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1-16 11:45:07| 人氣58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梅曾亮〈書楊氏婢事〉賞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文】

楊氏之妾,以貧故,不安於室,嫁有日矣。未嫁前一
夕,呼其婢,不應者三。怒曰:「汝,我婢也,何敢
如是?」婢叱曰:「我,楊氏婢耳。汝今誰家婦者。
」曰:「我婢!我婢!」妾方持剪刀,落於地,起,
環走房中。至天曙,呼其婢曰:「汝今竟何如?吾復
為汝主矣。」婢叩頭泣,妾亦泣,竟謝其媒妁,不行
。後將嫁其婢,婢曰:「人以我一言,故忍死至今,
我亦終不去楊氏門。亦不嫁。妾之夫楊勤恪公,錫紱
子也。

【賞析】
本文大意是,楊氏一位寡婦因為家貧,決定改嫁。在
改嫁之前某一天,她傳喚她的奴婢卻屢喚不應,兩人
遂產生爭執。寡婦認為奴婢是她的奴婢,何敢如此膽
大狂妄?奴婢則認為,她是楊氏(亦即寡婦先夫)的奴
婢,而寡婦將改嫁他家,成為別人的娘子,是以沒有
必要聽她在哪裡吆來喝去。

一個奴婢竟然如此頂撞,寡婦無奈。天明之時寡婦傳
奴婢問,說我仍是你的主子,也就是寡婦不改嫁了,
於是兩人皆泣,並推去婚約。後來寡婦想將奴婢嫁出
去,奴婢則因為寡婦聽她一言而守節如此,所以也決
定終生不離開楊家,不嫁。最後則交代該男主人的姓
名身份作結。

基本上詮釋本文,必須著重在作者對文中人物的刻劃
,甚至這些刻劃都是帶有象徵意義的,即「以象見意
」也。首先,描寫寡婦時用了「寡、貧、嫁」三個字
,大抵是交代寡婦的身分、情況。古代的禮教是鼓勵
婦女守節,君不見貞節牌坊何其多,特別是那些環境
愈窮苦、守寡時間愈長的,更是受人稱頌。照理說寡
婦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是應該比襲前人的。

但是寡婦沒有這樣做,因為家貧,所以她決定改嫁。

這其實是比較符合人性的。如何能讓一個人受不
了生活上的窘迫而改嫁,相信一定是很無以為繼了。
要在古代那樣保守的風氣下,迫使一個寡婦改嫁,其
窮困可想而見。但文中卻交代該位寡婦有「女婢」,
這有點矛盾。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出兩個結果:一個是
女婢的忠。大家要注意這個女婢的忠,因為這篇文章
主旨是在批判中國的封建禮教,女婢才是主角,寡婦
不是,大家不要被文章的開頭給騙了。第二是寡婦掙
脫世俗的眼光和對女婢的情誼。一個女人無法營生,
改嫁是很合情理的,寡婦並沒有錯,她只是無辜生在
那樣的時代。至於對女婢的情誼,那是個人的揣想。
一個女人生活有困難,為何不把女婢賣了,也暫時有
個生活費。但她並沒有這樣做,她選擇改嫁,讓女婢
也一樣可以跟著她安穩過日子、有個依靠。單就這點
就足以讓人動容了,由此推測她對女婢的情誼,是不
謬的。

基本上這是文中對封建禮教批判的第一處。

第二段是在講女婢對寡婦的頂撞。那句「我,楊氏婢
耳。汝今誰家婦者。」就可以想見這位婢女的思想了
。她不僅忠,而且同時深具其他傳統的禮教思想。所
謂「樹倒猢猻散」,主人家破敗,她一個僕人偷偷跑
走,另求主子是可以的。但她也沒有這樣做,而是跟
著寡婦留下來一起吃苦,相信這也是寡婦對她有情誼
的因素,故也不忍將她賣掉。這樣的一位婢女,相信
他是很希望她主人(寡婦)能夠守寡的,因為這是中國
女人品德的最高表現。但是寡婦並沒有,而是:「以
貧故,不安於室,嫁有日矣。」於是兩人遂產生了衝
突。這個衝突的最後就是「(寡婦)曰:『我婢!我婢
!』妾方持剪刀,落於地,起,還走入房中。」寡婦
的那句話可謂嗔語,其實也代表著一種驚訝和自尊的
受傷。原本持剪刀帶有點的恐嚇意味的動作,也「落
於地,起,環走入房中。」這麼一個略帶急切的動作
,其實是很有意味的,那是一種對於婢女當面批判她
不守貞節的羞愧,對她頂撞的生氣和錯愕(當然錯愕
的成分又比生氣多)。文中還須注意的是,作者在寫
寡婦憤怒時,用「怒曰」;寫婢女的反擊時,卻用「
叱曰」,這個叱很值得玩味,代表傳統禮教正統性的
發聲,所以用了「叱」這樣的字,這是這段文字中上
可提出來好好討論的地方。

這是表現封建禮教的第二處。

第三,就是寡婦清晨召見婢女那段,「汝今竟何如?
吾復為汝主矣。」後面那句「吾復為汝主矣」有點沒
頭沒腦,但其實代表的是寡婦在房中一晚的思考後,
對女婢的「諫言」的聽從,其實也就是對封建禮教的
屈服。如果說按照作者前面對寡婦的描寫,配合上本
人對寡婦個性的推測,這樣一位不流於世俗、又有主
子情義的女人,是值得同情和敬愛的。但是最後卻不
免屈服於傳統思想。這裡作者沒有說話,但如果讀者
在之前就能讀出作者的「不言之怒」,相信這裡也是
對封建禮教的強烈批判。

最後則是文中交代的後續發展,亦即女婢在要被嫁出
去時的自述,「人以我一言,故忍死至今,我亦終不
去楊氏門。」這種後續的交代一般來說,起著對全文
主旨的加強作用,同時也有承續前面敘述的意味。女
婢的那段話,其實若不以批判傳統封建的角度來看,
其實也是十分可愛的。她不僅忠心,而且負責任。寡
婦聽了她一句話而不改嫁「忍死至今」,為了這個「
知遇之恩」她死了心要留在楊家,服侍寡婦一輩子。
這種精神雖然有值得批判之處,但平心而論是足以讓
人動容的另外一個例子。後面梅曾亮寫她「亦不嫁」
,這裡便是對封建傳統的批判。男婚女嫁是理所當然
,一個女孩子為了這種愚忠而送掉自己的幸福,當然
值得提出來批判。但是這裡個人也同樣質疑梅曾亮,
為什麼一定要「男婚女嫁」?梅曾亮全文都是在批判
封建傳統,但是卻又認為女孩子不嫁是不對的。坦白
說放在現代,一個女孩子不想嫁是她的自由,有什麼
不對?梅公此言,堪人質疑。

文章的最後寫「妾之夫楊勤恪公,錫紱子也。這
裡當沒有疑問,就好像陶淵明在〈桃花源記〉文末,
指名道姓寫一個人找桃花源不著,「尋病終」一樣,
只是在表示這是真有其事而已,並無其他意思。

梅曾亮是桐城派古文的作家,姚鼐的四大弟子之首,
為文言簡意深、善於書事記人的特色,都可在此文中
看出。這篇文章中意象的手法發揮的淋漓盡致,是他
的特色,但也是缺點。因為容易讓一般人讀來不知所
云。但這大概也就是文章可以細細玩索、回味無窮的
原因之一吧。

台長: 太一
人氣(58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