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3-20 14:09:44| 人氣21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二、如何才能獲得安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如師姊:如何才能獲得安祥

 

(一) 唯求心安:

師父說:「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那就要做到『為而不有,善而不居。』」還說:「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應該是貢獻自我的機會,而不是自我標榜、自我功利。」這真是當頭棒喝!一直以來自己工作很努力,但認為長官更喜歡另一位同事,因此許多情緒湧上心頭:覺得另一位同事比自己會做人,而感到自卑,同時很忌妒對方獲得的肯定,也覺得不公平,自己的努力沒有獲得相對的欣賞,最後變得焦躁、有壓力,為的是拿出更多表現讓人刮目相看,有時甚至急得喘不過氣。  師父的話提醒自己當初對工作本身的熱情已被追逐功利的心態取代,當我把自我價值交給別人決定,眼巴巴地期望別人給自己肯定,而每個人的價值觀、看法又不同,期望別人給肯定很容易使我有失望、不滿、被否定的感受,如何能安祥?所以  師父說:「唯求心安。」由自己決定自己的目標,自己鞭策自己待改進的地方,也自己肯定自己的進步,才能免於向外追逐,並安住在自我內心的經營。

 

     師父又提醒我們:「做了一件完美的事情,勿沾沾自喜。」初次讀到,心理不免疑惑:「不靠別人給自己肯定,連自己肯定自己也不行嗎?」我想  師父是提醒我們不要用別人的缺點和辛苦來讓自己好過一些,因為這樣的想法就有你我的分別,當自己必須用「比他人站上風」來自肯,就相對地存有「怕比不上別人」的思維,所以追本溯源的方法還是常照我心,只要事情符合中道、問心無愧,就要加緊回到觀心的功課上,不斷嘗試感受、保任安祥,回到心安的狀態。

 

(二) 宰制官能,懲治我欲

  師父說:「看到美好的事物,我們歡喜到了環境低潮我們就會憤怒、悲觀、沮喪…..。」這些描述再貼近生活不過,我們一直讓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沉醉於外在事物中,讓大千三千世界宰制我們,讓我們的心情載浮載沉,我們其實是不自由的。人活在世界上,唯一能真正掌握的自由就是自己的心,所以如果一直處在不快樂、不順遂、不如意的狀態裡,自己可必須負大半責任。

 

不過就算知道這些道理,要怎麼付諸實踐?  師父說:「用最客觀的立場,來批判自己的念頭。」當我在生氣時,我要反問自己:「我這麼生氣聰明嗎?對方根本無關痛癢。」或是「我這樣生氣,只會讓問題越滾越大,最後要收更大的爛攤子。」  師父還說:「煩惱即菩提。」負面情緒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在冷靜下來後好好反省自己的哪些執著「成就」了這些負面情緒。藉由不斷地練習反省,就能越來越清楚自己的核心問題,從而讓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切斷過去由外在事物啟動負面直覺反應的慣性。

 

反省的功課也會讓自我欲望更加清晰,往往反省到最後發現自己的欲望、執著之前也反省過,但還是犯了一樣的毛病,但這可說是所有有心修行的人都有的經歷,畢竟「反覆操作」數十載的思考慣性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掉的。過去的我雖然理性上知道它的困難,仍不免感到挫折,但沉溺挫折感又有什麼幫助?  師父告訴我們應「不讓念頭自由活動,有目的集中心力去思惟」,當我們時刻提醒自己,用心解決自己的毛病,我們就是朝著安祥的目標,在修行的道路上前進,這也是  師父「觀心三階段」中第一階段的功課。

 

(三) 窮理徹源,識心達本

  師父的講詞平易近人,但也十分雋永玩味、發人深省。譬如說:「你如果認為你現在的分別心是你,那你是認賊作子,終歸無常;如果你說現在的分別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安祥禪不是文字遊戲,不是要辯論出「我是誰」的答案,而是承認、面對、修正自己的分別心,同時嘗試感受和保任  師父傳心的空朗狀態,當我們「覺」中的分別漸少,就更容易進入  師父傳心的無念本心狀態;當我們有安祥,也比較容易覺察分別心,進而清除心靈汙垢,我想這或許也就是  師父接下來這句話的意思:「覺者是心,是心自覺,覺心不二,允稱正覺。」

 

用自己諮商心理學的背景在看  師父講詞時,往往發現安祥禪和諮商心理學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的目的都是讓人們過更幸福的人生,也都強調修正自我錯誤的重要,更有趣的是,它們都認為有正見(正確的想法)才有正受(正確的感受)。兩者不同之處是,諮商心理學教我們透過慎思、明辨來自我修練,也就是  師父說的「比量」,而安祥禪則是「現量」,讓我們當場就能感受什麼是安祥,然後觀察自己失去安祥的肇因。身為初學者,安祥即使曾經感受過也是一閃即逝,所以還停留在僅用「比量」方法調整自我錯誤想法的階段,但修正錯誤想法與保任安祥應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智慧」或「禪定」,因此自己還須更發努力感受安祥才行。

 

  師父提供弟子很實用的修學辦法。首先要勇敢地反省和承認自己過去的錯誤,光是這個功課就需要很大的用心,除了要面對以前的過錯,還隨時可能在「錯誤清單」上再新增一條,同時要願意為自己的錯誤負責(沒有別人可以責怪了),雖然一開始會感覺辛苦,但持之以恆就可以在「造因」之時阻斷錯誤,也能明確感受自己在進步。觀心的第二階段是「使每一念都不要漏過」,  師父說「不讓念頭自由活動」我覺得很受用,有時思緒紛亂時頭會痛、感覺什麼都做不好、陷在情緒泥沼不可自拔,若用行動取代在原地亂想,或在空閒時專注思維同一個問題,即使沒辦法立刻找到答案,也比較容易找回自己心安的狀態,因為有行動就有前進感,答案也往往在幾天後會靈光一閃。觀心的第三階段是「觀察念從哪裡來?」無念真心對現階段的自己來說遙不可及,因為前兩階段都還沒有盡心盡力地做,不可能不勞而獲,所以期勉自己克服惰性,好好做功課吧!

 

(四) 如法精進

  師父說:「你要精進,殫精竭慮,只有這一件大事。」還說:「必須過活得非常虛,不但虛,而且虛到極點。」  師父的意思是我們人生的方向應該明確,以修行為目標,而不是看重、認同外在事物,但安祥禪同時很生活化,它不是要我們放棄世間法,而是在做任何事情時內心都向著這個目標,譬如:在工作、家庭、人際互動、旅遊等各種經歷中隨時自我修正、嘗試保任,這也是六祖壇經說的:「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光想像都覺得美好了。

台長: 安祥禪讀書會
人氣(21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老兔子
如師姊:安祥
在台北安祥禪網站看到妳的大作,內容精闢,句句如法,不禁讚嘆「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我想 師公有知也會歡喜的。
因為人的素質低落,所以只要有所作為就會想有所得─自我功利;只要成就好事就會想居功─自我標榜,這也是現代人身心不能安頓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決心提昇人的素質,才能做到「唯求心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佛法講「隨喜功德」,自己做不到的事,別人做到了,應該發露歡喜心給予讚嘆;相對的,別人一時做不到的事,自己做到了,如果「沾沾自喜」就會減少功德,如果得意忘形,不但沒有功德,恐怕還會遭來災難。所以我很欣賞「不要用別人的缺點和辛苦來讓自己好過一些」這一段話。
至於「念頭」與「煩惱即菩提」的部分,是學禪很重要的課題,似乎還可以更深入的體會,這是我自大狂妄的想法,謹提供參考。
2014-04-02 14:37:2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