逐漸被挑戰,過去幾年,原住民母語、客家、福佬話已經成為國小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是
2023-09-06 06:54:2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