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12-01 20:17:27| 人氣85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評方孝孺深慮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評方孝孺深慮論】



方孝孺的深慮論,其實整個中心思想在第一段中就講的很清楚了:事有智力能及能不及,能及者人也,不能及者天道也。他要講的就是人不可謀天,再怎麼「深慮之」,屬於天道的事你永遠就是沒有辦法去左右它,除非「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但這個看法實在不怎麼高明。

方孝孺所要探討的這個論點,其實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司馬遷就曾經討論過了,而且司馬遷還是用一整本《史記》來討論!這是怎麼講呢?因為司馬遷在說他著《史記》之衷時曾言:「……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意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報任少卿書〉)這個究天人之際,其實就是司馬遷在歸結諸多歷史個案後,想要了解世間到底有哪些事是屬於人力可及的範圍、哪些是屬於天道的範疇?這不就是方孝孺在文章中所要談的嗎?

那麼現在再來審視方氏所論是否較高明。古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司馬遷深明歷史掌故,他就很疑惑: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孔子讚其仁義,孟子曰:聖之清者也,然卻雙雙餓死首陽山(我們姑且不論那該死的路人如何多嘴);盜跖殺人盈野、食人心肝,卻門徒千人、壽終正寢。請問這難道就是古人所說的天道嗎?天道照習慣的說法不是這樣子的,司馬遷困惑了。他說:「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但這也就正是他要究天人之際的地方。於是他得出了一個結論:所謂「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道理是不存在的,但人之所以可貴的價值也正在此:不要問後果如何,要行其所當行,止其所當止──做就對了!

這對照於方孝孺在最後一段所說的:「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讀者在觀照司馬遷所得的結論之後,再來將兩者作一比較,相信其高下不證自明吧。方孝孺之作此文很顯然的有傳統的說教意味,一篇用來陳戒帝王的策論文章,理應是十分務實的。但方氏這樣的一位「大儒」,竟然在一千五百年之後說出如此倒退的言論,只能說其讀書尚未能勘破其妙,故縱然他傾全力輔佐明惠帝,最後也只能落得「夷十族」的悲慘下場。

事實上孝孺應該理解的是,人的思維並不是不能接觸到極高明的境界,只是人會受限於他性格上的價值觀,因而矇蔽住他的思維,使他在作推理時會根據他的價值取向去作推理。方孝孺在文中批評宋太祖的強幹弱枝政策,事實上如果任何人都無法去了解太祖的原本考量,那我們也可以假設:太祖知道這在將來會造成強幹弱枝,但他更明白矯枉必須過正的道理。權宜之計,而且是必要的權宜之計,試問他能不這麼做嗎?或許可以批評他為何不下遺言:「百年後當回正原制」,但世事難預料,誰能明言身後之事呢?這是太祖的無奈。如此,權宜下的決定這就是趙匡胤的價值取向,而事實上這樣的價值取向人人都有,就連方孝孺自己也是。事實上燕王叛亂,朱棣的能力孝儒不是不知曉,也不應該不知曉(果如此,那也就沒什麼話好說了)。勸惠帝死守京城,這是精神考量大於實務考量,我個人相信此舉絕對是出自方孝孺本身的價值取向的。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相信孝孺於九泉之下看到小子的這篇文章,也應該有所感慨吧!

不過,畢竟方孝孺還是成全了他自己的最高價值,也實踐了司馬遷「究天人之際」的思想體悟,單就這點看來還是值得我們尊敬他的。

台長: 太一
人氣(855)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