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7-21 14:55:33| 人氣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科技脈動 美國經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McKinsey Quarterly》獨家中文授權文章
美國生產力成長原因
注意:不是因為資訊科技

麥肯錫公司的研究發現,1995~1999年間,
美國生產力呈現高成長,主因並不在資訊科技本身,
而是6大產業管理方式和科技的創新,改善了企業的運作,
這6大之外的產業,生產力卻停滯或趨緩。
6大產業是指哪些?它們的生產力憑什麼一枝獨秀?




翻譯-彭漣漪


新經濟成功的要素,不在於資訊科技──而是回到原點,在競爭和管理上創新。

目前,企業設法適應經濟衰退的大環境,美國政府則忙著進行反恐怖戰爭。很多人心裡掛著疑問:不知美國向來強勁的經濟基礎,是否已被侵蝕。

這個問題的答案,要視「生產力成長率」而定。生產力,也就是經濟成長速度快慢的決定因素。值得探討的是,美國1990年代後半幾近倍增的生產力成長率(1972~1995年是1.4%,1995~2000年是2.5%),究竟能否維持下去。

麥肯錫公司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研究後發現,未來幾年間,之前促成1990年代後半生產力高成長的產品、服務及流程創新等因素,仍將繼續促進生產力的增長;雖可能不及1995~1999年的高成長,但仍可望超越1972~1995年的水準,進而促進整體經濟的成長。

1995~1999年間生產力的成長,出人意料地,並非如許多經濟學者所說,因股市泡沫刺激需求增加而起;也不是因為資訊科技的引進,雖然許多企業在這方面大力投資(1995~1999年,美國企業在資訊科技上投資金額的年複合成長率高達20.2%)。

真正重要的原因,是6大高度競爭的產業──批發、零售、證券、半導體、電腦製造及通訊業,在管理方式及科技上的銳意創新。但是,佔整體經濟貢獻度達70%的其他產業,生產力大多只有微幅增減,彼此抵銷了。

事實上,少數產業在短短4年內出現生產力驟增的現象並不少見。然而在1990年代末期,這6個產業表現出眾,有的生產力突飛猛進,呈現跳躍式的成長(例如半導體和電腦製造),有的則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例如零售和批發)。

以美國而言,我們無法斷言資訊科技投資和生產力的消長之間有必然的關係。原因是,這6大之外的許多產業在資訊科技上投資的腳步也很快,但生產力的成長卻呈現停滯或趨緩的現象。

那麼,如何找出這6大產業生產力成長的原因,就是個挑戰了。麥肯錫公司仔細研究這6大產業,以及另外3個雖在資訊科技上投資很多、生產力卻不見成長的產業──飯店、個人金融銀行及長途電話業。

‧ 生產力成長的原因

就這6大產業而言,在1995年之後生產力快速成長最主要的原因,是企業在交付產品及服務的方式上,出現了根本的改變。有時,這樣的創新必須借助於資訊科技(無論是新興或舊有技術),有時則否。

高度競爭的環境,啟動了這6大產業的創新。對其中某些產業來說,法規上的改變尤其使得原本激烈的競爭態勢更為緊繃;而零售、批發及證券業生產力的增長,則應歸因於循環性需求,以及消費者趨向購買高價商品這兩個事實。

‧ 結構性原因:競爭及創新

1995年之後生產力的成長,主要是管理方式及科技上的創新,改善了企業基本的運作方式。這類的創新是結構性的改變,而且通常能夠持續下去。有時,企業創新的催化劑,是舉足輕重的同業發展出優越的商業模式;有時是管理階層運用新科技再造企業的核心作業所致。

例如,1995年之後,一般商品零售業的生產力成長達3倍以上,原因是零售業者競相跟進大賣場沃爾瑪(Wal-Mart)推出的創新作法,像大包裝商品、每日低價商品、創造規模經濟優勢的倉儲補給與採購,以及架設供應商可使用的電子資料交換系統(EDI)等。結果,1995年至1999年,沃爾瑪本身的生產力成長了50%,競爭對手的生產力也因仿效而成長了28%。

雖然在同一時間電子商務高速成長,但因普及率太低(2000年的比率只有0.9%),對零售業整體的生產力影響不大。麥肯錫估計,電子商務對整體生產力成長率(1.33%)的貢獻不到0.01%。

1990年代中期,批發業的運作方式也採用了新的倉儲管理系統,經歷了類似的變革。例如,藥品批發商將物流中心自動化,就是因面臨大型零售商要求降價的強大壓力,必須採取的因應措施。過去,物流中心堆放成千上萬種藥品,包裝、揀選及運送過程非常耗費人力;自動化加上採用1995年之前的倉庫管理軟、硬體(條碼、掃瞄器、揀選機),便可以控制、追蹤庫存,使藥品的流通半自動化,大幅增加了生產力。

在電腦製造業方面,生產力的成長幾乎全部要歸因於其他領域的創新。微處理器及其他元件(如記憶體、儲存設備)技術上的改良,以及各種新元件的整合(CD-ROM、DVD),使電腦的價值愈來愈高。同時,網際網路的盛行、微軟視窗作業系統不斷進階,也刺激了對更強大個人電腦的需求。這兩項因素促使電腦製造及半導體業的生產力進一步成長。

半導體產業生產力的成長,主要的原因是晶片的性能愈來愈高。英特爾在對手超微 (AMD) 的強大競爭壓力下,被迫不斷縮短新型晶片問世的時間,就是一個例子。

在我們研究的所有產業中,證券業是唯一因網際網路的刺激而增加生產力的。1999年底,大約有40%的證券交易在線上完成,這個數字在1995年幾乎是零;證券業第一線營業員可以處理的交易業務,已相當於1995年水準的10倍。像網路券商如E*Trade及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低價競爭的壓力,更加速了傳統證券業的創新。

就某些產業而言,法規上的改變帶來新的競爭,對生產力的影響也不容忽視。以證券業而言,美國證管會發佈的新法規大量降低了交易費用,使投資法人可以利用小量的價差獲利,交易量因而暴增。而在電信業,釋放出新的頻譜供行動電話使用後,競爭加劇,通話費用一路往下掉,也因而促進了行動電話的快速普及。由此可見,證券和電信業都因為法規改變使得業務量龐大,得以降低其固定成本。

‧ 循環性需求

1995年之後,某些產業生產力增加的原因,則在於循環性的需求。就證券業而言,股票市場狂飆,帶動了3方面生產力的成長:第一,指數大漲(尤其是那斯達克)造成線上交易快速成長;第二,指數大漲同時也推升了企業的市值,使財務管理方面的生產力增加;第三,首度公開發行(IPO)及併購案在數量及價格上跟著向上拉抬。

對於一般商品的零售,甚至是所有的批發零售業而言,生產力之所以大幅成長,多半是因消費者趨向購買單價更高的商品。零售業方面的專家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消費者的信心、收入及財富日漸增加,而非零售業促銷能力有所進步。

‧ 資訊科技功能何在

一般認為企業普遍加強在資訊和通訊科技上的投資,對1995年之後的生產力成長有重大的貢獻。事實上卻不然。麥肯錫公司針對9大產業的研究結果清楚顯示,資訊科技和生產力兩者間的關係,其實存在著許多變數。

對少數產業而言,資訊科技的確可以擴充勞動產能,進而大幅提昇生產力。恰如前述,證券業推出線上交易後,傳統通路的第一線只須僱用少數的營業員即可。在行動通訊業方面,業者在新頻譜釋出後,在通訊裝備方面採用了新的數位標準,也使通話費率大幅下降,通話量大增。但是,這兩種產業提供的產品及服務,都是可以快速數位化的資訊,因此,資訊及通訊設備上的改善,可發揮極大的影響力。

反觀,對大多數的產業來說,資訊設備不過是管理階層用來創新企業核心作業、產品及服務的眾多工具之一。沃爾瑪重要的創新作法,例如家庭號大包裝商品,大部份都跟資訊科技無關。

也就是說,資訊科技所扮演的角色,是生產力增長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如果要讓庫存管理及電子資料交換系統的功能充分發揮,企業就必須改變運作的模式;倉儲及批發物流中心的自動化,也是如此。

為了探究為何資訊科技並不是萬靈丹,麥肯錫公司針對3種大手筆投資資訊設備、生產力卻沒有因此提升的產業──飯店、電信業中的長途電話部門及銀行的個人金融部門進行研究。很多產業在資訊科技方面的支出,只是為了維持現有的運作,例如處理Y2K電腦危機及視窗系統升級;有的則是考量到長遠的未來,例如架設網際網路及企業網路。然而,這是1995~1999年間企業在資訊設備方面投資金額暴增的主要原因,卻對目前的生產力沒有太大的助益。

例如,飯店業花大錢架設中央訂房系統,提供客戶極大的便利性,像可以即時查詢有無空房,但對飯店營運卻沒有顯著的助益。

另外一種可能性是:資訊科技增加了消費者的種種便利,但官方的生產力統計卻無法加以準確測量。然而,即便有這種情形,還是無法合理解釋資訊投資上的矛盾現象。

網路銀行對客戶也提供了許多便利性,但官方的生產力統計卻也沒算上一筆。然而,即使可以修正官方的統計方式,線上交易的金額仍不足以扭轉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生產力遞減的局面。

有些企業花錢購置資訊設備,卻沒有達成預定的效果。例如,銀行個人金融部門和飯店業者都蒐集了大量的客戶個人資料,卻還沒想到如何利用它來賺錢的辦法。

從事個人金融相關業務的企業在1995~1999年間,平均為每位員工購買了兩部個人電腦;但有些電腦的運算能力在過去並未獲得充分運用,相信往後依然如此。經營長途電話的業者,也在都會區及長途電話網絡上大手筆投資,但使用率未到滿檔,未來幾年內也不可能。

對於資訊科技投資和生產力之間的關係,麥肯錫公司做出明確的結論:在企業核心作業的再造上,資訊科技可成為有價值的管理工具。從這個角度來看,資訊科技和企業其他的「資產」,例如新的建造流程、新的物料處理系統以及新的半導體製造設備,沒有什麼兩樣。

如果資訊科技是用於支援業務,若是基本上和競爭對手沒有太大差異,對生產力的提升就發揮不了作用。要探討1995年後企業生產力之所以會提升的原因,勢必要考慮資訊科技以外的因素。

‧ 美國未來的生產力

如果美國目前的經濟衰退模式和前兩次如出一轍(1981~1982年,1991~1992年),那麼經濟衰退對未來4年的勞動生產力,影響恐怕不大。即便「911」恐怖攻擊行動一度造成生產力重挫,2005年之前一定可以見到經濟復甦。

長遠而言,比較重要的問題是:未來生產力能否像1995~1999年一樣快速成長?麥肯錫公司預估,未來5年,6大成長產業大致能維持現狀。沃爾瑪的生產力仍具備壓倒性的優勢,並且繼續扮演帶動倉庫型賣場不斷提升效率的火車頭角色。目前,倉儲自動化的比例不高(僅25%),行動通訊及線上交易的普及率更低,意味著這些產業的生產力成長空間仍頗大。此外,微處理器效能的穩定提升,將是影響電腦製造及半導體產業表現的要因。

相對地,有些產業生產力方面的高成長,卻顯然將成歷史。例如,個人電腦需求將不再像從前那樣昌旺,股市狂飆的泡沫將企業價值、併購案及證券交易一路推高的好光景,也已成過去。我們無法判斷,未來消費者是否還會偏好高單價商品,也不清楚未在麥肯錫公司研究範圍內的批發零售業,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

其他產業將如何發展,現在不得而知,整體生產力因此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從其他53個產業過去20年的表現來看,其年平均生產力成長率不高,對美國整體經濟生產力成長的貢獻也不大。
但是,這些數據容易受到景氣循環及產業結構的影響,而出現極大的變化。按照過去的發展模式,諸如此類非關景氣循環的變化,對未來4年美國整體經濟生產力成長率的貢獻,每年可以是正0.1個百分點,或是負0.4個百分點。

許多產業未來的表現可能不會按照歷史軌跡走,反而會來個生產力大躍進。主要原因就在於創新,例如前面提過的沃爾瑪及網路券商的新作法,就簡化了勞力密集的工作流程,降低了勞工的固定成本。

快速掃視一下所有的產業,會發現創新業者在某些產業已經隱然成型,例如軟體、媒體、電影、保險業及信託金融業。

由法規改變因素造成的競爭,對創新做法的催生也很重要。有些產業將出現法規上的改變,如電氣、瓦斯、醫療保健服務及製藥業。

即使有許多不確定性,無法精確預測未來發展,麥肯錫公司根據內部的研究初步估計,今年美國的生產力成長率將落在1.6~2.5%之間。

這樣的預估雖然較為保守,但無論整體經濟短期內的發展如何,仍顯示對美國經濟抱持樂觀的看法。

沒有人能預言,下一波創新的動力會在何時出現,又會衝擊到哪些產業。但是,競爭環境健全、20年來法規持續鬆綁,加上美國經濟的獨創性等條件,相信將使生產力續創高峰。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