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1-19 09:15:41| 人氣6,173| 回應24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蘇-35是雞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4.以上詳參【圖博館】:Su-35  SU27殲十一  SU-27家族關係  SU-34  SU-33  Su-30  SU-27

蘇-35


2009年8月莫斯科航展,蘇-35專用117S型發動機
蘇-35戰機用有源相控陣雷達
俄展示的苏-35战机用有源相控阵雷达

價格談不攏 中俄今年簽署蘇愷-35合同無望2013-11-20旺報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3月訪問俄國時,雙方曾就俄售中蘇愷-35戰鬥機進行討論。不過,俄羅斯技術集團總裁謝爾蓋‧切梅佐夫19日出席杜拜航空展時透露,因雙方價格談不攏,今年將不會簽署中國購買24架蘇愷-35戰鬥機的合同。
據俄羅斯新聞網報導,按飛機的配套零件及搭載武器,目前國際市場上,蘇愷-35的價格約在5000萬至1億美元,也就是說,大陸購買蘇愷-35的單價,最高要6億人民幣(約29億台幣)。
  相關新聞
中俄蘇-35合同年底前起草完畢 優於歐洲所有戰機
中國推遲蘇-35採購:要求提供定製版 最快明年底交付:載入自己的資料鏈,敵我識別、器系統等
克里姆林宮決定對華售蘇35背後的關鍵因素

俄羅斯衰了!中國購蘇35和拉達級竟是援助普京 2013-03-19 

  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採購蘇-35以及阿莫爾級(楨:潛艇案是俄中合作!詳參【圖博館】:中國AIP潛艇)是中俄近期最重要的兩大軍事合作專案,受到外界的廣泛關注。關於中俄的這兩大軍事合作,國內外評論眾口紛紜,一些國外輿論聲稱是中國技術仍依賴國外的鐵證,一些國內輿論則聲稱毫無必要引進蘇-35。
  首先,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毫無邏輯可言。117S發動機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千牛和125千牛。相比之下,用於俄羅斯T-50的117發動機(AL-41F)正式版推力在157千牛以上(未來計畫180千牛)。所以說,所謂先進的117S發動機,仍沒有脫離三代機引擎的水準,推力增量很有限。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可能時間表,獲得117S發動機的時間最快也在五年後,完全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另外,阿莫爾級計畫更是俄羅斯潛艇直接引入中國技術設備,對難產的“拉達”級潛艇的全面完善。可見,由於行業持續性衰退,俄羅斯軍工企業不僅資金人才缺乏,技術進一步更新換代也出現嚴重問題,已經開始需要中國軍工技術的反哺。俄羅斯軍事技術長期吃老本的狀況已瀕臨末日。
  所謂先進的蘇-35戰鬥機、拉達級潛艇乃至伊爾-476等等,無一不是前蘇聯時期技術遺產的後代,如果沒有新鮮技術血液的融入,根本談不上“滿足未來需要”,甚至很多企業隨時有徹底破產垮臺的可能。俄羅斯大型軍艦、運輸機、潛艇幾乎都已經面臨無米下鍋的況狀。其他幾個關鍵行業,即使有俄羅斯本國訂單,但由於新一代武器研製費用高昂,新型號研製進程也舉步維艱。如沒有外來資金的支援,蘇霍伊公司的T-50戰鬥機甚至難以順利推進。俄羅斯海軍甚至依靠印度護衛艦訂單,才能確保同型號的護衛艦在本國服役。
 儘管中國軍事工業進步飛速,但實際上距離西方先進水準仍然有很大差距。無論如何,俄羅斯在未來幾乎仍是中國軍事技術交流和借鑒的唯一視窗。如果俄羅斯軍工垮臺,中國軍工的很多領域可能真會陷入閉門造車的狀況,對中國肯定是弊大於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保持活力的俄羅斯軍工,也有利於促進中國軍工的發展。事實上西方的軍事發展,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歐洲和美國防務企業間的不斷交流和合作。盲目自滿和排外,不能真正縮短和西方的差距。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587605-1-1.html
  相關新聞
外媒猜 殲-20將換裝蘇-35引擎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
  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之所會如此,除了中方想引進更佳引擎科技、俄方不願使去市場、尤其中俄間旣合作又競爭的戰略關係外,也體現了唯有自主自力發展,才有可能與他人談判(不只引擎如此、其它領域亦然),這對台軍IDF的雙小引擎應也些啟發吧!(詳參【圖博館】:IDF()雄鷹?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3580434

國產直升機三大優勢:全壽命成本不到進口貨1/5 2013-9-4環球時報

  中航工業昌河飛機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昌飛)向來以生產直-8、直-11系列直升機而聞名,近年來該公司推出的AC311和AC313新型直升機也得到國內公安部門的青睞。該公司總經理周新民在第二屆天津直升機博覽會前夕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習慣上認為國產民用直升機不如同類進口產品,但事實上,國貨在三大領域具備明顯優勢。
  他認為,中國民用直升機的第一個優勢是性價比。價格分為兩方面,即單機售價與全壽命價格,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中國單機售價的優勢明顯。人們通常提到的國產民用直升機存在差距,其實是指全壽命週期及可靠性方面的差距。根據調研,中國產品的可靠性雖然可能不及進口貨,但是對方的備件、維修價格卻高得多。比如中國產品的翻新週期是1500飛行小時,對方是3000小時,但每次翻修的價格是中國產品的2-3倍,如此算下來,中國產品至少與對方旗鼓相當。從備件角度而言,中國產品的優勢更明顯,國內外價格差距不只是2-3倍,而是達到5-10倍。
  回應
  說什麼維修壽命短還便宜!盡扯淡,打仗要求的低維護高可靠高出勤,你連戰備值班都不能連續進行,等著挨揍吧
  真打起來,武器壽命就沒什麼用了,沒多少武器是善終的,最後還得是性價比最牛,打得起、打得贏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楨:正因壽命短和穩定性不夠、故平時多用俄發動機,這不只合性價比、也可維持自己的研發能量和維持中俄戰略關係!)

俄通社-塔斯社2012-4-17俄宣布售華蘇-35戰機談判曆時一年半已終止

  環球網記者胥文琦報道 據俄通社-塔斯社2012-4-17日消息,俄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代表表示,俄中關于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出售蘇-35殲擊機的談判已經終止。

俄羅斯蘇愷-35 售予中國24架 2012-11-22 旺報

 據俄羅斯「紐帶」新聞網、《導報》20日報導,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已經和中國國防部就供應24架蘇愷-35戰鬥機達成協定。而合約本身將會在一、兩年內簽署,飛機將從2015年起開始交付,合約的金額超過15億美元。 
 2004年中國拒絕繼續履行蘇愷-27戰鬥機許可生產合約,只生產了合約規定的200架中的105架,隨後開始生產以蘇愷-27為基礎、未經許可的殲-11型戰機。透過「逆向工程」的研發,中國軍方完全掌握蘇愷-27的各種性能。 
 俄戰略和技術分析中心專家認為,中航工業集團公司幾乎沒有為自己仿製的蘇愷-27戰機做過宣傳,說明中國仿製品可能存在大量技術難題,俄方不必擔心中國會很快仿製蘇愷-35戰鬥機(楨:啥仿不出?蘇-27→殲-11;蘇-30→殲-16;蘇-33→殲-15;蘇-35→殲-?  詳參【圖博館】:中國 《模仿了創新》)。
  相關新聞
俄專家:蘇-35非常精密中國無法技術複製 
平可夫警告俄高官:最多8年俄將為售華蘇-35流淚
美國《防務新聞》2013-7-6憂大陸靠蘇愷35和S400 讓大陸周邊地區的戰機升級努力歸零(詳參【圖博館】:紅旗-9與S-400反隱能力
漢和稱蘇-35戰鬥機將賦予中國空軍十年優勢(回應:漢和真是放狗屁,蘇35是三代至四代機,又沒隱形能力,人家F22可能一部就搞掂他幾部,這只能算是暫代品,有好過無!平可夫 詳參【圖博館】:《僵

中國購蘇-35系過渡非對殲-20殲-31失去信心 2012-11-22 環球時報  

  俄媒稱,具有“4++代”水平的蘇-35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眼裏具有難以抵禦的誘惑力(楨:?)。俄方在航展期間提供的資料宣稱,這種戰機將在未來十年內成爲俄空軍的主力,首批6架將于今年加入俄空軍服役。它不僅繼承大名鼎鼎的蘇-27戰機的特性,而且還最大限度吸收了俄第五代戰機T-50的新技術。俄羅斯《航空艦隊》雜志披露,蘇-35與之前的型號相比,最突出的改進是擁有采用推力矢量控制系統的117S型發動機,比F-22的發動機更先進(楨:?沒魚蝦也好!)。此外它裝備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與F-22的AN/APG-77雷達性能相當(楨:?詳參【圖博館】: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F-22   仿F-22  PLA四代機之爭 ),而強大的抗幹擾和武器挂載能力讓它在電磁幹擾的特殊環境下比F-22更具優勢。
  一名中國軍事專家認爲,中國選擇引進蘇-35戰機並非對國産戰機失去信心,而是在現役第四代和在研的第五代戰鬥機之間搭起戰力過渡之橋。他表示,鑒于美國加速在中國周邊擴散F-35戰機,美軍獨享的F-22更頻繁地進出關島和日本沖繩基地,使中國空防壓力明顯增大。而中國研制的殲-20、殲-31等隱形戰機尚處于技術論證階段,離實戰有很長時間,因此選擇國際市場上最有可能與美國隱形戰機抗衡的蘇-35是明智的選擇。澳大利亞空中力量研究所曾評估過世界戰機市場上的幾大名角,經過對14項關鍵性能對比測算(包括超音速巡航、隱形、超機動性、可控推力矢量和超音速飛行時使用武器能力等),結論是蘇-35的得分比F-35高出一大截(楨:?詳參【圖博館】:F-35-JSF)。因此中國選擇引進蘇-35也存在現實的合理性。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1-22/1021707446.html

消息稱殲10B即將交付中國空軍 戰力可進世界戰機前8 環球網2013-10-24

殲10A vs 殲10B
殲10A
殲10B
殲10B相控陣機載雷達(詳參【圖博館】:-10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在中國五代機服役之前,中國航空兵需要有一型性能比殲10A有全面增強的,能夠在未來十年高強度戰爭環境中與最先進四代改型戰鬥機直接對抗的“高端後四代”戰鬥機裝備。這樣能夠對於周邊國家裝備的第四代戰鬥機形成全面的性能優勢,而且能夠直接對抗少數國家裝備的先進四代改型戰鬥機。
  觀點二:採用機載相控陣雷達降低RCS 。殲10B最明顯也是最重要的一項改進就是使用了固定陣面的相控陣機載雷達,這從殲10B微微傾斜的雷達罩與機身結合線就能看出。由於來射雷達波會從透波的雷達罩進入雷達艙,在機掃雷達複雜的天線和底座結構之間反射、疊加和諧振之後,再反射回來射方向,雷達艙成為採用機掃機載雷達的戰鬥機的三大諧振腔之一,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機迎頭RCS。
  因而採用固定陣面的相控陣雷達之後,戰鬥機設計師一般將雷達陣面設計成傾斜的,這樣就可以將進入雷達艙的來射雷達波通過傾斜的雷達陣面將雷達波反射到其他方向,從而大大降低了雷達艙對於飛機迎頭RCS的貢獻,改善了飛機的隱身特性。這也成為判斷一型飛機是否採用相控陣機載雷達的特徵。根據網路上最近曝光的殲10B雷達罩打開露出黃色固定天線陣面的照片,已經能夠確認殲10B採用了相控陣機載雷達。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0-24/0902745998.html
  相關新聞
自製戰機 主宰大陸領空
旺報2013-12-19殲-10B(DSI進氣道+AESA雷達)量產  陸無懼歐美戰鬥機
東海上空的對峙-J-10B對決F-15J孰優孰劣(回應:奸10剛出來時,說性能和f16不向上下,現在升級說完爆f15!吹吧,不上稅!。。。我想說,現在都21世紀,無論是技術,材料,工藝都有很大的進步。那做出來一款J10,它比上世紀的F16性能相當,請問不合理嗎?做出來一款更先進的J10B,告訴你比以前的F15強,請問不合理嗎?。。。如果日本的F15J不升級的話,以其90年代的中期水準對付2005年後水準的J10B的確是落入下風的。。但如果日本的F15是按照波音公司F15SE的水準參考去升級的話,那倒不一定會落入下風了。)

大批中國在研發動機曝光:首次確認WS-15存在2013-5-7北京新浪網

中國在研的各型發動機性能

中國在研的各型發動機性能2
中國在研的各型發動機性能表(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動機研發史
  在2013年中國航空推進技術高峰論壇的英文版網站上,有一個中國航空發動機項目匯總表。其中曝光了幾個關鍵資訊。1.官方首次確認疑似為殲-20准備的WS-15發動機存在。2.武直10未來可換裝大功率發動機。3.現在有多款大型直升機正在研發中。
  文中透露的資訊相當豐富,其中以WS-15發動機為核心研製的SF-A型發動機推力達到13噸,並將配備給大型運輸機運-20,WZ-16功率1500KW,將配備給武直十和直15,在型號右欄,還顯示有Y-21(運-21,可能為ARJ-21的運輸機版本)和Y-19(渦槳飛機)型號存在。另,功率達1800KW的WZ-10型發動機將配備國産20噸級直升機。
http://dailynews.sina.com/bg/chn/chnmilitary/sinacn/20130507/19044521517.html
117S矢量推力發動機
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117S矢量推力发动机
中國軸對稱矢量噴管(2000年珠海航展披露)
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2-3-1報道:殲20將裝備WS15發動機 推力18噸\
新殲20發動機鋸齒狀結構
美國F-22“猛禽”戰鬥機配備的F-119發動機,使用二維矢量噴管
F-35戰鬥機配備的F-135發動機,也可以加上向下彎折的矢量推力噴嘴。但是這個噴嘴只有在垂直起降的場合使用,可以大大地縮短起飛/降落距離。其他F-35則不使用這項設計。
美國研發變循環發動機計劃2020年配備F-35:據美國《航空周刊與空間技術》2012-9-24報道,美國正著手發展新一代的戰鬥機發動機,除常規渦輪風扇發動機的高壓核心機和低壓涵道氣流外還有一個第3氣流,外部流路能夠打開和關閉。起飛時,第3氣流關閉減少涵道比和轉移更多的空氣流進入到核心機增加推力。巡航時,第3氣流打開,增加涵道比減少燃料消耗。第3氣流能夠冷卻用于發動機熱端部件熱管理的冷卻空氣、用作飛機系統熱沈的燃料、加力燃燒室和噴口的壁板。這種構造還能夠減少飛機的阻力。進氣道是按起飛時最大空氣流量狀態設計,但在巡航時捕獲的氣流大于發動機的需要,便會造成溢流。第3氣流便能夠旁路額外的空氣,減少溢流阻力,並且增加的流量能夠用來填充飛機尾錐部,減少底部阻力。將會比F-35所用的F135發動機改善發動機的燃料效率25%,增加飛機的作戰半徑25-30%,留空時間增加30-40%。 
newmaker.com
图文:太行性能数据与外国主力发动机对比
渦扇10太行  的尾噴口,外層磷片是輪流疊壓的結構,各片磷片都首尾相連的部分疊壓在前一片身上,尾噴口在外觀上是由大小形狀一致的磷片組成的。

珠海航展上展出的国产“太行”涡轮风扇发动机侧后视摄影:门广阔

而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采用每兩片大磷片夾一片小磷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磷片和小磷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首次降落遼寧艦的552號是俄製發動機,554號是太行發動機。(詳參【圖博館】:中國

 我国歼-15飞鲨舰载机成功在辽宁号航母上完成起降

J10B的試飛機,05號機是用WS10A ,01號機是AL31N


消息稱中國殲16戰機已小批量產 配國產發動機2013-11-2環球網

渦扇WS-10太行發動機,是由中國一航瀋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軍用渦輪扇發動機,研究過程長達近20年。中國計畫在殲-11B/BS上全面使用渦扇10,以替代俄制AL-31發動機。
  回應
  體制不改,難有作為
  別什麼都往體制上扯,同樣的體制,為什麼經濟增長遠超美歐?為什麼航太搞的很好?
  和體制有毛關係 全球只有美俄英能獨立設計製造軍用發動機
  別和他說那些了,這些人永遠不會明白的。
  渦扇發動機的最難處是渦輪每分鐘上萬轉的轉速和1300-1700C的渦前高溫。轉速和渦前溫度越高,推力越大。除了高溫強度,渦輪葉片高溫蠕變(逐漸變長)直接影響發動機的壽命和穩定性。美英的發動機用的是無晶界的單晶葉片,我們可能用的是低一檔的定向凝固鑄造的平行多晶葉片。歸結為一句話,造一台發動機不難,但造一台頂尖發動機太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11-02/0902747566.html
  相關新聞
從噴零件到空中停車 中國太行到底行不行
外媒猜 殲-20將換裝蘇-35引擎
WS-15發動機大突破!殲20(18?)可出垂直起降版  中J-18
新浪軍事2014-1-5運-20國產發動機WS-20測試: WS-20以太行發動機WS-10為基礎,不同於俄制D-30發動機的新型發動機,WS-20短艙和結構類似於美國CFM56-7發動機和GE90發動機。以太行發動機WS-10為基礎,將主要用於運-20大型運輸機,未來,還可作為大型客機、新型雙發中型運輸機、飛翼佈局遠程隱身轟炸機和第二代遠端反潛巡邏機的主要動力,將在未來5至7年內投入使用。至此,我國成為繼美、英、法、俄之後第五個能夠獨立研製大涵道比高性能渦扇發動機的國家。(詳參【圖博館】:-20

蘇35與F22相比孰優孰劣 F22技高一籌  2014-2-11新浪軍事

  Su-35BM戰鬥機是Su-27“側衛”家族的新成員,有著優美的氣動外形和大推力的推力向量發動機,具有“側衛”家族中頂尖的飛行性能。在巴黎航展期間,Su-35BM通過一系列過失速機動將自己的優異性能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巴黎航展最耀眼的明星。下面筆者對Su-35BM最精彩的表演動作做一簡要回顧,著重標明哪些是過失速機動。
  起飛後,Su-35BM先以筋斗開場。在筋斗的後半段橫滾180度改平進入俯衝,隨後拉起,重複先前的動作。在筋斗頂端突然增大攻角,將機身改為垂直俯衝的姿態。這是整個表演過程中的第一個過失速機動。
  SU-35BM改平之後,向左拉出盤旋上升。回轉改平,向下俯衝的一刹那,突然增大攻角,機身繞速度向量旋轉了起來,類似於失速尾旋。和通常充滿危險性的尾旋動作不同,因為Su-35BM有推力向量發動機,動作變成可控的,安全性大增。Su-35BM在機鼻對準下一步機動的航線之後推杆低頭,輕鬆改出。這是表演過程中的第二個過失速機動。
  經過一系列的橫滾機動,Su-35向左橫滾,進入360度急盤旋,可以清晰地看到後緣襟翼也向下偏轉,提高升力,機翼上表面被邊條拉出的強筋渦流覆蓋,之後改平,再垂直拉起爬升,緊接一個尹麥曼回轉。俯衝過程中向右做了兩圈滾筒機動。注意這和普通的橫滾機動不一樣:橫滾機動的軌跡近似於一條直線,而滾筒機動在橫滾的同時還要在升力的作用下劃大圈,軌跡近似於螺旋線。隨後Su-35BM做出小坡度盤旋,將機身對準跑道方向,在觀眾正上方向左做出上升轉彎,逐步將機身拉到垂直,收小發動機油門,空速越來越低,逐漸的幾乎靜止在空中,然後飛機保持機體上仰姿態向下掉高度,換句話說實際上是“尾巴朝前”飛行。這是一個標準的尾衝動作,也是表演過程中的第三個過失速機動機動。由於這個動作是在人群正上方完成的,觀眾的尖叫聲不絕於耳,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Su-35BM表演的觀賞性。注意,尾沖機動並不是擁有推力向量發動機飛機的專利,我國的K-8教練機等也能順利完成尾沖機動。但是推力向量可以提供額外的低頭力矩,保證飛機以更快的低頭角速度退出動作,增大安全性。
  Su-35BM的改平過程中向右做出小坡度盤旋,增速之後開始了另一個急轉,轉了約90度之後突然增大攻角,讓飛機繞速度向量滾轉,直至機身變成上揚狀態。這是一個很類似於F/A-18E的“貓鼬”機動。觀眾的掌聲再次響起。
  Su-35BM再次提速通場,垂直拉起筋斗機動。得益于高清攝像機拉近視野的轉播,我們可以見到Su-35BM在筋斗頂端轉動了推力向量噴管,這樣有助於提高攻角,減小筋斗半徑。這一動作很類似於F-22的“動力筋斗”,前半程爬高,後半程急減速,讓後半程的筋斗半徑明顯小於前半程,這樣一來改出的高度就明顯高於進入高度,方便恢復能量接下一個動作。
  隨後Su-35BM經歷一系列滾轉和小坡度盤旋,結束了約6分鐘的表演,小航線下滑著陸。總的來說,這是一場觀賞性極高的飛行表演,很好的表現了Su-35BM在低速,高攻角下的可操縱性和指向靈敏性。其中的不少機動動作都很具實戰價值。
  與頂尖水準一較長短
  Su-35BM與F-22A,這兩者雖然不是一個級別的對手,但在過失速機動能力方面卻經常被拿來比較。F-22A同樣具有推力向量裝置,具有在低速任意改變指向的能力。下面筆者將二者在相同機動中的表現做一簡要比較(請見題圖的比較視頻)。
  需要注意的是,Su-35BM在本屆航展的表演內容大多已經在早先幾屆的莫斯科航展上表演過。所以筆者在選取比較材料時,不會局限于巴黎航展的表演內容,畢竟Su-35BM在前幾屆航展可能有更精彩的表現。如果一個機動動作被多次表演過,筆者將選取歷屆航展中完成速度最快的。而F-22A的表演選取範圍是2006-2008年間由Moga少校在美軍本土和英國范保羅航展的飛行展示。
  1) 自旋下降
  Su-35BM的這一機動經常用來展示其傲人的機首指向能力。自轉一周,意味著周身360度的敵機均在其鎖定範圍內,具有一定的實戰價值。F-22也有類似機動。所不同的是,F-22在自旋過程中會改變旋轉方向,先向左旋轉一周,再向右旋轉一周,表現出了高度的可控性。曾經有網友將F-22某次急速自旋的視頻與Su-35BM直接對比,得出F-22自旋角速度更高的結論。筆者認為這種比較意義不大:即使最先進的火控系統,搭配先進的大離軸角格鬥彈,對目標需要幾秒鐘也才能完成鎖定。如果自旋速度過快,很可能尚未鎖定目標就“轉過頭”。相比之下,穩定且可控的自旋才有更高的實戰價值。所以與其單獨比較自旋速度,不如比較旋轉過程中的可控性。可控性高的自旋,應該做到該轉時轉,該停時停,該改方向時改方向。F-22的表演較好的貫徹了這一宗旨。相應的,Su-35BM雖然尚未在表演中展示中途改變方向的能力,但考慮到Su-35BM的推力向量多出一個偏航控制功能,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也有這樣的能力。
  2) 下俯改出
  這是一個經常被航空愛好者忽略的動作細節:靜不穩定飛機在過失速機動的末端,受氣動力的干擾,飛機往往會出現不可抑制的上仰。在F-22和Su-35BM的表演的高清視頻轉播中,都可以看到兩者將推力向量負偏,加速機頭下俯改出,這也是擁有推力向量的自旋下降與常規飛機的尾旋測試的根本區別之一:改出速度更快。
  F-22曾經在2006年表演的某次猛烈推杆中達到過近200度/秒的低頭速率,幾乎是眼鏡蛇一類機動動作抬頭速度峰值的3倍(對於靜不穩定的飛機而言,低頭速度通常低於抬頭速度)。飛行員Moga少校感到短暫黑視,所幸此時高度不算很低,沒有發生事故,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F-22驚人的俯仰軸敏捷性。
1) 動力筋斗
所謂動力筋斗,是指前半程用常規筋斗機動的方式做上升轉彎。在筋斗頂點,亦即速度最低點,用推力向量增大攻角,協助完成筋斗。Su-35BM在MAKS航展和巴黎航展多次表演這一機動,轉完360度筋斗約耗時18-19秒。而反觀F-22的類似機動,在筋斗頂點拉到了不可思議的攻角,導致後半段的半徑急劇收縮,360度筋斗僅耗時9-10秒。
2) 尾沖
觀眾對這一機動並不感到陌生,Su-27, K-8等機型也曾多次表演。在爬升的頂端,飛機保持機頭向上的姿態依靠地球重力下落,相當於機尾朝前飛行,隨後低頭改出。和這類沒有推力向量的飛機相比,F-22和Su-35BM的最大特點在於可以用推力向量協助低頭改出,速度更快。Su-35BM從上仰50度到下俯50度過程中,通過高清視頻轉播,可以清晰的看到推力向量已經處於較大幅度的負偏角,幾乎是在全力改出了,全程耗時約3秒鐘。而F-22從上仰90度到下俯90度的時間更短,僅耗時約2秒。
從以上的對比可以看出,兩者的機動動作品質大致接近,而F-22在俯仰軸上表現出了更好的敏捷性。當然,Su-35BM以後的表演可能有更好的表現,讓我們拭目以待。
  Su-35BM官方資料分析
  蘇霍伊給出的Su-35BM宣傳手冊中提供了部分資料。和飛行性能有關的資料如下:
  正常起飛重量(帶2枚RVV-AE導彈,2枚R-73E導彈):25300千克
  最大機內油燃料(11500千克)高空航程:3600公里
  高度1000米加速(載荷條件為50%標準戰鬥燃料),1100-1300公里每小時:8秒
  1000米爬升率:大於280米/秒
  最大速度,高空:2.25馬赫 低空:1400公里每小時
  G上限:9
  下面與Su-27單座基本型Su-27SK做一比較:Su-27SK攜帶2枚R-27R,2枚R-73E導彈和5270千克燃料的正常起飛重量為23430千克。考慮到RVV-AE比R-27R輕75千克,Su-35BM的正常起飛重量(無外掛)比Su-27SK高出2噸以上。但注意,Su-27家族的正常起飛重量並不滿載機內燃油,而蘇霍伊並沒有給出Su-35BM的正常起飛載油。Su-27SK正常起飛油料5270千克,是其滿載油9400千克的56%。如果Su-35BM是按照同樣的比例,起飛載油約6400千克,那麼其基本空重比Su-27SK高出約1噸,即18噸左右。目前Su-35BM的空重並沒有官方的統一說法,所以以上僅僅是一個猜測。筆者認為以上的估計誤差不會很大,原因有二:
  一是可以從老Su-35的情況做一驗證:老Su-35比新Su-35增設一副鴨翼,空重增至18400千克。考慮到可動鴨翼與操縱機構約有300-400千克重量,而117S的幹重量比AL-31系列也有一定提高,推力向量噴管又會使單發增重約110-120千克,考慮上述因素後,空重仍會維持在略大於18噸的水準。有觀點認為Su-35BM的複合材料可協助減重,但需注意,百分之十幾的複合材料用量減重幅度僅有數十千克,並不會顯著影響估計的結果。
  二是可以從航程與載油係數(燃料重量/總重量)方面考慮。Su-35BM基本繼承了Su-27SK的氣動外形,可認為二者的巡航升阻比近似相等。Su-35BM和Su-27SK都取高空航程,則巡航剖面近似相同。Su-35BM使用11500千克燃料的航程,比起Su-27SK使用9400千克燃料的航程,略提高了70公里(3600公里vs 3530公里),117S的單位油耗不大可能比AL-31F進一步惡化。因此Su-35BM使用11500千克燃料的載油係數,比起Su-27SK使用9400千克燃料的載油係數,應該近似相等。同樣可以驗證出Su-35BM空重應介於18-19噸之間。
資料圖:117S的航展展板,全加力是14000千克,特殊模式14500千克資料圖:117S的航展展板,全加力是14000千克,特殊模式14500千克
  從爬升率來看,只有一個模糊的1000米“大於280米/秒”,並不知道是略大於,還是顯著大於。作為參考,根據MIG-29A操作手冊,MIG-29A在50%燃油,外掛2枚R-60導彈時的1000米高度爬升率是310米/秒,屬於三代機的頂尖水準,因此可以認為Su-35BM至少是較為接近三代機的頂尖水準的。
  然後是加速性。1000米高度,50%標準載油(非滿載油),1100-1300公里每小時加速,對應0.916-1.083馬赫,耗時8秒。相應的,MIG-29A亦需8秒左右;而F-16C Block30在更高的3000英尺(1524米)機內滿油時,同馬赫數區間加速僅耗時4.8秒。
  筆者認為這如117S的推力有關。根據土星設計局的航展展板,117S的全加力推力並不是14500千克,而是14000千克,之前流傳的14500千克實際上是“特殊模式”。我們知道很多俄機在起飛時可以用特殊模式小幅增加推力維持十幾秒(如Su-33和MIG-29K),所以計算性能時,究竟取的是最大加力,還是短時間的特殊模式,我們並不知道。
  從最大飛行速度來看,低空速度與Su-27Sk持平,應該是相同的動壓強度限制,而高空速度小幅下降了0.1馬赫。另有報導表示Su-35BM已經在試飛中不開加力達到了1.2馬赫級別的超音速巡航。
  最大機動超載達到了9G,考慮到結構有增強,有較大可能已經消除了Su-27系列的跨音速超載陷阱。
  總的來看,以上是不反映推力向量作用的常規飛行性能,已經處於現役三代機中較為靠前的位置。如果考慮到推力向量的作用,Su-35BM的飛行性能確實十分優異。
  F-22的機動能力將是挑戰者們永遠的夢魘。2013年“紅旗”演習中改裝了專屬頭盔瞄準具HEA的皇家空軍“颱風”式戰鬥機面對只有平視顯示器的F-22依然小輸;2006年國內某研究機構在模擬分析後認為,如果僅以機炮戰為依據,F-22在纏鬥中能夠獨自對付兩架Su-37(老Su-35的推力向量改進型)而不落下風,原因是F-22每個機動結束之後可以迅速恢復能量緊接下個機動。新型的Su-35BM增強了動力,能否扭轉這一局面,讓我們拭目以待。
  F-22的機動能力將是挑戰者們永遠的夢魘。2013年“紅旗”演習中改裝了專屬頭盔瞄準具HEA的皇家空軍“颱風”式戰鬥機面對只有平視顯示器的F-22依然小輸;2006年國內某研究機構在模擬分析後認為,如果僅以機炮戰為依據,F-22在纏鬥中能夠獨自對付兩架Su-37(老Su-35的推力向量改進型)而不落下風,原因是F-22每個機動結束之後可以迅速恢復能量緊接下個機動。新型的Su-35BM增強了動力,能否扭轉這一局面,讓我們拭目以待。
  模擬空戰中對決F-22和F-35
  2008年,國際著名分析機構RAND公司針對Su-35在未來可能的衝突中對陣F-22或者F-35戰鬥機的情況做了一些分析,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估計中距導彈的實戰命中率
  根據AIM-120導彈各個型號的實戰表現,RAND按照以下式子估計了其實戰命中率:
  命中率=視距外命中數/總發射數
  這一公式引起了很大爭議,因為正確的公式應該是:視距外命中數/視距外發射數,換句話說,RAND將視距內發射並命中的AIM-120認為是“視距外發射沒有命中”。但是RAND並沒有修改這一公式,因為這對結果影響不大:命中率提高,則雙方命中率都提高;命中率降低,則雙方命中率都降低。此外RAND考慮了實戰毀傷因素,並非擊中=命中;如果擊中兩發才摧毀一個目標,則命中率計為50%。這對於Su-30, Su-35這類機體較為堅固的雙發重型機目標而言是合理的。
  RAND據此得出了46%的命中率。RAND進一步認為,面對高機動性的戰鬥機目標,在複雜干擾化境下,這一數字會進一步下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亦即15%左右。
  2) 忽視隱身效應
  本著料敵從嚴的原則,RAND認為在Su-35BM的雷達面前沒有飛機能夠隱身,且發現距離=鎖定距離(通常對於隱身目標而言,鎖定距離遠小於發現距離,因為不連續回波不能構成跟蹤條件)。此外,導彈追蹤隱身目標時易於脫鎖這一特性也不予考慮,雙方的中距彈命中率使用相等的15%。
  3) 超視距對射階段
  Su-35BM可攜帶大量外掛超視距導彈,總超視距導彈數量是F-22的兩倍,F-35的3倍。由於雙方的導彈命中率設定為相同,這一階段Su-35BM可對F-22取得約2:1的交換比優勢,對F-35取得約3:1的交換比優勢。這一結果與數學期望相符。然後RAND考慮了兩種情況:敗退的F-22(或F-35)掉頭逃跑,Su-35追擊;或者F-22(F-35)繼續接近直到近距離空戰。
  4) 情形1:追擊空戰階段
  F-22有良好的持續超音速飛行能力,無加力飛行速度比Su-35BM的1.2馬赫高出很多。因此這一階段對F-22基本安全。
  而F-35就沒有那麼好運。當時F-35尚未展示出無加力1.2馬赫飛行能力(這一能力在4年後才獲測試確認),所以RAND估計F-35只能以0.7馬赫脫離,被Su-35BM縮短距離後,以R-73格鬥彈尾追擊落。同樣是依據料敵從嚴的原則,R-73的射程被設定為30-40公里,也達到了超視距攻擊的範圍,因此Su-35BM可在較為安全的距離尾追擊落F-35。至此,Su-35BM對F-22的總交換比仍為2:1左右的優勢,對F-35則超過了3:1。
  5) 情形2:近距空戰階段
  以下假設F-22(或F-35)繼續接近至近距離,使用AIM-9X對決Su-35BM。RAND考慮得很細緻,認為在近距離機動空戰開始之前,會有一輪格鬥導彈的“迎頭對射”。由於R-73的迎頭射程遠遠大於AIM-9X(40公vs10公里),導致這一輪Su-35BM依然可以維持2:1~3:1的交換比優勢。
  進入格鬥之後,F-22彰顯出了機動能力的後勁優勢:雖然F-22和Su-35BM都有推力向量構成的過失速指向能力,但是F-22推力向量偏轉角可達20度,高於Su-35BM的15度。此外跨音速阻力很小,推重比大,能量補充明顯快於Su-35BM,一段時間之後當Su-35BM因喪失機動能力還在能量恢復中時,F-22可緊接下一個機動。大量Su-35BM在這一階段損失。雖然Su-35BM使用3元推力向量,在偏航軸和俯仰軸都可偏轉,但是其偏航軸的偏轉角僅有8度,指向最頻繁的方式依然是靠俯仰軸完成,但因為偏轉角度的關係,其俯仰軸回應速度依然落後於F-22。在雙方的導彈耗盡之後,展開機炮混戰,推力向量構成的過失速機動性已無法繼續起作用(機炮要求的精確指向難以用過失速機動能力達成),此時決定空戰勝負的是穏盤,橫滾,加速,爬升這些常規機動性,換句話說是“硬功夫”的較量,而Su-35BM,颱風,陣風這些“三代半”戰機雖然表現得也算不錯,但F-22畢竟棋高一著。
  F-35沒有推力向量,但是其氣動外形可讓其穩定在50-70度的高攻角機動。和眼鏡蛇等機動不同的是,眼鏡蛇不可在高攻角維持,會被氣動力迅速“彈回”低攻角,使得導彈往往來不及鎖定,而F-35可在盤旋機動中穩定在50-70度攻角。配合離軸能力90度的AIM-9X導彈,可攻擊偏離航線140-160度的目標,對哪怕身後的敵機都會構成很大威脅。此時AIM-9X射程較短的缺陷也被補償:因為大家的盤旋半徑都是幾百米的數量級,所以所有飛機都會處於一個半徑幾百米的球形空間中,相距最遠不會超過這個球的直徑,因此即便是離軸發射的AIM-9X導彈,其射程也足夠攻擊目標。雖然F-35這一階段的表現不如F-22,但自己被擊落前往往能保證已經擊落1~2架敵機。
  經過這一階段,F-22將交換比逆轉為2.7:1的優勢。而F-35小小的扳回一城,最終交換比為1:2.4。
  對結果的討論
  在RAND模擬中,最大程度決定空戰結果的,實際上是導彈的數量和射程,以及飛機的巡航速度。飛機自身的機動性起的作用其實不大,除了面對F-22等級的對手。
  RAND模擬中本著料敵從嚴的原則,沒有考慮如下細節:
  隱身目標的被鎖定距離遠遠小於被發現距離;
  隱身目標容易讓導彈脫鎖;
  F-22的超音速巡航可有效提高導彈射程和命中率;
  隱身目標的較低紅外特性使得格鬥彈難以迎頭攻擊之;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即使是射程較遠的格鬥彈,如R-73,其尾追射程會大幅縮水。依照其操作手冊,載機0.9馬赫發射,針對低空以0.9馬赫直線脫離無機動的目標,其有效射程僅有2公里多一點。如果目標速度高於0.9馬赫,或者載機速度低於0.9馬赫,射程會進一步縮水到1.5公里以下。在三代機時代,美式戰機(F-14/15/16)依靠較強的機體蒙皮承受較大的動壓,在低空普遍可以達到1.2馬赫的最大速度,側衛系列也可達1.14馬赫(含SU-35BM),支點系列也可達1.06馬赫(發動機限制),且都能很快加速到1馬赫左右。換句話說,考慮中世紀風格的“騎士對決”情形:兩架戰鬥機對頭交錯之後,如果其中一方加速直線逃逸,另一方以自損能量的方式急轉掉頭之後(自己速度已經掉到0.9馬赫之下),會發現目標早已逃出射程。就算把導彈發射出去,載機會發現不久之後,自己會追上自己發射的導彈(稠密大氣使得導彈迅速減速)。因此這實際上是避免近距離格鬥的最好方法,也是RAND沒有模擬出的。相信在未來的空戰中依然以超視距攻擊為主。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11/1749763726.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6,173) | 回應(24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空難政治學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L-15教練機堪比台軍經國號?

顯示全部243則回應

圖博館
誰還敢質疑我國產發動機殲20也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2018.1.12新浪軍事

  已經公開展示的中國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作為世界重要的軍工大國,在推力矢量發動機這樣的能夠很好的提高飛機性能的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研製方面,中國也一直很上心。自蘇35進入中國的消息傳出的那天起,很多人就以為中國之所以在殲20已經基本成熟的情況下還堅持進口蘇35,目的就是為了仿製117S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技術,但是事實上中國的相關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早已經在發展中,且技術成果在去年就有公開展示。
  普通航空發動機提供的推力方向是固定的,和飛機的縱向中心重合或呈一固定夾角,而矢量推力發動機可將推力方向做垂直或水平調整,這樣做好處很多,如可使飛機起降滑跑距離更短,可使飛機機動性更突出,在失速狀態可給飛機一個有效的控制能力,調整推力方向可使飛機在阻力最小的迎角下巡航以增大航程等。
  除了大家熟知的推力矢量技術可以很好的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之外,戰鬥機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後可顯著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和垂直、短距起飛等技、戰術性能。飛機就能以更大的仰角、更短的時間、更少的燃油、更快的速度以爬上更高的高空,獲得更遠的航程,給飛行員更大的自由,更難失速墜毀,但對飛行員來說會更有挑戰。
  在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的研製方面,美俄無疑是當今世界的霸主,美軍F22為代表的五代機、俄羅斯蘇57隱身五代機甚至蘇35和蘇30那樣的典型四代機都應用了該技術,至今為止,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除了僅有的一次公開展示之外,公開的信息並不多,雖然中國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水平的具體發展階段尚不得而知,但根據相關知情人士的爆料信息,中國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已經達到了應用的技術標準,殲20戰機標配的WS15峨嵋發動機也採用該技術。(作者署名:利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12/doc-ifyqqieu6006201.shtml
2018-01-13 06:44:15
圖博館
中國購俄蘇35戰機無法完成界面漢化工作將不再採購2018.1.26新浪軍事

  最快在今年之內,俄羅斯廠家將向中國空軍交付剩餘10架蘇-3,所有24架飛機將全部到位。兩年前中俄雙方簽訂蘇-35購買合同時,俄媒體曾報導中國在確定購買24架之餘,還保留了另外24架的優先購買權。不過時至今日,並沒有一點中國續購蘇-35的消息傳出。反而是與蘇-35有直接競爭關係的殲-11D,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至少有5架原型機在密集試飛。難道中國真的不會再購買蘇-35了?其實在當初簽訂購買合同時,中國曾同意了俄方的一個小條款,或許,某些伏筆在那時已隱隱埋下。
  俄蘇-35設計方曾透露,中國空軍對購買蘇35提出了三點改裝要求,分別是:更換北斗導航系統、更換解放軍敵我識別裝置以及界面漢化工作。俄後來對媒體表示,廠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也搞不定三點要求中的漢化這一項。在實際改裝過程中,發現成效並不好,蘇-35液晶顯示器上所呈現的漢語指令並不清楚,字樣太小也太模糊,以致根本難以閱讀。雖然還可以擴大顯示器的尺寸來解決問題,但這樣一來就要徹底改造駕駛艙,將直接延誤交機時間。
  因此,中國空軍最終同意只改裝兩項內容,最後一項無需再進行。而連帶出現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俄方不提供蘇-35的機載武器接口相關數據和軟件。這算是俄出口武器的慣例,中國空軍也同意了這個“小條款”,並經雙方協商體現在合同中。這絕不是說改裝武器掛載、發射設備和程序不重要,相反,能不能使用國產導彈武器,對空軍蘇-35來說太重要了。
  時至今日,中國機載導彈武器、戰機綜合航電系統、機載數據鏈、處理器等技術水平,已大多超過俄。蘇-35不能使用我國國產新一代空空導彈PL-15、PL-10,或是現役改進型PL-12B等,只能使用俄式RVV-SD/R-77-1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等武器,空戰能力距離中國空軍要求是會有距離的。
2018-01-27 07:40:11
圖博館
想當年中國空軍與國內軍工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解決了引進的蘇-30MKK/MK2使用國產PL-12等空空導彈,甚至國產KD-88、YJ-83K等空面導彈問題,如今怎麼反而對這個問題不在乎了呢?所以只能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結論,就是引進蘇-35並不是純粹的軍購問題。雙方接觸之初,還處於中殲-20、殲-16、殲-10B/C等沒搞定的時候,那時中國空軍可能確實想大量採購蘇-35。如今,則未必了。
  中國空軍開始有購買蘇-35的想法,可能早於2006年之前,那時殲-10A才剛裝備部隊兩年,殲-11B的發動機也還處於問題不少、尚未成熟時期。結果蘇-35戰機的研發一拖再拖,拖過了殲-20首飛的2011年,拖過了殲-10B裝備部隊的2014年,一直拖到殲-20開始小批量交付的2016年。甚至殲-20還比蘇-35早了約1個月加入中國空軍。
  有了這樣的底氣,中國空軍才會在2016年的時候接受了俄方不提供機載武器火控系統硬件、軟件接口的條件。也因為這一情況,說明空軍就算接下來行使了那24架蘇-35的優先購買權,未來蘇-35的總數量也不會多到哪裡去。這個情況有點類似中國海軍採購24架蘇-30MK2的事情。自2004年蘇-30MK2到貨後,俄媒體一直報導中國還會採購24架。現在看來顯然是謠傳。
  如果多深入了解一下中國航空軍工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再回想一下當初不提供機載武器軟硬件接口的條件,不知蘇-35生產廠家未來會不會非常後悔?如果當初答應了這個條件,蘇-35可以比較方便的掛載和使用中國產的多種空空導彈,甚至空面(對地、對海)精確制導武器,而且也能更好地融入中國空軍作戰指揮體系,是不是就能更多地將這款戰機賣到中國?
  雖說假設已沒有意義,不過這件事情也從側面表明,我國航空軍工已越來越能跟上空軍戰鬥力提升的步伐。如果再在航空發動機上獲得決定性成功,那可能中國空軍再進口戰鬥機的想法就會徹底消失了。
  回應
SU35也就是發動機和雷達最讓PLA看重,其他的雖然也蠻厲害的,但是比中國自己的強不了多少。某些部分還不如中國自己的。
它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咱還真看不上
他國的優秀裝備,能買到就買少量,不管是參考還是試驗還是別的,都是不錯的,並不一定是本國不行。沒有人知道中俄未來會不會有衝突,提前了解未雨綢繆不是壞事。而且才買24架,甚至不排除政治外交交易。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6/doc-ifyqzcxf6916455.shtml
2018-01-27 07:40:58
jsoujsou
俄蘇57多動能雷達性能出眾可進行電子戰 超越我殲20 2018-06-06新浪軍事

  小編之前看到剪水鸌寫的一篇分析蘇35用L波段探測隱身飛機性能的文章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先簡單說說小編的看法,這篇文章分析過程有沒有漏洞呢,當然有。他再一次引用了靠譜博士的那個論文,實際上那個論文對各四代的rcs演算法本身並不準確,得到的RCS可信度自然就不高。儘管文章有漏洞,但是最後的結果認為L波段襟翼雷達對隱身飛機的探測範圍不如機頭X波段雷達。這激發了小編的好奇心,於是準備自己建立一個模型來看看是不是這樣。下面是小編的簡單分析計算流程。
  先簡單建立一個脈衝雷達模型,根據雷達方程推算威力範圍。為了方便起見,公式就選用基本的經典公式,代入發射機功率、天線增益、rcs,系統損耗、雜訊等等參數進行計算。
  先看雪豹E。參數設定為,波長以10ghz為准,就是3cm波,系統總損耗13dB,天線增益38dB,峰值功率20kw。以上參數可以微調,但盡可能和毛子官方資料一致(比如峰值功率)。目標rcs可以變化,探測概率定為90%,虛警概率定為10^(-6)。
  1、對於rcs為3平米的典型戰機目標探測距離為280km,切換成窄視角範圍,多積累波束(為普通搜索模式的10倍積累時間),即所謂凝視模式時,有400km的探測距離。
  2、對於rcs為0.01平米的隱身目標進行探測時,探測距離為67km,凝視模式為97km。小編認為這兩個和其官方口徑較為一致,所以沿用這個模型對後續進行分析。
  對於諸如F22 F35一類隱身目標,剪水鸌認為他們的迎頭rcs在0.001這個量級,這點小編不認同。國內參考資料多認為這兩者rcs在0.02~0.06平米這個範圍內,小編個人傾向國內資料,所以這裡對這類隱身目標迎頭rcs乾脆取個0.01平米吧。(RCS具體多少這裡不是重點,不作詳細討論)。所以根據之前的模型,雪豹E對0.01平米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在60-100km這個範圍內。
  下面看看L波段襟翼雷達的資料。(關於這個l波段襟翼雷達,小編的資料比較匱乏,儘量選取能查到的俄羅斯設計所官方給出資料)。
  工作頻率取為1.2GHz,波長是25cm。機翼一側是個12單元的線陣(AESA),這裡小編對該雷達盡可能高估優化。天線增益按口徑效率100%計算,為15dB左右。每個單元峰值功率為200w(根據官方宣傳值)。系統損耗為7dB(薩德的系統損耗在8dB左右,這裡小編給L波段雷達一個更低的值,buff一下)。
2018-06-07 08:55:49
jsoujsou
隱身飛機的rcs在l波段,小編個人認為一般來說會比x波段高1各數量級左右,即此時為0.1平米。不過給點面子,乾脆給個1平米吧。
  對於F22/F35,此時rcs為1平米。探測距離為30km,凝視模式下為40km左右。
  實在是慘不忍睹,不妨再多給點buff。首先,把系統損耗降低成5db(白日夢?),單元峰值功率增加5倍,即單機翼峰值功率由2.4kw變成12kw(整機耗電量增加了相當一部分啊,先不考慮這現不現實)。此時的探測距離為60km,凝視模式為80km左右。在如此不切實際的情況下,探測距離大概是這樣。
  就是說L波段襟翼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不會超過80km。實際上很可能僅40km不到。
  最後是結論,L波段雖然在反隱身性能上具有理論上的優勢,但是在機翼上的線陣經過計算,探測距離相對於x波段機頭雷達存在相當劣勢。這還不考慮L波段線陣無法有效測高,角度解析度差等等不利因素。因此小編認為L波段AESA線陣的意義可能就是個大號IFF,說反隱身的話,可能最多就是邊緣大角度補盲一類的。這麼說感覺都有點牽強。小編的模型和剪水鸌給的有很大區別,但是結果卻較為一致,就是都不如機頭雷達。再次聲明,以上模型是個簡化版的模型,很多因素並沒有考慮進去,但是相信即便如此,也能夠反映一些問題吧。
  那麼問題來了,毛子把這貨裝上去是為了啥呢?看隱身機還不如機頭雷達給力,那還能幹啥?其實也很好理解。大家注意這雷達波段,是L波段,這個波段一般用於IFF、資料鏈等用途(LINK16資料鏈即工作在這個頻段附近),毛子用這貨除了可以給自己做iff用,還可以截獲對手iff以及資料鏈信號啊!而且在襟翼位置利用較為可觀的天線尺寸,做到了普通iff天線達不到的增益值,相當於提高了偵查接收的靈敏度。對於敵方的非隱身飛機,這樣做增加了對其資料鏈等信號的截獲能力;對於隱身飛機,因為一般會採取低概率截獲(lpi)技術,一般情況較難以截獲其資料鏈信號,L波段襟翼AESA則可以用高靈敏度的接收系統嘗試去破解這個難題。當然,L波段的AESA也可充當電子戰系統用途,雖然只能覆蓋L波段裡一點頻率,但是可以充分發揮aesa的高性能優勢,去干擾對方iff、通信、資料鏈系統。
2018-06-07 08:57:04
jsoujsou
總而言之,這部L波段襟翼AESA,用來探測對手隱身飛機可能勉為其難,充其量作為補盲大致測向手段,其真正的亮點還是對IFF、通信、資料鏈系統的偵查接收以及干擾能力!
  相對于機頭雷達有限的視角(一般為120度),襟翼和機頭兩側都是可利用的空間,合理利用這些空間,將會獲得更為全向,無死角的感測器探測感知範圍。所以其實不僅僅毛子在想辦法利用襟翼這個位置,美帝也是如此。F22,F35的襟翼部分也放置了不少電子戰天線,用於被動測向定位或者說是EW的接收偵查。
  但是毛子應該算是第一家用上襟翼AESA技術的,其基本思路是值得思考和學習的。未來可以利用更加緊湊高效的TR元件,進一步縮小襟翼雷達體積重量並提升功率容量,做大陣列,從12單元變為24單元等等,增加系統靈敏度和功率孔徑積(當然還得提升發電機的供電功率),能夠進一步增加襟翼雷達的作用距離,獲得更好的探測與電子戰效果,實現真正的多功能雷達系統,兼顧探測感知和電子戰!
  我們的殲20呢?(作者署名:浩漢防務論壇)
  回應
 就毛熊那電子技術水準光靠嘴就能把牛吹上天!
 得了吧,毛子TR模組元件都得成批成批的從中國購買。蘇57上不少電子設備零件也是中國賣給它的,你要說機動性比J20強還說的過去,航電系統小編你就別蒙新軍迷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06/doc-ihcqccip4825435.shtml
2018-06-07 08:57:45
jsoujsou
中國接收蘇35後發現其軟肋 雷達太差被國產戰機壓制 2018-08-27觀察者網 席亞洲

  蘇-35在解放軍部隊剛剛接收的時候,曾經因為駕駛它的都是以前開蘇-27SK的飛行員,對其評價非常高,認為什麼什麼都好,包括航電也有改進。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所有人的觀點都有所改變。尤其是,雖然因為該機的一些輔助設備仍不能符合參加“金頭盔”等比賽的需求,該機只能與友鄰部隊的殲-10C等我軍的三代半戰鬥機進行一些研究性質的“對練”……但已經非常明顯的顯示出,蘇-35的航電設備在實戰對抗條件下,並沒有什麼優勢,反而是經常處於被欺負的境地。尤其是電子對抗方面,採用無源陣雷達的蘇-35面對使用有源陣的殲-10C,基本上只有被壓制的份。
  蘇-35都這樣了,蘇-27SM3、蘇-27SM、蘇-30SM等這些電子設備和蘇-35比都還差一截的飛機就更是……現在回想起來,當年中國堅持在國產殲-11系列飛機上採用我國自行研製的新型電子設備,實在是高瞻遠矚了。有飛行員甚至表示,將殲-16的航電設備裝上蘇-35,或許才能真正徹底提高蘇-35的作戰能力。雖然蘇-57號稱擁有全新的電子設備,但僅僅從俄羅斯在航展上拿出來的產品的集成化程度等方面來看——那還真是差得遠了。又不隱身,航電又差點意思,最重要的,國家錢又緊張……蘇-57終於“涼了”也容易理解。

  回應
被吹了這麼久的su35,這篇文章是唯一敢說真話的
反正中國買SU35也不是為了雷達,而是為了發動機,雷達差再換就是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8-27/doc-ihifuvph5969852.shtml

俄喜獲紅外熱成像設備:美剛卡脖子中國就雪中送炭 2018-08-27 環球時報

  俄羅斯“軍隊-2018”國際軍事技術論壇於21日至26日在莫斯科州庫賓卡舉行。活動期間共展出超過2.6萬件武器和軍事裝備。
  中國在這次論壇上展示了火箭炮系統、坦克、防空系統、反坦克武器等裝備。”首次參加這一論壇的中國艾睿光電科技代表表示,西方制裁禁止向俄出口技術,這為中國產品創造了新機遇。 “我們是紅外熱成像領域企業,就紅外成像技術而言,俄羅斯是依賴進口的。以前只有法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能夠生產,近幾年,中國公司已經取得突破,而且性能不亞於西方國家產品,我們認為,中俄關係發展良好,俄也會傾向於從中國購買這類產品。”
  回應
歐美禁運幾十年了對中國,好奇晶片哪裡來的?
軍用專用晶片自己是可以生產的
2018-08-28 08:57:34
jsoujsou
中國引進蘇35是對俄戰機摸底 但一關鍵系統令人失望 2018-09-04 觀察者網

  中國引進蘇-35戰鬥機,現在來看很大程度上的考慮是對俄戰鬥機領域的進展摸底。蘇-35進入中國空軍服役以來,其飛行性能,尤其是向量推進與飛控系統的完美融合,令中國飛行員讚歎不已;但同時其電子系統的現代化程度,卻已無法滿足解放軍對於三代半戰鬥機的期望,不過這一情況倒也並不出乎解放軍的意外。事實上,早在展開蘇-35引進談判的時候,中方就曾提出要求給飛機安裝中國製造的電子系統,以融入解放軍空軍作戰體系,雙方為此進行了長時間艱難的談判。交付前,有俄方專家撰文稱,由於更換電子系統將需要太長的測試時間,趕不上交付的時間表,因此最終決定向中國交付的首批飛機將和俄軍自用型的設備完全一樣——事實上首批4架飛機是原本為俄羅斯空天軍生產的。而後面的兩批20架蘇-35,據稱進行了一些局部修改,如將其導航系統改為能接收北斗衛星信號。據稱還可能採用中國空軍的新型頭盔瞄準具等。但總體來說,其電子系統並沒有大幅度的改進。
  雖然蘇-35電子系統不大可能讓已經擁有多型三代半、四代戰鬥機的部隊感到驚豔,但中國空軍採購的蘇-35是“對空套件”,相關武器裝備主要強調對空作戰能力,包括俄羅斯KS-172超遠端空對空導彈、R-77-1新型中程空對空導彈,R-74新型格鬥導彈等。儘管解放軍自身裝備的導彈中,這些導彈都有功能對應的型號,如霹靂-10、霹靂-15、霹靂-1X,但採購俄制導彈,至少有助於瞭解俄空對空導彈研製領域的最新進展,評估其新概念和想法的價值。
  相關新聞
殲20國產航發鋸齒噴口曝光 15片擴斂片清晰可見:如果性能參數以及軸對稱向量推力噴管雙雙能滿足軍方的需求。那大家不用去羡慕F22、蘇57甚至蘇35了。
  回應
 這麼看來,24架su35將成為中國引進俄國戰鬥機的結尾曲,整機引進將成為中國空軍史上的絕唱。
 別得便宜賣乖了,買人家SU35,不就是為了發動機麼,如今發動機到手,又返回頭說人家電子設備差.
 拓展視野,開闊思路,取長補短,提升自己都要有好處。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9-04/doc-ihiixyeu3136709.shtml
2018-09-05 09:43:10
圖博館
俄火箭發動機生產商:正和中國洽談出口RD180發動機

2018-11-06珠海航展正式開幕,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在航展現場佈置了一片不小的展臺展示其生產的RD-180、RD-171航太發動機、空間站、火箭等產品的縮比模型以及火箭發射場沙盤等。在展位上的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總經理伊戈爾•阿爾布佐夫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專訪。
  回應
人家當年可是傾全國之力研究出來的。
2021年國產500噸級就出來的,再不賣就真買不了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nknmqx6880392.shtml

我向量版殲10B秀極低速通場 蘇35裝備117S航發已落伍

  托2018-11-06航展的福,太行向量版殲10B表演了極低速大攻角通場拉煙,關於我兔這款向量發動機,有人又開始給它找爹了,說是抄襲俄羅斯蘇35的117S,真的是這樣嗎?
  蘇35的117S向量噴管,不能全向擺動,只能單向偏轉,它通過內部的球面環結構實現偏轉,導致發動機後端很長,噴管重量和轉動慣量都更大,且不具備隱身能力,屬於上一代了。而蘇57的產品30作動機構過於複雜,且不緊致,稀裡嘩啦的,沒有太行向量版精巧和隱身效果好。
  更早的歐洲EJ200向量驗證噴管,後來的俄產品30和我國的太行向量版,三者無一例外都是採用了內部作動機構擺動來帶動外部偏轉,偏轉幅度大,結構重量小,且利於隱身,原理和結構上都大差不差,是技術上的殊途同歸。
  我們研製三元向量噴管的時間並不比產品30晚,況且高度保密的東西,抄襲有那麼容易嗎?動不動就說抄襲、模仿、山寨、逆向工程,實在不負責任。別人在發展,我們也沒閑著,更多是只做不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今天太行向量版的成熟,是多年的艱辛和汗水的收穫。
2018-11-07 08:41:05
圖博館
對於太行向量版噴管的偏轉,很多人認為只有最外面的一小段會偏轉,其實這個小段的確是運動幅度最大的,但實際上起向量作用的是內部噴管擴張段,它的擺動通過作動機構帶動了外面噴管尾部的偏轉。簡單說它有內外兩層結構,內層相對固定,但通過連杆推拉作用,帶動噴管尾端向各個方向擺動,從而獲得向量推力。
  對於戰機的機動性,向量噴口的作用更大,不僅提高了格鬥中的亞音速機動,同樣在高空超音速機動下其貢獻值比舵面更巨,美國F22在1.6馬赫下能做出6G超載機動和向量噴管分不開,在稀薄空氣下僅靠舵面很難做到大超載機動。另外在超音速巡航中向量噴管的配平作用比鴨翼或尾翼更大、更靈活,還能減小阻力,同時利於隱身,殲20鴨翼據說採用了全複材透波材料,但是對整體隱身性還是有影響。太行版向量噴管的成熟,意味著WS-15大推也快了,殲20完全版可以期待了,我國航發技術即將全面迎來黎明時分,而中推WS-19後續也有望加裝噴管,那時的殲31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作者署名:007防務)
  回應
好一個落葉飄/眼鏡蛇
哈哈,開始瞧不起人家了,眼鏡蛇動作是誰創造的呢……
俄羅斯的東西這麼多年了也沒什麼進步,被瞧不起很正常
比俄美歐在發動機上還差很遠,仍要努力啊!
扯吧,向量推力發動機你看這個世界有幾個國家有?除了美俄,歐洲都不行。反正在你們這些人的心裡潛意識就認為中國不如歐美,即使有一天中國在技術上全面超過歐美了,你們也不會承認因為那是你們心中的精神支柱,支柱一倒你就成了行屍走肉。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6/doc-ihmutuea7382837.shtml
2018-11-07 08:41:30
圖博館
中國造世界首款三面陣機載雷達亮相 視野提升超2倍 2018-11-06 新浪軍事

  2018年珠海航展,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亮相的多款先進雷達系統。其中非一款極具創新意義、能向後看,具備國際領先水準的KLJ-7A“三面陣”廣角機載火控雷達。這也是國際上首次有此類產品展出。
  據介紹,相比于傳統的機載雷達,KLJ-7A雷達視野提升超過2倍,KLJ-7A是採用有源相控陣技術的先進雷達,具備對空搜索,多目標跟蹤,空地和空海目標搜索與跟蹤,高分辨 SAR成像,地形回避和氣象等功能,著重優化了與空戰相關的相關功能,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相比傳統雷達,它可以讓戰機的戰場感知能力得到幾何數一級的提升。
  通過三面陣體制拓展角度範圍有很多的優勢,比如可以敏捷脫離,可以在大角度大機動狀態下可靠穩定的跟蹤目標和制導先進空對空導彈,獲得進攻和防禦兼備的戰術優勢,使得戰機戰術更為靈活,極大提高空戰對抗和戰機生存能力,可以擴大雷達的搜索範圍,可以彌補相控陣天線波束偏離法線造成的性能下降,可以正側視成像提升成像效果,可以提高抗干擾能力等。
  相關新聞
中航工業研製出全球首款機載風冷有源相控陣雷達
  回應
何時可以升級為水冷?
就是很多老機器裝不了水冷,導致不能更換新硬體,現在這個硬體出風冷的了,相比水冷不僅省略了部分配件,讓機體重量更輕,體積也更小,能直接放在老式機械掃描雷達的位置上,完成無損安裝和替換
我一個菜鳥 求大仙怎麼看出來三面陣機載雷達?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mutuea7574349.shtml

中國新型三面陣機載雷達亮相珠海 或將裝備殲20 2018-11-06 新浪軍事

  從14所的表述和發佈的圖片來看,這個“三面陣”應該是原前向機載火控雷達的延伸,在機首兩側也各安裝2面雷達天線。
  一般的機械雷達與相控陣雷達的視野都是±60度,少數機械雷達可以到±90度。也就是說最多只能管前半球,無法兼顧後半球,這就是盲區,對戰機就是潛在危險。
  關於“三面陣”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俄軍的蘇-57戰機就採用了類似技術。不過,或許是因為俄首先採用,西方國家又沒用,大家並不看好,有觀點就認為體系作戰你一個飛機要那麼多雷達幹什麼?
2018-11-08 10:25:34
圖博館
很顯然,認為“三面陣”無用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可以假設這樣幾個場景來體會一下:
例如我們前段時間頻繁進行“繞島巡航”,以我軍目前的水準及時掌握對方動態不是難事,但對方如果有人一直在後面跟著搞些動作,我們飛機本身的雷達如果探測角度夠大能“向後看”,無論是應急反應還是對於飛行員的信心都是一個極大的加成;
超視距作戰是現代空戰的主軸,中遠端空對空導彈雖然都宣稱“發射後不管”,但在雷達導引頭啟動前飛機火控雷達其實還是得照著對方給導彈指令修正。在這個導彈對射過程中,如果我方的探測視野廣,那麼就可以邊進入脫離狀態壓縮對方導彈攻擊包線,同時保持對目標照射提供指令修正,這樣戰場生存能力無疑能夠大大提升;再假如,如果敵我雙方正在進行空戰,我方戰機利用雙方速度向量重合跑到敵機正前方的雷達盲區,敵人因地雜波變瞎,而我方戰機卻能夠用側面天線探測對方並發起攻擊,那麼作戰靈活性就將大大提升。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西方國家怎麼不搞呢?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歐洲國家也在搞。
  那麼歐洲國家是怎麼弄的呢?他們採取的解決方式是讓有源相控陣天線轉起來,這樣同樣能夠大大增加探測範圍。大家可能會認為,都啥年代了讓天線轉起來都是也好意思說?其實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因為在傳統天線基礎上還多了數以千計的T/R組件,重量大增,真要轉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因此,目前世界上也只有歐洲採用了機相掃有源相控陣作為戰機“廣角”解決方案。
2018-11-08 10:28:57
圖博館
關於“三面陣”,大家可能還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側陣不可能做大探測性能有保證麼?確實,側視陣的口徑大約是主雷達的1/2。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大約與口徑成正比,因此在相同工作模式下,側視陣的探測距離是主陣的1/2。但這問題也不是無解,側視陣如果信號累積時間延長,就可以增加探測距離,例如信號累積延長至16倍,探測距離就可以跟主陣一樣,當然這也意味著同時間能處理的事情會降至1/16倍。例如,如果主陣可以追30個目標,那側陣如果也要追30個目標,距離減半,以近距戰鬥與預警來說也很夠用,而如果距離要一樣,能追蹤的目標就剩下2個。但三面加起來處理的目標數還是比一面多。
  因此,不難看出“三面陣”雷達技術仍是一個足以影響現代空戰的頂級技術。值得注意的是,按照14所的描述,其研製的“三面陣”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的,但是探測視野卻世界最廣。很顯然,目前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已經實實在在的躋身世界頂級行列。(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蘇57是多部雷達組成的陣面,而珠海航展這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雷達集成陣面,是一部雷達組成集成多個探測陣面,完全不能和中國珠海航展的這部雷達相比
57機頭也是一部雷達三個陣面啊,襟翼和機尾才是單獨的雷達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3/doc-ihnknmqw2949050.shtml
2018-11-08 10:29:58
圖博館
中國購俄蘇35性能如何:雷達探測能力僅為殲16的80% 2018-12-09 新浪軍事

  Q1:你個側粉,先從全域高度簡單吹一下蘇-35吧!
  A1:依靠具備向量推力控制功能的大推力發動機,以及飛控-結構綜合設計,蘇-35實現了全包線內“無憂慮”操縱,是目前空軍綜合機動性能最為出色的現役機型;
  Q2:行了別吹了,你老實說,蘇-35的機載設備還有武器啥的,水準是不是不咋地?
  A2:這個事兒您不能一巴掌打死嘛!N035E“雪豹”PESA雷達,是實用化機載PESA中的終極產品,性能特點鮮明,具備350千米以上的探測距離——不過這一模式需要預警機的支援才能更好發揮。
  受原理限制,“雪豹”比殲-16的AESA有差距,例如前者的上視探測距離,僅略大於後者對同類目標的下視探測距離;對地/海工作模式也不如殲-16的雷達豐富。另外,受限於俄光學器件產業水準,其OLS-35前視光電雷達(IRST)的性能也遠不如殲-16同類設備;兩者機載電子偵察能力各有千秋,但蘇-35機載電子干擾設備在架構和工藝上較落後。如果殲-16的探測能力和電子戰能力均設為10分,那麼蘇-35則可對應打8.5分和8分。
  在機載武器領域,RVV-SD(R-77改進出口型)和RVV-MD(R-73改進出口型)的性能堪稱平平無奇,落後於霹靂-15和霹靂-10;即使把傳說中的KS-172超遠端空對空導彈拿來出口,其性能也弱於殲-16配套的國產型號。
………
  Q6:還是發動機好了,117S發動機咋樣?
  A6:AL-41F1-S(117S)向量噴口渦扇發動機性能非常出色,最直觀的印象是,並沒有大改氣動佈局增升的蘇-35,在不開加力不開矢推時的起飛距離,就明顯短於其他側衛,加力起飛距離比蘇-27短了200多米。
  117S發動機的向量噴口(噴口上下擺動的軸線與飛機法線呈33度角,以簡單輕便的結構,同時實現在水準和垂直方向上的推力控制)及其控制原理,是蘇-35超機動性的保證。正如部隊飛行員所說,“其超機動性和非常規的機動能力,在未來空戰中和近距格鬥中會發揮很大的優勢”。
…..
  相關新聞
中國殲16明年產量或突破40架 裝備國產渦扇10改航發
  回應
我就不明白了,蘇35不好,幹嘛花那麼多錢買?
中國看中蘇35發動機,大航程大載彈量,可借鑒作用!蘇35雷達落後中國一代!
殲-10B太行WS-10向量發動機
2018-12-10 09:05:45
圖博館
中國空對地導彈可從窗戶打進去 俄導彈卻只能炸整棟樓 2019-02-01 新浪軍事

  俄蘇-34在敘利亞使用X-35反艦導彈對付恐怖分子,通過蘇-34機載光學轟炸瞄準吊艙發回的建築物被摧毀的畫面,目標被精准擊中。
  X-35U多用途導彈是X-35反艦導彈的改進型,“U”是萬能、多用途的意思,該導彈的出口型號為X-35UE(英文為KH-35UE)。
  X-35U是作為蘇-57五代機的武器系統研製的四種空對地導彈之一,能夠摧毀從小型登陸艇到航母的任何海上目標,以及地面目標:防禦工事、庫房、倉庫、甚至軍用裝備。該導彈不受雷達干擾和高射導彈壓制。
  X-35的搭載平臺多樣化,包括戰機、直升機和岸基導彈系統。即可以在卡-27和卡-28型艦載直升機上使用,也可以在米格-29K、米格-29M,蘇30SM,蘇-34,以及伊爾-38和圖-142M”反潛機等飛機上使用。
  X-35U具有可折疊的彈翼和縮短的進氣道,發射重量550公斤,戰鬥部145公斤,速度高亞音速0.88馬赫300米/秒,最大射程為260公里。X-35U最大的改進是安裝了一個雙模雷達導引頭,第一種工作模式是雷達主動制導,甚至能夠以雷達成像的方式,識別艦船、海上運輸設備,還包括石油貯存罐、港口目標、陸上裝甲車輛等,從而能夠打擊陸上目標。第二種是被動制導,通過接收和測量敵方艦船發出的雷達信號,來進行被動的跟蹤,直至命中目標。
  X-35U的性能西方和中國的反艦導彈設計相似,例如中國鷹擊-83、法國AM-39飛魚和美國AGM-84魚叉,這些導彈的特徵都是小型導彈,高亞音速,掠海飛行。X-35的優勢是多用途,例如美國斯拉姆是以魚叉為基礎,中國的鷹擊88也是以鷹擊-83為基礎研製的,這些空對地導彈都採用渦噴動力,射程200公里左右。中美的專用空對地導彈特點是採用光學圖像制導,比雷達成像的X-35U的精度更高。例如中國KD88H採用了紅外熱成像圖像制導,技術水準與斯拉姆空對地導彈相當,精度可確保從目標的窗戶(精確到第幾個窗戶)打進去。而雷達制導的X-35U就只能轟炸整棟大樓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1/doc-ihrfqzka2897271.shtml
2019-02-02 09:58:01
圖博館
殲11戰機機背安裝減速板 為何蘇35戰機卻沒有? 2019-02-05 新浪軍事

  俄制蘇-27和國產殲-11戰機兩台發動機之間的機背上,都有一扇減速板,蘇-30以及美國的F-15等的減速板也是設置在同一位置上。其他戰機基本都擁有減速板設計的,不過設置位置不一樣,可能不容易注意到。
  減速板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降低戰機飛行速度的板塊,能打開收起的蓋子主要作用便是減速。在平時減速板將閉合和機體緊密貼合,減少阻力。減速板外表面就是飛機流線型的一部分,因此一般情況下無法察覺到這個減速板的存在。在需要減速時才打開,迅速增加戰機迎風面的阻力,從而迅速減少戰機速度。減速板結構的存在可以説明戰機在空中快速減速,便於戰機以更小的半徑實施戰術轉彎,戰機降落時也需要用到減速板,可以明顯降低戰機速度,説明戰機更快的停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減速板的設置也是有嚴格要求的。需要在機體中軸線上佈置或是在機體兩邊左右對稱佈置。如果是不對稱佈置,在打開減速板很可能導致戰機飛行方向偏移,在降落時還有可能導致戰機無法對準跑道,甚至沖出跑道。
  殲-10的減速板位置與F-16戰機相似,都設置在機身後部,呈現出十字形佈置的四片減速板,每片減速板體積較小,並不容易注意到。F-18艦載機的減速板設置在兩側邊條翼的上部。
  如今隨著戰機設計技術的進步,減速板這種結構重量大,佔用機體空間較多的結構已經是越來越不方便了,不合時宜了。如今已經有新戰機取消了減速板,需要減速時,則使用飛控系統統一操作戰機的氣動面,來達到減速板的效果。
  例如蘇-35可通過操縱垂尾上的氣動面差動來增大阻力,達到減速效果。而不需要在機背上安裝高大的減速板了。蘇-35戰機取消減速板後,明顯增加了一塊機背空間,這個空間可以用來搭載更多的燃油和設備,對戰機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回應
殲-20,全動式,變換的“角度”特別“大”,就起到“減速板”的作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5/doc-ihqfskcp3183623.shtml
2019-02-06 09:41:47
圖博館
蘇35"眼睛"比殲11B小為何能鎖定F22 道理跟拍照一樣 2019-02-10 新浪軍事

  有源相控陣雷達等先進感測器普及後,紅外感測器這種“光電雷達”的存在感一定程度上被刷了下去。而去年,一名在敘利亞服役過的俄羅斯軍人不斷放出了蘇-35使用OLS-35紅外跟蹤系統鎖定F-22、B-52以及F-15等美軍戰機的圖片。北國防務這幾天就來說說紅外感測器的一些知識,今天我們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先借蘇-35所用OLS-35的“小眼睛”談談紅外感測器的基本原理。
  蘇-35所用的OLS-35並非俄最先進的,但相比蘇-27等使用的上一代產品已經好不少,全套系統的重量少了131千克,足足2個成年人的重量。
  OLS-35的反射鏡以及從反射鏡所看到的底下透鏡組的口徑都比以前小約一半,解放軍殲-11B用的國產光電頭同樣如此,明顯比蘇-35的大。
  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和照相機的原理接近,兩者都屬於被動光成像。
  從光學系統設計的角度來看,可以知道OLS-35採用較小的光圈。在感光度足夠的情況下,這可以換取較好的成像品質。光圈大,進光量多,影像會亮一點,或是在一樣的感光度下,曝光時間可以少一點,以捕獲動態影像。然而影像品質通常比較差,另一方面是大光圈時雜光也多。紅外攝影也是,甚至在紅外攝影中,雜訊會與光圈口徑平方成正比。
…..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以前的OLS-27要“犯傻”搞大光圈?這裡必須知道兩者時代差距將近30年,用的組件差距太大。以前的感光元件的靈敏度比較差,所以需要大一點的進光量。這推測是有跡可循的。
  傳統的紅外感測器通常是用到元件接收紅外線後電子特性的改變來感測,這會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來抓到信號,也通常有“慣性”,也就是需要時間“消除記憶”才可以用於下一次探測,這樣的元件敏感度比較差(相當於ISO小),就會需要大一點的信號量(大光圈)。而像OLS-35這種新一代的紅外探測器用的是量子原理,他只接收特定波長的光,而且反應更快,也就是ISO比較大,所以可以縮小光圈。(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同一個鏡頭,可以有多檔光圈,絕對不能說大光圈鏡頭畫質就差。大多大光圈鏡頭都是頂級鏡頭,只要縮一到兩檔光圈,畫質完爆普通的小光圈鏡頭。但小口徑的鏡片,加工易,成本低,口徑越大,加工難度成幾何級數上升,由此帶來的是成本的暴漲。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0/doc-ihqfskcp4017155.shtml
2019-02-11 09:01:55
圖博館
瑞典鷹獅戰機是蘇霍伊殺手?蘇35電子戰或難堪其一擊 2019-02-11 新浪軍事

  最近瑞典和俄羅斯隔空吵了一架。瑞典空軍司令稱鷹獅是針對蘇霍伊戰鬥機設計的殺手,而俄羅斯專家則反駁說瑞典人在吹牛、而且暴露了瑞典人的自卑。
  就實際戰機性能來說,瑞典人的說法沒有什麼硬傷。實際上現在所有的現役三代鴨式佈局戰鬥機,包括殲10、陣風、颱風、鷹獅,都是針對米格29和蘇27開發的針對性克制型號。在機動性和敏捷性設計上,特別強調跨聲速區域機動性、帶超載的高滾轉能力。
  但相對來說,這種機動性上的針對設計,能夠贏取的空戰優勢幅度較小,而且不確定性較高。但是鷹獅的另一方面性能,實際上不只是鷹獅,而是歐洲高配版(有些國家的戰鬥機配置非常寒酸)戰鬥機都具備的針對俄式飛機優勢,就是壓倒性的電子戰能力,這一點在90年代以來的空戰中表露無疑。
  新華社曾經刊發中國西部戰區空軍副司令員亢衛民的回憶文章,他駕駛蘇27在香港回歸期間執行任務時,被西方戰機實施電子戰干擾,導航、雷達火控、通訊全部失靈。如果這是實戰背景下發生,後果是不難想像的。事實上在90年代後的空戰過程中,絕大多數被擊落的俄式飛機,都是被歐美戰機火控鎖定了都不知道對方在哪。
  瑞典本國雖然國土面積、人口有限,航空工業體系不足以完整的提供所有設備;但是這不影響它獲得美英法等國家的尖端產品,整機性能並不會因此受影響。
  反倒是俄羅斯,現在自用的蘇30SM都還在努力解決國產化問題——原來出口的蘇30MKI上,大量關鍵的高性能電子部件、設備都是來自泰利斯等歐洲企業;本來歐洲就不會賣最好的東西配合俄軍機出口,而國產化過程中,這些部件設備的性能還要進一步縮水。瑞典人看不起蘇霍伊戰機,真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地方。(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1/doc-ihrfqzka4906480.shtml
2019-02-12 08:09:09
圖博館
中國引進蘇35後演習結果出乎意料:被殲16殲10C壓制 2019-02-12 新浪軍事

  據軍事評論人士披露,中國空軍引進的蘇-35雖然被接受單位讚不絕口,但是在空軍實戰演練之中,蘇-35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俄最看重的蘇-35的裝備之一“雪豹-E”雷達成為了該戰鬥機的一個短板,讓其在同殲-16和殲-10C的實戰演練中劣勢盡顯,以至於被壓著打。
  “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該雷達通過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的方位,但是無法快速的對距離測量,需要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方能得出準確的資料。相對來說,主動雷達憑藉自己發射出的電磁波,能夠快速的探測目標並精准定位,在時間上能夠贏得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這也是能夠對機動性超強的蘇-35進行壓制的主要原因。
  雖然一直以來航空發動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短板,但是戰鬥機性能並不是由航發完全決定的。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戰鬥機雷達的研製上取得的成果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期,也正是在該領域的領先,讓中國戰鬥機的戰鬥力暴增。
  中國電科旗下的14所、38所以及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頂級行列。就拿戰鬥機的主動、被動雷達來說,俄在其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點掃雷達,而中國已經在四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的主動電掃雷達。
  蘇-35同殲-16和殲-10C的實戰演練結果顯示,擁有AL-41發動機的蘇-35在實戰中並沒有佔據優勢,單發的殲-10C僅憑主動電掃雷達就能對蘇-35形成壓制。(作者署名:前沿哨所/再言)
  相關新聞
中國新一批殲10C列裝 殲10系列數量已突破400架
中國空軍已裝備96架殲16 機身隱形塗料技術領先F22
  回應
小編呀,我們的戰機那麼牛逼還買人家的幹嘛,腦子和你一樣是嗎
我看你才真沒腦子瞎起哄!買毛子裝備不代表它有多先進,別沒事先跪下。比如買蘇35一是戰略和經濟貿易需要,買他的石油和裝備,除此之外還能買啥?否則你光出口給毛子形成巨大順差誰會高興?二是買來瞭解掌握蘇35的具體性能和技術發展方向,畢竟我們的敵人很可能會裝備的,比如阿三和猴子,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2/doc-ihqfskcp4498926.shtml
2019-02-13 09:15:07
圖博館
向量版梟龍照片疑曝光 雙機展示落葉飄編隊機動 2019-02-16 新浪軍事

  距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殲10B在珠海航展上進行的驚豔表演僅幾個月,網路上又傳出了梟龍已經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消息。
  梟龍安裝向量發動機,首先非常有利於其本身的外銷。目前世界現役的戰鬥機除了美軍的F22,以及俄蘇30和蘇35,採用向量發動機的非常的少。如果外銷型梟龍採用向量發動機,有利於改善其瞬間盤旋有力和轉彎半徑。即便是面對F16這樣的高機動戰鬥機也會不落下風,和印度的蘇30MKI對抗也能保有與之相當的超機動能力。
  梟龍向量版的出現,證明了楊偉總設計師“中國可以在任何一款戰鬥機上使用向量技術”表態的嚴肅性。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殲10、殲16、殲20等戰鬥機都將會出現向量版,從而讓這個尖端技術白菜化,中國也可能會因此成為裝備向量戰鬥機最多的國家。但這又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飛行員進行訓練的問題。畢竟向量發動機的操作對飛行員需要進行特殊的培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也需要從頭開始。如果直接飛行員操作昂貴的主力戰鬥機進行從基礎開始訓練,顯然是不經濟的。
  因此對中國航空部門來說,下一步最可能推出的可能就是向量版教練機。就是在教練10“獵鷹”高級教練機的基礎上,研發出升級版向量教練機。中國航空兵部隊的飛行員可以先在向量版教練機上進行各種適應性訓練,等到熟練掌握相應的超機動飛行技能之後,再操作向量版戰鬥機進行訓練。所以在中國大量部署向量版戰鬥機之前,先行發展向量版“獵鷹”教練機將是重中之重。(作者署名:洪超飛)
  回應
向量梟龍?那真是太浪費這款向量發動機了
向量發動機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向量噴口是獨立的!只要尺寸合適他能裝在任何發動機上!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6/doc-ihrfqzka6278143.shtml
2019-02-17 08:39:17
阿楨
SB101高空試驗台1號艙兩年燒掉一艘18億元054A,這設備證明中國的實力 2019-04-18

長度22米、直徑3.7米的SB101最大推力測試能力達15噸,最近消息似乎建成了一座比SB101還要大的高空試驗台,不知是否與渦扇-15有關。放眼世界,英國已經因為國力有限,而將其發動機試車工作全部轉到美進行。俄也是憑藉著與美不相上下的高空台試驗能力,才在經濟被西方制裁的情況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的。

蘇-35在敘利亞俯空襲反政府武裝 衝轟炸暴露缺陷 中國可完美補足 2019-05-06 新浪軍事

蘇-35被譽為無與倫比的格鬥戰鬥機,但視頻顯示了俄運用制導空地武器遠落後於美國的尷尬現狀。
  回應
為他國買賣蘇35做宣傳,垃圾機。鷹擊長空、唯中國殲16。

國產渦扇-10B向量發動機已不輸俄AL-31F 殲16戰機生產將不再受限 2019-05-06 新浪軍事

殲-16是以殲-11為原型研製的,可進行海陸空三方面打擊,此前殲-16產量只能滿足一個團,在前四年總數量還不到100架,渦扇-10B推力能夠達到14000公斤以上,壽命可以超過4000小時,目前殲-16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架。
  相關新聞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渦扇10已衍生出7個型號裝備5款戰機 就連殲20都在用 2019-05-06 新浪軍事

  經過20年的辛苦歷程,2005年渦扇-10/渦扇-10A成功定型,最大推力12.5噸,最開始安裝在殲-11,之後又裝在了殲-10以及殲-11B,期間發生發動機停車事件,所以並沒有大批量生產,之後轉而進入了渦扇-10改進型的研發!
  在2008年左右,渦扇-10B/C相繼定型,最大推力達13.2噸,推重比也達8,渦輪前溫度提升到1800K,綜合性能達到了全球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第一梯隊。
  作為渦扇-15發動機的過渡型號,渦扇-10B小改版用在殲-20上已有幾年的時間。此外,安裝渦扇-10B向量推力版的殲-10B在去年珠海航展大放光彩!殲-15改進型也用過渦扇-10H防鹽腐蝕版進行試飛驗證,而殲-11D也有可能從一開始是就全面使用渦扇-10B發動機!
  最後,為遠-20運輸機、轟炸機等研發的渦扇-2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實也是基於渦扇-10研發的,畢竟此前的渦扇-10原型機的部分技術就來自于CFM-56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
  綜合來說,渦扇-10至少衍生出了A/B/B2/C/向量版/H/渦扇-20等七個型號,裝備殲-10/11/15/16/20等至少五款機型,稱其為國產最先進的渦扇發動機一點都不為過!
2019-05-07 10:27:10
阿楨
中船重工已有GT-25000為何要引進日本30年前的H-25型燃氣輪機?

2019-04-28,中國船舶重工和三菱舉行H-25型燃氣輪機技術轉讓簽約協議。H-25研製於20世紀80年代,以現在乃至21世紀的標準衡量,它絕對不能說是最先進的。
  日立的燃氣輪機技術最初來自美國的通用電氣(GE),H-25是日立結合多年製造MS5001的經驗GE的(MS5001燒室溫度980℃,熱效率27%,到20世紀80年代,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吸收了日立新開發的新材料、新工藝,特別是新型耐熱合金和葉片冷卻技術而研製的產品。最大輸出功率30MW與MS5001相同,但燃燒室溫度為1260℃,熱效率32%,燃料費用可以降低20%。
  而中船重工七〇三所的GT-25000,原型是烏克蘭的UGT-25000。兩者雖然最大輸出功率相當,但在結構上有著相當大的不同。H-25繼承了MS5001的特點,採用的是單轉子設計,比GT-25000簡單。雖然導致H-25在重量和體積上比GT-25000要大,但可以通過對壓氣機和燃燒室的簡單放大,來獲得功率更大的燃氣輪機。H-80為H-25型的壓氣機放大設計,壓比從H-25的14提高到了17;通過提高空氣流量,將燃燒室溫度提高到了1300℃,最大輸出功率達到了89MW,總體性能與西門子公司的V64.3A相當。
  H-25的這一特點,正好是GT-25000所沒有的,長期以來,中船重工直從事的是中小型船用燃氣輪機的研製工作,對於發電用重型燃氣輪機缺少研製經驗。
  雖然理論上,七〇三所也可通過類似GE當年從TG180航空發動機到MS3002再到MS5001的路徑,從GT-25000的核心機發展出專用重燃,但這需要很長時間。引進H-25,可節省幾十年的時間,一舉掌握F級重型燃氣輪機的完整技術,儘快進入重型燃氣輪機市場。另外,七〇三所和哈爾濱電氣有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國重燃規劃哈汽輪和GE合作生產MS9001FA型重型燃氣輪機的任務。但由於GE的技術封鎖,哈汽輪尚未完全掌握全部製造技術。H-25技術源自GE的MS5001,而MS5001是後來GE發展MS6000/7000/9000的基礎。如果哈汽輪能夠獲得七〇三所的H-25技術,將會對哈汽輪完全突破F級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技術產生極大的助益。
  目前,中國重燃已有兩個來源:一是上海電氣通過收購義大利安薩爾多燃氣輪機技術,二是東方電氣從2009年開始的50MW燃氣輪機自主研製項目。如果哈電能夠通過與七〇三所的技術共用,實現重型燃氣輪機核心技術突破,就將成為第三個獨立核心技術來源。如果中國重燃規劃得當,中國在高鐵發展上的成功經驗,完全可能在重型燃氣輪機領域得到複製。
2019-05-07 10:31:08
阿楨
與殲20搭檔 陸殲11D發動機升級推力超蘇35 2019/06/25 中時

曾經一度傳出下馬後再度復活的中共殲-11D戰機,最近再傳出換裝新的國產發動機WS-10B推力達14噸,蘇-35的117S只有13.5噸,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如果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據《新浪軍事》報導,先前出現在紀念中航工業試飛中心的宣傳片中,證實殲-11D仍在進行各種改版與配備試驗,片中機頭雷達罩的形狀卻是傾斜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身幾處變化顯示採用了一些更新的航電技術。
除了新的航電技術之外,殲-11D在氣動外形上的變化並不明顯,這一點同殲-16類似,殲-16曾使用過的一些例如複合材料設計製造的新技術,可以減輕機體重量,還能增強機體壽命。殲-11D還將配備最先進的空空導彈如霹靂-10/15,也具備與殲-15相同的空中加油設計。
不過,發動機一向是中共戰機的弱點,報導指出,原先殲-11D使用的發動機大約與殲-16同款的「太行」發動機,外媒曾指出殲-11D可能已改用太行改款WS-10B,這款改版發動機推力高達14噸,如果殲-11D確實改裝WS-10B,其推力將超過採用117S發動機的蘇-35戰機,因為這款新購自俄國的新式戰機發動機推力只有13.5噸。加上殲-11D重量較輕,在較大推力下能比蘇-35有更佳的機動性。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高端機動性上有較大的優勢。如果未來殲-11D可以使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太行發動機,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殲16有「炸彈卡車」之稱,機載武器數量多且強。殲-11D兩個主翼下有8個掛架,機腹和進氣道下另有4個重載掛架,火力搭載不輸給殲-16。
2019-06-26 09:39:11
阿楨
陸殲20最新曝光照瘋傳 已換裝渦扇10發動機 2019/11/05 中時電子報

  近日在大陸網路上盛傳一組中共空軍殲-20的新照片,照片中顯示一架黃皮殲-20試驗機搭載了與原有發動機外型、顏色有相當差異的新發動機,應該是由殲-10C試驗多次的渦扇-10國產發動機。
  報導說,照片顯示這架殲-20黃皮機所搭載兩台發動機噴管部位呈黑色塗裝,且噴口以及與機身連接處均被設計成鋸齒狀,與當下殲-20被認為是搭載的俄製AL-31F改進型明顯不同。
  不過,報導認為,這意味著中共為殲-20所開發的目標發動機渦扇-15仍然未能服役,同時亦不想在殲-20發動機供應上受制於俄羅斯。渦扇-15目前進展到何種地步,外界並不知情,但開發受阻傳聞甚多,有聲音甚至認為到2025年後才能裝機。
  另據《新浪軍事》指出,這些年大陸的渦扇-10發動機在結合中、美、蘇技術後,接連推出了多個改進型,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大幅提升。渦扇-10系列現在已經有了A、B、C、D、G、H、X等多個型號,其中推力最大的是WS-10G的155千牛頓,號稱已追上俄羅斯蘇-57使用的 AL-41F1的147千牛頓最大推力。
  報導說,過去殲-10A、殲-10B量產時由於渦扇-10尚未成熟,所以一直引進俄製AL-31FN發動機。但俄製AL-31FN發動機產能很低,一年也只能給大陸10台左右,使得殲-10系列量產很慢,後來到2006年後才大幅增加進口量,全部用於殲-10量產。現在渦扇-10成熟後,不論是殲-10或殲-20戰機的量產速度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共自己的手中。
  相關新聞
殲11B升級後亮相:機頭變白或裝殲16同款相控陣雷達 2019-11-05 新浪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05/doc-iicezzrr7310278.shtml
2019-11-06 08:57:41
阿楨
蘇35罩門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壓著打 2019/02/13 中時電子報

俄羅斯蘇-35戰機有最強「側衛」(Flanker)「超級側衛」,是蘇霍伊(Sukhoi)蘇-27家族中最強大的改良機型。俄國提及蘇-35時,都會大讚它所攜帶的雪豹-E被動掃描雷達,以及AL-41發動機。 然而,據新浪軍事報導,軍事評論人士透露,北京向俄方採購的24架蘇-35全部到位後,雖然解放軍空軍接收單位對引進的新戰機讚不絕口,但在實戰演練中,蘇-35卻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
 蘇-35一度被稱為4代半戰機,「雪豹-E」雷達(Irbis-E)意外成了它的罩門,以致與殲-16和殲-10C實戰演練時落居劣勢。「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藉由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方位,但是無法快速測量距離,需要經過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才能獲得準確的資料。相對的,主動雷達靠本身發射的電磁波,能快速探測目標,並精準定位,在時間上搶占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在戰場上,能利用雷達的優勢,快速鎖定機動性超強的蘇-35,繼而致勝。分析指出,長久以來,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的弱項。不過,戰機性能並非完全由發動機決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軍在戰機雷達的研製上獲得超乎許多人預期的成果,使解放軍戰機的戰力飆升。
根據中國電科旗下14所,38所與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大陸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級行列。俄在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電子掃描雷達,而解放軍已經在4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型主動電掃雷達。
  相關新聞
俄:中國已克服對俄發動機依賴,美捆綁烏克蘭坑華失敗
2020-04-06 09:06:38
阿楨
印度為何拒絕俄蘇57戰機?印軍列出該機一連串缺陷

  印度曾經雄心勃勃地要與俄羅斯一起研製隱形戰鬥機,而中途卻突然放棄,美媒近日披露了其中的原因。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20-04-22報導,在俄羅斯製造的蘇-57戰機首飛10年後,終於準備將首批戰機交付部隊使用。蘇霍伊最初計畫在2019年底交付首批蘇-57,但因一起墜機事故,交付暫停。
  蘇-57磕磕絆絆的發展歷程讓該機的研製充滿不確定性。早在2018年初,印度就宣佈將與俄共同研發蘇-57,印空軍想購144架,為設計工作投入60億美元,這將為當時陷入困境的蘇霍伊研發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和商業發展之路。但是印度在2018年4月又退出了合作開發計畫。
  俄自用版蘇-57據說比印度版更為簡單,印度版計畫配備印度國產的航空電子設備,同時還能相容更多的武器裝備,但最終只停留在了紙面上。
  印度空軍和國防部官員列出了蘇-57至少四個“在性能和其他技術特徵方面的不足”,包括AL-41F發動機不可靠、雷達能力不足、機身設計差影響隱身性能。
  俄則回應,AL-41F只是在未來全新的、更為強大發動機造出之前臨時用的,雷達也是臨時的,未來將開發新型雷達。
  但印度對於蘇-57機身結構設計差的抱怨似乎特別嚴重,除了易造成飛行事故之外,各種縫隙和角度結構還會增強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
  早在2013年就被曝出在蘇-57的品質把控上存在問題,至少有一架原型機的在機翼上打了“補丁”,以免在飛行時發生解體。儘管如此,也有媒體猜測,印度抱怨蘇-57的各種問題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因為印度還計畫從法國購買“陣風”。
2020-04-24 07:50:27
阿楨
俄軍蘇57將改成全電傳操縱 或可提高戰機生存能力2020-04-28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2020-04-27稱,俄第5代戰機蘇-57上的液壓傳動系統換成電傳操縱系統,增強戰機的機動性能並簡化其維修工作,首架原型機應在2022年年中首飛。
  按照計畫,電傳操縱的蘇-57將進行不少於2年的試飛,其間戰機的飛行性能和新設備的電磁相容性將得到檢驗。
  相關新聞
俄蘇57赴敘未參加戰鬥成笑話 這次又派T14坦克"走秀" 2020-04-28 新浪軍事
  回應
三代機早就普及全電傳操縱系統了,毛子的四代機到現在都還沒實現全電傳操縱,看來毛子只能靠核武器壯膽了。

俄新一代特種核潛艇即將下水 新添核武器戰力幾何 2020-04-28 環球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新一代09851型特種核潛艇“哈巴羅夫斯克”號即將成為“波塞冬”核魚雷的標準載艦。“波塞冬”核魚雷採用核動力,可攜帶核彈頭,具備戰略打擊能力。
2020-04-29 08:49:22
阿楨
每月4架 殲-20B量產拚逾百架 2020/07/16 旺報

俄媒報導殲-20A只生產50架左右,安裝有向量噴嘴的殲-20B將生產100至200架。中航工業估計每月可生產4架殲-20B。
  相關新聞
俄蘇57換裝新向量推力發動機 別號「超級蘇愷」2022測試 2020/07/16 中時
俄媒披露蘇57因測試機載控制系統失靈而墜毀 2019/12/25 中時
俄5代隱形戰機蘇-57 為何連印度都嫌棄?蘇-57在隱身和發動機電子組件上不足。
俄米格蘇愷2公司將聯合開發第6代戰機 與美歐展開競爭
陸欲買12架蘇-57 抗衡美亞太F-35
  回應
5代蘇-57連印度都不要,中國更不可能買, 6代?
莫斯科為了出口的行銷手法,蘇-57並不是俄真想要的隱形戰機。
2020-07-17 10:03:44
阿楨
官媒再度曝光解放軍蘇35戰機 光芒為何全被殲16搶走 2020-11-28 新浪軍事

  原因非常明顯,儘管蘇-35航電已大幅精進,但還是比不上國產殲-16,最為明顯的就是缺乏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頭盔顯示器。無論在航電先進程度、國產武器發射能力、體系配合作戰上,殲-16都完勝蘇-35,於是該機產能爆發批量裝備部隊的過程,也就變成了蘇-35逐漸被邊緣化的過程。
  難怪俄媒最近老調重彈什麼中國打算採購第二批蘇-35了,俄戰鬥機對中國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回應
可以試買一點su57,打猴子白象用
這麼多死腦殘軍盲……無論現在的117S還是未來的產品30,這才是中國夢寐以求的神器!

印媒:印軍為何要警惕運20? 使用WS-20發動機載重將提高20% 2020-11-28 新浪軍事

運-20航程為7500公里,最大載重量為55噸,但W-20發動機能讓載重提高到66噸——以前58噸重的99A坦克必須要通過拆卸一些部件才能運輸。

太行發動機最新改型裝備殲16 尾噴管有明顯變化 2020-11-28 新浪軍事

近日網路照片顯示,新型WS-10“太行”發動機的一種最新型已裝備國殲-11B和殲-16,該發動機最醒目的識別特徵就是配備了全新設計的尾噴管,具有更長的收斂-擴張段(可能受到俄羅斯D30-F6加力渦扇發動機的影響),在外形更接近GE F100發動機的尾噴管。

印媒:蘇30為何總被F16擊敗?看看印巴空戰吧

  據印媒《歐亞時報》報導,美國F-16已多次超過包括蘇-30在內的蘇制戰機。無論是在競高加索納卡、印巴南亞,還是在資源豐富的南海。
  雙引擎蘇-30雖是4++代戰機,但F-16V搭載了相控陣雷達(AESA),同時還升級了電腦和駕駛艙。
  回應
 輕型的F16能改雷達,重型的蘇30當然能裝探測更遠,威力更大的相控陣雷達,老美為推銷胡說八道糟蹋俄國戰機,小編跟著胡說八道
 你要知道兩國的雷達技術差距有多大。蘇30的雷達,旁瓣大,抗干擾能力差,這就意味著,F16電子對抗蘇30就瞎了。這些都是俄式雷達的老大難問題
2020-11-30 09:26:46
阿楨
空軍在西北實兵對抗影像曝光 殲11D可能已重生 2020-12-04 新浪軍事

  殲-11D具有與殲-16類似的先進機身結構,裝備有先進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PL-10和PL-15新一代空對空導彈、改進型電子戰系統、新型座艙、WS-10發動機。但殲-11D在設計上更偏向空戰,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傾斜安裝方式與殲-16完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機鼻結構和根部斜切雷達罩。
  最後很可能是雙座佈局先天具有的優秀多工能力和遠航作戰能力,最終中國空軍選擇投產殲-16並從俄進口一批24架蘇-35SK來滿足急迫需求,殲-11D於是止步於原型機階段。這個決定背後也反映出我國空軍向攻防兼備空中力量的轉型,對純空優戰機需求有所降低。
  不過現在殲-11D很可能已經以另一種方式轉世,那就是具有淺灰色雷達罩的殲-11B單座機的最新改進型——殲-11BG。從該機翼尖老式掛架可以看出,殲-11BG在改進上並沒有殲-11D那麼激進,升級重點放在相控陣雷達和WS-10改進型發動機上,適度升級策略也使該機的製造成本大幅低於殲-11D。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04/doc-iiznezxs5148895.shtml
2020-12-05 07:36:06
阿楨
印度蘇30MKI為何落後於殲16 實力不濟只能啃老本 2021-03-12 新浪軍事

  蘇27是一款有著眾多的衍生型號和改進型。
  殲16使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同時在氣動佈局的細節上,做出了修改。這一系列的舉措就換來了隱身性能提高,空重降低。另外,殲16戰機的航電系統也做出了升級,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普及,使我們掌握了對四代半戰機深度改進的核心,這些都是過去蘇系戰機所匱乏的。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航電工業和材料研發能力還是落後於我們,最新的蘇35S在中國空軍內部的對抗中一敗塗地,就是最好的證明。
  與之對立的是,蘇30MKI在印度空軍內的道路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雖然仍在生產,然後不斷地誇大蘇30MKI向量噴管的作用。但實際上,印度在新機採購上選擇了法國的陣風。
  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流軍事強國的升級程度是大刀闊斧似的,殲16從最初的殲11B戰機基礎上衍生到這一地步,連機身材料,內部航電都予以了更換,只有這樣的舉措,才能保證戰力的巨大提升。而印俄,拿不出這樣的實力和毅力,更願意躺在功勞薄上,啃老本。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12/doc-ikkntiak9432350.shtml
2021-03-13 08:18:00
阿楨
法國飆風演習大贏俄國Su-35 電戰系統取勝 2021/07/22 中時

一家中東軍事雜誌報導,埃及在上次的內部演習中,法國飆風 (Rafale)的電子作戰系統非常高明,成功干擾使 Su-35「失明」,贏得戰機對抗賽。Su-35引擎推力大、航程遠,機動性能優異,也有不錯的數位化座艙系統。雖然俄國聲稱,Su-35為4代++,然而埃及的演習結果,說明俄航電設備,性能還是與西方水準差一截。

巴基斯坦“梟龍”在土耳其力壓“陣風” 2021-06-21

“安納托利亞之鷹2021”多國聯合空軍演習,梟龍與F-16、米格-29和陣風同台競技。第一階段,梟龍在基本戰術動作、空中編隊、後勤保障等方面,表現優於阿塞拜疆的米格-29和卡塔爾的陣風。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同美關係親疏: 以色列買F35單價1億,日本2億,卡達買F15一架都3億 2017-06-30

中東和亞洲買美武器時價格都會上漲很多,因為很難買到美外的武器,而買美國武器也是為了尋求變相的保護。

F-35戰機專案失敗 美空軍終於認了 2021/02/24 中時

F-35除了為空軍開發F-35A,為海軍陸戰隊研製了能垂直/短場起降的F-35B,也為海軍打造了F-35C。而這複雜性推升了成本,繼而造成延遲,為設計增添更多複雜性,連帶再推升成本,結果惡性循環就這樣不斷下去。
2021-07-24 09:26:41
阿楨
印媒:俄新型5代機比梟龍還便宜 印度可買來對抗中國 2021-07-28 軍迷圈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導,俄羅斯輕型第五代戰機“將軍”很可能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但其售價將遠低於美國的 F-35。而印度空軍沒有戰機能與殲-20匹敵。因此印度將熱衷於購買,以幫助其在邊界上應對中國。
  預計“將軍”戰機將在2023年進行首飛,並於2026年開始交付。該機採用單引擎設計,採用三角翼和傾斜雙垂直尾翼佈局並取消了水準尾翼。它裝備了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至少三個內部武器彈艙。最高速度為2馬赫,航程為3000公里,有效載荷為 7.4 噸。
  與價格至少1億美元的F-35相比, “將軍”只有2500萬至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蘇-35超過8000萬美元,而成飛公司殲-10C超過6000萬美元。中巴JF-17梟龍Block3, 5000萬美元。不過一款五代機想達到預定的價格總是非常困難的。例如F-35預估成本也僅為5000 萬美元。
  預計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國家都對“將軍”有興趣。
  相關新聞
未收到外國採購申請 俄將自行撥款建造新型五代機
美軍方要求下一代發動機可以匹配F35戰機
F35B為何要登日本航母 美媒:就為對抗中國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回應
看來阿三還沒被毛子坑爽
毛子航母都可以白送,將軍2500-3000萬美元有何不可。只是,想要相控陣版-加錢;想要帶光電塔-加錢;想要內置導彈-加錢……
所有軍火,在別人手裡都打不過布拉莫斯,到了阿三手裡,就賦予仙氣,是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中俄印都有蘇30誰的性能最強 美媒排名
  第一名:蘇-30SM2——俄羅斯
  第二名:蘇-30SM——俄、哈薩克、白俄、緬甸
  第三名:蘇-30MKI/MKA/MKM——印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
  第四名:蘇-30M2——俄
  第五名:蘇-30MK2——委內瑞拉、中國、越南、烏干達、印尼
  第六名:蘇-30MKK——中
  第七名:蘇-30K——安哥拉
  回應
最強的應該是殲16.
  相關新聞
蘇35罩門「雪豹-E」被動電掃雷達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的動電掃雷達壓著打
和印度軍演想摸清陸蘇-30底細 日本要以F-15迎戰
2021-09-04 07:59:38
阿楨
中國徹底吃透了蘇-27嗎,青出於藍勝於藍,蘇霍伊王牌在中國!

2021年珠海航展,殲-16D電戰機公開亮相,是有史以來改裝性能最好的蘇-27血統戰機。
上世紀90年代,我國一共從俄羅斯引進了三批78架蘇-27,其中38架蘇-27SK單座,40架蘇-27UBK雙座。另外還進口100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還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隨後,中國以蘇-27為基礎升級的改進型號殲-11B和雙座的殲-11BS、殲-11D、殲-16等戰機。後中國又在蘇-33艦載機T-10K-3基礎上發展出殲-15艦載戰機。
蘇-35S取消機背大型減速板,可以靈活操縱襟翼、副翼、垂尾等控制台,節約的空間可安裝機內油箱,蘇-35S的內油量高達11500千克,比蘇-27多22%,而殲-16則仍保留大型減速板。
中國在改進蘇-27時,強調航電水準和武器,綜合戰力要超過蘇-35/蘇-30SM,殲-16配備了國產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而蘇-35還是“雪豹-E”NO35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一討論軍事就習慣于去黑某些廠和所,我堅決反對 2021-11-02

早在2012年討論基於鶻鷹發展而來的中型四代機能否裝備部隊時,就是有一個不斷黑沈飛和601所的人跟在我屁股後面罵我,不得已我才說要打賭。2021年海四首飛,2017的打賭限定與立項時間相差並不大。不過,今天我看到一些人仍然是那種亂黑,真的讓我瞧不起這些人。
  相關新聞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2021-11-06 09:31:34
阿楨
俄羅斯遇經濟抵制 Su-35戰機被大量退單 2022/01/04

俄羅斯的蘇愷系列戰機過去幾十年一直很暢銷,不過最近遇到退單潮。知情人士透露,由於美國與西歐陣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間接導致一些Su-35戰機的原本訂戶決定退訂單,包括埃及、阿爾及利亞、印尼都取消了Su-35戰機的採購案。
防衛部落格(Defense Blog)報導,Su-35之所以被退單,與它的產能受限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俄羅斯掌握了大多數Su-35的生產工作,但是精密的電子設備卻需要從美國、歐洲和以色列進口,在美國與北約對俄羅斯進行工業產品的禁運後,就造成產能的延遲。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俄羅羅未能及時更換供應商,先前從一些歐洲國家和以色列進口的主動掃描陣列雷達和關鍵航空電子設備被扣住,影響3個國家對Su-35的大訂單。」
埃及也停止了30架Su-35戰機的採購,轉單到其他款式的戰機。鄰國阿爾及利亞也決定不買Su-35,而是把資金集中到Su-30SM 戰鬥機的性能更新上,現代化上。這對俄羅斯來說,是相對的好消息,雖然新戰機訂單取消,但至少現有戰機的性能提升也是一筆不無小補的商機。
Su-35剩下的出口希望在伊朗,報導稱,德黑蘭將於下個月與俄羅斯簽署一項為期 20 年的軍事戰略合作協議,可望購買包括 S-400、軍用衛星和埃及退訂但已完成的Su-35戰鬥機。
  相關新聞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S-300/鎧甲-S1被摧毀,但在利比亞不敢打以色列軍機,在敘利亞被土耳其無人機摧毀 (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防空導彈武器形同虛設。)
2022-01-05 09:58:07
阿楨
陸殲10C確定出售巴鐵 關鍵在PL15導彈WS10發動機 2022/01/04 中時

日前巴基斯坦空軍2022官宣視頻透出端倪後,巴國隨即對外放出殲-10C機隊將在2022年3月23日國慶中展示的消息,之所以從殲-10A直到殲-10C才成交,除了與印度購入飆風戰機外,殲-10C成功換裝渦扇-10向量推力發動機與決定搭配PL-15遠程空對空導彈,是關鍵。
霹靂-15可供巴JF-17(梟龍)Block3使用,但在雷達與與機動性等遜於飆風,對戰勝算不大。進口殲-10C後,只要掌握機會並運用適當的戰術,有機會先發制敵擊敗飆風。
殲-10C在2019年珠海航展傳出的是每架7000萬美元,接近梟龍Block3的5000萬。殲-10C甚至稱這次交易是14億美元購入36架,真是半買半送,當然也有可能是與其他交易項目捆綁在一起才有的價格。中國願意以如此低廉價格出售給巴國,除了雙方長期的關係之外,可以讓殲-10C有實戰檢驗的戰場。因為對於所有高價值軍事資產來說,實戰戰績才是軍火外銷唯一的硬實力,只要有一次機會擊敗盛名在外的飆風戰機,那未來的財源才真是源源不絕而來。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2022-01-05 09:59:04
阿楨
美媒:巴軍殲10C令印度面臨重大挑戰 全面超越蘇30 2022-01-05 軍迷圈

  美媒《軍事觀察》報導,巴基斯坦已成為殲-10C“4++代”第一個海外客戶。
  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末部署重型戰鬥機蘇-30,並從2002年部署更先進的蘇-30MKI,目前有270多架正在服役。
  蘇-30MKI續航能力比殲-10C高得多,可攜帶更多的彈藥,而印度最近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飛行速度和高度不但不如蘇-30,甚至也不如殲-10。殲-10是在蘇-30MKI問世16年後的2018年才服役,並受益於中國強大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規模,在航空電子設備,特別是感測器和電子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殲-10C的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尺寸要比蘇-30MKI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小,但更難被干擾,探測效率也更高,電子對抗能力也更強。殲-10C的PL-15性能遠遠優於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導彈。在射程上,PL-15可以達到印度導彈的兩倍以上(R-77為110公里,米卡為80公里)。PL-15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導,不僅不易受到干擾,也更能鎖定隱形目標。在短程空對空作戰方面,殲-10C的PL-10短程空空導彈具有非常大的離軸發射角,要比印度優勢。殲-10C機身更廣泛使用複合材料,重量也更輕,推重比也更高。
  殲-10C相對于蘇-30MKI的主要優勢在於,低得多的運營成本和維護需求,以及先進的電子系統和資料連結。這也被認為是使該機在2020年模擬空戰中擊敗俄制蘇-35的主要因素。
2022-01-06 07:38:25
阿楨
和飆風拚了 美願賣印尼36架F-15EX 搶3870億大單 2022/02/11 中時

就在印尼宣佈,將採購法製飆風(Rafale )戰機幾小時後,美同意將出售36架F-15EX。
  回應相關新聞
買蘇30可以把F15吃夠夠
蘇-30是1989年老飛機、都卜勒雷達,性能比蘇-35還差....
可以買su35/su30配法國航電
  相關新聞
俄將Su-30升級至Su-35,印度會參與,其他使用Su-30的國家是不小的改裝市場。

棄買俄製Su-35! 印尼鎖定美F-15EX、法國飆風戰機 2022/01/03

近日空軍參謀長公開表示,將放棄Su-35,轉而爭取美製F-15EX及法製飆風(Rafale)。
印尼於2018年宣佈向俄購Su-35,原本印尼擬以等值的棕櫚原油、橡膠和咖啡,採「以物易物」方式,向俄國購買11架Su-35戰機,但受到自身預算有限、與俄談判過程漫長,加上印尼憂心,採購Su-35恐違反美國2017年《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導致美方予以制裁,因此「懷著沉重的心情放棄計畫」。
2022-02-12 10:11:17
阿楨
陸殲16掛霹靂17導彈首次曝光 400公里超視距截擊預警機2023/12/08 中時

《中國軍網》2023/12/08照片,展示4架殲-16戰機編隊飛行,掛載了高達10枚不同型號的空對空導彈。其中2架殲-16在左側機翼下各自掛載了一枚巨大的空空導彈,按照霹靂-15近4米推算,霹靂-17至少超過5米。配備雙向數據鏈系統,能實現「A射B導」的功能,亦即由預警機探測到數百公里外的目標後將目標座標等資訊傳輸給殲-16,由殲-16戰機發射後,再由預警機和大型無人機等對導彈進行中繼制導。
霹靂-15射程已超200公里,霹靂-17會到400公里,已超了俄R-37M,也大超美國AIM-120D約200公里,在美新一代AIM-260尚未完成研發前,中共率先亮相霹靂-17,對美軍展示遠端打擊實力的用意非常明顯。中共目前已列裝數十架配備相控陣雷達的空警-500預警機,也擁有長航時的大型偵察/預警無人機,足夠對霹靂-17的作戰提供充足的支撐。
2023-12-09 07:48:23
阿楨
上了普丁的當?陸高價購入俄S400防空系統消失之謎2024/03/26 中時

曾經轟動一時的俄羅斯研製最新式且號稱無敵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在這次俄烏戰爭中未聞有任何表現且多次在戰場失利,中國花天價購入2個團S-400後亦未在共軍演習與報導中出現。當初把性能吹捧上天的S-400經過測試後完全達不到俄方宣稱的能耐,只好把它部署到南方一些防空壓力較小的城市,並搭配國產防空導彈作補充。加上S-400在這次俄烏戰爭中有多次被摧毀,已嚴重挫傷共軍對俄製武器的信心。
中國從90年代開始就向俄羅斯購入防空導彈系統,早在1991年蘇聯解體、海灣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就從俄羅斯引進了首批4個營S-300防空導彈系統,1994年和2001年又引進第2批和第3批總共8個營S-300。2003年俄方出台升級版S-300PMU2,解放軍又再購入一批,合計20年間共採購了24個營S-300,耗資計18億美元。
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又推出號稱性能更強大的S-400防空系統,能夠使用最遠高達400公里的多種射程導彈,還能攔截超音速戰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無人機與高超音速武器等多種目標。中國於是在2014年簽約訂購買2個團S-400,每套單價5億美元、總價30億美元,分別裝備於6個導彈營。這次採購帶動了土耳其與印度下定決心訂購S-400,分別是土耳其以25億美元購入2套,印度以55億美元購入5套。土耳其這項交易還得罪了美國,最終迫使美國撤回土耳其參與F-35戰機合作案,大幅改變了美土兩國做為北約盟國的戰略合作關係。
陸媒曾就中俄S-400的交易分析稱,中國在2014年已開發出紅旗-9防空系統,但仍對俄採購S-400,主要有2個因素,一是以軍購體現中俄的緊密關係,二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惡化,必須大幅加強備戰,但國產防空導彈產能不足,只好對外採購應付迫切的需要。
其實S-400與蘇-35戰機一樣,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事技術進展非常有限,很多號稱先進的新式武器並沒有在前蘇聯的軍工基礎上有更大的進展,整個軍工系統腐化成風,俄媒的報導也以吹噓居多,在中東與非洲戰場面對差距極大的弱勢對手還過得去,一旦遇上較有實力的對手就會醜態百出,這也是為何俄烏戰爭拖延了2年多還處於僵持狀態的原因之一。
  相關新聞
印度購俄S400到貨 中印邊境部署殲20有危險?
俄軍武出口重挫53%
2024-03-28 03:17:2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