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範出版社有一個隨身讀系列,出了一些令人懷念的短小作品,作者幾乎都是一方之長的大家,像魯迅、周作人、賴和、豐子愷、西西、劉大任、張系國等等,等等,族繁不及備載。由於每一本書僅如明信片一般大小,又薄又輕,價格才三十九元,內容卻足堪反芻再三,在等車、行車、候人等空檔最是良伴。
我不是要做這個書系的推銷廣告,其實要談的是另一系列。前日到三民書局去找一些教科書,意外發現有部分三民文庫正以四十元低價促銷中,忍不住挑了其中幾本。原以為智慧無價,買書只管內容不看價格,真實的情況卻是一本小書如果要價一百元,我可能就沒興趣多看幾眼。顯然價格還是我這世儈買書的重要參考。
四十元,在街頭可以買到什麼呢?竟能買一本書!三民文庫雖做成口袋書一般大小,但每頁字數並不少,一本兩百多頁,粗估起來每本大約有十來萬字。四十元買十多萬字,實在便宜得不得了。不禁有撿便宜的貪心之喜悅。
三民文庫所收文類無所不包,文史哲著作、雜文、回憶,洋洋灑灑。讀過而印象最深刻的,當推錢賓四的中國史學名著,它有上、下二冊,綜論史著,言簡意賅,從大學時代作為課堂指定讀物開始,到現在當閒書看也還百讀不厭。但這次特賣,它並不列於其中。擺在促銷檯上的文庫,我看過的唯有陳慧劍的《弘一大師傳》。不過,這本書陳慧劍過世前已大幅修訂重印過,除非對蒐集不同版本有興趣,舊版的吸引力並不大。
意外遇見的是劉紹銘的《靈台書簡》。這書名取得很不好,雖然作者說有「個人心靈活動紀錄」的意思,卻僅讓人有喪事的聯連,雖然三十年前也出到三版,但現在終被拿來做低價促銷。
劉紹銘此本書簡以談書及作品為主,多半是刊載於報刊的方塊文字,常是小抄一段評文,之後就是自由縱橫談,沒有學院嚴格有序的解剖分析,但抒發一點小感的吉光片羽,還是很令人回味。這就是作為普通讀者的樂趣所在,能碰觸到自己幾分體會,讀到幾句教人擊掌叫好的段落,就感到非常滿足了。
蘭告訴我她喜歡這當中<今是昨非>這一篇,那是以紀德為例,談「從希望到幻滅」經驗的文章。劉紹銘的觀點是,他佩服不惜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的人的勇氣,認為人能擇善也能揮別執迷是不容易的。我倒不那麼特別欣賞這樣的看法,或許是因為自己的問題總不在太執守著什麼,反而在於信得太少,而懷疑得太多。
雖然近日有專業譯者跳出來吐槽,談譯者的難處所在,但我認為清大歷史所教授傅大為等人所推動的翻譯工作坊,提倡要檢驗譯文,確實是值得認真落實的讀譯作之法。劉紹銘這本小書,討論了余光中和張愛玲對《老人與海》同一段英文不同的譯法。他說他很知道、很知道翻譯之苦,因此不批評。這種對譯文字字句句的討論,讀來很有意思。
名著的改寫常是不討喜的,但是劉紹銘做得並不失敗,他把馮夢龍《醒世恒言》中的一個短篇改寫,他的新小說著重在顛覆中國舊小說載道的傳統,脫離教忠教孝以節義感天的結局,寫出人性的情欲掙扎。有趣的是他以英文來改寫這篇古典小說,代他譯為中文的則是白先勇。好朋友一起玩文藝遊戲,真令人羨慕。
或許是因為個人經驗的關係,我欣賞他所提到的張系國的《地》這本小說:「台灣本地同胞有祖田不耕,搶著要到城裏去,大陸來的同胞這二十年來作客的滋味嚐過了,要心理和『生理』的安頓下來」,於是台灣人賣地,大陸人買地,形成一大對比。我認為張系國(及劉紹銘)這種論點可能不一定完全符合台灣地權移轉的實情,尤其在民國七十年代以後,大陸人在台灣所受到的壓力倍增,對這塊土地的感情相對複雜。但是作者確實也點出了我們這些曾擁有祖田者對於土地的疏離之感。搭台北捷運時,看到一個歌頌一隻白嫩嫩的腳赤足踩在泥土上的廣告,我常感到無限不切實際的矯情,因為其實我們和土地的關係,早已被切斷得支離破碎了。
本書寫於一九六八年冬至一九七二年初,在港台報章發表,由於是個反共抗俄的時代,當然可以在各文章中輕易尋到蛛絲馬跡時代氛圍。譬如在談赫胥黎美麗新世界一書時,劉紹銘引了一段關於「野人」對「元首」的抗議:野人要神、要詩、要危險、要自由、要至善、要罪愆、要不快樂的權利;也要變老、變醜、要性無能、要各種難言的痛楚折磨的權利。野人要的是多樣的而不是別人為他挑選的人生。劉紹銘在結論中說:悲哀的是,中國大陸人民沒有野人「可選擇」的福氣,只能聽毛主席的話。他對毛澤東的批評,可見一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