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1-19 12:27:25| 人氣4,6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回歸「人道主義」── 看波蘭斯基的《 孤雛淚 》﹝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當看到報紙上一小方塊《孤雛淚》的電影廣告時,不免好奇:誰又重拍了這部狄更斯的小說呢?一看是波蘭斯基,著實讓我猶豫了一番。由於他上一部《戰地琴人》頗令我失望,所以看這部電影時,是懷著姑且一試的心理,瞧瞧他怎麼處理的。
《孤雛淚》改拍最廣為人知的版本,應是Carol Reed 所導,馬克李斯特主飾的歌舞片。卡洛呂德挾其早年拍攝《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的黑色表現主義的電影功力,賦予歌舞版《孤雛淚》浪漫化的社會同情基礎。(左圖)
其次我看過的是大衛連早期的黑白片,因為剝除了色彩通常隱含的浪漫因素,更具社會寫實的面向。本片或許是迄今為止最佳的電影版了。(右圖)
(其它版本,請參考附註資料。)
至於波蘭斯基的版本,可以說非常屬於個人風格的。

片子一開始,就是一張十九世紀的單色風景版畫,彷彿是透過樹蔭下看到的一小片微明天空。
整段片頭除了字的變化外,背景就是這幅一成不變又不太清楚的版畫。
這時我腦海中不期然浮現《燦爛時光》裡不斷變化而豐富撩人的片頭,心想:波蘭斯基還真偷懶呢,一張版畫從頭用到尾換也不換一下。
片頭字幕跑完,出現第二張版畫,這張版畫隨即轉化為彩色的電影影像,孤兒院的管事(?)帶著奧利佛越過田野,走向孤兒院所在的小鎮……
影片的色彩,相當合乎我們設想的十九世紀色彩──緊扣著19世紀寫實主義的繪畫而推敲出來的,有一點浪漫的和非常sentimental的成分,這倒完全是非常波蘭斯基個人的色彩;尤其奧利佛逃離孤兒院後,長途跋涉倫敦的一場戲裡色彩與光影的變遷。
在觀影開始,馬克李斯特可愛的面容和姿影 (卡洛呂德《孤雛淚》裡,扮演奧利佛的童星 )一直在我腦海盤桓,現在這片中愁眉苦臉的小男生好像跟他差遠了;另一方面波蘭斯基在情節的推移和場景、運鏡上,似乎並無新意。只有收容小男孩的葬儀社老闆,對奧利佛的舉止間好像傳達出感人的什麼意涵……但,
奧利佛被抓到法庭的一幕,在被扒的紳士決定收留奧利佛後,一旁的老法警說出一句:「總算有人有同情心…」( 大意如此 )時,居然令我內心強忍著淚水騷動了起來。我開始覺得波蘭斯基──如此不著痕跡地、老生常談似的娓娓道來,卻不知不覺的打動人心。而奧利佛一角的造型,也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想起《燦爛時光》中一些動人的場景,可以當下察覺導演動了什麼手腳,來達到這效果。甚至像侯孝賢或蔡明亮,可以馬上會心了然於他們的心思。但,波蘭斯基,卻讓我在戲院裡被兜得團團轉,不知他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不,知道他賣的是什麼,卻不知怎地無條件的全買下了。

事後細細索驥,波老將伏筆打散,一點一滴的埋在每一段情節和鏡頭的細微轉變裡。而它的形式又是如此傳統或好萊塢式,讓觀者在習焉不察情況下,墬入導演塊然的進行中。我覺得這已經是不拘形式的形式了。讓我不由得喟嘆,這才是無形的大師!

甚至片尾看起來也是老套,老紳士和奧利弗在馬車上,相視微笑,互擁而抱。

當演職員表出現時,這時波老的意圖終於圖窮匕見:
背景上,一張張19世紀的單色版畫輪替出現,圖中刻劃的都是當時各色各樣的窮苦人家,他們種種的生活景況。這時我恍然大悟波老為何在片頭放了一張微曦的風景版畫而不予更動──那是等候和期待…….對人性和人道主義黎明 堅持不懈的等候和期待。

他在《戰地琴人》裡沒做到的,或者想要表明而失手的,在《孤雛淚》裡作到了。而且,相當不做作的、相當自然地呈現了。說「相當」是因為,在最後奧利佛赴監獄探望扒手師傅這場戲,固然達到了人道主義精神的高潮,但隨後小男孩要求一起祈禱,則不免畫蛇添足;但是整體而觀,瑕不掩瑜。

就這一點的闡釋來說,雖然有人指責波蘭斯基 twist 了狄更生的 Oliver,我卻完全贊同:當一部小說拍成電影,它便已脫離原來的身分和屬性,變成另一個獨立的文本。不但獨立於原著,甚至獨立於電影作者。

值此邁入21世紀之際,從《燦爛時光》和《孤雛淚》兩片來看,是否歷經20世紀的紊亂和騷動,最後面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陰影,有些明智之士開始思考回返19世紀的人文主義,重新將人的未來寄託在這信念和價值上?當然,這是經過20世紀的洗禮,洗卻了階級和殖民優越感的人文 ( 或人道 ) 主義。



後記:看完電影,一直想著一部完全不同的《孤雛淚》,一部以現代時空為背景的,沒有浪漫色彩,純然寫實的《孤雛淚》;片中的奧利佛沒有那麼完美,他應當兼具杜思妥也夫斯基所構想而未寫的、《卡拉瑪助夫兄弟們》第二卷裡的 阿萊沙,那樣的矛盾性格吧。


﹝待續﹞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4,63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隨筆 |
此分類下一篇:電影《斷背山》隨筆
此分類上一篇:回歸「人道主義」── 看波蘭斯基的《 孤雛淚 》﹝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