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4 06:33:39| 人氣9,839| 回應10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殲-10戰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陸主力殲─10至少250架服役 2012-10-28 旺報

 

(上殲10B、下殲10)

殲-10戰機空中加油

歼-10猛龙战斗机

八一飛行隊殲10戰機

 屬於中國解放軍空軍「四代半」戰機的殲─10,在四年前投產之後,根據環球網的報導,看到了最後一批殲─10戰鬥機的試飛,序號排到了637號的第6批殲─10。殲─10性能號稱可以和美方的F─16抗衡。今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將再露臉。

 以中國大陸空軍對於序號架次的算法,殲─10表明生產到第8批次,一批次至少有37架殲─10戰機。表示說殲─10生產已接近尾聲,而這種飛機到底有多少架?計算至少有6批殲─10飛機和2批殲─10S雙座機,每批大約有37架飛機,那總共將有8×37=296架的殲─10戰機。

 推測合理服役數量

 根據外界推測可能的殲─10的總架次,第二批殲─10S和最後2批殲─10的產量為35─40架,而先前各批次的飛機數量可能會少一些。中國解放軍空軍有7個航空兵團裝備殲─10戰機,海軍航空兵也有一個團裝備了殲─10戰機。

 此外,做為中國空軍顏面的八一飛行表演大隊也有12架殲─10,另外還有大約15─20架殲─10,在飛行試驗中心作為假想敵中隊。海軍航空兵團應該也有24架殲─10,而解放軍空軍的大多數殲─10團應該有28架飛機。最多應該有24+12+20+28×6+36=260架殲─10在服役。與前面計算的296架只差30架。理論上,正在服役的殲─10,總架數應該有250架。邊做邊改是發展中的通例。

 殲─10、SU─27主戰機

 殲─10是較先進的戰機,搭配自俄羅斯購回的SU─27是中國空軍中目前兩種主戰機種。不管是面對印度和台海,這兩種先進戰機都已有部署。未來發展中或者投產中的戰機,中國大陸的空軍戰力已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還有數種新世代的戰機可能加入。包括已至少有三架先導型測試機的殲─20,3到5年之內,有機會形成戰力,並進行部署。

 外號「粽子機」的殲─31,最近透過各種管道讓外界知曉,如果經過測試同樣是新世代的戰機。做為「遼寧艦」艦載機的殲─15,儘管數量不多,短期之內還是會成軍成為主戰兵力之一。仿自SU─27的殲─11,數量雖不明,同樣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世代的戰機。

 而過去做為主力還曾外銷到第三世界國家的強─5戰機,日前已宣布生產完成最後一架,強─5屬60年代的舊式設計,完成最後一架的生產,等於宣告新世代的戰機,將重新主宰中國大陸的領空。

 

殲-10B改進型

 

解放军最新型歼-10战斗机

(上殲10B、下殲10)

昨晚(3月16日晚),殲-10改進型戰鬥機——殲-10B的照片在中華網論壇和飛揚軍事論壇上曝光。這組照片迅速引起國內軍迷的轟動,這畢竟自殲-10官方公布後,首次有國産新型戰機圖片在網絡上出現。網絡上一些資深軍事愛好者也迅速對殲-10B、殲-10A的圖片進行了對比。

  編號規則

與西方戰機的編號方式有所不同,殲-10的第一種生産型號編號爲殲-10A,改進型則命名爲殲-10B。而F-16的第一種生産型編號爲F-16A,其雙座教練型編號爲F-16B;改進型編號爲F-16C,F-16C的雙座教練型則是F-16D。

  幾處變化

從圖片對比可以初步推測殲-10B比殲-10A改進的地方:

1、機頭線條向下傾斜;

2、垂尾切尖;

3、腹鰭切尖。

4、在風擋前加裝了光電探測儀;

5、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改爲“梟龍”生産型所采用的DSI進氣道;

  最重要的改變

其中最重要的改變是,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改成了DSI進氣道。DSI進氣道的主要優點是:結構更加簡單,有助于減輕飛機重量;進氣口處凸起的鼓包能夠遮擋住渦扇發動機的葉片,有助于減小飛機的雷達截面積(RCS)。但是,DSI進氣道有一定的速度適應範圍,一般認爲最大速度在M2.0左右。

采用DSI進氣道引起的結果是,殲-10B的雷達截面積會比殲-10A小,隱形能力得到提高;殲-10B的最大飛行速度可能會比殲-10A有所下降,但這並不會影響到戰機的戰術性能;殲-10B的機體重量下降,有助于提高機動性和航程。

  殲-10A采用的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簡介

“二元”和“三元”進氣道就是指的進氣道橫截面積形狀,三元就是軸對稱進氣道。二元和三元進氣道一般又叫二維和三維進氣道,實際上一般從進氣口形狀就可以 分辨:二元進氣道進氣口都是矩形或平行四邊形;三元的是圓形、橢圓形或者半圓形。二元進氣道中給超音速來流減速采用一系列斜板;軸對稱進氣道采用圓錐面。 這兩個應該都特指可調進氣道,不包括F-16那樣的正激波進氣道。

“可調”表示斜激波的角度可調,也就是調節進入進氣道內的氣流流量。因爲不同角度的斜激波給來流減速的程度不同,就使單位時間內進入進氣道的空氣流量不 同,所以當飛機達到一定馬赫數調節裝置就開始工作,控制進入進氣道內的空氣流量,並且在不同的速度下有不同的調節角度(對斜板)或伸縮位置(對調節錐)。

  “三波系”

按 照對高速來流減速方式的不同,進氣道可以分爲正激波型和多波系型。正激波進氣道通過在進氣口産生一道垂直于來流運動方向的正激波使之減速,多波系進氣道則 首先産生一道或幾道與來流方向不垂直的斜激波給來流減速,然後通過在進氣口或進氣道內管道的喉道(指內管道橫截面積最小的位置)附近産生的正激波完成最後 的減速。采用多波系進氣道主要是爲了提高飛機的高速飛行能力,因爲和正激波進氣道相比,它在高速飛行時能明顯減少來流的能量損失,從而增大推進系統的推 力。

  殲-10B采用的DSI進氣道簡介

“無附面層隔道進氣道”,英文簡稱DSI或BUMP。常規飛機在空氣中飛行時,靠近飛機表面有一層空氣因爲粘滯作用流動較慢,如果被引入進氣道會導致進氣效率下降,而且由于其流速低,與高速氣流作用後容易引發發動機喘振。所以,高速戰鬥機一般都采用具有附面層隔道進氣道。

DSI進氣道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早提出,在進氣道的進氣口並沒有設置常規的固定式附面層隔道,而是通過計算機設計了一個三維曲面的突起塊,或者鼓包。這個鼓包起到對氣流的壓縮作用,並産生一個把附面層氣流推離進氣道的壓力分布。裝了新型DSI進氣道以後,發動機的推力特與原型機一樣,而亞音速的單位剩余功率還比原型機的進氣道稍好些,同時飛機的重量也得到減輕。

  氣動布局進一步改進

殲-10B氣動布局的改進主要有幾點:1、機頭線條向下傾斜;2、垂尾切尖;3、腹鰭切尖。殲-10B機頭修形能取得什麽效果暫時無法獲知,但垂尾切尖、腹鰭切尖的效果是明確的。

將機翼切尖決不是爲了減輕重量,也不是爲了外形上的美觀,而是出于實際的氣動需要。理論和實驗都已證明,在超音速飛行時,機翼翼尖處的氣流仍會象亞音速時 一樣,從高壓區橫向繞過翼尖流向低壓區,減小上下翼面的壓力差。不過,由于壓力擾動只能發生在由翼尖前緣發出的馬赫錐之內,馬赫錐之外的機翼並不受影響。 顯然,切掉這塊降低效率的翼尖,對改善飛機的高速性能是有益的。

殲-10B垂尾切尖、腹鰭切尖有助于降低飛行阻力,改善飛機的加速性能、提高航程。但由于DSI進氣道的限制,殲-10B的最大速度應該會略低于殲-10A。

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j-10b-F-10b-fighter-china.htm

 

別再罵了!看看殲-10的六根棍子竟如此神奇! (2009-12-17)

首先要說的是,本來殲-10作爲中國第一架自主研發的戰鬥機應該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不知道爲什麽在網上中國最先進的東西都被當作最後而嘲笑。
我這次發的是關于殲-10進氣道的簡單分析,還殲-10一點點本來面目。
首先,殲-10是三代半,這個沒有人反對吧。三代機的標准有一條就是高機動性。而機動性的最大一項就是大攻角時的穩定性。而我們看一下三代機的代表。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1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2
這兩種飛機的邊條渦流,加強了機翼在大攻角時的升力,減緩了機翼的氣流分離。增加了飛機大攻角狀態下可控性。
而殲10呢?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3
沒有邊條翼,可是飛機大攻角時候的可控性已經被各種飛行表演證實了。再看上圖中機翼上的“煙霧”,並沒有分離。爲什麽呢?
實際是因爲,殲10進氣道上沿與機頭下邊的“巨大”縫隙。這裏也是網上攻擊殲10的核心。
這裏實際是殲10的設計非常巧妙的地方。現在除了F-35的DIS進氣道以外,都是有泄氣槽的。主要功能是把機頭或機身的附面層隔離在進氣道以外,以免幹擾進氣道的效率。而這個泄氣槽實際並不需要殲10這麽誇張。世界的戰鬥機中,目前也只有殲10設計出這麽大的附面層泄氣槽。不信自己去搜圖去。
殲10泄氣槽的作用實際上是將機頭和進氣道中間通過的氣流壓縮後以一定的角度推出去,與進氣道上邊沿的排氣柵窗流出的進氣道過量氣流混合。這樣可以將氣流“搓出渦流”在大攻角的狀態時,打在機翼上表面,以改善主機翼的大攻角升力,和機翼氣流分離特性。
什麽這麽說呢?我們先來看一下特寫,首先看的就是網上瘋狂在罵的六根“棍子”。仔細看他們是有角度的,如果只是爲了增加強度,最前端的那根爲什麽角度是向裏的呢?不向外也要平著吧。實際上向裏就是要增加泄氣槽(或者叫壓氣槽)的壓力,爲後邊導流外噴做鋪墊。再看後邊的兩排“棍子”角度是向外的,這就向明顯是導流用的了。再與進氣道上沿的排氣柵組合起來看,棍子後邊一小段距離內都是排氣柵密集的位置。很明顯,這就是要將導流片(傳說中的棍子)的結果與排氣柵混合,這樣才能把氣流搓出渦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4
這時候肯定有人說了,殲10不是有鴨翼嗎,鴨翼的渦流就可以用了,爲什麽要多此一舉呢?我給的答案是:
在低速時,鴨翼的渦流也是必然有的,他對主翼的影響結果是,降低主翼的升力,對短距離起飛造成不利影響。而通過殲10壓氣槽搓出來的氣流在起飛等低速階段時,排氣道的氣流實際是不夠用的。他還在瘋狂地吸氣,所以排氣柵此時並沒有排氣。所以也形不成渦流,不會對主翼升力造成太大影響。而在大攻角的時候,很明顯進氣道的壓氣效果過強,排氣柵會排出大量的氣流。此時機頭的壓氣效果也會迫使壓氣槽內産生巨大的氣流,這兩股氣流搓在一起會産生很強勁的渦流。而在大攻角的時候渦流也正是解決翼面氣流分離,增加升力的最好途徑。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5
蘇-37(沒找到有渦流的SU-37圖)的鴨翼主際是近距偶合鴨翼,他的動作與主翼,與平尾,與尾噴管偶合動作,達到超級機動性的目的。而這原自于其強勁的發動機。能彌補起飛階段升力的損失。而EF-2000,鴨翼的作用也是搓渦流,別看他離主翼遠,但他的下拉角,大攻角時使渦流正好落在主翼最需要的位置。“陣風”也是近距偶合。而大家都知道,中國飛機最差的就是發動機。中國不可能用發動機去彌補氣動布局的缺陷。只能用氣動彌補動力的缺陷。
所以就想出了殲10 的布局——平尾前置,泄氣槽搓渦流。
平尾前置的意思就是說把本來用于平衡的平尾拿到主翼前,這樣不光可以平衡俯仰,而且把本來平衡壓力改成了平衡升力。相當于增加了主翼的升力,和一部份動力。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6
這裏第一張是常規布局,平尾在後,重心在主翼升力中心以前,兩邊像杆稱一樣平衡。第二張是大三角翼無尾布局,他是機翼前部産生升力,機翼後部産生壓力,與重心保持平衡。這兩咱方案,都要損失一部份升力。而這對于心髒不好的中國戰鬥機來說是墨守成規。所以中國的殲10 用的是前置鴨翼,如第三張圖所示,主翼升力和鴨翼升力擡著重心。這可謂揚長避短的最佳方案。所以殲10的鴨翼盡量靠前靠上離主翼遠遠的,讓鴨翼的渦流盡可能地遠離主翼面,鴨翼下的壓氣槽的氣流又會把鴨翼的渦流盡可能地隔離開主翼,進一步增加起飛時的升力。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7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slide.php?tid=151393#p=8
仔細看這兩張圖,鴨翼的後的“氣霧”沒靠在主翼上,而是整齊地與主翼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種設計有一個問題,就是進氣道一般都只能靠下或靠兩側,靠兩側的不可能産生在主翼上的渦流,靠下主翼就必須更低。這也就是爲什麽殲10用的是非常非常非主流的下單翼的原因。這種布局在二戰時常見,那是因爲這種布局結構強度大——機翼擡著機身,可以放置橫貫的大梁。而現代飛機都是合金的,不行就鈦合金,木質強度已不再成問題所以很少有噴氣戰鬥機用(教練機用的多,因爲這種結構簡單不用複雜強力的機身框架)。而殲10的下單翼則是因爲要利用進氣道上沿的壓氣槽,不得已而爲之。
現在還想罵殲10的六根棍子和高機頭外加下單翼嗎?
  回應
再合理也是一個醜,也肯定有其他辦法解決氣動問題,比如現在網上盛傳的殲-10A(仿F-35)的進氣口就順眼的多。
拿六個導流片說事的,說什麽加強筋,棍子的,都是平大豬之流,十足豬頭。
六根破棍子都可以胡扯八扯,意淫到極點!!
歐洲稱殲10爲惡棍
有點道理,頂一下,大家不要胡聽西方言論,外國人起的綽號越難聽,說明他們越害怕
看完你寫的突然發現不想罵奸10這駝背了,但是現在有日你媽的想法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29aa5f0100fqar.html?tj=1
 

巴專家評析殲10B:印度未來戰機也難匹敵

 

  2008年12月,有關中國殲-10戰機最新型號——殲-10B進行首次試飛的傳言甚囂塵上,引發西方媒體的高度關注;2009年4月,互聯網上又曝光了殲-10B戰機的最新圖片。殲-10B可視為中國對第四代戰機的後續嘗試,有望將殲-10戰機提升到四代半戰機的水準。

  殲-10B戰機性能改進推測

  殲-10B戰機雖然是在殲-10基礎上衍生而來,但與後者相比進行了多處改進,性能也大幅提升。

  首先,殲-10B戰機採用了先進的DSI超音速進氣道(即無分離板超音速進氣口,英文縮寫為DSI),與FC-1“梟龍”戰機的進氣道相似。DSI進氣口可以簡化外形結構,降低飛機重量,增大機內空間,並且改善飛機的高速性能;不足之處是設計中需要大量精確的氣動數據計算,而且對部件加工工藝精度要求很高,難度很大。而傳統殲-10戰機採用的是矩形進氣道,這種進氣道需要大的以銳角安置的可調進氣斜板,由其產生一個向後傾斜的激波來加大對縱向吸入氣流的壓縮,也增大了飛機的重量以及雷達反射面積。

  其次,殲-10B戰機加裝了更多的先進電子設備。殲-10B戰機的機鼻呈橢圓形,同F-16戰機的機鼻頗為相似,而且稍微向下傾斜。機鼻上安裝有類似殲-11B戰機配備的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可以被動探測敵方目標而無需開啟火控雷達,從而降低了被敵方戰機發現的概率。而傾斜的雷達天線罩顯示殲-10B可能安裝了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該雷達系統由眾多微型雷達組成,能夠各自獨立地瞄准不同的方向,使戰機能同時跟蹤鎖定大量目標。殲-10B戰機尾部突起位置可能還安裝有導彈逼近告警裝置,在該裝置下方則可能安裝了前視紅外傳感器。

  第三,與殲-10戰機相比,殲-10B的“體格”變大了很多。殲-10B戰機垂直穩定翼長度增大,末端呈“魚翅”形狀,上面安裝有新的小型電子對抗系統(ECM)整流罩。殲-10B戰機的兩個後機身下翼面積也得到擴展,增強了飛機的側向推動力。從網上曝光的照片可以看到,殲-10B戰機的機翼下方還增加了新的吊艙,可以用來加掛副油箱、空對地導彈或目標指示儀等。

  第四,殲-10B戰機的駕駛艙似乎也進行了重新設計,艙內可能配備有面積更大、顯示信息更為詳細的廣角平視顯示器(HUD),不過這點尚未得到證實。根據殲-10戰機的發展過程判斷,殲-10B戰機的可伸縮加油探頭可能安裝在飛機左舷處。戰機駕駛艙的右側安裝的則是重新設計的衛星通訊裝置。

  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殲-10B戰機可能採用的矢量控制發動機。從網上曝光的照片看,殲-10B目前使用的是俄羅斯AL-31發動機,未來則有可能裝備經過重新設計的WS-10A發動機,或是正在大力研製的新一代WS-15發動機。這些發動機不但能提供比AL-31發動機更高的推力,而且因為是矢量控制,能大幅提升殲-10B的靈活性和機動能力。

  殲-10與F-16的技術對比

  F-16是美國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主要用於空戰,也可用於近距空中支援。該機擁有適度的機翼後掠角和長寬比,是天生的“空中纏鬥型”戰機,不過這種設計也同時增大了其超音速飛行時的阻力。該機至今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兩台威力巨大的發動機,空戰中飛機的推重比可達1.15,不但能夠確保戰機快速爬升,還能夠保證戰機快速機動轉彎。不過,該機不僅在機翼設計上,而且在進氣口的布局上也犧牲了超音速性能,因此儘管該機可以達到2倍音速,但實際上其超音速性能一般。

  雖然F-16戰機為謀求亞音速纏鬥能力而犧牲了超音速性能,但殲-10戰機卻並沒有做出類似的犧牲。因為當F-16戰機設計之時,空中纏鬥是戰機作戰的基本方式。而當殲-10戰機設計的時候,超視距空戰時代已經來臨,殲-10戰機的氣動布局設計,包括機翼設計與進氣道設計,都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例如,殲-10戰機擁有更大的機翼後掠角與可調節DSI進氣口,賦予了殲-10戰機更為優越的作戰性能。

  在現代高空超視距作戰環境下,殲-10戰機的性能明顯優於F-16戰機,這也體現在其較高的瞬時轉彎速率上。比如法國“幻影-2000”戰機配備的發動機並不出色,但巴基斯坦與土耳其空軍仍然忌憚“幻影”戰機,就是因為這種戰機應用了先進的氣動技術,機動作戰力強。希臘空軍同時裝備有“幻影-2000”戰機和F-16戰機,他們在訓練中得出結論:F-16戰機在低空、低速、纏鬥時性能較好,而“幻影-2000”戰機在高空、高速作戰中的表現則更勝一籌。

  隨著大離軸發射導彈在戰場上日益廣泛的應用,對F-16戰機的生存構成了很大威脅,要求其必須在第一個回合交戰中生存下來,而超視距技術的發展則進一步加劇了F-16面臨的挑戰。離軸發射角導彈可以在目標位於彈體中軸線以外就能發射,無須對准目標。第一代空空導彈只能做到定軸搜索,即目標位於導彈彈體中軸線上時才能截獲目標,但現在各型導彈都能實現導引頭與雷達隨動,具有離軸搜索能力,大大提高了雷達的跟蹤攻擊能力。在以往的時代,戰鬥機飛得又高又快固然也是性能出色的體現,但在實戰中,飛行員經常得降低飛行高度以攻擊低空飛行的敵機。而如今借助射程更遠的的超視距導彈和下視攻擊能力,飛行員無疑有了更多的選擇。

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式裝備加裝到F-16戰機上,其重量也在不斷增加,雖然美軍試圖通過提高發動機推力來進行平衡,但由於戰機機翼面積並沒有發生變化,因此戰機的機動性有所下降。而殲-10戰機則憑借鴨式三角翼外形,保證了機翼的有效面積,獲得了良好的機動性能。

  不過,較新批次的F-16戰機具備了非常出色的低空對地攻擊能力。高翼載有利於戰機低空飛行,而適度的機翼後掠角也有助於戰機在較低飛行速度下的操控,這在投擲彈藥時往往變得很關鍵。而殲-10戰機並不適合執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但由於其在武器射程和有效載荷方面具有優勢,因此可視為有效的縱深打擊利器。而且近距空中支援能力也並不是解放軍空軍的迫切所需,更何況JF-17“梟龍”本身就是執行這類任務的理想戰機。

  巴基斯坦渴望購買殲-10B

  作為南亞地區重要的軍事力量,巴基斯坦空軍一直對中國的殲-10戰機項目有著濃厚興趣,有可能用來取代西方戰機,以滿足對高端戰機的需求。此前巴方從中國引進FC-1“梟龍”戰機時,曾憑借其對西方軍事技術和發展趨勢的更深入了解,推動中國對FC-1系統進行了大幅升級。未來殲-10B戰機毫無疑問將會收到來自巴空軍的訂單,但可以想象的是,其引進過程將會重現FC-1“梟龍”的遭遇。據知情人士透露,巴空軍已經表示希望購買殲-10B戰機,還計劃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維護和升級這些戰機。

  此前有傳聞稱巴基斯坦空軍最早將於今年接收第一批殲-10戰機,不過更可信的說法是,巴方出於發動機方面的顧慮,可能將採購時間推遲到2014/2015年。中國殲-10戰機目前使用的是俄羅斯生產的AL-31發動機,巴基斯坦擔心引進該機後會因與俄方缺少合作,而使該機的維護和後勤保障工作出現問題。因此,巴空軍更願意等待WS-10A或者新一代WS-15發動機裝備殲-10。

不過推遲購買中國殲-10戰機將對巴基斯坦產生重要影響。目前,巴方空軍急需採購高端戰機以對抗宿敵印度的蘇30-MKI、“幻影-2000”以及未來的多用途作戰飛機(MRCA)。雙方目前都擁有一定數量的機載預警與控制系統(AWACS)和超視距(BVR)作戰平台,在這樣的作戰環境下,誰擁有了高空超視距作戰能力,誰就能獲得南亞空中優勢。而中國殲-10戰機的低翼載等空氣動力學設計布局,使其非常適合這一作戰方式;而且殲-10戰機的瞬間轉向能力極強,使其在進行超視距高空作戰時也有可能占據優勢。

  新型殲-10B戰機配備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高推力發動機和先進的電子戰等航空設備後,將使巴基斯坦空軍獲得對印度空軍的質量優勢。就空戰性能而言,印度空軍當前部署的任何戰機都無法與這些殲-10B戰機相匹敵。即便是印度未來可能購買的多用途作戰飛機,在可供選擇的五種型號中,也僅有歐洲“台風”戰機(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可與殲-10B一較高下。

  巴基斯坦空軍希望總共購買150架高端戰機,如F-16 Block52和FC-20(即殲-10B或外貿巴基斯坦版殲-10P),不過考慮到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及F-16戰機的作戰性能,FC-20的採購數量可能更大。F-16、殲-10P與JF-17配合使用,取長補短,可以達到理想的作戰效果:殲-10P具備高空作戰優勢,可以彌補JF-17戰機高空超視距作戰弱的特點;殲-10戰機近距離空中支援(CAS)能力的不足,則可由JF-17戰機來彌補;殲-10戰機在縱深攻擊方面的不足,則可由F-16來彌補。這樣一來,殲-10、F-16及JF-17戰機的搭配,也符合巴基斯坦軍隊未來15年發展戰略規劃的要求。儘管該發展規劃還未公開,但據消息人士透露,按照該規劃要求,巴空軍只能採購單發動機的戰機,而殲-10P/FC-20搭配JF-17和F-16,正好能圓滿滿足這些要求。

  印度空軍近年來不斷擴充軍備,大量購買西方四代半戰鬥機,除了宣布將引進126架多用途戰鬥機外,還在增加蘇-30MKI戰機數量,改進現役米格-29戰機和“幻影-2000”戰機,給巴基斯坦帶來巨大壓力。到2014年,巴基斯坦空軍的一些F-16戰機將陸續開始退役。雖然這些戰機一直受到精心呵護,但屆時其中一些的服役年限將超過30年。因此,巴基斯坦空軍的應對之策也很明確,就是大量引進JF-17和FC-20戰鬥機,構建相關基礎設施和開展人員訓練。而且,JF-17不僅能夠讓巴基斯坦空軍在戰機數量上與印度空軍相抗衡,還可使其在戰時保有數量更多的FC-20及F-16戰機,並能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這是因為JF-17平時可以充當低成本的訓練機,為FC-20及F-16戰機提供飛行訓練服務。這一做法與以色列空軍相似:以空軍就利用F-16戰機來滿足其F-15戰機飛行員的飛行時間要求。

巴基斯坦空軍還希望在預算許可範圍內盡可能增強自身力量,比如從西方國家採購航空電子設備,以便進一步發掘JF-17及FC-20戰機的潛力。中國的國防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當巴空軍最終決定購買殲-10戰機時,中國或許已有能力滿足、甚至超出巴方的實際需求,並且還能以較低的價格參與競爭。不過目前尚不清楚,如果巴空軍提出採購下一批JF-17及新型FC-20戰機時,中方能否滿足巴空軍的性能要求。對於FC-20戰機來說,電子戰設備、駕駛艙界面及中國新型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的可靠性至關重要。目前,巴空軍也在關注歐洲的同類裝備,包括由意大利和瑞典聯合開發的多功能有源電子掃描陣天線(M-AESA)系統,以及法國製造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殲-10戰機的未來發展

  有報道稱,中國預計會裝備大約1200架殲-10戰機,莫斯科航空展上來自俄羅斯方面的消息,以及美國國防部向國會提交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均提到了這一數字。但是,考慮到殲-10戰機涉及多種型號,中國可能並不會限制該系列戰機的生產數量,不過最終會選擇生產哪種型號倒是需要真正關注的問題。

  首先,中國第一代殲-10戰機裝備的是俄羅斯的AL-31發動機。隨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又研製了配備有WS-10A發動機的殲-10A戰機,不過這款戰機的性能發揮並不太穩定。

  據消息靈通的軍事評論員透露,中國還研製出了新型殲-10C戰機,這種戰機配備有兩個與RD-33發動機大小類似的發動機,而且性能特征也與殲-10B戰機差不多,據稱是歐洲戰鬥機的直接競爭對手,而且採用了相同的設計布局——雙發動機單尾三角翼。解放軍空軍未來必須在生產殲-10B還是殲-10C戰機之間做出決定。不過巴基斯坦不太可能選擇採購殲-10C戰機,因為這種戰機配備雙發動機,不符合巴空軍對單引擎戰鬥機的需求。

另有消息稱,中國還在研製艦載型殲-10戰機,不過這種戰機又會與中國的殲-13戰機展開直接競爭,後者是專用型四代半艦載戰鬥機,採用了與F/A-18“超級大黃蜂”戰機相似的常規外形布局。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一種採用三角鴨翼布局的第五代隱形戰鬥機,但據稱該項目已在方案競爭中落敗。也有消息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並未完全出局,而是著手參與和沈陽飛機工業集團的聯合研發計劃。中國最新的第五代戰鬥機計劃經常被稱作J-XX或XXJ項目,成都飛機工業集團與沈陽飛機工業集團在聯合研製新一代戰機的過程中將發揮何種作用,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鑒於以往比較成功的研發歷史,成都飛機工業集團的實力似乎略占上風。

  殲-10的項目主管最近稱:“我們正在研發一種第四代戰機,以滿足保衛祖國的需要。”中國所謂的“第四代戰機”,就是西方國家所指的第五代戰機。中國新一代戰機將採用與F-22戰機相似的常規布局設計方案。J-XX將採用其正在發展的新型WS-15發動機,戰機重量約為20噸,因此可將其歸入重型戰機之列。J-XX的作戰性能有可能僅次於俄羅斯PAKFA戰機與美國的F-22戰機。中國研製出第五代隱形戰機後,殲-10戰機最終可能會停產。但可以預見的是,至少在下一個十年裡,中國的第五代戰機還不會取得重大進展,殲-10戰機與殲-11戰機仍將得到穩步發展。(來源:《現代艦船-軍事廣角》2009年刊載 (巴基斯坦)軍事分析家:M.侯賽因 金鑫/編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1/7/7/0/101177079.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177079&mdate=1223154308


美稱中國正研制殲-10B戰機將配備新電子戰吊艙

 

中巴JF-17戰機WMD-7機載吊艙
  東方網2010年11月23日消息:美國航空周刊19日報道稱,目前中國正在研制殲-10系列的新型戰機,即殲-10B戰機,而且該機將配備國産WS-10A發動機。除此之外,中國還在積極研發新型電子戰吊艙系統。
  報道稱,殲-10戰機是成都飛機公司最著名的産品,該機于2008年中國航展期間首度亮相,並在航展期間進行了精彩的飛行表演。在過去的兩年裏,殲-10戰機項目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
  據報道稱,該機的發展過程與另外一款著名的單發動機戰機——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16戰機——非常相似。F110-GE-100發動機的引入,是F-16戰機的主要發展裏程碑之一,該發動機提供的推力較最初的F-100-PW-100/220發動機高出6000磅。同樣的,中國目前也在努力完成對沈陽黎明發動機制造公司研制的WS-10A發動機的測試工作,並使之進一步完善。
  報道指出,目前,中國正在研制殲-10系列的新型戰機,即殲-10B戰機,而且其原型機已配備WS-10A發動機已進行過飛行測試。據稱,WS-10A發動機將取代該系列戰機最初配備的AL-31FN發動機——後者由莫斯科Salyut公司研制。
  殲-10B戰機的發動機進氣口采用了全新的設計,它由長方形(AL-31FN)改爲了橢圓形。這一點與F-16的發展相似:相關人員爲這款戰機研制了“大嘴”進氣口,以增加F110發動機的氣流。
  但在當代,戰機性能的主要差別在于機載電子系統的能力。中國行業官員表示,目前正在發展一條新的生産線,代替現在殲-10和其他飛機上所使用的主要吊艙系統。
報道稱,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正計劃升級KG300G電子戰吊艙,擴大其頻率帶寬。而且,其還在研發新一代有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可替換飛機當前的機械掃描陣型雷達。一名中國設計師表示:“有源電子掃描陣雷達對任何戰機來說都是一種重要的進步,其可大幅度提高可靠度和雷達性能。”
更多關于殲10的新聞
俄媒體稱中國再次向俄采購蘇27殲10用發動機 2010-11-17
西方壟斷軍事技術:殲10飛行控制系統獲突破 2010-07-18
日本稱中國戰機熱銷亞非 殲10單價1.9億人民幣 2010-04-30
殲10操控性強性能好 外媒質疑超出中國軍工能力 2010-04-15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1-23/0915620366.html
 

國産WS-10發動機已經量産 主要裝備殲10殲11戰機

 

俄制AL-31發動機與國産WS10發動機

2009年11月5日,中航公司組織媒體前往航空博物館參觀。航博新館內展示了,國産軍用FWS10與俄制AL-31渦輪風扇發動機的實物。兩款發動機擺放在同一展位,遊人可以很方便的參觀並對比其不同設計細節。

  FWS10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先進渦輪風扇發動機,是專門爲殲10配套用的動力裝置;也可安裝在實現了全面國産化的殲11戰機上。目前該型發動機已投入大批生産,成爲我第三代戰機的理想動力裝置。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529_1734.html

 

區別戰機發動機是“太行”或AL-31的簡易方法!

 

由于“太行”發動機和AL-31發動機尾噴口磷片的結構和形狀有明顯的不同,據此可以很容易的區分兩者,判別戰機是否已裝上了“太行”。

http://x.bbs.sina.com.cn/forum/pic/47471c530106orv4

這個是“太行”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是輪流疊壓的結構,各片磷片都首尾相連的部分疊壓在前一片身上,尾噴口在外觀上是由大小形狀一致的磷片組成的。

http://x.bbs.sina.com.cn/forum/pic/47471c530106orvb

而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采用每兩片大磷片夾一片小磷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磷片和小磷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http://x.bbs.sina.com.cn/forum/pic/47471c530106orvj

這架飛機的右發動機很明顯就是“太行”了。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2&fid=138897&tbid=1570&p=1

 

俄媒稱殲10B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重量輕可靠性高

 

从照片上看,中国为歼-10研制的机载雷达使用固定式天线,与美国机载雷达一样。

從照片上看,中國爲殲-10研制的機載雷達使用固定式天線,與美國機載雷達一樣。

资料图:歼10B拆下机头整流罩露出机载雷达的照片。

殲10B拆下機頭整流罩露出機載雷達的照片。

资料图: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的F-16战斗机。

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6戰鬥機。

  據俄羅斯軍工新聞網2011年12月26日報道,中國軍事論壇不久前曝光的殲-10B戰術殲擊機配備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照片引發關注。

  從照片上看,中國爲殲-10研制的機載雷達使用固定式天線,與美國機載雷達一樣。而歐洲“臺風”殲擊機有源相控陣雷達則使用移動式天線。網友們開始熱議上述兩種機載雷達的區別,最後得出結論,認爲使用固定式天線的中美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重量更輕,能耗更少,可靠性更高,而使用移動式天線的歐洲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掃描範圍更大,下半球掃描能力更強。具體選擇哪種天線類型,主要取決于具體客戶的需求,取決于研制和使用哪種天線的雷達對客戶來說具有更爲重要的意義。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2-27/0837678689.html

 

最新排名:中國殲10優于蘇27SK和日本F-15J!
 
本排名主要參照如下指標:1.同一技術條件下,高低、重輕搭配戰機中,高的比低的先進,重的比輕的性能要強,如同一時代的F-15與F-16、蘇-27與米格-29之間F-15和蘇-27明顯要強些。原因很簡單,"低、輕"戰機往往都是同時代重型戰機的簡化補充産物,前者跟後者相比無論是在價格還是作戰性能上都有較大差距。來自非洲兩國的實戰也證明米格-29根本就不是蘇-27的對手。2.在戰機劃代問題上,參照國際潮流,第四代戰機強調能超音速巡航,能超視距攻擊,隱身性,矢量發動機實現的高機動性能,而三代戰機則采用電傳操作強調近戰機動性,整機推重比大于1,使用空空導彈重視超視距空戰。一些三代機通過進一步改進采用了更先進的發動機和相控陣雷達,在國際上又被定位成了三代半戰機。 圖中位置越高代表其性能越先進,作戰能力越強。
  首先在四代戰機中,F-22很像是孤家寡人,其具備了四代機所要求的超音速巡航、能超視距攻擊、隱身性等一系列性能指標可謂第四代戰機的標准。如果按這個標准也只有F-22算是四代機了,可是老美又偏偏宣傳其爲F-22實現高低搭配的F-35也是四代機(從性能其很難跟F-22相比,美國空軍也曾說過一架F-22相當于數架F-35的戰力),考慮其也采用了先進的相控陣雷達,隱身能力強,又可以垂直起飛就"算是"四代機吧!
  除了四代機以外,現在全球最先進的戰機就要算三代半戰機了。這些戰機包括蘇-35、F-15改進型戰機(如F-15E,圖中都寫爲F-15g,F-16g類似與其早期型號相區別)、蘇-30MK(尤其是蘇-30MKI)、陣風(Rafale)、臺風(EF歐洲戰鬥機)、F-16g(如F-16E等)、蘇-27g(改進型蘇-27)、鷹獅改(JAS)。三代半戰機都采用了新型相控陣雷達,在發動機方面相對于三代戰機也有了提高。俄羅斯一直是僅次于美國的軍事航空大國,其研制的蘇-35戰機在三代半戰機中應該算是最強大的,其所采用的"雪豹"相控陣雷達性能十分先進,而其還裝有更強大的矢量發動機,相對于蘇-35,蘇-30MKI(至于中國的蘇-30MKK就差些了)算是其簡化版,排名稍次。所以本文認爲在三代半戰機中,其作戰性能大概是蘇-35>蘇-30MK>F-15g>F-16g>陣風=臺風>鷹獅。依靠北歐強國瑞典的實力,鷹獅改進型戰鬥機采用了美國提供的新型發動機是三代半的入門機,也就"算是"三代半。至于陣風和臺風,法國作爲歐洲的航空業老大,其主動退出歐洲戰鬥機計劃所研制的陣風戰機各方面性能都不會差于其他幾個歐洲國家所研制的臺風戰機,而且陣風戰機還采用了獨一無二的"自動地形跟隨"系統,其創新型可見一般。至于美國的F-15、F-16改進型戰機、技術成熟,而且是在實戰基礎上的成果,采用了很多即將要被使用到四代機上的新技術(如隱身驗證),又根據美國的航空實力當屬三代半的前茅。
  三代半戰機以外,就剩下一些三代入門機了。說到三代入門機,就不得不提中國國産的殲10A戰機了,其是最新一款三代戰機采用了歐洲三代半戰機所普遍采用的鴨式氣動布局具有很好的空戰機動性,而且使用90年代成熟數字化技術,采用的是634式全數字化飛行操控系統。數字化的飛行控制計算機不僅速度快,功能也更強,其運動機動性與安全性明顯優于采用早期模擬技術的戰機。殲10A雖然采用很多新工藝和新技術並且裝備有"發射後不管"的先進中距空空導彈PL-12,可是其發動機依賴俄方有待改進而其雷達仍然采用機械掃描而並非相控陣,因此其還不能算是三代半戰機,希望其改進型能克服這些問題,除此之外其仍然能算作是三代入門機中的佼佼者。
  三代入門機中,除去殲10,其他大多是三代標准的建立者。如F-15A、蘇-27SK、F-16A、幻影2000、米格-29、IDF、梟龍等。這些戰機雖然是三代機,但他們的性能卻是參差不齊的。幻影2000的性能很終歸中距,F-15的初期機型(以日本裝備的F-15J(改進之前)爲例)、F-16初始型號(臺灣的F-16A(改進之前))雖然采用了電傳操作,但是其雷達不具備發射和引導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如AIM-120)的能力。蘇-27SK采用的是模擬電傳操作,也不能發射"發射後不用管"的先進中距空空導彈(如R-77)的能力。在三代入門機中,除了上述以外剩下的飛機只能稱之爲"算是"三代機,如沒有采用電傳操作的米格-29(特指早期的大衆型號),采用了電傳操作和最新電子設備而機動性能較差的梟龍和IDF。三代入門機的排名應該是:J10A>蘇-27SK>F-15J>幻影2000>F-16A>梟龍=IDF>米格-29。米格-29的實戰效果很不理想,但是也有人認爲不是飛機的原因,但是本文認爲米格-29的機動性能雖然較好,但是其電子設備實在太過落後,空戰結果與飛機本身也有離不開的關系。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5087-1-1.html
 

我軍少將駁斥殲十抄襲自以色列獅式戰機傳言

 

  中廣網北京2011年3月9日消息(記者陳欣 彭洪霞)“我們的航空發動機,我們的飛機制造技術沒有剽竊西方的。如果有一天解密,他們會看到中國的發動機技術是獨一無二,這些都是中國科研人員自主創新的成果。”這是全國人大代表、空軍裝備部部長魏鋼在接受中廣軍事記者采訪時充滿自信的一段話。

  中國武器發展走上了自主創新道路

  魏鋼代表繼續用殲-10戰機舉例,他說,“殲-10完全是我們自己設計,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有人說它跟以色列的“獅”式戰鬥機比較像,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殲-10起飛重量、尺寸都比“獅”式飛機要大得多,還有很明顯的一點,就是“獅”式飛機的進氣道是亞音速不可調,我們是超音速進氣道,這都反映出這些成果完全是自主創新的。有些境外媒體認爲我們得到國外支持,這顯然是外行的評價,他們既低估了中國裝備科技人員的能力,也低估了自己政府對科技的管控能力。”

  魏鋼代表說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凡是被外國封鎖的領域,我們都發展得很好。中國空軍的武器裝備也是一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給了我們很大的援助,但那個時候我們用得都是進口或仿制,西方在八十年代也向我們打開過窗口,但並沒有太大幫助,反而是他們對我們實行徹底地封鎖後,反而走上了更快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帶出了自己的隊伍。

  看待中國武器裝備發展應擺正心態

  在談到中國是否剽竊外國飛機制造技術時,魏鋼給出了正面回應:“科學技術有很多共性,比如航空發動機,它的風扇部件、壓氣機部件、渦輪部件等這些技術都是共性的,不存在誰抄襲誰的問題。因爲大家遵從相同的工作原理,采用接近的材料,用幾乎一樣的設備進行加工,當然會有很多共性的。如果稍微有共性就是剽竊,那中國人在2000多年前,就嘗試飛上天,比如魯班,那我們能不能說西方現在造飛機都是剽竊了我們山東人的成果?顯然不能這麽說。”

  魏鋼說,我們的航空發動機、飛機沒有剽竊西方的技術,如果有一天我們的技術解密了,他們會看到我們的發動機,甚至目前批量生産發動機都采取了獨一無二的技術,這些都是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自主創新的成果。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25170

 

專家稱中國殲十改型或可同印度陣風戰機相抗衡 2012-02-02 環球時報

 

资料图:2007年巴黎航展上亮相的阵风B型战机。

資料圖:2007年巴黎航展上亮相的陣風B型戰機。

  據2月2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法國總統府2月1日宣布,該國達索公司的“陣風”戰機在印度政府的巨額采購計劃中勝出。這份價值120億美元的合同不僅是印度迄今爲止最大一筆軍購單項支出,也將是近來世界各國軍火貿易中最昂貴的大單。

  法國《新觀察家報》說,達索公司的成功秘訣之一是讓印度人相信,選擇“陣風”才能與中國越來越多的新式戰機抗衡。《印度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首批交付戰機可能部署在西部地區防禦巴基斯坦,隨後將部署在東線防禦中國。

  據中國軍事分析人士介紹,該機和中國殲-10的氣動布局相似,但在航電設備、發動機性能等方面高于殲-10。不過,殲-10戰鬥機的未來改進型有可能和“陣風”相抗衡,而中國空軍的殲11系列改進型,則可能在性能上壓過“陣風”一頭。從這個角度上講,“陣風”很難立刻給印度空軍帶來優勢。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2-02/1022681371.html

 

巴西購36架法國陣風戰機耗資40億至70億美元

 

  中新網9月9日電 巴西宣布,將向法國購買36架(Rafale)40億至70億美元戰鬥機和取得建造戰鬥機的科技。

  在這之前,巴西已經決定向法國購買5艘潛艇和50架軍用運輸直升機,估計合同總值約100億美元。巴西2000年也購買法國一艘後備役航空母艦,那是巴西唯一的航空母艦。

  盧拉和薩科齊總統在聯合聲明中說,法國也會向巴西購買軍用運輸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9-09/1109565281.html

 

法蘭西颶風何以外銷成績掛零

 

性能優秀的颶風(Rafale)戰鬥機何以在問世十餘年後仍乏人問津,目前唯一的買家只有法國海空軍而已!特別是最近幾年颶風在參與新加坡,韓國等國空軍先進戰機競標案中均敗下陣來,而且都是敗給已經老掉牙的F-15K/SG,由於後冷戰時期美國逐漸成為全球獨霸,對國際政經環境有一定影響力,因此有人說是颶風戰鬥機是敗給政治!

事實完全是如此嗎?

毫無疑問地,颶風戰鬥機性能優於前一代的F-15系列戰鬥機,然而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對於武器外銷比以前要大方許多,過去一度被視為高度機密的SU-2730,SU-24,MIG-29,MIG-31等型重型戰機,如今都已成為各大航空展的常客,而且藉由價格上的優勢(SU-27/30售價約在3000萬美元)大量外銷到各國!美國人一見俄羅斯大量傾銷先進戰機,為確保其在國際武器市場上的優勢,也將經過航電系統改良的F-15,F-16,F-18等戰機送上國際市場,而這些戰機單價(5000萬美元以下)都遠低於颶風(7000萬美元)!更要命的是,颶風配備的都是法規武器,與北約制式裝備大都無法相容,若採購颶風將有後勤上的麻煩,至少習於使用美規武器的國家不大會考慮颶風!

另外一個因素就是重型空優戰鬥機在國際軍火市場的大力促銷壓縮颶風的銷售空間.原本颶風是希望以中型戰鬥機的規格來執行各種作戰任務,但諸如SU-27,F-15等重型空優戰鬥機充斥在市場後隨即抵銷颶風的優勢,特別是重型空優戰鬥機具備大推力,大功率陣列雷達,優秀的航電系統與龐大的載彈量等特性,使得重型空優戰機不僅能執行領空防禦,甚至可執行長程境外打擊,而且大功率雷達使重型空優戰機具備部分的預警機功能,價格又低於颶風,當然使颶風在國際市場上屢戰屢敗,如今只有法國自己孤芳自賞了!

http://www.yododo.com/group/t/0123790923411CE7FF80808123775029

 

法國海軍2架飆風M型戰機墜海!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09年9月24日報導,法國海軍表示,2架飆風(Rafale)M型戰機完成試飛準備返回夏爾‧戴高樂號(Charles de Gaulle, R91)航空母艦時,雙雙墜入地中海。

海軍發言人伯特蘭‧波諾中校(Bertrand Bonneau)表示,其中1架戰機的飛行員彈射逃生後已獲救,「安然無恙」。海軍正在搜救另一名飛行員。

波諾說:「還不清楚2架戰機是否相撞。目前全力投入搜尋第2名飛行員。」

戴高樂號航艦9月21日自法國土倫(Toulon)起航,一直在地中海進行訓練。訓練任務部署的空中兵力包括4架飆風M型戰機、3架超級軍旗(Super Etendard)攻擊機和2架海豚(Dauphin)直升機和1架雲雀3型(Alouette III)直升機。

這2架飆風戰機是於傍晚18:00左右墜毀,地點在法國西南部城鎮貝比濃(Perpignan)外海約30km處。其與法國軍方在阿富汗戰爭使用的空軍機型類似,目前法國政府希望能把達索航空公司(Dassault Aviation SA)製造這型戰機賣給巴西空軍。

 

專家解析殲十成功迫降五個關鍵點四大突破
 
  人民網軍事在線北京2009年3月25日電 (記者 黃子娟) 今天上午,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特級試飛員徐勇淩、《中國空軍》雜志主編張冀安、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等3名專家做客人民網,圍繞空軍飛行員李峰成功迫降國産殲十戰機事件,就有關熱點問題與網友在線交流。
  縱觀這次成功迫降,從技術上講有五個關鍵點:第一,發動機故障時的瞬時決策。飛行員要決定是否迫降,如何迅速返場。第二,迫降條件的創造。包括高度、速度以及返場航線的選擇。第三,迫降航線的建立。包括轉彎時機、運動點的控制、航線的調整。第四,弱動力飛行的操縱要領。關鍵是保持速度、柔和操縱、靈活機動、抓住主要矛盾。第五,著陸技術。包括,拉開始時機、著陸速度姿勢的控制、著陸後的減速。
  李峰的成功迫降,最少有四個方面的突破:第一,是部隊作戰訓練中少有的成功迫降。第二,是我國列裝三代單發戰機第一次成功迫降。第三,是發動機“停車”、部分機械系統失效,主要的航電系統故障情況下迫降的第一次。第四,是飛行姿態顯示、大氣參數顯示丟失情況下成功迫降的第一次。這次迫降挽救不僅僅是飛機,他所獲得的殲十飛機成功迫降的數據和技術對部隊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5/1711546475.html

飛行員李峰成功處置殲十險情記一等功獎20萬
 
  中新社北京2009年三月二十六日電 (武艾麗 曾寶瑜 陶社蘭)三月七日在千米高空安全駕駛無動力殲十戰機成功著陸的空軍航空兵某團副團長、特級飛行員李峰,被空軍記一等功一次,同時授予“空軍功勳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並給予二十萬元的物質獎勵。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1503546690.html
 
空軍人士稱殲十成功迫降技術價值超過兩億 09-03-26 京華時報
 
 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特級試飛員徐勇淩說,本次李峰駕殲十成功迫降,是我國第三代戰機在真實訓練環境下,成功處置空中停車並迫降成功的第一個範例。在大氣參數等很多數據失去的情況下,飛行員完全通過幾十年飛行積累起來的素養,僅僅憑借外界大地的景物和天地線操作飛機,並成功著陸,填補了世界航空史的空白。
  “一次成功的空滑迫降,需要什麽樣的理論,在迫降時各種數據是怎樣的,對全世界都是未知,這次成功迫降解答了所有的問題,不說戰鬥機本身價值,僅從技術上說,此次迫降價值要超過兩個億。”徐勇淩說。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0435546482.html

專家:殲十成功迫降得益于國産備份操作系統
 
  2009年3月7日上午10時,人民網軍事頻道特邀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特級試飛員徐勇淩,《中國空軍》雜志主編張冀安,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等3名專家做客“高端訪談”。圍繞李峰成功迫降國産殲-10戰機事件,就有關熱點問題與網友在線交流。詳解104秒驚魂迫降始末,剖析其中原因。敬請網友參與!
  [徐勇淩]:我理解大家問這個問題的用意。在航空技術發展的早期,停車迫降幾乎是家常便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王牌飛行員的成長都是從被擊中和迫降開始的。然而,現代戰機已經不能與活塞式飛機同日而語,對于停車迫降技術而言,現代戰機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現代飛機重量較重。維持滑翔的升力較大,因此,滑翔的速度也較大。以這樣的速度迫降飛機破損的概率很高。第二,現代飛機的操作系統都是由液壓操作的,發動機停車以後備份液壓系統是迫降成功的保證,應急動力的系統設計極爲複雜。第三,現代飛機的空滑比較小,著陸下沈速度較大,著陸的技術難度很高。上述因素是現代飛機停車困難主要技術難點。值得欣慰的是,此次李峰在處置停車迫降險情時,飛機的備份操作系統和電源系統工作良好,爲李峰的成功迫降提供了最好的技術支持。可以告訴大家,這些備份動力系統完全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設計制造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0916546644_2.html

空軍專家:以迫降事件衡量殲十質量不公平 09-03-26 中國新聞網
 
國家從未禁止飛行員特情跳傘 是英雄也做好了兩手准備
特級試飛員 徐勇淩:根據空軍訓練手冊和條例規定,戰機在兩千米空中停車或開車沒有成功就可以跳傘。實際上,李峰在做三轉彎的過程中,手是扶著彈出手柄的,也就是說,他做著跳傘和迫降兩手准備,後來確認了戰機能夠迫降成功,他就全力以赴去操作迫降,即使是英雄也做好了兩手准備。武器裝備是飛行員的生命,但飛行員自身的生命更爲重要。當無法保全裝備完好時,我們現在的法規鼓勵飛行員保全生命,選擇跳傘。李峰之所以決定迫降,是因爲飛行員對戰機有深厚感情,本能的意識就是先保全戰機。此外,失去控制的戰機會撞向下方人口密集的住宅區和軍營,他選擇迫降,是爲了避免更多人傷亡。
  以此衡量殲十質量不公平
  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衆所周知,殲十是我們的國産最新型的戰鬥機。這種飛機凝聚了幾代航空人的心血,凝聚了科研人員、工廠技術人員、工程人員以及飛行人員和部隊的機務人員的心血。我們國産的最新型殲十飛機的各項戰術技術性能指標都和世界第三代戰鬥機在同一檔次上,與國外的一些飛機相比毫不遜色。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它的飛行表演震撼全場。飛機是一種機械,即使世界上最發達的戰機同樣會出現故障,以此次發生的險情來衡量國産殲十是不公平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26/0318546480.html
 
殲10與F-22戰機事故評析:孰優孰劣並非絕對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2009年 3月7日,中國空軍某部特級飛行員李峰駕駛中國産第三代戰鬥機殲-10執行訓練任務時,突遇發動機空中停車重大特情。危急關頭,李峰毅然放棄跳傘逃生的機會,在特情出現1分44秒後成功迫降,人機平安。
  無獨有偶,3月25日,一架美國産第四代戰鬥機F-22“猛禽”在測試過程中墜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附近的沙漠中,導致機毀人亡。
  不少人試圖將中美兩次飛行事故加以對比,希望從中找出孰優孰劣的蛛絲馬迹。筆者倒認爲不妨抛開爭論,客觀分析這兩次事故,從中得出些有益的結論。
  再先進也有事故可能
  飛機先進與否與發生飛行事故沒有必然的聯系。殲-10戰鬥機發生迫降事故後,英國有媒體稱殲-10使用的發動機在穩定性上存在缺陷,並因此質疑殲-10作爲第三代戰鬥機的先進性。筆者認爲,飛行事故的發生往往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飛機本身的狀況、飛行員的技術和心理素質、飛行時的氣象條件以及飛行時所處區域的地形條件等等。所以,再先進的飛機也不能完全排除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否則號稱世界上最先進戰鬥機的F-22也不會出現機毀人亡的重大事故。
  孰優孰劣也不總是絕對
  筆者曾與從事飛行的朋友交流,他們表示,飛行時出現特情並不罕見,飛行手冊也對各種特情的處置程序作了明確規定。不過,對于重大特情如發動機停車,飛行員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作出反應,並按程序准確落實每一個處置步驟,任何一點慌亂和猶豫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此次殲-10飛行員李峰就是在發動機停車後1分44秒的極短時間內,沈著果斷地完成了三轉彎、加大俯沖角增加升力、放出起落架、打開減速板等一系列動作,最終駕駛飛機迫降成功,避免了機毀人亡悲劇的發生。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飛行員的技術和心理素質是影響事故結局的重要因素。F-22這次墜毀美國方面至今沒有詳細公布飛行員在事故發生時的處置情況。而2007年F-22飛機首次海外部署時,也曾出現在飛往日本的途中因軟件故障失去所有導航和通訊資料的事故。在那次事故中,飛行員處置得當,借助目視導航和基本無線電通訊得以安全返航。看來,技術再先進,人的因素還是起到決定性作用。
  縱觀世界航空史,人類飛天夢想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對事故的分析和總結。此次殲-10發動機停車後,李峰的行動引起飛行專家對現有殲-10飛機發動機停車迫降程序的反思,這對于未來改進和完善該程序,提高類似情況下迫降的成功率有積極意義。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3-30/1111547011.html
 
美國稱不會因F-22墜毀事故害怕與中國空軍對抗
 
  當地時間2009年3月25日,美國空軍一架F-22A“猛禽”隱形戰鬥機在試飛時墜毀,飛行員死亡。不過,軍方與F-22戰機的承包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均表示,這次意外不會對該機的前途産生影響。
  美國網民對比中美戰機事故
  據美聯社3月25日報道,遇難的飛行員名叫大衛?庫利,現年49歲,是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美國空軍組成的F-22聯合試飛小組的成員。在21年的飛行生涯中,庫利曾駕駛過多種型號的戰機,參與試飛F-22也有好幾個年頭了。
  軍方透露,失事戰機上只有庫利一人。當時,該機從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起飛,于當地時間上午10時墜毀于基地東北方56公裏的沙漠中。
  美國空軍發言人溫茨?金表示,他不清楚失事戰機具體在進行何種類型的測試任務。“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的試飛,涉及從機身結構、發動機到電子系統各個方面的評估,所有這些測試都是爲了保證武器系統適于執行戰鬥任務。”
  由于中國此前剛剛公布殲-10戰機成功迫降的消息,有美國網民在《紐約時報》等媒體的論壇中,對比這兩起事故時指出:“兩名飛行員都很勇敢,因爲他們飛的都是新裝備部隊的先進戰機,有許多問題等著被發現。但中國飛行員成功挽救飛機,讓工程師們更容易找到故障原因,而美國工程師則需要更多的努力。”一名自稱是美軍退役飛行員的網民寫道:“向他們致敬,不論成敗,他們都是最出色的。”
  這次墜機也讓美國空軍各型戰機的事故率,首度曝光。
  據合衆國際社3月27日披露,盡管美國空軍特別強調,這是F-22自2005年正式服役以來的“首次”事故,但事實上這卻是該機近6年來(包括試飛階段)發生的第4次“A”級事故(損失超過100萬美元)。迄今爲止,美國空軍共接收了136架F-22。據測算,該機的事故率爲每10萬小時6次,相比之下,現役F-15和F-16的事故率爲每10萬小時3至4次。
  這一事故率在國際上又是什麽概念呢?合衆國際社透露,北約各國空軍戰機的事故率平均爲每10萬小時4至5次,因此,美軍F-22戰機的事故率僅比印度空軍戰機的事故率稍低——多年來,印度空軍戰機的事故率約爲每10萬小時10次,但現在已經降到了6至7次。
  對抗中俄 信心不減
  那麽,F-22偏高的事故率,是否會對這種新型戰機的未來産生不利影響呢?
  據美聯社3月27日報道,今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將就是否購買更多的F-22戰機作出決定。美國航空業咨詢機構、弗吉尼亞州蒂爾集團分析家理查德?阿布拉法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飛機支持者來說這不是好時機,但是我想墜毀事故應該不會成爲反對增加采購數量的理由,一型現代化戰機在實際操作或是測試中墜毀,是不可避免的。”
  另據美國安納波利斯地方新聞網報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上月曾爲F-22舉行宣傳活動,試圖說服白宮支持該機的生産計劃。洛?馬公司F-22項目新聞發言人羅伯?富勒稱:“F-22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戰鬥機,目前還找不到可與它比肩的飛機。它具有壓倒性優勢,因此我們根本不需要擔憂別國的空軍,包括中國空軍在內。”
  合衆國際社的報道還聲稱,中國與俄羅斯現在開工的戰鬥機生産線多達12條,美國的生産線則要少得多。所以,在必須確保主力戰機性能優勢的前提下,沒有理由因爲F-22摔一次就質疑其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01/0957547249.html
 
中國殲十迫降創世界紀錄 美軍F-22已3次墜機09-04-01 國際在線
 
  近日,美國空軍一架F-22“猛禽”戰機在測試時墜毀,這是該型戰機第三次發生墜毀事故。F-22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重型隱形戰鬥機,造價高達1.3億到1.6億美元。事故表明,即便是最先進的戰機也存在致命弱點。
  F-22發生三次墜毀
  當地時間2009年3月25日上午10點,美國空軍一架F-22“猛禽”戰鬥機在南加利福尼亞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東北約56公裏處墜毀。目前飛機失事細節還不清楚,駕駛這架戰機的是49歲的資深飛行員大衛?庫利,曾在美空軍服役21年,他來不及彈跳逃生,當場死亡。
  這已不是F-22第一次發生墜毀事故。1992年4月,F-22一架原型機在低空飛行時墜毀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跑道上,飛行員彈射逃生。失事原因是電傳操縱系統出現問題。第二次事故發生在2004年12月F-22試飛與測試時,飛行員也彈射逃生。美國調查委員會隨後排除了飛行員操作失誤、裝配質量問題以及測試內容過于危險等因素,但事故真正原因至今是謎。
  此次事故發生原因目前也不清楚。中國國防大學教授張召忠認爲,即便是像F-22如此先進的戰機,也可能存在致命弱點。這次事故的原因可能是發動機熄火造成電路系統出現故障,也有可能是由于飛行員空中排險能力不強,處置不當。張召忠指出,新型戰機的性能都是飛行員飛出來的,此次第四代超音速戰鬥機F-22墜毀,也可能是在測試飛機某種性能時,出現了飛行員無法駕馭的問題。
  新型戰機出現問題正常
  日前,中國空軍航空兵某團在進行殲-10戰機飛行訓練時,飛機也因傳動系統故障造成發動機空中停車,最終飛行員憑借過硬的心理素質和飛行技術成功迫降,有媒體也因此懷疑此次迫降說明殲-10有質量問題。但事實上一架新型戰機從試驗到定型,再到實戰,需要反複試驗和論證,其間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是發生飛行事故都是正常的。空軍飛行指揮學院教授陳洪說,殲-10是中國生産的第三代戰鬥機,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哪個方面都不遜色。但飛機是一種機械,不可能100%消除故障,先進的F-22戰機,不也出現了嚴重的墜毀事故嗎?
  事實上,殲-10這次成功迫降的經驗彌足珍貴。空軍某部副參謀長徐勇淩說,本次殲-10成功迫降,是中國第三代戰機在真實訓練環境下,成功處置空中停車並迫降成功的第一個範例,在大氣參數等很多數據失去的情況下,飛行員僅憑借外界大地的景物和天地線操作飛機,並成功著陸,這填補了世界航空史的空白。“一次成功的空滑迫降,需要什麽樣的理論,在迫降時各種數據是怎樣的,對全世界都是未知,這次成功迫降解答了所有問題,不說戰機本身價值,僅從技術上說,此次迫降價值要超過兩個億”。
  F-22采購前景堪憂
  此次F-22墜毀事故是否會影響到F-22的增購計劃?美國航空業人士表示,現代戰機在戰鬥中或者測試訓練時發生墜毀是很正常,“難以想像一次墜毀事故就成爲了停止采購F-22的理由”
  由于F-22戰機造價高昂,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無用武之地,美國防部長曾公開表示贊成停産。目前美空軍和洛馬公司正積極挽救F-22項目。事發後,美空軍高調宣揚F-22性能優越,甚至稱F-22雖然在反恐戰爭中用處不大,但卻是對中國進行威懾的有效武器。洛馬公司則表示,如果接不到更多訂單,公司可能會取消其生産線,這將波及1000家公司的95000個工作崗位。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4-01/1006547251.html
 
中國新銳殲10戰機PK法制幻影2000 圖文/張鵬翼
 
虚拟战场:中国新锐歼10战机PK法制幻影2000
虚拟战场:中国新锐歼10战机PK法制幻影2000
附表1 歼10幻影2000基本性能对比
附表2 歼10幻影2000航电武器性能对比假想
  氣動特性
  在20世紀50-70年代,戰鬥機普遍追求高空高速性能。其中無尾三角翼是採用較多的一種氣動佈局,例如美國的F一102、F一106,法國的 “幻影”Ⅲ等。這種氣動佈局的優點是:零升阻力小,尤其是在超音速條件下;翼載荷低;結構重量輕。缺點是縱向操縱性能差,起降性能差。
  隨著電傳操縱系統的應用,出現了放寬靜穩定度的無尾佈局飛機,例如法國的“幻影”2000。這種飛機既有良好的高速性能,又具有較高的機動性。
  另一方面,為了克服無尾佈局的缺點.開始嘗試使用鴨式佈局。最開始是在遠離主翼的位置上增加鴨翼,例如XB-70。後來又出現了近距耦合的固定 鴨翼,例如Saab一37。最後發展出全動近耦鴨翼.例如以色列的“獅”(LAVI)、法國的“陣風”以及中國殲一10戰鬥機。
  鴨式佈局有很多優點,升力高,操縱性好.大迎角性能好,短距起降性能優異.克服了無尾佈局的缺點。
  從理論上說.全動近耦鴨式佈局相比無尾三角翼在氣動特性上具有較大優勢.那麼在實際的空戰中這些優勢能否得到體現呢?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具體的對比。
  性能對比
  我們假想以殲一10戰鬥機對陣無尾三角翼戰鬥機“幻影”2000。殲一10的性能為筆者根據“獅”、“陣風”以及“鷹獅”等戰鬥機的性能推斷而來。所帶武器也為假設性能相近的武器。兩種飛機的基本性能如附表1。
  基於這樣的基本性能,我們可以對兩機的理論機動性能進行分析。 由於殲一10在推重比上佔有較大優勢.所以在爬升性能和穩定盤旋性能上優於“幻影”2000。
  由於翼載荷較低,“幻影”2000的瞬間盤旋角速度很高,但殲一10的可用升力係數大於“幻影”2000,因此兩機在瞬間盤旋性能上相近。
  因為外掛佈局的特點(在翼下貼近機身處可攜帶四枚“米卡”導彈,),“幻影”2000的轉動慣量較小,因此具有優越的滾轉性能,在攜帶導彈的情況下滾轉角速度仍然可以達到270度/秒。
  由於靜不穩定度較大,以及鴨翼的操縱作用,殲一10在俯仰操縱性和大迎角性能上佔有優勢。在超音速機動性能上也佔有優勢(超音速機動性能主要取決於超音速條件下控制面的操縱效率)。假設其航電和武器性能如附表2。
  因為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氣動特性對於空戰的影響,因此對航電的設定進行了簡化,假設雙方具有相等的技術水準,也沒有考慮預警機、地面雷達引導和友機資料鏈等系統支援。
歼10幻影2000战机超视距空战假想(组图)
超视距空战发射导弹及规避导弹
歼10幻影2000战机超视距空战假想(组图)
规避导弹极限距离及向近战转换

  超視距空戰

  假設雙方單機,均從5000米高度,以馬赫0.9進入,對頭飛行。在進入100千米距離以內,都能有效地發現對方,由此進入超視距空戰階段。

  目前主動雷達制導的中距空空導彈.有效射程都在50千米以內,而雷達的截獲距離一般爲發現距離的70%。在60—70千米的距離上可截獲目標.也接近了發射導彈的距離,因此超視距空戰主要也是從這個距離上開始。

  一般認爲“米卡”在最大射程上處于劣勢,我們假設AIM一120A的最大有效射程爲50千米,而“米卡”爲40千米。

  由于“幻影”2000在導彈射程上處于劣勢,必須采取措施來彌補這一劣勢。通常的做法是采取戰術轉彎.同時施放幹擾,以破壞敵方雷達的跟蹤,盡量延緩敵方發射導彈的時機。進行轉彎的時機是剛進入敵機導彈的最大有效射程時.也就是兩機相距約50千米時。

  在進行轉彎時,轉彎角一般不應超過40度。因爲機載雷達的偏轉角最大爲60度,如果轉彎角度過大,敵機就脫離了本機雷達的最大掃描範圍,而敵機雷達可以繼續有效地跟蹤本機,本機將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因爲這個限制,“幻影”2000的戰術機動將圍繞兩機對頭的軸線進行.形成一個蛇形機動。如圖2所示。

  在進行一到兩次轉彎之後。兩機距離縮短到40千米以內,此時“幻影”2000可以發射“米卡”導彈。而殲一10在此前已經發射了AIM一120A導彈。

  主動雷達制導的空空導彈自主截獲目標的距離約爲20千米,在發射之後到自動截獲目標之前這段時間.是超視距空戰的關鍵階段。

  在預計敵方導彈接近到一定距離後,必須采取規避動作,例如轉彎或者爬升。因此空空導彈的可攻擊範圍是有限的,在偏離其發射方向一定距離之後.導彈由于能量的消耗將無法追上目標.如圖3所示。

  還是由于雷達掃描角度的限制.戰鬥機進行規避的時候,轉彎角度一般不應大于50度,否則本機雷達將丟失目標,無法對導彈提供中繼制導。

  本機的火控系統將根據本機的速度和高度以及來襲導彈的距離,計算出戰鬥機必須進行轉彎的時機。如果超出這個時間,本機必須用大于50度的角度進行轉彎才能規避敵方導彈,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本機無法對發射的導彈進行制導,等于自動放棄了進攻機會。

  當導彈和本機的距離小到一定程度時,本機必須進行180度的轉彎才能規避導彈的攻擊,這個距離稱爲“極限距離”.火控系統會給出告警。

  除了轉彎之外,還可以同時采取上升機動,以消耗導彈的能量。

  由此可以看出.超視距空戰中決定勝負的因素,就硬件而言,主要包括:雷達的探測和截獲距離:幹擾和抗幹擾的能力;導彈的射程、攻擊範圍和命中率:本機的敏捷性,例如進行蛇形機動時,需要飛機不斷進行滾轉以變化盤旋方向:本機的加速性能和超音速機動性能。

  如圖4所示,如果本機具有較高的速度,則容易飛越導彈的攻擊範圍。雖然第三代戰鬥機都有超音速飛行能力.但平時一般在亞音速飛行。超視距空戰中,從發現到交戰,時問只有幾十秒.而從亞音速加速到超音速的時間也是幾十秒。因此,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對超視距空戰有極爲重要的意義。除此之外,還需要戰鬥機在超音速狀態下具有較好的機動性能,這是目前的第三代戰鬥機所缺乏的。

  除了這些硬件,火控軟件的支持也十分重要。超視距空戰需要把握幾個關鍵時機,如發射導彈的時機.發射之後進行規避的時機,以及機動動作的選擇.進入到極限距離的警告等。飛行員自己無法做出准確的判斷,必須借助于火控系統。所以火控系統良好的信息提示對于超視距空戰非常重要。

  殲一10與“幻影”2000在超視距空戰中的優劣如附表3所體現。

歼-10与幻影2000在超视距空战中优劣对比(图)

歼-10与幻影2000在超视距空战中优劣对比

歼-10与幻影2000在超视距空战中优劣对比(图)

歼-10与幻影2000在近距空战性能对比

  我們可以看出,殲一10由于推重比的優勢,以及鴨翼的操縱能力,在機動性能上占有較大優勢。再配合導彈在射程上的優勢,可以做到先敵發射,在空戰中占有主動。

  由于“米卡”導彈重量較輕.所以機動性能較好,在導彈截獲目標的前提之下,命中率較高。但是總體來說它在超視距空戰中處于被動的地位。

  我們也可以看出,單機對單機的超視距空戰,在雙方武器技術相當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命中對方。那麽在導彈發射到進入自主導引階段之前.到底是選擇跟蹤敵機還是選擇脫離.實際是對飛行員神經的考驗,空戰的結果也具有很大偶然性。所以,超視距空戰有賴于機群的配合和系統的支援,例如預警機和地面雷達對目標的指示,機群之間的配合。

  在本文設想的空戰中.假設雙方都采取了規避動作,在雙方都劇烈機動的情況下,很可能丟失對目標的跟蹤,導致中距空空導彈脫靶。那麽在雙方重新轉入對頭飛行之後.空戰將會轉入近距格鬥階段。

  近距空戰主要取決于如下因素:戰鬥機的機動性能;火控系統的反應速度,例如裝備頭盔瞄准具的飛行員可以較爲迅速地鎖定目標;近距空空導彈的性能。

  殲一10和“幻影”2000在近距空戰上的性能對比如附表4。可以看出,“魔術”2導彈和“怪蛇"--3導彈在性能上相當,鴨式戰鬥機在機動性上占有較大優勢。

  近距空戰中雙方的目的都是占據發射導彈的有利位置,而避免本機進入敵機的導彈攻擊範圍。圍繞這一目的,雙方將采取複雜的機動,因此在本文中不可能一一探討,只介紹近距空戰的基本模式。

  根據雙方進入空戰的角度不同,可以將雙方分爲均勢、優勢和劣勢。如本機機頭指向敵機,而敵機機頭未指向本機,則本機爲優勢狀態;如敵機機頭指向本機.而本機機頭未指向敵機,則本機爲劣勢狀態:如雙方機頭都指向對方,則雙方爲均勢狀態。

  在超視距空戰中,雙方都盡力將機頭指向對方,以確保中距空空導彈的發射和機載雷達對目標的鎖定。這樣,最後可能雙方形成對頭飛行進入近距格鬥的局面.因此假設兩機進入近距空戰的局面爲均勢狀態。

歼10幻影2000战机近距空战假想(组图)

歼10幻影2000战机近距空战假想

歼10幻影2000战机近距空战假想(组图)

歼10幻影2000战机近距空战摆脱战术

米卡导弹在中近距空战转换进的性能优势

  根據攻擊方式的不同,近距空戰又可分爲前半球攻擊和後半球攻擊。如果瞄准敵機前半球發射導彈,則爲前半球攻擊。

  假設兩機對頭飛行,交錯後向同一側轉彎,那麽轉彎半徑小的一方可以構成前半球攻擊的條件。如圖6所示。

  在這種模式的空戰中,兩機的瞬間盤旋角速度相當,但是由于鴨式戰鬥機的大迎角性能優越,俯仰操縱性好,可以利用大迎角飛行狀態迅速減速,從而獲得較小的盤旋半徑。

  如果雙方都沒有攻擊機會,則空戰將發展成下一種態勢,如圖7。

  在這種狀態下,盤旋半徑小的殲一10會進入敵機後方,從而形成尾追攻擊。

  被敵機尾追後,本機可以采取機動措施進行擺脫。如圖8所示的“斜斤鬥”機動。通過這種機動,爬升性能更好的戰鬥機可以擺脫敵機的尾

  追.反過來占據有利位置。但是由于殲一10的爬升性能優于“幻影”2000.後者很難通過這種動作擺脫敵機。

  通過水平機動也可以擺脫敵機的尾追,如圖9。這一機動能否奏效主要取決于兩機的最大轉彎角速度對比。如果一方不能立即獲得發射導彈的條件,則空戰將轉爲互相咬尾的過程。在咬尾的機動中,具有較好的穩定盤旋能力和較大剩余推力的戰鬥機將處于優勢。

  實際空戰中將會綜合采用水平機動和垂直機動,搶占有利位置,奪取空戰的勝利。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幾種基本的空戰模式中,由于殲一10具有較好的大迎角飛行性能,且推重比明顯高于“幻影”2000,剩余推力大,穩定盤旋和爬升性能都優于對手,因此殲一10在近距空戰中占明顯優勢。

  不過.如果考慮“幻影”2000攜帶的“米卡”導彈具有較好的機動性,則空戰態勢將有較大改變。因爲“米卡”的重量很輕.與近距格鬥導彈接近,而且采用了矢量推力控制方式,具有很強的機動性能.可以作爲近距格鬥導彈來使用。除了紅外型“米卡”用作近距格鬥導彈之外,雷達制導的“米卡”也可在近距離上發射。

  一般的近距格鬥導彈,最佳發射距離在3~8千米範圍內,而中距導彈一般在十幾千米以外(如果距離太近導彈尚未加速。機動性不高),“米卡”導彈正好可以彌補這一射程差。設想兩機在超視距空戰中均未能擊中目標,繼續形成對頭飛行的態勢。此時兩機一般相距10~20千米。在這種情況下,“米卡”導彈可以發揮其射程優勢,迎頭進行攻擊。而紅外制導的近距導彈不僅射程較近,而且一般不能從機頭正前方進行攻擊。因此,在空戰由中距向近距轉換的過程中,“米卡”導彈具有很大優勢。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殲一10具有優越的氣動特性,機動性優于“幻影”2000戰鬥機,但實際空戰中,影響勝負的因素很多,包括導彈、雷達和電子設備、火控軟件的性能等,以及系統的支援和機群戰術的配合。還取決于飛行員的判斷能力和操縱水平。因此,空戰絕不僅僅是少數性能數據的對比,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對抗的過程。只有裝備性能和使用的最佳結合,才能獲得空戰的勝利。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7-02-09/0717430811.html

J-10B性能分析(2011) 

一:輕型機和重型機的爭論
有人說,J-10是輕型機,J-11是重型機, J-10空戰性能和J-11相比,不是一個檔次。事實無情的回答了這個問題:在2006年舉行的J-10和SU-27SK的對抗中,一架J-10面對4架SU-27SK,先敵發現,先敵開火,取得了4:0的驕人戰績。
其實J-10並不是輕型機,其空重約8.6噸,最大起飛重量約19.2噸,屬于中型機;FC-1、JAS-39才是輕型機(J-10最大速度2.2MH,最大靜升限接近2.1萬米,最大動升限大于2.2萬米,最大航程3500公裏,最大作戰半徑1350公裏,最大載彈量7噸)。如果說在90年代,SU-27SK還是一款優秀的戰鬥機,但進入21世紀,其航電、武器已明顯落後。J-11是SU-27SK的中國生産版,其00、01、02、03、04共5個批次,約100架,國産化程度逐漸增加。00-02批次基本是原版的SU-27SK;03、04批次逐漸換裝了國産的雷達等航電,部分能夠發射國産的PL-12導彈,作戰能力大增。目前大部分老J-11航電已得到升級,以前只能發射半主動的R-27,升級後能發射主動的R-77,作戰能力增強。但無論是換裝了國産化航電的新J-11,還是升級後的老J-11,在近幾年的多次對抗中,均不是J-10的對手。 

  重型機就機體方面來說,載彈量大,航程遠,作戰半徑大,滯空時間長;就航電方面說,由于更大的空間,可以使用更大和更複雜的設備(如更大直徑的雷達等),性能更強,功能更全面。所以同樣技術水平下,重型機空戰性能強于輕型機——但這個前提是同樣技術水平。 

  三代機氣動設計理念有這樣一個發展過程:70年代的能量機動→80年代的瞬時機動→90年代的過失速機動(超機動)。SU-27SK是典型的能量機動戰鬥機,瞬時機動理論誕生了臺風、陣風、鷹獅等歐洲3.5代。瞬時機動強調在空戰中瞬間改變機頭指向,配合能大離軸角發射的導彈,對敵機進行攻擊。瞬時機動理論在我國的産物就是J-10。J-10由于發動機推力不夠大,推比並不高,按能量機動理論,其穩盤對SU-27SK並不占優勢,但他卻有著比SU-27SK優異很多的瞬盤(31°),在格鬥中往往能優先鎖定SU-27SK。傳統的觀念認爲,鴨翼的失速迎角爲35度,這是以色列人提出來的,後來爲各國所重視,法國的陣風就將最大迎角限制在28度,中國的殲-10則限制在26度(SU-27爲28度),所以航空界一般以爲在大迎角性能方面,鴨翼不如常規布局,因爲鴨翼的失速迎角限制了鴨翼的大迎角性能。然而,在過失速飛行中,中國試飛員確發現另一種現象,即殲-10的大迎角控制性能遠超過蘇-27(即殲-10在飛眼鏡蛇機動時的角度超過了蘇-27)。這一信息最早由雷強披露,但受到持有傳統觀念網友的廣泛質疑。成飛的研究成果,證明的雷強的說法。 

  J-10不僅擁有優異的瞬盤,全數字式電傳(J-11是模擬式電傳)、飛火交聯技術、大幅度放寬的靜不穩定度(11%)和綜合氣動控制技術(90年代)還給其帶來了優異的敏捷性和飛行品質。J-10的空戰格鬥性能,在我國現役所有戰機中,可以用“強悍”兩字來形容。 

  J-10的優勢還在于其優秀的超音速機動性能。如果說二代戰鬥機強調高空高速,三代機強調中低空、亞跨音速格鬥性能,那麽四代機一部分強調的就是超音速機動性能(超巡、超機動性)。SU-27SK雖然最大速度比J-10大(SU-27最大2.35MH,J-10最大2.2MH),但標准空戰挂載下(4中2近)其最大速度會下降到1.7MH以下,而J-10(2中2近)則大于1.9MH,並在超音速階段擁有更好的機動性。在SU-27SK與J-10的對抗中,常出現打打不過,跑跑不掉的情況。 

  J-10是一種全空域、全速度的空優戰鬥機,在2010年以前,J-10一直是國內空戰中的王者。 

  J-10于2004年剛服役時,航電系統還不是很完善;05年開始完善,後續每個批次都有新的改進,老的批次也進行了升級。論壇上一般稱爲J-10A。 

  J-11並沒有停止不前,采用西方設計標准、我國航電技術的J-11B于2003年首飛(據說使用的還是模擬電傳),2007年定型並服役。J-11B原計劃使用國産的太行發動機,但由于當時太行性能並不穩定,第一批次一個團的J-11B仍舊使用的AL-31F。2008-2009年上半年,太行繼續不給力,J-11B堆積了大量機體卻無發動機可用。2009年下半年,太行基本解決問題,J-11B于2009年末或2010年初開始大批量服役。目前大概生産了80架。 

  第一批次裝AL-31F的J-11B性能也並不穩定,幾次出現問題,2010年前一直未形成有效戰鬥力。2010年是否和J-10A進行了對抗還不清楚,有傳言有過對抗,不過結果不是很理想。太行版的J-11B,今年有可能和J-10A對抗,個人對此十分期待。 

  J-10A的1473雷達直徑大概700mm,對3米²目標有效發現距離約120公裏,J-11B的1493雷達直徑約960 mm,對3米²目標有效發現距離約150公裏。J-11B貌似在超視距攻擊中對J-10A享有優勢。但實際並沒那麽簡單。 

  在現代空戰中,空戰雙方開始都是靜默飛行,由預警機提供敵方目標大致方位。在雙方相距約80公裏處打開雷達搜索跟蹤目標,在約40公裏處開始發射導彈攻擊。所以J-11B雷達發現距離遠所帶來的優勢並不明顯,而其較大的RCS又抵消了這種優勢。 

  J-10于1998年首飛,2004年定型服役,目前生産數量200余架。J-10剛公開時,官方媒體曾稱其爲3.5代,後又改稱3代。其原因是,J-10雖然擁有先進的設計理念,但發動機推力不足,航電、武器性能不夠先進,且和J-11B一樣,目前主要用于空優作戰,對地能力不強。2008年,J-10B首飛,中國第一種真正的3.5代戰鬥機正式誕生。

  二、J-10B
J-10B與J-10A相比,外形有了明顯的變化: 

  1、進氣道變爲DSI(“蚌”式)進氣道。J-10爲了高空高速性能,使用了複雜的二元三波系可調進氣道,重量增加。DSI是最新出現的技術,他應用在美國最新的F-35上。與常規進氣道相比,DSI取消了附面隔層,大大減輕了重量。美國在F-16上的測試結果顯示,DSI比複雜進氣道降低了182KG。總壓恢複系數是進氣道的重要指標,總壓恢複系數下降1%,發動機推力下降1.1%~1.6%。DSI有利于提高進氣道的總壓恢複系數,提高發動機實際推力。這兩個優點使J-10B的推比得到了有效的提升。DSI的另一大優點是取消了附面層隔道這個大的雷達反射源,明顯降低了RCS。此外,DSI能夠減低成本,提高可靠性。

以前有說法說DSI高速性能比較差。美國在F-16上的測試表明,DSI在0.6-1.2MH時,總壓恢複系數高達0.98,但在2.0MH時,僅爲0.74。因爲有人擔心DSI的使用會明顯降低J-10的高空高速性能。這個擔心是不必要的,技術總是在發展的。我國某型進氣道的測試結果是,在1.8MH總壓恢複系數爲0.91,在2.0MH時爲0.87,好于一般的三波系進氣道。 

  2、機頭由原來的圓錐型變爲了扁圓形,以起到對空氣進入進氣道前的預壓縮作用。機頭略向下,改善了視野。其雷達罩與機頭結合處爲向後傾斜的斜線,據悉這表明其裝備了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 

  雷達發展過程爲:機械雷達→PESA(無源相控陣雷達)→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是和四代機同期發展的技術,目前除裝備4代機外,還用于裝備和升級3.5代甚至3代機。與機械雷達相比,AESA探測距離更遠,精度更高,反映速度更快,多目標攻擊能力更強,功能更多,抗幹擾能力更強,可靠性更高。采用一些技術後,隱身能力更強。 

  與機械雷達相比,AESA探測距離大幅度增加,美國甚至宣稱能增加100%。現在已逐漸進入隱形時代,常規雷達對隱形飛機、隱形巡航導彈這類RCS反射很小的目標發現距離很短,比如J-10對RCS爲0.03(比如F-22)的發現距離銳減爲30公裏左右,在電磁幹擾環境下距離更短。AESA更大的探測距離,更高的探測精度,使他對探測這類小目標享有很大的優勢。多目標攻擊能力是3代機就開始宣稱的,一般爲同時跟蹤8-10個目標,同時打擊其中2-4個。但實際這個能力對3代機並不實用。由于戰鬥機具有很高的機動性,常規雷達在鎖定一個目標時,很難繼續鎖定另一個目標,因此3代機一般一次只攻擊一個目標,除非面對的是低機動目標。AESA使戰鬥機真正具有了這個能力。3代機在空戰中開始要采用靜默飛行,是因爲其一旦打開雷達搜索,就像黑夜中的手電筒,很容易被對方預警系統發現。這個問題對隱形飛機來說更爲重要。現代戰爭都伴隨著強烈的電磁幹擾,這使雷達的探測距離大大縮短。F-22的AESA雷達有效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通過采用射頻管理等技術,對方較難發現其雷達輻射的電磁波,較難對其進行幹擾。AESA爲實現此項功能奠定了基礎。AESA還使戰鬥機具有電子戰等更多的功能,具有更到的可靠性。 

  美國裝備AESA較早,其最早于2000年便開始爲F-15C改裝AESA,只是當時雷達發射單元大、重而耗電厲害。采用新式的體積更小的發射單元的各型AESA雷達裝備/改裝開始于2004年的F-22、F-16block60(外賣),2005年的F-18E/F和2010年的F-15C。目前美國正考慮爲自己的F-16C換裝AESA。歐洲的3.5代中,陣風于2013年換裝AESA,臺風計劃2015年,JAS-39NG目前只是驗證機。俄羅斯于2014年服役的SU-35BM(SU-27SM2)裝備是PESA;米格-35倒是擁有了自己的AESA,但“600mm直徑、680收發單元、130公裏探測距離”的配置卻比較悲劇。日本于2000年服役的F-2也裝備了AESA,只是此雷達性能十分悲劇,對空探測距離只有40公裏,還經常丟失目標。。據說目前已解決問題,恢複正常。

J-10B年底將小批量生産,其雷達采用1000-1200個收發單元,對3米²目標有效發現距離能到160-180公裏,已經趕上了世界發展的潮流。
3、換裝了衍射平顯,機頭加裝IRST(紅外搜索跟蹤系統)。衍射平顯,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角全息平顯。與折射平顯相比,它的視場更大(有利于武器瞄准和夜間飛行),外景透視率、字符反射率更高。衍射平顯技術在3.5代戰鬥機中應用較普遍,我國最先應用于J-11B。AESA雷達雖然有效解決了輻射和抗幹擾問題,但還不能完全避免。IRST采用被動探測,不僅難以被發現,在探測隱形飛機方面還具有不錯的效果。且正在具有更多的功能。F-22是通過無源接收機系統實現的這個功能。椐稱,J-10B的IRST可以在60KM處跟蹤隱形飛機,30KM至50KM距離上就具備識別敵機、顯示敵機隊形、統計敵機數量、對導彈提供制導的能力。
4、加裝垂尾電子艙和翼下電子吊艙。電子戰能力是戰機十分重要且關鍵的能力。這方面重型機一般對輕型機享有一定的優勢。J-10B在機翼下增加了一對挂點,加挂了一對電子吊艙(據稱此吊艙可拆卸下來),配合垂尾電子艙,大大強化了電子戰能力。
5、J-10B垂尾、腹鰭進行了切尖處理,這有利于提高高速性能,表明了其對高空高速的依然追求。J-10B改進了機翼結構(翼型不變),增加一對挂點(用于電戰設備),增加了機翼的儲油量。改用複合材料機翼蒙皮,減輕機翼結構重量的同時也加強了機翼強度。 

  J-10是第一款國産全權限數字電傳鴨式布局戰機,由于鴨式布局配平複雜,因擔心橫截面爲卵形的前機身與鴨翼耦合誘發大迎角時的縱向發散,所以采用了橫截面爲圓形的前機身。又由于有J-8II的3波系進氣道的技術儲備,所以采用腹部3波系進氣道。2000年後由于國內對DSI進氣道深入展開,後來又有FC-1的DSI進氣道來練手,對DSI進氣道有了更深入地研究。由于J-10的研制成功及裝備部隊,國內對全權限數字電傳鴨式布局的氣動特性的研究進入更深層次,已經攻克了卵形的前機身與鴨翼耦合的氣動問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機身下部修平的半卵形前機身與鴨翼耦合的更爲優秀的前機身氣動布局,提高了升力和可用迎角。 

  J10B的總體氣動外形對跨音速面積率和超音速面積率進行了深度優化(提高超音速性能的關鍵),重新設計了前機身、垂直尾翼、腹鰭,更換了新的主翼(翼型基本不變,采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新一代的DSI進氣道高速設計點爲2.0MH,在2倍音速時可提供的總壓恢複好于3波系進氣道,在2.2MH時總壓恢複仍保持在較高水平;低空設計點爲1.2MH。優化後的氣動外形在亞、跨、超音速的包線內的減阻效果明顯,亞/跨/超音速升阻比提升,加速性能得到改善。鴨式布局在4代電傳操縱系統下極好的兼顧了高/低速性能。實際試飛結果表明,J-10B高空高速比J-10A 還好,機動品質更好,其在全飛行包線內(0~2.3MH)各階段均具有更好的加速性能,實用最大速度、實用升限和爬升率均優于J10A。高空帶彈情況下(模擬彈)的極速和最大靜升限均有所提高,並且穩定盤旋性能提高喜人,數字飛控最大迎角限制達30°左右。 

  J-10B氣動性能的提升令人驚喜,但其真正的亮點是其航電和武器的提升。某人說:“其實就算10B上了AESA也不值得很興奮——其他航電設備的改變的步伐和意義遠大于一種是飛機都能裝的AESA。10B航電的架構和性能指標某種程度上是參考F-22的寶石柱的標准,如獨立的飛控、火控等換成了新一代的綜合的CIP(通用信息處理機)。” J10B采用了新一代的航電系統,包括改進的飛控系統,最新的配套機載相控陣雷達、(主動/被動)電戰系統,新增的光電雷達,其系統更新比例不低于70%。 

  J-10B大幅度增加複合材料使用量,嘗試了縮減RCS的工藝,除了DSI進氣道、機身修形外,還盡可能減少機體外表的突出物,將航燈改爲半埋式,將冷卻空氣進氣口從外凸型改爲附體的嵌入式。。。J-10B在工藝上提升很大,RCS縮小一個數量級,類似于臺風、陣風和F-18E/F。J-10B的RCS 小于1m²,是我軍目前已服役戰鬥機中RCS最小的機種。 

  本來611和601共同競爭我國四代機,開始601呼聲比較大,611當時爲了備份,J-10本有多種改型。但後面四代機花落611,611開始把主要力量轉移到四代上。08年後,J-10的其他方案都中止了,10改全面轉向DSI的單發方案,曾經討論過上艦的可能性,最後以空裝爲主導,強化空優性能,拓展多用途能力,徹底放棄上艦的方向。當時確定10改作爲3.5代量産機、兼4代部份技術的驗證,向4代航電進軍(當然就包括了上AESA)。 

  J-10B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雖然與重型4代制空機的不一樣,但J10B上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 也是按4代標准研制的,可算4代標准的首版實踐。沒有首版實踐的經驗,重型4代制空機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衡有可能出現相互幹涉或不達標情況,這會導致重型4代制空機研制預算超標,研制期加長,定型推遲。所以拿J10B作爲4代制空機的機載設備、雷達、航電、配套武器、結構工藝、新材料工藝、生産工藝 的練習對象,積攢經驗。J10的改型會一直存在下去,一是提高(重4服役前)空軍空戰實力的需要,二是提前解決重型4代制空機的研制可能遇到的障礙,分擔部份 重4研制的風險。 重4研制是獨立撥款的,J10的改型也是獨立撥款的。J10的改型向4代逼近,分擔部份 重4科研試驗的風險,對重4研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終極馬甲改進版會用上標准的4代的于單發機配套的航電。 

  在09年第一次寫J-10B性能分析文章時,我還在猜測新一代格鬥彈PL-10的狀態。2年過去了,我們又看到了我國在中遠程空空導彈上的發展,如PL-12的各種改型和PL-21遠程沖壓導彈。我們可以想象J-10B配合新型的遠、中、近程導彈,空戰能力必將更加強大。2006年後,我國精確對地攻擊彈藥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種類已大大豐富。J-10B本身拓展了多用途能力,配合新型彈藥,對地攻擊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J-10B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發動機。J-10受累于發動機推力不夠大,性能受到限制,太行發動機又一直不穩定。在09年第一次寫J-10B性能分析文章時,我就在擔心太行發動機會拖J-10B的進度。如今2年過去了,事情並未發現本質性的改變,太行雖然大量裝備了J-11B服役,但在J-10上的測試還在進行中。J-10B開始會繼續裝AL-31FN服役,大概于年底開始小批量生産。據說目前已獲得兩個團的定單。 

  聽聞中航准備花費大量資金大力發展發動機水平,並吹噓將會多麽多麽快的發展。。我們不必理會這些吹噓,但也能夠看到,雖然現在有點小郁悶,但前景還是很好的。

我們羨慕過SU-35、SU-37、米格1.44、S-37,羨慕過陣風、臺風、鷹獅,羨慕過米格-35、SU-35BM,更羨慕F-22和F-35。如今我們終于有了一款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戰鬥機,雖然離F-22/F-35還有很大差距,但已和其他3.5代戰鬥機處于同樣的檔次。有了J-10B,我們不再羨慕雙風。我們甚至開始認爲,JAS-39C/D不如J-10A,並開始探討FC-1和JAS-39的對比。。
目前美國航母上的戰機爲3.5代的F-18E/F,駐紮在日本的F-15C也已經升級到了3.5代。韓國、日本、印度正計劃購買3.5代戰機,小小的新加坡已經裝備了3.5代的F-15SG。四代的F-22于2004年服役,共180多架,將于年底開始逐步升級,目前已經常在日本沖繩駐軍。F-35正在大量試飛,未來幾年內也會服役。2017年後,F-35會逐漸進入周邊國家,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我國的J-20已于1月份首飛。J-20的出現,標志者我國航空工業開始趕超歐洲,跨入了世界一流空軍的門檻。但受累于發動機,J-20目前只是處于第一階段。以後會換裝新一代的WS-15,對機體重新修形,繼續試飛直到裝備。WS-15計劃約2016年交付,這樣J-20完善版的服役時間大概是2018-2020年。那麽在這8年間,誰來保衛我國的領空? 

  正在生産的J-11B屬于3代,2007年首飛的J-11BS爲J-11B的雙座機,目前已開始裝備;2009年首飛,正在試飛的J-15是艦載機,性能類似J-11B;可能于下半年首飛的J-16爲類似SU-30MKK的戰鬥轟炸機(航電、武器大幅提升)。因此這個重任就交到了J-10B的身上。J-10B能夠有效對抗周邊3.5代戰鬥機;在體系對抗的防守中,可以對抗F-35。

  三、J-10B在他國。
一直在傳言巴基斯坦准備購買我國36架J-10,到貨時間大概是2014年。根據到貨時間,其真正型號應該是J-10B。J-10A國內價格接近3000萬美元,J-11B約5400萬,飛豹A約2400萬。FC-1外賣價格1500-2000萬,J-10A目前出口價格約4000萬,J-10B約5500萬。目前國際市場上各3.5代的價格分別是:臺風1.2億,陣風1.1億,F-15SG 1億,F-18E/F 9000萬,F-16E/F 8000萬,JAS-39NG 8000萬,米格-35 5000萬;三代的SU-30MKK 6000萬。與同檔次飛機相比,J-10B可謂物美價廉。 

  巴基斯坦現有34架F-16Block15OCU,目前正在他國把航電升級爲F-16Block50狀態,預計2014年升級完畢。巴基斯坦新購買了18架F-16Block50/52,年底全部到貨。預計巴基斯坦可能還會購買18架F-16Block50/52。這樣到2014年左右,巴基斯坦將擁有70架F-16Block50/52狀態的戰鬥機。自從2007年接收第一批8架JF-17,2009年開始接收第二批40架JF-17,目前巴基斯坦總已接收約30多架。後面JF-17的交付估計會穩定在20架/年的速度。在2014年,巴基斯坦會獲得約100架JF-17。此後的批次,估計會做比較大的改進,比如隱身修形,換裝AESA,加裝IRST等。這樣,至2014年,巴基斯坦將擁有170架現代化的三代戰鬥機。 

  印度于1997-1999年購買了18架SU-30K;2002-2004年購買了32架SU-30MKI。2004年印度HAL公司開始組裝生産SU-30MKI,至2014年共要生産90架,目前共生産近70架。印度于2007年訂購了40架SU-30MKI,2011-2012年交貨;2009年訂購了50架SU-30MKI,預計2013-2014年交貨。2010年訂購了42架SU-30MKI,計劃于2014年由HAL公司開始組裝生産,2018年生産完畢。印度目前有米格-29K共16架,計劃增購29架。印度開始將63架老式的米格-29升級成米格-29UPG(升級費用1500萬/架),將51架老式的幻影-2000H升級成幻影-2000-5(升級費用4000萬/架)。印度的國産輕型戰鬥機于2011年1月服役,産量約10架/年。這樣到2014年,印度將擁有230架SU-30MKI、60架米格-29UPG、50架幻影-2000-5、40架米格-29K、40架LCA等共420架現代化的三代戰鬥機。 

  印度並不滿足于這些,其正熱火朝天的准備購買126架3.5代戰鬥機。目前正在確定是購買雙風還是F-18E/F。。2014年後印度也准備對其SU-30MKI機群進行再一次升級。

面對幾倍于自己的敵人,特別是面對未來更加現代化的126多架3.5代戰鬥機,巴基斯坦空軍無論是F-16 Block50/52,還是JF-17,都顯得力不從心。巴基斯坦一方面計劃購買更多的二手F-16A/B並加以改進,以補充數量;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想到了中國,想到了中國的J-10B。其實有傳言巴基斯坦一直有介入J-10B的研發。。
J-10B能夠有效對抗印度未來的3.5代戰鬥機,並對印度其他的3代機形成性能上的壓制。如果說FC-1到巴基斯坦後,是位于F-16 Block50/52之後的二線機,那麽J-10B到巴基斯坦後就是位于F-16 Block50/52之前的高端機。。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340140-1-1.html
 
殲-10戰鬥機(請點文末網址有多圖)

殲-10戰鬥機可以說是近十年來流傳在廣大軍事愛好者中的“不滅傳說”,劇情一直引人入勝。愛好者們不但猜測其特點、性能,甚至還畫出了大量的想像圖,或者PS圖(PS指Photoshop改造),乃至近年大量出現、並爲軍迷熱情追逐的 “真品”偷拍圖。至2005年,殲-10已經半公開化,大幅清晰照片出現在各個軍事網站。2007年初,該機正式對外公布,引發了中文媒體乃至國外主流媒 體的追蹤報道浪潮。目前殲-10已經進入批量生産階段,並已開始批量裝備部隊。
殲-10,按西方劃分戰鬥機的方法,屬于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制造並批量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鬥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啓動,18年後該機才正式服役,全面形成戰鬥力還需要一段時間。
  研制背景
首先我們必須提到的是中國在70年代末至今研制先進殲擊機的一些失敗例子。在殲-7和殲-8兩個系列陸續開始研制裝備時,空軍自知這些國産版米格-21或改型不足以滿足20世紀末的國防要求,因此力圖發展一種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看齊的先進戰鬥機。
外界普遍認爲殲-9是中國航空工業界爲這一目標發起的第一次嘗試。從近期關于殲-9的文章來看,其具有三角翼加鴨翼、大三角翼等多個設計方案,從設計思想上來說是接近世界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的。該型號由國內601所研制,後轉由611所負責,大致上與瑞典J37“雷” 有些類似。但是該型號的指標設置得過高,脫離國內科研生産實力的實際水平。特別是配套的扇-6發動機經過20多年的艱難曲折的研制道路,花費了1億多元的研制費。雖然已于1982年通過地面臺架24小時的飛行前合格試驗,終因研制周期拖得太長,技術性能指標顯得落後,飛機型號下馬失去使用對象,而形成“停止投資,總結經驗”的曆史結局。究其主要原因卻是錯綜複雜,各方面的看法,衆說紛壇。 

  殲-9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個關鍵系統研制進程的嚴重滯後。由于60年代初,發動機行業中沒有認真做好技術基礎建設,缺少技術儲備,在“左”的思潮影響下,急于自行研制象渦扇-6那樣 “繼承技術太少,創新技術太多,性能指標較先進”的大推力加力式渦扇發動機,冒的風險很大,這是難以研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訓至爲深刻。606所在 1987午開過渦扇6的技術總結會議,總結了不少經驗教訓。可惜的是在未重視預先研究上吃了大虧這條教訓,並末被人們廣泛記取。80年代初的型號研制中,不重視預先研究的陰影,依然伴隨著研制工作出現。最終,殲-9很快于80年代胎死腹中。一些雙發重型戰鬥機方案也因類似原因夭折。但該項目的許多成果,後 來被引入到了殲-10項目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由于中蘇關系惡化帶來的巨大壓力,加上改革開發使得我國國力增強,並且重獲從西方引進軍事技術的渠道,我國于1980年代具備了研制新殲擊機的動機、底氣和能力。西方出于抗衡蘇聯的需要,給予中國大量技術援助,其中以色列將自己胎死腹中的LAVI“獅”式戰鬥機的設計資料提供給我國。在之前對新型殲擊機的研制工作基礎上,輔以外國技術的幫助,成都飛機制造公司挑起重擔,發起了對第三代戰鬥機的沖擊——研制殲-10。
據傳當時對新殲擊機的研制,上級提出了三個事關全局的大目標:“研制一架滿足戰技要求的飛機;造就一支高素質、高技術、跨世紀的航空科技隊伍;建立一個具有研制先進殲擊機能力的航空科研基地”。這三個目標如能實現,不僅能爲部隊提供第一種國産三代戰鬥機,且能夠建立起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中國殲擊機科研生産力量。殲-10或多或少的瞄准了當時最成功的第三代戰鬥機之一 —— F-16的設計。當時我國尚無法解決數字線傳三軸靜不安定控制、翼身融合、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這些三代戰鬥機的主要技術特征,幾乎不可能自力更生完成計劃。這時以色列向我們提供了“獅”式輕型戰鬥機的樣機和技術資料。
1986年,成飛公司56歲的宋文驄繼擔任國家六五重點項目殲-7C殲擊機總師後,再度被任命爲重點型號殲擊機工程總設計師。由于殲-10是我國航空工業打基礎、上水平、跨時代的重要標志,綜合性能要求很高,先進技術和新材料、新工藝的技術新、跨度大、難度高,確實是一塊硬骨頭。
  研制基礎
上圖爲“獅”戰鬥機,是以色列以F-16爲藍本設計出來的一款輕型戰鬥機。F-16爲軍事愛好者所熟知,是第三代戰鬥機中極爲優秀的一種輕型多用途戰鬥機。80年代,美空軍雷鳥飛行隊的F-16在北京南苑機場進行了精彩表演,當時對殲-7、殲-8都還覺得很希罕的中國空軍指戰員深深的爲之震撼。而“獅”式是以色列以F-16爲基礎的重大改進型號,其三角翼加鴨翼的氣動布局,使得“獅”機動性遠優于采用大邊條的F-16。爲減輕重量和增強隱身能力,機身采用22%的複合材料。機身空重59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18400千克。可見載重能力之優秀,載彈量達7200千克,而F-16A最大載彈量爲6500千克左右。“獅”采用四余度數字電傳飛行控制系統,電子系統相當先進。但後來由于美國的限制,以色列被迫放棄這一計劃,轉爲購買F-16戰鬥機。經過種種溝通談判,以色列同意將“獅”的部分關鍵技術提供給中國,作爲新型戰鬥機的藍本,這與當時中以大範圍合作的情況相吻合。值得注意的其他背景是我國從某些友好國家得到了F-16戰鬥機、多種米格系列戰鬥機等,從而對其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和試飛,對于研制也有一定推動作用。同時美國還曾經給予我國少量關鍵部件的樣品,據稱其中包括了兩套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 發動機核心機,後來成爲了我國渦扇發動機的研制基礎。
  艱難起步  

“十號工程”在1984年正式立項,由成都飛機制造(集團)公司具體負責。88年10月在確立以“獅”爲藍本後,研制轉入全面研制階段,傳聞命名爲“8810”工程。在此之前,成飛在中國航空工業界的地位和實力遠不如沈飛,但由于沈飛有殲-8系列在手,新殲的任務自然給了成飛。 

  根據網絡資料顯示,當時外方與中方均采取了極爲嚴格的保密措施。例如,中方人員不得前往外方國家,中方科研結果送到外方國家,經進一步研究後,將下一步的結果送回中國。外方提供設計軟件,但售價極爲高昂。
成飛在具體方案研究上,確立了符合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潮流的整體設計思想和氣動布局。同時充分運用國內前期預研攻關和大量的技術儲備,推行符合世界潮流的設 計思想和和技術管理方法,制定了全機各系統自上而下進行綜合設計,自下而上進行綜合驗證和試驗,各大系統都必須由總體設計單位綜合的研制總思路。這些重要的技術措施,對保證殲-10研制成功、提高我國航空技術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啓動研制後,強化了殲-10項目的工程管理,要求工程全線實行設計技術狀態 動態管理和跟蹤控制。在項目推行可靠性、維修性、可測試性、設計技術和故障閉環管理,對研制進行全過程分階段控制管理,控制質量水平。此外,爲了控制殲10的重量,還專門成立了一個重量控制委員會,全力研究減重措施。 

  至今工程已有十幾個年頭了,期間成功挫折交替出現。1994年11月,美國NBC電視臺公布了一些間諜衛星圖片,宣稱是在閻良飛機城上空拍得,“十號工程”首次公開曝光。還有報道稱1997年,臺灣情報機構報道一架殲-10原形機墜毀,稱事故的原因是線傳操縱系統故障。當然,殲-10的首飛實際上遠遠晚于這一時間。歐洲EF-2000因爲線傳系統的問題延誤了兩年的時間,“鷹獅”也因此掉了兩架。總的來說,殲-10本身的設計問題並不大,但配套的各種部件的研制進度,則因我國整體工業水平的拖累而嚴重滯後,這一問題至今仍然是殲-10的致命傷。 

  左邊是流傳得最開,同時也被認爲最早的一張殲-10圖片,圖中李鵬同志在聽取航空工業部部長林宗棠作彙報。這上面的模型其中一個是殲-8Ⅱ的某種型號,另外 一個被認爲是殲-10。能讓李鵬同志認真研究的,自然不是普通模型。圖中殲-10模型是典型的翼身融合加鴨式布局,模型有明顯的可調節式進氣錐。西方的推測認爲,這反映了殲-10的作戰任務與“獅”不同。“獅”是以戰場遮斷爲主,奪取制空權爲輔;而殲-10則相反,強調兼顧低空纏鬥和高空高速的不同需求,爲此采用了可調式進氣道結構以滿足更大範圍內飛行性能的要求。但是,這幅照片是最初的一個殲-10方案,真正研制出來的10號並不是這個模樣。 

  殲-10開始研制不久,即遭到重大挫折:政治風波導致發動機等關鍵部件無法引進,而自行研制的發動機遠遠趕不上進度。根據劉華清將軍的回憶錄,這一困境幾乎令殲-10下馬。劉華清將軍寫道:“爲新殲擊機的研制問題……約請有關專家領導開了兩天座談會……我發現,我們走了一條外國人很難相信的設計路子:發動機和飛機同時設計,而且方案很複雜,先用引進的發動機造出樣機試飛,然後換用國産型號的發動機試飛。我想,如果從國外買不到合適的發動機怎麽辦?如果自己的發動機設計制造不出來怎麽辦?一旦出現波折,經費在哪裏?什麽時候才能裝備部隊?……方案不理想,但已經騎上虎背,只能往前跑了。”最後的決定是,“新殲擊 機的研制方案不變,把所有能拿到手的新技術都掌握運用上,先飛上天,就是勝利。確實有風險。經費問題由幾家擡,要向管理要效益。”此時是80年代末90年 代初,殲-10一直面對的最大的困難昭然若揭:我國航空工業的落後現狀直接影響了新殲擊機的研制工作。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在2007年殲-10公開後的部分訪談中,不知道筆誤還是其他原因,某些刊物竟然“引用”專家的話,聲稱殲-10的原型機已經用上了國産渦扇-10A發動機,實在是有違曆史事實。 

  在進入90年代後,世界局勢的變化對殲-10的研制産生了巨大影響。剛開始時,殲-10是一個中西“親近”的項目。隨著天安門事件、蘇聯解體的發生,中國沒 有了從西方獲取技術支持的途徑,于是再次轉向俄羅斯尋求技術支持。其中最爲主要的項目是在引進消化西方先進戰鬥機發動機,進而研制國産發動機的嘗試遇到挫 折的情況下,先行引進俄羅斯AL-31F發動機作爲應急之用,以便殲-10項目能夠進一步推進下去。
殲-10原型機與左圖模型相比,體積必然有所增大,以容納更多的燃油、設備等,因爲象F-16那樣小的殲擊機無法滿足 中國空軍對單機作戰能力的迫切需要,“獅”則較爲合適;采用扭轉切尖三角翼,可能具有主動氣動扭轉的設計;進氣口擴大,形狀改爲類似EF-2000的矩形,有利于提高機動能力;放棄原有垂尾設計,增大翼面,改善縱向操縱性;采用S形進氣道,降低發動機的雷達反射回波。據信新的殲-10原型機01號于96 年試飛。據公開報道,1998年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三等獎中,有一項目是“進氣道斜板伺服加載測控系統”,並注明用于“十號工程”進氣道斜板控制系統的加載試驗,是十號工程項目中的八項重大試驗備之一。由于采用了計算機控制、速度補償等先進的控制結構和多態的控制方式,高精度地實現了與飛行狀態相 一致的氣動載荷譜的加載。報道稱“該系統的研制成功並投入使用,爲十號工程的型號研制做出了重要貢獻。”可見殲-10的進氣道也包含了相當高的技術含量。
  飛火控系統 

最初我國獲得的“獅”數字式四余度飛行控制軟件,只是整個軟件的其中一部分。加上設計要求一直在改動,成飛爲此在軟件設計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我國對數字線傳飛行控制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礎,包括殲-6的變穩機、殲-8IIACT等,都是線傳控制的重要試飛機種。611所僅用了3年時間就摸透了以色列的線傳技術,研制成功了使用ADA寫成了數字式四余度線傳飛行控制系統軟件,爲外界所稱道。即便是俄羅斯人的相應系統,在同一時期也還只是在研究之中。 

  數字線傳系統加上合理的氣動設計,殲-10機動性相當可觀。不妨從一些公開文章研究一下。在關于“新型殲擊機機載分子篩制氧氧氣系統及其配套抗荷裝備抗荷 性能的研究”一文中,提到“分別以機載分子篩制氧器和備用氧爲氧源進行抗荷系統物理性能試驗,並有10名受試者參加,包括抗荷代償兩用褲配抗荷調壓器、抗 荷正壓呼吸、抗荷系統裝備的抗荷性能試驗”。關鍵的話是“抗6.5G持續30秒試驗,抗9G持續10秒試驗”。該系統的抗荷代償兩用褲配抗荷調壓器、抗荷正壓呼吸、抗荷系統裝備的抗荷性能分別爲2.08G、1.92G、3.92G。六名進行抗6.5G/10秒試驗的受試者和3名進行抗 9G/10秒試驗的受試者均順利通過。結論是系統滿足了新殲擊機的機動性要求。呵呵,從抗過載能力上看可與F-16相比。 

  在雷達方面,預計將采用國産脈沖多普勒雷達,該雷達編號據稱爲149X,遠期將采用國産相控陣雷達。按一般的推測,殲-10的脈沖多普勒雷達搜索距離差不多在100至130千米之間,攻擊距離在80到90千 左右,至少能同時對付兩個目標。由于雷達也是我國軍工的弱項,爲殲-10研制火控雷達也很艱難,國內只有南京第14電子研究所能擔當此重任。沒有好的雷達,殲-10本身性能再好,也只會象以往幾個型號的作戰飛機那樣,無法攻擊低空目標,缺乏多用途能力。據稱,殲-10是我國第一種配套雷達早于飛機本身研制成功的戰鬥機。而該雷達與美國F-16采用的APG-66/68兩種雷達,有著密切的關系。此外殲-7、殲-8等國産殲擊機已經開始裝備自行設計的導彈告警裝置和電子戰設備,而殲-10也明顯加裝了這些設備,機身上多處有相關的天線罩和光電設備整流罩。而相應的雷達天線罩技術,也需要專門的研究制造,否則無法發揮雷達的應有性能。1987年雷達罩開始由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究,最終采用玻璃纖維仿形織物織成,並成功應用于TS導彈等國防軍工重要配套部件。 

  在電子設備水平問題上,從飛機座艙顯示器和儀表就能看出一些門道。估計殲-10會采用三具彩色下顯,加一具平視顯示器的座艙布局。其中兩具下顯顯示飛航和武器狀態,一具較大的下視顯示器用于輸出脈沖多普勒雷達傳回的數字地圖,以及切換平顯的顯示圖像。因爲殲-10顯示設備布局方案在90年代初已經確定,因此與2000年後才出現的FC-1“梟龍”的座艙顯示設備布局相比,略微顯得老氣,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機電式儀表。但應該指出的是,顯示設備僅僅是整個飛火控系統中的輸出終端,並不能完全代表一架戰鬥機的整體水平。在研制初期,曾研究過進口外國平顯軟件的可能,後來成飛自行開發了相關軟件,解決了平顯問題。至 2007年左右,由于國産衍射平顯科研生産工作的推進,預計殲-10戰鬥機可能逐步改裝新型平顯。 

  按國際上戰鬥機座艙上通常布局推測,殲-10的操縱必定是中央操縱杆加油門杆方式。此外座艙中不可少的設備還包括:備份用的機電式儀表和其他各種設備控制按鈕等。目前基本可以確信,殲-10的液晶顯示器采用蘇州長風廠的産品。該産品系長風廠與美國廠商合作的産品,性能與 美軍現有液晶顯示器相同。液晶顯示器相當昂貴,價格以十萬人民幣做單位。

由于殲-10是國內研究的戰鬥機中電子系統最多、功能最複雜的型號,其電磁兼容情況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問題。目前,殲 -10已通過了成飛下屬西南電磁兼容監督檢測中心的各項試驗,電磁兼容性不成問題。該中心具有美國進口的全套電磁幹擾自動數據采集系統和全套電磁敏感性自 動測試系統。
  動力系統
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工業的軟肋,同樣也困擾著殲-10。在與西方交惡前,據說我國獲得了美國第三代戰鬥機的渦扇發動機核心機,以此開始了國産渦扇-10發動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根基太差,該渦扇和渦扇-6、渦扇-9的研制一樣,過程極爲曲折艱難,基本無法滿足戰鬥機研制進度的要求。于是90年代起相關部門開始轉向俄羅斯尋求幫助。1998年3月某西方駐京武官透露,第一架裝配俄制AL-31FN渦扇發動機的殲-10已經完成了組裝並剛剛首航成功。但可以肯定,殲-10最終將采用專門爲其改進的渦扇-10A渦扇發動機,性能與F-100、F-110等美國三代戰鬥機的發動機相近。渦扇-10是我國第一臺按 照GJB241-87規範研制的推比8一級、大推力、雙轉子、混合排氣、加力式渦扇發動機,作爲殲-10、殲-11系列飛機的動力裝置,該機遵循核心機派 生的策略進行系列化發展,將成爲我國未來二十年航空動力的主要型號。  

  1987年沈陽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在引進CFM56核心機的基礎上,以F110發動機爲仿照對象,采用半研半仿的技術途徑研制。進入九十年代,隨九〇六工程的實施引進了俄制АЛ-31Ф系列發動機,研制單位又借鑒了相關型號的設計技術。1989年渦扇10驗證機上臺架 試車,1997年進入PFRT階段, 2002年6月6日裝J-11WS首飛,2003年底進入定型試飛階段。由于渦扇-10系列研制進度嚴重滯後,因此必需引進AL-31系列應急。爲此俄羅斯AL-31的設計局專門演化了AL-31FN型(上圖),機匣外觀改變以適應殲-10現有設計。該發動機推力122.5千牛,長度5米,直徑1.18米,進氣口直徑0.91米,耗油率0.699kg/DaNh,重1759千克,這些數據與Al-31有一定差別。此外俄方還在2002年航展上演示了用于AL-31FN的矢量噴口改進型號。 

  正如之前所說,殲-10要用不同的發動機,就必定要改變機體設計,後機身外形也改得頗爲怪異。這種中途改變,必然要付出性能上的代價,其嚴重程度則難以估 量。機身內部結構也必然要發生變化,難免有“削足適履”的難處。可以確定的是殲-10的發動機推重比應達到8.5左右,整機推重比明顯超過1。 這裏要強調一點的是,殲-10在制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裏,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爲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臺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産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産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于有望獲得一顆“國産心”。 

  2005年,渦扇-10A發動機通過初始壽命試車考核,標志著該發動機順利完成設計定型的全部考核試驗。這型發動機研制曆時18年,凝結著兩代航空人的心血。2005年5月11日設計定型持久試車在六○六所試車臺正式啓動,經過85天的試車考核、完成規定的長試科目,9月27日渦扇10設計定型持久試車順利通過航定辦評審,全部定型考核項目計劃于2005年完成。特別是中國一航成立後,該重點型號發動機被列入重點工程, 各參研單位激情進取,受挫不餒,超常拼搏,突破重重難關,終于實現了我國航空發動機研制能力質的突破。我國航空發動機制造技術繼“昆侖”、“秦嶺”發動機之後又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該發動機爲解決風扇喘振裕度問題,先後論證、設計了8種風扇方案,經過多次試驗才確定了目前使用的方案。該發動機已研制了15 年,共試制了24臺發動機,平均每年也不到2臺。該發動機的渦輪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2~15個月,而俄羅斯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僅爲4~6個月;該發動機1級風扇葉片(帶凸肩大葉片)的加工周期是10~12個月,而英國RR公司類似葉片的加工周期爲6~8個月。” 

  2006年2月,在一航集團發動機事業部的工作會議上,渦扇-10項目終于對外正式宣布研制成功,按有關技術要求完成了全部地面考核試驗和空中試飛任務,實現了設計定型。渦扇-10定名爲“太行”。總設計師爲一航動力所的張恩和。
2007年,在訪談中,部分專家和試飛員表示,目前而言AL-31FN的表現要比渦扇-10A好一些,其加速性、空中啓動包線和地面啓動時間都要好一些。目前渦扇 -10A地面啓動時間約90秒,AL-31FN只要一分鍾;在空中停車後,要進行風車啓動,渦扇-10A的速度下限是600千米/小時左右,AL-31FN只要450千米/小時加速性能方面,AL-31FN只需5秒就能把速度增加起來,渦扇-10A要超過5秒。這幾個不足中,最要緊的是空中啓動包線,因爲殲-10是單發飛機,停車後要靠降低高度來增大速度,如果停車高度比較低,可能沒有足夠高度來加速到600千米/小時,那麽就只能跳傘棄機。 

  這裏引用一段網友aliasmaya的分析
一家之言、多是猜測,請諸位同好批評指正!我也非常希望諸位能就渦扇10的加速性能、風車特性、起動機、調節計劃等內容發表評論。關于渦扇10的空中風車起動問題,有興趣的話建議查閱04年某期的《航空發動機》雜志刊登的論文,張紹基就此有專門論述,采用經過改進的供油規律進行發動機地面起動試驗、空中風車 起動試驗,得到了某些數據,空中起動左邊界:H=4km、Ma=0.52、Vb=500km/h......發動機“風車狀態” (WindMilling)的概念,即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發動機停車,而在氣體動力、轉子慣性、阻力矩等共同作用下使得發動機繼續轉動,並在短時間穩定在某 一轉速的狀態。發動機的空中風車啓動是非常關鍵的。
АЛ-31Ф在潑辣性方面是非常不錯的,壓氣機喘振裕度大,抗(溫度、壓力)畸變能力強、燃燒室的點火特性較好(記得有28個燃油噴嘴,太行有20個),對于提高發動機加速性能是很有利的 (不過這需要以重量的代價來換取),加速線可以更大幅度的偏離正常工作線而發動機不致發生喘振、失速等故障,並且其多元複合調節的調節計劃,與發動機的配 合堪稱完美!老毛子的混合式控制系統被認爲是液壓機械-模擬電子調節系統設計中的典範。我看手冊中對分段式的複合控制規律介紹,實在是搞腦筋!佩服他們的 設計師能夠巧妙的實現工程應用。我覺得將АЛ-31Ф的混合式控制系統(雖經過適應性改進)移植到渦扇10,所引起的問題比較多,今後一定時期內還會是不斷暴露-再完善的過程。現在關于渦扇10加速性、起動時間以及空中風車起動邊界窄等問題似乎也能看出和原型調節計劃不適應、不匹配相關聯,而適應性改進需 要吃透原型機設計原理、吸收其精髓的基礎上發展的(這就考驗113與614的能力了,估計請外援的代價不菲,他們更可能會留一手)。 

  另外主燃燒室的點火特性也有待改進(貧、富油點火邊界比較窄),這屬于先天的問題、從F101那裏遺傳的。看到有不少論文談論這方面內容以及建議的改進措 施,比如加速控制改進、優化,空中風車起動特性分析,燃燒室點火特性改進等等。關于渦扇10的起動時間較АЛ-31Ф長,我猜測幾個可能的因素,比如燃氣 渦輪起動機的功率還不夠強勁,而渦扇10的點火轉速比較高,起動機脫開轉速可能也比АЛ-31Ф的高(CFM56-3的起動點火轉速>20%,АЛ -31Ф大約爲15%吧。因爲在啓動過程、低轉速時,其主燃燒室的氣流小、壓力低,氣動霧化性能較差,因此貧油熄火邊界窄,記得教課書上說這是”兩相燃燒中的特殊問題”,所以選取較高的轉速點)。關鍵是燃燒室有一個適當的油氣比,保證點火可靠、工作穩定,這也得看供油計劃的設計了。渦扇10采用了608研 制的起動機(不知道是否是參照了ГТДЭ-117,見圖),目前還在研制功率增大型。空中風車啓動的差距,我推測還是源自АЛ-31Ф的調節計劃與渦扇 10風車特性的適應性問題,目前的渦扇10沒有采用FADEC。另外主燃燒室的點火特性也有待改進。換裝614的國産電調是目前渦扇10急需的改進措施 (之一),以充分發揮發動機的性能潛力。渦扇10火焰筒頭部是采用較貧(油)的設計(追求高溫升,可以得到高的渦輪前溫度,這樣需要增加燃油供應,但又得 防止冒煙,只能增加進氣量,導致油氣比下降,低工況情況下容易發生貧油熄火),點火特性與穩定性是比較緊張的。 

  改善風車起動性能的某些措施,可以增設補氧系統、提高點火裝置的可靠性等,АЛ-31Ф或許也有起動補氧系統?我猜想АЛ-31Ф加速性好,可能很大程度上 得益于高喘振裕度。縮短加速時間,就要求更大的渦輪剩余功率,也就是要快速升高渦輪前溫度T4。在加速過程中,燃油供應量需要快速增加(在極限範圍內,盡可能大),但是升高的T4對于高壓壓氣機穩定工作會産生不利影響(趨向喘振邊界,因爲高壓轉子的慣性大,轉速增幅不能跟上T4增加的幅度)。倘若壓氣機的 喘振裕度大,那麽加速線可以更大幅度偏離穩態工作線,也就是說可以采取更短的加速途徑。渦扇10的高壓壓氣機增壓比大、級負荷水平高,或許是導致發動機加 速性不如АЛ-31Ф的一個因素。
  結構工藝
在機體結構和制造工藝方面,殲-10絕對是世界第三代戰鬥機水平。殲-10翼身融合體和大三角翼布局使得內部油箱的容積增大,有助于改善中國戰鬥機 航程短的問題。由于我國複合材料技術的發展,可以相信殲-10複合材料的用量應能達到國際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擔了殲-10的複 合材料構件制造、鈦合金熱成形、框肋類零件數控加工、機翼壁板抛丸成形以及計算機輔助制造(CAM)軟件開發、蜂窩芯建模等任務,同時提供複合材料樹脂和蜂窩芯。上述工作,對我國發展複合材料蜂窩夾芯構件設計與制造技術起到了推動作用。1998年首飛後,該所榮獲“首飛集體功”。目前殲-10的複合材料垂尾及內外側升降副翼仍在該所小批量生産。 

  殲-10垂尾根部布置了減速傘艙,傘具由長期研制生産減速傘、降落傘、炸彈傘的宏偉機械廠負責研制,是類似蘇-27的十字形結構。殲-10的前起落架爲雙輪,可能考慮了著艦或粗暴著陸的需求,向後收起。該前起落架在研制時是三“新”産品,成飛公司僅爲此就組織了4個突擊隊、80多人攻關,改造機床、實驗、試制産品並行開展。其中以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張林爲首的攻關組,將公司普通車床改造成多用車床,成功實現了前起落架的擠壓、滾壓螺紋加工,達到了各 項技術指標。其輪胎由中橡集團曙光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負責研制,該院具有生産波音等大型客機的橡膠輪胎的豐富經驗。新的主起落架在機身下方,向前收起,估計同時需要旋轉一定角度。但是艙蓋外形相當怪異,可以說比較醜陋。殲-10的起落架采用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碳刹車機輪、碳刹車盤及碳盤防氧化塗層,上述設備通過了中國航空機載設備總公司組織的技術評審,于91年裝機試飛,97年隨整機成功首飛。 

  武器系統
上述起落架布局類似F-16和“陣風”,讓出了寶貴的機翼下的空間,便于攜帶更多外挂武器,預計外挂點可達到11個。目前所知,由于機身設計的變化,殲-10挂點改爲共9個,機腹3個,兩翼下各3個。左圖則爲殲-10早期的挂架布置方案。減速板分爲四個,位于翼身融合體後部的上下表面。   

殲-10仍然安裝了固定機炮,應爲23-3雙管23mm機炮,布置在機腹進氣道下方。隨著空空導彈技術的發展,取消固定機炮的設想再度接近實現,例如“颱風”戰鬥機的部分型號就沒有裝備固定機炮。在這種前提下,殲-10沿用了性能落後、但穩定可靠的23-3機炮,應該說情有可原。 

  空空武器包括“霹靂”系列空空導彈的多個型號。目前可用的組合是仿自以色列怪蛇-3的霹靂-8近距空空導彈,加上國産霹靂-11中距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未來則將采用國産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公開展覽上頻頻路面的離軸發射角達120度的瞄准頭盔,也應該會加以應用。至2004年,殲-10尚不具備精確對地攻擊能力。我國機載光電探測吊艙已經成熟,因此殲-10在不久的將來,可使用包括激光導引炸彈在內的多種精確制導空地武器,C-801反艦導彈估計也不會少。 

  隨著FC-1攜帶的SD-10中距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公開,殲-10將會擁有更加強大的武器。目前已確定SD10作戰高度0~25千米,最大發射距離70千米,最大速度4馬赫,最大使用過載38g。彈長3850mm,直徑203mm,翼展674mm,彈重180kg。據媒體報道,2002年8月某團“爲我國 自行研制的三代機配上國産空空導彈立下來汗馬功勞”,該團“又一次成功完成某型導彈試驗任務”,該彈“具有發射後不管的特點”。這裏所說的三代機很可能就 是指殲-10,而“發射後不管”的新型空空導彈推測爲“霹靂-12”,即SD10的國內編號。下圖爲SD-10圖片,以及負責該彈研制工作的空空導彈研究 院已故總設計師董秉印同志。
2006年,雜志上出現了殲-10攜帶霹靂-12空空導彈的圖片,至于SD10與霹靂-12的關系,至今未有任何權威的說法。
識別霹靂-11與霹靂-12也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假如能看到導彈原貌,兩者之間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如果只能看到局部,可以注意突起在彈體之外的長條形電纜整流罩的位置,霹靂-11的整流罩在側面,而霹靂-12的則在正下方。
殲-10的生産工藝也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盡管工藝不代表飛機的性能,但反映了整個國家工業的基本水准。殲-7E的機身明顯比以往的國産戰鬥機要漂亮光滑得多,因此可以斷定殲-10不會差。實際上,殲-10也采用了三代機所特有的複合材料、高強度金屬材料(主要指鈦合金)大型框架等技術,盡管用得不多,但畢竟掌握了這些技術。成飛的殲-7是國內首個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CIMS)等先進設計技術的工業産品。而1989年起,成飛在國內首家實現 863重點工程項目CIMS的應用,該工程爲殲-10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獲1996年航空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同時,成飛長期與波音等外國公司有合作關系,外包生産波音客機的部件或艙段,積累了大量西方先進的生産工藝技術、經驗、管理方法等,人員素質也得到了 很大的提高。這都有利于成飛進行新殲的研制。摩登而漂亮的成飛車間,裝備了精良的數控機床。相比起殲-8那幅工人們拿著鐵錘的圖片,唉 …… 

  目前殲-10的主要問題在于研制周期和發動機方面。畢竟殲-10是以世界戰鬥機70年代的水准爲基礎研制的,待研制成功大量裝備部隊,與第三代戰鬥機的改進型號(如F-16 BLOCK50、米格-29SMT等)和2008年將服役的JSF相比,殲-10將變得毫無優勢可言,甚至落後。而和沈飛逐步全面國産化的殲-11相比,殲-10也並無優勢,甚至貴而性能不如。發動機則是解放軍戰鬥機的致命弱點、中國航空的恥辱,連渦噴-7和“斯貝”都用了這麽久,甚至“斯貝”今天才實現國産化,實在不太想去提它。盡管有了AL-31FN,但我們始終需要自己的好渦扇。按2002年底的一些消息,國內的新渦扇發動機項目已經做出了好成績,殲-10的心髒將得到強有力的保證。 

  殲-10必將有著較殲-7、8優良的作戰性能,將和蘇-27SMK、蘇-30及殲-11形成高低搭配,爲國防做出重大貢獻。對于大幅度提高我空軍的作戰能力,也許我們必須寄更多希望在國産化的殲-11身上,畢竟該機擁有一個比殲-10更大的平臺。
關于殲-10的曝光,中文互聯網上曾經發生了著名的“殲-10泄密”事件。2000年某日,一個據說爲航空院校的網友帖了一幅圖片在國內知名的鼎盛軍事論壇。這幅照片導致了鼎盛軍事論壇被迫閉門思過一個月,鬧得沸沸揚揚。結果如何不得而知,愛好者們各有論斷。隨後又出現了其他的一些風浪,包括有人說在成都拍到了殲-10的照片,然後還有“殲X首飛紀念章”事件,進一步把殲-10“不滅傳說”的江湖地位不斷升華。到了2001、2002年,殲-10泄密可謂 “如火如荼”,甚至有人公開發表在機場圍牆外拍攝的寬幅殲-10照片,衆軍迷大呼過癮。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許多網友前往成都的132廠機場等待殲-10以及FC-1等新型戰鬥機試飛。許多網絡上流傳的“偷拍”照片由此而來。甚至還發生過向臺灣情報人員售賣相關資料的泄密事件。
目前據推測,部分殲-10原型機應在西安閻良試飛研究院進行火控及武器試驗,據說打空靶已獲得成功。另外關于新渦扇和AL-31FN的說法很多,外界認爲這個問題仍纏繞著殲-10。此外,按進度推測,殲-10于2005年起有望發展出出口型號,售價約2500到3000萬美元。如與俄羅斯等方面合作采用成 熟可靠的火控雷達、空地武器等系統,可能會促進外銷。另一個得到成飛總師楊偉側面證實的消息是,2003年,以全面的空地作戰能力爲目標的殲-10雙座型正式啓動圖紙工作,很快有望面世。至2004年,雙座型號已成功試飛。 

 經過不懈努力,至2003年3月左右,殲-10實現小批量生産和裝備部隊。有意思的是,在這時殲-10仍未最後定型,還需邊試用邊改進,首批量産型號也分 多個細節不同的小批次。即便定型也會不斷進行改進試驗,從而不斷驗證新技術與新設計。而雙座型的發圖工作也進行順利。至此,殲-10的研制可以說基本成 功。但該型號很可能不會大量裝備解放軍,而是作爲一個試驗改進的平臺,以提高我國航空技術水平,促生更新型的國産殲擊機。下圖爲中華網軍事論壇上發表的殲 -10雙座圖。
2003年3月10日,兩架殲-10量産型原型機前往北京進行彙報表演,當天宋總師說:“18歲了,今天終于參軍了!”。3月23日,611所召開了重點 型號大會,對殲-10工程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尤其是通過該型號研制,提高了我國航空工業的研制能力,鍛煉和培養了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 將爲我國航空工業進一步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目前殲-10已開始交付試飛部隊進行進一步檢驗。2003年是殲-10工程的“決勝年”,估計殲-10也將逐 步解密。 

  2004年2月,成飛表示,與有關兄弟單位在中航一集團的領導下,聯合中航技共同完成了下一代外貿機的申報批准工作。成飛正加緊進行我國下一代外貿機的研 制工作,以填補我國外貿軍機高端機型的空白,形成我國軍機外貿高中低檔機型“三箭齊發”的格局。這顯然指的是殲-10的出口型號。成飛如能成功出口殲- 10,將是我國航空工業極爲重要的一個裏程碑,同時也是解決解放軍對殲-10興趣日減這一窘境的絕佳方法。
2004年底,611所自行研制的新型飛行訓練模擬器順利通過用戶驗收,正式交付空軍。據信該模擬器即殲-10的訓練 模擬器。該飛行訓練模擬器是目前國內最先進的飛行訓練模擬器,達到了國際先進技術水平,主要用于飛行員改裝訓練、特殊情況處置訓練、綜合戰鬥科目訓練和戰 術使用研究。它實現了對顯示系統重要部件的國産化,提高了戰技性能指標,改善了維修性,大大降低了對用戶的使用維護要求。在驗收過程中,用戶代表進行了 2000余項測試,全部達到合同要求。該飛行訓練模擬器的按期交付標志著611所已形成批量生産訓練模擬器的能力,是611所將先進的仿真模擬技術轉化爲 産品,向産業化方向發展的重要裏程碑。 

  2005 年秋季,殲-10雙座戰鬥/教練機通過了設計定型審查。該型號是中國空軍的重點型號,于2000年正式立項,明確規定必須在5年內定型並裝備部隊。其研制 成功填補了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一代殲擊機的空白,並成爲我國航空武器研制曆史上第一個完全按照時間節點研制、完全滿足戰績要求指標的飛機,這標志著 我國軍機發展在戰略部署、重大決策、組織管理以及戰鬥/教練機的研制能力上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以往我國的軍用飛機研制工作,出于種種因素的限制,往往嚴 重拖延,甚至先裝備再做大幅度修改,直接影響了戰鬥力。一般來說,國際上在研制第三代戰鬥機時會同時研究單座戰鬥機和雙座同型飛機。三代戰鬥機的飛行性能比較好,一般的教練機無法讓飛行員掌握其飛行特點,因此一般會讓新飛行員在雙座機上作改裝訓練。與此同時,雙座型戰鬥機一般還擁有單座機的大部分作戰能 ,並且因爲雙人的優勢而更加適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因此有很多雙座戰鬥機在戰時也擔負了攻擊任務,典型的例子比如F-16D、F-15E、SU-30 等。
以下技術數據爲估計值
機長: 14.57米
機高: 4.78米
翼展: 8.78米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千克
發動機: 1臺AL-31FN渦扇發動機或渦扇-10A渦扇發動機
最大推力:112.6千牛(AL-31FN)
最大飛行速度: Mach 2+
轉場航程:大于3000千米
最大過載: 7g(持續)/10G(瞬時)
http://www.airforceworld.com/pla/j10_3.htm 

台長: 阿楨
人氣(9,839) | 回應(10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J-10內幕宣傳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機載雷達

顯示全部104則回應

圖博館
首先是殲10並不屬於輕型戰鬥機,而是中型戰鬥機,自重和尺寸都較大,AL-31FN提供的推力本就是勉強夠用。其次殲10在不少地方的阻力優化上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它設計時,我國雷達研製能力還不夠強,需要更大的體積才能滿足探測性能需求,這就使前機身比理想的設計要粗、重不少。而且殲10為了照顧未來更換太行發動機的需求,只得選用更重的可調進氣道,而且進氣道截面積要按進氣流量更大的太行來設計。這又帶來了很大的重量和阻力增加幅度。
  三:80年代國內沒有錢,且作戰需求有限
  選擇單發佈局最根本、也是最讓人無奈的原因,就是窮,就是沒有錢;單發三代機的結構製造費用,比雙發二代機的結構都要貴不少。何況雙發佈局的飛機成本和單發相比,除了機身結構製造要花費更多的材料和加工成本以外,每架飛機多一台發動機,日常使用時,雙發佈局由於自身阻力更高、重量更大,消耗的燃油也多很多。
  此外國內80年代對於作戰性能的需求也比較有限。一方面是空軍立足於國土防禦,因此對大量掛載武器彈藥、以及這種狀態下的航程沒有明確的需求。另一方面,國內空中力量的現代化通信指揮系統建立完備,已經到了21世紀之後了;在80-90年代,國內空軍對飛機的組織作戰能力非常有限,飛機飛的遠一些,就脫離指揮範圍了。
  當然,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誰也想不到後來中國包括經濟等各個領域,能以如此驚人的速度發展;殲10在當時的選擇,仍然有很大的合理性。而當時的總體規劃,在今天所表現出來的局限性,也只能算是歷史的遺憾了。(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中國的雙發戰機早就有了,就是殲11。
 Q10已沒有多少提升空間了,應加速退出替代Q10的雙發中型機,或者以Q31為基礎的準隱形中型戰機。
 美國缺錢嗎?為什麼要造單發的F16?
 還真是缺錢,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有那錢全上重戰。美國空軍當年倒想用全用F22,然而國會老爺死活不批,結果就是F15(約500)和f16(約1000)機隊老化,F22機隊也是這麼個情況。
 俄就沒有單發戰鬥機。
 雙發機不一定就是重戰啊(mig29就是雙發輕型戰鬥機,雅克38系列就是三發垂直短距輕型戰轟)。而且毛子也是有單發戰鬥機的,米21 23(米23還是毛子第一代單發重型戰鬥機,也就是後來的8爺原型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2/doc-ifycaafp1572485.shtml
2017-03-03 10:05:27
圖博館
中國殲-10C到底有多先進?俄說對付F-22戰損比3:1 2017-04-16陳光文

據俄軍事觀察網發表題為《殲-10C令西方飛機公司頭疼》的文章稱,殲-10C多功能戰機可以輕鬆歸入第4++代,在安裝保形彈艙後,還可以再加一個「+」,因為飛機局部已經屬於第5代。非常緊湊的翼下飛彈掛架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殲-10C能否有效對抗西方的第5代戰機及其過渡機型呢?中國一些軍事專家認定,殲-10C與F-22A的作戰交換比可以達到3:1(殲-10A是微不足道的50:1)。那麼,為何得出這個結論呢?
  如果把中國戰機也劃分為5代的話,那麼,可以說殲-10C是中國隱身能力最強和最現代化的第4代戰機,難怪俄羅斯專家將其成為第4+++代戰機,也就是僅次於中國第5代戰機殲-20的機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殲-10C的雷達散射截面(RCS)約為1.0平方米,基本上可以說是一款准隱身戰機,而且遠比殲-10A/B要低很多,更只是殲-11A/B戰機的不足1/10。據稱,殲-10C的隱形設計非常獨特,也與此前殲-20所使用的技術不同,其機殼表面可以讓雷達波進入機體,雷達波進入機體後,由機內組件吸收及消耗雷達波,令其無法折射回去。雖然這導致殲-10C仍然比F-22A的RCS為0.07平方米要高很多,但卻使得殲-10C具備了和F-22A相抗衡的能力,這主要得益於殲-10C有全新的數字化綜合航電系統,還安裝了十分先進的主動相控陣雷達,因此具有探測距離遠、抗干擾能力強,可與其攜載的遠程空空飛彈相配合,達到了國際上4代半或稱為第4+++代戰機的標準配置。可以說,與殲-10系列其他型號相比,殲-10C的性能有了很突出的大幅提升。
  不過,和F-22A抗衡主要還是來自於殲-10C所攜載的機載雷達和空空飛彈。關於殲-10C所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目前所知的資料甚少,不過應該是大大超越了殲-10B的雷達,和殲-20所使用的機載雷達在技術上屬於同一類別。據說,使用這一主動相控陣雷達,可以保證殲-10C具有在100公里距離上發現F-22A的能力,並可引導機載霹靂-12C或霹靂-21空對空飛彈發動中距攻擊。霹靂-12C採用主動雷達制導頭,射程70公里,最大機動過載38G,可攔截最大機動過載12G以內的任何目標,有能力對F-22A發動攻擊。
2017-04-17 11:08:57
圖博館
而霹靂-21是中國的新型超視距空對空飛彈,最大射程為150公里,其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可以加速至4.5馬赫,使其有能力高速迎擊F-22A的挑釁。也就是說,如果F-22A遭遇殲-10C,如果不保持在100公里外遠距交戰的話,那麼,F-22A的隱身優勢將喪失,殲-10C就有機會使用所搭載的先進空空飛彈擊落F-22A
  毫無疑問,採用正確的戰術併合理利用防禦一方的巨大優勢,殲-10C並不是沒有與F-22A近距離空戰的機會。這種機會雖然不會很多,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而在這種情況下,F-22A雖然機動能力很出色,可也很難逃過殲-10C所攜帶的霹靂-9C(10C?)近距空空飛彈的追擊。這種先進飛彈採用了傳統的前鴨式舵氣動外形,其多元紅外導引頭採用了新的可編程數字處理器,數位技術的採用提高了對目標的跟蹤識別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抗背景干擾和人工干擾的能力,而且可以通過改變軟體程序對付新出現的紅外干擾源,還具有高達40G的機動能力,因此使霹靂-9C具有優異的全向攻擊能力。再配合殲-10C所使用的頭盔瞄準具,將賦予該機致命的攻擊能力,因此俄羅斯軍事專家研判,殲-10C的速度、加速能力和機動性可與F-35B/C媲美,但大大優於美國現役的任何艦載機如F/A-18E/F艦載機,也優於美軍的F-15E/F和F-16C/D,甚至也比一些研發中的機型如F-15SE有獨到的地方,因此具備與F-22A對抗的能力也就不足為怪。
  空警-500能讓殲-10C如虎長翅
但綜合來看殲-10C仍是一款第4代戰機,與F-22A存有代差,所以很難達到一對一的競逐效果,而俄專家給出的3:1的戰損比,已經是殲-10A戰機50:1的十幾倍了,當然高居除殲-20之外中國其它戰機的榜首。如果俄專家的話正確的話,那麼,在對付美國F-22A和F-35以及B-2A這三種尖端隱身戰機時,中國目前就具有了殲-20、殲-10C和蘇-35這三型戰機,儘管後兩者的戰損比是個位數,但也足以令美軍不敢大意。特別是在中國新近服役具有發現時別隱身戰機的空警-500預警機的統一指揮引導下,執行防禦作戰任務的中國空軍殲-20、殲-10C和蘇-35機群編組,在合理正確的戰術指引下,將有能力與機會讓F-22A和F-35以及B-2A等隱身戰機有來無回,從而讓中國的天空防線更穩固。

殲-10衍生型

殲-10A: 脈衝都普勒火控雷達+俄AL-31FN渦扇發動機
殲-10S:殲-10A的雙座教練攻擊機型號。
殲-10B: 無源相控陣雷達+ WS-10A發動機+ DSI進氣道。已停產共生產50餘架
殲-10C: 有源相控陣雷達+ WS-10B.
殲-10AY/SY: 八一飛行殲-10A表演隊用機。SY為雙座版。
FC-20為殲-10的外銷型。
2017-04-17 11:11:20
圖博館
隱身版殲-10D!中國或將推出又一型隱身戰機 2017-01-14

殲-10D最近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迷彩派”通過整理髮現,主要有如下幾個方向的猜測:一是殲-10C的進一步升級版(航程、雷達等);二是類似美國“沉默鷹”項目那樣採用部分隱身技術的“沉默殲-10”;三是假借改進名義推出的全新單發中型四代機,主要用來和FC-31“鶻鷹”爭奪市場。

中國空軍正在研製殲10D?軍迷給出的這樣的答案 2017-01-19

這款網友自己設計的殲10D是一款類似的美國F-16曾經發展出了專用對地攻擊型F-16XL(在選型中輸給了雙發戰鬥機F-15E)。殲-10D可以強化戰機結構,使用更多的複合材料,特別是複合材料的防護裝甲。其次,殲-10D可以在機翼內側或機腹增加重型外掛架,以掛載重型反艦飛彈、反輻射飛彈以及制導炸彈,執行對地對海打擊任務。殲-10D需要換裝新一代的航空電子設備,並增加掛載多用途電子吊艙的能力。當然, AL-31FN/WS-10推力相對不足,只有其配備推重比超過8.5的新型發動機,才能保證殲10D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最大載彈量超過6噸,成為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對地攻擊型戰機。(?)

殲-10與瑞典JAS-39 美國F-16性能對比

尺寸 16.43/9.75/5.43米 14.1/8.4/4.5米 15.06/9.96/4.88米
空重 9,750公斤 6,800公斤 8,570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公斤 14,000公斤 19,200公斤
推力 122.58千牛 80.5千牛 127千牛
最大航程 3,900公里 3,200公里 4,220公里
作戰半徑 1,250公里 800公里 1,300公里
推重比 1.024 0.97 1.095
外掛點 0翼尖/6翼下/5機身下 2翼尖/4翼下/1機身下 2翼尖/6翼下/3機身下
外掛重量 6,000公斤 4,700公斤 7,700公斤

真實原因曝光!中國殲10戰機5年摔了4架 2016-07-17

主要有兩個最大的原因,一是殲10配置的俄AL31FN質量不穩定,滑油出現碎屑等導致軸系過熱突然停車。二是,殲10高G的機動會對發動機的進氣效率造成影響,比較容易發生髮動機喘振。另外,近幾年訓練時間大大延長,訓練難度越來越高,年飛行時間已經達到200小時以上,接近、持平、甚至超出歐美飛行員年飛行時間。
2017-04-17 11:17:40
圖博館
該大國一款戰鬥機一年之內十連摔印度也直呼比不了2017.4.29新浪軍事

  要說到摔飛機最多的國家,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印度。印度的摔飛機數量都可以申請吉尼斯紀錄了。不光數量多而且品種也多,不挑機型,有什麼摔什麼,那是相當任性。
  可今天要說的卻不是印度,這個國家一年的時間裡連摔了十架飛機,而且是同一機型,這個記錄印度也只有乾瞪眼。這個國家就是美國,這個飛機就是F/A-18超級大黃蜂。
  就是這麼一款看似非常優秀的飛機卻頻頻墜機,不光美國的摔,其他國的家也摔。如瑞士買了34架,已經摔了三架,差不多十分之一了。加拿大空軍也摔了一架。而最近一直大出風頭的美國卡爾文森號上的一架F/A-18在4月21日又摔了。這麼高的摔機率讓美軍飛行員都感覺畏懼。
  F/A-18是一款艦載多用途戰鬥機,它要承擔艦隊防空任務、空中攔截任務、空戰支援任務以及部分對地攻擊任務。改進後的F-18E增加了大量電子設備,機體尺寸也增加10%,起飛重量達到30噸。如果做個艦載機排名的話,美國的F-35應該是第一名,美國F/A-18E/F、中國殲-15、法國陣風M可以並列第二。
  這麼一款性能優秀的戰鬥機頻繁摔機,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許多超級大黃蜂都已經超期服役了。作為一款“70後”戰鬥機,它服役時間過長,導致許多部件老化嚴重。假如將來它遇上中國“00後”的殲15,它還有能力應付嗎?
  之前的摔機,美國都不敢聲張,畢竟家醜不可外揚。但現在摔得這麼頻繁難免還是消息外洩了,連印度也說這樣的事情之前沒見過。(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看這幅圖,哎,摔都摔的這麼帥,一副星球大戰的樣子,不愧是美帝
人家有多少架?飛行強度有多大?飛行壽命有多長?我們為什麼不去比這些呢?
以摔飛機證明美機質量好。真心敬佩啊
中國人就這個德行,沒人家厲害就找點安慰
再洗白也沒有,美軍現在戰鬥機急需更新換代,最老的F18也飛了三十多年了,但以現在的效率來看,18還得熬上很久時間
有國家的空軍軍官怕擔責任,長期不訓練、不起飛,事故率為零。
你說的是哪裡?反正我這邊灰機的訓練次數比以前多多了,半夜都有飛的。空18師
睜眼說瞎話!不埋汰自己祖國就難受!典型漢奸一枚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29/doc-ifyetwtf8944834.shtml
2017-04-30 08:20:46
圖博館
航空公司為何始終拒絕給客機配降落傘內幕令人吃驚2017.6.6新浪軍事

  每次遇到空難,很多公眾都會問,為什麼民航客機上不配備降落傘。或者能否為民航客機設計一種大型的降落傘,在飛機故障失事的時候張開,讓飛機吊著降落傘落地呢。
  還有人說,為什麼不給自己也配一個彈射座椅,萬一出事可以立即彈射救生。
  其實,這個問題在航空業界屬於一個已經被研究的爛大街的老問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大型噴氣客機的普及,美國、空客、蘇聯等都都對所謂的“安全飛機”有過大量研究研究。包括使用巨型降落傘的整體式脫離客艙,使用集體彈射的彈射救生艙,總之各種各樣的奇思妙想非常多,沒有一個得到在民航領域得到工程應用的。
  例如美國為早期型號的F-111戰鬥轟炸機設計安裝了整體式彈射座艙,座艙完全密封成為獨立艙段,可在水上漂浮,可在零高度、零速度彈射救生。這種彈射座艙看上去很完美,但由於整體式座艙重量超標,結構複雜,救生成功率不高,造成一大堆麻煩事,美國在後期的F-111型號還是取消了整體座艙,恢復了普通彈射座椅。
  早期的米格21F和我國的殲7戰鬥機,為了在超音速條件下救生,採用了整體的帶離式彈射座椅,這種系統的鉸接式前座艙蓋與駕駛員坐椅連在一起的,彈射救生時,艙蓋向下扣合擋在飛行員面前,成為一個整體結構,可對駕駛員起到屏蔽保護作用。由於聯動系統比較複雜,這種救生系統彈射很容易失敗,中國空軍早期殲7有5次使用,竟無一次彈射成功。
  在上世紀,也有飛機設計師設想過客艙分離式逃生技術設計,讓民航客機的客艙作為一個整體式救生座艙,在空中遇險時,能夠像一個集裝箱一樣與客機的機體分離,然後藉助降落傘緩緩下降。
  很多國內的網友也認為這種帶降落傘的整體式客艙非常完美,其實,這都是沒有工程經驗的一廂情願。由於飛機在空中的姿態很複雜,整體式客艙與機體的脫離很不穩定,失去控制的飛機會進入倒飛、失速、螺旋,或其他不可控的狀態,這個巨大的艙室怎麼脫離?
  另外,例如國產C919起飛重量都在七八十噸左右,如果是寬體大型客機,就要高達200噸以上,那麼整體式逃生客艙的重量至少也要有20~50噸,這個重量級別,屬於非常複雜的重裝空投技術,這種技術即便是目前,世界上也只有中美俄等國掌握,而且成功率並不高。
  例如中國的03式國產重裝空投系統,2003年由中航工業宏光空降裝備有限公司研製定型,使用打開有3000平方米的四部主傘和氣囊減震系統。
2017-06-07 15:02:44
圖博館
中國在研製重裝空投系統時,也多次失敗,上圖是模擬試驗空投,主傘開傘時,傘繩被重力拉斷,模擬裝備直接就拍在地上,設備摔的粉碎。
  而俄羅斯的PRSM空投系統則使用火箭制動緩衝技術,有12個主傘,結構更加複雜。重裝空投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技術。按照理論計算,不論是使用火箭減速,還是使用氣囊減震,主傘必須可靠的逐一打開,如果有一個打開失敗,也會導致墜毀。所以整體空投的成功率只有95%左右,這意味著每百次空投就有五次失敗。
  看完了上述這些,又有公眾會問,既然整體式彈射、救生客艙和大型降落傘都都不現實,那麼在民航飛機上為乘客單獨發放降落傘行不行?
  也不行!
  對於現代民航客機來說,在空中完全失控的發生率極低。完全失控意味著,要么飛機進入了無法改出的危險姿態,要么就是爆炸了。在這種情況下,飛機就像調酒師手中翻動的搖壺,客艙裡的乘客根本無法站立,更不用說跳傘了。
  在絕大多數航空事故中,飛機都是仍然可控的,通俗地說,飛機無論出了什麼事,最後都會落地,飛行員需要做的只是讓它落得輕一些,在可控的情況下迫降。加拿大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67高空燃油耗盡,從1.2萬米高度依靠無動力滑翔最終成功迫降,無一人受傷。
  國際民航組織ICAO數據顯示,民航客機失事率極低。2016年全球商業航班的整體事故率是每飛行一千萬架次,僅發生機體全毀事故3次。而且事故主要發生在滑跑-起飛和進近-著陸段,占到總體事故的80%以上。
2017-06-07 15:03:37
圖博館
現代飛機的動力和控制系統通常都有多套冗餘,出現傷亡性事故的機率極小,例如波音747有4套液壓操縱系統,壞掉3套仍然能正常控制。所以大型飛機出故障,首選就是迫降,而且迫降通常是比較安全的,其他的救生手段更不靠譜。
  而跳傘可就不同了!
  有計算表明,客機緊急迫降的生還率,遠遠高於乘客跳傘的生還率。民航客機配降落傘,並不能增加乘客生還機率。相反還可能會導致乘客生還率更低。跳傘必須經過特殊訓練。即使對於專業的跳傘人士或軍隊空降兵,跳傘也不是百分之百安全,民航客機大部分乘客並不具備專業跳傘技能,生還機率很低。
  即便是對受過特殊訓練的軍人來說,高空跳傘也是一件極其危險的任務,超過6000米以上的高空跳傘,就需要穿戴上圖這種專用裝具。
  民航客機大多在海拔12000米以上的高空飛行,遠遠超出正常跳傘高度,在高空,氣溫可能達到零下40攝氏度,而且嚴重缺氧,高速氣流吹襲,一個普通人打開艙門造成客艙失壓,然後抱著降落傘從接近0.8倍音速的飛機上跳下來,他可能既不會拉傘,也不會著地動作,也不知道落在什麼地方……
  即便是客機在低空時,上百號乘客如何能夠在冷靜有序的情況下,穿戴好傘具,逐個跳出機艙?逐個跳出飛機,需要多長時間?這個時間段內,飛機怎麼保持良好的適合跳傘的飛行姿態?
  可以想像,跳傘的生存機率有多大!(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06/doc-ifyfuzmy2234803.shtml
2017-06-07 15:04:51
圖博館
美海軍39年摔機上萬架死8000飛行員比印度還高10倍2017.6.16新浪軍事

  我們在談論印度飛機墜毀的事情時,總是無情的嘲笑印度,說印度40年摔了1000多架戰機,摔出了一個強國的戰機數量。其實,對比今天要說的這個國家,真是小巫見大巫,這個國家39年內海軍摔機一萬二千多架,死了8000多名飛行員,別不信,這是真的,這個國家摔出了世界第一的海軍力量,他就是美國海軍。
  一萬兩千多架的摔機,八千多名飛行員死亡,這是在1949年到1988年38年累計的數字。
  1949年美國海軍開始大規模部署飛機,在上世紀50年代,噴氣式艦載機剛剛投入軍隊應用,這個時候艦載機事故高的離譜,1953年,美國海軍損失飛機700多架,損失423名飛行員。1954年,美國海軍航空兵損失飛機776架,死亡535名飛行員。這摔機規模若擱在現在,幾年下來,美軍所有戰機得輪著換一回了。
  導致摔機事故最多的是艦載機的起降,特別是著艦,美軍這近百年的數據顯示,白天著艦失敗率在4%左右,晚上高達12.5%。
  除了艦載機起降事故,航母的事故也會造成大量飛機和飛行員損失。1967年7月29日,在越南執行任務的“福萊斯特”號航母上的艦載機掛載的阻尼火箭彈突然點火,造成航母甲板上發生連鎖爆炸,事故造成21架飛機報廢,43架受損,134人死亡。1969年1月14日,美軍“企業號”航母,在珍珠港訓練,這次還是艦載機上掛載的阻尼火箭彈意外爆炸,引起甲板上連鎖事故,造成15架飛機報廢,17架飛機受損,27人死亡。
  印度40年摔了1000多架飛機在中國軍迷中形成了一個“梗”,但是很少人拿美國海軍39年一萬兩千架摔機來說事,無外乎美國海軍摔出了世界第一的海軍。而印度,摔機摔的不明不白,而且非常詭異的是,印度國防部下屬的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修理過的飛機再次飛行非死即傷,最離奇的是該公司修理過的米格-21戰鬥機,在修理後飛行全部墜毀,這是什麼樣的公司?(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戰爭中損傷的也算?鄙視你小便
美國的戰鬥力來自平時訓練,怎麼叫死亡率高?懂不懂!
強大的空軍戰力是練出來的、是摔出來的,絕不是吹出來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16/doc-ifyhfnqa4371434.shtml
2017-06-17 12:05:40
圖博館
殲10B為何僅生產兩年就停產殲10C裝備數量已超60架

  我國首型自主研製的全天候、超音速多用途三代半戰鬥機——殲-10B戰機,於2017.6.21獲首次解密公開。
  此次借殲-10B戰機將首次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7”框架下的“航空飛鏢”比賽之機,官方全面公開了該型戰機的作戰定位和能力。相比基本型的殲-10A,殲-10B最重大的改進在於以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PESA)取代了此前的機械掃描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PD);其次是將原殲-10A的二元三波係可調進氣道改為重量更輕、雷達散射截面(RCS)更小的DSI進氣道;最後,殲-10B還換裝了衍射平視顯示器,機頭加裝IRST(紅外搜索跟踪系統)。
  殲-10B雖然從正式服役至今才兩年多,但只裝備了50多架後就宣布停產,取而代之的是換裝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繼續改進型— —殲-10C。殲-10C目前裝備數量已超過殲-10B,而且新的訂單還在源源不斷地被發往生產廠家。
  與殲-10A相比,“對地面、海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是殲-10B新增加的作戰能力。殲-10早期為純制空型三代戰機,主要掛載武器為中、近距空空導彈。而在更早時期,殲-10甚至還沒有發射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PL-12的能力,只能發射半主動雷達製導導彈PL-11。當然,經過升級之後,現在所有殲-10均已具備發射PL-12空空導彈的能力。
  隨著中國空軍從國土防空型向積極防禦型作戰力量轉變,原本作為製空型戰機使用的殲-10A也開始嘗試升級對地精確打擊能力。然而,受限於本身配置的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對地面目標精確指示能力的不足,殲-10A必須同時掛載目標指示電子吊艙,才能投擲激光制導炸彈。目前中國空軍主要使用的有採用風標式導引頭的第一代激光制導炸彈LS500J(500公斤)、採用陀螺穩定式導引頭的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500公斤、250公斤、100公斤)。
  在更換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後,殲-10B成為殲-10家族第一型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鬥機。在對地精確打擊方面,殲-10B目前可選的空地導彈有KD88電視制導導彈、KD88H紅外成像製導導彈等。其中KD88H導彈已逐漸取代KD88成為中國空軍的主要空地導彈。因為採用了紅外成像導引頭,KD88H導彈具備全天候、複雜氣候條件下的打擊能力,並且有一定的打擊移動目標能力。
  此外,殲-10B還具備反輻射作戰,即壓制敵軍地面防空系統能力(SEAD),目前可用彈種為YJ91反輻射導彈。
2017-06-24 10:56:26
圖博館
在製導炸彈方面,殲-10B投擲的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提高了投放距離和命中精度,能在能見度較差、風速較大的環境下使用,可打擊地面、海面低速移動目標。官方報導中提到的“對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應該指的就是殲-10B可以投擲第二代激光制導炸彈打擊海面低速目標。除了500公斤炸彈只可攜帶兩枚之外,殲-10B應可以通過複合掛架掛載多枚250公斤、100公斤激光制導炸彈,載彈量大為提高。
  殲10C才是達到“理想狀態”的三代半戰機
  根據公開報導,50多架殲-10B目前分佈在我國3個戰區的4支空軍部隊。其中將參加本屆“航空飛鏢”比賽的北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今年年初才完成改裝任務,應屬上述部隊中最後一支裝備殲-10B的部隊。
  從官方發布的照片​​可以看出,這個駐紮於吉林省延吉市的航空兵旅,其殲-10B戰機執行戰備巡邏任務時,一般會掛載3個副油箱、1枚近距空空導彈、1枚中距空空導彈(上圖)。在這一掛載方案下,殲-10B的作戰半徑超過1200公里,覆蓋整個朝鮮半島,甚至可以飛抵東京上空。可見,該型戰機被部署到北部戰區,不排除有加強中國空軍維護半島安全穩定能力的考慮。
  雖然殲-10B完成了從制空型向多用途戰鬥機的轉型,但其裝備的無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僅有一個中央發射機和一個接收機,在頻寬、信號處理和冗度設計上都比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差不少。這也使得殲-10B在面對我國周邊某些國家或地區的三代戰機時並無壓倒性優勢。
  所以,殲-10B只生產了約兩年時間就宣告停產,取而代之的是換裝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改進了其他航電設備的殲-10C。殲-10C與殲-10B外觀上的區別並不大,比較顯著的一點是機背刀狀天線數量由1個增至3個。
  從目前殲-10C裝備數量已超過60架,裝備部隊已超過8支(均未滿編),而且生產廠家新生產的“黃皮機”還在源源不斷地出現可以看出,中國空軍對其性能比較滿意。可以說,殲-10C已是一型“理想狀態”的三代半戰機。
  預計殲-10C的製空能力得到再次加強,其多目標接戰能力比殲-10B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殲-10C應該可以使用我國最新研發的PL-10近距空空導彈、PL-15中距空空導彈,以及此前在網絡上亮相的一款中遠程反輻射空空導彈。不少渠道的消息顯示,未來殲-10C的總裝備數量可能超過150架,它將與殲-16、蘇-35等三代半戰機一道,成為中國空軍制勝空天的重要力量。(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23/doc-ifyhmtek7671371.shtml
2017-06-24 10:57:12
圖博館
殲10B鮮為人知的幾項過人秘密一裝備首次曝光(圖)2017.6.30新浪軍事

  近日軍報刊登了幾幅殲-10B對地攻擊演練、以及返航降落後的清晰圖片。在對殲-10B做工之精細讚歎之餘,筆者註意到機翼下掛載的一對特別的裝置(下圖左上),它在之前的殲-10A/ B圖片中從未出現過。
  初略一看還以為是小型導彈或電子吊艙。將不同角度的圖片放大(拼圖右上、右下),發現它既不是導彈、也不是吊艙,而是彈藥的掛架。注意看這個裝置下方有兩組掛點,而且它的側面都有兩組黑色方塊(圖中箭頭所示)。
  上圖左下是普通的空空導彈掛架,普通的對地攻擊彈藥掛架的外觀也與其相似。這個特殊的掛架顯然也不是中距攔截彈的複合掛架(下圖)。那麼這個奇特的掛架有什麼特殊功能呢?
  下面兩圖是論文《空空導彈發射裝置雷達隱身技術分析》的截圖,它是為隱身戰機設計的一種能產生等離子云團的空空導彈掛架。這個掛架的頭部是由多層不同的複合材料構成,掛架內部裝有等離子發生器,進出氣口在掛架的側面。
  文章開頭殲-10B奇特掛架的外觀,與論文中的B系列相同(下圖中),掛架側面的兩組黑色方塊就是等離子發射器的空氣進出口。筆者猜測前面一組是出口,後面一組是進氣口,不然等離子云就跑到掛架後端,失去隱身的作用。
  殲-20的進氣道外側壁上就有相似的裝置,之前公眾號有關殲-20的文章有更多資料,並做詳細敘述,這裡不再重複。我們來進一步推理殲-10B翼下的這對等離子掛架,所掛載的會是什麼彈藥?
  (1)它肯定不是近距格鬥彈,因為格鬥彈必須有滑軌,而圖中只有掛點,說明掛載的彈藥是投放式。
  (2)如果是中距攔截彈,那麼按常理機翼下方外側還應該有近距格鬥彈的掛架,但新聞圖中未見。
  (3)結合新聞圖中除了發射火箭彈,還有投擲小型炸彈的畫面。所以筆者認為較大可能是掛載對地彈藥,而且從掛架的兩個掛點距離來看,掛載的彈藥應該是中小型的體積和重量,也就是說不會是YJ-83 / 91 、撒佈器這樣的大型武器。
  掛載的小型彈藥對地攻擊,很可能是小型激光制導炸彈,飛騰、雷石系列的滑翔制導彈藥等。殲-10B投擲這些彈藥的投放點距離敵方目標較近,採用這種隱形掛架有利於減小被敵方雷達探測的距離,這樣就能提高突防率和安全性。
  殲-10B的機頭增加了IRST探頭,根據資料它可以在60公里處跟踪隱形飛機,可以在30—50公里的距離識別敵機,可顯示敵機的隊形和飛機數量,並對己方發射導彈提供製導能力。
2017-07-01 10:31:21
圖博館
這樣殲-10B就可以不開機頭雷達,在自身光電探測系統的輔助下,通過數據鏈被動接收預警機的信息,隱蔽接敵從而提高進攻的突然性和自身的安全性。
  殲-10B的IRST探頭與殲-11的不同,它是可以轉動的,這樣既可以增加探測的視角,而且可避免探測頭玻璃罩的磨損而影響探測性能。在不需要開啟IRST系統的時候,探頭可轉動180°。蘇-35機頭的光電探頭還是固定式,T-50是可轉動的。
  上圖殲-10B佔2/3長度的襟翼蒙皮是複合材料,襟翼裡裝的是具備敵我識別功能的L-波段雷達天線,可增大發現敵機的距離。殲-20和蘇-35的襟翼也有類似的雷達(下圖),左右襟翼各裝三組有12個發射單元。
  殲-10B裝備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下圖2011年的論文截圖,一種1152個砷化鎵T/R單元的雷達天線,每個組件的能耗達到10KW。近年的資料顯示,中國批量生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組件能耗可達15KW。雖然沒有殲-10B雷達探測距離的資料,航展上參展商的技術人員稱,KLJ-7A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性能媲美F-35的雷達,可用於改進梟龍戰機。殲-10B的機頭比梟龍大,相信雷達可探測的距離非常可觀。
  殲-10B的鴨翼前端機身處有明顯的凸起,它不但可以減小正向的雷達反射信號,加強隱身性能,而且該凸起的內部還裝有天線,因為該凸起的下方標有一行提示-------“內含天線小小碰撞”。
  筆者猜測是數據鏈天線,殲-20的機頭兩側也有長條狀的數據鏈天線。這種新型的數據鏈天線具有較強的指向性,這是為了滿足隱身要求。當需要發射數據時,一個天線只負責發射一個方向,其他天線可以靜默,這樣在突防的時候不易被敵方的電子設備探測到。
  殲-10B採用DSI進氣道,進氣效率提高的同時,鼓包還能遮蔽雷達波照射到發動機風扇(上圖),減小雷達反射強度,提高隱身性能。殲-10B座艙的顯示系統也有較大提升(下圖),例如採用與殲-20相同的衍射平顯,平顯下方還帶一個小型液晶控制面板,殲-10A在該處是多個按鈕開關。還有增大尺寸的左右彩色顯示器。
  年初軍報曾有一組圖片是殲-10B掛載兩種導引頭的YJ-91。下圖是去年航展上展示的殲-10B可選擇彈藥,顯然要比殲-10A豐富得多,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可以攜帶三種新型的電子吊艙。
2017-07-01 10:32:52
圖博館
綜上所述,為殲-20研製的多項新技術被用在殲-10B上,無論是在雷達主動探測、光電被動探測,還是敵我識別的距離都大大增加。同時,隱身掛架、DSI進氣道、鴨翼前端機身處的凸起,新型數據鏈天線等,都加強了隱身性能。
  如果考慮到先進機體製造技術的採用而減少空重,以及更大推力的發動機,殲-10B的空戰機動性將比殲-10A更優秀。所以殲-10B是一型先進的三代半戰機,其空戰能力和遠程精確對地(艦)攻擊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作者署名: 92軍迷)
  回應
 你要学习和掌握保密法,数据是真的,你就以后的日子不太好过了,我这样说你应该懂得。
 都往网上发,怀疑动机不纯,国安部赶紧查查。
 J10b都停产了,作者究竟说的是歼10B还是歼10C?根据资料说是歼10B采用的是无源相控阵雷达,而升级版的歼10C才是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的。
 干货来了! 曾经很多人都以为歼-10B对比歼-10A的改进升级并没有很大。但事实上,歼-10B换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光电传感器。为歼-20研制的多项新技术被用在歼-10B上,无论是在雷达主动探测、光电被动探测,还是敌我识别的距离都大大增加。同时,隐身挂架、DSI进气道、鸭翼前端机身处的凸起,新型数据链天线等,都加强了隐身性能。早已经升级到货真价实的3.5代。而万千军迷热评的歼-10C升级改进更大,已经完全达到3.75代,而且已经在大批量生产,并且已经服役。而歼-10B也已经停产了。
 不是说俄国用等离子技术隐形是骗人的么?为什么中国用等离子隐形就是真的了?
 知道米格1.44吗,这个就是俄罗斯测试等离子隐身的平台,最后失败放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6-30/doc-ifyhrxsk1470715.shtml
2017-07-01 10:33:53
圖博館
「尾鉤」昨天救了經國號 它是做啥用的?2017-08-27聯合報

昨天上午在澎湖馬公機場,一架經國號戰機起飛時突然發生機械狀況,飛行員利用機尾的捕捉鉤拉住跑道末端的攔截鋼索,飛機沒有衝出跑道,人機均安。
事實上國軍現役四種戰機(經國號、F-16、幻象2000、F-5),以及已退役的F-100、F-104,都擁有尾鉤。甚至包括美國空軍最先進的F-22,許多陸上戰機都擁有尾鉤。尾鉤最早是為戰機降落航母而設計的,但剛有航空母艦出現時,尾鉤還沒有誕生。
廿世紀初,各國海軍體會到飛機由於速度優勢,可以扮演艦隊的耳目,提前發現敵方目標,甚至直接加以攻擊。但如何讓飛機回到船上,卻是個大問題:一開始的辦法是利用水上飛機,利用彈射方式升空,返航時就在母艦旁邊的海面上降落,再由吊桿吊回艦上。但是水上飛機的浮筒造成極大的阻力,飛行性能不佳,風浪大時降落也很危險。後來工程師想到辦法,在飛行甲板上安置橫向的攔截索,飛機的尾部裝有一根捕捉鉤,降落時勾住鋼索,就可讓飛機在短距離內停下,一直沿用至今。
航空母艦上的攔截鋼索,位置在飛行甲板的尾端,也就是飛機剛落地處,通常有三至四道,利用架子讓其維持橫在離地幾吋高的位置,讓尾鉤可以勾住,但不至於變成「絆馬索」阻礙機輪輾過。鋼索的兩頭是捲揚機,飛機降落時尾鉤拉動鋼索,利用彈簧與液壓的力量,將飛機降落時的衝力化解。
至於一般陸上機場,因有在飛機煞車不及,即將衝出跑道時,才會用到攔截鋼索。因此不像航艦裝在跑道前端,而位在跑道最尾端。也因為使用機率很低,通常只裝設一道鋼索。飛行員正常情況降落時,不會放下尾鉤,只有當煞車失靈或起飛失敗等情況,一直衝到跑道末端仍停不下來,才會放下尾鉤。
為了避免尾鉤「錯過」攔截鋼索,在跑道的盡頭還有攔截網,扮演避免飛機衝出的最後防線。
陸上戰機雖然擁有尾鉤,但不代表它們就能在航艦上降落。海軍戰鬥機為了因應長年累月在航艦甲板的粗暴降落,起落架、機身結構,都必須比陸上戰機更「粗勇」。對於陸上戰機而言,卻代表無益的呆重,因此尾鉤是緊急時的最後救命措施,使用後機身還要進行檢查。
另外,海軍戰機為了順利在航艦甲板降落,進場速度要設計得儘量低,才便於飛行員降落時精確著陸在定點上;對於在一般機場跑道操作的空軍戰機,也是未必需要的性能。
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2666164
2017-08-27 09:30:07
圖博館
殲10是抄以色列戰機發家?為何中國成功以軍徹底失敗2017.9.13新浪軍事

  在80年代發展的鴨式佈局戰鬥機中,以色列的LAVI沒有完成試飛就匆匆下馬,中國的殲10最後則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對於LAVI的下馬,目前有很多人仍然認為這是美國的陰謀。但是僅從技術角度講,LAVI失敗的決定性原因,在於以色列設計師太貪婪,設計上進退失當不知分寸;導致整個佈局出現了致命的失誤,根本不能達到正常性能要求,其修改成本高昂到整個項目無法負擔,只能半途夭折。
  三代機在80年代開始的後期發展中,在東西方都掀起了鴨式佈局的熱潮。鴨式機實際上相當於把常規佈局戰機的水平尾翼放到機翼前面,並且與邊條合二為一;理論上這能顯著減少全機的長度,讓飛機更輕巧、阻力更小。
  圖:三代常規佈局戰機,形成漩渦氣流靠邊條,俯仰控制靠水平尾翼
  圖:三代機中,鴨翼的作用等同於水平尾翼和邊條合一
  圖:鴨式佈局的渦流增升
  鴨式佈局的一個重要性能優勢來源,就是其鴨翼能夠撕裂迎面的氣流,在機翼上方捲起強烈的漩渦,這會極大的提昇機翼的升力表現——而且這種效果要大大強於常規的邊條設計。因為鴨翼的翼展和麵積都佔有優勢,而且機翼自身也產生渦流,它是兩個大漩渦體系相互耦合增強的結果。
  鴨翼面積越大,和機翼越是靠近,最後形成的渦流就越是強力,升力增加就越是猛烈。但也正由於鴨翼把平尾和邊條的功能結合在一起,還做了大幅度強化,其升力大小變化過程就特別劇烈,特別難以控制。
  圖:LAVI鴨翼的安排太極端了
  LAVI的設計中,鴨翼面積做的很大,而且有一半都插入了機翼的投影區域,鴨翼的轉軸已經深入到了機翼的投影區域以內。此外,LAVI為了在相同的面積下獲得更強的升力性能,特別是巡航升力表現,採用了後掠翼而不是三角翼作為主翼佈局——這在現有先進鴨式佈局飛機中絕無僅有。
  渦流增升超級給力的前翼設計,加上升阻比特別出色的後掠翼;LAVI如果能順利成功,那麼就能以非常小的飛機重量,獲得遠比其它類似型號強得多的短距起飛爬升和載重能力,強得多的亞聲速機動能力,而且飛的也能遠得多。想法真是挺美好的。
  圖:JAS39的俯仰控制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且後來確實解決了。在LAVI上,這一問題不僅無法解決,而且將遠比JAS39劇烈
2017-09-14 09:27:16
圖博館
然而三代機的主翼還有蘇27和米格29系列這樣少數用後掠翼的,到五代機就一款都沒有。關鍵原因之一,後掠翼在極限機動的狀態下,升力首先從外側開始喪失。而後掠翼的外側是在後面的,後頭升力沒有了,前頭還很大,就會讓飛機猛的抬頭失控。這就是後掠翼的所謂“俯仰力矩上仰”現象。
  LAVI這種極端化的組合設計,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架飛機根本無法完成高機動飛行。一旦該機抬頭的速度過快、迎角增加較大,就將陷入劇烈的俯仰失控過程中。
  圖:除了LAVI,沒有鴨式佈局飛機將鴨翼深入插入機翼範圍,主翼設計沒有採用後掠翼的,這不是巧合
  要解決這個問題,LAVI唯一的出路就是鴨翼必須大幅度前移,機翼的後緣必須更改為平直或者帶前掠的三角翼設計。換句話說,整個飛機的核心氣動佈局設計、機身和機翼結構設計全部要重來。
  這樣的更改成本,對於LAVI這個項目是根本無法承受的。在LAVI後期,IAI委託格魯曼重新設計機翼,名義上是通過更改機翼內部整體油箱來加大航程載荷性能,但最根本目的還是消除LAVI的控制問題;但由於成本的不可接受,項目最終只能夭折。
  最後,對於LAVI項目,筆者用此前文章《殲20側面隱身比F22更好:只因F22不敢用全動垂尾》中的一段話作為總結:
  “對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極端化設計,唯一的評判邏輯就是看最終結果,這是非常成王敗寇的事情:失敗了,那當然就是設計師狂妄盲目,脫離實際;成功了,那就是設計師能力卓著,決斷過人。”
  圖:如果殲10真抄了LAVI的設計,或者基於LAVI的設計,最後一定會失敗。
  LAVI項目的失敗,在其總體方案的極端化思路方向確定時就已註定。任何試圖抄襲LAVI,或者在該機總體方案路線上繼續發展的做法,最後一定會以失敗告終。(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為什麼一定要說中國的鴨翼是抄襲了別人的成功,喲呵!還買設計圖,你何不干脆說以軍直接幫我們設計並製造了殲十,到如今,還是以色列瞞天過海幫我們製造,然後運到成都刷一下漆,最後就說是我們製造的。對於那些習慣跪著的傢伙,永遠也不用叫它們站起來,因為站起來也是四條腿著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13/doc-ifykusey9880004.shtml
2017-09-14 09:28:36
圖博館
運20完成首次人員空運試驗:乘客均為研發團隊成員

  據航空工業一飛院官方微信消息,2017.9.22,運-20迎來了自己的“首批乘客”,“胖妞”載著乘客們平穩飛行,出色的表現獲得了總設計師唐長紅院士和大家的一致好評。
  據悉,這是運-20進行的首次人員空運試驗。運輸裝載試驗是今年試飛任務的重中之重,人員空運試驗為其中的一項重要科目,存在“規模大、風險大、組織難度大”等突出特點。
  该试验的顺利完成,有效验证了飞机的运输性能、设计的安全性以及系统的稳定性,进一步给用户建立了信心。此外,此次飞行也是截至目前我国自主研制飞机搭乘人员最多的一次飞行。
  本次參加人員空運試驗的乘客們大多為大飛機設計團隊的成員,小編採訪了部分參加人員空運試驗的乘客,以下為採訪對話:
.......
  回應
 真有點不明白,一款已經投入現役的運輸機,怎麼在定型交付之前就沒經過載人的試驗呢?
 你都說是運輸機了,運人叫客運了,運20本就是貨運,雖然可以改成運送戰鬥人員,但是這不還在改麼?
 強烈反對這種拍屁股的決策行為!這些設計人員是未來幾十年的中堅人物,比100個將軍,1000個書記都珍貴,怎麼能讓這些國寶級人員空運試驗,應該讓那些負責指揮的“幹部們”試飛!
 強烈反對這種用民族脊梁試飛試驗,讓貪腐人員上。
 官僚主義害人害誤國!這算是表決心嗎?拿國家的航空工業前途開玩笑。
 既有對自己研發的飛機的自信!又有願為中國軍工付出一切的獻身精神!都是橫梁!都是國寶啊!感動!致敬科研工作者!
 網友的反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也說明科研團隊和決策者的自信。
 空警200試飛時墜毀的事情忘了?砸死5名特級試飛員和30多名技術專家。中國科技人員生命就這麼不值錢么?
 上次預警機一鍋端叫沒辦法,科研團隊必須跟。這次叫無腦不要臉的冒險,傳感器,模擬裝備這麼齊全的今天還這麼亂來。
 科學家上去,才能體會到飛機哪裡有問題,哪裡還有不足,你上去體會體會能知道?
 飛行數據是靠儀表和傳感器採集的,然後發送到數據庫進行分析。難道是把人綁在飛機前面測得的?還是說你坐在機艙裡就能知道飛機的飛行高度?
 理盲濫情的噴子,這是必要的階段性過程,東西弄好了之後要收集各種數據,這都需要專業人士,就像我們工廠搞得各種設備一樣,都需要我們去才行,別人還真沒法做。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9-24/doc-ifymesii5257853.shtml
2017-09-25 11:56:46
圖博館
俄代表美邀中國建新空間站我們應搭上這趟順風車?2017.10.10新浪軍事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打造一個國際空間站的構想,隨後於90年代形成了一個正式項目,美國、俄羅斯等許多國家與組織參與,唯獨沒有中國。美國在航天領域對中國百般防範,自然要將中國拒之門外。如今國際空間已到壽了,最晚推遲到2024年退役,目前美國正在推動後繼項目,代號:深空門戶,這將是一個建立在月球軌道上打造的空間站,比目前國際空間站檔次更高,這也許是人類飛向外太空的“跳板”。
  目前這個計劃實際只有美俄,在第68屆國際宇航大會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俄羅斯聯邦航天機構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雙方將在“深空門戶”項目上開展合作。美方已經在研究相關的方案,俄方則表示,“制定所有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的統一標準。”顯然俄方希望在這個項目發揮更大的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俄表示:“這是一個國際項目,原則上對所有人開放。”“目前已經確定,中國、印度和其他金磚國家將參與月球空間站的合作。”
  這不是俄方的單方面態度,實質俄代表美向中國發出了一個邀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中國航天一系列成就讓各國都意識到中國已今非昔比,俄歐盟都在尋求與中國的合作,也讓美國承認防範已失去意義,也不得不重新考慮對華政策。
  “深空門戶”項目拒絕中國參與是無法想像的,作為國際空間站的後繼項目,但是尚處於構想中,美方也僅僅開始相關的研究工作,也許2018年才會具體的成果,最快的預期也是:第一批太空艙可能在2024至2026年入軌。
  中國是否應搭上這趟順風車?答案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的。目前的天宮2號,只能算是試驗性的空間站,未來依然建設更大的空間站,參與國際合作自然可以從中受益,大大加快進度。如今俄方都在研究能不能在國際空間站退役時,直接將其部分艙段轉移到中國空間站中。中國正在積極推進嫦娥計劃,如果藉著國際合作,能在月球軌道上獲得一個中轉站,那麼價值就更高了!中國憑藉自身的力量,積極發展,以實力讓別人再不敢輕視我們,如今是到了它們承認中國地位之時了!(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回應
很多的中國人只要洋大爺們放個屁給它聞就可以感動得跪地哭泣
為何不可,我們都是地球人。不過希望他們先把有色眼鏡踩碎
2017-10-11 10:45:14
圖博館
因“天氣原因” 印度女防長取消考察洞朗行程

2017.10.6,印度空軍的一架米17直升機在與中國接壤的偏遠東北地區墜毀,機上7人全部死亡。
  8日,據印度媒體報導,因“天氣狀況糟糕”不利於直升機行動,印度新任女防長西塔拉曼原本計劃考察洞朗的行程被取消。
  據印媒8日報導,西塔拉曼到訪中印邊境錫金段乃堆拉山口,與在當地駐防的中國解放軍士兵交流。在交流過程中,中國解放軍軍官和印度國防部長雙方互用“你好”打招呼。
  同日,印媒報導稱,因“惡劣的天氣原因”不利於直升機行動,西塔拉曼原本計劃考察洞朗的行程被取消。
  香港東網報導稱,飛機事故原因未明,但印度空軍的戰機被指極為老舊,因為導致事故頻生,過去30年有逾170名機師在事故中身亡,印方多次稱事故是由人為錯誤及技術問題造成。
  回應
人在做,天在看。過份多了遭天塹。自己都心虛不懷好意!

印度軍隊每3天有1人自殺當局冷漠回應引不滿

  海外網2017.10.10電 伴隨著又一名在克什米爾地區執勤時自殺的士兵遺體在9日被運回班加羅爾市,印度武裝部隊士兵的高自殺率再一次引發廣泛關注。據印度國防部的數據顯示,幾乎每3天就有至少1名來自武裝部隊的士兵選擇自殺,但國防部卻表示,大多數人自殺係其個人因素所致。
  另據海外網早前報導,當地媒體稱,印度國防部門針對克什米爾地區和印度東北部地區的暴動而採取的延長士兵部署時間的做法,對士兵身體耐力和心理健康都產生了負面影響。加之薪水過低、無法請假、缺乏基礎設施、領導層無能、常被軍官侮辱等等,情況就變得更加複雜。儘管印度國防部採取了許多措施,以減輕遠離家鄉的陸軍、空軍和海軍的壓力,軍隊中自殺和他殺的事件也並沒有減少的跡象。
  回應
沒事,印度有的是阿三!
听过之前有人讲一起访问印度军队,印度军队军官休息室很豪华,食堂也是餐厅级别,而士兵却很差,也很懒散。印度军队各种问题可能跟士兵待遇有关,士兵没有士气,做事情懒散。
种性制度是印度永远不可能成为强国的主要原因。根本没有平等可言,所谓民主自由又哪里会存在!
2017-10-11 10:49:15
圖博館
颱風戰機1月內墜機3架飛行員全部喪生曝光一大缺陷

2017.10.12,西班牙空軍的一架“颱風”戰鬥機在參加完國慶節閱兵後返回阿爾巴塞特的蘭洛斯空軍基地時墜毀,現年34歲的飛行員博爾哈·艾瓦爾·加西亞(Borja Aybar García)上尉沒有及時彈射,導致機毀人亡。
  目擊者稱,當天從蘭洛斯空軍基地起飛參加馬德里閱兵的共有4架“颱風”。中午12:09分,4架戰鬥機編隊返回基地,開始依次轉彎進入降落航線。加西亞上尉排在最後一個轉彎,結果突然失控墜向地面。從現場照片看,這只是一次進近前的普通降落轉彎,不涉及大過載機動,而且當時天氣晴朗,飛行員也沒有報告飛機出現任何機械故障,所以人為失誤的可能性較大。
  蘭洛斯空軍基地是西班牙空軍重要的戰術戰鬥機基地,常設一個“颱風”中隊。作為一線中隊的第14戰鬥機中隊,飛行員都訓練有素。
  這已經是“颱風”戰鬥機在短短一個月之內發生的第三起墜機事故。9月24日,意大利空軍測試聯隊的一架“颱風”在飛行表演中墜毀在羅馬以南76公里的泰拉奇納海域。9月13日,沙特阿拉伯空軍的一架“颱風”戰鬥機也門上空執行近距支援任務時,墜毀在也門南部阿比揚省阿爾瓦代區的一座山峰上。在這三起事故中,三架“颱風”戰鬥機上的三名飛行員無一生還。
  這一連串的致命事故對歐洲戰鬥機“颱風”的聲譽造成嚴重打擊,,三起事故乍一看之間毫無關聯,但仔細分析就能發現都發生在低空,令人不得不懷疑“颱風”戰鬥機的訓練程序或緊急情況處置操作是否存在重大缺陷。三起事故還揭示了“颱風”戰鬥機的一個重大缺點,那就是缺乏地面防撞系統(GCAS)。
  “可控飛行撞地”(CFIT)是導致軍用飛機特別是戰鬥機墜毀的主要原因,在1993~2002年間,美國空軍發生的一等事故中,25%是由CFIT引起的。從這三起“颱風”的墜毀事故就能看出。而且由於此類事故發生高度低,飛行員根本就沒有彈射反應時間,後果一般都是機毀人亡。
  為了降低CFIT事故率,美國空軍在70年代開始研究先進防撞系統。首先問世的是地面迫近警告系統(GPWS),在裝備了主要執行對地近距支援和對地攻擊任務的F-16戰鬥機後,大幅降低了CFIT事故率。
2017-10-14 08:05:26
圖博館
但地面迫近警告系統僅能在出現事故徵兆時發出“高度過低”或“拉起”的音頻和視頻警告,不具備主動操縱能力,對一些極端情況仍束手無策。於是美國空軍又為F-16發展出了地面防撞系統(GCAS),如果飛行員被警告後仍對撞地危險沒有做出反應,系統就自動操縱飛機改出。
  地面防撞系統依賴數字地形數據庫和精確導航輸入來確定飛機的位置和高度,通過自動駕駛儀進行躲避機動。躲避機動是一個5g的滾轉-機翼改平動作。在AFTI測試中,GCAS只在最小預計離地高度在15~45米時才被激活。實際上最小離地高度可設定為任何值,通常選在45米,低空掃射時選在15米,預留出合理緩衝的高度。
  目前,美國空軍的F-16、F-22、F-35機隊都基本安裝了地面防撞系統,並已經多次挽救飛機和飛行員。根據美國空軍的估計,地面防撞系統能在F-16機隊的剩餘服役期內拯救10名飛行員,節約5.3億美元。
  目前,“颱風”戰鬥機仍未裝備地面防撞系統。在一個月內發生三起低空事故後,歐洲戰鬥機公司恐怕要把該系統的研製提上日程了,因為只要少墜毀一架“颱風”,就能收回地面防撞系統的全部研製費用了。(作者:空軍之翼阿姆斯壯)
  回應
出現事故是正常的,誰敢保證一次事故也不出?
問題是一個月出3起,這就不要跪舔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13/doc-ifymviyp0809288.shtml
2017-10-14 08:06:04
圖博館
殲10戰機已進入壽命中期:究竟留有哪些缺陷和遺憾2017.11.11新浪軍事

  殲10從2004年服役到現在,進入了壽命的中期,作為中國第一種完全獨立開發,自主研製的戰鬥機,殲10經歷了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經濟從蟄伏到騰飛的特殊歷史階段,在這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很多思想,技術,經濟限制實際上都對殲10的研製造成了影響,今天,更新的改進型殲10C已經進入現役,新一代的殲20也開始批量生產,回顧過去,我們總結髮展過程中的經驗和失誤,對我們發展未來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殲10計劃雖然開展於80年代中期,但是,它的氣動佈局技術,其實還是70年代末奠定的,1966年瑞典科學家發現鴨式佈局的近距耦合現象,被視作為漩渦空氣動力學中又一偉大的發現,瑞典通過JA37,法國通過幻影3米蘭,幻影3改等實際型號驗證了在戰鬥機方面的潛力,鴨式佈局和邊條翼常規佈局被作為70年代以後先進戰鬥機的主要發展方向。
  中國從60年代末開始研究的殲9計劃中涉及到鴨式佈局,但殲9的主要研究方向還是放在無尾三角翼上,70年代中後期,發現單純採納無尾三角翼無法解決殲9的性能指標,才重點轉向帶固定前翼的鴨式佈局。初建的611所在這個佈局上積累了至少5個不同的模型和不下2000次吹風和自由飛模型研究。
  計劃使用12.5噸渦扇發動機的殲9,外形其實很接近後來的殲10了,最初採納的兩側進氣,後來也研究了腹部進氣的模型,殲9的前翼不能動,採用靜安定佈局,空重9.8噸,正常起飛重量14噸,基本航程大於2000KM,最大飛行速度2.6馬赫,高度23000米,作戰半徑大於600KM,安裝探測距離60-70KM的205雷達,主要武器是2枚PL- 4中距空空導彈。
  儘管殲9設計的主要針對性是為了滿足飛機高空高速的需求,但是,611所在研究過程中逐漸發現鴨式佈局的高機動的潛力,特別是當1976年中國結束文革,開始重新與西方聯繫,中國的航空工程師們看到歐洲提出發展90年代先進戰鬥機時​​,感覺到歐洲戰鬥機與我們研製的方向有許多地方重合,歐洲設計鴨式佈局先進飛機的研究經驗更值得讓我們學習。因此,在這種心態下,儘管1978年611所已經停止對殲9的繼續設計工作轉向設計殲73戰鬥機,但是設計所自身並沒有放下對先進戰鬥機的研究,基於國外獲得的信息,和其他單位帶回的多次出國考察的見聞,611所象拼圖一樣,利用殲9的方案做了一個按歐洲90年代先進戰鬥機設計需求的飛機方案,並利用殲9剩餘的經費和風洞時間進行了基本性能的探索性研究,也正是這些研究促成了殲10的誕生。
2017-11-12 08:50:35
圖博館
殲10真正的氣動佈局完善是在1983-1986年間完成的,當時的國家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都很有限,工業水平也不高,所以,給殲10整個計劃提出的要求也並不高,整體上空軍希望殲10是一種類似於幻影2000一樣的全能的飛機,一種飛機就能身兼空軍海軍的需求,在能充分完成國土防空任務的同時還應具有高於當時對地攻擊的強5強擊機的攻擊能力,如果沒有意外,殲10將是我國空中唯一的防空作戰飛機。
  設計是一個諸多矛盾的綜合體,需要反复在各項指標的限制下做出種種退讓,在殲10研製的過程中,EM(能量機動)理論逐漸展現了全貌,作為三代機設計的重要理論依據,611所也花費了非常大的精力來學習和鑽研,但是由於在總體設計的氣動優化早期階段,沒能完全掌握和理解這個理論,殲10並不是一個能量戰機,按照EM的設計觀念,殲10應該更緊湊,前翼與機翼的高度差更小,前翼面積也應該更小,機身要更尖細,機翼後掠角還需要適度減小,也許還需要在機翼前緣增加小邊條。現在的殲10,特別是殲10A,機身正投影面積偏大,而且機頭直徑遠超幻影2000和F16,所以超音速阻力較大,本來採用可調進氣道的殲10瞄準的速度應該是馬赫2.2到2.4,最後實際上只達到了馬赫2.0。
  腹部進氣道的設計選擇很難說是對還是錯,腹部進氣道進氣效率高,大迎角時不易誘發發動機異常,但是腹部進氣總體阻力高,F16為了腹部進氣,必​​須極度壓縮機身的高度,最後迫使飛行員半躺下來,那個高傾斜角的座椅設計之初根本沒考慮什麼高過載的好處,只是純粹減阻措施,更為惡化的是殲10採用的3波系斜板可調超音速進氣道,遠不如F16的正激波皮託管進氣道那麼簡單輕巧,斜板還不能做成曲面貼緊機身,反而因為腹部附面層堆積厚距離機身較遠,所以,同樣作為2馬赫級的飛機,殲10的進氣道設計效果是不如F16的,如果當時採用殲9的兩側進氣佈局,飛機就很有可能速度超過馬赫2.2。
  雷達是當時最不可琢磨的一個部件,中國在PD雷達上困擾了15年,由於擔心自己造的雷達性能落後,所以雷達研究所用美國F15搭配的APG63的重量和天線規格要了位置和指標,殲10飛機被迫採用一個巨大的機頭,它機頭截面積大概是幻影2000和F16的1.5倍到2倍。
2017-11-12 08:51:30
圖博館
殲10的彈射座椅其實已經比中國其他飛機傾斜的多了,但是殲10的機身還是很高的,同樣是腹部進氣模式,殲10的座艙位置比F16高了1/4。這麼多粗笨的地方,導致了飛機跨音速阻力也必然比較大,所以,在EM戰機最重視的SEP(最大爬升率,等於剩餘功率)方面,達不到F16那麼高的水平,同樣高度至少比F16低10%左右,不過幸運的是,正是因為在設計階段611開始掌握了這個理論,盡力在後期優化,殲10的SEP在整個三代機中屬於中游水平,比幻影2000和F/A- 18C要好。
  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說殲10還是不是一種EM戰機,主要是這些粗笨的地方帶來的阻力還影響了另外一個性能,跨音速加速性,或者說從馬赫0.8加速到1.2,1.6的時間,這項性能是飛機在劇烈機動後補充能量的指標。殲10的盤旋性能特別是角度性能在三代機中出類拔粹,但是加速性差就迫使飛行員必須慎重選擇角度戰術,國內演習中殲10和蘇27交手過程中往往能先擊落對方,但是如果持續機動一段時間,殲10就會落入下風。這個缺陷原本可以用大推力的發動機來彌補,可惜這方面本來也是我國的弱項,在殲10A生產和服役的全過程中,都沒有合適的發動機升級,到了殲10C才略微提升了一些推力。
  殲10最痛的痛點還是在發動機上,國產的太行發動機長期達不到使用要求,俄羅斯AL31性能雖然還可以,但是一直受制於人,AL31設計比較早,有個抱軸的頑固疾病,它是AL31的渦輪中介軸承潤滑設計有問題,一抱軸發動機就卡死,立刻停機,而且很難再次啟動,俄羅斯自己使用覺得沒啥問題,雙發機,即便停車也能安全返回,但是殲10則因為這個問題屢屢摔機,90%的事故與發動機抱軸有關,我國花費巨資請俄羅斯改進,俄國人並不接受這個要求,所以我們殲10就一直長期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另外殲10的研製過程,在我國軍機史上雖然並不算長,但是還是長的超出人們的預料了,它最初服役的飛機所採納設備的標準太古老,還是80年代末定下來的,其實明明就已經有成熟的更好的產品了,但因為軍標的製訂標準沒變,不能採用,這是一個遺憾;另一個遺憾是,這是一種高度複雜的飛機,也是一個高度電子化的飛機,在設計時雖然考慮了非常多的維護需求,但是殲10仍然不算一架好維修好維護的飛機,特別是內部空間小,設備多,現代化改進和中期改進比較困難。
2017-11-12 08:52:18
圖博館
殲10和F16的設計路子不一樣,很多設備和功能都內置,而F16則能裸奔就盡量裸奔,所有的功能大多靠附加的電子吊艙來實現,對於一個小飛機而言,要實現小而強大,勢必造成價格昂貴,飛行性能受一定影響。殲10如今也像F16一樣開始了改型發展,新的殲10C在很多方面都得到巨大提升,性能接近最初期盼的90年代先進戰機的目標,都算非常成功,我們正視殲10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繼續為改進飛機,設計新一代飛機,積累經驗。(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F16機動性最強的是A/B...block60那就早變多用途了機動性降了不止一個檔次.而我國開發殲-10A時著眼的是製空為主兼顧部分多用途。在製空方面殲-10A直接對準了中距空戰,是在預警機或地面導航的指揮下執行國土防空的迎頭攔截。而利用鴨翼佈局使得戰機在近距離目視空戰中獲得不錯的敏捷性來彌補戰機由於推力不足造成的穩定盤旋能力較低的缺陷,使得戰機獲得較強的瞬間機頭指向能力來獲得先開火優勢。現代空空全向格鬥導彈的使用使得空戰雙方其實處於對等的境地!機動性已經讓位於格鬥彈的大離軸能力。而後期我國改進殲-10時明顯可以發現機頭直徑變小使用DIS進氣道也減輕了結構重量和迎頭雷達反射面積,同時渦扇-10A的成熟也為戰機發動機增推和提高可靠性提供了有利的保證。將來由於隱身戰機的大量服役,我們可能會看到未來的隱身戰機之間的空戰是偷襲和反偷襲,空中伏擊和反伏擊的較量。而夢想中的由殲-20組成的”狂龍“之牆對撼由F-22組成的”猛禽“之牆恐怕是看不到了!
 現在的專家都是磚家,稍微在網上看到一些不靠譜的消息,腦袋靈光一閃就可以出現好幾篇看上去很強大的文章,但是仔細看就會發現裡面什麼事實依據也沒有,只是作者磚家自己直接說的,比如這篇裡面提到更為惡化的是殲10採用的3波系斜板可調超音速進氣道,遠不如F16的正激波皮託管進氣道那麼簡單輕巧,沒有任何的數據支撐這個論斷,還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殲十一開始就是以空優戰機設計的,本文作者卻說一開始就想設計成全能戰機,推薦作者區看看殲十總師的採訪。總結,現在所謂的磚家,知識估計還沒資深軍迷多和靠譜。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11/doc-ifynshev5237338.shtml
2017-11-12 08:54:57
圖博館
首次參加實戰第二天 美軍F35B戰機就遭遇“首摔”

2018-9-27,F-35在地球的兩端同時取得了兩項突破:第一次執行了攻擊任務,同時又第一次在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上起降。兩件好消息加在一起,本來應該預示著F-35從此大展宏圖,但次日卻有噩耗傳來:F-35墜機了。
  9月28日,一架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戰鬥機在南卡羅來納的博福特空軍基地附近墜毀,飛行員安全跳傘,目前正在接受軍醫診斷。
  由JSF專案發展出來的F-35被譽為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昂貴的武器項目,F-35B是F-35系列中的短距/垂直起降型,為美國海軍陸戰隊所裝備。相比正常起降的A型和艦載的C型,F-35B因為加裝了升力風扇,航程較短,也造成其結構更複雜,可靠性相對較差。但其起降型能受到諸如英國,日本等試圖發展中小型航母的國家青睞。
  目前,美軍已經接收了超過300架F-35,向各個國際客戶交付F-35的進度也基本順利進行。隨著這一機型裝備規模不斷擴大,訓練和執行任務的層級不斷提高,事故自然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或許F-35的全球首摔與首戰一樣,都是這一機型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專家傅前哨這樣解釋,F-35B也是三款F-35中最複雜的,其動力系統和作業系統等都比常規戰機複雜,因此這款戰鬥機本身就需要更長的試飛週期。目前發生事故,從飛機的故障概率上看,其實也符合浴盆曲線,即在飛機推出的早期發生事故概率高。
  相對於F-22A,F-35先進之處在於其航電系統。其電腦系統的原始程式碼有800萬行,大概是F-22“猛禽”的4倍。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F-35的系統和感測器的複雜。另外F-35的氣動設計更傾向於亞音速巡航,其巡航半徑要超過更重型的F-22,而且該機的內置彈艙可攜帶的對地攻擊彈藥種類要超過F-22。F-35B起降時,主發動機噴口下偏,還要通過一個“軸承”從發動機引出動力到位於座艙後部的垂直風扇中,垂直風扇產生向下的推力,再加上位於機翼上的兩個排氣口,共同保持飛機的平衡,穩定降落。這極大增加了飛機的複雜性。
  相關新聞
美軍F35B戰機首次墜毀後 美媒第一時間落井下石
美F35戰機墜毀後,將斥鉅資(每架1.2億英鎊)購買138架的英國有點慌
美兩栖艦載大量F35赴敘助陣 俄軍2種手段應付隱形戰機
  回應
挑戰者號還摔呢!還在乎摔F35
正常!不過我很開心
2018-09-30 09:56:51
圖博館
中國新一批殲10C列裝 殲10系列戰機數量已突破400架 2018-10-19 新浪軍事

  第1批殲-10A戰鬥機大約在2002年交付空軍試訓基地進行領先試用,2006設計定型並批量裝備部隊,一共有大約230架裝備部隊,早期殲-10A性能並不完善,只能使用PL-11半主動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不具備對地精確打擊能力,後期生產飛機進行了升級,可以發射PL-12主動,超視距能力攻擊進一步提高,還可以掛載光電吊艙,投放鐳射制導炸彈,對地面目標進行精確打擊,整體作戰能力進一步增強,最新消息來看,殲-10A又進行了升級,用PL-10紅外成像制導格鬥空對空導彈替代了PL-8紅外制導,近距格鬥能力已經達到當今頂尖水準。
  2008年殲-10改進型-殲-10B首飛成功,它與殲-10A相比,換裝了無源相控陣雷達、光電雷達、綜合電子戰系統等,殲-10B是中國第一批採用相控陣的戰機,由於實現電子掃描,飛機具備更好多目標攻擊能力,光電雷達配備讓飛機能夠在雷達關閉或者故障情況下仍然能夠探測目標,電子戰能力也得到提高,不過無源相控陣雷達已經明日黃花,因此殲-10B也只生產50多架,中國空軍可能會讓殲-10B轉作防空壓制飛機,它增加了電子干擾吊艙、KH-91反輻射導彈,具備硬、軟防空壓制能力。
  殲-10B配備了有源,與無源相比,靈敏度更高,探測能力更強,電子戰能力更強,它配備中國新一代PL-15中遠端空對空導彈,PL-15配備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可達150公里,是中國空軍在殲-20之前理想過渡性裝備,隨著殲-10A陸續進入大修,都會按照殲-10C標準進行升級。
  殲-10在研製的時候,採用了一系列西方先進設計思想和標準,例如殲-10飛行小時超過4000小時,幾乎是蘇-27SK戰機2倍左右。
  不過國外第四代戰機已經進入批量裝備階段,F-35年產量已經突破100架,因此對於中國空軍來說,也需要將精力轉移到殲-20上面,現有三代半戰機可能在2020年之後不應再大批量採購。(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0-19/doc-ihmrasqs3251278.shtml
2018-10-20 07:48:27
阿楨
AL31F生產水準下降 殲10C不忍了:換裝國產發動機 2019-08-09 新浪軍事

  用渦扇10換裝俄羅斯發動機,在我國戰機上早已不是第一次了,為啥殲10C這一動作卻引起議論紛紛呢?
  原來,大家議論的焦點是俄AL-31F發動機,AL-31壽命短,效費比遠遠低於西方同類航空發動機。然而,這僅僅只是AL-31FN的一些小問題,其真正的致命之處在於主軸承品質存在問題。
  對於一般的結構部件來說,即便出現輕度裂紋也可以保證安全使用,這在專業上稱為損傷容限,而航空發動機的主軸承不存在損傷容限一說,其在使用過程中絕不允許出現絲毫的裂紋等形式的損傷,然而AL-31FN卻經常有表面起始的剝落現象。
  不僅如此,AL-31FN還經常會出現軸系潤滑壓力過低,導致發動機自動降低轉速,空中停車就會很快到來。2005至2013年,我軍累計發生數十起因AL31FN主軸承損傷導致的發動機嚴重故障並報廢,並多次發生空中停車和數起二等重大飛行事故,損失十分巨大。
  無獨有偶,在2017年,蘇-30的最大買家,印度軍方也曾公開對外界抱怨,AL-31經常性的引擎空中熄火和發動機故障,導致只有一半的蘇-30MKI處於可用狀態。
  其實早在2016年珠海航展,AL-31FN品質問題的消息已經傳出來了。然而,生產AL-31FN的俄禮炮工廠和發動機設計局並不承認發動機有品質問題,反而認為是我方維護不當造成的。
  如果說這些品質問題是俄羅斯的技術不過關,那麼接下來曝光的問題則事關生產企業和工人的責任心。據網路消息,一次因AL-31發動機故障墜機之後,在事後事故調查中,居然發現該發動機高壓壓氣機第一級可調葉片有多個零件忘記裝配,從而導致壓氣機葉片折斷。雖然俄羅斯“禮炮”工廠最終開除了該發動機裝配工人和檢驗人員,全體裝配工人需考試合格後才能重新上崗,但類似的低級問題還是層出不窮,比如曾經在AL-31發動機的外部管道中發現過內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作者署名:鐵翼蒼穹)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8-09/doc-ihytcerm9566684.shtml
  相關新聞
張召忠評印度戰機8月9日墜毀:我早就勸過印度不要碰蘇30
2019-08-10 08:58:28
阿楨
港媒:演練突擊香港 陸直-8G墜毀11死 2019/10/31 中時電子報

  陸國防部證實陸航某部機組3人壯烈犧牲:解放軍一架直升機11日發生故障,33歲的飛行員龔大川在試圖降落時,選擇避開住宅區與民眾,不幸撞上山崖,機上37歲的溫偉彬與24歲的羅偉也都身亡。而3人曾在中共10月1日建政70周年的大閱兵中一顯身手,駕駛直升機,在空中組成「70」的字樣。他們罹難後,都受到英雄式的表揚。
  不過,香港「中國人權民運資訊中心」30日卻有不同的說法,消息指出,解放軍南部戰區第75集團軍「第121空中突擊旅」在10月上旬時,進行了千裡外「突擊香港」演習,從廣西崇左市出發,突擊800公里外湖南省漵浦縣的假想目標「香港」。
  回應
我真笑了,這垃圾黴體真的是腦殘無下限,直升機飛800公里,然後還要是突襲香港,現在的香港暴民才幾百人,還用突襲?就是香港的垃圾發黴蘋果會這樣子寫而己,還在騙阿,潮水都退了,還在騙腦殘屁孩。
2019-11-01 09:12:26
阿楨
陸軍買空軍用 台黑鷹缺兩關鍵設備 2020/01/03 中時

載有參謀總長沈一鳴等高階將領的1架UH-60M「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2日7:55從松山基地起飛,僅僅飛了約25分鐘,還來不及求救,機頭就撞地墜毀。
新浪軍事的分析指出,就直升機本身而言,這架客串「專機」的「黑鷹」隸屬空軍救護隊,是從美國採購的最新型「黑鷹」。這架編號為933的UH-60M飛行時間只有376小時,服役才1年半,近3個月沒有重大故障紀錄。
而在飛行員部份,中校機長葉建儀在「黑鷹」系列直升機上的飛行時數達2,475小時,而上尉副機長劉鎮富的飛行時數只有220小時,算是老帶新的組合。不過,考慮到沈一鳴不僅是參謀總長,而且是前空軍司令,這個飛行員組合的飛行能力應該沒有問題。
經過搜尋,發現這架UH-60M墜毀在新北市烏來山區,海拔約1,200米,雖然起飛時,氣象報告顯示,天氣條件良好,但從墜機後搜救直升機的現場照片來看,烏來山區彌漫著大霧,直到搜救人員步行進入墜機現場後都沒散去。這場大霧也為後續救援來帶了極大困難,搜救直升機難以確認地面情況。
墜機現場的照片顯示,這架UH-60M的機頭和機身已撞得完全變形,幾乎看不出輪廓,但槳轂之後的後機身上部,以及直升機尾梁卻相當完整,可以判斷,當時這架UH-60M應該是在迷霧中降低高度,迷航後撞上了山體墜毀。
分析指出,UH-60M是新一代「黑鷹」,裝備了先進數位航電和新機體,應該不至於撞山,但從UH-60M的照片可以看出,這款「黑鷹」的機頭幾乎光禿禿,既沒有氣象雷達,也沒有地形追蹤設備。事實上,UH-60M就是美國陸軍使用的新一代運輸型「黑鷹」,機頭飛行設備中最先進的,不過是一台前置紅外夜視儀,具備夜航能力。
而多山的台灣5,000萬美元(約15億台幣)的單價,買了基礎運輸型「黑鷹」,沒有設法滿足複雜氣象和地形條件下的飛行需求,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另一方面,分析指出,「黑鷹」這種貨艙高度僅1.3米的直升機也很不適合當專機,一旦發生硬著陸,機艙高度冗餘不足以保證客艙乘員的安全。
而空軍救護隊怎麼會買這種「陽春」型運輸直升機呢?分析指出,台灣採購的60架UH-60M原本是交付陸軍的,結果在馮世寬擔任國防部長期間,從中分走15架給了空軍救護機隊,還有15架則給了內政部空勤隊,結果陸軍只拿到了30架。而原本是運輸的直升機,卻當成救護機使用,偏偏還客串了高層將領的專機,或許因此埋下禍根。
2020-01-06 08:47:46
阿楨
只生產50架就停產 性能先進的殲10B為何最終被放棄 2020-01-10 新浪軍事

  殲-10家族衍生出了殲10A、殲-10S、殲-10B、殲-10C等型號。
  殲-10B從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升級成國產無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跟蹤10多個目標,攻擊4個目標,不過無源最大缺點就是探測距離受到限制,電磁波傳遞環節較多,相應損耗較大。
  殲-10B增加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與機載火控雷達相比,可實現無源探測,能通過成像來識別目標,以及可以在高強度電磁干擾下工作。雖然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受探測距離限制,難以實現大範圍搜索,但可以根據雷達無源探測模式下得到的粗座標進行搜索,從而精確識別與追蹤敵方目標。此外,通過與頭盔瞄準/顯示系統進行資訊融合,再配合大離軸角紅外空對空導彈,可大大提高飛行員在近距離接戰時的反應速度。
  殲-10B將殲-10A可調多波系矩形超音速進氣道改為了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DSI。它採用個固定的鼓包來模擬常規進氣道中的隔板,並能夠達到對氣流的壓縮,以及簡化結構、降低重量減小雷達反射面積的目的,而且對飛機的迎角和側滑角變化不敏感,穩定性好。為適應DSI進氣道,機頭也由原來的圓錐型變為了扁圓形,以起到對空氣進入進氣道前的預壓縮作用。其超音速性能可能會略微降低,卻換來了整個亞音速和跨音速段包線的性能提升。這顯示出殲-10戰鬥機的作戰定位發生了變化,從早先帶有截擊功能的制空型戰鬥機向多用途方面轉變。
  10B-TVC驗證機換裝了國產太行發動機, 1034號機甚至還採用了向量噴口,但由於“太行”產量還無法同時滿足殲-15、殲16、殲-11BS等多型戰機需求,殲-10B的大部分仍然使用了俄制AL-31FN。
  殲-10B戰鬥機上佈置有11個外掛點,其中機翼下一共有6個,機身中線1個,進氣道側面一共有4個。可掛載短距導彈、中距導彈和大量的對地攻擊武器,對空作戰和對地作戰的能力極強,而且該機還可以使用複合掛架進一步優化其掛載能力。
  因為中國航空技術進步神速,殲-10B只生產了50架就宣告停產,完成了自己的過渡使命。從目前殲-10C源源不斷地生產裝備來看,中國空軍對其性能比較滿意,是一型“理想狀態”的三代半戰機。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1-10/doc-iihnzhha1537307.shtml
2020-01-11 07:47:22
阿楨
太行版殲10C被曝服役 尾噴管與殲16一致推力提高16% 2020-03-02 新浪軍事

  近日,一架殲10戰機在網上引起關注,裝備渦扇10太行版發動機的殲10C正式服役了,困擾殲10多年的發動機頑疾終於治癒了!
  過去殲10使用的是俄制AL31FN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達到125千牛,動力基本上足夠殲10進行各種高難度機動,但是AL31相比美制發動機仍然存在著油耗高、大修間隔短、軸承的潤滑可靠性差的問題,導致軸承喪失旋轉精度、最終卡死抱軸,導致發動機空中停車。
  相比之下渦扇10採用了完全不同的支撐設計,不存在潤滑可靠性的問題,渦扇10B最大推力比AL31FN提高了16%,達到了140千牛,超過了目前絕大部分F16戰機的推力。只有最新型的F16V使用的F110GE134發動機,推力才略微超過渦扇10B。
  殲-10C擁有DSI進氣道、鍍膜座艙蓋等半隱形設計,首度採用了有源相控陣機載火控雷達,具備使用霹靂-15新一代中距空對空導彈以及新型精確對地打擊武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3-02/doc-iimxyqvz7092349.shtml
  相關新聞
泰國要買新戰機取代F16:曾考察殲10C FC31也有機會
印度買一架法國陣風戰機1.3億美元能買3架中國殲10C
巴基斯坦又被土耳其T-129和美國AH-1Z坑了,或將重新考慮中國直-10武裝直升機 (回應:當初加拿大斷供,坑苦了武直10,設備簡化裝甲減弱,尤其發動機高原基本不堪重用,面對阿三基本沒勝算,所以才棄用,現在不同了,發動機搞定了,所有短板得到彌補,加上價格不算高,市場還是有的!)
2020-03-03 08:03:38
阿楨
殲10C戰鬥力比殲10A強多少:以4敵24依然擋住了 2020-11-23 新浪軍事

  近日軍媒報導了金頭盔飛行員李勇曾經率領4架殲10C戰鬥機抵禦住24架殲10A大機群的進攻。
  殲-10C最大改進之處有兩點,第一是進氣口,第二是航電。
  殲-10C的新型無附面層隔道進氣口除了簡化結構和降低重量優點外,就是消除了殲-10A矩形可調進氣口上的六根除顫小鬍子,結合殲-10C的金屬鍍膜座艙蓋和風擋、機身表面的吸波補丁,以及進氣道內部的吸波塗層之後,使殲-10C的迎頭雷達截面積比殲-10A至少降低15%。
  與殲-10A的機械掃描雷達相比,殲-10C有源相控陣雷達,不僅探測距離遠、可靠性高、抗干擾能力強,並且同時跟蹤的目標數量更多,探測精度也更高。
  殲-10C在航電上的另一重大升級就是先進資料鏈,實現了接收殲-20傳來的目標資料實施“A射B導”式的攻擊。
  所以在與24架殲-10A的空戰對抗中,在迎頭隱身、火控雷達和資料鏈上全面占優的殲-10C即便只有4架,也能依靠先敵發現贏得先機。甚至4架殲-10C還可以分成兩個雙機編隊,一個編隊開啟雷達在明另一個電磁靜默在暗,互相之間通過資料鏈共用目標資訊,對殲-10A機群發起夾擊,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擊敗對方。

殲-10為什麼不使用保形油箱? 2020.11.23 新浪軍事
  回應
殲-10是本土防禦的空優型戰鬥機,保形油箱是不能在空中投放的,安裝了保形油箱的飛機由於氣動和重量等方面的原因,空戰機動性能將會大大下降,通常只能執行對面攻擊任務。
2020-11-24 07:38:18
阿楨
台軍F-5戰機不到半年又出事 近20年已發生8起意外 2021-03-22 環球網

  臺空軍第七聯隊兩架F-5E戰鬥機3月22日在屏東牡丹鄉近海訓練時,空中擦撞墜海,人死一失聯。
  F-5E/F是臺自行組裝生產的首款噴氣式戰鬥機,由當年航發中心(現在的漢翔公司)與美國諾斯洛普公司合作生產。第1架於1974年出廠,台軍的F-5E/F機隊一度超過300架,曾是全球最大用戶。
  F-5在臺服役超過40年,自2001年共發生8起失事意外。
  2020年10月29日,朱冠甍上尉,因發動機故障跳傘逃生,被救起後送醫仍不治。
  2011年9月14日,編號5401F-5F和RF-5E單座機在宜蘭,3名飛行員失聯。
  2009年7月15日,編號5410機,在澎湖空對地炸射訓練失事,黃挺瑜、張良元殉職。
  2007年5月11日,編號5371機,參加漢光演習,低空射擊時直接墜毀,魏子淵、詹嘉鈞殉職。
  2006年8月28日,編號5384機,返回志航基地時以機腹著陸方式迫降,人機平安。
  2006年6月17日,編號5381機,嘉義墜毀,前座周傑偉殉職,後座夏文裕受傷。
  2005年1月27日,編號5379機,台東志航基地起飛前偏離跑道油箱爆炸,2名飛行員及時逃生。
  2001年,編號5356機,在台東外海失聯,飛行員李致民少校、康宏州上尉失蹤。
  臺空軍司令部強調,目前全世界仍有26個國家仍在使用F-5,並無老舊問題。
  回應相關新聞
台軍剛摔機,路透社“高級黑”就來了,稱事故背景是解放軍戰機每天都會前來巡航,導致台軍每天得出勤攔截,壓力越來越大。
  回應
20年才8起?訓練太少了,要加強訓練啊!否則解放軍打過來就只有投降了啊
武統還沒開始,臺灣自吹的空軍就已經原形畢露了
  相關新聞
汰換彈射椅 最快年底交貨
去年十月同機型事故,當時飛行員也有座椅彈射卻罹難,立委陳以信曾質詢是否更換彈射椅。空軍司令部參謀長黃志偉中將昨表示,今年底、明年初就能進行更換,預估新台幣六億元。
  回應
換彈射椅就安全了嗎? 還是深知F5E問題太多, 隨時都得有彈射逃生的準備?!
2021-03-23 09:53:56
阿楨
殲-10C唯一弱點是油量較少,保型油箱那麼香,為何堅決不用? 2021-08-10

8月8日,在空軍“金頭盔-2021”對抗考核中,殲-10C單發中型戰機的對手是殲-16雙發重型戰鬥機,殲-10C以大比分優勢戰勝殲-16。
殲-10C的機內載油量2.9噸,3個副油箱能裝載3.3噸燃油,最大作戰半徑1240公里。對比其他中型戰機,例如俄米格-29K作戰半徑只有殲-10C的一半不到。法國陣風號稱的1800公里是攜帶高達6000升副油箱,實戰中根本達不到。正常作戰半徑是1250公里,機內滿油+3噸多外油,與殲-10C相當。
要提升殲-10C航程,有三個辦法。
第一是殲-10都擁有一套空中受油系統。
第二是攜帶副油箱。
第三是安裝保型油箱。
保型油箱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技術,早在2010年10月,央視就公佈了帶保形油箱的殲-10風洞測試模型。空軍認為這種容量有限的保形油箱對提高殲-10C作戰能力的意義不大,而且油用光後就變成無法拋棄的死重,此外還涉及機身和減速板的重大結構修改,保型油箱並不如雙聯掛架攜帶副油箱簡單高效。

從殲11B被殲20打出108: 0的戰績,再論立即停產殲11系列的必要性 2020-03-18
  回應
作者分析的太片面了,像是鍵盤俠,殲11敗於殲20,不代表殲11差,只說明殲20太強。殲11B相比越印軍機,仍有碾壓式的優勢,君不聞“殲20踹門,殲11.殲10掃蕩”的打法?
日常的巡邏,繞飛,驅逐,護送還是用低成本的飛機比較好,更何況周邊那些小國,高射炮打蚊子太浪費,平時巡邏用殲20正好中了人家的圈套,收集你的信號特徵;
j10是不可能替代j11巡邏的,J10在有土地接壤的國境線上巡邏是最划算的,重型機在航程,掛載等放面有有很大優勢,j11與j16的定位是不同的,人家空軍是有實際需求的。
2021-08-11 08:02:31
阿楨
陸殲10C確定出售巴鐵 關鍵在PL15導彈WS10發動機 2022/01/04 中時

日前巴基斯坦空軍2022官宣視頻透出端倪後,巴國隨即對外放出殲-10C機隊將在2022年3月23日國慶中展示的消息,之所以從殲-10A直到殲-10C才成交,除了與印度購入飆風戰機外,殲-10C成功換裝渦扇-10向量推力發動機與決定搭配PL-15遠程空對空導彈,是關鍵。
霹靂-15可供巴JF-17(梟龍)Block3使用,但在雷達與與機動性等遜於飆風,對戰勝算不大。進口殲-10C後,只要掌握機會並運用適當的戰術,有機會先發制敵擊敗飆風。
殲-10C在2019年珠海航展傳出的是每架7000萬美元,接近梟龍Block3的5000萬。殲-10C甚至稱這次交易是14億美元購入36架,真是半買半送,當然也有可能是與其他交易項目捆綁在一起才有的價格。中國願意以如此低廉價格出售給巴國,除了雙方長期的關係之外,可以讓殲-10C有實戰檢驗的戰場。因為對於所有高價值軍事資產來說,實戰戰績才是軍火外銷唯一的硬實力,只要有一次機會擊敗盛名在外的飆風戰機,那未來的財源才真是源源不絕而來。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2022-01-05 07:58:26
阿楨
俄羅斯遇經濟抵制 Su-35戰機被大量退單 2022/01/04

俄羅斯的蘇愷系列戰機過去幾十年一直很暢銷,不過最近遇到退單潮。知情人士透露,由於美國與西歐陣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間接導致一些Su-35戰機的原本訂戶決定退訂單,包括埃及、阿爾及利亞、印尼都取消了Su-35戰機的採購案。
防衛部落格(Defense Blog)報導,Su-35之所以被退單,與它的產能受限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俄羅斯掌握了大多數Su-35的生產工作,但是精密的電子設備卻需要從美國、歐洲和以色列進口,在美國與北約對俄羅斯進行工業產品的禁運後,就造成產能的延遲。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俄羅羅未能及時更換供應商,先前從一些歐洲國家和以色列進口的主動掃描陣列雷達和關鍵航空電子設備被扣住,影響3個國家對Su-35的大訂單。」
埃及也停止了30架Su-35戰機的採購,轉單到其他款式的戰機。鄰國阿爾及利亞也決定不買Su-35,而是把資金集中到Su-30SM 戰鬥機的性能更新上,現代化上。這對俄羅斯來說,是相對的好消息,雖然新戰機訂單取消,但至少現有戰機的性能提升也是一筆不無小補的商機。
Su-35剩下的出口希望在伊朗,報導稱,德黑蘭將於下個月與俄羅斯簽署一項為期 20 年的軍事戰略合作協議,可望購買包括 S-400、軍用衛星和埃及退訂但已完成的Su-35戰鬥機。
  相關新聞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S-300/鎧甲-S1被摧毀,但在利比亞不敢打以色列軍機,在敘利亞被土耳其無人機摧毀 (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防空導彈武器形同虛設。)
2022-01-05 09:56:35
阿楨
美媒:巴軍殲10C令印度面臨重大挑戰 全面超越蘇30 2022-01-05 軍迷圈

  美媒《軍事觀察》報導,巴基斯坦已成為殲-10C“4++代”第一個海外客戶。
  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末部署重型戰鬥機蘇-30,並從2002年部署更先進的蘇-30MKI,目前有270多架正在服役。
  蘇-30MKI續航能力比殲-10C高得多,可攜帶更多的彈藥,而印度最近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飛行速度和高度不但不如蘇-30,甚至也不如殲-10。殲-10是在蘇-30MKI問世16年後的2018年才服役,並受益於中國強大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規模,在航空電子設備,特別是感測器和電子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殲-10C的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尺寸要比蘇-30MKI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小,但更難被干擾,探測效率也更高,電子對抗能力也更強。殲-10C的PL-15性能遠遠優於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導彈。在射程上,PL-15可以達到印度導彈的兩倍以上(R-77為110公里,米卡為80公里)。PL-15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導,不僅不易受到干擾,也更能鎖定隱形目標。在短程空對空作戰方面,殲-10C的PL-10短程空空導彈具有非常大的離軸發射角,要比印度優勢。殲-10C機身更廣泛使用複合材料,重量也更輕,推重比也更高。
  殲-10C相對于蘇-30MKI的主要優勢在於,低得多的運營成本和維護需求,以及先進的電子系統和資料連結。這也被認為是使該機在2020年模擬空戰中擊敗俄制蘇-35的主要因素。
2022-01-06 07:40:07
阿楨
F16V外海失聯 去年才合作美國斥資1100億升級換裝 2022/01/11

空軍嘉義基地一架F-16V單座戰機(機號6650)失聯,14點55分由飛行官陳奕駕機起飛執行例行性訓練任務,15點26分於水溪靶場週邊光點消失,空軍已成立應變中心展開搜救行動。根據了解,空軍去年11月18月才舉辦F16V戰機接裝儀式,不料年初就傳出墜機意外。
飛行官陳奕在下午2點55分駕機起飛執行例行性訓練任務,不久後有民眾目擊戰機於鰲鼓溼地北堤西側墜入海面。國防部派遣直升機2架前往搜救中,海巡派一艇執行海面搜救,警察、消防、海委會岸巡人員及嘉義縣救難協會前往岸際搜救。國搜中心也配合國防部指揮,調派海巡艦艇海面搜救,及消防與警察人員岸際搜尋。
根據了解,空軍去年11月8日在嘉義空軍基地舉行接裝典禮,當時是由總統蔡英文親自主持,現場安排了15架空中兵力展演。空軍以「鳳展專案」為代號,耗資約新台幣1100億元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公司與漢翔,將現有141架F-16A/B升級為F-16V(Block20);改良重點在於換裝雷達,並改裝新式任務電腦、座艙儀表、頭盔瞄準系統、電戰莢艙等,可搭配最新一代的AIM-9X響尾蛇飛彈。
  相關新聞
F-16V才剛參與「「大象走路」秀戰力
  回應
下次別再秀戰力了 這種飛機展示還可以
2022-01-12 09:22:1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