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24 10:53:05| 人氣2,282|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梅崗城故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960年哈波.李的原著著《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裡的模仿鳥(知更鳥)之寓意,比1962年的同名改編電影豐富。至於2001年的改編電影《我的路易斯安娜的天空》My Louisiana Sky,只剩與探討人性、種族不相幹的童年城鄉生活。詳參【圖博館】:美國民

除了探討人性、種族之外,1962年電影的童年驚魂歷險記,似乎更吸引力人。

書中的阿布:年輕時犯了過錯,遭到鎮民的排擠與惡言相向,因為無法承受小鎮裡四起的流言,而長年躲在家中,成了一隻永遠受困的鳥兒。

在電影裡成了鬼屋裡半人半鬼只見巨影的精神病患,但在孩童的驚魂歷險記下,最終卻成了孩童的守護神:(因精神病故)無罪地殺了因恨童父替黑人辯護而趁黑夜在叢林想襲斃孩童者,片尾才在門縫邊露了下無邪的笑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9vFRNteDfM

哈波.李著《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遠流,2006)

《梅岡城故事》藉由六歲小女孩的眼睛,來看形形色色的人性、隱私與哀樂,全書充滿特殊的美國南方風情,慵懶、純真而樂觀,對於人性的不完美與種族歧視雖有著銳利的省思,卻又寬厚包容。1960年出版之後,旋即獲得普立茲文學獎,其影響力至今未曾衰退:它暢銷全世界二十六個國家,光美國一地就銷售三千多萬本。同時它也是美國圖書館重複借閱率最高的書、2001年芝加哥第一屆市民共讀之書、英國青少年最愛的小說之一,更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世紀之書」。

作者簡介:哈波.李 Harper Lee, 1926 ~

  堪稱是當今美國最神秘低調的作家哈波.李,1926年4月28日出生於阿拉巴馬州蒙羅維爾鎮的一個律師家庭,她的童年好友之一就是名作家楚曼?卡波堤(《第凡內早餐》作者),兩人精采的童年生活,活靈活現地寫入她唯一出版的小說《梅岡城故事》中。
  哈波.李原本打算繼承父志,成為一名律師,因此進入阿拉巴馬大學法學院就讀,更一度以交換學生的身分到牛津大學進修。但就在取得學位的半年前,她突然決定休學,1949年隻身前往紐約闖天下,並立志成為「阿拉巴馬州的珍.奧斯汀」。
  哈波.李從七歲就開始寫作,大學時經常發表短篇故事、書評,及撰寫專欄,到了紐約後,一邊在航空公司當訂位員,一邊寫作,作品雖未正式發表,但有經紀人看好她,鼓勵她將其中一篇短篇作品發展為小說。之後,哈波.李得到幾位朋友接濟金錢,便辭去工作專心寫作。以「斯科茨伯勒事件」(Scottsboro Case)為基礎的小說《梅岡城故事》,經過幾次修改後,終於在1960年正式出版。
  「斯科茨伯勒事件」是1931年哈波.李五歲時,發生在她故鄉的一樁真實社會事件。九名黑人青年被指控強暴兩名白人婦女,雖然醫生證明婦女捏造事實,但全部由白人組成的陪審團仍將九名被告判處死刑。當時美國北方的自由主義團體和進步團體,都聲援「斯科茨伯勒少年」;美國最高法院則兩度駁回阿拉巴馬州的判決。在民間團體不斷施加的壓力下,阿拉巴馬州釋放四名年齡較小、已服刑六年的被告。最後,除了被判處七十五年徒刑的帕特森(Haywood Patterson)之外,其餘受刑人均准予保釋。
  由於小說的內容引起爭議,在美國南方與西部的學校和圖書館企圖使《梅岡城故事》不得排入學校課程,並從圖書館下架。但最後所有禁書行動統統失敗,而這本書也成為二十世紀的文學傑作之一,改編電影更是影迷心目中最佳文學電影。至今,每年夏天她的故鄉蒙羅維爾鎮都會號召業餘演員,讓《梅岡城故事》中的法庭審判一幕再現。
  儘管家喻戶曉,哈波李此後卻過著十分低調而神秘的生活,對於外界的毀譽猜測,始終不予回應,也不曾再出版第二本小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7702

梅崗城故事--誰殺了模仿鳥? 閱讀後的小感想

「爸爸,你一定錯了…」
「為什麼?」
「咯,大部分人都以為他們是對的,你是錯的…」
「他們當然有權利那樣認為,他們有權利以自己的意見為尊!」爸爸說。「可是我得先忠於自己,才能隨順大眾。一個人的良知不需要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
這是小說梅崗城故事裡的一段對話。書中主角思葛詢問她的律師父親為什麼要替一名黑人辯護,父親便說出了這麼一段話。

「一個人的良知不需要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多好的一句話,又同時是多麼危險的一句話。

哈波.李是誰?如果沒看過電影「柯波帝-冷血告白」,我可能不會認識這號人物(她是柯波帝的摯友)。
可是一提起電影:梅崗城故事。那我就明白了。哈波.李即是梅崗城故事的原著作者。
1960年,哈波.李寫了她的第一本小說,也是唯一的一本,To kill a Mockingbird梅崗城故事。小說推出後,引起美國社會很大的震撼與討論聲浪。
小說根據美國30年代一宗真實的社會案件改編而成。主角是一對年紀尚小的兄妹,哥哥杰姆.芬鵸和妹妹思葛.芬鵸。他們的律師父親被指派替一名黑人湯姆羅賓森辯護,湯姆遭指控強暴白人女子。然而經過調查,父親發現實情為白人女子誣陷黑人,秉著良知,他堅持替黑人無罪開釋,卻惹腦了小鎮上的保守居民。
平常和善的鎮民們,說什麼也不肯承認白人誣賴黑人的罪名。他們不但用言語嘲弄父親,也對兩位小主角冷嘲熱諷。
杰姆和思葛原本是開心無憂的孩子,才正要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突然被迫面對社會的黑暗面。父親為了不讓兒女的思維偏差,耐著性子教導孩子。當孩子被同學嘲笑,而憤怒的說:他們都是壞人。父親會勸導著說「我們不能因為別人和我們立場不同而去憎恨對方。」。
當小鎮居民威脅父親時,他說「兒子啊,等你長大些,你就會對人性了解的更清楚些。暴民總是由老百姓組合的,但他們還是一個人……一群野獸也能被阻止,只因為他們還是人…」
而當法院判決下來,湯姆被判有罪時,杰姆不能接受地大罵不公平,父親冷靜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總是會使人喪失理智,使得他們不可能公正。在我們法院裡,如果白人跟黑人打官司,贏的總是白人。這類事情很醜惡,然而,卻是生活中的事實。」

看書的過程,我不只一次被這名父親角色給感動。即使生活有這麼多的不公平,卻沒有喪志。他明知道承辦黑人官司會受到排擠、明知到結果可能不太樂觀,卻還是頂著壓力去做。他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勇氣與良善的重要。他不以打壓別人、或對他人口出惡言來顯示自己的清高與自豪,他要孩子懂得謙虛,要孩子從別人的惡行中,學到生活的道理。而這名父親對孩子的諄諄教誨,其實,正是作者對讀者們的開導。

小說的英文原名To Kill a Mockingbird。Mockingbird指的是模仿鳥(知更鳥),牠會模仿不同鳥兒的叫聲,聲音清脆高昂,牠不是害鳥,不曾加害人類。所以,書中的父親對孩子說:如果殺死一隻模仿鳥,便是一件不公不義的事情。模仿鳥,暗指的是書中的黑人,也是書中另外一名要角:阿布。阿布年輕時犯了過錯,遭到鎮民的排擠與惡言相向,因為無法承受小鎮裡四起的流言,而長年躲在家中,成了一隻永遠受困的鳥兒。當人們引用正義的同時,卻忘了濫用正義可能帶來的殘忍結果。

梅崗城故事寫於1960年,今日讀來,依然有其力量。哈波.李的寫作手法並不激進(即使故事本身是激進的)。她的故事放眼世界皆準。梅崗城小鎮,其實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也是一個國家的縮影。它不只是替當時黑人提出抗議,提出社會不公的反面聲音。它更是對世界上所有對立族群發聲。它反對仇視。認為仇恨會帶來分裂,並且阻止社會的發展。據說「梅崗城的故事」是美國小孩小時候必讀的一本教科書。我非常贊同讓兒童讀這類書籍。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讀完本書之後,會培養出對社會法治或對人的尊重;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讀完書,根本不為所動。但是,如果有一個孩子因為讀了這本書,而啟發他們的法治觀念及對良知的探索與追尋,我想,作者的苦心就得到了回報,這本書,就有它存在的價值。

看著綠色走在紅色群中的心驚膽跳(甚或紅色走在綠色、紅色走在橘色、綠色走在藍色…)、看著人民因為不同政治立場而叫囂、看著國慶大會上大打出手的官員…我發現梅崗城故事早在台灣現實生活中上演。我忽然想到書中妹妹思葛和杰姆的對話,杰姆說:梅崗城分成了四種人。有錢人、普通人、白人和黑人。妹妹思葛反駁,她說:我覺得人只有一種。杰姆說:「我也是這麼想的,當我像妳那麼大的時候。如果只有一種人,為什麼大家不能彼此處的好好的?如果大家全都一樣,為什麼要彼此瞧不起?………」是啊,如果只有一種人,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當我們都學會寬容地接受不同的意見,學會用理性的態度尊重法治,那麼,梅崗城書中的悲劇,才有可能減少的一天。

梅崗城故事曾於1962年改編成電影,由葛雷哥萊畢克主演,而他也以本片得到奧斯卡男主角獎。看完小說後,我還真想找這部電影來看看,真想看看電影中的杰姆和思葛究竟長什麼樣子!
http://tw.myblog.yahoo.com/hatsocks-75/article?mid=2094&prev=3096&next=1575&l=f&fid=9

1962《梅岡城故事》 (To Kill A Mockingbird) 
 
導演 勞勃慕尼根 Robert Mulligan
演員 瑪麗貝德漢 Mary Badham葛雷葛萊畢克

梅崗城故事:種族偏見 

    影片從小孩的角度審視當時的社會,帶有一種懷舊而又“反舊”的情緒。派克扮演的律師乃正義的化身,他在法庭上爲一個被控,白人婦女的黑人作辯護,成爲經典的英雄形象。本片有社會道德劇的成分,用童年的純真跟社會的偏見相比照,針砭了一個被舊思想滲透的社會環境。本片是好萊塢表現種族關系問題最有影響、給人印象最深的影片之一。
    芬奇是美國南方小鎮梅崗城的一名律師,爲人正直沈穩,常常不計報酬地爲窮人們伸張正義。妻子去世後,他獨自照顧著女兒詹姆與兒子斯科特。在一次談起打鳥時,他一再囑咐孩子不要去傷害知更鳥,因爲它們只爲人類歌唱,從來不做危害人類的事情。
    一天,小鎮上發生了一起強暴案,芬奇受地方法院的委托,爲那名被控強暴白人女子的黑人羅賓遜辯護。在當地,歧視黑人的現象十分嚴重,芬奇的行爲自然引起了小鎮上許多存有種族歧視觀念的人的不滿,他們極力地阻撓芬奇的工作。但芬奇並不在意人們的抗議,繼續仔細地對案情進行深入的調查。爲了使羅賓遜遠離不必要的傷害,他還和女兒徹夜留守在拘留所裏保護他。
    法庭上,芬奇證明羅賓遜的左手自小傷殘,根本沒有能力對他人施暴,要求法庭判他無罪,並且義正辭嚴地呼籲人們要尊重事實、維護人類的尊嚴與平等。然而在一系列事實面前,種族偏見極深的檢察官和陪審團仍然偏信原告,執意要判羅賓遜有罪。
    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持種族偏見的一些白人進而對芬奇一家進行挑釁和恐嚇,詹姆和斯科特在參加萬聖節慶祝活動時被一夥歹徒襲擊。面對強暴,芬奇毫不畏縮,他仍然准備繼續爲湯姆申訴。
http://meiyu.xtpo.cn/info/infodetail-176009.html

2001《我的路易斯安娜的天空》My Louisiana Sky

  編劇:安娜?桑德
  導演:亞當?阿金
主演:朱麗葉特?劉易斯、雪莉?奈特 、凱爾西?吉爾、阿米麗亞?坎貝爾

  故事梗概:
  十二歲的小姑娘泰格和外婆以及她的爸爸羅尼、媽媽克琳娜住在路易斯安娜州的薩特小鎮上。泰格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但父母的智障只好讓所有的家計落在她和外婆的身上。外婆生日那天,多莉姨媽特意從城裏趕來,送給外婆一臺電視機。看著多莉姨媽時髦的發型、漂亮的衣服,早熟的泰格非常向往城裏的生活。
  一天,外婆在心髒病突發中去世了。泰格和她的父母悲痛萬分,幸虧多莉及時趕來,料理了外婆的後事。爲了能改變姐姐一家的生活現狀,幫助他們盡快從外婆去世的悲痛中走出來,多莉姨媽准備讓自己的女仆來這裏照顧泰格的父母,順便讓泰格能在城裏住上幾天。泰格隨多莉姨媽來到城裏。城裏的一切對于她都是那麽的新鮮、好奇,而這期間,泰格也從多莉姨媽的口中知道了媽媽智障的真正原因。
  在城裏住了幾天後,泰格帶著多莉姨媽的女仆回到了家鄉。家裏的一切還和從前一樣,媽媽仍然沒有從痛苦中擺脫出來。一天,爸爸羅尼從樹上上萬只高聲鳴叫的小鳥中預感到可能會有颶風襲來。面對羅尼的判斷,鄉親們卻不以爲然。就在泰格和羅尼開始往避風的大棚裏搬運花盆時,颶風真的不期而至。眼開著颶風越刮越大,羅尼讓泰格回家照顧克琳娜,而剛走到半路,泰格就遭遇了一場暴風雨,幸虧克琳娜及時趕到。狂風驟雨中,一家三口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此時,一股暖流湧進了泰格的心田,泰格意識到這就是自己真正的港灣。
    本片是Hallmark公司2001年根據Kimberly Willis Holt女士的經典小說“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改編的一部影片。該片曾獲第十八屆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北美最佳真人演出長片”第一名的成績。影片的主演朱麗葉特?劉易斯12歲開始涉足電視圈,曾出演過《兩小無猜》等電視劇, 1988年踏足銀幕,出演喜劇片《我的繼母是外星人》,1991年她參演影片《恐怖角》,並飾演一個正處叛逆期的15歲少女,而因此入圍奧斯卡女配角獎。
  5月29日 22:00 CCTV-6播出
http://baike.baidu.com/view/1365210.html?tp=2_00

  好萊塢影星:格裏高利-派克Gregory Peck(香港譯[格力哥利栢])
  
  1916年4月5日,格裏高利-派克出生于美國,于2003年6月12號與世長辭!。他是好萊塢影星中爲數不多的大學畢業生,從影四十年,拍了五十多部影片,塑造了許多令觀衆傾倒的形象。他們中有理想主義的牧師、善良的農民、剽悍的職業槍手、無憂無慮的記者、嚴峻的職業軍人……他曾四次被提名奧斯卡獎,終于在《殺死一只知更鳥》(1962)
中因成功地扮演了一個不顧個人安危、爲黑人伸張正義的律師而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
縱觀他的影史,多半演的是正氣凜然的社會上層建築人物,加上他在好萊塢從事公益活動的尊崇地位,無論銀幕上下都塑造了莊嚴高貴的形象,就表演而論,略嫌單薄了些,然而,這種忠誠正直的理想人物,在美國電影上已越來越少,也越來越令人懷念了。

  電影代表作品
  1945年《愛德華醫生》
  1946年《太陽浴血記》
  1947年《君子協定》
  1953年《羅馬假日》
  1956年《白鯨記》
  1961年《六壯士》
  1962年《西部開拓史》
  1962年《梅崗城故事》
  1977年《麥克阿瑟》
1991年《恐怖角》

  主要作品:
  殺死一只知更鳥 (TO KILL A MOCKINGBRID)(1962)
  第三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王國的鑰匙 (THE KEYS OF THE KINGDOM)(1945)
  第十八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鹿苑長春 (THE YEARLING)(1946)
  第十九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君子協定 (GENTLEMAN'S AGREEMENT)(1947)
  第二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提名
  十二點正 (TWELVE O'CLOCK HIGH)(1949)
  第二十二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http://baike.baidu.com/view/38396.html?tp=0_00

 

 

台長: 阿楨
人氣(2,282) | 回應(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黑奴籲天錄》
此分類上一篇:《誰來晚餐》

阿楨
台灣論:邏輯邪34/66

《台灣論》係啥米碗糕
怎會變台獨的專利品呢
應該學美國民族大熔爐
族群融合擺脫族群幽靈

美國還不是熔成WASP火爐
好比台灣論成福佬沙文主義
對中華民國屎很敏感很史盲
又有獨特的台獨屎觀道德觀
中國反日是盲目的民族主義
台灣親日是皇民的愛國主義
忘了日本殖民台灣屎有多臭

如此屎盲啊,那就來聞香一下,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析判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民族國家主義、族國主義),國家主義(nationalism),種族主義(racialism,種族偏見、種族歧視),帝國主義(imperialism),是四種相關但又各具特質的概念。從廣義來看,古希羅、英、法、德、日、美、俄、中等都具四種特質,其實只要能力允許都會兼具,比如台灣民族主義就含有河洛種族主義、台灣國國家主義、和經濟上東南西進的後帝國主義。但就狹義而言,民族主義產生於君主專制之後。國家主義是指國家具無上權威,對內外均可為所欲為。種族主義是指白人優越論,尤其希特勒的滅種運動。而帝國主義是西方族國主義興起之後為爭奪市場和殖民地而產生的。
  後三者人人皆貶之,但民族(愛國)主義則令人愛恨交加,其因是它夾雜著從共同的語言、宗教、血統、習慣、風俗、文化,到求國家統一而強調民族靈魂、文化傳統、國家精神,再到積極地擴張民族國家的對外發展等。以西方民族國家形成來看,均包含了這些,由此可知Arendt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之前的民族國家因是人民基於真誠,主動組成政府和國家,是其有公共領域政治自由的國家,故不會像資本主義下的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是謬,台灣民族主義亦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318452
2014-06-18 07:40:52
阿楨
美國南北戰爭的目的是解放黑奴?可謂顛倒因果!混淆是非!2020-12-18 中國歷史研究院

美國獨立後,版圖不斷由東海岸向西部擴展,但是北方與南方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北方是工業資本主義制度,19世紀20年代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南方依然盛行黑人奴隸種植園制度,它為世界資本主義市場提供原料,換取工業品,雖具有某些資本主義特徵,但不等同於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度;它以黑奴勞動為基礎,種植場主對黑奴實行超經濟的強迫勞動,視奴隸為財產,可以任意加以處置與買賣。
  南北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矛盾隨著美國領土不斷擴張而逐漸複雜尖銳,矛盾逐步集中在南北雙方爭奪聯邦控制權的政治領域,演變成維護聯邦統一還是分裂國家的“政治危機”。終於,這一危機在南方奴隸主製造的陰謀分裂活動中爆發:1861年4月12日上午4點30分,叛軍打響轟擊聯邦軍駐守的薩姆特要塞的第一炮,公然挑起國內戰爭。
  林肯並不是廢奴主義者
林肯雖然不贊成奴隸制,但他並不是一個廢奴主義者。林肯的《首次就職演說》裡提到“我無意直接或間接干擾蓄奴州的奴隸制度”,其核心思想是為了避免國家分裂,維護聯邦統一。
美國內戰的事實表明:南方奴隸主為維護奴隸制度而挑起內戰;林肯政府卻為實現維護聯邦統一、保衛主權完整的最高目標,而解放黑人奴隸、解決土地問題。可以說,解放黑奴並非是內戰最初的目的,而只是為了實現勝利,維護聯邦統一的一種手段。
  南北戰爭後的美國黑人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2020-12-20 09:29:37
阿楨
敢對雍正斷章取義?!綠媒竟然說:搞“台獨”第一人是雍正皇帝!2020-12-16環球網

島內綠媒“三立新聞網”15日曝“大料”,聲稱有證據顯示,搞“台獨”的第一個人是清朝的皇帝雍正。對此,國民黨前“立委”蔡正元舉出六大例證打臉,不僅痛批“綠媒和綠線民,又蠢又無知”,更嗆“綠媒和綠線民的蠢,真是筆墨難以形容”。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稱,“台獨”分子為了給“台獨”找理由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說出這句“臺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之後,後面一句是“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結合上下文來看,雍正想要說的是“臺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於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臺灣納入版圖”。
2020-12-20 09:33:09
阿楨
擔心遭歧視 原民登記傳統名字僅占6% 原民會推動新措施 2024-05-20聯合報
原住民運動經過30年來的奮鬥,終於可以用傳統名字單列原住民文字,立委高金素梅(右)高興的和另一位原民立鄭天財(左)一起慶祝。
針對原住民登記傳統名字的「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但登記傳統名字的原民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原民會表示,日前已核定「推動原住民族登記傳統名字便民措施3年計畫」,除有效整合跨機關規費及登記服務措施外,同時也強化第一線服務人員教育訓練,並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方式,以營造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友善環境。
原民會表示,「姓名條例」修正迄今已逾30年,然目前登記傳統名字的族人不到4萬人,僅佔全體族人的6%,歸咎族人登記意願不高原因,首先,外界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仍投以異樣看法;其次,族人申辦登記傳統名字,其他證件或證書須換發,以至於申辦過程耗時耗力;最後,多數族人已習慣使用漢名,也擔心因名字變動對於目前生活或工作上造成影響。 原民會指出,本計畫主要係為提升族人登記傳統名字意願,提升主流社會對於原住民族傳統名字的歷史及文化脈絡的理解,透過「跨機關整合性服務」、「一站式服務」、「登記優惠措施」、「運用多元管道行銷宣傳」及「人力培訓與行政激勵」等五大執行策略,強化外界及機關組織成員對於原住民族命名文化的知識,形塑友善原住民族傳統命名環境。
2024-05-20 02:48:4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