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1-07-13 23:37:50| 人氣1,39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楊逵—台灣文學的良心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新世紀開始,台灣省籍問題竟又浮上檯面,諷刺的是,政客們互相指責對方是運用族群爭議、謀取政治資源的人。對於他們的表演,我是霧煞煞,無力去分辨虛實,也不想落入自己無法使力的地方,還是努力做自己吧。如果人人都為了省籍的舊問題,與自己、家人或朋友撕裂情感,怎能是台灣之福?

為出國準備,想習慣英文,已改用英文記日記,每日也讀一點本土的台灣英文報,算是一點起步,雖然距離做好完整的準備工作還有十萬八千里(英文只是一項基本工具,德文、捷文更重要)。為了好玩,試譯出一篇Taipei Times所刊有關楊逵的專題文章,作者為該報記者Joyce Huang,刊登日期是2001年7月11日。Taipei Times是《自由時報》集團報,我因為想多讀一點英文寫成的台灣新聞而讀它,不一定對該報的立場表示認同。

上述有關楊逵的專文,提及他的<和平宣言>。查閱資料,該宣言寫於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一日轉載於上海《大公報》,同年四月六日楊逵被捕。二○○一年在台灣重讀這一份宣言,雖然時空已變,可是有意思的是,其中強調不分省籍差別、團結為人民的利益奮鬥,好像是對我們此刻的提醒;此外,宣言中希望不要「用武裝來刺激台灣民心,造成威懼局面,把此比較安定的乾淨土(台灣)以戰亂而毀滅。」(原文如此)這又像是對中共當局的適切呼籲。

昨日於同一份報紙,讀到民進黨發佈新政黨廣告片的消息,說其中以希特勒為敢於表現自我的象徵人物之一,這部片子引起爭議。民進黨的這個廣告令我很遺憾。台灣人豈能只顧自己的歷史悲情,而忽視別人的往昔傷痕?我們要了解自我,可是不應該只有島嶼心胸。但願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台灣人,都能用開闊的心情自勉。
=================================
一九四九年,台灣作家楊逵(1905-1985)寫了和平宣言,力促新接收台灣不久的國民黨政府,釋放政治犯,放棄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以來採取的武裝壓迫。這項行動挑戰了當時的台灣省主席陳誠,只因這一份千字以內的宣言,楊逵入獄十二年。

多年以後,楊逵挖苦地說自己:「是台灣史上稿酬最高的作家,折算起來平均每一個字值五天牢獄之災。」(由該文直譯,未查中文原文)

據著名客籍作家鍾肇政所說,楊逵跟隨台灣文學之父賴和的腳步,透過作品反抗在台灣的極權統治。鍾肇政認為,楊逵不僅表現了對日本殖民壓迫統治的反抗,也受強烈的階級意識所啟示,對後代極具啟蒙意味。

楊逵出生於臺南鍚匠之家,一九一五年,十歲的他(譯按,楊逵回憶錄稱當年他為九歲,似為筆誤)親見 (口焦)吧年事件。(譯按,該事件指發生於台南玉井由余清芳導的抗日運動,傳說日軍在清剿匪徒時,曾在山區進行大屠殺。事後1413人被起訴,真正被處決的有95人,為日治時期,最後一次台灣漢人武裝抗日運動。)楊逵在回憶錄中說,事件中血腥屠殺數以千計的台灣人,引發他內心對暴力的厭惡和恐懼,也促使他對日本和後來的國民黨統治採取非暴力抵抗。

年少時代的他,就對日本、俄羅斯和西方寫實文學感興趣,諸如雨果的《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等,並熱衷其中人道主義的主題。

一九二四年楊逵赴日,逃避家中安排的童養媳婚姻,並且繼續求學。他對當時社會主義的主流發展印象深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芳明說:「楊逵是馬克思主義的真實信徒,但是他不是教條主義者,他藉由文學作品處理那個時代的階級和種族議題,生動反映他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反抗。」

在日本就學時,楊逵以送報及兼差當水泥工等方式自力更生,這些經驗後來成為他作品中的背景材料。他頭一回因為參加示威活動而被捕,但是只被關了三天。(譯按,楊逵此次被捕係受「檢束」處分,據其回憶錄所稱,被捕次日即獲釋;但楊接受戴國煇等訪問時又說關了三天,參見<一個灣作家的七十七年>一文。)

一九二七年,楊逵應農民組合之邀,回台參加組織,提升農民運動。此後,楊逵和妻子葉陶(倆人於一九二九年結婚)進出牢獄十多回。

因為<送報伕>一書(譯按,似應為文章而非書籍),一九三四年楊逵成為首位獲得日本《文學評論》獎的台灣作家。該文於一九三二年寫於日本(譯按,應係寫於高雄),描述台灣送報伕悲慘的生活以及日本報紙(譯按,應係指派報所)老板的剝削,為爭取較好的酬勞和工作環境,工人持續罷工,終於迫使老板低頭。這篇小說不僅明白譴責資本主義,也以階級鬥爭和矛盾為批評重點。

楊逵的孫女、靜宜大學中文系教授楊翠說:「(楊逵作品中的)這種對立並不是弱勢台灣人和優勢日本人的化約故事,而是人性的複雜面。」她說她的祖父的目標是處理多種不同型式的對抗,<送報伕>中,作者描述主角的大哥幫日本人壓迫台灣人,而主角的個人覺醒,則是因為一位日籍同事鼓勵他對抗日本報紙(譯按,應為派報所)老板。

楊逵在一九三○年代青年時期獻身於農民運動,負責運動組織,在台灣贏得所謂「參與的文學」先鋒之譽,該種文學經常描寫窮人和被剝奪者的貧困與悲慘。楊逵對資本主義的反抗,甚至使他把長子命名為資崩,意思是「資本主義的崩潰」。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教授林瑞明說:「楊逵不是光說不練的人,他運用小說去導正由統治者強迫人民的錯誤歷史,甚至他投身領導農民組織。」楊逵的貢獻,在於他是社會運動者,也在於他是文學家。

作家鄭清文說:「他在社會運動上的重要性超過文學成就。」對此客籍作家鍾肇政也表示同意,認為楊逵的行動主義為所謂反抗文學帶來了光芒,但是事實上他的寫作技巧和故事結構並不屬於一流等級。

不過,也有其他評論者認為楊逵作品是文學巨構。例如,政大的陳芳明認為楊逵的精典之作<萌芽>充滿豐富的隱喻,該文以書信體寫成,用女性口吻人稱,說出一對牢中伴侶的對話,這一對夫妻在獄中養育孩子,並且栽種花木。陳芳明說,楊逵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依然像在日本殖民時期一樣直言而激進,把中國左翼作家魯迅的作品介紹到台灣來,極力批評國民黨推行國語政策,甚至鼓勵台灣的年輕人組織自衛團去對抗國民黨,這些都可能讓楊逵被判處死刑。

國民黨為了讓楊逵閉嘴,把他關了起來,但是也沒奏效。一九四九年起,楊逵在綠島(譯按,舊稱火燒鳥)關了十二年,他在這段期間的家書、獄中文學作品和評論,後來結集名為《壓不扁的玫瑰》。

楊逵在自己的東海花園中度過餘年,過簡單而隱遁的園丁生活。鍾肇政說:「他的破爛的茅草屋裡,經常可以看到大老鼠跑來跑去。」林瑞明說:「楊逵是很安靜的人,他可以坐在桌前看書,整天不說一句話。」

楊逵的孫女描述這位作家是典型的台灣祖父,常像孩子一樣天真:「他是個很單純、浪漫而且樂觀的人,他堅持遠離權力。」她總結楊逵人生中的三大驅策力為:知識、勞動和社會運動。
=================================
附記:
蘭芳看了此文,提及我們去(二○○○)年八月在南投省文獻會,聽林瑞明就賴和特展而做的演講。林在演講中說到,他住在東海花園時,楊逵帶他到賴和醫院,說賴和曾在生活上資助他和葉陶,林極感動楊對故人的感念之情。賴和、楊逵和林瑞明,似乎構成了台灣文學史上一段雋永的傳承。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1,395)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1)|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印度神油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9:13: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