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19 23:11:13| 人氣3,0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11.20 EMI 新片情報-2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德布西:佩利亞與梅麗桑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封史泰德(次女高音)
范丹姆(男中音)
Karajan / BPO/Jose Van Dam
Debussy: Pelleas et Melisande

法國作曲家奧乃格寫道:‘佩利亞一劇是法國音樂史上表現靈魂最成功的一闕作品,如果說,崔斯坦與伊索德一劇界定了德語音樂在表達上的一切,那法語音樂就是由佩利亞與梅麗桑一劇來界定。’德布西在年輕時,就深深著迷於華格納的音樂,但到了一八八九年時,他就已經告訴老師桂勞說華格納的歌劇中音樂的比重太居於主導。他認為,音樂應該在歌劇中負責那些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部份。他說:‘我想要讓音樂在其中像是自暗處發出,不時又躲回暗處。’於是他選中了梅特林克這部沒有時間或空間背景的魔幻劇本。故事中,像孤兒一樣四處漂流的梅麗桑,被陰森又壞脾氣的戈勞在森林裡找到,這位亞瑟王的兒子當時正好喪妻,所以衝動之下他就娶了梅麗桑為妻,並將她帶回城堡,可是梅麗桑卻在這裡愛上了與她有同父異母血緣的佩利亞,最後佩利亞乃死於戈勞之手。梅特林克處理這樣的故事,一點也不煽情、譁眾取寵。這個題材提供創作者的是一種‘無以言喻的劇場’原型,這樣的戲是將內心的衝突都透過暗示、以及看似簡單的對話來呈現。身為奧地利指揮家的菁英,卡拉揚卻不循福特萬格勒的方式只著重在德奧音樂傳統,他大概是歐洲第一位打破國籍成見,也打破德奧音樂界對歐洲其他樂種的鄙視,願意放開胸懷去接納並發揚其他國度音樂的指揮家,俄國和法國音樂他都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就連芬蘭的西貝流士也是他所拿手的。他沒有大德國主義,而法國音樂又佔了他指揮核心曲目的重要一環,尤其是德布西,在經過近二十五年的雕鑿後,柏林愛樂在一九七八年他灌錄此錄音時,正值最成熟、聲音最像他理像的完美音色,於是他選擇在此時用柏林愛樂呈現出他理想中的佩利亞與梅麗桑,而他竟然能將一個德國樂團瞬間化作表現法國音樂的利器,也正說明卡拉揚心目中的音樂理念在跨越國界服膺美學原則上,可以說是淋漓盡致的。



莫札特:費加洛婚禮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舒娃茲柯芙(女高音)
Karajan / Wiener Philharmoniker/Schwarzkopf/ Seefried
Mozart: Le Nozze Di Figaro

費加洛婚禮一劇的故事其實就是延續羅西尼歌劇「賽維亞理髮師」而來,等於是其續集。這是由劇作家達彭特依法國劇作家包馬謝的劇本改編而成的,故事接續賽維亞的理髮師中公爵在巴托羅醫生的協助下娶得羅西娜後,羅西娜即被稱為公爵夫人,但好色的公爵一娶得心上人,卻又移情別戀,轉而垂涎其他屬地中的女孩,即蘇珊娜。此劇中主要的人物是公爵和公爵夫人、初嚐戀愛滋味、每年像花蝴蝶一樣在莊園裡女性之間飛來飛去、總是一副興致高昂的青春小廝凱魯畢諾;詭計多端,最早是公爵好助手,幫他娶得羅西娜,現在卻為了自己的婚姻幸福,不得不巧計與公爵對抗的費加洛;以及公爵垂涎不得,終於要與費加洛完婚的蘇珊娜等人。這份一九五零年的錄音,是製作人李格在二戰後不久立刻就籌辦灌錄的,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份製作。片中他使用的是一群維也納歌劇院戰後才新延攬進來的新進歌唱家,當時,維也納的莫札特傳統正在歷經新的演變,重新建立起來,這群年輕的歌唱家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可惜的是,當時莫札特錄音流行刪掉宣敘調的部份,因此這份錄音也採用這種方式。



小約翰史特勞斯:蝙蝠
卡拉揚(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舒娃茲柯芙、莉塔史特萊希(女高音)蓋達(男高音)
Karaja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and Chorus/Schwarzkopf
Johann Strauss II: Die Fiedermaus

許多人誤傳「蝙蝠」一劇在首演時,並未能如小約翰史特勞斯預期,如他其他的輕歌劇一樣,受到歡迎,但這事實上是訛傳,因為該劇在一八七四年四月五日於維也納歌劇院首演時,就造成轟動,隨後在該院連演兩個月四十九場。這齣小史特勞斯立志要寫的喜歌劇,是他畢生的心願所繫,超脫輕歌劇較小的編制和規模,此劇在過去一百二十年的時間裡,從來一直都停留在正式歌劇院中,一直幫小史特勞斯宣揚著他那華麗而輕快的旋律特色。這份由製作人李格與女高音妻子舒娃茲柯芙聯手在五五年灌錄的經典,有著這對夫妻和卡拉揚的鐵三角保證,出色的演出至今依然難以被超越,就連卡拉揚後來在七零年代重錄的版本,也比不上此錄音道地。不過這份錄音並沒有把第二幕的芭蕾舞段音樂收進來。這份錄音特別的地方還有原本由次女高音演唱的歐洛夫斯基一角,在這裡特別改由男中音演唱,另外,第二幕的六重唱段,照理是由男中音開始,在此錄音中也改由男高音蓋達領唱。



理查史特勞斯:莎樂美
卡拉揚(指揮)維也納愛樂、貝倫絲(女高音)芭兒莎(次女高音)范丹姆(男中音)
Karajan / Wiener Philharmoniker/Behrens
Richard Strauss: Salome

 這份一九七八年的錄音,動用了卡拉揚同一時期在薩爾茲堡音樂節的原始卡司參與錄音,這份薩爾茲堡的製作是史上第一度有人把莎樂美一劇搬到薩爾茲堡上演的,卡拉揚的指揮,精確地捕捉到史特勞斯這位精巧的管弦樂工匠所希望表達的樂曲感:閃閃生輝的樂團演奏、讓人聽了耳根發熱的音樂緊湊力,都巨細靡遺地呈現在樂譜上。這份錄音也紀錄了維也納愛樂在七零年代該團最巔峰時期的演出音響,而女高音貝倫絲當時就因為卡拉揚慧眼相中,在薩爾茲堡演出莎樂美一角,登時一夕成名,瞬間紅遍大西洋兩岸的歌劇界,隨後才有伯恩斯坦邀請她出飾伊索德一角。可惜的是就在此錄音再版的二零零九年八月間,她因為主動脈瘤在日本東京的醫院病逝,享年七十二歲,這份再版錄音,可以說是對她歌聲的最美好回憶。貝倫絲所演唱的莎樂美並不是那種讓人毛髮聳然的恐怖女子,而是正符合卡拉揚所期許的角色,他是把劇中的歌手都當成像協奏曲中的獨奏樂器在對待,只是附屬於管弦樂團的一部份,而不是那種大到不可一世的獨唱家,足以掌控全場的,這是卡拉揚後期的歌劇觀,應該也是許多指揮家心目中最希望達到,卻一直因為壓不住歌唱家而難以實現的理想。



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
卡拉揚(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舒娃茲柯芙(女高音)
露德薇希(次女高音)史蒂希蘭朵(女高音)蓋達(男高音)
Karaja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chwarzkopf/Ludwig
Richard Strauss: Der Rosenkavalier

玫瑰騎士這齣喜歌劇是德國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最傑出的代表作。此劇劇本由劇作家將莫里哀的名劇「村人貴族」(Monsieur Pourceaugnac)和庫富萊的「法布拉騎士的愛情」兩作融合改編而成。其實「村人貴族」一作本來就與音樂有淵源,這是巴洛克時代作曲家盧利和莫里哀合作的喜劇芭蕾。史特勞斯在一九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於德勒斯登國王歌劇院推出此劇,正好及時捕捉到一個逝去的美好年代:歐洲貴族的沒落和其象徵的文化與精緻氣質的凋零。劇中的四個主要角色:元帥夫人是正遲暮的美人,奧克塔文一角雖由次女高音演唱、其實卻是由女扮男裝的男主角,這年輕小伙子喜歡追求美人、奧克斯公爵則是元帥夫人嘮叨粗俗的表親、蘇菲則是奧克塔文移情別戀、原與奧克斯公爵訂有婚約的女孩。全劇的主軸由奧克斯公爵誤認奧克塔文為女性並展開追求開始。公爵隨後又命奧克塔文為「玫瑰騎士」,幫他將一朵銀玫瑰轉贈給未婚妻蘇菲。結果沒想到此舉卻讓奧克塔文與蘇菲相遇,更讓他愛上蘇菲,蘇菲則利用此機會要奧克塔文幫她脫離奧克斯。最後蘇菲終得投入奧克塔文懷抱。而原知留不住奧克塔文心的元帥夫人,也終於再次寂寞。這份一九五六年的錄音,雖然是以單音錄製,但是它的地位卻遠遠超過後來任何一份立體聲錄音。如果說女高音舒娃茲柯芙一生最讓人難忘的角色,那就非劇中的元帥夫人莫屬了,甚至有人認為舒娃茲柯芙就是為這個角色而生的。她本人的扮相、當時的年紀和嗓音成熟度,以及先生李格給予她的指導,再加上當時衝勁十足的卡拉揚給予的樂團陪襯,讓這份演出成為日後再無人能及的經典。



莫札特:女人皆如是
貝姆(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舒娃茲柯芙(女高音)
露德薇希(次女高音)
Bohm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Schwarzkopf / Ludwig
Mozart: Cosi Fan Tutte

 在「女人皆如是」一作中,莫札特創造了一闕非常理想的喜歌劇。他在一七九0年一月間完成了這部絕妙的作品,而我們從他手稿中處處可見的簡寫可以猜到,他必然是以非常快的速度寫成這部歌劇。這部歌劇是由約瑟夫二世所委託創作,而很顯然,他正是莫札特此部歌劇題材的來源,因為據一則報導指出,整部歌劇的故事正取材自不久前發生在維也納一地的真人真事。我們從莫札特這時期不斷向好友普許柏格求援一事,可以知道歌劇和真實世界之間的緊密關聯;我們也知道,就在同一時期,莫札特正為自己老婆在巴登不軌的行徑深自苦惱。莫札特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女人皆如是一劇內裡蘊藏的涵意,必定相去不遠。然而,這樣的情節對十九世紀的社會畢竟是難以接受的。那時代的人們是無法像魏吉爾.湯姆遜那樣,將莫札特此劇視作想激發「觀者溫柔的一面、激起人性中的同情心、透過人性弱點的披露,讓世人獲得啟發,並產生哲學結論。」所以,儘管後人對莫札特在劇中的音樂多所讚揚,卻幾度試圖要讓音樂脫離劇本,以讓它不至隨著那「低俗下流」的劇本一同墮落,卻始終忘了,莫札特的音樂正是為著羅倫佐達朋特而來,兩者密不可分。指揮家貝姆一向就以指揮莫札特聞名,他深知莫札特音樂最細膩的對比,而不作興以誇張的效果來達到戲劇目的,這兩者如何兼併,是許多指揮家所無法揣摩到的,貝姆在這份六三年的錄音中成功的展現了這種舊時代的細膩度。而女高音舒娃茲柯芙的菲歐蒂莉姬則是她歌唱生涯的另一個高峰,被稱許為她在唱片作品中的傑作。



貝多芬:費黛里奧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與合唱團、露德薇希(女高音)維克斯(男高音)華特貝里(男中音)
Klemperer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 Ludwig
Mozart: Cosi Fan Tutte

對克倫培勒而言,貝多芬的這部歌劇費黛里奧不僅僅是一部歌劇,它有著一種使命一般的嚴肅象徵。史上沒有一位指揮家像他一樣尊重、崇拜且深入這部歌劇。他十一歲時第一次聽到這部歌劇,然後在一九一二年以溫加納助理指揮的身份首次指揮此劇。五零年代製作人李格想要找來灌錄此劇,人選原本是卡拉揚,後來因緣巧合,聽到克倫培勒在六一年科芬園的製作後,立刻預言,若請他前來指揮,一定可以締造一份歷史性的錄音,他的預言後來證明果然無誤。至於女高音李格原屬意妮爾森擔任,可是最後卻是落在最出人意表的露德薇希身上,這位次女高音一開始本來對自己演出女高音的角色有所疑慮,可是事後卻證明,她演出了一位唱片史上最剛毅堅強的蕾奧諾蕾,從此以後包括卡拉揚、貝姆等人也都一再找她擔任此角在各地演出。克倫培勒的費黛里奧另有一個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克倫培勒在劇中最終景前加進了第三號蕾奧諾蕾序曲,這一作法惹來很多人的抗議,這個馬勒最早提出的建議,讓原始安排變得很不合理,為此,這份錄音特別將之放在最後,任由聽者自行選擇,以復原克氏自己的安排。



莫札特:魔笛
克倫培勒(指揮)愛樂管弦樂團、蓋達(男高音)
雅諾薇茲(女高音)波普(女高音)舒娃茲柯芙(女高音)
露德薇希(次女高音)
Klemperer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Janowitz/Popp/Gedda
Mozart: Die Zauberflote

 克倫培勒曾在一九四八年寫了一封信給好友說道:「莫札特在魔笛中所寫下的音樂真是奇妙,似乎怎樣的詮釋都不能算是最終極的,我想是因為這音樂是太完美了,所以單一的詮釋是不可能盡述完美的。」克倫培勒一直到一九二九年才接觸莫札特的魔笛,在他的指揮生涯中算是相當後期的開始。而在一九六一年這份錄音開始時,他也正計劃要在倫敦上演此劇。他對此劇有一種固執而深入的己見,包括製作、布景乃至德語說話體對白都相當堅持,當時在皇家音樂節上的卡司包括蘇莎蘭和艾凡絲,可是他和這些歌手都處不來,這時的克倫培勒已經七十七歲了,又身染殘疾,不良於行,可是對自己的堅持卻始終不讓步。李格瞭解到老大師的心願,用盡全力在卡司上稱他的意,甚至找來自己的妻子舒娃茲柯芙、露德薇希等三位已經是頂級的歌手擔任劇中三女侍的小角色,而三男童也交給傳奇女高音吉貝爾等人出飾。可是偏生李格這時卻與唱片公司發生問題,並打算解散由他在四五年親手創辦的愛樂管弦樂團。隨後他和克倫培勒的關係也絕裂,後者甚至拒絕他在排練時到場。克倫培勒更因此神精緊張,隨時都擔心著有人要背他而去。然而,.儘管在這樣的氣氛下,這一份錄音卻無一處不是寶,從一開始的序曲就展現克氏絕妙的管弦觀點。



蕭士塔高維奇:穆郡的馬克白夫人
羅斯托波維奇(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薇許涅芙絲卡雅(女高音)蓋達(男高音)
Rostropovich / London Philharmonia Orchestra /Vishnevskaya
Shostakovich: Lady Macbeth of Mtsensk

穆郡的馬克白夫人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初歌劇中最容易被接受、卻也最刺進觀眾心裡的一把血紅的刀子。這把刀子一刀砍開了當時二十四歲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的作曲大道,卻也一刀砍斷了他從此以後的歌劇創作生命。拜此劇之賜,蕭士塔高維奇在此劇完成後的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六年間,大享盛名,走紅國際,卻也在兩年後因史達林對此劇的不滿,將之打入冷宮,導致此作從此在全蘇聯上下再無人聞問,蕭士塔高維奇也成為蘇維埃當局全面監控,既愛又恨的首席作曲家。此作一直到一九五八年史達林辭世後,才又被蕭士塔高維奇改以「凱特琳娜.伊絲美洛娃」之名修改問世,並有電影和首演唱片錄音。但是蕭士塔高維奇並不滿意後作對於故事女主角性格描繪的粗淺,在死前諄諄叮囑羅斯托波維奇,務必要將此作之原版上演推廣。而本片這份傳奇錄音就來自羅斯托波維奇和其女高音妻子薇許涅芙絲卡雅的全心投入,方能成就。這份錄音完成之時,正值羅斯托波維奇和妻子被蘇維埃當局撤銷公民身份,開始流亡生涯的第一個月,他悲忿之餘,一腔熱愛祖國土地的情緒,全都傾注在這份錄音中,旁觀者莫不為之動容,也讓此作問世後,近三十年都未再有新錄音敢與之爭鋒。二十世紀後三十年間很少有經典的歌劇錄音問世,此作即其中之一。



董尼采第:拉美默的露奇亞
艾芙琳琵朵(指揮)里昂國立歌劇院、娜妲莉德賽(女高音)阿藍尼亞(男高音)
Pido / Dessay/Alagna
Donizetti: Lucie De Lammermoor

董尼采第的歌劇「拉美默的露奇亞」是改編自英國小說家司各特的「拉美默的新娘」而成的義大利歌劇,此劇因為電影「第五元素」中的外星女高音演唱了劇中的一段詠嘆調,以及卡拉絲在五零年代的出色演唱,而在近半世間一再為人喜愛。但此劇另傳有法文版的事,則很少為人所知。董尼采第在一八三八年離開那不勒斯定居巴黎,三年前他的拉美默一劇才剛在那城首演,為了在巴黎重起爐灶,他將自己成功的舊作改為法文版重新上演,但只限於私人劇院中演出。之後此劇再也沒機會於法國公開上演,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那時董氏早已過世多時,而且那次演出後此劇也從此被法國人遺忘,這也是為什麼很少人聽聞此劇有法文版的原因。法文版的此劇,主要的詠嘆調旋律都沒變,但人物卻有變,義文版的諾瑪諾換成吉伯特,性格也大變,從愛貪小便宜變成大壞蛋,昂利可變成殘忍的壞人。艾莉莎一角法文版完全刪掉。而雷孟多最重要的一段二重唱也被刪掉。另外露奇亞在暴風雨那場戲一開始的詠嘆調也刪了。而她一開場第一首詠嘆調也被換成另一首新寫的詠嘆調。這份零二年的錄音,是法國花腔女高音德賽第一次踏入美聲歌劇領域的作品,當年發行時引起相當大的轟動,一方面是因為她要以這麼纖細的花腔唱露奇亞,雖有前例如葛貝洛娃等人在,但畢竟卡拉絲的陰影是那麼強烈;另外,則是法國當家男高音阿藍尼亞的加入,讓全片星光四射。而德賽完全不受到卡拉絲影響,以她的soprano legero風格來詮釋一位纖細、受男人操縱的露奇亞,更為她贏得讚賞。

以上「歌劇帝國」系列,每套均附CD-R一張,包含原文全本歌詞與劇情概要

以上資料由 金牌大風 gold typhoon music [EMI Taiwan] 提供

台長: 魔彈射手
人氣(3,097)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興趣嗜好(收藏、園藝、棋奕、汽機車) | 個人分類: 新片情報 |
此分類下一篇:2009.11.20 EMI 新片情報-3
此分類上一篇:2009.11.20 EMI 新片情報-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