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2-05 07:33:15| 人氣5,1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廣論消文300 思惟往昔於自他利俱無所成,尚能忍受爾許難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廣論消文300  3003-3017

益西彭措堪布開示

午二 說明理應安然受苦:

戍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

第二,顯示其苦理應忍受分三: 思惟苦之功德; 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功德; 從微漸修無難之理。

「說明理應安然受苦」分三: 思維苦的功德。 思維能忍受痛苦難行的功德。 能從小苦著手逐步修習便不難忍受痛苦。

對於理應忍受字,我們必須銘刻於心。修習耐怨害忍,唯有通過如理思惟才能修成,此處修安受苦忍也不例外。菩薩之所以能現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境界,就是因為菩薩能夠如理思惟,這是每個欲成就菩薩行者的必經之道。

以如理思惟引起勝解之後,以勝解力就能令心自然趣入安忍。唯有在內心引發勝解並且逐漸串習,才能趣入安忍之道;否則,無論在外境上下多少功夫,也不可能引生安忍波羅蜜。《入行論》說: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確實是一以貫之的修行規律。

亥一、思惟苦之功德

有人問:苦怎麼會有功德呢?苦若有功德,則無間地獄理應最有功德了,究竟是從什麼角度安立苦的功德呢?

答:此處功德應理解為良好的作用,即以苦為緣可以引起各種助道的作用,故將這些助道作用稱為苦的功德。

今初,功德有五。

思惟苦有五種作用: 驅意解脫; 除遣傲慢;

羞恥作惡; 歡喜修善; 引發悲憫。

謂若無苦,則於苦事不希出離,故有驅意解脫功德。

一、驅意解脫

如果沒有苦,就不會希求從苦事中出離,所以受苦有驅使自己的心希求解脫的功德。

例如,有些人天天安逸度日,吃喝玩樂樣樣順心,便會認為人間的日子很好而不願出離。我們常說,天身不如人身更有利於修習佛法,正是因為天人的生活太過安逸,生命都虛耗在享受中而不知出離。

《大唐西域記》記載:

往昔,無著菩薩、世親菩薩、師子覺(無著菩薩的弟子)等三人發願往生彌勒淨土,他們互相約定,誰先往生見到彌勒菩薩,便回來告知。其後,師子覺最先往生,但他過了三年都未回來相報。

後來,世親菩薩也捨壽往生。六個月後,一晚,無著菩薩見一天人(世親菩薩)從虛空中降下,並敬禮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說:為什麼這麼晚才來?

答:我捨壽之後往生兜率天,於彌勒內院蓮花中誕生,彌勒菩薩贊道:善來廣慧。我才旋繞菩薩一圈,便立刻回來相報。

無著菩薩問:師子覺現在何處?

答:我旋繞菩薩時,見師子覺在外眾中,正忙於享受欲樂無暇相顧,怎麼能來相報呢?

由苦逼迫壞諸高慢,故有除遣傲慢功德。

二、除遣傲慢

由於痛苦逼迫而摧毀高慢,所以有遣除傲慢的功德。

若受猛利大苦受時,則知其苦從不善生,不愛其果,須止其因,故有羞恥作惡功德。

三、羞恥作惡

感受猛利大苦受時,便知道此苦受是從惡業產生的,如果不喜愛苦果,就必須遮止苦因,所以若有讓人恥於作惡的功德。

由苦逼惱希求安樂,若求安樂須修善因,故有歡喜修善功德。

四、歡喜修善

由於痛苦的逼惱而促使內心希求安樂,如果希求安樂,就必須積聚安樂之因——善業,所以若有令人歡喜修善的功德。

由比我心度餘有情,知皆是苦,於諸漂流生死海者,能發悲愍。

五、引發悲憫

自己對苦有切身的感受和體會之後,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就能知道眾生都是這樣痛苦的,因此能對一切苦惱眾生引發悲憫。

《大智度論》說:復次,菩薩思惟國土有二種,有淨,有不淨。菩薩若生不淨國中,受此辛苦饑寒眾惱,自發淨願,我成佛時,國中無此眾苦。此雖不淨,乃是我利。(菩薩思惟世界有清淨和不清淨兩種。如果菩薩生在不清淨的世界中,感受辛勞、饑寒等眾多苦惱,反將促使菩薩發起清淨的大願:願我將來成佛時,能夠成就清淨國土,國中沒有這些苦難,眾生都能得到安穩快樂。此世界雖然不清淨,但這是能給予我利益的-方便修行。)

所以,苦難能令人覺悟,並增長對眾生的悲心和菩提心。

以上諸德及此所例諸餘功德,自應先知,數數修心,謂此諸苦是所願處。

對於上述五類功德及以此類推的其他功德,自己應先了知,然後數數修心,即常常觀想這些苦是我所願意接受的。

自應先知,數數修心是指示修行,即:首先就應將上述道理思惟得清楚透徹,然後一次又一次地修心,不斷思惟:若有痛苦降臨,正是如我所願,因為痛苦都是助我成道的因緣,希望我能多受些苦。倘若事先能常常這樣思惟,一旦痛苦來臨,就能歡喜接受。

如云:無苦無出離,故心應堅忍。又云:又苦諸功德,謂以厭除慢,悲愍生死者,羞惡而喜善。

如《入行論》說:若無痛苦就沒有出離,所以心啊!你應當堅強安忍!又說:應思惟苦的諸多功德,即以苦能讓人引生厭離心、遣除傲慢、悲憫生死眾生、羞恥造惡、歡喜修善。

第二,思惟能忍眾苦難行之德分二: 思解脫等諸大勝利; 思能遮止無量大苦所有勝利。

午二 思維能忍受痛苦難行的功德:

「思維能忍受痛苦難行的功德」分二:

思維解脫等事情的重大利益。 思維能除無量大苦的利益。

金一、思解脫等諸大勝利

未一 思維解脫等事情的重大利益:

今初。我昔流轉生死之時,為求微劣無義欲故,雖知有苦,尚能輕蔑非一大苦,作感當來無量苦因,忍受非一無義大苦;況我今者,為求引發自他無量利益安樂,尚應故知忍受過前百千俱胝倍數大苦而修善行,況輕於彼。

在我往昔流轉生死之時,為了追求微小、下劣、毫無意義的五欲,雖然明知有苦,尚且能忽視不止一類的大苦,為此造下能感將來無量痛苦的業因,忍受數不勝數的無意義大苦;何況我今天是為求引發自他眾生無量的利益安樂,即便是超過前者百千俱胝倍數的大苦,我尚且應當忍受而修善行,何況比它輕微的痛苦。

比照今世,僅就人類來說,可謂人人都沉淪於苦海之中。成年人為了養家糊口而奔波勞碌,衣食住行樣樣昂貴,工作競爭激烈,若不盡心盡力就會被社會淘汰;又要擔心到了老年沒有醫療保障、養老保障,所以拼命賺錢,沒有幾天輕鬆的日子。如此辛苦一生,最後也只是赤裸裸地死去,以往的一切什麼也帶不走,到頭來有何意義?為何不將此勞苦用於行持無上大道?

應數思惟,令心堅固。

應當反復按上述道理思惟,讓心堅固。

《入行論》云:為欲曾千返,受燒等地獄,然於自他利,我悉未能辦。現無爾許苦,能成諸大利,為除眾生苦,於苦惟應喜。

《入行論》說:為了五欲,我曾經無數次感受過燃燒等地獄的大苦,然而對於自他的利益,我都未能成辦。現在於人乘道不需感受如此強烈的地獄痛苦,卻能成辦種種廣大利益,為了遣除眾生的痛苦,對於苦我唯一應當歡喜。

思惟往昔於自他利俱無所成,尚能忍受爾許難行;今為引發極大利義,於諸微苦何故不忍?故雖有苦,然有此利,我實善得。如是思惟,令心高起。

思惟往昔對於自他都沒有成辦任何利益,尚且能夠忍受那麼多的艱難困苦之行;現在為了引發極大的利義(發菩提心、行菩薩行),為什麼連小苦都不能忍受呢?

所以,雖然有苦,卻有如此廣大的利益,這實在是給了我很好的機會。這樣思惟,讓心振作起來。

又由惡友之所誑惑,尚能趣向無義惡途,忍諸苦行,謂跳三尖矛及炙五火等;又為世間微劣事故,能強忍受務農、徇利、戰競等事,非一大苦。如是思已,當於苦行而發無畏。

而且,由於惡友的欺騙迷惑,自己趣入無意義的惡道,忍受跳三尖矛、五火燒身等諸多苦行;又為了成辦世間微小、下劣的事業,而能堅強忍受種田、經商謀利、戰鬥、競爭等各種大苦。這樣思惟之後,應當對苦行發起大無畏之心。

《大智度論》中,開示菩薩應這樣思惟:復次,菩薩思惟我於無量劫中常受眾苦,無所利益,未曾為法;今日為眾生求佛道,雖受此苦,當得大利。是故外內諸苦,悉當忍受。(我曾經在無數劫中感受了很多痛苦,但是忍受這些痛苦並沒有讓我得到任何利益,也不曾為了佛法而受苦;今天我為了眾生而求佛道,雖然受苦,但是這太有價值了。因此,不論內外何種痛苦,我都要忍受。)

《瑜伽師地論》說:云何菩薩安受眾苦忍?謂諸菩薩應如是學:我從昔來,依欲行轉,常求諸欲,故意思擇,為諸苦因,追求種種苦性諸欲。於追求時,忍受無量猛利大苦,所謂種種徇利、務農、勤王等事。如是追求無義苦時,令我具受種種大苦,皆由無智思擇過失。我今為求能引安樂最勝善品,尚應思擇忍受百千俱胝大苦,況少小苦而不忍受。如是如理正思惟故,為求菩提,悉能忍受一切事苦。

台長: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