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7-06 06:48:46| 人氣30,126| 回應2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漢字的故事》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難怪推薦《漢字的故事》(猫頭鷹,2006)全都是文人和教中文的老師,瑞典的漢學家林西莉比她的老師高本漢聰明,不用學院的字典文献校對方式,改採通俗的說故事方式來處理漢字。

媚俗之作!如從檢索的方便與資料之豐富,《漢字的故事》遠不如《正中形音義大字典》;若從歷史探源的深度及嚴謹,又不如許進雄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台北商務,1995)。

各有特色吧!《正中形音義大字典》在動輒十幾巨冊的漢語字典中,算是本短小精悍(二千多頁)的「形音義」字典。而許著更是少見的《中國古代社會史》,除了一般常見的文献與考古史料外,只要是甲骨金文有的字,在行文中必會究其古文字義、以解釋相關古史。

這太繁瑣了吧,又不是《說文解字》或甲骨金文字典,此種賣弄文字訓詁的學究,是乾嘉以來中外漢學家常見的通病。

不只!連佛教學者亦然,將各種版本的文献校對和文字訓詁一番,便成了一篇冗長不知所云的論文,殊不知文献校對和文字訓詁只有在有必要時才須為之,不然就會將文史哲學墜為文字學之附庸。

一般讀者那管你們學派之爭,圖文並貌好看就好,尤其身歷其境的寫書方式,誠如書封底所言:「她親自踏訪中國鄉鎮考查、拍攝古文物,也拍攝現代漢語文化裡的民俗生活,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有了圖片搭配解說,變得輕鬆易懂…用簡明、通俗的說故事方式,引介一部漢字的文化史──也是精彩的中華文明史。」

難怪那麼好賣,一個月就有十刷,感覺上有點像漢字版的余秋雨「文化之旅」。

可能還有「文字意識形態之爭」的因素存在吧,她在台灣版序中大批中共的簡體字,這很合那些中文老師的口味,但別誤會了,她可是主張「原」體字而非「正」體字,她在頁二一六「寍」中就左右開攻道:「這個字的正體字現在都寫作『寧』,加了一個誰也不懂的下半部分。一九五八年簡化字後寫成『宁』,『心』和『皿』都不見了,今人遺慽。」
想不到一字之別,「簡、繁、正、原」還各有其意識形態,問題是她怎知自己所認為的漢字才是「原」體字?不少是她自己的想當然耳吧!季旭昇在推薦序中就指出五個有誤。當然不只,以七五頁的「首」字為例,她一再強調是甲骨文的「鹿」字,而非《說文解字》的人首,但《正中形音義大字典》則說:「甲文首字闕。金文首:上象人髮下象人面。」。還有頁一六七的「鬲」器與「甑」器、明明是一煮一蒸的不同器具,她硬要說成一樣是煮器。還有……

夠了!又不是老師改作文,用輕鬆的態度當文學作品讀比較好。
 
 
漢字>維基百科
 
漢字,中華民國稱為國字。漢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於表意文字書寫系統的詞素音節文字[1],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即漢族)人所創製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期間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創製漢字。相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現時分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定為國家規範用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二十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
現代漢字,在中文體系大致分成繁體中文與簡體中文兩個體系。前者主要用於中國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而後者主要用於中國大陸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一般來講,繁簡兩個體系的使用者都能在短期內適應並能看懂另一體系的文字。日本和韓國則是另行各自製定了官方的漢字使用規範,而漢字在越南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目錄
 
1 字源
2 筆畫
3 漢字的特點
4 漢字的歷史
4.1 字形史
4.1.1 原始文字
4.1.2 象形指事時代
4.1.3 形聲會意時代
4.2 字體史
5 漢字的語文知識
5.1 造字原理
5.2 漢字結構
5.2.1 基本字根部件
5.2.2 特點
5.3 字形(漢字書法)
5.4 讀音
5.5 注音
5.6 漢字與詞語
5.7 漢字的數量
5.8 常用字
5.8.1 中國大陸、香港、台灣
5.8.2 日本
5.8.3 韓國
5.9 筆劃最少與最多的漢字
6 字形
7 漢字的影響
7.1 衍生字
7.2 漢字文化圈
7.3 漢字民俗
7.4 漢字藝術
8 近代以來漢字的變化
8.1 組字
8.2 簡化
8.3 拉丁化
8.4 異體字整理
9 計算機處理
9.1 漢字編碼
9.1.1 動態組字
10 繁簡體漢字的比較
11 參看
12 註釋
13 參考文獻
14 外部連結
 
字源

漢字一詞早出自《金史》卷九本紀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習本朝語言小字,及漢字經書,以進士完顏匡、司經徐孝美等侍讀」。
《金史》也出現多次,如:「女真初無文字,及破遼,獲契丹、漢人,始通契丹、漢字,於是諸子皆學之」。 「長子布輝,識女真、契丹、漢字,善騎射」。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滿文,當時已用漢字一詞稱呼中國傳統的文字。更之前的古代中國,因為沒有與他國區分的必要,多稱呼為「字」或「文字」。
直到目前為止,臺灣官方文字相關政策制定的中華民國教育部,以定義官方文字的「國字」作為稱謂,而不使用其他國家使用的漢字一詞,例如《國字標準字形表》等。民進黨執政時期曾有意更名「漢字」,但遭媒體及部份人士批評為「去中國化」的一環而作罷。
另外,日本人也稱呼為「漢字」,以別於由漢字衍生的假名。在南韓,漢字則與訓民正音(諺文)相區別。

筆畫

漢字的筆畫離不開「點」、「橫」、「豎」、「撇」、「捺」、「折」這六種基本筆畫,另外還有「提」。以書法為例,對各種筆畫都有多種不同寫法,尤其以折的變化最多。

漢字的特點

漢字的特點有以下幾項:
字根組字:以本身即有意義的869個聲母及265個形母的象形、指事字為最基本字根部件,稱為「字源」,通常為獨體字,例如「日」、「月」,可組成各種複合部件(如「明」,可再堆疊組合成漢字盟、萌、曌等字)、以及一般認知的字(「明」本身就是一個字)。《參考漢字的字形與編碼第三頁》
表意:承上,字根本身表義,多個字根合成新義,且空間的配置對字義有影響。(朱邦復先生的字易即是探討此)
相容並蓄:各語言、各領域應用可以六書基本規則,可貼近自身領域、地域所需組出所需要之字。
書同文:漢字本身不完全表音,不同方言、語言之間,仍可書同文,以文意、字義來互相瞭解。
獨有的文化如對聯、書法藝術等。
 
漢字的歷史
 
甲骨文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包括漢字、古埃及的聖書字和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傳說漢字起源於倉頡造字。黃帝的史官倉頡根據日月形狀、鳥獸足印創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從歷史的角度看,複雜的漢字系統不可能由一個人發明。倉頡應該是在漢字的蒐集、整理、統一上做出了突出貢獻,所以《荀子‧解蔽》中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

字形史
 
原始文字

文字發明前的口頭知識在傳播和積累中有明顯缺點,原始人類使用了結繩、刻契、圖畫的方法輔助記事,後來用特徵圖形來簡化、取代圖畫。當圖形符號簡化到一定程度,並形成與語言的特定對應時,原始文字就形成了。
1994年,湖北楊家灣大溪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發現了170多種符號,部分符號的特徵與甲骨文很類似。此外,山東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號、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幾何符號以及河南賈湖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龜甲上的賈湖契刻符號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階段的表現。但是,這些幾何符號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漢字的前身,這些仍是爭議頗多的問題。

象形指事時代
 
泰山封禪刻石,相傳為李斯所書從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經歷了從鉅細靡遺描繪意象的方式往簡化成容易紀錄刻畫的方向變遷,字形逐步脫離事物的具體形象。這一時期的漢字也稱為古文字。
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經是一種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在已發現的45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已能認出近2000字[來源請求]。與甲骨文同期,青銅器上鑄造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或鐘鼎文。西周時期的《散氏盤》、《毛公鼎》具備很高的史料和藝術價值。
春秋時代開始,各地諸侯相爭,而原本周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在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異,因此彼此文書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來源請求]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國古文的基礎上,進行規範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書寫字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小篆呈長方形,筆畫圓潤流暢。小篆解決了各國文字間出現大量異體字的情況,「書同文」的歷史從此開始。文字的統一有力促進了不同語族間的文化傳播,對中國的統一以及東亞各國的文化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文字史所罕見。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許多不同的演變。初期漢字系統的字數很少,以象形與指事的獨體字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來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較大歧義。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後世的新字「紋」的功能,表示一組成各種事務的規律、型式,不單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獸身上的花「文」、布上面的織「文」、手指的指「文」等數種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發明[2],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經定型,成為下個時代形聲會意組字法的基礎。

形聲會意時代

為了能更精準的表述,最早從小篆的時代開始一直到現代,因應隨文明發展不斷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為基礎,發展了形聲、會意的組字法,以組合方式,來細化大量的字出來,使得文書上記載越來越精密,到今天一直為造字的主力。
例如:
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種;但演化到現在,細分成「舨、舟、艇、船、艦」等不同小大規模與形制的「舟」。
一開始金屬只有「金」一種,但隨著冶金技術的發展,對於金屬的知識更加豐富,「金」被細化成「金」、「銀」、「銅」、「鐵」等等。
隋文帝楊堅原為隨國公,但因「隨」字的「辶」有不穩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為國號。
唐朝和武周時,武則天根據「日月當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為她的名字。同時發明的文字還包括圀、瞾、囝等。人稱則天文字。
五代劉龑取「飛龍在天」之意創了自己名字內的「龑」字。
在近代,由於大量西方知識的湧入,也造了許多字。例如隨著「Beer」傳入中國,如何用漢字表達是一個問題,最初譯為皮酒,後覺不妥,於1910年左右創造了「啤」字——譯為「啤酒」。(而在同一時期,朝鮮半島與日本採用了「麥酒」這個名字作為「啤酒」的譯名。)
近代化學名詞在翻譯成中文時,也用了形聲會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例如「溴」、「鈽」元素與「醇」基、「醛」基等有機化合物名詞。另外化學上還有很多將兩個字的部分湊合起來表示新的意義的字,其發音也是兩字發音湊合而來。如「烴」(碳氫)、「羰」(碳氧)、「巰」(氫硫)、「羥」(氫氧)等。
為了表示英制的單位,還造了一些多音節的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呎(英尺)、哩(英里)等度量衡用字。目前在臺灣仍然使用,但多為單多音節混用,港澳地區亦同。不過這些多音節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陸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標準計量局所發的《關於部分計量單位名稱統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陸地區不使用。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獨體字為基礎,使用形聲、會意組字法隨著文明的發展,組出表示新事物的合體字,這使得記載為文時,以前述的各種不同的船來說,只要看一單位的字形,我們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種「舟」,這樣辨識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過來,以組詞的方式就要看過前後文(或短或長)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斷正確的意義,較缺乏辨識效率,但方便口語溝通(漢字同音字太多,聽覺不易辨識,解法一為組詞,二為如韓日語數音為一字:「浬」發音為海里)。

字體史

小篆筆畫以曲線為主,後來逐步變得直線特徵較多、更容易書寫。到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體。漢代以後,漢字的書寫方式逐步從木簡和竹簡,發展到到在帛、紙上的毛筆書寫。隸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唐代時期隸書向楷體過渡,而且官方亦鼓勵多用行楷,並衍生出草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字體開始出藝術。古代印刷術發明後,出現了用於印刷的新字形宋體,傳入日本,衍生出明體(可能是在明朝傳入,現在台灣、港澳、日本、韓國皆稱明體)。在現代手寫體仍以楷體為標準(鋼筆字),電腦化之後,又陸續出現了黑體、仿宋體等字形。

漢字的語文知識
 
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
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
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有人稱為抽象的象形。
會意
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形聲
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聲符,結合不同的屬性部件,表不同意義如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樣的發音元素(也有的是完全同音),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如過、蝸。
轉注
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註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2],但後來被假借當作別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其中「轉注」「假借」兩項的意義,至今爭訟不休,尚無令人滿意的說法。)
總結以上古代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漢字結構

漢字由一個或以上的字根以二維方式(歐語系是一維文字)在特定的正塊空間內組成,因此有方塊字的別稱。
所謂的「文字」,古代是兩個東西,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為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宋鄭樵《象類書》雲:「獨體為文,合體為字」。這個文,現代的術語叫作字根部件,漢字是以意念的表達需要組合所需部件於一方塊,合成千千萬萬的字。
基本字根部件

鄭樵的搜集,以形為主的文有三百三十個,稱為形母,以聲為主的文共有八百七十個,稱為聲母,合計一千二百文。
但鄭樵的聲母形母已經失傳,近代周何教授依據中文資訊交換碼(CCCII)第二集的22394字的字集重新整理的結果,得出漢字有869個聲母及265個形母,共計1134個
形母:鄭樵的搜集,有三百三十個。現代的研究整理,是265個。
聲母:鄭樵的搜集,有八百七十個。現代的研究整理,是869個。
 
特點

單一字內就有很高的訊息密度,在表達同樣的事物時,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達同樣的訊息,而且更為精密,鮮需依賴前後文的情境理解某字含意(此指傳統字而言,不適當的簡化字有跟表音文字一樣的情形),所以漢字的閱讀效率很高。
所有漢字乃由1134個字母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爻、又、心、攵、乂、弋等,像積木一樣組合而成。以意念的聯結組合各種文成各式各樣的字,表達各種意涵。
如不認識一字之意,可拆字,從組成字根以及空間的配置推斷出其字義。當時代演進出現新事物,難以詞的方式來表達或是缺乏效率時,也能以字根組合原則,合成出新字來用,例如:鈾'字,就是近代為了表達新發現的化學元素而新造的字。
漢字組成的字根空間配置對字義有影響:如同樣是「心跟亡」的合體,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導致不同涵義;文字右邊有「乂」這個字的字根,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進行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發現),如果右手拿斧頭就變成「攵」,有這個字根的,字本義幾乎都是有針對性武力的使用或強制維護一個秩序相關的事物,例如攻、敗、收、散、政、牧、敕、赦、放等字,跟一個秩序的建立消滅、維持有關。[2]。
 
字形(漢字書法)
 
「國」這個字的筆畫與筆順漢字有各種不同的書寫方式,即有不同的字體;不同的字體,漢字的字形不一樣。
規整的字體(如:楷書、宋體、隸書、篆書等)書寫下的漢字是一種方塊字,每個字佔據同樣的空間。漢字包括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體字由基礎部件組合構成,佔了漢字的90%以上。合體字的常見組合方式有:上下結構,如:「笑」、「尖」;左右結構,如:「詞」、「科」;半包圍結構,如:「同」、「趨」;全包圍結構,如:「團」、「回」;複合結構,如:「贏」、「斑」等。漢字的基末級部件(或稱基礎部件)包括獨體字、偏旁部首和其他非字部件。
末級部件,再行拆解,及為漢字的最小構成單位:筆畫。
書寫漢字時,筆畫的走向和出現的先後次序,即「筆順」,是比較固定的。基本規則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先外後內,先外後內再封口,先中間後兩邊。不同書寫體漢字的筆順可能有所差異。

讀音

漢字是多種語言的共同書寫體系,每個字代表一個音節或數個音節(視語言而定)。此外念法上在日語以及各漢語中,讀音有「音讀」和「訓讀」之分。
漢語
古代漢語,曾存在一個漢字多個音節的情況,從唐朝開始減為一字一音節。現代標準漢語中,皆由一個聲母、一個韻母及聲調確定,實際用到1300多個音節。由於漢字數目龐大,因而有明顯的同音字現象;同時還有一字多音的情形,稱為多音字或破音字。這一情況與各種漢語方言是普遍一致。而其他少數民族借漢字表音時,也有存在一字多音節的情況。
朝鮮語
漢字大致為一字一種發音,存在訓讀,但現今已不常用。
日語
在漢字的發音上,有著多音節,如国(こく)、肉(にく),也有單音節如空気(空氣)的気(き,Ki),此外有許多字因訓讀、音讀,在不同狀況,發不同音的情形。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漢字使用地區仍有少數字使用多音節字,如「浬」(海里)、「嗧」(加侖)、「瓩」(千瓦)、吋(英寸)、哩(英里)等。臺灣官方機構或民間均普遍使用,在大陸地區由於官方廢除已不使用,但一般人也理解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讀若法和直注法。讀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來注音,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採用這種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讀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個漢字來表明這個漢字的讀音,如「女為說己者容」中,使用「說者曰悅」來進行注音。
以上兩種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沒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過於冷僻,這就難以發揮注音的作用,例如「襪音韈」等。
魏晉時期發展出了反切法,據傳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響。漢字的發音可以透過反切法進行標註,即用第一個字的聲母和第二個字的韻母和聲調合拼來注音,使得所有漢字發音都有可能組合出來。如「練,朗甸切」,即「練」的發音是「朗」的聲母與「甸」的韻母及聲調所拼成。
近代以來,又發展出了仿漢字形式的注音符號及眾多拉丁化拼音方式。注音符號一直都是台灣官方教學的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漢字前先要求必需掌握。而目前中國大陸最為廣泛使用的是漢語拼音。
由於漢字以本身表義為主,注音方面較為薄弱。這個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獻,不至於產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樣,用字措辭太懸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斷古代聲韻的難度,必須進行專門的漢語音韻學才能推測它們在上古漢語和中古漢語的發音。例如「龐」從「龍」而得聲,但今日北京話前者讀「páng」(ㄆㄤˊ),後者為「lóng」(ㄌㄨㄥˊ)。
潘悟雲和法國學者沙加爾認為:漢朝之前,某些漢字可能代表著兩個音節以上的發音,即這些字具有次要音節和主要音節。詳見上古漢語。

漢字與詞語

表意上,漢字是漢文組成的最小單位,大半漢字就可以為獨立表意單位,為單字詞。隨著語言文字的發展,有大量慣用的雙字詞甚至多字詞出現,近代白話尤其眾多,主要分為
同義複詞:如遭遇(二字同義)
反義複詞:一笑泯恩仇(兩字反義,兩個意思都保存)
偏義複詞:不吝惜「去留」(兩字反義,但只有「留」的意思)
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準確掌握為數眾多的複合詞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種負擔。漢語常用詞彙約為幾萬條,總詞彙量約有百萬條,從數量上來說可能使有些人望而卻步。
而從古文的角度來看,多用字本義,比起過度依賴詞語,會來的精確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復先生就提倡精確使用「字」的復古作為。

漢字的數量

漢字由於是開放集合,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日常所使用的漢字約為幾千字。漢字數量的首次統計是漢朝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進行的,共收錄9353字。其後,南朝時顧野王所撰的《玉篇》據記載共收16917字,在此基礎上修訂的《大廣益會玉篇》則據說有22726字。此後收字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類篇》,收字31319個;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韻》中收字53525個,曾經是收字最多的一部書。
近代編集的字典收字量更高,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臺灣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個;大陸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最新的《中華字海》收字85568個,包含了《漢語大字典》、《中文大字典》、《康熙字典》和《說文解字》的所有收字;日本的《大漢和字典》收字48902個,另有附錄1062個。21世紀已出版的字數最多的是《日本今昔文字鏡》,收字15萬個。
本世紀所新創的,還有第一批簡化字後跟第二批的「二簡字」,其中也包括社會上不少人造的文字,不過二簡字已被大陸官方廢除,只有少數字在社會上流行,但現時並沒有於計算機編碼中被收錄。
在漢字計算機編碼標準中,目前最大的漢字編碼是臺灣的國家標準CNS11643,目前(4.0)共收錄可考證之正簡、日、韓語漢字共76,067個,在戶政系統等官方機構普遍使用。臺灣及港澳地區民間通用的大五碼收錄正體漢字13053個。GB 1803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最新的內碼字集,GBK收錄簡體、繁體及日語、韓語漢字20912個,而早期的GB 2312收錄簡體漢字6763個。而Unicode的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則收錄漢字20902個,另有兩個擴展區,總數亦高達七萬多字。
初期的漢字系統字數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較大歧義。為完善表述的明確性,漢字經歷了逐步複雜、字數大量增加的階段。過去在漢字組成基本因子(前述字根部件)研究與教學上落後,造成學習上必須逐字學習難以舉一反三,漢字數量越多學習越困難,組建新字的風氣日趨保守,也沒有相應的資訊處理技術,於是有許多單一的漢語意義是以詞表示,例如常見的雙字詞,所以近代書寫的發展多朝向造新詞而非造新字。

常用字
 
中國大陸、香港、台灣

香港教育署於2000年頒佈的《常用字字形表》收錄4,759字,適用於香港;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96年頒佈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收錄4,808字,適用於台灣;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於1988年頒佈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錄3,500字(2,500個常用字,1,000個次常用字),適用於中國大陸。
山西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受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託,抽樣統計200萬字的材料,檢測《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收字的使用頻率。結果是:2,500常用字覆蓋率達97.97%,1,000次常用字覆蓋率達1.51%,合計共3,500字覆蓋率達99.48%。 這說明只需學習約3,500個字,已可以正常閱讀中文。

日本

日本內閣於1946年頒佈《當用漢字》,收錄1,850漢字;文部省國語審議會(今文部科學省文化審議會)於1981年頒佈《常用漢字》,收錄1,945漢字,取代《當用漢字》。依《常用漢字》,1006個漢字在小學教授,939個在中學中教授,共計1,945個。
自1975年,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推出日本漢字能力檢定,測試日本人對漢字的掌握。直至2007年,共2,716,711人考核。成績分為12級,由最高至最低排列分別為:1級、準1級、2級、準2級、3級、4級、5級、6級、7、8級、9級、10級。

韓國
參見:教育用基礎漢字
 
筆劃最少與最多的漢字

最簡單的漢字只有一劃,但卻不止一個字:除了「一」字以外,「丨」、「亅」、「丿」等都是漢字,而且都有各自的讀音。而現時已知最多筆畫的漢字,應該是「」,由3個「龍」字和3個「雲」個組合而成,共有84劃,這個字收錄於日本的TRON[1]計劃內。其次是由四個「龍」字組成的「𪚥」字,有64劃,收錄於統漢碼;同樣屬於64劃的字有四個興組成的字,收入自(中文大辭典)再之後的是由四個「雷」字組成的字,有52劃,收錄於《說文解字》。

字形
 
各地漢字字形差異由於各地對字形的使用並沒有統一,加之大陸地區使用「新字形」,便產生了許多差異。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寫法都不盡相同。又如「口」字,臺灣官方規定最後一橫要寫得超過上面的橫折露出來一點,其他地區的寫法卻是不出頭的(注意右圖「启」字的口部)。

漢字的影響
 
衍生字

漢字書寫體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礎文字之一,在漢字的影響下,還產生過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壯字(方塊壯字)、古白字(方塊白字)、古布依字(方塊布依字)、字喃等文字。但它們都因各種原因而消亡,而漢語中的女書,如今也無幾人能識。日語的假名(仮名)在創製時也大量受到漢字字形的影響。
此外如蒙古文、滿文、錫伯文等也是在漢字書寫方式和書寫工具的影響下,將從右向左書寫的源自察合台文的書寫方式改為從上到下書寫,文字的結構也隨之有所變化。

漢字文化圈

漢字是承載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漢字書寫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語言都使用漢字作為共同書寫體系。在古代日本、朝鮮和越南,漢字都曾是該國正式文書的唯一系統,因而漢字在歷史上對文明的傳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由於漢字和發聲的聯繫不是非常密切,比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鮮半島和越南都曾經有過不會說漢語,單純用漢字書寫的歷史階段。漢字的這個特點對於維繫一個文化圈—一個充滿各種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體的民族——發揮了主要的作用。
漢字對周邊國家的文化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共同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鮮半島,漢字被融合成它們語言的文字「漢字(かんじ)」、「漢字(한자)」、「漢字(hán tự)」。直到現在,日語中仍然把漢字認為是書寫體系的一部分。在朝鮮和越南,已經完全不再使用漢字;在韓國,漢字的使用在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少;但是由於朝鮮語/韓語中使用了大量的漢字詞彙,並且重音現象嚴重,所以在需要嚴謹表達的場合時仍然會使用漢字。雖然在通常情況下人名、公司機構名稱等均使用韓文書寫,不過大多數的人名、公司機構均有其對應的漢字名稱。
 
日本 

漢字於公元3世紀經朝鮮半島輾轉傳入日本。二戰後日本開始限制漢字的數量和使用,頒布了《當用漢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簡化了部分漢字(日本新字體),不過文學創作使用的漢字,並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從中文中傳入的漢字外,還創造和簡化了一些漢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和「広」(廣)、「転」(轉)、「働」(勞動)等。詳見:日文漢字。

朝鮮半島 
 
公元3世紀左右,漢字傳入了朝鮮半島,朝鮮語/韓語曾經完全使用漢字來書寫。相傳薛聰在當時發明了吏讀,把朝鮮語用同音或同義的漢字來表示。例如:「乙」字被用來表示韓語中的後綴「-l」。由於有不少發音都沒有對應的漢字,所以朝鮮半島的人民又運用組字法,把兩個或多個漢字合組成為一個新的吏讀字。相傳後來的契丹小字就是受到吏讀字的影響。此外尚有鄉札、口訣等以漢字表記朝鮮語的方法。1444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發明了諺文與漢字一起使用,但當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日吏讀字的痕跡。現在的大韓民國雖禁止在正式場合下使用漢字,並停止了在中小學中教授漢字,不過漢字在民間仍在繼續使用,且可以按照個人習慣書寫,但是現在能寫一筆漂亮漢字的韓國人越來越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1948年廢除了漢字,僅保留了十幾個漢字。詳見:韓文漢字。
越南 

公元1世紀漢字便傳入了越南,越南語也曾完全使用漢字做為書寫用文字,並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了喃字,但是由於書寫不便,漢字仍是主要的書寫方式。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廢除了漢字,使用了稱為「國語字」的拼音文字。現在的越南文已經看不出漢字的痕跡了。詳見:喃字、儒字。
 
漢字民俗

中國許多民俗都與漢字有關,例如: 
「孔孟好學」的合文射虎:就是猜燈謎,也叫打燈虎,與漢字有著密切關係。舊時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文人射虎,謎面深奧謎格複雜多樣謎底多為四書五經中的原句;一類是市井燈謎,謎面謎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合文:中國民間常將一些帶有吉祥含義的短語合寫為一個字,以祈求吉祥,常見的合文如「招財進寶」、「囍」(雙喜)、「黃金萬両」等。
諧音字:華人喜歡利用漢字的同音特點用諧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諧音為幸福的「福」,於是廟宇中常見石柱刻有蝙輻。而走獸的「獸」亦諧音為「壽」。
九九消寒圖:中國北方地區的一項民俗在每年數九的季節寫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雙鉤字,這九個字每字九劃,從冬至開始每天根據天氣為一個筆畫填充顏色,到數九結束完成全圖。
花鳥字:一些民間藝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鳥的圖案拼寫成漢字,近看細節是一些花鳥畫,遠看整體卻是一幅字,這種字畫結合的藝術形式被稱作花鳥字,是一種多彩花鳥蟲魚組合書法。在中國,只有在春節廟會中,和一些節日集會中才可以看到。花鳥字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也成為一種街頭藝術。早期的鳥字畫大多寫的是一些吉祥話語,以祈求吉利,現在在廟會見到的鳥字畫則以書寫顧客的姓名為主,購買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漸轉變為獵奇。
 
漢字藝術
 
梁啟超的書法作品漢字獨特優美的結構,書寫的主要工具——毛筆有多樣的表現力,因而產生了中文獨特的造型藝術——書法。而篆刻是和書法相關的藝術,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為印章。

近代以來漢字的變化
 
組字

漢字歷史上是不斷在組新字的,目前所見的各種漢字並非一口氣完成在某一年代,而是應時代需要漸漸發展成今的面貌。例如:「人」這個字商朝就有了,凹凸這二字則是在唐朝的時候才出現。
此外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用字需求因而組字。例如:傳統國樂在記譜上會用到減字譜、工字譜,中華民國政府各專門機關也有各自的特有用字,如:戶政用字等等。
組字往往比組詞在表意上更有效率,但組字組得太複雜又適逢變成常用字的話,就會衍生簡化的努力。

簡化

漢字書寫複雜,傳統印刷更複雜,異體字、別字非常多。所以自古以來就已經有許多的簡字,但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書仍然是用繁體字,而雖然活字印刷是華人發明的,但由於漢字的結構特性,活字印刷幫助有限。 
近代,處於強勢地位的西方文明開始進入東亞,整個漢字文化圈的各個國家中紛紛掀起了學習西方的思潮。當中有人堅持漢字的傳統,亦有鼓吹放棄使用漢字。這些鼓吹放棄漢字運動的立論「漢字落後論」,內容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漢字是繁瑣笨拙的。尤其在近代個人電腦還沒有普遍化以前,因為漢字不能透過打字機書寫,而必須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鉛字,也就是說漢字已成為教育及資訊化上的瓶頸。但是近代個人電腦普遍化以後,漢字能透過個人電腦輸入,此種論述已經不具說服性。許多使用漢字國家以政治推行的方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漢字簡化,甚至還有完全拼音化的嘗試。日本的使用假名方案以及漢語多種拼音方案的出現都是基於這種考量。
中國大陸1956年1月28日發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5月審定通過《簡化字總表》,1986年經少量修訂後重新發表,一直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布「二簡字」,試用一段時間(約八年)後因為字形過於簡單且混亂而於1986年正式宣布廢除。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分別發布了同中國《簡化字總表》相同的簡化字表。
日本在二戰以後也進行了漢字簡化。1946年日本內閣公佈了《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對部分漢字進行了簡化,有些簡化後的漢字與中國簡化後的漢字一致,有些則字形十分相近。

 拉丁化
近四百年來,西方人和華人本身都提出了很多漢字的拉丁化方案,比如:
威妥瑪拼音(1867年)
郵政式拼音(1906年)
國語羅馬字(1928年)
北方話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
漢語拼音方案(1958年)
粵語拼音(1993年)
通用拼音(1998年)
現在,漢語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廣且被聯合國接受的漢字拉丁化方案。

異體字整理

漢字中存在許多異體字,它們的意義和讀音完全相同,只是寫法不同。異體字的產生部分是由於歷史原因,有的則是人為造字,如「和」與「龢」,「秋」、「秌」和「龝」等。
臺灣也有使用所謂的異體字,例如「臺」與「台」、「體」與「体」以及「學」與「学」等等。
中國大陸於1956年公布整理異體字表,廢除了大量異體字,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恢復了部分異體字。如「於」曾被當作「于」的異體字廢除掉,但在1988年發表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又恢復成為規範字,因爲姓氏中于、於同時存在,不宜合併。另外,不同地區對異體字的取捨有所不同,例如:韓國就以漢字各種異體字中最早出現的樣式為標準寫法。所以,在韓語漢字的標準中,取「甛」而不取「甜」、取「幇」而不取「幫」、取「畵」而不取「畫」。

計算機處理
 
由於打字機鍵盤在設計時本身沒有考慮漢字輸入的問題,輸入漢字往往比輸入拼音文字困難。漢字沒有經過中文打字機的普及,直接進入了電腦中文信息處理階段。在電腦發明初期曾引起漢字能否適應電腦時代的問題,支持漢字拉丁化的學者甚至以此為理據。
隨着各種中文輸入法的出現,漢字的計算機輸入、存儲、輸出技術得到了基本解決,大大提高了中文寫作、出版、信息檢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輸入法有上千種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輸入和表形輸入兩類,也有兩者兼之的。漢字的語音輸入、手寫識別和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也已得到廣泛應用。
如收錄數千字的GB 2312(中國大陸)、Big5及CNS 11643(臺灣)、HKSCS(香港)、JIS(日本),以及收錄兩萬多字的GBK(中國大陸)、國際標準Unicode、ISO 10646等等。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技術及其他種種因素,在收錄字數,及收錄字體等方面或做不同層次的調整。
中國大陸當局為了解決郵政,戶籍整理等領域用字的迫切需要,于2000年實行了一個新的漢字編碼的國家標準《漢字編碼字符集-基本集的擴充》GB 18030-2000,共收漢字27484個。並強制所有在中國大陸地區售賣的計算機產品必須使用這個新官方標準。

漢字編碼
 
漢字的基本字體:篆、隸、楷、行、草。本圖還包括了書法和印刷的美術字體,前者如歐體、顏體,後者如宋體、黑體。為進行信息交換,各漢字使用地區都制訂了一系列漢字字符集標準。
國標碼在中國大陸使用。GB 2312收錄6763個漢字,GBK收錄20912個漢字,最新的GB 18030收錄27533個漢字。
Big5碼。收錄13053個漢字。在臺灣、港澳地區使用的一字節或兩字節編碼。
Unicode:中國官方要求在中國大陸出售的軟體必須支持GB 18030編碼。
在國際通信化和軟體設計領域,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編碼收集了漢語、日語、朝鮮語/韓語中的漢字集。
 
動態組字
 
到目前為止流通的各種漢字編碼規格,過去號稱萬碼奔騰,是在沒有文字學專家的指導下,科技人員以歐美處理字母的作法在處理漢字,漢字就因此被西方資訊技術所束縛,走向無法造新字,只好固定字數,弱化文字本身表義機能,把字當作字母來組詞以表達事物。結果製作、運行成本遠高於表音文字不說(漢字常用字就一萬五千多,最簡化也要六千多),漢字的諸多形、音、義等問題更不能很好的解決,中文還因此變成了一個停滯發展的文字系統。反觀英文可是仍然不斷在演化,例如「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一開始是很複雜的一個詞,但是後來為了頻繁的使用需要,縮寫為:「CPU」;在中文全名是「中央處理器」,無法找到合適的中文縮寫,不同科技產業都有如此表達新技術名詞的痛苦,這使得歐語文大量侵蝕了中文。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兩岸各有不同的人研究出動態組字這新興技術,這技術簡單的來說,就是藉由資訊科技重新解放漢字原有的生命力:任何漢字都可以由基本的百來個字根(也就是漢字的字母)以二維編碼的方式即時合成為漢字,簡單的理解,就以前面的中央處理單元來說,可以形聲的原則創新單字:「電心」,既有效率,且本身表意,學過百來個字根的,就可以知道它代表甚麼,再賦予一個讀音(通常與心同音),如此這般以此類推,就可以一次解決漢字形音義以及成本高的等等問題,使漢字與西文站在同樣的資訊平等點,甚至因表意的特性比起西文更佔新時代資訊處理的優勢(比較好做電腦理解)。
 
 繁簡體漢字的比較

繁體字:由中國自古承襲演變的文字,又稱正體字,優點是單一字內含意深遠,缺點則是筆畫較多,書寫速度較慢。
簡體字:相對於傳統漢字,是簡化程度比較大的,廢除且合併了很多字,也簡併了很多的部件,優點是書寫容易、快速,缺點是有時難以精密用字,例如:「头发黑」,一般理解成「頭髮黑」,另一種則為「頭發黑」。
雖有前述差異,然常用漢字的個體差異據統計,不到25%。此外,在日本與韓國也有各自簡化的作為。在臺灣,官方用字或正式文書必須使用正體字;在手寫的非正式文書中,有些人會使用行書、草書或民間的俗寫(例:「台」(臺)、「门」(門)、「与」(與));但是,幾乎不會使用大陸簡化字中較難辨識字意的合併字(例:「里」(裡)、「后」(後)、「余」(餘)、「制」(製)、「面」(麵,亦作麪)、「谷」(穀)、「复」(復)、「复」(複),皆不簡化)、「台」(臺、檯、颱)。

參看

漢字改革
漢字文化圈
漢字復活
漢字廢止
日本漢字改革史
 
註釋
^ Defrancis (1990); 蔣為文 (2005), (2007)"
^ 2.0 2.1 2.2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貓頭鷹出版社出版。ISBN 986-7415-89-2
[編輯] 參考文獻
《詞語春秋》 李梵著,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漢語文化暢談叢書」之二。ISBN 7-80019-917-7
《漢字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語文出版社 1988年10月
《字里乾坤》 林成滔著,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漢語文化暢談叢書」之一。ISBN 7-80019-821-9
《漢字的故事》 林西莉著,李之義譯,貓頭鷹出版社出版。ISBN 986-7415-89-2
《中華印刷通史》
《河洛閩南語縱橫談》 吳在野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ISBN 957-19-2266-8
《談人文與資訊》謝清俊著,中華民國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劃發行。ISBN 986-00-4856-8
《語言、認同與去殖民》蔣為文著,國立成功大學2005年出版。ISBN 957-8845-85-5
《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蔣為文著,國立成功大學2007年出版。ISBN 978-986-00-9746-7
Defrancis, John 1990. The Chinese Language: Fact and Fantasy. (Taiwan edition)台北:文鶴出版社。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漢字收聽此條目(共兩部分)
第一部分:在媒體播放器播放/在瀏覽器播放(詳細信息)
第二部分:在媒體播放器播放/在瀏覽器播放(詳細信息)
本錄音根據2005年11月30日的版本,以國語錄製。它不會因條目後續的修訂而自動改變。(收聽幫助)
更多有聲條目漢典
MonkeyKingSoft.com - 使用電腦軟件學習漢字:在電腦上動態顯示漢字筆順,或者打印成卡片幫助記憶。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
中國大百科全書-漢字條目
漢字起源與字形演變 - 六種漢字起源學說
港台及大陸現代漢語常用字頻率統計 - 漢字頻度表(簡體)
中國語言文字網
韓國漢字能力檢定會
韓聯社澄清韓國沒有漢字申遺
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
「漢語,你好!」遠程教育網(中國國家信息中心媒體發展中心、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合作開發)
古籍解決缺字問題的方法 (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
漢字的字型與編碼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1%89%E5%AD%97&variant=zh-hant
 
 
識正書簡 賴幸媛:向對岸喊話【聯合報記者李志德 09.06.11
 
馬英九總統「識正書簡」主張引發爭議,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昨天在立法院為馬英九緩頰表示,「識正書簡」是希望對岸也能推動正體字,多認識中華文化,台灣仍讀寫正體字。
賴幸媛強調,這個議題與海基、海協會的協商無關,「兩會協商不存在這個議題」。
賴幸媛昨天應邀列席立法院備詢,她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根據她的了解,馬英九的意思是,希望未來對岸推動正體字,認識正體字,台灣還是看正體字、讀正體字、寫正體字,「這個跟江陳會與兩岸協商無關」。
賴幸媛強調,兩岸正式協商沒有這個議題,總統提到「識正書簡」,用意是希望對岸能認識正體字,這是向對岸喊話。這和開放大陸學歷認證是兩回事,不可混為一談。
儘管賴幸媛一再替馬英九總統緩頰,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質詢時仍然高聲痛批賴幸媛沒格、沒品,甚至罵她「狗官」。
此外,立法院內政等聯席會昨天審查第三次江陳會簽署的「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空運補充」和「金融合作」等三項協議,經過一整天的會議,二十多個人次的詢答,由於民進黨始終表示反對,國民黨又沒有動員足夠的人數來表決,因此聯席會議主席張慶忠傍晚宣布,三項協議將「擇期再審」,形同議而不決。
但陸委會官員及立委私下表示,三項和大陸簽訂的協議中,都訂有「自簽署之日起各自完成相關準備後生效,最遲不超過六十日」的條文,時限一到,協議將自動生效,本案名義上還沒審完,但實際上不會再排,因此儘管立法程序沒有完備,實際執行不會受影響。
 
 府方澄清:簡體字官網 「阿扁政績」【聯合報記者李明賢09.06.11
 
馬英九總統提倡「識正書簡」,遭在野黨強力抨擊,立委邱議瑩質疑,總統府官網馬上出現「簡體字版本」;府方澄清,簡體版是前總統陳水扁上任後,特別新增的內容,這算是「阿扁政績」。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蔡仲禮表示,為順應全球化風潮,總統府官網進行多次改版,陳水扁上任後,民國八十九年十月更新增簡體版,這與馬總統提倡「識正書簡」無關聯。
此外,有關「識正書簡」遭質疑,總統府昨天再度澄清,強調此一概念是針對大陸十三億使用簡體字民眾所建議,目的是希望對岸逐漸認識代表中華文化的正體字。
府方表示,正體字是中華文化優良的傳統與資產,台灣使用正體字,代表台灣在中華文化的獨特地位與主體角色,「當然不必、也不會改變使用正體字現狀」。
府方並強調,由於台灣人都認識正體字,國內沒有提倡「識正書簡」的必要。
 
繁與簡之間 文字有生命【聯合報╱沈政威/中文所研究生09.06.11
 
拜讀昨日「識正書簡,正體字會漸忘掉 」一文,筆者深以為馬總統此舉不失為一權衡之計。以現階段國人文字的使用習慣來說,雖實有因方便而簡寫,但仍以繁體居多,教育部的語文教學政策仍以繁體字為主,所以沒有「乾、干」不分的現象。
至於繁簡字的爭端,也不必上綱至中國文化的爭奪戰,就中國文字的演變來說,簡筆的演進過程所在多有,今日之字比照小篆不知簡化多少。難道使用簡化字的我們,就是背離中華文化嗎?「識正書簡」不可以本末倒置,識正的目的正是文化傳承,書簡乃是個人選擇。筆者深信,大部分人應該不會在國家考試時全部以簡體字書寫,國文課本也不會出現簡體版吧。
所謂「牛B」、「軟件」之語,乃是其文化的約定俗成,「識正書簡」倒也不至於會回過頭來影響國語;若以此種論點,為何社會上就不會有習稱「良人」、「娘子」之語。以上所述,不過闡明一理:文字自有生命周期,只要對於文化的立場不變,「識正書簡」只是多一種選擇。
 
建立機制 影響大陸漢字政策>中時09-06-12廖咸浩
 
     馬總統關於「識正書簡」的一番話,或因為未被完全引用,而招致了極大的誤解,甚至惹來「向中國交心」的質疑。但其實「識正書簡」本來就是傳統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其意義約指「正式學習的對象是正體字,但在私人書寫時不拘正體或簡體,但為求書寫迅捷時,一般常會局部、甚至大量的使用簡字」。根據台灣政府從來沒有禁止在私領域使用簡字(包括草字、俗字、異體字、簡化字)的事實即可知,台灣基本上是延續了傳統上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也是漢字最合理的使用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認簡字並不困難,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已經一定程度在使用。但大陸人因為在生活中鮮少使用正體字,故需要學習才能認得。由此邏輯可知,馬總統這一個呼籲,應是針對大陸人,而非針對台灣人。至於大陸是否可能改變,則繫乎兩點:一是兩岸文字政策差異並不會大到沒有交集,其二是必須把若干關鍵性的迷思,透過學術研究的方式祛除。
     相當於台灣「識正書簡」的政策,大陸則是以簡化字為正式學習的對象,而將正體字局限在古典文學與文化的相關領域。由此可知,兩岸在政策上真正的差異在於,對正簡二體的分工關係認知不同,並無正簡勢不兩立的必要。既然在使用簡字書寫上,在兩岸只是程度的差別,那麼,關鍵的差異便是在正式學習的對象上:即台灣學童在校學正體,大陸學童在校學簡體。如何在這個議題上能趨近,才是雙方學術討論的核心。大陸方面所持理由當然是「簡化字」較容易學習的論據,日前廈大教授指稱台灣農民識字率不如大陸農民的荒謬說法,便是未經過任何實證研究、據此所做的想像。而台灣方面堅守正體,歷來都強調與傳統接軌及書法之美,並不敢正面應戰「學習效率」這個議題。
     實則,簡化字使得常用字中的形聲字從超過八○%的比例下降到了四○%以下,而致學童藉由「形聲」(即「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這個簡單原則學習漢字的可能性,不復存在(此原則雖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以此學習的可行性,一如英語發音也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英文拼字可賴phonics原則學習的可行性)。於是大陸的學童在漢字的音與形不再有關係之後,儘管筆劃再簡單,每個字的字形都必須死背!
     大陸知名語言學者王寧日前曾指出,大陸未來不會改以正體字為學習對象,但卻又很關鍵性的指出,會考慮將不合理的簡化字恢復,她所謂的「不合理」的例子就是形聲字被破壞的例子,如「邓」(鄧)、「灯」(燈)。王教授的發言意味著大陸內部已意識到「簡化字」反而可能阻滯學習,而思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形聲規則遭破壞的漢字都加以恢復,那麼大陸學童與台灣學童所學習的漢字,差距便會大幅縮小,兩岸的文字政策與日常應用也會大幅趨近。
     因此,為讓馬總統的呼籲能對大陸產生實質的影響,政府應該主動盡速建立機制,以利兩岸定期進行語文相關學術研討,從學術開始慢慢建立共識,馴至大陸內部對漢字政策進行調整。其實,此類機制在世界各地不乏先例,如馬來西亞與印尼、法國與魁北克(加拿大的一省)。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政府大可就此勇往直前。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總統與文字學>中時短評09-06-11
 
     馬英九日前接見僑界代表,提倡兩岸文字應該「識正書簡」,鼓勵民眾寫簡體字。細看馬英九發言,說法頗為周延,不過,乍聽之下,卻易於讓人跳入「馬英九鼓吹簡體字」印象。
     在台灣,簡體字具有一定敏感性,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文化意義,更是「新台灣民族主義」裡頭,一條敏感的神經。最聰明的幹法,是順其自然,隨著時間推演,由社會脈動自然而然決定走向。
     正體字、簡體字,各有其時代背景,兩者都有死忠支持者,很難勉強哪一方,接受對方文字。更重要的是,不管是正體字,還是簡體字,從來就不曾阻礙知識、文化交流。
     關鍵原因,在於還有大量中文字,沒有被簡化。因此,兩岸民眾對於不認識的簡體字或正體字,只要看整個句子,就明白這是哪個字。對兩岸民眾而言,如何使用文字,帶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如果政治人物說三道四,要求民眾應該如何使用文字,易於引起反感。
     要改變文字用法,只能順應時勢,隨時代潮流而流轉。比方說,四十年前,「土台客」一詞,帶有濃厚族群歧視意味。
     當時就算有大人物跳出來,為這名詞正名,也不會改變絲毫。現在,「本土」已成某些人的護身光環,「台客」更是青少年某種時髦象徵。
     正體字與簡體字之間,要如何互動,如何融合,如何相互影響,終究還是由時代潮流去決定,馬英九提倡不提倡,其實改變不了現狀。
 
我們真的「識正」了嗎?>中時09-06-11林國卿
 
     正當今年三月大陸政協委員潘慶林提案「用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化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引起大陸火紅爭論的此刻,馬總統卻突然說出「書簡」主張,不得不讓人迷惑。馬總統變了嗎?他妥協於兩岸政治現實嗎?疑慮的恐怕不是漢字前途,而是我們的總統到底在想什麼,他要帶我們去哪?
     總統府事後澄清,強調馬總統說的「識正書簡」是建議大陸民眾要「識正」,臺灣沒有提倡「書簡」的必要。馬總統這四字主張,既然與臺灣無關,也打不到對岸民眾心坎,那麼這只是放空炮彈?我看絕對不是。
     說話看場合,馬總統這句話是對海外僑胞說的。也許在台灣感受不到「正簡漢字」需要攤牌的急迫性,但是在海外面對教學,面對公文書卻是急迫問題。
     中央社在發布這則新聞時,清楚的寫著「盼兩岸達成協議」,這問題就不單純,如果只是勸導對岸同胞「識正書簡」,兩岸有必要達成什麼協議?這其中必然有奧妙。總統府在發布澄清稿時,明顯的避開了「達成協議」這字眼。中央社與總統府的新聞稿,差異就在這關鍵點。這個關鍵點正可以預測,「簡體字」將可能出現在台灣的公文書上,如有必要的話。果真這一天到來,這場漢字正簡爭奪戰,臺灣就輸了嗎?漢字文化就消失殆盡了嗎?
     關於漢字的生死存亡,要先問全球中國人真的「識正」了嗎?比起日、韓或國際漢學家,我們真的懂「漢字」?
     臺灣一談到漢字,關心的只是兩岸關係,那無關漢字學習與認識。而大陸在議論「繁簡」時,則已經試圖擺脫政治層面,開始自問,「我們真的懂漢字的傳統文化嗎?」大陸最近一期出版的《新周刊》,就以專輯討論了繁簡漢字問題。首篇名為《繁簡之爭是個偽命題》,主要精神在於自問,現代人真的認識漢字?它最後一段說:「漢字實在有點冤枉:其實只是一種工具,但卻被附著關於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不同立場和見解。」
     這個專輯的第二篇文章,是一個中醫理論學者所寫的《認繁識簡》,作者問,「牙痛」與「牙疼」有什麼差異?字面上沒大差別,但是在中醫理論裡,差別大了。文章結論是「若能恢復繁體字的合法地位,由認字而推動識字,則是民族大幸!」
     第三篇則是專訪曾經努力要讓民眾認識漢字的一個人物,他編導拍攝電視影片《漢字五千年》,介紹了漢字的種種指事與藝術內涵。專輯最有意思的是第四篇,小小的一篇,談論臺灣的繁體字欲漢語拼音。此篇文章藉臺灣學生之口,指出繁體字「每一部分都有其作用」,而簡體字往往「不知其實指。」這最短,字體也最小的一篇,似乎在那裡隱隱發光,引導著簡體字大軍望何處奔去。
     回到臺灣,回到馬總統,我們不得不問,「我們真的『識正』了嗎?」兩岸目前共同的問題在這裡是一致的。但是,我們有誰去拍攝《漢字五千年》?有誰去整理《說文解字集注》?與對岸比較,臺灣有足可炫耀世界的寶貴文化資產,其中繁體漢字與故宮文物最有可觀,可惜的是,它們被限在校園文史系,被鎖在故宮庫房,其知識與趣味完全不普及。
     馬總統的文化政績被評為低分,因此正在努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但是,一個地區的民眾不能認識文化資產,缺乏情愫怎可能有創意?即使菁英群有文化創意,卻無基層民眾基礎,又如何變成產業?
     建議馬政府不妨在其中挪出一些經費,仿照曾經嘉惠年輕學子甚多的「科學知識普及」活動,開始樸素的推廣「文化知識普及」,鼓勵學者講民眾懂的話,鼓勵故宮說文物的故事。如此長遠走下去,文化創意產業就在民間扎根,不像現在需要政府來揮汗提倡,這才是站在總統高度所必有的提綱挈領使命。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識正書簡 確實失言>中時09-06-11張茲/高雄市(退休人士)
 
     馬總統日昨接見僑界代表時,提出「識正書簡」主張─印刷體使用正體漢字,書寫上可寫簡體字,引發各方議論。總統府事後說明,識正書簡是針對中國大陸十三億簡體字使用者的建議,台灣沒有提倡「識正書簡」的必要。
     但還原當時部分的言論,其中馬總統提到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希望兩岸未來在能識正書簡上達成協議,馬總統識正書簡的主張顯然不只是針對中國大陸,包括台灣也一體適用。或許馬總統一時口快並非原意,但不夠謹慎造成失言是不容否認的,否則不會引發誤解。
     此外,識正書簡是針對中國大陸之說,似乎也不甚合宜。如果是單方面給大陸方面的建議,前提必須是大陸內部普遍已經成形的共識,不然台灣提議大陸識正書簡,而大陸相對提出台灣應該中文簡體化以抗衡,豈不是無事惹塵埃,徒增衝突。或許馬總統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但必須考慮內容與時機是否適當成熟,公諸於外就覆水難收了。
 
另參本館:書同文說同音  論語與中國風 
 
韓國“去漢字化”釀大禍:韓國高鐵全部軌道或要重鋪(2009-12-11 ) 
    預定2010年底開通的京釜高速鐵路(KTX 漢城-釜山) 2期工程(大丘-釜山區間)全長254.2km.。鋪軌已完成的96.6km區間內的15萬5千個無渣混凝土枕木(占全區間35萬8千個的37%)中,332個已發生嚴重龜裂。
    與KTX一期工程只在隧道區段直接進口德國部件建設無渣軌道不同,二期工程全區間使用國內供應商的零部件建設無渣軌道。軌道施工用的是德國railone公司的“雷達2000”施工技術。
    經調查發現龜裂的枕木大多位于山嶽地帶背陰容易結冰處。由于軌道施工時沒有按規定使用防水的墊片(sponge)制造軌道枕木鏈接裝置。違規使用了吸水性的材料,造成去年4-5月間(雨季)軌道施工時期的大量雨水順軌道埋入栓流入混凝土枕木內而積水。在1-2月冬季時由于寒冷結冰膨脹而導致枕木與道床龜裂。
    發生龜裂的部位是在混凝土枕木上“締結裝置”,在這個裝置裏按規定是要放防水發泡的填充物,但因爲防水和放水在韓語裏寫法一樣,讀音都是“bansu”,故施工公司理解錯了圖紙的意思,枕木裏沒有加防水材料反而加了吸水材料,造成了全部15萬5千多根枕木成爲次品。
    這竟然可能是因爲同音字導致的,“防水”、“放水”、“防守”、“防銹”、“傍受”在韓文中都是一樣的。
最近,韓國一批前總理聯名上書現任總統李明博,認爲要根本解決韓國的“文化危機”,就應從小學開始分階段教學生認漢字。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署名文章說,漢字不是外文,“去漢字化”過程的矯枉過正,不僅産生了文化斷層,也給韓國帶來了嚴重的民族文化危機。文章摘要如下:   
“文化危機”是韓國長期面對的問題。一、年輕人普遍不懂漢字,越來越多國民成了“漢字盲”;二、國民語文程度越來越低,即使圖書館有豐富的藏書,有網羅8萬5000個漢字詞彙的《大辭典》,一般人望“字”生畏而不敢問津;三、韓國的兩個鄰國中國與日本都是漢字大國,有15億人在使用漢字。韓國遠離漢字,雖然可獨樹一幟,卻又陷入了自我隔離的孤立狀態。
  漢字不是外文
  韓國健在的多位前總理是在全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會的推動下,聯名向青瓦臺提出《敦促在小學正規教育過程中實施漢字教育的建議書》的,包括金鍾泌(第11和31屆)、李海瓚(第36屆)、韓明淑(第37屆)、韓德洙(第38屆)。他們皆認爲,“這半個世紀以來,由于‘專用韓文’的錯誤的文字政策,今天我們陷入了比上世紀90年代經濟危機還要危急的文化危機中。”因此建議,“爲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在小學過程中,應讓學生分階段學習漢字,不應將漢字視爲外語,而應爲國語生活正常化,和韓文一起作爲‘國字’進行教育。”
  漢字一直是韓國國內爭論不休的課題,甚至遠在朝鮮時代,他們就開始在爭論漢字的存廢問題。2000年前,朝鮮與日本一樣,因爲自己沒有文字,又向往中國的文明與強大,主動模仿中國並全盤輸入中華文明體系,其中最具體的事物便是使用中國人創造的漢字。在後來1500年的漫長歲月裏,漢字和漢文一直是朝鮮半島人民唯一的書寫系統。甚至15世紀中葉,世宗發明28個字母的“朝鮮文”之後,漢字還是朝鮮語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宗創造“諺文”
  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傾全力制造了朝鮮半島最早的表音文字“訓民正音”(也稱“諺文”),一是力圖要擺脫漢文的束縛,建立自主的語文體系;二是提供平民百姓更易學易寫的文字,遂于1446年正式頒布“訓民正音”,也就是自創的“朝鮮文字”(韓國稱“韓文”)。但到19世紀末葉爲止,朝鮮王朝還是使用漢字撰寫官方文件和曆史著作,包括漢文的文學作品。
  當時,人們稱朝鮮文爲“諺文”,意思是“非正式”文字,“正式”文字還是指漢字。情況跟日本人稱其文字爲“假名”一樣,“真名”永遠是漢字。但日本的侵略,不僅使朝鮮滅亡,也使民族文化加速沈淪,即使光複之後,國土依然分裂,連文字也開始分道揚鑣——北部朝鮮完全廢除漢字,南部韓國則不規則地使用韓文和漢字。
  北朝鮮和中國的朝鮮族,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逐步取消使用漢字,而韓國也在1948年10月公布專用“韓文”的法律,並規定每年10月9日爲“韓國文字節”。不過韓國的“去漢字化”政策依然搖擺不定。尤其學校在推行“去漢字化”過程中,有時積極,有時和緩,但總體趨勢還是盡量減少使用漢字,不僅使教育工作者感到無所適從,也使年輕與年老一代産生嚴重的文化代溝。
  民族文化危機
  由于南北朝鮮共同使用了近2000年的漢字,漢字詞彙已深入朝鮮語言內部,連思考模式也無法擺脫漢文化圈的框框,要將古代官方文件、曆史著作、文學作品中的漢字完全抹去,簡直是曆史于與文化的真空,而人名、地名沒有了漢字支撐更搞不清誰是誰,圖書館裏即使有汗牛充棟的文獻也頓時成爲一堆廢紙。
  “去漢字化”過程的矯枉過正,不僅産生了文化斷層,也帶來了嚴重的民族文化危機。樸正熙獨裁統治時期,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學教導漢字,實行所謂全面實施韓文教育的政策,僅允許在初中、高中教授900個基礎漢字。爲了顯示其“去漢字化”決心,他以雷厲風行方式廢除漢字,連曆史建築懸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來改寫成“標准”韓文,全都成了“不倫不類”的非曆史文物。
  1980年以來,韓國加速“去漢字化”,一是民族自卑感的反動;二是過去中國沒落帶來的反應;三則是電腦普及,語言書寫一窩蜂倒向拼音主義。但中國的重新崛起,東亞的複興在望,特別是美國爆發金融危機,使韓國有識之士預感到即將被孤立、不知何去何從的文化危機感。韓國的“去漢字化”問題遂再度成爲舉國重新檢討的國家課題之一。
  亡羊補牢之策
  韓國工商界人士最感憂慮,一、韓國超過40%的商品輸出對象是漢字文化圈,70%外國遊客亦來自漢字文化圈;二、眼看中國即將成爲世界經濟火車頭,韓國的優勢在流失;三、韓國年輕人連國內對方名片的姓名都看不懂,更不用說跟漢字文化圈的同行打交道,談生意了。
  韓國五大經濟團體在2003年決定,建議屬下19萬家公司,從2004年起招聘職員時進行漢字資格檢定考試,只錄取能認識1817個漢字、書寫1000個漢字的新職員。
  專家認爲,韓文教育與漢字教育並無根本的沖突,因爲51萬個韓文單詞中,70%原本是漢字詞,學會漢字就能更精准掌握韓文。相反,缺乏對漢字的准確理解,反而無法完全掌握韓國自己的民族語言,看曆史典籍更會如同看天書。20名前總理顯然在後悔在執政期間未曾重視民族文化問題,結果才有今天的尷尬局面。不過,能亡羊補牢也不失爲一個積極舉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46116e0100gzud.html?tj=1
 
 
 

台長: 阿楨
人氣(30,126) | 回應(217)|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法國新戲劇》
此分類上一篇:《法國當代藝術》

顯示全部217則回應

阿楨
高市路口標線竟是簡體字 綠委酸:今天不是愚人節吧 2019-04-02 聯合報

高雄市九如及澄清路口,地上標線日前竟出現「簡體字」,有網友拍照上傳臉書,引發熱議。民進黨立委劉世芳今臉書發文批評,「今天不是愚人節了吧」、「還我繁體字,這裡是台灣高雄」。
對此,許多網友留言表示,「太可惡了」、「這承辦人是會升級嗎」、「是台灣高雄,搞清楚」、「高雄變成中國特區了嗎」、「這樣驗收的過,可以提告高雄市政府瀆職」、「現在就如此囂張還能讓他當總統,一定獨裁護闢」;不過,也有網友指出,標誌上的「転」字其實是「轉」的日本漢字,總之不是繁體字。
高雄市工務局養護工程處表示,因為配合自強陸橋拆除,劃線的民間廠商不知道從那裡找來簡體字版的「待轉區」,已在晚間7時請廠商改為繁體字。
  回應
日本媽媽的文字「転」你都認不得?巴嘎!小心謝助日代表不開心!
繁體字「轉」大陸簡體字寫法是「转」。另大陸的道路設計似乎沒有"待轉區".
真是白癡,中國的車的簡體字根本不是那個寫法。想抹黑卻抹到馬腿,太沒文化了。
那是妳們綠的日本祖國漢字,搞不清楚嗎?
綠萎把鬼子漢字當大陸簡體字是假新聞。聯合報不查證就報導是傳播假新聞。
2019-04-03 08:38:49
阿楨
中國上海復旦學者首次證實:我們的母語起源於中國北方

  2019-04-26在學術期刊Nature中,中國科學家利用統計學分析方法,結合遺傳學、語言學、考古學等證據,首次確認了包含漢語在內的漢藏語系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而漢語是最早從漢藏語系中的分化的語族,這一時間可以追溯到大約5900年前。
  漢藏語系是僅次於印歐語系的第二大語系,它包含超過400種語言和方言,總使用人數達到15億左右,漢語、藏語、緬甸語都屬於該語系。
  北方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大約4000-6000年前的中國北方黃河流域,一部分人向西遷徙到了西藏,向南遷徙到了緬甸,另外一部分人向東、向南遷移,最終成為說漢語的漢人。
  西南起源假說認為起源於至少9000年前的西南部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以及印度東北部一帶。這種假說進而又分為兩種假設,一種認為說漢藏語言的人群起源於13500年前的四川西南部,在大概9000年前分化為兩支:一組人群前往印度東北部,另外一組人群向北前往黃河盆地地區,後一群人被認為是當代中國人的前身。另外一個假設認為漢藏語言起源於大約9000年前的印度東北部。
  回應
這是北方人得出的結論吧
上海復旦在北方?夏商周不在黃河流域在南方?
2019-04-29 08:13:12
阿楨
南非專家:非洲若不學習漢語就有些無知了

  中國日報網2019-04-26電 跨越千年時空,現實呼應歷史。“一帶一路”倡議,讓互學互鑒的潮流再一次沿著絲路足跡在中東地區蔚然成風。
  “一帶一路”的建設帶動了“漢語熱”在全球的持續升溫,除了中東國家,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也開設了漢語課。1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發表的題為“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學說普通話,中國在非洲影響力增強”的文章稱,早在2014年,普通話就已經成為南非學校的選修課程。2018年11月,烏干達追隨南非腳步,計畫在35所中學增加漢語課。
  1日,俄羅斯首次舉辦國家漢語考試,漢語成為俄繼英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之後的第五種全國統考外語科目,俄羅斯43個地區有289名學生參加,考試內容全是選擇題。隨著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的增加,俄對漢語的興趣和瞭解與日俱增。在過去10年中,該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以驚人的速度攀升。1997年5000人,2007年1.7萬人,2017年增至5.6萬人。其中,39%的人在大學學習漢語,31%在中小學學習,25%通過語言課程學習,5%在孔子學院學習。
  除了可以在這些公立學校學習漢語之外,中國還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國已在15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2019年2月24日,路透社發表題為“中國正在優化孔子學院建設”的文章,認為此舉將有利於增進中外文化交流。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多來,漢語的“朋友圈”正在全球升溫,而漢語熱的背後是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漸提升。研究中國,學習漢語,是潮流更是時務;學有所獲,學有所成,是機遇更是理想。“一帶一路”讓人才交流變得更加通暢,中國的發展也將會為學習漢語的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機會。
2019-04-30 09:01:11
阿楨
習近平2019-04-26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共簽640億美元協議

  2017第一屆高峰論壇279項成果全完成: 3800億人民幣貸款,絲路基金增資1000億,已有125國29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也寫入了聯合國/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成果檔。
  在全球,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效對接,在區域,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非盟2063年議程、歐亞經濟聯盟、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有效對接;在國家層面,與土耳其中間走廊、蒙古國發展之路、越南兩廊一圈、沙烏地阿拉伯2030願景等有效對接。
  相關新聞
 聯合國秘書長盛讚一帶一路倡議是全球治理典範
 聯合報:北京一帶一路高峰論壇37國元首出席 大咖缺席(回應:在西媒眼中,他們才是高人一等的大咖,其他聯合報都是不重要的小弟。G7早就過時了,沒中國參加的會議,還算全球會議嗎? )
 美智庫CSIS眼紅中國一帶一路:美國得當全球高品質基建領導者,報告抹黑中國帶去腐敗、債務危機 (回應:先把家裡的破基建整好了再吹/噴)
 環球時報社評:常識和現實都在嘲笑“一帶一路”唱衰者
 環時社評:一帶一路,內在動力遠大於外部阻力
 3年多經八次擴容亞投行成員2019-04-22從57增至97個:共批准39個專案總投資79.4億美元,共撬動了近400億的總投資。絲路基金成立資金400億美元,2017年5月一帶一路峰會上增資1000億元人民幣。至2018年12月,已決策投資28個項目超過110億,約70%投向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典型項目包括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項目、阿聯酋哈斯彥清潔燃煤電站項目,以及與歐洲投資基金(EIF)等比例出資設立的中歐共同投資基金,第一期規模5億歐元,主要通過子基金投資於對中歐合作具有促進作用、商業前景較好的中小企業。
 美卿:華投資拉美非好心 京斥肆意誹謗煽風點火
 中拉開發銀行成立大會2019/04/22在京召開,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牽頭拉美7家銀行,國開行已向拉美18國、200多項目提供超過1000億美元的貸款,牽頭設立225億的中拉、中國─加勒比基礎設施貸款,參與設立首期100億美元中拉產能合作投資基金。
 中國十年對拉美投資達2500億美元- BBC
 東盟正成為一帶一路投資重點:2016年,中國對東盟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15.5億美元,比2015年增長1.77倍,占一帶一路55.2%。2017年883.6億同比增長23.5%
2019-04-30 09:02:31
阿楨
中國連續9年成為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5148.2億美元是2003年的6.6倍,至2018年5月中企累計工程合約3639.6億,完成2399.2億。
 習近平2018-09-03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再援非600億美元,未來三年將實施投資非洲基建、擴大進口非洲商品等八大行動。
 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計劃2018落實,中國連續九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2017年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年均直接投資30億。
 美稱中國金錢外交會導致太平洋島國落入債務陷阱2018-08-30外交部回應:同樣是資金,西方是餡餅,中方就成了陷阱?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近10年來中國從0增至超過13億美元,澳大利亞66億是最大投資國.
 繼義大利、盧森堡後,瑞士04.26加入一帶一路。
 德國:歐洲願以集體形式加入一帶一路
 習訪歐:美聯歐制中夢碎
 中義簽一帶路一協議 200億歐元大單
 義高官:G7還有兩國準備加入一帶一路
 波音再遭重擊:習3.25與法簽400億歐元協議,購買300架約300億歐元空巴飛機。
 中歐德法3.26峰會: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共同應對氣候變遷,推動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
 中國駐歐盟團長04-07簽署一帶一路協議歐洲國家達22個
2019-04-30 09:03:39
阿楨
白話文罹癌 中文教育須返古治療 2019/05/04 中國時報 簡立欣

五四及白話文運動影響華人百年,但火星文及語言癌的流弊,卻凸顯台灣語文教學的缺失,引起各界關注。
「現在要『做』點餐了嗎」、「有局部性大雨『發生的機率』」、「『針對』自動販賣機『進行』衛生稽查」…全球華人使用白話文已久,台灣甚至衍生出外星文、語言癌等龐雜表達方式。事實上百多年前華人還在使用古文,直到1919年五四運動,白話文才真正抬頭。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也是白話文運動百年,台灣在語文教學的明顯缺失,顯示中文教育有必要「返古」。
飽讀古典 白話才優美
「當年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學的改革者,像胡適、魯迅,都是飽讀古典,才能寫出優美白話文!」捍衛國語文教育不遺餘力的已逝詩人余光中曾說,提倡白話文不表示不讀文言文,也不認為讀了古書就斷了新文學的前程。
言之有物 非不讀古文
回看1917年,中國身陷傳統轉型現代的陣痛,胡適大力提倡白話文,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講求文法、不作無病呻吟、務去爛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等8項主張,認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必用之利器,可斷言也」,成為2年後五四裡白話文運動的先聲。
盲目歐化 根本是退化
不過,當時知識分子吸收西洋語言時,也吸納英文文法結構,如「就…而論」、「在一定程度上」、「對…來說」等。大陸作家蔣波認為,原本中文可以表達「很難」、「很快」、「易讀」,加入英文構造裡的「度」、「性」變成「難度高」、「速度快」、「可讀性高」;余光中也曾痛批,中文的「因此」、「問題很多」變成「基於這個原因」、「有很多問題存在」,是盲目「歐化」。
如今漢語還有縮寫、諧音、表情符號、圖像化、火星文、數字化等「網路語言」。台灣部落客王韜曾抨擊「語言癌」:去餐廳吃飯,「請等候『做』帶位」、「需不需要『做』介紹」、「現在『做』上菜的『動作』」、「幫您『做』整理」、「是否要『做』結帳」,冗言贅字根本不是語言的「演化」而是「退化」。
2019-05-04 07:39:03
阿楨
批華語是外來語 網譏:整篇文章都用華語寫的 2019/08/12 旺報

在台南以文創起家的聚珍台灣書屋,日前在官方網站和臉書以「分享近期的熱門神書《台灣語言地圖集》中的一張經典圖」為題,表示華語是外來語,卻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的地盤,意味著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不過底下網友論辯卻比原文還精采、深刻,有網友表示「怎麼沒金門」;有網友指出整篇文章都是華語打出來,怎能一邊享受單一語言交流的便利還一邊嫌棄華語?還有網友直指該文預設就是「講華語的不是台灣人」,根本是洗腦。
「聚珍台灣」指出,從《台灣語言地圖集》一書的〈台灣家庭較優勢語言地圖〉可以看出,代表華語優勢的藍色區塊略大於代表母語優勢的其他區塊;書中認為,家庭是語言最後堡壘,華語是外來語言,居然能夠向下擴張到家庭語言地盤,不論華語使用率多少,都意味族語在家庭領域中「失守」了。「聚珍台灣」呼籲大家一起拯救母語。
有網友首先質疑「華語是外來語」的說法:「講得好像台語不是外來語一樣。」還有網友認為文中「台語」的定義不妥,如果「台語」指的是河洛話,河洛話已經霸占「台語」席次多年,那難道客語和原住民語就不是「台語」?再者,如果「台語」指的是台灣最常使用的語言,那當然是指華語。
還有網友細究,如果「台語」指的是閩南語,但閩南語又分成福建漳州話和泉州話,而台灣的「台語」其實是漳州話。又有網友說,照這個邏輯,宜蘭腔、台北腔、鹿港腔、永靖腔、海口腔、台南腔、高雄腔,哪個是「台語」?
有網友表示,「聚珍台灣」整篇文章都是國語打出來的,台灣部分人一邊享受單一語言的交流便利,一邊卻碎碎念。底下網友「提醒」他:現在本土價值你敢嘴(回嘴、打嘴砲)。
一位網友說 台灣的價值就在於結合各種語言創造出新文化,「就像新加坡人講話會參雜河洛語和英語,將來也許台灣新住民朋友變多,台灣人講話會混入越南和印尼語。」刻意將閩南語定位為母語、將國語定位為外來華語,不就跟國民黨威權兩蔣時代一樣?
  回應
人一綠,腦袋瓜子就背祖壞崩。綠ㄨ有種就發明新文字,新語言。台語根本是閩南語。我的祖先為了怕我們忘祖背祖,甚至於還留下祖譜,告知來自福建何地。
2019-08-13 08:21:24
阿楨
《弟子規》招誰惹誰了? 2019-10-29

按;近日在網上看到一則報導,某位教育名師斷言,傳統蒙學讀物《弟子規》“絕大部分是糟粕,全書充滿了封建奴化思想,跟我們目前提倡的價值觀與創新精神相違背”。其實這類論調在五十年前我們聽得耳朵起老繭,就是近年,也仍不時有人提起。
  傳統蒙學讀物裡,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有《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千家詩》等。其中有以識字為主的,如《百家姓》;也有的在識字之外兼帶講一點傳統文化知識的,如《三字經》《千字文》。而《弟子規》不同於其他幾本,內容主要是教孩子懂禮貌、學規矩。此書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所編,原名《蒙訓文》,後經他人修訂,改名《弟子規》,是書塾教育最常用的啟蒙讀本之一。
  平心而論,這本《弟子規》編得還是很有章法的。開篇先以寥寥數語點明宗旨:“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諸多內容,並非編者杜撰,都可以在《論語》《禮記》等儒家經典中找到依據。因此這本《弟子規》又可看作《禮記》的簡編,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拿今天的眼光看,我認為書中大部分內容沒啥不妥。人而有禮,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重要標誌。只要有社會人群存在的地方,就都適用,放在世界範圍,也有其普適性。——只是我們與之暌違太久,已經有點不習慣了。
  我讀小學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我的記憶中,課本中有關規矩和禮貌的內容少之又少。只記得小學課本中有一課,講到有求于他人時,要看著人的眼睛。其實《弟子規》中一句“問起對,視勿移”已講得很清楚。六十年代以後,課本開始大談“鬥爭”,就更沒有“規矩”“禮貌”的位置。——我們身上僅有的一點禮貌規矩意識,一靠家長耳提面命,二賴老師嘮叨叮囑。然而歷經六七十年代的“大破大立”“造反有理”,殘存的也已不多。
  有些東西,一旦斷層便不易接續,這也可以解釋為啥今天不少人言行粗鄙,缺乏文明習慣:在公眾場所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丟煙頭兒、闖紅燈、亂插隊……
  天下事“破”易“立”難,在這方面,我們有著沉痛的教訓。要按現代公民行為準則編一本《新弟子規》以取代舊本,且能迅速為大眾接受,並非易事。在新《規》誕生之前,暫借舊《規》來救急,原是無奈之選。料想南方某著名大學的領導也是這樣考慮的。
2019-10-30 08:00:31
阿楨
平心靜氣看繁簡之爭 2019/12/14 清大博士生林士清

不久前在北大、清華校園掀起一波簡體字與繁體字的較量,主因乃因敢言而知名青年律師陳秋實,在公開的網路場合發表:我不是文盲,所以我學正體字。
是以,筆者花了一點時間來比較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來龍去脈,回頭想想馬英九所謂「識正書簡」當時引發衛道文化界的強烈批判,但在實用性上,筆者認為馬英九的說法固然也有些許道理,起碼筆者在北京讀博這段時間,識正書簡的閱讀及撰寫的習慣逐漸養成。
  簡體字非共黨創造
華夏歷史長河下:繁體字與簡體字向來並存。
  繁簡之爭起源政治
此種文化驕傲卻引來一種偏見:台灣人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屢屢見到以「正體字」稱呼繁體中文,甚至以帶著貶意的「殘體字」來稱呼簡體中文,此種霸權式的驕傲作祟,添加了使用者對於語言的特定觀感,也就是語言學中所謂的語言態度。
首先,漢字一共有九萬多個,而被簡化的漢字只有2235個。其次,並不是先有繁體字才有簡體字,在文字演變中,繁體簡體一直同時存在,大部分的簡體字都有上千年的歷史,甚至許多簡體字比繁體字的歷史更長。第三,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筆畫最簡單;金文,延伸出更多的漢字;篆書,再次增加文字量;隸書,比今天的簡體字簡化更徹底;最後,使漢字穩定下來者,楷書可謂居功厥偉,楷書的撰寫方式是奠下繁體中文的基礎。
  近代簡體字運動的鼻祖──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大部分被現代使用,目的也是為了提升識字率。
  至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至1934年中華民國時期,先後有數百名學者提出漢字簡化,後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強烈反對而中止。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表的《簡體字表》第一表,已收錄1700個簡體漢字,但是抗日戰爭爆發,此工作被迫停止。
  1949年兩岸分治後,台灣蔣介石提倡漢字簡化,後因大陸率先推廣簡化漢字,使這一問題政治化,蔣介石不再倡言漢字簡化,知識界人士誰再談論這個問題,就很可能會被扣上溝通匪幫或隔海唱和的「紅帽子」。
2019-12-15 07:37:04
阿楨
簡體字挽救了漢字
當筆者前往北京負笈念書後,由於大陸地區琳瑯滿目的簡體字,基於課業的需要也得正確認知簡體字,發現下列心得:首先,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它的創造、改進和使用,都是來自於由下而上的普通民眾,重點得讓一般老百姓能識字溝通;其次,繁體字雖說書寫美感,始終不如簡體字易於學習的方便,簡體字的推行掃清數億文盲;第三,容易推廣至國際化,外國人遠渡重洋來華人圈學習中文,簡易的簡體字較受到外國人士的青睞;第四,簡體字的成功推廣,徹底挽救了中國文字。清朝和民國以來,知識分子一度認為中國文字過於迂腐,廢除中國文字,才是唯一出路,而這個時候推廣簡體字,無疑挽救了漢字。
  珍惜漢字在儒家圈的無遠弗界。
每當聽聞有人辯論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優劣評比,筆者認為繁體字並不能單純地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的正統,要論正統,應該結合繁體和簡體,以及每個時代使用的文字,並深入到每個文字的本身,結合歷史發展的進程。再者,從近代漢字來說,沒有簡體字,就沒有漢字,簡體字代表了一種時代的精神與創新,它掃清了文盲,挽救了漢字,也使漢字越來越全球化。
  繁體字的文化象徵
簡體字擁護者最受不了說繁體字代表中華精神,認為繁體字不過就是一些遲早被淘汰「老字」。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誤解,即是將中國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難認、難讀、難寫」,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會經濟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
除了繁體字與簡體字之爭外,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有類似正體字的傳統漢字,我們應該要有更包容的心態來看待文字留給後世的文化遺產。
2019-12-15 07:37:47
美國黑金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2:07:32
阿楨
港媒:上海和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

香港《南華早報》2020-01-08:北京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而上海已連續6年在中國排第一 一項對母語非英語國家進行的全球英語聽讀技巧研究發現,上海和北京的專業人士在精通英語方面超過香港同行。(總部位於瑞士的)語言培訓機構英孚英語本週三發佈的英語熟練度指標顯示,上海連續6年在該研究中成為中國表現最好的城市,北京則是第三次超過香港位居次席,前兩次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
  由於更多中國人赴海外旅遊、國際貿易與日俱增以及(英語)培訓需求旺盛,中國內地城市年輕專業人士的整體英語熟練度已提高,並在2019年首次從“低下”上升為“中等”。該年度研究始於2011年。2019年,來自100個國家和地區的230萬人參加該測試,平均年齡23歲。但有關評估結果並不代表一個國家的總人口,只是代表“對英語(熟練度)排名感興趣的城市年輕專業人士”。
  2019年的中國城市排名中,上海在總分為100分的評估中得到56.64分,北京緊隨其後(55.68分)位居次席,香港排名第三(55.63分)。中國內地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40。過去9年來,中國人的(英語)提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和京津魯等地區。包括西南省份四川和華中省份湖北在內的一些地方也獲得顯著提高,而這些改善主要受到資訊、技術和外國投資等領域國際合作增多的推動。作為中國內地最國際化的城市,上海在藝術、時尚、電影和其他行業與西方保持長久聯繫,因此成為中國英語熟練度領先的城市不足為奇。
  該培訓機構中國地區負責人表示,(出境)旅遊是中國內地人對英語興趣日漸濃厚的原因之一。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增長,對走出去的需求激增,且並不僅限於做生意,還包括觀光和留學等。與之類似的是,前往中國內地的外國人也在增多。研究資料顯示,中國的英語培訓市場有望在2020年達到2200億元。
2020-01-12 08:38:44
阿楨
復旦新聞學院長張濤甫:李子柒被“山寨”,該包容嗎 2020-07-03 環球時報

近日,有網友曝光越南某美食博主抄中國網紅博主李子柒的“作業”,指出這位越南“山寨李子柒”在海外社交媒體上發佈的視頻,無論是拍攝內容、鏡頭語言、畫風,乃至髮型、穿戴以及廚間擺設等等,均“複製粘貼”自李子柒,甚至連有個奶奶,也都是抄襲的。
引發中國網友的不適反應,這可以理解。我們不妨繞開版權糾結,從文化傳播的角度進行深入思考,或許能從這個案例獲得深意和真意。
人們把李子柒與中國文化聯結在一起,這就讓本來就顯得抽象複雜的中國文化,變得可親、可及、可感了。
有諸多原因限制了中國文化向外輻射感染力。其中有三個關鍵限制:
一則,中國文化本身就是抽象、駁雜的,難以三言兩語、簡潔明快地表現出來。二則,我們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還需改進。三則,文化壁壘的阻隔。在全球化空間裡,文化壁壘仍然強固,文化偏見有礙文化的溝通和理解,特別是在西方文化的傲慢與偏見仍無處不在的今天。
對於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來說,僅靠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多的“李子柒”們,這樣才能讓東施們永遠只能停留在“效顰”的段位上。
所以,對李子柒被“山寨”,我們可目光長遠些,有文化上的包容之心。東施效顰,只會反襯西施之美。我們還有巨大的中華文化富礦有待挖掘,沒有必要與東施們計較。中國文化的舞臺足夠大,可以有千千萬萬的李子柒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側面來展露風采,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代言者。
  回應
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當年聽到這句話,覺得齊白石不愧是大師,把模仿學習創新的關係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
這個"山寨"事件得配合之前的新聞,越南完全是把李子柒視頻扒過去加上越南文冒充越南視頻,這個不是山寨的問題,性質是惡劣的!
2020-07-03 08:21:05
阿楨
“古今台外”算什麼,人還有“台醫” 2020-07-05 環球網

  據臺灣《聯合報》5日報導,遊錫堃今天上午出席“第12屆臺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開幕時稱,漢醫有千年歷史,“如果叫中醫,事實上這是命名的中醫,差不多百年左右”。他接著宣稱,漢醫傳到韓國叫“韓醫”,傳到日本叫“漢醫”,傳到越南叫“東醫”,如果臺灣叫“台醫、台藥”應該也“不錯”,如果覺得叫“台醫、台藥”不夠好,我們可以叫“漢醫、漢藥”也無所謂。
  《聯合報》對此質疑“‘去中化’再添一筆?”有島內線民批評遊錫堃“逢中必反”,有人留言諷刺,姓名要不要改?陳時中改成“陳時台”,陳致中改成“陳致台”再說。“中油”改“台油”,“中鋼”改“台鋼”,“中秋節”改成“台秋節”,“腦中風”也要改成“腦颱風”……。有線民則表示,再怎麼改,也逃不了“醫從中來”。你遊錫堃染了頭髮,也改不了你漢延子孫的血脈。還有線民批評遊錫堃,這就是吃飽撐著了。
  島內作家苦苓則表示,華航改名根本就是個“假議題”,若要更改會造成一連串的困境。有島內線民諷刺:什麼叫也許不是那麼簡單?陳水扁早就告訴你,辦不到就是辦不到。
  變“中”為“台”亦是島內綠營的“常規操作”。島內親綠節目主持人彭文正就曾在節目中公開將“中肯”改為“台肯”、“古今中外”改成“古今台外”。
  回應
臺灣人患上台瘋, 廟小妖風大!.


遊錫堃倡 中醫藥改稱台醫台藥 恐怕只是一廂情願 2020/07/06 中國時報 崔慈悌

早在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遊錫堃擔任行政院長,就已主張中油和中船都應該更名,儘管游在擔任閣揆時未能完成兩家公司的更名,但最後仍在扁的力推下,中油和中船的中文名稱改為台灣中油、台船,不過英文名稱因早已註冊,只能加上「,Taiwan」了事,縮寫仍維持原有名稱。
就連公司行號要改個名稱都要大費周章,更何況世界衛生大會(WHA)已將中醫臨床病名及症候分類正式納入,台灣自己改名,不僅工程浩大,更是自外於國際體系。
根據遊的說法,將中醫藥改名是為了避免混淆,事實上卻只是藉口,在台灣不會有人把中醫和西醫弄混,反而「台醫」、「台藥」指的是何種醫藥?更讓人摸不著頭緒,「漢醫」、「漢藥」的稱呼更易與日本漢方弄混,也脫離不了與中國大陸的連結。
從蔡英文未回應更名的說法,可以看出,蔡並不想隨之起舞,中醫藥更名,如同遊錫堃所言,「只是個人淺見」。
2020-07-06 07:57:25
阿楨
邊吼邊寫的“吼書”,到底是藝術,還是“醜書”?

2020-09-08,微博博主@書畫-鑒賞 發佈了一條書法家曾翔的書法創作視頻,引發網友關注。
伴隨著陣陣歇斯底里的吼叫,書法大師曾翔開始了他的“吼書”創作。在鋪在地上的一張巨大的宣紙上,曾翔拿著一支堪比拖把的毛筆,使盡全身力氣,“揮毫潑墨”、“筆走龍蛇”,地面上的紙都被他懟爛了,圍觀的觀眾還發出了陣陣叫好聲。曾翔大師完成作品後,邊喘邊說道:“這個好,這個牛*。”“無法複製的迸射感”以及“撕裂感”。
  曾翔也解讀起了自己的作品:“在這樣一個時代,人們很壓抑的。我寫了一個大山,接了一個大山。人們在生活當中石油很多壓力的,我們的思緒是這樣的複雜,彎彎曲曲的。但是我們還是要像一條龍一樣,要盤在這個大山下,要讓他生生不息。”獲得了周圍觀眾的掌聲和喝彩。
  視頻中的一名男子說道:“看直播的朋友們無法體會到現場的感覺,你只知道曾老師在大喊大叫,但這種現場感你一定得不到……今天曾老師給我們寫了一個五嶽當中的嶽字,一個繁體字。”
  這條視頻也讓網友們紛紛吐槽,認為曾翔“浪費紙墨”、“鬼畫符”、“糟蹋中國書法藝術”。
  曾翔,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副研究員,號一夫、曲堂。1958年5月生於湖北隨縣。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任北京聯合大學奧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心專家組專家,北京大學等16所高等院校教學共同體中國美術、書法藝術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行書委員會委員……
  曾翔早期的作品還是很優秀的,這也不難理解他能夠取得如此多的成就。
……
  回應
 這不叫書法,叫塗鴉,隨便寫隨便劃,只要不打擾別人。
 發展到瓶頸了,不管咋個寫都是別人玩剩下的,只能這樣搞
 說一句公道話,現在的書法家真的沒辦法, 因為前面的千年一出,五百年一出,百年一出的太多了,不管你怎麼寫,都寫不過這些人,王羲之,顏真卿等大神,已經把書法能開發的空間都基本開發完了,到現代,想要在寫字上面青史留名,只能另闢蹊徑,不然怎麼辦?
 書法 本質是是基於傳統書寫系統的一種載體。科舉場上的那些文章,個個書法漂亮上天了。以前,你寫的不好,科舉上根本沒有戲。書法進入了現代,書法本身負載的東西沒有了!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76775
2020-09-10 08:58:03
阿楨
為什麼有些語言難學?科學家發現關鍵基因 2020-10-26 環球科學

  當今世界上有7000多種語言,而這種豐富性一直困擾著研究人員。不同的語言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例如不同詞性的詞在句子中的位置有所不同,語調的改變意味著不同的意思等。而一個讓語言學家困惑的問題是,基因是否會使一些人傾向於使用某種特定的語調或語言。
  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研究表明,細微的DNA變化會影響一個人感知音調的能力。
  Wong等人並不是首先研究遺傳多樣性可能推動了語言進化的研究人員。2007年,研究人員究比較了存在於全球49個人群中的20多種語言特徵和近千種遺傳變異。發現,ASPM和MCPH1基因的突變與群體更有可能使用音調高低來變換詞義,存在一種重要的聯繫。這種形式的語言通產在中國、東南亞和中非等地區使用,至少佔據全球語種的一半。
  在新研究中,Wong等人對400多位以粵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了聽力測試,以確定他們區分粵語中6種音調的熟練程度,只有ASPM基因上的一個突變能預測參與者對音調的感知能力。被測試的70%)存在這種突變。
  Wong希望後續能對中國其他地區、東南亞和非洲等其他音調語言的使用者進行研究。
  這項新研究也提示了一些能用於治療語言障礙的可能的干預措施,任何形式的音樂訓練(包括兒童鋼琴課等簡單的音樂訓練)都能提高不攜帶ASPM基因突變(TT突變)的參與者的音調感知能力。
2020-10-28 09:10:46
阿楨
近十年香港地位下降後,有個微妙變化,很多人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 2020-12-15

【本文來自《別把粵語汙名化了,香港的事是複雜的分離主義,並不是粵語的鍋,只是被用來當刀子了!》評論區】
關於粵語和香港的分離主義,我覺得大家有點杞人憂天了。首先,廣東並非只有粵語,還有潮汕話、客家話、黎話等。其次,就算在珠三角,粵語其實也是在不同地區有很大區別的。
另外,語言也好文化也罷,這些其實都是上層建築,都是建基於經濟地位的。很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典型的粵語應該是廣州音為准的,但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的經濟地位和媒體強勢影響下,很多人說的粵語就是香港音。然而近10年,香港地位下降了,很多人說的粵語又變回廣州音了。而實際上,由於國內媒體宣傳的強勢,反而現在廣東很多幼兒自己說不好粵語了。
  回應
 中國有八大主要方言區,北方官話雖然範圍最廣人數最多,但歷來沒有過強迫別人學自己方言的欲望。對於大部分北方人來說,普通話照樣需要學習。
 粵語的問題,實質上就是因為部分經濟先行地區,被境內外別有用心者,用糖衣炮彈設的局給愚弄了。中國其他地域的朋友,對某些粵語狂熱者的不爽,與其說是針對粵語,不如說是針對那些甘於被敵人愚弄的人。吵架的兩方都是受害者,都是被人挑唆的。
  相關新聞
被當重刑犯 黎智英2020-12-18轉赤柱監獄
援港只剩一張嘴 港生來台大塞車

拼音輸入才是漢字拉丁化符號化的最大問題! 2020-12-18

前天美國《洛杉磯時報》引用《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結果:2072名受訪者中的83%承認寫字有困難。
漢字是表意文字,而西方語言是拼音文字。當我們習慣使用拼音而不是字形結構來輸出文字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錯別字,比如的得地亂用、震與振、稍後和稍候不分等。
  回應
 對呀,我天天用拼音輸入法,漢字基本都不會寫了,悲哀啊
 確實筆劃輸入更合理,但多數人上網時這麼多話代替的是嘮嗑啊。
  相關新聞
中國傳統禮儀,跟繁體字等等一樣,是束縛中華文明進步的枷鎖嗎?
2020-12-21 09:02:49
阿楨
日媒: 中國“非遺”數量為何世界第一

  日本《東方新報》2020-12-26: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世界第一,原因是什麼
12月17日,中國的太極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截至今年12月,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共計42項,總數位居世界第一。那麼,為什麼中國有這麼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在於中國有悠久的歷史。除了有3000多年歷史的古琴藝術,2000多年前開始的端午節文化外,中國的篆刻技術、書法以及代表季節變化的二十四節氣,經歷漫長歲月,至今依然紮根於社會。同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高。比如,京劇、龍泉青瓷燒制技藝、絲綢製品、針灸等,不僅在中國國內,而且在海外也廣為人知。此次入選“非遺”名錄的太極拳在世界各國也有很多愛好者。
  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蒙古族長調民歌、侗族大歌等,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占中國“非遺”總數的1/3以上。按人口比例計算,少數民族僅占中國人口的8%,但人口總量超過1億,各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入選“非遺”名錄也得益於政府的支持。2004年,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此後中國政府加大發掘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力度,並將每年的6月8日定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宣傳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中國無疑扮演了“優等生”的角色。
2020-12-28 07:36:09
阿楨
閩南話究竟是華夏正音,還是南蠻夷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TH0gbf4mTA
  回應
北杂胡虏,南染夷越。都是混血的,別自吹自擂也不用貶低都是混血的,只剩誰保留了更多傳統都是混血的,客家保留比閩南好一點罷
2021-02-23 10:02:16
阿楨
一線教師:為了公平,不宜盲目壓縮在校學習英語的時間 2021-03-10 觀察者網

“英語怎麼學”,又成了今年兩會熱議的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將英語等外語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設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主課,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則認為,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贊成高考取消外語科目,外語不能退出高考。但高考外語科目採取社會化考試、等級考試等新方案,一年多考,是完全必要的。
當前,是否有必要壓縮學生的英語在校學習時間?弱化小學階段的英語學習,會帶來哪些影響?圍繞相關問題,我們與一位一線教師進行了交流。
  "英語焦慮”,成了家長和學生的心病
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越早學,以後就越輕鬆。也有不少學生提前學好了英語之後,就把時間挪去搞別的科目,或是數理化競賽。如果說小學的時候不好好學,但是你高中又要考,那越到後面確實越吃勁。初中的英語課和高中的英語課是存在脫節現象的。現在高考英語的難度基本上就和大學四六級考試差不多了,如果你在初中只學習課本上那些東西,你到高中是會感到有壓力的。我們平時也會遇到很多家長說,“我家小孩初中的時候英語挺好的,怎麼上了高中就不行了?”就是因為初高中之間的英語教育脫節了。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面對的是小升初,英語的重要性或許不那麼明顯。但是你初中升高中的話,所面臨的就是選拔性考試了,在現行的考試體制下,如果你的英語基礎不好的話,會比較吃虧。這些也是學生切實面對的問題。
在學校裡不教或者少教英語,會導致學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畢竟家境殷實的學生也會利用課外時間去接觸外教和各類優質的教育資源,提升自己。可無法負擔課外培訓費用的學生,又該如何呢?
2021-03-14 09:06:11
阿楨
臺灣能教好美國人漢語嗎 2021-04-16 環球時報作者:吳啟訥

  美一些國會議員近日表示,為抗衡孔子學院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力,敦促拜登政府擴大美台教育倡議,以臺灣學院取代孔子學院的漢語教學項目。
  實際上美國的漢語教學一直與美國的政治需求密切連結。二戰之前,中在美政治無足輕重,對中國文化和語言也沒多大興趣。二戰期間,政治和戰爭需要推動了漢語教學特色:不同于學術層次的漢學研究對閱讀的極高要求,美國人重視口語,為此特別發明了最接近英語發音的漢字耶魯拼音系統。冷戰後,官方為大學漢語課程投注大量資源,到70年代中期,每年已有超過1萬名大學生學漢語,中學生學習漢語的人數也有顯著的增加。
  提到華人移民的漢語教學。清政府在20世紀初到美國設立中文學校。民國時期,由華僑設立,用以教育華裔子弟的中文學校數量增加到數十所,學生人數遠遠高於在大學的非華裔學生。以1965年移民法案為界,前期多數教師只能教廣東話,後期教授普通話的師資人數倍增。1994年之前,普通話師資都來自臺灣,但教學內容集中在口語和相對簡單的閱讀上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集中在日常生活和常識層面,教學內容往往討好西人的東方主義想像,難以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層面。
  21世紀初,美國大學漢語教學規模快速擴大,並向中小學擴散。大陸國家漢辦的加入,使美國漢語教學有較大的提升。不過,面對中國發展,美國焦慮感陡增,於是從經政一系列打壓措施,要用臺灣的漢語教學取代孔子學院。
2021-04-16 09:16:18
阿楨
從技術層面上看,我美國做法是一種自我損害,冷戰時,來自臺灣的漢語教學師資,雖然沒有得到傳授深層中國文化的機會,尚能比較準確地把握語音、詞彙和語法的傳授。到後冷戰,超過30年的去中國化運動,臺灣的教學師資在很多層面喪失了對於中國文化的基本瞭解。僅有幾所專業機構的專業人士,能夠準確教授漢語語音和語法,派往世界的師資既不能使用中文拼音,也不能準確地教授漢語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離,臺灣的漢語與大陸漢語詞彙出現了比較大的差異,如果美國學習者接受的語言竟然跟中國大陸現實出現鴻溝,那不僅是造成學習者的困境,更造成美國利益的損失了。(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啟訥)

孔子學院列表-維基百科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正式在韓國首都首爾成立。截至2020年7月31日,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
亞洲39國(地區),孔子學院135、孔子課堂115
非洲46國,孔子學院61、孔子課堂48
歐洲43國(地區),孔子學院187、孔子課堂346
美洲27國,孔子學院138、孔子課堂560
大洋洲7國,孔子學院20、孔子課堂101

肖鋒:請大家放過李子柒! 2019-12-11 新浪網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比如經濟和軍事,需要軟實力的配合才能走得久、走得遠。軟實力做得好的除了韓國,還有很多,比方說好萊塢電影和美國貨、美式生活方式,德國足球和德國製造。
中國製造靠什麼來行銷全球?孔子學院嗎?《新週刊》曾刊出過一個觀點“一萬個孔子抵不上姚明和章子怡”。(楨:?)
好了,現在終於出現了一個李子柒,可一個李子柒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一千一萬個李子柒來做“文化輸出”。
最後,我也希望輿論“放過”李子柒,不要給她強加過多標籤,李子柒取代不了孔子學院,更代表不了仁義禮智信和中庸之道。
至於孔子學院,則應該從李子柒的成功中獲得啟發,是時候改變傳播中國文化的姿勢了。
2007年我出訪德國時適逢央視熱播《大國崛起》,彼時正播德國的崛起,引發德國媒體熱議。“他們把俾斯麥時的德國當作榜樣”,德國報紙這個整版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德國人要我們認識的是新德國,與時俱進的德國,正如其“歌德學院”(德國版孔子學院)的海報所展現的:老歌德一手持西門子手機,一手打開筆記型電腦,目眺遠方,若有所思。
2021-04-16 09:26:55
阿楨
字跡曝個性!梅根凱特恰相反 2019/06/14 中時

時尚雜誌《美麗佳人》(Marie Claire)引述筆跡鑑定專家洛葳(Sheila Lowe),梅根的字體傳達出強烈的嚴謹態度以及對個人形象的控制欲,凱特則在三人之中,個性率直,黛妃則是另一個極端,彎彎曲曲、放鬆的筆觸顯示更願意對他人展現真心。
梅根美麗的字體有許多飛舞的筆劃,透露出不安性格,她說梅根想要對外展現美麗、完美、獨特的形象,意味著她想要掩飾部分不安全感。另外字母會像海浪般往回折,看得出來梅根控制著一筆一劃,反映在個性上就是她只展現希望別人看到的那一面。
凱特相反,字跡柔軟中又帶有韌性,相較於梅根龍飛鳳舞,凱特字體較為簡潔、不花俏,傳達了「不論身處何方都追求與世無爭、和諧」的個性。字體結構較為鬆散、而且向右傾,意味著她的個性隨遇而安,能夠通過各項考驗,並且帶著合理、務實的態度持續達成目標,另外字母間相互連接,顯示凱特想法較為直接。
黛妃的字跡則相當具有辨識度,又大又圓的字體顯示出一位女性非常需要他人的愛、情感、注意和認同。字體橫向發展,意味著對她來說,最迫切渴求的事情就是自由。

哈利王子爆家醜奔喪皇室冷對 與家人關係崩離決裂 2021-04-28

英國哈利王子2021年4月初回英國奔喪,待沒幾天就返回美國,原本外界以為,他會多停留與家人團聚,並且陪伴英國女王度過95歲生日。不過,根據英媒報導,哈利這趟返英行程,對於家族對他的冷淡態度相當難堪與震驚,導致他匆匆來匆匆去,和皇室的關係幾乎徹底崩離。
哈利與梅根三月接受歐普拉專訪,爆出許多皇室秘辛,不只梅根說曾想輕生卻孤立無援,還說他們的兒子亞契膚色受到歧視,震驚全世界。當時正值菲利普親王重病休養中,哈利和梅根執意受訪,甚至不斷說出不利於皇室的言論,引發外界議論,英國皇室上上下下更是深受打擊。
  回應相關新聞
哈利王子夫婦與英國王室的一場「公關戰」
25年前騙訪戴安娜王妃 BBC前總裁從英家美術館辭職
  回應
不撒謊怎麼能叫鄙鄙西?
騙訪,造謠,抹黑,一直是BBC特色。
2021-05-26 08:18:51
阿楨
天宮啟動新興太空語言 外國太空人加緊學中文 2021/06/23 中時

全世界所有的天文與太空科學愛好者,對於各種太空科學影片中的受訪者使用英文與俄文受訪已相當習慣。不過自從中國啟用了太空站之後,國際太空站也可能在數年之後退役,有關太空科學的國際媒體與網路論壇正在議論紛紛,許多國家的太空人除了原先的英文與俄文之外,早已開始加碼學習中文,否則上了中國太空站會連操作界面與作業手冊都看不懂,也不見得能跟中國太空人溝通。這些有關全球太空人學中文的現象,讓許多大陸與海外華人忍不住感到自豪與驕傲。
國際太空站因老化與經費問題,大約會在2028年至2030年之間除役,屆時可能只有中國太空站在軌道上工作,而且中國人也歡迎其他國家參與中國太空站的運作與研究工作,目前已知會有17個國家的太空人陸續登上中國的天宮太空站,美國不在其中,這是因為美國國會於2011年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進行合作,目前的政治情勢顯然也不會在兩國的太空合作上有什麼改變。
根據美國國務院一份外語學習量表顯示,使用英文者學習中文的難度屬於最難的第5級,比列為4級的俄文更難,與阿拉伯文、日文、韓文同等級。對一些通曉數種語言的西方國家太空人來說,這很可能是他們這輩子首次學習象形文字,可以想見對歐洲國家太空人造成的何種文化衝擊。
眾所周知,在國際民航界為防範因語言障礙而發生事故,在美國的強勢作為下,國際民航組織(ICAO)建議使用英語作為飛航人員溝的統一用語。現行國際太空站上,美俄兩國太空人都會學習彼此語言,其他國家太空人則會其中至少一種語言,但使用較多的還是英語,俄語則做為輔助使用。
2021-06-23 08:36:46
阿楨
《自然》最新研究:日語、韓語等或發源于中國東北

2021-11-10,《自然》的研究指出,包括日語、韓語、突厥語、蒙古語在內等泛歐亞語系,全部起源自9000年前的中國東北遼河流域農業文化,幾千年來當地農民輾轉向東、向西遷徙,陸續抵達朝鮮半島及日本群島。
稱為阿勒泰語系(Altaic)的泛歐亞語系(Transeurasian)家族包含日語、韓語、蒙古語、突厥語等多種現代語言,這些語言的使用如今廣泛分佈在東亞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北至西伯利亞平原,西至西亞,長久以來這些語言來自哪裡、以及是否有關聯,一直是語言學家爭論的議題。
傳統上,學界認為這些語言開枝散葉,主要是經由遊牧民族從東部草原向西擴散而來,不過最新跨國研究認為,泛歐亞語系來自同一個祖先-90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遼河流域小米農民,而且是通過農業文化傳播。這個區域涵蓋現在的中國遼寧省、吉林省及部份內蒙古地區。
這份研究由英國、中國、捷克、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南韓、俄羅斯、荷蘭、美國等11國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研究人員主要通過基因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等3個層面進行分析。
在語言學分析層面,研究人員在98個語言中建立超過250個和農業相關的辭彙概念,這些辭彙包括耕地、播種、種植、小米,從而確立源自農業文化的假說。
在基因學層面,研究人員分析23具古代遺骸,並且比對9000年前北亞、東亞住民的基因資料,研究證實“韓國與日本人有西遼河血統”。
在考古學層面,研究人員考察了中國大陸、日本、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255個考古遺址,評估當地陶器、石器、動植物遺骸等相似性,顯示青銅器時代的遼河西部地區和韓國的無紋陶器遺址、日本彌生遺址有關,顯示稻米及小麥種植文化早在進入朝鮮半島以前,就已經傳入遼東、山東地區,爾後再傳入日本。
研究第一作者、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比較語言學家羅貝茲(Martine Robbeets)表示,“接受某個人的語言、文化、民族起源自國界之外相當於放棄身份,這對人們來說並不容易。”
 回應
呵呵,這讓韓國人怎麼搞。
完了,棒子們的玻璃心該碎成渣渣了
你小瞧韓國了:東北自古以來是韓國的
你還是小瞧了韓國,看他們的教科書古代高麗地圖涵蓋了現在中國地圖的三分之二
2021-11-17 07:02:48
阿楨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臺灣的中國人瀕危? 2021-11-16 雁默

柏楊遺孀張香華正式向兩岸出版商發出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原因是有出版社希望取得授權,摘文選入臺灣中學一年級教材,張擔心此作品被用來辱華,故而斷然拒絕。
張對現在臺灣教育和新課綱“去中國化”甚至“反中”無法苟同,尤其痛心於如今的“國文”、歷史教材,刪減文言文,以“東亞史”觀點取代“中國史”等現象,根本是執政者“去中國化”的教學策略。“(青少年)在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情況下,即便讀了柏楊的文章,又怎能領會柏楊的精神?”
《醜》將於2024年與兩岸原出版社合約到期後,永不再續約,張甚至希望兩岸出版社自即日起便不再出版此書。她強調,柏楊生前一再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醜陋的中國人》絕版,象徵一個時代的結束。
就像李敖一樣,被蔣家關過,自然討厭老國民黨與其党國體制與思想,因此在思維上,只有在西方文化裡能找到容身之地,並據此反國民黨。
《醜》全書的重點在於闡述“醬缸文化”,所針對的是中國的官場文化,以及在此文化支配下的中國社會,而腐敗的核心則被認為是儒家文化。
國恥時代的中國文人,有著恨鐵不成鋼的強烈情感,以西方文化作為對照組,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偏差得很嚴重。柏楊對儒家的誤解與偏見,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文化現象。
但在今日,自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破產後,所有曾經以西方文化為高標的文化理論也都隨之破產。
  相關新聞
《醜陋的中國人》將停止發行?人民文學出版社:目前正常銷售
  回應
柏楊是中華文明衰弱時代自卑者集中表現,早已被時代所拋棄,幸有佳偶,全其後事,免得被掛在歷史恥辱柱上。
2021-11-18 09:06:14
阿楨
“東南方言古漢語論”者那麼理直氣壯了麼? 2021-12-04

【本文來自《可以用粵語的發音念“下車”,為何非要用“落車”?》】
先秦兩漢語料裡面符合“上車”含義的詞有多種,如“登車”、“升車”、“上車”皆可。如: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登,上車也。”
《莊子》:“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
《論語》:“升車,必正立執綏。”
《莊子》:“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三失。”
然而先秦兩漢語料中符合“下車”含義的詞只有一種,即“下車”。如:
《莊子》:“孔子下車而前,見謁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韓非子》:“造父方耨,得有子父乘車過者,馬驚而不行,其子下車牽馬。”
顯然,“落車”從來都是俗語,“正確”的用詞一直都是“下車”。
  回應
古時候也是各地有各地的方言的,古時候關中和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方言也不一樣。閩粵客地區動不動喜歡拿移民來說事,但是重點是移民語言對當地土著語言的影響大還是土著語言對移民語言的影響大,至少也是會相互影響的。
本人是福建人,從來沒有聽說文中所說東南方言是正統的話語。
我是一個福建人,在北方上的大學,大一的時候經常被人叫南蠻子,到了大二我就學會了他們的發言,這才沒人當我的面叫我南蠻子。
我在福建呆了8年,聽到這邊差不多40多50多歲的人很喜歡說閩南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的方言,喜歡拿閩南語與東南亞地區語音,日語來自閩南語,試圖證明他們的語言是起源于閩南語。福建人說閩南語最接近古中國語,我去廣東,廣東人又說粵語是最接近古中國語,兩者說話的發音天差地別(客家地區還沒去過),能不能先鬥出個一二三,咱們再討論方言和普通話。
2021-12-23 07:26:23
阿楨
中文最大缺陷是造長句能力不強,英文是詞形分類能力不強 2022-07-14

  回應
 中英文的根本區別是語言的演化能力好吧。中文基本不造新字,而是用現存的字組成新詞來描述新生事物。英語沒有這個能力,只好不斷地造新字,結果就是單詞量不斷上升。又因為對於複雜事務的描述無法用簡單的單詞來表達,不得不用一串單詞來定義一個事務,對於這種複雜性導致的書寫和交流困難,最後又只能通過首字母縮寫來簡化,導致詞不達意,死記硬背成為必然。
 中文能夠把長句縮減成精簡的短句提高交流效率的,你一定要造長句也不是造不出來,在現代交流當中英國美國這類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日常生活中也很少使用長句,你在那句話中硬是加了一些其許、其何之類的詞來適應你自己生造的語法,可是在表意上既沒有用也不優美,除了在句型結構上看起來更像英語了之外,在傳播和表達上有什麼用處嗎?從句這種干擾理解、干擾表達、你不聽到最後就不知道人家要說啥的句式?你不能精簡一下自己的表達?
 本人從事法律工作,平時需要草擬大量法律檔,也要閱讀大量的法律檔,我覺得用標點符號將長句隔成短句,表達清晰、邏輯條理流暢,而且閱讀起來也很省力,對表達重點一目了然,意思也不容易出現歧義。我最怕看到一些長句,表達既囉嗦又不清晰,還得先分析下語法才能準確的理解意思,很容易造成理解的歧義,閱讀起來費力,唯一好處就是容易給別人挖坑設陷阱,把真正的意思和邏輯藏在長句裡,對方一不留神就能上套。
2022-07-15 07:58:28
阿楨
論文風波未息 又傳出考試作弊立委施壓要成績 2022-08-16 聯合報

論文抄襲風波仍未止息,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主任蔣為文昨晚在臉書發文抱怨,指今年5月舉辦全民台語認證考試,發生補習班業者外洩考題、20多名考生集體作弊,但沒想到最近接到「 X黨」立委施壓關說,要求要給這些作弊考生成績「難道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成大台語文中心與台灣羅馬字協會在5月28日共同舉辦春季全民台語認證,這是除了教育部的認證之外,由國立大學承辦的認證考試,兩者有相同的認證效力,不少學生與台語文老師都必須接受認證,以取得成績加分或教職。
但上個月中公佈考試成績時,卻傳出考試時有20多名學生集體作弊,台語文中心表示,主要是一名郭姓補習班業者涉嫌先進考場考試取得試題後,再利用網路群組傳送考題給下梯次的考生,中心依照侵害著作權報警處理。
成大台灣語文測驗中心兼台灣文學系主任蔣為文昨天深夜在臉書發文抱怨,「竟然有X黨的立委替參加台語認證作弊的考生來向台灣語文測驗中心施壓討成績!乾脆請這位立委召開公聽會讓大家聽聽看什麼理由可以允許考試作弊!難道X黨不想選市長了?或許他們想繼論文抄襲風波後又有支持考試作弊的新聞焦點?」。
2022-08-17 06:22:57
阿楨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2022-10-14 08:25:15
阿楨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2022-10-14 08:32:42
阿楨
其實,現代詩不是“詩”,更多的像是分了行的散文

【本文來自《現代詩是舶來品?》評論區】
  回應
現代的詩,一是重意境與抒發,一是意境與韻律皆佳。如同現在的歌詞,符合音律就好。再者,中國古樂只有宮商角徵羽,引進的西方則是七個音符,所以不全按照古詩韻律也沒什麼。比如,歌曲《梅花三弄》《青花瓷》的歌詞是詩。隨便斷句就是詩,不過諷刺某些人功力不行罷了!推薦一首意義、意境和韻律皆佳的現代詩:《武侯竹林賦》葉文福
一縷漢家雲 似有 若無
多情繞雨後斜暉 秀竹
莫名情思牽我 肅然佇立
一粒自豪 又在心頭復蘇

蔭深 靜謐 這竹林 這小路
水濯熱腸 土淨荒心 叫人幽幽懷古
莫非 真的 這是民族精靈的聖地
鳳尾竹一簇 一簇 仿佛一見如故

俊美 蔥蘢 英武 一竿翩翩風度
沉著 堅韌 和睦 一身嶙嶙傲骨
有節不計出土 風流一身樸素
莫說笑上碧霄 依舊虛懷若谷

義薄雲天 又人情味兒十足
是烈性丈夫 又似哀哀慈母
泣謝先人 擇得如此形象明心遺志
鮮明 生動 這才是我的民族

不幸艱難險阻 我來自風雨迷途
淚眼一似枯井 寸丹已經麻木
原只想渾噩而來 長歌而去
此刻 這裡 掩面 禁不住失聲慟哭
 其實中國在九千年前的河南賈湖骨笛,已經證明那時就已經是七聲音階了。之所以後來那成宮商角徵羽,可能是古人覺得五聲音階也更莊重典雅,免於輕佻。明朝就又做了十二音律,又是世界上首屈一指,合稱五音十二律。十二律,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注意“一個八度”。
2022-12-02 10:20:37
阿楨
有博主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結果遭遇了這些歧視…2023/02/09

刷到一個視頻:因為有很多網友都說自己在香港講普通話遭遇歧視,於是這位博主想挑戰試試,看看自己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會遭遇怎樣的對待。
原本押金500的酒店,但是這位博主用普通話辦理入住,前臺收了1000的押金。
去買喝的,問有沒有人,明明聽到了卻沒搭理。
去逛香港最大的連鎖鞋店,博主的朋友試了幾雙鞋子,想讓店員幫忙把同一雙鞋子的兩個碼拿出來,結果店員說,“你先把地上你試的那些鞋擺回去,我再給你拿你要的碼”。博主的朋友買了其中一雙,付完款回來,那位店員卻還讓他把地上剩下的兩雙鞋裝回盒子裡,擺好再歸還。
對於這位博主的遭遇,許多內地網友表示憤怒,還有不少網友也講述了自己在香港的遭遇。
有沒有近期去過香港的朋友?在香港講普通話真的會被歧視嗎?
  回應
說一個發生我自己身上的事,和物件一起到香港酒店辦理入住,我說普通話,工作人員頭也沒抬叫我排隊,可前臺也就幾個客人也沒人排隊呀。對象立馬換成英文說要辦理入住,工作人員立馬抬頭,微笑,辦理手續,還叫來人幫我們般行李,熱心問我們要不要他幫忙換港幣,我們辦完手續,物件用普通話說了一句,謝謝,工作人員臉瞬間由睛轉陰。
幾年前在香港待過一小段時間,和朋友有個調侃:在香港買東西,說英語,打5折;粵語,8折;普通話,加價。因此,很多內地友人在買東西時,不說“這怎麼賣?”都問“how much”。確實,很多港人對說普通話的極不友好,有的即使聽得懂,也當聽不懂或者聽不見。在一些中高端商場,這情況還不那麼明顯,有的櫃姐、櫃哥態度非常之好,比港匯恒隆、靜安嘉裡的都要好太多;而在一些低端消費領域,比如普通飲食門店,這情況就很是常見了。香港一些飲食門店服務業的態度本來就差,聽到顧客說普通話,經常沒什麼好臉色。
2023-02-10 08:48:40
阿楨
學古文,只學譯文足矣,類比外文翻譯著作...
  回應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任何人翻譯的白話文,都不可能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原文的內涵與真諦。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經》,自古至今,一百個大家就有一百種釋義和見解,相互之間各執己見,百家爭鳴,莫衷一是。唯有自己了悟了、參透了的東西,才有那種醍醐灌頂,一生受用的獲得感。
 這兩天連續在社區看到反對古文的評論,是有用心的,通篇都是漢字落後,英文先進,雖然沒有直說廢漢字,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和人辯論之前首先要確認對方的屁股,這種一看就知道別有用心之人,多說一句都是在給他存在感
 同樣的觀點,請發到外網去,請西方精英們廢除拉丁文/法語/義大利語/德語…..,扔掉拜倫、莎士比亞、狄更斯原文,因為他們都是用古英語和中古英語寫的,早就沒有普通人看得懂了。一併扔掉荷馬、但丁、歌德、雨果、泰戈爾、托爾斯泰、高爾基們的原著,因為他們不值得一讀,看看英文的不好嗎?
2023-03-09 09:35:38
阿楨
傻瓜才信:經濟學人唱衰中共 2023-08-29 銘傳大學副教授楊穎超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發表「中國經濟何以救不起來」,指出,日益獨裁的中共政府正做出種種錯誤決定。這不是經濟學人首次唱衰中國大陸經濟情勢。他們認為中共是「脆弱的強權」,甚至只是GDP成長率沒達到一定數字,社會就會開始動亂。
  回應
西方主導世界知識領域已超過200年,世人失去審辨真相的能力久矣。
可以說西方不了解中共,斬釘截鐵的結論出意外不意外.
以美為首的所謂民主世界都是靠抹黑、造謠來打擊對手
西方惡霸從中共改革開放一直唱衰到現在, 現在更糾集各方惡霸一起圍毆中國,台灣更是幸災樂禍, 真是無知到極點啦!

美歐為什麼不想學中文了?--經濟學人

2016年國際調查,當時選學中文的主要原因是讓就業的路更寬廣。過去十年,比起國際關係與安全學生,學中文的商學院學生減少了。西方國家的學生對於與中國生意往來的想法或許也走味了,新疆與香港人權問題經廣泛報導,富國對中國的負面觀點攀上最高點或逼近高點。同時,中國與西方國家也愈來愈緊張。不過,依然有許多西方國家政府表達,他們其實還是需要更多精通中文的人才。中央情報局(CIA)正尋求把中文人才增加一倍。
但中國在一帶一路國家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中文學習趨勢似乎是上揚的,2018年有超過8萬1000名非洲學生前往中國留學。中國的孔子學院也有幫助,既教導中文,也教導其他中國文化。
2023-09-01 08:04:48
阿楨
4班百人僅1人聽懂 雙語教學雪崩 2023/09/04 中國時報

蔡政府推出「雙語政策」2年8個月以來,教師、家長與學生都反彈,甚至有老師說「4個班、逾百人,只有1人聽得懂英語上課」。教師團體要求立即停止實施,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侯俊良說,不論2024誰當選總統,都應立即停止現行的雙語政策,不要再以英語去教其他專業學科,否則將造成學生英語及學科都學不好的「雙貧乏」現象。
副總統賴清德2017年接任閣揆後,開始規畫「2030雙語國家政策」,國發會和教育部推出「2021年至2024年雙語政策」。政策目標很宏大,但在中小學執行時,出現不少亂象。例如,目標之一是在2024年培育6000位雙語教師,現僅培育出1001位。
  回應相關新聞
吹牛的政策 下一代賠上競爭力
英語焦慮 家長拚命送孩子去補習
雙語政策加劇學習落差
雙語50載 新加坡母語文化漸失傳

搶救台灣母語 民間團體怒吼

「搶救台灣母語!」關心台灣母語教學的民間社團發出怒吼,痛批民進黨政府漠視母語教學,讓原住民語、客語、台語等台灣母語已經快要送進太平間,台灣母語教師協會等民間社團更號召全國民眾共同發聲,明天將發動陳情活動,要求教育部正視並挽救面臨生死關頭的母語教育。

陷入大台灣沙文主義的母語教學

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多元文化成為社會追尋的典範,在此過程中,原先唯我獨尊的國語政策也逐漸被挑戰,過去幾年,原住民母語、客家、福佬話已經成為國小正式課程的一部份。但是
2023-09-06 06:54:05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關於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比較,歷來是中西方文明比較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03:41
阿楨
港大(深圳)院長鄭永年:中國文明這兩大特徵,美國沒有 2023-10-29
  回應
中國兩大特徵,即非宗教和非殖民,其實就是 “人治”,古代儒家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現代社會主義新中國叫“為人民服務”,老百姓用俗話叫“以人為本”
是民本不是人治!人治是西方話術,用來攻擊中國的!他們號稱自己是法治社會,以區別於中國的人治社會!事實上,中國歷來都是基於民本,德治

中國早就是中央集權的農耕文明,不需要對外擴張搶劫張力。而西方所謂的民主,本質就是蒙古的忽裡台制度,胡虜海盜是一家嘛。天然就有巨大的對外擴張搶劫張力,一旦搶不動了,這種張力就由對外轉變為對內,現在,西方正在搶不動中國,恢復到千年互搶的常態這個階段

巴以衝突告訴中國人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非判斷標準完全對立,

這個世界是分裂的,一邊是美歐為代表的“上流社會〞,二百年來一直統治階級,擁有最強大的科技、經濟和軍事實力,制訂世界規則,甚至還能定義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文明與野蠻。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他們所做的一切包括強佔他人土地、殺人放火永遠都是合法的、文明的,萬一他們幹的某件事不合法不文明,他們會隨時修改規則和定義使之合法和文明。另一邊是巴勒斯坦人為代表的弱小民族,永遠都是輸家和被犧牲的一方。如果反抗,那就是〝恐怖分子”。

關於美國載人登月和亞里斯多德著作,個人感想

明明是載人登月是否真實的疑點,很快被人偷換成了登月計畫。亞里斯多德著作是否真實問題,被偷換成了亞里斯多德是否存在。

怎麼正確看待中西方文明差異?反對西方偽史論並不是鼓吹西方

中華文明,或者說儒家文化,更擅長怎麼維持秩序。西方文明,一直處於各種大分裂。

中日韓,為何鼓勵消費從不見效

中國年儲蓄率40-50%,日韓30-40%,源於其特殊的農耕文明、農戶會存下夠二年以上消費的額度。儲蓄便成為了中華文明圈的文明。中國人不買房產,教育,兒孫帳單,不生子,那真是有錢無處花了。

中國婚育率降低會逆轉嗎

東亞國家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生育率也長期低迷,政府怎麼鼓勵(包括撒錢)都沒用。原因是1.婚姻和養育成本的增長。2.婚姻中男女不平等的加劇。3.傳統農業社會的婚姻和養育模式的不適應。
2023-10-30 08:55:25
阿楨
北一女師轟108課綱「無恥」 沈富雄嘆:我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2023/12/08 中時

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日前批判108課綱刪除顧炎武「廉恥」等經典古文,讓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痛斥新課綱是「無恥的課綱」。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回應表示,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最重要是孩子能在公民素養上有進步。前立委沈富雄表示,課綱去中國化的問題跟減少文言文的問題,不止這一篇文章,尤其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他甚至感慨說,他比范仲淹更憂國憂民。
  相關新聞
108課綱爭議大 侯柯反對去中化
基層老師:不應為政治犧牲文學
無恥課綱的迴響 2023/12/09 中國時報
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日前在「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評論20多年來3波教改下的台灣教育問題,並不是專談國文課,更不是只談顧炎武〈廉恥〉一文的存廢問題。因此作家批評 〈廉恥〉毫無文學美感、民進黨立委林靜儀質疑「為什麼一定要認識顧炎武?」或是潘文忠強調教育部並未廢除禮義廉恥等都不是重點,因為108課綱的問題並不只是文言文選文減少,而是整個課綱明顯傳遞的是「去中」的價值觀。
例如,108課綱的歷史教育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為了儘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商周到隋唐宋元3000年間的大事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正因為108課綱存在如此明顯的去中化,才會被視為是台獨課綱;也正因為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使得蘊涵在經典文學中的品德教育、朝代興衰的宏觀視野大量被消除,讓學生失去紮實的基礎教育及合宜的生活教育,這才是在第一線教育現場的工作者最憂心的事。
2023-12-09 08:09:58
阿楨
龍不再翻譯為dragon?大陸擬正名「loong」 專家揭原因 2024/02/11 中時

甲辰龍年到,不少大陸網友曬出龍年活動照片,卻出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很多「龍」的英文不再翻譯為dragon,而是「loong」。loong典出何處?dragon不能用了?「龍」究竟應該怎麽翻譯?帶著這些問題,陸媒採訪了海內外多位專家、學者,挖一挖dragon的歷史梗,看看loong的背後是怎樣的語言新「國潮」。
《澎湃新聞》報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副院長彭萍教授介紹,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馬什曼在自己的著作裡提到了中國的龍,當時的注音用的就是「loong」,但他後面解釋的時候依然使用了「dragon」這個詞。
彭萍表示,在馬可波羅的東方遊記裡就有dragon這個詞,從外形上觀察,馬可波羅認為中國建築上的龍和西方的dragon這個詞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後來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出了史上第一部《華英字典》,裡面就將龍譯為了dragon。這部《華英字典》的影響非常深遠,dragon這個詞一直延續了下來。
事實上,中國龍的形象非常正面,是一種幫助人類的動物,在西方卻幾乎都是負面的。幾位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的西方學者這麽區分「dragon」和「龍」的內涵,總結來說西方龍是口吐烈焰、巨翅長鱗、烈性如火,形象負面;中國龍為馬頭、鷹爪、魚鱗、鹿角、蛇身、沒有翅膀,代表好運吉祥。
另外,還有版本取了公約數,出現了「ChineseDragon」。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更新了「龍」的英文翻譯,收錄了詞條「Chinese Dragon」(中國龍)。2005年11月,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評選結果公開,原來呼聲最高的龍落選,「譯龍問題」進入公眾視野,這裡面就存在「龍」與「dragon」在國際傳播上的誤解。
2024-02-13 02:28: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