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28 08:19:57| 人氣872| 回應39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升學主義:邏輯邪54/6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升學主義:邏輯邪54/66

台灣教改會淪為升學方式之爭,根源於屍哲對升學主義的以下戲論:

  早在老蔣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即批評台灣升學主義之弊,由此可知問題之嚴重,但為何愈演愈烈?李聰明在其《現代學校行政》一開始便以類似美國進步主義的「開發教育型」批評「選拔教育型」所導致的升學主義:1.實施排名次的學業競爭。2.校內考試模仿升學考試。3.惡補。4.應付考試的參考書。5.體罰。6.能力分班。7.家長為升學主義護航,抗拒教育行政機關的糾察。8.師生共同說謊使教育視察難以察覺教學弊病。
  可是為何官方、教育界及師生家長均深知其害,卻愈演愈烈呢?其根源是初中高等教育的每一上層均需通過考試選拔使然,如此便造成古今中外皆存在的有教無類與選拔人才間的衝突。為解此而採取的舉措又常導致社會抗拒(如英國文法學校的傳統抗拒綜合中學的政策)、學生知識普遍低落甚至行為敗壞(如美國的中等教育)、或換湯不換藥(如日本的二階段入學制度)等弊病。
  因台灣的升學主義有上述複雜因素,故使教育當局在改革此一牽涉到全民利益的制度時,顯得審慎且阻力甚大,比如民80年初實施自學方案在大學之門尚未開放、和變相且更多考試的五等分類以分發入高中等原因下,便失敗了。為滿足家長升學主義,台灣仿自德國的雙軌制不得不逐漸瓦解,高職/專科往往志在升大學,最後如「四一0教改」者心願,將大量或全改為綜合中學/大學。如此一來,不但原德國雙軌制優點全失,也無法滿足升學功能,屆時民間將被迫自力救濟而求助於升學型學校/補習班或就業型職校。由此可知教改者犯了知識分子常犯之弊,重知識輕技術,而這又與中國士大夫「重道輕器」的傳統有關。現今世界各國如德澳日連香港、凡專業水準達標者,無不將「技職」等同「學問」甚至更重要。  
  因此由李登輝延聘李遠哲主持於83年9月成立於行政院之下的教改會,歷經二年花費六千萬的「教改會」決議移交教育部執行後,便碰到一連串源自本位主義的衝突,吳京首先與李遠哲要求的縮減教育部組織及廣設大學高中產生了衝突,各大學校長和明星高中也反對吳京的廢除大學聯考及廢除明星高中。其實這根源於「教改會」的教改存在著目標矛盾、方案欠延續性和可行性,而這又導因於教育官員、教育學者、教師、教改運動者、學生家長等對教育的看法不一。以致「教改會」才會同時提出「人本、民主、多元」與「提升國家競爭力」彼此矛盾的目標。不考慮廣設大學的可行性,即使廣設大學了也解決不了擠入明星大學的升學壓力(如日本),亦即廣設高中了也解決不了擠入明星高中的升學壓力;不反思以「多元入學方案」取代「大學聯招」是否會重蹈「自學方案」的覆轍。更不用說什麼「九年一貫」「建構式數學」「一綱多本」「十二年國教」等,每位教長都有自己的一套,簡直把學生當白老鼠實驗,難怪教改會失敗。

台長: 阿楨
人氣(872) | 回應(3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詩:邏輯邪 |
此分類下一篇:人本主義:邏輯邪55/66
此分類上一篇:教改本質:邏輯邪53/66

圖博館
日本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上課帶腦子 2016-12-05

  最近,日本長野縣某中學的一堂歷史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天,學生們學的是日本近代史,是關於日本戰敗後簽訂的兩項條約內容。一個是《舊金山和約》,一個是《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與國內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專心聽講、記筆記不一樣的是:日本的老師是將條約的內容向學生作了解釋,然後讓學生們分組討論,討論該條約的簽訂是好還是不好。好的話,好在何處;不好的話,又是為什麼?
  學生們經過討論以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舊金山和約》好的方面在於:避免了戰敗後的賠償問題,日本就此重歸了國際社會;不好的方面在於:留下了至今未解決的北方領土問題。沒有中國和朝鮮這樣的戰爭被害國參加的條約簽訂,是不合理的。關於《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好的方面在於沒有戰鬥力的日本有了美國的保護,不與美國為敵比較好;不好的方面在於致使美國的軍隊至今殘留日本,留下了沖繩美軍基地問題。
  這種教學方式在國人看來,既新鮮又大膽。新鮮在於以前國內還很少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大膽則在於關於歷史教育,在中國都是已經定性了的,讓學生去討論歷史問題的好與不好,似乎有悖政治正確的原則。
  其實,這也形像地體現出中日兩國教育的差異。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每年的奧賽、華人在異國他鄉的就學成績等,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不過,在肯定中國孩子學習成績好的同時,認為他們頭腦不太靈光、不會思考,則是另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
  簡單一點說就是中國學生愛背死書,往深一點說,中國式的教學方法也存在問題,它主要是一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老師恨不得把自己擁有的知識一夜間全塞進孩子們的腦袋裡,即使已經塞滿了也要再擠一擠,摁一摁;而學生呢,則是老師講什麼我就接受什麼,從來不會去想:老師講的都正確嗎?是事實嗎?這件事情的另一面又是什麼?
  而在日本,目前採取的大多都是啟發式教學。也就是老師給你佈置一個題目,提出一個思路,接下來的答案,則要交給同學們自己去完成。比如上語文課,老師會讓同學們輪流讀課文,然後把課文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等讓同學們輪流發表,老師一條條寫出來後,做最後的總結。最後讓同學們寫在作業本上,交給老師。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
2017-02-07 20:56:38
圖博館
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無缺的,灌輸式教育看似弊端很多,但同時也成就了學生在視野、知識面上的開拓。如果世界舉辦一場知識競賽,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會比得上中國;啟發式教學看著很美,但同時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孩子讀書太輕鬆了,上課沒有壓力,課後作業又少,這樣必然也會造成學生成績的不如意。
  但有一個事實必須承認:啟發式教學最大的優點是教會孩子們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中國很多學生看似很聰明,看似很成熟,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所說所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模仿家長,模仿明星,卻沒有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追問,這樣訓練的結果,必然是對歷史問題、對生活知識形成一個自己的判斷和理解,然後用自己的理解去發聲。這樣的表達可能依然幼稚、不成熟,但沒有關係,至少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腦子發聲,而不是嘴巴。
  日本的發明和科研成果始終在世界位居前列,每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也經常會看到日本人的名字,取得這樣的成就,日本學校開展的啟發式教學不得不說是居功至偉(?)。當然,換一種思路去想,現今很多日本人依然持有一種奇怪、自相矛盾的二戰歷史觀,甚至粉飾那段歷史,不知道這是不是也與日本的啟發式教學有關聯呢?
  回應
可是日本教科書到底有沒有好好正式歷史,特別是二戰史
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蘇哲倫:台灣教育者的“天堂教室”,我們無福消受2016-12-20高中語文教師

  不久前,觀察者網刊發了一篇台灣教育專家李貴玉女士談大陸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她說到“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馬上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而作者在日本聽課時得到了另一種體驗:即使一個學生站起來半分鐘說不出話來,大家也會禮貌地等待他慢慢組織語言。在李女士看來,這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和同學們都成為學習的伙伴。
  台灣教育工作者描述的“天堂教室”
  中國教育的理性公平
  一味追求互幫互助,追求學習進度的公平,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我們不希望學得快的壓制學得慢的,學得慢的被落下;也不希望學得慢的拖累學得快的。要在這兩個結果中找平衡,這便是老師的責任之一,而非依靠學生緩慢地在互幫互助中摸索。
2017-02-07 20:57:32
圖博館
“天堂教室”真的管用嗎?拋開中國國情,我們就看“天堂教室”本身,在教育資源充沛的情況下,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培養一個學生呢?
  本質上學校對學生有兩大任務:一是讓學生受到好的教育,二是讓學生升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但不是完全等同的。而前一個任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二是讓學生具備求知慾和求知能力。
  而李女士所見到的“日本式”課堂,顯然是重視第二個方面。理論上,求知慾和求知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具備了求知欲與求知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去獲得自己當下需要的知識。
  然而這又是有些人想當然的“美好”願景。脫離知識積累而談求知能力就如同不練拳腳招式而論內功心法,即使在武俠小說裡,也只有帶著“主角光環”的武學奇才,方能做到。
  這當中有對求知能力獲取方式的理想化——以為只要給時間、互相幫助就能激發能力;也有對知識本身的誤解,知識儲備與求知欲本該是相輔相成的。
   “天堂教室”的教育方式為了培育學生的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犧牲了太多傳授知識的時間。或許也許有人會說,養成了能力,來日方長,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有得是時間學。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知識的機會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尤其是大學高年級之後。可以說,“天堂教室”對高年級學生肯定不適用,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管用嗎?組織得當的話,或許是管用的。但不論怎麼說,三年級還在學習71×8,真的是太慢了。
  “天堂教室”,連日本也無福消受
碰巧我班上的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從幼兒園到初中斷斷續續在日本讀過幾年書,我拿著李女士的文章向他請教。
  他向我提供的信息是:至少在上高中之前,日本的公立學校課上幾乎不教什麼東西。公立學校的任務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包括學業。想要考東京大學?那就花錢補課吧!我在日本旅遊時也發現,熊本這樣的小城市,大街上補習機構的密度遠超上海,跟香港差不多。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除去女主角,多數學生對學習心不在焉。
那麼私立學校呢?私立學校確實對學習抓得很緊,但數量極少。以名古屋為例,私立小學一共也就只有兩三家。日本教育更多是“天堂教室”的功勞,還是滿大街的大小補習機構的貢獻,還要打個問號。
2017-02-08 09:04:58
圖博館
對於這一教育模式帶來的後果,日本社會早已開始反思:飽受詬病的“寬鬆世代”,由高昂的補習費進一步拉開的貧富學生差距。就連日本學界也痛感,今天的教育下,也許很難再出現連續獲得諾貝爾獎的盛況。
  甚至李女士看到的“日本式”課堂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都很難說。我的學生親身經歷的日本課堂,確實有不經教學直接讓學生做練習的教學方法,他們稱其為“挑戰”,每堂課的“挑戰”只有5-10分鐘。其他時間,通常還是老師來講授。
  至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舉不舉手,這主要取決於老師的性格,多數老師還是要求學生舉手的。面對冷場的同學,其他同學是否會認真傾聽,則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愛聽的自然會聽,不愛聽的也不會因為“無所事事的體貼”就認真聽了。
  李女士誇讚的“天堂教室”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契合了她心中的“教育烏托邦”?是日本的驕傲,還是日本的“病兆”?大概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作為公立學校的教師,我也發現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城市,基礎教育存在一定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即使培養能力,也只是培養運用知識來解題的能力,而非求知的能力。甚至會以損害學生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為代價來拔苗助長。
  李女士的設想固然美好,但也失之偏頗,過於理想化。在結尾我不得不說一句“正確的廢話”:實踐之中更多是創造與知識的平衡,玩耍與遊戲的平衡,這才是適用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教育——當然,這很難。
  回應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這麼多年,日本的所有東西都深深的影響台灣,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會把日本看作完美也不難理解。
 那個磚家是台灣人,就是來大陸忽悠人的,把你後代忽悠成傻叉,對誰好誰心裡明白!台灣人就會騙不是嗎?
 寬鬆教育,快樂教育都是藉機完成社會分層而已,日本也不打算玩什麼快樂教育了,要回歸嚴厲教育了,怎麼開始借台巴狗忽悠中國來了。。
 不必對台巴的話太當回事,一個七分上大學的地方,能有什麼教育水平。。
 所謂天堂教室,寬鬆教育是騙普通老百姓的,溫水煮青蛙而已。
http://www.guancha.cn/suzhelun/2016_12_20_385087_2.shtml
2017-02-08 09:05:36
圖博館
應試教育的日本人 為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2015-10-10周末畫報

  日前,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與化學獎,日本人將其中兩枚獎項收入囊中,中國也收入一枚生理醫學獎。此時,韓國《中央日報》登出韓國與日本、中國,在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比例分別為0:21與0:1。明明都是亞洲典型的應試教育國家,日本人為什麼這麼能拿獎呢?
  【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自2001年以後,每隔幾年,就有幾個日本人獲得諾獎,原來,這是因為日本有一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5年已經是該計畫實施的第四期。而具體的做法之一,便是鼓勵學者發表更多的高品質論文,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像諾貝爾獎獲得者輩出的歐美各國一樣,在50年間爭取有30人獲獎,其二,是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創造出世界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2002年獲得諾獎的日本人有2人,2008年有4人,2010年有2人,2012年有1人,2014年有3人。僅僅12年間,就有12名日本人得獎。從PDCA循環原則的C(CHECK,檢查)來看,在計畫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前,就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則視為計畫順利執行。接下來,日本政府也將進入PDCA的A(ACTION,行動)階段,對科學技術基本計畫進行改善,以更好地完成30人諾獎目標。
  【大學才是研究者的基礎教育】
【金磚四國或將成為下一輪諾貝爾獎的霸主】
  回應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國內能培養出眾多拔尖學者與曠世研究,主要因素我認為是
1. 日本在亞洲現代化較早,引進科學教育和建立科學資源較其他國家早。戰爭加速科學發展,雖然日本戰敗,但在機械,土木,農業,醫學,理化等領域已經成就了與亞洲國家非常大的差距。而中國在二戰時期的科學能力相當落後,二戰後又因內戰與鎖國等造成國內科學的進展緩慢。韓國則是被殖民,國內資源被掠奪,統治者而並未留下太多科學能力。這樣的先天差距,所表現出來的諾貝爾得獎指標大概也反應2-30年間的落差。
2. 日本經濟有一段長時間的富裕且為亞洲獨強,政府與私人機構有能力投資在廣泛的基礎研究,並承擔風險。以維持科學領先的優勢。日本在基礎科學的投資上嚐到好處,因而能持續長期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國民風氣。
3.日本國內人口超過1億,且國民教育水準非常高,因此各項領域人才資源充沛。
這些要素與是否同為考試教育系統的國家,其實關聯不大。
2017-02-08 09:06:23
圖博館
日稱中國人或將頻獲諾貝爾獎 科技水平是否已超日本

  日本《產經新聞》2016.9.22文章,原題:中國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兼)鶴保庸介9月6日在記者會上強調說。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赶超。有專家甚至斷言稱,“在科技領域,中國無論質還是量都已經超過了日本。”
  在日本被譽為“夢幻反應堆”的“文殊”號核反應堆在竣工時被寄予厚望,但因故障頻頻目前實際上已經處於廢棄狀態。還有因人為失誤運行不到3個月就停擺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等,這些都令日本“科技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自負心理深受打擊。相比之下,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舉全國之力提昇科技水平。中國的研發投資已遠超日本。2013年,中國的研發費用高達35億日元,約為日本的2倍。而且,這一差距今後還將擴大。在研究人員數量方面,日本目前為84.2萬人,而中國有148.4萬人。中國的研究論文及被轉載的論文數量也遠超日本。
  15年前,日本的科技領先於中國。但之後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第3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並且實現了探測器的月表行走。今年8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海洋開發領域,中國研發出超過日本“深海6500”、探測水深達7000米的海洋調查船。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新型計算機性能也勝過日本的“京”計算機。
  雖然日本人近年來在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這3個分量很重的自然科學項目中屢獲諾獎,獲獎數量也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大多是以數年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獲獎。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人頻獲諾獎的時代或許會到來。去年,中國本土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似乎預示著這種趨勢。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3/doc-ifxwevmf2068507.shtml

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
 
  2016年4月,林毅夫接受搜狐採訪時提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話題。林毅夫直言,我相信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新結構經濟學衍生出來的很多領域也該得諾獎,比如最優金融結構理論、潮湧理論、超越凱恩斯主義等等,這些方面的理論貢獻都是原創的,而且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解決發展中遭遇的問題。
2017-02-08 09:07:26
圖博館
但是諾獎的評審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首先由諾獎委員會邀請大約1500名在國際經濟學界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做推薦人,經過投票選舉,連續幾年進入前五名才有機會。所以中國經濟學家要得諾獎,首先要發大量文章,被主流經濟學界所了解和接受,這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經過一、兩代人的共同努力。
  林毅夫: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麵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現在主流雜誌的評審人,都是按現有主流理論來看,他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所以我的學生如果按照我的方式來寫,不太容易發表,即使能夠發表,我什麼時候能夠培養出五十個人?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週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範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我也曾經在1995年的那篇文章講,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當時的看法是,從亞當•斯密以後,世界上經濟學大師的產生是相對集中的。
2017-02-08 09:08:19
圖博館
比如從亞當•斯密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地方有,但是很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
為什麼會出現時空的相對集中呢?因為經濟學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現象觀察的一套簡單邏輯,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根據你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現象重要,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貢獻就大。那什麼叫重要現象呢?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
  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英國,因此英國的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現象,解釋那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是經濟學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所以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是世界的經濟中心,解釋美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當中做出貢獻的就是世界經濟學大師。
  我們知道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但是到你能夠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那1500個人,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所以我倒覺得年輕學者,如果能夠沿著我前面所講的本土化思路研究本土問題,而且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問題,不用任何現有的,不管是亞當•斯密、馬歇爾,還是凱恩斯、哈耶克的理論,而是自己看這種現象,了解這種現象,把它背後的理論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論就是對經濟學發展真正做出貢獻的理論。也許經過一代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高,主流期刊上發表研究中國現象的文章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就會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
......
  回應
美國倒是有好多好多諾獎經濟學家,可惜不能挽救日益失衡的經濟和越來越難看的GDP數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和文學和平獎一樣,都是美國統治世界的輿論工具而已。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們,其成績就是製造出各種經濟危機罷了,然後就會有一批人分析“為什麼會爆發經濟危機”並因此獲獎,如此不斷循環下去。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9_28_375667.shtml

邊芹:諾貝爾文學獎早被某些國際組織操縱了2016-10-14
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 by張旭東 紐約大學教授
社評:挪威用6年搞懂了“不應惹中國”2016-12-20 環球時報
2017-02-08 09:09:00
圖博館
張維為:三問諾委會主席

【2016.12.19,中挪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關於雙邊關係正常化的聲明》,這也標誌著中挪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六年前,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鍾情於劉曉波“人權鬥士”的“光環”,張維為先生當年的一篇舊文,以對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三問”,道出了“全球普世人權”與“西方話語霸權”二者的虛實關係。】
  第一,什麼是人權標準?
  第二,這個世界上應該由誰來裁定侵犯人權?
  第三,人權到底能不能超越主權?
  回應
 美國以及西方鼓吹的人權就是強盜邏輯,美國西方的人權高於別國的主權,美國西方人的利益高於別國人的利益,殺人放火掠奪別國的財富你不能反抗,反抗就是侵犯美國西方的人權。被害者沒有人權,殺人犯的人權要被最尊重,這對強盜有利當然要鼓吹。在別國搞顏色革命也是一樣。比如在中國,美國西方維護那些垃圾與人渣的人權,就是好讓這些人顛覆推翻共產黨的領導,分裂中國。
 應該讓張維為去領導外交部,讓中國在世界風雲場上能挺起胸,收起窩囊相。
 學者是研究成果出來,外交是決定要不要拿來用你的邏輯是只要出成果就要用,外交不能這樣幹,外交要平衡國家利益,不是你手上有個石頭就要打人,你可以把石頭放兜里,決定什麼時候用.

中日都填鴨,結果大不同—— 談應試教育和諾貝爾獎的關係by俞天任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文革的一個重要側面就是“教育革命”,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中國始終有人在批判中國式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分別將其稱為“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說這種教育方式為了應付高校的入學考試而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像填鴨一般把含糖高的飼料通過特殊的裝置強行塞入鴨子嘴里而催肥一樣。
  其實填鴨並沒什麼不好啊,做北京烤鴨的原料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
“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這句話當年就是那些“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抗教育革命的一句反動話,絕不能大聲說,要不然讓人告了密弄得不好都可能會坐牢,這種反智主義的胡鬧一直到文革結束才結束。
2017-02-08 09:09:42
圖博館
但是這段時間以來又開始了對“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批判,只不過現在的批判不是出於意識形態,而是出於什麼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其實兩種批判都一樣,都是在趕某種時髦,只不過時髦的內容從“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換成為“拯救童年”罷了。
  除了有出於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而批判的人之外,還出現了有從功利觀點出發來批判的人,最近有一位中國名校的教授撰雄文抨擊“應試教育”,說是應試教育使得“中國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得不到諾貝爾獎,這位教授無比痛心疾首,呼籲要想拿諾貝爾獎就要取消應試教育。
  如果僅僅是那些悲天憫人的夢囈則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因為選擇教育方式是個人的自由,誰要是覺得哪種教育方式有問題則完全可以不選擇那種教育方式,可供的選擇有很多,只要不去干涉別人的選擇就沒有問題。
但是把中國至今還沒有拿到諾貝爾獎的原因歸罪到教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樣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存的教育制度,根本就取消了民眾的選擇權,所以就要認真對待了。
  中國教育是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完全可以討論,但是“最危險時候”的表現是不是就是因為沒拿到諾貝爾獎,以及“最危險的時候”的根源是不是就是因為在進行應試教育呢?
  筆者這就舉一個反例,這個反例就是日本。
“應試教育”指中學教育,顧名思義,這種教育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通過大學的入學考試。在日本有一個“偏差值教育”的名詞,名稱的由來是這樣的,日本高考是各學校自己出考卷,有人根據統計規律計算出要被各學校錄取所必需具備的統計偏差值,正式高考之前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模擬考試的考分都折算成了相應的偏差值,這樣考生就在自己的偏差值容許的範圍內選取所報考的學校以避免失敗。要考上更好的大學就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偏差值,“偏差值教育”也就是“應試教育”,而且還是導入了數理統計的更加科學的“應試教育”。
日本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應試教育,用來形容進入好大學的話是“通過了考試戰爭”,教學方式當然就是“填鴨式”了,日本留學生在外國大學一直有“不愛發表意見”的形象,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聽老師講課記筆記還忙不過來呢,下課之後學生的複習採用的方式也是中國學生最拿手的那種“題海戰術”。
2017-02-08 09:10:22
圖博館
就是這個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和中國幾乎一模一樣的日本,卻先後有22人獲得諾貝爾獎,除去兩名文學獎和一名和平獎之外,得到物理、化學和醫學生理學這三獎有19人,裡面雖然有兩人在獲獎時已為美國國籍,但是所受教育以及獲獎工作都是在日本國內完成的,是歐美國家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不知道那位教授應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順便說一聲,還有一個有名的填鴨應試教育大國叫印度,也有過六位諾貝爾三獎得主。
  現代社會中“應試教育”是絕對必要的,在中國的科舉考試方式作為“merit system”(資格任用)被西方文明引進之後,現在無論是大學入學或者企業招人都採用了考試的方法,因此現代教育就其本質來說就只是也只能是“應試”的,特別對於資源貧乏國家來說,除了向教育要人才之外更無別的出路。
  至於應試教育或者填鴨式教育和所謂“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沒有任何可以用來證明這種論點的材料,用鼠標和触屏驅逐了鍵盤和按鍵的喬布斯有天才的創造力,但是在他過世之後,那些和他大致相同教育背景的蘋果公司的接班人們就再也沒有了創新,所以說有些能力僅僅是天生的,和後天的教育沒什麼關係。
  很多人對諾貝爾獎有一種誤解,一說諾貝爾獎就是愛因斯坦,一說愛因斯坦就是廣義相對論,就是質能方程E=mc,似乎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成天坐在那兒瞎想,最後琢磨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程式的主。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就是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抄上一遍都是苦活,而真實的諾獎工作中又髒又累又危險的多的是。
  有人曾經把學生做題和做科研做過一個比較,結論是:“除了做題知道肯定有一個答案,而做科研不知道有沒有答案之外,兩者其實是一回事,而且使用的方法也大同小異。”應試教育中的題海戰術不會窒息創造力,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被“題海戰術”所訓練出來的耐心和體力,還真不容易完成科學研究呢。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發現一個什麼規律或者是找到一個正確的結果,確認一個錯誤的方法也是科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17-02-08 09:11:02
圖博館
看幾個諾獎的實例吧,2002年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柴昌俊教授的工作是通過超級神岡探測器驗證了同時得獎的戴維斯教授提出的中微子質量與理論值的差值,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戴維斯教授的工作要更加高大上一些,但其實上小柴教授的工作更加艱鉅,光建造這個“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工程問題就是幾乎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所以諾獎委員會把獎授給了他們兩個人。2010年的化學獎是授予發現“根岸偶聯反應”的根岸英一教授等三人,簡單地描述他們的工作過程就是在已知的試劑中篩選出一個最合適的出來,與其說需要憑空而來的創造力,不如說更加需要對枯燥的重負勞動的忍耐力。2014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藍光LED也是這樣,基本上已經知道了方向,也知道實現的不同方法,剩下來的就是咬定一個方向,考驗的是耐久力和工藝經驗。2012年得到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的iPS細胞也還是這樣,就是在不同的組合中尋找出那個可能的組合,與其說創造力,不如說是運氣。
  更重要的是,以上這些諾貝爾獎得主還全是臭名昭著的“應試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怎麼辦?輕易地斷言應試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獎得主的那些人能不能休息一下?
  至今為止中國確實還沒有得到過諾貝爾理化醫三獎,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不是原因的還就是經常受到反智主義者指責的“應試教育”。
http://dajia.qq.com/blog/232760106999386.html

諾貝爾獎得主: 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 2016-11-03

  日本獲得這麼多諾貝爾獎項,日本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以及經費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沒。但對於日本的教育現狀,以及整個東亞教育體系,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表示擔憂。
  中村修二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東亞國家現代的普魯士教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
  中村修二是個非典型的日本科學家:出身普通漁民家庭,考試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自學能力非常強:中村對物理學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學而來的。他讀的德島大學甚至沒有物理系。
  這樣的人在日本飽受壓制,他對於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
一、東亞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2017-02-08 09:11:44
圖博館
二、東亞教育具有循規蹈矩的 「普魯士基因」
現代各國的標準教育模式,是我們已經以為天經地義的幾個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點鐘走進教學樓;
在長達40-60分鐘的課程中全程坐著聽課,在課堂上,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
穿插在課程之間的有午餐以及體育課的時間;
放學後,學生回家做作業。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而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
  這個模式,是在18世紀是由普魯士人最先實施的。是他們最先發明了我們如今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國王。
  當然,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基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在普魯士王國實現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標,最經濟的方法或許就是採用普魯士教育體制。
  然而,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不過,在19世紀,高水平的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不如思想上服從指揮、行動上掌握基本技能那麼重要。
  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基本照搬了普魯士的教育體系,就像在普魯士一樣,這一舉措能夠大力推動中產階級的構建,使他們有能力在蓬勃發展的工業領域謀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國,這個體系在十九世紀也被其他歐洲國家仿效,並推廣到歐美以外其他國家。
  但是,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
  三、普魯士基因以外,東亞教育還深受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影響
東亞三國在19世紀末為了追趕西方列強而開始引進這種現代教育制度時,又不可避免地由於自己的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而對這個制度作出了潛意識的扭曲和偏重。
  1、對大學入學考試和科舉制度的混淆
東亞國家對大學入學考試,總是會和他們長期的科舉傳統混在一起。古代社會對創造力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科舉是個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衝突完成了社會管理者的選拔,且完成了一個以智力取代門閥的準繩的建立。
2017-02-08 09:12:21
圖博館
如果要和科舉模擬的話,現在的對應物應當是公務員考試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職考試。因為這些考試和科舉一樣,是需要選拔出已經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馬上就可以從事某些工作。
  而大學入學考試,目標則是要選出可塑性強而又有志向者進行下一步的教育,這樣的人要好像從熔爐里取出的液態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可塑性極強。
  此外,考試是個用處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舉對人才的遺漏盡人皆知,而現代不管哪種考試,能考得出考生的興趣、志向、想像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即使是已經看起來最客觀最可衡量的數學考試,也會遺失很多東西。
  所以,雖然考試是很重要的,但是社會必須能認識到考試的極大局限性,並削弱它在選材中的位置。
  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雙保險的方式抑制學生在在考試上過分浪費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錄取考慮的諸因素中的一項,過於重視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報考機會。
  台灣、中國的教育制度則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學生浪費青春:其一,聯考分數是錄取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其二,聯考一年一度。
  2、東亞國家對複習的過度重視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中國學生每日學習的時間最長。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習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複習時間所占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說起複習的重要性,人們經常會引用」學而時習之」, 這個」習」就是複習。但是,孔子時代與今天社會有個巨大差異,是學習的內容。孔子時代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禮」,扮演者唯反覆演練才可達到效果。
  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演化到近現代,學習的主要內容由」禮」轉變為認知。認知是拓展和變化的,其本質是創造或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教育過度強化複習,是產生不出創新人才的。
2017-02-08 09:12:59
圖博館
這幾年有個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對反覆練習好像是個理論上的支持。但是,這種論述的多在認知複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籃球、計程車駕駛、拼寫。但是,對於【認知複雜性】較高的活動,如創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難找到足夠的證據。其實,這一點反而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鋼琴小提琴這類技藝的訓練在西方業已式微,而在東亞國家卻大為興盛。
  這類十九世紀就已經蔚為大成的技藝,特點是難度訓練階梯比較固定,知識總量也已經限定,只需要多加練習即可,而且學習的進度,又可以通過曲目難度或考級來衡量。這正好切合了東亞偏愛的學習法。
  所以東亞國家這些琴童家長,多半既沒有音樂愛好也不了解古典音樂背景知識,卻讓孩子花了大量時間練習,其內在出發點,就好像著名笑話中那位因為路燈比較亮,就只在路燈下找鑰匙的愚人一樣。
  3、平均主義和匱乏心態的影響
很多對聯考的辯解,都是說,雖然聯考不盡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這是儒家傳統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響。公平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壓制了不同類型的人才發展途徑,那就很可悲了。東亞國家的人口基數那麼大,這種人才浪費的機會成本也是高得很難估量。
  舉個其他國家的例子。歐洲學術界有個比較,像英國和德國都算是古典學術的學霸類國家,但是英國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為英國的教育制度不夠公平。 英國有一些中學進去後由於傳統原因,上好大學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樣裡面的學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龐大的古典學術中。
  反過來,德國比較公平,所有學生上大學都要通過考核,這樣,學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備考科目上面。結果英國這種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優質人才。
  另一方面,東亞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學習卡位戰和爭奪戰,其實質是對有限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的爭奪,這個並非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為何這個地區的爭奪會達到這樣的火熱程度呢?那也許要歸咎於長期物質匱乏導致的稀缺心態。
  我覺得稀缺是東亞民族特有的狀況。因為這些國家幾千年來都是水稻密集型種植經濟,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況下養活更多人,一方面當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忍受更大擁擠。到了十七世紀後,就都陷入了內卷化的陷阱。
2017-02-08 09:13:40
圖博館
就以日本為例,15至19世紀,日本人口波動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約為英國同期人口的四倍。龐大的人口賴以生存的適耕土地,面積僅相當於英格蘭的一個縣,生產力卻又不及英格蘭的一個郡縣。所以在德川時期,為了維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勞節約發揮到了極點,甚至有兩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一個是日本政府出面來鼓勵溺嬰,以至於300年間人口零增長。另外,因為寶貴的土地不能用來給家畜提供飼料,日本人系統性地取消了車輪和家畜的使用這兩項基礎性農業技術,其結果呢,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們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發生意外災難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慘遭溺斃。這種東亞民族特有的匱乏和焦慮心態,不管是東南亞的土著民,歐美人,甚至非洲人,都無法理解。
  所以對於教育資源,如果是狹義地理解為配備良好的教室、高階教師之類的,那確實是有限的,對於長期處於稀缺的心理狀態的東亞人來說,是一定要參與爭奪的。
  但是,實際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的言傳身教、志向和視野的潛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種」你上了這個學校我就上不了」那樣的零和博弈無關了。
  而且,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先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也許從長遠來看,就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4、工業化追趕帶來的心態
影響近代工業化的起源在西歐,所以他們不管是經濟社會還是教育體系,都有個比較和緩的自然進化發展期。而東亞國家是被裹挾進現代社會的,為了趕上其他國家,在工業體系上無一例外的採取了國家層面上有計劃的指導下的發展。日本的工業化要歸功於通產省的官僚們,韓國則是政府支持幾個財閥來配合整個發展計劃,而中國現在還有那麼個五年計劃在指導。
  這種國家級計劃是建立在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其內含的想法,是認為世界上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因而可以通過科學的考察而預測出事物將來準確的發展方向。
  這種想法運用在教育體制上,就是假定某個機構可以準確地預測某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掌握什麼樣的知識,某種考試可以選拔出什麼樣的人才等等,這種自信令人細思恐極。
2017-02-08 09:14:17
圖博館
而具體到學校和學習的具體操作上,為了適應工業化的人才需求而專門設立的東亞教育制度,比起自然發展的西方體系來說,更有工業化追趕期那種對效率的瘋狂追求。這樣,這些後進工業國的教育體系,反而比前驅工業國更像工廠的流水線一些。
  在二十世紀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國產業界盛行一時。泰勒認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效率。為此,他採取了制定工作定額、選擇最好的工人、實施標準化管理、實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強調僱主與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這就將工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實行泰勒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餘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論的前提是把作為管理對象的」人」看作是」經濟人」,利益驅動是該學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寶。現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廠莫過於富士康了。從報導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這種高壓環境對工人心理的影響。
  而如果把東亞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廠來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制定很高的學習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識點、選擇成績好的學生組成重點學校、全國統一的考核標準、大量考試形成的刺激性獎懲、還有學校內部的各種打雞血活動。學校目標也是要發揮學生的潛能,每一分鐘都要致力於得到最好的成績。
  所以批評這種教育體系的人經常說,孩子好像是流水在線的工業製品,或者說,學生是老師的童工,他們的成績就成為老師的績效,所以師生的利益關係經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激憤之詞,而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
  當然,因為東亞國家的勤勞傳統,孩子們這麼辛苦,如果確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問題就在於這個有效性上。
  這種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質上是把學生當成體力工作者來對待。對於體力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可見的,所以工廠管理比較容易,對他們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做對的事情」。
  而現代學生呢,我覺得更像德魯克所定義的」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不生產有形的東西,而是生產知識、創意和信息,誰也看不出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而且從培養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為知識工作者。學生時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們交上去的作業和考卷,而是他們所真正學習到和思考的內容。這些在技術上是無法進行嚴密的督導的。
2017-02-08 09:14:52
圖博館
所以要成為好學生,不是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忠實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而是要像知識工作者一樣,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好學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決定學習的側重,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這就需要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劇的是,由於東亞教育體制的工業時代基因,他們是用訓練體力勞動者的做法,來培養他們心目中未來的學者和企業家,這不免就南轅北轍了。
  四、東亞教育急需改革,卻越發走向僵硬
東亞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是利多於弊的。在工業化時期,可以為新建立的工業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級工程師。所以東亞各國在二十世紀的飛速發展,這種教育體制有很大貢獻。但是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演變,這種體制就變得越發不合時宜。
  這一點可以模擬成蘇聯時期的重工業。在這種體制下,採煤業是為了冶鋼,冶鋼是為了機械業,而機械業又是致力於生產採掘和冶煉機器,這樣形成了內部的自我循環,而無視市場和競爭的實際需要。這種重工業在蘇聯的工業化時期, 確實製造了大量本來缺少的工業製品,很有用處。但是到了某個發展階段,其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到如今,蘇聯這個曾經的第二工業強國,他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還有什麼價值呢?同樣,東亞教育體制曾經批量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不是也將會在新時代里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麼?
  更有甚者,為了脫離這種體制,很多東亞家庭送了孩子去歐美留學,可是除非他們留在國外,如果回國就業,海歸們還是要以他們畢業的各種學校為求職砝碼,這就又陷入了比較學校名氣的漩渦。就好像中世紀時印度很多低階種姓為了擺脫種姓制度的壓迫,皈依了外來的伊斯蘭教,但是在無所不在的種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視為一種種姓,同樣還是陷入這個等級體系之中。所以托福、SAT這些美國考試製度, 在東亞也無形中被融合到富有東方風情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的體系里。
  這種體制由於造就了多個既得利益階層,所以很難撼動,甚至會像上面說的蘇聯重工業綜合體或印度種姓制度一樣,」病得至死方休」。蘇聯時期的重工業不停地製造對社會無益的武器,形成一個利益相關勢力,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直到整個國家體制崩潰。而印度種姓制度,從佛陀時代就飽受批評,卻一直禍害了印度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是印度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因為背後有大量的高種姓的既得利益者。
2017-02-08 09:15:37
圖博館
東亞的教育體制呢,一方面,養活了龐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陳舊的各類公私教育機構(這一點類似蘇聯工業集團),另一方面,通過對學歷的看重,占據社會中高階層的,多半都是最適應這個體制者,而這個階層又通過在應試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考試體系中也能脫穎而出,從而把自己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又傳給了下一代(這一點又有點像種姓制度)。
  這個急需改革的體制,就這樣在各個社會集團的共謀下愈發僵硬了。
https://read01.com/on5NB6.html

時代雜誌:美國衰落 始於懶惰【聯合報2011.09.27

美國國力陷入衰退,輿論出現一片對中國大陸的責難聲。但在「時代」雜誌發表全美巡迴採訪日誌的專欄作家克萊恩,在一篇以「懶惰的美國人」為標題的日誌中指出,他發現美國人不再抱怨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造成美國衰退,反而反求諸己, 認為美國人的懶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阻力。
  阿肯色州牙齒協會會長菲利普斯說:「我認為我們的國力已達顛峰,正在走下坡。我們就像昔日的英國,變得懶惰。我們有了所有東西,成為一個消費國家,即使最窮的人也有空調和電視,人們沒有理由再努力工作,不像我們的父母。」
  在密西西比河岸城市賽奧拉當牙醫的懷蒂茲說:「就像羅馬,我怕我們正從內在崩潰,吸毒文化失控。很多人請我給他們開止痛藥。」
  克萊恩在聖路易市踫到五名華盛頓大學男生。讀政治學的梅塔說:「我擔心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在退步,世界排名好像落到第17名。」另一名學生多西說,「自滿」是美國衰落的原因。他說,他中學在北卡一所保守的私立學校就讀,很多同學都認為他們不用太費力氣,就能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畢業後能賺很多錢。他們說,他們家什麼事都能解決。他們超過半數都不用功,每晚花兩個小時玩「臉書」。
  中學讀東北部私立學校的席格爾說:「只有來自市區貧苦家庭的小孩用功讀書,他們靠獎學金進入我們學校。一般來說,女生比男生用功多了。」漢米爾頓說:「女生沒有染上男生懶散的文化。」懷特說:「圖書館裡七成五都是女生。」女生為何較用功?這五個男生認為,女生不像男生那麼愛打電動和看體育節目。
2017-02-08 09:16:18
圖博館
芝城"特許公立高中" 弱勢生全上大學公視(2010-03-13)

偏遠地區或是先天條件較差的中學生,也有機會上大學,這是國內「繁星計畫」最重要的目的。而國外的經驗又是如何呢?在美國芝加哥南區一所「特許公立學校 」,今年度畢業的一批107位學生,統統都符合上大學的資格。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一起來看看。
  金恩4年前依法申請政府補助,在以非洲裔為主的芝加哥南區,創辦這所特許中學。當時只有百分之4的學生功課還跟得上,平均程度相當差。 為了激勵學生,金恩設計了特別的領帶,並要求學生隨時服裝筆挺,果然在學生心裡建立了榮譽感。其次,每個入學的學生會領到一只手錶,意思是要學生上課不要遲到。當然,光是這樣還不夠。這間學校的學生,每天的上課時間從早上8點半一直到下午4點半。換言之,他們比其他中學生多出72000分鐘的上課時間,幾乎等於多念一年。
  這種特許公立學校,是從1990年代開始風行。由政府出資,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學校,也就是說,創辦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設定特別的校規。 例如提姆金恩的做法就是,這間學校只收男生,因為他希望這群大男孩,把過人的精力拿來念書,而不是去泡妞。果然,今年度畢業的107位畢業生,不必經過特別加分優待,統統都獲得4年制大學院校的入學許可。這在以非洲裔為主的社區,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也因此,這類型的特許中學,在很多地方,人氣遠超過傳統的公立學校,成為一般家庭家長送孩子上學的首選。記者徐家仁報導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313/2881268.html

不只中國有毛坦廠美國也有高考工廠2015-6-10 新民晚報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這些高考工廠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在美國,一所與中國的高考工廠有幾分類似的學校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也在最近悄然走紅。特立獨行的規章制度,毫不避諱地升學目標,這是一所並不那麼自由的學校,卻正在給它的學生帶去夢想。
2017-02-08 09:17:02
圖博館
奇特的“知識就是力量”
  KIPP其實是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中的一個特許學校,其在招生、募款、課綱、校規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平均每所KIPP學校獲得的捐款也比普通學校更多。這所成立20多年的學校目前在全美有162所分校,學生人數超過6萬人。相比一般的普通學校,就讀KIPP的學生中,黑人和西裔比例超過9成,而領取政府補貼免費午餐的窮人孩子更是佔據87%。其畢業生94%的高中畢業率,82%的大學錄取率都要高於全美平均水平,後者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91%和64%。如果拿美國貧困家庭子女8%的大學入讀率來衡量的話,KIPP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窮人孩子心目中的一所夢想學校。
  勤奮和獎懲成關鍵詞
………
http://sh.xinhuanet.com/2015-06/10/c_134314212.htm
  相關新聞
別拿美式衡水中學作類比 2015-6-12 光明網

專家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中新網衡水2015-3-14電,來自山東、遼寧、海南、四川等25個省、市、自治區的千餘名教育工作者云集河北省衡水中學,第十八屆全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論壇暨高三教學策略研究衡水中學現場會在此間召開。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嘗試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邱學華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邱學華說,從國際上來看,能不能找到一所學校像衡水中學一樣高質量的?沒有!美國哪一所中學能夠每年有100多人考入哈佛、麻省理工……不可能,英國、法國也沒有。衡水中學一年考入最頂尖學府的是104人;86.6%是一本線,且含金量很高; 2600多個畢業生考入211重點大學……。
  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只靠加班加點、死讀書來考上清華、北大是不可能的。據邱學華介紹,現階段媒體已經把衡水中學妖魔化,好像孩子們都是在監獄;理論界也是是非不分,搞得老師糊里糊塗,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邱學華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有好的領導班子,要有一批高質量的老師,再就是德育為先,讓學生自己學,這需要很多綜合條件才能成功。

美國學霸驚呼原來中國人不是那麼死讀書2015-6-10 1 中國青年報

   當美國查普曼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麥爾走進上海的中學後,這裡的景象令他驚訝不已,“我原來以為中國學生成天就是埋頭讀書,除了讀書沒有其他生活,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這樣。”
2017-02-08 09:17:49
圖博館
尼古拉斯•麥爾告訴記者,他在美國加州認識很多中國家長,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不放,對成績的要求遠遠超出一般的美國家長,所以他覺得中國孩子們只會讀書 。在聽說要參觀幾所中國的中學、參觀中國的創業孵化器後,他覺得應該和美國完全不一樣。
   他特別注意創新精神的培育,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學習而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活動的話,那他一定是一個缺乏創新力的人,因為他沒有想像力。但在最近,被認為創新力很弱的中國,卻不斷在美國創造奇蹟,我的很多學生在使用小米手機、華為手機和聯想電腦,這些都是中國的品牌,他們很喜歡。

揭秘國外面對高考有多雷 2013-6-9 新華網

  6月7日~8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高考又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實際上,不只是中國人如此關注高考,在世界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進入高考時間。尤其是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高考所引發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考生的父母避免在考生面前說出“摔倒、跌落”之類的話,以免不吉利,而有的考生則會去動物園“拜見”猩猩,因為猩猩不會從樹上掉下;在南韓,每到高考時間,幾乎是全民動員,上班族調整時間為考生讓路;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南韓高考:商店股市調整時間
  輔導班佔盡課餘時間,聯合國也批評
  高成就:進入“老三大”
  入名校=入上流社會
  日本高考要考“兩輪”:拜見猩猩求吉利
  無奈的高考“浪人”
  美國“高考”怎麼考?
  開始時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英國:高考前學校放假兩周
  英國中學生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類似于中國目前的會考),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要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高中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只有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上大學須參加普通科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2017-02-08 09:18:31
圖博館
高考改革方案_百度百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 》2014.9.4正式提出,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 虎媽戰歌掀戰火【聯合報2011.01.15

「虎媽」女兒 被哈佛、耶魯錄取
華爾街日報八日刊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引起廣大迴響,新書在出版當天即攀升到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第六名。亞裔移民紛紛就她描述的中國式管教發表意見。有人認為她有道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只能拿第一! 印度也掀虎媽潮【聯合報2012.03.11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爆紅,使華人虎媽受到舉世矚目,然而人口眾多的印度也不遑多讓。蔡美兒認為,印度的虎媽可能比中國大陸還多。
有些印度父母求好心切,動輒辱罵子女,甚至強迫他們下課後再念10小時書,禁止他們參加朋友聚會,並且退訂第四台。
三月初發布的官方調查顯示,99%印度學童曾被老師甩耳光或用藤條抽打,81%學童曾遭師長責罵書念不好。孟買「DNA報」評論:「硬逼子女讀書就是印度的虎媽式教育。」
沉重的學習壓力讓印度學子撐不住。2010年,印度有2479名學生因學業成績不佳而自殺,比2001年的1571名增加900多人。

歐巴馬:加強教育提升美競爭力【聯合報╱記者傅依傑2011.02.20

美總統歐巴馬19日上午(台北19日晚)在每周例行全美廣播指出,美應加強數學與科學教育,以提升創新與就業,美私人企業應參與此一努力。
2017-02-08 09:19:11
圖博館
英國研究:適當壓力 有助應付考試【台灣醒報2011.05.06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羅爾表示,處於壓力狀態下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強化基因外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 機制,改變腦部神經元內的基因,腦部儲存資料時間更久。
羅爾表示,「學生在面臨考試或是繳報告的壓力時,這些壓力無形中反而可以提升學習效果,」他也補充表示,人的一生偶爾都有不好的回憶或經驗存在,無形中形成壓力,若從人類自古到今的演化的過程來看,這些過程反倒可以幫助人類,避免再繼續重蹈覆轍。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健康資源網絡」(Health Resource Network)統計,美國民眾75%的人,平均每2周會有遇到一次壓力情況。

壓力大掛嘴邊 如何面對競爭【聯合報╱蘭馨/教 2011.08.04

筆者非常贊成三日「一味減壓,免試到博士就業」一文中,教會學生認識、面對、解決壓力的觀念。
因為壓力議題滿天飛,學生已經常把「壓力好大」掛在嘴邊,家長也束手無策,只好順應孩子的要求。
班上有位同學換過三家安親班,都是因老師太嚴格及適應不良,壓力太大為理由,家長害怕孩子想不開,所以最後都無法守住原則。
學校社會和家庭,有必要教導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孩子們在無壓溫室讀書,畢業之後才真正體會社會競爭的激烈與殘酷。

亞洲倒數第十【聯合報╱黑白集2011.09.14

最近全球托福考試統計出爐,台灣學生成績平均為七十六分,在亞洲卅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十。
有人會說,托福成績不代表英語能力,英語也不等於競爭力;有人會說,台灣不是沒有英語頂尖的人才,他們只是不想去美國留學罷了;或者說,台灣參加托福考的人太多,拉低了成績,沒事的人不該去考等等。
總在為成績欠佳找藉口,絕不是面對問題的辦法。如今該問的是:在過度強調本土化、過度擴充高等教育後,我們是不是把下一代教得太過自滿於現狀,而忘了周遭具競爭力的勁敵環伺?
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我們說那是自由;學生蹺課去打工,我們說經驗更重要;台灣學生托福成績要從亞洲的尾巴倒數,我們要怎麼說?台灣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我們還剩下多少藉口?
2017-02-08 09:19:47
圖博館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聯合報╱王道還2012.08.3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
  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
  這個看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感動: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八分鐘以前的世界裡!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這個科學事實的襯托下,突然產生了新的意義。
  科學的原型是西元前四世紀成形的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套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而理解未必產生力量。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2017-02-08 09:20:33
圖博館
八月初,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我們自命為萬物之靈,相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對理性有無限的信心。可是學者(如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早已發現,攸關我們生活、生存的許多認知技巧,不出自理性,而是直覺,或者說簡單的公式(heuristics)。顯然大自然對於我們的理性並不那麼放心。也難怪,十八世紀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休姆一語道破:理性只是熱情的奴隸。我們不禁好奇:批判背誦的熱情,到底哪裡來的?

美國法律竟然允許老師體罰學生 2010-10-15東南新聞網

  在美國有21個州依然在法律上保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合法性,而對學生體罰最常見的方式竟是用木板打學生的屁股。在2007學年,美國共有22萬3190名中小學生遭受到體罰。
  在這張美國地圖上,藍色代表已廢除對學生體罰的州,紅色代表依然保留對學生體罰的州。准備送小孩到美國讀書的父母,可要選擇好。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15/7236916.html

教改走過頭 快樂學習不快樂 2015-7-14

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學生的平均素質,給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台經院院長林建甫今日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為,教育應加入適度「壓力」,讓學生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
  日本2002年也推行所謂「寬鬆教育」,將教學大綱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3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事後發現,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學習態度也不佳,讓整個「寬鬆世代」被認為難以和以前的世代相比,也引發階級不易翻轉的憂心,
2017-02-08 09:21:13
圖博館
林建甫表示,「快樂學習」應用在國小、國中階段可能有意義,但高中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那永無垂手可得的果子。
  「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林建甫認為,未來的教育應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相關新聞
林建甫專欄-快樂學習?那是騙人的!

教改本質:邏輯邪53/66

台灣教改運動的人本本質會變質為國本,其因如同台灣的其它民間社會運動、都與反國府運動共犯之外,如屍哲所戲論、教育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台灣教改在反國府壟斷教育、升學主義及浪漫人文主義弊病等因素下,由史英的森林小學和人本教育首先發動。與反國府運動共犯結果雖造就了人本教育的教改風潮,但教改也被李政權收編、與民間社會運動等共同支撐著李陳政權的權威。
  台灣教改運動雖與其他社會運動均具有泛政治性的反國府特質,但由於教育--不論源自中國傳統的儒家科舉或延自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國家教育體制--均具有位居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和社會黨國化機制之首位的屬性,於是自大陸民國時代建立起來為重振中國民族文化自尊和救國救民的國府教育體制,在屬性上與國府構成實體性關係。這種教育雖有效地達到黨國化、重振、救國和發展經社的目的,但主因於升學主義的種種教育弊病,卻提供了教改運動者外在客觀的不滿氛圍。
  批評黨化教育者的重心在將黨化教育與政治統治、中國民族文化等結合起來,而疏於分析國府教育體制的外在客觀的時代背景和內在的教育理路。國府教育體制的目的是為解決清末以來中華民族文化沈淪、追求中國統一、及建設國家,在達成這些目的時不可避免地存在矯枉過正的沙文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
  由西洋教育史的發展可知,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國從德俄到法意英美,不論基於國家發展或擺脫傳統教育體制,均大力推行國家教育。西方如此,受西方壓迫的後進國為擺脫外來殖民帝國、內部傳統封建及反叛勢力等的阻力,當然更會推動「黨國教育」。
2017-02-08 09:21:55
圖博館
由歷史經驗可知,後進國如戰前的德日蘇或戰後的中共南韓新加坡等,甚至民主自由化身的美國也將教育當成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及社會化之工具。(《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一書透過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和美國教育發展史之分析,認為:1.美國盛行的經濟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個人發展的類型,主要受到界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財產與權力關係所限制。2.美國的教育並不增減整個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壓制性的個人發展。相反地,它最好被理解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藉著增進年輕人順利地整合入勞動力中,以幫助永遠保存決定這些型態的經濟生活的社會關係。3.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這種方式來運作,與其說是透過教師和行政人員在日常生活裡有意的意圖,不如說是透過管制工作場所裡個人互動的社會關係與教育制度的社會關係二者間的符應);即使李陳政權的教育體制亦然(到杜正勝當教育部長時乾脆不務正業,不辦教改專事台獨教育)。
  他們的共通處是教育做為一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執行統治者(不論有意或無意)建立國家及民族文化意識的工具,至於操用工具時的嚴酷或和緩程度,取決於其外在環境挑戰及內在所想達成目的之難易。

英媒:美國破天荒地在國際奧數比賽擊敗中國

據英國《衛報》2015-7-報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英國隊的領隊、巴斯大學的傑夫·史密斯博士說,這是自1959年開始舉辦的奧賽歷史上最難的一張試卷。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國隊員、17歲的邁克爾·庫拉爾說,整個六月,他和隊裡其他五名16歲到18歲的隊友待在集訓營裡。
  回應
說好的美國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搞的不僅創新比不上美國,奧數也比不上了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by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2015-7-21

最新一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美國21年後第一次超越不可戰勝的中國,獲得第一名。好事者還貼出了2010年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接見奧賽獲獎學生的照片。
  與此同時,奧賽在中國一片喊打聲中,從政策層面全面退出各級保送生與加分的指標體系。
  但美國的大學卻一如既往地喜歡這些奧賽的獲獎者,不僅歷屆在奧賽中獲獎的美國學生都如願進入了名校,中國的留學顧問也會告訴你,美國高校最看重的,第一類就是各類奧賽的成績。赴美的孩子們如果有這樣一個獎項,GPA差點兒也沒關係,因為這是你最重要可靠的學術水平與能力的證明。
2017-02-08 09:23:53
圖博館
奧數在中國近年經歷了一場罕見的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備受抨擊,乃至被妖魔化,似乎教育的種種罪責,奧數第一。
  奧數万惡嗎?奧數本無罪。有罪的是異化奧數背後的東西。但不幸,奧數繼高考之後,成為中小學教育的萬惡之源並被狂轟濫炸。直至今年,其終於被正式取消了在各級升學考試中的標杆與尺子的價值。有人恨不得對其斬盡殺絕。
  顯然,不是打倒奧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甚至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應。但是近年的教育改革,卻往往在輿論與“公知”的裹挾下,被迫推出了許多值得商榷的做法。
  長期以來媒體輿論,以及很多“公知”對各級考試題橫加指責批判,認為考試難度推動了負擔的加重。無論什麼考試,動輒被扣上偏題難題怪題的帽子,於是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降低難度。考試越來越趨於模式化,向水平測試邁進,“萬年不變”的基礎題分量越來越重。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開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女狀元越來越多,高分考生也越來越多。
  難度降低,考試水平化,模式化——要得高分,核心就是仔細、不出錯——這正適合了女性性格特點。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緩解了應試教育。

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by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正在中國網絡世界走紅,有關中外教育比較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祇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
2017-02-08 09:24:52
圖博館
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2017-02-08 09:25:34
圖博館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芬蘭經濟只贏希臘 誰害的?2015-11-27 聯合報

  扣除希臘,哪個歐洲國家今年經濟表現最差?答案令人意外,竟是芬蘭。今年第三季芬蘭經濟萎縮0.6%,正邁向連續四年經濟衰退之路。自2008迄今,芬蘭經濟產出衰退6%,只比義大利的8%略好。
  回應
是哪個賤錢眼開的雜誌前幾年一直在捧芬蘭?
這個賤錢眼開的雜誌也一直在捧教改
根據天下雜誌第384期,內容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還好他們還有世界第一的教育,經濟才能贏過希臘?!還是說,因為他們的教育是世界第一才拖垮他們的經濟?!....
輕輕鬆鬆就爽爽過日子?遲早要露出馬腳! 民粹黨也一樣!
台灣有很多媒體非常喜歡吹捧表現突然很好的國家,知前愛爾蘭也是這樣被捧,沒多久也成了歐豬四國之一。

亞裔學霸讓本土學生患心理疾病 美國名牌學校取消期末考
by張小茸 韓旭陽(新浪國際駐美觀察員 新浪國際高級編輯)  

  2015-12-15,就在美國全國為歡慶聖誕節做準備的時候,新澤西州格羅夫爾中學會議室內,卻在進行一場氣氛緊張的學校董事會討論。主要議題就是是否要降低四、五年級的數學教學標準,因為來自亞洲的學霸,已經讓本土美國學生不堪壓力,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校董事會最終決定對教學大綱進行簡化,相關改革還將包括晚上不佈置家庭作業、取消高中期中和期末考試等。
  本土家庭支持“找回童年”
  亞裔家長反駁減壓就是反智
  回應
 我覺得還是讓美國人每天玩玩,做做遊戲,不用考試,這樣挺好,只是不要影響咱們國家就行.
 贊同!美國人有蠢的權力!
2017-02-08 09:26:28
圖博館
百思不解,基礎不行,可美國人創造力怎麼那麼厲害?比如蓋茨,一個肄業生,考試肯定不是學霸級,可是世界首富,不勝枚舉。
 然而,心靈雞湯沒告訴你的是,蓋茨他母上大人是IBM董事,巴菲特的父上大人是高盛高管,連特朗普創業父親僅僅借給他100萬美元(80年代)… …
 挖槽!這心靈雞湯騙了我20幾年。
 蓋茨是哈佛大學優等生,他所謂的肄業,其實本碩連讀畢業,他的學分已經夠本科畢業了。
 人家是什麼家庭背景?你都不想想?你一個窮人如果玩蓋茨這種,保管你一輩子翻不了身!還是好好讀書吧!
 說明單純的創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光,把創新的東西和現實結合,把科學和商業結合,真正提升生產力,財富會滾滾而來。當然,懂得如何去結合,這本身也是創新的一種。重要是是爹媽有關係。人家明明在賣東西的時候,是把關係網和政治結合。
 考試雖然不是學霸級的,可是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真不是隨便進的,而且美國好的大學也不是隨便畢業的。你上網絡公開課上看一下就知道美國知名大學一堂課的信息量有多大!不是我們國內進了大學反而會鬆懈的情況。所以美國大學的創造力也是靠刻苦讀書發掘出來的。這一點,你去知乎上搜留學生的生活就知道了。
 很簡單,試問一個智商160的從沒上過學不識字的人有一個智商120的家庭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創造力高嗎?評判任何一件事要看當時的歷史經濟和文化背景。 新中國是一個在一片廢墟里成長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成立伊始,連讀過幾年私塾的都被看成寶貝,大部分人連飯都吃不飽,等到我們和西方這些富裕國家經濟基礎差不多的時候,再比一比,你就知道西方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個渣了.
 歐美的創造力我承認,但是你說有多厲害或者想說中國沒創造力那就不對了,他們所謂的創造力是基於多年的基礎教育和社會經濟條件優於世界其他地區還有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現在中國在各方面慢慢趕上來了,以後中國的創造力恐怕會讓世界都震驚,等著瞧吧.
 自由民主在美國的功效- 美國屁民自由民主的上學(上不起學):美國數以萬計屁民退休後還在還學貸;美國高等教育非常不平等....總之,美國教育體制的本質是:讓有錢人接受好教育,讓貧窮者接受爛基礎教育!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31_346545.shtml
2017-02-08 09:27:11
圖博館
8000所小學將用中式方法教數學 英國網友怎麼看?

英國教育部2016.7.12宣布,半數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涉及的小學總數約8000所,撥款達5400萬美元,觀察者網此前也做了報導。
  然而,這幾天陸續有國內媒體發表評論,稱“英國孩子們也要死記硬背學數學了”,“'死記硬背'法的漂洋過海,或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徵象,但也不足以體現填鴨式教育的高人之處”。
  當然,這種論調在英國也有市場,可隨意貼標籤的說法早就被英國官方打臉了。英國教育部說,這種精通式數學教育方法(mastery approach)包括全班教育(as a whole class),並使用高質量的課本。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網站上對精通式教育方法的說明
全班教育則強調集體互動,而不是在教師解釋後,由個人或各小組較為緩慢地互動練習。另外,將更為重視課本,而不是現在的學習單。教育部還指出,將鼓勵小學生使用物品和圖片,把數學概念,如抽象思維、數字和符號等具象化。“精通式教育方法”讓全班共同進步,同時鼓勵出色的學生深化理解。
  重視基礎、加深理解,哪裡就等於“死記硬背”了?
  據BBC報導,源自中國的方法在2014年就開始引入試點。他們還在試點至今的Elmhurst小學採訪了已經接受兩年教育的小學生。小學生說:“我喜歡數學的每一方面,數字、計算,通過每一步去發現答案。”“我喜歡代數,那就像解謎。”
  BBC報導說,在中國人眼裡,“更好的辦法是先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概念,再繼續向前”;而英國的教育根基太淺:“有一英里長,但只有幾厘米深,太多的東西填進來。”這聽著才像“填鴨”啊……
  回應
 感覺吃大虧了,類似孫子兵法被老外學去
 為什麼要教他們痛苦學習?讓他們快樂成長!不快樂,毋寧死。讓他們在快樂中爛下去吧,求求你們別管閒事。
 幸虧教育部當年沒聽網上那些雞湯忽悠
 一個國家是否生機勃勃,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善於學習,勇於改變。從這點上看,英國在近代是所有國家中做得最好的。
 需要告訴大伙的是,英國是歐洲列國中最擅長調和折中,最不死守偏見教條的國家。遠有光輝孤立,折衝歐陸;近有加入丫頭行一聲驚雷,華麗轉身。現在放下BBC常見的架子,帶頭直接學習中國作為後發者的製度,不過是民族特性的又一體現罷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17_367762.shtml
2017-02-08 09:27:45
圖博館
英首相特蕾莎•梅擬恢復精英教育遭國內批評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2016.9.9宣布,政府將改革現行教育體制,讓所有學校通過能力測試選拔學生,從而使脫離歐盟之後的英國實施“精英教育”。但她的主張遭到國內多方抨擊。
  英國的文法學校相當於公立的“重點中學”,其教育水平不亞於優秀的私立學校,但學生不用繳納高昂的學費。文法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唯一區別在於,申請入讀時需要經過嚴苛的考試。入學考試在學生11歲(小學六年級)時進行。未能參加考試或落選者將按其所在學區就近入讀普通中學。
  要求放寬天主教會辦學限制
  遭國內多方抨擊批評
回應
 人家都兜了一圈回來了,我們還要邯鄲學步嗎?
 而我們國家正在解構公立重點學校,代之而起的是高昂學費的私立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劣質化。
 英國工黨就是偽裝成平等主義者的資本家走狗。理由很簡單,英國工黨的所謂平等遊戲的參加者沒有富人,富人的孩子有錢都去私立學校了。不約束富人的平等就是偽平等,讓窮人在少量有限的資源中自己搞平等,或者說煽動窮人嫉妒窮人,踩踏窮人,也就是以窮制窮,讓窮人永不能與富人競爭的偽平等遊戲。英國首相特蕾莎的建議是從窮人中提拔人才,與富人競爭,不至於全部被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幹掉。這仍然不是真正的平等遊戲。真正的平等就是取消私立學校,不管有錢人還是窮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只要成績好就能上好學校,也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戲弄窮人。叫工黨的不一定是為工人服務的,反而是工賊。為什麼特蕾莎提出恢復英國文法學校設立呢?理由也很簡單!單靠有錢人那麼點人才是不足以產生強大的競爭力的。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害苦了英國,讓英國在盛世中逐漸死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09_11_374085.shtml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於是跟中國學生PK了一場2016-10-12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因為這片子顛覆了西方人對中國人應試教育的過往呆板印象。
在片中,丹麥一直用自己的教育制度實力打臉說話,狠狠的表揚了中國教育。
而這部紀錄片的起因,都是PISA挑起來的。
2017-02-08 09:28:39
圖博館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就是一個針對全球15歲學生能力測驗,主要考試內容有閱讀能力、數學和自然科學。
自從中國在2009年加入PISA後,第一名就沒有其他國家的份了。
在西方教育的觀點裡,中國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應試機器。
連續幾年的PISA第一其實沒什麼。
畢竟那些都是試卷上的東西,要比就比試卷上沒有的。
  比賽結束 中國4:1丹麥
幾場考試後,有一個孩子說出了:“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將來有一天會征服世界”
  通過這些考試,終於讓丹麥的老師們意識到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上,丹麥的初中學生其實還差的很遠。光是有創新的思維,卻沒有基本知識,也不算牛逼。所以,儘管丹麥的專家還是對於一個班四五十人,每天上課10多小時的教育方式接受不了。但對於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應試教育算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中國教育並沒有那麼呆板,也沒有那麼沒有人性。“我覺得西方的文化有嚴重的問題,我們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人超越.他們已經從我們的手裡,搶走了那些研究性的工作崗位他們其實比我們強,我們未來靠什么生存呢?”
  回應
 其實這個視頻,去年我已經看過了,但我還是必須指出: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對待叫不醒裝睡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他們身上踩過去…
 沒有基礎,何來房子?當然睡帳篷的那叫創新?
 但是隨著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大陸在這一點上快和台灣統一了
 我們的大學以前的學生不輸任何國家(不管他們是哪種教育模式),但上了大學就垮了,所以我們要反思的不在於中小學,而是大學教育。
 總是有人在貶低國內的大學教育。其實無論從前或現在,好學生依然還在那裡,並且日後成為棟樑之才。大學教育問題在於,很多應該去技職的學生混到了大學裡。教育分流已經提出多年,但社會觀念卻依然停留在以文憑定九流,而不是如同德國等工匠文化國家那樣,以個人收入定九流。
 天天黑教育的人然而提不出一個更好的,適合31個省,從貧窮到富裕,從夢想到貧瘠,面面俱到,更廣闊公平的辦法,甚至他們不懂平等和公正的差別,真要認真和他們較勁,他們最後只有三個結果, 1. 有錢人上有錢人的學校,沒錢人上沒錢人的學校,以後怎麼辦,那不是教育的事了,是社會的事. 2 .全部放開,放開成什麼樣,教什麼不教什麼都交給私人和學生雙向選擇. 3.中國干嘛要這麼大?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0_12_376975.shtml
2017-02-08 09:29:34
圖博館
日媒:中國如何超越日本成為培養圍棋高手國家?

據日經中文網2017.2.7報導,被稱為“史上最強”柯潔年僅19歲就達到九段,是中國圍棋界的瑰寶。不光柯潔,近年中國陸續湧現了很多年輕的圍棋高手。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為何如今中國能夠超越日本,培養出眾多棋藝高超的年輕棋手呢?為了尋找答案,記者走訪了柯潔生長的地方——浙江省及北京等地,了解到了中國的特殊國情。
點擊查看大圖
  田沐沐(左)和周宗強對弈(右)(2016年11月,中國浙江省麗水市)
柯潔的家鄉是浙江省麗水市。2016年11月,記者來到柯傑曾經學習過的圍棋培訓班,目睹了那里大力培養新棋手的場景。
  “在柯潔之後,過了大約10年,我們又發現了一個能力這麼強的孩子。他可能跟柯潔一樣,兩年後為了當職業棋手去北京”,在圍棋培訓班裡,周宗強( 45歲)一邊跟學生對弈一邊對記者這樣說。他是這個最初教會柯潔圍棋的培訓班裡的老師,棋盤對面是6歲的田沐沐,念小學一年級。
  周老師所說的“將來可能會超過柯潔”的田沐沐來圍棋培訓班還不到1年時間,但現在“他已經能跟45歲的我一爭高下了”,周老師認可了田沐沐的才能。每天田沐沐放學後一來到培訓班,周老師就陪他下棋。
  記者拜訪培訓班那天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外面已漆黑一片,但同一個樓上的其他培訓班還有十幾名小學生在跟著一位老師學圍棋。這種培訓班還有很多,每天有將近100名學生放學後去學圍棋到晚上8點半。大家都面帶笑容,看上去很開心的樣子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培訓班的負責人李守勝(43歲)介紹說:“光我們培訓班的孩子就有700人。這附近(麗水市蓮都區)學圍棋的孩子大約有1000人”。
  圍棋為何如此受歡迎?周老師介紹說:“現在中國競爭激烈,父母們都很拼。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般從小就開發孩子的才能,圍棋只是其中之一。不過,認為圍棋有助於開發兒童潛能和提高智力的父母越來越多。柯潔的出名也帶起了圍棋熱潮”。
  柯潔的父母(2016年11月,北京)
其實,柯潔的父親柯國凡(49歲)、母親周柳萍(44歲)從小就開始拼命尋找柯潔的特長。周柳萍稱,“試了美術、籃球、奧數等很多科目,最後決定讓兒子學他喜歡的圍棋”。
2017-02-08 09:30:29
圖博館
中國父母拼命為孩子尋找特長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特長和升學密切相關。雖然各地區多少存在一些差異,但中國孩子上初中一般都要考試,這時候有特長能加分。不管是什麼特長,都能加分,提高成績。
  報導稱,加分同樣適用於中考和高考。就連北京大學這種中國的代表性高校,高考成績沒過線的學生也能通過體育及文化等特長加分入學,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像世界圍棋界的一流選手柯潔一樣擁有卓越才能的人會進一步受到優待,無需參加高考,就能進入喜歡的大學,這就是當今中國的實情。
  柯潔的母親周柳萍說:“兒子的圍棋前輩也在30多歲時進了北大。現在忙於圍棋,等穩定下來之後,將來打算讓他到北大或清華上學”。正因為如此,除了學習之外,中國父母為讓孩子學習特長付出非同尋常的努力。從英語到鋼琴、小提琴、繪畫,中國到處都有面向幼兒開設的培訓班也是正因於此。
報導稱,雖然幼兒教育存在過熱問題,但中國長期受到詬病、偏重記憶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也因為實行加分製而多少得到一些糾正。為培養柯潔這樣的天才提供了沃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柯潔8歲獨自前往北京,11歲成為職業棋手,13歲進入國家隊,為實現飛躍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座落於北京市中心的中國棋院,目前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約60名國家隊隊員聚集在此歷練棋藝。隊員是從約400名職業棋手中選拔出來的精銳,都是16~30歲的年輕一流棋手。
  國家隊隊員切磋棋藝(2016年11月,位於北京的中國棋院)
雖說是國家隊,但並沒有報酬,唯一的好處是能出名。為了生活,他們只能作為職業棋手贏得比賽,自己掙錢。年輕職業棋手的年收入為15~20萬元人民幣左右。雖然與一場比賽就能賺到6萬的柯潔等一流職業棋手存在差距,但年輕棋手們仍然懷著對將來的憧憬,每天堅持與隊友們一起歷練棋藝。
特長培訓和激烈的競爭改變了全球圍棋界的勢力格局。日本棋院副理事長山城宏(58歲)介紹說,“感覺現在的國際比賽中,進入前8的棋手裡有6個是中國人,2個是韓國人。奪冠的幾乎都是中國棋手,遺憾的是日本棋手連進入前8都很困難”。
  據介紹,在日本圍棋巔峰期的1986年,圍棋人口達到了約1000萬,後來因圍棋下法多樣化,減少到了目前的300~400萬。20世紀90年代,韓國棋手崛起,2000年代中國棋手崛起,逐漸取代了日本的地位。
2017-02-08 09:31:13
圖博館
中國棋院圍棋部部長王誼(56歲)表示,“在圍棋方面,我們從日本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現在年輕棋手層出不窮,中國的實力增強,還要感謝日本”。
  中日之間通過圍棋進行交流的傳統從二戰前一直延續下來,不過2017年將迎來一個重大節點。3月份,大阪將舉辦由中日韓三國頂尖職業棋手與日本開發的人工智能(AI)軟件共同參加的國際圍棋賽。日本的參賽選手是在2016年前無古人地奪得7冠的井山裕太九段(27歲)。中國的參賽選手並非柯潔,而是21歲的其他年輕希望之星。三個國家的頂尖棋手實力大比拼,再加上“人類對戰AI”的元素,此次比賽必將備受矚目。
  回應
 因為圍棋的誕生地就是中國!
 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
 是嗎?找優越感不能這樣找吧
 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是看事情要客觀!
 那是真的,清末民國時候,日本一個普通的棋手都能橫掃中國。像吳清源這樣的天才都要去日本學棋。中國重執棋壇牛耳,是國家慢慢強大起來以後的事。
 現代圍棋確實發源於日本。在日本,率先廢除了座子,這個舉措代表著變革。從清末民初到建國初期日本的圍棋水平遠遠超越其他國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最強者陳祖德憑藉中盤戰力才擊敗日本職業棋手,然後九段。中日兩國近代的圍棋水平對比完全和國力對比相一致。被日本授予名譽七段的陳毅說:“國運盛,棋運盛”。
 大秦帝國里,衛鞅也是這麼評價圍棋。
 日本圍棋最強盛時的代表人物卻是從中國到日本的吳清源,說變革或清流他也當之無愧!
 跟國運相關,沒錢時候玩個屁。經濟強大了,才有閒錢去培養閒情雅緻發展興趣。
 看過棋魂就知道了,日本的圍棋圈子相當封閉,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吸收新鮮血液的能力。
 日本人自大到了一定程度了。中國不是超越日本,是超越韓國。早十幾年前日本就被韓國超越了。
 我們只不過在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已,各方面都是這樣,你們日本人要習慣,反正你們都習慣了一兩千年了。
 以後被超過的更多,先慢慢適應!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2_07_392911.shtml
2017-02-08 09:31:59
阿楨
李遠哲22年的悔悟 沉重代價全民扛 2022/10/13 中國時報

李遠哲在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後,就被高高供奉在神壇上,政府想藉由他的聲望,凝聚共識,為政策背書,民眾仰望他的光環,希望他能指一條光明大道,2000年總統大選,李遠哲看好陳水扁是「向上提升的力量」,但未料扁在第一任就有陳由豪政治獻金疑案,即使如此,2004年大選,他依舊是挺扁;李登輝借助黑道做選舉樁腳的現象,李遠哲說看不下去,因此與李漸行漸遠,但民進黨至蔡英文執政,黑道勢力依舊存在,而且李遠哲的話,民進黨也不愛聽了。
李遠哲對蔡英文失望後,現在又把期待放在賴清德身上,認為賴清德是比較好的人選。但是李遠哲的「識人」眼光如何?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是他一度支持的人,現在李遠哲又如何評價他們呢?
與其點評江山,李遠哲不如回歸科學家身份,科學家報國,這是最具體的作為。
  相關新聞
李遠哲:民進黨執政後 腐化得比過去更快

被罵教改搞爛台灣高教 李遠哲嘆氣吐原因:當年李登輝和我鬧翻 2022/10/13 中時

李遠哲表示,廣設高中、大學並非由教育改革委員會提起,而是民間教改團體的意見,當時教改委員會走訪全台,徵求老師們意見,考量到政府沒有用經費辦好的學校,當初的廣設高中、大學,初衷是設立好學校,而非「浮濫設立」。
自此開始,教改委員會送報告書給李登輝時,李登輝下屬就會不斷說教改委員會壞話,更稱李遠哲要把台灣教育從根拔起,李遠哲感嘆,教改委員會花了2年時間所寫的報告,就這樣被李登輝冷處理,根本原因就是他沒答應當行政院長。
對於觀眾提出的技職教育「已經死了」,是教改當初規劃不當,還是後繼者執行不當,當時教育部長吳京提出技職體系可以升學概念,他不同意,認為學生應該先學基礎的語文、科學、數學等課程,最後3年才該學習技職教育。
  回應
那既然教改有問題當年怎麼你連個屁也沒放呢?
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可惜死人不會說話,否則真想看看狗咬狗!
2022-10-13 10:18: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