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29 11:17:46| 人氣6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行為經濟學》消費習慣的形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丹‧艾瑞利(Dan Ariely)

假設你走過一家餐廳,看到兩個人在門口排隊等著進去用餐。「有人在排隊,這家餐廳一定不錯,」你心想著,於是也跟著排隊。另一個人經過,看到有三個人在排隊,也想:「這家餐廳一定棒呆了!」於是也跟著排隊,就這樣,其他人陸續加入人龍。我們把這類行為稱做「從眾」(herding)。從眾行為就是我們根據別人先前的行為,而認定某事物是好(或壞)的,接著自己也跟進。

不過,還有另外一種稱做「自我因循」(self-herding)的從眾行為,那就是我們根據自己之前的行為,而相信某事物是好(或壞)。基本上,一旦我們成為第一個在餐廳前排隊的人,我們就會在往後的經驗裡跟在自己後面排隊。聽起來很玄嗎?且聽我解釋。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去星巴克的情況,那是某個有事要辦的午後,你睡意濃厚,迫切需要喝杯提神飲料。你瞥了一眼星巴克的櫥窗,走了進。對一向認為唐先生甜甜圈(Dunkin’ Donuts)賣的咖啡就是莫大享受的你而言,星巴克的咖啡實在貴得嚇人。

可是既然來了,你也開始好奇這種價格的咖啡嘗起來會是什麼味道,於是你做了一件連自己都嚇一跳的事:你買了一份小杯咖啡,享受它的味道和它的提神效果,然後離開。

接下來的那周,你又經過星巴克。你應該走進去嗎?理想的決策過程應該考慮到咖啡品質(星巴克 vs.唐先生甜甜圈)、兩家咖啡的價格,當然還有走過幾個街廓到甜甜圈店的成本(或價值)。面對這個複雜的計算題,你訴諸一個簡單的辦法:「我之前去過星巴克,感覺不錯,咖啡也不錯,所以這對我是個好選擇。」於是,你又走進星巴克,點了一份小杯咖啡。

這麼一來,你就變成第二個排隊的人,排在你自己後面。幾天之後,你再度經過星巴克。這一次,過去的經驗歷歷浮現腦海,於是你又走進星巴克;就這樣你變成第三個排隊的人,還是排在自己後面。幾個星期過去了,你不斷光顧星巴克,而每一次光顧都強化你自己根據偏好行動的感受。現在,到星巴克買咖啡已經成為你的習慣。

不過,事情還沒完。現在你已經習慣買高價咖啡,而在讓自己的消費曲線更上一層樓之後,其他的改變也變得更加容易。或許你現在會從買2.2美元的小杯咖啡,變成買3.5美元的中杯咖啡,甚至買杯4.15美元的特大杯咖啡。即使你根本渾然不知自己是怎麼進入這個價格等級的,但你已經認定用相對優惠的價格換較大杯咖啡,似乎相當合理。而換換星巴克美式咖啡、密斯朵、瑪奇朵、星冰樂等其他口味的咖啡也是如此。

舒茲(Howard Shultz)創立星巴克時,努力的讓星巴克和其他咖啡店有所不同,不是用價格,而是用氣氛。他一開始設計星巴克時,就刻意讓它感覺起來像歐陸的咖啡館。星巴克竭盡所能,凡事都要創造不同的顧客體驗,這是星巴克成功的主要秘訣。

(本文摘自《誰說人是理性的!》

【2008/05/29 經濟日報】

台長: 台北光點
TOP
詳全文