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至右,殲五、殲七、長虹1無人機
殲5/6/7改成無人機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日本和臺灣密切監視中國的軍事發展專案,無人機又成為一個重點。2004年末美國得知以色列要為已售給中國的“哈比”無人機升級時,馬上要求禁售並扣留。2006年11月在珠海航展上,最引起一些以記者身份出場的美國觀察人員注目的展品,也是新亮相的中國無人作戰和偵察機。近年內地科技展覽、電視和報刊的報導中,也介紹了一些供炮兵、特種偵察兵使用,以及民用的無人機。按照國內外一些專家評價,中國目前在無人機這一新興領域中緊緊追蹤世界最新成果,已經推出一系列有先進水準的產品,這將為今後的軍事鬥爭提供一項高效費比、攻防兼備的新概念武器。
無人機領域異軍突起
中國去年一舉推出了5個型號的無人機,其中有帶隱身能力的攻擊型作戰機,設計思想和性能都很先進,引來國際航空界的震動。
20世紀世界走入飛機時代後,舊中國沒有工業基礎只有望天興歎,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追趕半個多世紀,仍與最先進水準存在不下20年左右的差距。在錯過發展有人駕駛飛機的機遇之後,中國對無人機的發展起步卻不算晚,目前已與有最先進技術的美國、以色列比肩齊進。
無線電搖控技術出現後,製造簡單、廉價的無人機就開始出現,不過在80年代以前只能充當偵察機、靶機等角色。60年代中後期,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曾頻繁使用無人偵察機深人中國領空拍照偵察,雖然一再被擊落,卻認為已獲得不少情報且沒有人員損失,感到還是合算的。中國《人民日報》刊登一幅解放軍和民兵舉槍在無人偵察機殘骸上歡呼的照片後,美方在國內轉載並得意地加上注解——“只損失廉價機一架,沒有人傷亡,沒有人被俘。”
中國通過同美國無人偵察機的持續鬥爭,也認識到這一機種的作用並著手研發。從60年代起直至90年代,國內航空界研製成長空一1號無人靶機系列、“長虹”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T一6通用型無人機、Z一5系列無人偵察機、ASN系列無人機等,開發出數十種靶機和偵察型無人機,廣泛應用於晝夜空中偵察、戰場監視、目標定位、校正火炮射擊、戰場毀傷評估、邊境巡邏等軍事領域和航空攝影、地球物理勘探、災情監測、海岸緝私等民用領域。不過同有人駕駛飛機相比,過去40年間中國無人機在軍中只能充當地位不高的配角作用,近年來強調由機械化戰爭向資訊化邁進時,其地位終於有了迅速躍升。
冷戰結束前後,世界軍事舞臺上出現了向資訊化邁進的新變革,技術基礎最雄厚的美國充當了先鋒。當代電子資訊技術的發展,使無人機從過去的單一偵察、預警等戰鬥支援作用向攻擊的方向發展,已成為影響作戰進程的重要乃至關鍵性力量。目前,美國已發展了重、中、輕型和遠、中、近程配套成族、系列發展的無人機裝備,並在2001年阿富汗戰爭和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以“捕食者”型裝載炸彈、導彈進行對地攻擊,開創了無人機成為作戰飛機的新時代。美國研製的“全球鷹"高空長航時無人飛機,又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無人偵察機,留空時間可達42小時,每日可探測1900個點目標,能實行越洋偵察飛行。以色列在無人機研製領域中僅次於美國,近年不斷有新型號無人機問世,除了滿足自身裝備需要外,還有一部分出口國外,如反雷達的“哈比”型就被中國購買。
當國際軍界預言未來的戰爭將會以無人機取代有人機很大一部分作用時,過去航空水準不算高的中國在這一領域異軍突起。在2000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國貴航集團首次展示了遠端多功能隱形無人偵察機無偵一9的模型,馬上引起了國際上的重視。在2006年珠海航展上,中國一舉推出了5個型號的無人機,而且首次展示了無人作戰飛機。其中的“陽光”、“翔龍”高空高速無人偵察機,以及名為“暗劍”且帶隱身能力的攻擊型作戰無人機,設計思想和性能都很先進,作為世界頭號航空巨頭的美國波音公司也提出訂購要求,意在搞清其性能和技術水準,卻被中方婉拒。這些新武器核心技術的廬山真面目雖未完全揭開,卻已經引來國際航空界的震動。
在對臺島的攻擊中,大批無人機能在有人駕駛的戰鬥機的引導下,深入核心目標,以最小的損失換來最可觀的戰果。
在2006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國無人機成為最大亮點,是由於在這一領域的許多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而且有一些獨創。最引人注意的“翔龍”機採用了當今空氣動力研究前沿領域的科技,有大展弦比、高升阻比的機翼。“翔龍”的航程高達7500公裏,巡航高度可達18000米,稍遜色于美國最先進的“全球鷹”高空無人偵察機,其巡航速度則稍高於“全球鷹"。中國使用這種無人機,從大陸起飛可對遠至關島的西太平洋一線進行偵察。
在世界軍界目前正探討將無人機作為戰鬥機時,中國的作戰概念飛機“暗劍"的模型在珠海航展上成為展品。該機型機身很扁,中國航空科技集團的介紹稱其為未來中國無人作戰飛機的概念方案之一,具有超音速、超高機動能力和低空探測性,從氣動佈局來看屬於硬性三角主翼搭配密切耦合前控制小翼的外形,體現了隱形能力,與美國的隱形戰機基本相當,可以較好地躲避雷達,主要用於未來對空作戰和實施對重點目標的“點穴"攻擊。由於無人機沒有駕駛員、不需要一系列生命保障設備,可以做有人機不可忍受的高強度動作,不僅造價低得多,而且可執行有重大風險的攻擊任務,即使損失也不會太痛心。今後如果對臺獨作戰,無人機肯定會擔負重要攻擊任務。
珠海航展上更令美國採訪者感到驚奇的一個消息,就是中國著名的無人機專家呂慶風在回答記者問時明確說,目前已將殲一7戰鬥機替換下的發動機用於改裝庫存的千餘架殲一5戰鬥機,使其成為無人攻擊機。殲一5是五六十年代中國仿蘇聯的米格一17亞音速飛機所製造,早在70年代就全部淘汰,現在卻能廢物利用。由於殲一7發動機的動力是殲一5的1倍多,更換後在不開加力的情況下都能使殲一5輕鬆達到超音速巡航,而目前世界上一般的巡航導彈還都是亞音速。中國使用這種在舊殲一5上裝滿炸藥並加裝遙控引導系統的辦法,可以將其作為一種性能不錯的巡航導彈,能有效攻擊航空母艦。儘管航母編隊具有攔截能力,然而只能同時對付一兩架的攻擊,而無法招架多機、多批次、多方位相互配合的攻擊。此外,中國還有數以千計的殲一6在近十幾年間被淘汰,絕大多數還能起航,加裝與地形匹配的制導系統並充填上千公斤高爆炸藥後,也可變成巡航導彈。從戰爭的效費比看,美國現在普遍裝備的亞音速“戰斧”巡航導彈單價為200萬美元,中國的殲一5原造價不過75萬人民幣,殲一6的造價也只有150萬人民幣,用於改裝是很合算的。
中國推出的作戰無人機,都是針對未來資訊化作戰環境、適應網路中心戰要求而設計的。2006年9月下旬,“尖兵之翼一2006中國無人機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本次由中國航空學會主辦,有科研和軍方參與的盛會,為中國無人機發展制訂了戰略方向,行內人士稱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在這次會上,到會者認為中國無人機裝備經過幾十年發展已有了長足進步,無人機裝備體系結構有了較大改善,已具備作戰攻擊能力,不過弱項在於發達國家嚴密封鎖所涉及的高精尖技術和設備元器件,製造和裝備一些高性能的無人機還有網難。因此,中國航空界下一步要在著重突破關鍵技術和關鍵裝備上下功夫,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力爭於“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拿出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多功能無人機。
從國內航空界的發展趨勢看,中國空軍的下一步建設,除了有人駕駛的新型戰鬥機、殲轟機之外,無人機也已成為重要一環,而且地位將在未來的資訊化戰爭中愈來愈重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有人機還不能完全被號稱“戰場機器人”的無人機取代,不過可能的作戰樣式將是有人機與無人機搭配使用,有人機指揮無人機攻擊。例如在對臺島的攻擊中,有人駕駛的戰鬥機可以在防空火力圈之外巡行,引導構造簡單、廉價的大批無人機深入核心目標進行攻擊,就能以最小的損失換來最可觀的戰果。
中國發展無人機,最關鍵問題是解決一系列高難技術。除了設計外。還需要全面啟動複雜的系統工程。
據2006年國內的報導,陸軍在使用無人機方面也有了大的突破。如解放軍炮兵學院研製的“T一6無人機系統作戰使用與綜合訓練系統”、“炮兵C3I訓練類比與仿真系統”、“炮兵指揮自動化綜合系統”等十幾項新成果,已使炮兵建設初步實現了數位化。在今後的作戰中,炮兵對目標實施偵察、校正的重要手段將是小巧的無人偵察機,獲得的資訊又將通過資料鏈迅速傳輸到射擊者那裏,“炮彈長眼睛”將不是藝術誇張而將成為事實。
由於無人機已經實現了微型化,陸軍連營級單位都可裝備單人便可攜帶的重不過幾公斤或十幾公斤的小型機,投入作戰可隨時隨地用手拋出升空偵察,然後用遙控器進行控制。近來,中央電視臺報導了成都戰區“獵豹”特戰大隊裝備了空中偵察新裝備W一1“天鷹"無人偵察機,可為營以下戰鬥分隊提供方圓20公裏內的情報。該機內還安裝有機載視頻偵察系統和無線圖像即時傳輸系統,實現了偵察圖像的即時傳輸,可以在連、營指揮員的電腦螢幕上適時顯示出敵方每個單兵的詳細位置,甚至臉上的表情。過去戰鬥中瞭解前沿敵情主要靠偵察兵摸哨、捕俘,今後在很大程度上將被無人機偵察所取代。營以上單主要裝配在隨行汽車上發射,可以用衛星定位控制其按航線飛行,飛行過程中再通過衛星定位適時幹預,最後採用滑翔降落回收方式,可以方便地實施野外作業。
除了軍隊作戰外,中國警務部門也開發和裝備了無人機。據《中國國防報》消息,2006年2月武警工程學院的試驗場上檢驗了由該院空中機器人研製小組研製的“天眼一2”無人直升機。該機擔負了“處理突發事件"的任務,垂直升空後完成了捕獲地面動靜目標、即時自動識別、定點投彈、精確打擊等任務。這種“反恐無人直升機"到達恐怖分子集結區域後,指揮員下達了投彈命令;操作員輕敲鍵盤,盤旋在目標上空的無人直升機便將炸彈投下。該機研製時,又獨立開發了飛控導航系統及圖像識別模組,還完成了飛控、導航、衛星定位等系統和無人機的集成,其中將定點投彈技術應用到無人機上難度尤大,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由此看來,今後的中國武警、員警執行對付暴力犯罪的任務時,無人機也將成為一種利器。例如在曠野中追捕逃犯時,可用無人機在空中搜索,並把圖像及時傳輸到指揮部。由於輕型無人機體積小、雜訊小,地面的逃犯還不易發現,難於及時隱蔽。只有巴掌大小的微型無人機,還可隨時拋出用於偵察被困在房內或其他狹小空間中武裝犯罪分子的動向。員警就此可進行精確打擊,同時也能避免因不明敵情而遭受的傷亡。
無人機作為能夠在空中自由飛行的飛行器,還可以最大程度地體現為軍民兩用。中國研製無人機,包括定翼無人機、無人直升機、無人飛艇,除軍用、警用外,還能廣泛用於通訊、氣象、災害監測等多個領域。如果以有人駕駛和乘坐的飛機執行這類民用任務,費用比較高並受諸多限制,提供輕巧、廉價和簡便的無人機將是更優化的選擇,因此中國航空界開發無人機會有廣闊的民用市場,軍民技術成果也能實現轉化,創造較好的經濟效益。
中國下一步的無人機發展,最關鍵問題是解決一系列高難技術。其中不僅是飛機設計的問題,還需要複雜的系統工程的全面啟動,涉及到資訊技術、自動控制技術、新材料技術、氣動力設計技術、動力技術、遙測/遙感技術、微電子技術、雷射技術等領域最新成果的應用。中國航空界在氣動力、複合材料設計等特殊關鍵技術上,還存在一些弱項,需要攻克其技術難點才能為中國無人機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完成這些任務,又是邁向資訊化所不可少的一環。無人機的發展任務,無疑將促進中國科技的進步,這些進步又將保障無人機在未來的軍事舞臺上擔負更重要的角色。
中國自行研製的WS-500小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也是國產大型無人機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
20世紀世界走入飛機時代後,舊中國沒有工業基礎只有望天興歎,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追趕半個多世紀,仍與最先進水準存在不下20年左右的差距。在錯過發展有人駕駛飛機的機遇之後,中國對無人機的發展起步卻不算晚,目前已與有最先進技術的美國、以色列比肩齊進。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5-11/0709443533.html美空軍報告稱中國將1000架殲6戰機改成無人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31日 東方網
編者按:無人機與無人攻擊飛機,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現代化高科技系統化工程的産物。後者則是早期指令制導時期的“自殺”式攻擊産物。二者截然不 同。前者具備了很高的先進性能。而後者則是較爲落伍的。以下是美國空軍戰術研究機構的《中國米格19無人機計劃》的分析報告:
中國空軍曾經很長時間裝備與使用了大批的米格17,19。中國型號爲殲5,6.其中約有4500架較爲完好。內含2500架可以超音速作戰的殲 6/米格19戰鬥機。他可以搭載2枚早期的霹靂2導彈或者2枚響尾蛇9C導彈。安裝有2臺WP-6型空氣噴氣發動機。最大馬赫:1.2。米格19是前蘇聯在原有米格17bies型基礎上研制的超音速戰鬥機。也是首批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它主要的特點是中低空的機動性能優越。由于前蘇聯戰鬥機普遍存在的“留空時間”不足,半徑較短,因此它屬于近距離戰術格鬥戰鬥機。
中國空軍曾經大批使用與裝備過這種戰鬥機,其根據以生産的WP6各型發動機數量來看,總計裝備米格19數量在3000架以上。它占據了原有中國空軍約8300架作戰飛機總數的50%。同時中國還出售給其他十多個國家地區。出口總數大約1000架。中國空軍曾在“二次越戰”中使用過這種戰鬥機,第一次是反對美國的“越戰”。第二次是他所謂的“自衛反擊戰”。而以往米格19不具備發射空-空導彈能力。在反美作戰中,2架無導彈米格19與F-4“鬼怪”戰鬥機遭遇作戰中,被美制AIM9C響尾蛇導彈擊落。引起了中國軍方高層關注。同時中國産類似“灰”的霹靂1,以及利用繳獲美軍的AIM9C導彈改進開發的霹靂-5。安裝到米格19上。使它成爲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超音速戰鬥機。
中國建國早期,中國由于受到當時美國空軍“臭鼬”小組的“蜂鳥157”計劃的不斷騷擾,並且很快從中得到啓發,他們也希望開始研制一種可以不用人員駕駛的,自動飛行作戰的戰鬥機即:中國早期無人機理論。文革時期,中國開始裝備一定批量的米格21型戰鬥機。這是前蘇聯制造的第二代戰鬥機。具有2倍 馬赫音速,同時可以達到2萬米高空作戰。中國空軍大約裝備了700-1000架米格21各型號戰鬥機。而一部分米格19開始被用作秘密的“無人機”試驗。
當時,中國不具備“遙感發射能力”也沒有衛星導航系統。采用較爲原始的“飛行姿態”指令制導。實際上這等于把米格19制作成爲一架“自殺火箭”。他無法在高空起飛後,實施修正。與現代意義的無人機有根本不同。不過是一個超音速大炸彈。中國空軍這種源自于“兒童航空模型”的無人機理念,一直持續下來。
80年代末期,中國空軍開始上馬批量制造殲8,殲8II戰鬥機,它們均屬于第二代戰鬥機。幾乎都是米格21的放大版本的改進。而同時,中國空軍開始逐步淘汰米格17,米格19。一部分淘汰的米格19,被中國進行了技術化改造,在米格19bis型基礎上研制了具有地面無線電指令導航的“真實意義” 的無人作戰。根據當時的中國國家戰略思維,“如果在今後,米格21可以全面替換大批米格19情況下”,那麽中國將把淘汰的大批米格19中的一部分進行這樣的“無人化”改造。作爲在戰時,可以有效配合戰鬥機使用的作戰無人飛機。
在中國西北機場,中國從60年代開始不斷試驗。不斷試飛。在進入90年代後,中國開始把一批批退役的米格19,逐步改變。重新修改了無人座艙。爲這種“超音速”無人作戰戰鬥機,安裝了GPS導航。飛行姿態自動駕駛控制系統(DAFACS),自動導彈發射系統(AMLS)實現了真的無人制導。它首先分爲2個部分,1是在中國空軍地面雷達遠程控制跟蹤下(GRUC),實現其自動目標識別,自動打擊攻擊。從單純意義上的無人偵查,轉變到無人作戰。這主要是應用于中國本土境內的國土防禦。第2就是在超越或者沒有中國地面支援控制下,以衛星系統傳輸導航,實現遠程參數修正與指令控制的“國土外”防禦。 90年代中後期,由于美國海軍航母艦隊對亞洲中國海上勢力,不斷施加巨大的壓力。又加之臺灣問題凸顯緊張趨勢,因此,中國空軍開始某求以“米格19 無人機”打擊航母編隊或者單一大型水面艦艇的計劃。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謀求其他途徑獲得更好的“無人機”體裁。成都飛機公司曾經與以色列打算聯合研制無人機。由于華盛頓幹涉,該計劃被迫終止。而米格19可以安裝1枚C801導彈。主要是由于沒有了載員艙負荷。而C801導彈空艦導彈僅有600-750公斤。但是,他僅可以打擊中等水面艦艇。對于大型母艦,幾乎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反艦型米格19無人機計劃終止。
據悉,中國空軍大約制造了與改造了總數500-1000架米格19無人機。這些無人飛機,可以在戰時爲中國戰術飛行編隊,提供“欺騙掩護”。雖然其作戰半徑難以與現在新的中國戰鬥機匹敵。但是,在適當的環境下,這些無人飛機,可以在地面導航參數指引下,發起對于包括F22戰鬥機在內“群起攻擊” (需要地面雷達或者預警機雷達導引)。或者針對1艘大型包括航母在內的水面艦艇,實施“飽和性”打擊。這種對海大型艦船攻擊方法,也是中國在90年代後 期,所設計的。它主要包括以米格19自身搭載1枚550-1000公斤的重型炸彈。按照早期“無人火箭”理論,實施對于航母等大型作戰艦艇的“自我毀滅性”的攻擊。
但是,上述計劃,在中國進入21世紀以後,開始出現更大的轉折性變化。2002年中國沈飛公司內部開始秘密研制輕型無人隱身攻擊/偵查飛機,2006年展出的“暗劍”就是該項目的一個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海軍開始試驗試制,空射型DH10號反艦巡航導彈。他是中國空軍,海軍未來專用對付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的武器。據稱可以有效打擊包括航母在內的任何艦船。而由于他的自身質量很大,因此,目前需要由中國TU16中型轟炸機作爲載機。而中國空軍也對TU16做了進一步改進。
按照2005年中國空軍假想敵—迎擊。概念,米格19無人機,可以被應用于協助其戰術戰鬥機部隊作戰。可以采取批次100-200架圍攻模式。 在有預警機幹涉下,逼迫F22戰鬥機或者大型母艦率先攻擊他。以掩護真實的中國作戰戰鬥機編隊,對其實施打擊。而對于航母,中國人認爲,要想超越美國艦隊4級航母防空火力的保護。就必須使用類似前蘇聯的“密集打擊”。以100-200架米格19無人機,在內部安置250-500公斤聚能型爆炸戰鬥部。同時攻擊1艘大型航母。
但是,目前中國所發射1枚DH10型空射反艦巡航導彈所需要的費用僅100萬人民幣。約折合13萬美元。而100-200架米格19無人機。其單價就需要每架約30-50萬美元。面對1艘航母價值60億美元,雖然毀損價值比率爲1:30---1:60。而這個成本要遠遠高于使用DH10導彈,況且,這樣的命中概率又是十分低的,甚至100-200架米格19無人機,都不可能有效穿越,4級防護體系的航母艦隊。更加不如具有高度精確制導能力的,DH10導彈的打擊效率。因此,目前中國空軍雖然制造、改進了這些米格19無人機。但是他們很可能不會在“沒有必要”情況下,投入使用。
中國空軍目前開始逐步小批次替換老式的米格21戰鬥機。它是一種僅550-700公裏作戰半徑,可以實現理論的第二代戰鬥機。目前一些中國空軍機構,也在秘密研制這些米格21無人機。而這些計劃今天只能作爲一種試驗性的嘗試。主要原因是,今天的中國空軍已經掌握了UAV的一系列關鍵技術。完全可以借此提高打擊精度,節省最有效的作戰成本。
而以往的老式做法,中國空軍只可能會把他用于在最爲被動時刻,例如遭受了大型航母艦隊的攔擊與攻擊,隨後産生的的一種“報複性”打擊。從米格 19無人機整體計劃來看,可以發現,中國人具有的我們難以理解的那種的創造性思維。這主要與他們以往國力不足,軍費匱乏有關。他們希望可以盡可能把早期老式裝備中,每一份值得再一次榨取的物質,全部榨取出來。正如他們今天海軍正在把大批老式“旅大級”驅逐艦,改造成爲所謂“火力支援艦”情況一樣。(編譯/ 寒風)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8-31/0852462165.html
長虹-1(請點文末網址有多圖)
長虹-1由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無人駕駛飛行器設計研究研製,是高空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該機在軍內稱無偵-5,英文DR-5。長虹-1可用於軍事偵察、高空攝影、靶機或地質勘測、大氣採樣等科學研究。該機於69年開始研製,72年11月28日首飛,1980年定型正式裝備部隊。
當然這是官方說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長虹-1很明顯是我軍多次擊落的美國BQM-34“火蜂”(FireBee)無人偵察機的翻版。近年的公開文獻也證實確實是仿製了“火蜂”。
越戰期間,“火蜂”多次侵入我國領空,初期我機截擊連連失利。1964年11月15日,我空軍某部中隊長徐開通駕駛殲-6機,在距離“火蜂”230米處開火,一直打到距離140米,炮彈直穿發動機,終於將敵機擊落。在此後一段時間內,通過解放軍空軍與美軍不斷的鬥智鬥勇,多次成功擊落“火蜂”,其中包括美軍專門針對解放軍殲-6性能進行改進的“火蜂”高空改進型。甚至連殲-5都曾成功擊落敵無人機。當然“火蜂”墜地後科研人員就可以詳細的進行研究了。1969年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在此基礎上修整、改裝、試製,歷時10個月,設計定型。但此時離真正成功還遠。
長虹-1本身的研製可參照擊落的“火蜂”,但無人機的地面監測控制系統的仿製則完全得靠自己。60年代起,以毛士藝為核心的科研部門進行了地面站研製工作。經過艱苦努力,該部門終於建成了配套的無人機地面控制站。1970年無人機在東北的靶山試飛,依靠地面站指揮其運行,試飛取得了成功。後該系統進一步進行了無人機地面雷達遠端數位距離跟蹤系統的改裝改進,1978年在大航程試飛中通過了“航空委”的鑒定。這時長虹-1才接近成功。該遠端跟蹤系統具有400千米自動跟蹤的能力,因此400千米也是長虹-1的最大實用半徑。1979年又再進行了機載四座標卡爾曼濾波跟蹤系統的改進工作。1980年12月25日,無偵-5/長虹-1真正宣告研製成功。
長虹-1採用大展弦比後掠中單翼,主要機體結構為鋁合金。機翼上各有一片翼刀,有副翼。長虹-1飛機由大型飛機(母機)帶飛到4000-5000米的高度投放。母機開始試用過蘇聯製圖-4轟炸機(左圖,仿自B-29),後來採用運-8E,而“火蜂”的母機採用C-130(下下圖),與運-8相當。長虹-1由其母機攜帶起飛,在空中投放,自動爬升到工作高度,隨後按預編程式控制高度、航速、飛行時間和航程。完成任務後長虹-1自動返航,飛到回收區上空,飛機可在程式控制或遙控狀態下進行傘降回收。在自動導航系統的控制下,長虹-1可在直飛1000千米時,保證飛行橫向偏差不超過2.5%。全程可通過配套的地面無線電控制站與機上測控標雷達組成的遙測、遙控、紋標三合一的無線電控制系統進行控制。回收後經過一定維護,可重複實用多次。
長虹-1機身部分由前到後為雷達艙、照相艙、油箱、發動機短艙、航空電子艙和傘艙。脊背有背鰭,內裝電纜、回收傘等。主要機載設備包括光學照相機和電視/前視紅外攝像機。在執行可見光照相偵察任務時,照相機鏡頭能繞其縱軸傾斜旋轉或垂直向下,從五個照相視窗進行拍攝。
動力採用1臺渦噴-11(WP-11)小型渦噴發動機(下圖),海平面最大靜推力8.33千牛。渦噴-11是一臺增壓比為5.5的渦輪噴氣發動機,高空性能好,成本低。該發動機由單級跨音軸流壓氣機、單級離心壓氣機、離心甩洞的環行燃燒室和單級軸流渦輪組成。上述指標與“火蜂”採用的J85-100渦噴發動機類似,推力略小(仿製發動機總是會有這種情況)。
渦噴-11具體由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動力系第401小發動機設計研究室負責研製改進。401發動機研究室成立於60年代中期,建立初衷就是為了研製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的WP-11發動機。該發動機從1965年開始研製,1971年國產首臺WP-11發動機進行臺架試驗,1977年設計定型,並進行國家鑒定試車。1978年WP-11發動機通過國家鑒定試飛,轉入正式生產。在80年代和90年代,401所先後與航太集團有關單位合作研製該發動機的改型,應用於海鷹-4岸對艦導彈和某型號巡航導彈。2000年初研究室將WP-11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增加了近一倍,並通過了鑒定。
我國獲得的“火蜂”無人機,可看到多個完成對越南偵察任務、傘降回收成功標誌。據傳該機在一次進入中國領空的任務中,降落傘錯誤打開,導致整機較完整的落入中國之手。估計這就是長虹-1的由來。
附:我軍擊落敵無人機記錄
1964年11月15日 空1師中隊長徐開通駕駛殲-6在雷州半島上空首次擊落無人機1架:
1965年01月02日 空1師副中隊長張懷連在廣西靈山地區上空擊落無人機1架:
1965年04月18日 空1師中隊長張懷連又擊落無人機1架:
1966年01月03日 空3師飛行員魯祥孝駕駛殲-7飛機用火箭在雲南地區上空擊落美制無人機1架:這是殲-7裝備部隊後取得的首次戰績:
1966年02月07日 空3師大隊長馮全民用殲-7在雲南元江地區上空擊落無人機1架:
1967年06月12日 空3師飛行員劉光才用殲-7在廣西地區上空擊落無人機1架:
1968年01月21日 空3師飛行員韓永武、周永成在雲南地區上空用殲-7擊落無人機1架:
1968年03月07日和16日 空3師9團的江文興、王志耀和張恩華、王志信又用殲-7共擊落了2架無人機,至此共用殲-7擊落6架無人機,是擊落此類飛機最多的航空兵師;但多次使用空對空導彈攻擊,均未取得戰果:
1966年03月05日 空9師副中隊長孫孝慶在廣西寧明地區上空擊落美制無人機1架:
1966年03月23日 空9師副中隊長朱以隆在廣西蒙自地區上空擊落美制無人機1架。
尺寸數據
翼展 9.76米
機長 8.97米
機高 2.18米
機翼面積 10.62平方米
最大起飛重量 1700千克
任務設備重量 65千克
空機重量 1060千克
燃油重量 62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 800千米/小時(高度17500米)
實用升限 17500米
航程 2500千米
最大續航時間 3小時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26&ArticlePage=2ASN-206(請點文末網址有多圖)
ASN-206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研製的。該機於1994年12月完成研製工作。西方傳聞該機是在以色列Tadiran公司的技術支援下研製的。ASN-206是我軍較為先進的一種無人機,尤其是它的即時視頻偵察系統,為我軍前線偵察提供了一種利器。1996年該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在珠海國際航展上展出,現已投入批量生產。
ASN-206系統配套完整,功能較為齊全,設計考慮了野外條件。全系統包括6~10架飛機和1套地面站。地面站由指揮控制車、機動控制車、發射車、電源車、情報處理車、維修車和運輸車等組成。該機在軍事上可用於晝夜空中偵察、戰場監視、偵察目標定位、校正火炮射擊、戰場毀傷評估、邊境巡邏。民用用途包括航空攝影、地球物理探礦、災情監測、海岸緝私等民用領域。
該無人機採用後推式雙尾撐結構形式。這一佈局的好處是由於後置發動機驅動的螺旋槳不會遮擋偵察裝置的視線。機身後部、尾撐之間裝有1臺HS-700型四缸二衝程活塞式發動機,功率為37.3千瓦。巡航時間為4~8小時,航程150千米。
ASN-206的偵察監視設備包括垂直相機和全景相機、紅外探測設備、電視攝像機,定位校射設備等。更重要的是,ASN-206裝有數位式飛機控制與管理系統、綜合無線電系統、先進任務控制設備,借助上述系統,ASN-206可以在150千米遠縱深範圍內晝夜執行作戰任務。偵察情報資訊,尤其是白光/紅外攝影機拍到的視頻影像可以即時傳輸至地面站(下圖),進行觀察和監視。定位較射系統能即時的指標地面目標的座標和校正火炮射擊
該機利用固體火箭助推起飛,零長發射,傘降回收,可多次使用,不需要專用起降跑道。
ASN-206參與了土耳其近程無人機計畫的競爭。土國防部計畫購買10套遠端和8套近程無人機系統。有3家公司參與了土耳購買無人機計畫的投標。其餘兩間公司是以色列飛機工業有限公司,提供了“搜索者”和“獵人” 無人機,美國加州聖達戈的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提供了“捕食者”、I-GNAT、和“徘徊者”Ⅱ三種無人機。按計劃I-GNAT無人機已經出局。目前還不清楚此計畫競爭的結局。
ASN-206當然與“全球鷹”不在一個級別上。因此,1997年~2001年我國空軍科研人員綜合運用現代高新技術,研製成功某型無人機,使我國大型無人機總體性能、技術走在世界前列。
翼展 6米
機長 3.8米
機高 1.4米
最大起飛重量 222千克
任務設備重量 50千克
最大平飛速度 210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6000米
航程 150千米
最大起飛重量 222千克
任務設備重量 50千克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054&ArticlePage=2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