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12-29 17:02:29| 人氣436| 回應0 | 下一篇

生活概念:幸福方程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幸福方程式
P+(5×E)+(3×H)

到荷蘭阿姆斯特丹旅遊,一般行程的規劃內容,有城堡、古建築、鬱金香花園、水壩、運河、風車、紅燈區、情色博物館、梵谷博物館、船屋博物館、安妮.法蘭克故居的參觀。荷蘭曾是中世紀海洋強權,也是西方資本主義發源地和宗教革命重鎮,當然富有歷史、文化可觀;長期與海爭地,她的水利事業和相關建設也獨具特色;她是花卉王國,鬱金香更是全球風靡。荷蘭從十六世紀以來,盛行重商主義,因此保持極寬容的開放精神,對待毒品和性也如此;觀光客到紅燈區去玩或看櫥窗女郎,真是也有可觀光的。這種觀光旅遊,是一種現代、科技化、個人主義、物質享樂的幸福社會的見習和滿足。船屋,是從前窮苦荷蘭人用在運河上生活起居;看別人窮苦,或許也可產生幸福感。但是,參觀安妮.法蘭克(1930-1945)的故居,一定會令人傷感。

安妮.法蘭克寫過這些句子 人都是為追求幸福快樂而活著;生命個個不同,但這點是沒兩樣的….對於恐懼、寂寞和痛苦的人,最好的補償,是外出到某個,他們可以單獨、平靜和天堂、大自然以及上帝共處的地方……

據說每年會有超過五十萬的觀光客去參觀安妮.法蘭克故居,當然,導遊會說:安妮.法蘭克,就是寫《安妮的日記》那位猶太少女;二次大戰,德國占領荷蘭期間,他們一家人為了躲避殺害,曾經躲藏在這裡的小閣樓…我看見世界變成荒野,聽見雷聲滾動…. 我仰視天空,感覺世界還是可能好轉,這場殘酷終於消失,和平與安祥就會再度來到。

但是,十六歲的安妮和姐姐瑪歌,一九四五年,因為傷寒,死在納粹集中營。這樣,我們體會了個人期盼幸福的願望,在外在世界混亂或社會多變中,是多麼微不足道和難以實現。

幸福是怎樣來的,很多人的想法須再斟酌;幸福不是因為自我滿足的事物,而是懷有可敬的目標在努力….幸福之門關閉一邊,會打開另一邊;但是,我們往往佇候關閉的門前太久,看不到早已為我們打開的。 這是美國盲聾教育家海倫.凱勒(1880-1967)的話語;既盲又聾,見聞不到外面的世界,她必須在自己內心的黑暗中摸索幸福的門徑。

一般人看幸福,倒不需要安妮.法蘭克和海倫.凱勒的曲折。「幸」,這中文字,說的是「不夭死」又能有「不當得而得」的好運。「福」字,是雙手奉尊神前,祁降吉祥:富、貴、壽、考、子孫繁盛、身體健康。幸福的世俗標準和要求,中外古今大抵都同。古希臘大哲德謨克利特和伊畢鳩魯,都同意:人的自然本性趨樂避苦,任何導致快樂的就是善,痛苦的就是惡;美德和行事標準都應以此為準。伊畢鳩魯說 一生中沒有歡宴,就像走一條長路沒遇到旅店….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如果沒有嗜好、愛情、聽視、口腹的快樂,我就不知道如何去想像什麼是善….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樂幸福,智慧和文化的根源也是這樣。 蘇格拉底的弟子亞理斯提卜,說得更乾脆 即使享樂來自最醜陋的事物也是善。 對於他來說,幸福需要有具體的感受才能衡量,所以肉體的幸福遠勝於靈魂的。這當然會是一般俗眾和現代人愛聽的理由。去年初,英國心理學家卡蘿.羅斯威和生活諮商師佩特.柯恩做了一次研究調查;他們發現大部分的人並不知道幸福是什麼,只知道有錢、愛情、好工作、大車和豪宅就是幸福,但是,這些有任何東西的人,卻多不覺得比其他人幸福。

幸福究竟是什麼樣態,似乎也像瞎子摸象。

這兩位心理學家,最後還理出一個公式:幸福=P+(5×E)+(3×H),以為可破解幸福的疑團。P代表個性,包括人生觀、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E代表生存的狀況,包括健康、財務穩定和友誼;H代表更高的需求,包括自尊、有遠景、企圖心和幽默感。儘管如此,一般人因為不認識這些條件的意義,還是不能了解這個公式。

事實上,也沒有誰必須徹底弄明白幸福是什麼。小說家、哲學家卡繆說得好如果你老是要問幸福是什麼,你將永遠都不會幸福。 我們確實不需要如此神經兮兮的
去探究自己幸不幸福;馬克.吐溫曾經幽此一默,說 精神健全和快樂幸福不可能兼得。

幸福,只不過是大腦左前葉的一股腦電流。 神經心理學家說 憂鬱、沮喪則是在前方葉。幸不幸福,似乎要看你怎樣主宰你的大腦和腦電流;問題是,你的大腦總是比你聰明,比你更有自主性,如果你沒有個性和更高的需求。

對於有教養的人來說,亞理斯多德的幸福論也還算通情達理,他同意任何植物性和動物性的慾求和滿足,只要求 慾求的是那些為理性所能讚許的善,善就是幸福;完美的幸福在於最好的行動。

更高的需求者,或需服膺大哲康德的標準,他認為 自然界的物象都受自然本性支配,是不自由的;人既然是自然的存在,慾求幸福當然是人生必需的…但是,人畢竟不只是一頭動物,人也不應是完全由自然本性驅使的機器,人如果沒有自主性,就會喪失應有的尊嚴…他要求比理性更高的德性 把德性和幸福結合起來,才能算是至善。 這,當然有點像是自說自話,而不易明白。或許,我們也可以參看類似的德性論者的說法;這是帶有苦行意味的古希臘斯多亞學派的意見 德性本身是唯一的善,不道德是唯一的惡,和這個理想相比,其他的一切都無足輕重;生命、健康、財產、地位、權力、友誼、成功,這些並非本身是善,出身卑賤、貧窮、失敗、疾病、死亡,這些也並非本身是惡,快樂和幸福只是行動過程的附帶產物,本身並無價值,只有在其中磨練所增進的德性才能夠使人幸福。 這說的道理,大約就是中國《禮記》所說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幸福,畢竟不是個人一己的事;因為,人必須在社會群體中生活。個人幸福難以捉摸,還說什麼幸福需要和理性甚至於德性謀和,就是這原因。因此,我以為,幸福,不過是一些,對別人、家人、自己諸多小善行的感覺和結果的累積:

生命中只有一種幸福:愛和被愛。(小說家喬治桑)

我生命中感受到的幸福寥寥可數,那是我在家的時候,感受到的家人的擁抱。(湯瑪斯.傑佛遜總統)

幸福,是伴隨著身心各種機能的充分鍛鍊、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充分了解,而有的真誠的滿足。(哲學家羅素)

台長: 東年
人氣(43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