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14 10:05:22| 人氣7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H】「限量」是門好生意?(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限量」,總是行銷人員最後的不死金牌手法,但怎麼玩才是最精準、效益最大?6個原則,請你一定要掌握。

每逢歲末年初,正是各大通路促銷大戰打得最激烈的時候。

從去年底百貨公司週年慶開始,一波又一波擁擠的人潮,讓各大百貨一樓化妝品專櫃區幾乎無迴身之處。

爆量的人潮,目的僅有一個:搶購限量商品。因為平日不輕易折扣的化妝品,只有週年慶期間,才會推出特價的限量商品組合。

其中又以知名進口保養品海洋拉娜(La Mer)的搶購氣氛最緊繃。500毫升的大容量乳霜平日原價6萬2千多元,週年慶期間只要4萬1千多元,且全台限量600瓶。雖然索價幾乎等於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但依然讓不分年齡、性別的搶購者趨之若騖。

相較於百貨公司在週年慶期間才會大量炒作限量商品,在網路通路裡,「限量」特賣的割喉戰則無時無刻都在發生。

PChome電子商務事業部副總經理羅薇琳去年4月接下PChome女性購物頻道後,原本對以「限量」操作價格的策略不是很有感覺,「但5月開始我就玩限量玩得很狠!」
用限量製造危機感
羅薇琳解釋,購物往往是一種衝動決定,如何激發出消費者的「不理性」,不僅是吸引人的低價策略而已,更重要的是要營造出「危機感」氣氛,才能引誘消費者在最短時間內把錢掏出來。

Discovery頻道曾播出一集消費行為分析的節目,內容恰好呼應羅薇琳的想法。當大賣場分別以「0.99美元」、「0.69美元」、「0.69美元,每人限購6罐」的3個策略向消費者訴求,前兩者雖然提高了購物衝動,但是都不若第3個告示牌在貼出後,立即引來消費者爆量聚集搶購。

後來羅薇琳在網站首頁以及每一期電子報中,都盡量推出不同的「限量」商品,並以醒目位置告知搶購起跑時間。羅薇琳發現,每天只要一接近搶購時刻,網站的流量就會開始暴增,時間一到,人潮幾乎都往搶購的網頁聚集。

對通路而言,用「限量」來製造消費的危機感、刺激買氣,似乎已成為例行行銷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上新聯晴總經理黃福瑞更直言,「部份大賣場DM中的限量商品,大約有兩到三成是假的,炒作目的只是為了吸引客戶上門。」
沒有活動不上街
這種激烈的手法,與近幾年產業結構往服務業轉型,批發零售業市場呈爆炸性成長有密切關係。

為了擴大市佔規模,業者強勢展店的速度與密度不斷加快,彼此間都難以喘息。因為無法擠進前3大,生存空間立即大幅縮小。

以百貨業為例,前3大業者新光三越、太平洋SOGO以及遠東百貨
,合計市佔率就超過二分之一。而連鎖超商中前3大的7-ELEVEN、全家便利商店、萊爾富的市佔率更高達80%。至於量販業70%的市場則為家樂福、大潤發以及遠東愛買吉安所瓜分。

除了這些大型通路外,若再加上上新聯晴、燦坤、全國電子、順發等3C專賣店,以及陸續新增的電視購物頻道,用「渾身解數」都還不足以形容業者所需面對的生存壓力。但最艱難的部份,卻是微利時代下,消費者更懂得斤斤計較的心態。

黃福瑞形容,「現在消費者幾乎已到了沒活動就不購物的狀態。」他並以數字佐證,位於台北市羅斯福路與和平西路口的3C商圈,幾家大型業者,「目前營業額幾乎是7、8年前高峰時的一半。」以往3C通路週年慶只有1個月,上新聯晴今年率先延長到60天,其他業者也立即跟進。

在毛利率不斷下降到平均只有5%~20%,但管銷費用卻高達15%~25%的情形下,黃福瑞說:「幾乎未開門就註定賠錢。」

於是,為了縮短客戶購物的猶豫期,「價格」幾乎是通路在操作限量時最關鍵的考量。只要稍具口碑的產品打出「限量低價」,人潮立刻蜂擁而至,但壓力也相對直接再轉嫁到供應商身上,「只能不斷找廠商壓低供貨價格,」黃福瑞坦言。

台長: Nana~
人氣(7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