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15 09:00:14| 人氣2,901| 回應5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嫦娥奔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長征2F

中國大陸為何要開展繞月探測工程?

 中新社西昌2007-十月二十四日電:中國大陸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今晚從西昌發射升空,以極富詩意地命名為“嫦娥”工程的繞月探測工程邁出實質性的第一步。
 也許有人要問: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美國阿波羅飛船已讓人類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時隔三十多年之後,中國大陸航太為何還要重複他人走過的路、開展繞月探測工程?
 “如果說別人已經探測了月球,中國大陸就沒有必要再去,那豈不是說外國已經造了汽車,中國大陸就不要再搞汽車;外國造了飛機,中國大陸就別造飛 機了嗎?”繞月探測工程總指揮欒恩傑稱,“中國人不能總圍著地球轉”,中國大陸航太突破載人航太技術之後,深空探測已箭在弦上,而深空探測的目標首先就是 月球,所以,適時開展以月球探測為起點的深空探測,飛出地球、探索月亮,是中國大陸航太事業持續發展,有所創新、有所突破的重要舉措。
 中國科學院院士、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也表示,中國大陸探月工程儘管起步晚,但科學目標起點高,有很大創新性和先進性,“嫦娥一號”開展 的探測研究,有些國外沒做過,中國大陸首次做;有些國外做了,但中國大陸會做得更好;有些國外沒有做全,中國大陸將補全。中國大陸探月選擇有限目標、突出 重點、集中力量,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繞月探測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補充說,目前國外尚未公佈過全月球的三維影像圖,也沒有測量全月球 的月壤特徵與厚度,“嫦娥一號”要做這方面工作,美國已探測和公佈月球五種有用元素的全球性分佈,中國大陸將力爭探測月球十四種元素的全球性分佈。
  業內有識之士強調,中國大陸啟動“嫦娥”工程開展繞月探測,絕非心血來潮的一時衝動,而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返月球的熱潮在世界迅速興起,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大國和航太大國,當然不能長期脫離這種現實與趨勢。月球探測將成為繼發射 人造地球衛星、突破載人航太技術之後,中國大陸航太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目前,國際上重返月球計畫正處於起步階段,正是中國大陸迎頭趕上、一舉填補深空探 測領域空白的好時機。
  月球探測將帶動和促進一系列科學技術的發展,並將在民用領域得到延伸、推廣和二次開發,產生顯著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月球探測還有助於人類對月球、地球和太陽系起源及演化的研究。
  月球表面可獲得極其豐富的太陽能,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資源,是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這些都會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嫦娥”工程則將為人類開發和利用月球資源提供基礎資料。
  聯合國一九八四年通過《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簡稱《月球協定》),如何保證各國能夠遵守《月球協定》規定的權利、義務及 分享月球開發利用的權益,已引起包括“非月球國家”在內的聯合國成員國的重視。中國大陸一向主張月球屬於全人類,月球的資源應由全人類共同分享。因此,中國大陸月球探測活動開展得越好,在有關月球探測與利用的國際協調中,就將擁有更大的發言權,有利於維護中國大陸和“非月球國家”的權益。
  月球探測與研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探索性、開放性和全球性,許多國家對這一領域開展國際合作非常積極。通過“嫦娥”工程,可為中國大陸在航太領域開展國際合作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管道。
  中國大陸為何要開展月球探測工程?國防科工委主任、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組長張慶偉概括說,實施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是中國大陸實現深空 探測“零的突破”的標誌性工程,也是中國大陸維護應有月球權益、擴大全球政治影響、增強空間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開展月球探測必將極大增強全國人民的民族自 豪感,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國大陸高新技術水準和綜合國力。同時,“嫦娥”工程還將為人類深入認識月球以及地球和太陽系的起源與演化作出 貢獻。
 文章還說,如果中國能繼美國之後,成為第二個載人登月的國家,「那定會讓其他國家為之震撼。」

中國大陸“嫦娥”工程如何橫空出世

 中新網2007-10-24 報導,“嫦娥一號”衛星今晚成功發射升空,“嫦娥”工程由此邁出極為重要的第一步。國防科工委提供的資料顯示,“嫦娥”工程的橫空出世,也經歷一番曲折歷程。
  一九九一年,中國科學家提出中國大陸也應該開展月球探測活動的建議,並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中成立“月球探測課題組”。
  一九九四年,中國科學家經過近一年的工作,完成第一個較為完整的月球探測工程的可行性報告。
  一九九八年,由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的專家完成中國月球探測發展戰略的研究專案,提出開展中國大陸月球探測發展規劃的初步設想。二○○○年,該研究組完成《中國月球資源探測衛星科學目標》的研究報告。
  二○○○年十一月,《中國的航太》白皮書發表,首度披露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二○○一年一月,國防科工委在哈爾濱召開首屆深空探測會議,與會科學家就加快中國大陸探月工程論證、推動中國大陸探月工程立項達成共識,探月工程得到科技界普遍支援。
  二○○一年十二月,國防科工委委託孫家棟院士協調構架中國大陸探月工程框架,孫家棟隨後召集全國精幹的航太工程技術人員和月球科學家,對探月一期工程——繞月探測進行為期一年多的綜合論證。
  二○○二年八月,在青島舉行的有中、美、俄、歐空局參加的深空探測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大陸正式對外宣佈將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二○○三年二月,國防科工委召開月球探測工程預發展會議,宣佈月球探測工程進入預發展階段,並成立由欒恩傑、孫家棟、歐陽自遠三人組成的領導機構,負責月球探測工程預發展階段相關事務工作。
  二○○三年四月,國防科工委下達月球探測工程關鍵技術攻關重大背景型號預研專案,月球探測工程進入工程立項前的攻關階段。與此同時,國家航天局宣佈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
  二○○三年九月,國防科工委成立月球探測工程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各單位工作,並起草國家月球探測工程的專項立項報告。
  二○○四年一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
  二○○四年二月,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繞月探測工程研製總要求》,同時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四月,國家航天局正式宣佈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啟動。至此,中國大陸月球探測一期工程論證工作圓滿結束,進入工程實施階段。
  二○○四年是“嫦娥”工程一期開局之年,成立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等行政組織體系,完成“嫦娥”工程一期研製總要求的制定,並制定出工程的研製計畫。
  二○○五年二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聽取了探月工程的組織及工程進展情況的工作彙報。當年是“嫦娥”工程的攻堅年,工程總體上由初樣研製階段轉入正樣研製階段。
  二○○六年,“嫦娥”工程一期完成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正樣飛行產品的生產;完成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的集成、聯試,並確保具備執行任務的能力。
  二○○七年,“嫦娥”工程各系統進行品質與可靠性的全面復查、復審工作。十月二十四日晚,中國大陸首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成功發射升空。

「嫦娥」探月 展現戰略威懾力>中時07.10.26  亓樂義

 中共「嫦娥一號」衛星名為探月,實際是包含軍事在內的一次科技大集成,至少對導彈防禦和突防能力帶來助益。
 曾擔任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科研主任的奈伊庫姆指出,軍人最關心的是近地軌道,凡導彈發射、追蹤和攔截,基本都在近地軌道執行,各類衛星也都在低軌道運轉,月球太遠了,意指中共探月和軍事運用並不那麼直接。
 中共國防科工委有關負責人廿五日表示,「嫦娥一號」衛星執行科學探測任務,「沒有任何軍事目的,也沒有搭載任何軍用儀器設備,」不存在與其他國家進行太空競賽的問題。
 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但中共無法迴避,當「嫦娥一號」能精準進入卅八萬公里遠的月球軌道,飛行途中需進行十次調姿變軌,又要全程掌握其動向,並確保遠距信號傳輸不受干擾,這些技術手段,無一不可運用於軍事。
 《新華網》昨稱,「嫦娥一號」突破了軌道設計、熱控、測控,以及制導等一批關鍵技術,它只是不談這些技術同樣可應用於其他殺手衛星,包括反衛星武器。
 報導還說,搭載「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型運載火箭,採用遠距離測發控系統技術,穩定而可靠。軍事專家稱,若把火箭視作導彈,加上戰術動作,同樣有助於導彈反偵測和變軌,而能突防對方的導彈防禦。
 即便這些「硬威懾」都不談,「嫦娥一號」升空所帶來的「軟威懾」,依然讓人感到震驚,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時殷弘,就持類似的觀點。
 大陸媒體近日大談,中國在探月工程方面走得愈前沿,從而形成的國際影響力和「戰略威懾力」也就愈強大。這說明為何前蘇聯和美國在冷戰時期,就月球探測而展開的太空爭霸,最終以美國登上月球而宣告勝利。

美專家:神舟標誌中國洲際導彈可抗衡美防禦系統

  美軍專家認為,中國可利用神舟飛船的一些技術強化其彈道導彈水準,可能會使美國尚在研發中的導彈防禦系統“竹籃打水”
  太空船:太空中的軍事平臺
  中國早在發射“神舟五號”前就已宣佈,中國的載人航太計畫用於和平目的。但是,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士卻認為,中國的太空船具有軍事意義。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軍方人士認為,載人航太飛行是一個國家科技力量和綜合國力的具體體現,不僅具有深遠的政治、經濟和科技意義,在軍事方面更有無法估量的效能,是提升軍隊戰鬥力的“倍增器”。西方軍事專家指出,載人太空船在軍事上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的功用:
  第一,偵察與監視地面目標。載人航太活動的實踐證明,人在外太空借助複雜的遙感儀器,可對地面目標實施偵察與監視,甚至能比衛星觀察更真實、更快捷、更有選擇性。
  第二,協助指揮和控制地面軍事力量。裝備大型雷達系統、紅外感應系統的飛船將成為國家C4ISR(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和偵察)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受惡劣氣象條件的影響,可為早期預警和控制行動提供更加快速、直接的資料,為地面軍事力量提供情報和通訊支援。
  第三,維修軌道衛星和組裝大型空間軍事設施。軌道維修包括維護衛星,修復失效部件,重新組合光學部件,校準測試儀器,調整機械結構。空間站還具有軌道組裝能力,包括組裝大型衛星天線、太陽能電池陣、大型長焦距相機和大型望遠鏡等。這也是組裝大型空間軍事系統所必需的。
  第四,攔截與摧毀衛星和導彈。隨著軍用航太技術的發展,未來以空間為基地的攻防問題變得日益突出,有可能使外太空成為一個新的戰場。打擊敵方衛星可以使用天基武器系統。一個空間站相當於一艘“航太母艦”,巡航在太空,反衛星軌道機動飛行器可以隨時出擊,並能迅速、準確地摧毀敵方衛星。一旦天基高能鐳射武器研製成功,人在天上的軍事作用必將更加充分顯現出來。人不僅可以操縱武器摧毀敵方的衛星、飛船,而且可以把敵方來襲的洲際彈道導彈摧毀在飛行中段,甚至是助推段。
  第五,作為軍用衛星和平臺的軌道加油補給站。目前的軍用衛星,由於需要不斷修正軌道和調整姿態,因此要耗掉大量燃料。以軍用通信衛星為例,由於燃料的限制,一般最長壽命為10年左右。而此時衛星的其他系統仍能正常工作。今後若衛星的燃料用完時,可飛行至空間站進行補給,使其跳出一次性使用的限制,將壽命延長到30年。這不僅能節省大量的發射費用,還可以滿足不斷變化的空間戰場的需要。
  美國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成功發射“神舟”系列飛船,標誌著中國掌握了克制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王牌——小動量空間火箭技術。據介紹,當太空船進入空間軌道後,雖然飛船本身品質龐大,但用很小的推力就可以使其翻轉。同理,如果敵方試圖攔截中國的導彈,中國導彈將可以運用此技術在空中改變軌道,躲避對方的攔截。目前美國的攔截導彈、俄羅斯的“白楊M”遠端洲際導彈,就是利用小動量空間火箭技術,在空中迅速改變軌道來實行攔截或躲避攔截。中國擁有這種技術後,其洲際導彈就有能力抗衡美國銳意發展的導彈防禦系統。2005年10月14日 中國青年報
http://bwl.top81.cn/military/sf/611.htm

中國“嫦娥繞月”肩負四大重任

  據新華社貴陽五日消息: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月球探測計畫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國首次探月活動預計將在今後三年實現,這個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這是中科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不久前於貴陽市召開的中國西部第六屆科技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專家論壇會上透露的。  
  歐陽自遠說,目前正在進行的“嫦娥一號”工程,由於是發射一顆月球探測衛星並使其能繞月旋轉,而研製這一衛星裏面的所有設備,以及軌道、運載、測控、地面接收等一系列系統的建立,還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因此首次探月的目標仍需三年左右時間才能實現。  
  “嫦娥一號”繞月工程將實現四個科學目標:  
  一、獲取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精細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構造和地貌單元,為月面軟著陸區選址提供基礎資料;  
  二、分析、勘察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評估月球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前景;
    三、探測月壤厚度,估算核聚變發電燃料氦︱3的含量、資源分佈及資源量;  
  四、探測地球至月亮的空間環境。  
  歐陽自遠指出,探月和登月不能混為一談。近期中國的月球探測應以不載人為宗旨,並分為繞、落、回三個發展階段。  
  中國載人飛船首航成功,中國航太事業的欣欣向榮,不僅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還出現人才回流現象。很多前些年離開航太領域到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工作的人員,近來紛紛希望能回航太系統工作。中國航太領域出現人才回流現象,主要是因為待遇有很大改善和提高,且有用武之地。
http://bwl.top81.cn/military/sf/702.htm

嫦娥探月衛星發射塔藏國外航天專家難解秘密   2007年10月16日 新聞晨報

  昨天下午,記者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了解到,我國首次探月的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的最佳時間已經確定,初步確定在10月22日至25日之間。目前,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准備工作緊張而有序,上百人的指揮控制大廳內安靜得能聽見一根針掉下的聲音。
  發射中心工作人員透露,目前用于發射“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和“嫦娥一號”都已經吊裝上發射塔,正在進行最後的測試。
  爲確保“嫦娥一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對2號、3號發射塔都進行了數十項技術改造。目前,中心兩個塔架均具備發射“嫦娥一號”的能力。 航天專家評價說,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一。數天之後,“嫦娥一號”就將從85米高的3號發射塔起飛,奔往38萬公裏之外的 月球。
  “無論2號塔還是3號塔,都有一個令國外航天專家都看不懂的秘密。”
  晨報記者從基地參觀區的講解員了解到,秘密就在回轉平臺裏。“這個回轉平臺內有10根電纜擺杆,國外的擺杆只能支撐火箭,而我們的擺杆還可以自動爲火箭充電、充氣、加注燃料,這是我國的專利,國外航天專家都不懂其中的奧秘。”
  目前,西昌衛星中心測試發射、測量控制等五大系統科技人員,正在爭分奪秒、精測細量,排查重大産品質量故障20余起,以確保“嫦娥一號”衛星順利發射升空。
  一座城市,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奔月夢想。隨著“嫦娥一號”的騰空而起,“嫦娥奔月”的傳說即將在航天城西昌變爲“現實”。西昌,也將因此成爲我國深空探測的起點。
  昨天下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的最佳時間已經確定,初步定在10月22日至25日期間。在“嫦娥一號”升空的前夕,晨報記者提前前往發射基地探營,爲讀者揭開中國西部航天城的神秘面紗。
  發射塔內藏著外國專家不懂的奧秘
  記者坐車從一個叫漫水灣鎮的地方出了瀘黃高速公路(瀘沽到黃聯關),進入一條峽谷,在峽谷中拐過幾道彎,穿過一個小村子,遠遠地就看到高高矗立的發射架和避雷塔,在青山環繞中直指蒼穹。
  記者跟隨當地居民金宏平攀上發射中心北面的山腰,整個發射場一覽無余。發射場三面環山,距離山腰大約兩三百米,一面對著峽谷口。山上樹木郁郁蔥蔥,一條小溪從北面一個小山溝裏緩緩流進,將2號發射塔和3號發射塔分隔在兩個區域裏。離山腰更遠的是亞洲最高的2號發射塔,固定架和移動塔處于分開的狀 態,分別矗立在一條鐵軌的兩頭。
  離山腰更近的便是即將發射“嫦娥一號”的3號塔。和2號塔不同的是,3號塔是全封閉的,從外面看就像一座沒有窗戶的大樓,樓頂上方是一部巨大的橘紅色吊車。
  “這是新的3號塔,是爲了發射‘嫦娥一號’改建的。”金宏平告訴記者,在3號塔的改建過程中,他曾經在裏面做過水泥工。2005年下半年,老3 號發射塔架拆除重建。2006年12月30日,增高8米、技術換代的新3號塔竣工。航天專家評價說,升級後的3號發射塔架已成爲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射塔架之 一。數天之後,“嫦娥一號”就將從85米高的3號發射塔起飛,奔往38萬公裏之外的月球。金宏平指著腳下告訴記者,山體裏都是空的,既是倉庫,也可以在發 射時當作工作人員的掩體。他又指著3號塔塔基,“發射臺的地面下還挖有一條深溝,發射前裏面會裝滿水。”
  進入發射基地的參觀區後,基地講解員小楊向記者解釋說,這條溝叫導流槽,槽裏的水具有減震、降溫和吸收毒氣的作用。“火箭發射時,震動相當于6-8級地震,水可以起到緩沖作用;同時,火箭的火焰溫度高達3000℃,水可以降溫,我們在照片和直播畫面上看到火箭升空時的白色煙霧都是水蒸氣;水還可 以吸收或稀釋燃料燃燒産生的毒氣。”
  “無論2號塔還是3號塔,都有一個令國外航天專家看不懂的秘密。”小楊指著3號塔對記者說,寫有“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字樣的銀白色部分是固定平 臺,藍色部分爲回轉平臺。“秘密就在回轉平臺裏,裏面有10根電纜擺杆,國外的擺杆只能支撐火箭,而我們的擺杆還可以自動爲火箭充電、充氣、加注燃料,這 是我國的專利,國外航天專家都不懂其中的奧秘。”
   “箭”已上弦,只候佳期
  昨天下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的最佳時間已經確定。根據對當地雷電、降水和雲量的分析,結合相關曆史資 料,中心氣象系統科研人員爲“嫦娥一號”選准了最佳發射窗口。“初步確定在10月22日至25日期間,但具體時刻目前還不能透露。”
  在進入發射中心參觀的專用車輛上,一位頭戴帽子的遊客被要求脫帽檢查。小楊告訴記者,和平時相比,在“嫦娥一號”發射前夕前來參觀的遊客更多,對遊客身份的查驗也更加嚴格仔細。
  站在工作區外運送火箭的專用鐵軌上,記者看到3號發射塔靜靜矗立,藍色的回轉平臺緊緊閉合。“回轉平臺閉合時屬于測試狀態,打開就是發射狀態。”小楊向記者透露,目前長三甲火箭已經吊裝進3號塔的回轉平臺,“嫦娥一號”也已經進入發射區,將在吊裝後進行最後的測試。
    發射前居民將撤到4公裏之外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采訪時,記者發現,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基地工作人員,提到地點時都用編號來代替。基地工作人員介紹說,整個發射系統分爲測試、指揮控制、跟蹤測量、通信、氣象和勤務保障六大系統,分布在峽谷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用一個數字來代替。
  “每次發射前後的兩三個小時,我們都會撤離到離發射場4公裏以外的區域。”金宏平家所在的澤遠鄉,離發射中心只有兩三公裏路程。每次發射前,村鎮裏的幹部和基地工作人員會挨家挨戶地通知人員撤離。居民也都非常配合。
  “一般也就撤離兩三個小時,發射升空後就可以返回家裏,我們都已經習以爲常了。”金宏平盯著3號塔告訴記者,盡管已經習以爲常,但他還是非常期待“嫦娥一號”的發射,“畢竟這是第一次探月,跟原來發射的不一樣。”
  “撤離4公裏之外也能看到火箭升空後的壯觀景象。”金宏平曾近距離觀看過火箭發射:“熱浪沖到臉上,就像面對著剛揭開的熱蒸籠一樣。聲音也很大,即使在兩公裏外把耳朵塞得緊緊的,還是覺得震耳欲聾。”  記者楊育才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0-16/0921467763.html

大陸/嫦娥一號短暫失去聯繫 專家: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中新網2007-11月13日電:有媒體報導,昨日“嫦娥一號”衛星曾有45分鐘與地面失去聯繫。據權威專家解釋,這是很正常的情況。
 據中新網記者瞭解,“嫦娥一號”衛星地面測控系統與歐洲航天局合作,形成了“國內測控船站+國外測控站”的全球布站方案,使嫦娥一號衛星的測控覆蓋率達到98%以上,但仍會有短暫時間無法與衛星取得聯繫。
 繞月探測工程測控系統主要由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分佈在全國的地面測控站——如青島站、喀什站,分佈在北京、上海、昆明和烏魯木齊的天文觀測 站,VLBI中心,以及佈置在太平洋海域指定位置的遠望二號、遠望三號航太測量船,還有國際聯網的地面測量站組成,由時統、通信和資料傳輸系統將所有測控 站點聯成一個整體。專家介紹,整個測控系統的精度與可靠性都是很高的。

月表照作假? 只是拍攝點相同>中時07.12.03 白德華

 由於拍攝地點相同,當大陸公佈首張「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拍攝傳回的月球照片時,有不少網民質疑「作假」。對此,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堅決否認,指兩者拍攝地點相同,但隕石坑仍有區別。但至於為什麼選擇同一個地點拍攝,歐陽自遠並沒有提供解釋。
 中國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傳回的首張照片,被指與美國○五年繞月衛星拍攝的照片完全相同。為此,《東方網》引述歐陽自遠話說,兩者所拍月球地點相同,中國首幅月照絕對沒有作假。
 歐陽自遠指出,這幅照片並非抄襲美國,只不過拍攝地點相同,因此粗看給人的感覺的確是一模一樣。歐陽自遠為了解釋,還特別當場公佈兩張照片的對比。
 歐陽自遠:隕石坑多一個
 這張據悉由一位加拿大華僑提供的美國太空總署照片顯示,周邊環境幾乎相同,但中心點的隕石坑有些區別。美國的照片上,其中一個點上只有一個小坑,但「嫦娥一號」拍攝的照片,同樣的座標則清晰呈現兩個疊加的隕石坑。
 歐陽自遠解釋,一種可能是當年美國的相機清晰度不夠,只能模糊地拍出一個隕石坑;另一種可能就是,在○五年至○七年,又一顆隕石砸在這個點上。
 儘管網民質疑月球照片是「拷貝」、「做手腳」,身為中科院士的歐陽自遠說,嫦娥一號傳回的月面圖千真萬確,「這是我們的第一張圖啊!」但他說,「能理解網友的質疑。美國的阿波羅號做出那麼偉大的貢獻,但至今都有人懷疑它是假的。」
 歐陽自遠認為,可能最近大家在談論華南虎照片的真假,因此也開始懷疑「嫦娥」傳回圖像的真假。他說,「我們在數據接收的現場,當時情形是『衛星一秒一秒地走,圖像一點一點顯示出來』。從CCD立體相機開機、拍攝、轉換、地球接收到製圖,耗時五秒鐘。」
 三D立體成像 耗時五秒鐘
 一般相機拍攝到的都是平面圖像,但月球表面起伏很大,為此,中共開發了能實現三D立體成像的CCD相機,以獲取前視、正視及後視圖像。但因立體相機固定在衛星上不能自由轉動,所以只是隨衛星與月球間的相對運動,對月球表面進行掃描成像。
 歐陽自遠還說,透過「嫦娥一號」傳回的首張影像,科學家已獲得很多資訊,例如圖像右上角有兩地方看起來比較暗,坑少一點,而其他地方較亮,坑也較多。這種現象表明,暗的地方更年輕,大約有卅多億年,明亮的地方則較古老,大約有四十二億年。此外,圖像也可觀察到月球上的碗形坑、中心錐形坑、多環坑等,不同坑有不同的形成原因。

闢謠 大陸再公布3D月表照>中時007.12.11彭志平

為了闢謠,證實第一張傳回的月球照片並非出自假造,大陸9日再發表月球3D立體照片。(新華社)
 大陸國家航天局再度公布探月衛星「嫦娥一號」3D相機傳回資料所判讀之月球表面照片。這是大陸根據先前傳回的第一張月球照片,透過還原方式得到的第一幅月球3D立體圖象,打破先前關於大陸第一張月球照片為造假的傳言。
 有別於上月公布的平面照片,大陸國家航天局周日公布的是同一地點的首張月球3D立體圖片。該圖片拍攝於距離月球兩百公里左右的飛行軌道上,成像區域和之前公布的第一張月球表面圖大致相當,位於月球正面的右下角,但是表面積略小。
 據指出,這張月球3D立體圖片所體現的地貌是月球表面的高地,跟地球相比較,可以比擬為月球上的青康藏高原。圖片顯示區域的高度差距達到五千兩百公尺左右,最底處位於圖片左下角的坑底,最高處位於圖片下部中間的突起地帶。
 大陸國家航天局發言人指出,目前「嫦娥一號」衛星探測儀器均已開機工作,並獲得了探測資料。目前正在進行處理,已取得部分科學成果。
 同時,隨著「嫦娥一號」傳回資料的積累,「月照」的精度還會不斷提高。目前,大陸科研部門正在對「嫦娥一號」上的CCD立體照相機成像資料進行處理,形成了部分區域的平面圖、立體圖和高程圖。
 此外,大陸國家航天局表示,今後將根據科學探測儀器的資料獲取情況和地面接收處理進展,適時發布探測成果。

送出嫦娥 夸父追日明年啟動>中時07.11.03彭志平

 正當大陸探月衛星「嫦娥一號」飛向月球之際,另一項追日行動「夸父計畫」可望於明年開始啟動。這項包含三顆衛星的探測計畫預計二○一二年升空,將用於監測太陽活動導致的日地空間環境連鎖變化的全過程。
 夸父計畫的全名是「夸父計畫─空間(編按:大陸稱「太空」為「空間」)風暴、極光和空間天氣探測計畫」,是由大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國防科工委共同支持的專案。由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負責提交包括軌道和科學目標在內的工程設計方案,審查作業將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進行。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物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蕭佐指出,該計畫包括了三顆衛星,有一顆在日地連線的L1點,即距地球一百五十萬公里處。這顆衛星能夠面對太陽,把太陽的擾動情況發回地球。在該點上觀測,能夠比較全面地了解日地擾動過程。
 所謂L1點係指五個拉格朗日點(Lagrange Point)中的一個點,這五點是地球以及月球間引力與離心力的平衡點。
 除了一顆衛星在L1點之外,夸父計畫在地球軌道上也放出兩顆不同相位的繞地衛星,對北極進行二十四小時連續的成像觀測,對極光現象與太陽粒子噴發的關係進行研究。蕭佐說,這在國際上是一個創新。
 參與「夸父計畫」的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士涂傳詒指出,夸父計畫可能在下一個太陽極大期開始,發射時間大概在二○一二年左右。「夸父計畫」將觀測新的日地物理現象,進一步揭示日地空間風暴機理,監測行星際擾動傳播,為災害性空間環境預報提供觀測資料。
 除了奔月、追日之外,大陸還計畫對火星、金星的探測。更宏大的計畫是發射繞太陽極地軌道衛星。繞太陽極地軌道衛星將能對太陽進行三維觀測。
 不過,他說這可能不是我們這代人的事情了,是未來的努力方向。

中俄聯合探測火星

新華網北京3月27日電(記者常志鵬)記者27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圍繞《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關於聯合探測火星-火衛一合作的協議》,中方正進行工程論證並即將進行中方小衛星的設計、生產。
根據協定,俄方的“火衛一土壤樣品返回”空間飛行器福布斯探測器與中方小衛星由俄運載火箭同時發射,中方小衛星將由福布斯探測器送入繞火星的橢圓軌道,其後,中方小衛星將自主完成對火星空間環境的探測任務,並與福布斯探測器聯合完成對火星環境的掩星探測;福布斯探測器將著陸在火衛一表面對火衛一進行探測,提取火衛一樣品並返回地球;由香港理工大學研製的火衛一行星表土準備系統將裝載在福布斯探測器上,用於其火衛一表面物質現場熱力分析。
該合作協議的簽署是中俄兩國航太合作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標誌著中俄兩國航天局開展大型專案合作走出了重要一步,將對推動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起到積極作用。
《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關於聯合探測火星-火衛一合作的協定》於26日在中俄兩國元首見證下,由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共同簽署。雙方確定於2009年聯合對火星及其衛星“火衛一”進行探測。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7-03/27/content_5904375.htm

 嫦娥二號衛星 順利升空奔月2010-10-02 中國時報 李文輝
 
     為中國登陸月球探路的「嫦娥二號」衛星,一日晚間六點五十九分五十七秒,在「長征三號丙」火箭運載下,準時於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升空直奔月球,預計五天後開始繞行月球軌道。據悉,升空後二級推進器落在距台灣以東五百公里。
     昨晚六點四十五分,大雨滂沱,發射現場拉起兩分鐘撤離警報,差三秒七點,載運「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加掛一對推進器,準時點火升空;七點五十七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布,「嫦娥二號」衛星準確進入地球奔月的地月轉換軌道,發射圓滿成功,預計五天後,將進入繞行月球軌道。
     「嫦娥二號」衛星是繼○七年「嫦娥一號」後,中國自主研製的第二顆月球探測衛星,「長征三號丙」火箭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一三一次太空飛行。
     「嫦娥二號」主要任務是為將來登月的「嫦娥三號」,驗證部分著陸關鍵技術,並為「嫦娥三號」預選的月球虹灣登陸區,進行高分辨率成像。
     《中國經濟周刊》引述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龍樂豪表示,探月第一、二期工程,花不到廿億元人民幣(下同),第一期約十四億元,相當於北京建造兩公里地鐵、或北京到上海十幾公里高鐵的費用。
     龍樂豪指出,中國將在二○二○年之前,完成月球無人探測「繞、落、回」三步驟:「繞」,是指繞月探測,已由「嫦娥一號」圓滿達成。「落」,是計畫二○一二到二○一四年間,發射探測機器人(或叫做月球車),軟著陸到月球巡視探測。「回」是指機器人登陸月球後採樣、帶樣本回地球。
     龍樂豪表示,比較嫦娥二號、一號,「新亮點」在於:環繞月球高度,從原來兩百公里、降為一百公里運行。而且把一百公里的圓軌道、變成遠距點一百公里、近距點十五公里的橢圓軌道。如此做的目的,是為屆時「嫦娥三號」及在月球登陸做更細緻的著陸安排和測試。此外,「嫦娥二號」還配有高清晰度的CCD照相機,將為未來「嫦娥三號」攜帶月球車登月時探路,把地形地貌照下來。
     大陸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說,為海上測控,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表示,已有遠望三號、五號及六號航天遠洋測量船抵太平洋預定海域,列陣守候嫦娥二號的奔月之旅。
     以這次一二級分離設計,一級推進器落在大陸西南地區,二級推進器則落台灣東部海面五百公里處,預料也早有遠洋船監控打撈。
     這次嫦娥奔月正逢「十一」假期,飯店旅館大漲價,但當地人卻說,從小看到大,沒什麼可看的了。
 
加足馬力112小時 速度超歐日 2010-10-02 旺報記者李鋅銅
 
     「嫦娥二號」若能達到預計的112小時進入月球軌道,其速度遠高於歐洲和日本的探月衛星。
     新華社等陸媒報導,中國太空專家龐之浩說,依據計畫,「嫦娥二號」直飛月球的時間只有112小時,速度高於歐洲太空總署的探月衛星SMART-1、日本「月亮女神」衛星及印度的「月船一號」衛星。SMART-1衛星用了13個月抵達月球,日本「月亮女神」用了35天,「月船一號」用了約8天。
     龐之浩說,「嫦娥二號」能在短時間抵達約40萬公里外的月球,主要與火箭推力和軌道設計有關。若和發射「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火箭相較,發射「嫦娥二號」的長征三號丙火箭,增加了兩個助推器,大幅提升火箭推力。
 
二號突破4關鍵技術 變快變準2010-10-02 旺報 記者李鋅銅
 
     「嫦娥二號」探月計畫,突破了四大關鍵技術。分別是:地月移轉軌道發射、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技術、深空測控通信技術、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研製。
     中新社等陸媒報導指出,「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的內容是:「嫦娥二號」選用長征三號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由運載火箭將衛星直接送入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約38萬公里的奔月軌道。相較於「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嫦娥二號」取消了調相軌道飛行,改為直接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節省了7天時間。
     「環月飛行軌道控制技術」,是指「嫦娥二號」衛星在奔月途中,將視情況進行2到3次軌道修正,以保證與月球準確交會。經過約112小時的奔月飛行,當衛星到達距月球100公里的近月點實施3次近月制動,進入高度100公里、傾角90°的環月工作軌道。相對比「嫦娥一號」在200公里處的近月捕獲,「嫦娥二號」實施近月捕獲時飛行速度更快、軌道更低、制動量更大,同時月球不均勻重力場對衛星軌道的攝動影響也相應增大,大幅提高衛星制動控制精度。
     「深空測控通信技術」:「嫦娥二號」任務將首次試驗低密度校驗碼(LDPC)遙測信道編碼技術,提高星地通信能力。首次試驗X頻段測控體制和校差差分單向測距等技術,提高衛星測定軌精度;也首次開展紫外敏感自主導航、高速數據傳輸等試驗,為後續探月及深空探測任務積累重要的技術基礎。
     「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研製」:新研製的TDI─CCD相機,能夠將圖像分辨率從「嫦娥一號」的120公尺提高到10公尺左右,在15公里軌道處更能達到1.5公尺是中國相關載荷研製技術的重要突破。
 
嫦娥之父:被印超越就是無能2010-10-02 旺報(另參本館:中國與印度
 
     中國對於此次探月任務抱持「絕對高度」期待,太空科學家也面臨極大心理壓力。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直指,「若被印度超越,就是中國科學家無能。」
     中國是繼美國、前蘇聯、歐盟和日本後,第5個成功探月的國家或地區,印度緊隨中國之後,甚至提出較中國更早實現載人登月的大計畫。面對印度的追趕和挑戰,「嫦娥二號」計畫既要「裡子」,更不能輸了「面子」,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年後,印度隨即在2008年10月22日發射「月船一號」衛星探月。「月船一號」半數設備來自美國,半數印度國產,雖然在月球軌道航行312天後和地面失去聯繫,但已成功在月球留下1面印度國旗。在此之前,月球上只有美國、前蘇聯和歐盟旗幟。
     中先取得月壤再載人
     中國計畫在2020年完成探月工程「回」階段的研發,也就是用機械臂收集月球土壤樣本運回地球,然後才展開載人登月;但印度已計畫在2020年前載人登月,搶在中國之前。
     歐陽自遠認為,印度為了「振興國民精神」提出此偉大目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否能夠實現,是另一回事。他說:「如果中國人願意,完全有能力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
留言和迴響
印度還是先把人民喂飽吧!連一個中型運動會都辦砸了,還有資格談登月?
一半是美國的設備。這種競賽本來就沒啥可比性。
 
與美爭鋒? 4年後見真章2010-10-02 中國時報 亓樂義/特稿
 
     火箭運載能力的大小,是衡量一國太空實力的指標之一。運載力愈大,愈能攜帶大型太空設施(如太空站、超重型應用衛星、深空探測器等),到浩瀚的宇宙深空探險,在月球建立太空基地也沒有問題。
     這次嫦娥二號運載火箭,是長征三號丙火箭,運載能力約四噸,遠不及歐美國家平均的廿多噸,即便和日本H2火箭相比,也不及它的一半。目前中國幾乎所有亮麗的太空成績都在低軌道完成,載人登月則是一個遙遠的目標。
     在美國太空專家眼中,中國近年的太空成就令他們印象深刻,但畢竟有限,目前看來中國是尋求「最低限度的登月能力」,美國則要在月球「建立基地」,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技術系統。(楨:美已停新探月!另參本館: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為拉近與歐美國家的差距,中國多年前祕密推動大火箭計畫。據透露,這個命名為長征五號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運載能力可達廿噸,預計二○一四年成為現實。據信,長征五號可以與國外主流火箭並駕齊驅,參與國際商業衛星發射。
     中國若想成為太空強國,研製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勢在必行。靠目前中國火箭只能把數噸重的設施送上太空,就想與美國爭鋒,絕對是癡人說夢。不過,長征五號火箭的曝光,說明中國邁向太空強國的決心。這一步能不能跨過,四年後見真章。
 
開發月球資源 中共卡位【聯合報 2010.10.02
 
中共昨天順利發射第二枚探月衛星,專家表示,中國推動探月工程意義,除展示綜合國力外,也為了國際未來開發月球資源時,中國也能有一席之地。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相關專家指出,儘管聯合國在一九八四年通過「指導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中規定,月球及其自然資源是人類共同財產,任何國家、團體不得據為己有。但事實上,當前有能力探測太空的國家和組織,正加緊實施月球探測計畫,中國只有開展月球探測並取得一定成果,才具有分享開發月球權益的實力,維護中國合法的月球權益。
報導指出,據已經取得的月球探測成果表明,月球上有數類特有的能源和礦產。同時,利用月球具有高真空、低重力特殊環境,既能生產特殊強度、塑性等性能優良的合金和鋼材,還能生產諸如超高純金屬、單晶矽、光衰減率低的光纖和高純度藥品等。
相關專家指出,推動月球探測工程,將促進宇宙學、太空天文學、太空材料科學等的創新與發展。舉例而言,美國領先於世界的資訊、生物、新材料等高技術,很大部分來自對「阿波羅」登月計畫的技術。中國月球探測工程所帶動的基礎科學和尖端技術的進步,也能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科學研究方面,月球環境是進行太空天文學研究得天獨厚的場所,既沒有大氣層對光線和電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等干擾,也沒有塵埃汙染和磁場,月球背面漫長的黑夜,更是建造高精度天文觀測台的理想環境。
 
全台夜空見火光 疑嫦娥二號經過 2010-10-02  TVBS 簡大程 
 
 昨天晚間7點到8點,包括桃園龍潭、北縣三峽、宜蘭花蓮、台東等地的消防跟警方,都接到民眾報案,說在空中看到有一團火球,疑似有飛機墜落;不過在民航跟國軍方面,都沒有墜機的消息傳出,懷疑可能是大陸發射的嫦娥二號探月火箭,經過的影像。
海巡隊無線電回報:「在我們東港這邊,10點鐘方向左右,…,11點鐘方向。」
就是這個無線電回報的消息,讓全宜蘭的警消單位繃緊神經,大型探照燈沿著海岸線架了起來,10幾名海巡弟兄不停來回搜尋,因為有好幾位民眾打電話報案,說在晚上7點,空中突然出現一團火球,圓圓的火光,還拖著長長的尾巴,甚至冒出黑煙,疑似爆炸的感覺,還懷疑是不是發生墜機事件。
民眾:「形狀很像倒過來的香菇。」記者:「香菇倒過來?」民眾:「因為它後面是一個亮光下來,後面有一個細的。」記者:「持續幾秒?在空中持續?」民眾:「持續…,我看到是5到10秒。」
花蓮民眾形容,帶紅帶藍的光,比燈還亮,這輩子從沒見過,然而不只是花蓮和宜蘭,包括台北縣三峽、五股,還有桃園龍潭,甚至是台東太麻里,全台各地,幾乎都有人看到這團不明火球。
但是花蓮的海巡隊員找了半天,並沒有在現場發現任何可疑的墜機跡象,宜蘭消防局跟國防部聯繫後,也沒有查出任何飛機失事的消息。宜蘭消防大隊長陳慶寶:「我們勤務中心,也有跟國防部還有海巡署、還有民航局了解,是不是有飛機失事狀況。」
報案時間剛好是1日晚上7點,當時大陸正好發射嫦娥二號探月火箭,從北京航太城的飛行控制影像可以看到,嫦娥二號在發射過程中,也飛躍台灣海峽上空,拋物行經路線,疑似經過新竹橫越宜蘭。
但另一方面,花蓮氣象站說法,當時也有火流星現蹤,到底夜空中那道光是什麼,還得進一步查證
 
「嫦娥二號」升空 傳回首張照片【聯合報╱記者賴錦宏 2010.10.03
 
大陸探月衛星嫦娥二號一日成功發射後,二日上午已傳回第一張照片,這是第一組成功回傳資料。二日中午,嫦娥二號還做了第一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未來還可能有一至兩次的軌道中途修正。專家稱,未來嫦娥二號的太空環境將更為惡劣。
大陸「央廣新聞」報導,一日晚上七時廿五分嫦娥二號星箭分離後,嫦娥二號獨自在茫茫太空中飛行了一整夜。二日(昨天)凌晨點三點卅九分鐘左右,經過一系列姿態調整,嫦娥二號衛星用自己身上攜帶的一部監視相機拍下它的第一幅攝影作品,也就是「地月成像」中的對地成像照片,並在二日早上八點四十九分回傳,不久就會對外發布。
昨天十二時廿五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對嫦娥二號成功實施首次地月轉移軌道中途修正。
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飛行軌道設計與嫦娥一號不同,嫦娥一號先發射到地球附近的調相過渡軌道,再經過多次調整進入奔月軌道,而嫦娥二號採用直接進入奔月軌道的發射方式,大大縮短了衛星中途飛行時間。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說,由於受入軌偏差、萬有引力、宇宙環境等因素影響,嫦娥二號在卅八萬公里的奔月旅程中,需要擇機實施軌道中途修正,校正航向,才能順利抵達環月軌道。
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則表示,嫦娥二號出征的時機要差一點,因為今年正好是太陽風年,太陽活動劇烈,嫦娥二號所處的太空環境更加惡劣。他表示,太陽的劇烈活動對航天器會產生一定影響,嚴重的話可能會損害衛星上的電子元器件。
 
「嫦娥二號」奔月 軍工股發射【經濟日報 2010.10.03(另參本館:中國軍工
 
大陸「十一」當晚成功發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不僅振奮大陸民眾的民族自信心,分析師更一致認為,將帶動軍工類股走勢,加上企業重組概念,都讓大陸軍工企業長期投資價值浮現。
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第三季軍工類股的漲幅明顯超過大盤,估值也逐漸上升,目前大陸軍工類股本益比約50倍,高出市場一倍多,是僅次於創業板的高估值類股,其中中國衛星、航空動力和航天科技的本益比更分別高達100倍和122倍和574倍。
銀河證券分析師鞠厚林表示,軍工行業估值水準雖然高,不過戰略地位也高,持續成長能力強,又有較大的資產注入潛力,因此具有較大投資機會。
中原證券分析師路永光則認為,大陸要「和平崛起」就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做支撐。因此,未來太空探索、大飛機及新型戰鬥機、航母等大型、高科技軍事裝備開發和研製活動將進入密集時期。
除發展潛力外,企業重組因素也是軍工業被看好的原因,廣發證券分析師王立才就認為,「資產重組看央企,央企重組看軍工。」
路永光表示,從中航系上市公司整合來看,軍工集團資產注入和整合有加速趨勢,目前上市公司的資產規模占集團整體比率不到20%,主要軍工集團資產證券化運作進入高峰時期,資產重組的加速對行業無疑是一大利多。
路永光強調,中航工業資本化運作確定性較高,而航太科技和航太科工、兵器集團相對落後。
長期來看,生產航空發動機的航空動力、中航飛機的西飛國際、生產直升機的哈飛股份、衛星平台的中國衛星、船舶行業的中國重工、兵器製造業的中兵光電都具有長期投資價值。
齊魯證券首席分析師李世彤則認為,軍工類股是個特殊行業,不能用簡單的估值來衡量。他指出,從產業特點來看,軍工行業技術含量高、生產周期長、整合難度大。
因此,該類上市公司雖然前景看俏,但業績提升卻不是短期內的事情,必須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
 
 奔月夯 嫦娥周邊商品熱賣2010-10-04 旺報 記者楊慈郁
 
     嫦娥二號奔月後,相關的周邊商品也在網路上熱賣,在大陸最大的網路交易平台淘寶網上,嫦娥二號的相關商品就有近百個,其中又以搭載嫦娥二號火箭「長征三號丙」(長三丙)的模型居多,價格在30元到1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一套星箭組合則開價約400元。
     《京華時報》報導,北京的不少航模實體店還沒有現貨,網路上就已經率先開賣嫦娥二號的模型。其中,嫦娥二號火箭模型長三丙銷量最好,價格也便宜,衛星模型的價格則要高出很多倍,主要有1:30和1:45兩種比例,以及星箭組合共3種產品,價格從280元至600元不等。
     域名搶註 轉讓價數千
     網拍賣家指出,購買長三丙模型的顧客中,「父母買的占多數,很多都是當禮物送給自己的子女」。
     另外,嫦娥二號飛天也引爆了新一輪嫦娥域名的搶註熱潮,不過,註冊熱度較2005年升空的載人太空船神舟六號和2008年升空的神州七號低得多,平均一個域名轉讓價約2500元,另有註冊者開價8千800元,尚乏人問津。
     《北京晨報》報導,在嫦娥二號發射前2天,域名「change2hao.com」已被率先搶註,正高調出售。註冊者是遼寧的王先生,他表示並不單獨出售該域名,而是與chang2.com等4個和嫦娥二號相關的域名一同出售。王先生說,早在2008年,他就已經註冊chang2系列,「4個域名一共1萬元。」
     change、change2是最熱門的搶註域名之一,註冊時間大多在發射嫦娥一號的2007年。一位註冊者指出,當時他就想到嫦娥二號發射也不會太久遠,就將相關域名也註冊下來。
     殘骸分落江西、貴州
     嫦娥二號衛星於1日18時59分57秒在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2日8時49分,首幅對地球成像的照片傳回,這一照片將在不久之後對外發布。
     嫦娥二號升空當晚19時11分左右,衛星整流罩墜落在江西吉安市遂川縣一處農田,發出轟聲巨響,周圍數公里均可感覺到明顯而強烈的震感。另外,搭載「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一級殘骸則墜落在貴州鎮遠縣境內,上述殘骸已被安全回收。
     為順利抵達環月軌道,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員在2日12點25分,已對嫦娥二號成功進行首次軌道中途修正,因為這次中途修正精度非常高,衛星速度增量在10米/秒以下,因此取消了原定於昨日(3日)中午進行的中途修正行動。
中國加快建設深空探測網將在南美新建測控站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搭載著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中新社北京2010年10月4日電 (沈晨 李筱梅 魏錦文)嫦娥二號衛星測控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探月工程逐步向深入展開,中國深空探測網的建設步伐將不斷加快。按照計劃安排,預計2012年建成國內深空探測網部分,2016年建成國外部分。
  錢衛平介紹說,中國深空探測網的建設此前已按規劃全面展開,初步形成一定規模,圓滿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的測控任務,爲中國航天測控事業寫下了新的一頁。
  “根據任務需要,我們要在喀什站安裝口徑達到35米的測控天線,”錢衛平說,“我們還要在佳木斯安裝口徑達到64米並同時具備S、X和Ka三個頻段功能的測控天線,同時在南美建設第三個擁有大口徑天線的深空測控站。”
  錢衛平說,由這三個測控站構成的三站聯網的深空探測網,將用于支持中國將來的載人登月、火星探測和其他深空探測任務。喀什和佳木斯要在2012年建成,爲嫦娥三號、四、五號衛星提供測控支持,南美的測控站要在2016年建成,爲探月三期工程,也就是嫦娥衛星返回提供支持。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0-04/1032613236.html
 
嫦娥2號突破6大關鍵技術 西方渲染中國太空競賽 2010-10-0 環球時報
 
資料圖:組裝中的嫦娥二號探月衛星
  對于中國的二次探月,英國《貝爾法斯特電訊報》9月30日評論說,這標志著中國的太空雄心又向前邁進一步。中國還計劃在明年發射“空間站”雛形———“天宮一號”,准備最終將建成自己的空間站。法新社稱,中國已經完成發射第二顆探月衛星的最後准備,萬事俱備,將在國慶61周年之際發射升空。這顆衛星將進行一系列測試,爲2013年發射“嫦娥三號”做准備,以便實現首次無人登月。中國在2007年10月發射了“嫦娥一號”,繞月飛行,並且傳回高清晰度的月球表面照片。中國希望在2017年采集並帶回月球岩石樣本,並在2020年左右實現載人登月。報道還稱,以本國“月神”命名的嫦娥計劃,是中國旨在與美國和俄羅斯平起平坐的太空探索。
  中國航天專家龐之浩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嫦娥二號”相當于開路先鋒,爲未來“嫦娥三號”、“四號”登月做准備。探月工程目的有實驗技術,爲預選著陸區拍照;科學目的包括對月球成像、探測構造等。此次探月要突破六大關鍵技術,如第一次用火箭把月球探測衛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實現直接奔月,這樣能夠節省地球到月球的飛行時間,節省衛星燃料,對未來載人航天有重要意義;驗證100公裏月球軌道捕獲技術,這相當于衛星到月球速度太快,需要刹車,而且月球重力場不均勻,衛星要提高到月球的制動能力。龐之浩說,未來“嫦娥三號”、“四號”著陸將遇到一系列複雜技術,爲使日後的著陸更安全可靠,這次探月將積累經驗。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回顧了中國太空探索的成果,稱中國近年取得長足進展。2003年,中國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成爲第三個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中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被譽爲民族英雄。5年後,翟志剛又成爲中國在太空邁步的第一人。“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將測試關鍵著陸技術,攜帶高分辨率立體相機,爲“嫦娥三號”提供著陸區高清晰照片。“嫦娥二號”地面應用系統負責人對中國媒體透露,此次探月將獲取精細度超10米的月球表面圖,該圖將成爲目前爲止全球最清晰的全月圖。
  在中國人忙著進行太空探索之際,有的西方媒體又老調重彈,渲染起太空競賽。《華爾街日報》網站的一篇文章稱,中國計劃于10月1日國慶當天發射第二個月球探測器,這似乎使中國在亞洲激烈的太空競賽中領先。如果“嫦娥二號”發射成功,中國將在載人登月的國家競賽中又領先印度一步。文章還稱,中國誓言在2025年之前完成登月,印度則表示2020年前完成,“中印之間的太空角逐猶如冷戰時期美蘇太空之爭的21世紀亞洲版。”美聯社在報道中說,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捉襟見肘、資金短缺之際,中國航天計劃在國際合作有限的情況下正在創造新的裏程碑。
  西方媒體一向喜歡拿中印作比較,並時不時挑撥幾句。在印度媒體昨天對“嫦娥二號”探月的報道中,記者並沒有發現如此赤裸裸的“冷戰”式話語。《印度教徒報》此前在一篇報道中不無得意地說,中國的探月任務被看做是與印度的競爭,印度探月器“月球飛船1號”釋放的一個月球探測器成功撞擊月球表面,留下了印度國旗的印記,成爲美俄日之後第四個做到這一點的國家,這已經領先中國。報道還說,一些中國分析人士否認國際社會關于中國正著手外太空軍備競賽的說法,強調中國的探索是科學目的,對全人類都有好處。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0-04/0847613230.html
 
嫦娥二號 傳回首批科學資料2010-10-07 旺報記者吳貴奉
 
     正在「奔月」途中的嫦娥二號衛星6日早上傳回第一軌資料,容量為1.6G。在飛行112小時後,6日11時40分順利完成從地月轉移軌道進入環月軌道的關鍵動作——第一次近月制動,此次探月任務將進行3次近月制動。
     據瞭解,嫦娥二號「奔月」途中需要提前打開的儀器已經全部順利開機。這些設備主要用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空間探測,先後開展了太陽翼監視相機拍圖試驗、X頻段測控試驗、紫外導航試驗、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等各項科學試驗。
     近月制動 嚴峻考驗
     10月6日上午,在經歷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中途修正後,高速飛行的嫦娥二號衛星面臨探月征程上的一次嚴峻考驗─—近月制動。
     這是一次極為關鍵的動作,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解釋說,飛近月球時衛星遇到的最大風險,是它能不能準確地被月球重力場捕獲。
     在到達近月制動點時,衛星對於月球來說實際上處在非閉合的軌道上,如果不及時煞車,衛星就不能成為月球衛星。如果煞車力度不夠,衛星仍會飛出月球的引力範圍,而不被月球捕獲,從而不能環繞月球。如果「煞車」力量過大,衛星就可能撞上月球,其後果同樣不堪設想。
     6日上午11時6分35秒,北京飛控中心發出了第一次近月制動的指令。約30秒後,在月球軌道上的嫦娥二號衛星的發動機開始點火,在飛控中心的大螢幕上,衛星發射出了一束淡藍色的火光。在制動期間,火光一直持續。只見大螢幕上,金黃色的衛星星體正在朝著月球飛行,離月球越來越近。
     瞬間,嫦娥二號來了一個180度旋轉,衛星飛行留下的紅色軌跡與綠色目標軌道漸漸重合。
     連續奮戰了5晝夜
     11時40分,第一次近月制動順利結束。嫦娥二號進入周期為12小時的月球橢圓軌道,揭開了環月之旅的序幕!
     指揮控制台前,已經連續奮戰了5晝夜的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主任朱民才表示,這次變軌無論對衛星,還是對測控都是莫大的考驗。
     他指出,要精確控制嫦娥二號直接進入近月點100公里的環月軌道,相對控制嫦娥一號進入近月點200公里的軌道,測控難度大大提高。只要稍有偏差,嫦娥二號可能會飛掠月球,也可能跟月球相撞。
     中心劉清華政委激動地說:「嫦娥二號衛星成功進入環月軌道,我國擁有了第二顆月球衛星!接下來,我們還要進行第二次、第三次近月制動。」
     近月制動
     所謂近月制動,就是給在地月轉移軌道高速飛行的衛星減緩速度,完成「太空煞車減速」,建立正常姿態,進行環月飛行。
 
低軌飛行 面臨3大難題2010-10-07 旺報記者吳貴奉
 
     嫦娥二號昨天通過第一次近月制動考驗,但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難題是,衛星安裝了一台CCD立體相機,在它飛行過程中,將把軌道高度降低到15公里以獲得接近1公尺解析度精細圖像,專家指出,如此將面臨3大高難度。
     首先,在月表溫度可以達到130℃的左右,這對熱設計將帶來嚴峻的挑戰。印度發射衛星,即曾因熱的問題導致探測設備關機,提前結束任務,所以低軌飛行是一大考驗。
     其次,衛星低軌飛行,須考慮月面環形山的高度,還要保證衛星飛行的安全,對軌道設計、控制實施要求一定要準確。
     第三,著陸的地方是月球虹灣地區朝向地球一面,為了對這一面進行攝影,要在近地點15公里上實施,此時衛星剛好擋住地面測控站,這樣機動過程就要靠衛星自主來完成,對衛星的軌控自主要求特別高。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资料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资料图:苏联时期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蘇聯時期制造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2007年,X-37B轨道试验载具在前往范登堡空军基地途中
2007年,X-37B軌道試驗載具在前往範登堡空軍基地途中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試飛極音速戰機 美國又受挫【中央社2011.08.12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表示,軍方科學家今天將1架超高音速實驗飛機發射進行第2次試飛,這架飛機原應以20倍音速下降,但很快就與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聯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另參本館: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火箭  太空城與原子城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台長: 阿楨
人氣(2,901) | 回應(5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月神vs嫦娥
此分類上一篇:殲5/6/7改成無人機

顯示全部53則回應

阿楨
陸第16顆北斗衛星 成功入軌2012-10-27 旺報(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是不是跟最近東海和南海情勢緊繃有關?中國大陸前天深夜,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將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送入預定軌道。未來中國大陸建構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將和GPS在太空中一較高下。
 據了解,包括最近釣魚台中國漁船大軍和海監船系統,都是透過「北斗衛星」系統進行指揮和定位,幾次的事件,等於經過了一次重要的驗證,證明系統可靠性。前天最新升空衛星,將會與先前發射的導航衛星組網形成區域服務能力,預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會在明年初,正式為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服務。
 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過去中國大陸受制於GPS系統,曾吃過美方的暗虧,發展自有的衛星系統和美方征逐於外太空,則是中國大陸下一步重點,未來配合軍事衛星,更有本錢和美方叫陣。
 由大陸獨立發展、自主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去年12月宣布試行以來,系統穩定運作,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
 第16顆是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它將與先前發射的15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運行,形成區域服務能力。根據計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將於明年初向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正式服務。
 總體規畫 按三步走
 現階段中國正按照所謂的「三步走」總體規畫,逐步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計畫,要完成有中國特色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規畫中的第1步,2000年建成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成為世界上第3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第2步,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2012年底左右形成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的服務能力;第3步,2020年左右,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形成全球覆蓋能力。
 此次發射的北斗導航衛星及其運載火箭「長征三號丙」是中國大陸用來發射衛星中,相對穩定的長程火箭系統,過去也是從彈道飛彈發展過程演變而來。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70次航太發射。
2012-10-27 11:31:35
版主回應
陸北斗衛星 挑戰美軍事優勢 2013-01-01 旺報

 中國大陸27日起向亞洲國家提供北斗衛星導航區域服務,逐漸讓大陸擺脫美國GPS的陰影,甚至躍居美國GPS和俄羅斯衛星導航系統格洛納斯(GLONASS)的競爭對手,在軍事和經濟優勢上同時威脅著美國。
 短信收發 實用性強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先完成3種軌道10餘顆衛星的發射,建構區域導航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定位、導航及通訊服務;最終朝著發展35顆衛星實現全球覆蓋。「北斗」並沒有將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的模式照單全收,而是走出中國特色,其獨特的衛星短信收發功能已在軍演和救災中證實其實用性極強。
 長程火箭 準度提升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雜誌報導,共軍已開始在戰艦和潛艇上部署「長劍-10型」巡航導彈,彰顯中國的遠距離反艦導彈技術已經超越了俄羅斯和美國。而共軍之所以能取得這一成就,主要得力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支援。
 西方媒體猜測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衛士系列遠距離火箭炮都已因北斗系統,而具備了較高命中精準度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
 據統計,自2003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服務以來,在交通、漁業、水文、氣象、林業、通信、電力、救援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註冊用戶已達6萬,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大陸擁有北斗系統後,美國會喪失利用GPS影響大陸的能力,大陸正逐步接近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美聯社則報導,大陸可望透過北斗衛星導航服務,每年賺取人民幣4000億元的收入。

臺海危機解放軍2枚導彈因GPS被美軍動手腳射偏 2012-12-31 環球網

  源于對美國GPS的擔心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在後期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把GPS系統作爲了戰場導航和通信系統的主幹,以及精確炸彈和導彈的最主要制導系統,並創造了很多戰爭奇迹。正是因爲這幾場戰爭,使得中國軍方認識到了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神奇魅力,充分認識到了GPS系統對現代化戰爭的巨大影響力。
爲了提高各種武器的打擊精度,中國軍方在海灣戰爭後,在一些導彈中加裝了民用版GPS作爲制導系統,逐步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但民用版GPS最高定位精度只有10米,雖然打擊精度相比其他制導提高不少,但是相比美軍使用的軍用版來說,打擊精度相差幾近10倍。而且即便這樣,美軍也並不是沒有限制。和平時期,民用版GPS無論哪個國家均可自由使用,但如果發生戰爭,美國就可能會根據戰爭對自己的國家利益影響程度來確定誰可以繼續使用。
  中國雖然大量使用GPS的民用版,但軍方一直對依靠美國GPS系統感到擔憂,擔心美軍可能在沖突或緊急狀況下關停該系統。這事很快就有了例證。
  1996年臺灣的李登輝抛出“兩國論”,臺海局勢緊張,解放軍隨後展開一次大規模軍演,向距離臺灣附近的東海海域發射了3枚導彈,以示警告。發射的第一枚導彈准確命中目標,緊接著發射的第二枚和第三枚導彈突然無法追蹤,最終導致導彈大大偏離了原定的落點範圍。事後的軍事分析表明,肯定是美軍做了手腳,可能是由GPS信號突然中斷造成的。
而當年的“銀河”號事件也很能說明問題。1993年7月23日,美國無中生有地指控中國“銀河”號貨輪將制造化學武器的原料運往伊朗,制造了震驚世界的“銀河號”事件。當時,“銀河”號正在印度洋上正常航行,突然,船停了下來。事後大家才知道,這是因爲當時美國局部關閉了該船所在海區的GPS導航服務,使得這條船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行駛。
  大國必備的自主系統
  民用和國際市場都很廣闊
大幅提升精確打擊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12-31/1353711278.html
  回應
  坑人的GPS,但坑出一個“中國北鬥”,呵呵,壞事變好事。
  文章作者爲了自己的論點而編造論據,無知而且無恥。解放軍的彈道導彈從來沒有依賴美國的GPS作爲單一的制導方式,而是以慣性制導爲主。美國關閉GPS逼停銀河號那段更可笑了,古代沒GPS的時候人們就不航海了嗎?事實上現代海船都同時裝備有磁羅經和陀螺羅經,沒GPS照樣航海,只不過沒GPS准確和方便而已。
  說得好!
  好個屁!現在沒手機電話等一切科技手段看你怎麽通訊,可別說古代也沒這些照樣通信,人家用信鴿用烽火臺你也會麽?
2013-01-01 12:00:47
阿楨
陸部署太空部隊 美日緊盯應戰 2012-11-16 旺報

 《產經新聞》指出,中國即將建成的「空天一體戰」部隊,獨立於陸海空三軍外,單獨建立自己的管理機構,中國空軍和二砲都將參與其中。  
 報導揣測,二砲可能已經進行了一些太空防禦作戰演習,這種祕密演習十分強調遵守時間程序及嚴格按照戰役準備、戰役實施、戰役結束3個階段進行。太空防禦作戰計畫,包括陣地數據庫、導彈數據庫和武器基本參數等,都屬最高機密,處於封存狀態,在準備實施作戰時將上報總參作戰部。
 《漢和防務評論》則揣測,美日所擔憂的解放軍「空天一體戰」,規畫由二砲牽頭實施。二砲的自動化指揮系統早已實現網絡化,是實施「空天一體戰」的基礎。報導指出,二砲的網絡化部隊擁有情報獲取、傳遞、處理和顯示系統,還具有輔助決策和監控功能,其中的信息獲取系統可調用偵察衛星及海空軍的偵察機等裝備;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配備了先進的計算機;輔助決策分析系統由計算機中心、數據庫和作戰模擬系統構成,這些尖端設備可幫助二砲隨時獲取海空軍的信息支持,嚴密關注別國太空及地面相關裝備的動向。
 《漢和》揣測,二砲組建電子戰部隊,也是強化「空天一體戰」能力的體現。電子戰部隊通過獨立實施電子偵察,或與空軍和海軍電子戰部隊實施一體化偵查,可大幅強化中遠程導彈部隊的偵察能力,有助於摸清美國等國空天作戰系統的動向,一旦發現中國太空資產有遭受攻擊的危險,二砲就可對敵方空天攻擊系統的雷達和無線電指揮設施實施導彈攻擊任務。
 美日強化太空監視網
 美日都認為,穩定利用太空資源至關重要,兩國已決定深化在太空領域的相關合作,並建立強大的太空監視網,監視中國的太空活動。因為「中國的太空軍事能力已超出反衛星的範疇,並開始形成作戰體系。」
 面對中國的太空發展,美軍戰略司令部綜合太空運用中心將利用光學望遠鏡及陸基雷達系統,對中國衛星進行監視;日方將利用防範彈道導彈的FPS-5陸基雷達對中國衛星及太空軌道上其他飛行器進行識別和探測,分擔美軍部分監視任務。
回應
美國八零年代就再做的事,中國慢了三十年。最厲害的是美國和台灣記者把這新聞稿的好像中國是全世界獨加一樣。。
2012-11-16 15:13:38
版主回應
解放軍新反導武器曝光 編制屬空軍地空導彈部隊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2013-3-19報導,最近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了發展全球反導系統的新構想。根據五角大樓的新計畫,不再實施歐洲反導系統計畫第四階段建設。取而代之的是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將陸基攔截彈的數量增加到44枚,此外美國打算在日本再建一個導彈預警雷達站。
  此外,美國加快反導部署無疑會引發中美之間的反導能力競賽。在末端反導和要地防空方面,中國引進了俄羅斯的S-300反導系統,另外中國國產的紅旗-9防空導彈也可以擔負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的任務。中國還在致力於紅旗-19屬於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編制(類似於美國THAAD),紅旗-26則是解放軍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中堅(類似於美國的SM-3)。
……………
http://mil.sohu.com/20130328/n370684298_1.shtml

政府網站曝光中國正研“快舟” 可快速發射衛星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http://bbs.tiexue.net/post_6563128_1.html

曾復生:解放軍核衛星對抗美軍閃擊全球 2013-01-23

  美軍閃擊全球作戰計劃的核心是一小時內精確打擊全球任何目標,並以美軍特種部隊基地、戰略轟炸機、常規洲際導彈部隊,太空無人飛機,以及天基制導衛星為主軸。閃擊全球作戰系統奏效,必須依賴位在中、高軌道的軍事通訊與情報衛星,一旦這些制導衛星被解放軍幹擾或破壞,閃擊全球戰力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美軍的導彈、巡弋飛彈、特種部隊,以及太空無人戰機等,都將失去指引攻擊目標的衛星制導訊號。   
  文章說,整體而言,大陸軍方已經把組建太空作戰能力的天軍,視為牽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大幅領先優勢的奇兵,因此,其勢必會以更積極的作為,繼續推動天軍的發展。現階段,解放軍運用太空科技發展的軍事能力項目包括:(一)太空資訊戰;(二)太空反衛星戰,以雷射攻擊衛星或運用電磁波幹擾衛星通訊;(三)太空反飛彈武器;(四)運用太空武器攻擊地面、空中或海面的重要軍事目標。現階段,解放軍正積極規畫在2015年完成天軍的組建部署,把太空科技與軍事力量結合起來,打造陸、海、空、天、電磁頻譜,以及網路的六維兵力結構。
……………
http://www.npf.org.tw/post/3/11919

高分一號升空 陸反隱添戰力 2013-04-27 旺報

大陸26日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解析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高分一號」,儘管大陸官方強調該衛星主要用於非軍事用途,由於這顆衛星具備高度影像解析能力,外界認為,「高分一號」服役將削弱美軍匿蹤武器的優勢,大大提升解放軍「反隱」作戰能力。
 報導指出,大陸先發射「天鏈」系列衛星,再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表明其太空發展頗具策略性。「天鏈」衛星的主要功能是整合衛星資料。大陸的高分衛星服役後,其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傳遞給「天鏈」衛星,從而全面提高其衛星系統的資料品質。
 航太專家則表示,大陸計畫在「十二五」期間陸續發射5至6顆觀測衛星,以便在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

美軍非洲通訊 靠的竟是中國衛星【聯合晚報2013.05.01

國防部在25日眾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中,透露去年5月開始租賃中國「亞太七號」(Apstar-7)商用通信衛星。國防部發言人莫妮卡‧馬托什表示,租賃該衛星是因為可提供「獨特的頻寬和地理需求」,能夠達到非洲司令部所要求「覆蓋更廣泛的範圍」。

美軍研製原子慣性導航技術 或完全替代GPS衛星

據法新社2013-4-25報導,美軍正研發新一代導航系統,用於替代易受干擾的GPS衛星定位系統。這一系統將不再依賴衛星,它將被集成在以立方毫米為單位的超小晶片上,晶片中集成有3個微米級的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不依賴外界資訊的自主導航系統。……………
  回應
鬼扯,慣性導航,無論精度如何高,都無法達到GPS的精度!還有原子鐘也不可能做到立方毫米的體積。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26/0908722993.html
2013-05-03 12:15:31
阿楨
大陸「嫦娥二號」衛星 成功探測小行星【聯合報 2012.12.16

圖為嫦娥二號行經小行星時獲取的影像。(中新社)
嫦娥二號外太空遇戰神!大陸「嫦娥二號」探月衛星十三日在距地球七百萬公里處,以每秒十公里速度、最近距離僅三點二公里,與「戰神」小行星擦身而過,寫下全球首次近距離探測該行星紀錄;嫦娥明年一月初將距地球一千萬公里,挑戰大陸太空測控能力新極限。
嫦娥二號衛星二○一○年十二月圓滿完成繞月任務後,因燃料與電力尚充足,探月工程小組隔年一月決定,讓其進行拓展性試驗任務;由距地球卅八萬公里處航向一百五十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成功後又決定探測小行星。
外太空遠距遙測技術複雜,從地球發射電波至衛星接收後執行,中間的時間落差極大,精準掌握衛星位置又極重要;以探測小行星為例,大陸還在新疆喀什、黑龍江佳木斯與上海等新建衛星監測站,為嫦娥收集交會詳細資料。
報導說,嫦娥二號將繼續航向外太空,直至燃料耗盡,預計明年一月初抵達距地球一千萬公里處,再次驗證大陸的X波段遙測能力;而該波段是早期長程預警雷達的關鍵核心,日前日本已考慮採購X波段雷達,強化對釣魚台監控能力。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1/7569367.

嫦娥會戰神 陸深空探測突破 2012-12-16 旺報

 進小行星探測俱樂部
 專家表示,此次是地球首次近距離探測「戰神」,中國加入原本只有美歐日成員的「小行星探測俱樂部」,意味中國擁有飛入行星際的探測器。
 原本設計中,嫦娥二號壽命僅6個月,如今運行26個月,超期服役近兩年。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細數嫦娥二號三次「壯舉」:2010年10月1日距地38萬公里探月,首次獲得7米解析度全月球立體影像;150萬公里遠的日地拉格朗日L2點拓展試驗;此次700萬公里飛越小行星。
 嫦娥三號明年要探月
 儘管中國近年接連突破月球及深空探測,中國科學家審慎認為,現在第一梯隊是美、俄,第二梯隊中、歐、日、印度等。
 目前嫦娥三號衛星正樣研製進展順利,明年下半年擇機發射。嫦娥三號將完成中國探月工程(又稱嫦娥工程)的第二、三期目標「落」和「回」。嫦娥一號、二號已實現了第一期「繞」月目標。
2012-12-16 13:16:44
阿楨
中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2015年前後發射2013-6-27解放軍報

在今天上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有關情況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對外透露,我國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計畫在2015年前後進行發射。
  談及第一階段載人飛行任務取得的主要突破,王兆耀概括為“五加四”。“五”是進行了“天宮”“神七”“神八”“神九”“神十”五次發射。“四”是四個突破:突破了以氣閘艙、艙外航太服為標誌的出艙關鍵技術;突破了手控交會對接和自動交會對接技術;基本掌握了飛船和目標飛行器對接起來的組合體的控制和運營技術;初步建立和完善了太空人在軌駐留保障技術體系。
  王兆耀說,在應用上,我們利用這幾次飛行試驗,開展了大量的空間對地遙感、空間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探測這些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還進行了飛船繞飛、在軌維修、再生生保等一系列技術試驗。
  王兆耀說,與其同步進行的載人空間站工程也在按計劃順利推進,計畫在2018年前後發射試驗性核心艙,2020年前後完成中國載人空間站的建造。在此期間,根據需要發射一系列的貨運飛船和載人飛船,向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提供物資補給和成員往返。

中國新一代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3年內首飛2013-6-27解放軍報

  天宮一號和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即將進入空間站時代。隨著空間站的建設和未來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的發展,我國現役運載火箭的能力和任務適應性已經不能滿足任務的需要,需要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介紹說,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我國在研的最大運載能力的運載火箭,將主要用於滿足載人空間站等的發射需求,具備近地軌道20噸以上的運載能力。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將在載人空間站工程中承擔貨運飛船的發射任務,具備近地軌道約13噸的運載能力。
  據悉,兩型運載火箭研製工作進展順利,研製成功後將主要在海南發射場執行相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目前處在初樣研製階段,整體工作進展順利,預計在“十二五”期間實現首飛。
  相關新聞
神十返陸 天宮一號功成身退
國際專家:中國航太發展迅速
外媒:中國航天趕超美俄或比預期早
中國神舟之旅 航太產業強心劑
2013-06-27 11:30:02
版主回應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 專輯
http://news.sina.com.cn/z/shenshi2013/

神十升空 陸民期待生活升級 2013-06-12旺報 羅印冲

 象徵中國躋身航太強國的神舟十號太空船順利升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親臨發射現場,指這項任務展現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光榮又神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天夢」。
 然而,代表大陸網友與庶民聲音的微博卻傳遞出不同看法。一位福建廈門網友質疑,發射太空船要花很多錢,政府為何不直接發錢給需要的人民,協助其改善民生?
 還有黑龍江網友自問自答:「神十升空後,大米還有毒嗎?城管還打人嗎?酸奶還用皮帶做嗎?還有強拆嗎?孩子上學有安全的校車嗎?如果這些都不能解決,神十上天與百姓何干?」
 可見在普羅大眾心中,改善民生、讓生活升級,才是最迫切需要實現的「中國夢」。
  回應
羅印冲,呵呵,你中计惹!
(楨:反中的外媒常以糞青代表陸民!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臺灣《聯合報》:十幾國辦到的事 大陸一國就搞定

  “十幾個國家才能辦到的事,中國大陸一個國家就搞定了”。臺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任務科學家蕭俊傑表示,全球目前僅有一個國際太空站,由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共同集資而成。拿天宮一號與國際太空站相比,天一雖然在規模上迷你許多,但在功能與技術上一點都不遜色。
  回應
  中國人的航太工程是政治形象工程和自欺欺人愚弄平民百姓,老美登上月球就是級別高!
  到2020年,太空上飛的空間站只有中國這個一拉,愚弄的毛線啊!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愚弄我們一下,把gps定位系統一關,中國馬上傻眼,軍用民用全部乾著急.這是最現實的問題,我想請問你這是不是政府形象工程,形象你個毛線列!
有些人只會盯著社會的陰暗面而對陽光的事物不感興趣,忒猥瑣。
  釣島都收不回還吹!
  樓上的網友你們不要把戰爭看成兒戲,嘴巴一張就和日本開戰。尊嚴面子固然重要,但是和13億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中國戰略發展的和平環境,中國的和平崛起相比,那一點虛無縹緲的尊嚴與面子又算什麼。

美媒評天宮一號:比美國幾十年前空間站還小90%
  回應
  誰不知道中國的技術,都是擺給自己的老百姓看的!只是忽悠一下自己人而已!想要在世界上展示,丟人!
  老美現在只能搭俄羅斯的計程車,還好意思說出這樣的話。
  小點正常,因為我們濃縮的全是精華!
  天宮一號本來就不是空間站,為的是驗證空間站技術;天宮二號才是真正的空間站,再說空間站也不是一次性就能發生成功的,需要多次發射進行組裝。
  體積大不代表先進!以前的電腦體積有一個房間那麼大,現在只要一個筆記本那麼大甚至更小,性能卻更先進!
  中國人習慣蝸居,老美管不著
  夠使就好,又不是在上面玩橄欖球。
  小怎麼啦?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美國空間站受太空垃圾擊毀的可能性比我們高
  中國十幾億人口,政府把錢先用於民生了,所以空間站比你們小點晚點很正常。
  我下崗很多年國家花在太空對老百姓有用嗎
  你下崗應當去找讓你下崗的人,為何要來拉宇航員下崗呢?找錯人了吧?
  你下崗是因為你沒能力.把工作當成混日子.
  你沒下過崗,你不知道下崗的感受.
  看了您很多回帖,相必也是下崗人員或其家屬吧……並不是想反駁什麼,就說現在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在20世紀初期也進行了大規模經濟改革,也同樣了工業文明綜合症,食品安全、貧富差距問題、勞資矛盾、特權腐敗等也同樣困擾當時的美國人,美國也如同今天的中國一樣從各級政府機構到中產階級乃至民間社會掀起了黑幕揭發運動、國家主義運動、安全食品運動、社會服務運動、政府改革運動……中國雖然比美國晚了一百年,但我們確實是在進步中。
  你下崗就下崗唄,老愛在這裡發牢騷,求別人同情嗎?現在社會還怕找不到事做?是你懶呢還是太挑剔,幹半斤想拿八兩
  沒聽說哪個下崗的人餓死的, 現在社會只要肯做就不會餓死, 不肯做去討飯都比普通人賺錢呢 .在悲觀人面前,下崗是死路,在樂觀人面前, 下崗是出路.
  中國現在一些人,自己過得不如意,一說到航太啥的都認為是瞎花錢,說白了潛臺詞就是這些錢還不如給他們花。憑什麼啊?白養著你們?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6-17/1614728299.html
網友批中國航太效費比太差不實用(回應:蠢豬!識數嗎?中國費效比無人可比,費用也就是美國零頭,不知羞恥睜眼說瞎話,總有這種找罵的人,白披的人皮。)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06643-1-1.html
2013-06-27 11:33:44
阿楨
中國2013-5-13疑似用DN-2導彈進行第三次反衛星試驗
中國中科院科學探測高空火箭 誤傳反衛星導彈試射
美軍監測中國探空火箭 稱其可搭載反衛星武器
台雲峰中程飛彈 明年量產部署
雲峰摧毀力較高 雄二E較準
中國北斗系統覆蓋東南亞 三個國家已採用
中國新型衛星導航接收機可接中美俄三國衛星信號
中國北斗在巴基斯坦建地面站 能為巡航導彈制導
日擬啟用新型衛星定位系統 誤差為美GPS千分之一
美稱中國研CSA9防空導彈能攔500公里內彈道導彈
俄媒披露中國有近120個防空導彈營反導能力強大
助陸爭釣島 俄售S-400飛彈 各取所需 更給美日壓力
俄研製出新型水底彈道導彈 可在海底打擊敵目標

美陸基中段導彈攔截試驗失敗 已連續3次打不中,16次攔截試驗,但只成功了8次,上一次成功攔截還是在2008年(回應:有些國家在試驗的時候總是失敗,但在實戰中未必會失敗,有些國家在試驗中總是百發百中,但在實戰中未必能打中。因為有些國家報喜不報憂,有些國家報憂不報喜。  國家有你就是最大的悲哀,這叫報憂  傻你媽蛋,這種實驗能偷偷進行的嗎?滿天的都是眼睛.回家把腦子帶上再說話。  中國前段時間剛做的不就是中段嗎?您忘了?  攔截根本就不可能的,都是理論和想法而已,現在的實驗都是拿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當然還有一定的攔截概率,如果是別人的導彈,人家的技術參數,各項指標你都不可能掌握,怎麼攔截  就算攔截概率90%,那漏網之魚的打擊也是致命的。  美國人攔截失敗,中國某些線民不管看見什麼新聞,就知道使勁地噴自己的國家!   最後又會賴在中國頭上,說中國干擾了跟蹤定位衛星  這是美國佬的伎倆,向外蒙蔽別人,向內要求增加軍費。)

印度稱3年就能造出堪比東風31的洲際導彈(回應:都別笑了,三哥家導彈攔截難度可是世界最高,因為發射出去後他自己都不知道去哪了  阿三三年趕英,五年超美,十年稱霸地球,二十年統一銀河,五十年佔領宇宙  中國在國防研發方面是只做不說好不好,在性能沒成熟之前中國一樣不會主動公佈的,在國防方面中國最低調的了,阿三隻會讓人笑  阿三如果將現有導彈抹點印度神油,射程超過一萬公理以上呢  阿三被中國打怕了,有中國恐懼症  只要是中國的就是不好的,某些人的心理就是這樣了  那印度早就是發達國家了,別忘了79年中國的人均收入還遠遠不如印度)

詳參【圖博館】:海龜與烏龜 中國導彈防禦
2013-07-07 12:13:15
版主回應
俄火箭搭三顆導航衛星淩空爆炸場面慘2013-07-02 環球網

據俄新社2013年7月2日報導,當天上午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航太發射場,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在點火升空後發生偏轉並爆炸解體。據悉,這枚運載火箭搭載的是三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該運載火箭內裝有500噸燃料,而爆炸會致使燃料中的液體推進劑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有毒物質侵害周圍大氣層及土壤,因此,爆炸發生後,當地有關部門立即開展了清理工作。
  回應
  毛子損失慘重啊,失敗太頻繁了,好好查出問題。
  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實驗變經驗。俄羅斯人是偉大的,我們應該尊敬他們。
  俄羅斯真是航太強國?怎老發生不該發生的災難了呢?
  看來,羅老號那次升不上去的原因找到了。。。
  毛熊應該趕快鼓動南棒第四次發射羅老號,毛熊可以免費試驗新火箭,南棒可以獲得自豪感,雙贏啊。
  和中國做個交易——中國把成熟的火箭技術轉讓給毛子,毛子把成熟的飛機發動機技術轉讓給中國
  看來下次老毛子要發射衛星,可以使用中國的火箭,我們可以打折的。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3-07/4083187.html
2013-07-07 12:59:43
阿楨
中日火箭發射技術對比 長征五號讓日本汗顏 2013-07-26

中國宣佈已經成功測試了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5號”的發動機,這一新型火箭將幫助中國的太空探索達到新的高度。
  從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走過從常規推進到低溫推進、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單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載荷到發射飛船的技術歷程,具備發射各種軌道空間飛行器的能力,並在可靠性、安全性、發射成功率、入軌精度等方面達到國際一流水準。
  2006年以來,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67次發射任務,把79個航天器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的可靠性顯著增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型譜進一步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工程研製取得重大進展。
  長征5號的研製成功,將為中國實現千噸推力的運載火箭,趕超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重型火箭的運載能力。在此基礎上,推力3000噸,運載能力百噸以上的重型火箭長征6號的研製工作也接近尾聲,屆時,中國講當之無愧的成為運載火箭世界老大。
 目前網路有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國和西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日本H2B火箭升空後,更讓很多人直歎息日本火箭技術已經全面超過了中國航太技術。其實,這一認同很無知,H2B代表了目前日本最高技術。H2A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其最大發射能力為3.7噸的,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是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再看看咱中國的,長征系列總共發射76次,失敗4次,成功率94.7%;長征3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發射能力為5.4噸,長征4號運載能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特別是其發射成功率為100%。長征5號火箭的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為12噸;長征6號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能力將超過14噸。
  事實上,火箭系列小日本搞來搞去就只有2種火箭,中國可以根據各種衛星參數不同隨便選擇,光是長征5號就有3種直徑可選。至於成功率就不用再對比了,連小日本的乾爹都不敢提。至於全球飛船測控網就更別提了,不要說蛋蛋被乾爹捏著不敢搞,就是放手小日本也沒有這個系統整合技術,等中國長征6號、7號、8號出來,小日本還能拿什麼來跟中國比?搞個10米直徑的H2C?先老實把H2B的成功率提上來再說吧。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14208-1-1.html
2013-07-27 10:10:12
阿楨
美媒稱美觀測到中國新型反衛星武器正在太空試驗2013-8-28新華網

  【俄羅斯《觀點報》網站8月26日報導】題:中國將反衛星操控機器人送入軌道
  美國媒體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資訊稱,中國軍方正在對反衛星秘密系統中的三顆小型衛星進行試驗。
  華盛頓自由燈塔網援引一位熟悉衛星偵察報告的官員消息稱,這三顆衛星發射於7月20日,隨後它們在太空中的機動運行一反常規,由此可見中國準備製造太空反衛星武器。其中的一顆衛星安裝有能夠破壞軌道衛星的伸縮臂。
  該消息人士視這些衛星的出現為“美國國防面臨的現實難題”。他認為,這三顆衛星是一個整體系統,“安裝有操控杆的那顆衛星最令人擔憂”。該消息人士還說:“這是中國版‘星球大戰”計畫的組成部分。伸縮臂可用於達到一系列目的:打亂其他衛星運行方向或捕獲它們。”這三顆衛星還能為軌道衛星提供服務或對它們進行維修。
  一些觀測近地空間衛星的研究人員最先在個人博客中公佈了中國衛星演習的資訊。據他們的消息,其中一顆衛星8月16日降低了自己的運行軌道約93英里(約合149 .67公里--本網注)。隨後它改變方向,並向另一衛星靠近。據悉,這兩顆衛星距離只有100米。
  研究人員當時猜測這可能是一場軍事演習。
  這位美國官員還稱,中國有可能在檢驗該衛星攔截、損害甚至是摧毀軌道衛星的能力。五角大樓尚未就中國衛星的消息做出任何評論。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8-28/1006737710.html
  相關新聞
美媒稱中國再度試驗反衛星能力 目標是消滅X-37B
美國將利用X-37B把中國拉入軍備競賽並拖垮解放軍


美稱中國與美反衛星方式截然相反 可癱瘓美GPS

  “自由燈塔”網站的文章稱,多數衛星都是非智慧的,除非在固定軌道上,否則它們不會真正地大規模移動。想讓它們做出更多機動,需要配備精密的制導、導航和控制系統,這樣衛星才有可能變得更類似于無人太空飛船。擁有這些裝備後,衛星便邁出了在其他衛星軌道上展開機動的基本步伐。一旦具備該能力,人們或許想要使用這種機動衛星開展偵察或維護行動——甚至可能會攻擊其他(性能較差的)衛星。
2013-11-18 14:20:15
版主回應
  報導稱,中國發射的一款衛星在某種形式上具備這種能力。今年8月16日,SY-7衛星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軌道調整:下降了大約93英里。一直追蹤中俄衛星發展情況的英國天文學家羅伯特•克利斯蒂認為,這是SY-7衛星針對進入模擬空間站(中國太空計畫所規劃的一個項目)所進行的練習,也可能是SY-7衛星和同行的一顆衛星進行交會試驗。
  接下來幾天時間裡,SY-7衛星突然改變軌道,與一顆完全不同的衛星(一顆始終在那裡的衛星)交會。這兩顆衛星靠得很近,相距僅有幾百米。這種突然進行的機動排除了這三顆衛星只是海洋監測衛星的可能性,儘管海洋監測衛星也是以編隊形式飛行。首先,海洋監測衛星運行時通常彼此之間會拉開很長一段距離(30-120英里),以便能夠覆蓋更多領土,而這三顆中國衛星離得卻非常近,只有2英里。其次,海洋監測衛星不會來回移動。
  並非只有中國的衛星存在這種可能,美國的衛星也是如此。目前,美國已經試驗了幾款具備檢測能力的人造衛星,這些衛星可能也會被作為潛在武器使用。2009年,五角大樓發射了兩顆秘密監測衛星,藉以開拓被遺棄的軍事衛星。這款被稱為Mitex 的監測衛星由洛•馬公司研發,被普遍認為具備“監測”中俄衛星的能力。
  此外,美國空軍還有一款名為XSS-11 的衛星(目前已處於軌道之上),它本質上是一款巨大的照相機。XSS-11衛星旨在機動靠近其他衛星,在衛星出現問題時生成快照。瑞典政府也試驗了兩顆名為Mango和Tango的機動衛星。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項目局的藍天研究員一直在試驗一個名為Phoenix的專案,旨在將一些分離的報廢衛星作為備件使用。維頓表示:“不管美國還是瑞典都會堅稱,這些決非太空武器武器項目。不過,該技術顯然是兩用技術,而且秘密使用會引發重大誤解。”
  2007年1月11日, 中國首次對自己的反衛星武器進行試驗。當時位於865公里高的極地軌道的風雲一號C氣象衛星被反衛星導彈直接命中摧毀。該導彈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移動式發射裝置射出,迎面攔截了風雲一號C。此舉引起軒然大波,很多西方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在秘密發展航太工業,擬定摧毀別國衛星的軍事計畫,實際上在籌備“星球大戰”。
  中美反衛星攔截方式截然相反
  在中國首次成功進行的反衛星試驗中,公路機動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的民用型(即KT-1火箭)充當了衛星武器的載具,利用運輸/起豎/發射車將之發射升空。東風-21導彈是中國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的陸基版導彈。
  五角大樓國防情報局把中國反衛星武器稱為SC-19動能攔截器,其公路機動性能,再加上通訊和工程支援車,使之可部署在最佳地點,攔截飛躍其上空的衛星,發射前很難被定位。
  在2007年反衛星試驗中,攔截彈與目標的相對速度接近驚人的1.8萬英里每小時。在遠高於衛星本身速度的衝擊下衛星被撞擊成了碎片。這意味著中國成功完成了一次最尖端的太空戰演習:一次精確的狙殺,就像用一枚子彈擊中另一枚飛行中的子彈一樣。這次試驗的先進程度相當於美國正在發展的國家彈道導彈攔截系統,超越了1980年代前蘇聯發展的反衛星武器——前蘇聯的反衛星技術是通過一枚太空飄雷慢慢接近到目標附近然後爆炸殺傷目標。
  美國《連線》雜誌的文章稱,通常,在任何特定的時間,都有9枚GPS衛星飛過中國上空。如果中國以某種方式設法摧毀所有這9枚衛星,那麼中國就可以使美國的精確制導彈藥在幾個小時內不能發揮作用,直到其他GPS衛星飛抵臺灣海峽上空。在極短的時間裡,其他23枚衛星組成的衛星系統將會迅速填補由於它們正常的軌道運動造成暫時空白。即使成功地摧毀了16枚衛星,中國仍只能暫時癱瘓GPS在臺灣海峽上空的運行大約8個小時。在另外的16個小時裡,將有4枚或者更多的衛星出現在轟炸航路、無人機飛行和艦艇追蹤等目的地區域的上空。在這一假想中,直到美國發射新的衛星之前,GPS系統的“癱瘓8小時,緊接著16小時調整”的模式會每天重複出現。(本報特約撰稿 郭宣)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9-06/0821739104.html
  相關新聞
神舟產業鏈 創陸1600億商機
中國發射快舟一號 搶在美國前面完成應急空間飛行器試驗
中國快舟趕超美國 或效仿東風31A實現機動發射(低軌東風21足矣!)
中國液氧甲烷火箭發動機試車成功 世界先進
中國用退役導彈發衛星有兩大好處:省錢省到家
俄火箭發射一分鐘墜毀 專家稱俄航太工業須改革
印度版GPS今日發射首顆衛星 比中國至少落後5年
印度火星探測器 發射成功 印度與大陸較勁
中評分析:印度在太空競賽中領先大陸?
2013-11-18 14:30:04
阿楨
嫦娥玉兔登月

  中共的玉兔號月球車2013-12-15成功登月,中國的網上屌絲憤青糞青,竟然噴糞:「好大喜功、勞民傷財、面子工程」!
  兩岸糞青之言、當屁!反倒是外媒一片看好!
  那當然!中國的航太工程以美蘇太空爭霸為鑑,穩健務實故效費比高!
  那也未必,只要出點問題便唱衰:法新社2014-2-12玉兔號掛了!
  可惜、隔天復活了,崛起的中國,連救災能力也遠勝西方!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75857

救災軍事學

  少些機心,救災是普世價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是嗎?那緬甸救災1時,美國為何只肯出兵不肯出錢出力?
  緬甸軍政府可能會污走捐款物資!
  是嗎?那菲國救災朝野更污,美國反批中國不肯出錢出力,又嘲諷解放軍沒能力赴菲救災、去了菲方也不願意!
  是美國老大不同意吧!不然以中共救災能力遠勝美國2,加上中國醫院船3和船塢登陸艦4就在南海災區附近,即使中國航母5也能和在日的美國航母同時南下,結果美國捨近求遠、自己的醫院船十二月才能赴菲、不得已只好讓中國醫院船先到。
  各位忘了,台灣八八水災6時、中共要派米-26直升機7、被美拒,美航母到台、直升機卻不願吊重物;日本福島核災8時、美航母遭輻射感染撒離、中共要要派艦也被美拒。
  美國的救災,不只是門政治(發揮民主自由之軟實力9)經濟(發災難重建財)邪、更是門軍事鬥爭邪之硬實力。所以隨即看到,美日假救災之名10,三艘航母齊聚南海演習,中國航母被迫南下因應、也和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11一樣、被罵是挑釁,根本是雙重標準的美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7054852
2014-03-05 09:33:14
圖博館
中國將在太空中收集太陽能建發電站 正處試驗階段

空間太陽能電站工作設想圖
  據科技日報2016.3.6報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載人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透露,航天五院“錢學森空間技術實驗室”團隊已開展太陽能電站具體研究工作,目前正處於研究試驗階段。
  空間太陽能電站是指在太空中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通過無線能量傳輸方式傳輸到地面,或是直接將太陽光反射到地面、在地面進行發電的系統。目前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都在開展研究。張柏楠對其發展應用前景十分看好。
  “該系統最大的特點是綠色環保。”張柏楠說,“在太空中收集太陽能,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很小,而且完全不依賴地球資源。”
  同時空間電站的發電效率遠高於地面太陽能。太空裡可以連續接收太陽能,不受季節、晝夜變化等的影響,接收的能量密度高,是地面平均光照功率的7至12倍;同時可以穩定地將能量傳輸到地面,基本不受大氣影響。
  目前,世界各國已設計出幾十種概念方案,五院團隊提出的“多旋轉關節空間太陽能電站”方案,獲得了2015年世界太陽能衛星設計競賽第一名。
  張柏楠認為,空間電站在技術原理上已沒有太大問題。太陽能帆板在衛星上廣泛應用,而且近年來,太陽能電池發電效率、微波轉化效率等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為該系統的研發奠定了良好基礎。但要達到工業應用標準,對發電量要求將很高,至少是兆瓦、G瓦量級,太陽能電池板也可能要用平方公里來計算。
  “有專家建議先建一台兆瓦級規模的試驗系統,發射到太空開展實驗。”張伯楠透露。
  相關閱讀
  其實早在2011年7月,當時國內空間太陽能電站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主辦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技術全國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提出了我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路線圖”。當時《光明日報》刊文專門介紹了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難題與挑戰,以及各國的研究、發展情況。原文如下:
  你敢想嗎?太空建個發電站
  1968年美國科學家彼得·格拉賽(Peter Glaser)首先提出了建造空間太陽能電站的構想,其基本思路是:將無比巨大的太陽能電池陣放置在地球軌道上,組成太陽能發電站,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轉化成數千兆瓦級的電能,然後將電能轉化成微波能,並利用微波或無線技術傳輸到地球。
2016-03-08 09:18:56
圖博館
能量轉換裝置將電能轉換成微波或激光等形式(激光也可以直接通過太陽能轉化),並利用天線向地面發送能束。有資料稱,從理論上說,在陽光充足的地球靜止軌道上,每平方米太陽能能產生1336瓦熱量,如果在地球靜止軌道上部署一條寬度為1000米的太陽能電池陣環帶,假定其轉換效率為100%,那麼,它在一年中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通量差不多等於目前地球上已知可開採石油儲量所包含的能量總和。
  地面接收系統接收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射來的能束,再通過轉換裝置將其轉換成為電能。整個過程經歷了太陽能-電能-微波(激光)-電能的能量轉變過程。空間太陽能電站的建造和運行過程還需要包括大型的運載系統,空間運輸系統,及復雜的後勤保障系統。
  我國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四步走”設想
  第一階段:2011年-2020年
  充分分析空間太陽能電站的應用需求,開展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方案詳細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究,進行關鍵技術驗證。
  重點驗證無線能量傳輸技術、高效大功率太陽能發電技術、大型結構的展開組裝技術和高壓供配電系統,主要有地面大功率無線能量傳輸試驗、地面大型結構展開及裝配技術試驗、地面對平流層飛艇無線能量傳輸試驗、依托空間站的大型結構展開及裝配技術試驗等。
  第二階段:2021年-2025年
  利用我國的空間站平台,在航天員參與下,進行我國第一個低軌道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研製,在2025年開展系統驗證。重點驗證大型結構的空間展開及裝配,大型空間聚光系統及其控制,大功率電源管理系統,大型結構的姿態控制技術,無線能量傳輸技術(激光、微波),空間太陽能電站的運行維護管理等。
  第三階段:2026年-2040年
  在低軌關鍵技術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經濟上和技術上更為可行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方案和關鍵技術,突破軌道間大功率電推進技術,研製地球同步軌道驗證系統,大約在2030年左右發射,進行空間-地面、空間-空間無線能量傳輸,開展系統驗證,為商業系統的研製提供重要的運行參數。系統運行壽命10年。初步考慮該系統在低軌進行自主空間組裝,並利用空間站和航天員進行部分組裝工作,同時解決空間裝配中出現的問題,組裝測試完畢後,整體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
2016-03-08 09:19:49
圖博館
第四階段:2036年-2050年
  結合驗證系統的運行狀況,結合技術發展,研製我國第一個商業化空間太陽能電站系統,實現空間太陽能電站商業運行,運行壽命30年以上。
  空間太陽能電站面臨的巨大挑戰
  不過,當前建設空間太陽能電站首先是技術難題,對於現有的航天器技術提出了很大挑戰:規模大,質量達到萬噸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4個數量級,需要採用新材料和新型運載技術;面積達到數平方公里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6個數量級,需要採用特殊的結構、空間組裝和姿態控制技術;功率大,發電功率為吉瓦,比目前的衛星高出6個數量級,需要特別的電源管理和熱控技術;壽命長,至少達到30年以上,比目前的衛星高出一倍以上,需要新材料和在軌維護技術;效率高,需要先進的空間太陽能轉化技術和微波轉化傳輸技術。
  其次是成本問題。有專家估算,建設一個天基太陽能發電站需要耗資3000億至10000億美元。因此,成本問題可能是製約空間太陽能電站發展的主要因素。在新概念、新技術和大規模商業化之前,收入難以補償整個系統的建造和運行成本。
  再次是環境影響。雖然空間太陽能電站功率很大,但由於微波能量傳輸距離遠(36000公里),根據微波能量傳輸特性,實際接收天線的能量密度比較低。
  最後是運行問題。空間太陽能電站運行中還有許多問題,其中包括需採取相應措施對波束進行安全控制問題、對於飛行器的影響、空間碎片可能對空間太陽能電站造成局部損害、易攻擊性、可能成為空間垃圾等。此外,還有軌道和頻率、產能、發射能力等問題。
  域外方案
  美國:1979 SPS基準系統,這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的空間太陽能電站的系統設計方案,由美國在1979年完成,以全美國一半的發電量為目標進行設計。其設計方案為在地球靜止軌道上佈置60個發電能力各為5吉瓦的發電衛星。
  集成對稱聚光系統:NASA在20世紀90年代末的SERT研究計劃中提出的方案。採用了位於桅杆兩邊的大型蚌殼狀聚光器將太陽能反射到兩個位於中央的光伏陣列。聚光器面向太陽,桅杆、電池陣、發射陣作為一體,旋轉對地。聚光器與桅杆間相互旋轉以應對每天的軌道變化和季節變化。
2016-03-08 09:20:59
圖博館
日本:分佈式繩繫衛星系統,為減小單個模塊的複雜性和重量,日本科學家提出了分佈式繩繫衛星的概念。其基本單元由尺寸為100米×95米的單元板和衛星平台組成,單元板和衛星平台間採用四根2千米~10千米的繩繫懸掛在一起。單元板是由太陽能電池、微波轉換裝置和發射天線組成的夾層結構板,共包含3800個模塊。每個單元板的總重約為42.5噸,微波能量傳輸功率為2.1兆瓦。由25塊單元板組成子板,25塊子板組成整個系統。該設計方案的模塊化設計思想非常清晰,有利於系統的組裝、維護。但係統的質量仍顯巨大,特別是利用效率較低。
  歐洲:太陽帆塔,歐洲在1998年“空間及探索利用的系統概念、結構和技術研究”計劃中提出了歐洲太陽帆塔的概念。該方案基於美國提出的太陽塔概念,並採用許多新技術。其中最主要的是採用了可展開的輕型結構——太陽帆。其可以大大降低系統的總重量、減小系統的裝配難度。其中每一塊太陽帆電池陣為一個模塊,尺寸為150米×150米,發射入軌後自動展開,在低地軌道進行系統組裝,再通過電推力器轉移至地球同步軌道。由於該方案採用梯度穩定方式實現發射天線對地球定向,所以太陽帆板無法實現持續對日定向。
2016-03-08 09:21:22
圖博館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 直击发射现场(视频)

2016-06-25 晚8时22分,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26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
  此次长征七号首飞将搭载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升空,载荷超过12吨,主要目的是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同时搭载了相关科研机构研制的有效载荷,用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研究。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高53.1米,直径3.35米,起飞重量近600吨,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火箭还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将是中国未来的主力火箭,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任务,从而大幅提高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回應
 该飞船具备一系列先进特性,如部分可重复使用、黑障通信、自备动力逃逸技术。很高大上哦
 最高大上的就是黑障通信技术了,先在D21/26上实现的技术,运用到常规火箭上,实现了包括美、俄、欧三家都没有的黑障区持续通信遥感,这个技术可是大杀器。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5_365395.shtml

 新一代長征火箭家族中
 “長征五號”非常強壯,運載能力20噸級,未來發射空間站、載人登月、火星探測等任務都靠它,預計今年首發。
 “長征六號”身材矮小,運載能力在1噸左右,主打快速發射,滿足小衛星發射需求,已於去年9月首發成功。
 “長征七號”身材均勻,運載能力可以到4噸到14噸,用於載人航天工程貨運飛船的發射,給未來的空間站運送貨物,也可承擔載人任務。
2016-06-26 11:48:33
圖博館
當然,火箭不可貌相,“三兄弟”彼此任務不同,是根據需求和運載能力來選用的。家族中,長征七號無疑是“身材”最好的。
 新動力:長七採用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其推力比現有“長征”火箭發動機提高60%以上,同時這種燃料只產生水和二氧化碳,無毒無害,清潔環保。
 新能力:長征七號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到近14噸,是以往長征2F火箭的1.5倍,大大提升了中國航天的綜合實力。
 新結構:長七是“長腿歐巴”。四個助推器長度為現役運載火箭的2倍,接近27米,裡面裝載著超過全箭一半以上的燃料,提供最大的推力。
 新設計:長七打通了從設計到製造的全三維流程,在設計階段提前發現大量不協調問題並得到及時解決。
 新任務、新使命:長征七號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的基本型號,還將進行更多改進型號的研究,未來既可以發射低軌道衛星,同時可以發射太陽同步軌道(高軌道),還可以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深空探測軌道),可謂身兼重任。

海南文昌發射場的“五大”優勢(組圖)

與我國現有的酒泉、太原、西昌三個發射場相比,文昌航天發射場有“五大”突出優勢:一是緯度低,與較高緯度發射場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地球自轉速度,提高運載器效率。二是射向寬,滿足90度至175度射向范圍要求。三是安全性好,射向面朝大海,火箭殘骸落區位於海上,最大限度降低火箭航區和殘骸落區安全隱患。四是運輸限制少,可以採用海運方式運輸新型大尺寸航天產品,運輸方式經濟可靠。五是綜合效率高,發射場可發展空間大、運行費用低、限制因素少,利於開展對外合作,為我國航天發射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2016-06-26 11:49:47
圖博館
中國首台3米直徑航天發動機點火成功 打破外國壟斷

2016.8.3下午14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研製的直徑3米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取得地面熱試車成功。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直徑最大、工作時間最長、動力最強達150噸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它的試車成功,標誌著我國掌握了大型固體火箭助推發動機的關鍵技術。
  回應
 印度的固體火箭推力最大有400噸,歐洲600噸,美國1300噸後續提高到1880噸。
 你居然信印度自己研製的,阿三先把基礎工業弄清楚,先解決光輝和阿瓊和那個啥啥啥航母再說。
 我看你先克服盲目自大的心理吧!印度一個大國為什麼就不能有一項技術領先中國呢?中國整體比印度強,但也不是每樣都強。
 中國的運載火箭技術落後美歐,尤其是比不過日本的H2,H2A地球同步軌道最大發射能力3.7噸,H2B火箭的近地發射為19噸,地球同步8噸,H2發射成功率為94.4%。
 看看咱中國長征系列:長征3號地球同步軌道為5.4噸;長征5號近地發射為25噸,地球同步為12噸;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1957-2015,全球共發射5400多次,長征系列成功率是95.5%,而全球是91.5%。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03/doc-ifxunyxy6391011.shtml
  相關新聞
俄有意售華重型火箭RD-180發動機 美國不買中國買2016.6.28
俄暂不向中提供RD-180火箭發動機 俄媒:不想出售技术 2016.4.8
長征7號2016.6.25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氧煤油發動機YF-100推力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可提高東風5投擲能力到5噸
長征5號9月海南文昌發射場首飛, 液氫液氧發動機YF-77推力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5噸.
長征9號2030年有望首飛 ,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2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中國重型火箭驚艷亮相:世界火箭排名被徹底改寫 2016-03-23

2016.4.10,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迄今為止世界各國已經完成了5000多次運載火箭發射,將6000餘顆太空飛行器送入了太空。按照運載能力劃分,運載火箭分為小型(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及以下)、中型(2-20)、大型(20-50)和重型(50及以上)四類。
2016-08-04 12:33:47
圖博館
第一名:美國土星5號運載火箭
三級液體燃料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110.6米
直徑:10.1
質量3039噸
低地軌道載荷:119噸
(美國土星5號火箭是目前人類唯一的載人登月火箭,高110.6米,直徑10.1米,起飛重量30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9噸,月球軌道45噸。中國重型火箭也應該達到這個量級。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第二名:俄能源運載火箭
捆綁式單級重型運載火箭
高度60米
質量2400噸
低地軌道載荷:105噸
  第三名:蘇聯N1運載火箭
五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17米
高度105 米
火箭重2735噸
低地軌道載荷:75噸
  第四名:美國德爾塔4重型
捆綁式兩級重型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77.2 米
火箭重733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第五名:阿麗亞娜5EAC火箭類型: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4米
高度59 米
火箭重777噸
低地軌道載荷:21噸
  第六名:中國長征5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5米
高度63米
火箭重850噸
低地軌道載荷:25噸
2016-08-04 12:34:40
圖博館
第七名:日本H-2B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4米
高度49米
火箭重531噸
低地軌道載荷:14噸
  第八名:中國長征七號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53.1米
火箭重597噸
低地軌道載荷:13.5噸
  第九名:中國長征2F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直徑3.35米
高度62米
火箭重464噸
低地軌道載荷:8噸
  第十名:俄羅斯聯盟運載火箭
捆綁式兩級運載火箭
高度45.6米
直徑10.3米
質量308噸
低地軌道載荷:6.4噸
  未來有望成為第一 SLS火箭
SLS計劃早在2011年就已經公開,由NASA主持。其早期型號的發動機使用的也是與太空梭相同的RS-25D液氫液氧燃料火箭發動機和同樣的固體助推器。該系列中最大型火箭起飛時總推力可達880萬磅(約合4000噸),相比之下,為阿波羅登月計劃研製的此前世界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總推力也只有3340噸左右。美國計劃後續再研製取消可回收要求和簡化部分結構後的RS-25E/F發動機,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最終計劃研製出可將130噸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的型號,這將超過「土星5號」創造的12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的紀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https://read01.com/GBm4zK.html
2016-08-04 12:35:56
圖博館
世界知名火箭發動機_百度百科

  美國F-1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單室液體火箭發動機,用於土星5號火箭,單台推力700噸,使用煤油做燃料,液氧為氧化劑。直徑3.645米;長度5.598米;總重8451.66公斤.
  俄羅斯RD-170液體火箭發動機
俄羅斯研製的世界最大推力液體火箭發動機,使用煤油+液氧,單台推力800噸(採用四燃燒室,四噴嘴設計,也有人認為它是四台發動機並聯,但共享燃氣發生器和渦輪泵) ,用於能源號和天頂號 (RD-171,RD-170的改進型)第一級。其衍生型號有RD-180,推力400噸,相當於把RD-170一分為二,雙燃料室,雙噴嘴,用於美國擎天神II和擎天神III運載火箭的第一級。RD-191,單台推力200噸,單室單噴嘴,相當於把RD-170再一分為二,用於俄羅斯安加拉運載火箭。RD-191的衍生型號RD-151被出售給韓國,用於羅老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RS-68液體火箭發動機
美國研製的世界上最大推力液氫液氧發動機,推力300噸級,用於德爾它四號運載火箭的第一級。
  美國航天飛機液體主發動機(SSME)
美國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使用液氫液氧,推力200噸級,最大的特點是可重複使用。
  美國航天飛機固體火箭發動機
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火箭發動機,單台推力高達1200噸,可重複使用10次,用於美國航天飛機捆綁助推器,其改進型用於戰神1號火箭主動機和戰神5號火箭捆綁助推器。
http://baike.baidu.com/view/49000.htm

中國最強火箭發動機獲突破推力仍落後美日2016.6.3鳳凰軍事

中國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最早要追溯到1960年代的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1957年,蘇聯贈送給中國2枚R-2型導彈,我方將1枚留作研究,另1枚投入測繪仿製,發展中國自己的第一個彈道導彈型號:東風-1。1960.11.5,東風-1試射成功,最大射程600公里,彈重20.5噸。東風-1採用單級液體火箭發動機,氧化劑為液氧,推進劑為酒精。後來,中國逐步研製了一系列航天用途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代號均為YF(即“液體”和“發動機”兩個詞的拼音首字母)。從推進劑方案來看,包括以下四個分支:
2016-08-04 12:36:56
圖博館
分支一:硝酸-27S(HNO3-27S)+偏二甲肼UDMH
25-30噸級推力的YF-1,YF-1,YF-3;100噸級的YF-2,YF-2A等等(YF-2/A由四台YF-1捆綁而成,因此實際上不能算是一種獨立的發動機型號)。
  分支二、四氧化二氮N₂O₄+偏二甲肼UDMH
70噸級推力的YF-20,YF-20B,YF-21,YF21B,YF-22,YF-22B,YF-24,等等。這個分支的液體火箭發動機, 經過了數十年的研製歷程,成為中國大型彈道導彈和航天發射的主力發動機。雖然中國其他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燃料已經逐步固體化,但民用航天發射至今仍然採用該類型的液體發動機。而且,在過去的所有飛行發射試驗中, 這個系列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保持了極高的成功率。
  介紹了前兩個分支,下面就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氫氧發動機。
  分支三:液氧LH2+液氫LOX
氫氧發動機,採用252℃的液氫和零下183℃的液氧分別作為燃料和氧化劑,因此被稱為“冰箭”。中國氫氧發動機的主要型號如下:
 YF-73,推力4.5噸力,真空比衝425秒、總工作時間750秒。1984年首發,用於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第3級動力。
 YF-75: 推力8噸,真空比衝438秒。1994年首發,用於長征3號甲、長征3號乙及長征3號丙第3級。其改型YF-75D於2006年開始研製,2014年進入驗收階段,準備用於長征5號的二級動力。
 YF-77:推力約70噸,真空比衝約430秒,發動機500秒長程熱試車成功,用於長征5號的芯一級動力。其70噸推力雖然已經比YF-75幾乎高了一個數量級,但與國際主流液氫/液氧發動機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比如,
 日本H-IIA/B火箭上LE-7A的推力112噸;
 歐洲阿麗亞娜5的火神2 (Vulcain2)的推力137噸;
 蘇聯1980年代研製成功150噸級的RD-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2000年代研製成功200噸級的RD-10120液氫液氧發動機
 美國1960年達研製百噸級的J2氫氧發動機
 用於美國航天飛機的SSME氫氧發動機推力達到了213噸
 2002年首發的美國德爾塔4火箭的RS-68的推力344噸
 用於登陸火星的SLS火箭動力RS-25發動機,在2015年已經進行了500秒和650秒長程點火試驗,預計2018-2020年發射。
2016-08-04 12:37:56
圖博館
就連軍迷們一直不屑一顧的阿三,也在這方面的實際應用上暫時領先中國。2014.1.5,印度成功發射GSLV-D5運載火箭,該火箭的第三級首次成功應用了印度國產氫氧火箭發動機CE-20,推力達到了20噸。
 那麼,人們不禁要問,除了70噸級的YF-77,中國還有沒有更大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呢?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2011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國未來將發展重型液氫液氧發動機:即推力200噸級,推力為2460千牛、比衝為425秒的液體發動機。該型發動機預計2030年將用於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的二級級動力。
http://news.ifeng.com/a/20160603/48909099_0.shtml

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全解析2016.6.22新華社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1970.4.24,長征一號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二號
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是一種兩級火箭,是中國航天運載器的基礎型號。1975.11.26,長征二號完成了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任務。長征二號先後有長征二C、長征二D、長征二E、長征二F等改進型。其中長征二F是我國的載人航天火箭,截至目前,已將我國10艘神舟系列飛船和10名航天員安全送到太空。
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基礎上於1984年研製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級低溫高能液氫液氧發動機。為了適應通信衛星容量和重量不斷增大和變化的要求,此後我國相繼研製出長征三甲、長征三乙、長征三丙三種運載火箭。“長三甲”系列不僅拓展了我國火箭使用範圍,也成功打入國際市場。
長征四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等火箭,主要擔負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火箭、發射太陽同步軌道的對地觀察應用衛星等任務。
長征六號
長征六號運載火箭是三級液體運載火箭,動力系統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具有無毒無污染、發射準備時間短等特點,主要用於滿足微小衛星發射需求。2015.9.20,成功將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我國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2016-08-04 12:38:59
圖博館
長征十一號
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是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也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唯一一型固體型號,主要用於滿足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等應急情況下微小衛星發射需求,能實現24小時以內的快速發射。2015.9.25,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點火發射,成功將4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
長征七號
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為發射貨運飛船而全新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也可用於發射人造衛星等其他航天器。長征七號2016年6月發射。火箭採用了液氧煤油發動機等新技術,箭體總長53.1米,芯級直徑3.35米,捆綁4個直徑2.25米的助推器,起飛質量約597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3.5噸。
長征五號
作為我國目前起飛規模和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長征五號2016年下半年首飛。長征五號火箭首次採用5米大直徑的箭體結構,總加註量達到780噸,起飛時共有10台發動機產生1078噸的推力,具備近地軌道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的運載能力。長征五號將直接服務於我國探月三期工程、載人空間站工程和火星探測工程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並用於不同軌道大型載荷及深空探測任務載荷的發射。
長征九號
我國重型火箭長征九號2030年有望首飛。長征九號直徑9米、長100米、起飛重量3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00噸。

獵鷹、質子、阿里安火箭價格競爭激烈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6.5.1日宣布,其“重型獵鷹”報價為9000萬美元,該型火箭近地軌道最大運載能力54.4噸,地球同步22.2噸,能向火星發射最大13.6噸有效載荷,預計最早於2016年11月首飛。該公司已投入商業使用的獵鷹-9價格為5400~6200萬,近地軌道22.8噸,地球同步8.3噸,能向火星發射4.02噸。另外,SpaceX還計劃重複使用獵鷹-9第一級,將使報價下降約30%。
 歐洲和俄羅斯為爭取航天發射市場,紛紛採取措施應對SpaceX公司的挑戰。
俄質子火箭價格在7000萬以內,而4年前約1億美元。歐洲正在研發下一代阿里安-6將於2020年首飛,與現在的阿里安-5,每千克發射價格降低40~50%,阿里安-6的載荷和容積都是獵鷹-9的兩倍,價格卻不到其兩倍。
2016-08-04 12:40:07
圖博館
席亞洲:“航天馬車夫”俄羅斯為何沒錢賺?

主管軍工的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2016.5.27在工業和貿易部會議上說:“我們如今在航天領域(的勞動生產率)僅為美國的1/9。我們所有雄心勃勃的項目都表明,我們應當將生產率提高150%。但即便我們提高了150%,終究還是趕不上他們。”
  對於很多中國讀者來說,印像中的俄還是一個航天強國。作為一個能維持一套獨立全球定位系統(雖然經常宕機)和掌握覆蓋全球的軍用全球偵察、通信能力(雖然經常因為衛星爆炸、老化出現死角)的國家,俄絕不是這位記者說的那樣,“無法被稱為航天大國”。
  然而,鮑里索夫文章里至少有一點沒說錯:“即便算上出口火箭發動機和向美國航天局宇航員出售'聯盟'號飛船席位的收入,俄羅斯在全球航天市場上佔據的份額依然不超過1%。”
  2015年俄羅斯在全世界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中,從發射次數來說獨占鰲頭,達到33%(29次)。但在航天市場上最大的兩個領域——太空通信和衛星平台、航天設備製造方面——俄幾無立足之地。換句話來說,乾了很多事,卻賺不到多少錢。
  沒辦法,廉價運載火箭實在太多。
上世紀90年代,運載火箭在商業發射市場上利潤率可達20-30%,甚至高達50%的水平。一時間,俄、烏、美、歐、日、中、印……各國都拼命來做這個“太空馬車夫”。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國際衛星市場日益被西方壟斷,國際航天發射市場的好日子也迅速走到盡頭。
  俄被死死排除在衛星製造和運營之外,只能去做商用發射市場,而這個市場的利潤率不斷降低。
  一方面,航天商用發射市場陷入惡性價格戰。美國太空探索公司的獵鷹9現在的價格5400-6200萬美元可與中國長征2號媲美——這就讓俄非常難堪。他們的質子目前被迫降價到7000萬美元以內,以與獵鷹9競爭——幾年前,它的發射價格是1億美元。
  另一方面,質子近年來事故不斷(2001-2014發射了76次,成功率91%),這導致其保險費率高得驚人,7000萬的總價,包含20%以上的保險費。
  上述兩個原因導致俄在商業航天發射上的利潤真的不高,目前實際利潤率很可能低於10%。
2016-08-04 12:41:03
圖博館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 開啟首次月背之旅

2018-12-8,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嫦娥四號主要是開展月球背面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開展月球背面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探測與研究;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探測研究。
  為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開放共用,嫦娥四號任務開展了4項科學載荷方面的國際合作,搭載了3項由國內高校研製的科學技術試驗專案。
  自2004年正式啟動以來,中國探月工程已經取得四戰四捷。2007年,嫦娥一號實現繞月探測;2010年,嫦娥二號,獲得國際最高的7米解析度全月圖和月球虹灣地區1.5米高解析度局部影像圖;2013年,嫦娥三號成功落月,成為了在月球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人造航天器;2014年,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成功。

美媒《福布斯》2018-12-5西方為何對中國登月這麼無知?

  雖然專家認為嫦娥四號探測器著陸成功的可能性僅為50%,但如果NASA這麼做,西方的互聯網將為之瘋狂。那麼,為何當中國這麼做時卻沒有在西方引起轟動?
  在西方,中國太空專案幾乎鮮被報導。即便被報導,也通常是出於美國反對。當得知中國開始登陸月球並向火星進發時,人們錯愕不已。這使SpaceX想起太空競爭早期,當時西方對蘇聯的切實成就感到匪夷所思。
  SpaceXNASA每年支出高達359億美元,歐洲航天局57億,中國僅49億。然而中國不僅將嘗試登陸月球背面,還包括明年發射從月球採集樣品並返回地球的嫦娥五號等。
  相關新聞
美國獵鷹9號12.7回收失敗
  回應
不是說SpaceX火箭回收技術,早已是輕車熟路了嗎?
簡單來說,因為這枚火箭的設計使用目標,就是兩三次。
你關注不關注我們都在做,而且砥礪前行!西方自己有優越感那是你自己的感覺,和我們沒關係!
中國比西方優越了幾千年,只是停留了一個世紀。
西媒讓大多數西方人成了井底之蛙,我想說的是:幹得漂亮!
2018-12-08 09:07:32
圖博館
嫦娥四號登陸位置真完美:旁邊就有一個隕石坑 2019-01-03 新浪軍事

  2019年1月3日10時26分,嫦娥四號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
  10時15分,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發出指令,嫦娥四號探測器從距離月面15公里處開始實施動力下降,7500N變推力發動機開機,逐步將探測器的速度從相對月球1.7公里每秒降到零。在6-8公里處,探測器進行快速姿態調整,不斷接近月球;在距月面100米處開始懸停,對障礙物和坡度進行識別,並自主避障;選定相對平坦的區域後,開始緩速垂直下降。約690秒後,嫦娥四號探測器自主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馮.卡門撞擊坑內。落月過程中,降落相機拍攝了多張著陸區域影像圖。
  嫦娥四號由著陸器和巡視器組成,共配置包括2台國際合作載荷在內的8台有效載荷,其中著陸器上安裝了地形地貌相機、降落相機、低頻射電頻譜儀、與德國合作的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等4台載荷;巡視器上安裝了全景相機、測月雷達、紅外成像光譜儀和與瑞典合作的中性原子探測儀。這些儀器將在月球背面通過就位和巡視探測,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與研究,巡視區形貌、礦物組份及月表淺層結構研究,並試驗性開展月球背面中子輻射劑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環境研究。此外,著陸器還搭載了月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嫦娥四號任務為中外科學家提供了太空探索的機會。
  科學家認為,月球背面比正面更為古老,對研究月球和太陽系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價值。月球背面也是一片難得的寧靜之地,遮罩了來自地球的無線電信號干擾,在此開展低頻射電天文觀測可以填補射電天文領域在低頻觀測段的空白,為研究太陽、行星及太陽系外天體提供可能,也將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雲演化提供重要資料。中國國家航天局願以此為基礎,與世界各國航太機構、空間科學研究機構及國外空間科學愛好者,開展合作,共同探尋宇宙奧秘。
  相關新聞
“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第一行“腳印”
美向中國索要嫦娥四號探測器軌道資料 中方斷然拒絕(回應:美國是一個下霸道和不要臉的國家,過去如何封殺中國的?)
嫦娥四號上為啥沒美儀器?美媒:遏華法案自縛手腳
環球時報社評:希望有一天中美太空人月球握手(回應:自作多情!要不你做個網路調查吧,看看有幾個人支援你的想法)
印度原定2019-01-03發射月球探測器與中國競爭 卻再次延期
2019-01-05 06:50:03
圖博館
回應
阿三趕中超美 精神值得學習
阿三啊,玩航太美國都玩不起了,俄羅斯玩解體了,你連廁所都建不起還搞什麼航太啊,信我話有錢多發展本國經濟才是硬道理。
什麼都要跟中國比,太無自信了,遲早累死.
就和阿三這樣耗下去,到時候也讓它解體
阿三一向志大才疏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1-03/doc-ihqfskcn3751090.shtml

法媒: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 中國首次超過美國

  法國《回聲報》網站2019-01-01刊登題為《在星空競賽中,中國首次超過美國》的文章稱,2018年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了39次,相當於當年全球發射總量的30%,超過美國的31次,而歐洲則越來越難於保持位置。
  面對美國的全球定位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2018年12月底,中國宣佈自己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經歷2018年19次發射之後,北斗系統已包含33顆在軌衛星,預計到2019年還要發射11顆衛星!同預計2020年達到30顆衛星的伽利略系統相比北斗的佈局更加迅速。中國提到要到2020年讓北斗提供全球服務。
  北京還開始走出國門在國外尋找合同,同諸如歐洲的阿麗亞娜航太公司或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相競爭。2018年12月初,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將兩顆沙烏地阿拉伯的衛星送上天空。
  儘管中國在蓬勃發展,美國依然是太空領域的超級大國。馬斯克創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今年取得了驚人的突破,而傳統上的火箭發射裝置波音的“德爾塔”火箭和洛克希德•馬丁的“宇宙神”火箭則相對黯然。太空探索技術公司2018年進行21次發射,佔據太空發射市場18%的份額,由此毫無疑問地證明了全球第一的地位。2018年12月23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為美國空軍成功發射第三代全球定位系統的首顆衛星。
  作為太空領域的傳統玩家,俄羅斯2018年依靠它耐用的聯盟號挽回了臉面(楨:?)。聯盟號主要負責將宇航員們送上國際空間站。俄羅斯2018年還在全新啟用的東方港航太發射場完成了一次聯盟號的完美發射。但是,隨著美國向國際空間站派遣宇航員計畫的結束,莫斯科在為自己的火箭發射裝置尋找新的客戶上面臨壓力。
  文章指出,在這場新的激烈競賽中,歐洲正被邊緣化。阿麗亞娜航太公司2018年實現11次發射,其中8次是使用歐洲的火箭發射裝置。阿麗亞娜的歐洲項目如今只占全球火箭發射的5%,僅相當於印度的火箭發射量。
2019-01-05 06:52:09
圖博館
中國人在月球栽的嫩芽已經"死了"?這事沒那麼嚴重

  2019-01-15,中國完成了航太史上的一次創舉:嫦娥四號上搭載的棉花種子長出了嫩芽。這是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培養植物並生長出第一片綠葉。
  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這幾天,外媒卻紛紛以“中國在月球上的植物已死”為標題,報導了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運。
  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外媒引述的消息來自科普載荷專案組前幾天所做的情況介紹:
  目前,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已進入斷電狀態,載荷內部在月夜溫度零下52℃的情況下,所攜帶的六種生物將結束本次科普試驗使命,處於冷凍狀態。待下一個月晝期溫度上升後,在全封閉狀態的生物科普試驗載荷罐中,六種生物將被慢慢分解成無害的有機物,並將被永久封存在生物科普試驗載荷內部。”
  辛苦長出的嫩芽就這麼死了,對於這個結果,有網友表示不解。
  其實這次實驗的意義在於我國在月球這種特定環境下首次實現植物的成功發芽,光憑這一點,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眾所周知,月球晝夜溫差極大。連我們的玉兔二號月球車都一度休眠,以熬過月球上酷熱的白晝。這次的實驗通過研究生物在月球低重力、強輻射、自然光照條件下動植物的生長發育狀態,為人類今後建立月球基地提供研究基礎和經驗。
  回應
我家隔壁老趙,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煙花,說是好看。家裡人都快餓死了他也不管
我家以前隔壁老李,窮的連飯都吃不飽。但是他經常借錢買書看,常被別人說沒用,可後來成功逆襲,步入上流社會!!他家七大姑、八大姨天天笑得合不攏嘴!
說實話,現在送外賣都能有小一萬的收入,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環境裡還能把自己餓著也是一種本事。
死就死了,探索太空難道不允許失敗?
這明擺著按部就班完成了想要做的每一件事,那裡失敗了?
這個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比如說,奧運會中國會拿很多金牌,但實際上中國體育並不強。
然而中國體育在世界上競爭力本來就很強,依據就是你說的奧運會表現
https://tech.sina.com.cn/d/s/2019-01-19/doc-ihqfskcn8453226.shtml
2019-01-20 09:05:57
圖博館
英媒:為建基地鋪路 中國在月球上種植物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019-01-15報導,人類在月球上種植的植物首次發出嫩芽,這為我們建立能產生食物和空氣的月球基地鋪平了道路。

大陸為何要大費周章登陸月球背面? 2019-01-19 聯合報

日經中文網2019-01-18報導,以美國的阿波羅號為代表,此前人類航天器的著陸的地點均為月球正面。背面從地球無法看到,同時難以實現直接通信,因此著陸難度更大。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在地形和結構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在月球和地球的歷史研究和資源探測等方面被期待取得成果。
  日本國立天文臺助教荒木博志表示,按主流理論,月球和地球是在大約46億年前、由原始地球和火星大小的巨大行星相撞而形成的。一般認為相撞之後的月球覆蓋著黏稠的熔化岩漿,隨後不斷凝固。不過,凝固方式並不一致,背面較厚的地殼形成於比正面更加古老的時代。如果調查背面的情況,或許能弄清更遙遠時代的月球和地球。「月球與地球不同,約40億年前的狀況仍大量被保留著」。此外,據稱,嫦娥四號還將與中繼衛星配合,從月球通過電波對宇宙進行觀測。頻率低的電波由於覆蓋地球的電離層等影響,從地面進行觀測時難以使用。但如果是月球的背面,則不會受到電離層和人工電波影響。這或將成為未來利用建在月球的射電望遠鏡來觀測宇宙誕生之初奧秘的第一步。
  新華社旗下的《參考消息》19日也引述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研究員楊宇光的說法指出,嫦娥四號的著陸位置在月球背面南緯45度左右。大陸國家航天局早前即曾表示,中國探月重點在月球南極,本周新公佈的計畫又顯示,嫦娥六號、七號、八號都要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在月球南極執行任務主要有兩方面優點。從科學角度上講,這裡地質構造比較古老,有利於研究月球歷史和形成原因。不過,這一位置的工程層面意義其實更重要。月球南極存在永久光照區和永久陰影區。永久光照區對解決科考站的熱控問題和能源供應問題十分有利,便於將來建站。永久陰影區可能存在大量水冰,開採這些資源也可能為更多活動提供便利。
  回應
花了一堆錢只是為了爭面子。
搞科學的一步一步來,搞政治的口水噴不到一公尺。
 相關新聞
嫦娥四號創下世界紀錄,總投入約1公里地鐵造價5億人民幣,西方炸鍋了
2019-01-20 09:07:57
圖博館
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準備? 採掘水或是首要任務 2019-01-21 科技日報

月球探索的前景正變得明亮起來。與此同時,人類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計畫開始受到越來越多人關注,並被認為已在逐步推進。
儘管航太機構通常都不會預告這一時間表——部分原因在於月球駐人基地的目標很可能會超過預算週期,另一部分原因則是他們需要企業來為各個階段提供資金。不過近些年,歐空局(ESA)主席一直強調,若干國家和企業計畫合作建立人類半永久性月球基地,他稱之為——月球村。
  水,水,水
只要到了別的星球,第一個挑戰都是採掘水。
阿波羅計畫曾從月球赤道上取回部分樣本,顯示那裡是異常乾燥的。不過,十年前發現月球極地有水冰的驚天消息,改變了一切。
現在,NASA已經委託幾家公司開發可以攜帶採掘設備的月球探測器,最早明年就開始動工。科學家們認為,月球上的水足夠多,根據目前的資料估計,可能兩極各有100億噸。
大部分的冰都會被採掘出來用作燃料。根據科學家的計算,私營礦業公司每年只需要採掘1000噸左右的水,並將其電解成為氫和氧,用作燃料就可以獲利。
不過,-249℃的月球坑可以說是太陽系中最冷的地方之一,這意味著挖掘器械需要額外的熱量和能量才能采出這些水並將其轉換成燃料。對私營公司來說,基於自然衰變產熱的鈈基電池太貴了,所以採掘最可能是利用太陽的能量。
其實,月球上也有另一種水源:月球土壤。其也被稱為表岩屑,裡面含有矽和金屬氧化物,大約平均43%品質分數的氧。理論上看,將月球土壤加熱到超過900℃,在這一溫度下,宇航員從地球帶上去的氫氣或碳就可以把氧從礦物中“剝”出來,和氫元素結合形成水。
從土壤裡提取氧的過程,還能產生一些稀有金屬作為不錯的副產物。不過,科學家也計算了一下,將氧從化學鍵中釋放,其實比加熱冰更耗能。
  是另一個南極嗎?
與採掘水冰的利潤問題相比,科學家們更關心的是:建造一個用於科學實驗的基地。這可能會讓月球變成像南極科考站似的情況,其完全出於科學興趣而為。
美國西南研究院的行星科學家羅賓•坎納普表示,科學家對重返月球後可以做的實驗充滿期待。譬如,古老的月球坑採樣實驗就可揭示出地月系統是如何形成的,當時太陽系仍然處於早期狀態,小行星還在撞擊月球。科學家還希望能夠分析月球的水迴圈和地震學,再安裝一個免受地球干擾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專攻早期宇宙輻射。
2019-01-21 09:46:37
圖博館
但南極再艱苦也是在地球上,月球卻幾乎沒有大氣和磁場的防護,因此基地的房子必須能抵抗帶電粒子輻射以及小型隕石。最開始的簡易居住所可能要從地球帶過去,再用厚達幾米的沙土或表岩屑層層覆蓋。
月球上也有些自然條件可以利用——懸崖、峽谷、山洞和熔岩洞,都可以保護基地。根據日本“輝夜號”飛船以及美國“聖杯號”探測器提供的資訊,月球正面馬利厄斯丘陵就有一條“候選”隧道,長達數千米。
現在,研究人員正在地球上試驗如何更好地完善月球建築:德國航空航太中心(DLR)實驗室裡,科學家利用表岩屑培養人工石,目前,磚塊已經有混凝土五分之一的強度了。
  作物可以自己種
一個自給自足的月球基地裡,最後一項要素就是食物。在封閉生態系統中,植物可以迴圈利用有機廢物,並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可呼吸的氧氣。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科學家羅伯特•穆勒認為,如果人類在月面上只是短期逗留,又無法就地培育食物的話,基地專案可以說就沒什麼指望了。
但中國的志願者早已經在“月宮1號”類比基地的封閉生態系統裡破紀錄地居住了370天,他們在裡面種植作物,並通過養黃粉蟲來獲取蛋白質。而今年1月15日,中國科學家在嫦娥四號生物科普試驗載荷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人類首次在月面的生物生長培育試驗成功,棉花種子成為在月球上種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
對國際空間站(ISS)的宇航員來說,他們已經吃過在太空種植的生菜等綠葉蔬菜了。NASA甘迺迪航太中心內,有一個項目就叫做“蔬菜”(Veggie),目的是選擇出能在密閉空間裡茁壯成長,且富含維生素C1、維生素K和鉀(這些營養素在存儲中最容易流失)的蔬菜,最終甘藍拔得頭籌。
其實早在2017年底,美國探月計畫就被認為出現了轉向。但和再來一次阿波羅計畫相比,航太機構可能傾向于逐漸建立一個可持續性的基地。
綜上來看,月球基地可以開展科學實驗,可以為人類登陸火星提供測試場地;另一方面,私人企業也可以通過採掘氧氣和氫氣作為燃料來獲利。那麼以後,我們抬頭看地球的衛星,可能如同在看一個加油站——它可能是人類實現長途空間旅行的基石。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01_21_487580.shtml?s=sygdkx
2019-01-21 09:48:03
圖博館
俄媒:在航太領域 中國已完成了俄羅斯30年後的目標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2019-02-01文章稱,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航太發射,再度超越所有對手。
  我們不妨用俄羅斯有些天方夜譚的月球研究計畫來加以比較:重型火箭的研發、改造“聯盟”號飛船用於探月等。我們當然期待著莫斯科的雄心能成為現實。然而,我們未必能夠追上不久前還是“徒弟”的中國的腳步。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啟動於2004年。它包括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3個階段。
  如今,我們更目睹了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的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
  探月的下一階段是嫦娥五號的科考,它將在2019年完成,目標是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
  2020年,將實現太空人的月球登陸。這並非異想天開,因為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其他相關設備的打造以及太空人的培訓也在推進當中。
  在2050年之前啟動包括火星在內的遙遠行星飛行之旅。北京還打算發射飛往銀河系之外的特殊深空探測器。
  目前,為探索其他星球、尋找地球外文明,中國已經動用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體量龐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
  顯見的是,中國的探月工程跟它對空間站的打造一樣,都在向全球展現自身科技發展的實力與成就。
  2018年,中國的航太發射數量是俄兩倍還多。若是從整體上評價中國的太空計畫,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不久前的“徒弟”正在迅速追趕,並已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老師”的水準。在50年前,這是誰都無法想像的。
  中國憑藉宇宙速度,迅速躋身全球航太大國之列。目前中國已經解鎖了幾乎所有的太空技術和太空探索活動。它正在研發可多次使用的太空船和超重型火箭。論及北京取得的獨一無二的航太成就,那麼不得不提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另一個則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中國航太工業正按照國家發展的規劃、為未來50年擘畫的航太戰略藍圖,有條不紊地推進。
  相關新聞
馬斯克承認自己愚蠢 決定擱置火星先去月球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03/doc-ihrfqzka3413511.shtml
2019-02-04 08:27:18
阿楨
太空競賽不落後 中國追美趕俄 2019-07-21 台灣醒報

50年前人類首度登月時,中國在太空競賽中幾乎沒有分量,隨中國壯大、富強,中國的太空探索進度正快速追趕美國,預期2020年將開始探索火星、設立永久太空站,2030年讓中國太空人登上月球。在中國奮力追趕下,以往太空競賽中居領先地位的俄羅斯表現相對黯淡許多,要能夠重居領導地位將非常困難。
據CNN報導,中國沒有官方太空探索計畫預算,但外界估約58億美元,這僅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 2020年預算226億的1/4,不過中國發展企圖心可不會因為預算較小而縮減。
日本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今天在一顆遙遠的小行星「龍宮」著陸,以協助科學家瞭解太陽系演化歷史。印度太空探測船「月球飛船二號」原本15日要發射升空,但因為燃料技術問題,發射前不到1小時緊急喊停。
俄太空產業近年來發生腐敗、缺乏專業知識,以及多起機件故障的醜聞,都讓觀察家認為,俄太空產業危機更深了。

登月50周年 美想重返月球 先闖政治迷宮 2019-07-22 聯合報

美國太空總署廿日歡慶人類首度登月成功五十周年,但美國載人太空事業的未來一波三折,因為各界都知道要重返月球才能上火星,但是,每次登上大位的新總統都想改變前任總統目標,預算更不見得有如一九六○年代那般慷慨,使負責執行的太空總署不僅得克服技術難關,還得走出華盛頓的政治迷宮。單是在川普政府頭兩年,美國載人太空計畫目標就已多次更改。原本火星的急迫性不高,太空總署準備等到重返月球有更多進度後再說,但現在川普希望太空總署更常宣傳火星任務。
原本太空總署打算讓太空人重返月球的時程是2028年,沒想到在美國總統川普授意下,今年春天太空總署宣布登月時間提前至2024年,讓川普若能連任,得以在第二任結束前看到美國太空人重新踏上月球。
太空總署目前最大問題是經費不夠,今年五月白宮才要求國會對明年度太空總署預算再增加16億。若要讓美國太空人重返月球,可能得花上兩至三百億,而且與五十年前阿波羅計畫不同的是,如今美國非常仰賴民間太空企業的技術。
2019-07-22 07:43:02
阿楨
美媒:太空任務命名體現中國浪漫主義

美國SPACEREF太空新聞網2020-01-18文章,原題:太空任務名字體現中國浪漫主義 過去幾個月來,中國的航空航太業見證了許多里程碑事件。除了慶祝科學成就,公眾對中國航太任務的獨特名字越來越感興趣,其中很多源自中國的神話傳說。
比如 “神舟”飛船字面意思是“天堂之舟”,也是“神州”的諧音。中國的探月工程及月球探測器的名字來自月亮女神嫦娥和她的寵物玉兔。再比如,嫦娥四號探月任務的中繼衛星被稱為“鵲橋”。在中國民間故事中,鵲橋讓一對被銀河分隔的夫婦能夠相會。同樣,“鵲橋”中繼衛星為月球和地球之間的通信提供了“太空之橋”。中國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被命名為“悟空”。名字源自經典小說《西遊記》,人們希望探測衛星在廣闊太空中找到暗物質,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
中國人對探索宇宙的渴望可追溯到遠古時代。除了在詩詞中表露出好奇心,一些人甚至嘗試探索宇宙。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發明家魯班製造了會飛的木鳶,明朝一位傳奇官員試圖用土制火箭將自己射向太空。
古代中國人不遺餘力地探索行星定律以制定農曆,也被太空的神秘所迷惑,因此創造出許多神話傳說來解釋他們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夸父追日”。這些傳統故事已成為中國科學家命名重大航太任務的靈感來源。
美國的太空飛船和漫遊車名字類似“挑戰者號”“機遇號”“勇氣號”,反映了積極進取的精神。這與中國人的命名方式不同,後者反映了對太空的一種浪漫主義和敬畏感,以及他們傳承傳統文化和祖先科學精神的努力。隨著中國航空航太工業飛速發展,越來越多體現中國浪漫主義情懷的故事將呈現給世界。
2020-01-28 09:06:36
阿楨
火星探測!陸首次任務命名為天問一號 2020/04/24 中時電子報

圖為中國大陸火星車與著陸巡視器外觀設計構型圖。這款火星車和玉兔號月球車一樣,要靠太陽能驅動。由於火星光照強度小,火星大氣對陽光有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比月球車更困難,因此火星車比「玉兔」多了兩個太陽能面板「翅膀」。
  中國大陸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備受關注,4月24日是「中國航太日」,中方宣佈,行星探測任務命名為「天問系列」,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則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將依次編號。
  據《人民日報》報導,這名稱源自屈原長詩《天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寓意探求科學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創新永無止境。
  綜合外電報導,儘管新冠肺炎衝擊,但中方的火星任務很可能還是會按照計畫,在今年7月發射。去年12月長征5號火箭成功返回地球,對中方的火星任務是好消息,因為它將參與發射任務。
  今年1月時,中方成功測試了發動機,而火星任務車也進行了太空環境測試。儘管官方並未發表評論,但從種種跡象看來,中方的火星應該正按計畫進行。這是大陸最富雄心的計畫,要是成功,不僅能和美國並駕齊驅,更能讓國家的相關技術脫胎換骨。
  探險家太空控股公司(Voyager Space Holdings)執行長泰勒(Dylan Taylor)說,至今中方的火星任務是最複雜的,它結合了軌道載具,登陸載具和火星探測車,要是他們成功,無疑將使中方太空計畫名列前茅。
  研究顯示,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探索火星有助於人類瞭解地球。世界主要航太國家紛紛致力於火星探測,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前蘇聯就開始進行火星探測活動。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424001994-260417?chdtv
2020-04-26 07:20:49
阿楨
極其罕見:NASA這次冒著違法的風險也要跟中國交換資料

  2021年1月至3月,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就交換火星探測器軌道星歷數據舉行多次會談及交流,以確保火星探測器的飛行安全。這個新聞讓很多人大惑不解,美國不是立法禁止了和中國的航太交流與合作嗎?NASA這樣做不是犯法了嗎?
  對此,NASA特地解釋說,這次交流已經向國會提交申請,並且獲得了特批。這也是著名的“沃爾夫條款”生效10年來,雙方第一次正式的雙邊交流。
  在航太對華合作的問題上,美國內部並不是鐵板一塊,不同利益集團有著不同的訴求。以NASA為代表的科學界對於來自中國的科學資料、研究成果有重大需求,以反華為賣點的右翼勢力卻希望通過技術封鎖來阻止中國航太的進步。1340條款生效十年來,中國航太發展越來越快,證明封鎖派的判斷和政策是完全失敗的。在這種背景下,合作派的話語權顯然有所提升。
  然而隨著中國航太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取得了很多NASA沒有的資料和成果。比如月背降落、月球中繼衛星、月壤採樣返回,等等。特別是“嫦娥五號”的月壤採樣返回,雖然美國手中有大量阿波羅時代取回的月球樣品,但採樣地點與嫦娥五號並不相同,這意味著樣品也不相同。所以,對華交流與合作,已經越來越成為NASA的剛需了。
  美國國會雖然高度反華,但並不缺少對基本事實的認識和判斷能力。
  同時,我們也不能簡單地採取樂觀情緒。如果會談結束之後,美方發現自己不需要擔心火星探測器碰撞問題後,立刻中斷交流、恢復封鎖,也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全力以赴推進中國自己的航太事業發展和重大型號研製發射,是唯一正確的方式。美國人肯合作或者不肯合作,都不可能動搖中國航太事業的大局。
  相關新聞
中俄將合建月球科研站,俄專家:回應美國登月計劃,開啟太空競爭新時代
2021-04-02 09:52:51
阿楨
美媒:拜登新導彈專案耗資千億 升級民兵3只需花1/10 2021-04-21 新浪科技

  美媒《福布斯》2021-04-09報導,拜登政府公佈了五角大樓2022年預算7150億美元,比2021年7040億增加,這讓一些人對軍費沒有大幅削減感到失望。眾議員普拉米拉•賈亞帕爾是去年提出軍費削減10%的發起人之一,她表示,美國軍費的支出超過了排在我們後面的10個國家的總和。
  為了讓去年支持其贏得總統大選的議員們滿意,拜登可能很快就會採取一些措施,或許會暫停目前最昂貴和最有爭議的核武器計畫——陸基戰略威懾系統(GBSD)。
  陸基戰略威懾系統將完全取代目前所有400枚民兵3洲際彈道導彈。GBSD將花1000億,可以服役到2075年。GBSD已經計畫了十多年;然而目前該專案仍然處於初始階段。
  五角大樓聲稱,購買全新的GBSD比簡單延長目前的民兵3壽命要便宜。然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報告稱,採購任何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成本可能是對民兵3進行現代化的兩至三倍。
  2012年,美國空軍曾表示,將整個“民兵3”部隊進行現代化升級改裝只需要70億美元。
  考慮到目前對美國安全的最大隱患是來自公共衛生危機、氣候變化和極端懸殊的貧富差距等非軍事領域,喬•拜登應該認真考慮,全新的洲際彈道導彈是否保障美國人安全的最佳工具,甚至是有用的工具。
  相關新聞
國際太空站壽命延長至2024年
不和美國玩 俄羅斯將於2025年退出國際太空站
中俄聯手挑戰美太空霸權 將共建太空站月球科研站
2021-04-22 07:18:55
阿楨
中國太空人首次進入自建在軌太空站 改變美俄主導太空格局 2021/06/17 中時

《央視新聞》報導,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18時48分,太空人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 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後續,太空人乘組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紐時:天宮太空站延伸地緣政治對抗 中俄將聯手與美競爭 2021/06/18 中時

中國首度將3名太空人送進自建太空站後,成為全球3個太空強國之一。未來俄羅斯可能於2024年退出國際太空站,在與中國合作的太空計劃持續推動下,地緣政治格局將拓展至太空,形成俄中合作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對抗的兩大陣營,太空競爭將進入一個更為激烈的全新時代。

美俄中太空爭霸 下一個主戰場在月球 2021/06/19 中時

在廣受矚目的中國太空站正式啟用後,中國的天宮太空站將逐漸趕上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下一個可以預見的戰場將會是在美國的阿提米絲登月計畫(Artemis)與俄中合作的月球科研站。
美政治傾向比較明顯,甚稱它「月球小北約」,其他參加的國家政治傾向就少得多,歐洲太空總署對月球科研站有2個主要構想:建立月球村、以月球材料加3D列印技術建月球基地。中國計劃在2024年起發射嫦娥6、7、8號探測器,先在月球背面的南極採集樣本運回地球,再進行月球資源探索,接著進行3D列印技術測試。俄則從今年10月起5年內發射月球-25、26、27、28號共4航次探測飛船進行各項研究,建立月球軌道站與測試飛行器。預計在2026~2030年以機器人建設完全自動化的月球科研站,以迎接太空人進駐。
美俄中很清楚意識到合作開發太空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政治因素卻是主要障礙。美對俄有國防安全的疑慮,其國會也立法禁止NASA與中國合作。
2021-06-20 07:01:59
阿楨
外媒:到2030年 中國將在這七個關鍵領域占全球首位

  奧地利《標準報》2021-07-12最終的世界冠軍:2030年中國將主導的7個領域
  經濟。中國最早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人工智慧。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0%的學者中,美中平手。
  半導體。30年前,美歐生產了全球3/4晶片。此後,逐漸轉移到亞洲。韓日臺陸現在是頂級生產地。預計10年內,中國將上升到最高的位置。
  太空。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將是唯一。中國還計畫在月球建造永久基地。
  核能。目前有49座核電站,新建不少於17座。2030年前,美國核電將被中國趕超。
  環保。中國是許多關鍵環保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光伏超過70%。
  武器。美國軍費是中國3倍。但中國很大部分投資於研發和購買新武器,而美國越多花在提高工資、和維護舊的武器上。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防務新聞網2021-07-12發佈2021年世界軍工企業100強名單,美企占一半,前五強。中國航空工業公司、中國兵器公司,以及中國船舶公司擠入前十。
日本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中國海軍規模超美 中國使館回應,日本聲稱中國軍事發展“缺乏透明度”,在東海、南海等“以實力改變現狀”,中方海警船在釣魚島周邊活動“違反國際法”,寫入“臺灣局勢對日本安全及國際穩定十分重要”等表述,並提及涉港、涉疆等問題。
2021-07-14 09:14:29
阿楨
陸訂購逾1兆台幣292架空巴 波音成美中關係緊張犧牲品 2022-07-02 聯合報

大陸在7月1日宣布國內三大航空公司聯合向空中巴士購買292架客A320NEO,總金額達到史上最大的372.57億美元。空巴的對手波音遭到重創。
美國彭博社1日稱,空巴獲得大訂單對波音在中國民機領域主導地位造成了很大影響。波音歷來將中國航空公司視為最大客戶,但在其最暢銷的737 Max型號兩次墜毀以及美中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之後,波音的在華業務已經放緩。中國航空公司在5月從其近期機隊計畫中刪除了波音737Max中的100多架,理由是交付的不確定性。
大陸環球時報旗下的「樞密院十號」文章稱,中歐這一大單對外發佈意味著空客在全球民機領域最大競爭對手美國波音公司遭到重創,美媒紛紛坐不住了……。官宣時間選在7月1日應該是為了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A320neo系列集成了新一代發動機等新技術,可以減少20%的燃料消耗,這才是中方選擇與空巴的重要基礎,美媒不去反思,一味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炒作中歐之間的民航採購合作,無法解決自身在中國市場份額下滑的現實困境。
空巴官網稱,新訂單「展示了中國航空市場的積極復甦勢頭和繁榮前景」。截至2022年5月底,中方航空公司擁有的在役空巴機隊總數超過2070架。空巴在中國有超過1900名員工。其中,有許多員工在位於中國天津的A320系列飛機總裝線工作。這條總裝線於2008年啟用。2017年,全新的A330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在中國天津啟用。該中心與A320系列飛機亞洲總裝線和空巴天津交付中心位於同一園區內,是空巴在歐洲以外的首個寬體飛機完成與交付中心,負責A330飛機的客艙安裝、噴漆、飛行測試、客戶驗收和交付等工作。
  回應相關新聞
陸爆買292架空巴制裁波音?報復拜登卡C919砍3千億單?
美國欲中斷發動機供應,C919大飛機要折翼?國產替代已蓄勢待發
俄烏戰爭!波音宣佈全面停止供應俄國零組件與維修服務
CR929將重新設計,不依賴西方零部件
  回應
波音不是美中關係緊張的犧牲品而是美帝規則的犧牲品
波音已沒新飛機了,就是拿737改一改,刻意移動引擎位置的結果,造成重量不平均,又加裝一個壓低機頭的軟體,然後軟體誤判之後,連機師也控制不住。空巴有在研發,波音已經沒有了。

NASA局長2022-07-01聲稱小心“中國佔領月球”,中方批美才是最大威脅
  回應
美國現在各行各業都患上了“恐中症”了,而且還病得不輕。
2022-07-03 07:35:26
阿楨
科學家驚呆了!月亮上疑火山爆發 2023/08/12 中時

科學家們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個巨大的熱源反應感到困惑,橫跨近50公里。目前推測這來自月球表面下一個由一座火山形成的大型花崗團塊。它的溫度為攝氏10度,這月球研究產生深遠影響。因為在月球表面上,晚上會將至零下183度的嚴寒,因此攝氏10度的反應對於月球而言相當炎熱。
據英國《每日鏡報》(Mirror)12日報導,研究人員使用中國大陸發射的2個月球探測器嫦娥1號和嫦娥2號的數據找到了它。2台嫦娥探測器都搭載了使用微波波長觀察月球的儀器。
這些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花崗岩是在火山爆發後,熔岩冷卻凝結成岩石。科學家表示,在其他行星上發現花崗岩實屬罕見,月球雖然以其熔岩原野和火山噴發而聞名,但從先前從未證實火山存在,目前這火山反應位於月球背面的康普頓和貝爾科維奇環形山。
行星科學研究所的聯合研究員西格勒博士(Dr. Matt Siegler)解釋說:「我們發現了一個過去就被懷疑是火山之一的康普頓-貝爾科維奇環形山,在微波波長下絕對發光。」
這一次的重大發現中,還發現熱源不是熔岩,而是被固定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挖掘出的數據顯示了一個寬20公里的矽質表面,被認為是一座古老火山的火山口,而這座古老的火山與地球上的火山相似度最高。
西格勒博士繼續解釋說:「我們解釋這種熱通量是由火山口下面的含有放射性礦物的花崗岩體造成的。」地球化學家埃克諾莫斯博士(Dr. Rita Economos)解釋說,他們所發現的是一個寬50公里的岩漿岩體,這種火山岩體在岩漿升至地殼但未噴出地表時形成。
2023-08-13 08:34:49
阿楨
印度「月船三號」月球探測車達成任務 設定為休眠模式 2023-09-03 聯合報 編譯

路透報導,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2日表示,已將探月任務「月船3號」的探測車「普拉岡」(Pragyan)設定為休眠模式。該探測車是首個觸及月球南極地區的設備,近2周的實驗任務已達成。
印度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中國後第4個達成月球登陸的國家。先前,俄羅斯的「月球25號」(Luna-25)亦盼抵達月球南極,但最後墜毀失敗。印度繼2019年嘗試失敗後,8月以「月船3號」達成教科書式的軟著陸登月,使國內民眾振奮不已,有媒體將之譽為印度最偉大的科學成就。
  回應
根本就掛了,還休眠模式?

自8月23日成功登月至9月3日淩晨,月船三號的壽命為何如此之短?因很簡單,因沒載可供月夜生存所需的“同位素核熱源”,大部分電子設備都將被凍壞。月船三號所謂休眠模式只能算是一種宣傳技巧。
什麼是月球車真正的月夜休眠模式?中國的嫦娥三號、嫦娥四號的著陸器與月球車均配置有同位素鈈-238核熱源,半衰期長達87.7年,單套僅2.2公斤,實現了輕量化設計,而且沒有活動部件,極大程度提高了設計可靠性。
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至今已有四年多時間,玉兔二號月球車已經成為人類部署月面正常開展巡視探測工作時間最長的月球車,並且仍在持續刷新時長紀錄。
更為誇張的是嫦娥三號任務,其搭載的玉兔號月球車在第二個月晝期間遭遇了運動部件故障而無法再移動探測,仍然能自主進行月晝月夜的模式轉換。設計壽命只有一年,然而運行近十年之後仍有一台載荷處於工作狀態,每天能獲取5000多幅星圖的月基光學望遠鏡,這一切都離不開同位素核熱源的保障。
2023-09-27 08:39: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