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台灣的電影非常熱鬧,和去年同時期比起來,幾乎是用翻滾的速度向上攀升。從《帶一片風景走》到《命運化妝師》再到《殺手歐陽盆栽》,這幾部完全不同類型的電影,票房都是以倍數的成長破了數千萬元;然後另外三部電影陸續登場,將國片市場帶進了最高潮︰《翻滾吧!阿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賽德克.巴萊》,許多人相信這三部台灣電影的票房加起來一定會衝上新台幣十億元,這還不包括九月份另外陸續登場的以《星空》為首的九部大小國片,這是「台灣電影大爆發」的關鍵時刻。
關鍵時刻! 今夏台灣電影大爆發
沉寂了二十年的台灣電影黑暗時代,有許多電影人不怕窮、不怕賠的持續拍著自己的電影,如同黑暗中烈火在荒野中兀自燃燒著,終於起死回生,這過程相當的動人。這場大爆發的起始點,應該是從二○○八年《海角七號》算起,歷經三年的起伏,到了今年夏天,國片市場明顯回春。這個時機點竟然和一九八二年台灣新電影浪潮的發生神似。
相對於○八年的金融風暴,八二年也正逢全球經濟大衰退。那一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僅○.七%、通膨達一三.七%,情況相當悽慘。八二年時,台灣戰後嬰兒潮長大了,當他們有機會能用電影來說故事時,他們說出了許多的童年往事,這些電影由個人的記憶,漸漸擴大成集體的國族記憶,這正是八○年代之前國片所缺乏的部分。
八○年代之前的國片除了功夫和武俠,文藝愛情或是健康寫實多少有點逃避現實的味道,一方面是滿足星馬市場,一方面是電影檢查下的犧牲。所以當許多觀眾都抱怨後來的「國片」都只會得獎,都「看不懂」或是都「不好看」時,其實忽略了「台灣新電影」對後來台灣電影最大的影響不只是藝術傾向,而是把台灣人的情感,轉向對台灣本身的身世、歷史和文化的注視,不管是個人經驗或是集體經驗。
這些影響在國片市場漸漸萎縮之後,反而藉由紀錄片、電視電影(電視單元劇)或是短片的影視工作者,維持著這樣的傳統和精神,○三年之後,幾部台灣紀錄片的票房和受注意的程度,甚至超過正逢最低潮的劇情片,例如《生命》、《無米樂》和《翻滾吧!男孩》等。
良性交流! 台灣影視產業向上提升
這些出乎意料賣座的紀錄片預告了某種趨勢,那就是和這塊土地息息相關的情感的電影,會得到共鳴,這種共同情感上的挑動和當年台灣新電影是神似的,也預告了下一波台灣電影強烈的在地和草根性格,甚至於是台灣電影史上從來不曾出現的「去中心」、「去台北」的「鄉土主義」,這是和當年的台灣新電影浪潮中的「現代主義」大異其趣的地方,很值得未來學術研究者的注意。 ○一年,國片票房創了新低,一年總票房僅有新台幣七三九萬元。巧合的是,這一年台灣電視節目中開始出現了可以輸出到亞洲各國的偶像劇,一些年輕導演也紛紛投入了偶像劇的生產製造行列,除了轉移戰場謀生之外,也是一種商業市場的訓練。偶像劇捧紅的明星,也漸漸風靡了亞洲的觀眾,這十年偶像劇激烈競爭的結果,雖然產生不少劣質反智的作品,但是也誕生了不少佳作。這些為了有利潤而產生的行銷策略、製片過程、資金募集、開發市場,多少給了電影界一些提醒和直接的助益,而且電影界可以用的演員和明星多了,資金的募集也變得更可能了。 雖然台灣電視節目給人製造社會亂象的負面印象,但是在台灣電影工業幾乎要瓦解的年代,電視的戲劇節目反而成了培養電影人的溫床。最近政府鼓勵電視業者拍攝高畫質的電視連續劇及電視電影,計畫投入相當龐大的預算。有些電影導演在完成電影夢之後,又轉去拍高品質的電視劇,成了電影和電視界良性的交流,這種交流很有助於台灣整體影視文化產業的向上提升,這和過去的各自為政是很不一樣。 當年「海角七號」成功的原因眾說紛紜,其實正是後來陸續登場的台灣電影「去中心」、「去台北」的「鄉土主義」的起始。如果要更深入研究,會發現台灣人集體國族記憶,或是後殖民時代的心態等都有關係。從最近這一波風起雲湧的台灣電影中,你會發現這些比上一代更年輕的影視工作者對於自己內在的慾望和私密更勇於表達,對於台灣多元複雜的歷史文化經驗更毫無顧忌的訴說,而這些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果然能繼續完成了他們更具突破性的電影,從「第四張畫」、「艋舺」、「不能沒有你」、「當愛情來的時候」、「台北星期天」、「雞排英雄」、「父後七日」、「消失打看」等,到今年暑假的這幾部台灣電影,不管是電影的品質或是市場的票房都有突飛猛進的斬獲。從幾部完全是由新世代的年輕導演所導演的電影,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求的女孩」獲得票房上空前的勝利,正宣告著新世代年輕消費者和觀影者的大量族群誕生了,所有傳統電影的行銷手法也跟著變革,網路社群的經營和傳播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意味著一場台灣電影工作者世代交替的開始。 國片市場機制的真正建立還是要能有固定放映國片的院線,就像八十年代之前的戲院生態。今年初的「雞排英雄」能在今年小兵立大功,順利破了一億的票房就是因為「艋舺」已經攻下春節賀歲片檔期的灘頭堡,相信明年的春節檔,台灣賀歲片會有不只一部的競爭的場面;就像今年暑假檔台灣電影的輝煌戰果必將有助於明年暑假檔國片院線行成的契機,這正是商業市場中固定院線和檔期的機制開始隱然成形的機會。而所有藝術性高的電影總是在有了商業市場和工業規模後才會有更多觀眾來欣賞,進而提升觀眾欣賞電影的品味,這兩者應該是齊頭並進的。 魏徳聖的兩部電影「海角七號」和「賽德克‧巴萊」都用了有彩虹的意象,這讓我想起自己曾經寫過的那首歌「不後悔的愛」:「歷史從來不會被大雨沖走, 未來總是在一場大雨之後。 不是每一次都等得到彩虹, 泥濘的路我們還是要走。 」翻滾吧,勇敢的電影人,翻滾吧,台灣電影,美麗的彩虹就在不遠的地方,這次,我們終於等到了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