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18 15:26:38| 人氣2,3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舌尖上的中國  1-7集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103/5-7)
食料、調理,不只輕挑了我們的味蕾,餵飽我們的肚子
是人文,也是歷史
了不起的生活智慧,巧手幻化,成就一道道佳餚
大江南北,不同風俗民情、不同地理氣侯,亦成就不同烹調方式
高山峻嶺,知足常樂,感謝大自然不易的恩賜
繁華城市,文明帶來富裕,但似乎也擋不住奢華

但不管如何,面對氣候洪流的變遷,面對「食材」仍要心存感謝!

 


 

舌尖上的中國 1-7集(2012年)

(摘錄遠見)

不只說美食故事,更勾起鄉愁的餘韻
《舌尖上的中國》為何紅遍中國大陸?
邱莉燕 /  2012/9《遠見雜誌》 第315期 

     片中提到的81道經典菜,也引發搶購潮。近期大陸最大購物網站淘寶網銷量增長最快的食品,都是片中介紹過的:毛豆腐、松茸、諾鄧火腿、乳扇,其中諾鄧火腿5天內的成交量,增長了17倍。

     至今,舌尖帶起的漣漪仍未褪去,影響力仍在發威,甚至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句型,大陸人動不動就用「舌尖上的XXX」形容某地美食。舌尖上的上海、舌尖上的母校之清華大學、舌尖上的北京個性餐館饕餮攻略……,這份榜單還能無限延伸下去。

     《舌尖上的中國》更捧紅了片中一位陝北老漢。賣黃饃饃的他,銷量從每天原本賣700個,暴增到2000多個。北京西貝餐飲公司並以每年人民幣10萬元請他代言,他計劃用這筆意外之財幫兒子蓋棟新屋。

     與其他美食節目相比,《舌尖上的中國》沒有主持人,沒有美食評論家,沒有羅列菜系流派。有名的美食餐廳,沒收錄幾個,反而是從平凡人、家庭餐桌、鄉村、小館處,發掘了更多美食。
「通過一個人、一個家庭和一個村莊這些微觀的元素來表現,」中央電視台台長胡占凡指出,溫情故事穿插其間,讓人有親近感,更易於接受。

取材庶民生活 獲廣大迴響
     此外,攝影機靜止不動的拍攝方式、鏡頭絕少變焦、淡出淡入等美食節目慣用的花俏技巧,卻能產生生動的充實感。特殊角度的食材特寫,則呈現絕美絕佳的畫面效果。

     曾在上海工作多年、現任IC之音竹科廣播電台副總經理潘國正觀察,《舌尖上的中國》是一種庶民美學,取材於庶民生活,就會獲得迴響,共鳴就會發生。「特別是它有故事,故事讓美學更有內涵和深度,」潘國正說。

     因此,將美食與記憶、感恩、團聚、友情連結在一起,說大量的故事,正是最大的成功原因。

     破天荒的,它採用了「中國是平的」的製作方式,打開大陸人一度上了鎖的記憶盒子,把記憶倒進去,鄉愁就從裡面跳出來。

     在第一集〈自然的饋贈〉裡,拍攝足跡橫跨廣西柳州、浙江遂昌、雲南香格里拉、雲南大理、湖北嘉魚、吉林查干湖、廣西萬桅等偏鄉,甚至出海到海南島三亞、西沙群島,從南到北的直線距離超過3000多公里。

7集走訪全中國近80個地區
     總共七集節目,前後走訪了全中國將近80個地區,甚至也到台灣取材,拍攝烏魚子。從各地擷取故事,無論是五湖四海,還是大江南北的觀眾,都會被吸引。強烈對比的戲劇性,使得它擁有激起觀眾熱情的神奇能力。

     片中有一位和母親在森林穿梭的藏族姑娘卓瑪,依靠採摘松茸為生,往往走了11個小時山路,收穫卻很少。採松茸的過程緊張、艱辛,淩晨3點就要出發,晚了就被別人採光。賣的時候又很焦慮,因為別人採的比較多。

     鏡頭對於卓瑪從喜到憂情緒的捕捉,敏銳纖細,催人淚下。片中還強調,松茸在當地以1斤80元人民幣收購,6小時後則以700元出現在東京超市,導演以此對比,每一口美食的背後,其實是賣力求生的窮人們的掙扎。
全片被討論最多的,是隆冬季節從安徽離鄉到湖北嘉魚縣採挖蓮藕的聖武、茂榮兄弟。兩人必須深入到胸口那麼高的淤泥中,長達7個月與大自然奮戰,挖出蓮藕時像捧著嬰兒般小心翼翼,為的只是多掙一些錢。

     常見的食材,卻來自於最辛苦的勞動,環境愈是惡劣,回報愈是豐厚。人物的心聲,賦予了這個普通食材足夠的情緒張力。

     《舌尖》也將吃提升到「食之道」的境界,知性有了新高度。

     譬如第三集〈轉化的靈感〉闡述了「豆腐道」。豆腐的美味,藉由浙江佛寺中的和尚來闡述,旁白更飛來一筆註解:「吃豆腐的人安於清貧、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順其自然。」堪稱絕妙。

     第五集〈廚房的祕密〉講了所謂的「刀之道」。世界名廚居長龍退休後從日本回到家鄉揚州,一手絕技是切出細如毛髮的豆腐絲,練了3年的刀工是其次,內心的平靜才是關鍵。

呈現飲食中人與萬物的和諧
     這一集名稱也令人好奇,廚房的祕密到底是什麼?「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意涵的是人與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搭配片中所有出現過的廚師身影,最後的結論是:「廚房的終極祕密,就是沒有祕密。」展現高趣味的智慧。

     該片被譽為「中國首部療癒系紀錄片」,這是各界公認它最動人的一點,因為它以美味為載體,將情感聯繫在一起。

     「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背後的製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位網友如此評價。

     最佳例證是第四集〈時間的味道〉,呼蘭河畔長大的朝鮮族姑娘金順姬的故鄉,是令她魂牽夢縈的泡菜味道。湖南苗族姑娘小王的故鄉,是田溝裡捕撈上來的鮮嫩魚肉之味——這是時間的味道,也是親情的味道,沒有誰可以拒絕媽媽下廚做出來的味道。

     一位央視新聞部駐台記者指出,《舌尖上的中國》在敘事手法上做了很大的突破。開頭講了A地的食物故事,講到一半驀然中斷,改去講B地的食物,到了片子後段才又跳回來講A地,敘事手法不完整而跳躍。

     「正是這種不完整與跳躍,勾起了大陸流動人口的鄉愁,」這位記者說:「你想想大陸多少離鄉背井的打工族?看看春運就知道了。」
以膠卷成為反映內心渴望的鏡子,藏在美味中的情感,讓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打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心。


◎《舌尖上的中國》分集簡介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從山到海,如大頭酸筍、松茸、鹽、蓮藕、海螺,而中國人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展現小麥、饅頭、米粉等主食的樣貌、對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國人對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
     要讓食物轉化成美食,其中要逾越障礙,要營造條件,要把握機緣,要經歷挫敗,從而激發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涉及鹽漬、糖漬、油浸、晾曬、風乾、冷凍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現中國人的情感與文化意象。

第五集〈廚房的祕密〉:
     透過與具有精湛美食技藝的人有關的故事,一展中國人在廚房中的絕技。

第六集〈五味的調和〉:
     探究中國人如何烹製甜、苦、鹹、酸、辣、鮮各種口味,解密中國人高超的調味技術。

第七集〈我們的田野〉:
     將視線投向生產出各種美食原材的廣袤田野,講述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

 

台長: jean
人氣(2,346) | 回應(1)| 推薦 (2)|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片心得深思 |
此分類下一篇:紀錄片》最後的獵人
此分類上一篇:「拔一條河」紀綠片&楊力州導演

都嘟
目前為止是我覺得最棒的紀錄片之一
2014-08-07 10:04:01
版主回應
我也是欣賞紀錄片的愛好者,
除了感受他們的用心之外,
更體會到這世界,不同角落的人文和生活方式
若您有空,在我的部落格有多部的紀錄片分享
感謝您的共鳴~
2014-08-07 16:17: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